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13 05:44:54

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会写“万马齐喑、不拘一格”等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能讲解诗句的意思,能借助诗歌的题目理解每首诗的内容。

3.能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情景没体会诗人的情怀。

教学重点: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会写“万马齐喑、不拘一格”等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能讲解诗句的意思,能借助诗歌的题目理解每首诗的内容。

教学难点:

能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情景没体会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导入:

展示:诵读一首你最喜欢的诗,谈一谈你为什么喜欢;今天一起来学三首诗。

预设:《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2.走近诗人:

出示图片:陆游

林升

龚自珍

对这几位诗人你还有哪些了解,对他们的作品有哪些了解,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诵读吧!

3.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世界名篇《古诗三首》。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乃

2.我有识字绝招!你说一个,我说一个。比一比谁得绝招多。

图片识字:祭祀

精神抖擞

形近字识字:恃

3.领读生词,注音读准字音,班级开火车读词语,比一比谁读得准确。

4.用喜欢的词语说句子。

5.学习词语:不拘一格。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认真读古诗,解决生字问题,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认真体会作者的感情。

2.自由朗读三首古诗。

出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理解诗里的意思,体味表达的情感。

3.读通古诗《示儿》。

4.小组讨论:

讨论主题:

(1)怎样可以读通古诗。

(2)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尽快读懂古诗。

(3)怎样可以把后面的两首也读通顺啊?

预设:划分诗歌的节奏。

四、感知诗歌,初步体会

1.反复读,将诗读通顺、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诵读古诗想一想这三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要求:

(1)读好诗歌的节奏。

(2)读准每一个字音。

2.诵读三首古诗,进行整体感知,这三首诗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预设:爱国

3.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预设:

(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4.小组同学说一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五、课堂扩展

1.诗歌朗读比赛。

比赛规则: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歌的韵味!评选出诵读冠军。

2.多种方法背诵古诗,分享背诵方法。

六、学习生字

1.出示会写生字:

2.观察字形,写好每一个字!

3.出示形近字,观察一下,找一找说不同。

七、作业布置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八、巩固提高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课时

一、识字导入

1.出示会写生字:

2.观察字形,写好每一个字!

3.出示形近字,观察一下,给形近字进行口头组词。

4.同桌互相指读生字,并组词,并观察形近字,进行组词练习。

5.谈话导入:

国家生死存亡,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一些爱国诗人用笔墨来表达对国家的深沉热爱!

二、古诗背诵

小组之间进行背诵检查,然后请同学展示自己的背诵情况。

三、古诗赏析

选择一首你最喜欢的诗歌说一说诗歌的意思。

讨论:怎样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文?

预设:

(1)参考课后注释理解。

(2)借助工具书查询。

(3)听一听别人的理解。

(一)示儿情怀

1.想一想从《示儿》这首诗的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1)示儿:给儿子看。

(2)我的问题:陆游想告诉儿子什么?

(3)出示诗句: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2.展示一下搜集的资料:

预设:

(1)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

(2)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3)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4)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所以一生都致力于抗金事业。

3.你有哪些字词理解不了呢?一起交流讨论讨论。

预设:

(1)元:本来。同“原”。

(2)王师:南宋王朝的军队。

(3)九州:这里代指全国。

(4)乃翁:你们的父亲。

4.抓住关键提出问题进行诗句的理解。

(1)诗文的关键词是哪一个?预设:悲。

(2)诗人“悲”的是什么?

(3)他的遗愿是什么?

5.结合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预设: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了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二)临安感慨

1.《题临安邸》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预设:写在临安旅店墙壁上的诗。

2.我的问题:作者在墙壁上题写了什么内容?

3.解决有用的问题,理解诗中意。

出示诗句: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问题预设:

(1)临安城有什么特征呢?试着用诗句来回答,再试着描述一下临安城的景象。

(2)诗人提出了怎样的问题?

(3)他为什么有这样的疑惑?

(4)这疑惑中有诗人怎样的感慨和情怀呢?

4.解释字词:

(1)几时:什么时候。

(2)休:停止。

(3)直,简直。

5.讨论:临安这花天酒地的靡靡之风是繁荣的真相吗?

预设:不是。

6.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里的意思。想一想作者感慨些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

预设:诗人对国家命运深切忧虑,对统治者苟且偷安饱含愤恨。

(三)呼唤变革

1.《己亥杂诗》写作背景。

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诗》。这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

2.了解写作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文的意思。

3.出示诗句: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4.解释字义

(1)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2)恃:依靠。

(3)风雷:是指重大的变革。

(4)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5.讨论:

(1)想一想,作者用“万马齐喑”比喻什么?

预设:比喻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2)我的问题:为什么会“万马齐喑”?

预设:从社会谈起。

6.学完《己亥杂诗》,请谈一谈你对自己生活的这个时代选拔人才的机制有什么看法?可以简单论述一下班级“班干部轮岗制”。

四、课堂展示

1.选择一首诗歌,进行小组研讨,然后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

2.把你认为诗中最能表达爱国情感的诗句写到积累本上。

3.展示你所搜集的爱国名言。

五、作业布置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古诗三首教案篇(2)

教学内容:《竹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

3、体会诗句的含义,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句的含义。

难点:领悟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PPT

一、谈话引入。

1、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2、出示课题:《竹石》。

二、学习《竹石》。

(一)解诗题。

1、初读古诗。

(1)、自由读、指名读诗,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听录音朗读:注意朗读时的停顿和节奏。

(3)、齐读,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2、解诗题。

(1)、这首诗的题目是《竹石》,什么是竹石呢?

(2)、我们平时在家里看到的竹子与诗歌里的竹子有什么不同?

3、走近作者。

(1)、这首诗的作者是郑燮。课前布置大家回去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2)、简介作者。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年间的秀才,雍正年间的举人,乾隆元年的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善诗、词、曲及书札散文,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所作几乎每画必题,款式光怪陆离,别具风致。作官前后均居扬州卖画,为“扬州八怪”之一。

郑燮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这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郑燮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品析郑燮不同时期所画的兰竹图上的题画诗,我们可以透过有限画幅的形象联想到郑燮的人生经历,联想到清代社会的种种腐败现象。

(3)、这首诗是作者在他画的竹石图上题写的诗,这类诗我们叫做“题画诗”。

(二)、明诗意。

1、借助课本的注释和手上的工具书,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然后说说诗句的意思。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竹子抓住青山绝不肯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磨:折磨。

坚劲:坚定强劲。

任:任凭。

尔,你。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历经无数磨难打击,依然坚韧挺拔,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风也不能把它吹倒。

前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后两句的“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竹石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

2、齐读古诗。(读出竹石的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悟诗情。

1、作者仅仅是写竹子吗?他还想表达什么感情?

《竹石》一诗表面写竹,实则写人,作者借赞美竹石坚定、顽强的精神,隐喻自己风骨的强劲。抒写了诗人自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社会的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2、这种表面上写物,实际上则写人表现方法就是“托物言志”。

3、用赞美、敬佩竹石的语气再次齐读古诗。

三、课堂总结。

1、你还知道哪些古诗是

“托物言志”的呢?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青松》

现代·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2、欣赏《竹石》吟唱,熟记诗句。

3、布置作业:课后搜集郑燮的诗歌,体会他的诗风。

板书设计:

竹石

(清)郑燮

特点

状物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坚忍不拔

精神

言志

千磨万击还坚劲,

古诗三首教案篇(3)

关键词:古诗词阅读;小组合作交流;对话;学案导学;课堂检测;高效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们洋溢着中国文字的魅力,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作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古诗词中简洁凝练的语言、委婉含蓄的表达、意味悠远的境界、深厚长远的文化,无一不打动着我们。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古诗词的权重在初中课本中越来越大。人教版7―9年级语文教材共计选编了古诗词28篇,推荐课外古诗词背诵50首。尤其是推荐的50首课外古诗词,虽说只是要求学生能背诵即可,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不应只停留在死记硬背上,教材推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古诗词知识对课外古诗词进行赏析、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背诵。但是,古诗词的教学确实非常不容易,学生学得头痛,教师教得棘手。

一、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的现状

纵观整个古诗词阅读教学过程,笔者发现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都会影响着课堂的进程,甚至是学生的思维。一堂古诗词阅读课上得好坏,也大部分取决于教师。但是现阶段在古诗词阅读这一教学中,许多的教师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将古诗词的教学等同于文言文的教学

当前,不少教师在遇到一首古诗词的时候,首先就是带领着学生进行重点字词的理解,然后在理解重点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句子翻译。这样做不仅将更多的精力花在了字词的理解上,而且由于古诗词大部分都是采用借景抒情,内容上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导致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带领学生一起理解感悟,但是学生仍旧“不知所云”。

2.古诗词教学经常出现“无声”或演变成“一言堂”

在古诗词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尴尬。这种尴尬总结起来就是:教师没有针对学情去合理地进行教学的设计,或者没有放胆去让学生自主鉴赏。这样的情况下,古诗词课堂上,教师抛出一个问题,然后叫一位学生回答,学生“无声”;第二位学生也是如此;第三位第四位亦是如此……教师开始或心慌意乱或气愤不已,内心暗骂学生太笨了,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了。在一片“无声”中,教师开始“侃侃而谈”,将自己认为的很重要的而且是学生应该要知道的知识点一股脑儿地倒给学生;而学生呢,在教师的“侃侃而谈”下,开始“奋笔疾书”,像打字机似的将教师所说的都打印在了书本上。

3.只有“半桶水”的教师难以教出“一桶水”的知识

大部分教师对于古诗词的素养都停留在学生阶段所学到的。不少教师在学生生涯中缺少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古诗词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等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整体素养并不是很高。工作之后,教师们大多难以静心学习,平时教学时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大多靠的是教师参考书或者是网上参考资料,所以对于课本中的古诗词往往是“一知半解”。教师都只有“半桶水”,又怎么能给学生“一桶水”呢?

那么,面对这种种问题,当前的古诗词教学该何去何从?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大问题。古诗词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因为可以提高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加文化素养,更是因为在我们的中考中会有古诗词的默写和古诗词的鉴赏这两种题型。对于教师而言也是如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往往希望将课文中的古诗词当成一个“例子”,通过对这个例子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学习赏析古诗词的方法,从而能够在考试的时候,面对这种题型能够更加有方法、有效率。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笔者将古诗词的教学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本文就针对如何建立古诗词高效课堂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希望通过学习,寻求多种教学途径,改变古诗词课堂上学生“沉闷”教师“无奈”的现象,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二、小组合作交流模式让每个学生都“动”了起来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笔者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7个小组,每组4人,或者让他们自由组合,在古诗词的阅读教学中尝试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模式进行赏析。每位学生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或提出自己的疑惑,其余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并且帮助答疑。如果每一位学生都不能理解,那么就求助教师。这样一来,不单单是让课堂成为了“学堂”而不是“讲堂”,而且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了。

例如,笔者在教授温庭筠的《望江南》一词时:改变了原本教师引领学生回答的模式,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词中的内容和情感。首先,笔者导入到这首诗后,让学生自由地朗读,并且带着自我的理解,去细细地分析整首词;然后,笔者让学生自由组合,一个组的人数不能少于2人,不能多于5人,在组里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质疑答疑;最后,由小组派代表对词进行讲析,并且说明重点和难点,而疑点呢就交由教师进行简答。

采用这种形式后,第一小组总结归纳:“肠断白O洲”一句中的“肠断”一词,读出了悲伤、痛苦的感情。第二小组总结归纳:“过尽千帆皆不是”,从中看出了失望的情感。同时这一小组的一位学生提出疑惑:温庭筠是不是女的啊?第三小组总结归纳:“独倚望江楼”一句中的“独”字给人孤寂的感觉。第四小组总结说:这里写的应该是一个妇人,她的丈夫远在外地,她去望江楼是盼望着她的丈夫归来。第五小组急忙归纳道:“我组认为,这位女子早晨梳洗完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望江楼,盼望丈夫归来,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女子盼望丈夫归来的急切心情。”第六小组是最后一个发言的小组:他们首先表示,他们小组所讨论出来的,其他小组都讲过了,不管是内容或者感情基本都是一致的。不过他们小组还发现一个地方,“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中的“悠悠”一词他们认为是指妇人等待的时间很长。这堂课讨论到这时,全班都沸腾了。其余组中没有轮到发言的同学的激情更是高涨,他们抢着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人说等待时间长应该是从“梳洗罢”和“斜晖”两个词语中看出这位女子是从早上一直等到了晚上。有的人说“悠悠”给人一种水一直不停地流,而人也将一直等待下去的感觉。

上到这里,笔者不禁拍手叫绝。之前一直都是教师在讲解时认为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在学生的思维的碰撞下,竟然将《望江南》一词中的重难点都讲析了。笔者也不禁思考:之前笔者在课堂上所讲的其实都是学生可以理解的内容,而对于学生不能理解的内容却只字不提。至此,我将我原本想要讲的洋洋洒洒的大堆内容舍弃掉,只跟学生一起学习走近温庭筠。

小组合作交流模式的运用,避免了教师提问、学生不答的尴尬,而且让课堂真正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成为了“小老师”,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且增强了他们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同时让他们的探究意识逐渐地体现出来,掌握了赏析古诗词的一些方法。

三、“对话教学”模式让古诗词课堂“闹”了起来

被誉为“拉丁美洲杜威”的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在他的《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中指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教学”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是学生自我的对话、学生与环境、社会之间的对话。但是需要时时刻刻紧记的是:学生应是对话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

例如,《渔家傲・秋思》一词:

师:同学们,首先我们自由朗诵《渔家傲・秋思》一词,从诗中你读到了什么内容和情感?

生(读),齐答:写了秋天的景物和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师:哪些词句是在写秋景?

生(找)读诗句

师:刚刚同学们找到的关于秋天景物的诗句具体是哪个地方的秋景呢?这个地方的秋景有着怎样的特点呢?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生:描写了边塞秋景的奇异

生:大雁没有一丝逗留的意思,应该是说边塞的秋天天气非常寒冷

生:声音也都是边塞特有的声音

生:长烟感觉是烽烟,说明此时的边塞正在战争中。

生:我觉得长烟不一定是烽烟,但是从“孤城闭”中看到了因为战争的原因城门紧紧地关闭着。

师:边塞的无论是天气、声音还是城市,都和词人的家乡如此得不同,是这样的奇异。那么情感呢?从词中去找找看。

生:除了“浊酒一杯家万里”和“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中可以看出的思乡之情外,我不能理解“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一句,也是在写思乡的情感吗?

师:有没有同学可以帮助这位同学的呢?

生:词语手册上说“燕然未勒”其实运用了典故。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师:因为还边患未平、功业未成,所以回家的日期遥遥无期,这表达了什么?

生:想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通过这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学生与教师间,学生与文本间的思维一再地进行碰撞,学生的发言也在这样的对话中具有个性化和创造性,学生对于《渔家傲》一词的理解认知也在逐步地深入。同时学生在古诗词课堂上“说得多了”、“动脑动得多了”,课堂的参与积极性也提高了。古诗词的教学不再只有老师的讲解,学生也敢于提出他们的疑惑、发表他们的看法,让古诗词的阅读课不再是沉闷的课堂,而是“热闹”起来了,变成了富有活力的课堂。

四、学案导学课堂检测相结合让古诗词教学“高效”起来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运用,能够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利于教师及时地了解学情,对学生所能达到的基本水平和差异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的重点难点,避免“学生希望你讲的你不讲,学生不希望你讲的你拼命讲”的情况的出现。同时一堂课是否高效?最终还是要看学生的检测是否过关。特别是古诗词的教学,不单单只是例子而已,无论是期末测试还是中考,都可能出现关于古诗词的名句默写或者是古诗词的对比阅读。所以对于古诗词的教学,笔者认为课堂检测这一环节是缺一不可的。

如在教授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一诗时,笔者首先给学生下发了一张表格――师生学习案,围绕学习案学生进行预习思考。

针对学生预习中出现的状况,将教学的重难点主要围绕在学习案中的第3、4、5三个问题上,整堂课,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这三个问题上,学生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引导,最终解决问题。然后笔者留了10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检测,题目是:一、用古诗文原句填空。(1)诗以言志,杜甫在《望岳》中的“――――――,――――――”。表达了诗人勇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2)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3)作者细览泰山美景的诗句是――――――,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包含的人生哲理是:

二、测一测你的记忆力:默写该诗。

通过学习案的学习和课堂的当堂测验,教师一方面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对于古诗中难以把握的地方,着重去讲解学生不能了解且掌握的知识;另一方面,课堂检测环节的设置,也让整堂古诗阅读课变得更加得紧凑且有实效。因为检测机制让学生能够更专注地学习,更用心地思考。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学就是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这门课。”对于语文教学中这块难啃的骨头之一――古诗词,要让学生喜欢,唯有教师首先要采用学案导学了解学情,以学定教,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古诗词。其次就是要教师、学生都参与到与古诗词进行对话中去,全方位多角度地对话文本,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同时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或者自由组合交流的形式,让每个孩子都读起来、说起来、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总而言之,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寻求多种教学途径,意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能力,提高阅读和鉴赏古诗词的水平,从而建立更为高效实用的古诗词课堂。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古诗三首教案篇(4)

关键词:小学生;古诗词诵读;实践方案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缩影,蕴含着独特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和哲学美,开展小学生古诗词诵读教学活动是传承诗词文化教育的基础,有助于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操,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本文将从为学生创建高雅的诵读环境,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三方面来浅析小学生古诗词诵读实践策略。

一、为学生创建高雅的诵读环境

开展小学生古诗词诵读实践活动并不是要求学生能熟读和背诵诗词,而是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词,深刻体会诗词文学的语言内涵和意境美,全面了解每一首诗词的背景文化和艺术情感。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融合诗词动画,为学生创建高雅的诵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融入古诗词诵读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导学生诵读杜牧的《山行》时,教师先让学生聆听动画《山行》的朗诵,鉴赏诗中所描绘的山林霜叶图和沙画《山行》,欣赏弯弯曲曲的小路,飘动的白云、隐隐约约的人家和美丽的红叶,然后,让学生在古今翻译活动中体会这首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和意境美,感知“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等意象的作用和“远”“寒”“斜”“深”“坐”和“霜”的艺术效果,感受“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所传达的乐观精神和励志情感,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诗的语感效果和乐观、豪爽的感情。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探索把“霜叶红于二月花”改成“红叶胜于二月花”是否妥当,对比分析“霜叶”的精妙之处。在解析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时,教师可以用滚动式课件为学生展示这首词所描绘的画面:一行白鹭在细雨朦胧的西塞山前飞舞,鲜艳的桃花瓣漂浮在碧绿的流水中,河里的鳜鱼正肥美,渔人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蓑衣,沉醉于美丽的春景中。让学生从和谐的画面中感知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师在进行小学生古诗词诵读实践教学活动的同时应注意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结合诗词内容,辅助学生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技巧。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制作清晰的课件,告诉学生:诗词意象可以营造氛围,衬托人物的节操与性格,奠定感情基调,起到以景衬情的作用。例如,贺知章的《咏柳》就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早春二月的柳树来表达对美好春景的喜爱,将柳树比作成碧玉装扮的美女,用绿色的丝带比喻优美的柳枝,把二月春风形象化为“剪刀”,写出了春天的活力。的《卜算子・咏梅》刻画了梅花的美丽、高洁与顽强,寄托了革命终将胜利的希望与乐观信念。另外,教师应告诉学生诗眼和词眼具有四大功能,分别是明确主旨、勾勒形象、烘托环境、抒感的作用。而且,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诗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区别,告知学生:诗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复、反语和引用;表现手法主要包括想象、联想、对照、衬托、渲染、用典、悬念、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诗词中的叠词可以使语言节奏富有美感,形成韵律美,像“萧萧梧叶送寒声”中的“萧萧”;色彩词增加了诗词的画面美和色彩感,例如 “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的“红”。另外,教师应指导学生从知人论世、找诗眼和词眼、领悟主旨、赏析意象、再现意境和缘景明情等方面来鉴赏诗词,全面提高学生的诗词文化素养。

三、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教师应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扩展学生的诗词储备量。例如,在让学生背诵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其一》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画出重点字词和意象,结合比喻、对偶和反问手法来分析这首词,体会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追忆与怀恋之情。而且,教师还可以用课件为学生展示另外两首《忆江南》,引导学生逐渐扩大自身的诗词积累。另外,教师可以通过举办小型的“古诗词朗诵比赛”来提升小学生古诗词诵读实践教学的活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古诗三首教案篇(5)

十月份,诸暨市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活动在我们陶朱小学开展。此次活动,翁老师要求我们学校的老师针对新课标的理念上三堂有特色的课。我上课的主题是如何在古诗教学中拓展阅读。我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为主要内容,试图通过这首古诗,培养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加学生的课外诗歌阅读量。

二、炼狱般的磨课和上课

1.第一阶段的课后拓展实效不大

在第一阶段试教时,我把古诗的拓展阅读放在上完古诗后。我选了几首送别诗,让学生诵读。但是上完课后,我总觉得不是滋味。在和几个老师交流后,我觉得在古诗教学结束后让学生诵读几首古诗,这样的课外拓展阅读有点单一。是否可以拓展阅读其他诗歌,升华学生的情感?我选了一年后李白写给孟浩然的送别诗《江下行》。

2.第二阶段:诗中拓展,情感得到升华

第二次试教时的教学实录片断:

师:你们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了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生1:我从“尽”字看出来了。船都看不见了,人却还站在那里望呀望。

生2:我从“孤帆”看出来。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2:当时是盛唐时期,长江流域上船来船往,可是作者的眼里却只有孟浩然所乘坐的那艘小船。

师:是呀,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浓厚了。一年之后,李白又在黄鹤楼写了《江下行》思念孟浩然:“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学生齐诵后很容易就理解了《江下行》这首诗的意思,更深层次地理解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学生们明白了真正的友谊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淡忘,相反会如一坛好酒,时间越久,味儿越香浓。这无形中把学生们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他们诵读起来更有滋有味了,特别是读到那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放慢了速度,拉长了最后几个字的音调,感受诗人之间依依不舍的深情。

在一首诗的教学中,课中拓展一首,课后拓展几首,这个量已够了。那么在教学设计中,是否可以适当地渗透其他课外知识?这样对古诗的理解有帮助吗?我认为可以从题目入手,抓题眼。

3.第三阶段:诗题外延,创设诗境

第三次试教时的教学实录片断:

师:诗题中有“四名”,是哪两个名人?哪两个名胜?

生:两个名胜是黄鹤楼和扬州。

师:黄鹤楼和哪两个楼一起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生答略。

一开始我只是想告诉学生,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我问自己江南三大名楼分别叫什么,我自己也被自己问倒了,于是我赶紧查资料了解江南三大名楼。我想,我应该明白地告诉学生江南三大名楼的名称,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名胜古迹,为黄鹤楼感到自豪、骄傲,更深地理解这首诗:李白和孟浩然的告别之地如此有名,而且富有诗情画意,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选择的地方也是如此的浪漫。

师:这两位名人分别是谁?

生:李白和孟浩然。

师:李白和孟浩然是怎么相识的?

生答略。

课件出示了李白和孟浩然是怎么相识的一段话。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学生们明白李白和孟浩然在相识之前早已相互仰慕已久,他们的相识不是偶尔的而是必然的,他们在相处之后产生了相见恨晚之感,所以他们才会恋恋不舍地分别。我在这里渗透了两个风景名胜和两个地名的相关知识,为后面的古诗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教学反思

我的课程获得了许多老师的好评,说我在教学古诗的同时,渗透了许多课外古诗,让学生学得恰到好处,积累了大量的课外送别诗。这“恰到好处”其实隐藏着的是我课前无数次的预设,无数次的反思,无数次的磨炼。

教师对课堂的预设,只是基于教师个体对诗的理解,而课堂上的生成,则是学生在接受和理解了诗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悟。课堂有了这样美丽的生成,这说明师生之间有了较好的互动,说明学生的主体性受到了重视,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是一种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和思考。

那些看似偶然的精彩,其实背后隐藏着某种必然。我们应注重课前的备课――预设。这是一种怎样的教学预设?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备课的预设,是一种有深度和广度,有宽度和厚度的预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是一种预设;学习理论,参与研讨是一种预设;激发兴趣,体验生活是一种预设;集思广益,完善教案是一种预设;反思教学,分析案例也是一种预设。

古诗三首教案篇(6)

关键词:复习课现状;高效课堂案例;实效性策略

一、高三语文复习课现状

目前,高三语文复习中或多或少存在四个主要问题:教学内容盲目化(脱离考点)、教学内容超纲化(超出考点)、教学内容烦琐化(肢解考点)、教学内容简单化(矮化考点)。这些问题大大影响了复习的效率和效果。作为一名高三语文老师,每个班级语文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什么,每一个学生的强项弱点在哪里,每一阶段的复习应重点突出什么,应该心中有数。共性现状如下:

(一)推不动

背默不跟着走,布置的作业不能顺利完成,课外不学语文。

(二)读不懂

主要反映在阅读部分,诗词看不懂意思,现代文看不懂重点词句,读不懂文本的内涵。

(三)写不出

概括题漏掉信息,赏析题写不完整,延伸题观点例子两张皮,作文缺少鲜活的内容。

二、高三语文实效性课堂构建案例

下面是我的高三语文复习课构建高效课堂设计一例:

课后,语文组长给出这样的评价:“这节课实效性很强,高三需要的就是这样实实在在的课堂。”高三的课程内容决定高三课程性质。以“鉴赏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为例,我是这样构建高三实效性课堂的:

(一)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人物形象类别,明确答题要点,规范答案语言。

(二)巧妙合理的导入

由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入,引出周瑜的形象和作者的形象,找出刻画二者形象的语句,作者通过对周瑜的仰慕与敬佩表达了自己的壮志难酬,进而引入本节课的课题――人物形象。

(三)诗歌人物形象分类

紧扣教材,阅读教材,明确人物形象分类:诗人自己的形象,例如,杜甫《登高》中的作者,李清照《声声慢》中的作者;诗人之外的形象,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和刘兰芝、《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木兰辞》中的花木兰等。

(四)高考对人物形象题的考查方式(设题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试概括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3.结合诗句,赏析诗中某某形象。

(五)读诗句,感知人物形象

选取高中教材中典型的诗句和人物,让学生读并感知一类人物形象,如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感知出一个傲岸不羁、豪放潇洒、不慕权贵的诗人形象;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感知出一个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形象的诗人形象……类似的形象共有八类,他们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六)如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以李白《独坐敬亭山》为例,分析诗人的形象。先大声读诗,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组织答案。教师当堂点评学生的答案,肯定对的,否定错的。接着互换角色,让学生扮演阅卷老师,利用PPT展示三个不同答案,学生根据答案给出分值,设置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规范答题和培养得分意识。

(七)归纳答案要点

根据学生自己组织的答案和给出的答案,我总结了此类题答案包含三点:一是写了谁(特征+身份)?二是分析具有某种特征的依据;三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给出答案要点后,再做练习题巩固。

语文课堂的驾驭能力至关重要,一节课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完全在于老师的引导。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大量讲述;②大量训练;③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

三、高三语文复习课实效性策略

高三语文复习阶段,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以下三种意识:目标意识、学生意识、效率意识。目标意识主要指考点目标要明确。只有明白了“考什么”,才能真正明白“怎么复习”。那么,怎么样的复习才是“货真价实”的、才是高效的。

(一)吃透考纲,把准考脉

新一届高三如何应战,首先要明确好复习课的两个基本标准:所讲――讲授的内容,学生一听就懂,就明白;所教――传授的方法,学生一学就会,就能用。

其次要明确好复习课两个基本前提:

1.研究《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吃透命题精神:①命题不当,导致无效;②选题不精,导致无效。

2.研究复习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①不追求讲了什么,而重视学得怎样,复习指导科学化。②不追求知识系统,而重视答题规范,答题思路程序化。

(二)做好三个研究

首先是研究学生。通过分析试卷、个别谈话、自我小结等方面考查研究学生学习情况,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与能力、思路与方法,使学生对考点知识达到“四知”的程度:已知、熟知、基知、未知。

其次研究《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考试大纲,看是否有题型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我们着力研究“八考”:常考、已考、重考、轻考、轮考、不考、未考、将考,弄清主干知识点、能力层级及能力点、赋分特点等情况。针对“八考”,明确复习训练方向、重点、时间精力投入等。再者研究题型的变与不变规律,如新课标卷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近几年变化比较明显,考查虚词的题取消了,出现文言文断句题,再如2015年文言文第6小题考查的是古文化常识题,在阅读人物传记的同时也应多关注人物访谈题型。

(三)注重实效――优讲、巧练、深评

1.优讲

我理解中的“优”就是讲解一道题归纳一类题的做题技巧。而且一道题必须讲透,不能含糊其辞,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以“意象意境”题为例,这类题高考设置分值一般为6分。学生答题找准三点:景(描绘画面)、境(营造氛围,背四字意境词语即可)、情(作者的思想感情,注释有提示),三个点,每个点得2分,只要学生动笔写,至少得4分以上。高三语文复习课知识点是有章可循的,比如文言文知识贵在积累,没有太多的方法可谈,古诗词鉴赏除了积累外,重点在理解和方法上,高分作文的写作技巧很重要等等。

2.巧练

练是学生的行为,也是老师的行为。“巧”表现为训练题选择的“巧”和训练中点拨的“巧”。短时间内获得高分,只能从题的分值上入手。在训练时,根据分值写答案。以高考第七题文言文翻译题为例,每小题5分,5分如何获得?学生心里要有数,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及句意通顺各占几分,让分值落实到题的每一点上。坚持这样练,学生得分高了,自然就喜欢从习题中获得成就感。

3.深评

古诗三首教案篇(7)

时间:9月学科:语文

反思价值点(请在相应的选项中打√,并进行有针对性地反思)

活动实施 难点突破 素养落实 整合渗透

【案例回顾】《古诗三首》

师:出示古诗《夜书所见》

生:齐读。

师:谁能给大家说说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生:秋天儿童在外面斗蟋蟀玩。

师: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生:风吹动梧桐叶发出凄寒的声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萧萧的后面有一个小1,可以到课下注释去看意思。

【反思因子】

不足:课堂上的牵引痕迹太重,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较短,教师在利用问题牵着学生走,不利于孩子的思维的训练。课堂上设置的问题较多较杂,没有有效的训练价值。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环节的设置和教学问题的精炼。在教学中使用多种方式,借助课文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逐步地“引”。课前为吸引学生的新感觉,新兴趣。结合生活实际感悟“阅读与写法”。诗歌教学适当点拨“巧用字”。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到学诗,读诗、写诗的快乐。

【设计刷新】

1、学生齐读古诗,初步感知古诗韵律。

2、教师出示古诗的韵律,学生练习阅读古诗。

3、学生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古诗描写了什么场景。

4、根据课下注释,学生自主学习古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