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古诗教案

古诗教案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26 08:44:02

古诗教案

古诗教案篇(1)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教学方法;个案分析

古诗词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古代诗歌产生于中华民族特定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之中,是传统文化重要的载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学中最耀眼的明珠。不仅如此,古代诗歌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天地人的哲学思考,蕴含着他们丰富饱满的思想情感。每一次阅读就是一次与古人的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中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该将作品中最美的部分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透过华丽的文字领悟到作者深刻的思想情感。本文笔者试图通过个案分析来展现诗歌教学的步骤,并以此探讨诗歌教学所应该遵循的方法。

所谓教学无常法,诗歌教学也一样,并没有统一的步骤、固定的模式。不同的教师往往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其教学的先后顺序也不一样,但都要包含以下几个教学重点:作家作品识记、创造背景介绍、诗词字句赏析、诗词意境赏析、写作手法鉴赏、诗词识记与背诵。当然,不同的课程,其选择的重点也不相同,各有侧重。下面我以李白的一首小诗《独坐敬亭山》为例,以此说明古诗词的教学步骤与重点。

首先,确定教学重点。

李白的这首五言绝句只有短短二十个字,真可谓小诗,但出语直白飘逸,字面意思并不复杂,却又涵义丰富,整首小诗显得轻灵超脱、圆润晶莹。那么,学生从这首诗中可以学习到什么呢?我认为,这首诗有三点必须要学生加以领略:第一,炼字;第二,情景交融;第三,天人合一。第一点炼字属于文字功夫,让学生注意字句的推敲,领略作品中用字精炼准确生动的地方;第二点学习的则是艺术手法,让学生领略诗词中的情与景的交融;第三点则是学习古人的哲学思想,看他们是怎样考虑人自身问题的。

确定了教学重点,也就有了教学的中心,其他的环节则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以达到教学目标。其他的环节则都是过渡和铺垫。这样的课堂才能够点面俱到、详略得当,还能够突出重点,明显地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明确教学步骤。

古诗词教学中,我通常采用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的步骤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领略古诗词的魅力。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是他游安徽宣城时所作。李白一生曾七游宣城,在这一年他游宣城的敬亭山时写下了这首诗。有学者认为李白做这首诗是因为十年前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从此陷入苦闷和寂寞中。而作者把这种苦闷在这首诗中诗化为大自然的静穆。我认为这种说法太过牵强,主观臆断的味道很浓。从现有资料来看,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做此诗时李白的心情是苦闷的。那十年以前的苦闷怎么还能影响如此深远呢?李白是一个傲骨和傲气十足的人,洒脱不羁,难为世俗羁绊,他不会容许自己如此沉闷不堪,即使十年前被放还的时候我们也很难看到他消极的苦闷之作。无论行路多么难,也无论怎样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他最终都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所以,他怎么可能在十年之后仍旧对这种苦闷挥之不去呢。李白的思想杂糅儒释道三家,但他的儒家思想是最轻的,占据了他大部分思想的则是道家思想和侠客精神。道家给予了李白的飘逸和超脱,而侠客精神则给予了李白的豪情。

最后,重点分析。

我们从字句入手,第一句写“众鸟高飞尽”,“众鸟”意为很多的“鸟”飞走了,但是作者没有写飞回家,也没有写四散飞开,而是往“高”处飞。众鸟高飞是有典故的,这可能是被论者以为是落寞的地方吧。众鸟都飞走了,未免落寞了些。但下句的一个“闲”字却将这份落寞搬了回来。当众鸟高飞的时候,他却获得了闲云野鹤的洒脱,所以才会写“孤云独去闲”。如果你觉得这还不够,还是在写孤独和落寞的话,那么下面两句则直接流露了作者对于融于山水间的自得。这里有一个情感的转变,当众人对于权势都趋之若鹜的时候,高傲的作者却体会到了闲云野鹤的闲适与不羁,相比前面的众鸟高飞、孤云独去显得有些落寞。但这正是作者的高傲不流于凡俗之处,他不是不具备高飞的才能,而是不屑于众鸟争宠,所以孤云才会“独”去,我离开了。这样才会获得一份“闲”。“闲”是一份难得的心情休憩,所以才会有“偷得浮生半日闲”之说。“闲”是一种退步,作者以此获得了与自然的相融,才会“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古诗教案篇(2)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程是一种对话,一种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对话。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师与生之间,心灵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要以人为本,激活课堂,关注个性,凸现主体,给师生广阔的天地,给学生的“学”一片放飞的蓝天,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现以今年上半年我校董菲老师为参加市专业发展培训的小学语文教师上的《古诗二首》为案例,谈谈自己的体会,并作浅显的评析,与同仁共勉。

一、以“研”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体验

案例片段:

(生提问题,师对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板书:又?绿?何时还?)

师:同学们可以研读你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找你组内的小伙伴亲密地合作吧!

(当教师把研读问题“还”给他们时,班上像开了锅一样,有的找好朋友一起学习,勾勾画画,读读写写,你言我语;有的按小组查找资料学习;有的边读边画换词比较,有的因和同学观点不同而争得面红耳赤。各小组满是兴奋的脸孔,研究气氛活跃,展示了他们个性化的创见。)

师:刚才同学们都提到这个“绿”,想想能换成其它什么字?

生:吹、回、至、入、来、临、染、拂、碧、到、满……

师:为什么用“绿”字?谁能结合资料、诗人时代背景来汇报。

生:如果用“过”字虽然能写出春风一掠而过的动态,但是不能表达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用了“绿”字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生:“绿”写出春风给江南带来了绿色、勃勃生机与活力,并给人以鲜明的色彩感。

生:我想春色绿得迷人,让人心旷神怡,更让人陶醉,因此诗人选用了“绿”字。

生:我查阅了资料《偶得一字,满目生辉》,知道当时王安石眺望江南,春风劲吹,青草碧绿,麦浪起伏,满目绿色,景色如画。他想到了王维的《送别情》――“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一个“绿”很巧妙地把他的眼前景、心中情串连起来。

生:我还知道,一个“绿”字,把“满”等字的色彩补充起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迷人景色。景色如画思归切,明月何时照我还?偶得一个“绿”字,“还”字因此有了归宿。

师:是啊,一个“绿”字表达眼前一片景,心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一个“绿”字更使王安石改字成为千古佳话。

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什么样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自由、独立探索的心态呢?是像这样开放的人文环境。不难看出此时课堂中的“一个声音”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是“各抒己见”;标准答案已失去魅力,取而代之是“多元化的文化与价值”。本节课的“研读”充分尊重学生的“三个自主”,首先对保持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起了很大的作用。试想,如果每位学生仅仅满足于现成答案,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因为繁重的知识学习而丧失。其次,研究性学习打破了课内外、时间、空间的局限,更强调学生在这种不雕琢、去粉饰、返朴归真的学习过程中深刻、充实、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探究的经历和体验,分享丰富而完整的学习探究的快乐。其三,促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不断实现自我建构,把一个个问号拉成了一个个感叹号,走过“解释文本”“还原文本”“创造文本”的历程,在与他人共同学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得以彰显和发展,使其鉴赏能力、再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二、以“演”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情趣

案例片段:

引导学生运用自读自悟、质疑问难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学生以串诗意、表演、赏析、诵读等形式,并结合音像材料、资料学习《游子吟》。学生在熟读《游子吟》感悟内容之后进行分角色表演,老师放手让他们当“导演”“演员”。学生发掘自身潜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喷涌着情智,无拘无束地遨游于想象的空间,兴趣盎然地享受表演赋予他们的无穷乐趣。自编自演的课本剧把他们带到了一个风清云淡的夜晚,一位慈母在清油灯下为远行的孩子连夜缝制衣服的情境中,那一针一线凝聚着母亲对儿子无限的牵挂,深沉的爱。“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此情此境怎么能不深深感动在座每一位学生?“郊儿到了京城,记得写封信报平安!”“母亲,请回屋去吧!屋外寒风呼啸,小心着凉,寒暑易节,您老人家更要记得添衣珍重……”“郊儿,记得人生变幻无常,官场沉浮在所难免,莫忘了你的壮志凌云!”“送儿千里终须一别,请受孩儿一拜,孩儿告辞了……”学生如欢腾的鸟儿雀跃起来,边演边议,举手投足之间形神兼备。入木三分的表演中传送和递增的岂止是求知的渴望和收获的喜悦!整个课堂充溢着无穷的魅力,课堂上可谓“红杏枝头春意闹”。

评价:

“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这种氛围、这份感悟中所享受到的欢愉,对于他们的学习来说是一种“质”的超越、飞跃,是弥足珍贵的。感悟后上台“我能行”“露一手”绘声绘色的表演,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胆量,又让他们“身临其境”融入到广阔的“演一演”的领域,此时学习就不再是单调、枯燥、被动的……近年来,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评价”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也不仅仅是学结阶段的一个环节,它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这课堂表演环节之后的“现场采访”“评委评点”“建议补充”,由学生评出最佳创意、最佳合作、最佳编剧等奖项,都使课堂在自由、平等、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形成了生生互动、相互合作、趣中悟理的可喜局面。“演一演”让学生以心灵诠释文本,创造文本,给课堂生动的面孔,让教学高潮此起彼伏,让课堂真正地鲜活、有趣、新颖起来,教师作为学生的协作者、信息调控者,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使教学尽显人性美。

三、以“说”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个性

案例片段:

(课堂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缔造一种师生平等的对话“空间”,打造一种“零距离”的双向交流局面。)

师:记得有这么一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还可以换一种说法――“熟读唐诗三百首,既会作诗也会吟。”同学们能深情地吟诵自己仿写的“古体诗”一两句诗句吗?

生:我仿写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写的是“悠悠慈母情,谁言报得了”。

生:请听我吟诵自己创作的诗:任天涯海角,任沧海桑田,游子难忘慈母情,寸草永沐三春晖。

(此时,教室自发地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董老师也为自己今天又从学生那里长了见识而鼓红了手。)

生:有这么两句诗“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古为今用吧,可以改为“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最贵是真情”。

生:(略显激动)我想即兴赋诗一首:“行遍那千山万水,难忘临行密密缝,寸草心永沐春光,一生一世难相忘。”

师:同学们精彩的诗句把老师带到诗的殿堂。谁继续汇报?请你说。

生:(激情写在脸上)引用《梅花三弄》小半句歌词,可以这么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难忘慈母情!”

生:(深情地说)思念入梦来,游子泪满襟。借问为何故,只为慈母情。

生:(眼含热泪地吟诵)悠悠慈母情,拳拳赤子心。心有千千结,梦中常萦绕。

师:同学们吟诵的诗句各有千秋,各有精妙之笔,可圈可点之处,或文质兼美,真情感人;或遣词造句,一语惊人,徜徉在这文学语言营造的五彩斑斓的精神世界,真让人心驰神往。

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作为语文教学主阵地的课堂,教师要在价值追求上注重人文关怀,尊重独特的体验,让课堂的“说”诠释着一种“动态生成”的美;让语文课堂成为“梦”的故园,学生固有的灵性得以迸发,原始的诗情得以生长,潜在的悟性得以唤醒,不拘形式大胆地说,不再同唱“同一首歌”,结合切身体验和内心感受使表达的空间得以舒展,在参与学习的群体中获取了异彩纷呈的新信息。他们毫无顾忌地自主选择、自由活动、自由表达、自由评析,拥有欢乐、兴趣、自信、动力、成功。在浓烈的阅读氛围中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得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语文素养也得到充分提高。

四、以“练”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发展

案例片段:

(学生细细品味诗文韵律之美,寻觅心灵的相通点,牵扯情感的连接线,捕捉审美的共振带,使“练”这一目标不断生成,学生在弘扬其个性的过程中,实现熏陶感染和个性体验的生命整合。)

师:这节课很多同学以“古体诗”形式赞颂母爱,还可以联系自己平时情感体验,写一两句赞颂母爱的“名人名言”,并自信地署上自己的名字。

生:母爱如同巨大的熊熊燃烧的火焰,温暖着孩子的心房。

生:母爱就像一个温暖的港湾,让泊岸的船儿感受到亲情的温馨。(满堂喝彩)

生:母爱――一盏灯,照亮了孩子的人生必由之路。

生:用大海来形容纯洁、无私的母爱再确切不过,她能宽容我们的过错。

师:母爱的魅力真是非同凡响,让课堂激起一泓活水,让在座的“小名人”激情飞扬,谁不想动情地描述?

生:母亲是伞,我们是伞下的孩子;母亲更似豆荚,我们是豆荚里的豆子。

生:(自信地站起来)母爱是春天里的一线曙光,在我们无助的时候给我们带来安慰;母爱更像一只罗盘,使我们不至于偏离方向。(教师亲切地抚摸了这位小男生的头。)

师:交流到这儿,我看到同学们的脸上都漾起了幸福的笑容,每一句话都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歌。谁愿意继续展示?

生:母爱终究是一门永远也学不完的功课。

生:母爱是我心灵的依傍,安抚着幼小的心灵;母爱是我生命的源泉,滋润着稚嫩的心灵。

生:(激情飞扬)孩子是海上一只小船,母爱就像扬起的帆。失去了帆的关爱,船儿不能乘风破浪,只能搁浅或者倾覆。

(学生情绪激动,灵性迸射,课堂出现了“举手如林”、自告奋勇的局面,连平时一向沉默寡言、作壁上观的“局外人”也跃跃欲试。)

生:(声情并茂地说)每当我像一把内心脆弱的竖琴时,是母爱给我鼓励,让我演奏出一曲美妙的乐章;每当我像在狂风中摇摆不定的一枝芦苇,是母爱给我鼓励,让我充满自信,不被风雨所摧折。

古诗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破岩、磨、坚劲、任尔”等词。

2.能力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情感目标: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达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教学重点

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表达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教学过程

一、由竹石图导入,介绍作者(配古琴乐)

同学们好!上课前老师来考考大家,大家请看这幅图(出示竹石图),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同学们,像这样有画有诗的,把诗题在画上的诗我们把它称为题画诗。题画诗是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可以抒发作者的感情、可以谈论艺术的见地、可以咏叹画面的意境。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竹石》就是一首题画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就是清代的郑燮。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指名回答,幻灯出示。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二、讲授新课

1.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作者,下面老师给你们朗读一遍,请大家边听老师读边画出节奏。(幻灯出示全诗并配乐。)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指名学生朗读,全班齐读。

3.理解诗题。(同学们,这首诗的题目是——竹石是什么意思?那这首诗是写竹还是写石?)

板书:竹石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4.集体交流,理解诗意。(同学们真棒!那就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一组,合作交流学习诗句的意思,指名说说。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这首诗。)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

1.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

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

“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2从咬定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竹子的刚毅性格)

(二)“立根原在破岩中”

1.理解“ 立:站立,扎根。立根(把根扎在……)”。

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2.通过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3.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

(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4.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破岩、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坚韧不拔。)

5.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

6.读着读着,你对这样的竹子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

7.朗读,读出对竹子的崇敬之情。

8.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竹子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竹子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9.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碎裂的山岩之中。(同学们,生活在破岩中的竹子会遇到怎样的磨难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同学们,生活在破岩中的竹子遇到了怎样的磨难?(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2.理解“磨、坚劲、任、尔”

3.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不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4.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竹子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竹子顽强的精神。

5.同学们,风吹来了,雨打来了,竹子害怕吗?(不害怕,哪些诗句可以表达竹子的立场?再来读一遍。)

6.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霜冻、雪落、烈日的暴晒……)

三、总结诗的写作特点

1.

同学们,这首诗写出了竹子的坚韧顽强,但诗人仅仅是在表达竹子的坚韧顽强吗?不是的,还表达了诗人的情感。那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2.

大家请看:(幻灯出示郑燮开仓赈粮的资料)

郑燮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得很快,没有积压。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文人们经常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得到了吃人的地步。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堂。

3.同学们,假如我就是郑燮,你就是我救活的人,你想对我说什么?

4.同学们,此刻,你认为郑燮是个怎样的人?(爱百姓、坚定立场,不能随风倒。师相应板书)

5.这首诗作者是借赞美竹子的坚韧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言志。

四、想意境,悟诗情,总结升华

(1)在你的生活中,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小学生现在也要像竹子扎根一样把文化知识的基础打牢固,将来长大了才能经得起社会各行业的磨练,才能有顽强的拼搏精神)

(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诗人非常喜欢竹子。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竹子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这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竹子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五、朗读指导读诗

1.

学生齐读。(有感情朗读)

2.

师总结:同学们,朗读古诗除了在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把诗读好之外,老师还可以告诉你们诗还可以这样读:(幻灯出示诗词朗读技法歌诀)

一二声平三四声仄,

入声归仄很奇特。

平声吟长仄声短,

韵字平仄皆回缓。

3.

师范读,配乐。(注意平仄规律、押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

4.

学生自由读,生齐读。

六、古诗除了可以这样读,我们还可以这样吟诵

(播放《竹石》吟诵视频)

七、拓展延伸

同学们,当我们面对学习中的一道道难题,准备放弃的时候告诫自己:“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当我们正为学习才艺感到困难时,我们鼓励自己:“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当我们遇到生活中突然降临的灾难时,我们坦然的迎接他,一起背背《竹石》。

八、作业

有感情地背诵《竹石》。

收集与竹有关的诗句。

板书设计

竹石

郑燮

借物

竹子

坚韧

顽强

言志

做人)

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竹石》教学反思

在这次教学活动后,我细细思考:我有何收获?我的成功之处或失败之处在哪儿?我还可怎样做会更好?我一直认为: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我对《竹石》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自我反思。

一、用真心用智慧渗透课堂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唤醒学生的智慧和情感,在唤醒学生心中感情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思考,关注学生现在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所以我的课中有学生诗意的解读、独有的感悟、丰富的想象、快乐的创作……智慧在课堂中轻吟浅唱。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当我看到《竹石》这首诗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这首诗由浅入深完成“尊重文本”到“超越文本”的过程,如何把文本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教学时,我设计了四个步骤:“了解作者、理解诗意之读”、“情景心境之读”、“平仄押韵之读”、“吟诵之读”。我想让孩子们由读懂原意到读出想象的意境,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身边似“竹”的人,最后学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了解作者、理解诗意之读”时,孩子们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挑战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其中有一女生在评价一男生读时讲“他的节奏不太准确,语气也不是很好”;我就启发“你来挑战他,好吗?”结果,这女生读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我问:“为什么这样读?”“因为这首诗中的竹是刚劲挺拔的!”听到这学生的回答,教室里顿时想起一阵掌声。之后,我又启发全班学生思考“从哪些词可以读出它的刚劲挺拔?”“坚劲、任尔”……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互相讨论,通过抓重点词等方法,用心感受、很快就体会了诗意。这样教学,教师不用一字一句肢解诗意,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讨论,便能很快自悟出诗意。

“情景心境之读”时我想让学生深挖教材,让学生充满想象,让课堂充满智慧……于是我设计了“假如你是那棵竹子,你会对青山或岩石说什么?”“你是岩石缝中的竹子,面对风雨你又会说什么?”“我们身边有没有像竹子似的人,你能说说吗?”这三个问题。也许我的问题问的太突然;也许是学生们对知识理解的不深,这些问题太难;也许是学生们还没放松,不敢说……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我调整好心态,不断启发,不断鼓励,效果还是不太好。我清楚:诗歌教学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想说、敢说、主动说;这样,智慧才会在课堂里自由流淌。

“平仄押韵之读”时我想让学生再次理解古诗还可以这样读,体会古诗的美,感受古诗的韵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吟诵”时我想让学生知道古诗还可以像歌曲一样吟诵,还可以唱得那么动听,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改变了学习古诗的枯燥的氛围。

其实,公开课的效果,除了取决于执教者的设计和水平,更多的精彩应该是来自学生的学识水平、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公开课的精彩应是学生的精彩、平时训练的精彩。

二、易碎的课堂

仔细想来,课堂效果是由多种因素制约。其实,这堂课上我想把我的教育思想完全体现出来,最后顾此失彼。一堂设计比较精彩的课,因为大多数学生有些紧张,因为我害怕没有新意,而成了易碎的课堂。

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字是有呼吸的,有情感的,有体温的。文字应用心吟诵。“原境之读”时,让学生读了,但还是读的太少。“诵读”是语文学习之本,“诵到极致就是说”,诵读理解之后自然有话可说了。我失落了学生,没有给学生“尽情吟诵”的时间。

古诗教案篇(4)

篇篇经典都如此囫囵吞枣,那我们的学生恐会“消化不良”。

关键词:查背景,讲意思,背诗文

古诗教学常用的做法往往是查背景,讲意思,背诗文三步曲,此方法用于古诗的略读倒也挺好,但若篇篇经典都如此囫囵吞枣,那我们的学生恐会“消化不良”。 笔者以柳宗元的《江雪》为例,尝试换一种教法,带领学生透过精妙的文字,用心体察作者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文下深厚的内涵。

诗中一个“雪”字揭示了本诗的环境基调,扣住“江雪”向全诗辐射,带动了对全诗的品读,避免逐字逐句讲解的生硬与烦琐。再抓住诗中看似最不合理的一个情节“寒江独钓”,引发学生的思考,走进诗文背后,触摸诗人心境。诗人在一“钓”中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学生在一“钓”中发掘着诗文下丰厚的内涵。带着个人的体验去品读,必然会形成多元的理解,在课堂上“钓”出精彩。

一首好诗,经岁月的洗涤,文化的积淀,如同浓缩的精华,是值得细细品味的。抓住诗眼品读全诗,透过文字感受诗情,只要我我们愿意去品味,古诗是可以上得深情一些,厚重一些,语文味浓一些的。古诗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 最“流行”的做法往往是查查背景,讲讲意思,背背诗文,这“三步曲”以不变应万变,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用于古诗的略读倒也挺好,但若篇篇经典都如此囫囵吞枣,那我们的学生恐会“消化不良”。如柳宗元的《江雪》,堪称千古绝唱,入选多种版本的教材。笔者带领学生透过精妙的文字,用心体察作者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文下深厚的内涵,收获颇多。

实录片断一:品“雪”

师:这首诗的题目是《江雪》, 读了全诗,你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到“雪”?

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些语句说明当时在下雪。

师:找得不错! 还能再细细读一读古诗,从字里行间找一找吗?

生:我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也可以看出当时是雪天。因为鸟都不飞了,人都不出来了,说明雪下得很大,鸟儿找不到食物,人也怕冷不出家门。

师:你能读读吗?

生:(深情地、一字一句读得较慢)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再请几人读。

师: 是啊,没有人愿意出门,连鸟儿也要藏起来,所以诗里写道——(生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雪下得真是大啊!因此——(生看着屏幕中画面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一幅江上雪景的话,你会用哪一个词?

生:寒冷、凄凉、孤独、寂静、冷清……

师:是什么给你这样的感觉?是诗中哪一句话?还是哪个词,哪个字,或是这幅插图?再读,用心去读,画一画。

生自学后汇报。

生:我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句诗读出这儿的冷清,飞鸟和行人都没有了。

师:这句诗里哪些字词写人、鸟不见了,没有了?

生:绝、灭。

师:咱们反过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绝”和“灭”这两个字,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师提示:山林是平日鸟儿聚集的地方,小路是平日行人最多的地方,而这有“千山”, 有“万径”,你想啊,那会是——

生沉思片刻,有三三两两发言,思维相互启发,发言者逐渐多起来。

生:那会是鸟语花香的景象,山林里郁郁葱葱,鸟儿们叽叽喳喳,小路上会有行人经过,比诗里要热闹得多。

生:那会是幸福的景象,虽然大家日子过得很穷,但到了中午,每家都在做饭(师: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很有生活气息。

生:是快活的景象,到春暖花开的季节,小孩子就迫不及待地扎风筝、抓蝴蝶……(师:玩得不亦乐乎!)

生:还会是悠闲的景象,有老人在树下下棋。

……

师:是的,千山鸟飞,万径人踪,本该是那样的生机盎然,可是诗人笔锋一转,一个“绝”字、一个“灭”字,又成了怎样的景象呢?

生:一下子凄凉起来,没有一点儿生气,连声音都听不见,有点可怕。

师:正如诗中所写——(生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生:这么大一片山林一只鸟也没有,这么多条小路见不到一个人影,只有老渔翁在独自垂钓,太孤独了。

生:雪下得很大,把“千山”“万径”都覆盖住了我觉得特别的寒冷,寂静。

师:是啊,冰天雪地,谁愿意出门呢?连鸟都躲起来了。真是——(生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师小结: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盖,没有飞鸟,没有行人,一切活动着的事物全部从视线中消失,余下的便是一望无际的皑皑白雪,一个独自垂钓的老渔翁!这一切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那样的——那样的——(学生接先前各自的感悟:寒冷、凄凉、孤独、寂静、冷清、冰天雪地……)

师:你能把这首诗再读一读吗?读出你的这些感受来。(很入情入味)

设计与反思:

找“雪”、品“雪”的过程,实则是带领学生一步步解诗意、入诗境的过程,为后面的悟诗情奠定基础。一个“雪”字揭示了本诗的环境基调,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扣住“江雪”向全诗辐射,通过向字里行间“找雪”,通过删去“绝、灭”两字和加上“绝、灭”两字的诗境对比,带动了对全诗的品读,避免了逐字逐句讲解的生硬与烦琐。学生一遍一遍读,一层一层悟,读得投入,读得深情,读得入境,将“千山无鸟”“万径无人”的空寂和老翁寒江独钓的形象了然于胸,对诗人的心境有了初步体验。

实录片断二:悟“钓”

师:四周围一片寂静,大雪漫天,寒气逼人,老翁为何独自一人在江边垂钓呢?是在钓鱼吗?

生:我觉得就是在钓鱼。

生:我有不同意见。这么冷的天,河面上结着冰呢,是钓不到鱼的,再说诗中写道“万径人踪灭”,人们都怕冷不出来,这个老人应该不会在这么冷的天出来钓鱼。

师:理由很充分。那你说他在干什么?诗中和图中老翁的确是在“独钓”啊?

生又说是在钓雪,遭到大家反驳,一时间没有能让大家信服的观点,都陷入沉思。

师:的确有点难,让我来帮你。我知道通常一首诗总是饱含着作者的感情,折射着他的精神、他的生活,而柳宗元创作《江雪》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呢? 有没有同学略知一二?

生:柳宗元本来是个当官的,后来被贬了才来到这里。

生:他是唐朝著名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教师投影出示柳宗元创作本诗的背景资料,学生阅读: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21 岁考取进士,关心人民疾苦,力主改革腐败的政治,却遭到当权派的打击,被贬永州。那是个偏远荒凉的地方,人烟稀少,极度贫困,和他一同去的67 岁的老母亲,由于生活艰辛,到永州不到半年,便离开了人世。失去了母亲,而他无职无权,报国的崇高理想无法实现,无人理解, 昔日的好友也沦落天涯……《江雪》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出来。

师:读了作者的创作背景,你对诗对老翁又有了什么新的理解?仅仅是在钓鱼吗?

生:我觉得他很难过,他被贬到永州,他的理想实现不了,他虽然人在钓鱼,其实心里在想着什么时候才能实现他的理想。

师:满腔的热情屡遭打击,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所以他——(生诵: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哦,他是在钓“理想”呢。

生:他这么孤独,就他一个人,没有朋友,他在钓——师提示:钓友情。

师:他只有在垂钓中排遣心中的寂寞,于是他——(生诵)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生:(受到启发)他失去了他的亲人老母亲,心里一定非常难过,他是在钓亲情。

师:丧母之痛无人述说,他只有——(生诵)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生:我猜想这位老人独自一人,闷闷不乐,他在钓快乐。

师:报国的理想无人理解,或许只有江中的鱼儿愿意听他述说,他只好——(生诵)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生:也许是在钓春天,冬天那么冷,( 师:冷得都——学生齐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他希望春天能早点儿来。

师:精彩!我想到了一句话“冬天已来临,春天还会远吗?”他一定能钓到春天!所以他坚持——(生诵)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生:我有个新发现,诗里的“孤舟蓑笠翁”就是柳宗元自己。

师:有价值的发现!诗人借写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这是写诗常用的方法。

生:我还有个发现,这首诗每一行第一个字连起来是“千万孤独”(这是笔者在黑板上的板书,竖着排列的),他太孤独了,他就是在钓孤独!

师:精彩的发现,独到的见解!请你为大家朗诵

这首诗。(深情朗诵赢得了全场掌声)

设计与反思:

古诗教案篇(5)

针对广告学专业所开设的古代诗词赏析课程,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广告文案写作能力,因此在教学目的上必须区别于汉语言专业,从广告学专业的角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两重维度设计。对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广告文案写作教学经验以及对古代诗词赏析课程改革的探讨,谈谈在古代诗词赏析课程中,提高学生广告文案创作能力的途径。

一 教学内容的精挑细选

目前并没有区别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诗词赏析课程的广告学专业教材,因此在教材的选定上,就只有选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就需要做出调整,以教材为基本框架,结合广告文案写作和中外广告史等相关广告课程,增减教学内容。结合古代诗词的形式、修辞和深远的意境等作品的内容体现,搜集大量的广告文案的优秀资料,来挖掘广告文案创作的例证,给学生以实例的启迪,更好地把握古代诗词对于广告文案创作的影响。

1 韵律上

古诗词在韵律的运用上颇有建树,这也正符合广告语琅琅上口的要求。在讲解诗词的押韵时,结合广告文案的特点,列举出“东西南北中,好酒在张弓”、“武汉一枝花,洁净千万家”等特殊声韵结构的作品;而在讲解诗词的声律平仄中,搜集了某钟表店广告语“刻刻催人资警醒,声声劝尔惜光阴”,教授学生理解平仄在广告语中的应用,上句为“仄仄平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仄平平”。

2 修辞上

古诗词的修辞运用,是现代广告文案写作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方式,可以使广告文案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受到广告创作者和消费者的喜爱。在讲解到具体修辞方法中列举大量的广告语句,给学生以创作的启迪。如在比喻的修辞中,列举了婴儿鞋的广告标题“像母亲的手一样柔软舒适的儿童鞋”,美加净的广告语“阳光下的绿荫”等;在讲解对偶的修辞中,列举了“喝孔府宴酒,做天下文章”、“天下文章可圈可点,新华文摘可读可藏”等经典广告的例子。

3 意境上

王国维将词的意境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写境”和“造境”。在广告文案写作中,“有我之境”可以理解为一种对产品或服务的主观赞叹,“无我之境”则是对品质、特征的客观描写;“写境”是对既定情境的再现,“造境”则是对某种感觉、理念、情境的创新营造。以迪比尔斯的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为例,之所以影响深远就在于其意境。钻石象征爱情,爱情代表浪漫,此句通过强调钻石的恒久性,按主观理想虚构而成了一种浪漫情境,勾起了年轻男女的向往之情,这种以“虚构之境”赋予产品更深一层的生命力与魅力的“造境”手法,是其成功的关键。

二 教学设计的维度拓展

首先,拓宽课程的教学思路,拉伸诗词教学的广度。要将专业教育拓宽到素质教育层面,结合广告文案创作人员的需求,把对于文学知识的储备提升到文学素养的具备,用高尚的情操塑造学生,优秀的作品激发学生,培养学生的精神情操,树立广告人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作为一名优秀的广告文案写作人员,应该拥有人文情怀,面对日益挑剔的消费者,能被注意到的广告文案越来越少,也使我们文案创作人员面临巨大的挑战,对此,我们必须与消费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创作出发自内心的实战作品,在产品表现上抒发我们的人文情怀。

其次,在诗词的讲授深度上,要增加广告这一维度,教会学生知识的移花接木。培养学生将诗词转换成广告文案写作和广告创意的触媒,将诗词的创作方式,运用到广告文案创作中,古诗今用,巧妙地表现产品的诉求。例如,在诗词的表现方式中,老师结合现代对于诗词的转化,讲解了藏头诗的写法和具体的实例,学生结合实际的策略单,为碧生源减肥茶创作出来一则藏头诗形式的公益广告,“碧海蓝天独品茗,生须晓知玲珑情。源得三千好身梦,优时勿忘碧生赠。”巧妙地将品牌“碧生源”表现出来。

最后,在诗词的讲授上,要注重文体知识的介绍,挖掘诗词中广告元素。诗词广告和对联广告,在广告发展的历史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例证,这些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审美心理,而在文人的参与下,广告行业的作品有了内涵的提升,如在杜牧的《江南春》中就有酒旗广告的缩影,“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体现出酒旗广告的盛行,也形成了当时酒旗人诗的特殊文化现象。而对联广告也有很多上乘之作,如才子祝枝山游西湖归来,见酒店人不多,进店饮酒后问清缘由,便奋笔写下一副对联“东不管,西不管,我管,酒管;兴也罢,衰也罢,请罢喝罢。”从此酒店生意大有好转,很多人都为这幅对联广告而来。可见,诗词赏析的教学应该注重这些文体的讲解,迎合中国广告受众的消费心理,创作出更多有效的广告文案作品。

三 教学方法的行之有效

为了更好地在古代诗词赏析课程中体现广告的特色,除了在课程内容上进行精挑细选和教学设计的维度拓展,探索行之有效教学方法也及其重要,我们试着进行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的尝试。

1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即是指教师将实践活动和教学研究结合在一起,通过研究提升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古代诗词的教学中,我们将提高学生的广告文案创作能力和实践对于广告文案写作课程教学启示的研究进行结合,在课堂教学中,融人实践教学,将作品的图形部分和文字部分进行分解,根据视觉部分进行文案创作的训练。

2 搜集分享法

广告大师李奥贝纳曾经说过,“创意的秘诀就在我的文件夹里”,这就体现了资料积累对于广告人的重要性,要想成为社会需要的广告文案创作人,就要有足够的案例积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中,布置学生以分组的形式搜集体现古诗词文案特色的广告案例,建立各个行业的古诗词广告文案特色的案例资料汇编,在课堂上老师进行点评,并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分享心得。这一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创作前的资料积累,为今后的诗词鉴赏和文案创作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实战训练法

(1)项目化教学。项目化教学,就是将项目通过教师的自身资源引入课堂,和业界真实的企业进行合作,为某个产品进行文案创意。在诗词赏析课程中,我们就将“盼盼”食品的真实策略单带人课堂进行实践教学,前期与企业的负责人进行商讨,确定表现的主题为健康、绿色和安全,中期进行分组创作向企业提交创意简报,最后出包地完成了广告文案的写作。创作出了“盼绿色、盼健康、盼盼在行动”、“齐盼齐分享”、“美味留心间,盼盼永相伴”等优秀的文案作品。这种强度大、压力大并有一定挑战性的企业项目实训,能使学生的广告文案创作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2)模拟提案比稿。在广告活动中,提案能力是每个广告人应该必备的能力,做得好与不好,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给广告主也是很关键的,模拟提案比稿就是对于学生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种综合训练。教师寻找新近完成的或正在进行的案例,学生模拟公司的职位进行分工,独立以公司的形式完成案例,最后老师以广告主的身份,对大家的提案进行评析,并选出最后的胜出者。我们在广告学2011级学生的诗词课堂中曾经将“碧生源”的案例引入课堂,策略单要求必须运用诗词的相关知识为其进行创作,体现东方文化的诉求。学生创作出“东方文化,碧生好茶”的广告语,并结合广告语创作出三幅系列的广告作品,第一幅与《三国演义》结合,标题为“人生似茶,几番浓淡滋味;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第二幅与《西游记》结合,标题为“品东方茶,谈古今中外事;谈《西游记》,晓人间天上情”,第三幅与《红楼梦》结合,标题为“一口碧生源,源远流长;两回《红楼梦》,梦断魂伤”。可以看出通过模拟提案比稿的形式,在将诗词应用的同时,也使学生的文案创作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

(3)专业比赛项目。我系广告学专业在2008年开始办学以来,一直较为关注广告专业的广告赛事,特别是金犊奖、学院奖和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并多次在国家级和省级的比赛中获得奖项。在2010年和2011年获得奖项近10项,都为平面作品。从2012年开始,我们注重了广告文案写作能力的培养,在诗词赏析的课程改革中,也注重学生文案写作能力的提高,学生获奖作品数目剧增,近三年作品已超百件,其中文案类获奖占三分之二,特别是在2012年的金犊奖比赛中,凭借“台儿庄的歌曲宣传创意”获得了金奖,这是我省在金犊奖上获得的最高奖项。专业比赛成为老师课堂教学引领学生进行实战创作的最佳选择,在2010级的诗词课堂教学中,老师将金犊奖策略单带入课堂,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取了广告主,郭林同学选取了“古城台儿庄”的宣传作为实践的出发点,文案标题为古城台儿庄,正文内容为“一杆枪,开启了新篇章,从此后,人见人将头昂,一束光,照亮,人们心中的彷徨史勿忘,夜思量,人自强。台儿庄,历经几多沧桑;连云港、游渔湾和浴场;石船舫,康熙登岸题字回头望;台儿庄,是我美丽故乡。一盏月,高高挂在天上;看京杭,船只来来往往;一束光,洒在旧相识故人庄;一古巷,美名扬,万人唱;台儿庄,历经几多辉煌;扶风堂,有我最爱姑娘;天水堂,建筑特色古韵自巧匠;台儿庄,天下第一庄。”最后结合文案内容,编成歌曲斩获大陆和台湾地区的金奖。

古代诗词赏析课程的改革,对于学生广告文案写作能力的提升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在设计广告学专业的课程教学时,应从专业的视角出发,结合学生就业的需求,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戴永红.古诗词在广告文案中的运用[J].经济研究,2011(7).

古诗教案篇(6)

关键词:电子白板 小学 古诗 复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108-02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它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优美的韵律赢得了大家的喜爱。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要求掌握《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怎样有效利用课堂40分钟时间,引导学生巩固复习这70首古诗呢?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互动功能,在设计过程中力求强调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复习,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下面,结合小学六年级毕业班的古诗词复习课的教学实践,谈谈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古诗词复习中的巧妙运用。

为了避免复习课的枯燥乏味,改变沉闷的教学氛围,可以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六年级下册的古诗词教学内容,通过回顾与整理小学六年所学过的、背过的古诗,使学生习有所得。教学设计将本节古诗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三方面:

重点复习教材中六年级下册的古诗,巩固学生对本学期古诗词的学习。

指导学生学会灵活积累、运用古诗,养成自觉积累和灵活运用古诗的良好习惯。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本节古诗复习课的教学过程,安排了“猜谜导入,激发兴趣”、“复习旧知,掌握方法”、“归类复习,快乐闯关”三个环节进行。

1 教学环节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复习课所复习的内容,学生之前都已经学过,对他们来说缺少一些新鲜感。因此,复习课的导入要讲究一个“趣”字。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一下子对复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从而积极地投入到整堂复习课中。

本堂课的导入环节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在电子白板上书写一组数字:6021,让学生猜,看到这个数字,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们听了,都是一脸疑惑的样子,不知道老师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有聪明的学生举手回答说,这是今年小学毕业考试的日期6月21日。学生们有的点头表示同意,有的仍冥思苦想寻找正确答案。最后教师利用电子白板的拖拉功能揭示出答案:这是唐代咏物诗的数量――6021首。古人喜欢咏物,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山川河岳、花鸟虫鱼、风雨雷电……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这些事物时,又寄托了自己的感情,抒发了自己的志向――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记住了唐代咏物诗的数量,更重要的是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复习咏物诗。接着,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话语进行小结: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它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优美的韵律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园,领略古诗的魅力。这样的导入设计,可以让学生一下子明确本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古诗复习中来。

2 教学环节二:复习旧知,掌握方法

苏教版语文本册共有三首咏物诗,分别是《石灰吟》、《墨梅》、《马诗》。教师采用先复后放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自主复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先一起复习《石灰吟》这首古诗。这里,教师主要利用电子白板的“探照灯”和“隐藏”功能对重点字词进行强调,如“吟”、“锤”、“击”的理解,“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一句中“留”字的书写等。利用电子白板的这些功能可以较好地提醒学生关注老师强调的这些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此时,顺势引导学生归纳出复习古诗的几个要点:会背会默古诗,理解诗句意思,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让学生根据这几个要求自主复习《墨梅》、《马诗》这两首咏物诗。

《石灰吟》和《墨梅》这两首诗中学生容易混淆的是两个同音不同字:“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一句中“留”字和“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一句中的“流”字。这里,可以运用电子白板的“放大镜”功能,突出显示这两个易混淆的字,并让学生联系诗句意思,说说怎么才能快速区分这两个字。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留”指的是留下的意思,要留下高尚的节操在人世间;“流”指的是流动,指的是梅花的清香之气在天地之间流动。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可以牢固掌握这两个字的写法。

3 教学环节三:归类复习,快乐闯关

复习完了本册书中的古诗词后,教师又带领学生进入第三环节“归类复习,快乐闯关”。首先,利用电子白板的拖拉功能将所学的古诗进行归类,让学生明白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大致分为这几类:咏物诗、哲理诗、爱国诗、写景诗、边塞诗、送别诗、儿童诗、思乡诗等。教师利用电子白板的“拉幕”功能出示这几类诗的名字。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一环节里,教师设计了“快乐闯关“的游戏环节,主要分为五个关:诗句配对、吟诗作对、慧眼识主、妙用古诗、智力抢答。

第一关“诗句配对”。检查学生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打乱的古诗句配对好。教师事先把八句诗句的顺序打乱,然后请学生上台动手操作,在最快的时间内把正确的顺序排出来。学生可以在电子白板上随意地移动诗句,把正确的诗句配好对。这一练习能够使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更加密切,其他学生也可以随时纠正上台操作同学的错误之处。

第二关“吟诗作对”。让学生快速地说一说诗句的上一句或者下一句。教师利用电子白板的淡入功能,把正确答案隐藏起来,学生答完一题,再出示正确答案。

第三关“慧眼识主”。让学生猜猜诗句的作者以及出处。教师事先把正确答案写好,待学生回答完之后再出示正确答案,然后运用电子白板的橡皮擦功能,把正确的答案显示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以上三个部分的练习主要检验学生对古诗的熟悉程度。

第四关“妙用古诗”。检测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关键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看其能否将掌握的知识学以致用。因此,此处设计了几道情境题,检测学生能不能把积累的古诗句正确地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和习作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这一练习主要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运用。如:

(1)夜深人静的夜晚,老师在灯下批改着我们的作文,这不禁让我想起两句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当你在公园里漫步,看到满池盛开的荷花,你会吟诵什么?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都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了朵朵美丽的水花。我不禁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每当过年过节时,背井离乡的游子总会特别思念自己的故乡,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正表达了这一情感。

在这里,教师运用了电子白板的多媒体模板,数轴上有八个点,分别对应八个题目,只要点击数轴上的点,相应的题目就会显示出来,这样既节省了页面空间,又达到了美观的效果。

第五关“智力抢答”。可以运用电子白板的多媒体模板,页面上有五个气球,在气球下面其实隐藏着五道题目。教师让学生上台自由选择题目,只要点击一个气球,那个气球就会爆炸,题目也就显示出来了。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在一题一题的抢答中体会成就感。这一练习也是检查学生对于诗人、古诗类别的熟悉程度。

古诗教案篇(7)

1.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掌握一定的答题模式与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品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手段:PPT课件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能随口背诵出一两首含有春、花、秋、月的古诗词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古诗词是我们的祖先遗留下来的艺术瑰宝,如今古诗词鉴赏成为中考语文的一个重要考点,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专题复习。

(二)板书课题:“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三)2012年古诗词鉴赏考题回顾(以桂林市中考语文为例)。PPT课件展示:

·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每小题3分,共6分)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7.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是韩愈写给自己的侄孙韩湘的,诗题中“左迁”一词是“降职、贬官”之意。

B.“圣明”在这里指皇帝,与圣上、陛下、天子等词意义相同。

C.“家何在”“马不前”,表明作者感到回朝廷无望和前途渺茫。

D.“肯将衰朽惜残年”,传递出作者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悲愤之情。

8.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朝奏”和“夕贬”两相对照,突出时间之短,说明获罪之速,隐含作者忧愤之情。

B.“横”写广度,云横而不见家,也不见长安;“拥”写高度,风雪载途,英雄失路。

C.颈联虽隐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但苍凉的画面仍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D.表现手法上,本诗采用叙述手法入诗,体现了韩愈诗“以文为诗”的特点。

(参考答案:7.D ;8.C)

教师分析:同学们,2012年桂林市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总赋分为6分,以选择题(客观题)的形式呈现。考核的两个方面是“内容理解”和“赏析”,涉及到这首诗的字词理解、诗人的感情把握、词语的表达效果、诗歌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等内容。

(四)明确中考古诗词鉴赏的考点、答题原则和命题趋势(以桂林市中考语文为例)。PPT课件展示: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三大考点:

1.字词赏析(主要是关键字词、名句、典故等的理解和评价)

2.情感体味(联系创作背景、诗人的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等)

3.品味鉴赏(从某一角度,如:修辞、表达方式等方面对古诗词进行赏析或评价)

答题原则:1.调动积累,记忆理解;2.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命题趋势:根据《2013年桂林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细则(语文)》,2013年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考题2题,赋分5分,题型和往年不同,全为主观题。

(五)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指导,练习巩固。

1.专题指导一:字词赏析。PPT课件展示:

例一: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考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见”是看见的意思。南山是在诗人采菊的间隙,不经意间闯入诗人的眼帘,这美景不是诗人有意去望,而是无意之见。这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答题模式指导:字词本义+语境意+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或心境

练一练,PPT课件展示: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考题: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割”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学生答题,教师巡堂,了解答题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然后让学生在班里交流答题结果,教师评价,学生参与评价。

(参考答案:“割”是切断、划分的意思。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奇险,表达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对泰山的喜爱之情。)

2.专题指导二:情感体味。PPT课件展示:

例二: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考题: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本诗通过对早春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答题模式指导:描写什么+ 表达/寄寓/揭露/赞美什么。

练一练,PPT课件展示: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考题:品析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先进行答题尝试,教师巡堂了解学生答题情况,让两位学生到黑板展示答题结果,学生点评,教师评价。

(参考答案:诗人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无比热爱之情。)

3.专题指导三:品析鉴赏。PPT课件展示:

例三: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考题:请你对“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自选一个角度(如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简要评析其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之情。

答题模式: 表达方式/修辞/表现手法 +意象的……特点+表达(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练一练,PPT课件展示: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考题:“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被王国维誉为“天然奇偶”,试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采取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位同学到黑板书写答题结果,看看谁答题用词精准,答得流畅,答得圆满,教师评价、总结。

(参考答案:这两句话对仗工整,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六)方法拓展:识记古诗词中的典型意象所蕴含的感情。PPT课件展示(要求学生朗读后,抄写下来):

明月: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夕阳、暮色: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

流水、落花 :常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春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子规、猿啼: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鸿雁:常借指书信,常寄托思乡怀人的情思

折杨柳:送别、留恋、伤感。

篱笆、鸡啼、犬吠:田园的闲适、悠然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坚贞不屈的形象化身

(七)谈收获:同学们,请大家畅所欲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在学生的畅所欲言后,教师小结本节课(课件展示总体板书),宣布下课。

(八)总体板书。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三大考点:字词赏析、情感体味、品味鉴赏

答题原则:调动积累,记忆理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