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一年级健康教育

一年级健康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2-01-29 22:29:50

一年级健康教育

一年级健康教育篇(1)

一、 指导思想

健康教育是学校系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各种有益于自身、社会和全民族健康的行为和习惯,提高卫生科学知识水平,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儿童少年某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尽可能避免意外伤亡事故,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育,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基础,

二、健康教育的任务:

1、 提高学生卫生知识水平;

2、 降低学校常见病的发病率;

3、 提高生长发育水平;

4、 促进儿童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心理卫生问题;

5、 改善学生对待个人公共卫生的态度;

6、 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

三、健康教育的目的:

1、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培养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也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2、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使受教育者具有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

3、一年级学生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

(1)培养学生在饮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卫生习惯。

(2)懂得均衡的营养,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和帮助。

(3)初步了解感冒、眼结膜炎、肠道寄生虫病等的传播途径及防治方法。

4、了解课外活动、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并且知道运动前、中、后的安全注意事项及保健常识。

四、健康教育的内容:

1、 通过课堂内外的教育,向学生传授卫生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个人清洁习惯,使他们自幼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维护环境的良好品德。

2、 培养学生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养成早睡早起、定时定量进食,既不偏食、挑食、也不过量进食。懂得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自觉地保护环境,并懂得预防接种的好处,自觉接受预防接种

五、教学措施:

1、指导学生培养爱清洁、讲卫生,不偏食、挑食、不过多吃零食的好习惯。

一年级健康教育篇(2)

一、教学目标

使全体学生知道科学健身的新理论,明确现代健身的新观念,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激情,能自觉认真的上好体育课,有目的的主动的参加体育活动,保持有健康的身体,现在能担负起繁重的学习任务,毕业以后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重点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从理论上讲清科学健身的新概念。

三、教学难点

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来说明科学健身的新概念,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提问与讨论式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讲授与展示图表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五、板书设计

(一)题目用红色笔写出

(二)小标题用白色笔写出

(三)板书要写清楚

六、教学内容与程序

(一)课的导入

21世纪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年代,政治经济科技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人才的竞争是一切竞争的根本,国民素质的高低将决定一个国家的实力和进步。参与健身运动,加强身体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不仅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而且也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体育锻炼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保持健康的体魄是现代人追求的重要生活目标之一,但如何科学地达到这个目标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掌握的,我们大家都要认真的学习。

养身是潮流、锻炼成时尚、运动讲科学、健身出效果。这是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现代科学健身观

1、引言

一个人的身体构造和功能生来就是为运动而设计的,人类学家指出:人之所以要运动是出于一种“搏斗或逃跑”的本能反应。为了寻找食物,原始人有时不得不同其它食肉动物进行搏斗或为了生命安全而奔逃,在上述情况下人的反应通常是快速激烈的,离我们比较近的人类祖先,运动占据比重大。到了近代由生产自动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现代文明时代劳动强度大幅度地下降。

统计资料显示近100年来世界每年的人均工作天数在不断地下降,余暇时间增加,如果说以往过大的劳动强度及其它自然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导致人的健康受损和寿命较短外,那么现代社会中运动的减少给人的健康同样带来了新的问题,科学研究表明缺少经常运动导致人的身体适应能力下降,运动缺乏症,健康的生活方式较之任何单一的因素将更加有助于保持人的最佳状态。这就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应加强学习,下决心改变自身的不良生活方式,以积极的态度和努力的实践保持身心的健康。

2、关键的概念

要掌握现代科学健身的理论知识,首先必须了解几个关键的科学概念,经常温习这些词汇,使其牢牢地扎根于个人的意识之中才能自觉地进行科学锻炼和生活。

①身体运动:一般都是指人身体大肌肉群的活动(包括高度专门化的相对不那么费力的小肌肉群的活动。指人的正规或不正规的一切身体活动)

②运动缺乏症:指由于缺乏运动而引发的病症,如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症、腰背痛等。

③健康:是指在人的遗传和个体能力所限的范围内,人的身体智力、道德、情绪和精神等方面所达到的和谐状态。健康是高质量生活的保证,尽管不患疾病是健康的重要标志,但健康却不仅仅是不患疾病。(三维健康观)

④最佳健康状态:是健康和身体适应力等各种要素(包括智力、道德、情绪、和精神等)高度整合时的表现。这种状态有助于发挥人的潜能,以高效地生活和工作为社会作出重要贡献。往往反映人对生活的感受(幸福感)以及人有效发挥功能的能力,最佳状态是与疾病状态相对应的是健康的最高境界。

⑤疾病状态:人体的正常机能遭到损害时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有时也指身体不适的感受。

⑥生活方式:是指人的生活行为模式或个体典型的生活习惯。

⑦身体适应能力:是指人体充分和有效地发挥功能的能力,包括与健康相关的适应能力和技能相关的适应能力两大类。最佳身体适应能力的获得离不开经常性的身体锻炼。

1、现代健身观

俗话说:“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健康,人类最宝贵的就是健康。社会调查显示99%的人认为,保持健康是最为关注的社会价值之一。

①最佳健康状态远不是身体没有疾病。(三维健康观)健康状态与高质量生活是最佳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见健康效用框图①

过去在1900年出生的平均寿命47岁,现在出生的平均寿命70岁。

健康状态高质量生活

疾病状态有病患的生活

死亡

框图①健康效用的追求

②延长健康生活的时间是一项重要的健康目。见健康生活占期望寿命比例图②

期望寿命73岁

机能障碍和

疾病11年

框图②健康生活占‘’‘’‘’‘’‘’‘’‘’‘’

期寿望命比例图

③转变生活方式是预防疾病和早期死亡的最佳手段,也是实现最佳健康状态的最重要因素。65岁之前去世为过早死亡,引起生命的四大因素是:第一,遗传生物因素占16%;第二,保健条件10%;第三,生活方式53%;(最佳方法最近调查显示91%的人期望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环境因素21%。见图③

保健条件

生活方式53%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21%

框图③引起生命的四大因素型

一年级健康教育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不足 思考

心理咨询的理念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传入我国高校,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由心理咨询向外拓展,一直在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作为近年来发展势头较猛的职业类高校,无论是学校数还是在校生数均占据了高校半壁江山。面对这样一个庞大而迅猛发展起来的学生群体,如何针对学生特点,探索一条适合于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我通过电话、会议发放量表等,对全国二十余所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目前普遍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三级教育网络模式”。

多数高职院校的三级网络模式是以院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一级,分院或系心理健康工作站为二级,心理委员为三级的模式构建的。工作设想是:处于一级的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指导分院或系的二级工作站的工作,处于二级的分院或系的工作站指导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同时处于三级的班级心理委员要向二级心理工作站汇报班级的心理健康工作情况,二级心理工作站要向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汇报分院或系的心理健康工作情况,以此构成一个上下通畅的工作体系,使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全面覆盖整个学校。

(二)心理咨询模式。

高职院校目前采用的心理咨询模式包括个别心理咨询模式和团体心理咨询模式。个别心理咨询一般是采用预约和定时“门诊”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来访的学生分主动来访、引导来访及约谈来访。团体心理咨询多用于对一些特殊群体进行心理咨询,例如对贫困生进行的团体心理咨询、人际关系心理咨询等。

(三)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目前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多样的。少数学校开设了必修课,多数学校采用选修课或者是讲座的形式来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一般是针对入学后的新生开设的,以大班教学(2―3个班的合班形式)为主,15―16个学时,一个学分。选修课都采用大班教学的形式。各校根据自己的师资情况开设选修课的门数不等,内容涉及普通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人际关系学、沟通学、心理健康学等。

(四)活动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分为班级活动、分院或系级活动、院级活动及校际之间的活动几种形式。班级活动主要以班级为单位,通过板报、主题演讲比赛等形式并组织配合分院、系的一些大型活动为主。分院及系级活动主要是在指导班级活动的同时,组织所辖各班级之间的一些交流活动,例如班级之间的板报评比、班级之间的演讲比赛、心理情景剧比赛等。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要组织全院范围内的宣传活动,主要包括宣传活动,例如通过横幅、宣传海报展、制作宣传册、宣传单、制作书签等形式的宣传;大型广场活动,主要采用手语歌、心理游戏、广场心理咨询等;心理培训,包括对学生心理干部的培训、对辅导员及班主任老师的培训;集中安排讲座;电影周等。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所组织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各分院、系或班级除了特色活动外,一般会围绕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计划去开展活动。

二、高职院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从高职院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多数院校学习本科院校的现有模式,已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工作模式。但是,在调研中发现,模式是有了,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完善和改进。

(一)三级网络的畅通存在不足。

许多高职院校建立了院、分院或系及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但在三级网络的畅通上存在不足。

1.一级机构指导力量薄弱

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级机构,要想指导好分院或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院级机构必须有较强的师资力量,这里的较强师资力量包括师资的人数及师资的结构。目前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配备不到位,有些院校至今没有真正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有的院校虽然配备了专职教师,但人数太少,专职教师忙于个别咨询、授课教学等,无瑕顾及指导分院或系的工作。许多高职院校专职教师的来源是思政教师转岗、辅导员转岗及近年引进的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前两类的教师虽然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专业知识欠缺,需要经过系统的培训。后一类的教师虽然专业知识较为扎实,但是缺少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学校方方面面的关系也较为生疏,协调、指导工作有一定的困难。

2.二级工作站的工作主动性存在不足

分院或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动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分院或系级领导层面上看,存在着领导是否重视的问题;从指导老师的层面上看,主要是因为指导老师基本上由辅导员担任,辅导员在带4―5个班之外,还要分管1―2项专项工作就是说,指导心理健康工作站的工作,只是辅导员要做的工作中的一项,工作量较大,加之多数辅导员的专业并不是心理学,对业务不熟悉,工作多处于被动状态。

3.三级心理委员的工作定位不明确

心理委员作为班级干部,他们的工作定位到底是什么,现在高职院校中还存有争议,心理委员普遍觉得他们不知道该做什么,很是困惑。对于很多高职院校倾向于让心理委员成为心理老师的“小密探”,这样的角色让心理委员和其他同学产生了距离感。许多心理委员都觉得工作难以开展,甚至感觉到心理委员形同虚设。

(二)心理咨询工作的常规化受限。

许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室并没有能够常规化地开展咨询工作,主要原因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专职心理咨询师配备不到位,难以保证咨询工作的常规化进行;二是宣传力度不够,许多学生还不能接受心理咨询这样一种模式;三是心理咨询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有些院校的心理咨询教师并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或缺乏心理咨询的实践经验,心理咨询的效果不明显,失去了学生的信任。

(三)课堂教学还有待完善。

从课程设置上看,高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是少数学校,大多数学校受到院校总体教学计划及师资等因素的制约,无法开设必修课,而是开设了1―2门选修课,有些学校只是以开设1―2场讲座的形式来替代课程。我认为,选修课及讲座的形式,学生的受教育面太小,无法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大大降低了效果。

从教学内容上看,选取内容的随意性较大,由于高职院校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目前高职院校还没有统一的教材,每校各自为政,教学内容差别较大。

从教学形式上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采用大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大课教学限制了课堂的互动,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点不再明显,有些年轻的教师感到驾驭课堂有困难。

(四)活动开展不均衡。

多数高职院校都会在每年的五月份开展心理健康月或周的活动,这样做有利也有弊,利在于:集中的活动可以在学校造成较大的冲击力,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弊在于:有相当一部分院校把仅有的一点经费用于活动月或周之后,下半年的活动几乎少之又少,心理健康活动出现了明显的“头重脚轻”的现象。

三、对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思考

通过调研分析不难看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构建了自己的模式。但如何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探讨完善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之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这需要我们进行思考。

(一)领导重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

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让我感受到,领导重视是做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要想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提高院级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并在组织机构、制度建设、经费投入、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保证。

1.组织机构方面

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包括成立由分管院长、学工处、团委、教务处、保卫处、卫生所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归属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直接接受院心理健康领导小组的领导,也可挂靠学生工作处,挂靠学工处的院校要有措施确保人员、经费等相对独立。

2.制度建设方面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常规的规章制度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职责》、《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岗位职责》、《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岗位任职条件》、《心理咨询工作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师守则》、《危机干预处理制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保密原则》等。

3.经费投入方面

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增加经费投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场地设施等基本条件的建设;确保活动开展、师资培训等经费能够如期到位。

4.人员配备方面

改变目前兼职为主,专职为辅的局面,根据院校的规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设立一定数量的,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使其有时间和精力来探讨、研究、规划、实施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必修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农村的较多,许多学生在进校之前没有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还很模糊,对心理咨询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因而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种抵触心理。如果将选修课和讲座作为主渠道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话,学生参与面太小。实践证明,心理健康必修课的开设能够很好地推动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1.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应定位在让所有的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有所了解,培养心理健康意识;消除对心理咨询的误区,在遇到困惑时知道寻求帮助;学会一些自我调适的方法。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因为受多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安排较多的课时,因而在有效的课时里,选好教学内容可以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经过几年的实践,我认为选择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生命教育、自我意识、情绪、人际交往、恋爱心理、挫折教育、创新教育等内容比较适合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需要。

3.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形式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分享和互动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单班教学的形式比较好。但目前由于受到师资力量等条件的限制,单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可能性不是太大。从目前的教学情况看,大班教学可采用分组讨论,分享讨论内容;活动分享感受;PPT分享;心理健康小故事分享等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形式。

(三)完善三级网络教育模式是心理工作渠道的关键所在。

构建并利用好三级网络模式,可以有效地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1.明确三级心理健康网络的工作职责

院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要负责对全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规划并实施;指导分院或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心协的工作;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必要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界定并转介。院系心理工作站主要负责分院或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心理委员工作;发现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主动及时地与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取得联系。心理委员要与分院或系的二级工作站保持经常性的联系,负责开展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班级的朋辈心理互助工作。

2.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指导水平

分院或系一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的负责老师多数都是兼职,且专业上多数也都不是心理学方面的,要想真正提高工作水平,使二级站的工作做到实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水平非常重要。因此,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水平,使其对二级工作站的指导更具专业性。

3.畅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渠道

指导可采用专职教师挂靠,定期下分院或系指导,参与分院或系里的活动等方式进行,也可定期组织二级心理健康工作站的负责老师培训,培训包括请进来及送出去等方式,还可采用鼓励教师自学,然后分享的方式,例如,可以指定一些专业书籍,让教师先自学,然后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分享,这样既能丰富学习内容,又能促使教师在自我加深理解的同时相互分享到更多的体会,更快地成长。

(四)科学规划活动,有效发挥活动的作用。

科学地规划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特色、有针对性,受到学生的喜爱,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1.活动要注重实效

注重实效意味着活动参与面要广;活动内容安排要贴近高职院校特色。相比之下,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喜欢动起来的活动,因此,每年有必要安排1―2次大型的广场活动,活动内容可以涉及各种形式的团体游戏,这样能够吸引学生参与,更有实效。

一年级健康教育篇(4)

关键词:体育教师;健康;基本功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1-0008-02

2016年12月12~15日,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测评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在广州举行。尽管只有132名教师参赛,却有数倍于参赛者的指导教师、观摩教师往来于各赛场之间,努力吸取着集全国体育教师精华的教学技能“饕餮盛宴”的养分。“一方面说明体育教师对自身素质提高的渴望,另一方面也说明开阔视野、师人之长已成为更多体育教师的追求。”一位专家这样点评。

一、健康的基本功是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体育课成为了体育与健康课。然而,大部分体育教师和学校体育工作者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样的改变意味着什么,体育课依然是体育教师们的常规上法,其教学内容仍旧是老一套。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指出,“体育与健康课是体育课和健康教育课的融合,在新课程改革中,原来每周0.5课时的健康教育课与体育课融为一体,变成了现在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承担起体育健康的相关教学内容。”

据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总目标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2008年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健康教育是以促进健康为核心的教育。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自觉地采纳和保持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强调,学校健康教育要把培养青少年的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作为根本的出发点,注重实用性和实效性。坚持健康知识传授与健康技能传授并重原则;健康知识和技能传授呈螺旋式递进原则;健康知识传授、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形成相统一原则;总体要求与地方实际相结合原则;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原则。做到突出重点、循序渐进,不断强化和促进健康知识的掌握、健康技能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形成、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建立。

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五个领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

根据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依照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年级、高中年级五级水平,把五个领域的内容合理分配到五级水平中,分别为水平一(小学1-2年级)、水平二(小学3-4年级)、水平三(小学5-6年级)、水平四(初中7-9年级)、水平五(高中10-12年级)。五个不同水平互相衔接,完成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

从水平一到水平五都提出了具体的目标,比如水平一目标为:知道个人卫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初步掌握正确的个人卫生知识;了解保护眼睛和牙齿的知识;知道偏食、挑食对健康的影响,养成良好的饮水、饮食习惯;了解自己的身体,学会自我保护;学会加入同伴群体的技能,能够与人友好相处;了解道路交通和玩耍中的安全常识,掌握一些简单的紧急求助方法;了解环境卫生对个人健康的影响,初步树立维护环境卫生意识。这就要求体育教需要具有相关的基本功,以满足水平一学生的知识需求。

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深奥,如水平四(初中阶段)目标为:了解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了解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意义,养成科学、营养的饮食习惯;了解充足睡眠对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重要意义;了解预防食物中毒的基本知识;进一步了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增强卫生防病能力;了解艾滋病基本知识和预防方法,熟悉预防基本知识,增强抵御和艾滋病的能力;了解青春期心理变化特点,学会保持愉快情绪和增进心理健康;进一步了解青春期发育的基本知识,掌握青春期卫生保健知识和青春期常见生理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方法;了解什么是害,掌握预防方法和技能;掌握简单的用药安全常识;学会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了解网络使用的利弊,合理利用网络。

水平五(高中阶段)目标则为:了解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了解常见食物的选购知识,进一步了解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正确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有效的交流能力,掌握缓解压力等基本的心理调适技能;进一步了解青春期保健知识,认识婚前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树立健康文明的性观念和性道德。

该指导纲要还对实施途径及保障机制提出要求:学校要通过学科教学和班会、团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每学期应安排6-7课时,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健康教育教学课时安排可以有一定灵活性,如遇下雨(雪)或高温(严寒)等不适宜户外 体育教学的天气时可安排健康教育课。另外,小学阶段还应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的教学内容结合,中学阶段应与《生物》等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对无法在《体育与健康》等相关课程中渗透的健康教育内容,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

从这些要求中不难看出,体育教师需要具有的相关知识和基本功将随着学生的年级增长而变得更广泛、更深入、更全面。同时这些目标也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将“大健康”的教育观纳入到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具备更加全面的“健康”基本功。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必须从单纯地传授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教书匠”向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和全面发展的“育人者”角色转换,进而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的目标。

二、具有“健康”的基本功是健康中国的必然要求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全民健康素养大幅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加强健康教育需要体育教师和所有全体教师的努力,而将健康理念渗透到体育运动和体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是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学校体育要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同时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从小抓起,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健康文化,移风易俗,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要做到这些,体育教师必须提高认识,在把体育当作是青少年学生锻炼身体方式的同时,还要将其作为教育手段、生活方式和精神依托,充分发挥健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中的作用,将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俱佳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三、要从培养的源头抓体育教师的“健康”基本功

在健康中国的“大健康”视野下,体育可以全周期、全人群保障人的身体健康。有规划的定期参与体育锻炼是维护生命张力、降低患病风险、对抗亚健康最有效的方法,持续不断的体育锻炼也是对抗衰老、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方式,在医生和康复师指导下的体育锻炼也是治疗疾病、加速康复的重要辅助手段。

体育不仅可以促进和维护人的心理健康,同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还能改善身体的内平衡,为心理健康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还可以有效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促进儿童少年早期社会化的最有效途径,其作用不仅是促进身体发育,也是让孩子们在运动游戏中学习社会规则、学会与他人分享、合作和竞争的重要途径。

在现实中我们发现一些体育教师仅仅只会自己体育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有些更是只懂知识不会技能,更不要说掌握相关的膳食营养、体育康复保健、心理健康知识等方面的“基本功”了。这说明,我们的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根本就没有将健康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育专业的教育体系中,同时也凸显出高校教师尤其是教授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健康”基本功匮乏的现状。

笔者曾经对体育学院和师范学院体育教师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进行过随机的采访,发现这些高校教师们基本没有公共卫生或膳食营养学习的背景,也很少有康复医学之类背景的毕业生“充斥”到体育教育专业教师队伍中。他们所具有的“皮毛”的营养知识与公共卫生或健康教育的知识基本来自于后天的培训和自学,而这些学习根本就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如此状况下,如何能指望这些教师所教的体育专业学生具有“健康”的基本功呢?当前,高校体育教师健康知识的匮乏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软肋,制约着体育教育专业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接轨,也妨碍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形成健康生活目标”的实施和实现。

一年级健康教育篇(5)

关键词: 南京特教学院 学生体质 健康状况

1.引言

2002年7月25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以下简称《标准》)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该标准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精神和总体原则,从发展身体运动素质向发展身体健康素质转化,同时简化了指标体系,对身体形态、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柔韧性等方面设计了更加科学、简便易行的实施方案。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文件要求,南京特教学院从2004年开始实施《标准》,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新的体育制度的贯彻实施,必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对我院体育教学与群众体育工作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因此,对南京特教学院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新的体质健康标准评价体系下进行探究,为落实《标准》奠定基础,为学院的体育教学与群众体育工作的开展与改革提供参考依据,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南京特教学院1、2、3年级全体学生(即2009级男生268人,女生1674人;2008级男生212人,女生1430人;2007级男生177人,女生849人),平均年龄20±1.5岁。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体质调研的论文和报告十余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测试法。测试的内容按照《标准》中的测试项目,即身高、体重、肺活量、1000/800米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等6项指标进行测试。测试时间为2009年9月―11月。测试仪器为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指定的中体同方公司生产的体质健康测试仪器。

2.2.3对比分析法。南京特教学院各年级指标之间,以及与往年数据指标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

2.2.4数理分析法。对测试数据运用中体同方配套的仪器数据采集系统、SPSS16.0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2009―2010学年南京特教学院1―3年级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

从表1可知,南京特教学院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为97.83%,达到了国家教育部规定的97%的水平。其中1年级的不合格率最高,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疲于应付高考,在思想上又忽视体育“三基”的学习,对体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体育锻炼;2年级的不合格率最低,这与近两年来我校进行体育课分层教学、自主兴趣选课的改革有关,体育课的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锻炼身体的热情和积极性;3年级的不合格率略高于2年级,这说明没有体育课这样常规性的活动,学生缺乏锻炼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另外,无论是哪个年级的女生,不合格率均高于男生,说明相比较之下女生参加体育锻炼不足,这也是我院体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

3.2 2009―2010学年南京特教学院1―3年级学生体质测定结果。

从表2可知,3年级男女生和2年级男女生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3.3 2009―2010学年南京特教学院1―3年级学生身高、体重、肺活量3项指标比较。

从表3可知,南京特教学院1―3年级男学生身高平均值为171.3±7.8cm、女学生身高平均值为160.3±6.81cm;男学生体重平均值为60.15±12.11kg、女学生体重平均值为51.70±6.26kg;男学生肺活量平均值为3813±740mL、女学生体重平均值为2653±529mL,均高于2007―2008学年的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

表4显示,南京特教学院3年级男女学生营养不良比率存在上升趋势,女学生较低体重比率存在上升趋势,男女学生正常体重比率存在下降趋势,男学生超重、肥胖比率存在上升趋势,这更说明在3年级的体育课取消后,相当部分学生因各种原因缺乏必要、适时的体育锻炼。

4.结论与建议

4.1南京特教学院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为97.83%,达到国家教育部规定的97%的水平。这是南京特教学院近两年来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深化体育教学和群众体育工作改革与发展的结果。

4.2南京特教学院1―3年级学生身高、体重、肺活量有较大的改善与提高,2年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最好,3年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尤其是不正常体重比例提高。建议学院延长体育健康课程时间,增加高年级体育选修课的年限,以提高整体的体质健康水平。

4.3南京特教学院因学院办学理念的特性,患疾患残等特殊体质学生较多,建议学院体质健康主管部门在强调常规体育健身之外,还应加强体育保健、传染疾病的防治和个人卫生习惯等方面的教育。

4.4学院要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切实改善和丰富体育设施,譬如“体育长廊”之类的集健身与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体育设施,让学生在课余有更多的锻炼身体的途径,并且有更大的兴趣投入其中。

4.5多渠道大力宣传有关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标准、方法、意义,把健康体质测试成绩和学生的评优评先结合起来,全面促进我院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发案)》以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发案)》实施办法[J].中国学校体育,2002,(5):1-4.

[2]邵洪范.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发案)剖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

[3]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赵忠伟,郑宏,高校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与体育课程干预手段研究[J],2008,(2).

[5]都菊英.“阳光体育”语境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5).

[6]王文,蔡韵.学生体质综合评价研究综述[J].实用预防医学,2010,(1).

[7]谭思洁,孔令琴.聋哑大学生体质综合测定及健身运动处方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3).

[8]刘忆湘.学生体质与健康新旧测试标准比较[J].体育文化导刊,2010,(5).

[9]叶鸣.提高我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思考[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0,(1).

一年级健康教育篇(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9-0065-02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在提高公民健康素养、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党和政府对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健康教育在抗击“非典”、甲型H1N1流感,预防艾滋病、手足口病工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健康教育工作体制不顺、常规工作经费不足、高层次专业人员缺乏、队伍建设亟待提高、信息网络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的存在,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其中的健康教育工作体制不顺是问题的主要方面。

1 目前全国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基本现状

国家健康教育机构,以前受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爱卫会)领导,卫生机构改革后,归口于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2008年9月,国家成立了独立的中国健康教育中心,隶属卫生部直接管理。目前虽有个别的省地县设立了独立的健康教育机构,但在关系上有的隶属卫生厅局,有的隶属各级爱卫会。没有独立的健康教育机构,属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的一个科室,但在业务上爱卫会或卫生行政部门直接领导,可谓多头领导,五花八门。有资料显示我国省级(除台湾、香港、澳门外),在被调查的32个省级健康教育机构中,独立法人机构13个,占41.00%,隶属卫生厅局或爱卫会主管;非独立法人机构19个,占59.00%,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管。健康教育机构的上级主管业务处室,属于疾病预防控制处(疾控处)的有13个,约占41.00%(其中独立所4个,非独立所9个);属于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处(妇社处)或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处(基妇处)的有11个,约占34.00%(其中独立所7个,非独立所4个);属于爱卫会的有8个,约占25.00%(其中独立所2个,非独立所6个)。广东省是我国健康教育工作比较好的省份之一,广东省22家地市级以上健康教育机构中,有17家为独立法人机构,约占77.27%;在22家健康教育机构中。隶属疾控处的有7个,约占31.82%,隶属妇社处或基妇处的有6个,约占27.27%,属于爱卫会的有4个,约占18.8%,其他6个未独立,是疾控中心的一个科室。山东省在18个地市级以上(包括省健康教育所)健康教育机构中,目前只有济南、莱芜、日照建立了独立的健康教育所,其他15家健康教育机构仍是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个科室。在我市市直及6个县市区中,没有一家独立的健康教育所,在疾控中心设有独立健康教育科室的有5个(包括市疾控中心),其他2个与中心办公室及综合科联合办公。

2 体制不顺带来的问题

2.1多头管理,导致职责不明 体制不顺造成的多头管理给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部门间的协调、资金的筹集等方面带来了困难,也无法建立健全畅通有效的健康教育网络。更重要的是,这种体制不顺造成多头管理的现象,导致了职责不清,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在实际工作中,一旦遇到需要协调的事情,则互相推诿,相互扯皮,谁也不牵头,谁也没有责任感。各级健康教育机构由于职能和任务、规划与管理得不到很好的界定,除参与上级业务单位进行的课题研究和项目以外,多是临时安排办会、办展览、做材料、搞宣传,还没有走出以前的旧模式。健康教育所到底应该干什么,如何干,如何协调、管理、规划不同级别健康教育所的工作以及如何协调与开展健康教育的其他部门、组织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我国健康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2.2在健康教育工作上难作为和乱作为 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政府应处于主导地位,起到主导作用。第五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发表的《卫生部长宣言》指出:我们承认,促进健康和社会发展是政府的核心义务和责任,并由社会其他所有部门共同承担。我们认识到,加强社会各阶层、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从社会、经济、环境全方位解决健康问题已迫在眉睫。健康教育工作涉及面广,需要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对那些至今还隶属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的健康教育所,要负责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机关、学校、社区、企业、媒体及下级健康教育机构的业务指导,显然是难有作为。体制不顺还可造成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乱作为现象的发生。在一些没有独立健康教育所的地方,上级主管部门会要求作为疾控中心下属科室的健康教育所,承担全市的健康教育工作。当这个地方在创建卫生城市的时候,这个本属于疾控中心的健康教育科,又要以全市健康教育所的身份,深入机关、学校、媒体、公共场所等单位进行健康教育工作的检查督导。且不说这种做法的意义和效果如何,这种做法本身就已经违反了2010年卫生部颁布的《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规范》的规定,是一种乱作为的行为。

3 建议

一年级健康教育篇(7)

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为保障,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为目标,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精神,不断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工作思路

1、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学生发展性、预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到预防、疏导为主,干预、治疗为辅。加强每月最后一周心理健康班会课的指导与研究工作。

2、密切与班主任的联系,更好地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

3、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并对他们进行培训。

4、认真细致地做好个别咨询辅导工作,力求在个案上有所突破。

三、具体工作

1、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室的主要工作之一,我们积极开展针对学生和老师的个体咨询和针对学生的团体咨询。做好学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为来访的学生提供咨询,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扰,对于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业诊治部门。每周一到周五咨询室有咨询老师值班,每天咨询室开放2小时。开放时间为:中午13:00到14:00,下午16:00到17:00。

2、加强每月最后一周的心理班会活动课

每月最后一周的心理班会活动课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特色,是针对全体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本学期要让心理班会成为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主阵地。根据低、中、高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开展系列性、主题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

3、针对师生心理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心理讲座

心理讲座是有效的心理教育途径,特殊的空间和环境能起到积极的放大式的教育效果,互动与沟通多种思想的融合是讲座的优势,所以应该加强校园心理讲座。本学期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针对一年级新生的适应学校生活的心理教育。(2)针对六年级学生开展青春期的心理教育。(3)开展针对班主任的心理讲座。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规律、心理诉求等进行介绍和讲解,促进师生关系的改善,促进和谐班级建设。(4)利用家长学校授课宣传家庭心理教育的有关内容。

4、做好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工作

班级心理委员教育是我校针对学生的发展实际,实施的一项创新性的心理教育工作,旨在在班级中普及心理科学,促进班级心理卫生工作的开展。心理咨询室对各班心理委员进行不定期的心理培训。

5、积极做好一年级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工作

针对一年级新生,积极作好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工作,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利于教师或班主任迅速找出一些特殊适应困难的学生问题,依据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从而提高教育与辅导的效率,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同时有利于预防学生的心理疾病,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体现发展性指导的原则,且可以形成学校,家庭的教育合力,帮助学生家长了解其孩子的心理特点,及时发现其存在的心理困扰。

6、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积极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从而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7、加强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软件建设和正常应用

本学期完善心理测量软件建设,搜集和整理适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测评软件,积极开展心理测量工作。

四、每月重点工作

三月份:

1、制订并讨论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2、为迎接省教育现代化验收的咨询室各项材料的整理工作。

3、咨询室正常开放。

4、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活动。(重点:一年级新生学校生活适应性的心理教育)

四月份:

1、六年级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2、心理健康教育示范课研究。

3、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

4、出好心理健康教育专题黑板报及“我的地盘我做主”。

5、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活动。

五月份:

1、一年级新生心理测试及分析。

2、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家庭心理教育”的有关内容。

4、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活动。

六月份:

1、开展针对班主任的心理讲座。

2、出好心理健康教育专题黑板报及“我的地盘我做主”。

3、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活动。

七月份:

1、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活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