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模块化教学论文

模块化教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05 10:38:53

模块化教学论文

模块化教学论文篇(1)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模块化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要想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目标,必须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其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及能力评价等模式进行变革,做到从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出发,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和适应学生就业以及发展创新的需要。

模块教学法(MES模式)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较为先进的职业技术教学法。这种方法打破了原来的课程体系,以技能为主线,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要求融为一体,每个模块代表一个实际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我校在电子电工专业实践教学中,采用模块教学法,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技能训练方法。

一、实施对象

电子电工专业一年级学生,生源状况:初中毕业生及结业生。入学时没有任何专业基础。

二、模块设计原则

从企业对电子电工专业人才需求出发,根据本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以学生的基本功训练为技能训练核心,以典型课题为实例,以维修技术水平为检测标准设计模块

1.模块设计本着覆盖相应的岗位群、达到中级维修电工的水平、以基本功训练为主、兼顾新技术、突出专业主干、兼顾专业边缘和着眼电气维修、兼顾电气设计原则,将电子电工专业技能训练设置为4个一级模块和若干个二级模块,一级模块有基本功训练模块、强电技能训练模块、弱电技能训练模块、综合训练模块,并分别制定出相应的训练内容、训练要求、实施方法。

2.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规定的要求和标准,该模块覆盖电工(09-030)、维修电工(09-031)、电工电路仪表装接调试工(09-018)、无线电装接工(36-002)、无线电调试工(36-003)5个工种。

三、模块式技能训练的内涵

模块式专业基本技能训练是依据专业职业性常规训练的着重点,将专业技能分解成一系列模块,以师带徒,强化训练,由学校训练到工厂训练、由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由反复练习到创造性练习。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逐项推进,逐项达标,形成完整的技能训练体系。模块式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过程,是学生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实际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体验其中的艰辛和乐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四、模块式技能训练的理论依据

1.“情境—达标”教学原则

传统的课程设计是按照学科型的知识体系,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框架,将各种显性知识纳入课堂体系的。至于对学生知识迁移、个性发展和职业能力形成有着非常重要作用的缄默知识则根本不在课程设计考虑之列。“情境——达标”式课程设计模式不但重视缄默知识的作用,而且主张改革课程设计的传统思路和程序,以职业岗位分析作为课程设计的起点,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其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是:分析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建立岗位职业能力体系——分析职业能力形成所需经验——分析各种经验发生的情境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建立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块——优化课程模块形成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2.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活动

职业教育的核心概念是职业。“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教学活动,是指按照顾客订单组织学生经历完整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活动。他强调依靠企业的真实工作过程来设计教学活动。职业技术教育值得借鉴的模式,一是德国的“双元制”,即企业+学校模式,其学员具有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其教学过程企业与学校双位一体,学员基本上30%的时间在校学习,70%的时间在企业顶岗受训,培训的重点是在企业内,学校只起补充作用;二是“模块式教学体制改革”,其主旨就是让学生一入学就接触专业性内容,模块精讲,技能多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身到所学专业的环境中去。五、模块式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的组织实施

1.建立配套的师资队伍

实践性教学定位的重要性,决定了教师队伍必须做到“双师型”的配置,让学校的教师走向工厂具有教师和技术工人双重身份,又要下大力引进工厂的专业技术人员走进教师队伍。让技术专家型教师队伍参加技术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与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教育水平。

2.建立健全与专业相配套的实验室、实习室、实训基地

配套建设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整体实施,要进行综合设计、开发、利用和管理,避免盲目性、重复性、观赏性投资,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宁可减少对验证实验的投入,也要确保对模块式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的投入,努力做到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身到所学专业的环境中去,努力开拓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训资源共享之路,为专业课教学采用现场教学,为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

3.推进课程改革,构建模块体系

以职业性任务和和行为过程为导向,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线,不片面强调课程各自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片面强调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构建以实践技能为中心的模块式课程体系。通过课程改革,重点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通过课程整合,整个专业的全部课程分成文化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三大类,每类课程按照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以模块式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为纽带,再去进一步组合课程,组织教学。

六、结束语

我校在实施技能训练模块教学后,起到了实践训练促进理论学习、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的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技能操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通过规范化、标准化训练,学生的整体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该专业毕业生在中级工技能鉴定中,合格率超过95%,就业率达100%。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良好,学生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都能胜任本职工作,有部分学员已成为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骨干。

参考文献:

[1]吴晓义.职业教育教学论.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吉林工程师范学院报告,2007,(7).

模块化教学论文篇(2)

《会计电算化》是高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算化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通用会计软件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在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中应用电子计算机的能力,使学生达到会计电算化岗位中的软件操作员和审核记账员的应用水平,为学生拓展就业领域,提高全面素质,增强实践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模块教学模式就是按照专业培养目标,依据职业岗位群,将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分解为各项技能,依此建立若干个教学分模块或子模块,从而使每个模块有目标能力、课程设置和技能训练训练,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它打破了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将必须掌握的理论融入各技能模块中,而将学生暂时用不到的理论知识暂时搁置一边,从而实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知识为技能服务。

二、会计电算化模块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1、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了解计算机及种类;了解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了解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掌握计算机硬件组成部分;掌握计算机软件组成部分;理解计算机网络概念及功能;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掌握因特网的特点及应用;了解计算机安全隐患;了解计算机病毒防范。活动设计:通过多媒体实物观察等手段,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组成部分,通过操作让学生了解因特网即病毒防范

2、会计电子化基础知识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理解会计电算化的含义和分类;了解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内容;理解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作用;了解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理解会计软件的基本概念,掌握通用会计软件定点开发会计软件的特点;掌握典型会计软件功能模块的结构及各模块的主要功能;掌握会计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理解会计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基本要求;了解会计软件的初始设置日常业务处理月末处理等基本运行过程;掌握会计数据管理的基本要求和方法;理解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会计信息的主要区别,掌握会计电算化系统运行环境的基本要求;了解选择商品化灰机软件的注意事项,理解会计电算化人员的层次要求。;掌握电算化岗位设置原则和权限要求,了解档案管理,手工记账要求。活动设计:区别会计核算软件与手工会计核算的异同点;根据工作目标需遵守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遵守的基本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数据处理流程,会计核算工具,会计信息载体记账规则,内部控制方式等方面进行区分判断。

3、总账系统初始化应用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账系统的任务处理流程。掌握总账系统功能模块结构;掌握财务分工的依据作用内容;理解部门档案盒职员档案内容及作用;掌握会计科目体系的原则会计科目体系的主要项目,会计科目编码的作用和方法,掌握会计科目的要求与限制;掌握数量核算外币核算银行等辅助账及账薄格式的设置;理解设置凭证类型结算方式等核算规则的作用;掌握期初余额的内容及输入要求,理解试算平衡的计算方法年初结转的作用;理解客户往来和供应商往来核算与管理的作用及初始设置的内容,了解客户和供应商档案的作用及内容。活动设计:设置操作员计权限建立账套设置会计期间设置账本位币设置会计科目录入科目初始数据设置辅助核算项目设置外币币种及汇率设置凭证类别

4、总账系统日常账务处理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了解记账凭证的产生途径与输入方式处理流程掌握记账凭证的格式项目和各项的填制要求;了解凭证查询方法及打印格式;理解凭证管理要求;掌握凭证修改的要求与条件;掌握凭证审核的意义和方式;掌握凭证记账的条件及处理流程;掌握账薄输出的原理及处理流程,掌握查询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的方法及打印格式和要求;理解银行对账的作用处理流程。理解银行对账的作用处理流程理解银行对账中期初末账项十五内容及作用,掌握银行对账单的格式内容;掌握计算机自动对账处理的条件人工辅助对账依据;了解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格式;理解自动转账分录概念主要项目设置自动转账分录的资本要求;理解月末处理的试算平衡与对账依据;掌握结账的条件和作用。活动设计:编制记账屏障;修改记账凭证;凭证审核;生成机制记账凭证;记账;结账;查询账薄

三、会计电算化模块评价方法

模块化教学论文篇(3)

【文章摘要】

本文从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出发,阐述了模块化教学的内涵、特点、社会背景以及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意义,依据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营销专业教学中的模块设置实践,文章详细分析了本专业模块化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及过程,并通过模块设置依据、专业培养方案构成、专业培养方案内容三个方面深入展开探讨。与旧的人才培养方案相比,模块化教学更能发掘学生的潜力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它把教师的有效指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起来,更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性、独立性、创造性。

【关键词】

营销专业;模块化教学;优势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抓住机遇,对原有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进行改革创新。我院市场营销专业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全面深化以实践性、职业性为指向的教学改革,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试就我院市场营销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实践进行探讨与分析。

1 模块化教学的内涵和特点

模块化教学是按照程序模块化的构想和原则来设计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正确处理理论基础课与实践课的关系,强调知能一体, 在学法上强调知行一致, 集中开展相关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活动方式、方法、方案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 能快速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教学模式。模块的核心就是提升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在进行各类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锻炼和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能很好解决问题的素质水平与实践能力。模块化教育的特点是具有更强的灵活性与更好的合理性。根据社会需求,通过对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在不进行重大调整的情况下,就可以达到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的目的。

2 市场营销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市场营销人才的脱颖而出。如何培养这类人才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性课题。在专业课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模块化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有助于实现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高素质基本要求,能开拓他们的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满足社会的需求。市场营销专业模块化教学根据行业特点, 采用职业岗位分析法确定模块,使教学体系更加符合行业需求,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3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营销专业模块设置

3.1设置依据

3.1.1 培养目标

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从事市场开发、客户服务、营销策划执行等一线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3.1.2 就业岗位(群)及主要工作任务分析(表1)

3.2专业培养方案构成

根据国家教委的相关规定和我院教学的实际情况,将市场营销专业模块化教学分为人文素养模块、综合素质拓展模块(选修课)、职业资格证书模块、专业技能模块、专业提升模块等五个模块。

3.3专业培养方案内容

3.3.1 职业资格证书(表2)

3.3.2 专业技能模块

(1)市场营销基础知识模块(理论+实践)

该子模块主要讲述市场营销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开展模块化的专业训练。 使学生能较好的掌握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知识,和相应的实践知识。它的主要内容有市场营销环境分析训练、市场定位训练、定价训练等。

(2)促销模块(理论+实践)

该子模块主要目的是锻炼培训学生的促销技能。它的主要内容讲述渠道管理、广告策划、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管理等。

(3)市场调查与预测模块(理论+实践)

该子模块主要目的是锻炼培训学生的市场调查和预测技能。它的主要内容有市场调查与预测技巧。

(4)ERP实训模块(实践)

该子模块模拟公司运营,通过团队合作、企业战略规划、预算、ERP 流程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使企业在竞争的市场中获得成功。在经营企业的活动中,感悟如何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工作的经验。它的主要内容ERP企业规则介绍、企业模拟运行等。

(5)客户关系管理训练模块(理论+实践)

该子模块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习到开发客户的能力以及使客户满意的技巧。它的主要内容有大客户开发, 客户管理,客户满意等。

(6)营销师培训模块(实践)

该子模块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考取助理营销师。主要内容有营销基础知识训练,助理营销师培训教程训练等。

(7)销售管理模块(理论+实践)

该子模块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销售管理的各项内容,独立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来完成从人员招聘到团队培养,从产品销售分析到销售评价的技能。它的主要内容有销售人员招聘培训、团队建设、销售绩效评价等。

(8)市场营销策划模块(理论+实践)

该子模块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营销策划的流程,学会撰写策划书。它的主要内容有环境策划,SWOT分析策划,策划书撰写。

3.3.3专业提升模块

该模块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此模块包括税务等法律模拟培训、基础会计财务报表的阅读、营销职业礼仪培训等6门课程。

模块化教学论文篇(4)

1.1 “学科本位”课程体系模式的涵义和弊端

“学科本位”课程体系模式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片面重视各科知识内部的整体性和逻辑性,而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培养。“学科本位”课程体系模式是学科本位论的反映。学科本位论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学科成为中心,成为目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成为促进学科发展、培养学科后备人才的手段。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设计中存在许多突出问题,比如,课程内容偏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轻视专业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课程设置缺乏弹性,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与不同工作岗位的需求,等等。

1.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化教学设计的优势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进入的工作领域必须具备的技能和能力,构建出的具有针对性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可以打破学科理论体系框架下传统的课程设计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以对工作行为的分析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为核心,实现了由传统按学科培养人才转化为按工作领域培养人才。

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内容

2.1 教学形式

课程结构以教学模块为基本。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都将按照讲课、研讨会、练习、辅导和实习等形式完成。

教师在讲课中,将介绍每一模块的具体内容。研讨会中,教师将分发给学生与课程有关的阅读材料或文献资料。学生自行选择研究方向,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并以书面形式上交。练习和辅导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已学过的重要知识点。实习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和实践有直接的认识和体会。

除上述直接教学方式外,学生还应进行自学,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进行项目学习和案例分析、准备考试或做个人研究。

2.2 课程结构

专业课程按照模块化设计。前三学期学习专业模块,第四学期完成毕业论文。

课程包括9个必修教学模块、3至4个选修模块以及学士论文的写作和答辩。学生可根据自己所需的专业方向选择选修模块,并取得16个学分。不同学期的教学模块安排可根据实际学习情况而定,但要符合“总教学数量”的要求。选修内容和教学顺序均可依照学习委员会的建议,进行灵活更改。原则上,各院系应于每学期初,公布选修课程的内容。学期初公布的教学顺序的改变也同样有效。

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包括教学形式、前提条件、实用性、教学频率、教学范围及每个教学模块的持续时间。

2.3 教学内容

本专业的学习内容,完全以实际需求出发。

第一学年进行基础教学。教学内容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针对实际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六大模块,即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可以确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基础教学模块的内容。第一学年将重点向学生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这将为学生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第一学年结束后,学生将在人力资源管理培训部门进行实习。

第二学年的教学任务将完全以实践为出发点。在学习教育学理论时,教师将以讲述真实案例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在讲授教学法理论时,教师将带领学生找到这些理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实用性。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学生将首先对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然后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学年将有针对性地重点学习某工作领域的专业知识。学生可以根据其毕业后可能进入的工作领域,如教学工作、行政管理工作、专业咨询工作、科学研究工作等,选择能够提高相应能力和扩展相应知识的模块进行学习。第三学年结束时,学生应为毕业论文找好资料,并确定论文的研宄方向。学生应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对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某一综合性问题进行研究。

第四学年的任务包括毕业实习和论文写作。学生将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独立完成论文,并做好论文答辩的准备。论文答辩在第四学年的期末举行。

2.4 评判标准(学分)

确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分体系的评判标准,衡量学生的平均学时数以及每名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比如,可以规定,30学时对应1个学分。每学年共有60 个学分,即每学期30个学分,因此,本专业一共有120个学分。这120个学分将分配给课堂教学、学生自学、考试、毕业论文及答辩,具体的分配方法制定“模块描述”。

2.5 学习咨询

学生可以向学校的学生辅导中心咨询一般的学习问题,如课程要求学生以注册的形式进行一般性学习事务。专业问题的咨询,可由学生向自己所在的学院提出。专业的咨询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任务。在第三学年初,有不及格科目的学生将被要求参加专业咨询。

2.6 考试结构

学生考试分为两部分:模块化考试和毕业论文(包括论文答辩)。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化教学设计的思路,本专业实行模块化教学,每一教学模块包含不同课程,因此,考试是对整体模块进行考查。考试在学年期间内,随学习进度进行。

2.7 教学模块描述的修改

模块化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汽车维修专业;“模块循环式”;一体化教学

目前,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全国上下方兴未艾、蓬勃发展。规模上的扩大,客观上对教育教学、教研、教改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位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而我们的教学对象又具有特殊性,因此,现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也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应更加注重教学的可操作性及直观性。因此,我系大力推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探索汽车专业“模块循环式”一体化教学模式。

1 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1.1 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能力低。学生普遍感到“专业技术理论”难学易忘,厌学心理普遍,难以形成系统技能。

1.2 传统的专业技术理论课教学安排跨度大,内容多。学生常常理解不透彻,学习效果欠佳。

1.3 理论与实践教学教师不同,不利于学生的知识获取。专业技术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分段实施,理论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各负其责,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不到协调,教学内容不能合理统筹,造成了知识系统相互脱节,难以形成有机结合。

1.4 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板书+讲解”的授课方式,“理论教学+集中实训”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汽车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2 汽车专业“模块循环式”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目前我系在不断探索、改革、创新教育教学观念和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但受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尚未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针对诸多问题,我系大力推行“模块循环式”一体化教学。

所谓模块循环是指将一个班的学生划分为每几个单元(组),然后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划分成几个模块,使每一个单元(组)的学生在各个模块中循环,形成一条流水线,每个模块形成一个一体化教室并配备一名专职教师。对循环到一体化教室的学生进行本模块项目(课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综合授课培训。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并采用各车型实际的教学模型、科学的教具和教学图版,齐全的专业教学仪器设备以及多媒体教学,规范有序的管理,形成每个不同的专业模块有其独特的教学氛围。下面是模块循环式一体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采用模块循环能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的模式来组织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内容,便于实现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的整合。

一体化教学,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衔接,形成连贯、系统、全面和完整的教学体系,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融为一体。根据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下面是将传统教学模式与模块循环式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对比: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模块循环式一体化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课与实训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减少教学资源的重复浪费,有利于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3 汽车专业“模块循环式”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3.1 方案

为避免重复讲授同一知识,浪费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根据我系现有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教学仪器设备设施,合理分配师资,将其分为六大模块,作如下安排:

3.2 实施

每位专业教师根据自己所选模块,合理安排教学工作任务,修订完善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不断充实、编写适用于我系汽车专业“模块循环式”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材、教案。

3.2.1 修订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根据培养目标及“模块循环式”一体化教学的特点,将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都有具体理论和技能要求。这样教学过程不再是单一的学科教学,而是按照需要、围绕项目模块设计一体化教学程序及内容。

3.2.2 重新编写适用于“模块循环式”一体化教学的教材、教案。依据教学大纲及技能鉴定标准,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针对性原则重新编写“模块循环式”一体化教材。我系组织汽车专业教师深入研究教材,选用教学内容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适用为度;在专业内容上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将汽车专业知识通俗化,尽量采用以图代文的表现形式,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好学、好教的目的。

3.2.3 重点建设“模块循环式”一体化教学实训室。根据划分好的教学模块,配备以大众、丰田车型为代表的汽车各系统的教具、模型以及实物、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一体化教学实训室项目(课题)化。每个模块一体化实训室配备一名专职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单元(组),以月为周期,每个单元(组)的学生流动而每个模块的专职教师不动,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流水线,这样使“模块循环式”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更加完善。

总之,汽车专业“模块循环式”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锻炼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能力,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我系汽车专业动脑、动手,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我系汽车专业理论实践“一体化”整体教学水平,同时也助推了我院汽车专业“双师型”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实施“模块循环式”一体化教学,教学质量明显改善,学生素质、能力明显提高,受到了社会的欢迎、企业的认可。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幅度提高,为我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1]罗蔓,莫薇,宁文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09.(6)

模块化教学论文篇(6)

当前,秘书职业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高职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由过去的党政机关转向了现在的民营企业。秘书的日常工作范围得到了很大拓展,变得更加复杂多样,但多数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未随着秘书职业的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大多数采用的仍然是原有学科型课程体系的培养模式。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学科型课程模式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出现了教学与工作实践相脱节、所学非所用的不正常的现象。职业院校的培养对象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培养对象相比,在智能结构与智能类型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区别”。[1]为了适应秘书职业发展的新变化,高职文秘专业的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模块化教学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特性,可以更好地克服学科型课程体系的缺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毕业生能够更加适应职场的新需求。

一、高职文秘专业原有学科型

课程体系存在的弊端

在文秘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发生根本性转变之后,多数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培养模式并未随着秘书职业的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采用的仍然是学科型课程体系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在动手能

力要求极高的文秘专业所表现出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学科型体系的课程内容偏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轻视实践技能的培养;二是学科型体系的课程教学缺乏真实的工作氛围,学生职业素养难以形成;三是在学科型课程体系之下,教师缺乏秘书职场工作经验,对秘书职场的新变化了解不够,不能结合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授课,不能紧跟市场需求开发新课程;四是课程设置存在不足,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与不同工作岗位方向的需求,这些问题导致现有高职文秘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后所学非所用,育人与用人二者之间发生了背离。“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文秘人员,另一方面,文秘专业毕业生却拿着文凭找不到合适的工作”[2],即使有了工作岗位也要重新学习,需要较长的适应期,增加了用人单位的用人成本。

二、高职文秘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面对高职文秘专业教学与工作实践相脱节、所学非所用的这一反常现象,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并未从学生的培养上去找原因,而是采用了隔届招生,甚至停招的消极办法。而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科型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与对职业教育认识的深入,一些高职院校在就业压力的驱动下,

开始认识到先前传统学科型课程模式存在的问题,对传统学科型课程模式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开始在一些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领域的课程进行模块划分,按模块组织教学,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一些国内的专门教育培训机构,也敏锐地觉察到了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直接把先进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应用到自己的培训教育中,并通过与高校合作的方式,引入到高职院校,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大家已经认识到模块化教学模式较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更加契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模块化教学模式已经受到高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教学模式,使教师更加微观地关注单独一门课程的知识传授,而淡化了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块化教学模式克服了这一缺点,模块化教学模式首先强调宏观知识结构的构建,然后强调知识模块之间的协作与互动,它面向学生的实践素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B,并且具有相当的灵活性。文秘专业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更能适应职场的需求,从而改变学生所学非所用的现状。

与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教学模式相比,模块化教学模式具有其自身的优势:一是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与行业、职场的联系更加紧密;二是能够根据市场的需要,以模块调整的方式,灵活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增减;三是紧密结合学与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是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度,提高教学效果;五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与职业竞争力,为学生的成功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职文秘专业模块化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文秘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问题

文秘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有:一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摒弃僵化的理论课堂教学,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完美结合,大幅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二是在课程体系上,由学科型课程体系转为面向市场、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不同需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三是在教育内容上,注重专业素质、个人特长的协同发展,学生知识结构的整体优化;四是在教学方法上,逐步改变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解决教与学脱节的问题,形成师生互动良好的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二)文秘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目的

文秘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要围绕以下目标进行:一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做到真正以“能力”为基础来设计课程,进而实现由知识的习得转变为能力的培养;二是按照秘书工作的相关性进行课程模块的划分,确定课程标准,将能力本位、任务驱动的思想渗透到教学工作之中,着力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三是以工作结构为框架,按照工作结构来设计教育课程框架,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通过完整的过程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四是构建科学实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相适应的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三)文秘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特点

文秘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要突出以下新特点:一是关注行业的相关标准,融入行业要求;二是将企业的要求反映到教学过程中来,融入企业要素;三是以职业实际需要来主导专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融入职业要素;四是加强教学与实际工作的关联度,融入实践要素。

四、高职文秘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

课程模块方案设计

当前秘书人员的业务内容出现了 “由单一性向综合化、专业化转变”。[3]根据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与企业的需求情况调查,结合秘书职业发展出现的新趋势,紧扣文秘?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项目组对秘书专业原课程体系进行了认真梳理,优化了课程体系,设计了文秘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方案。方案紧扣文秘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根据市场需要和国家四级、三级秘书职业资格标准,对文秘专业课程进行了多次调整,通过整合资源,优化了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了文秘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方案,参见表1。在模块下设计课程教学, “改造现有重复、交叉的文秘专业课程体系”[4],将文秘专业的课程体系整合为公共基础模块、语言文字模块、智能秘书模块、专业业务模块、商务能力模块、事业拓展模块、实践能力整合训练模块等七大模块,每一个大的模块又分为若干小模块,各模块均有相应的课程进行支撑,在各模块内课程结构进行项目化的安排,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突出了对专项技能、语言文字、智能秘书、专业业务、商务能力、事业拓展等核心能力的培养。

模块化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药学;课程;模块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3-0024-02

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中心,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突出“知识复合型”,突出“技能应用型”,突出“思维创新型”.模块化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所谓模块化指的是“将一个专业内单一的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主题式教学单位(即模块)”[1].每个模块都制订各自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置模块内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通过有机地整合教学内容,精简教学时间,突出为专业服务的功能性.目前,我院药学院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课程设置问题、模块化设计思路及实施思路如下:

1药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

1.1课程设置多,弱化专业教育

课程设置存在公共基础课、素质教育课、通识教育课程、职业生涯教育、生涯教育课占据较多学时和学分的问题,严重挤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时.据统计,在我院11级药学专业中公共基础课、素质教育课、通识教育学分为81,占总学分的39.7%;总学时1052,占总学时的40.49%,比例占据过大.这就造成专业课程学时安排捉襟见肘,无法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实施人才的培养.

1.2课程模块多,未能体现应用型人才特点

药学专业课程的虽然已形成一定的课程模块,如职业生涯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选修模块、素质教育模块等,这样的划分未能与岗位连接起来,整合度不够,只是将学术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一定的重新排队和堆砌,培养的目的性不明确,没有体现出系统性和科学性.

1.3实践教学零散,未能系统整合

以我院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块为例,从培养方式来说,由于实践课程模块和课程建设未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改革,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内容,基本还是传统的基础课、实习、论文的安排,没有与企业产品和应用药品从合成、制剂、质量控制等环节系统训练的结合,实践环节多,耗费大量学时,但学习效果有限.

2药学专业应用性课程模块化设计思路

紧扣高等教育教学重点,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岗位、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化三级系统建设为目标,以模块化和实践性为重点,构建新的课程模块.课程建设要适应形势发展,加大实践教学比重;要优化和整合内容,降低重复性;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构建药学专业课程模块化体系,形成具有鲜明应用特色的课程模块,最终形成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其研究内容有:

2.1理清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岗位需求

调研已毕业学生就业岗位需求,将药学专业岗位划分为营销与管理岗位(营销经理、产品经理、质量经理)、技术岗位(分析员、技术员)和药品应用岗位(药师、中药师、营养师),其中营养师是根据我国人民医疗保健意识和健康需求而增设的一个药学就业岗位.

2.2抓住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

药学专业学生主要培养的核心能力有销售与管理能力,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能力以及指导用药的能力.随着我国制药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和制药成本的的提高,目前对生产、研发人才的需求在逐步下降,而销售、管理、指导用药的人才需求相对较旺.

2.3以能力培养构建课程模块

药学专业课程多,有40-50门课程,每门课程似乎都很重要,但是梳理出课程与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关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销售与管理能力的模块组成有:药事管理模块(包含药学文化概论、现代制药企业文化、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营销技巧模块(包含医药市场营销学、中医药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临床用药指南、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课程)、GSP和GMP认证模块(包含GSP认证细则和GMP认证细则课程).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能力的模块组成有:合成模块(包含药物合成技术、药物化学、有机化学课程)、分析模块(包含分析化学、药物分析课程)、制剂模块(包含药剂学课程)、中药模块(包含常用中药识别、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分析课程)、实践模块(包含基础化学实验、药品综合实验、岗位产品体验、实践技能考核课程).指导用药能力的模块组成有:综合知识模块(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医药概论、临床医学概论课程)、药师技术模块(药师岗位基础知识、药物治疗学课程)、临床用药模块(包括临床用药指南、药理学、临床药理学、药品毒理学课程)和营养学模块(包括基础营养学、疾病营养学、儿童营养学、老年营养学、食品营养学课程).

3课程模块化实施的思路和特征

3.1加强师资培训和培养机制,引入行业专家进入课堂

模块化课程实施的目的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大量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支撑.因此,可以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两种方式解决.一是邀请行业专家进入课堂授课,可以是1-2节课或1-2章.二是将专任教师送到企业培训,回炉再造.

3.2整合课程,开发应用型课程,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课程安排时间

整合《药物合成技术》与《药物化学》课程实验内容.改革《药用基础实验化学》、《无机化学》课程的考核形式.筛选和整合当前的药学专业核心课(如《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药品营销与贸易》,《药事管理学》等),理清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的关系,以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构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中课程,加强模块课程间整合力度.增加与专业发展、行业标准、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如在专业基础课或选秀课中增加《药学专业英语》、《临床用药指南》、《药学行业职业标准》、《药学文化概论》、《物联网》、《现代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等课程.《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药理学》课程采用双语教学.针对已毕业学生就业岗位和知识、能力需求的调研,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调整和整合,扩大行业知识面.改革传统的满堂灌和单一板书教学方式,增加任务驱动、问题探究、角色扮演、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法.如改革《药用基础实验化学》的教学内容,提高与不同专业的适应性.增加实验和实践学时比例,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加大中试实验比例,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重点要促进专业课程模块中专业核心课程的综合性实验和中试实验的设计和整合,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结合毕业论文、课题研究或行业联合,加大中试实验比例,使学生熟悉中试设备原理和操作.改革传统的学期排课时间,将专业模块课程尽量提前至第4、5、6学期,同时产品体验环节提前至第6学期,避免传统的7学期开设专业课和生产实习课程,学生已处于就业、考研状态,学习热情下降,厌学情绪比较严重.

3.3以产品体验为模式构建实践模块,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深化

实践和创新教育已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主流,它是高校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标[2].当今社会对优秀人才的评价,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理论实践和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地方高校都在尝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在探索获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密钥.实践模块的构建关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败,根据我校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基本框架如下.

首先需要强化专业实验的整合力度,以综合实验模块为基础,将药品的合成、制剂、分析和药理活性串联起来.如整合《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四门课程实验构建综合实验模块;整合《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学》专业课程实验,进行综合性实验设计,拿出2-3个药物,如以阿司匹林片、对乙酰氨基酚颗粒为产品进行综合性实验,让学生体验药品专业实验全过程.

其次要与企业合作,开发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用教材.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和手段[3],要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就必须要合作开发教程[4].如我院拟与相关研究所、生产企业合作编写《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实验教材,与药品销售企业合作编写《药品市场营销学》,与药品监督管理部分联合编写《药事管理学》课程.与药品研发、生产、质检部门,联合编写《药学行业职业标准》等职业标准课程教材.同时,调研行业现状,构建行业标准学习模块和执业药师实践模块,使学生提前了解岗位技能特点和能力要求.我国自1995年开始实施执业药师制度,药学专业建设的一个突出重点应放在执业药师的有效培养上.药师负有审查处方的合理性、正确性及向患者提供良好的药学服务等职责[8].到2013年底,中国有药品零售企业42万家,全国注册的执业药师只有8万多人.我国专职的临床药师缺口更大,很多医院100个床位配不到1名药师,与发达国家配备水平相距甚远.因此,加强以指导用药为目的的药师和临床药师的培养改革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需要在引入《药学专业综合知识》、《中药学专业综合知识》等执业药师理论课程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企业、研究所、药房、批发企业进行执业药师实践体验.

最后,行业标准学习、应用教材开发和执业药师实践都需要将落脚点放在产品体验上,即依托校、所、企合作基础,以药品体验模块为主线,设置综合实验,如以复方丹参片、板蓝根颗粒、感冒灵胶囊、川贝枇杷胶囊等为例,让学生体验其提取、纯化、干燥、粉碎、混匀、制剂、质量控制、销售、管理和应用等全过程.从而,将学生的学习落脚点放在产品开发和生产上.总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模块化设计需要进一步对药学专业的课程建设进行改革和创新,整合内容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将整合课程、编写应用型课程教材和融入课程行业标准作为抓手,探索新的课程模块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理勤,赵东福,顾建民.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模块化教学改革看学生能力的培养[J].高教探索,2008(3):70-72.

〔2〕花汉兵.电子创新实验基地设计与运行管理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3):105-106.

〔3〕宋海南.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探索与实践.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6):8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