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支付结算工作要点

支付结算工作要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18 07:45:22

支付结算工作要点

支付结算工作要点篇(1)

一、便农支付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中央及人民银行总行相关文件精神,按照建设安全、高效的支付体系的总体要求,不断丰富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产品和服务,切实提升农村支付服务效率和质量,有力支持我县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二)总体目标。努力建设支付结算网络到点,ATM机布设到乡,POS机到村,电子银行到户,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到人,人人都有条件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现代化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实现支付清算系统全覆盖,非现金支付工具广应用,支付服务质量新提高,农村支付习惯大转变。

二、各部门工作职责

(一)财政、农业、水利、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发挥财政政策的主导作用,将公共转移支付、涉农补贴资金、社会保障资金全部通过小额支付系统或银行行内系统办理,争取在2011年年底前全部实现直接发放到户。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大对金融机构网点机具布设和刷卡商户的补助政策,实施对农村便农支付服务点建设和支付结算知识培训的奖励。

(二)税务部门要加强非现金纳税系统建设,实现纳税大厅POS机具全覆盖。要积极研究并实施有利于非现金结算的地方税收政策,对于银行卡结算量与营业状态基本相符的诚实商户给予税收优惠;对于不愿受理银行卡、以现金收付为主的商户,要加强税务监管,防止故意逃税。

(三)供销、贸易、旅游等部门要积极引导农资商户、农产品批发市场、旅游景区及与其相关的上下游行业单位受理银行卡,将是否可受理银行卡作为行业准入、评先评优、授予荣誉称号的条件之一,扩大农村银行卡受理市场行业领域,提高农村支付水平。

(四)公安、工商等部门要做好相关收费大厅、罚没缴纳、工商经营户的POS机具配备和非现金结算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打击银行卡犯罪有关文件精神,全面开展打击银行卡诈骗等金融犯罪行动,保护农村居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优化辖内支付环境。

(五)水务、供电、燃气、邮政、电信、交通、医疗卫生、电视收视等公用事业部门,要在缴费大厅布设非现金结算机具,大力推动公用事业缴费的可代扣代缴系统建设,鼓励用户通过银行账户代扣代缴各种费用。

(六)广电、报社等宣传单位要增加对支付业务知识的宣传,加大对银行机构、农村支付指导员、支付辅导员所做工作的新闻报道,提高“便农支付工程”宣传工作的群众性、针对性、有效性,为引导农村居民的非现金支付习惯营造良好氛围。

(七)各乡镇(街道)要抓好乡村便农支付实施环境建设。积极协助金融机构加大便农支付知识宣传,加强支付结算宣传队伍建设,建立考评制度。将是否受理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做为农资店、放心店建设开立条件及商户评优评先条件,对积极推进非现金支付结算的商户、村居给予优惠政策倾斜,对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给予一定资金补偿。严格实行乡镇(街道)、部门各类支出使用非现金支付,将各类涉农补贴和财政补助通过银行卡发放。推进乡村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设,实现便民中心POS机配备100%,切实方便渔农民支付结算。

(八)各金融机构是“便农支付工程”建设的主体单位,要加强现代化支付结算网络建设,增设农村地区金融网点,提高农村网点的服务功能和电子化水平,加大ATM机布放力度。加强便农支付指导员、乡村辅导员、宣传员队伍建设,开展考评、培训工作,组织支付结算知识宣传,形成渔农户自觉使用非现金结算工具的良好习惯。创新支付结算服务,增设适合渔村特点的非现金结算机具,开展农村缴费、补偿资金发放代收代扣业务,开展“刷卡无障碍”街区建设,推广应用银行卡结算,为渔农民提供安全便捷的支付结算服务。

(九)县人民银行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加强与乡镇(街道)、业务主管部门、银行机构、银联等单位的沟通,与相关单位在乡镇(街道)支付系统延伸、银行卡受理环境建设、网上银行等电子支付业务推广,以及农村支付结算知识普及宣传等方面达成共识,共同推动“便农支付工程”建设。要做好工作信息的上传下达,及时开展工作交流。

三、工作安排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5-6月)。建立便农支付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便农支付工程”工作计划,召开便农支付工程建设工作部署会,进行工作职责分工,建立考核制度。各部门要开展调查摸底,将便农支付工程建设列入单位年度工作计划加以落实。各部门要开展宣传发动,营造便农支付工程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6-10月)。各单位根据职责分工和工作计划,认真抓好工作落实,积极加大便农支付结算设施投入,推广公务卡、银行卡使用,深入农村、农户开展结算服务,引导民众形成良好的结算习惯,提高在公用事业费、补助发放、收费项目等业务上的银行卡使用比率,让民众享受更加便捷的结算服务。

(三)总结迎检阶段(2011年11-12月)。各单位对一年来的便农支付工作进行总结,对照目标要求及工作责任制分工进行自查自评,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县便农支付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开展年度工作考评,健全工作台账档案,做好自评,争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市政府的考评。同时,探索建立适合实际的便农支付工程建设长效机制,为下一年度进一步推进便农支付建设夯实基础。年度工作结束后,将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升认识。实施“便农支付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让农民得实惠、享便利的重要民生工程,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着力构建以县政府主导,人行推动,银行为基础,各部门、乡镇(街道)积极参与的全方位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建设工作保障机制。

(二)积极协作,狠抓落实。“便农支付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关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多部门配合才能有效推进,各银行、部门、乡镇(街道)要将“便农支付工程”建设与金融生态、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加强沟通协调,坚持常抓不懈,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到位。

支付结算工作要点篇(2)

关键词:农村;金融支付;调研

基金来源:2015年安徽财经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安徽省农村金融支付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510378141)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安徽农村金融支付现状调研――以蚌埠为例

收录日期:2016年7月4日

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农村金融是农业发展的有力保障。调研小组对蚌埠市农村地区居民(包括农民、养殖户、个体工商户和乡镇企业员工等)进行了一次金融支付认知程度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旨在了解目前农村地区金融支付现状,发现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可行建议。本次调研地为安徽省蚌埠市,这是安徽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安徽省北部,是安徽省重要的枢纽城市。全市面积5,952平方公里,下辖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龙子湖区、怀远县、固镇县和五河县,总人口371.10万人,农村人口181.72万人,占总人口的49.1%。

一、蚌埠市农村金融支付现状

(一)蚌埠市目前共有政策性银行营业网点4家,村镇银行营业网点12家,商业银行营业网点484家,其中邮政储蓄银行营业网点99家,蚌埠农村商业银行(由原蚌埠市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基础上改制而成)分支机构49家。通过对所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所在地进行分析,发现极少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设立在农村社区及村一级,大多数金融机构营业网点都设立在乡镇一级和市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对支付结算需求的广度和深度逐步扩大,然而农村金融支付结算环境的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同步,广大农村地区居民不能像城镇居民一样享受方便快捷的金融支付结算服务。

(二)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农村地区居民对金融支付认知程度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发现农村地区居民对金融支付结算相关知识十分缺乏,农村地区仍以现金结算为主。对目前使用的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本票、汇票、支票和银行卡,分别有16%、20%、35%和67%的人表示知道,而对方便快捷的网上银行转账支付方式,也仅有38%的人表示有所了解。

二、蚌埠市农村金融支付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覆盖率低。因为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往往不能带来丰厚的利润,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和迫于经营压力,设置在农村地区的金融网点数量极少。同时,由于受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在广大农村地区配套ATM机、POS机等银行卡非现金支付结算设施需要投入比城市多的资金、技术、人力等成本,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济效益无法得到保障。所以,ATM机、POS机等银行卡业务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也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地区银行卡业务的硬件设备投放量不足,这也是导致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结算普及率低的主要原因。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无法与日益发展的农村经济相适应,无法满足农村地区对金融支付结算的需求,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支付环境的健康良好发展。

(二)农村地区缺乏金融支付结算相关知识的宣传。除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外,还存在着金融支付结算相关知识宣传力度不足的问题。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在支付结算宣传工作中存在缺陷,宣传方式还是以突击性和启动性宣传为主,缺乏持续式和普及式宣传。在宣传方法上往往采用悬挂横幅,发放传单等方式,宣传方式单调,宣传覆盖率低,没有深入到广大的农村地区,难以使金融支付结算相关知识深入人心,这也是造成农村地区金融支付普及率低的原因之一。根据本次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农村地区居民对金融支付结算相关知识十分缺乏,仅对银行卡、支票和网上转账有所了解,而对于其他金融支付结算方式了解不多,不清楚现代化的金融支付结算方式。

(三)农村金融支付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偏低。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量少,同时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业务又主要以现金存取为主,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不高。为节约成本,金融机构往往不会聘用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到农村地区金融网点服务。而出于对未来发展空间的考虑,从事金融支付结算业务的人才也不愿意到农村地区服务。随着金融支付业务的不断更新,相关从业人员的理念、知识结构和业务操作技能也应该不断地更新来满足不断提高的工作要求,但大多数从事农村金融支付的从业人员工作态度不积极,对所从事的业务持应付态度,缺乏学习的激情和动力。从业人员对新型支付结算业务操作生疏,不清楚现代化金融支付体系,严重阻碍了农村地区金融支付环境的建设。

(四)农村地区使用现金支付结算方式习惯难改。农村地区金融支付结算方式单一,农村地区居民习惯使用现金支付结算方式,非现金支付结算在农村地区推广缓慢,银行卡普及率不高,与城市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民持卡人总持不放心的心理,因为银行卡不如存折可以一目了然的体现银行存款余额,农村地区居民对不是十分了解的非现金支付结算持排斥态度,更加喜欢使用已经习惯了的存折,不习惯使用银行卡。

(五)支付结算业务收费偏高,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发展缓慢。因为农村地区居民收入不高,对各项支付结算业务收费十分敏感,而存折与银行卡相比,存折没有工本费、年费等,各种费用相加总和也不少,所以农村地区居民更加偏爱使用存折这样的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同时,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居民收入偏低、大宗消费较少、文化素质较低的特性,当前流行的非现金支付工具无法完全适应农村地区居民的需求,缺乏农村特色,使得农村居民偏好现金支付结算的现状得不到根本改变。这不利于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和使用。

三、蚌埠市农村金融支付改善建议

(一)大力推动农村地区金融支付基础建设。一是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政策性扶持,可以给予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以税收方面的优惠和财政补贴,以减少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经营压力和调动金融机构在推动农村地区金融支付环境建设方面的积极性。同时,考虑目前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在城乡间分布不均衡的现状,统筹合理规划网点布局,确保经济效益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和推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的建设,增加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数量,完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服务功能,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服务质量;二是应该增加农村地区ATM机和POS机等快捷支付设备的投放量,满足农村地区居民对更加方便、快捷的金融支付的需求,推动农村地区金融支付结算环境的建设,为农村地区金融支付环境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积极宣传金融支付结算相关知识。一是改变以往单调低效的宣传方式,改用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媒体上投放广告的方式,同时在营业网点安排专人进行讲解和派人深入农村地区进行宣传,加强金融支付结算的宣传;二是针对不同群体,从农民个人、农村养殖户、个体工商户到农村地区乡镇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特色宣传。农村地区居民因为文化水平不高,往往不能理解一些专业性的术语,很难接受过于专业化的宣传。针对这一现象,要采用更加通俗易懂和简单直观的方式,提高农村地区居民对金融支付结算的认知程度和接受水平,增强金融支付结算在农村地区的影响。

(三)加强农村地区金融支付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拥有良好业务素质的从业人员是推动农村金融支付发展的关键。农村金融机构要在现代化支付系统运用过程中,通过不断优化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采取上岗培训、业务培训等多种措施,强化支付结算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不断提升支付结算从业人员的应用能力和业务操作水平,使之成为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建设的主力军,确保农村金融支付结算业务的健康、正常开展。同时,也要明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从业人员集中短期培训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的现状,而是要建立合理长效的培训机制,制定完整有效的培训计划,从根本上加强从业人员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同时,安排更多业务素质高,业务技能熟练的人员到农村地区服务,让他们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其他人员共同进步,并且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和用人制度,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真正建设出一个高素质、高水平的支付结算服务团队。

(四)积极引导使用非现金支付结算。建议由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牵头,联合相关政府部门,组织当地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精心策划组织具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加大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宣传,引导农村地区居民使用多种多样的支付结算工具,减少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的使用,使农村地区居民养成使用非现金支付结算的习惯。在推广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的过程中要注重运用科学的宣传手法,对目标群体进行细分,为经过细分之后的群体选择最合适的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采用最有效的方式有重点的进行推广。例如,农村地区乡镇企业的会计人员对支付结算相关知识了解较多,不存在使用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有困难的问题,可以重点推广银行卡、票据和网上支付结算等业务。对于广大农民,可以根据所需支付结算业务量的大小进行划分,其中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民和个体经营户,他们收入较高,消费能力强,所需的支付结算业务量大,支付结算业务活动频繁,着重宣传银行卡和网上转账支付等非现金支付工具;而对于支付结算业务需求量小的农民,他们收入相对较低,消费能力弱,以宣传推广银行卡为主。

(五)降低金融支付结算业务收费标准,发展新型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一是应当制定规范合理的收费标准,降低支付结算各项费用,取消不合理收费;二是根据农村地区经济实际发展水平和农村地区居民支付习惯,立足实际,创新农村支付结算工具。推广和创新支付结算工具,要针对农村地区对支付结算工具的多种需要,细分客户群体,不断推出更加适合农村地区使用的操作简单、直观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使农村地区居民真正感受到非现金支付结算的方便快捷和好处,积极推动非现金支付结算在农村地区的普及。

(六)创建农村支付环境示范县,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按照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原则,根据蚌埠市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选择经济基础较好、人均收入较高、经济比较活跃、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农户金融信用意识较强、发展前景较好的县城作为试点县,开展农村金融支付环境示范县建设工作。大力加强试点县银行卡受理市场的建设,培育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构建以市场支付环境建设为主攻方向,乡镇特色经济服务为纵深拓展,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个体经营户、农户等各社会群体广泛参与的工作体系,同时按照“全覆盖、零风险、高效率、可复制”的原则,建设功能多样、收费合理、实用高效的农村金融支付结算体系,努力建设出一个金融服务水平得到提高,服务质量得到提升,中间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支付结算水平得到质的提升的金融支付环境示范县。通过试点交流,发挥示范县带动作用,为其他县全面推广改善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环境建设工作提供范本和经验。并在总结示范县经验的基础上,有效促进蚌埠市农村地区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安徽省统计年鉴及政府相关部门网站统计数据.

[2]朱学彬,陆国庆,李广.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现状调查――以安徽省巢湖市为例[J].海南金融,2010.9.

支付结算工作要点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支付环境;路径

Abstract:The rural-finance-services structure is the core impetus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d the countryside payment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ructure. Along with the rapid expandation of rural economy, the existing countryside payment environment with narrow payment channel, monotonous payment tools and faultness of the charge system can’t meet the increasingly need of countryside payment settlement. It is of great meaning to study the efficient path of countryside payment environment establishment so as to raise countryside resources deployment efficiency and develop the rural economy.

Key Words: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payment environment,path

中图分类号:F83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9)10-0066-04

伴随着我国农村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的增收,农村金融需求日益扩张。农村支付体系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农村支付环境,提高农村支付结算效率,对于拉动农村消费、提高农村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支付服务现代化是农村经济、金融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的同时,必然要求推动农村支付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一、我国农村支付环境现状描述

(一)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全面展开

2008年,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业务指导、安全管理和宣传引导;协调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全面开通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充分利用其遍布乡村的网点优势,拓展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覆盖范围。目前,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已经推广至20个农民工输出大省,基本满足了全国绝大多数农民工的异地存、取款需要。截至2008年末,农民工银行卡成功交易笔数为1269.8万笔,交易金额为79.8亿元,该项服务对于改善农村用卡环境、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发挥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农村支付系统不断完善

为方便各农村金融机构接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均设计了灵活多样的接入方式,有效畅通了资金汇划渠道。截至2008年末,接入支付系统的农村金融机构达17542家,占支付系统参与者的21.5%;接入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的农村金融机构达9825家,占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参与者的17%。同时,人民银行积极督促和指导农村信用社和上级联社间的网络建设,逐步建立农村信用联社行业的支付清算系统,改善支付结算渠道。截至2008年末,全国已有42家省或地市农村信用社完成综合业务系统建设并接入支付系统办理业务。

(三)农信银核心导向作用初步显现

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积极面向农信银机构(含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下同)及其他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等提供更具成本优势、更为便捷的支付清算服务,满足广大农村对质优价廉支付服务的需求。2008年,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共成功处理各类支付结算业务1111.3万笔、清算资金2291.0亿元,分别较2007年增长267%和218%。截至2008年末,全国共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信银机构开通实时汇兑业务(2008年内新增16个),成为我国农村地区支付服务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促进了农村金融机构支付结算业务的快速发展。

二、我国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低,支付环境缺乏依托基础

支付结算工作是以金融机构为依托的,金融机构的合理覆盖率是构建农村支付环境的基本要求。我国农村金融经过改革,基本上形成了具有政策、商业和合作的金融服务体系,分别设立了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少数经济发达地区还设立了地区性商业银行延伸机构和网点等。但工、中、建等商业银行因集约化经营,纷纷撤销其在农村的营业网点;农村信用社从自身经营效益考虑,加快了机构整合步伐,将业绩不够好的营业网点撤并;邮政储蓄银行在县市以下的机构改革尚未完成,加上面临经营场所、人才队伍建设、资金等方面的问题,邮政储蓄网点全面开展支付结算业务还有待时日。

目前,我国平均每个乡镇只有2.13个金融网点,平均1个营业网点要服务近2万人。而且,从金融网点在乡镇的布局结构看,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距离县城比较近的乡镇,稍偏远的、经济较落后的乡镇人员办理支付结算业务很不方便。营业网络覆盖面小,产品单一,支付功能不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金融支付服务功能弱化。由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和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广大农村地区对金融服务特别是支付结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对于现代农村经济建设中专业市场多、分布广的经济特点,金融服务网点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客户多样化的结算服务需求。

(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支付结算渠道相对较窄

随着大小额支付系统的推广运用和商业银行电子化业务的不断普及,参与大小额支付系统的金融机构已能实现金融机构间直接进行资金划转,开通了电子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也能实现系统内直接汇划。目前,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农村信用社建成运行了全省集中的支付清算系统。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的行内支付系统也已比较完善,基本上都接入了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系统。但支付结算网络没有深入到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参与大小额支付系统的金融机构只是县级支行以上机构,基层金融机构网点跨行资金汇划业务均必须由县支行营业部门转办,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快捷性和便利性难以在基层机构体现,现代化支付系统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很多农村金融机构电子化发展水平较低、网络建设速度较慢,数据通讯网络还没有建成,仍处于单机单网的孤立作业状态,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尚未加入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其参与的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划转只能局限于农信银成员机构内部,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支付清算系统。营业网点与内部支付结算网络的不畅通,造成资金在途时间长、结算速度较慢等不利局面,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业务的发展。究其原因,与金融机构为防范风险而限制乡村地区使用支付系统的权限有关,也与非现金支付工具特别是票据业务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比较慢、农村地区跨行支付清算渠道缺乏实际需求推动有关。

此外,农村地区支付结算配套设备不足,对农村最基层客户需求关注不多,甚至不愿把硬件设施配置到农村网点。在乡村投入一台ATM机要花费机器成本、房租、维护费用等20余万元,POS机则需上千元。金融机构出于成本因素考虑,在农村地区投放硬件设施较少。

(三)支付结算知识普及率低,社会信用环境相对薄弱

农村金融机构的客户群体主要是农民、个体工商户和乡镇企业。随着农业产业化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今后发展的主攻方向,应运而生的是农户与农产品供应商、农产品供应商与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的资金结算更趋多样化,以现金支付为主的非电子支付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但农村地区现金支付观念牢固,缺乏有针对性的金融知识、支付结算知识,对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型非现金支付方式尤显陌生,普遍认为现金结算直观方便,看得见、摸得着,使用现金结算已经是习惯成自然,没有在收入水平不断增长的同时接受更先进的结算工具知识。加之当前银行卡犯罪、诈骗案件时有发生,也给城乡居民使用银行卡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而且现金结算不收费,使其成为农村地区普遍使用的结算方式。

据调查,80%的群众对大、小额支付系统及集中代收付功能几乎一概不知,对个人结算账户作用与储蓄账户区别知之甚少,对支付结算工具如支票、汇票、农民工特色卡、借记卡、贷记卡、支票影像等区分不清。绝大部分农村居民对支付结算工具的种类和使用方法缺乏了解,难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结算工具,从而也限制了支付结算业务在农村的开展。

另外,由于我国农村地区信用制度不健全,交易信息极不对称,部分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观念淡薄,信用等级不明确,金融生态环境整体评价仍然较低,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缺乏良好的氛围和基础,脆弱社会信用可能形成的非现金结算风险,制约了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和使用。

(四)支付结算工具种类单一,银行卡业务推广难度大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地区的支付结算服务需求有其自身的特点: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新型农民涌现,乡镇企业和农民对运用现代支付结算手段办理业务需求强烈,相应的支付结算工具也应该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但由于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业务缺乏竞争压力,开拓意识不强,发展非现金支付工具、创新支付品种的动力明显不足。银行卡、支票、本票、汇票等支付结算工具在实际业务中还没有得到推广使用,现金支付和汇兑等传统结算方式仍是农村结算业务的主体。2008年农信银各类结算业务中,通存通兑业务交易量占比高达87%,而电子汇兑、银行汇票业务交易量分别只占8%和5%。

自2007年开展“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以来,农村地区银行卡发卡业务得到很大发展,银行卡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回乡开始被认识。但与城市比较,农村地区银行卡应用发展存在明显不足。一是产品创新不足。例如在农耕季节,临时性小额资金需求恰恰需要银行卡具有一定的融资功能。将银行卡透支功能和小额信贷融资功能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农民小额融资的燃眉之急。二是一般商家规模较小,相互之间的竞争还停留在商品的品种多不多、价格优惠不优惠上,对发展POS机不够热心。银行卡特约商家在受理刷卡消费时,要向银行、银联、电信等单位支付设备费用、交易费用、通讯费用等,对于小规模经营的商家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客观上减少了商家的利润,影响了银行卡的受理。ATM、POS等基础交易设施在乡、村区域覆盖率低,致使银行卡的便捷优势难于体现,网上支付、电话支付、手机支付等新兴支付渠道更是缺乏,阻碍了农村支付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五)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收费制度亟需完善

现代化的支付结算手段,需要高素质的人员承办,才能提供高效、安全的结算服务。然而,部分农村金融机构的支付结算人员难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现代化支付结算要求。据调查,在县域银行类金融机构支付结算从业人员中,文化程度在中专及以下的约占51%,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多为近两年从社会招聘,缺乏从业经验。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受过支付结算业务的系统培训,对于客户服务、技术操作都产生较大制约。部分支付结算人员不懂计算机操作,为了应付日常业务,只能现场培训。很多从业人员对汇票、本票、委托收款、网上银行等一批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工具还很陌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的金融产品在农村地区的推广与普及。

此外,各金融机构对非现金支付业务普遍实行收费制度,也是阻碍业务推广的原因之一。以银行卡为例,除了农民工卡有适当优惠外,普通银行卡异地取款要收取取款金额的5%最高50元的手续费,开卡工本费5元,每年年费10元;邮政汇款和近期开展的小额跨行通存通兑业务,按1%收取手续费,最低不低于5元;小额支付系统通存通兑业务各金融机构收费标准不一,收费标准较高,最高标准为50元-200元不等。由于农村居民收入相对较低,存取单笔金额小,无偿的现金使用与有偿的非现金结算相比,使用非现金交易不划算,这就为农村支付环境的建立带来了阻碍。

三、完善我国农村支付环境的路径选择

(一)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设置,引入竞争性金融市场机制

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点布局是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基本依托,完善农村支付环境,首先要本着“合理布局、便利农民、兼顾效益”的原则,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地区的人口密度和发展需要设立金融机构网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进一步拓宽农村信用社在乡村的覆盖面;发挥邮政储蓄银行在基层网点多、网络系统先进的资源优势,使之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又一支主力军;适当增加农业发展银行网点,拓宽其农村支付结算渠道,扩大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范围,拓宽农村金融服务的辐射范围。形成竞争有序的农村金融市场,避免在农村金融领域造成独家机构垄断市场的局面,形成合理竞争,以此来激发农村各金融机构开办多种支付结算服务品种的主动性,提高支付服务水平。

(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畅通支付渠道

农村金融机构应根据各地需求合理分配对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在农村集市贸易活跃的乡镇等布放ATM机和POS机,发展特约商户,改善刷卡环境,方便农民刷卡,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要从长远考虑,由当前的惠民政策预测将来的农村经济集中地,一次性投入,长远受益,为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打好物质基础。

尽快实现基层农村金融机构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以解决当前只有县以上金融机构接入现代支付系统、基层办理大小额划转手续落后、程序环节多、资金周转慢的问题。缩短资金在途时间,提高资金汇划效率,发挥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点多面广的优势,为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提供优质的支付结算服务,确保“三农”资金畅通。同时,充分发挥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的作用,利用该平台开发新的支付服务产品,如银行卡、网上银行业务等。

(三)加强支付结算知识宣传,完善社会信用环境

深入开展支付结算产品和服务的推介宣传,促使农民熟悉和掌握支付结算知识和产品的应用。同时,鼓励农民采用非现金结算,减少农村地区的现金使用,提高支付结算票据化程度,实现非现金结算工具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和推广。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合作,营造全方位、立体化的支付氛围,形成长效的宣传效应,使广大农村用户逐渐认识到非现金结算的便捷性和安全性,营造良好的支付环境。

逐步完善农村信用机制,根据农户的收入结构和特点制定适合农村用户的信用担保机制,营造诚信社会氛围,引导农村金融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从而为建立良好的支付环境打下基础。

(四)创新支付结算工具种类,继续推广银行卡业务

结合农村生产经营特点,开发针对农村市场交易的结算工具,满足农民购买生产资料和出售农产品的结算需要。结合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规律,推出符合农业资金链流动周期的支付结算产品,大力开发和推广全国通存通兑、网上银行、家庭理财等业务,改变“三农”资金结算还是以现金、邮政汇兑为主的格局。拓展票据业务范围,支持农村机构开发适应农村实际、农民喜欢的结算服务品种,试办银行本票,开办商业汇票,推广个人支票等业务,以丰富票据品种,活跃农村市场,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需要。加强城乡协作,完善结算制度,妥善协调跨行结算,避免票据流通和清算受阻。

继续推广和应用适应农民偏好的银行卡支付结算工具,利用银行卡在农村支付结算中的便捷性和实用性,积极为农民外出打工、领取各种财政补贴提供便捷的交易渠道。特别是要根据客户需求细分市场,积极开发适合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差异性、多样化的电子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为农村客户提供有特色的电子支付服务,方便农民日常支付结算。督促各农村网点严格落实人民银行规定,努力扩展个人活期储蓄账户功能,积极推广个人结算账户的跨行转账,简化从单位账户向个人账户支付款项的处理手续,为农村客户通过银行账户办理结算提供最大方便。

(五)加强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完善农村支付业务收费制度

通过定期举办讲座和培训班等形式,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机构员工支付结算应用能力和业务操作能力。加强对基层营业网点员工的业务培训和风险意识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结算业务知识,熟知各种结算工具的特点和风险,从而能够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需求推介不同的支付结算品种。同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素质人才,充实到农村金融一线,以适应金融新知识、新业务在农村地区普及和推广的需要。

根据农村支付需求季节性强,金额小等特点,调整支付服务收费标准。通过采取免费试用支付系统业务、制订城乡有别的支付结算收费标准等措施,积极鼓励农村企业和农民应用现代支付系统进行支付结算,减少现金使用,真正认识到非现金结算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形成良好的农村支付环境。

参考文献:

支付结算工作要点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改进

作为银行的一项基础性服务业务,支付结算业务关系千家万户,是商业银行联结客户的纽带,其业务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银行的整体运营及生存状态。本文试根据广西区内各国有商业银行的基本情况就此项业务的改进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支付结算业务的意义和作用

(一)支付结算业务是国有商业银行在微利时代的产品创新基础

随着国内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随着国家收紧信贷、严控建设用地、清理新开工项目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到位,加上近年来证券市场逐步发展,人们逐步建立了投资意识,储蓄资金分流严重,银行业存贷款利差急剧缩小,经营成本持续上涨,盈利空间不断变小。再加上历史形成的大量呆、坏账无法收回,甚至还被迫为大量的“应收利息”缴纳营业税及附加税费,种种事实都表明,商业银行已进入了微利时代。国有商业银行依靠传统的银行业务所带来的利润将越来越小,必须寻求和开拓新的途径来扩展利润。

纵观国际金融发展史,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近几年来,许多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不仅成为其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且大有赶超利息收入之势。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中间业务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重大变化。支付结算业务作为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产品创新基础,它的发展应成为增强竞争力、增加收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支付结算业务关系到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营运与企业生存

支付结算是社会经济活动中资金运动的重要环节,结算环节畅通与否、结算速度快慢、结算管理工作力度强弱,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和银行的资金营运、自身的整体形象及生存。作为国有商业银行联结客户的纽带,支付结算业务直接反映国有商业银行服务水平,是国有商业银行适应市场环境,增强获利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支付结算业务在国有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与管理中的作用

支付结算业务不仅为国有商业银行广大客户办理支付结算活动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同时也为国有商业银行带来了安全、稳定的收益,是国有商业银行汇集闲散资金、扩大信贷资金来源的重要手段,其在国有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与管理中的作用无疑是重要的。但长期以来由于支付结算业务的直接收益在商业银行经营利润中的占比较低(例如,广西某国有商业银行2006年支付结算收入为6309万元,经营利润14.16亿元,支付结算收入仅占经营利润的4%),因此在业务经营与管理中的地位很低,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其潜力也未得到充分挖掘。

(四)支付结算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服务县域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商业银行改革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等总原则。以广西为例,广西目前共有88个县(市区),748个镇,576个乡,县域面积23.09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97.5%,人口4357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8.47%。新农村建设为国有商业银行提供了发挥优势、发展壮大的广阔舞台及历史机遇,面对农业重新确定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做好农村支付结算工作,提高农村支付结算服务水平,对满足农村多层次的支付结算需求、加快农村地区资金流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服务县域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规、政策及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

1.支付结算业务法规制度仍需完善

支付结算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支付结算业务发展变化的要求。部分支付结算法律法规需要修改或废除,同时,涵盖新业务、新系统的法律法规亟需出台。支付结算法律法规对维护结算秩序的保障作用尚待进一步加强。例如,《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等法规制度需要进一步修订与完善。一是基层金融机构在受理票据时不仅要依据《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进行审查,同时还要依据《人民币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现金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审核支票的用途,增加了对受理票据的附加条件,违反了《票据法》中“见票即付”的规定;二是现行的法律、法规大多是针对银行而言,对企业恶意贴现、提供虚假资料套取银行信用、票据资金的使用与票据上填写用途不符等行为的处罚明显不够,缺乏对企业违规行为的监督;三是现行的支付结算法规制度不能适应电子业务发展的要求,缺乏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环境下创新支付业务的法律规范,缺少增强法规制度观念和严格执行制度的行为责任。

2.支付结算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2003年修订的《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规定,支付清算系统的监管权由人民银行行使,支付结算规则的制定由人民银行会同银行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其他有关结算纠纷、结算举报的受理和处置以及结算违规行为的查处由银行监督部门承担,这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支付体系的内在联系,增加了支付体系监管的协调成本,削弱了支付体系监管的效率,对当前结算秩序的稳定构成了威胁。

3.支付结算服务收费政策仍需完善

虽然2003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商业银行的服务价格分别实行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成本收益不一致的问题,但仍存在部分结算业务服务收费不合理、收费只是象征性的现象。据测算,部分结算业务收费仅为银行办理业务所付出成本的1/20(比如银行承兑汇票异地托收按规定只能收取l元的邮电费,但目前各行为确保安全大都采用特快专递来进行托收,每件国内特快专递的费用为22元左右)。一些结算业务收费没有明确定价,或者是缺少行业性统一规定,结算收入占营业额收人的比例偏低。

(二)支付结算人员缺乏业务知识培训,工作积极性不高

1.支付结算业务知识培训工作尚待加强

目前支付结算工作在部分行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部分管理层认为支付结算是简单的业务操作,不需要太多的业务技能和专业知识,不注重对支付结算人员的岗位培训,以自学为主。特别是一些新的支付结算业务,基本没有经过系统的业务培训,人员素质和结算技能难以满足基层金融服务的需要。例如,某商业银行网内往来系统(3.o版)已上线运行几个月了,但部分结算业务人员对该系统基本概念、运行方式、安全控制方式等认识还很模糊;另外有的结算业务人员对什么样的结算业务该收费、收费的标准是什么、收费的依据何在等问题不求甚解,只是凭直觉、记忆或习惯进行收费。

2.支付结算人员工作积极性有所欠缺

由于当前一刀切式的考核体系,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建立分层次的员工绩效考评机制,没有考虑根据不同考核主体的职责要求建立不同的薪酬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结算业务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了支付结算工作质量。

(三)支付结算体系的维护及建设尚待加强

支付系统的运行维护机制尚不健全,支付体系预警系统和应急处理机制尚不完备,局部性系统瘫痪事件时有发生。由于票据截留系统、电子验印系统、支付密码系统建设的滞后,犯罪分子利用票据、银行卡、网上支付等结算工具和结算方式进行诈骗的活动十分猖獗。

支付系统的利用率较低,存在资源浪费现象。大小额支付系统尚未实现与同城清算系统、反洗钱现场监管软件系统的链接,账户管理系统尚未实现与征信系统、工商系统、税务系统的链接。

(四)当前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收费方面存在的问题

1.支付结算业务收费政府定价标准较低,银行人不敷出

目前支付结算业务收费政府定价标准明显偏低,远远无法覆盖商业银行为提供支付结算业务服务所支出的各项成本,导致部分银行业经营管理者产生“支付结算工具不可缺少,服务不应加大投入”的思想,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支付结算业务量的不断增加,进而出现支付结算业务成本增加、收益减少、品种创新乏力、结算工具单一、服务质量下滑的局面。

2.支付结算业务收费价格的管理部门多

目前支付结算业务收费价格的管理部门多,有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总行、银监会、各地人行及物价部门、商业银行总行及相关部门等。价格的执行文件多且时间跨度长,目前还在执行的最早的文件为发改委即原国家计委在1996年出台的文件。手工收费的项目多,有的是银行出于拓展客户的需要,有的是结算人员由于学习不够或疏忽,存在有些应收支付结算服务收费项目不收或漏收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人。

(五)支付结算产品在营销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对支付结算产品营销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使用的还是较传统的营销手段,未能适应当前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

1.经营方式限于思维定势,营销阶段尚为初级

经营方式还较大程度地停留在过去的一些习惯思维和做法上,在营销中还是停留在传统的以产品作为导向的阶段。没有建立起与客户长期双向沟通的关系,也没有把整合市场营销管理提高到总揽全局业务经营的高度来认识,很少把金融产品的市场营销与金融服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导致这些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初级阶段。

2.营销实践经验、营销人才及营销运行机制缺乏

由于缺乏丰富的营销实践经验、专业的营销人才及有效的营销运行机制,国有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作用微弱。在应用营销手段的实践上,国有商业银行缺少经验,缺乏相应的营销人才。这不仅导致银行在对自身的支付结算产品业务进行整合营销中缺少系统的理论根据,而且局限性较强,缺乏现实上的指导意义,缺乏营销运行机制。组织机构中既没有设立营销管理部门,也没有建立起以营销管理为核心的业务管理体制。具体营销策略的可比性、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都不尽人意,已有的营销活动也缺乏系统规划和设计,导致市场营销还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改进支付结算业务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支付结算法规体系,确保支付结算业务发展有法可依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经济交流日趋频繁,支付结算业务活动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支付结算业务是金融行业服务于社会的重要环节,其政策法规的执行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提高支付结算制度的权威性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尽快修订《票据法》和《支付结算办法》,健全和完善支付结算法规体系,为支付结算业务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二)加强支付结算业务队伍建设

1.加强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培训,提高业务队伍整体素质

首先,要将思想教育和职业理想、职业纪律、职业技能教育列为常规管理工作。通过此类教育增强支付结算人员敬业爱岗的主人翁责任感,强化其职业道德意识。

其次,要加强法制教育。要定期培训支付结算人员,以《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等有关金融法律法规为重点学习内容,使其掌握如何运用法律手段处理支付结算业务的专业技术问题,以此保证支付结算秩序的稳定。

最后,要经常组织现职在岗人员进行短期培训或业务学习。在培训或学期中结合相关人员的本职工作进行具体专业考核,由此提高支付结算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

2.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与奖励机制,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与奖励机制,激发支付结算人员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与责任心,以此保证支付结算工作的质量。

(1)改进绩效考评。要改变当前一刀切式的考核体系,逐步对各行实行分类考核,在考核指标体系中设置共同类指标和个性化指标。共同类指标主要包括存款、中间业务收入、利润、资产质量、人均效益等指标;个性化指标可依据当地市场特色确定,同时还要根据各行个性赋予考核指标以不同权重,引导各行扬长避短进行特色化、差别化经营。比如桂林、北海的旅游业,柳南的汽配业,宾阳、合浦的特色手工业,崇左的制糖及边贸业等。

(2)创新绩效考核机制。合理确定业务经营计划,实现绩效考核由数量增长型向内在价值型转变,将内控评价指标作为基层行和网点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其在调整结构和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发展业务、提高效益。

(3)建立分层次的员工绩效考评机制。以分层考核为导向,根据柜员岗位、管理岗位等不同考核主体的职责要求,突出不同的考核重点,建立不同的薪酬制度,推进员工考核精细化,建立分层次的员工绩效考评机制,奖优罚劣、和谐竞争。同时,也要加大对结算业务从业人员业务无风险和无差错奖励制度,从而调动结算业务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三)进一步加强支付结算体系的维护及建设

为加强维护现有支付结算业务系统,努力做好支付结算新系统上线的各项准备工作。国有商业银行应与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维护好目前在线运行的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网内往来系统、现金管理系统等支付结算业务系统,做好支票影像截留系统的各项上线准备工作。

1.对现行的支付系统进行不断的版本升级,进一步完善其业务处理功能,增强系统的安全性。

2.建章立制,提高系统运行质量。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上线运行后,系统运行管理模式、岗位设置、工作内容等都发生了变化,原来的运行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已不适应新系统要求。应根据系统运行的具体模式、操作特点、岗位要求,修订原有的内控制度,规范业务操作流程,明确岗位的设置和各岗位职责权限以及合理兼岗。确保各项操作有章可循、各个岗位有规可遵,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确保清算资金安全运行。

3.建立支付危机应急组织体系,建设灾难备份系统,制定支付体系预警系统和应急处理机制,对诸如恐怖袭击、骇客攻击等突发事件要制定应急预案和处置预案。组织体系实行逐级负责的原则,各级金融机构分支机构设立支付危机应急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上报和处理本机危机,防止灾难事件的发生。

(四)充分发挥支付结算服务收费杠杆的引导作用

国有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支付结算服务收费杠杆引导不同的客户群体使用不同的产品,实现个性化支付结算服务。利用银行的资源,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利用各种支付结算服务方式之间不同的收费引导他们使用不同的产品。

比如对外出务工的劳务人员,引导他们通过“漫游汇款”进行汇款,这样一是资金安全有保障,二是资金到账时间快,三是不用在银行开户、不用支付账户服务费或卡的年费,四是汇款人及收款人所需办理的手续都很简单。

对信用良好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或个体农产品收购户,可以通过“量体裁衣”的方式为他们设计合适的支付结算服务套餐,鼓励他们使用支票等非现金支付手段,以节约费用支出、降低结算风险。

(五)积极开发新产品,提高营销效力

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大支付结算新产品开发力度,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产品营销的效力,以支付结算新产品与特色服务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1.根据客户需求开发个性化支付结算新产品。国有商业银行应完善结算方式,疏通结算渠道,根据市场需要创新研发能够满足客户多样化支付结算服务需求的结算新品种。具体而言,即国有商业银行可根据不同层次客户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在现有的支付结算方式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为高端客户提供产品方案,同时又兼顾中小客户的需求,在收费、资金到账时间上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比如目前在部分商品经济较为发达、银行网点分布稀疏的农村地区对银行卡(存折)跨行取现的需求较强烈,而现有的技术手段完全可以实现。国有商业银行应通过必要的市场调研,算好成本账,经过可行性分析后尽快着手研发。

2.整合服务流程,创新服务理念,树立“服务是产品的延伸”的观念。金融业是服务行业,金融产品的好坏完全是由客户凭着自己所体验到的服务水平来评判的,因此,提高支付结算产品的营销效力必须建立在各级员工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

3.统一经营理念,提高国有商业银行形象。当前,各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产品越来越趋于同质化,产品的竞争就演变为品牌和银行形象的竞争。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引进科学的现代企业形象策略,从企业内部构筑统一的企业精神、管理文化和行为规范,外部设计统一的机构实体显示和识别系统,既是现代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又是开展市场整合营销活动的基础。通过整体形象的改善,使国有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载体更加丰富,可以不断提高银行的知名度,增进公众的信任度,加强员工凝聚力,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

4.整合产品宣传方式,开展公关活动。通过各种传播工具和方式对支付结算产品进行宣传。采取“一个声音、一个面目”的表现手法,使所有的传播信息均呈现一致的模样与个性。开展公关活动以强化与消费者的沟通,树立国有商业银行良好形象。国有商业银行从事的整合市场营销活动不同于一般的业务经营,虽然其目的是销售金融产品,但注意力更多是放在银行与客户关系的培育上。可以说,整合市场营销也是一种文化交流,通过这种文化交流,一方面升华银行形象,树立其特色品牌;另一方面也借此增强银行对客户的吸引力,获取客户的情感认同,因此,要进行企业形象的整合塑造。

5.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提高营销技能。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普遍提高和重点培养相结合,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采取得力措施提高营销队伍素质,为满足各行产品营销需求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加强支付结算业务宣传力度

国有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疏通和完善支付结算政策传导机制,做好面向社会大众的结算业务宣传工作。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络普及支付结算业务基本知识教育。设置专项宣传资金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在企事业单位、社区建立固定的宣传渠道,定期印发宣传材料,介绍结算业务基本技能及推广结算业务新品种等等。通过广告宣传栏、宣传手册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做到结算业务家喻户晓。对于某些个性化的问题,可以通过国有商业银行设置的咨询点、咨询电话直接进行银行与客户的双向交流,提高宣传效率。针对部分较为共性的难点问题,可以通过交流会、座谈会等方式与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加强交流、沟通,将国家制定的各项结算政策规定宣传到位。

支付结算工作要点篇(5)

关键词:支付结算;服务;监督管理

支付体系是社会经济活动中货币转移的制度和技术安排的总和。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资金运动,资金的运动离不开支付体系的支撑。支付体系作为社会公共支付清算与结算平台,能够为各银行以及金融市场提供资金清算与结算服务,有利于加速社会资金周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随着2006年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的两大核心系统,即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分别完成了在全国的推广工作,辅以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账户管理系统、票据交换系统、银行卡支付系统等,标志着以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为基础、其他支付结算系统为补充的支付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人民银行作为支付体系的组织者、管理者、监督者,应行使好支付结算管理职能,大力发展和创新支付结算工具,改善支付内外部环境,协调支付结算各方利益,确保整个社会支付清算的安全、高效。

一、改进支付结算手段,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信用制度尚不健全,信用观念比较淡薄,运用支付信用工具疏导、规范社会信用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人民银行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大力度推广和运用支付信用工具,为社会提供支付结算服务。

(一)推广票据使用,促进商业信用健康发展。要继续宣传推广商业汇票和信用证结算,各商业银行对企业间的商品交易要积极做好商业汇票的承兑和信用证开证,以及商业汇票贴现和信用证议付,逐步形成在大宗商品交易中使用商业汇票和信用证结算。扩大票据交换覆盖面,积极推广使用银行本票,减少现金流通,方便客户结算,继续扩大支票的使用范围和对象,提高票据信用,鼓励具有良好信誉的个人使用支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1.加大宣传与推广力度,提高金融机构和企业对商业承兑汇票业务的认知,提高金融机构对商业承兑汇票业务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转变经营观念和本位主义思想,增强票据市场意识和金融业整体风险意识,在充分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逐步使商业承兑汇票业务成为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推动企业认识并广泛使用商业承兑汇票,使获取商业承兑汇票签发资格成为企业的荣誉和优势的标志。促使企业在承兑与支付中诚实守信,共同维护和提高商业承兑汇票的信用度,使商业承兑汇票成长为我国经济活动中的“金牌”支付工具。

2.建立完善征信管理体系,降低风险评估成本。改善商业信用环境。一是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征信管理体系,尽快把企业商业汇票信息导入人民银行信贷登记系统,把企业所有支付结算信息纳入征信管理,逐步实现企业信用信息的完整性与权威性,为商业承兑汇票信用评估提供低成本及时全面的咨询信息,促进商业承兑汇票推广的稳妥进行;二是制定统一的企业信用评级标准,规范对企业的信用评级,避免因金融机构信用评级各自为政而导致企业存在多个信用等级,提高企业信用等级的通用性;三是引导各金融机构真实、完整、及时地将企业支付结算、信贷等方面的不良记录输入相关征信系统,确保企业信用信息的全面性与透明度;四是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协调,实施合力制裁,使丧失信用的企业在融资、结算等业务中享受“差别”待遇,形成有效的制裁制度,以此强化企业信用约束,树立和培育企业的信用观念,逐步改善商业信用环境,提升社会整体信用。

3.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拓宽商业承兑汇票市场。金融机构应积极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在国家经济金融法规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允许范围内,不断创新业务,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助推商业承兑汇票业务的开展。如参照招商银行的商业承兑汇票保贴、中国光大银行的商业承兑汇票包买等业务,通过将银行信用引入商业承兑汇票的票据权利义务中,对某些特定的企业给予一定商业承兑汇票贴现额度的授信,鼓励实力雄厚、资信情况良好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签发使用商业承兑汇票,拓宽融资渠道,提高商业承兑汇票的变现能力和流通性,让更多的企业从使用商业承兑汇票中得到实惠,以进一步推广使用商业承兑汇票,拓宽商业承兑汇票市场。

4.修改与完善相关制度法律。一是修改与商业承兑汇票债权保全相关的法律规定,使商业承兑汇票债权与其他形式债权具有相同的法律权利;二是增加对商业失信惩罚的法律法规条款,提高失信成本,加大对商业失信的惩罚力度,维护商业承兑汇票的信誉;三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修改<票据法),取消商业汇票必须具备真实交易和债权债务的设定,放开纯粹融资性票据,使商业承兑汇票真正成为一种完全有价证券,充分达到支付、信用及融资的目的。

(二)推广运用新的支付工具。商业银行要积极研究探索新的支付结算手段。为客户提供方便、灵活、快捷、安全的支付工具。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电子支付工具,广泛开办定期借记、直接贷记业务,扩大转账结算,减少现金使用,便利公众交纳水、电、通讯、房租等公用事业费、保险费、税款以及工资等。积极推广贷记信用卡业务。引导消费信用,刺激消费需求。人民银行要抓紧研究规范支付工具创新的管理办法,进一步推进支付工具的电子化和支付手段的现代化,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

(三)积极推行支付结算的业务。人民银行应按照《支付结算业务办法》,做好商业银行之间支付结算的指导和协调工作,按规定做好支付结算业务制的监督管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充分认识支付结算制的重要意义,转变经营观念,提高服务意识,通过银行间支付结算业务的相互,互惠互利、互为补充,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满意的金融服务。

二、强化支付结算监管.维护支付结算秩序

强化支付结算监管是维护结算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信用好转,防范支付风险和案件发生,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因此,人民银行在改进支付结算服务的同时,必须强化支付结算监管。

(一)加大支付结算的监管力度。重点对支付结算法规制度的执行情况、各商业银行支付结算内部管理和内控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支付结算的违规违纪行为以及银行账户开立和使用等方面加强监管。加强对各项重要支付结算业务准入和退出审批的管理,规范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行为,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二)建立支付结算监督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办理支付结算业务的商业银行营业机构因管理混乱,内控制度不落实发生重大违规违纪行为和案件的,要按照规定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管理行未认真履行管理职责,对支付结算制度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各项管理要求贯彻不力,实施不到位,对其分支机构发生的严重问题不处理、不纠正,致使发生重大违规违纪行为和案件的,要按照规定追究有关主管行主要负责人的责任。人民银行分支行,未认真履行支付结算的监管职责,造成辖内支付结算秩序混乱,经常发生违规违纪行为和案件,影响较大的.要按照规定追究有关人民银行分支行的责任。

(三)强化不良支付行为规范管理。1.加强支付结算制度建设,建立举报、投诉制度。疏通持票人举报、投诉渠道,规范持票人举报方式和方法,对举报人给予一定的奖励,使基层人行增加及时发现签发空头支票行为的渠道;z加强结算纪律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结算管理体制。由人民银行牵头,建立支付结算纠纷调解机制,同时通过实行不良支付行为社会举报制度、银行机构定期检查报告制度、不良支付行为处罚制度等系列规章制度,促使银行、单位和个人严格遵守支付结算纪律,维持正常的支付结算秩序;3.加强对空头支票的业务管理。进一步明确商业银行发现空头支票行为后的权利与义务,对于不履行空头支票报告义务的商业银行,应给予经济处罚,可适当提高商业银行出票行提取处罚手续费比率,进一步维护持票人的合法权益;4.应用新的科技手段,提高支付结算监管水平。加强科技应用能力,不断提高支付结算监管科技含量,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强化对支付结算的管理,实现支付结算监管的现代化,主动适应对商业银行支付创新业务的监管,并不断引导商业银行进行结算创新,加快资金周转。

(四)加强支付结算安全管理。要认真贯彻中国人民银行近几年来出台的关于加强支付结算安全管理的各项措施;加强落实内控制度,强化相互制约和事后监督;研究制定统一通用的支付密码业务和技术标准,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其使用范围,实现客户一机通用,保障银行和客户的资金安全;加强对基层临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对重要的支付结算凭证及票据真伪的识别能力,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案件堵截率;针对目前伪造票据进行诈骗比较严重的状况,研究严厉打击制造假票据的犯罪活动的措施,确保良好的票据使用和流通环境,维护正常的支付结算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

三、强化支付系统风险防范,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现代支付系统的建立为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提供了优质的支付清算服务平台,但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支付系统中存在的各种风险成为目前支付系统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应切实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落实风险防范措施,提高风险管理功能。

(一)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是防范支付风险的有效途径。大小额支付系统运行后,全国金融系统支付网络连在一起,金融机构的风险往往发生在支付结算环节,如果一家机构的清算问题将会导致支付风险,会引发连锁反应,蔓延到整个支付系统并产生系统性风险。因此,对支付系统运行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是支付系统风险防范框架中的核心问题,应该把支付系统运行的安全和高效作为核心公共政策目标,采取一系列举措来控制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明确支付体系的监督重点,强化事后监督和非现场监控,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达到提高监管,优化服务的目的。

(二)加强制度建设是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风险防范的可靠保障,应尽快制定包括中小外资金融机构在内、涉及所有支付系统参与者准入、退出的管理办法、票据交换管理办法,完善支付系统的风险防范措施,完善支付系统的运行维护和应急机制。同时,将研究开发支付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监控系统,为货币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和加强支付系统运行的业务监督和管理,以维护金融稳定。

(三)在推进支付系统建设的同时,完善支付系统的运行维护机制,确保支付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成为央行的工作重点。加强系统安全建设是防范支付系统风险的强有力的保障,在大额和小额支付系统全面推广运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系统安全防范措施,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效率,确保系统的安全高效稳定运行。

(四)规避票据交换工作风险。目前,在票据交换工作中存在对风险性认识不充分,部分交换员身兼数职等问题,票据交换员的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牵制和制约,票据交换过程中手续不够严密,这是同城清算中可能发生案件的一个最重要隐患。加之部分金融机构对票据知识宣传不够,部分客户不知如何正确使用票据,常因收款人名称、收款人账号、金额有误或者复写凭证底联不清造成退票或错汇现象。人民银行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经常召集参加票据交换的金融机构以座谈会、联席会等各种形式提高有关领导和票据交换人员识别风险的水平,加强对票据交换风险性的认识。对票据交换风险意识淡薄、管理不利的清算机构在辖区内予以通报,直至停止其参加交换资格。

(五)加强账户管理是防范支付结算风险的重点。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是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制度的有效支撑,涉及人民银行各级机构和银行所有网点。账户管理系统的建设运行,对规范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和使用、有效防范利用银行结算账户套取现金、偷逃税款、逃废债务和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支持征信体系建设等提供了重要手段。账户管理系统拥有丰富的存款人信息资源,应当以完善查询立法为基础,开发专门的协助查询功能,准确获取存款人的有关信息,为有效遏制利用银行账户违规支付或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提供技术支持。账户管理系统依托现代化支付系统平台,以进一步落实银行账户实名制为契机,打击金融犯罪,提高社会信用,维护社会及金融稳定,营造和谐、稳健、守信的金融环境。

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改进支付结算管理工作

支付结算工作要点篇(6)

关键词:金融体系 支付结算 问题 措施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的金融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其中对城乡金融支付结算体系建设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尤其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必须全面提升金融支付结算的服务水平,促进全国金融体系的平稳健康发展。我们知道,我国的中西部偏远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支付体系的建设步伐相对缓慢,如何加强和完善这些地区的金融支付结算体系的建设,实现金融支付结算工具的多样化,更好的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是各级人民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我国金融支付结算当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金融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新技术和新产品不断涌现,但是很多金融从业人员却没有跟上金融行业发展的脚步,金融知识结构相对落后,服务意识不够强烈,对新型金融服务产品的领悟能力不是很强,这就限制了最新金融支付结算工具的推广。尤其是在我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金融从业人员长期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除现金支付外,对企业金融支付结算知识知之甚少,从事的支付结算业务业相对简单,对于相对复杂的金融支付结算服务,缺乏有效的实践环节和学习环境,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地区金融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新兴支付结算工具的推广与应用,限制了金融支付结算业务的全面开展。

(二)金融支付结算体系发展不平衡

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支付结算体系发展都是不平衡的,从总体上看,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完善,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城市地区相对完善,农村地区相对落后。在落后地区的金融机构主要是邮政储蓄和农村商业银行,而且营业网点不是很多,业务服务种类比较单一,新时期的金融支付工具更是严重短缺。虽然,目前的农业银行已经具备了完善的金融支付功能,但是其服务领域还没有完善渗透到农村及乡镇地区,这就严重限制了金融支付结算体系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

(三)中间业务开展不足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中间业务开展不足,市场竞争不够充分,这是导致金融支付结算服务质量低下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农村地区为例,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点在不断进行调整,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和服务功能都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服务农村经济的主要还是邮政储蓄以及现在的农村商业银行,二者利润的主要来源还是在存贷业务上,而中间业务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展,没有形成有效的利润增长点,市场竞争的平台还没有完全建立,对金融支付结算工具的没有完全的理解,限制了这些地区金融支付结算工具职能的发挥。

(四)现代化的金融支付结算工具相对缺乏

据相关调查发现,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的支付结算工具主要是以银行卡、支票为主,而农村地区又更倾向于现金交易,对银行卡等金融工具的领取比例非常低,这与当地金融业务宣传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也不利于现代化金融支付结算工具的推广和支付结算业务的开展,甚至逐渐拉大了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

二、强化金融支付结算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基层金融机构的作用

以农村地区为例,农村商业银行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拓展该地区金融清算渠道的覆盖范围,通过有效的规划和现代金融技术的应用,逐步建立起安全、可靠、高效的支付结算系统,进一步完善农村服务网络并将其纳入现代化的支付系统当中,扩大该地区的服务功能和范围,对农村地区存在的支付结算的问题给予有效的解决,实现农村金融市场的畅通。同时,以农村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基层金融结构,要加大对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对金融支付系统进行优化,以保证其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长远的发展。

(二)加大金融支付结算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金融支付结算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加上国内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不利于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的解决。对此,国家应当制定有效的政策,加大对金融支付结算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基础建设的高投入严重限制了这些地区金融支付体系的建设,支付结算业务开展的范围也是非常狭小,这对我国经济大环境的发展是不利的。所以,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应当加大资金的投入,为这些地区金融支付结算业务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将其逐步纳入全国性的金融支付结算体系。同时,要进一步优化营业网点的布局,加大现代金融工具的引入力度,对新型的金融产品和中间业务进行积极的宣传,不断开发和满足农村金融支付结算业务的需求。

(三)加大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的宣传力度

在我国金融支付结算体系建设相对落后的地区,金融机构要主动积极开展对支付结算业务和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业务功能、使用操作的宣传普及,通过临柜人员对客户进行引导,逐步改变当地居民使用现金支付等传统的习惯。对于农村地区,更是要从支付结算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小额支付系统业务服务收费低廉的价格优势特点,全面宣传小额支付系统业务知识,让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了解使用其它支付结算服务不但速度快而且收费低,是又快又好的支付结算方式。与此同时,相关宣传工作,一定要立足于当地的实际,通过多样化的宣传渠道和形式,对相关政策和宣传措施进行严格的贯彻和落实。

(四)加强培训工作,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首先,要加强对我国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柜员的结算业务培训和风险意识培训,培育一批熟悉结算业务及业务操作流程,并且具备对不同客户需求能够推介不同支付工具能力的临柜人员。

其次,可以通过交流、讲座、研讨等丰富多样的形式,以应知应会为基础,以业务规范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结算业务培训,使员工熟悉支付结算规则,逐步提升熟练操作支付结算工具的能力和效率。

再次,要结合员工整体素质和知识结构,对业务人员不断地进行金融新业务、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尤其是组织好现代化支付体系及其支付工具的培训。

(五)加大非现金结算业务推广力度

首先,要积极推广各类非现金结算工具。随着我国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外出务工人员也在不断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结算的需求。相关金融机构应当尽快完善银行卡的受理环境,大力推广流动人口银行卡特色服务,利用银行卡在农村支付结算中的便捷性和实用性,为农民工外出打工、领取财政补贴和子女上学提供便捷的结算渠道。

其次,扩大同城票据交换清算范围,将农村金融机构纳入同城清算范围;同时在农村地区积极推广和运用支票影像系统,实现乡镇金融机构之间、乡镇金融机构之间与商业银行之间的资金实时清算。

(六)加强组织建设,实现金融支付结算的创新与发展

随着国家对实现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视,对农村等经济落后地区帮扶力度的加大,健全基层金融组织,提高金融支付结算的服务水平是必须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基层金融机构在改革过程中不可忽视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服务,要努力拓展农村市场,对于政策性业务和自营业务要坚持以服务业为主,不断完善服务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功能。同时,要根据服务地区的实际需求,对金融支付结算体系及其工具进行创新,对现有的及潜在的客户群体进行细分,增加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网点数量,扩大银行卡用卡范围,增设银行卡特约商户,并保障用卡安全,方便农户刷卡消费。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我国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在支付结算当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相关组织和个人应当加强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及时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和发展策略,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力争为更多的组织和个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范海东. 金融支付结算发展研究[J]. 武汉金融, 2007,(05) .

[2] 牛彦秀. 我国银行支付结算体系的发展与完善[J].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

[3] 王阳星. 制约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发展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 西南金融, 2009,(12)

支付结算工作要点篇(7)

一、新型支付工具推广应用的现状及主要措施

文山州辖7县1市,2011年全州国民生产总值4013961万元,全年地方财政收入274450万元,地方财政支出1437980万元。截止2012年6月底,全州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509.7亿元,贷款余额334.5亿元。辖内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设有营业网点283个,所有营业网点均接入各自的系统平台,其中198个网点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68个营业网点接入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农村信用社所有营业网点均接入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各银行机构和银联商务共发展POS商户3518户,布放POS机具3528台,分布于乡镇及以下地区的POS机具143台,其中惠农支付服务商户94户。布放ATM机326台,其中分布于县城以下地区的35台。开设自助银行24个,均分布在县城。共发放银行卡2115777张。

长期以来,州内各银行机构推广应用的支付工具主要是“三票一卡”,即支票、汇票、本票和银行卡。近年各金融机构通过电子化、数字化方式办理新的支付业务主要有:网银业务、单位人民币结算卡、电话银行、人民币对公通存通兑、POS机刷卡消费、惠农支付服务业务、支票影像交换业务、单位集中支付、定期借贷记业务等,这些新型支付业务的推广,切实解决了资金流转慢、支付受限制多的困难,大大提高了文山地区金融服务水平。

(注:“客户量”为存量数)

为加快推进新型支付工具在文山州的应用,人行文山中支和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整合资源,采取措施,扎实开展县域和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大力推进新型支付工具的普及应用。一是深入调研、制定原则、目标明确。通过深入调研和摸底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提出了“着眼现实、满足需求、因地制宜、一地一策、积极稳妥、风险可控”的工作总原则,明确了工作目标和措施。二是广泛宣传、形式多样、辐射面广。自从2006年起,每年均开展大型银行卡推广普及宣传活动,同时深入持续开展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业务集中宣传活动,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我国现代化支付系统、新型金融支付产品等相关知识。每年均联合组织开展金融知识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村寨的“金融知识下乡”宣传活动,使包括支付知识在内的金融知识逐步深入人心。三是心系农村、改善环境、服务群众。扎实开展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在乡镇以下的边远农村地区开展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着力解决当地金融服务缺失的问题。四是组织有力、联合推介、有序推进。组织召开金融产品推介会,向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推介金融创新产品与服务。各银行机构充分利用其网络平台和营业柜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推介活动,新型支付工具和产品的社会认知度明显提高。

二、新型支付工具推广使用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支付习惯改变的问题:群众习惯使用现金支付结算,不容易接受新生支付工具

文山是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群众思想较为保守,大多数人习惯于接受传统的现金交易,对电子化、数字化等支付指令方式认知度低,对银行卡、纸质票据不相信、不放心,致使支票、汇票、本票业务量增长不明显,部分银行卡长期睡眠不发生交易。

(二)金融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网点布局和系统接入步伐缓慢,新型支付工具推广遭梗阻

银行卡市场、票据市场在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发展的不均衡,是当前支付工具推广中面临的现实问题。2011年文山地区每台ATM机对应的银行卡数量为10012张,全国平均数为8835张;文山人均持卡量为0.71张,全国人均持卡量为2.2张。在ATM和POS机具的布放上,全州3528台POS机分布于乡镇及以下地区的仅143台(含94个惠农支付服务点),326台ATM机仅35台布放于乡镇,农村地区与县城形成了明显的差距。在营业网点分布上,全州283个营业网点,有150个分布于乡镇及以下地区,占53%;有198个网点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其余的是通过接入行内系统再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

(三)通讯网络覆盖的问题:农村地区计算机网络覆盖率低,网银业务客户拓展遇瓶颈

据统计,文山地区网银客户覆盖率为9%,建行、工行、中行的覆盖率最高,均在16%左右,而点多面广、客户数量较多的农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的网银客户覆盖率还不到5%,严重制约了依托网银平台办理业务的新型支付工具发展,比如电子商业汇票、第三方支付、电子交易、网上跨行转账等业务。从分布上看,约占90%的网银客户集中在县城,约占10%的网银客户分布在乡村,乡镇以下的网银客户发展十分缓慢。

(四)网点自身功能优化的问题:农村金融网点设备功能欠缺,支付结算业务处理受限制

主要集中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在支票影像交换、电子商业汇票、网上跨行支付等系统的处理功能不全,硬件设备投入有限,部分业务不能开展。以支票影像交换业务为例,文山接入支票影像系统的营业机构有63个,占全部机构的23%。2010年全州金融机构签发转账支票391447笔,支票影像业务笔数为68笔;2011年支票影像业务笔数为45笔,与经济发达地区呈现出巨大的反差。在业务处理上,欠发达地区的基层营业网点没有全部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相关的新型支付业务处理上是先通过行内系统到县一级的营业网点进行再处理,才能完成支付结算业务。

(五)宣传推广合力的问题:金融知识培训宣传力度不够,新型支付工具宣传不到位

一是部分金融机构对员工的支付结算业务知识培训力度不够,员工对支付系统、票据业务、网银业务等业务种类和功能不能熟练掌握运用,对外宣传、柜台业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二是开展新型支付业务宣传主要集中在城区进行,乡镇及以下地区更少,且宣传的重点是以人民币真伪、银行卡知识为主,对支付系统、票据知识宣传得少。在宣传方式上,主要是以宣传栏、宣传标语、宣传册等传统简单方式进行,宣传内容不全面,缺乏操作,广大公众和客户似懂非懂,对新型支付工具的功能、使用方法、用途不掌握,难以选择使用。

(六)支付手段选择与成本管理的问题:新型支付工具推广使用成本偏高,业务推广应用进展不顺畅

推广使用新型支付工具的成本包含了软件成本、硬件成本、业务手续费及维护费用等方面的成本,这些成本最终都通过业务拓展转嫁由客户承担,其表现形式如年费、转账手续费、跨行交易手续费、工本费以及其他相关费用等,相对于传统的现金结算方式,其收费种类和标准繁多。对于广大的客户来说,手续费高低是选择结算方式、种类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几点对策建议

在欠发达地区推广使用新型支付工具,是一项重大的惠民工程,更是金融实现自身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需要金融管理者、金融消费者、金融服务者共同参与和合力推动,唯有在政策、银行、社会三个层面形成有效的工作联动机制,新型支付工具才能在欠发达地区得到有效的推广和使用。

(一)政策层面: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着力增强政策的协调性

一是科学拟定区域性新型支付工具推广应用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建议根据《关于中国支付体系发展2011~2015年总体规划》,建议由人民银行、金融办、金融机构根据实际,科学规划,共同制定新型支付工具推广规划,重点关注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继续推进银行卡产业的发展,用好银行卡这一综合性的支付工具,推进金融IC卡的发行,推动公务卡结算,推进惠农支付服务业务和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指标体系等;其二是推进电子票据业务发展;其三是制定推广非现金结算工具推广的规划,如:烟草收购电子结算、单位集中支付、网上银行业务、电话银行业务等,明确具体措施和指标体系。二是建立有效的收费制度,降低使用成本。减少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是推广新型支付工具的有效方式。在欠发达地区推广新型支付工具,其成本高、风险大,相关部门应把涉及“三农”的新型支付工具作为一项政策性业务,在商业性新型支付工具方面,也应根据地区差异,在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三是加强立法研究,建立健全法律体系。现行的支付结算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制定的时间早,对以电子化方式为平台的支付结算方式没有详细的规定,实践中存在法律空白,急需立法保障,明确当事各方的权利义务,降低风险,减少纠纷。

(二)银行层面:树立推广与使用并重、管理与服务并行、创新与适用并举的思路,着力增强金融自身服务功能

一是银行机构要把信贷支持与服务方式创新并重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在当前金融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显得十分必要,在提供信贷支持的同时,要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上下功夫,树立通过信贷业务拓展支付结算业务,支付结算业务服务发展信贷业务的经营理念。二是合理布局支付结算基础设施,畅通结算渠道。中央连续九年的一号文件都对“三农”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切,目的是要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广大的农村市场发展前景良好,建议在金融基础设施的投放、布局上,坚持两者并头齐行,重点是加大基层营业网点加入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力度,加大自助银行设备的投入,如ATM、存取款一体机的布放,发展POS商户等。加大银行卡发行力度,推行“以折换卡”,实行“一卡通”,优先发展惠农支付服务业务,力争达到人总行2012年惠农支付服务基本全覆盖的目标。三是整合资源,优化工作机制,全方位普及金融知识。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客户座谈会、营业柜台、LED显示屏、业务宣传、门户网站等,把推广的新型支付工具的功能、业务范围等向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作全方位的宣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