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01 05:52:36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1)

燕平学校 王同义

通过学习《有效教学十讲》理论,感触极深。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呢?

在信息与科技迅猛发展的教育时代,“一对一”数字化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从单一的学习环境转变为课堂、网络、社会全空间学习环境;从单一课本逐渐转变为学习资源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在小学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与学的评价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等方面,“一对一”数字化对其起到很好的优化作用。

1、语言知识的优化:借助动画游戏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语言知识。

借助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复习已习得的字词,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自主参与游戏的同时,有效地复习了他们曾经学习过的字词。

2、语言技能的优化:通过各种有趣、实用、轻松、活泼的活动,让学生体验用语言表达和交流的乐趣。通过设置让学生“猜动物谜语”的游戏活动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节课教学环节清晰,关注学生的信息量,利用电脑,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及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课堂显得活泼有趣,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愉悦。

3、学习策略的优化:利用听、说、游戏、小组合作等灵活实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摆脱枯燥的学习氛围,积极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教师设计与课文密切相关的练习题,请学生利用已经习得的知识进行正确的选择。学生在这个学习活动中不但提高了认读能力,更提高了理解能力,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4、情感态度: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显示出对学习的极大兴趣,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收获的快乐,并能够自主学习。学生有了电脑,学生可以自己利用教师提供的语音素材纠正读音,也可以浏览网页,学生们觉得它们真是学习的好帮手。

5、文化与文化意识: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探究各个国家文化传统方面某些特点从而培养他们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了解世界的热情。

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儿童在线中的游戏资源,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游戏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课堂练习形式多样化,学生更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充分利用网络教室的软件,让学生积累资源,相互交流。在教学中很多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往往在课堂枯燥的讲授,学生毫无兴趣,在教学环境中,通过动画、图形、声音的演示,加上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如教学《花钟》一课时,可配合电教媒体,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各种鲜花,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入领会课文的意境。通过这样的电化教育,不仅使学生的心灵与作者得到了沟通。还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心理距离,便于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时产生丰富的联想.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英语学习 自我效能感 内涵 影响因素 培养策略

英语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并把情感态度作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而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情感因素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它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bandura,1984)。参照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定义,可将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界定为中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评估(主观判断)。由于是主观判断,所以有对错、高低之分。因此,广大英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主观推测,又要着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能力,激发与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一、影响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根据英语在我国作为外语的学科特点以及大量教学实践,笔者将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总结为以下几点:

1.英语学习的成功经验。

班杜拉(1981)研究指出,成功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这是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因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在英语学习方面,不断的成功会使学生建立起稳固的自我效能感,成功的愉悦感会不断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而且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并且还会泛化到类似的情景中去。相反,多次失败的英语学习经验会打击进而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学习者的替代性经验。

替代性经验是学生通过观察其他同学英语学习的成败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当学生看到与自己英语水平相仿的人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信念,从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取得同样的成绩,最终也能取得成功。若榜样标准比学生实际高出许多,学生觉得“可望而不可及”,这就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反之,看到其他同学的失败,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则会降低他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不会有任何成功的希望。

3.目标与任务的设置是否恰当。

如果英语学习目标很高,设置任务较难,这时候学生如果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失败不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如果学习目标过低,任务过于简单,学生即使成功也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倘若失败则会大大降低自我效能感。

4.归因方式的差异。

归因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中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的推论,也就是反思成败的原因。如果学生把英语学习中的成功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运气好,难度小,则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如果将成功与自身的勤奋、努力等可控因素相关联,则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差、难度大等,则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而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因素,如怀疑自身的能力与自己的智商等时,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所以,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失败时,更倾向于从努力程度、环境条件、应对策略等方面寻找失败的原因。这种思维方式又能激发学生的动机水平,并通过加倍的努力克服困难以取得成功。

5.评价方式的影响。

传统的英语学习评价主要以终结性测试为主要方式,以相对评价为主要标准,评价方式及标准都很单一,考试主要以书面形式,这样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大部分中学英语教师只以分数来评价学生,分数低的学生就成了所谓的“差生”,逐渐失去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与兴趣,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大大降低。

6.生理状态。

焦虑、压力、疲劳和情绪状态等生理状态都能提供自我效能的信息。因为学生有能力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自我信念,而且他们的生理状态也会有力地影响其自我效能。例如,当学生处于害怕和悲观消沉时,这些消极的情感反应会进一步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英语学习效果则会很低。再如,在面临英语考试时,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心跳、血压、呼吸等生理唤醒水平来判断自我效能。平静的反应使人镇定、自信,而焦虑不安的反应则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不同的身体反应状态会影响到活动的成就水平,从而又以行为的反应指标确证或实现活动前的自信或怀疑,由此决定学生的自我效能。

7.教师期望值高低的影响。

教师的期待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当教师认为某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有潜能、有培养前途时,就会对该生产生良好的期待,这种期待会表现在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上,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时,就会产生符合期望的努力,这就是教师的期待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

效应”(pygmalionffect)。于是,如果教师对其学生充满信心,积极期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生教育工作中去,就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否则,就会降低。

二、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结合以上对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分析,在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积极探讨提高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是非常必要的。

1.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

班杜拉(1981)曾指出:“成败经验是个体对自己的实际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最具体的、最主要的途径,因为它的确立方式显示了个体驾驭或掌握环境事件的能力”。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过去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的,以往成功的经验会增强学生未来取得成功的信心;过去失败的经历,则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特别是英语学习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这些学生创设更多的成功机会。

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感觉自己在英语这门科目上无论怎么努力也没有收效或者收效甚微,这就让他们慢慢地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和行为。因为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失败的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特别在个体效能感还没有坚定地建立起来之前,所以,教师不仅应该尽量避免学生的直接失败经验,如不会回答老师上课提问;作业打“×”;考试不及格等,而且应该让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更多的体验到成功,如正确回答了老师的课堂提问、作业做得好、字迹工整、考试成绩理想等。另外,和其它课程不一样的是,英语是一门语言,教师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课堂学习,过多的把英语学习局限于课本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有些学生英文流行歌曲唱得好,有些学生喜欢用英语和外国朋友交流,这些闪光点都可以作为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能感的萌芽,要细心发现和鼓励学生的这些行为。

“一次小小的成功,如果能让个体相信自己具备了成功所需要的条件,往往能使他们超越现在的行为表现成绩,达成更高的成就,甚至会在新活动中或在新条件下取得成功(bandura, 1978b; bandura et al., 1980; williamset al.,1989)。” 2.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归因理论最早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1958),他认为,人们都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的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为的原因,并预测人们将如何作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在吸收海德理论基础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即所谓的三维度六因素。

归因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积极的归因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期望,消极的归因则会使人的意志消沉、丧失信心。教师应引导英语学困生积极归因,要促使他们认为成功是由于内部、稳定和可控的因素引起的,使他们具有自豪感与自信心,从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将失败归于外部、不稳定等因素,这样就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希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造一定情景,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归因训练: (1)通过观察、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2)指导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完成某项任务,例如词汇听写、口语对话等,并取得成败经验;(3)让学生首先在活动中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4)结合学生的归因与当时的情景,采取一定策略与技巧,分析学生成败的原因。

3.重视榜样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替代性经验,即利用与自己相近的示范榜样克服困难的学习经验或作为。首先,让学生在替代性经验中获得自我效能感,即通过观察学习能力相近者的进步行为来培养自信心。一般说来,为学生树立的榜样最好是与之在各方面的情况都相类似的学生。例如,假定给一名英语写作成绩居中游的学生树立榜样,最好把榜样定位在写作能力一度也居中游而近来进步比较明显的学生,这样很容易使他相信,既然情况差不多,他能取得进步,自己也完全有能力通过努力取得进步。其次,指导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从自身的进步中增强自我效能感。一些写作处于中下游的学生,如果经常和学习优秀的同学去比较,会觉得自己总是不如别人,再努力也没别人好,越比较自信心越低,越比较越失去学习的动力。如果引导他们同自己的过去相比,个人的进步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4.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一般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教学效能感可影响教师的活动、努力程度和教学的坚持性。不同的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存在差别的,高效能感的教师倾向于承担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采纳新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方法,帮助学生成功,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教学也更有坚持性,他们相信只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和努力,学习困难的学生是可以教好的。相反,低效能感的教师则会避免安排自己从事自认为在其能力之上的活动,他们责任心不强,方法平庸,漠视新理念,认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天生愚笨,教师无论对他们进行怎样的教育,他们也学不好。特别是在英语新课程实施中,这种现象很值得关注。阿希顿·韦伯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倾向于采用粗暴的惩罚性的管理策略来控制学生的行为;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一般鼓励学生自我约束,采用民主的管理策略。

因此,英语教师首先要有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言语的权威性。另外,注意对学生的表扬。并非所有表扬都会提高自我效能感,也并非所有的批评都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对容易完成的任务所做的表扬或对没有做出真正的成绩所做的表扬只会削弱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贬低性的批评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而建设性批评隐含着对学生的信任和对能力的肯定,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5.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心理安全是指个体感到自己在被人承认、信任、理解,在受到别人的尊重时的一种心理感受。心理自由则指个体意识到自己是自我的主人,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当个体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获得满足时,个体就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自主地塑造自己的人格,表现出极高的创造水平,十分容易获得成功。为此,我们要在自我效能感培养教育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体验成功的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建立宽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研究表明,当人们心情处于过分紧张状态时,获得成功的能力判断水平要比心平气和时差得多。避免指责、讽刺、辱骂等不恰当做法,而尽可能采用宽容、理解、关怀的态度,允许学生出错,开始说英语不作语法上的精确要求,能够表达意思、使人明白就行;和学生共同游戏,交流互动;建立合作常规体制,成立英语互动、互助、互查、互促小组,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总之,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能以一种比较轻松的情绪状态投入学习,增强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

6.尝试改变英语学习评价机制。

学生英语水平和基础不尽相同,单纯从应试成绩来区分学生英语学习的优良是不全面的,这不利于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而只会让基础稍逊的学生极易放弃在中学学习阶段学好英语的愿望。笔者在教学中,尤其注重对学生英语学习优良态度的倡导、英语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提倡,给基础稍逊学生更多的改善学习的机会。同时,笔者还在课堂中尝试以表演和参与性强的活动代替小测验,这样,可以给更多的学生以成功的体验,相比于测验,更能提高大家整体的自我效能感。

当然,还可以建立英语学习记录袋。每次的考试成绩,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体验、参与程度、学习态度、课余的作业、活动作品、自主学习、合作精神等都记录或存放于学习记录袋中,作为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师只有彻底改变把终结性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才能真正给予每个学生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形成对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客观、积极的评价,从而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随着英语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师应该越来越重视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而自我效能感是情感因素的一个重要维度,它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自我调控学习,而且有利于心理的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静园.中学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4,10.

[2]刘儒德等.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与研究现状[j].心理学动态,1999,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陈俊山.初中生英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07,1.

[6]贾珍霞,王利华.非英语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及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6,7.

[7]李玉升, 杜平.浅析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语言文字修辞, 2006,6.

[8]刘家嘉.提高大

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 2007,1.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3)

论文摘 要:随着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贯彻执行,英语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是值得关注的要素,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实践证明,培养自我效能感对英语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英语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并把情感态度作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而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情感因素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它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bandura,1984)。参照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定义,可将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界定为中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评估(主观判断)。由于是主观判断,所以有对错、高低之分。因此,广大英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主观推测,又要着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能力,激发与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一、影响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根据英语在我国作为外语的学科特点以及大量教学实践,笔者将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总结为以下几点:

1.英语学习的成功经验。

班杜拉(1981)研究指出,成功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这是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因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在英语学习方面,不断的成功会使学生建立起稳固的自我效能感,成功的愉悦感会不断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而且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并且还会泛化到类似的情景中去。相反,多次失败的英语学习经验会打击进而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学习者的替代性经验。

替代性经验是学生通过观察其他同学英语学习的成败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当学生看到与自己英语水平相仿的人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信念,从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取得同样的成绩,最终也能取得成功。若榜样标准比学生实际高出许多,学生觉得“可望而不可及”,这就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反之,看到其他同学的失败,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则会降低他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不会有任何成功的希望。

3.目标与任务的设置是否恰当。

如果英语学习目标很高,设置任务较难,这时候学生如果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失败不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如果学习目标过低,任务过于简单,学生即使成功也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倘若失败则会大大降低自我效能感。

4.归因方式的差异。

归因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中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的推论,也就是反思成败的原因。如果学生把英语学习中的成功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运气好,难度小,则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如果将成功与自身的勤奋、努力等可控因素相关联,则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差、难度大等,则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而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因素,如怀疑自身的能力与自己的智商等时,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所以,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失败时,更倾向于从努力程度、环境条件、应对策略等方面寻找失败的原因。这种思维方式又能激发学生的动机水平,并通过加倍的努力克服困难以取得成功。

5.评价方式的影响。

传统的英语学习评价主要以终结性测试为主要方式,以相对评价为主要标准,评价方式及标准都很单一,考试主要以书面形式,这样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大部分中学英语教师只以分数来评价学生,分数低的学生就成了所谓的“差生”,逐渐失去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与兴趣,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大大降低。

6.生理状态。

焦虑、压力、疲劳和情绪状态等生理状态都能提供自我效能的信息。因为学生有能力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自我信念,而且他们的生理状态也会有力地影响其自我效能。例如,当学生处于害怕和悲观消沉时,这些消极的情感反应会进一步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英语学习效果则会很低。再如,在面临英语考试时,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心跳、血压、呼吸等生理唤醒水平来判断自我效能。平静的反应使人镇定、自信,而焦虑不安的反应则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不同的身体反应状态会影响到活动的成就水平,从而又以行为的反应指标确证或实现活动前的自信或怀疑,由此决定学生的自我效能。

7.教师期望值高低的影响。

教师的期待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当教师认为某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有潜能、有培养前途时,就会对该生产生良好的期待,这种期待会表现在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上,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时,就会产生符合期望的努力,这就是教师的期待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ffect)。于是,如果教师对其学生充满信心,积极期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生教育工作中去,就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否则,就会降低。

二、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结合以上对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分析,在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积极探讨提高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是非常必要的。

1.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

班杜拉(1981)曾指出:“成败经验是个体对自己的实际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最具体的、最主要的途径,因为它的确立方式显示了个体驾驭或掌握环境事件的能力”。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过去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的,以往成功的经验会增强学生未来取得成功的信心;过去失败的经历,则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特别是英语学习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这些学生创设更多的成功机会。

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感觉自己在英语这门科目上无论怎么努力也没有收效或者收效甚微,这就让他们慢慢地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和行为。因为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失败的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特别在个体效能感还没有坚定地建立起来之前,所以,教师不仅应该尽量避免学生的直接失败经验,如不会回答老师上课提问;作业打“×”;考试不及格等,而且应该让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更多的体验到成功,如正确回答了老师的课堂提问、作业做得好、字迹工整、考试成绩理想等。另外,和其它课程不一样的是,英语是一门语言,教师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课堂学习,过多的把英语学习局限于课本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有些学生英文流行歌曲唱得好,有些学生喜欢用英语和外国朋友交流,这些闪光点都可以作为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能感的萌芽,要细心发现和鼓励学生的这些行为。

“一次小小的成功,如果能让个体相信自己具备了成功所需要的条件,往往能使他们超越现在的行为表现成绩,达成更高的成就,甚至会在新活动中或在新条件下取得成功(bandura, 1978b; bandura et al., 1980; williamset al.,1989)。”

2.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归因理论最早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1958),他认为,人们都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的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为的原因,并预测人们将如何作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在吸收海德理论基础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即所谓的三维度六因素。

归因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积极的归因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期望,消极的归因则会使人的意志消沉、丧失信心。教师应引导英语学困生积极归因,要促使他们认为成功是由于内部、稳定和可控的因素引起的,使他们具有自豪感与自信心,从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将失败归于外部、不稳定等因素,这样就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希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造一定情景,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归因训练: (1)通过观察、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2)指导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完成某项任务,例如词汇听写、口语对话等,并取得成败经验;(3)让学生首先在活动中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4)结合学生的归因与当时的情景,采取一定策略与技巧,分析学生成败的原因。

3.重视榜样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替代性经验,即利用与自己相近的示范榜样克服困难的学习经验或作为。首先,让学生在替代性经验中获得自我效能感,即通过观察学习能力相近者的进步行为来培养自信心。一般说来,为学生树立的榜样最好是与之在各方面的情况都相类似的学生。例如,假定给一名英语写作成绩居中游的学生树立榜样,最好把榜样定位在写作能力一度也居中游而近来进步比较明显的学生,这样很容易使他相信,既然情况差不多,他能取得进步,自己也完全有能力通过努力取得进步。其次,指导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从自身的进步中增强自我效能感。一些写作处于中下游的学生,如果经常和学习优秀的同学去比较,会觉得自己总是不如别人,再努力也没别人好,越比较自信心越低,越比较越失去学习的动力。如果引导他们同自己的过去相比,个人的进步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4.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一般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教学效能感可影响教师的活动、努力程度和教学的坚持性。不同的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存在差别的,高效能感的教师倾向于承担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采纳新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方法,帮助学生成功,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教学也更有坚持性,他们相信只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和努力,学习困难的学生是可以教好的。相反,低效能感的教师则会避免安排自己从事自认为在其能力之上的活动,他们责任心不强,方法平庸,漠视新理念,认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天生愚笨,教师无论对他们进行怎样的教育,他们也学不好。特别是在英语新课程实施中,这种现象很值得关注。阿希顿·韦伯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倾向于采用粗暴的惩罚性的管理策略来控制学生的行为;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一般鼓励学生自我约束,采用民主的管理策略。

因此,英语教师首先要有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言语的权威性。另外,注意对学生的表扬。并非所有表扬都会提高自我效能感,也并非所有的批评都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对容易完成的任务所做的表扬或对没有做出真正的成绩所做的表扬只会削弱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贬低性的批评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而建设性批评隐含着对学生的信任和对能力的肯定,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5.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心理安全是指个体感到自己在被人承认、信任、理解,在受到别人的尊重时的一种心理感受。心理自由则指个体意识到自己是自我的主人,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当个体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获得满足时,个体就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自主地塑造自己的人格,表现出极高的创造水平,十分容易获得成功。为此,我们要在自我效能感培养教育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体验成功的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建立宽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研究表明,当人们心情处于过分紧张状态时,获得成功的能力判断水平要比心平气和时差得多。避免指责、讽刺、辱骂等不恰当做法,而尽可能采用宽容、理解、关怀的态度,允许学生出错,开始说英语不作语法上的精确要求,能够表达意思、使人明白就行;和学生共同游戏,交流互动;建立合作常规体制,成立英语互动、互助、互查、互促小组,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总之,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能以一种比较轻松的情绪状态投入学习,增强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

6.尝试改变英语学习评价机制。

学生英语水平和基础不尽相同,单纯从应试成绩来区分学生英语学习的优良是不全面的,这不利于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而只会让基础稍逊的学生极易放弃在中学学习阶段学好英语的愿望。笔者在教学中,尤其注重对学生英语学习优良态度的倡导、英语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提倡,给基础稍逊学生更多的改善学习的机会。同时,笔者还在课堂中尝试以表演和参与性强的活动代替小测验,这样,可以给更多的学生以成功的体验,相比于测验,更能提高大家整体的自我效能感。

当然,还可以建立英语学习记录袋。每次的考试成绩,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体验、参与程度、学习态度、课余的作业、活动作品、自主学习、合作精神等都记录或存放于学习记录袋中,作为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师只有彻底改变把终结性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才能真正给予每个学生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形成对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客观、积极的评价,从而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随着英语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师应该越来越重视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而自我效能感是情感因素的一个重要维度,它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自我调控学习,而且有利于心理的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静园.中学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4,10.

[2]刘儒德等.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与研究现状[j].心理学动态,1999,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陈俊山.初中生英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07,1.

[6]贾珍霞,王利华.非英语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及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6,7.

[7]李玉升, 杜平.浅析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语言文字修辞, 2006,6.

[8]刘家嘉.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 2007,1.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 农村高中政治课 体验 学习兴趣 有效性 策略

我从事农村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工作已近三十多年,如何才能提高农村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呢?我认为采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是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加强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学习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掌握更多的知识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优秀人才不断成长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迫于升学压力不得不发奋苦读,但有许多同学只重课本知识的学习,而轻思想品德的提高,“读书”“做人”分了家;学习成绩差的,升重点无望,觉得“难见江东父老”,于是不思进取,成天混日子。网络对这部分学生的诱惑更大,迷恋网游、上网聊天、养网络宠物、手机短信等不可自拔。许多不该学的、不该迷恋的能“无师自通”,文化课落在一边,尤其是思想政治课,大多数学生认为是空洞的,不愿认真听讲;道德缺失和知识畸形生长导致心理不健康,由此引发一系列校园问题,令任课教师、班主任和家长十分头痛,可见,在配合心理治疗过程中,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

二、学习兴趣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系

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或技能的量。提高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提高课堂效率,前提是学生想学、会学,积极参与体验,最终学会,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我任教的农村学校“心理问题”学生特别多。究其原因,升学竞争他们是弱者,进不了重点来到农村学校。其根源在于对学习已无兴趣,尤其是在思想政治学习、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上,并非是这部分学生智力有问题,而在于社会上的偏见和教育的不均衡导致教育的不公平,加上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性,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也就无从谈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办法。要想从整体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应帮助后进生配合心理疗法,在教育教学体验中树立学习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研究学生,找准解决问题的对策,让学生在体验中培养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出发点应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参与心理体验和配合心理治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上。课堂上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技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复杂的认知活动,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引起求知欲则是推动学生进行这一活动的主要动力,教师则是让学生产生这种动力的原动力。

(一)积极参与课堂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体验式学习,能激发学习兴趣,但要有一定载体。故应优化物境、情境、心境,通过“三境”的构建,让学生身处其中,激发学习兴趣和激情。

创设物境就是优化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物质资源,使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物境有利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我校地处农村,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同城镇相比要差,为了填补现代教学技术的空白,于2009年下半年在上级教育部门的帮助下,给每个教室增添了多媒体,优化教学硬件资源;与学生会、团委一起利用广播、黑板报、闭路电视等手段积极进行时政宣传,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月、学雷锋活动周、社会调查、政治小论文竞赛、唱响红歌、政治教研活动周等创设更加广阔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学校搭建的平台,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学习激情高涨,在体验中思想品德得到了升华。

创设情境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创设有利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展开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在体验中进一步深刻理解教学主题内涵,拓展学生对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主题情境的遐想和创造空间,帮助学生提高对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主题的理解和迁移能力。我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把平时积累的相片、图文及资料经精心加工引入课堂,丰富了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精心设计有利于教学主题展开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在直观感受体验中深刻理解思想政治课主题内涵,提高对思想政治课主题的理解和迁移能力,更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率。

创设心境就是追求师生在教学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良好学习状态,创设平等、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心与心的交流,更重在体验。教育家罗杰斯说:“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 [1]因此,增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把思想政治课堂还给学生,营造平等、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上经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体验分享思考、情感,达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从而提高政治课课堂教学实效。

(二)创新教学内容安排,提高教师应有素养。

教学艺术与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密不可分,与教师的学科素养、教学能力、口才表达和自身感染力关系密切。一名合格的教学者应是遵循学生已有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规律,以教材为载体,将所学的知识、所需的能力融入到具体的、真实的学习及其生活过程中,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进行教学内容序列化,在学习的每个环节中都合理设计学习任务,教、学、练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使得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在体验和学习中得到内化和提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有起伏,在坦途中行驶的驾驶员易瞌睡,学生的学习长期在既定的教材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也会进入“疲倦”,没有心灵上的体验,就会丧失学习兴趣而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还要创新教学内容安排,让学生产生新鲜感,激发学习兴趣,进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提高教师应有素养。

对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安排要既源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强化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可研究性,注重充实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加强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这就是体验。重视体验的过程,把思想政治教学的重点放到启发、引导学生寻找、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上来,变学生被动接受思想政治教材论断性知识点的继承性学习为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的开拓性学习,激活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提高教师应有素养。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政治课堂教学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现实中由于人们只注重经济,忽略政治教育的意义及由此产生的偏见,对现代中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影响很大,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安排适当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就显得尤其重要。

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讲,学习政治理论的基本矛盾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无限性与在校学习时间的有限性的矛盾。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能够激发创造才能的文化知识,学会能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必须在教学内容安排和选择上下工夫,如摆脱陈旧老套的教学顺序,选择关键的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增加与本学科相关的经济社会政治生活内容,等等,让学生能在体验中学习,这都是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政治教师所应把握的,与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率相关的问题,也就要求提高教师应有素养。

有效教学的逻辑必要条件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2]这更要求提高教师应有素养。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实现学科规定的教学目的和目标的主体内容。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和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弱和学生能力的提高与否。一堂课的内容怎样才是适当的呢?有位教授说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具体教学主题要求,在准确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找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知识的生成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渗透的育人点,合作的讨论点等,使得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实际就是适度原则。按照以上要求创新教材内容安排,教师首先要有深厚的知识技能素养,我认为这是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高境界。

(三)提倡学习方式多元,体现自主学会学习。

课堂是政治教学的主要场所,教师讲授是政治教学的主要方式,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时展、社会需求和学生期盼。面对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日新月异的社会和渴求新知识新思维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创造宽松舒适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放松思想、展开思维、自由联想、尽兴发挥的体验过程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提倡有激情、有微笑的政治教学,实现学习方式多元化。这样营造的政治教学氛围,有利于多层次学生参与体验,同时也会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政治教学实效。

有效教学要求重视教学策略的优选、学习方式的变革,积极倡导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精神与有意义接受相结合的多元学习方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对新知识新思维的渴求,强化学生自我更新、自我指导、自我控制的意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策略,逐渐形成学习能力,学会学习,重视学习体验的过程。

社会生活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一起收集和加工社会信息,把社会生活中的时政热点、百姓关注的生活重点、关系民生的新闻点及时纳入课堂教学范畴,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体验,激起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给学生身处社会生活之中的直观感受和体验。及时表扬和鼓励有创新思维的学生,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充分挖掘现代中学生的学习政治理论的潜能,突出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政治知识,在参与社会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引导,体现自己的成就感,才能更好地掌握各种学习方法。

根据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和现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设计学生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互动,精心组织课堂中同学与同学的合作探究学习,激发学生为实现学习目标而相互帮助。教师要引导全体学生负责地承担共同的学习探究任务中个人部分的责任,各小组成员要相互尊重与信任,顺利地完成合作任务,从而分享互动成果,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教师;优化;体育教学;课堂心理气氛

1 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含义

体育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情绪状态,它是教学中集体心理动态结构的特点之一,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心理背景。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完成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和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难免对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重视不够,而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在每次课中都客观存在,只是表现出的状态不尽相同,并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教学的实效性。教师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有意识地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亢奋状态,这无疑有助于学生认知——操作能力的发挥和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

2 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必要性

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教师仍然起着主导作用,关键是教师对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是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优化,还是视而不见,任其自然,这对教学效果和完成本次课教学目标都会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由于情绪的产生,有时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人受到挫折刺激后产生的暂时性激愤或消沉,受到意外成功刺激后产生的狂喜,激动等[1]。同时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学生的情绪较高时,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练习积极,教学效果好;而当学生情绪不高时,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低沉,学生参与练习不够主动,教学效果相对较差。面对体育教学中出现的这一明显反差现象,教师首先应明确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与提高教学效果并不矛盾,并且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不要担心把时间花在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气氛上会挤占技术动作的练习时间,因为课堂教学心理气氛能使学生的自我感觉,认知和情绪受到影响,从而对其工作效率发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正如钝刀砍柴,费事甚多,用力颇大,收效甚微,要想提高功效,就需下功夫先磨好刀,花功夫去磨刀,看来失去了时间,实际上是赢得了砍柴的速度,提高了砍柴的效率。这是人所共知的生活哲理 [2] 。当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得以优化,就可以对学生的工作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发挥其潜力,有利于加快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没有视学生情况对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进行优化,从表面上看,教师抓紧了教学时间,但实际上不仅会对学生的工作效率产生消极的影响而且也难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春季上体育课时,尤其是下午学生常常表现出困倦的情绪,提不起精神,也不想参与活动,整个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处于沉闷的状态,此时面对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如果不首先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仍按过去老一套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相反,如果教师随机应变,先灵活地利用逆反口令法,轻微口令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紧接着安排一个运动量适度,新颖有趣的游戏,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然后,再进行教学,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再如;在炎热的夏季,太阳大,温度高,大多数学生精神不振,情绪不高,不愿到阳光照射下的操场上去上课,即使听到集合的哨音,有的学生还不时出现怨言,而平时教师要求学会集合整队要做到“快、齐、静”,此时,如果教师一看学生这个散漫的样子,就烦躁地抱怨或责备学生,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会对本来就情绪不高的学生产生进一步的消极影响,有的学生甚至出现抵触情绪,从而使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压抑、紧张,这种心理气氛伴随着教学的进行,教学效果肯定不会理想。相反,如果教师服装整洁,仪态大方,精神抖擞,情绪饱满地率先走向运动场,以身作则给学生做出榜样,这本身就可以影响和感染学生,集合整队后,教师再以亲切的话语鼓励学生:“大家不怕炎热,坚持上体育课,说明大家不怕流汗,不怕困难,只要大家继续保持这种精神,就能战胜困难,超越自我,就能上好体育课。”经教师的语言鼓励,学生的情绪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受到鼓励会愉快,产生积极的情绪,起到增力的效果。受到批评和指责会不愉快,产生消极的情绪,起到减力的效果。[3] 这样,教师自身的影响和语言鼓励相结合,就能营造出积极的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为保证教学质量创造条件。因此,教师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3 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方法

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流动变化性的特点,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灵活地把握和运用上述特点。众所周知:运动技能的形成有一个从初步掌握到改进提高直至运用自如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而反复多次的练习难免会使学生产生急躁和厌倦的情绪,有的学生不愿继续参与练习,站在一旁观望;也有的学生急于去参加自己喜爱项目的练习,而不安心教师所安排的练习;还有的胆大的学生甚至催促教师快点结束练习。在这种情况下,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就会随之发生消极变化,同时也会影响本次课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样是反复练习,教师可以根据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具有相对稳定性特点,结合学生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以及学生掌握所学技术的熟练程度,适时地在课中安排一些比赛,比赛可以在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按所学动作性质,可以比快、比高、比远、比完成动作的质量或数量。如果学生学的是球类技术,可以进行球类教学比赛;如果学生学的是体操技术,就可以在个人与个人之间比完成动作的质量或数量。这些比赛过程本身就需要学生每一次以积极的心态,努力发挥好自己的技术,不能懈怠,更不能中途放弃,如果任何一名学生缺乏进取精神,对比赛抱着一种应付的态度,临场不尽自己的能力投入比赛,就会影响自己或所在小组的成绩,即使同学不说,自己也会产生一种内疚感,并要求自己下一次能尽力做得更好,这就促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稳定的情绪,认真地完成动作,顽强地进行比赛,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就会处在一种积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就有利于本次课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进行球类教学比赛,教师一要让学生轮流上场,二要对双方的实力进行适当的调整,尽量保持双方实力的均衡或不至于悬殊较大,这样,就能使比赛在对抗中进行,双方的情绪不至于出现大的波动,同时也能使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伴随着比赛的进行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状态。如果双方的实力悬殊较大,比赛开始一定时间后,实力强的一方就会感到比赛缺少对抗,不刺激,打得没有意思;而实力弱的一方就会感到难以与对方抗衡,对比赛逐步丧失信心,也会觉得比赛打得没意思,双方学生的情绪都会发生变化,比赛就难以继续进行,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也会相应发生变化,不利于本次课教学目标的完成。如果进行个人与个人间体操单个动作的比赛,教师应注意对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及时进行评价,使学生能及时知道自己的练习结果,这样,既能使学生练有目标,又能使学生保持稳定的情绪,力争把动作完成得更好,在学生相互间比、赶、超的竞争中,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就会呈现出活跃与相对稳定状态,就能促进本次课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当然,有的时候,由于教学内容、方法的改变,学生完成动作的成败等原因,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也会表现出流动变化的特点。例如:由于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不可能以学生的兴趣为依据(大学选修课除外),而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教师也不可能抛开教学计划中学生不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而只上学生感兴趣的那一部分教学内容。中、长跑是绝大多数学生不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但教师不可能因学生不感兴趣,就放弃该项目的教学。冬季天气寒冷,教师常常安排中等强度的中、长跑练习,待学生身体发热后,再进行下一个内容的教学。然而,课中当学生听到教师宣布本次课进行中、长跑练习时,立即会出现学生的埋怨声和要求教师安排其他项目练习的声音,面对即将进行的中、长跑练习,学生的情绪消极,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低沉,有的学生躲避练习;也有的学生推说今天身体不适,不愿参与练习;还有的学生即使参与练习,也不尽自己的能力跑得快一点,而是掉在后面慢跑或中途退出练习。这样,本次课教学目标的完成就会受到较大影响。针对教学中出现的情况,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方法,把过去学生沿着田径场跑圈改成音乐伴奏下的跑跳练习,在生理负荷 同等情况下仍然情绪振奋,不感疲劳,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提高。[3] 这样,随着教学方法的改变,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也由低沉变为活跃,由消极变为积极,本次课教学目标的完成就会更理想。虽然,学生跑跳练习正在兴头上,但,教师根据课时计划,要求学生转入下一个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情绪往往会迅速跌落,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也会随之发生逆转。这样,整个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就出起伏变化,而此时,教师同样应先采取相应措施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尽快使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再次活跃起来,然后,再进行下一个内容的教学。如果教师不首先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就匆忙地进行下一个内容的教学,此时,学生对前一个练习还意犹未尽,还在想着或谈论着前一个练习,还在体验着前一个练习带来的快乐,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对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相对情绪淡漠,参与练习的热情不高,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影响本次课教学目标的完成。由此可见:教师结合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变化特点,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就能更好地完成本次课教学目标。

4 结语

体育教学是在一个动态环境中进行的,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表现出的情绪往往不同,形成的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也就不同,构成的教学效果同样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考虑如何完成本次课教学目标的同时,既要有意识地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又要掌握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变化特点,使学生心理互动,情绪上共鸣,从而建立起生动活泼,热烈宽松的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为“教”与“学”的过程更顺利地进行提供保障,为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新胜, 顾玉飞. 竞技心理训练与调控[M]. 北京: 北京体育

大学出版社, 2002:16.

[2] 张然.排球纵谈[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2.

[3]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艺术类 中职生 学习自信心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209-02

自信心是人格的核心内容,它不仅是自我意识不断成熟的标志,而且还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及人格的健全发展。新疆艺术类中职生缺乏文化课学习自信心,影响学习专业课程和整个中专阶段的学习成效。所以如何有效培养新疆艺术类中职生学习自信心成为老师、家长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中职生学习自信心的培养策略和方法,可谓见仁见智,但实际效果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我们认为之所以实效不尽人意可能存在以下原因:一、缺乏对学习自信心现状实证性的调查研究;二、从现象到表象,未能从自信心的实质、结构提出方法和策略;三、提出的方法和策略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没有充分结合学情、校情。

针对以上弊端,本研究使用访谈、问卷等定量和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新疆艺术学校舞蹈、美术、音乐等专业的1069名学生进行调研。得出以下结论:1.新疆艺术类中职生文化课学习自信心总体上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自信心各因素呈上升趋势,但各因素增长速度不均衡,在16岁以后出现下降趋势。2.新疆艺术类中职生文化课学习自信心总体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自信心总体水平略高于男生。3.新疆艺术类中职生文化课学习自信心总体上不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

结合新疆艺术学校部分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经验和系统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培养新疆艺术类中职生文化课学习自信心的策略和方法:

一、提高个体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是自信心的核心组成部分,最早由班杜拉所提出。在新疆艺术类中职生文化课学习自信心的培养中尤为注重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因为“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

根据班杜拉所提出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四因素,我们从以下四方面提出提升个体自我效能感的方法和措施:

1.增强成功的自我直接体验。个体的亲身体验对效能感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可以有效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多次的失败将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甚至出现习得性无助感。所以适当地增加个体的成功概率,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逐渐形成自我效能感。例如:部分同学在课堂上不敢发言,这时可以通过降低问题难度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成功,逐渐养成其自我效能感;2.树立榜样示范作用的替代经验。部分学生在没有体验到成功经验的情况下,通过观察榜样或示范者的行为,从而获得间接经验,形成自我效能感。例如:当一位低自信者看到一位和自己年龄相近或成绩相当的同学取得文化课考试的好成绩时,就会增强他的自我效能感。所以教师应该经常引导低自信者向榜样学习;3.反复的言语说服。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但一直以来成效较低。通过我们的观察发现,之所以低效是因为言语说教的效果容易被困惑的情境和难以处理的问题所征服。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这种方法时不能仅仅说教,应该反复、经常性地建议、劝告、解释,并且需要穿插一些典型的案例说明;4.积极情绪的唤起。班杜拉在一系列的实验中证实情绪和生理状态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在充满紧张、危险的场合或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情绪易于唤起,但是高度的情绪会妨碍行为和态度。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绪唤起时,必须注意适度,否则会适得其反。

二、为学生提供成功表现自我的机会

在此次调查中发现:自我表现在自信心形成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自我表现是指个体的认知、行为、情绪、态度、信念表露,即个体在认知方式、动作行为、交往方式等方面的自我表达。自信心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个体的自我表现力、欲望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关注学生的自我表现,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依据行为主义的强化原理,并非任何自我表现都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自信心。斯金纳认为:“所有行为都可分为两类:应答和操作。人类绝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相应操作的是操作性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产生关键是强化,强化的产生加强和减弱行为的次数。”从斯金纳的强化原理中,我们可以明确任何行为的产生必须有相继的强化。如欲通过自我表现的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那么必须在自我表现后进行一定的强化。强化方式有正强化、负强化、一级强化、二级强化等。在学生强化方面我们常用正强化中的二级强化,即呈现使其情绪、状态、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积极、愉悦的强化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给予学生提供的强化物就是为学生提供有较多成功机会的表现自我活动。此举取得较好成效,值得提倡。例如音乐专业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专业学习的自信心。为了提升同学们的专业学习自信心,可以在期末考试时把考场设在演出大厅,让学生们犹如现场演出一般,在紧张的氛围中取得成功,从而提升专业学习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

独立是指个体具有独立的思维、判断、意识、学习等方面的能力,是个体社会化程度高低的一个显著标志。在本次问卷的编制过程中,我们也得出独立性是自信心的重要维度,并且在实践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独立性影响着个体自信心的发展。所以在自信心培养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

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传统做法较多采用理论宣讲、讲授,实际效果不尽人意。这里我们介绍在实践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情景再现法。情景再现法是直接呈现情节发生的情景或采用一定媒介复原情节发生背景的一种方法。之所以采用此法是因为:教育知识具有间接性,即教育知识多以间接经验积累为主,而不是直接体验获得知识。所以在部分知识讲授的基础上,采用情景再现法,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培养其独立能力。即使部分情景不能再现,也可采用多媒体还原的方式。

当然除了情景再现法外,还可以因地制宜地采用一些适合校情的具体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切忌空洞的理论说教、讲解,以免造成部分学生的抵触情绪。

四、关注个体及性别差异

教育应然是因材施教的过程,但因对教育本体的误读,学校实然成了加工各种部件的工厂。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过程中同样沿袭加工厂的功能,采用“一刀切”模式培养所有学生。这也是培养自信心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每位学生都是独特发展的个体,在整体、阶段、个性、学习风格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美国教育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即是个体独特性的实证。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就需要了解和掌握每位学生的发展特征,针对其不同特点进行有效培养。另外在本次调查结论中发现:“新疆艺术类中职生文化课学习自信心发展总体的性别差异显著。在自信心总体得分上,女生(3.9561)均略高于男生(3.4529)。除独立性这一维度性别差异显著外,成就感、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表现这三个维度均不显著。”这也提示我们在自信心培养过程中不仅注意性别差异,还应该注意男女在自信心结构各维度的区别。总之个体养成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简单、一成不变的培养方式,而需要辩证的、发展的、多元的培养方式。

五、树立学校、家庭、社会和谐一体化的教育理念

以上概述了从学校角度提出的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四种措施。依据我校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仅从学校层面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收效不佳。学生不仅是一个生物体,而且是一个社会体。在其成长过程中,家庭、社会等因素对其影响也极为重要。所以对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培养需要树立学校、家庭、社会和谐一体化教育理念。

首先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家庭是学生教育的第二课堂。学生身心能否积极、健康成长,家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实验中发现部分学生学习自信心呈现起落状态,特别是在假期过后尤为明显。经过我们的访谈和调查得知:父母的教育观念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例如父母总认为自己孩子既然就读中职学校,文化课学不学无所谓,关键是学好专业课,有一技之长。这种观念无形中抵消了学生原有的自信心,造成文化课学习自信心起落的反复。所以教师和学校需要及时纠正部分家长对中职教育的错误观念,多贯彻终身学习、多元学习、文化是专业学习的基础、文化是学生健康成长保障等理念。其次抵制错误的社会言论。作为社会体的学生无形中受到社会错误观念的影响,导致其学习自信心的下降。目前影响艺术类中职生学习自信心提高的观念有:大学毕业都找不到工作,中专毕业根本就找不到工作;中专毕业混个文凭就行了,读书没有什么用;只有成绩差或在普通中学读不下去的学生才会去中专读书等。针对以上错误的社会言论,我们可以举德国高质量的中高职教育例子击败这些错误言论。加强对中职教育的有效宣传,特别是凸显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让家长称赞、社会公认,这样流言蜚语不攻自破。总之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必须依靠教师、家长、社会的共同努力。

以上是我们培养新疆艺术类中职生文化课学习自信心的经验。当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灵活运用,不能削足适履,寻找适合校情、学情的培养方法和措施才是有效培养的不二法门。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美] B.R.赫根汉,马修・H.奥尔森,郭本禹等译.学习理论导论(第七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王娥蕊.3―9岁儿童自信心结构、发展特点及教育促进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4]兰艳秋.浅淡中职生自信心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1年第6期.

[5]李辉.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信心培养[J].《教学研究》,2009年第4期.

[6]王雪琴、周娟仙.基于心理渗透:中职生自信心培养刍议[J].《职业教育研究》,2011年第39期.

[7]张雪梅等.关于新疆艺术类中职生文化学习自信心现状的调查研究[J].《艺术教育》,2014年第1期.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7)

论文关键词:自主学习自我效能感英语自主学习论文摘要: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自主学习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而且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大有裨益。然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却受到许多内在或外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在影响因素就是学习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基于此,本文将自我效能感应用于英语自主学习者,详细阐述了影响英语自主学习者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以及如何在英语自主学习中培养自我效能感。

1.引言自主学习是当前教育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课程论领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被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目标;在教学论领域,自主学习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在学习领域,自主学习则被看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庞维国,2003)。因此,自主学习正在被当作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然而就像任何其他学习方法一样,自主学习主体在自主学习过程也会受到多种内在或外在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是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机性情感因素,它不但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目标的设定、努力的付出程度,还会影响学习策略的选择。因此,教师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应该把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2.自我效能感及其相关研究自我效能感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首次提出的。根据他的解释,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或某类任务,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具体体现(Bandura,1986)。它会影响到人们的行为选择、努力程度、行为的持久性、情感反应模式和思维模式。自我效能感在学生学习中同样会发生作用。一般认为自我效能感可以在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首先,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学习目标和任务的设定。其次,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在完成或实现某种学习任务时所付出的努力程度。最后,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在从事某种学习任务时所具有的心态,如焦虑、紧张等。一般情况下,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学生比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在学习中所取得的成绩会好很多。在过去的20年中,不少学者都在这方面作了研究。马尔顿等(Multon,BrownLent,1991)对相关研究作了分析,考察了自我效能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自我效能感于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8,表明有14%的学业成绩可以归因于自我效能感。Schunk,Hanson&Cox研究发现,自我效能与学习者成功解决教学问题的比例呈正比,[5](P79)Mills&Pajares发现法语学习中学生阅读自我效能与其法语阅读水平也呈正比关系[6](P39),Graham&Weiner在回顾学习动机研究中也有相似的结论,认为相比其他的动机因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关系更密切[7](P63-64)。国内的相关研究也得出过类似的看法。“学生学业自我效能、学习动机和性别是学业成绩的良好预测变量源,其中以学业自我效能的效应最为明显”[8](P20-27)。胡桂英对中国初中学生的研究中发现自我效能解释了初中生学业成绩22.3%的方差[9]。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被证明愿意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能付出更多努力,表现也更好;能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富有信心;情绪饱满,焦虑程度较低;使用学习策略时更加灵活;并能更准确地对自我能力进行评价。3.影响英语自主学习者自我效能感的因素班杜拉认为下面这几个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到个体自我效能感的高低:行为成就、替代性经验、他人对自己拥有能力的言语说服、生理状态以及各类社会性影响的综合。具体到英语自主学习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影响其学习过程中自我效能感的发挥进行分析:3.1英语自主学习者的成功经验班杜拉(1981)曾指出:“成败经验是个体对自己的实际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最具体的、最主要的途径,因为它的确立方式显示了个体驾驭或掌握环境事件的能力。”由此可见,成功经验会帮助学习主体提高自我效能感,由于这是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因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在英语自主学习过程中,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学习之后,学生可以感觉到自己在某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比如发现自己的词汇量比以前有所扩大或者写作水平较以前见长,那么其自我效能感就会自然地得到提高,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一旦学生培养了稳定而且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时,即使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他们也不会轻易放弃。相反,如果学生长时间体会不到成功的经验,那么其自我效能感就会大大降低。3.2学习者的替代性经验替代性经验是学生通过观察其他同学英语学习的成败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当看到与自己英语水平相仿的人取得了成功,他们自己也会对自己增强信心,从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因为他们认为既然跟自己差不多的人可以取得成功,那么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也能取得成功。但是如果学习者所选的榜样实力明显高于他们自己,那么他们会觉得“可望而不可及”,从而信心也会降低许多甚至放弃学习。另一方面,如果学习者看到其他同学在英语学习中付出了很大努力,但仍然没有取得任何进步时,他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也会受到影响,害怕自己也会像那些人一样徒劳无获。3.3来自权威人士的言语说服班杜拉等研究者指出,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那些被认为是权威评价人物的观点的影响。因为权威人士的肯定或赞扬会使个体的信心倍增,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正在从事的事情中去。但是一旦个体的工作受到了权威人士的否定或评判,那么他们的信心就会大大降低,甚至停滞不前。在英语自主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中,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其实就是所谓的权威人士。如果教师经常对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如学生的单词记忆程度的提高)进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那么学生的学习英语热情就会大大提高,因为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到自我效能感。相反,如果教师总是对学生取得的进步保持沉默,那么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受到挫伤,甚至放弃以前的努力。3.4学生的生理心理状态班杜拉等心理学家认为由生理唤醒传出的信息,同样可以通过评价过程影响自我效能感。例如,人们往往把自己在痛苦情景中的机体唤醒水平视为能力不济的标志;把自己在放松情景下的机体唤醒水平视为“一切尽在自己掌握之中”的表现。学习者的焦虑、压力、疲劳和情绪等生理状态都会影响其自我效能感。例如,当学生处于害怕和悲观消沉时,这些消极的情感反应会进一步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英语学习效果就会很低。再如,在面临英语考试时,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心跳、血压、呼吸等生理唤醒水平来判断自我效能。平静的反应使人镇定、自信,而焦虑不安的反应则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不同的身体反应状态会影响到活动的成就水平,从而又以行为的反应指标确证或实现活动前的自信或怀疑,由此决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3.5其他方面的因素个体活动中的个人的、社会的、环境的以及时间的因素,对人们如何评估自己的经验和能力都会有影响。人们在评价自己的自我效能时,一般需要比较和整合来自多方面的效能信息。也就是说。如果学习者仅仅由于某一方面出现挫折就信心大减是不对的,应当从整体上对事情或问题进行分析,看看是不是由于其他方面的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进而影响了自己的进程。4.如何增强学生在英语自主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结合以上对影响英语自主学习者自我效能感各种因素的分析,积极探讨提高英语学习者自我效能感是非常必要的。4.1不断增强英语自主学习中的成就感班杜拉(1981)曾指出:“成败经验是个体对自己的实际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最具体的、最主要的途径,因为它的确立方式显示了个体驾驭或掌握环境事件的能力。”过去某段时间的学习经验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英语自主学习者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学习,学生能够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进步,那么其学习英语的信心就会大大增加;反之,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学习者不能够体会到自己的进步,那么他们将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特别是英语学习自信心本来就不足的学生,他们甚至会放弃所有的努力。因此不断增强英语自主学习者的成就感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教师和学生都要善于发现学习中的进步。作为指导者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并不时地对其进行表扬,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努力不是徒劳的,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另外教师要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有些学生擅长唱英文歌曲,有些学生喜欢用英语和外国朋友交流,一旦学生的这些闪光点被老师发现并得到肯定,那么就会转化为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能感的动力。班杜拉曾经这样说:“一次小小的成功,如果能让个体相信自己具备了成功所需要的条件,往往能使他们超越现在的行为表现成绩,达成更高的成就,甚至会在新活动中或在新条件下取得成功。(Bandura,1978b;Banduraetal.,1980;Williamsetal.,1989)”另一方面,学生自己也要学会不断总结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进步。比如单词量的扩大、语法知识的熟练应用、写作水平的提高等。不要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尤其是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要知道自己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努力的结果,是自己的付出得到的收获。要善于把这些进步当作进一步努力的动力。[1][2][][]4.2寻找良好的榜样示范榜样示范是通过相似的个体获得对自己能力的评估。要使榜样示范发挥在提高自我效能感的作用,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榜样和个体之间必须具有相似的特征;榜样必须要有能力让个体体会到成功经验。英语自主学习者在寻找自己的榜样时,应当是在各方面跟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同学,而不适宜找远不如自己或者远高于自己的同学。举个例子来说,一个想要提高自己的英语阅读水平的自主学习者如果找一个阅读水平比自己差很多的同学作为学习榜样,而那个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并没有取得什么进步,那么他自己也会由此受到打击。另一方面如果他所找的榜样比自己高出很多,他也很有可能会受到打击,因为他自己可能会想经过了这么多的努力之后仍然不如人家的阅读水平好,这样他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大大受到影响。4.3调整好自主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心理安全是指个体感到自己在被人承认、信任、理解,在受到别人的尊敬时的一种心理感受。心理自由则指个体意识到自己是自我的主人,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当个体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获得满足时,个体就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自主地塑造自己的人格,表现出极高的创造水平,十分容易获得成功。因此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应当尽量地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体验成功的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建立宽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成绩,进而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娱乐性的英语活动来缓解学生的压力进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另外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调节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不要惧怕甚至轻易选择放弃,而是应当以平常心去对待。应当明白英语不同于其他学科,因为作为一种语言英语包含有太多的词汇和句法等,所以学习的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另外学生在考试中尤其是听力和口语考试中表现出的过度紧张情绪也会影响其正常水平的发挥。相反,如果学生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并相信自己的实力,那么他们就会在考试中有更好的表现。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能以一种比较轻松的情绪状态投入学习,从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4.4设置合理恰当的目标与任务目标与任务设置的合理与否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英语自主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例如英语自主学习者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里记住老师要求他们掌握的单词或句型,他们的信心就会受到打击,感觉自己尽管付出了努力,但是仍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自我效能感也会因此大大降低。因此作为自主学习指导者,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给他们提出要求和希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另一方面,自主学习者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制定短期或长期的学习目标,切忌把目标定得过高过大,否则一旦自己不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那些任务和目标,就会信心倍减,大大挫伤自己的自我效能感,甚至会在以后的学习中畏首畏尾,不敢继续。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制定目标和任务时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保证学生可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实现至少是部分地实现那些目标和任务,这样才能逐渐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取得更好的成绩。5.结语随着自主学习逐渐被广大学者和教师当作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自然显得尤为重要。在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诸多因素中,内在的心理因素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提出了影响英语自主学习者的学习情况的几个因素并给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总之,自我效能感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无论是作为指导的教师还是自主学习的主体都要注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参考文献:[1]陈俊山.初中生英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07,(1).[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0).[3]王连水,邓小龙,张红梅.军队学员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策略[A].高班颖.[4]王子欣.军队院校教育新视点探索[C].北京:出版社,2006.6.[5]周文霞,郭桂萍.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6,(1):91-97.[6]Bandura,A.,Schunk,D.H.Cultivatingcompetence,self-efficacy,andintrinsicinterestthroughproximalself-motivation.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1,(41):586-598.[7]Bandura,A.Self-efficacy:TowardaunifyingtheoryofBehavioralchange.PsychologyReview,1977,(84):19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