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混合学习理论论文

混合学习理论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15 13:57:17

混合学习理论论文

混合学习理论论文篇(1)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高中语文;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101-02

1.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不高。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仍然是灌输式教育,这种方式直接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枯燥,降低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

1.2 学生探究能力较差。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比较依赖辅导书和老师,学生极度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1.3 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老师除了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有时还会处理一些课堂的突发事件,因此一堂课中,老师的任务十分繁重。一般情况下,只能勉强将计划的任务完成,很难再有时间去照顾个别同学,长期下来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同学,会积累越来越的问题。

1.4 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来看,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基本上一堂课老师会占据五分之四的时间讲解知识点,将主观的知识硬性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很少能发表自己的讲解。

2.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就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而言,一方面要求教师要设计与开发诗歌课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主体地位。

2.1 系统性原则。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等几个因素出发,系统全面的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作用。并且实现各个因素之间的优势互补,使他们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而提高高中诗歌教学质量。

2.2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知识的主动获得者,因此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出发,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活动的平台,给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教师则在课堂中起着引导和督促的作用。

2.3 参与性原则。在高中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即整个学习过程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学习,进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3.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案例分析

《短歌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知识类型:概念性、事实性知识。

对教材的分析:高中诗歌《短歌行》,其作者是曹操。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是曹操希望能够有贤能之任,助自己实现宏图大愿。

对学生的分析:高中生时期的学生,内心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理。因此老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适当对他们进行引导。让学生首先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理解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

教学目标:通过诗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诗歌中描绘的意境;使学生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用于以后的文章创作中;使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进而产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理解诗歌中作者内心的政治情怀。

课前准备:老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收集有关诗人的资料和故事;通过网络方式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感受诗人创作诗歌时内心的情怀。

安排课时:一课时(五十分钟)

教学方式:课堂讲解(学生阅读、老师讲解、学生之间交流、解决问题);教学媒体的运用(选择适合诗歌朗诵的音频文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案例分析:《短歌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音频播放进行朗读、观看幻灯片解决讲解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吸引了学生学习诗歌的注意力;学生通过对幻灯片的观看,非常直观的了解了诗歌的知识点;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习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圆满的完成了诗歌《短歌行》的教学任务。

混合学习理论论文篇(2)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23-01

一、混合式学习概述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慢慢改变了原有的教学现状和教学模式。近些年,我国很多学校,从中小学至高等院校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方面的探索和改革,但仍然坚持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没能够得到很好的开发与培养。混合式学习最早产生于企业的培训当中,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近年来教为盛行的电子学习模式,都不能很好地达到最终的学习效果,因此产生了混合学习的思想。简单来说,混合学习就是将不同的教学信息通过传递而使得这几种不同的信息方式相互结合,比如网络课程、合作学习软件等等。另外,混合式学习应该还包括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课堂学习、网络学习以及自学等等。将混合式学习的优势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可以取长补短,更好地达到教学的效果。

二、混合式学习的界定

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对混合式学习的界定没有统一,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进行了界定:首先,国外学者对混合学习的界定认为混合学习的目的是使学习的成本和效果最优化,强调恰当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风格要相吻合;有的学者认为对混合式学习的界定应该从学生、教师以及教学设计者等三个方面分别界定;还有的学者认为混合式学习方式是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习者掌握和提高学习效率等等。其次,国内学者对于混合学习的界定,有的认为混合学习是一种融合性的学习,是对各个教学要素进行优化的组合以促进教学;有的认为混合学习是对网络学习的反思;还有的学者认为混合学习就是一种结合或者以各种混合的学习方式,将各种学习方式结合使用,比如利用多媒体与黑板结合,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结合等。

本文对混合学习的界定是通过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进行了综合而得出的――混合式学习为一种学习策略,其中教学目标为混合式学习的主要导向,在混合式学习中,教学可以通过学习的内容、学生的自身条件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几个方面实现,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网络教学以及学生的实践三个方面的混合来达到教学目的和效果。

三、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基础及现状

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基础首先是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思想。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思想在美国的心理学界占据一席之地,它强调以人的尊严和自由,在教学中的最终教学目标为自我的实现,并且要教学学生学习的方法,即让学生学会学习。除此之外,人本主义强调对学习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其次,行为主义思想为混合式学习的一种思想,它也是在美国诞生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它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人的学习是通过刺激而产生的,因此通过加强刺激就可以加深记忆。再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不同于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其他人的帮助来获得的,强调情境的创设,他人的帮助来实现知识的获取。最后,教育传播理论,任何一种学习都是传播知识的过程,教育传播理论包括对各种信息和符号的传播,因此混合式学习可以以教育传播理论作为理论基础。

四、混合式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施过程

首先,混合式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设计。在混合式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课后作业的辅导、不论是网络教学还是离线教学、不管是集体教学、小组教学还是自主学习,学生都需要一个包容和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个环境的建立需要家庭、学习乃至社会各界的支持。在混合式学习不被所有教师与公众认可的时候,难免会对混合式学习的开展带来障碍,因此,学校在对新的学习方法方面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对新的学习方法的支持应该从技术支持、情感的支持以及对学习方法的支持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技术方面的支持,主要是在相关的设备与机械等方面的支持,比如计算机房、图书馆查阅机器等等,但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涉及面较广,有很多需要学习的操作技能,因此,要保证这些设施的安全和网络的支持,才能为学习的学习提供较好的保障。其次,混合式学习的应用中,学生对其的适应,应该采用循序渐进,教师进行引导的原则,通过调整原来的学习方式并且接受混合式学习的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不断地采用和学生同步的混合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对混合式学习有更深的了解,以提高学习的学习效率。最后,情感的支持主要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交流额目的在于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矛盾和情感压力,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这种非智力方面的因素恰恰是被忽视的,师生之间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其次,混合式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组织与实施。混合式学习的实施,前提是如何对整个课程进行导入,一般教师都会在上课前进行准备,比如自我介绍、对教学内容的介绍以及评价方式等等,但是混合式学习课程的导入要求比较高。首先,教师进行自我介绍,不仅仅是简单的传统的介绍,在介绍中,混合式学习强调教师将自己的网络联系方式,比如QQ、Email等告知学生;其次介绍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课程的评价方式即考试方式;最后,最重要的是传授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方式,要学会结合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而且要将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良好的导入是课程成功的一半,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需要学习环境的支持等,以体现信息技术这门课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

[2] 张 燕.大学本科BL课程的行动研究――以《多媒体技术》课程为例[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2004.

混合学习理论论文篇(3)

论文摘要:近年来。在教育技术领域乃至整个教育领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混合式学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逐步成为研究热点。阐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混合式学习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并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混合式学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混合式学习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理论.来源于儿童的认知发展理论,其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皮亚杰。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切密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要素等。下面我们从学习的含义与学习的方法两方面来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1.1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并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问的协作活动,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这就要求教学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协作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它对搜集和分析学习资料、提出和验证学习假设、评价学习结果乃至最终的意义建构都有重要作用。会话是协作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问通过会话进行交流,它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是最终目标.就是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对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即图式。学习的质量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1.2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既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又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它认为教师并非是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也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是信息加T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如探索法、发现法等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主动搜集和分析资料,善于提出问题假设并加以验证.在协作交流的基础上,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进行认真思考。联系和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

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符合学习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加以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2混合式学习的提出及其内涵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Internet的普及,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1999年,美国专家JayCross最先提出E—learning这个名词,掀起了人们对E—learning的热情。它采用大量的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传统课堂相比,它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它会使“没有围墙的大学”取代传统的学校教育。然而,随着对E—learning研究和实践的深入,人们发现单纯的E—learning~并非至善至美,其弊端日益明显,它并不像想象的那么有效,并非所有的教学对象、学习内容都适合采用E—learning的学习方式.而且缺少了教师的深度参与,学:习效果也并不是特别理想。于是,人们开始理性对待E—learning,并对它进行反思,认为传统课堂教学和E—learning各具利弊.E—learning不能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不会取代学校教育但是会极大地改变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功能。国际教育界和培训界也逐渐达成共识:只有将传统课堂教学和E—learning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此背景下,混合式学习的概念应运而生。

混合式学习在E—learning遭受质疑的时候,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受欢迎的教学形式,并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它融合了传统学习和E—learningfl~优势,使学习方式灵活多样,既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又强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关于混合式学习的内涵,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多将混合式学习界定为在线学习和传统面对面学习的有机整合。还可以从学习理论、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风格、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理解。为了适应不同学习者、不同学习目标、不同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要求需要多种学习理论指导混合式学习;学习资源来源丰富多样,如印刷材料、光盘、录像带、收音机、电视机、互联网等,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习者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知识的有效获取和内化,离不开学习环境的支持。在各种环境中,教室是典型抽象化的学习环境,社会环境是真实的情境化学习环境,信息丰富的信息化环境能够有效地充当拟真化的虚拟学习环境.它们构成了全空问的学习环境:为了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或者同一个学习目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并且可以将多种学习方式混合使用;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最终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具有多种形式,如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档案袋评价、集体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等。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混合式学习

3.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基础之一

混合式学习并不是以某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它不是一元的,而是多种学习理论的混合,是多元的。从总体上看,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活动理论、虚实交融理论、情境认知理论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也就是说,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其他学习者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主动获得的,并不是通过教师的直接传授得到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环境下的学习,是利用资源、基于问题的学习,是提倡合作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昆合式学习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在教师帮助下,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的能力。这与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质量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是致的。

3.2混合式学习帮助教育界重新认识建构主义

教育界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两点值得反思:第一,是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还是强调主导一主体相结合。传统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和实施,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二者并不矛盾。他们完全可以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和新型教育思想的指引下统一起来。在混合式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是指对内容的讲解,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还表现在各种学习环境的创设、多种学习资源的提供、多样化学习方式和学习风格的选择、学习评价的组织和实施等方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会体现得越充分,最终形成一种学习的共同体结构;第二,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是主观的还是主客观的统一。混合式学习给我们的启示是,既要重视学习者的经验和原有认知结构,又要重视客观事物对学习者所产生的刺激。

混合学习理论论文篇(4)

关键词:计算机导论;计算思维;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209-02

一、引言

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计算机导论”的混合式教学是以促进学生计算思维形成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为本的教学,其实质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以自学为基础的发展性课堂教学。与“狭义工具论”或者汇集计算机专业各门课程前言或绪论知识的传统“计算机导论”教学不同,它强调在教学中形成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激发其对计算机领域科学探索的兴趣。实践表明,要实现课堂教学根本旨趣的转换,推进课堂教学的深层变革,急需建构科学合理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1]本文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计算机导论”的混合式教学的特点,构建了一套针对此门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二、培养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导论”课程与混合式教学

1.培养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导论”课程。“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本科专业一年级新生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考。一旦学生迷上了这种清晰的、基础的、充满魔力的计算思维方式,并用于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会加深他们对人类行为的理解,并在更高的智力层面,大量地发现和探索问题解决与系统设计的有效途径。[2]

2.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将课堂教学与Web-based Learning结合起来,可以处理传统课堂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如为学生设计任务活动,促进师生、生生合作与交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的课外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等等。同时,混合式教学也能发挥课堂学习系统性、组织性、目的性、教师主导作用等优势。[3]

三、培养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导论”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计算机导论”课程的特点,构建了一套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这套针对培养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指标体系由四大评价项目、十一个评价要点以及最后的综合评价构成。四大评价项目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分别是教学目标、教学素养、教学过程、教学效果。

在“教学目标”评价项目中,“教学目标价值观的多维性”评价要点是指“计算机导论”教师确立教学目标时,不仅要体现计算机学科的需要和学科的标准,即计算机科学知识的掌握,还要考虑学生个人需要和人本标准,即计算思维的形成、学习兴趣的增强、能力的提高等素质发展的目标;并且能将计算机科学知识掌握的目标与计算思维培养的目标较好地融合与统一,使这两类目标具有内在联系。“教学目标的恰当性及形成性”评价要点是指“计算机导论”的教学目标与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匹配程度,与教材内容、在线学习平台的教学资源、学生认知水平的适合程度,以及教学目标在计算思维形成上的恰到好处。即学生通过指定教材内容的学习和在线学习平台的教学辅助功能,能否实现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同时,学生凭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是否能达成教学目标,是否需要经过努力与学习在形成新的思路或发展出新的策略时才能达到;是否最终能达到教学大纲所需要达到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要求。

在“教学过程”评价项目中,“学习内容及提供方式的有效性”的评价要点是指“计算机导论”教师采用混合式的教学模式,通过传统课堂与在线学习平台所提供的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学生的计算思维的形成;“学习方式设计的有效性”的评价要点是指“计算机导论”教师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是否采用接受式或者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或者采用学生合作或独立完成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否适合特定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以使计算思维得以有效建立;“在线学习平台资源的有效性”的评价要点是指“计算机导论”教师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提供教学资源,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能对课堂教学的内容给予有利补充;“学习组织及管理的有效性”的评价要点是指“计算机导论”教师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对学生的课堂外学习活动的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如学习任务的布置、任务执行情况的监督与检查等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学习指导与答疑的有效性”的评价要点是指“计算机导论”教师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是否起到促进作用,如方法思路的点拨、疑难的解答等是否必要;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对学生的提问给予答疑,是否及时、准确、适当,是否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或提升学习效果。

在“教学素养”的评价项目中,“教师的基本技能”的评价要点是指“计算机导论”教师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否具有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的素养和能力,只有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释放、展示和有效的培养、提高;“教师教学理论的基本修养”的评价要点是指“计算机导论”教师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否对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组织调控与应变能力。

在“教学效果”的评价项目中,“学生的学习状态”的评价要点是指学生对“计算机导论”的特定学习过程的经历与体验,以及这样的经历、体验过程让学生获得的计算机科学知识,以及接受的计算思维熏陶、计算机文化濡染,此项评价要点反映的是学习活动的体验性目标的达成度;“学生的学习成效”的评价要点是指学生通过“计算机导论”的学习,在计算思维的建立、计算机科学知识掌握等方面的情况,此项评价要点反映的是学习活动的结果性目标的达成度。只有学习活动的体验性因素与结果性因素相互配合,才能保证学生计算思维的建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导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不但要有学习活动的体验性目标的达成,而且能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出与特定结果性目标相配合的、促进学生计算思维形成的体验性目标的具体内容。

四、培养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导论”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1]

1.等级评定和解释说明。评价者先要对每一个评价要点给予好、中、差的等级评定。然后在观察、调查和测验等事实证据的基础上对自己给出的等级加以解释说明。比如,评价者对混合式教学“教学目标价值观的多维性”给出了“中”的评级,就需要进一步具体分析混合式教学的教学目标如何体现出对计算思维培养方面的发展要求,但还不够充分等。再如,评价者对“在线学习平台资源的有效性”给出了“好”的评级之后,就需要分析在线学习平台的教学资源是如何适应学生自主、有挑战性的学习,使之顺利进行。又如,评价者对“学生的学习成效”给出了“差”的评级,就需要给出课后的学生调查结果或测验结果,作为证据支持。在给出等级之后的解释说明,不仅可以使等级评定更加理性、客观,而且可以更好地发挥评价“解释教学”、“改进教学”的功能。

2.分项评价基础上的综合评价。就各指标进行分项评价之后,要对混合式教学做出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是对混合式教学动用各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计算思维形成的有效性的整体评价。它把前面分项评价中的各个评价项目、评价要点联系起来,形成对混合式教学整体效果的评定和主要因果关系的解释。综合评价重点看教学目标有多少促进学生计算思维形成的成分,最终又得到多大程度的实现,从而据此判断混合式教学在促进学生发展上的优劣等。这样,综合评价就抓住了“计算机导论”混合式教学促进学生计算思维形成这条主要线索,给混合式教学模式评定了等级并做出了解释说明。在实践中,如果需要更为精确的定量评价结果,就要研究培养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导论”教学的实际情况,据此赋予各个评价项目、评价要点适当的权重,通过加权求和获得定量的评价结果。其中,权重确定的合理性决定了最后所得分数的效度。

3.评价者素质。这套针对培养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评价者具有深厚的计算机科学专业素养。首先他必须具备掌握计算思维的内涵,对“计算机导论”教学的内在规律有所把握,能准确判断所提供的学习内容与所选择的学习方式之间是否相互匹配;其次必须具备深刻的洞察力,能够透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准确判断其学习是否处于自主状态,有效完成计算思维的建立。

五、结束语

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计算机导论”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效果提供一种评价的手段,为进一步完善以培养“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计算机导论”教学提供参考依据,并不作为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终结性评定。

参考文献:

[1]刘华.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及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3,(03):48-56.

混合学习理论论文篇(5)

关键词 混合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混合学习的解读

虽然国内学者对混合学习的定义有所不同,但他们普遍认为混合学习是网络学习和传统课堂学习的相互结合和互补,既发挥课堂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混合学习具有面授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特点,使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进度更加灵活。同传统教学相比,混合学习更具优势,发挥的作用更大,主要体现在:混合学习能够扩大教学规模,提高学习效率,降低学习难度以及降低学习成本。

2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存在的问题

(1)课时少,不受重视。目前,大部分高校课时一般设在60学时以下,许多学校竟然只有36课时。课时少只能大量删减教学内容,压缩实验环节,导致课程的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2)班级学生人数多,难以开展个性教学。公共课的教学基本上都采用大班授课,班级人数动辄上百人,而任课教师的监控范围有限,很难做到兼顾每个学生,更不用说开展个别化教学。(3)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资源少。很多学校的教材和讲授内容来不及更新,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落后,跟不上时代潮流。(4)课内外缺少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课后的交互很少,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5)评价方式简单。采用总结性评价, 即通过一次考试或一次作品评价学生的成绩,这种评价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迁移,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 基于混合学习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

3.1 基于混合学习的课程改革设计思想

基于教学设计和混合学习的理论,我们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改革确定的过程制定为五个环节(如图1所示)

(1)学生的学习需要分析。师范生逐渐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学习本门课程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在一线教学中的应用能力,为以后顺利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习者特征分析。大三的师范生已经开设过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和与计算机相关的一些课程,具备一定的教学理论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自律能力。但是由于学科和专业的特征,不同学生在学习态度和能力上也有区别,如理科专业的学生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采集、处理和集成能力上普遍高于文科学生,而文科学生在教育技术理论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高于理科学生。

(3)教学内容的确定。2004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对中小学教师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提出了相关要求。结合此“标准”和学生的切实学习需要,我们制定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教学设计理论、多媒体素材处理技术、多媒体课件集成技术和网站开发技术。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学习特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在保证最大学习需求的情况下,使其难度符合不同专业的学生。

(4)教学环境选择。课堂讲授选择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环境选择清华教育在线(THEOL)作为教学平台,平台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安排、教师信息、课程通知、教学材料、答疑讨论、课程作业、课程问卷、研究性教学等模块,完全满足本课程的网络教学需要。

(5)教学策略的制定。基于混合学习理论的特点,课程中对于概念性的知识采用讲授、阅读等形式;对于程序性知识则采用了阅读、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对于简单技能类的知识,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自主学习和任务驱动式教学;综合性、工作量大任务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等。

(6)评价方式的设计。因此,我们设计多元评价体系,建构多元评价指标(如图2所示)。

3.2 课程改革的实施步骤

(1)教学内容和资源的建设。资源建设是“混合学习”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托,除了传统的纸质教材和光盘以外,我们师必须收集大量的一线教师教学视频案例,必须开发大量的工具使用案例,必须使用网络教学平台为职前教师提供有力的支撑,目的是为教学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课程资源。目前,除了课程本身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实验指导书外,我们还收集了辽宁省多学科的优秀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开发了Photoshop、Audition、会声会影、PowerPoint、方正奥思和Authorware等多种常见多媒体处理和集成工具的文字、视频教程,形成了课程的优秀视频案例库、优秀课件库、常用软件视频教程库、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习题库。

(2)混合学习的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主要从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相混合的方式展开。课前将课程的简介、大纲、教学日历、学习方法、考核方式以及课程的学习资源等相关信息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上,使学生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知道课程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和评价方式。上课时,基础的理论问题我们主要采用多媒体讲授的方式进行,利用图像、视频和动画直观的呈现教学内容,突破难点;而具有开放性和争议性或者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题,我们用小组研讨的方式开展,我们给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通过课堂或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研究型教学模块展开交流讨论,并展示研究成果,上传到网络平台共享;具有较强技术性和操作性的知识,则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实验教学,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

(3)实施教学评价。在实施混合学习的评价过程中,要遵循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原则,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记录的电子档案袋完成。档案袋包括:登陆平台的次数、学习知识点的数量、学习的时间、作业、实验报告、小组的贡献、学生自评和小组内互评等。总结性评价主要采取期末测试和评判大作品两种形式。期末测试用闭卷的形式进行,试卷满分100分,题型包括填空、单选、多选、判断和操作题。大作品要求学生在期末结合自己的专业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综合性任务,一个好的课件需要制作者和团队具有一定的教学设计能力、较高的美学素养和较强的多媒体素材的处理能力,所以课件作品能够检验制作者和团队成员的动手能力。

课题名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体验式培训设计研究 课题编号:JG11DB277,课题性质: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从 Blending Learning 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

[2] 李克东.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

混合学习理论论文篇(6)

[关键词]混合学习;“案例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4A平台;VB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3-0122-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3.025

引言

二十一世纪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未来学家认为,传统教育中的3R(Reading,Writing,Arithmetic;读、写、算)将被3T(Technology,Teaming,Transference掌握技术、团队精神和知识迁移)所取代。这里的技术主要指的是信息技术。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混合学习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高等教育的学习方式。关于什么是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Jennifer Hofmann认为:混合学习是一种教学设计思想。在B-Learning Case Study(《混合学习案例研究》)中JenniferHofmann提出:混合学习是将学习过成功进行模块设计,然后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传递的教学设计思想。

Michael Orey认为:混合学习的定义要从三者的角度:学习者、教学设计者、教学管理者考虑。第一,从学习者角度来看,是从所有可以得到并与自己以前的知识和学习风格相匹配的设备、工具、技术、媒体和教材中进行选择,以适于自己达到教学目标。第二,从教学设计者角度来看,是组织和分配所有可以得到的设备、工具、技术、媒体和教材,以达到教学目标。第三,从教学管理者角度来看,是尽可能经济地组织和分配一些有价值的设备、工具、技术、媒体和教材,以达到教学目标。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的观点:“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是形成混合学习的关键要素”。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认为:“所谓混合学习,是指对所有的教学要素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以达到教学目标。”

本文中对于“混合学习”理论的本质涵义理解为:混合学习其关键点是对“教”与“学”的所有要素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用不同的教学理论作为指导,满足多样化的学习目标、多样化的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以及多样化的环境的要求最终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即混合学习不只是形式上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的简单混合,应该是根据实际情况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网络学习(E-Learning)的数字化优势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掌握好相应的计算机知识,教育部将计算机教育划分为三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在大部分高校普遍把“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纳入其中的第二层次――计算机编程语言类课程,专门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主要是通过此类课程使得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教学(VB、C语言等)一直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如何切实地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使其学以致用,适应社会的需求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一直以来对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依据传统的教学活动开展,例如在VB程序设计应用类课程中,其知识点或操作技术点的分布并不是单一的直线型而是分布式的网络状。传统的教学方式停留在“重讲授,轻实践”的层面,这也造成了学生仅仅能够初步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中的基本知识,学生以囫囵吞枣的方式学完课程后往往缺乏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2)虽然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使得高校信息化技术得到发展,大部分高校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仍无法满足一线教学的需求。教学手段从“粉笔+黑板”改变为“计算机+大屏幕投影”,但深入地分析会发现其实质不过是从老师的“口述式灌输”转化为技术式的“多媒体式灌输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疲于信息轰炸式的教学,完全没能发挥出自身学习的自主性。依葫芦画瓢的上机实训操作中,学生可能并不清楚通过该操作后应了解的真正含义。一面对实际问题可能无从下手,违背了高校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标,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分析综合能力也得不到完好的体现。

针对此种现状,本论文中提出混合学习下基于案例一任务驱动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它整合传统教学、混合式网络学习、连接实践教学活动,对如何将混合式学习下的案例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在当今的教学实践中作具体的行动研究。

二.混合学习下基于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混合学习下的案例一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涉及三个重要因素:混合式的学习环境、典型性的案例和发散性的任务活动。混合学习环境(以学校的4A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作为前提,案例驱动教学偏重于教师的教,指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教学过程;任务驱动则偏重于实际操作的学,指学生以任务为驱动,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学习过程。典型性案例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目标选择的极具代表性案例,围绕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案例使用与教学添加了新鲜的血液,案例教学的种类变得更加丰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1)教师指导的案例教学。教师首先给学生介绍要研究的案例,然后布置给学习者要回答的问题清单,并提供描述案例的相关材料的访问方式。学习者独自研究案例材料,并在贴出他们对问题的回答,在这里他们可以看其他人的回答并给予评论。学习者需要从答案中得到的原理、趋势、启发和指导。最后,学习者概括他们的发现并指出这类知识如何应用在真实的生活中。教师根据学习者在没有过分简化的环境的情况下,是否识别理解正确知识原理作为打分的依据。(2)微型案例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连的简练但完整的例子来提供相关学习内容的知识点间的关系,然后给出问题,并解释环境。问题要求学习者仔细地研究环境,推断出教材中提到的知识点,应用原理并得出结论。然后,再给学习者一些额外的问题,要学生思考回答,并让学生编写自己的案例,让其他学员讨论和评价。(3)反馈单。在仔细研究某领域的一项工作后,要学生表达他们的反应。这个工作可以适用于一个简单的例子、报告。为了使得案例研究更具实效,可以让学生填写一个表格,如下部分需要填写:个人目标即通过这个案例,你希望得到什么?总结即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它对于所有学习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反馈即这个案例对你的学习有何重大的意义?效用即你如何将在此处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自己的相关工作中?混合学习下典型性的案例如图l所示。

发散性的任务活动乃是学习者在真实环境中应用技能、知识和态度做准备。教学者将一般的、抽象的知识应用于明确的、具体的情境中,是学习者将技能熟练起来,并将学习的片段组合起来,使应用更迅速,流畅,树立对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的信心。传统的教学实践活动是一个“三步式”顺序活动的反复。首先教师给学习者指定练习任务,以便他们能够立即开始,学习者执行任务过程中会得到教师给予的反馈。混合学习下发散性的任务活动要充分体现混合学习和任务驱动的整合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的深刻作用,如图2所示:

基于上述三要素的分析笔者将混合学习下基于案例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构建如下图3所示:

三.混合学习下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Ⅶ课程中的具体实现

学习内容由多个单个的学习对象组成,一门课程是为了完成一个复杂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可能会比较宽泛,不可能在一个主题活动中就交完。它也许不能被分割成更简单的单个目标,或者它是学习者能够同时学习的若干紧密相连的一组目标的代表。笔者以学校按教学周排课(两节理论课+两节上机实践课)为依据,将整个VB程序设计课程分为36次课(每周两次课:案例理论课一次+上机任务驱动的活动实践课一次)即36个单元。一次课比一个单独的主体活动要大,比整个的课程要小。大多数情况下,一次单元是一个具有自己的目标、介绍、总结、学习活动和评价的缩微课程。一次单元像一个超级主体,要比一个简单的主体活动完成更大的目标。可以把一个单元设计成一个教学对象――独立的,能够完全完成自己目标的。一个单元也可以将教学活动仔细规划、搭建,或者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开放的环境,使其自由地参与自己想参加的学习活动。

整个VB课程可划分为不同层次的学习对象,并从最主要的学习对象开始,引出其他更具体、更细分的对象。如图4所示。

在混合式的VB教学中,由教师将VB的典型性教学案例给学生讲解演示,学生学习并展开分析讨论,理解对类似情境下产生的问题采用此种相关的知识点,在以后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就能借鉴应用。以任务为驱动的学是指在教学实验过程中,教师拟定一个短期的目标,分解成对应教学知识点一些任务让学生完成。在解决任务的自我探索过程中,学生必定要主动出击分析理解有关的知识点,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式的学习。通过前者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通过后者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和再现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笔者以上饶师范学院10级教科(1)班(心理学专业)作为行动研究的对象,依据上述混合学习下基于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展开了一轮VB课程学习的教学行动研究。具体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

教师前期准备和学生计算机水平初始能力的评估;主要是从这样四个方面着手:

(1)混合学习的平台方式的把握。在实验学习之初,对所依据的网络教学平台一上饶师范学院4A教学平台做充分的讲解介绍。

(2)对学生初始能力的整体把握。笔者在全班51位同学中学中笔者找了25位同学(10男15女)就对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及兴趣做了访谈,其中有19位同学认为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概念很难理解,计算机语言的学习相对于专业课的学习更有难度。最重要的是大多非计算机专业数学生这门课程学了有什么用处心存疑虑,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同学对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缺乏兴趣,畏难情绪比较普遍。

(3)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的典型案例选择及实现。针对此上述调查结论,笔者在案例选择方面便慎之又慎,既要注意到知识点的分布,又要实际可行生动与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所选案例的灵感和依据来源于日常的电脑使用过程,如:上网时常弹出的滚动字幕广告、XP自带的计算器、微软office系列中的调色板,常见的社会性软件的登录密码界面等等作为出发点,以设计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单小软件的为案例,据此为先导鼓励学生使用所教授的VB程序来模仿设计类似软件,激发学生由被动使用变为主动设计,很好地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相关拓展资源的贮备和教学评价反馈实现方式的把握。此部分工作同样依据混合学习网络教学平台实现。通过该平台的课程模块将课程内容,如电子教案(PPT)、案例源代码(加详细的注释),案例实现思路分析文档以及类似案例的延展等传至4a平台资源库供学生下载和学习。课后通过答疑及论坛板块教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来实现对教学的评价和教学效果的整体认知。

2.教学模式的实施阶段。

依据上述混合学习下基于案例一任务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实验。以我校4A网络教学平台为环境,在多媒体课堂上演示一个典型教学案例,将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与理论概念蕴含其中,同时在模仿案例程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编写程序的知识点和技巧。布置相对应的学习任务并在实验课上进行实践练习。以下是一个单元(理论+上机)的行动研究过程,如图5所示。

3.调查反馈小结阶段。

通过此项目(案例+任务活动)行动研究,笔者体察到:基于所选典型性教学案例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所见所用,学生由初次接触的缺乏兴趣到兴趣高涨,听课和实践操作的积极性也较高。同时部分同学除了能很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外,且有创新的想法并能付诸实现。老师充分利用混合学习4A教学平台做足教学准备工作外加适时引导,使10级教科(1)班大部分学生对VB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自主探究意识得到开发、学生与学生之间、各个学习小组间的交流协作也空前高涨。

从教学时间安排来说,一次课两个课时内,要讲解和联系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分析讲解典型性案例、模仿拓展典型性案例、同时对分解任务的创新性思考实践、生生之间相互合作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这就越发需要采用混合学习理论,利用4A网络平台将课堂内外相连接起来,充分利用好课堂内外的时间优化教学策略分析案例重点难点,加强对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

4.对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思考

混合学习下“案例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先由教师主导理论课堂,再转到学生主导实验课堂。理论课堂有教师来管理,包括设置学习进度,安排学习任务,提供信息及给学习者测试打分等。相应的实验课程,学生通过任务活动的实验探究深化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并将学到的知识与生活或者工作联系起来。

综上所述,对混合学习下课程教学研究的案例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图3)做几点更详细的阐述:(1)确定教学目标。在你开始做教学设计时,必须要清楚所讲授的典型性案例和所分配的任务将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2)建立学习目标。拟定一个与典型性案例匹配的任务,并将其分解为与知识点相关联的小任务。(3)确定先决条件。摸清学习者的初始能力,给学习目标分层。(4)确定学习内容。学习内容通常是相互包含的层次关系,一个混合式学习下的案例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学习内容应该是多重的,建立起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紧密联系。(5)完成实验任务活动。任务活动可以为实现目标提供多种形式来满足不同类型的知识传授和不同教学策略需要。

四.结语

混合学习理论论文篇(7)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职业教育;学生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刘俊玮(1971-),女,云南曲靖人,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与继续教育;马勇(1959-),男,云南建水人,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与继续教育。

基金项目: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十二五”成人教育科研规划2013-2014年度课题“成人自主与协作学习模式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研究”(编号:2013-041Y),主持人:刘俊玮。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9-0065-05

一、概念的界定

(一)混合式教学

所谓混合式教学,是指将传统教学的优势与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将学习从传统的基于课堂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模式转变为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混合式教学主要是从“教学内容”、“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这三个点着手,利用网络在线学习所具有的多媒体资源丰富、内容更新快、交流渠道多样化、学习方式自主化等优势,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教学手段与现实脱节、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单一、技能及创新培养欠缺等问题。

(二)学生综合素质

对于素质的概念,不同的切入角度有不同的含义,一般可以将其分为广义和狭义的理解。狭义角度的素质,主要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切入,而广义角度的素质,则是指个体基于先天的基础,结合后天的环境,包括教育环境、生活环境等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品质。《辞海》对素质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素质是指人或事物本身具有的一些特点和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素质则是指人的生理运动转向心理运动的一种系统,是人的心理活动转变为行为发展的准备状态。从教育学的角度而言,素质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在先天与后天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一个总体水平。也有人认为素质是人的一种基本品质,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培养而形成的品质结构。

本文基于前人的基础,认为素质指人基于先天的一些生理和心理属性作为基础,然后经过后天的学习与培养而形成的一种品质,是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所产生的一种身心品质。在素质教育体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出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现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未来发展形态应该是以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的。因此,我们的素质教育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核心理念。

二、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一)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将教育活动的实施者作为评价的主体。自我评价是一种内部评价,是对自身思想和行为等的一种评价,例如学生基于教师的要求,对自己在课堂上是否积极参与的态度所进行自我评价,从而对课堂的效果进行反馈。在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中,自我评价即为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这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主人翁意识,通过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并且对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反省,最终来调整学生参与学习与活动积极性。但是,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会受到外界环境较多的影响,且学生本身的自我评价水平也相对较低,因此,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往往不够客观,因此,需要来自多方的评价来对学生的自我评价进行修正。

(二)他人评价

与自我评价相对,他人评价是指教育活动实施者之外的他人作为评价的主体,他人评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或机构。他人评价是以除自身以外的群体对被评价者的表现进行判断的一个过程。他人评价属于外部评价。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他人评价一般有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在学校中的德智体等方面的评价。同学评价则是对被评价者的上课专心与否、发言积极与否等方面进行评价。家长评价则主要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三、混合式教学对职业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采取的技术路径

以某职业院校某专业的学生为具体研究对象,按照建立的评价体系,在新学期开始之初(即实施混合式教学之前),从学生自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三个层面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选取2门课程,对教学内容进行划分,确定课堂学习、网络学习和技能训练三个平台的适用内容以及所占比例,实施混合式教学;在学期末,按照建立的评价体系,再次从学生自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三个层面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析学生综合素质的变化;给出结论和建议,讨论混合式教学的改进途径。

(二)职业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理论依据

1.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Howard Gardner于1983年首次提出,认为智力是人们解决一种或一类问题的能力或者创造出受到多种文化背景中均认可的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智力是一种组合,是由多种能力共同作用而成的一种组合,而不仅仅是通过简单的测验就可以测量出来的。Howard Gardner认为,人的智力是由多种智力构成,其中包括语言智力、逻辑智力、数理智力、运动智力、身体智力、自我反省智力、人际交往智力等。对于学生而言,在智力的构成上是平等的,每个学生都具备上述这些智力,但是这些智力在不同W生身上的表现强度以及后天的发展程度是不同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具有其智力强项和智力弱项的,因此,应当重视学生在其强项智力方面的发展潜能,而不仅仅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判学生的智力高低。可以看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是一个多维度的工作,这与我国教育理念中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理念是一致的。

2.成功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R.J.Sternberg于1996年提出的,该理论是对传统智力理论的重大突破。成功智力理论认为,传统的智力理论所涉及到的那部分智力是呆滞的智力,即参与学业评估、智商测试等测验所表现出来的智力。虽然很多人熟练掌握这一类智力,但是却严重缺乏将这些内在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成功智力理论则认为,智力分为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人的综合智力是这三部分智力共同协调发展的综合体,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创造性智力,这是分析性智力与实践性智力相互联系的桥梁。成功智力理论认为,成功不属于少数人,而是人人都能成功,因此,学校应该采用全方位、个性化的培养方式,帮助学生找到其智力潜质,从而获得成功。

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提出的,认为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换言之,人的全面发展涉及到了人需求的满足、能力的提高、活动的丰富、个性的发挥、社会关系的富足等内容。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充分自由发挥其内在潜能的一个过程。人的全面发展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个体的差异性发展,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的整体性发展。由此可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其本质是对人的综合素质整体提高的一种倡导。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重点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素质提高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这是学校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知道思想。

(三)职业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结合上述职业教育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建立的理论依据,制定了职业教育学生综合素养评价量表。该量表由五大部分构成,分别是道德素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表现,此为职业教育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一级指标。每个一级评价指标由若干个二级评价指标构成。每个二级评价指标由若干个子条目对其进行衡量。评价量表见表1。

(四)混合式教学实施后职业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以表1为具体评价手段,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评分。评分分为五个等级,由高到低分别为5分、4分、3分、2分、1分。为了避免职业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观性,本文采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学生自评、家长评价以及教师评价三个层面对职业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1.学生自我评价。在实施混合式教学后,从学生自我评价的角度对其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并将其与实施混合式教学前进行对比,其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实施混合式教学后,除了表达能力和生活这两个指标外,学生综合素质的大部分指标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2.家长评价。在实施混合式教学后,从家长评价的角度对其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并将其与实施混合式教学前进行对比,其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实施混合式教学后,除了责任层面,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其他层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尤其是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其提升的幅度较大。

3.教师评价。在实施混合式教学后,从教师评价的角度对其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并将其与实施混合式教学前进行对比,其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实施混合式教学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所有层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尤其是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以及表达能力,其提升的幅度较大。

四、结果讨论与建议

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提高其综合素质。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实用的教育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有助于他们成为高效的学习者,更好地适应着瞬息万变、充满挑战的社会。而实施混合式教学,需要从教师和学校这两个层面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教师层面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因此,对于混合式教学而言,其实施离不开教师在其中的主导作用。这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适当调整传统的课堂讲课教学方式与网络等数字化学习方式的时间比例。学生习惯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授,而且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而网络等数字化形式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这种特殊的教学方式所占的时间会比较长,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负担。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好这两种教学方式的时间分配,学生在这种混合式教学方式中,不但能够增强其对学习的兴趣,改善其学习习惯和态度,还可以促进学生全方位地掌握知识要点,并掌握具体的实践能力。换言之,混合式教学不仅仅是要将传统的课堂授和网络等数字化教学结合,更要合理分配这两种教学方式的时间,从而发挥混合式教学的最大优势。另一方面,科学地设计学习活动。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的过程,而学习活动设计对于混合式教学而言,不仅仅包括网络等数字化教学形式的设计,还包括课堂授课的形式设计,比如设计小型活动来达到学习目的。混合式教学的设计应遵循三大原则:一是适配学习对象。以学生为中心,综合考虑其学习需要、兴趣爱好、已有能力水平、认知特点等各方面情况;二是适配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内容需要不同的混合学习活动;三是适配学习过程。不同的学习过程需要不同的混合要素。只有科学合理的学习活动设计,才能真正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混合式教学不是传统教学方式和数字化教学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达到1+1>2的效果。

围绕着上述教师主导作用的两个方面,在混合式教学背景下,教师必须具备四项技能:第一,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技能。混合式教学模式意味着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两种及以上的学习方式,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进行深度的学习,教师需要对各种媒体资源进行优化设计,并且通过不同教学策略的创设,来丰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境,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出学生体验情境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第二,促进有效交互的技能。虽然混合式教学中在线学习意味着教师不用进行面对面的授课,但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参与对于学生学习的有效交互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师需要在交互过程中体现其亲和力,注入一定的情感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仍然需要教师进行解答。第三,学习过程管理的技能。混合式教学中,教师会在M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来帮助学生完成深度学习。因此,教师在混合式教学中必须具备足够的学习过程管理能力,从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学习环境的设计技能。混合式教学的本质,是要求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学习文化和氛围,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虚拟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为了实现混合式教学,就需要结合教学目的,来进行学习环境的设计。

(二)学生层面

作为混合式教学的学习主体,学生学习效果除了与学校的混合式教学平台,以及教师的混合式教学技能有关,还与其自身的学习主动性有关。换言之,混合式教学价值的真正发挥,不但依赖于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力量,同时,还需要学生从自身出发,把握各种参与混合式教W的机会。学生要积极了解自己,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是学生了解自身,增强自我意思一条重要途径。同时,学生还应该积极参加各种混合式教学实践活动。除此之外,在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模式下,学生要自主做好时间管理,合理安排好学习和休息时间,同时还要增强自身在混合式学习中的责任感,做到有人监督和无人监督一个样。

(三)学校层面

从混合式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发现,要使混合式教学真正发挥其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方面的作用,仅仅依靠教师和学生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依靠学校管理部门的支持,特别是在政策、师资、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的建设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持,这对混合式教学能否顺利高效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例如,从学校层面出台混合式教学的相关政策,注重师资培养,搭建或改造网络教学平台、技能训练实训室平台等学习环境,真正发挥平台的在线讲授、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在线测试、互动评价、学习反思、协作学习、自主学习、技能实训等功能。

参考文献:

[1]Garrison,D.R. and H. Kanuka, Blended learning: Uncovering its transformative potential in higher education[J].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7(2):2004,P:95-105.

[2]Garrison, D.R. and N.D. Vaughan, Blend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Framework,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2008:John Wiley & Sons.

[3]Launer. R. ,康文霞.混合式学习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五种假设[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1):57-60.

[4]王淑慧,刘丽萍.信息化背景下的混合式学习的发展和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9):2113-2114.

[5]郭丹.混合式学习有效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7):153-156.

[6]罗晓岗.影响高校混合式学习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分析[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24-30.

[7]黄荣怀.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14.

[8]李恬.论网络环境下“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87-191.

[9]杨志珍.混合式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J].继续教育,2010(3):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