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3 11:16:56

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篇(1)

那么,我们语文老师又该如何直面古诗词的教学,还原古诗词教学应有的地位,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参考:

一.激趣让古诗词教学活泼灵动

法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的兴趣,这对于古诗词的教学,起到很大的作用。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草》时故意假扮耳聋眼花的老奶奶,考查学生对诗的理解,妙趣横生的教法就很值得我们借鉴。

大多数儿童在幼年都喜欢听故事,随古诗词作品流传至今的故事、传奇,不少都很有趣,如果在课堂上,老师能够适时的将诗词中流传的故事穿插到授课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也可以让学生从课堂的紧张气氛中摆脱出来,让学生有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例如在教《赠汪伦》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向学生这样说:有一天,汪伦听说李白就要到泾川来了,就给李白写信,信上是这样说的:“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听后欣然前往。到后,汪伦告诉说:“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大笑。学生听后也忍俊不禁。再比如诗能救命的故事。魏文帝曹丕对曹植说:“你不是一向夸耀自己的诗才吗?现在我让你在走七步的时间之内作出一首诗来,诗中必须说明咱们之间的关系,但是不能有兄弟二字,你能够写出这样一首诗,我就不杀你了;不然,就别怪我不念手足之情了!”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这样诞生了。

二.想象让古诗词教学渐入佳境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如果缺少了想象,学生就无法体会诗人当时所处的情境,就不能更好的对诗词进行品读,也会缺少创意。古诗词的特点是简洁明了,蕴含丰富,要想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诗词的意境,以及诗人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就要通过自己的想象来领悟,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有着无边无际的想象力,能够对于古诗词的画面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创造。如在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时,老师可以这样问: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春天你轻轻地推开一扇院门,展现在你眼前的会是怎样的景色呢?请你们描绘一下出现在你们脑海中的景象。孩子们的想象力会让你感到惊讶,学生甲:院子里百花齐放,大红的牡丹,粉红的芍药,金黄的迎春,五颜六色,让小院生机盎然。学生乙:桃花露着红艳艳的笑脸,欢喜地迎接春姑娘的到来;牡丹花枝招展,向别人展示着自己的美貌。学生丙:瞧,花儿们你争我夺,竞相盛开,在明媚的春光中,展现着自己的美丽。虽然诗词中并没有将园子中的春色具体描述出来,但“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带有一丝朦胧美,以这句为切入点,让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表达他们心中春的美丽景色。

三.课外拓展让古诗词教学充实丰满

古诗词教学篇(2)

笔者曾在南通市某一中学初三某班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中的默写,有25%的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抱着所谓的态度,仅有5%的学生是怀着对古诗词浓厚的兴趣来学习的。

那么,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学教师怎样才能不被考试所束缚,穿越时空,走进去,再走出来,利用日常课堂教学,和学生一起徜徉于古典诗词诗意的乐园中呢?

笔者以范仲淹的《渔家傲》为例,诠释了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诗意渗透。原词如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诗意的酝酿

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也就是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时代的状况,这对我们正确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课前,学生可以充分调动各种资源,运用多种搜索工具,查阅诗人背景知识,使课堂学习建立在课前的宏观把握上。

在上课前,我就给出了以下预习题:我所了解的范仲淹。

铃声响起,上课。学生们有备而来,在预习成果交流这一环节中发言非常踊跃,他们普遍查阅了范仲淹有关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诸多资料:“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甚至还有细心的同学查阅到了范堤与江苏的关系:“范堤,是指范公堤,为北宋范仲淹所筑。在江苏苏北沿海,长江口北面,北起阜宁,南到启东吕四,全长大约300公里……拾青闲步兴从容,清景涯忆范公……”

这一阶段的成果交流,使我们走进了北宋,初步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卓越风采,一股敬意在内心升腾,莽莽时空在短短的两三分钟内缩短,心与心的距离不再遥远。

二、诗意的生成

1.涵泳。品读诗词,犹如与一个高贵的灵魂对话;诵读诗词,是借今人之口言古人之情。教师范读,是教师文学素养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借助声音、表情、动作吸引学生,把自身对诗词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激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引领学生进入诗意的情境。

本节课范读时用了琵琶曲《十面埋伏》作为背景音乐,急缓顿挫的曲乐和教师的深情演绎相映生辉,一股凄怆之气、豪壮之气、沉雄之气、阔大之气席卷全场……

音乐乍停,短暂的沉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教师的范读进行点评。生评师,这是一项有挑战的课堂互动。

生:老师,您的范读节奏感很好,我自己读时老找不到感觉的“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现在有感觉了。

师:很好,那么你来给大家示范一下。(生朗诵。)

生:老师,您的朗读的确很动听,但我有一点自己的看法……

师:特别希望听取。

生:老师,您的声音有些柔弱,温婉有余,力度有些不够,和词的意境相比,气场弱了些。

师:你说得太好了,老师自己也意识到了,正在努力中。

这一段随性点评中,学生从节奏、情感、字音、意境等角度对教师的范读“评头论足”,老师再适时归纳总结朗诵的要素,而后学生进入自由诵读阶段。声情并茂的诵读,挥洒得体的神情动作,诗之意悄然而生。

2.创造。在古诗词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很多讲授者往往对诗词赏析类的题目进行所谓的归类,表面上是走了一种捷径,实际使学生的赏析能力变得肤浅,也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僵化。在本堂课中,讲授者先要求学生将词有的意象圈画出来:“塞下、秋、雁、边声、干嶂、孤城”,这是北宋时期军情紧急的边塞特有的秋景。圈画之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连缀意象、描述画面。这些画面,极写边地之荒凉。古诗词语言分析的同时也是一个诗意化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要求学生注意辞采,要尽可能做到语言的优美凝练,达到诗意的生成。

有学生这样写道:“瑟瑟秋风中隐约传来凄厉紧急的号角,战争一触即发。南飞的大雁凌乱了行伍却毫倦意。血红的斜阳中,层峦叠嶂,唯有孤城一座,城门紧闭……”又有学生这样写道:“满地的白霜啊,那是我思乡的白发;浊酒一杯啊,那是我想家的泪花。拔出我的青铜剑,却斩不断催人泪的悠悠羌管。试问匆匆南归的大雁,你归,我能归否?”

以上学生的描写看似只是一个小作文训练,其深层次却是一种亲历其境的体会,以诗意的感悟促成诗意的生成,以此身进彼境,才有以此心悟彼情的蓄积。学生们在这种言语学习和实践中,产生了积极的精神活动,语言和相应的精神内涵在他们的心灵中同构共生了。这些描写是孩子们对诗句所含形象和情境的内悟,让诗词真正地内化到他们的心灵中去了!

三、诗意的挖掘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商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情感,是一首诗词的生命,学生只有把握住了这首诗词的情感坐标,才算真正贴近了诗词的灵魂,才能走入这首诗词所构筑的诗意殿堂。在古典诗词中,思念家乡、怀旧惜别、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等往往是数文人墨客内心的纠结。

在《渔家傲》创作的背后,是“北宋王朝的腐败能,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对内部人民的镇压,而对辽和西夏则采取守势。范仲淹提出一些正确的建议都未被采纳,终于导致了战争的失利……”

当屏幕打出以上文字时,学生的表情变得凝重了。此刻,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运用资料、结合文中字词,深入分析词中透露的某一种情感。结合诗词中个别字词进行分析,对文本的把握提出高层次要求,这对学生组织语言、诗化语言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杆。

有学生这样分析:“浊酒一杯家万里,我从浊中看到了边塞的风沙使家乡的美酒不再清醇,看到了词人老泪纵横、滴人酒杯的辛酸一刻。浊,使我深刻地感受到词人功业未建、思念家乡的悲情。”又有学生这样分析:“燕然未勒归计,燕然山上没有刻下我的赫赫功名,归家望。我在其强烈的思乡背后看到了他更强烈的爱国之心。”

一段话是哲理和智慧的闪光,是理性和情感的升华,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学生通过语言的提炼,已融入了此境此景此情,挖掘到了词人内心的深情。

四、诗意的延展

吹尽黄沙始到金,古典诗词的讲授要有一个既意韵未尽又深刻见底的拓展过程。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烁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教师此时展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有关文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再引出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古诗词之间的迁移,要尽量进行类比迁移,纵横捭阖,学生就能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而豁然顿晤:

悲,却不为自己的得失而悲忧,缘于对国家而对人民的大爱。论是早生华发的苏轼,还是洒下英雄泪的辛弃疾,都是“爱”奠定了一代又一代文人灵魂的高度,都是“爱”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

此刻的课堂,声胜有声!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课堂是弥漫诗意、品味诗韵的馥郁玫瑰园。诗意的酝酿、生成、挖掘、延展,短短45分钟的课堂,就是一次和诗词作者的精神会晤,是对那个时代的虔诚拜谒。

古诗词教学篇(3)

关键词:古典诗词教学讲解 吟诵 引导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词由于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古典诗歌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都有着重要意义。学习古代诗歌,是了解传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选入中学教材的古诗词,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它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语文教育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而古典诗词的教学则是突显其人文性的重要工具。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典诗词的无穷魅力使之如暗夜之明星,如荒漠之清泉,如陈年之佳酿,如乱世之桃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古诗词并且得其精髓就成了必备技能。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古诗词教学却成了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环节。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在教授古诗词的时候把内容无限分解,精确到每个字、词、句的含义,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教师们翻译成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古诗教学最终被简化成会背诵似乎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置诗词文学营养和民族情结于不顾,把学生当作接受的容器一以灌之。因此多年来的古诗教学课堂上缺乏对古诗词热爱的情感,课下没有注重古诗词的拓展、延伸,缺乏对诗人、诗情的激情共鸣,缺乏对古诗词语言文字的拍案叫绝,学生们似乎只是机械地“翻译”,苦苦地背诵。教材中虽编入了许多令人叫绝、千古传诵的经典诗词,然而在学生眼中却如过眼云烟。因为他们没有从古诗教学中体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没有从教师那里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挚爱,没有情感,何谈滋养?优秀文化遗产又如何继承和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古典诗词的教学,熟读而诵固然很重要,但是教师更应该重视对学生情感的熏陶,重视学生对于古诗词传达出的意境的体会,不但要教会学生欣赏美,而且要使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以下几个步骤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要向学生讲解必要的古诗词基本知识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古诗词由诗、词、曲组成。因此,应要求学生分别掌握各种体裁的特点。要引导学生把握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学风貌,注意诗、词、曲的总体区别和联系,掌握其基本艺术风格。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知识,才能够为下面的理解意境及进一步赏析打下基础。在这一环节,帮助学生排除课文中的字词难点,对一些文化常识进行必要补充。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要向学生讲解清楚“婵娟”本是指的嫦娥,因为嫦娥奔月,所以用婵娟来指代月亮。

第二、引导学生反复吟诵

尽管当前不少人反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笔者本人也不赞成古诗词教学就只限于学生的记诵,但是语文学科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学生必须熟读记忆所学内容才能有更深层次的提高。正如《论语》中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背诵是古诗文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给予必要的引导,古典诗歌讲究严格的格律。以律诗为例,每首八句,四韵,一二句叫首联或其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或结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首尾两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对仗的目的是为了有利于诗歌内容的表达,形成诗歌的整齐美。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严格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定,追求诗歌声调变化和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在教读时,要根据这些特点,引导学生读准、读好古诗的节奏和韵律,不断吟诵涵咏,感受诗的音乐美,体验作者的诗情,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第三、引导学生深切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感情,所营造的意境

古诗词教学篇(4)

一、反复诵读,体味古诗韵味美

古诗词的内容极其丰富,春、夏、秋、冬,写景、抒情、咏物、言志……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但无论哪一首古诗、什么内容的古诗,它在遣词造句中都讲究平仄、对仗、韵律。因此,每一首古诗词读起来都是那么朗朗上口,令人意犹未尽。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是告诉了我们诵读对于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在教学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时,分为三个步骤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味古诗的韵味美。首先,正确诵读。要求学生读准每个字的读音,把古诗读正确。检查时,教师相机正音“鉴”“徘徊”“为”这几个难读的字音。“为”在诗中意思为“因为”,所以应该读第四声。其次,读出古诗的节奏美。检查朗读时,特别强调了第三句古诗“问渠哪得清如许”后面的标点是问号。古诗中的标点大多运用了逗号和句号,而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问号。所以这句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指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最后,读出古诗的韵味美。提醒学生关注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诵读发现最后一个字押了ai韵。我告诉学生,音韵有十三道辙,韵母是ai和uai,称为怀来辙,属于柔和级。因此,这首诗读的时候声音要柔和些才好。此时,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读出古诗的韵昧美。

二、多管齐下,感受古诗意境美

古诗教学时,要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欣赏诗的意境,情感才能得到升华。

1.激发兴趣,使学生进入意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就能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好的古诗词课堂,教学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

例如,在教学《观书有感》时,我首先出示了三句名言让学生诵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到老,学到老”“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然后告诉大家这三句名言都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所说的。学生一下子就对朱熹这个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出示朱熹的人物简介,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然后我话锋一转,介绍道:朱熹是勤奋读书的典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便出去散散心。他走到一个小池塘边,看到了池塘中清澈的池水。眼前这一潭看似普通的池水,却使他陷入了沉思,引起了他关于读书学习的思考。于是,他情不自禁写出了一首千古流传的诗――《观书有感》……这样的课堂导入,从名言人手,引出关于作者的资料,再介绍作者写诗的背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对学习古诗有了一定的期待。

2.抓住诗眼,让学生赏析意境

每首诗都有诗眼,抓住诗眼,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教学古诗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中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即诗眼,反复推敲,仔细揣摩,来赏析诗的意境。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诗眼就是“清”这个字。课上,我问学生:“你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学生立马发现了整首诗都是在写方塘的。我接追着问:“这半亩方塘有什么特点呢?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学生一下子找到了“清”这个关键字,也就是这首诗的诗眼。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浏览全诗,找一找哪几句诗描绘了方塘清的特点?由此来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赏析古诗的意境美。

3.想象漫游,让学生深入意境

古诗词有着“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学时,我从再现诗的画面人手,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来了解诗的大意。品读第一、二句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在学生理解了“鉴”“开”“天光云影”“徘徊”这些关键字词的意思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有感情地诵读这两句时。学生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学生的表现是令人欣喜的,将半亩方塘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无比向往。

三、讨论明理。领悟古诗哲理美

古诗词中,有许多蕴含着丰富哲理性和思想性的佳句,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示。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这些诗句的哲理美,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古诗词教学篇(5)

一、让学生读起来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唐朝韩愈曾说:“手披目视,口诵其言,心惟其义。”可见他也是把诵读作为训学的规则之一。在诵读中可采取教师范读、学生单独朗读、齐读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读诗的兴趣。读诗时,要求学生首先注意停顿,掌握好节奏,以读出诗歌的韵味。诗歌的节奏是依据汉语的特点建立的,由“顿”来体现的:四言诗每句两顿,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五言每句三顿,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七言每句四顿,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其次在读诗的过程中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再现诗中描绘的景,在心中体会诗中抒发的情。除了上述的诵读方法,还可以配乐朗读。汉字本身就平仄错落、富有音韵,若配乐朗读,就锦上添花了。背景音乐可依据诗歌的感情特点而定。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配以古曲《阳春白雪》,乐曲时而低吟、时而激越,在抒情上和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处。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造,这便是儿童所走过的发展自己精神力量的道路。音乐的旋律在儿童心上唤器鲜明的画像。这种旋律是认识理智的创造力的一种不可比拟的角度。”可见这样处理有助于对诗歌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二、让学生唱起来

把音乐引进教室,除了作为背景音乐配以朗读,还可以直接来唱。因为中国上古时代诗歌、音乐、舞蹈原是三位一体的,诗歌和音乐有一种难解难分的特殊关系,音乐美应是诗歌艺术的重要因素。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利用歌曲和诗歌都可和乐而唱的特点,让学生诗、歌共赏,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并能把诗歌的情感内化为自我的审美情感。李白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事多烦忧”和黄安的歌曲《新鸳鸯蝴蝶梦》中的“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有相似之处,可让学生在唱中背诗,在唱中体会诗和歌的异同,从而体会诗歌的意蕴之美。一些广为流传的诗歌有古今不同的演唱版本,例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学习时,可先让同学听完不同的两种版本,然后让他们就自己喜欢哪一种诠释的方式进行讨论。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准确地把握原词的内涵和艺术风格。

三、让学生“画”出来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立象尽意”,“象”即客观物象,“意”即主观感情,意思是诗人将感情注入客观景、物,而不直接地表述。所以就有了“诗是无形画,画时无声诗”的说法。诗人在创造绘画美时,往往通过色彩来描绘大千世界的音容笑貌,使诗的形象具有绘画的可观性和直观感。像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红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像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像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都是通过色彩丰富审美形象,强化艺术效果。因此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可采取将诗歌中用语言文字表现的色彩转变为真实可感的颜色的方法,让学生先大胆地用色彩画出他心中的景物特征,然后比较诗中的色和画中的色的差异(这种差异包括色彩本身,也包括这种色彩在表现作者的主观感情时的作用)。比较中学生在把握诗歌的物象特征的基础上不难发现诗歌中的摹虚和绘画中的写实的异同,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古诗词教学篇(6)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5—0080—01

一、知诗人,解诗题

“知诗人”不仅要知道诗人的名字,还要了解诗人的性情,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因为诗人的性情往往能显示出其诗风,而“背景”常常是诗的“产床”。所以,有人说当你手握一卷新书最先做的不是看内容简介,也不是看序言,而是了解作者。例如,李白性格奔放洒脱,不拘泥于尘俗,常贻情于山水,诗中流溢出豪迈、壮丽、雄奇的色调,内容大多赞美大好河山。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窥之一斑。

诗题是诗的一个窗口。有的概括诗的事件,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有的点明所咏对象,如《草》;有的表达思想感情,如《静夜思》等。诗题一般简短精练,解题时可依靠书下的注释,逐字逐句地分析全诗。如,《枫桥夜泊》,“枫桥”书下的注释为: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枫桥镇;“夜”指傍晚;“泊”是停靠的意思。因为泊与水有关,那么,停靠在水边江岸的必定是船,所以题目可译为:夜晚把船停靠在枫桥岸边。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在解释好题目以后,还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窗口”处揭疑,引发问题。

二、学字词,明诗意

要想了解古诗的意思,必须从字词入手,解释字词意思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今非昔比。古今词意有很大的出入,如“床前明月光”一句中的“床”是井栏杆的意思,并非今“床”。2.字序颠倒。作者为了使诗句韵律和谐,对仗工整,常颠倒字的顺序,翻译时应按现代文语法,正确排列字序。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最后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意思是只看见长江水流向天的尽头。为了和“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州”押韵而把“天际”提到“流”的前面。再如,《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应译为:两个黄鹂在翠柳中鸣叫。为了和“一行白鹭上青天”对仗,把“鸣”提在翠柳之前。3.补充省略部分。诗的语言高度浓缩,作者遣词用句就十分惜墨,常省略一些枝节。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将诗句中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从而正确地理解诗意。如,《望庐山瀑布》中的“疑是银河落九天”,落的后面省去了介词“自”,教师在教学时,应将省略的“自”译为“从”补充到诗歌中。

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学习那些有特殊含义和特殊形式的千古名句。千古名句是诗歌的传神流彩之笔,是作者智慧的精华与灵点,也是使诗歌生辉的妙笔所在。如,《草》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中把草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韧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其象征着一种永远不会被摧灭的正义力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等都是千古绝句,教师在讲解这些句子时,不仅要让学生明其理、悟其意,还要让学生在现实中遇到与句子相吻合的情境时,能吟诵出这些千古名句来。

三、想诗意,表感情

古诗词教学篇(7)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教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5-120-01

根据最新的有关中考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必考的古诗词数量越来越多,这也就意味着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越来越重要了,然而,在这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看到我们许多老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上,更多的只是要求学生背诵。可是从平时的默写、测验及中考情况看,默写时出现错别字的情况比较严重,尤其是一些带理解性的默写题错误率就更高了,造成这一现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读懂古诗词。因为学习古诗词,读懂是基础,读不懂,更别谈欣赏了,写错别字就可想而知,所以要减少他们的失误,一定要教会学生读懂古诗词。

一、在学习中领略古典诗词的美

1、以读促学,领会古典诗词的意蕴美

初中课本所选的古典诗词,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许多是被历代传颂的名言佳句,是诗词中之精品。反复的朗诵,感受古典诗词的意蕴美,才能读出情感,感受美感,领会意蕴。《初中语文考试大纲》明确规定初中生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名篇,其中50篇是必考。古典诗词的学习一定意义上是记诵之学,只有通过大量的记诵,使学生在背诵中有所感悟,有所理解,才能达到积累之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古典诗词学习的基本切入点。诵读的直接效果是可以使鉴赏者感知诗词的音调美和诗词中的特定氛围;诵读的次数多了,还能引发鉴赏者的想象、联想和感受,潜心品味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教师可以在节奏、速度、表情等上作具体指导,并给学生示范,或指定学生诵读表演。

2、咬文嚼字,品鉴古典诗词的语言美

古代诗人非常重视语言的锤炼,选择最恰当的语言表达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诗的形象鲜明,意境优关,感情动人。古人对字句的锤炼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我们教学古典诗词,要反复推敲诗词中的关键词,感受语言的艺术关。

二、在创作中感受古典诗词的美

磨枪上阵,学以致用,这是我们教学最终的目的。因此,我们除了教会学生鉴赏古典诗词,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古典诗词。创作古典诗词非常艰难,但如果学生能迈出这坚实的一步,感受到其中的创作乐趣,那么,学生就会发自内心的去学习,去欣赏古典诗词。

1、仿写。学写古典诗词要从仿写开始。开始仿写,要从简单的五言绝句开始,然后逐步加大难度。万事开头难。在学生眼里,仿写古典诗词对于他们而言面临极大的挑战,只要我们一字一句的教他们,慢慢的他们便会爱上学写古典诗词的。

2、创作。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古典诗词创作必须要学习基本知识,才能创作。创作古典诗词我们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我们不能强求学生要到达一个怎样的高度,毕竟古典诗词创作是非常讲究能力和技巧的一项文学活动。如果学生创作出来的古典诗词五花八门,我们应给予肯定。尽管他们创作的这些诗歌离古典诗歌的标准有很大距离,但对他们这种创作热情,还是要给予充分肯定,有些打油诗写得还是蛮有味道的。

三、在评价中展示古典诗词的魅力

学生古典诗词创作的评价,是我们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学生的创作,我们更多的是对其创作过程给予鼓励。

1、课堂评价。我们评价学生创作的古典诗词,主要从内容、形式、意境等方面进行。课堂评价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自评。这是学生展示自己作品,陈述自己创作动机的最佳途径。二是他评。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讨论,最后各小组形成统一评价报告,进行汇报,评价的方式、内容不受限制。三是教师评。教师评价学生的要以鼓励为原则。可从形式、内容、意境等方面给予点评,但更多的是抓住学生古典诗词创作的闪光点给予鼓励,也只有这样,学生创作古典诗词的热情才会持续下去。

2、展示评价。为了激发学生创作古典诗词的热情,也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创作古典诗词,背诵古典诗词。可将学生优秀的作品稍作修改,让学生自己设计版面,配上画,用镜框装裱好挂在教室里。这种评价,一方面让学生充满成就感,鼓励更多的学生学写古典诗词,另一方面,也可以装扮教室,让教室弥漫着书香气息。

四、在运用中体会古典诗词的神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