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诊断学教学

诊断学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23 11:07:15

诊断学教学

诊断学教学篇(1)

关键词:诊断学;互联网+;教学策略

在“互联网+”的社会背景下,教学形式突破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让各地优秀的教学资源能够真正实现共享。其中,诊断学是卫校教学过程中的一门必修的基础性课程,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合理地将互联网技术与诊断学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投身到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从而有效提升诊断学的教学效果。

一、“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模式的特点

教育领域是较为封闭的范围,而“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教学限制,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将“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理念合理应用到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中共享的优势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以往诊断学教学模式应用的不足之处。同时,以互联网教学模式为重要的依托,整个教学载体并不仅仅局限于固定的书本内容,还能够通过多种网络表现形式呈现出来,如文字、声音、图标和视频等形式。这样能够让各个地区的学生都能够在共享资源过程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二、“互联网+”背景下诊断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微课教学

网络教学课件呈现的形式并不仅仅局限于PPT模式,还可以通过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来制作生动有趣的视频或是动画上传到网站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提升诊断学教学效率创造良好的条件。通常情况下,在诊断学的网络教学过程中,制作10min的微视频对学生深入理解诊断学的教学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师可根据不同的诊断学知识点,尤其是部分重点和难点内容,如心脏体格检查、心电图房室传导阻滞等章节的内容,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结合教材内容制作成小视频上传到互联网上,以供卫生院校的学生学习。其中,卫生院校的学生可充分利用课前课后的时间学习微课视频上的内容,改变以往诊断学课堂教学固定的上下课时间,以解决问题作为诊断学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逐步进行探究学习。例如,在学习“诊断学”中关于“疼痛”的内容时,老师便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广泛搜集关于疼痛的教学实例,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来学习疼痛常见病因、病理生理、鉴别诊断和治疗等多个层次的内容。同时,还可以将微课教学方法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前时间利用微课视频来掌握诊断学的相关知识点,然后再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诊断学的相关知识点,从而有效拓展学生的临床诊断思维。

(二)交互式在线教学

由于诊断学的教学内容非常复杂,所以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交互式在线教学方法,老师可将教材中的知识点提前上传到网络上,以便学生能够在提前学习之后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学习节奏,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诊断学的相关知识点。例如,在学习“黄疸”这个章节的内容时,因不同种类的黄疸所发生的机制和鉴别诊断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对一些深层次的病理生理和解剖问题,如果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便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去掌握和理解。这样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当老师提出了相关的问题时,则需要学生在不断分析的过程中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提升诊断学教学的水平。

(三)及时更新诊断学教学内容

在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诊断学课程教学为了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便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其中,依托“互联网+”的教学模式,能够及时更新诊断学的教学内容,以便为学生掌握最前沿的知识创造更好的条件。例如,在学习“检验诊断中的感染性指标”的内容时,由于教材中都只是介绍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速率的内容,但在临床中主要涉及的是感染所发生的新指标,如降钙素原测定对感染的发生和发展的诊断意义。因此,在依托“互联网+”的诊断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及时更新诊断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合理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有效提升诊断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总之,在“互联网+”背景下的诊断学课程教学中涉及多个案例,所以对学生更好地掌握诊断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在诊断学的实际课堂中,多层次的互动不仅体现在实际教学中,而且还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展开教学活动,不断丰富诊断学的教学途径。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及时地收集和归纳诊断学的教学案例,能够为提升诊断学的教学效率创造良好的条件,有效提升卫校学生的医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逯晶,易东平,易纯.“互联网+”新形势下医疗教育类APP应用于诊断学教学的探索与分析[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3):96-98.

诊断学教学篇(2)

诊断学是应用医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从基础过渡到临床的一门桥梁课程,是学习各科临床课程和以后从事临床工作的基础。诊断学检体训练课以小班授课为主,其课时占整个诊断学教学的50%以上,所以,提高小班课授课质量对诊断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当重要。对此,我们结合诊断学检体课的教学,谈以下几点体会。

1 充分的课前准备

作为一名老师,必须懂得“要想给学生舀出一碗水,自己得准备一桶水”这个道理。只有做到充分的课前准备,心理才有数,讲课时才能够得心应手,才能讲得好,讲得透,使学生易于接受,保证在授课过程中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充分的课前准备包括思想、知识、技能及教具的准备,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首先是思想准备。教师必须改变重科研及临床而轻教学的不良认识,将教学工作放在首位,要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热爱教学,这样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诊断学教学实践中,才能教好诊断学。其次是知识准备。教师必须熟悉教学大纲要求,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及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我们在诊断学教学开课前1月,授课老师进行集中备课。对照课本、朗读课文,精通问诊、查体及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基本手法、基本格式,书写教案。授课老师相互帮带,将整本课本吃透,从而优化知识结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再有是技能的准备。有了充分的思想及知识准备,但要用自己的语言简明扼要、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之事。教学本身就是一门技能,特别是对青年老师来说,要上好诊断学课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进行教学技能的训练即试讲预练。首先是试讲。试讲是在正式授课前的模拟上课,是提高和锻炼老师授课能力和技巧的重要手段。试讲是年轻老师了解、学习和适应教学改革新要求的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是对教师备课情况及教学技能的全面考核,也是高年资老师对年轻老师进行传、帮、带的最佳时机,同时为教学经验的交流营造了融洽的氛围。而老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既培育了新人,又有利于教学经验的不断总结与升华。如本院在上课前1周,所有授课老师都进行试讲。这样试讲可以了解老师对知识的熟悉程度及检验前期的工作,并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另外,年轻老师通过聆听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老师进行的试讲,可以总结他们是如何上好这节课的,怎样用激昂的情绪感染学生,怎样巧妙地运用教具或多媒体来处理难点内容,又是怎样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为上好诊断学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是预练,即进行体检操作。首先集体观摩录像,统一体检手法,做到统一标准和规范。然后两人一组轮流示教,边讲边做,讲解内容由抽签决定。观摩老师指出缺点,当场纠正。教学用具准备,内容包括教学工具准备(听诊器、血压计、压舌板、叩诊锤、手电筒、皮尺直尺等),教学录像带、VCD、多媒体光盘、教学场地(大、小课地点,临床实习科室等)。

2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

通过诊断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学生对本门课程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临床操作技能的强化、学生动脑与动手能力的培养、临床资料的综合运用、正确诊断思维方法的建立,均需通过检体课来完成。带教老师有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后,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反则只能起到负面的效应。

传统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中心,以学生为客体的灌输式教学会极大地减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我们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新模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列出提纲,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出技能操作步骤、操作要点,然后老师对操作的要领进行提问,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最后老师讲授技能操作的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引入典型病例及采用病人模型逐步示教。学生2~3人为1小组进行技能训练,对不懂的问题,学生再次回看录像,并且老师巡回指导,对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当场指正。另外,由于女生较害羞,一些查体不完善。对此,在分组训练时,将2个男生及1个女生分为1组,女生查体时男生做模特,男生查体时女生做模特,这样就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体检学习。每次检体练习课结束前10~20分钟,每组随机抽取1人作为操作者,对当天的操作进行示范,老师当场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纠正。最后老师对授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再次进行纠正并布置作业。通过上述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对诊断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可将知识传递给每位学生。

3 坚持不懈的课后辅导

由于师资少、学生多,加上学生的水平不一,特别是一些难点、重点的掌握,效果不理想。我们利用自习时间,重点培养操作优秀的学生,让他们进行竞赛表演,并在课余时间辅导操作能力差的学生,既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参与意识,又由骨干带动其他人,这样以点带面,整体提高比较快。通过以上的措施,有利于学生操作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导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缩短了教室与病房的距离,为日后的临床实习或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课后反馈效果

诊断学教学篇(3)

论文摘要:对诊断学教学实践进行实例总结,并提出建议:诊断学教师要比医生会讲课,比教师更懂医;重视医德教育和教学方法,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渗透到教学中;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改革实践教学及考核手段。

临床医学本科教育是以输送合格执业医师为主要目标的基础教育。诊断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医学生临床问诊与体格检查的基本能力,并使其对患者的病情作出初步诊断,这些内容也是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的重点,对该门课程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临床实习和工作。因此,重视诊断学教学方法,提高诊断学教学水平很有必要。笔者在本学期诊断学教学工作结束后,对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并介绍如下。

一、重视诊断学师资队伍建设

1.1重视诊断学教师的人选

诊断学教师最好由具有良好临床技能、较丰富临床工作经验的高年资医师担任,其最好担任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官。临床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诊断学是临床医学课程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学好诊断学,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训练和实践过程。很多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像教科书上写的那样典型,疾病的个体化、多样化远远超出了书本内容。另外,诊断学内容多而枯燥,有些内容还比较抽象,难以讲解,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诊断学教师必须具有多年教学经验(包括长期带教、经常进行学术讲座等),表达能力强,语言生动、普通话标准等。即要求诊断学教师既会治病还会教书,比医生会讲课,比教师更懂医。应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通过举行各种讲课评比、优秀教师评比、教师考评等活动激发教师教学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利用现有医学资源,充分发挥高年资医师在诊断学教学中的作用。

1.2重视集体备课

通过集体备课可达到使教师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

1.3重视教师听课

要求教师讲课前到其他教学医院听课,参加本院前一轮大课听课活动,学习其他教师教学优点,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二、重视医德教育

加强医德教育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缓和医患矛盾的有效途径。行医必须有德,无德不能行医。《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强调医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所以笔者在诊断学教学中反复强调树立高尚医德和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思想的重要性。同时,告知学生目前我国医患关系紧张是不争的事实,部分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忽视患者感受、语言生硬、态度冷漠、不尊重患者人格,是造成医患矛盾的原因之一。告诫学生必须以爱心和对患者的尊重赢得他们的信任,并在课堂上以一道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模拟题提问:“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你给患者进行胸部体格检查时会怎么做(也就是说在冬天检查时怎样使患者不冷)?”有的学生答“用烤火炉”,有的说“开热空调”。笔者在肯定其答案正确的同时,提示学生应向年资高的医生学习,将自己的双手、听诊器捂热后再为患者进行检查。

三、教学方法

3.1充分备课

教研组根据每名教师的临床专长,安排他们讲授自己最熟悉的章节。强调教师备课三部曲:(1)反复熟读课本和教学大纲。(2)制作课件和准备教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课本为基础,查阅大量文献资;降},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及在工作中拍摄的具有典型症状、体征的图片制作幻灯片。要求幻灯片具有提纲挈领、文字醒目、图文并茂、重点突出的特点。(3)试讲。每名教师备课后都要在教研组试讲,在试讲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比如在试讲时发现有的教师讲课重点偏离教学大纲,有的教师讲课超时,有的教师讲课速度过快、不能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等这些问题都要在试讲后得到解决。

3.2重视课堂教学效果

有教师反映,现在大学生上课讲话、玩手机、打瞌睡、随意进出教室的现象很普遍,但笔者上课时的课堂秩序和讲课效果却出奇地好,原因是笔者应用了生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语言标准、流利,结合大量真实的临床案例传授课本知识笔者认为要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重视讲课技巧。包括语言生动(用词准确、形象),吐字清楚、抑扬顿挫,风趣幽默(但不强调一味搞笑),穿插小故事及案例,加入适当的肢体语言,讲课富有激情。(2)以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思维。比如讲授大叶性肺炎的实变体征时,讲到:“老师在大学实习时有一个男同学‘很配合’地患上了大叶性肺炎,当时我们大多数同学都去看望他,而且每个人手里都拿了东西,大家猜猜,我们都拿了什么东西?”学生正准备猜的时候,笔者笑着告诉他们:“我们手里都拿了听诊器!”笔者问:“我们当时会在他身上听到什么体征?”多数学生笑着回答:“管样呼吸音。”笔者又问:“为什么会听到管样呼吸音?”他们回答:“肺组织实变有利于支气管音的传导。”这样的教学方法会让大多数学生记住大叶性肺炎的阳性体征之一是管样呼吸音。

3.3重视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和目的性

诊断学的很多内容都是执业医师资格技能考试的重点,在讲课时应该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渗透其中并加以强调,以便学生今后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比如在讲解肺和胸膜触诊时提醒学生,参加考试时,如果只做语音震颤检查,而没有做胸廓扩张度和胸膜摩擦感检查,只能得1/3的分。

3.4课堂讲授中强调重点

这里所说的重点是以后在临床上随时要用到的内容、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诊断学考试内容,传统教学方法提倡全面复习,希望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都记住。事实上,人的大脑是有限的,应使学生把握重点,了解非重点。比如在教学中告诉学生,肺和胸膜的视触叩听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内容,并提示他们记住这些内容,在临床技能操作时重点练习。

四、改革实践教学

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靠背书不可行。但就我国目前医疗现状,一味强调在患者身上实践也不现实。患者不断增强的维权意识与相对滞后的卫生法规相冲突,教学医院的临床教育活动容易招来患者的质疑与拒绝。因此,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解决学生实践与患者维权的矛盾。

4.1教师各项示范操作标准化

要求带教教师尽可能由主治医师以上的高年资医师担任,且所有教师要观看体格检查录像,使其体格检查技能操作标准化。

4.2学生反复观看体格检查录像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后,让学生拷下录像,带回寝室反复观看。

4.3学生反复实践

(1)分小组(每组10人)实践。由一名学生充当“被检查者”,另一名学生充当“检查医生”,其他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对“检查医生”的手法加以指正。在小组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在场指导,并耐心回答问题,及时纠正错误。(2)学生一对一实践。鼓励学生回寝室后2人一组互为检查医生和被检查者对练(可以边看录像边练,力争规范化)。(3)在病房实践。最好选择带教教师主管的患者,以便于交流和沟通。病房实践应采用分组实践加集中重点实践方式。①分组实践。由一名学生充当“医生”,对患者问诊及进行全身体格检查,小组其他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补充问诊及查体不足,在小组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认真在场指导。②集中重点实践。由带教教师事先挑选有典型阳性体征(比如哮鸣音、湿啰音、心脏杂音等)的患者,见习课时带教教师将听诊器放在患者身上有典型体征的部位,让学生轮流听诊,这样既让学生接触到阳性体征,又不会影响患者情绪。:

4.4培养学生临床思维

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步骤为:实践、启发、引导、归纳。让学生分组对患者问诊及查体结束后(即实践),给他们3O分钟的时间复习所采集的病史资料,然后集中讨论;讨论时,就主诉、现病史、既往史,胸部体检、腹部体检、神经系统体检,辅助检查的结果和诊断由不同的学生发言总结。在学生总结过程中,教师穿插启发、引导,使其描述规范化。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要求学生写出一份大病历交给教师批改。

五、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改革诊断学考核方式

诊断学教学篇(4)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校2012级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110名,共两个班级,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8名,男34名,女24名,平均年龄(20.9±2.1)岁;对照组52名,男33名,女19名,平均年龄(20.6±2.4)岁。两组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采用相同的诊断学教材(教材主编、出版社、出版日期等均相同),本文选择以学习诊断学中的心电图为教学示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以课堂讲授内容为主,学生在课堂中被动学习,即为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案例教学法:(1)根据高职高专中医专业诊断学的教学大纲确定心律失常的典型心电图为本次教学内容。(2)根据选定教学内容,选定本次教学案例,根据选定的案例,为其设计问题,并把选定的案例内容在实验前1周发给学生。(3)学生根据老师给的相关案例及提出的相关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查阅选定的教学内容所涉及的问题。(4)教师针对典型心电图案例和提出的对应的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对案例心电图作出诊断。(5)小组学生代表就本组对选定的心电图案例进行讲解分析。(6)最后,老师对上述学生分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

1.3教学效果评价

观察两组学生对本次案例心电图正确诊断情况,记录两组诊断正确和诊断错误人数,计算诊断正确率。采用自行设计的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表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调查表包括:是否提高学习兴趣、是否促进自主学习、是否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是否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否有助于理解记忆、是否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是否有助于知识融会贯通、是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两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均数比较和率的比较分别采用t和卡方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对本次心电图诊断正确情况比较

观察组诊断正确40名,诊断正确率为69.0%;对照组诊断正确21名,诊断正确率为40.4%;观察组诊断正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观察组在提高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有助于理解记忆、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知识融会贯通及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诊断学教学篇(5)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以我校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二年级专科班1—9班共45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230名)和对照组(229名)。学生的来源、入学成绩、诊断学课程学习内容及学生年龄、性别均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

2组学生按照学计划、学大纲、材及统进度学习。诊断学理论课教学均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多年带教经验的教师授课。对照组采用传统及多媒体综合教学法,实验组则在传统及多媒体综合教学的基础上突出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BL)+案例分析导人,然后逐渐展开的教学法。实验指导和临床技能操作训练由统一的教师带教。考试从试题库中随机抽题组卷,2组学生采用相同试卷,阅卷采取几位教师流水作业。分别比较2组学生的实验课成绩、理论课成绩和总成绩(实验课成绩×0.4+理论课成绩x0.6)。

2统计学处理

有关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2组学生的成绩采用方差分析。

3结果

实验课成绩、理论课成绩:实验组学生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学生成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总成绩:实验组学生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学生成绩比有显著性差异(P<9.01)(见表1)。4讨论

4.1教学形式

启发式教学法是按照认识事物、掌握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逐步启发学生,并引导探究,层层深入,直至学生能动地领会和掌握知识技能。启发式教学形式多样,包括:(1)直观启发,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实物、图表、影视、投影等来启发其积极思维、深刻认识事物现象和规律的方法。(2)质疑启发(PBL),指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使学生努力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3)比较启发,指通过比较揭示理论知识的差异,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学习的方法。(4)情境启发,指通过实物或图画展示、文字叙述等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启发方法。(5)研讨启发,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挑选一些学生不易理解或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达到启发思维、引出正确结论为目的的方法。(6)归谬启发,指将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对问题的理解和结论的片面性有意推向极端,从而暴露出其中的谬误,使学生重新开辟新思路的方法。(7)悬念启发,指讲到精彩部分时提出问题留下悬念,让学生主动查看有关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方法。各种形式的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可以综合使用。

4.2PBL教学法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教育观念包含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育评价体系中,包含学校及专业活动对学生应该取得成就的期望值,同时也包含毕业生是否真实拥有开始工作或继续深造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传统教育的方式在许多方面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要求,需要新的教育模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为学生今后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从表1可以看出,PBL教学法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意识到,PBL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积极进取的学习环境,师生都可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评价、质疑问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在讲授诊断学理论课时,在传统教学及多媒体综合教学的基础上突出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BL)+案例分析导入,然后逐渐展开的教学方法。例如,在第二篇问诊的教学中,我们给出一个例子:有一患者,因发热、咳嗽咳痰、咯血伴胸痛来医院就诊。如果你是接诊医生,你应该怎样询问病史?问什么?如何来问?然后,再讲解问诊的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问诊技巧和注意事项。让学生重点掌握主诉和现病史。在讲授“黄疸”症状时,先给出几个病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然后再进行分析讲解。例1,某患者,男性,58岁,因右上腹部包块、纳差30天人院。体格检查:皮肤明显黄染,呈橘皮样改变,上腹部可触及不规则质地、硬的包块,有轻度压痛。例2,某患者,女性,45岁,有慢性肝炎病史2年,近来病情加重并出现皮肤及粘膜黄染,伴有出血点。例3,2009年秋,有一妇女因手心、脚心发黄,怀疑黄疸性肝炎到门诊就诊。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肝脾不大。问题:这些患者是否有黄疸?黄疸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先让学生提出看法,然后教师结合画图从胆红素代谢展开,讲解黄疸的分类、上述3例出现的机制、不同黄疸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这样,就可以把诊断学中“黄疸”这个较难讲的症状非常清晰地讲解出来,学生听起来也不感到吃力。物理诊断是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要求掌握如何问诊,问什么;如何查体,查什么;如何写病历,写什么。在讲授检体诊断时,我们每节课均先提出几个问题,如检体诊断的基本方法有哪些,每种方法有哪些内容,如何查体。然后,给出一个案例让学生思考和回答,然后逐项内容层层讲解。如果教师在授课时不先设疑,上课时直接讲解,就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不能充分启发他们的思维,会使一部分学生感到厌烦,听课效果显著下降。从表1可以看到,采取以问题为基础学习与案例导入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实验组学生的理论课成绩和总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值均小于O.O1,也进一步说明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建议多种启发形式结合使用,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4.3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局部施行PBL教学法存在不足

诊断学教学篇(6)

关键词:LBL教学法;PBL教学法;临床检验诊断学

临床实验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是实验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一门桥梁学科。是临床检验医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专业课之一。临床实验诊断学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该学科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对优秀检验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于临床的实验诊断技术也不断更新,这就导致在临床实验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内容与不断发展的实验诊断技术出现强烈的反差,这样在临床实验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1],进而影响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检验教学方法应随之改进[2]。在所有的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临床实验诊断学也不例外。在我国传统教学(LBL)以教师为中心辅以多媒体的形式集中授课,许多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采取“填鸭式”的授课方式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我国虽然大部分院校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而且能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3],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授课教师往往只着眼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临床实践很少结合[4]。这样的教学模式显得单调乏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很枯燥,很难培养学生对实验诊断学的学习兴趣,继而很难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容易培养出优秀的检验人才。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这些弊病,国内外的诸多教学改革方案把以“教”为重心的方式,转变为以“学”为重心的方式。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不但能学到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学会独立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心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于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HowardBarrows及其同事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先提出[5],该方法已成为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法不同,PBL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将学习与问题挂钩,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相互协作来解决问题,最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主动学习的能力[6]。PBL运用在临床实验诊断学中是以案例为先导,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辅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题组将PBL教学方式引入到临床实验诊断学的教学中,并探究LBL与PBL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分组

选择内蒙古医科大学2013级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班学生49人,随机分为2组,一组24人,另一组25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选用全国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临床基础检验》第五版。采取随机抽签的方式决定LBL组和PBL组,结果24人的一组进入LBL组,25人的一组进入PBL组。对所有参与教学实验的学生,基础概念、基本理论教学均采用LBL的教学方式,即采用传统的大班授课方式。PBL组:课间实习教学采用以问题为向导的方式,即上课前带教老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需要讨论的临床问题或特殊的案例。每5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自行回顾相关的知识点,查阅资料,并进行小组内讨论以及各小组间讨论。最后在见习课堂上各小组由一名同学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修正,再由带教老师集中点评。LBL组:由带教老师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结合临床案例进行讲解和示教。

1.2方法

教学结束后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理论考核,基础知识占60%,病例分析占40%。采用闭卷的方式,由其他教师根据评分标准统一进行试卷评阅。对实验涉及的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用以客观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感受和效果。所有问题回答分为5分,0分:绝对无效;1分:大部分无效;2分:模棱两可;3分:大部分有效;4分:绝对有效。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对实验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实验数据采用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不同教学方法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2.1两组学生考试成绩统计分析结果

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学习效果考察,考察形式为卷面考试,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基础理论知识考试,另一部分为病例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LBL组与PBL组的基础理论知识考试成绩没有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病例分析的考试成绩,PBL组明显高于LB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学生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结果

课程学习结束后,对所有参加学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教学方式满意度、学习兴趣、自学能力、沟通和交流表达能力、临床知识应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增加学习负担,占用过多时间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从表2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两组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基本相同,均比较满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调查项目PBL组与LBL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小结

诊断学教学篇(7)

【关键词】 改革探索

目前诊断学教学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训,教学和考核方法传统、单一等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1] ,针对上述问题,我校近年来对诊断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体会,总结如下:

1 教学改革的思路和重点

针对我们医学专科学校临床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要去最基层的乡镇卫生院工作,这些医疗单位大部分没有高精尖的诊疗仪器,如果没有熟练扎实的临床技能操作水平,那就无法承担诊疗基层常见疾病的重任,据此,我们从2003年开始对原有的诊断学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把重点放在物理诊断上,通过加强课外实训、改革临床技能考试方法、增加技能考试在学习成绩中的比例等措施,真正培养理论知识过硬动手能力强的基层医务工作者。

2 教学改革的内容

2.1突出重点,强化实训 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上各种辅助检查的项目和方法都越来越先进,如果因此而在有限的课时数中增加这些新的内容,无疑会影响基本教学内容和重点内容,但如果不增加这部分内容,则学生会因此而对新的医学知识闭塞,影响他们以后的深造。因此我们一方面把教学重点内容放在临床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上,对一些基层医院尚未普及的先进检查项目和方法列为自学或开设专题讲座,如“分子生物学在临床诊断的应用和进展”、“心血管疾病常用临床检查项目”、“艾滋病的临床诊断”等讲座,使学生既能有重点地学好临床基本技能,又能了解医学领域新的发展动态。同时我们在保证理论课时数的同时,大量增加课外实训时数,学时数由原来的20增加到60学时,理论实践比例达到1:1.2,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机会。

2.2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板书、挂图由于缺少声像,动态不足,对培养学生诊断学的学习兴趣和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因此,我们教研室的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制了完整的诊断学课程多媒体课件,同时在教学中大量引用检体诊断的声像录像和录音,还先后配备了心肺听诊、腹部触诊模拟人、综合模拟人等供教学用。在实训带教中还采用了学生操作,教师和学生一起点评的方法,使学生学得更有兴趣,操作手法也更规范。由于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死板、沉闷,教学手段、方法更加丰富多彩,不仅强化了理论教学内容,还强化了学生临床技能操作的机会,大大提高了他们的临床诊疗能力,在近2年的临床综合技能操作考试中平均成绩由原来的70.86分提高到81.72分和85.24分。

2.3改进考核方法,突出综合技能 以往诊断学的考核方法以理论考试为主,技能考试考试成绩按10%的比例计入理论考成绩中,而且在多项技能项目中仅抽考一项或二项,因此往往造成学生忽视实训教学,实训时只看老师做而自己不愿动手,学生中高分低能的现象比较普遍。为此我校在2002年就改革了考试方法,诊断学理论考试采用试卷库的方法进行教考分离,同时把诊断学的临床技能操作考核单列为一门考试科目,从去年开始我们又采用与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接轨的客观结构临床考试(OSCE)考核办法,让每一位学生都经过病史询问、病历书写和病历分析、体格检查、技能操作、心电图、X线片、化验单的辨认和分析等多站式综合测试,每站的测试时间根据考核项目的不同要求学生在10分钟~30分钟内完成,否则给于适当的扣分。通过对考试方法的改革,学生不仅在上实训课时能认真对待,还积极参与课外实训,其综合实训能力因此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据实习医院反馈近2年我校实习生的临床动手能力、病历书写质量有较大的进步。

2.4自编实验教材 保证实训质量 2003年来,为了更好的配合诊断学教学改革,诊断学教研室教师针对基层医疗单位临床诊疗特点,编写了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实验指导教材,同时也编写了常用心电图图谱、诊断学习题集、病历书写规范等辅助教材,这些实用、经济的辅助教材对诊断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5实习前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实习质量 诊断学课程通常开设在第三学期,距第五学期的毕业实习相隔了一个学期,学生在下临床临床实习时对一些临床技能操作已生疏,再加上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不愿让学生在其身体上进行操作,因此很大程度上影响实习质量。为此三年来我们在学生下临床毕业实习前在给与20~30个学时进行临床技能操作的强化训练,对病史采集、病历书写、体格检查等技能再次进行规范和强化训练,使学生下临床后能很快地适应实习生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临床实习质量。

3 体会

3.1 由于诊断学是联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又是所有临床学科的基础,因此诊断学的教学改革是医学教育整体质量提高的关键之一[2],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严重制约了这门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和突破。

3.2 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临床技能校内实训中心是诊断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正规训练,而且能减少学生在病人身上进行操作训练带来的各种医疗纠纷。因此我校近年来在临床技能实验室的建设中投入了近百万元的资金,用于购置心肺听诊、腹部触诊电子模拟人、心肺复苏急救模拟人、各种穿刺模拟人、多媒体设备等,现已建成了由体检室、技能操作室、多媒体模拟心肺听诊室组成400平米的临床实训中心,为学生课内外实训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3.3 教学改革是学校提升竟争力的重要工作之一,学校必须给与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给参加教改的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让他们尝到教学改革的甜头,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学校的教改工作走上一个良性的循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