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5 16:30:08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篇(1)

“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发展的蓬勃时期,其意在对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循环利用。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原有的高强度开采、高资源能源消耗以及高废弃物排放等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然被改变,人们开始意识到地球上的资源尤其是能源、矿产资源等皆是有限的,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绿色消费以及降低资源耗费量。因此,《矿产经济学原理方法技术与实践》(袁怀雨等著,冶金工业出版社2012年出版)一书则着重提出了在矿产经济学特有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和方法基础上构建的矿产经济学体系,介绍了马克思的地租理论、矿产资源禀赋优势理论,论述了矿产资源原有价值理论和矿产资源产权理论,介绍了矿床经济评价方法;阐述了矿山技术指标整体动态优化技术以及相关科研成果等,从多个层面介绍了地质和采矿工业的基本情况,以便为从事矿产经济学研究工作的人士提供参考。

《矿产经济学原理方法技术与实践》为完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该书充分阐述了矿山技术指标整体动态优化技术以及相关科研成果,介绍了编著者在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动态管理、矿产资源资产收益制度、矿业权评估理论与方法、商业性矿产勘查机制、矿业资本市场及投资风险分析,对经济系统内影响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全面阐释,使读者有畅快淋漓和耳目一新之感。《矿产经济学原理方法技术与实践》书中详细分析了矿产资源可供性评价与宏观调控、矿产资源规划、矿业循环经济等领域的科研成果,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推动经济转型的作用,可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存储分析,深化资源的综合利用回收效率,实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不断壮大产业链条的循环发展经济,确定高效的经济产业体系。国内现阶段正处于资源的转型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情况愈加突出,更是出现一些难以呈现的历史遗留问题,故要重视如何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矿产经济学原理方法技术与实践》主要对如何实现矿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展开进一步讨论,根据帕累托效率的改进和成本收益分析、最低安全标准和代际公平等问题的论述,从可持续发展的福利观视角,阐述了资源禀赋优势理论及地租理论的理论问题,分析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现金流量,实现对矿业资本市场以及投资风险,做好矿产资源优化,促进矿业的循环经济。为进一步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合理改善现有的矿业工业生态环境,利用现有管辖区域中所蕴含的硫、铁等资源构建延伸产业链,并借此机会发展精细化工业产业。

以循环经济理论作为基础指导,保证上下游共同生产的副产品或者废弃物能够成为下游生产线生产的原材料,通过形成代谢和共伴生关系达到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经过探讨,保障矿业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绿色可持续性发展的总体思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第一,立足于现有国情、地质复杂条件、矿产勘探程度以及冶炼特征等进行资源的全方面勘察、采矿、选矿等层面,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要想做好矿产工业中的资源循环利用和使用,必须要积极实施矿产资源的循环使用措施,实现企业自身的产业链构建,确定耦合生态工业型的网络模式;第二,创造有利于矿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环境以及外部条件,做好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综合促进矿山企业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使其在政策、税收等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提高矿业工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总之,《矿产经济学原理方法技术与实践》是一部对矿产经济学理论体系及实践技术进行系统研究的专门著作。该书明确了矿产经济学研究的范畴,构建了现代矿产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介绍了马克思的地租理论、矿产资源禀赋优势理论,论述了矿产资源原有价值理论和矿产资源产权理论,介绍了矿床经济评价方法;阐述了矿山技术指标整体动态优化技术以及相关科研成果等。该书可使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和从事矿产资源技术、经济、管理的工作人员掌握矿产经济问题的分析思路与分析手段,主线清晰,观点明确,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数据翔实、引证深入浅出,有助于推进中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更加深入。

作者:王倩倩 单位:邢台开放大学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篇(2)

摘要:循环经济本质是让经济系统的运行与自然循环系统相同,从而促进经济活动及发展的生态化。通过循环经济,能够确保产业链的运行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循环,从而提高各个环节内资源的重复利用。循环经济就能够将产业链内的活动有序的组织成一个循环模式,从而促进产业良性可持续发展,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链;可持续发展

众多的人口基数决定了我国资源人均占有率低的现状,我国工业水平的快速发展,大量资源在开采的过程中出现了极为严重的浪费现象。目前,我国能源的利用率仅为41%,仅相当于其他发达国家的40%左右。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资源、经济间存在的矛盾,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循环经济能够降低目前工业生产中的高消耗、高投入、高浪费、低循环的现状,从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为的进步。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条件的经济关联,并且根据特定的时空关系和布局关系形成的客观的链条式的关系形态,产业链的运行受到信息、物质、能量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均以流动形态存在。产业链的运行则必须要依照链内各个组成主体的流动方向进行,只有通过循环经济,才能够确保产业链的运行能够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循环,从而提高各个环节内资源的重复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产业的价值创造能力,这就是产业链的升级过程。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综述

“循环经济”一词第一次使用是在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和图奈的《自然环境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他们希望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及原则框架应用在经济发展中,建立起经济流动的模型。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循环经济的理论及思想不断进行完善,在我国,循环经济的一般定义为:一种以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为中心,基本特征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理念。

(一)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差别

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有着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传统经济中,经济发展是以“生产流通消费抛弃”的单向流通,也就是说,人们通过生产,将资源进行浪费和提取转变为产品,最终在产品使用后将产品所造成的污染物排放到自然中,最终所获得的经济增长是以环境资源浪费和污染为代价的。而循环经济的经济发展是以“生产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双向循环性流通,所有的资源都能够在实际的使用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从而使得经济增长对环境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情况降到最低。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发展过程强调的基本原则是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所谓的减量化就是指在实际的经济生产和发展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泄,减量化的核心就是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用最少的资源取得最大的收益,发挥出每个资源最大的使用价值。再利用就是将产品进行反复的使用,或通过回收、翻新、再制造获得继续使用的价值,延长产品的总体寿命和淘汰周期,防止产品过早的成为垃圾排放在自然环境中,通过再利用能够良好的提高产品的使用效率,减少产品的污染周期。资源化就是所谓的“变废为宝”,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将废弃物转变成为资源,实现废弃物的二次利用,最终转化成为与原产品具有相等价值或不等价值的商品二次使用,这样能够增加产品的价值,减少资源的消耗,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二、循环经济和产业链升级相关性分析

产业链是指在经济布局或经济组织中,不同产业之间以某种方式或规律构成的具有链条般绞合能力的经济组织关系,产业链往往是相对于同行业内不同企业或不同行业而言的概念,甚至其地域跨度可以超越地区和国家,产业链的理论在宏观经济及区域经济发展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其不仅能够有效的形成产业复合体,更能够对经济板块的联系进行加强,从而构建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划。

(一)产业链的基本特征

首先,产业链主要某个核心经济发展观念或项目为基础,以达成某种经济目标或某种产品为目标的具有相互连接关系的产业集合,这就表明了产业链具有循环的特征,在产业链内,每个产业和组织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从而通过各个组织和产品的循环达成产业链的最终目的和价值。其次,处于产业链中的每个组织和产业都不是以个体方式存在的,每个组织和产业的经营与生产都与产业链的整体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因为这种关系所以使得产业链内的组织和产业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系统,这就表现出了产业链的系统特征,产业链系统的每个个体目标都是以满足整个产业链目标而制定的,同时,每个个体的行为都是以达成产业链总体目标而产生的,所以应该以系统的眼光看待产业链内的每个组织和产业。最后,产业链能够将投入的资源还能够转变为更高价值的产品,所以说,产业链具有增值的特征。

(二)产业链升级中的循环经济

所谓的产业链升级就是对产业链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进行转变,让产业链的运作能够更加科学,更加贴切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例如,在目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现代化的生产中,这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就是产业链的升级,要想实现产业链的升级,那么就需要将产业的产业从低附加值转变成为高附加值,从高消耗污染转变成为低消耗污染,从粗放型转为集约型,这样才能够实现产业链的升级。

产业链中内的各个产业组织是相互联系的,并且在产业链的运作中,其包含的各个组织产业都能够形成相互联系的价值作用,在价值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生产活动。从循环经济的角度上看,产业链内的组织、能量、物质等要素进行流动的同时,则必然会产生废弃,通过循环经济来降低产业链运转和流通的资源消耗与废物排泄,最终提高产业链内的资源利用率,实现产业链的升级。

三、青岛化工产业群集建设案例分析

青岛精细化工科技产业园发展项目是青岛市科技局提出并实施的,项目的建设就是以循环经济作为基础,进而实现整个青岛市的化工产业链升级。通过调研,对青岛精细化工科技产业园发展项目中的循环经济和产业链升级关系进行分析,从循环经济理论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功效,期望为企业、政府及相关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一)案例背景分析

工业对人类文明推动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现代人类的生产生活也都需要中华工业记性支撑,所以化学工业目前已经成为了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随着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强烈,再加上化学工业生产具有极强的污染性,所以越来越多的传统化工工业产业群开始不断对产业链进行升级,青岛精细化工科技产业园发展项目就是一个明显的案例。目前的市场已经由企业竞争上升到了产业群集和产业链的竞争,山东作为重化工业大省,拥有石油化工、橡胶工业、石油加工等为主导的化学工业产业链,并且青岛的无机化工在我国范围内有着极强的实力,青岛政府也给予了积极支持和方向指引,青岛精细化工科技产业园发展项目进行以循环经济为理念的产业链升级行为已经是势在必行。

(二)项目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链升级分析

青岛精细化工科技产业园发展项目是以目前青岛现有化工科技的产业土地作为基础建立的,其资金结构是以政府风险资金为引导的社会资本和民营企业共同注入的结构,产业链内的企业包括了目前青岛知名且具有优势的化工企业为支撑,以及外来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共同组成的。

其产业链的定位就是要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逐渐淘汰传统使用的高消耗、高污染原料及产品生产,采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污染,改善环境,从而实现产业链的升级。并且鼓励以本地所产的基本化工产品为原料,进行高价值新产品的研发,形成新型产业,在通过产业链的效应与商务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吸引设计、规划、咨询等专业机构和企业的加盟,形成专业服务的产业。在青岛市内以李沧区为核心,对青岛北部的商贸区和物流中心进行建设。青岛精细化工科技产业园发展项目是以青岛政府为主导、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的,在建设的初期确保投入,实现滚动发展,厂区内的环境及道路全部由产业内的企业进行解决,后续的发展由内而外延伸,按照既定的方案完善。

项目的建设内容包括了精细化创业基地、员工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公共及产业循环设施建设、园区形象建设、员工信息平台建设等,通过以循环经济为视角的青岛精细化工科技产业园发展项目建设,能够有效的改善传统青岛化工生产所造成的高浪费和高污染现状,通过统一的管理,统一的生产以产业链作为依托,通过协调,将水、电、热、原材料、生产废品等项目进行统一的规划,提升整个产业内的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产品精细化程度,提高产业链内资源的持续利用度可循环利用效率,促进产业链内循环经济的发展,从而升级产业链。

四、产业链升级中循环经济起到的作用

(一)循环经济本身就是循环的产业链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循环的基础上的经济模式,通过循环经济能够有效的减少生产中的资源使用,提高产品的使用时间,让废物再次回收利用等,以循环经济本身来看,循环经济就是要减少整个经济系统内废弃末端处理,以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模拟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减少经济浪费和经济污染,最终实现经济的节约和效益的增长,通过经济循环将生产、消费两个环节进行联系,将清洁生产、资源利用、持续消费等理念容易到经济发展中,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对人类的经济活动进行指导,从而合理对经济资源配置进行优化。所以说,经济循环本身就是一个循环的产业链。

(二)循环经济能够推动产业链的纵深发展

从实际的经验上看,以循环经济的角度对产业链进行升级能够有效的推动产业链的纵深化发展。以政府为主导的循环经济来讲,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政府起主导作用,通过企业的配合与群众的参与,最终能够形成政府、企业、公共三者之间的体系。同时,循环经济的实现还需要以完善的法律作为支撑,这样还能够更好的加强政府、司法等相关部门的有效协调。通过循环经济的发展,还能够影响生产者及消费者的行为,首先企业必须要循环经济的特质重新对产品策略及流通渠道进行选择,从而影响生产者的责任和行为,其次循环经济能够提高消费者的回收费用和运输费用,能够直接影响消费者对资源的节约行为。

(三)循环经济能够保证产业链的逆向运行

循环经济的理念要求产业链能够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进行发展,从而将产业链内的活动变化成“资源产品废物回收”的封闭性循环流程,在通过产业内的流程将各个环节的资源进行重复利用,创造出价值能力,实现最小的资源消耗和最大的污染降低,所以说,循环经济的运行必须要依靠产业链的支持,通过循环经济实现产业链的逆向运行。

(四)循环经济能够提高产业链内的就业机会

与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不同,循环经济能够对产业链进行产业延伸,从而增加产业链内的分工,进而提高产业链内的就业机会,例如,在生产中能够利用人来取代机器,在销售中,需要利用人来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在产品报废后,需要对产品进行拆解和再生产,所以,产业链内的生产和循环就为产业链增加了就业机会。

五、结语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式,在产业链内的各个企业主体内部实现清洁生产,减少废物源,在各企业之间实现废物、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完善资源利用和物质循环,使得区域内对外界的废物排放趋于零。在目前自然环境急剧变化的背景下,如何以循环经济的角度对产业链进行升级,确保降低资源的消耗,节约产业链的成本,实现经济和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始终是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1]刘淑华,杨光. 关于全球价值链与区域产业升级的研究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2]宋高阁,黄培清.基于产品服务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3(04).

[3]李秀艳.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及运行机制的思考[J].中国商贸,2014(28).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篇(3)

关键词:黔东南;钒矿;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4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9-0123-03

钒矿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贵州省黔东南州蕴藏着丰富的黑色页岩型钒矿以及开发利用钒矿资源相配套的各种生产要素条件。大力发展钒矿产业的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高钒矿资源利用效率、提高钒矿产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1 黔东南州钒矿开发利用现状

1.1 社会经济条件

1.1.1 基础条件与设施

黔东南州交通十分便捷,州府凯里距省城贵阳160余km,全州已实现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黎平机场已实现建成通航;沪昆高速公路横贯境内岑巩、镇远、三穗、剑河、台江、凯里、麻江等县市;西南铁路大通道湘黔铁路复线途经镇远、施秉、黄平、凯里、麻江等县市,初步形成了公路,铁路和航空的现代交通网络。昔日交通、信息、文化闭塞的黔东南已做好了承接中东部产业发展的准备[1]。

1.1.2 钒矿市场需求

钒是重要的合金和功能材料,属于战略资源,素有“金属维生素”之称[2]。

近年来,随着我国钢铁生产规模以及产品结构的不断调整变化,钒在我国的应用总量也在不断增加,从在 2005~2011年钒的产量在逐年增长,其增长率保持在 5%~20%之间,在2012年钒产量短暂下降后,2013年钒产量又重新提高,增长率达50%,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钒矿产量仍会保持一定的增长势头[3]。

1.1.3 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的扶持

西部大开发给黔东南州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黔东南州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良好的环境,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优质的服务,因此,黔东南州迫切需要拓宽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空间,而黔东南州丰富的钒矿资源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1.2 开采有利条件

黔东南州钒矿资源属海相沉积成因、层状、似层状产出的矿床。

矿层直接顶板为黑色炭质泥岩、局部为页岩、黑-灰黑色炭质粉砂质泥岩和炭质泥质粉砂岩,属半坚硬岩组,厚度较大。

矿层底板为灰黑色薄层纹层状硅质岩,坚硬性脆;顶、底板较稳固,开采技术条件较好。部分矿山,矿层出露在地表,地表植被少,剥采比低,适宜露采,成本低,效率高。

矿层及其顶板均为炭质页岩,属相对隔水层;底板为硅质磷块岩和硅质岩,属弱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钒矿区域水质较好,地下水不低于Ⅱ类标准,地表水不低于Ⅲ类标准,矿坑排水对附近水体无大的影响。应该高度重视以坑采方式开采的矿山,由于开采时大量疏排地下水,造成了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影响农田灌溉及人畜饮水,甚至造成地表变形[4]。

根据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015年前对镇远县、岑巩县、施秉县、三穗县、台江县、黄平县、麻江县和丹寨县等地25个勘查区开展钒矿的普查或详查工作,远景资源量约V2O5100万吨。

1.3 开发利用现状

黔东南州境内钒矿含矿层分布较广,通过找矿勘查,预计可供开发的钒矿层位稳定,远景资源量较大。

州境内已探明钒矿总资源量28.81万吨,其中已审批钒矿资源量23.85万吨,未审批钒矿资源4.32万吨经上述工作已初步查明,并伴生镍、磷、铀等多种矿产。

黔东南州黑色岩系钒矿资源主要分布在镇远,黄平,天柱,三穗以及施秉等县,保有V2O5可采资源量23.85万吨,目前可供开采的天柱县大河边伴生钒矿13.54万吨,其静态保障年限31年,动态保障年限25年;

三穗县煤炭井钒矿6.92万吨,其静态保障年限16年,动态保障年限13年;

黄平县纸房钒矿1.9万吨,其静态保障年限4年,动态保障年限3年;

而施秉县新城钒矿0.62万吨、镇远县两路口钒矿0.17万吨、镇远县火石洞钒矿0.41万吨、丹寨县南皋磷矿伴生钒矿0.28万吨,其静态保障年限和动态保障年限都不足2年。

根据钒矿资源调查现状,统筹钒资源开发利用与自然和谐发展,兼顾地区、县(市)和企业利益,高效管理,将黔东南州的钒矿划分10个允许开采区,7个禁止开采区,并实行不同的管理措施,见表1。

目前,黔东南州已建的钒矿项目不多,已建或筹建的6家提炼钒企业分布于三穗县、镇远县、黄平县、天柱县、台江县,大部分企业矿区采用露天,少部分也有坑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生产[5]。

1.4 开发中的主要问题

1.4.1 勘查程度低

黔东南州蕴藏大量尚待开发的含钒黑色页岩,地质勘查资金投入不足,地质工作主要局限于浅部,工作程度低,钒矿产资源储量大部分尚未查明。从源头上制约了钒矿业进一步开发利用。

解决黔东南州钒资源勘查的瓶颈问题:一是提钒企业探采结合,提高储量级别,提高钒资源的保障程度;二是地勘单位和提钒企业通过股权置换加快地勘工作。

1.4.2 布局欠合理,开发利用总体水平较低

已建或筹建的6家提炼钒企业分布于三穗县、镇远县、黄平县、天柱县、台江县。有的企业选址布局欠合理,技术装备水平较差,矿业结构不完善,节约和集约利用程度不高,附加值不高。这将会制约全区钒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水平。

1.4.3 管理、技术人才缺口大,矿政管理有待完善

①黔东南州经济欠发达欠开发,待遇较低,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②矿业权市场建设滞后,矿业资本市场不够发育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融资渠道不畅,现有体制和机制不健全;③矿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使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证;④地矿行政管理基础工作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力度;⑤需进一步治理整顿矿产资源管理秩序,防止非法采矿、无证勘查或开采、越界勘查或开采、非法转让矿业权等违法行为。

2 黔东南州钒矿循环开发利用建议

2.1 黔东南州钒矿循环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目前,我国矿业面临更为复杂的竞争环境,发达国家注重发展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利用科技力量实现了产业从外延型、数量型向内涵型、质量型转变,产业梯度转移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与此同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极大地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工业发展的外部条件,为工业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贵州经济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对外经济联系与贸易往来也与日俱增。

黔东南州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处于南-贵-昆经济区东北缘,直接受到华中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经济区的辐射影响。从更广域的范围来看,本区处于泛珠江流域经济合作区和长江流域各经济区域共同影响的地带,并较省内其他地区更多地受到珠江流域经济力量的影响。

在广阔的黔东腹地范围内,蕴藏着丰富的林业、矿产、生物等资源,是自然资源富集的地区之一,资源优势突出,能够为基地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材料。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钒的价格变化,受钢铁工业产品上涨下跌的影响,价格有所波动,近期钒矿价格处于低位,但根据国内有关专家预测,随着经济平稳回升,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及钢铁行业回暖,还有钒电池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V2O5价格还有一定的上行空间,钒产业的盈利能力有望得到提升。

黔东南蕴藏大量的石煤型钒矿,以钒资源为切入点,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高效利用钒矿资源,逐步建成贵州省重要的钒矿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将成为黔东南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2.2 黔东南州钒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钒矿产业循环经济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宏观层次,即大循环,主要为矿业循环提供有利的经济和政策保障;中观层次,即中循环,通过建立产业园区,延长钒矿资源产业链,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提高区域产业联合体的经济效益;微观层次,即小循环,在企业内部利用高科技技术,做到清洁生产,同时充分开采和利用伴生矿产,合理排放等,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2.1 钒矿企业内部循环模式(小循环)

黔东南州钒矿企业内部实现循环经济主要体现在废气治理、节水措施、废渣综合回收利用、钒矿床多金属的循环利用等几个方面。

黔东南州钒矿床矿石中含钼、钴、镍等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种,如达到工业开采价值,则应选用先进合适的工艺,实现多矿种的综合开发利用。

在钒矿企业中,可以根据黔东南州钒矿资源的赋存条件,选择合理的开采方式和生产工艺,提高钒矿资源和其他伴生金属的采出率和产品的质量,推广节能、节水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尾矿的利用率,实现废水、废渣的综合回收利用,降低环境污染,实现废气的零排放,减少进入生产环节的物质、能量消耗。

2.2.2 钒矿企业循环模式(中循环)

传统的钒矿生产是以钒矿资源的开采和选冶初加工为主,生产经济的增长是按照“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模式来实现,钒产业链比较短,要实现循环经济模式,就应考虑到拉长产业链,不断提高提钒冶炼的科技含量,延长钒矿价值链条,实现产品优化升级,提高经济附加值,更好地消化吸收废弃物,积极培育下游主导产业。

实现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化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建议在将精细加工如钒铝合金、钒铁合金、氮化钒、钒薄膜、钒电池等科技型企业,布局在工业园区内发展,园区内统一规划,集中生产,集中管理,集中治污,变废为宝,化废为利。

实现产业共生耦合,形成钒工业相关联的“产品链”,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2.3 黔东南州钒矿综合协调发展(大循环)

黔东南州政府要从政策导向和投资导向两方面加以引导,在以钒产业的主导的情况下,建设产业群,构建循环利用资源你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起引导作用。

同时要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使政府、市场、人民大众协力配合,发展旧物调剂和资源回收产业,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之路。

2.3 黔东南州钒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①鼓励矿山企业创造条件,通过发行股票、债券、项目融资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用于勘查和开发钒矿资源。规范地质勘查工作,维护地质勘查市场秩序,保护地质勘查投资者和勘查作业单位的合法权益。

②建立钒矿探矿权管理档案,提高勘探单位的探矿权资质要求,要求探矿权的最低投入,推行钒矿探矿权竞价出让制度,新设置钒矿探矿权以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竞争方式出让,切实保障探矿权人的权益,通过市场行为来调动社会资金促进资源的勘查、开发,实现收益最大化。

开展钒矿地质勘查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提高钒矿地质勘查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化水平。查明黔东南州钒矿的资源储量,各级储量比例和空间分布,为钒矿资源规划利用提供依据。

③研究钒矿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化学特性,矿石和顶底板围岩稳固性,矿区内边坡稳定性,矿石粘结性和自然性,放射性元素等有害物质,为矿石的开采提供可靠依据。

研究钒矿石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钒矿石结构构造和矿物嵌布特征研究,矿石类型和品级划分,共生和伴生的有益组分为钒矿的选冶提供可靠的依据。

④黔东南州钒矿的开发利用的环境治理工作是实现钒矿循环经济的第四个重要的环节,坚持绿色矿业发展道路[6],是其必然选择。发挥政府引导和调控作用,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即国家、矿山企业、矿山所在地居民三者利益的协调。转变环保理念,倡导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结合,坚持钒矿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树立矿业可持续发展观念,实施钒矿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战略,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地质矿产局.贵州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2] 文.国内外钒资源与钒产品的市场前景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01, (11).

[3] 吴起鑫,王建平,车东.顾亚中国钒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J].资源 与产业.2016,(6).

[4] 刘玉红.贵州省黔东南州钒矿地质特征和循环开发利用研究[D].长沙: 中南大学,2009.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篇(4)

关键词:汽车产业 循环经济 价值链

一、引言

中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了1.68亿辆,汽车保有量达到了6289.3万辆,相当于改革开放前的35倍多。汽车作为一种复杂的现代工业产品,其制造、使用以及报废对现代经济、社会的影响十分巨大。汽车产业资源消耗非常大,同时报废汽车的可回收资源也相当多,但我国报废汽车回收率、再利用、再生利用率远低于国际水平,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汽车产业发展循环经济迫在眉睫。笔者认为,汽车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在于让其中的每个成员都得到相应的利益。

二、基于循环经济的汽车产业价值链模型

(一)模型建立

汽车产业从原材料和零部件等供应,经过生产制造形成产品,再到商和消费者手中,最后报废回收处理,都要经过一系列价值活动,从而构成了整个价值链。正向价值链是从原料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到汽车生产企业到分销商再到消费者的正向流动。逆向价值链是从报废汽车回收,分类测试,然后再利用、再生利用。报废汽车进入回收拆解厂是价值投入的过程,回收拆解厂对其拆解,对有价值零部件和原材料进行分类这是一个价值增值的过程,当拆解厂把分类的零部件和原材料输送到4s店、零部件供应商、原料供应商。对拆解工厂价值得到了实现。这些零部件和原材料又以价值的形式投入到了相应的企业,也就完成了价值从消费者到拆解厂到供应商的逆向流动,减少了很多资源的浪费。

(二)可行性分析

发展循环经济,应该以价值增值为基础,让价值链中的企业从中得到效益。汽车报废回收存在大量利润,可以保证循环经济的发展,即可回收资源经再生产后的价值大于回收再利用过程中添加资源的价值。

汽车的报废并不意味着其中的所有总成和零部件均已失去使用价值。统计数据表明,一辆汽车的报废,真正失去原有效能的零部件不到总数的5%,其余的各部件完全可以经过适当翻新、再制造重新使用。其经济效益高。且价格比新的零部件便宜很多。报废汽车上大约有75%(按重量计)的材料是可以再生的,汽车上的钢铁、有色材料零部件90%以上可以回收、利用,玻璃、塑料等回收利用率也可达50%以上。对报废汽车进行科学的工业化处理。可以使有用的物质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据测算,每报废一辆汽车可回收2.4吨废钢铁和45千克有色金属。这些金属和橡胶、玻璃都可以作为原材料回收,而且回收技术并不复杂,回报率很高,对回收企业来说存在很大的利润空间。

三、我国汽车产业循环经济价值链分析

(一)价值链上下游专业化分工不明确,零部件自制率高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至今“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仍然存在。由于价值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业务活动的专业化分工不明确,导致了我国汽车企业的零部件自制率一直高达70%左右。汽车产业价值链的畸形发展直接导致了零部件工业的技术水平落后,很多核心的零部件依然依靠大量进口来获得,且进口额逐年递增。零部件进口导致大量外汇消耗,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更制约着零部件产业乃至整个汽车产业自主开发能力的发展。也就无法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二)回收环节断裂,不能保证足够的价值投入

由于汽车工业发展水平的制约,加之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拼装车和低价零配件仍有一定的市场。我国的报废汽车回收率只有40%,有近60%的应报废车辆游离于政府的监管以外。这非常不利于建立和发展与现代汽车工业发展相适应的汽车回收和拆解行业。

(三)再制造几乎空白,价值增值少

一个零件制造时的成本,由原材料成本、制造活动劳动力成本、能源消耗成本和设备工具损耗成本构成。其中,后3项成本称为相对于原材料成本的成品附加值。以汽车发动机为例其成品附加值高达85%。再制造过程中,能源消耗只是新品制造中的50%,劳动力消耗67%,原材料消耗11%~20%。

拆解企业规模小,拆解技术落后,科技投入少,一直是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存在的。截至2004年、国家专利机关共收到与汽车回收相关的专利申请102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占申请总数的50%,而近50%的专利申请于2001年后。中国汽车回收技术专利主要与废旧轮胎再利用有关,在与汽车回收相关的102项专利中有97项是关于废旧汽车轮胎再利用的,占总数的95.1%。

从标准角度考察,目前国内与报废汽车回收、零部件再制造方面的标准更是乏善可陈,除《汽车报废标准》(国贸[1997]456号)外,技术规范标准仅2份:GB/T7037―1992翻新和修补轮胎(斜交)、GB/T 3799―1983汽车发动机大修竣工出厂技术条件。除再生轮胎及其相关技术是目前国内相对最为成熟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技术领域之外,其他零件的再制造技术几近空白,价值增值很少。

(四)再生利用存在浪费,价值流失

很多报废汽车除了轮胎、玻璃、车灯等一些部件被拆解,玻璃进行熔融回收,车灯送去维修厂作为维修零件,剩下的就直接挤压,不采取有效的分离手段,最后融成铁水。而这样的铁水不纯,价值不高,基本没有市场。而且,一些回收价值极高的材料如镁等严重流失。

(五)汽车制造企业没有参与逆向价值链

汽车制造企业是汽车产业价值链的主导企业,但我汽车制造企业本身并没有直接或间接参与到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再利用中来。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对外《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提出从2010年开始,我国汽车生产企业或进口汽车总商要负责回收处理其销售的汽车产品及其包装物品,也可委托相关机构、企业负责回收处理。其中,所有国产及进口的M2类和M3类、N2类和N3类车辆的可回收利用率要达到85%左右,其中材料的再利用率不低于80%所有国产及进口的M1类、N1类车辆的可回收利用率要达到80%,其中材料的再利用率不低于75%。

但至今为止而是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并未采取相应的行动,没有进行自主研发从而满足回收需要,委托相关机构、企业回收。而现阶段有回收资质的企业技术非常落后,在拆解过程中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对环境是二次污染。

四、发展汽车产业循环经济的建议

(一)近期战略

完善法律法规、标准并严格执行,提高报废汽车回收率。我国汽车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处在初期,面临的问题众多,近期要解决的而且能短期改善是提高报废汽车回收率,以确保逆向价值链的价值投入;建设规模化回收拆解厂,采用磁铁兼人工方式分拣金属,减少价值流失,提高拆解企业的利润;建立可回收零配件的处理、销售体系,提高拆解企业利润:培养该行业人才。

(二)中期战略

实现配件梯级利用。在报废汽车中,有不少零配件是可以再生利用的。这些零配件的再生和梯级利用,既可以减少再加工的社会成本(如金属零件的再冶炼、再加工),又可以节省资源消耗,同时也可降低维修、制造的成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梯级利用有两层意思:一是从等级高的车种流向等级较低的车种:二是从消费层次高的用户或地区流向消费层次较低的用户或地区。为对后者负责起见,保证再生利用的零配件质量,建立相应的质量保证体系十分重要。从零配件性能和功能的角度出发,建立相应的检验标准是建立有效的零配件再生利用体系的基础。制造厂商具有设备、技术等的优势,在不增加许多成本的条件下就可以开展检测工作。回收拆解企业应与零部件生产商联合,利用生产企业的设备、技术降低成本。

(三)远期战略

远期战略要开展绿色设计。发展再制造业,引进和自主研发回收拆解技术,让汽车生产企业逐步进入到循环经济价值链中。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视角;寒地黑土核心区;产业集群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经济生产活动越发的频繁,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的越来越严重。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经济理念应运而生,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寒地黑土作为依靠黑土地资源逐渐发展并走向成熟的生态品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更是不遗余力。本文即试从寒地黑土的现状出发,阐述其核心区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体的策略和建议,助力寒地黑土核心区产业集群化发展。

1寒地黑土资源发展特点概述

寒地黑土资源是稀缺的土地资源,其有机质含量在所有土地类型中排在前列,约是黄土的十倍有余。但寒地黑土资源在世界范围内仅有三处:一处位于乌克兰,一处位于密西西比河流域,剩下的一处则分布在我国的黑龙江、吉林两省,黑土地分布的区域正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1]。寒地黑土品牌便是背靠黑龙江、吉林黑土地资源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品牌,是我国生态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黑土地自然资源的利用开始出现问题,生态环境遭受到挑战。

2寒地黑土核心区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生态环境面临威胁。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黑龙江、吉林两省的水土流失面积在2009年便达到了150余万公顷,超过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而黑土区的水土流失情况更为严重,黑土层(黑土地有机物含量的重要载体)每年减少约五毫米。出现这种水土流失的情况除了自然因素外,与黑土地区经济生产活动的过于频繁也存在很大关系。仅就目前来看,黑土地去水土流失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仍面临着比较严重的威胁,全国商品粮基地的称号岌岌可危。

2.2黑土地自然资源质量下降,经济转化效率随之下降。黑土地之所以是全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土壤资源,除了特有的研究价值之外,其本身所蕴含的肥力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因而对于解决全球粮食危机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黑土地区同先进的生产思想接触过少,长久以来所形成的传统的种植模式,如喷洒农药、过度种植等,使得黑土地自然资源质量下降[2],中低产田面积不断扩大,最终导致生产所能产生的经济转化效率下降,形成“涸泽而渔”式的发展模式。

2.3耕地面积急剧减少,生态平衡状态被打破。耕地是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关系到人们的粮食安全。但近几年来,随着黑龙江、吉林等地的城市化进程急速推进,城市人口的增加、工业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该区域耕地面积急剧减少。由有关机构调查土地变更后发现,约有七成的城市建设用地都是在占用耕地面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

3寒地黑土核心区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及对策

3.1实施黑土地资源产权保护制度,改善生态现状。寒地黑土资源稀缺,可再生能力较低,但由于农民没有土地永久使用权和土地真正所有权,更多的时候往往会因为眼前的利益而对寒地黑土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垦。因此要实施比较完善的保护措施,建立并完善有别于其他土地产权制度,严格进行黑土地利用形式的审查,以进一步加强对黑土地资源的保护[4],并在政策的不断宣传和解读中让农民拥有主动去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其精神文明素养。

3.2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转变经济发展观念。除了制度上的保护之外,还需要从自然资源遭受破坏的根本原因出发解决问题,因此需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转变经济发展观念。转变经济发展观念,具体需要做到:种植业与林木渔业同步发展,农业与非农业协调发展。黑土区每年有进三分之二时间土地没有作物,地标加速侵蚀。

3.3发展绿色循环产业,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要进一步发展循化经济,实现寒地黑土核心区产业集群化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绿色可循环产业,利用环保、绿色、无污染的现代生产手段发展传统产业,由此保护黑土生态环境,让资源资源在最大效率利用的同时又能最大程度的加以保护,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重发展。为此,需要做到:引进生产技术,严把质量关[5],扩大绿色产业规模,生产出多样、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实现寒地黑土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最终促成寒地黑土核心区产业集群发展,将寒地黑土品牌推广至全国乃至全世界。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对于促成寒地黑土核心区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寒地黑土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必然前提,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循环经济实践这一方面的研究。而本文仅是从循环经济的理论角度进行寒地黑土核心区产业集群研究,并未涉及到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因此需要更多同行业的专家学者深入挖掘和钻研,为循环经济成熟和发展贡献力量,本文仅做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张文明.寒地黑土,国之魂宝[N].大公报,2004.

[2]高以诺.保护黑土地,保护北大仓—关注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N].经济日报,2002.

[3]姜世平,温利.环境的和谐[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4]周嘉.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战略环境评价理论与实践[M].黑龙江: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6.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篇(6)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1-0029-02

1 循环经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2 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主要有企业模式、园区模式和社会模式3种。其中园区模式是循环经济在中观层面上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区域生态园区模式。它是在更大范围内依据循环经济的“3R”原则并运用生态学原理,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来设计园区的物流和能流,建立起循环链,把不同的企业和产业联结起来,形成互换副产品和共享资源的代谢和共生组合如工业园区或农业园区,使一家企业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在自身循环利用的同时,也能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和能源,从而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的目标。园区模式的关键在于要打破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和企业间单向式线型的生产方式,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布局,延长和拓宽生产链条,促进生产间的共生耦合。

3 工业园区现状

循环经济园区地处仁寿县镇。距仁寿县城44千米,威远县城45千米,面积约291平方千米。

3.1 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已形成以煤焦化、建材产业为主产业体系。园区现有工业企业198家,规模以上企业27家,并且尚有大量企业准备入驻。从总体上看,工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①工业增加值快速增长,整体实力不断增强;②以“煤炭、化工、建材”为基础的工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③规模以上企业、重点企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大量企业准备入驻。

3.2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环境污染将逐步加剧

随着规模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企业数量和规模持续扩张,对能源需求量与日俱增。同时,企业对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影响逐步加剧。

(2)循环经济链条不系统、不连续

工业园区目前以煤化工为平台,形成了一些简单循环产业链,但是不系统的煤化工副产品,废弃物循环利用程度低,资源化程度低、分散化。循环经济园区缺乏整体的设计和规划引导,共生耦合的产业链还很少,横向、纵向的循环经济链条网络没有建立,循环经济还有很大潜力和发展空间。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正处在启动阶段,如110kV变电站等才刚刚投入使用,而园区道路、燃气(尤其是生产用气)、水厂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污水处理设施还未修建,同时工业固体废弃物垃圾处理机关机制还相当不健全,未形成有效的再回收、再循环、再利用的链条,园区集中供热、信息共享等基础设施共享的效益未能发挥出来,不利于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说,工业园区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资源、环境压力初步显现,循环经济的设计和规划正当其时。

4 工业园区的发展对策

4.1 园区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综观国内外各循环经济园区,它们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从现状产业看,园区内存在不同类型的行业,企业内的工业循环共生关系多样。故循环经济园区类型应定位为综合型园区,其运作模式为多中心依托型循环共生网络。

4.2 循环体系的构建

(1)基于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园区的发展不能仅限制在本园区发展上,必须因地制宜,发挥自身的优势,顺应整个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长远发展的趋势,将循环产业链扩张到周边区域,从地域上将经济园区扩展到附近周边地区。

(2)循环经济园区总体框架

“一个平台”:以煤焦化厂为主要平台,与之紧密联系的其他支柱产业重点项目共同构成循环产业系统基本框架;

“三条纽带”:一是副产品与废物的闭路循环,二是能量梯级利用,三是基础设施与信息共享。其中煤焦化厂是这三条纽带的核心,通过这三条纽带的作用,将园区的企业、项目和机构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生态产业链和生态产业网络系统;

“三大循环产业链”:根据目前的产业格局和未来产业定位,构建煤炭、化工、建材三大循环型产业链,这三大产业链围绕“电、水、煤、气”为主轴进行延伸;

“五大支点”:以化工、耐材、陶瓷、机械制造、物流五大支柱行业的重点企业或项目为支点。

(3)基于园区的循环经济发展

①系统基本构成——共生耦合产业链。循环经济园区由煤炭和建材两大工业板块组成,均以资源利用为核心向外辐射。将这两大板块的重要项目都布局在资源附近,一方面通过就近利用资源优势发挥聚集效应,另一方面通过附近核心企业这个平台的副产品(包括废弃物)发挥系统集成效应。两大工业板块形成的产业链与资源共同构成循环经济园区的骨干,它们的有序发展和企业的合理布局是整个循环工业系统高效良性运转的关键。

②系统“关键种”——重点节点。生态学的“关键种”理论用于循环经济园区,是指规划中选定“关键种企业”作为循环经济园区的主要种群、核心企业,构筑企业共生体。

③系统成员——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在循环经济园区建设过程中,应系统考虑园区生产者(资源生产型企业)、消费者(加工生产型企业)、分解者(还原生产型企业)的物质能量代谢过程,补齐、延伸生态链,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市场机制和绿色招商、因地制宜的逐步形成,使园区工业生态系统稳健、高效运转。

(4)园区产业发展战略

①煤炭行业。就煤炭业而言,应克服单纯输出资源多、就地转化少的倾向,向资源的洁净化利用转变。向电、液、气转化是煤炭深度开发、提高资源效益的最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煤炭洁净利用的根本出路。

②化工行业。煤焦化业应严格煤焦化业准入标准,淘汰落后工艺,优化产业布局。推广普及干熄焦、地面除尘站、煤气净化工艺和炼焦自动化控制等技术,鼓励炼焦企业区域集中,促进焦油、粗苯、焦炉剩余煤气回收利用。加强焦化酚氰废水治理,提高废水循环利用水平。

③建材行业。耐材、陶瓷业是的主导产业。对耐材业中污染大、规模小的企业进行整治,采取“关”、“停”、“并”、“转”的策略,提高行业集中度;大型企业不仅要全面提升产品档次,做大做强,形成龙头企业,更要淘汰倒焰窑、推板窑等落后窑型,推广隧道窑技术,改善燃烧系统。对陶瓷业,应利用资源优势,吸引沿海大型建陶企业进驻。

(5)园区的静脉产业建设

①水的循环利用。循环经济园区应根据企业对水质的不同需求,建立“水源—工厂”供水形式,减少中转环节,提高“工业循环水”的利用效率;还应建设中水回用网络,进一步提高用水效率。

②电的梯级利用。园区在促进能量(电能)梯级利用方面应积极争取政策,实现对企业直接供电。热能方面应促进余热资源的有效利用,一是以电厂为核心,由园区牵头组建供热公司,建立集中供热系统;二是根据电厂内部配套企业及用气企业的不同需求,在以电厂为核心的半径为30千米范围内科学规划布局用气企业,实现余热资源多级利用;三是由工业用气向民用延伸,扩大覆盖范围;四是根据实际需要,发展热电联产项目。

③污水的处理与再利用。根据循环经济发展框架,生产废水中的生化废水经过处理后可作为循环水,替代一部分工业新鲜水;高盐废水可作为冲洗水。园区废水经回用后,不向外环境排放废水,避免对越溪河的影响。

5 结 论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篇(7)

关键词:循环经济;有机硅;构建;应用

中图分类号:F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4-0017-02

1 循环经济的基本含义和准则

1.1 循环经济的基本含义

“循环经济”一词,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鲍丁尔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型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它导致了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灾难性环境污染的后果。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1.2 循环经济的准则

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循环经济以“3R”准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为实际操作原则。要求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过程中要求创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形式反复使用,从而达到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使人类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真正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

2 星火有机硅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2.1 有机硅产业现状的简要描述:一个快速增长但竞争激烈的行业

有机硅是20世纪40年展起来的一种高新技术产品,该材料具有耐高温、耐低温、防潮、绝缘、耐老化、生理惰性等优异性能,其用途已由最初作为航空航天、尖端技术、军事技术部门的特种材料发展到现在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建筑、电子电气、化工轻工、纺织、汽车、冶金、机械、金属和油漆、皮革造纸、交通运输、仪器仪表、食品加工、医药卫生等领域,素有“工业味精”之称,对国民经济的结构化和产业化升级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国内有机硅单体生产技术相对落后,有机硅下游工业的迅猛发展使有机硅单体供不应求。缺口很大。目前国内有机硅需求正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增长。需求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建筑、电子和日化行业。至2010年,我国对有机硅制品需求量(以有机硅单体计)将由2004年的37.5%万吨/年增加到100-120万吨/年。2005年我国有机硅单体缺口在33万吨左右,国内自给率只有33%左右。尽管国内已出现中国蓝星之火有机硅厂、浙江新安化工集团公司等生产集中度高且具有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骨干企业,但按照目前需求的增长态势及投产计划,2007年市场缺口达41万吨,自给率仍仅有46%。

2.2 星火有机硅工业园概况

享有“中国有机硅城”美誉的星火工业园坐落于江西省九江市昌九工业走廊的永修县境内,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南抵省会南昌501公里,北距长江重要港口九江80公里,昌九高速公路,京九铁路纵贯其中,316国道,105国道毗邻而过。该园区创建于2000年6月,是一个以有机硅单体及其下游产品生产、研究和开发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火炬计划有机硅材料产业基地,也是江西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园内龙头企业江西星火有机硅厂以其1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的生产规模,占据国内同行鳌头。到2006年初该厂在新增投资10.5亿元之后将形成20万吨/年生产能力,成为亚洲最大的有机硅生产企业,并跻身世界同业四强。园内现有包括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美国卡博特公司在内的有机硅高新技术企业23家(截至2005年底),已开发有机硅下游产品59余种。

2.3 工业园实施循环经济实践经验

有机硅单体主要包括:二甲基三氯硅烷、二甲基二氯硅烷、三甲基氯硅烷、甲基氢二氯硅烷、苯基氯硅烷、丙基氯硅、乙烯基氯硅烷和甲基三氯硅烷等。其中二甲基氯硅烷(简称二甲)为主要产品,占80%。在合成和分流过程中,除单体外还会生成共沸物、高沸物、低沸物、浆渣等费料。这些废弃物易燃、易爆、有毒,容易与水发生反应,释放有害气体。过去的简单处理排放对环境影响较大,也在安全生产方面留下了一定隐患制约了有机硅产业的发展。

江西星火有机硅厂和永修县政府高度重视资源充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了发展有机硅单体深加工产品和充分利用生产中的废弃物,园区从设计到生产都力求体现最大限度的利用物资和能量,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染物排放,打破了“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旧模式,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用科学的方法将上游企业的下脚料变成下游企业的原材料,通过副产品、能源、废弃物和原材料的相互交换,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业生产系统,大大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星火有机硅厂每年产生有机硅副产物一甲数千吨,一甲沸点低、毒性重、腐蚀性强、遇水会释放有害的气体,由于国内市场容量较小,既不能作为废物丢弃,又造成存放容器和堆放地方的困难,而长期堆放在仓库中容易爆炸。为此,园区分别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美国卡博特公司的先进技术,组建了卡博特蓝星化工(江西)公司,以及广州吉必时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以一甲为原料生产纳米级气相法二氧化硅(俗称白炭黑),产品成为我国科技和国际工业急需的材料,变废为宝,较好地解决了有机硅单体副产物的出路问题,亦提升了园区产值和利税收入。

过去,星火有机硅厂每年产出大量高沸物,因对环境有污染,只有花钱请相关公司水解处理,处理费500元/吨。但由于水解处理工艺简单,只能回收部分盐酸,处理过程中大量的有害气体和废渣的无组织排放仍就会给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为解决这一问题,2003年8月园区从吉林引进虹润化工有限公司,该公司投资2000万元,采用高新技术歧化裂解工艺,将高沸物进行裂解。加工成混合单体,结果废物成为每吨900元的原料,不仅产值可达3000万元,安排从业人员60余人,而且还解决了星火有机硅厂长期无法解决的高沸物废物难以消化的尖端课题,两家企业实现了双赢。

园区的江西吉星公司利用副产物三甲生产硅氮烷,该公司年消耗三甲1000吨,生产硅氮烷500吨/年,年产值2000万元。2002年,投资了5万元建设了全密封钢化玻璃水吸收装置,尾气中和三甲的回收率大大提高,其中三甲回收36吨/年,制成六甲基二硅氮烷(有机硅封头剂)20吨/年,此收70万元,在废气达标排放,减少污染的同时产生了经济效益。

江西星火狮达公司是处理浆渣的企业,年处理量3600吨,该公司用水解吸收方法回收浆渣中的HCI制成盐酸,剩下的废渣售给砖瓦用于制砖。

武汉嘉恒化工九江分公司是生产氯化钡的企业,它消化江西星火有机硅厂、狮达、虹润和嘉懿公司大部分的废盐酸,同时,该公司产品氯化钡又是星火厂离子膜烧碱装置必备的辅助材料。

对于低沸物处理项目,园区正在与一家企业洽谈,项目落成后,低沸物中的单体也将得到回收。

目前, 23家入园企业中,以星火有机硅厂为龙头生产有机硅单体,以有机硅副产品为原料参与循环经济的企业达12家,海多化工、华联有机硅公司等5家企业参与有机硅的继续深加工,生产硅橡胶、硅树脂等产品。

3 对星火工业园区进一步发展提出的几点建议

星火工业园现有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即将达到极限,与成为具有影响的“中国有机硅城”的目标距离还很远。

随着园内有机硅单体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有机硅单体供应紧张状况已得到缓解,有机硅行业将彻底摆脱制约下游发展和延伸的原材料问题,其深加工产品如硅橡胶、硅树脂等将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由此可见,开发和销售有机硅下游具有更高利润和更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将成为有机硅单体后又一市场竞争的焦点,而目前这一市场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产品,因此高端产品将成为国内具有雄厚研发实力的有机硅厂商今后新的利润来源,代替部分或全部进口产品将是有机硅产业延伸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据上述分析,建议星火工业园进一步发展的措施是:

(1)支持星火有机硅厂向下游延伸,进入有机硅深加工领域;

(2)大力引进外界有机硅应用技术实力较强的科技型企业,力争把星火工业园建成为一个更为开放的生态型工业园区;

(3)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组织园内企业与国内外各高校及科研机构在项目、产品、技术、信息和人才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鼓励携带有机硅单体、中间体、有机硅材料和产品技术、专利、发明和诀窍的研究机构、企业和个人加入园区建设;

(4)大力构建创新文化平台,发挥有机硅产业协会的作用,通过讲座、论坛、沙龙等各种形式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园区创新创业的良好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1]韩宝平等. 循环经济理论在国内外实践[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3,(1).

[2]卢生康等.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科纵横, 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