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循环农业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2-20 04:38:55

循环农业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篇(1)

1.1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内涵分析“生态农业”(ecologicalagriculture)一词最初由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e于1970年提出,英国农学家M,Worthington于1981年将生态农业明确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1981年,以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将国外生态农业研究的成果与中国国情结合,首次提出了“中国生态农业”的概念。“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nnethEwertBoulding)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杜邦公司提出了循环经济3R原则。国内在国外“循环经济”思想上提出了“循环农业(RecyclingAgricultural)”概念,该词语首次见于陈德敏等于2002年发表的文章。从我国“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概念提出后,学者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如:生态学家叶谦吉(1988)、吴国凯等(1988)、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1991)、著名生态学家孙鸿良(1993)等对“生态农业”概念进行了完善与优化;郭铁民等(2004)、宣亚南等(2005、熊瑶等(2005等对我国“循环农业”的概念进行各自优化定义。两者的概念与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及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随之得到扩充和发展,其相关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分析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代表性概念,结合我国目前农产品比较丰富,注重产品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将生态农业基本内涵概括为:生态良性循环、产品优质安全、三大效益协调、科技管理支撑、产业复合设计、系统优选调控,另外包含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间接内涵。将循环农业基本内涵概括为:物质循环利用、环境和谐友好、产业网状依存、科技管理创新、三大效益同步、农业永续发展。通过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内涵分析发现,其共性是二者都兼顾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或途径,其共同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其次,二者都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的支撑;另外,二者都注重多产业复合的复合设计。主要区别在于:

(1)虽然二种农业模式都兼顾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但生态农业更加重视生态效益,而对经济效益比较弱化,而循环农业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与环境改善的融合。

(2)生态农业追求的最终目标虽然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在满足人类社会持续对农产品的需求方面没有具体措施,因此,生态农业更是可持续农业的基础。

(3)生态农业主要侧重于产品生产环节的环保、绿色,而循环农业按照循环经济3R原则更重视生产环节、生产链和消费领域的物质循环利用,减少自然环境的破坏与资源的消耗。

(4)生态农业注重产品的自然安全,而循环农业在注重经济效益下对产品的安全比较弱化。我国生态农业的提出与发展比循环农业早20年,在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科技与社会的进步,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概念与内涵皆不断更新完善,至今,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两者在内涵上已呈现交叉重叠现象,两者都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除各有侧重点外,直接或间接目标一致。但对生态农业而言,其发展依赖于农村环境,而农村环境又与农村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社会经济发展到目前,随着农村生产资料、消费商品的丰富,在生产各环节及人们生活过程中,农业生产系统中非自然物质的输入不可避免,而这些物质按照生态学原理,依靠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转化很困难或历时很长,从而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稳定与良性发展,造成农业生产环境恶化,因此,在农业物能循环中必然涉及到非自然性物质的人为循环利用问题,而这个问题是需要用循环经济的理论来解决的。因此,为了减少概念的重复,取长补短,形成符合现代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社会文明建设要求的系统化现代农业概念,将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概念融合,称之为“循环型生态农业”。

1.2循环型生态农业的概念界定结合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现状与发展,我们认为:循环型生态农业是在系统学、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生态技术学理论指导下,把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实现“投入品-产出物-废弃物”的循环综合利用,达到资源低消耗与高利用、投入清洁、产品安全、废弃物低排放,从而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优美、公民身体健康的现代农业系统。循环型生态农业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高安全、美环境、美人文”,即两低两高两美目标。

2循环型生态农业的内涵

从循环型生态农业的概念出发,明确其内涵本质是应用设计与实践运行的基础。其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良性循环。生态良好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按照生态学原理,将农业生态建设和绿色消费融合,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和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倡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污染等,生产过程用养结合,注重生物资源的自然回归利用,最大程度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自给,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农业废弃物的产生与非生态化处理,最大程度地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2)物质循环利用。按照循环经济3R(Reduce,Reuse,Recycle)原则,通过优化农产品生产至消费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实现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使用。综合设计“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最佳配合方案,尤其是要加强生产、加工、消费环节非自然生态系统废弃物回收利用,使物质与能量的得以顺畅循环流动,达到自然资源低消耗、生产过程低污染、物质高利用、废弃物低(零)排放,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同时,减少废弃物污染,从而将提高经济效益与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相融合。

(3)产品安全优质。将改善与维持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利用与健康的动植物生产紧密融合,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用洁净的生产方式(尽量采用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绿色物质输入)生产安全优质的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在现代管理体系下加工销售食品,倡导绿色消费,促进人们生活习惯的转变,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4)系统网状复合。在环境保护和产品安全的总旨下,用生态经济学原则和系统科学原理设计并不断优化人工农业生产系统,将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领域等产业进行合理组配,建立高效循环的产业链。各产业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互相衔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闭合的物质利用网络,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影响减少到最低水平。

(5)科技管理支撑。农业系统实现物能循环、环境友好、产业发展并举,在吸收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精华的同时,更需要生产、消费环节大量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支撑。需要现代微生物工程技术、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生物肥料技术、化工材料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生物育种技术、信息工程技术、废弃物的重利用和处理技术等的有效结合,同时需要完善农业生产与产品加工各环节标准,建立科学的社会规范体系。

循环农业论文篇(2)

合作社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1合作社不同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目前合作社主要有3种循环农业发展模式。(1)秸秆—食用菌—有机肥。水稻秸秆为食用菌生产提供基质,食用菌下脚料可制作有机肥,有机肥返田种植蔬菜、果树。(2)种植业—饲养业—林业。种植业为饲养业提供饲料,饲养业又为种植业和林业提供有机肥料,而林业又为饲养业提供饲料。(3)种植业—饲养业—沼气—渔业。种植业为饲养业提供饲料,饲养业、种植业为沼气提供原料,沼渣、沼液又是鱼的好饲料、种植业的好肥料;畜粪还能直接进入鱼塘;塘泥又是肥田的肥料。2合作社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案例。庙耳岗村食用菌技术开发中心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带动了庙耳岗村、豆各庄村、大苑村等的3000多户农民发展食用菌种植。庙耳岗村食用菌产业的主要特征是利用大量农业废弃物(棉籽皮、玉米芯、木屑等)发展食用菌,以菌棒规模生产、加工、销售为主导,实现村域内资金、技术、原材料、生产对象的最大集约化,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从事食用菌生产。目前已开辟2条菌棒废渣和秸秆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途径:(1)通过秸秆气化的手段,由生物质能转化成化学能,从而有效解决农村的生活能源问题。(2)将废菌棒加工成屋顶绿化植物用培养基,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实现农林废弃物资源的转化增值。

合作社循环农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政府宣传不到位、农户对循环农业认识不够。政府对发展循环农业的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渠道和形式单一;并未引起地方领导的足够重视,有的地方甚至还提出一些不利循环农业发展的口号。同时,由于宣传不力,合作社对循环农业发展缺乏积极性,且合作社的成员大多为农民,其素质和文化水平不高,对发展循环农业的意义理解不够。2法律法规不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管理不善。发展循环农业,离不开配套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支持。虽然我国已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但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针对性不强,不能适应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要求。若不尽快制定适宜的政策及法律法规,人们就无法遵照法律进行农业循环经济研究。3支持循环农业和合作社发展的财政力度有待加强。循环农业的投资体制存在资金来源单一、投资额在GDP中所占比重小、投资效率不高、投资政策不能落到实处等问题,使农村发展循环农业所需的资金严重不足。4循环农业技术人才较为落后。从总体来看,我国农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在我国,每1万名农业人口中,从事农业科研的人员不到80人,这与世界上平均140人的水平还有一定距离。且质量水平均不高,在这些人员中,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农业科研人员不到10%,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为80%以上。

循环农业论文篇(3)

论文摘要:我国农业循环经济链务的断裂是由于制度建设的缺失重塑农业循环经济,制度建设是根拳因此,只有进行制度建设.才能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最终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循环经济”一词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经济规律的产物。它首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循环经济是一种把经济与环境保护融为一体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规律改造经济社会运行的方式。它倡导的是一种物质不断循环再生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即“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3R原则和减少废弃物的经济活动为行为准则,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农业资源投.人—农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中,自然资源投人品都能在不断进行的循环中得到最充分、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农业产业链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有害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因此,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建设融为一体,是一种可持续农业生态发展模式,是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二、我国农业经济面临的现实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也不可避免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加上长期以来对农业采取掠夺性经营的发展模式,其实质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农业发展模式。在此种经济行为中,人们以农副产品在数量上的高速增长为驱动力,无计划、无节制、高强度地将农业资源过度掠夺开发。同时,采用粗放型、低利用工艺生产,不仅产生了大量污染物,而且排放到自然环境中,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产生的危害和问题日益严重。

1.资源耗竭。我国耕地仅占国土总面积的13.8%,人均耕地为1.5亩,不足世界人均面积的1/3,每年耕地面积还在以700万亩左右的速度递减。1953--2008年,我国耕地减少了2000亿万亩,耕地数量已逼近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同时,耕地的质量也呈下降趋势。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已降到1%,明显低于欧美国家的2.5%--4%;耕地持有水量低于世界年均水平30%左右,人均占有水量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而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和人均森林面积分别仅占世界的4%,1/3--1/2和1/7;草地资源退化,绿色屏障功能削弱,人均占有草地量仅为4.8亩,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30%,有13亿亩草地退化,30亿亩草地处于风沙的威胁之中,每年还在以1500万亩的退化速度增长。

2.环境恶化。水土流失面积共达55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38%,流失的土壤超过50亿吨,流失肥料约5000万吨,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大国之一;土地荒漠化面积达到23亿亩,而且每年仍在以2400万亩的速度递增,即一年荒漠化一个中等县,已成为名符其实的荒漠化大国;遭受“三废”污染的农田急剧增多,由此而导致每年粮食减产1000亿公斤以上;环境污染加重,由于CO和SO2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全国每年受酸雨危害的农田达3990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20亿元;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农田生态平衡失调,土壤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下降。

3.农产品质量低劣由于农业环境的污染和农业生态系统的退化.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农产品的质量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品质低劣的农产品不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不合理使用农药而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超标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地区农产品特别是蔬菜类中农药残留量超过国家允许标准的1—3倍。由于氮肥施用过量.化肥有效利用率只有30%。部分农产品巾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超过国家允许标准,农产品污染严重.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也随之降低。

三、制度建设是重塑农业循环经济的根本保证

1制度建设的缺失是导致农业循环经济链条断裂的症结所在我国传统农业基本上是一种符合循环经济理论的生产模式,.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大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得到消化.如秸秆被用做肥料、饲料及燃料.产生的畜禽粪便被用做肥料,少有固体废弃物排放尽管我国循环经济在理念和实践上是先进的,但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过程中.在体制和技术上却落后了.传统生态农业技术正在萎缩。由此使我国农村发展偏离了循环农业的轨道.形成了高投入、低产出和高污染的农业发展路径,大量原本是宝贵资源的农业废弃物反过来成为农村的主要污染源.导致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间接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使农业、农村无法可持续发展。

据《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的数据资料显示,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有机肥占肥料养分投入总量的90%以上.1980年为47.1%,2000年为30.6%,2006年已降到25%。农业废弃物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有机肥施用比例不断下降.化肥用量迅速上升。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用掉了占世界近30%的化肥这给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现实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表,对我国农村变革与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矛盾我们缺乏应对措施。当农村经营规模缩小、专业化生产加强、青壮年劳动力减少、劳动力价值提高以后.有关农业废弃物的有机肥加工利用技术、政策和相关的法律规范却没有与之相适应地发生变化.致使其利用受到影响,农业循环经济的链条也就随之断裂了。

2008年10月,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指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培育以非粮油作物为原料的生物质产业.推进农林副产品和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加强对农村工业、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行政领域的强制性规范问题。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主要是规制工业污染.针对农业循环经济规制.第23条规定禁止损毁耕地烧砖第24条规定土地集约利用和优先发展生态农业第34条规定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发展生物能源第35条规定发展生态林业这些规定除第23条属强制性规范外.其他都是指导性的,笼统而不具体,实践中缺少可操作性。因此.在立法、司法系统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仍没有系统的法律规范.而且最大的问题是立法的理念并未达到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程度。因此,笔者认为,如果不在立法和司法领域强化农业环境保护的制度设计.仅在行政系统提升国家意志.其力度是有限的。

2制度建设对重塑农业循环经济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循环经济是生态保护型经济.重塑农业循环经济.制度建设首先要明确两个基本前提。一是要用循环经济的运作规律来防治农业点源和面源污染。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农药及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等,造成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交叉污染有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因过量、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流失到农田之外.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同时,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以温室气体氧化亚氮形式逸失到空气里。二是要以农业循环经济引导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引导资源耗费型农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转化。农业生产是人类有意识地干预自然生产的过程只有将循环经济理论引入农业领域来组织引导并协调农业生产.或者将农业作为一个工程.借鉴、运用工程项目论证、立项、设计、施工和评估等办法.通过对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利用来促使污染或废弃物减量化.才能达到生产和环境保护相容的理想状态。

基本前提是农业循环经济制度建设所要规范的行为和内容.但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它是决定经济社会经济效益的最重要因素.也决定着人的行为。优越的制度可以不断激发经济主体的创造性,挖掘其创新的潜能没有良好的制度环境.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就不会产生,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制度高于技术.制度建设高于技术设计。

制度建没对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至关重要我围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整体性问题.与一直强调经济增长速度有关现在.相关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过度刺激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会产生包括环境问题在内的不利后果.所以.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弱化了速度要求而增加了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关注.这说明通过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来解决环境经济问题,虽然地方政府有很大的作为.但主要取决于制度建设和政府决策国家是经济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实施者,因此.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从制度建设做起“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首先是在国家层面制度建设上提出的命题制度建设对农产品质量的有效监管是可靠保证农产品质量监管的具体过程发生在基层.但监管的权力来自于国家的法律授权。目前,农产品质量管理上“无法可依”和“执法不严”是同时存在的.执法不严也与法律制度规定有漏洞相关因为在许多环保法律法规中.法律责任的规定都比较轻.处罚程序漫长.这不仅对严格执法是先天不足。而且与相关制度设计有密切关系。

制度建设对农村经济实施生态管理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以制度和政策引导农村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使农民对环境保护得到更多的效益.可以引导循环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例如:利用价格、税收、信贷等手段调节或影响农民的行为,以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指导农民制订和实施清洁生产计划.无偿为农民提供清洁生产技术方面的信息通过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制度.使激励和惩罚制度并重,引导农民自愿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生态管理。

循环农业论文篇(4)

论文关键词:新型农民,循环农业

 

新形势下,要建设现代农业,需要依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持。循环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模式,需要培育具有新理念、掌握新技能的新型农民。但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大部分人基本上属于体力型和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大生产所需要的初级技术能力。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能满足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需要,农业经济效益不高,如何培养新型农民也成为当今社会局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要培养新型农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的投入,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要增加教育投资力度,鼓励社会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鼓励和宣传一部分富裕农民集资捐助教育。同时政府为农民提供入学贷款、为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提供融资、信贷等优惠。农民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参与循环农业发展,需要的是信息和充分的供给。政府需对现有农业信息传播体系进行集成整合,完善循环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提高网站质量,扩充循环农业信息量,让农民与时俱进;要加强信息标准化建设,构建智能化农村社区信息平台,促进循环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全面、高效、快捷的为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促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进村入户,把政府上网工程的重点放在村组两级,不断提高农村基层适应市场,把握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动态的能力,增强其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

首先观念更新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要转变农民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农业论文农业论文,树立循环农业发展理念,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实施循环农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循环农业的实施建立强大的社会基础。因此,在农村教育、宣传中,要将转变其思想观念放在首位,应适时引导他们抛弃传统的小农意识,走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误区,自觉融入发展市场经济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大潮,使之感到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生产劳动不再是单纯的体力消耗,而是“技能加体能”、知识加勤劳”的复合型支出。其次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农业劳动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农业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农民群众要树立“知识致富”的理念。21世纪,知识就是经济,谁拥有了知识,谁就拥有了财富。没有知识的土地是贫瘠的,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让农民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耕耘土地,创造财富。开发农民的潜能,在生产中,变“体力劳动为主”为“脑力劳动为主”,运用各种工具辅助劳动,运用各种知识指导劳动,知识致富。第三,直接面向农民群众的基层领导干部在转变农民思想观念上具有表率作用核心期刊目录龙源期刊。在农村现实生活中,一旦正确的政策路线确定后,干部队伍便起着关键性作用。他们直接影响着政策路线的正确实施。因此,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首先是要转变农村干部的思想观念。各级干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在发展道路上,要彻底改变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忽视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倾向,树立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要深刻认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观念。

三 加强农民循环农业基础知识和科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

循环农业的实施,需要更多的农业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而这些技术又需要有较多文化和科技知识的农民才能掌握。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以基础教育为依托,以农村职业教育为主体,以科技普及、培训和推广为重点的农村教育体系,造就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在当前农村正规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大力发展农业短期培训和科技普及教育,加速农民知识化进程。要改革农村基础教育模式,在义务教育中加大循环农业基础知识和科技知识内容比重,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业专业毕业生,退休科技工作者到农村创办职业技术教育或科技进修学校,传播循环农业的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

四 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为循环农业提供组织保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客观上要求农民再次走上合作制的道路,即农民在经营上自己组织起来,按照生产的需要组织不同形式、不同

摘要在“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下,搞好办点示范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同时,建立上下工作指导机构,搞好示范推广、培训等工作。

五 有组织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土地上将会影响农业生产率,无助于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也会造成诸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有组织地精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将产生深远而积极的意义,也将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创作有力的条件。其一,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将增加他们的收入,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工将有更多的资金投资于教育、健康,人力资本存量会有较大提高。其二,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务工期间,用人单位将给予他们一定的培训机会。在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干中学,农民工也将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其三,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工作生活过程中,会接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将有助于改变存留于部分农民身上的封闭意识和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使农村劳动力更具进取精神、开拓意识。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积累、生产资金的增加,农民采用先进技术和新的农业生产模式的主动性和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动力。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目前最迫切的工作是改变传统的城乡分割户籍制度,消除各项对农村劳动力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加强农民工岗前培训,建立信息完备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农民工有序、有组织地转移。

发展循环农业,离不开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农业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搞好农业人力资源开发,为实施循环农业,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是当前循环农业系统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循环农业论文篇(5)

(一)人均耕地数量持续减少、后备资源不足

近年随着台市经济快发展、人口量断增,市化进程快、大工程项目建增,使大量耕地转为居民点企业工矿用地,人占有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日益为稀缺资源,其平原地土地备资源有,人地矛盾,为会经济发展瓶颈。

(二)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严重

台市多年平人水资源占有量为220m3,于全人水资源占有量十分之,全省人占有量70%,资源极度缺水。地表水资源先天足,其部平原县水资源重短缺,水资源需求量远超过水资源可用量,用水缺口较大,除别水年份外,大多年份地表水资源量已全部耗用,地水资源维持需水量主水源,造地水重超采,近三年平地水超采量6.77亿m3。台市境内河流为季节性河流,除引黄济津渠(清江)外,其他河流接纳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天径流。2011年监显,境内河流水质除七里河外为劣Ⅴ类,主污染物为化学需量、生化需量、总。

(三)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为高产、人地矛盾,台市农业生产过程中,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农、地等农用化学。2011年,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为564.97kg/公顷,为规定施用量上标准2.5倍;化学农施用量为13.49kg/公顷,其中仅10%能够附着农作物上;地面积达台市耕地总面积15.4%,其中使用量42%残留农田里中。过量施用农用化学,使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土壤中残留,土壤板、构破坏、肥力降,农业生环境恶化。于合理农业耕种、滥砍滥、毁开荒等原因,台市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土地碱化等生环境问,2011年全市有水土流失面积19万公顷,碱地面积4.7万公顷。

(四)资源再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台市大多民没有意农业废弃物“放错地资源”以及对其进循环用重性,对农业废弃物随意弃,既造环境污染,又资源大浪费[3]。例如:农作物秸秆可作为牲畜饲、沼池原、食用培养等,农大多秸秆被接焚烧处理;畜禽可作为饲、沼池原、等,农对畜禽处理大多露天堆放,如此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

(五)产业链短、经济效益低

农产通过期工,才能较高经济效益。于等因影响,台市农业生产大多保留着传统粗放生产,产外向化积极性高,上农产深工企业规小、量少,深工程度低,渠道窄,大多农产经工只经级简单工就进,产业链短,产附值低,经济效益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地农产进深次、多元化工,延长产业链,能现农业生产增产增效。

二、邢台市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构建

根台市农业生产特点、资源环境条及生农业发展现状,可构建以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台市农业持续、康发展。

(一)农作物秸秆多级循环利用模式

农作物籽收,剩余秸秆中含有大量营养物质,蕴藏着富能量,通过工处理可现资源化、能源化、饲化、肥化用,减少农中大量焚烧秸秆产生大污染,废为宝。根台市秸秆生产状况和农业生产条,农作物秸秆可经粉碎接田过腹田、用作饲、作为食用进多级循环用。

(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模式

主通过定技将畜禽进处理,肥、饲、能源等,减少畜禽随意堆放对环境造污染,现循环用。肥化用主将畜禽接田通过堆沤田,畜禽通过堆沤处理腐熟,仅能杀死病原生物,且含有大量有质和富、碳、钾及量元等营养物质,优质有肥,施用可增土壤肥力,高作物产量和质。饲化用主用发酵畜禽养蚯蚓,中白质、矿物质、维生、糖类和粗脂等通过蚯蚓化统,种酶作用,能分转化易于畜禽用高动物白饲。能源化用主将畜禽作为沼池原,进厌发酵处理,清污染沼能源。

(三)农户庭院循环经济模式

农庭院循环经济指生学、生经济学等本原理指,充分用农前院落、顶及周围闲散土地,以沼为纽带,将庭院种业和养业合起,现庭院物质循环用。农可用猪舍建沼池,猪舍上养鸡,庭院种蔬菜、树,顶种蔬菜、放能热水。鸡掉入猪舍喂猪,猪、人排泄物及生活垃作为沼池原生产沼,沼可供农庭炊事、照明,沼渣喂养蚯蚓,蚯蚓喂鸡,沼渣、沼可作为蔬菜、树肥,水、菜水可用作灌水。此可充分用庭院空间、人地矛盾,决农问,增农收入,善农庭院环境。

(四)种养加结合模式

种养合主用种业优,进农产主食作物深工,工过程中产生脚用于发展养业,养业产生畜禽用种业[4]。建立种养合,使种业、养业、工业联合整体,增产附值,高经济效益,使全市整体优发挥,种、养、业间良性循环。台市中、东部平原区种产品主是小麦、米棉花,下面以米为例说明种养加模关。

(五)林牧粮复合经营模式

循环农业论文篇(6)

推动河南省循环农业发展,政府履责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在推动循环农业发展中的“应为”责任落实得还不够到位

根据发达国家循环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循环农业发展的背后动力主要来自于政府财政压力和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2009年,河南省财政总收入为1921.8亿元,农业投入资金为361.6亿元,占财政收入总量的18.8%;2010年,河南省财政总收入为2293.4亿元,农业投入资金为399.19亿元,占财政收入总量的17.4%[4]。虽然河南农业投入总额在增加,可所占比例却在下降,而同期全国农业投入的比例在不断攀升。由于河南省是人口大省,整体经济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人均经济指标还比较落后,政府总体财政能力是有限的,要维持耕地面积仅占全国十六分之一、产量却达到全国十分之一的河南省粮食生产快速可持续发展,还是有相当难度的。相关数据显示,尽管政府在农业方面的投入在不断加大,但是由于生产总量的不断增长和环境治理要求的不断提高,经费缺口可能会继续拉大[4]。从2004年起,河南省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条例法规,对全省循环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2004)、《关于开展创建生态农业示范区活动的通知》(2006)、《河南省节约资源条例》(2006)、《河南省清洁生产管理办法》(2006)、《河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2009)、《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的意见》(2011)、《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条例》(2012)等。这些政策法规的制定不仅从制度上保证了循环农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也为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政府在加大对循环农业财政扶持力度方面却表现出了较多的能为缺失。

(二)政府的引领责任在循环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政府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的机制还不健全。河南省政府对全省发展循环农业还没有制定具体的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农业主管部门对于关乎循环农业发展的主要工作缺乏计划性。一方面,由于价格和成本的困扰,许多农户和企业缺乏发展循环农业的积极性,加上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性差,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另一方面,河南省许多自然资源价格偏低,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没有真实地反映资源的市场供求关系、稀缺程度和利用的环境成本,资源价格体系改革滞后也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其次,促进河南省循环农业快速发展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河南省还没有建立奖罚机制来引导人们按照循环经济的思想进行生产和消费,引导全省农业生产按照循环农业的基本原则和途径提升层次,还没有形成市场机制吸引企业积极参与,政府在鼓励农户生产循环经济产品以及鼓励公众购买与消费循环经济产品方面,还没有有效的激励措施。而且由于宣传不到位,农民了解较少,缺乏参与的积极性。第三,尽管河南省已经颁布了《节约能源条例》《农业综合开发条例》《清洁生产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但因这些都只是基于污染的末端治理,是等污染后再治理的被动措施,某些条款仅有一些方向性和概念性的笼统表述,并且专门针对循环农业发展的法规还没有建立,不能适应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要求。

(三)政府的监管责任在循环农业发展中还没有履行到位

首先,河南省循环农业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建设不到位。目前,河南省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脆弱。一是许多地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致使河道淤积、沟渠渗漏、防洪排涝能力减弱,保障能力明显下降。二是乡村道路交通情况虽有所改善,但地区差异很大。三是农村信息化设施和服务网络还不健全,农民很难获得国家农业政策法规、品种技术、市场供求、价格行情、农事气象等信息。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已成为制约循环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其次,河南省循环农业的科技研发与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到位。近年来,河南省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开发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废水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等清洁高效的循环农业新技术,并进行推广应用,获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目前,河南省政府在循环农业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仍显不足,对循环农业实用技术的研究还较薄弱,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特别是缺乏与循环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相配套的技术综合与集成。调查发现,许多地方农技部门普遍存在基础设施陈旧、科研设备匮乏等问题,不仅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急需的技术无法得到满足,而且已有的技术推广应用也很不到位。第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市场监管机制还不够健全。由于投入不足和市场监管机制还不够健全,河南省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仍十分突出。2008年,河南省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为3.2%,2009年下降到2.8%[4],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且由于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专项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环境执法机构不健全、体制不完善,环保执法难以开展;且许多地市片面追求经济绩效,不重视对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致使有法不执行,甚至抵触循环经济相关法规的实施。与此同时,由于政府对循环农业市场缺乏培育和规制,如农产品市场监管还存在许多漏洞,农产品产地监测和质量追溯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市场价格调节机制也不健全等,致使普通农产品与绿色、无机的循环农业产品处于同一销售水平,循环农业的效益难以体现。

强化政府责任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完善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尽管河南省已经陆续出台了不少与循环农业有关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和法规主要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而制定的,仅其中的个别内容与发展循环经济有关。为了加速河南省循环农业发展,应该从实际出发,借鉴发达省份的成功经验,尽快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法律体系,诸如循环农业发展条例、农业生态补偿办法、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与处理办法等法规和措施,以此来调节和影响农业投资主体的经营行为,从而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激发农民发展循环农业的积极性。

(二)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循环农业发展资金

纵观世界上循环农业发展比较发达的国家均对从事绿色农业的经营者提供贷款和利息、价格等方面的财政补贴,而且还为需要资金支持的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从而保证了经营者能够得到充足的资金,如美国、印度、日本、瑞典、荷兰等[6]。河南省循环农业的建设和发展,诸如优良品种的引进、沼气的建设、节水工程建设等无一不需要大量的资金物资支持。因此,要推动循环农业的快速发展,政府就必须要构建完善的资金支持体系,不断增加对循环农业的人财物投入,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和税收优惠等支持。

(三)建立生态循环型现代农业的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体系

加大科研投入,大力建设一批先进的绿色技术科研基地,努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聚合政府、生产、学校、科研部门的力量,加强对三类急需实用技术的研发:(1)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如饲料化、基质化、肥料化、能源化技术等;(2)减排减量化技术,如水肥药高效利用技术等;(3)耦合技术,如循环生产中各个环节的耦合组装,沼液肥料与作物养分需求以及施用时间的匹配等。创新农技推广服务体制,全力建设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农技推广站、畜牧兽医站、农机服务站等政府涉农机构相结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技社会服务网络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另外,政府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农业部门形成跨区域的资源层级利用关系,从而使各系统之间通过产品、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交换与利用而互相衔接,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生态循环产业网络,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

循环农业论文篇(7)

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在农业中的具体体现,有着一般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一是“减量化”,尽量减少进入农业生产的物质量,节约和保护资源,减少土壤、水体和农产品中的有害残留;二是“再利用”,实现农业基本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农业机械、农业基础设施等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用品污染;三是“资源化”,实现土地、土壤、草地、水体、森林以及动植物等资源的良性再循环,充分开发农业生产和加工中的副产品、废弃物的使用价值,从深度和广度开发资源利用价值,延长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使它们的最终产品在完成使用和消费功能后的演化物能够洁净回归自然。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除了一般循环经济的性质外,农业循环经济还有着自身的特征:一是食物链条。产业内部参与循环的物质往往互为食物,以生态食物链的形式循环,循环中的各个主体互补互动、共生共利性更强;二是绿色生产。对产品的安全性更为强调,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三是干净消费。农业的主副产品在“吃干榨净”后清洁回归大地;四是土、水净化。“万物土中生”,“万物离不开水”,土壤、耕地和水资源的保护至关重要,对耕地的质量和数量平衡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予以特别关注;五是领域宽泛。不仅包括农业生产内部的循环,而且包括了农产品加工的综合利用和产业链的延伸及废弃物的资源化,还直接涉及人体健康、人类社会与环境等领域;六是经济主体比较弱。农业是弱质产业,需要工业的反哺,农民是弱势群体,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扶助。七是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突出。

二、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及思路

(一)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发展的原则。农业循环经济是根本改变农业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发展的经济,不是停滞不前、静态的经济。要避免两种倾向,即只讲经济发展,不讲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只讲保护资源环境,不讲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不讲为人类造福。二是群众自愿、市场机制的原则。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实现经济主体内部、之间以及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良性传递。不搞强迫命令,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法规进行引导。在循环经济具体模式的选择上,尊重农民、企业的经营自。三是规模经济原则。农林生物资源循环经济是现代化、规模化的经济,不是小农自给自足封闭式的田园牧歌,在考虑循环经济项目时,要注重规模效益和工业化程度。既要发展一个农户内部、一个企业内部、一个产业内部、一个部门内部的循环经济,还要发展企业间、产业间、部门间乃至全社会范围内和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循环经济。四是整体利益原则。发展农林生物资源循环经济的出发点必须从全社会、整个环境生态的角度讲究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经济主体和单个产业的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应该服从于全社会的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五是“双赢”原则。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兼顾。要避免两种倾向,即只讲经济发展,不讲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只讲保护资源环境,不讲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实施思路

紧紧抓住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总结、鼓励、宣传、表彰、扶持一批农业循环经济的典型地区、典型企业,建设一批农业循环经济的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鼓励支持引进、推广、研发一批农业循环经济技术。

三、环农业的发展模式

(一)能源循环综合利用模式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重点发展适合农村的清洁能源。一是在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利用转换技术将太阳能、风能转换为独立源和电源。为大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热能。可以大大减少其它传统能源的使用。对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二是通过普及立体种植的技术,大大提高单位土地面积、太阳能的利用效率,同时还应加强种养结合,如稻田养鱼、鸭,果园养鸡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三是大力发展沼气,农村有利用沼气的条件和优势,从农产品废弃物综合利用的角度出发,建立多种与养殖场链接的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链。不但为农村提供新型的能源途径,改善了农村能源利用结构,而且有效降低了农业,特别是畜禽养殖业的面源污染,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二)农村庭院型发展模式

利用农村庭院这一特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资源条件,建立高效农户生态系统。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辅以加工业,通过立体经营的种植业、链式循环的养殖业和技术密集的加工业,进行综合发展,多次增值利用。独立地形成一个无废弃物的循环式结构,其特点是以庭院经济为主,把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以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资源和太阳辐射能.并用现代的技术手段经营管理生产,以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凋统一。

(三)农业废弃物再利用模式

农业废弁物再利用的方式有能源化、肥料化和饲料化。以沼气发酵为主的能源生态工程可将农作物秸秆和家畜排泄物等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既为农户提供清洁的生活、生产能源。给农田提供清洁高效的有机肥料,有机物饲料化利用生态工程也是再利用运作模式的义一重要内容,比如将农作物秸秆经过青和氮化发酵制成饲料。此外,还应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的综合利用途径。在整个循环路径的物流中没有废物的概念,只有资源的概念。各环节实现了允分的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益为经济正效益。主要分为加工废弃物集中利用模式和加工废弃物就地利用模式。

(四)绿色有机农业模式

积极发展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建立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等方式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其他农用资料,或者用新型生产资料、技术来代替常规生产资料和技术,有效减少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数量的使用。降低土壤重金属、水体富营养化等污染程度,以达到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种植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的目的。同时.通过改造农田排水系统,建设生态型沟渠。在沟渠边套种经济林木或生态树种.既可有效吸收农田排水中的氮、磷等影响水质的物质又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四、发展对策

(一)加强水土资源的管理,高效利用,防止永土流失和污染

土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针对我国耕地、牧场、森林锐减、土壤退化、污染等情况,应禁止滥砍滥伐、过度放牧、盲目开垦。严格控制对耕地的非农占用,适当缩小农用宅基地的面积。还要改变过去简单粗放的耕作方法,综合高效使用土地,并且把对土地的使用和养护结合起来。此外,还应减少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治理土地的白色污染。在水资源方面要做到要节约用水,综合用水,减少水体污染。在灌溉方面,采取喷灌、微灌、滴灌、渗灌等方法。提高用水效率;在种植养殖和生活用水方面町采取综合循环的办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防治水污染。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力度。严格控制工业排污;另一方面,农村养殖生活排污,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减少其对水源的污染。

(二)开发农村新能源,发展生态农业,减少环境破坏和污染

根据农村的资源优势,可开发使用太阳能、沼气、秸秆电、风电、用于烧饭、照明、取暖等。有些山区水流量大、落差大,还可发展小型水电。既能满足农民日益增加的对能源的需求。又能改变农民过去靠砍柴割草烧饭取暖的落后做法从而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严格限制化肥、农药、除草剂、药品、添加剂等的使用。种植业应选用优良品种,少施化肥,多用天然有机肥料;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如采用农作物间作、轮作、清洁田园、生物制约等做法。以减少病虫害发生,降低其危害程度,尽可能少使用或不使用农药、除草剂等。简化农用生产资料的包装,降低农业白色污染。养殖业要加强管理,定期检查,防止疾病发生和传播,保证饲料的营养和无害,控制添加剂的使用;注意畜禽圈舍卫生,及时清理粪污,消灭蚊蝇。农产品的加工要遵循严格的绿色加工、贮藏、运输、包装等程序。总之,只有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能,确保农产品实现生产、加工及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才能提高我国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发展循环农业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农业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提升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所以,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生态农业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

(三)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整治农村环境,确保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农业废弃物主要有农田和果园的残留物,如秸秆、杂草、落叶、藤蔓以及农用翅料薄膜等;畜禽粪便以及栏圈用的铺挚物。未经任何处理而任意堆放这些废弃物,易污染环境,滋生蚊蝇。若进行简单的处理.如焚烧、深埋等,则易造成对空气、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因此,有必要加强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开发,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作物秸秆利用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一个切入点。以农作物秸杆为原料可发展秸秆饲料、秸秆能源、秸秆肥料、秸秆食用菌以及秸秆建材和工艺品,不但避免了资源的浪费,还带动了农村第二产业的发展,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同时也解决农村胜利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此外,对农村养殖所产生的大量畜禽粪污,也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和重复利用,将其通过厌氧发酵提取沼气,解决农村的烧饭、照明等生活用能;再把厌氧发酵后剩余的残渣作肥料使用。

(四)转变政府观念。加强对发展循环农业的宣传、规划和协调工作

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忽视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倾向。在农村经济发展上要确定科技先导、资源节约、生态保护、效益提高的基本方向。同时,因循环农业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只有在政府统一领导协调下,组织农业、环保、畜牧、科技、国土资源、水利、财政、税务、质检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积极推动,才能保证各项丁作顺利开展。因此,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农业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情况,制定发展循环农业的总体规划,确定出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建设内容和实施措施,做好与各部门发展规划的协调工作。是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条件。最后,还应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增强农民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

(五)增加资金投入,扶持和激励发展循环农业

发展循环农业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条件,如河道、管道、沟渠、井溏等灌溉设施;人畜饮水设施,乡村道路,电网通讯设施,改厕排污设施,还需进行小流域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等生态环境建设。因此。政府应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发展循环农业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此外,各级政府要依法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或积极运用贷款贴息、补助等各种手段,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同时,各级政府还要适当安排生态农业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开展生态农业规划、技术培训、试验示范等补助。对生态农业建设项目,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在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如对秸秆加工、沼气工程和畜禽场配套改造工程,可重点安排资金启动和建设,树立先进典型,推广成功经验,让农民从中受益,从而引导和带动农民走上发展循环农业之路。

(六)加强科技研究、开发、推广,为发展循环农业提供技术支撑

发展循环农业需要相关技术的支撑,没有技术上的可行性或者循环利川资源的成本太高,循环农业就没有经济上的可行性。大力支持和鼓励有关发展循环农业科技上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如在沼气生产技术、立体种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无害化生产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农业节水技术、太阳能风能利用技术等的研究与开发方面。政通过科研立项,加强农业部门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现有的科研平台和科研队伍,联合攻关发展循环农业所遇到的技术难题,并且要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新品种、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示范。

(七)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确保循环农业健康发展

目前,尽管我围已经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行政性条例,但循环经济的推进主要是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并没有把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基本目标。反映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上,因而就有很多的遗漏和很大的局限。因此,国家层面应尽快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给发展循环农业提供一个基本的法制环境。同时,政府还要建立一系列发展循环农业的制度,如实行动态的短缺资源(土地、水、能源)价格制度,农村资源的循环利用制度、环境资源信息透明与公众监督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区域环境保护补偿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补贴制度,还有绿色经济核算、会计、审计、税收、投资制度等等,形成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