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一年的第一个季度总结

一年的第一个季度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04 20:20:35

一年的第一个季度总结

一年的第一个季度总结篇(1)

[关键词]国内旅游;旅游季节性;旅游季节指数

[中D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1-0080-03

[作者简介]徐勇(1976-),男,满族,山东德州人,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旅游经济分析、计量经济分析。

[基金项目]大连大学博士启动专项基金资助。一、旅游季节性与旅游季节指数

(一)旅游季节性

季节性是指在一年中按月或按季度规律性出现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多数产业存在有规律的季节性变动。旅游季节性是指旅游活动与旅游经营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在一年中按月或按季度规律性出现的一种波动现象,也就是旅游旺季与淡季的交替现象。

作为一种普遍存在而且对旅游经济有重大影响的现象,自从Baron[1]对旅游季节性进行综合性研究开始,徐勇[2]对国内旅游季节性、徐克帅和朱海森[3]对国外旅游季节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期全面认识旅游季节性并减轻其不良影响。

(二)旅游季节指数

旅游季节指数就是运用数理模型分析旅游时间序列数据,并应用分析所得的指数来测度旅游季节变动程度和变动情况。

本文以城镇居民为代表,以国内旅游总人次、出游率、旅游总收入(旅游总花费)和人均旅游花费这四个序列数据为基础,计算旅游季节指数,测度1994―2014年中国国内旅游的季节性特征及其变动情况。

二、数理模型

本文采用按季平均法计算中国国内旅游季节指数,进而研究中国国内旅游的季节性特征。所谓按季平均法是指根据季度旅游时间序列数据计算旅游季节指数(若是月份数据则称为按月平均法)。

设研究期内共有n年,每年有m个季节,则旅游季节指数计算的简均模型(邓明、张荷观[4])如下:

上述计算步骤中的第二步和第三步可以互换顺序,根据季度数据计算的旅游季节指数之和等于400%,根据月度数据计算则旅游季节指数之和等于1200%。

如果根据上述步骤计算的季节指数之和不等于其理论值(季度数据为400%,月度数据为1200%)且相差过大,则应作调整,调整方法是先计算校正系数,再用校正系数乘以各季度的季节指数。

校正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三、旅游季节指数实证分析

根据式(1)、式(2)、式(3)和式(4)分析中国国内旅游相关序列数据,可得中国国内旅游季节指数(见表1)。

比较表1中计算的旅游季节指数可以发现,进行价格调整从而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对于研究国内旅游总收入(旅游总花费)和人均旅游花费的季节特征没有任何作用,对于原时间序列的季节性没有任何影响;还可以发现,国内旅游总收入(旅游总花费)和人均旅游花费在第1季度和第2季度的季节性特征相反,第3季度和第4季度的季节性特征一致;比较表1最后两行的数据可以发现,旅游总人次与出游率的季节性特征一致。

上述分析把21年的季度数据进行统一分析,在消除偶然因素影响的同时,也消除了不同时间段具有不同特征的部分季节性差异,为了更清晰地研究中国国内旅游的季节性特征,将这21年的数据划分为前期(1994―2002年)、中期(2004―2007年)和后期(2008―2014年)三个阶段,分别根据简均模型计算相应的季节指数(见表2)。

表2中数据表明,在20年中(剔除2003年数据)中国国内旅游的季节特征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异,随着时间的发展,淡旺季出现的季节发生了改变,淡旺季之间的差异(季节指数值之间的差异)逐渐变小。

1994―2002年,旅游总人次和出游率季节指数在第1季度最高,接近120%,而人均旅游花费季节指数最低,旅游总收入(总花费)季节指数也仅有9835%,为倒数第二低,这是因为受中国人传统风俗习惯影响,第1季度的出游以探亲访友为主,这种旅游以短途旅游为主,尽管出游人次高,但受经济条件限制,人均花费较低,从而导致旅游总收入(总花费)并不高;第2季度,除人均旅游花费季节指数达到10529%外,其他季节指数都不高,这是因为在此期间只有一个较长的公众假期――“五一”黄金周,出游人数和出游率相对较低,但能在此期间出游的人相对而言都是收入较高、消费能力较强的人士;暑假期间家长带孩子出游的频率较高,而9月份又是大部分地区气候最好的月份之一,因此第3季度是传统的旺季,所有季节指数都超过100%,旅游总收入(总花费)季节指数和人均旅游花费季节指数更是分别达到12229%和11983%;“十一”黄金周之后,多数旅游地的气候条件和景色都越来越差,导致第4季度成为名副其实的淡季,所有季节指数均小于90%,旅游总收入(总花费)季节指数更是低到了7990%。

2004―2007年,与前一个阶段相比,旅游总人次和出游率季节指数在第1季度出现大幅度回落,下降到不足102%,旅游总收入(总花费)和人均旅游花费季节指数则是4个季度中最低的;第2季度则成为全年最淡的季节,第4季度反而成为旅游旺季,除人均旅游花费季节指数较低(9954%)外,其他季节指数均超过105%;尽管旅游总收入(总花费)和人均旅游花费季节指数仍然是4个季度中最高的,但旅游总人次和出游率季节指数则是4个季度中最低的,第3季度是传统旅游旺季的地位已经被第4季度所取代。

2008―2014年,第1季度成为最旺的季节,所有季节指数都超过了100%,这是因为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很多居民的消费热情在元旦到春节这段时间集中释放,集中消费的结果也导致了第2季度变得更淡,各季节指数与前一阶段相比均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第3季度传统旺季的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尽管旅游总人次和出游率季节指数不足100%,但旅游总收入(总花费)和人均旅游花费季节指数都超过了114%,是4个季度中最高的;同样受经济危机影响,更多的旅游者选择在淡季出行以节约开支,导致第4季度的旅游总人次和出游率季节指数接近106%,但人均旅游花费最低,从而旅游总收入(总花费)也不高。

出现上述变化,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出游的人越来越多,目的地选择越来越多样化;另一方面是因为各旅游地越来越重视旅游经济的拉动作用,加大规划和开发力度,在强化优势资源的同时,推出各具特色的专项旅游产品,如冬季冰雪旅游、温泉旅游、购物旅游、修学旅游等。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国内旅游具有季节性特征

根据王建辉[5]的研究,季节指数大于100%为旺季,小于100%为淡季,等于100%则表示无季节性。以此为据,根据计算的旅游季节指数大小可以把国内旅游划分为旺季和淡季。

根据王建辉的标准,本研究所测度的中国国内旅游季节指数,充分反映了国内旅游的季节性特征及其波动的规律性,尽管不同阶段的季节指数值不尽相同,甚至不同序列数据的季节指数值也不尽相同,有时还会出现淡旺季截然相反的情况。

2.国内旅游的季节性特征不明显

尽管本研究测度的季节指数表明中国国内旅游存在季节性特征,其波动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但是计算结果显示国内旅游的季节性特征不够明显。

按照López等[6]的研究,季节指数介于09―11之间的时期为旅游平季,小于09的为淡季,大于11的为旺季。如果以此标准来衡量,则仅有前期表现出了相对明显的季节性,中期和后期的国内旅游仅有旺季和平季,且以平季为主,而无淡季。

3.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质量不高

以1994年为基础,21年间(1994―2014)中国国内旅游业高速增长,但这种增长主要是以总收入和总人次为代表的外延扩张所导致的,而人均花费的增长不明显,表明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质量不高。

本研究所测度的旅游季节指数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无论是整个研究期还是分阶段的旅游指数,往往出现旅游总收入与旅游总人次的旺季出现在相同的季节,人均旅游花费季节指数则在不同的季节达到最大值,三阶段中的中期和后期这一趋势则更加明显,表明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量的增长而不是质的提高。

(二)建议

1.重视旅游季节性问题

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国内旅游业存在旅游季节性,但季节间的差异不明显,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是因为采用季度数据而不是月度数据计算季节指数;更主要的原因则是,中国地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各地资源、风俗、气候等差异较大,合并为全国数据再测度季节指数,就会因为不同区域间的互补、抵消从而使季节性差异不够明显。

尽管中国国内旅游业的季节性差异不够明显,但受旅游资源、消费者收入及假期安排和风俗习惯等的影响,旅游季节性则是一种客观必然现象。季节性的存在会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季节性失业等各种不利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季节性现象,研究季节性特征,从而根据季节规律性采取合理的措施降低季节性的负面影响。

2.细化旅游时间序列数据

目前的季节性研究可以星期为周期,甚至是研究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段所表现的季节性特征,但这种研究对数据的要求很高,只有个别景区或者企业才能做到。

从宏观角度来说,无论是国家还是各级地方政府,都应该加大收集、整理数据的力度,进一步细化数据,为科学研究和经营管理提供大量客观真实的行业数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分析旅游季节性特征,并据以制定科学的旅游发展战略和策略,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3.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缩小季节性差异

目前中国国内旅游的发展是典型的外延式发展,依靠大规模接待实现一定规模的旅游总收入,但旅游发展的质量不高,这就要求相关利益主体努力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努力提高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质量。

减少季节性波动给旅游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措施:一是结合目的地和企业自身的资源禀赋情况,加大规划开发力度,开发新型专题旅游产品并提高市场推广力度,争取在淡季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二是政府出台政策措施,推动带薪假期制度的执行,鼓励旅游者选择错峰出游。

[注释]

①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从2009年开始才有农村居民出游的季度数据,在此之前仅有城镇居民的季度出游数据。

②2003年受SARS的影,中国国内旅游出现较大波动,为了更清晰的研究其季节性波动特征,故而剔除该年度数据,以保证季节特征的一贯性。

[参考文献]

[1]Baron RRV Seasonality in Tourism: a Guide to the Analysis of Seasonality and Trends for Policy Making [M] Technical Series No 2 London: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td, 1975

[2]徐勇 国内旅游季节性研究述评[J] 旅游研究, 2013,5(2): 8-13,41

[3]徐克帅, 朱海森 国外旅游季节性现象研究述评[J] 人文地理, 2010,25(1):12-17

[4]邓明, 张荷观 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季节指数的估计[J]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7(3):375-378

一年的第一个季度总结篇(2)

关键词:流动性复苏;TIR指数;三驾马车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124-02

引言

2008年中国经济经历了转折,虽然全年指标表现出“增长较快,物价回稳,结构优化”的总体特点,但下半年各项指标的快速下滑,已将整体走势拉入了一个下行周期。一时间,关于“V”、“U”型反弹的争论不断,对后市的判断也分歧众多。在此背景下,我们试图通过分地区季度数据的比较,寻找代表城市及地区在整体趋势下的不同特征,为判断区域走势,把握经济节奏,进行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以经济规模及相关数据为线索,下文将分三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对全国经济运行情况及总体趋势进行描述;其次,对京、津、沪三个直辖市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比较;最后,对浦东、深圳和滨海新区三个区域经济增长极进行比较。

一、全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经历了上半年的攀升和下半年的下降,我们认为从全年运行情况定义经济的“平稳增长”意义不大,因此重点关注:(1)下半年各项指标的迅速下滑及经济面临的风险;(2)反弹信号的捕捉。

(一)下半年的迅速下滑

1.GDP增速迅速下滑。2008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 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 %,这是自2002年以来首次增长率低于10%,也是三十年来第四次步入下行周期。

按可比价格计算,GDP第一季度增幅为10.6%,第二季度增幅为10.1%,第三季度增幅为9.0%,第四季度增幅为6.8%。从以往特点看,下行波幅逐渐平缓,周期逐渐延长,近两次下行周期均历时五年以上。

2.CPI与PPI预示通缩风险。价格涨幅前高后低,下半年逐步回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9%,涨幅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6.9%,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12月的CPI指数同比增长1.2%,创29个月来新低,PPI指数已同比回落1.1%,六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3.三驾马车面临减速。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 291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增速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 488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增速比上年加快4.8个百分点。全年出口14 2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2%,增速比上年回落8.5个百分点。作为拉动经济增速见效最快的基础建设投资已大幅增加。但如果消费不能得到有效刺激,两年后中国GDP的结构将更加向投资倾斜,投资占GDP比重很可能超过50%,跨入世界最高的行列。

(二)反弹信号的捕捉

在整体下滑的大趋势下,一些指标出现了触底反弹的迹象,具体为:

1.工业增加值触底反弹,企业活力有望复苏。12月份工业增长速度5.7%(市场一度认为增速将放缓至4.0%),比11月份5.3%的速度有所回升,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中央投资。

2.流动性的复苏。12月份,广义货币M2终于在年内连续六个月回落之后出现大幅反弹,17.82%的增幅比上年末高1.08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3.02个百分点。M1也终止连续七个月的下降步伐,同比增长9.06%,虽比上年末低11.99个百分点,但比上月末大涨了2.26个百分点。

3.12月,新增贷款创11月新高。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7 718亿元,同比多增7 233亿元,增幅1490%。考虑到央行未来将继续展开刺激性货币政策,预计信贷增长应该能够维持加速趋势。我们认为未来信贷很可能继续维持高速增长的趋势,尽管月度之间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波动,而这将使得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流动性更加充裕。

二、京、津、沪经济运行情况对比

1.GDP。虽然总量较低,仅占全国的2%,相当于北京的60%,上海的50%,天津的GDP同比增幅却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表现出旺盛的经济活力。与京、沪两市相比,经济增长速度也处于绝对优势,北京受奥运影响,波动剧烈;上海则全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第三季度以来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减速看,天津表现出优于京、沪两市的增长刚性,但第四季度未出现反弹迹象。相反,北京、上海的GDP增速继第三季度大幅下降后,第四季度则出现小幅反弹。

2.工业。2008年开始,天津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快速增长,涨速超过全国平均5个百分点。由于GDP来源于三产的增加值总和,因此,天津的工业发展为GDP保持高速增长提供了充足的动力。而且,从2008年第三季度的表现看,天津工业的增速并没有受到实质性影响,表现出一定刚性。经济下滑,和北京第二季度的奥运限产,使下降趋势得以放大

3.“三架马车”(消费、出口与投资)。从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看,投资的刚性增长、消费稳步提升和出口相对弱势是目前天津经济表现出的最大特点。消费方面:2007年京、津、沪三地发展比较接近,2008年天津脱颖而出,且在前三季度保持增长优势。天津的出口明显低于全国平均的增长水平,与上海的差距更为明显。2008年下半年的出口遭遇重创,年末回落至5%以下,后期走势值得重点关注。天津的固定资产投资在2008年各季度的同比增长幅度基本保持在20%以上,并没有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明显影响,第四季度提高至28%。而上海、北京则分别在第二、三季度出现了同比下降,第四季度有所回升。

4.就业与收入。天津就业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京、沪地区差距更为明显。表明天津在提供就业岗位和人才引进方面尚未突破瓶颈。随着一系列重大项目的投产运营,就业状况会逐年改观。但产业结构能否向第三产业为主导倾斜,才是突破就业瓶颈的关键。

三、滨海、浦东、深圳经济运行情况比较

(一)地区生产总值

2008年以来,三地的生产总值逐季增加。深圳各个季度的生产总值均在1 500亿元以上,而浦东、滨海两区的生产总值也接近1 000亿元。从同比增幅来看,深圳和浦东的波动性不大,均维持在10%左右,而滨海在2008年第二季度的增幅达到了30%,其他第三个季度有所下降,但也达到了10%的增幅水平。

(二)产业结构与发展趋势比较

1.产业结构现状。2008年三地三次产业比例为:滨海新区0.09∶73.67∶26.24;浦东新区0.37∶46.85∶52.78;深圳0.09∶48.47∶51.45。可见,与深圳、浦东第三产业略占主导不同,第二产业在滨海新区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第三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按世界银行公布的经验公式计算: 其中,指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GDPPER指人均GDP。

2008年深圳、浦东和滨海的人均GDP(人口以2008年底常驻人口计:321.58万、880万、202万,汇率按1美元兑7人民币)分别为:12 672美元、13 998美元和21 841美元(注:此数据以常驻人口为基数计算得出,由于滨海新区常驻人口统计值偏低,因此该数据畸高)。按照该经验公式,三地的三产比重分别为:64.35%、64.97%和67.76。

2.二、三产业发展趋势。以下工业作为第二产业代表分析,三地的工业生产总值稳定增长,其中,深圳工业生产总值最高增量为2008年第四季度的4 500万元,其他两地的增量基本维持在1 500万元~2 000万元之间,三地的同比增幅波动性不大,基本维持在8%~14%之间。

以季度增量和同比增幅观察三地二、三产业的发展趋势,可见,滨海新区增幅最高,且呈现第三产业增速高于第二产业的特点。2008年下半年,三地的工业总产值增幅大幅回落,第三产业则表现出一定刚性。

(三)投资、消费、出口

1.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呈现稳步增加的特点,深圳一季度增量为350万元而四季度增量为500万元以上,增幅为5%左右;滨海新区第一季度增量为200万元到第四季度增量超过600万元,增幅达到了20%左右;浦东固定资产投资变动趋势比较稳定增量维持在200万元左右,增幅也基本维持在20%。

2.消费。三地的消费变化趋势不明显,基本维持在一定的水平。由于受到了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人们消费需求没有持续增加。通过社会零售总额来看,2008年各季没有显著的变化。

3.出口。从三架马车的表现看,滨海新区的投资保持强势增长,经历了第二季度的回落,第三、四季度回升到25%的全年平均增幅水平。三地的消费增长平稳,滨海居前,浦东最低,两地相差13个百分点。出口是滨海新区发展的短板,不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增幅,均明显落后于深圳和浦东。2008年第四季度,同比下跌7%,后期走势值得关注。

(四)引资

实际利用外资额,表明外商投资热点的地区间转移。2008年全年看,滨海新区保持了对外商投资较高的吸引力,总量及增速均明显高于深圳和浦东。从第四季度的增幅回升看,这种优势有望继续保持。

综合以上各项指标,滨海新区的表现优于深圳和浦东,尤其是在增长速度上体现了强大的经济活力。在投资刚性增长的带动下,滨海新区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支柱的发展模式,并通过50%的GDP份额将新区的优势传导给天津。出口、就业及产业结构,是目前天津和滨海发展的短板,但在投资的巨大拉动作用下,短期内不会对地区整体经济造成制约。

结论

我们判断:短期内,在世界经济面临衰退、宏观经济走势尚未明朗的背景下,天津会利用政策优势继续加大对滨海新区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基础设施的投资,以延续此前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增长速度,预计此举也将收到良好的效果。长期来看,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外来的人口迁入、人口的高素质的机械增长,将是滨海新区真正意义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关键,成为区域发展新模式成功探索者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朴粉丹.利用小波的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分析与主要经济指标预测[D].长春:吉林大学,2007,(6):11-15.

[2]刘金全,云航.中国经济周期的新态势和经济增长的“翘尾”特征[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12-14.

一年的第一个季度总结篇(3)

一、2003年中国经济的U型发展

2003年的经济呈现明显的U型发展走势。第一季度在2002年下半年经济增长加快的趋势下出现了出人意料的快速增长。第二季度由于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的影响使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回落。第三季度在中央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其他因素的作用下迅速回复到了原先快速增长的轨道。第四季度应该能够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第一,2002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已经显现出加快发展的迹象。2002年GDP的增长速度逐渐提高,到下半年已达到81%。这是内外环境发展变化的结果:首先,国际经济形势逐渐好转。美国缓慢走出低谷,经济有所回升,欧洲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日本经济也有回升迹象;其次,中国积极开展多方面的经济合作,加大与欧盟、东盟、拉美等的经济合作,对这些地区的出口迅速扩大;第三,入世效应逐步显现,外商非常看好中国,引进的直接投资直线上升,并首次超过美国而跃居世界第一;第四,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积极性财政政策效果的充分显露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和金融改革的推进等等。

第二,2003年第一季度的开局非常好,中国经济表现出出人意外的高速增长。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9 9%,比去年同期高出2.3个百分点,大部分经济指标创1995年以来同期最好水平。这是2002年经济增长加快的必然延续,更是个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鼓舞,以及前几年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性财政政策累积效果逐步显现的必然结果。其中进出口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同比增长42 4%,出现大进大出的良好局面,外商投资也增长迅猛,屡创新高。国内需求的增加也起了重要作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非常快,达到27,8%,消费需求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

第三,2003年第二季度出现“非典”疫情,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但影响有限。中央政府及时地采取多方面的紧急措施以控制疫情进一步地扩散和蔓延,使疫情很快就得到了控制。并且政府还采取了减税、降息等相应的经济措施以消除对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由于受影响较大的只是旅游、客运、餐饮、商贸等社会服务行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不大,没有伤及国民经济的基本面。另外,由于防治“非典”的需要,反而大大刺激了医药、卫生、汽车、通讯等产业的发展。所以,“非典”对经济发展的实际影响比预期的要小。整个第二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回落但下降的幅度有限, GDP仍达到了6.7%的增长。6月份疫情解除之后,经济增长迅速回升。

第四,2003年第三季度逐步摆脱了“非典”的不利影响,国民经

济总体上呈现明显回升的态势,基本回复到了原先快速增长的轨道上。第三季度GDP增长了91%,比第二季度提高2 4个百分点。从下半年开始, 由于受伊拉克战争的影响,美国经济出现一定下滑,欧洲经济也增长乏力。随着美元的升值, 中国出口竞争力更为提高,但也承受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中国政府坚持了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方针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防止经济过热,并注重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战略,有力地保证了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

二、2003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的发展特点

1. 国民经济实现高速增长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保持较快的速度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 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完成79,1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5%,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6个百分点。从GDP增长的产业结构情况来看,前三个季度,第一产业增长2 8%,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第二产业增长 11 8%, 比去年同期高出了1 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54%,比去年同期降低1.2个百分点。

第二,工业仍然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初现“世界工厂”的先兆。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共完成增加值28,975亿元,同比增长16 5%,增速比去年同期快了4 3个百分点,这是1995年以来最高的。从工业结构来看,重工业的增长也明显快于轻工业,其中重工业增长18,4%,轻工业增长13.9%。主要产品中,半导体集成电路同比增长36.4%,汽车增长 35 7%,原煤增长16,8%,发电量增长15.6%,钢和钢材分别增长21,6%和19 4%。

第三,投资需求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相比消费需求8 6%的增长率, 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势非常强劲,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前三季度,全社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351亿元, 同比增长30 5%, 比去年同期高了8 7个百分点。工业行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了49%, 其中;台金、纺织、化工、机械这些传统的产业投资增长都在70%、80%,甚至一倍以上。

第四,出口需求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对外贸易出现大进大出的局面,外商投资也大幅度增加。前三季度,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为6,063亿美元, 同比增长36 2%,比去年同期多了17.9个百分点。其中, 出口3,077亿美元,增长32 3%,进口2,986亿美元,增长40 5%。对各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全面加快,其中对东盟、美国、澳大利亚等的出口增长超过30%,对欧盟、俄罗斯的出口增长超过 40%。前三季度,全国外商直接投资新签合同项目29,539个,比去年同期增长18 6%,合同外资金额792亿美元,增长3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02亿美元,增长11.9%。国家外汇储备也大幅度增加,到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3,839亿美元,比年初增加975亿美元。

2. 结构和效益进・步改善

第一,农业的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并在结构调整中实现平稳增长。据初步估计,夏粮面积比去年减少6.5%,早稻面积减少 4 9%,糖料面积减少5%,而棉花的播种面积扩大20%以上,蔬菜的种植面积也扩大了3%。由于受种植面积的减少和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年粮食、油料、糖料产量将有所减产,但畜牧业、渔业和林业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第二,工业中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制造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在主要行业中间,电子通信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冶金工业和化学工业等5大支柱行业总产值均保持了20%以上的快速增长,对整个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50.7%,拉动工业增长8.4个百分点。特别是汽车生产屡创新高,其中轿车月产量首次迈上19万辆新台阶,达到1 9,1 3万辆,同比增长 69.7%。

第三,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也大大提高。今年1―9月份,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行业共完成进出口总额1,810亿元, 同比增长51 3%,其中完成出口总额905亿美元,同比增长42%,增速高出全国出口

15.5个百分点,占全国出口总额的 30.3%,对全国出口增长贡献率为 40 4%,成为拉动全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力量。其中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1―8月达到1,335.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0.8%,高出全国外贸进出口增幅14.5个百分点, 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 25.5%。

第四,投资结构也趋于优化。从投资的资金来源情况看,企业自筹、外资、国内贷款增长明显快于预算内资金。前三季度,企业自筹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9%,城乡集体、个体投资也增长17.6%,都比去年和前几年的速度有较大的提高,这表明投资逐步由政府为主转为民间投资为主,对国家财政的依赖程度明显减弱,经济的自主增长机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从投资的地区结构来看,由于国家长期建设国债资金有40%以上投向了西部,使西部投资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2000-2002年均增长18.8%,比全国平均高出了6个百分点。2003年上半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0.8%,更是大大高出了全国的平均水平。

第五,经济效益也有所改善,企业的利润大幅度增加。1-8月,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5,015亿元,同比增长52.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66.6%。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8个行业利润比去年同期增加,亏损企业的亏损额791亿元,同比下降5.3%。前三季度,工业产销率也保持较高水平,达到97.7%,同比提高0.11个百分点。

3.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前三季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347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9%。农村居民尽管受到“非典”的影响,但由于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产品价格上升、农民负担减轻等多种因素的推动,农民收入总体上也保持了增长趋势。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802元,实际增长3.8%。1-9月城乡居民存款累计增加1.4万亿元,同比增长19 9%,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同比多增加3,441亿元。到9月底,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首次突破了1 0万亿元,达到了10,1万亿元。

第二,居民消费稳步增长。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32,699亿元,同比增长8.6%,尽管受到“非典”的不利影9向,增速仍然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第三季度增长9,7%,比第二季度提高了3个百分点,基本恢复到“非典”前的水平。城市的增长明显快于农村,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8%,县及县以下仅增长 6.4%。

第三,消费物价稳中略升。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了0.7%,这既有今年以来需求回升的影口向,但主要是与自然灾害频发密切相关。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2%(主要是因为蔬菜价格上涨20%以上造成的),带动整体价格水平上涨0.7个百分点;由于一些地方服务项目价格适当调整,使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2%,拉动整体价格水平上涨0.5个百分点。其余商品的价格多数为下降,其中,衣着类下降2,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下降2.7%,交通和通信下降 2:1%。

第四,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升级趋势,汽车、住房、信息通讯、文化教育、旅游休闲等逐渐成为消费的新潮流。前三季度, 以汽车、住房和通讯为代表的热点商品直线上升,其中汽车零售额增长77.5%,通讯器材类增长74%,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46.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8.7%,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也增长了35.9%。

第五,自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东中西部均出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收入差距趋子缩小。2000-2003上半年西部地区GDP增长率分别为8.5%、8.7%、9,9%、 10,7%,比1999年的7.2%明显加快。

三、2003年中国经济迎来改革的新时期

在最后的一个季度里,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鼓舞下, 以改革促发展的方针将大大推动国有企业及其他各项改革的深化,“十一黄金周”旅游消费大幅增长,东北振兴计划开始实施,再加上第四季度也是我国传统上的销售旺季,所以经济应该能够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增长速度还可能比第三季度稍高。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估计整个2003年实现高速增长,增速可能会在8.5%左右,肯定将超

额完成年初预定的7%的目标。所以,2003年经济总体上表现为U型发展,即第一季度高开,第二季度低走,第三季度趋稳,第四季度可能进一步趋高。

但中国经济也还存在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如长期困扰经济运行的就业压力增大、农民增收困难、城市下岗人员和低收入阶层的生活保障、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以及相应的社会保障等矛盾依然突出,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了货币投放和信贷规模增长偏快,盲目开发、重复建设、产成品库存和应收账款等问题有所抬头,投资与消费、城市与农村、工业生产与资源、电力、能源、运输等的增长不平衡现象进一步显现等。

可喜的是,我国也面临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的一系列历史性机遇,将迎来一个改革的新时期,进而进入一个经济高增长的新周期。

第一,在经济发展方面,随着中国人均GDP迈过1,000美元的门槛,我们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一起飞阶段。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在这一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和消费结构都会出现重大转型,可能带来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首先,工业化将进入到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时期,这将极大地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和制造技术的升级;其次,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使中国进入到以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新阶段,从而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导的投资增长和以城市人口增加带来的消费增长将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力量;再次,消费结构也将进入了一个更新转型的历史性阶段,以住房、汽车、文化教育、休闲旅游等为主的新型消费品制造和服务的产业群必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在对外开放方面,随着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浪潮以及由此带来的外商对中国直接投资热潮的出现,中国正在朝着“世界工厂”的方向前进,制造业规模的扩张以及由此带来的加工出口贸易增长将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又一个重要力量。此时,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也在不断扩大,“入世”效应也逐渐显露,国际经济合作层次正不断提高,如与港澳地区的CEPA、与东盟“10+1”、“10+3”的合作、与APEC等多种合作的参与以及2008北京奥运会和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等重要国际活动的主办,都将给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积极作用。

第三,在发展战略方面,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在继续推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同时,中国又提出了振兴东北的战略计划。这将使经济发展的地区结构更加趋于平衡协调,大大缩小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发展差距,十分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在中国工业化开始向以重化工业为主转型之机适时地提出这一重大战略,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由于东北是中国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方面,只要中央政府能够加大投资力度,切实解决历史遗留的社会保障和技术更新改造等问题,东北完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振兴,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第四,特别是在改革方面,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我们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根据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今后改革的主要任务: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将步入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历史时期。

一年的第一个季度总结篇(4)

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7年中国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据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806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国民经济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积极变化不断增加,主要指标好于预期,实现了良好开局。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654亿元,同比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70005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102024亿元,增长7.7%。从环比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

一季度经济增速回升,主要得益于三大因素。一是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增速明显加快。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8%,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0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0.8个百分点。二是消费基本稳定。三是进出口较快增长,进出口额增速由负转正。

在增速小幅回升的同时,经济增长的“含金量”也在提升。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5%,高于第二产业17.8个百分点。需求结构继续改善,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7.2%。

农业生产总体稳定

据全国11万农户种植意向调查显示,2017年全国稻谷意向种植面积减少0.3%,小麦减少0.8%,玉米减少4.0%,大豆增L8.1%,棉花减少0.7%。目前,全国冬小麦长势良好,一、二类苗播种面积比重达到84.8%。一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2249万吨,同比增长0.2%,其中猪肉产量1468万吨,增长0.2%。生猪存栏41095万头,同比增长0.1%;生猪出栏19149万头,增长0.2%。

企业利润快速增长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8%,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0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0.8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6.2%,集体企业增长0.5%,股份制企业增长6.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9%。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4%,制造业增长7.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9%。工业结构继续优化,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4%和12.0%,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6.6和5.2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快2.6和2.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2%。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比1―2月份加快1.3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83%。

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0157亿元,同比增长31.5%,比上年全年加快23.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92%,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

服务业实现较快增长

一季度,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3%,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增速明显回升。3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3%,增速比1―2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持平。

3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2%,比上月提高1.0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月提高1.1个百分点,景气度持续较高。其中,零售业、航空运输业、邮政业、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和保险业等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55.0%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

固资产投资稳中有升

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93777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比今年1―2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投资33087亿元,增长13.6%;民间投资57313亿元,增长7.7%,比1- 2月份加快1.0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1.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335亿元,增长19.8%;第二产业投资35094亿元,增长4.2%,其中制造业投资29325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投资56349亿元,增长12.2%。基础设施投资18997亿元,增长23.5%。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2.6%,增速快于全部投资13.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106081亿元,同比下降2.9%,降幅比1―2月份收窄5.1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62015亿元,同比下降6.5%。从环比看,3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87%。

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9292亿元,同比增长9.1%,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2.2个百分点,比今年1―2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1.2%。房屋新开工面积3156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6%,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增长18.1%。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29035万平方米,增长19.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16.9%。全国商品房销售额23182亿元,增长25.1%,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20.2%。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378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7%。3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8810万平方米,比2月末减少1745万平方米。一季度,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35666亿元,同比增长11.5%。

市场销售基本稳定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823亿元,同比增长10.0%,增速比上年全年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37460亿元,增长7.9%。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3398亿元,增长9.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2426亿元,增长11.9%。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9196亿元,增长10.8%;商品零售76627亿元,增长9.9%,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35248亿元,增长7.9%。消费升级类商品增长较快,文化办公用品增长14.8%,通讯器材增长11.0%,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7.3%,家具增长12.6%,建筑及装潢材料增长14.8%。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9%,比1―2月份加快1.4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84%。

一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14045亿元,同比增长32.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0674亿元,增长25.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2.4%,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

外贸结构有较大改善

一季度,进出口总额61986亿元,同比增长21.8%。其中,出口33268亿元,增长14.8%;进口28718亿元,增长31.1%。进出口相抵,顺差4549亿元。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提升,一季度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23.2%,占进出口总额的56.2%,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机电产品仍为出口主力,一季度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5.1%,占出口总额的58.1%。对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一季度,我国对俄罗斯、巴基斯坦、波兰、哈萨克斯坦和印度等国进出口分别增长37%、18.7%、19%、69.3%和27.7%。3月份,进出口总额23142亿元,同比增长24.2%。其中,出口12393亿元,增长22.3%;进口10749亿元,增长26.3%。

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货值27946亿元,同比增长10.3%。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货值10737亿元,增长12.9%。

工业品价格涨势放缓

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7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1.5%,农村上涨1.1%。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下降0.8%,衣着上涨1.2%,居住上涨2.4%,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6%,交通和通信上涨2.0%,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2.5%,医疗保健上涨5.1%,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3.6%。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1.3%,猪肉价格上涨0.9%,鲜菜价格下降18.8%。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9%,涨幅比2月份扩大0.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3%。

一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4%,上年同期为下降4.8%。3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6%,涨幅比2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3%。一季度,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4%;3月份同比上涨10.0%,环比上涨0.5%。

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84元,同比名义增长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收入增速比GDP增速高0.1个百分点。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8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8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57,比上年同期缩小0.0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6067元,同比名义增长6.7%。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796元,同比名义增长7.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2月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总量17253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454万人,增长2.7%。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月均收入3483元,增长6.4%。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新进展。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8%,比上年四季度提高2.0个百分点。原煤产量同比下降0.3%。3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6.4%,降幅比上年末扩大3.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及成本下降,2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2%,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4.91元,同比减少0.28元。短板领域投资加快,一季度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农业、水利管理业投资分别增长48.1%、27.4%、24.6%和18.3%,分别快于全部投资38.9、18.2、15.4和9.1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5%,高于第二产业17.8个百分点。需求结构继续改善,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7.2%。新动能快速成长,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3.5个百分点。节能降耗稳步推进,一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8%。

结 语

GDP增长6.9%、工业增速6.8%、进出口总额增长21.8%、最终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77.2%??国家统计局亮出的一季度经济“成绩单”,充分说明中国经济开局良好,为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经济注入更多信心。

良好的开局来之不易。今年以来,工业、贸易、投资、就业等关键指标增速超出市场预期、企业信心增强,这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增强,稳中向好有支撑,经济发展潜力大、韧性足、回旋余地大。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一季度拉动投资回升的主力更多是新兴领域投资,如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2.2%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高达22.6%。开年以来,各地一系列和民生相关的重大工程纷纷开工,很多传统行业面貌一新。

良好的开局是激励更是鞭策。虽然同去年一季度相比,今年开局向稳趋势更为明显,但不能对此过分乐观,更不可因此沾沾自喜。必须看到,当前国际环境仍然错综复杂,国内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制约持续发展的一些不利因素仍在,经济回升的长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尚待观察。

一年的第一个季度总结篇(5)

[关键词]美国经济;经济复苏;进口需求

一、美国经济持续缓慢温和复苏

进入2012年,美国经济继续保持缓慢温和的复苏态势。2012年第二季度,美实际GDP增长1.3%,增速较第一季度的2%有所放缓,上半年美经济平均增速仅为1.7%。进入第三季度,在个人消费、政府开支和住房建筑投资增加的支撑下,据美国商务部10月底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美实际GDP增长了2%,经济较第二季度有所提速。

2012年前三季度,美GDP主要构成指标的具体表现为:

1. 个人消费开支温和增长

2012年第二季度,美个人消费开支增长由第一季度的2.4%放缓至1.5%,其中耐用品消费增长由第一季度的11.5%大幅削减至第二季度的-0.2%,汽车的销售额仅增加了0.2%,而计算机的销售额则下降了0.1%。第三季度,受耐用品消费增长显著回升8.5%的带动,个人消费支出较第二季度强劲增长达2%。

2. 国内私人投资显著放缓

2012年前三季度,美国内私人投资增长显著放缓,由第一季度的6.1%显著放缓至第二季度的0.7%,第三季度则只有0.5%的微幅增长。其中,非居民住宅投资增速下滑明显,由第一季度的7.5%下降到第二季度的3.6%,第三季度则呈现1.3%的负增长;非居民住宅投资中的建筑投资增长收缩最为显著,由第一季度的12.9%下降至0.6%,第三季度则收缩至-4.4%;软件及设备投资增长从第一季度的5.4%微跌至4.8%,第三季度呈现零增长。低迷的企业投资可能反映出,随着美国大选及财政悬崖的逼近,在政策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及海外需求放缓之际,企业不愿增加开支的暂时观望心理。

3. 出口波动,进口放缓

2012年上半年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出口的温和增长,第二季度美出口增长由第一季度的4.4%小幅增加至5.3%,但进入第三季度以来,由于欧洲及新兴市场经济增长放缓影响,美出口环比下降了-1.6%,拖累经济增长减少了0.23个百分点。

2012年第一至第三季度,美进口环比分别增长3.1%、2.8%和-0.2%,呈现递减趋势,反映了美国内市场需求的疲弱不振。

4. 美联邦政府开支增加,地方政府开支削减减缓

美联邦政府开支2012年前三季度环比分别增长-4.2%、-0.2%和9.6%,第三季度美联邦政府开支出现正增长中国防开支继此前连续三个季度下降后大幅增加了13%,非国防开支增加了3%。仅国防开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64个百分点,如果除去国防开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第三季度经济增速将为1.36%,与第二季度基本持平。

同时,美地方政府开支削减也有所减缓,由2012年第一季度的-3.0%放缓至-0.7%,第三季度则只减少了-0.1%。美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开支的增加对经济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使经济在制造行业放缓、企业投资减速、自主增长十分疲弱的情况下不致显著放缓。

二、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经济内生动力正逐步增强

美国经济从2009年第三季度企稳回升以来一直处于持续的温和复苏之中,实际GDP平均年增长率2.2%,虽然复苏之路缓慢艰辛,但经过金融危机以后三年多来的调整,美国经济已经出现了若干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转强迹象,具体表现为:

1. 私人部门的去杠杆化取得了长足进展

金融危机三年多来,美国家庭和金融部门的杠杆率都在持续下降。根据美联储的统计,美国家庭债务总额已从泡沫最严重时的顶点下降了6%。目前美国家庭债务已经从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0%下降到87%,正逐步接近其长期趋势水平。银行部门杠杆率也已经从危机时的25倍以上,下降至15倍以下。目前美国企业部门的现金流和利润处于历史最好水平,小企业信贷活动正日益增强。

2. 房地产市场持续改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日渐显现

2012年第三季度,美住宅类固定投资大幅增长14.4%,增幅大于第二季度的8.5%,而第一季度增速为20.5%。自2011年第二季度恢复正增长以来,美住宅类固定投资已连续6个季度保持增长。

目前美国所有主要的房地产价格指数都处于上升趋势,Case-Shiller房价指数一年前就开始上涨,在每一个大都市地区这一指数都呈现逐月上涨之势。房屋销量在上涨,销售速度在加快,房屋建设也有所恢复,表明美国楼市或已见底。根据美国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房地美)最新的报告分析,2012年以来美房地产市场持续复苏,开始承担起传统的引领经济复苏的角色,成为美国经济增长中的一大亮点。在2012年上半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1.7%的增速中,房地产业贡献了0.3个百分点,预计下半年仍会提供相同动力。

3. 制造业回流美国

由于新兴国家劳动力成本优势在显著收窄、美国能源成本优势扩大,考虑到知识产权风险和供应链的脆弱性以及奥巴马政府推出振兴制造业计划(考虑对美国公司的海外业务利润课以重税),美国制造业企业有调整全球业务布局的迹象。金融危机后,相当数量的跨国公司将原本在海外进行投资的项目转投美国。从行业部门来看,这些“回巢”的公司不仅涉及IT电子等高科技产业部门,也涉及机械、电器、汽车等传统产业部门,甚至还包括一些普通日用消费品制造部门(例如筷子、咖啡)。从数量比例来看,据波士顿咨询集团2011年的调查显示,总部设在美国的、收入超过100亿美元的跨国公司中,有48%表示愿意“回巢”美国。据波士顿咨询集团估计,回巢可能为美国带来200万到300万个就业机会。回巢过程才刚刚开始,两到三年后(2013-2014年)有望达到高峰。

4. 美国内能源供给能力迅速提高

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数据,2012年美国天然气产出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美国石油产量曾一度自1970年高点下跌了48%,至2008年仅500万桶每日。而得益于对页岩油的开采,从2008—2012年,美国的石油产量提高了20%。据美国剑桥能源咨询公司(IHS Cera)预计,美国的石油日产量将继续增长300万桶,并于2020年前创下新高。未来五年内,单单石油收益就能给美GDP增长多贡献一个百分点,并能够带来300万个工作岗位。

三、影响美国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因素及潜在风险

1. 美国内“财政悬崖”的不确定性成为经济持续增长最大隐忧

2013年初美国将迎来“财政悬崖”。即2001年以来,美国多项减税和刺激经济增长政策在2012年底集中到期,同时2011年国会超级委员会达成的“自动支出削减机制”启动,这一系列财政政策将于2013年1月集中到期终止或开始启动,使美国财政赤字水平呈现断崖式下跌。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局的预测,由于减税政策到期和政府自动开支削减计划启动,美“财政悬崖”的总规模约在6000亿美元左右。在美国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大规模财政紧缩或将导致美国经济在2013年上半年面临“失速”风险。

为避免这一幕的发生,美国人和共和党人将不得不达成一个折衷方案以尽快消除“财政悬崖”威胁,并提高债务上限。在2013财年预算提案上交后,必须分别经过两院的数轮听证、审核和投票,方能生效执行。由于财政政策是选举中要辩论的话题之一,因此美国两党迄今尚未采取共同行动来缓解“财政悬崖”问题。2011年的先例表明,玩弄边缘政策会使不确定性一直持续到最后一刻。如果国会两党态度强硬,互不让步,则可能会重蹈2012财年预算提案的覆辙,国会最终只得以临时紧急拨款的方式让联邦政府保持运行。这一政治僵局在短期内带来的主要风险是财政可能出现过度紧缩。在极端情况下,如果决策者无法就延长临时性税收减免和扭转大幅度的自动支出削减达成共识,美国 2013 年结构性财政赤字的下降将可能超过 GDP 的4%。下一年的美国经济增长将出现停滞,同时会对其他国家产生严重的溢出影响。

此外,推迟提高联邦债务上限会增加金融市场出现动荡的风险,并挫伤消费者和商业信心。根据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的一份报告显示,“财政悬崖”已给美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预计到年底将导致国内生产总值损失0.6%。根据该协会的调查,55%的制造业主和其他一些小企业主都不愿意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下开展经营。企业信心处于低位,对明年的经济预期尤其悲观。

2. 欧债危机是影响美国经济复苏的最大外部不确定性因素

美国经济与欧盟经济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受欧债危机影响,欧元区经济活动明显放缓,并通过各种渠道冲击美国经济。一是外需减少,美元升值。美国对欧盟的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近1/4。欧盟经济减缓,全球经济回落,美元升值,将抑制美国出口和经济增长步伐。二是信贷标准提高。欧洲银行约占美国工商贷款总额的1/5。欧债危机加大了美国企业融资难度,流动性将进一步缺乏,从而加重了美国经济复苏的风险。据美联储高级信贷员调查,2012年第一季度,因对欧债危机和银行业危机蔓延扩大的担忧,有90%以上的银行将提高信贷标准,其中外资银行尤为明显。三是引发金融市场动荡,打击投资和消费信心。美国金融市场与欧洲市场高度相关。如果欧债危机进一步升级,美国金融市场将逆风而动,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将打击投资和消费者信心,对正在缓慢复苏中的美国经济造成冲击。

3. 就业增速逐步加快,但劳动力市场尚未摆脱低迷

自2012年春季以来,美国就业增速出现逐步加快的趋势,但制造业就业恢复有限,新增就业主要体现在政府以及金融等服务业部门,整体失业率仍小幅上升。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美国10月份非农就业人数增加17.1万人,失业率较9月上升0.1个百分点,至7.9%,仍处在2001年以来的高位。目前劳动力市场仍未摆脱低迷状况,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约15%的劳动力因为找不到全职工作处于半失业状态;长期失业(失业持续时间在27周及以上)问题尤为突出,接近一半的失业人口已经有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没有工作。本轮金融危机过后,美国经济产业结构或已开始悄悄发生变化,但劳动力结构似乎还没有能够跟上这种变化。这种结构性失业一般很难用货币政策来改善,美国内就业市场的恢复仍然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

四、美国经济前景展望及进口需求的变化

美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后三年多来一直处于持续地缓慢复苏之中,目前房地产市场已经趋于稳定,私人部门的去杠杆化也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未来几个季度经济仍面临考验。首先,因为“财政悬崖”风险犹在,不少美国企业宁可持有现金也不愿增加投资和雇佣,将羁绊经济前进脚步。其次,鉴于目前国内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消费支出疲弱。在消费和投资支出乏力的情况下,严厉财政紧缩措施可能使经济面临重陷衰退的风险,美国政府或有必要继续拿出短期财政支持和结构财政改善的计划以支持经济进一步持续复苏。美国经济要在跨过“财政悬崖”之后才可能摆脱目前平淡的增长态势。再次,受欧债危机的影响,2012年上半年欧洲经济陷入衰退和各新兴市场经济体等重要海外市场的增速放缓,美国制造企业无法大幅增加出口,这是拖累经济增长的另一个不利因素。欧洲的政策制定者是否能够采取相应政策,进一步缓解边缘经济体的财政状况以避免欧债危机的进一步深化和经济衰退的加剧,对于未来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也至关重要。

对于未来的经济增长预期,据美联储2012年10月最新的经济预测报告, 2012年美国经济增长将为1.9%~2.4%;2013年将逐步增至2.2%~2.8%;2014年将达到3.0%~3.5%。 关于就业市场前景,美联储预计,2012年美国失业率将为8.0%~8.2%;2013年将为7.5%~8.0%;2014年将进一步下降至7.0%~7.7%。 在通货膨胀方面,美联储预计,2012年核心个人消费支出指数将上升1.2%~1.7%;2013年通货膨胀率将为1.5%~2.0%。

美国经济虽然已经度过最差时期,6月份以来各项经济指标有所改善,但由于尚未走出“财政悬崖”和“欧债危机”的阴影,投资和消费需求不振,经济在2012年第四季度和2013年第一季度仍难以有很大改观。受此影响进入2012年以来,美国进口增长放缓到一位数。根据美国统计调查局的统计,2012年1-8月,美国进口总计15390.6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仅小幅增长了4.3%(参见表1)。

总体来说,2012年以来美国内进口需求呈现以下特点:

1. 汽车及零部件进口增长最为迅速。2012年1-8月,美汽车及零部件进口总计1994.6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1.1%。

2. 工业原材料进口增速大幅放缓。工业原材料是美最大的进口大类商品,占美国进口总额的32%。2012年以来由于原油进口减少和油价相对趋稳,工业原材料进口增速大幅放缓,同比下降了1.3%。

3. 资本设备进口平稳增长。资本设备2012年1-8月进口总计3662.14亿美元,是美第二大进口大类商品,占总进口额的23.7%,同比增长了9.1%。

4. 消费品进口减少。消费品是美第三大类进口商品,2012年以来进口减少,1-8月同比下降了0.4%,是美国内消费不振的反映。

5. 食品与饮料增速与整体进口增速基本相同,属于刚性需求变化不大。

6. 其他商品增长较快,达到11.6%,但只有480.65亿美元,金额很小仅占美进口总额的3.1%。

7. 在机械设备方面,2012年以来美机械设备的进口仍保持了较快增长。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统计,2012年1-6月,美机械设备进口总计835.5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1.6%。其中中国对美出口达201.66亿美元,占美机械设备进口总额的1/4,同比增长15.3%。机械设备进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过去两年来美国内设备和软件投资增长相对较快,继2009年为GDP增长贡献了负1.23个百分点后,2010年和2011年分别为当年GDP增长贡献了0.56和0.72个百分点。2012年前2个季度分别贡献0.39和0.35个百分点,但第三季度为零增长,显示投资趋缓,预示进口需求也将随之放缓。

[参考文献]

[1] 美国经济分析局.美国总统经济报告[R].2012.

一年的第一个季度总结篇(6)

从球队角度来说,第10顺位可算是与凯尔特人队颇有渊源的。上述的四人中,除了贾斯・约翰逊之外,其余三人都是绿衫军嫡系。皮尔斯自不必说,韦斯特法尔和乔・约翰逊都是出身绿衫,后来却被甩卖。此外,韦斯特法尔和1964年的保罗・西拉斯也是后来在教练岗位上大放光彩者。虽然老鹰队10次出现在第10顺位摘牌,是历史上在此顺位挑选新秀最多者,但凯尔特人队才是此顺位的真正赢家。

绿衫嫡系

凯尔特人第一次出现在第10顺位,是在1952年。1955、56年,绿衫军接连获得第10顺位,但一向被视为“强盗”的奥尔巴赫也并非每次都慧眼识英才。1972年,凯尔特人队才有所斩获,他们得到保罗・韦斯特法尔。

但韦斯特法尔注定只能与绿衫军擦肩而过。1972―73赛季,韦斯特法尔出战60场,场均不过4.1分,后来也随队拿到1974年总冠军,但凯尔特人队对他的信心也在一点点流失。终于,1975―76赛季开始前,韦斯特法尔被甩卖到了太阳队。当赛季他场均得分飙升至20.5分,同时还送出5.4次助攻2.6次抢断,率领资质平庸的太阳队取得42胜40负,挺进季后赛。先后将超音速队和卫冕冠军勇士队掀翻在地,奇迹般地挺进总决赛。太阳队在总决赛中的对手,就是韦斯特法尔的老东家――凯尔特人队。

绿衫军顺利地拿下前两场之后,韦斯特法尔率队绝地反击。第五场比赛被凯尔特人队官网称为“最伟大的比赛”,双方大战三个加时,第二个加时最后时刻,韦斯特法尔灵机一动,在本队暂停用完的情况下,主动要求一个技术犯规,以获得在中场发球的机会,并成功发球给队友赫德,在还剩1秒时命中,比赛被拖入第三个加时。虽然最终失利,但太阳队和韦斯特法尔还是赢得了尊重。

此后的四个赛季,韦斯特法尔场均得分均突破20+,连续5次入选全明星赛,4次入选年度最佳阵容(3次第一阵容)。1983―84赛季,在外漂泊三个赛季的韦斯特法尔重返菲尼克斯,并结束职业生涯,他的44号球衣也在太阳队退役。

退役后的韦斯特法尔继续为菲尼克斯贡献余热。1992―93赛季,他拿起太阳队教鞭,当时的菲尼克斯刚从76人队交易来查尔斯・巴克利,拿下全联盟最高的62胜20负,并与公牛队会师总决赛,最终在场均得分40+的乔丹面前无能为力。1998―99赛季,赋闲了一年的韦斯特法尔又拿起超音速队教鞭,直到2000―01赛季离开。执教NBA七个赛季,韦斯特法尔共收获267胜159负,胜率高达62.7%。太阳队至今唯一的两次总决赛之旅,都与他息息相关。如今他在小牛队担任助理教练。

1964年第10顺位的保罗・西拉斯,并非被绿衫军所挑选。1964―65赛季,西拉斯在圣路易斯老鹰队开始了职业生涯,头三个赛季,西拉斯在篮板上的表现有目共睹。1967―68赛季,西拉斯场均得到13.4分11.7个篮板。1969―70赛季,为老鹰队效力了五个赛季的西拉斯来到菲尼克斯,在这里逐渐成长为联盟的防守悍将。1971、1972年连续入选防守第二阵容,1972年入选全明星阵容。1973年,西拉斯来到波士顿,成为主力大前锋,场均得到13.3分13个篮板,为绿衫军夺得1974年总冠军立下汗马功劳。1974―75赛季,西拉斯生涯第二次入选全明星阵容,1975―76赛季,他场均得到10.7分12.7个篮板,绿衫军在总决赛中4比2战胜太阳队夺冠。此后的三个赛季,西拉斯混迹于超音速队,1980年退役。效力NBA达16个赛季,西拉斯场均9.4分9.9个篮板。

退役后的西拉斯随即拿起了教鞭,成为圣迭戈快船队(现快船队前身)主帅,1982―83赛季结束后离职。这一离去就是15年,1998―99赛季,西拉斯在夏洛特黄蜂队(现黄蜂队前身)再度担任主帅,在此执教的五个赛季里均率队取得50%以上的胜率。2003―04赛季,西拉斯来到骑士队,成为勒布朗・詹姆斯进入NBA的第一位恩师,2004―05赛季中途下课。

1972年挑选韦斯特法尔之后,25年后绿衫军才再度出现在第10顺位,似乎是上天的眷顾,他们幸运地得到了身价暴跌的保罗・皮尔斯。皮尔斯新秀赛季场均就得到16.5分6.4个篮板,顺利入选最佳新秀阵容。此后,皮尔斯稳步提升,逐渐成长为联盟一流小前锋。但2000年9月25日的一次暴力斗殴事件,却差点毁了皮尔斯。他与人在酒吧发生冲突,被连捅11刀。但皮尔斯40天后就恢复了训练。2001―02赛季,皮尔斯首次入选全明星赛,并与沃克联手,继1987―88赛季后重返东部决赛。但此后波士顿动荡不已,2006―07赛季甚至遭遇队史最尴尬的18连败,在东部垫底。2007年夏天,安吉施展空空妙手,将加内特和雷・阿伦招入队中,与皮尔斯组成名闻遐迩的“三巨头组合”,绿衫军一路血战,最终在总决赛中击败宿敌湖人队,夺得阔别22年的总冠军奖杯。而在季后赛中,皮尔斯的表现堪称完美,东部半决赛第七场与詹姆斯对飙,总决赛中成功限制科比,当选总决赛MVP。

2001年,凯尔特人队于首轮第10顺位选中乔・约翰逊,但新秀赛季未打完即被甩卖到太阳队。2004―05赛季纳什到来,凤凰城全面爆发,约翰逊场均数据也提升至17.1分5.1个篮板3.1次助攻。赛季结束后,老鹰队重金礼聘约翰逊,招致老板的反对,酿成内乱,最终以老板下课告终,约翰逊的场均得分首次突破20+。2006―07赛季,约翰逊达到生涯巅峰,场均得到25分4.2个篮板4.4次助攻,首次入选全明星赛。2007―08赛季,老鹰队引进毕比,继1998―99赛季后重返季后赛,并在首轮与凯尔特人队大战七场。而乔・约翰逊的出色表现,也使得坊间对于凯尔特人队当初轻易放弃他感到惋惜。如今,约翰逊是当之无愧的老鹰队一哥,率领球队以东部第4的佳绩进入季后赛。

历史的印记

1959年选秀,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队(现湖人队前身)于首轮第10顺位选中鲁迪・拉鲁索。新秀赛季,拉鲁索场均得到13.7分9.6个篮板。1961―62到1963―64连续三个赛季,拉鲁索均取得两双的成绩,是球队不可或缺的内线支柱。在拉鲁索效力的八个赛季里,湖人队四次杀入总决赛,遗憾的是当时的NBA进入了凯尔特人队八连冠的时代。1967―68赛季,拉鲁索被作为交易威尔特・张伯伦的筹码,来到了旧金山勇士队(现勇士队前身),1968―69赛季结束后告别NBA。效力NBA达10个赛季,拉鲁索两个赛季场均得分突破20+,生涯场均15.6分9.4个篮板,5次入选全明星赛,1968―69赛季入选防守第二阵容。2004年7月10日,拉鲁索与世长辞。

1963年,巴尔的摩子弹队(现奇才队前身)于首轮第10顺位挑选了贾斯・约翰逊。新秀赛季,约翰逊场均拿下17.3分13.6个篮板,入选最佳新秀阵容。1964―65赛季,约翰逊的数据提升为18.6分13个篮板,生涯首次入选全明星赛。1966―67赛季,约翰逊达到生涯巅峰,场均得到20.7分11.7个篮板。在为子弹队效力的九个赛季里,约翰逊有八个赛季场均得到两双的成绩,子弹队六次杀入季后赛,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与威利斯・里德和沃尔特・弗雷泽领军的尼克斯队在东部长期争霸,铸造了NBA的经典。1970―71赛季,子弹队终于将老对头尼克斯队掀翻,队史首次挺进总决赛,却遭遇贾巴尔和奥斯卡・罗伯特森领衔的雄鹿队,0比4被横扫,约翰逊也错过了最佳的夺冠时机。1972―73赛季,约翰逊转投太阳队,赛季中期他离开NBA,加盟了ABA联盟的印第安娜步行者队,赛季结束后退役。10年职业生涯,约翰逊场均得到16.2分12.1个篮板,5次入选全明星阵容,4次入选年度第二阵容,两次入选最佳防守阵容。如今,约翰逊的25号球衣高高飘扬在奇才队主场的上空。

1965年,尼克斯队于首轮第10顺位挑选了迪克・范・阿斯代尔。在上一期的《顺位连载》中,我们曾提到同年第11顺位的汤姆・范・阿斯代尔,阿斯代尔家族在同一年为NBA贡献了两位优质新秀。比起弟弟汤姆来,迪克更为出彩。新秀赛季,迪克场均就得到12.3分4.8个篮板,入选年度最佳新秀阵容,第二个赛季提升至15.1分7个篮板。1968―69赛季,迪克转投太阳队,在此迎来生涯最华彩的篇章。加盟太阳队的第一个赛季,他的场均数据即跃升至21分6.9个篮板4.8次助攻,此后两个赛季,迪克稳步成长,1970―71赛季达到场均21.9分3.9个篮板4.1次助攻,连续三年入选全明星赛。1973―74赛季,迪克入选年度第二防守阵容。1975―76赛季,迪克协助保罗・韦斯特法尔,率领太阳队杀入总决赛。1976―77赛季结束后,迪克宣布退役。效力NBA的12个赛季中,迪克为太阳队奉献了9年青春,生涯场均16.4分4.1个篮板3.3次助攻,他的5号球衣也在太阳队退役。

1969年,老鹰队于首轮第10顺位挑选了布奇・比尔德。这位肯塔基大学的毕业生在NBA却辗转漂泊。新秀赛季,比尔德场均得到7分,第二个赛季转投骑士队,场均15.4分4.1个篮板6.7次助攻达到生涯最佳。随后,比尔德又先后效力于超音速、勇士和尼克斯,有两个赛季的场均得分达到两位数。1978―79赛季结束后退役。效力NBA达9个赛季,他场均得到9.3分。

1983年,华盛顿子弹队(奇才队前身)于首轮第10顺位挑选了杰夫・马龙。这位和卡尔・马龙姓氏相同的球员日后也曾效力于爵士队,被称为“大小马龙”,但杰夫・马龙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效力于子弹队。1983―84赛季,作为新秀的马龙场均得到12.1分,入选最佳新秀阵容。第二个赛季上升到18.9分,而第三个赛季则开启了连续五个赛季场均得分20+的历程(生涯共6个赛季场均20+)。1990―91赛季,杰夫・马龙转投爵士队,1993―94赛季中途来到76人队,1995―96赛季转投热火队,赛季结束后退役。效力NBA达13个赛季,杰夫・马龙场均19分,两次入选全明星阵容。

1987年选秀,公牛队无疑成为最大赢家,他们先用在第8顺位挑选的奥尔登・波利尼斯换来超音速队的6号新秀斯科蒂・皮蓬,随即又在第10顺位选来霍里斯・格兰特,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眼镜蛇”。这样,加上乔丹,公牛队第一个三连冠时期的铁三角即搭建完毕。作为罗德曼之前公牛队四号位的主力和内线支柱,格兰特也堪称一员悍将。新秀赛季,格兰特场均7.7分5.5个篮板,从第二个赛季开始,格兰特即晋升为四号位主力,场均12分8.6个篮板。1991―92和1993―94两个赛季,格兰特场均掠下两双,为公牛队第一次三连冠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1994―95赛季,格兰特转投魔术队,取得场均12.8分9.7个篮板,更为重要的是,他协助奥尼尔和便士哈达威,在东部半决赛中以4比2将刚复出的乔丹领衔的公牛队斩落马下,并杀入总决赛,成为公牛“弃将”中唯一对老东家反戈一击的球员。1999―2000赛季格兰特来到超音速队,2000―01赛季在湖人队拿到第四座总冠军,2001―03重返魔术队,2003―04赛季在湖人队度过生涯最后阶段。效力NBA达17个赛季,格兰特场均取得11.2分8.1个篮板,1次入选全明星,4次入选防守第二阵容。有一种说法,正是由于1995年季后赛的失利,才使得公牛队为了弥补格兰特出走后四号位的空缺,坚持引进罗德曼。

1994年选秀,湖人队在首轮第10顺位将埃迪・琼斯收入帐下。新秀赛季,琼斯场均14分,入选最佳新秀阵容。在为湖人队效力的4个半赛季中,琼斯逐步成长为联盟中的希望之星,曾两次入选全明星。1998―99赛季,琼斯转投黄蜂队,1999―2000赛季加冕抢断王。2000―01赛季来到热火队,在莫宁伤停、韦德还未雀屏中选前,琼斯成为主帅帕特・莱利眼中最可依赖的球员。2005―06赛季,琼斯作为交易“白巧克力”威廉姆斯的筹码来到灰熊队,错过了生涯最佳的夺冠机会。2006―07赛季中途,琼斯回到热火,2007―08赛季在小牛队结束职业生涯。效力NBA达14个赛季,琼斯场均14.8分4个篮板,3次入选全明星赛,3次入选防守第二阵容,1次入选年度第三阵容。

现役配角

除开皮尔斯和乔・约翰逊,现役的第10顺位球员大多是称职甚至出色的配角,含金量不足,星光黯淡。

1993年,活塞队在首轮第10顺位挑选了林赛・亨特。新秀赛季,亨特场均即拿下10.3分4.8次助攻1.5次抢断,入选新秀第二阵容,但这也是亨特生涯中唯一取得过的个人荣誉。第二个赛季,亨特受伤病所困,状态下滑,此后又恢复常态。1996―97赛季,亨特开启了连续5个赛季场均10+的旅程。2000―01赛季,亨特转投雄鹿队,2001―02赛季在湖人队拿下首次总冠军,2003―04赛季亨特回归底特律,又在总决赛中痛击老东家湖人队,拿下第二座总冠军。2008―09赛季,亨特来到公牛队。效力NBA达16个赛季,亨特场均8.6分。

1995年,热火队在首轮第10顺位挑选了科特・托马斯。新秀赛季托马斯场均9分5.9个篮板,1997―98赛季转投小牛队,1998―99赛季来到尼克斯队,在此效力7年,有5个赛季场均得分达到10+。2005―06赛季托马斯转投太阳队,2007―08赛季中途来到超音速队。如今的托马斯效力于马刺队。

1996年选秀,丹皮尔于首轮第10顺位落户步行者队。第二个赛季,丹皮尔来到勇士队,在此一呆就是7年,2003―04赛季丹皮尔场均12.3分12个篮板,引起多队哄抢,他自己也抛出所谓“联盟第二中锋”的言论。最终,丹皮尔落户小牛队,并于2005―06赛季随队杀入总决赛,如今已到第5个赛季,不过始终与联盟第二中锋称谓相差甚远。

不知谁还会记得当年超音速队的矮壮内线丹尼・福特森?还有一种说法是:把他、卡塞尔和斯普雷维尔的照片放在一起,就是一部人类进化史,这当然是对他长相的戏谑。1997年,雄鹿队在首轮第10顺位将他带盟,但选秀后就被交易到掘金队,在此的两个赛季他场均得分均达到10+,1999―00赛季转投凯尔特人队,2001―03赛季效力于勇士队,2003―04赛季混迹于小牛队后,2004年来到超音速队,2007年从联盟里神秘消失。效力NBA达10个赛季,福特森四个赛季场均得分10+,三次篮板上双。

1999年选秀被称为“准黄金一代”,贾森・特里即是其中的佼佼者。新秀赛季,特里场均8.1分入选新秀第二阵容,但第二个赛季,特里即飙升至生涯最高的场均19.7分,此后的三个赛季都保持了高标准的表现。2004―05赛季,特里来到心仪的小牛队效力至今,是小牛队后卫线上的重要成员,也是联盟内知名的得分狂人。

2000年选秀,快船队于首轮第10顺位选入肯扬・杜林。至今的9个赛季,杜林的场均得分一直未达到10+,但他却是后场合格的配角,他的防守能力较为人所称道。效力快船队四个赛季后,2004―05赛季来到热火队,2005―08年效力于魔术队,本赛季则投身于篮网队。杜林的防守有多么彪悍?他曾经惹得联盟内知名的谦谦君子雷・阿伦怒火中烧,在赛场上对其饱以老拳。

2002年,热火队在首轮第10顺位挑选了卡隆・巴特勒。新秀赛季,巴特勒表现出色,场均15.4分5.1个篮板1.8次抢断,与姚明、小斯一起成为最佳新秀的有力竞争者,入选新秀第一阵容。2004―05赛季,巴特勒成为交易奥尼尔的筹码,来到湖人队,场均15.5分5.8个篮板。2005―06赛季,巴特勒被交易到奇才队换取夸梅・布朗,一直被视为令湖人队蒙羞的交易。在奇才队至今的四个赛季,巴特勒逐渐成长为联盟一流小前锋,与贾米森和阿里纳斯组成“三剑客”,铸造了奇才队近期的辉煌。2007、08年连续入选全明星阵容。

2003年,奇才队在首轮第10顺位挑选了贾维斯・海耶斯。参选前透露打球赚钱为弟弟看病,使得海耶斯名声在外。新秀赛季,海耶斯场均9.6分入选新秀第二阵容。2004―05赛季,海耶斯场均10.5分,也是至今唯一赛季场均得分达两位数。2007―08赛季,海耶斯转投活塞队,2008―09赛季海耶斯效力于篮网队。进盟至今,海耶斯受限于伤病,一直未能迎合选秀前人们对其的预期。

一年的第一个季度总结篇(7)

在进出口贸易总额同GDP之比已达50%的今天,人民币升值肯定会对中国经济产生负面,但这种影响到底有多大?持续的时间会有多长?已发表的尚无法就这些得出量化的回答。本文通过China_QEM模型就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行模拟,得出了有一定价值的数量结论。

汇率的变动将首先影响到中国的国际收支,之后通过对经济总量及价格的影响波及宏观经济的其它变量。在事实上采用固定汇率制、对资本项目实施严格管制并且利息率市场化程度还很低的情况下,汇率变动将不会对短期资本流动产生大的影响。另外,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在起步阶段,数额相对较少,因而基本上可假定,国际收支表中的项目是由外商来华直接投资所决定的。同时,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在经常项目下,China_QEM模型也只考虑了商品进出口,未包括服务进出口等其它项目。因而,在引用本文所列China_QEM模型拟合结果时须加以注意。

在确定基准方案的基础上,我们利用China QEM模型对汇率的三种调整方式进行了模拟,结果如下。

模拟方案一 人民币一次性中幅升值的效应

本方案假定,2004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升值5%,之后汇率保持在新水平。

人民币升值,将首先影响到进出口价格、进出口额以及人民币实际汇率和外商直接投资。与基准方案相比,升值后人民币进口价格将下降5%.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受人民币进口价格指数下滑的影响,自第二季度开始明显低于基准方案,在持续低于基准方案约5年之后方趋于平稳。届时,与基准方案相比,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约下降1.5%.

消费者价格指数受人民币进口价格指数的影响较小,但受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影响较大,它与基准方案的偏离略晚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自2004年第三季度才开始低于基准方案,但偏离时间长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下降幅度也大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8年之后与基准方案相比,消费者价格指数间的差距仍在扩大,与基准方案相比降幅接近2%.以消费者价格指数的通货膨胀率在最初两个季度几乎与基准方案相同,但第3个季度起开始低于基准方案约0.25个百分点,之后降幅渐渐回落,两年后虽仍低于基准方案,但已可基本忽略不计。

受工业品出厂价格和进口价格下跌的双重影响,人民币出口价格指数与基准方案相比,2004年第一季度将下降2.83%,自第二季度起下降幅度将有所减缓,至第三季度下降幅度达到最小,之后下降幅度将渐渐回升,在约8个季度后下降幅度稳定至 3.3%左右。

尽管人民币出口价格指数呈下降态势,但由于人民币升值,美元出口价格指数仍呈上升态势,因而导致出口相对价格大幅上扬。2004年第一季度出口相对价格比基准方案上升2.29%,2004年第二季度上升2.47%,2004年第三季度上升幅度最高,达到2.56%.之后上升幅度逐渐下降,在人民币升值约8个季度后趋于稳定。届时,与基准方案相比,升幅约在1.8%左右。

尽管人民币进口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均呈下降态势,但进口相对价格仍大幅下跌。2004年第一季度,由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尚无变化,进口相对价格下跌幅度与人民币进口价格指数的下跌幅度相同,为5%.之后,随着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下降,进口相对价格下降的幅度有所减缓,至5年后降幅稳定在约3.6%左右。

人民币升值后,受进出口相对价格以及国内产出水平下降的影响,进出口额呈现下降态势,但由于J曲线效应,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额下降幅度在最初的5个季度内要小于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口的下降幅度。之后出口下降幅度超过进口下降幅度,约在 5年后两者下降幅度之差稳定在0.35个百分点左右。与此相对应,以美元计价的进出口额自人民币升值后却一直呈上升趋势。与基准方案相比,除第一季度出口增幅略小于进口增幅外,出口增幅在第2个至第6个季度均高于进口增幅,之后进口增幅开始高于出口增幅,约在4年后进出口增幅之差稳定至0.35个百分点左右。

相对于价格指数的下跌幅度而言,人民币升值对现价总消费的影响很小,仅使现价总消费下降不到0.7%;同时受消费者价格指数下滑的影响,不变价总消费却在短暂下降后一直呈上升趋势,8年之后与基准方案相比上升约1.2%.

名义固定资产投资在人民币升值后虽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极为有限。在汇率调整4年后下降幅度稳定在0.4%左右。

人民币升值,在最初的约6个季度内对名义政府消费基本无影响。此后政府消费与基准方案相比开始有所下降,至6年后降幅稳定在0.5%左右。

综合上述各因素的作用,与基准方案相比,名义GDP在人民币升值后下降较快,但在连续下降约10个季度之后降幅趋于平稳,约为0.6%左右。各价格指数虽均呈下降趋势,但各自下降开始的时间与速度有较大差别,因而GDP减缩指数在人民币升值最初的约8个季度内与基准方案相比却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其升幅在第2个季度达到最大,为基准方案的1.15%,之后升幅开始减小,约在3年之后较基准方案有所下降。在人民币升值 8年之后较基准方案约下降0.7%左右。在上述两项因素的作用下,实际GDP同比增长率仅在人民币升值的前4个季度内低于基准方案,其中第一季度低1.29个百分点,第二季度低1.41个百分点,第三季度低1.32个百分点,第四季度低0.96个百分点。但在第2年的前3个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长率却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较基准方案反而高出0.4至0.6个百分点。之后,虽仍高于基准方案,但超出的幅度却只在0.2个百分点上下波动。

由于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证券市场规模还很有限,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还基本限于商业银行贷款,居民储蓄的主要形式也还是把钱放入银行(与存款利息率的高低基本无关)。鉴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已基本属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资本使用者成本(由通货膨胀率、折旧率、利息率以及税率共同决定)已成为决定企业投资的主要因素,货币供应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货币需求,而在利息率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需求基本取决于增长和相应的物价水平。因此从模拟结果看,货币供应量Ml受人民币升值的很小,8年后相对于基准方案也只下降了不足0.5%,但由于人民币升值对消费的影响,准货币的供应量(M2-Mi)相对于基准方案却在8年后下降了1.5%.不过总的来看,正如以消费者价格指数的通货膨胀率所显示的那样,通货收缩的压力仅表现在最初两年,之后对货币供应量基本不再有大的影响。

模拟方案二 人民币一次性较大幅度升值的效应

本方案假定,2004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升值10%,之后汇率保持在新水平。

升值后人民币进口价格较基准方案下降10%.品出厂价格指数在前两个季度几乎与基准方案相同,但自第三季度开始出现明显下滑,到8年后与基准方案相比降幅达3%以上。消费者价格指数基本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时下降,但与基准方案相比,其降幅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8年后与基准方案相比降幅已接近4%.以消费者价格指数计算的通货膨胀率在最初两个季度几乎与基准方案相同,但第三季度起开始低于基准方案约0.5个百分点,之后降幅渐渐回落,与方案一相似,两年后虽仍低于基准方案,但已可基本忽略不计。与此同时,人民币出口价格指数在人民币升值后即开始低于基准方案,虽第2、3个季度下降幅度有所减缓,但之后降幅逐渐加大,约在8个季度后降幅稳定在6.7%左右。

与方案一相似,进口相对价格最初较基准方案下降达10%,之后随着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下降,进口相对价格降幅缓慢回升, 8年后回落至7%左右。出口相对价格最初上升较快,前5个季度均在5%以上,但自第3个季度起升幅开始下降,约在8个季度后稳定在3.7%左右。由于J曲线效应,人民币升值后,在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额与基准方案相比均呈下降趋势的同时,出口额的降幅在最初5个季度内小于进口额的降幅。之后,出口额降幅将大于进口额的降幅,约在5年之后两者下降幅度之差稳定至0.7个百分点左右。以美元计价的进出口额在人民币升值后均呈现大幅上升的趋势,同时,与基准方案相比,只有第2到第5个季度的出口额升幅高于进口额升幅,自第6个季度起进口额升幅开始超过出口额升幅,并在约4年后两者之差稳定在0.7个百分点左右。

与基准方案相比,人民币升值10%,对现价总消费的影响从最初的些许影响到两年后稳定在低于基准方案1.3%左右,而不变价总消费只在第2、3个季度出现短暂下降,之后则一直呈上升趋势,8年后与基准方案相比上升约2.5%左右。

名义固定资产投资与基准方案相比下降幅度很小,在汇率调整4年后下降幅度稳定在0.8%左右。

人民币升值后的最初5个季度内,名义政府消费基本与基准方案一致,此后政府消费开始下降,但降幅在6年后将只有 1%左右。

与方案一类似,名义GDP在人民币升值后呈下降的态势,但在10个季度之后将稳定在略高于1%.GDP缩减指数在最初约8个季度内较基准方案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升幅在第2个季度最大,达2.27%,随后开始缩小,并于3年之后开始低于基准方案,8年后将较基准方案下降1.2%左右。实际GDP同比增长率仅在幅度上与方案一有所差别,其趋势基本相同,也是先降后升,最后稳定在高于基准方案0.4个百分点左右。

与方案一类似,货币供应量Ml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不大,8年后相对基准方案也只下降0.9%左右。准货币的供应量(M2- M1)在8年后相对基准方案下降了约3%.通货紧缩的压力只体现在最初两年。

模拟方案三 人民币小幅渐进式升值的效应分析

本方案假定,人民币自2004年第一季度起每季度升值1%,连续升值5个季度,之后保持不变。

相对于一次性大幅调整,如进行持续的小幅调整但最终调整的幅度相同,则由于误差修正机制的存在,系统调整的过程将大大缩短,对宏观经济的冲击要小一些。以价格的变化为例,无论消费者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还是人民币进出口价格指数,与方案一相比,相对于基准方案,它的下跌幅度均会有所减少。相对于一次性大幅升值,人民币小幅渐进式调高币值的做法,对进出口的影响在前两年明显减弱,但对更长期的影响基本与一次性大幅调整接近。同样的情形可见于其它名义类变量,如名义GDP、名义总消费及名义固定资产投资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不变价总消费在第一年较方案一有所上升,而在第二年和第三年明显低于方案一,同时在长期也要略低于方案一。相比之下,实际GDP同比增长率第一年要高于方案一,而第二年低于方案一,但随后却基本与方案一相同。

尽管从长期看,方案三与方案一中以消费者价格指数计算的通货膨胀率基本相同,但在前6个季度,方案三却高于方案一或与方案一持平,表明人民币的渐进式升值所产生的通货收缩压力要明显小于瞬间调高人民币币值的做法。同时从长期看,无论以M1或M2-M1所表示的货币供应量均高于方案广。

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合上述,采用China_QEM模型对人民币升值进行政策模拟的结果与经济学基本相符,如汇率调整之后所出现的J曲线效应、人民币升值所引致的通货收缩压力等。

模拟结果显示,当汇率调整为一次性冲击时,因人民币升值而引致的J曲线效应对经常项目的改善只表现在前5个季度,其后经常项目顺差将呈减少趋势。而当对汇率进行渐进式调整时,J曲线效应却几乎不存在(只在第1个季度出现,且幅度很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