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混合式学习理论论文

混合式学习理论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13 06:44:00

混合式学习理论论文

混合式学习理论论文篇(1)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高中语文;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101-02

1.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不高。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仍然是灌输式教育,这种方式直接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枯燥,降低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

1.2 学生探究能力较差。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比较依赖辅导书和老师,学生极度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1.3 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老师除了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有时还会处理一些课堂的突发事件,因此一堂课中,老师的任务十分繁重。一般情况下,只能勉强将计划的任务完成,很难再有时间去照顾个别同学,长期下来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同学,会积累越来越的问题。

1.4 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来看,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基本上一堂课老师会占据五分之四的时间讲解知识点,将主观的知识硬性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很少能发表自己的讲解。

2.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就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而言,一方面要求教师要设计与开发诗歌课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主体地位。

2.1 系统性原则。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等几个因素出发,系统全面的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作用。并且实现各个因素之间的优势互补,使他们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而提高高中诗歌教学质量。

2.2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知识的主动获得者,因此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出发,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活动的平台,给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教师则在课堂中起着引导和督促的作用。

2.3 参与性原则。在高中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即整个学习过程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学习,进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3.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案例分析

《短歌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知识类型:概念性、事实性知识。

对教材的分析:高中诗歌《短歌行》,其作者是曹操。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是曹操希望能够有贤能之任,助自己实现宏图大愿。

对学生的分析:高中生时期的学生,内心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理。因此老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适当对他们进行引导。让学生首先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理解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

教学目标:通过诗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诗歌中描绘的意境;使学生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用于以后的文章创作中;使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进而产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理解诗歌中作者内心的政治情怀。

课前准备:老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收集有关诗人的资料和故事;通过网络方式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感受诗人创作诗歌时内心的情怀。

安排课时:一课时(五十分钟)

教学方式:课堂讲解(学生阅读、老师讲解、学生之间交流、解决问题);教学媒体的运用(选择适合诗歌朗诵的音频文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案例分析:《短歌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音频播放进行朗读、观看幻灯片解决讲解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吸引了学生学习诗歌的注意力;学生通过对幻灯片的观看,非常直观的了解了诗歌的知识点;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习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圆满的完成了诗歌《短歌行》的教学任务。

混合式学习理论论文篇(2)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 多元智能; 人本主义; 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128-002

一、引言

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化教学两种教学模式各有利弊,混合式教学是在人们将多媒体、网络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化教学两种教学模式有机整合,优势互补,从而构建可以最大限度发挥两者优势的教学模式。它既体现了网络时代的特征,又正视了学习的传统本源,它既符合教育部高教司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通知中对高等院校“教学模式”的要求,又顺应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任何教学模式的实践都需要理论基础的指导,多元智能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是混合式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混合式教学与多元智能理论基础

混合式教学在发挥传统课堂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几近真实的学习情景,发挥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学习能力,真正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多元智能理论是混合式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1.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Multi-intelligences,MI)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国际教育新理念,是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加德纳(H・Gardner)在其《智能的结构》一书中首先提出,并在随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人类智能结构理论。所谓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智能结构理论,认为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所谓多元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构成多元智能的“元素”数量可能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增加。目前比较成熟的多元智能是指八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应用能力)、数理逻辑智能(人对逻辑结果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表达能力)、空间视觉智能(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的正确感受和表达能力)、音乐韵律智能(个人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身体运动智能(人的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人际沟通智能(人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此作出有效反应的能力)、自我认识智能(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和自然观察智能(观察自然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识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对智力的定义和认识与传统的智力观是不同的。加德纳(1983)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智力不是某种单一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

2.多元智能理论与混合式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引领了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现代教育技术则为这种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供了实施的媒介。混合式教学是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融合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化教学优势的全新教学模式。在混合式教学环境中,学习者的多元智能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浸润式的发展,如果教育者对混合式教学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学习者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将更具系统性和成效性。混合式教学环境能够为学习者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创设适应性、触发性和诱导性的学习氛围,是诱导、激发和强化多元智能发展的强效活动平台。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提供的视频、图像、颜色、结构、声音、音量、音调等视、听、触多感官刺激,可以帮助学习者创造愉快的学习情境,使学习者更具学习的耐心,更易抓住学习的重点。多元智能发展需要在丰富多样的活动情境中展开,在混合式教学所营造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中,各种智能活动都可以“按需所求”、“自得其乐”地发展。混合式教学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维度的限制,可以帮助学习者扩大交流对象,通过教学中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教学活动安排,混合式教学能够为学习者创设情境化的问题空间,引导学习者学会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建构有意义的知识。此外,在混合式教学中,学习者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软件、文字处理软件、数据处理工具等,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节省学习时间,而且可以开拓和体验全新的学习方式,感受新型的学习文化。混合式教学环境还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进程、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等进行数字化记录,帮助学习者反思学习过程,总结学习经验,调整学习策略。

三、混合式教学的人本主义理论基础

1.人本主义思想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发展于19世纪,是由多种哲学流派组成的哲学思潮,它反对传统哲学中的认识对象本体论,以认识主体――人为本体。它认为人应该是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主体的创造作用,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人的意志和生命的派生,认为事物的意义和性质是人所赋予的,科学的方法不能认识人和事物的本质,只有用直觉的方法,通过体验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20世纪上半期,以法国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进一步发展了人本主义理论。“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人有绝对的自由,强调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认为真正的知识是通过直觉而获得的,是个人选择的产物。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教育回归到人的发展的原点,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人本主义重视人的自我实现,重视人的情感作用和内在动机,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重视人的成就感,重视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主张给学习者学习的自由和自我选择、自我发现的机会,认为有效学习应该在轻松、合作、温暖、有安全感的气氛中进行,认为最优的学习情境应该将集体人格中的威胁降到最低点,提倡教学的过程是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逐步放弃控制的过程。人本主义有利于为学习者提供开放的、探索式的学习环境,发展学习者的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强调环境对学习的意义,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等方面,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相似之处。人本主义对克服传统教学忽视学习者个性培养,忽视学习者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忽视学习者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等方面有积极意义。

2.人本主义与混合式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到网络辅助教学阶段,人本主义理论成为其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混合式教学所营造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为学习者创设了广阔、丰富而自由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了学习的时空维度,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基础,方便学习者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和自我交流,有利于学习者全身心投入到创造性学习中。学习者可以选择学习方向,寻找学习资源,解决学习疑问,确定行动指南,承担选择后果。混合式教学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基本实现了人本主义所主张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和让学习者自主学习、自我实现、自我评价的目的。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改变为学习者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合作者、监督者和咨询者。教师应该在平等开放的环境中,引导学习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指导学习者学会学习,满足学习者的求知欲。在混合式教学环境中,师生成为双向参与、双向沟通、平等互助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的形成也体现了人本主义崇尚的人的尊严、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

四、结语

通过对混合式教学的多元智能理论基础和人本主义理论基础的梳理研究可以看出,混合式教学不但在教学实践上融合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化教学的优势,而且还拥有坚强的理论基础后盾。高等院校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多元智能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重视和发展混合式教学,使教育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地提升。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外语专项一般项目“WELL模式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2CWJZ03)的研究成果及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12-2014年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网络背景下交通类院校英语混合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批准号:交教研1202-4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周衍安.WebQuest设计的核心理念――人本主义[J]北京: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网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2003

混合式学习理论论文篇(3)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课程;生物学教学论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程组织形式改革逐步得到了深化,混合式学习在培养未来教师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师范生培养的理念与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中所强调的“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贯彻‘自主、探究、协作’”的理念有较大差距。在此背景下,“教学方式改革”需与“学习方式改革”相匹配。因而只有让师范生自己体验“自主、探究、协作”的学习过程,才有可能让其在自身的教学中付诸实践。因此,培养未来教师的过程理应率先创新和渗透这种理念[1]。

华中师范大学在“生物学教学论”课程设计中契合“自主、探究、协作”的教育理念,将传统面授教学与在线学习两种方式相混合来体现完整的学习过程。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混合式学习的方式,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又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2]。

一、“生物学教学论”课程混合式学习设计的理念与目标

“生物学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学师范专业的一门文理兼容的专业基础课程,它全面整合了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教育技术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获取将来从事中学生物学教育工作所具备的一些专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美国著名教学心理学家加涅将教学看成是有意识安排的,目的在于支持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因此,如何更好地促进学习者取得有效的学习结果,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根本任务。在参考相关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并结合学校、学生的实情,我们对本课程的定位和建设进行了认真的思考,确立了课程混合式学习设计的理念与目标:

1.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学习不是从外界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建构知识的过程[3]。课程以学习共同体为单位来开展协作式学习,鼓励每一个合作小组成员相互沟通、协作,通过自主建构来获得知识与技能。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程在混合式学习实施中,尽可能将教学内容和真实世界连接起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提供仿真的探索情境,或者带领学习者进入真实场景,把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本课程的首要任务。

3.强调学习过程的师生互动。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重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本课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良好体验,突出基于问题式学习方式,重视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科教师、中学教师的互动。通过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生物学教学论”课程混合式学习设计的探索与构建

为了保证本课程的质量,我们重构了“生物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创设了网络在线学习与传统面授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环境,并设计了相应的学习模式,旨在培养学习者学习能力[4]。

1. 重构教学内容体系

“生物学教学论”作为一门重要的教学实践课程,多年来一直为生物科学专业的师范生开设,目的是为学生走入教师岗位前得到系统的学习,为其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经过研究团队多年的努力,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已逐渐成熟。2010年,课程设计人员调整了其教学内容体系,“生物学教学论”课程由34个学分的必修课时和24个选修课时的教学专题内容组成。每一个专题内容都由面授和在线学习两种形式混合进行。

2. 创设混合式学习环境

“生物学教学论”是一门兼有理论与实践特性的课程,其课程知识具备一定的动态性和迁移性。针对各章节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特点,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活动形式来进行学习。这些教学活动的形式并不一定是单一的面授教学或在线教学,而是可以根据学习活动的特点,安排在多种环境下交叉进行。当需要在线学习环境时,教师是否能选择恰当的工具平台并适时地参与,是否能够合理分配面对面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比例,是混合式学习成功的关键[5]。

本课程由35%的在线学习和65%的面授学习组成。在线学习的优势在于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文档、数据、视频等各种学习信息,学习者所遇到的问题或所需的知识可以以自然有效的方式呈现出来。而面授学习的优势在于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学习者的自我展示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进展,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通过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创新混合式学习模式

本课程的混合式学习以学习共同体为单位,促进学习者以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来促进知识的建构,强调学生对学习活动中社会情境的体验。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混合式学习模式。

一是基于问题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的问题,使学习者建构起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发展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技能,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并培养学习的内部动机。这种学习方式适用于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直接联系的知识内容。本课程中的课程与学习理论、课程资源的重组与开发、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等均是使用这种学习模式。

二是情境式学习。情境式学习方式是指在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中进行学习的方式[6]。也就是说,所学习的东西将实际应用在什么情境中,那么就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学习这些东西。这种学习方式适用于需要实践操作的知识内容的学习。课程中的学习活动、教学技能与教学艺术等教学内容使用了这种学习模式。

三是个别化学习。个别化学习是指适应学习者各自的特点和需要,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主活动来进行学习,学习者具有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在线学习给个别化学习方式提供了更自由、宽广的空间,这种学习方式不局限于本课程的任何知识内容,完全可以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差异性和需求性,因此,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方式主要是在线学习。在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时,导学教师会全程跟踪指导,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发散思维。

三、课程改革的成效

从2010年至今,“生物学教学论”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方案付诸实施已有两年。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已初见成效,不论是在在线学习平台还是在面授教学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都非常高涨。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演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所习得的再不是死板的书本知识,而是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在合适的情境中,通过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解决、活动参与、任务完成、自主建构,获得可供实践的知识和能力。

第一批完成混合式学习的师范生在2011年下半年进行了教育实习,我们进行了跟踪比较研究。这批学生从事实习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对一些基本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些基本知识技能的应用上,总体上明显优于往届学生。尤为欣慰的是,学生们会有意识地使用混合式学习中“基于问题式学习”、“情境式学习”来设计中学生物学的课堂教学。“生物学教学论”混合式学习设计对师范生教学能力提升起到了潜移默化作用。

四、实践反思

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发现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存在着一些困惑。

第一,学生的适应能力与课程期待尚有差距。从课程教学一开始,我们就积极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角色向主动学习角色转变,但很多学生呈现出来的是迷茫和不适应,只是一味地为完成学习任务而学习,或者过分依赖导学教师的作用,合作学习时分工也不够明确。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尝试以渐进的方式来设计学习活动,在课程初期,尽量以相对稳定的知识内容、相对简单的问题和任务,来鼓励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进行知识的主动建构和团队的交互。在学生适应这种学习方式之后,再增加问题的复杂性和任务的难度。通过一个月时间的引导,学生才慢慢适应我们所设计的混合式学习中的学习活动。

第二,学习服务中导学教师的功能性并未完全体现。作为本课程混合式学习设计与实践过程中的核心力量,教师导学团队的作用非常关键。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导学教师团队中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个体本身的表现也不够稳定。有一些导学教师能够很好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客观负责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甚至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性学习。但也有少数导学教师难以胜任自己的职责。其原因是因为导学教师的团队结构不够合理,人员也不稳定,除年轻教师之外,还有一部分研究生参加了导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一支相对稳定、高度负责、教学水平高的导学教师团队,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目的。

第三,在线学习中学生的表现具备较大的差异性。不管是基于问题式学习、情境式学习,还是个别化学习中,都要依靠学生在在线学习平台上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我们统计发现,2011年本课程在线学习平台中参加讨论交流和提出问题的学生人数的比例是74%,也就是说,还有26%的学生是很少在线进行发言。对整个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讨论交流和提出的问题定性分析后发现,不少学生在发言中仅仅只是表达赞同或者反对,或者大篇幅的复制文献中的内容,很少有能提出自己独特见解、质疑和批判观点的行为。这种情况表明,刚开始推进的混合式学习对学生有效学习的促进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我们认为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仍然是导学教师没有完全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导学教师只有通过情感上的积极鼓励、及时的肯定、引导和帮助,才能改变学生们固化的学习思维方式,改变学习方式。在教学管理上,只有建立起及时反馈、激励机制和在线学习中的过程性成绩评价制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总之,“生物学教学论”混合式学习设计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将传统面授教学的优势与在线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开展混合式教学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混合式学习,学生的协作精神、创新思维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教学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课程质量得到了提高,达到了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预期目的。但是,如何充分发挥“生物学教学论”混合式学习优势,并推广应用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之中,还需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黄荣怀.教育信息化助力当前教育变革:机遇与挑战[J]. 中国电化教育,2011(1).

[2] 黄荣怀,马丁,郑兰琴,张海森.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 电化教育研究,2009(1).

[3] Leslie P. Steffe等主编.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 高文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

[4] Bruce Joyce等著. 教学模式[M]. 荆建华等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5

混合式学习理论论文篇(4)

关键词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慕课;编程类课程;C++

DOIDOI:10.11907/rjdk.162291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7)001018903

引言

程序设计课程作为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目前国内高校主要采用课堂教学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授课。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精力是讲解各个知识点,缺乏算法设计和实践的传授,导致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薄弱;而学生在未完全理解理论知识点的同时,又被要求去阅读大量的程序代码,教学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同时也无法很好地进行课堂互动。可将慕课理念应用于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教师提供相关教学视频资源,学生在课前观看预习,课堂上教师结合视频组织学生讨论互动,围绕重点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

1慕课

1.1慕课及其特点

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英文直译“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最近几年国内这种在线课程的开发模式出现井喷式发展。慕课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按照要求完成线上任务,并且在规定时间参与线下教学、讨论、实践环节,最后完成线上考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学习时间比较自由,还可以在线听名校名师讲课,但是互动较少,这种学习模式更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慕课的主要特点如下:

(1)开放程度高。慕课平台是基于互联网的,对全球开放,除获得课程合格证书或得到学分需要注册缴费外,其它均可直接参与学习,但注册用户可以参加各个讨论区。开放性还体现在课程建设或活动组织方面,人人都可以为慕课提供学习资源和话题,也都可以参与各种学习交流活动。

(2)规模较大。慕课参与人数动辄几千上万,除了正式学习者,也包含各种临时学习者。

(3)灵活性强。慕课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要开放得多,慕课的内容不仅限于传统的学科和专业,更贴近学习者的生活和需求,更注重综合性、普适性、生成性,更重视学习过程中的互动而不是灌输。评价方式也更灵活多元,比如更多地引入同伴互评等。

1.2慕课与其它网络课程的区别

慕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及微课都属于网络课程,网络课程主要由网络课程资源和网络课程活动两块组成的,过去网络课程大都由学校或社会上培训机构完成,主要是为学校或特定机构的教学服务,一般需要注册登录才能使用。校园内的网络课程,大都是辅助课堂教学的;而远程支持的教育系统多以独立形式存在为主。慕课与其它网络课程的主要区别如表1所示。

2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理论基础

“混合式教学”是当前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即将传统面对面教学和网络ELearning两者优势相结合,借助互动性强的网络学习平台,构建大量在线学习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通过面对面的课堂互动讨论,为学生答疑解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随着慕课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扩散,混合教学的内涵与前慕课时期相比,发生了改变。它已不是简单的传统课堂教学优势与数字化教学优势的结合,而是更为复杂的线上教学系统优势与实体课堂教学系统优势的结合,包括不同学习理论、学习者、教师、学习环境、教学方式等多重的结合[13]。当前我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型如图1所示。

价提供了方便的交流平台,在每个视频的旁边都设有对应的讨论区,可以提问题,与其他学习者一起讨论,或是得到授课教师的解答。学习者和教师可以相互评价主要采用BBS在线问答或电子邮件的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进行畅通的沟通,不能及时解决学习者的疑难问题,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没有图1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型3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

3.1前期分析

3.1.1学习对象分析

《C++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另外很多非计算机专业如通信、电子、应用数学等专业也开设了这门课程。计算机类专业的《C++程序设计》课程总学时是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4学时,上机实验20学时。荆楚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后,再安排学习C++程序设计。

本次研究对象是荆楚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二学生,从总体上看这部分学生自学能力较差,学习上习惯于面授,他们的学习过程主要由授课教师来控制,缺乏自主性,但是对网络中的新生事物很感兴趣,具有较强的网络运用能力,对于网络课程学习和讨论都可以轻松应付。

3.1.2教学目标和内容

《C++程序设计》课程要求学生理解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三大特性,掌握C++对C的扩充,掌握类和对象的定义和使用,掌握类的派生和继承,掌握虚函数和多态性,掌握运算符重载,掌握C++的输入输出流,理解C++的模板和异常处理。本课程除了讲授C++程序设计外,还需向学生灌输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Java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等其它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打好基础。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中,教师一直在给学生灌输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即“自顶向下、模块化设计、逐步求精”,而在C++学习过程中,又要求学生建立基于类和模板的“自底向上”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同时,部分学生没有学好《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使得他们在《C++程序设计》学习中更加困难,对于这部分学生则需在教学中适当补充《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相关知识。

3.1.3教学条件与环境

开展混合式教学,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必须在线上和课堂完成教学,这就需要提供一定的场所和网络条件[4]。目前,荆楚理工学院绝大多数教室都是多媒体教室,配有投影仪、音响和话筒,教室和机房都可以连接外网,完全满足课堂或线上教学的条件。线上学习主要是两种途径:一是学生注册教师推荐的慕课网站,利用网站提供的功能加入到自己建的讨论组,方便在线学习时相互讨论;二是利用QQ建群的功能,创建课程学习讨论群,利用QQ群里的聊天、公告、文件和活动等功能,可以实现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讨论、学习交流、资源共享,以及学生自主学习与课程设计小组合作。教师可通过QQ群可以相关的课程资源,如群邮件、群文件和公告等,学生可利用QQ随时下载这些资源。开课之前调查发现,学生几乎都在使用智能手机,并且都有自己的QQ号,上网和聊天没有任何障碍,因此建立学习讨论群不存在任何问题。

3.2教学资源设计与选择

在开课前,课程组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6个部分,包括预备知识、数据封装(类和对象)、继承、多态性、输入输出、模板等,针对每部分混合式教学的不同要求,准备了大量的课件、音频和视频资料。网上自主学习资源的选择主要有两种,一是视频教学选择“中国大学MOOC”平台,由西南交通大学赵英良教授主讲的《计算机程序设计(C++)》,每周授课约2学时,教学内容在14周完成;二是精品课程选择由课程组自主建设的《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网站,主要为学生提供部分教学视频、课件、习题库和在线测试,同时也是开课前学生先导学习的主要资源。教学开始后,课程组将通过QQ群不时教学大纲、教学进程表、课件、教案、上机指导手册等最新的教学资源。

3.3混合式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C++程序设计》混合式教学作为荆楚理工学院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得到学校各方面的支持,但原则上要严格执行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即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C++程序设计》课程总共64学时,理论教学44学时,上机实验20学时,为了在规定的课时之内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教学内容以及现有条件能满足的教学形式,对课程各部分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及课时进行重新设计,如表2所示。

表2《C++程序设计》混合式教学形式与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混合式教学形式及课时课堂讲授在线学习课堂讨论小组讨论上机实验合计C语言知识预习1405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概述21126C对C++扩充22127类和对象2411816继承与派生22149多态性与虚函数2211410模板22105C++输入输出221106合计1320472064其中,课堂教学主要是对线上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深化;课堂讨论主要是集中对线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对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开课之前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成员3~5人,并指定1名组长,主要针对学习中暴露的问题和疑问进行讨论,有时也就任课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上机实验主要是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集中完成相应的实验。

3.4教学考核与评估

该课程考核由平时考核、上机考核和期末考核3部分构成,其中平时考核占30%,上机考核占20%,期末考核占50%。每部分考核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如表3所示。

4实施效果与评估

基于慕课的《C++程序设计》混合式教学实施以后,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分别以2013级和2014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各1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对《C++程序设计》课程成绩进行对比,如图2所示。其中2013级的学生采用传统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方式,2014级学生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学生人数都为52人。课程学习结束后,对2014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37.3%的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方式表示“非常喜欢”,51.6%的学生表示“喜欢”,其他人持中性态度。从学生反馈情况看,超过八成的学生认为混合式教学提高了自己学习编程的兴趣,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与团队内部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怀荣,周跃良,王迎.混合式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37.

[2]候胜天,干永和,王海星.基于慕课资源的混合式教学课程改革实践[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5):815817.

[3]汤俪瑾,黄金满.基于慕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202(10):101103.

混合式学习理论论文篇(5)

关键词:远程教育;混合学习;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030-02

自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开始开设《现代远程教育》课程,目前远程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个重要培养方向。《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内容涵盖量大、知识点多,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全球新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知识以指数级增长的速度扑面而来,课程相关内容与日俱增。作为《现代远程教育》的任课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掌握学科领域的专业学习知识之外,还要引领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在终身学习的时代里主动学习、与时俱进。因此,找到一种合适的、能够吸引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通过和学生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对2010级48名学生的《现代远程教育》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研究和实践尝试,采取混合学习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包括:课堂讲授;基于天空教室在线平台的学习;课堂主题辩论;小组协作汇报。

一、混合学习简介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E-Learning在教育领域得到了迅速应用与发展,由此推动了教育革新,并产生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与理念。Driscoll认为混合学习意味着学习过程可以“是基于Web的技术的结合,以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是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或者非教学技术)的结合,共同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是任何形式的教学技术与基于面对面的教师教学培训方式的结合;是教学技术与具体的工作任务的结合,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或工作效果。”美国发展训练协会的里德和辛格认为,混合学习是在适当的时间,为适当的对象,以适当的传递媒体,通过适当的学习方式,提供适当的学习内容,以最小的投入获得较高的学习收益。李克东教授等认为,混合学习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进行学习,而且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要求付出的代价最小,取得的效益最大。何克抗教授则指出混合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由此可见,不管是多种教学技术的结合,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还是两者的相互结合,混合学习的关键是“最优选择”,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试图寻找既能发挥网络学习的优势,又能做到最低的投入获得最高的效率,最优化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设计思路

Josh Bersin认为混合学习b过程包括四个基本环节:(1)识别与定义学习需求;(2)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制订学习计划和测量策略;(3)根据实施混合学习的设施(环境),确定开发或选择学习内容;(4)执行计划,跟踪过程并对结果进行测量。笔者依据Josh Bersin的观点,对《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设计。

1.定义需求。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远程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但是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对远程教育充满了好奇,都有获取相关知识的强烈需求。笔者在学期初开展了一次班级讨论,旨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讨论发现,有部分学生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找到自己的专业兴趣,便于毕业论文的撰写;有部分学生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获取更多网络方面的相关知识,便于更好的在网络世界的知识海洋遨游;还有部分学生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到一种与自己十几年学习生涯不一样的教育模式。

2.制定策略。根据学习者学习需求比较强,但是主动学习能力比较弱的特征,笔者和学习者共同制定了相应的学习计划和测量策略。因为《现代远程教育》这门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所以远程教育基本理论与规律相关内容采用的是教师课堂讲授的方法,而自主学习与支持服务、远程教师与远程学生等相关内容,采用模拟远程教育的方式,在天空教室平台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区分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是学习者了解远程教育的一个关卡,所以在学习了远程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并且实践模拟远程教育学习之后,展开一次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劣的课堂辩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通过在天空教室平台持续推荐新兴网络教育资源,引领学习者保持对新技术新资源的敏感性,在学期末让学习者分组协作,在课堂上总结汇报新型的新兴技术或资源。本门课程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测量贯穿于学习的始末。通过平台讨论、在线测试、课后问答、辩论以及学生协作汇报等活动的开展,做好对应的测量记录。

3.确定内容。混合学习基本形式是面对面与在线学习的混合。在教师课堂讲授环节,选取的是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是一些比较抽象复杂的专业知识。这个环节,必须保证投影、麦克风等能清晰地传播教学内容。在针对一个主题进行辩论的环节,选取的是比较有讨论性,而且比较重要的内容,学生分成两个大方块,课前做好准备,以正规辩论赛的形式展开辩论,包括主持人、辩手、评委、观众等。在小组协作汇报环节,学习者六人为一组,课前做好准备,自主选择汇报方式,汇报的内容主要是在天空教室平台里面陆续推荐的一些新兴的资源与技术。以上这些主要是面对面的学习。对一些传统讲授难以表达的内容,比如远程学习者自主学习与学习支持服务、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以及农远工程案例分析等,采用的是在线学习的方式。在线学习主要依靠天空教室网络平台。教师课前通过“通知”的形式本次学习预告,引领学习者根据“立体化资源”模块做好学习准备工作。在“立体化资源”模块上传有课件与教案、参考资料、网络资源等多种教学资源。课中学习者根据这些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在“助学模块”参与讨论与交流。讨论版块,教师拟定主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学生也可以主动发帖提问和回复其他同学的提问。最后,学习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相应版块写出本次课的学习时间安排。对于所有的讨论,教师在课程结束前要进行总评,并且评出优秀的帖子。

4.执行计划。面对面的学习,主要从课堂表现、课后习题、在线测试与考试上来检测。包括是否做到课前预习,是否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能在讨论和汇报中深化与扩充知识点,是否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习题与测试,期末考试是否能够合格甚至优秀。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1.学习者眼中的效果。通过一个学期的混合学习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笔者对2010级学习者就混合学习的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整体来看,学习者觉得采用混合学习的教学方式比较新颖,多种学习方式的刺激能够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去发现去获取知识。下面将从每种具体的教学方式来展开分析。①课堂讲授。对于课堂讲授,学习者认为教师备课充分,内容丰富,讲解课程内容详略得当,可以比较全面深入地掌握教学内容。教师情绪高昂,全身心投入到讲课中,并且经常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展开,便于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②基于天空教室在线平台的学习。基于在线平台的学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在线下进行自学,另一方面是师生聚集在网络在线教室,模拟远程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提供在线支持服务。其中,第一个方面贯穿于学期的始终,第二个方面是在特定的课程内容中展开。通过调查发现,学习者认为模拟远程学习者进行学习更能设身处地的理解远程教育的本质,更能以主人翁的意识去思考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另外,自己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教师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选择学习顺序。比如有些学习者喜欢看视频―参与讨论―看课件―看其他扩充资料,有些学习者却更乐意看课件―看视频―参与讨论―看其他扩充资料。学习者感叹自己好久没有这么静下心来认真地看书学习了。③课堂主题辩论。学习者坦言,可能是由于此前的课堂上从未出现过主题辩论,所以效果不是特别好。学习者认为如果还有下次机会,课前一定要做足准备,首先明确辩论主题,查找相关资料、案例,除此之外还应该查找对方观点的相关资料和案例,以便攻辩和应对对方的攻辩。④小组协作汇报。学习者认为能够有机会进行小组协作汇报,对自己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第一,作为师范生,能够站上讲台讲课汇报,然后得到同学们及教师的点评,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很有帮助。第二,对团队合作能力是一次考验,锻炼了自己的组织协作能力,从主题选定、小组分工,到最后的汇报,都需要小组之间的沟通协作,而团队合作的程度直接决定着最后的汇报效果。第三,通过查找相关资源,能够扩充自己的视野,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之前只是偶有耳闻的新资源,而且听取其他小组的汇报,以及组间进行互评,也能够增长自己的见识。综上调查结果表明,在学习者心中,通过这门课程自己学到了不少东西,学习效果比较好。

2.数据体现的效果。基于混合学习的课程教学改革是否真正如学习者所说的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还需要用事实来验证。为此,笔者统计分析了学习者参与论坛讨论的情况和期末考试成绩。通过天空教室在线平台总共提出了九个讨论主题,学习者对讨论主题的参与非常踊跃,学习者能够针对其他学习者的观点展开热烈的讨论。图1为每个讨论主题的讨论字数,图2为每个讨论主题的回复次数。

从学习者的讨论字数和回帖个数来看,学习者的参与度比较高,其中大部分回帖都有其他同学的回复,而且有些回复有好几个回合。学习者与教师、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者之间都有比较多的互动。另外,笔者对2010级学习者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了分析,成绩分布如图所示。图3表明,学习者基本上掌握了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其中44的学习者达到了优秀水平,数据比较客观。

混合式学习正在改变世界每一个角落的教学形态,这种学习方式通过对其他学习方式的“混合”和“综合”,为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因素适当地搭配在一起提供了可能,从而具备了超越其他单一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特色。混合学习在《现代远程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就体现出了它的优势和特色,无论从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学习参与度、学习主动性上,还是从学习者的自我感受上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在教学改革开展的过程中仍然产生了不少细节性的问题。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利用混合学习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复杂过程,对教师和学习者来说,都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和要求。

参考文献:

混合式学习理论论文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军事理论课程 混合教学模式

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开设军事理论课程,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决策。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学生通过对军事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正确认识我国面临的安全环境,强化忧患意识,已成为我国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1.我院军事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但是高职院校在军事课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有待改善的共性问题。以我院为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师资力量不够。高职院校中专职从事军事课程教学的老师凤毛麟角,多数由辅导员老师代课。如我院每年入学的新生在4500人左右,100人一个教学班共计45个班,军事理论课总学时为36学时/班*45班=1620学时,保守估计需要五六位军事课教师,而我院专职从事军事理论教学的教师仅有两位,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

1.2教学目标大打折扣。根据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育大纲》规定,军事理论课的学时为36学时。大多数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的学时达不到《大纲》要求的36学时,有的压缩至12学时,有的院校根本没有把军事理论教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我院军事理论课为30学时,距36学时还有一定差距。

1.3大班教学,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我院军事理论课教学采用的是大班教学,大班教学存在教师难以掌控课堂、学生思想难以集中等诸多缺点。有的高职院校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军事理论授课,一次讲座人数多达三四百人,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1.4高职院校学生的定位是应用型人才,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例如我院大部分学生对军事理论课当中的军事高技术和信息化战争的相关内容觉得很吃力,对某些高技术的工作原理参悟不透。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军事理论课授课方面采用的仍然是“满堂灌”[1]的教学模式。虽然现在多媒体教学在高校中非常普遍,但授课模式仍然比较单一,大班授课导致老师对整个课堂的掌控难度加大,有不少学生低头玩手机,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改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刻不容缓。

2.混合式教学融入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对混合教学模式进行了定义,混合教学模式也叫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多种理论指导,运用多种教学设备和工具、教材和媒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将课堂教学方式与互联网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建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最终达到最优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2]。

近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混合教学模式成为高校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模式之一。混合教学模式不仅汲取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而且把数字化学习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凸显出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对教学过程掌控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课堂、课外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混合教学模式综合了“教为主”、“学为主”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既能凸显老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显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强行被“灌输”。因此,采用混合教学模式既实现了教学目标,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可谓一举多得。

3.混合教学模式在我院军事理论教学当中的应用

我院军事理论课教学安排在新生军训之后,学生军事理论课的学习和军事技能训练进行了无缝连接。

3.1我院上军事理论课的教室全部为多媒体教室,可谓硬件条件充足,保证传统教学模式的正常进行。

3.2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为教育创新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崭新的空间。以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为强大支撑的新一轮学习革命初见端倪[3]。我院自2015年免费为在校师生提供“智慧树”网络在线课程,军事理论课程的在线教学选取会计151、152两个教学班作为试点,这两个班的军事理论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和网络在线课程学习两个部分,各占15个学时,学生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不但能及时听取军事专家对当前我国各方面军情的精确解读,还能和军事专家进行远程交流互动,网络在线课程的应用极大地弥补了我院师资力量的欠缺,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军事理论课程的热情。在网络课程的学习中,任课老师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及作业完成请情况,并且每个学生可以在线提交期末论文,既节省纸张又提高学习效率。

3.3我院自2014年起分批次配置小型军事课教学模具,如今已有不同比例的军事教学模具近60个,例如1:500辽宁号航空母舰模型、1:48利剑无人机模型、1:30嫦娥三号玉兔号月球车模型等。在上课过程中,授课老师将课本、多媒体课件、模型三者结合起来,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军事理论课程的兴趣,弥补了教师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纸上谈兵”的缺憾,利用军事模型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军事课程的学习中“看得见、摸得着”,既增进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又充分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上课的时候不再是“低头族”,而是进行“你一言、我一语”的探讨式学习。利用模型辅助教学是高职院校学生最喜爱的授课模式之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有限的90分钟课堂中事半功倍。

3.4我院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时数为30课时,此外还有6个学时的校外国防教育实训,实训基地为海军诞生地纪念馆。我校地理位置优越,距海军诞生地纪念馆仅6公里距离,新生在军训之后都会以班级为单位到海军诞生地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学习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

3.5我校军事理论课程的考核也有多种形式,有学生出勤率考核、开卷考试、网络课程在线考核、期末论文考核。我院采用的是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的办法判定学生军事理论课的最终成绩。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能准确判断出学生学习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效果,而不是像往常一样以一张试卷作为最终的评判标准。

此外,江苏省每年都会开展军事课教师培训,截至2016年6月已开展14期。江苏省通过每年开设培训班,提供教学资料,组织全省军事课教师授课竞赛等途径,提高各院校的军事课的教学水平。教学水平的提高必须伴随着教学模式的创新,我校自2011年开设军事理论课程以来,军事课程的授课模式从最初的“教师一言堂”转变为“多媒体课堂”,如今我院采用的是“多媒体、网络在线、模型、实训”相融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转变使我院原本枯燥的军事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由原来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参与,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期末,在对近10个教学班,937名同学的问卷调查当中发现学生最喜爱上军事理论课的方式是校外实训,其次是有军事模型辅助的多媒体课堂,然后是网络多媒体课堂,最后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军事理论课堂。

4.结语

本文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着眼于我校军事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近年来我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论证在军事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混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并阐明我院目前采用的是“多媒体、网络在线、模型、实训”相融合的初步混合教学模式。

在国内,混合教学模式不但应用于高校教学,而且在很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企业在培训中运用混合教学模式能够快速高效地获得企业所需的人才。当然,目前我院对于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仅仅处于初级阶段,我院所采用的“多媒体、网络在线、模型、实训”相融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只是何克抗教授定义的混合教学模式当中的冰山一角。今后,我院将继续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对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做进一步探索,确保高质量实现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确保学生高质量完成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

在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开展军事理论课程是国家法律赋予高校的义务,因此,我们必须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让更多的元素融入现有的教学模式中,让混合教学模式更饱满、更丰富,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智明.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报,2010(6).

混合式学习理论论文篇(7)

关键词:网络环境;混合式教学;教学质量

1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支持

1.1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在受到新事物的刺激和形成固定的反应之间的连接过程,行为就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的反应,而探索和得到结论的过程就是“学习”。行为主义认为,探索和得到结论的过程是学习过程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当在“探索和得到结论”这一环节下功夫,如改进教学方式,创造让学生更好理解知识的教学方法等。因此,采用网上和网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更便捷的学习渠道,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更加方便,使答疑解惑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而不必要苦思冥想等到课堂上去解决。因此,行为主义成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支撑之一。

1.2 认知主义

认知主义又叫认知学派,是西方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人脑自我变化的过程,外在的刺激只是大脑自身不断完善的一个外在刺激,学习依靠长期的引导下某一时点的顿悟,因此系统的、理论性的教学应当是教学的主要模式。认知主义强调课堂系统理论性教学,同时注意到了课下教学跟进的重要性。高职院校思政课内容虽然抽象,但是都来源于生活,但从生活中具体现象抽象到理论知识需要教师的引导。而单纯依靠原有的课堂教学,是很难将这个过程充分完成,因此有的学生总是“不入门”,其实就是没有建立起理论和实际的有效的联系。而认知主义主张“生活处处有知识,学习无处不在”的基本观点,与混合式教学模式不谋而合,混合式教学模式很好地实现了认知主义的主张,所以认知主义成为混合式教学的又一理论来源。

1.3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主张“因材施教”,对统一的课堂教学持批评态度,认为单纯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一致性,忽视个体特性,影响个人优势的发挥,不利于学习过程的可持续性。因此,建构主义主张改变传统的书院式教学模式,要给每个学生都有和教师直接沟通的机会,让教师成为学习过程的辅助者和引导者,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建构主义下的教学模式应当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深入思考,最后提出自己问题并由教师针对性地解答。高职思政课很多知识点,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知识抽象且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仅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让学生都透彻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主要思想理论,而且课堂教学往往无法对课外知识进行有效延伸,影响了学生知识面的扩充和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和吸收。而混合式模式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并确立起来,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习惯接受知识,并有更多更方便的渠道得到教师的指导,因此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更好地达到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建构主义和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内在逻辑上是一致和统一的,因此也成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之一。

综上,高职院校思政课基于网络技术进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在内的教育理论的支撑,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2 开展基于网络技术的混合式教学的意义

2.1 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影响了人们传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掌握课堂节奏,学生只是跟随教师的进度被动地接受新知识,对于完成教学目标而言,这是一种相对有效的方式,尤其对于学生人数较多的大课,这种方式更有效率。但思政课是一门理论性强,但又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制约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而在线教学的引入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改进,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数字化资源大大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精神也得到激发。此外,混合式教学让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更为便捷和频繁,随时得到教师的解答,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使教学内容得以高质量完成。

2.2 解决“大课弊端”

所谓“大课弊端”,即课堂人数过多,教师无法顾及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需求,只是将教学任务完成的一种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由于种种原因,将思政课安排为大课的情况比较多见,因此“大课弊端”凸显,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上课缺席率居高不下。而网络平台要求每位同学都参与,并且有机会和教师互动与交流,同学之间的沟通也更为方便,因此使学生的参与意愿被充分调动起来,参与感增强,学习积极性自然提高。

3 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开展形式

3.1 网络课堂的开展

思政课开展网络课堂教育,充分的信息资源是首要条件。信息资源包括学习内容及相关的参考资料,如背景知识视频等,还有教学软件,传统的power point依然大显身手。这些网络下的信息资源可以作为对课堂知识点的有效补充,在课前上传到网络课堂上给学生观看,了解课堂内容,起到“预习”的效果,在课后让学生借助这些资料来回顾课堂内容,起到“复习”的作用。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建立起网上学习平台,只要有网络连接和软件的使用权限,学生和教师就可以随时随地到网络学习平台上进行提问和答疑,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问题讨论,教师还可以将作业以电子版的形式公布在网络上,方便学生查看。此外,教师还可以将一些有关课堂内容的时事新闻以链接形式到平台上,充实课堂资源,完善课堂内容。总之,构建网络课堂,需要多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既可以是内容呈现,也可以是用于教学评价的试题、试卷等课程资源。

思政课开展网络课堂教育,还需要个性化的平台设置。除了信息之外,方便使用、具有个性化的网络学习平台也是十分必要的。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习惯也日益多元化,部分高职院校建设的学习平台太过标准化,长时间使用很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和审美疲劳,不利于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制约了个性化学习的空间。因此,网络教育平台应当建立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审美标准来自我设定。但对于与思政课知识点关系紧密相关的讲解、试题试卷资源以及答疑平台等,为保证信息完整和管理方便,可以考虑统一标准。至于学生思政课学习笔记,学习心得等模块,应当允许自主设计和个性化安排。

思政课开展网络课堂教育,还应当制定合理时间表。网络平台上的教学和学习原则上是时间灵活安排的,但为保证学生和教师都参与其中,保证一定的学习时间还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思政课教师可以参考国外教学管理制度,即任务型教学模式,在网络平台上布置一些有关思政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以此作为督促。同时,学校也应当对思政课教师参与网络教学的情况进行统一管理,制定时间表,让网络教学融入到日常教学方式中去,更好地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3.2 课堂教学的开展

有了网络教学这一有力辅助工具,高职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开展就更为灵活,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要坚持课堂教学是思政课理论知识讲授的主要阵地,这是混合式教学的根本,不能本末倒置。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因为课堂内容的背景知识都已经在网络平台上提前公布,因此教师可以将更多时间分配在重点知识点讲解和内容分析上,将课程重点突出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其次,可以考虑分组学习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和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即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以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出现,并不过多介入到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课堂教学上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重点讨论一个专题,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不同组之间定期开展交流互动,让知识互相流动起来,同时,由教师对每一小组的汇报成果和小组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作点评,这样可以对学生掌握知识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有,课堂教学还是考核评价的重要环节。和网络教学模式相比,课堂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集中性,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考核评价,建立量化指标。这部分可以与网上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提高测评效率,增强结果的科学性。

4 总结

本文以网络技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开展形式和对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意义。相信笔者的努力对在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堂进一步推进混合式教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14(03).

[2]Harvi Singh and Chris Reed.Centra Software A White Paper.Achieving Success with Blended Learning [DB/OL], 2009,7(09).

[3]余胜泉.网上教学、学习与课程设计[Z].2005,7(09).

[4]余胜泉.网络教学支撑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2013,6/2013,7(09).

[5]路秋丽,余胜泉.面向学习对象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14(01).

课题名称:2014年度工商科研课题 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