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创新设计思路

创新设计思路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21 10:57:30

创新设计思路

篇(1)

关键词:菜品创新 调味 原料 设计思路

一、菜品创新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市场性。菜品创新设计要先考虑到市场,也就是顾客是否感兴趣。多研制符合现代人饮食习惯的菜品,无论是在传统菜上进行翻新,还是大力推出乡土菜,都要围绕着顾客需要来进行。

烹调工作人员在创新菜品时,要先研究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分析、预测饮食潮流的未来发展方向,设计特色菜品。

2.营养性。菜品创新的前提是保证食品的营养、卫生,如果一个菜品只是让消费者觉得好吃,但其中并没有任何营养成分,这样就是不可取的。如今,菜肴更讲究的是科学搭配、合理烹调。因此,菜品创新评价的最高标准就是菜品的合理性及科学性。烹饪师在菜品创新设计时,应熟练掌握每道菜基本原料中所蕴含的营养成分,注意不同原料的营养搭配和搭配的禁忌,从而设计出健康美味的菜品,这也是未来菜品创新设计的趋势。

3.大众性。菜品创新设计仍要坚持大众化,只有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才会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对菜品的创新要立足于物美价廉,取料容易,深受百姓喜爱,这才是一个优秀烹饪师的本领。

4.可操作性。在人们消费水平逐渐提升的情况下,人们发现了很多食品的生产加工都需要多道工序,无论是加热处理还是长时间的手工处理,都使食品的营养含量大打折扣。许多菜品已经有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的历史,由于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节奏,有的被人遗忘,有的经过改良后逐步简化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较快,因此,制作的菜品要速度快,简易省时。

二、菜品创新设计新思路

1.菜名要融合中华文化的内涵。菜名也是很值得研究的,菜名就和一道菜的身份一样,必须要有特点、恰当、贴切,这样才能吸引顾客,使顾客眼前一亮。因此,好的菜名不仅要有新意,还要通俗易懂;要时尚典雅,还要便于顾客记忆。将中华文化的内涵融合到菜名中,那么就能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意味,全面提升菜品的品味。

2.对原材料的利用及开发。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使原材料各具特色,由此也为菜品创新提供了依据,更奠定了坚实的设计基础。用一种动植物原料,所制出的菜品是多种多样的。鉴于一物可多用,随之就出现了“全席宴”,也就是专门以某一类原料为主。但是,在一物多用时,必须要具有创新意识,巧用烹饪原料。还可以变化原料,将猪肉换成牛肉,牛肉换成羊肉,豆芽换成芹菜,芹菜换成鲍菜等,这也是一种创新。

此外,我国还广泛引进外国食品原料,有天然食物,还有很多加工品,烹调师可以将这些原料充分利用起来,创造设计出中国人更喜欢的美味佳肴。有很多普通的原材料,在本地并为发现其特殊性,但是到了外地,同样的材料身价却增加几倍。例如:南京的脑、东北的猴头菇、天目湖的鱼头,因现在交通比较便利,所以在异地对它们进行开发,研制出特色菜肴,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在此基础上更推动了菜品创新。

人们现在重视养生保健,因此在注重菜品创新的同时,还应选择绿色无污染原料,严把质量关,保证菜品使用新鲜的原料,从而增加菜品的营养价值,兼顾顾客的健康。

3.调味品的新配组。调味品是影响菜品风味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好的烹调师必然能掌握各种调味品的相关知识,将几种调味品进行重新调和,创制出适合人们口味的新菜品。目前,国内的调味品较多,再引入一些外国调味品,在此基础上就有足够的空间让烹调师们发挥、创造。我们可以对菜点的原口味进行深入思考,变换味型或调换下个别味料,主要敢想敢做,大胆尝试,就会产生一种风味独特的菜品。

创新菜品并突破以往风味还要从口味着手,以鸭掌为例,传统鸭掌做法是红烧鸭掌,随后又出现了水晶鸭掌、卤水鸭掌、泡椒鸭掌。在这一过程中,鸭掌口味不断变化、翻新,但是也有共同点,就是将鸭掌菜的筋抖滑爽这一风味特色体现出来了。总之,选用多种上乘调味品,将它们灵活运用,巧妙调配,就能制成一种新口味菜肴,以美味来吸引顾客。

4.加强菜品外观的审美。自古以来,我国菜品以色香味俱全文明于世。而我国菜品的优势就是讲究造型,就如同在制作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给人美的享受。要对原有菜品进行创新,还必须要继续发扬我国菜品优势,取其精髓,继续保持菜品本有的特色。此外,要造就菜品独特的审美造型,还需要娴熟的勺工、刀工,追求“功夫菜”。菜品创新不仅追求外观上的审美,还要注重艺术化的视觉效果,敢于在菜品造型上应用美术上的元素。

5.注重文化品位。在开发菜品时,餐饮企业经营者要利用文化特色,从环境、情趣等方面去思考。对地方特色菜品的开发,应该着重渲染当地的饮食文化,既让本土人感动骄傲,也让外地客人充满好奇。如:乡土宴、仿古宴都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之典雅的环境,都给顾客一种温馨、惬意的感觉,同时完全符合当地人的审美。那些特色的风味小吃:南京秦淮风味小吃、成都特色小吃,尽管这些食物很普通,但是多年来已形成了一定的品位,带有独异的地方口味,体现较高文化价值。

三、结语

总的来说,创新菜品就是要关注人们的饮食需求,掌握市场信息,并结合地方特色及饮食习惯,合理使用调味料。

参考文献:

[1]秦晓丽,试论中国菜品的创新[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年01期第103页

篇(2)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纵观城市各地建筑,有的方方正正,宽大敦实; 有的高耸挺拔,状如高塔; 有的造型别致,妙趣横生。它们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构成了立体的美、线条的美与和谐的美。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建筑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建筑师以及全社会应当负起责任,大力引进建筑高新技术及设计理念,设计并建造出更加适应当今社会的建筑。

一、现代设计在具体应用中的创新动力和源泉

创造性的思维与解析式逻辑思维的重要区别在于创造思维的发轫、产生是一个囊括创造主体多种基本智力因素的集发过程,如逻辑判断、分析推理、记忆潜能、创新素质等一系列能力。因为建筑创作与纯科学技术范畴存在着差别,感知和理性、形象和概念相融合的领悟过程,是决定设计作品的多元创造的一个重要机制。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是提高建筑构思创意水平的重要途径。设计创作所要求的典型的创造思维方式,包括动力因素、灵感与顿悟能力以及想象力。

1、创新心理动力因素

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所谓创造心理动力因素是指创作者自我意识的投入和参与。创造的动机,例如情感、求知欲及追求超越的意志品质,是构成创造活动的重要基础要素。艺术创造没有激情与真实的情感难以创造出好作品。创造动力的形成,还包括兴趣、理想、信念、恒心、独立性等多种心理因素,即具备开放的心理境态和勇于开拓的精神素质。孟子就认为,一个人要想大有作为,就必须首先通过刻苦的训练培育优良心理品质。启动创造动机,是确保创作过程中创造思维产生的重要因素。

2、灵感与顿悟能力

设计创作是一种智力集合过程和形象思维比较突出的创造活动。富于想象的发现,常带有综合的直觉思维色彩,可称之为设计灵感。设计灵感即为一种醒悟和豁然贯通,顿悟的思想闪现与跳跃。培育设计灵感包括从生活深处经验和体验来获取感性动力资源;对各种人文知识与经验的累积及潜思维的培育,促成各知识层次的融汇贯通及触类旁通;中国传统艺术所谓“师造化”,即为获得鲜活而有生气的构思设计,转向自然去探索人类创造及美的根源。直觉思维的开发有益于新事物的探索与发现。

3、想象力训练

想象是凭借潜隐的理性和直觉感知对事物进行大胆的猜测与联想,提出假说,将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中的图像进行新组合形成富于创新的科学成果,是设计创造的重要核心。想象力的拓展,取决于激发想象的各种外部条件,同时取决于设计者对想象在设计创造中的积极认同。想象与猜断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但应排除不合理的主观臆想成分。想象力是艺术的一种直觉能力。想象力的开拓有助于创造出新艺术形象,其特征类似于捕获事物本质的设计灵感过程。培养设计创作中的想象能力,包括对问题的理解力,观察、捕捉事物本质和细部洞察力的培养和训练;各种相关知识的积累;以及对有助于想象力及构思创作能力培养的各类理论和方法的运用与掌握。

二、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相关理论

1、广泛借鉴国外的经验达到理论的创新

理论本身是一种用于分析推理及构思创作的方法论,一种智力性劳动。在当代建筑的发育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理论产出,其中包括各种实例分析、观念指导原则及集合了哲学思考与经验实证的系统化理论产出。提高建筑设计创作质量,应该更加广泛借鉴国际领域的理论成果,各种新观念和新思想;应以更加开放的观念,敏锐的思维,求取国际先进理论和经验成果。在未来新世纪里,推动建筑创作追赶和超过国际的先进水平。

2、建筑设计创作本体规范理论应得到重视

科学理论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始终为科学创造所普遍倡导的一个问题。美国科学哲学家T·库恩倡导的科学范式理论学说指出了科学范式的产生对于科技革命的重大意义。

所谓范式,即为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同遵循的价值、信念、技术方法,即一门科学学科应具备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论体系。建筑设计从提高构思创意水平到工程设计实践,都应强调加强职业设计规范化理论的建设。

3、加强本土论建筑理论的研究

所谓“本土论”,即建筑创作中,要突出反映其个性和民族的审美趣味,民族文化传统同建筑艺术有机相互结合。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文化传统十分丰饶,推动创造民族丰富多彩文化艺术特质的现代建筑艺术精品,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建设,向世界展现民族文化艺术风彩,加强民族的自豪感。在这一点上,理论和实践都富有国际意义。

三、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几点思路

1、提高其在塑造民族文化和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建筑设计产品是经久耐用的产品,艺术因素是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建筑师的创作作品是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内容。建筑设计创作的这一实质性特点,应该获得全社会的认同与反响。在很大程度上,设计师设计创作的动力激情来自于广大公众对建筑艺术活动的一种积极认可。在我国应当引进和有效组织各类建筑文化交流活动,建筑创作理应得到和其他艺术门类相同的重视程度。

2、引进和创新

建筑艺术是社会的艺术,其艺术特点、风格及式样的变化均代表着对特定时代的审美理想和相应的历史继承。也就是说,设计艺术是历史的范畴,它的本质在于不断地创造和革新。要用开放的心态来博览古今,汲取古今中外积累的建筑创作经验与科技成就,从把建筑作为艺术的高度出产具备新品质、反映新观念的设计创作,繁荣新时期设计艺术创作。

3、建筑设计融合于城市设计

众所周知,建筑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外部空间环境与场所不仅赋予建筑创作构思的某种特质,而且包容着建筑形式、空间因素所不能揭示的丰富的美学形式要素。即建筑形态设计与环境形态之间存在内在的统一及和谐的逻辑规律。尊重环境的整体性、多样性,是创造整体艺术形象,表现现代建筑新美学观念的重要因素;更能反映出建筑设计艺术的本体特征,以及对城市文脉、环境文理的尊重和认同。

4、人文精神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建筑创作不是孤立的,是人们心理认知以及美学意象的转换和映照。建筑艺术形象应具有充实的视觉表现力和冲击力。市政建筑、公司建筑这些迅速增长的新建筑所具有的意义是异乎寻常的,联系着一种公众精神,聚合力和新城市所承载的首创精神;是新的人文景观、心理认知与归属感的凝聚点,体现着现代人文精神的追求。与象征性的表现,市民自豪感相结合的新的美学意象。应通过这些城市重要公共建筑予以反映。

5、数字化技术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

数字化不仅仅是一种信息储存和处理技术,而且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技术基础。国内外的研究者指出并预测了数字化技术对人类的生存方式已经造成和将要发生的变化。一些新锐的建筑师已在探索用电脑手段扩展设计能力,特别是在空间和形体的方面。数字化时代所创造的高科技生存环境,虚拟的和现实的建筑和城市的共存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

篇(3)

关键词:室装饰设计;现状;设计思维;创新;探讨

中图分类号:TU23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15―0146―02

我国现阶段的室内装饰设计,由于受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制约,还没有形成既符合国情,又具有鲜明时代感的设计风格趋向,普遍存在照抄照搬西洋或中国古代建筑样式或装饰部件的情况,这就是社会上公认的以拼凑代替设计的现象。其具体原因是:对建筑室内环境的意义缺乏理解,缺乏正确的建筑环境意识观念,建筑设计、施下管理机制不完善。为此,笔者就室内装饰设计的现状及创新思路提出以下观点:

1 我国目前室内装饰设计的现状

目前,我国装饰业抄袭现象尤为严重,很少有颇具功力的创新之作。在室内装饰设计理念、装饰材料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1 对环境认识的模糊观念

室内环境的设计究竟包含哪些要素,这是值得进一步深究的问题,室内装饰设计主要指在现代建筑条件下,创造合理完善的建筑室内环境,以满是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那种认为室内装饰设计是在已有建筑空间中进行表面装修和布置家具、悬挂装饰灯具和布置其他装饰品,把室内装饰设计看成单纯的视觉条件的改善,即从简单的装饰要领出发去认识室内装饰设计,把建筑室内空间内涵与建筑设计割裂开来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实际上,室内装饰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一种延续,它们都属于建筑设计范畴。当今室内装饰设计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主要是由于它具有很强的社会基础和充分反映时代的需要。

1.2 因建筑文化变革而产生的模糊观念

改革开放使中国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这种冲击表现为大量西方科技、文化被引进。这种变革对拓展人们的视野、更新文化观念、繁荣艺术创作。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建筑(包括室内装饰设计)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或载体)在外来建筑思潮和人们追求时尚的社会心理的影响下,普遍表现为求新、求异或追求多样化。这种倾向和我们比较熟悉的后现代主义不谋而合。我们讲的拼凑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这种倾向的有意无意的表现。这是当前典型的室内装饰设计的社会模式。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潮,由于其形式和内涵的多样性和通俗性。而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时尚建筑形式。后现代主义针对现代建筑存在的某些问题提出的另一种颇具哲理性的创作方法,它对于当代建筑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社会上对一些建筑形式的生搬硬套,或者照抄一些后现代建筑师作品的某些细部,其实质是对室内装饰设计了解、探讨不深人而导致建筑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脱节。

1.3 对室内装饰材料使用的模糊观念

室内装饰材料使用的模糊观念表现在不少室内装饰设计工程项目中出现盲目使用高档材料的倾向。由于盲目追求高档次而使用大量高级材料去掩盖设计上的缺陷,这是当前设计创作中有代表性的倾向。

对于室内装饰材料的研究,除了掌握其功能特点外,还应研究材料本身的特性和艺术表现力,以及绐人的视觉和心理反应等,切不可盲目追求材料的高档次。

2 室内装饰设计创新改进的措施

任何艺术创作的创新问题都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因为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所谓标新立异、推陈巾新,都是指在继承过去设计创作成果的基础上开拓新思路、发掘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寻找新题材。在建筑创作领域,还要探索新结构、新施工技术、开拓新的材料来源。室内装饰设计的创新,我们认为应改进以下问题:

2.1 要合理运用装饰材料

室内装饰设计的各种意图,必须通过材料的合理运用来完成,可以用在室内环境中的材料很多,但要达到合理运用则比较闲难。目前,很多一卜程中不分重点地将一类高级材料,如花岗石、大理石、不锈钢、高级硬木等滥用,以为这才能体现他的所谓装修档次,这实际上是把使用高贵材料和提高环境质量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混为一谈。

2.2 要善于用设计的特殊语言来表现一定的文化内涵

如同一部优秀音乐作品一样,好的室内装饰设计必须有其明确的主题。室内装饰设计的艺术特色是在不经意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是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无意之中体会到的;而那些过分强调文化内涵,欲把中外文明史全都汇集于一室的设计,会有堆砌繁复、令人窒息之感;而没有文化内容的设计又显得空间呆板,缺乏品位。因此,有必要将传统与现代美学理念融入到设计中。创造具有文化价值的生活环境是现代室内装饰设计的出发点。因此,优秀的室内装饰设计师必须了解社会、了解时代,应对现代人类生活环境及其文化艺术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总体认识,从而创造出与之相符的艺术空间。

2.3 要注重掌握和运用室内装饰设计的基本规律

室内装饰设计是一种认知过程,它将实用性、功能性、审美性与符合人们内心情感的特征等有机结合起来,强调艺术设计的语言和艺术风格的体现,从心理、生理角度同时激发人们对美的感受,对自然的关爱与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使人在精神享受、心境舒畅中得到健康的心理平衡。设计师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才会有创新的力作。设计作品应给人以高雅、不落俗套的感觉,对于设计的基本原理、法则的把握应恰到好处,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刻意求新,从而掌握规律,总结经验,提高审美水平,开阔视野。

2.4 要重视情感积淀在设计理念中的应用

设计的感染力与设计师的情感有着紧密的关系,设计师的强烈情感必将极大地激发自己的创作欲望。设计师各种生活素材的收集,各种文化素养的吸收,各种风土人情的感受,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倾注于自己的设计中。空间的大小、色彩的协调与对比、线条的流畅、材料的选择与变化,都蕴含和表达着设计师的情感和创造力。室内装饰设计的形式语言带有设计师的情感和创造力,很容易被人感知并产生共鸣,给人带来生理、心理、感官的愉悦。设计师的创作欲望愈强烈,情感愈充沛,其灵感即呼之欲出。没有热情的设计师与没有创作独见的设计师,都是极为可悲与可怕的。

因为人类的设计,都是倾诉情感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没计是设计师对生活的自然流露,设计师要不断地发现别人平时不易发现的东西,就要以饱满的热情和虔诚眷恋生命的心,充分拓展自我特有的艺术设计感,在多维度的生命空间里勤奋劳作。设计师应该保持永远年轻而富有活力的艺术个性。在这样的心境下,设计才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设计师应该是集严谨设计的思想、饱满的情怀、鲜活的艺术设计表达能力和创造经典设计作品于一体的人。

2.5 要不因时尚影响个性化设计

曾几何时,欧式风格的室内装饰设计适应了人们当时对时尚的追求,但后来又因其式样呆板,缺乏个性,遭到大多数人的质疑和拒绝。因此,设计师一定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和民族的个性。室内装饰设计既要有时代感,又要兼有民族性,要以独特的眼光进行创意性的设计,充分显示出崭新的风格。在设计意识上应体现出社会进步、民族的使命感。室内装饰设计整体的多元化和部分个性化的发展,使人们对设计形态、设计情感产生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更新的题材和形式出现。

篇(4)

关键词:创新科技园区;交往空间;空间意向;空间环境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不断地发展,使得人类已经逐渐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以创新科技为主题的信息时代的特征就是使得科技园区的主导模式发生了改变:由以往的劳动密集型逐渐转向以高科技研究发明为主导的智力密集型,与此同时,现代创新科技园区更加注重人的创新科技能力,这就给园区的科技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建立良好的交往空间,就是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创造更好地条件,而环境对于培养人的思维的作用是十分积极的,这样就有利于现代创新科技园区能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一、以交往空间为核心进行整合与重构

创新科技园区的核心就是交往空间,所以在设计时要有具备相应的功能的组织方式以及空间布局策略与该核心相适应,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在将交往空间作为核心对科技园区的功能以及空间布局进行整合和重构。所谓整合与重构,就是依据园内各个功能空间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在一个核心思想的指引下,采用一种利于学科交叉、资源共享的布局模式,在工作功能以及服务功能的空间之外,有一个较大的交往空间,这个交往空间内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而这个核心思想就是以交往空间为核心。这就能使得交往空间成为联系各个功能器件的纽带,整体的交往环境就更优质。

1、功能上的整合

以中国移动手机动漫基地为例,该项目位于厦门市集美新区杏林湾畔,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越。规模25万平米,功能为研发办公。设计过程中,通过与业主沟通,了解方案能否能结合厦门地域文化是十分关注的,通过分析建筑所在城市的区位、周边建设情况、地形地貌以及历史文化特征,并将这些特征与移动企业现代化业务基地相结合,通过现代建筑手法,设计出了具有独特个性和浓郁文化气息的建筑群。

图1中国移动手机动漫基地效果图

在该项目中,在设计园区的建筑群的时候,以园区的基本功能,也就是研发办公,结合其高级功能,即交往空间,再结合工程项目的预算,对整个园区建筑群的设计布局到建筑形态的设计都要紧密的结合以上的方方面面。除了满足建筑的基本功能,建筑设计并不一定是理性的,所以在设计该园区建筑的时候采用了现代的建筑手法,立意于科技、交往空间,所以建筑效果极具现代化的风格。

2、场地的重构

人们常常过分关注建筑的使用功能,并将其作为建筑设计的首要部分。场地的重构却得不到重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和谐和人文关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认真解读建筑的意象定位,将建筑融入到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之中,重新构建建筑的空间、功能、布局、形式、技术与建材等意象,以城市文化为背景,将传统文化风貌与现代化设计融为一体,打造具有城市空间文化特征的优秀建筑。场地重构将建筑的多种功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造价方面来看,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建筑空间的使用率,提高了使用效益,而通过优化设计,降低了建筑成本。

二、建立多维流动的交往空间体系

人的活动离不开环境,尤其是创新科技园区的环境更是影响着科技人员的工作状态和交往行为。所以构建一个多维流动的交往体系,对于一个创新科技园区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以下以中国移动苏州研发中心为例展开说明。

该基地位于苏州市高新区科技城内,距离苏州市中心14公里,距离无锡市中心22公里,周边多条快速公路以及高速公路,到达苏州和无锡均十分便捷,基地西邻太湖,东依大阳山,景观优势突出,生态人文条件优越。规划总用地约470亩,地块环绕平王山平王湖公共绿地。32万平米,包括研发办公、实验室、餐厅、通信机房等,图2为地理位置图。

图2中国移动苏州研发中心地理位置图

在这个项目的规划设计中,以寻找园区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平衡点作为其发展战略,以“依水和生”为规划设计理念,其中“和”体现一种动态的静止关系,“生”体现一种静止的动态关系,是“和谐共生”的体现,是中国移动企业文化的体现。同时从苏州城市文化、企业文化和自然环境中提炼元素符号并融入设计之中。设计的重点是要塑造出一个鲜明而清晰的整体项目形象。设计尊重自然环境肌理,采用南北向网格式布局形式。只有采用独特简洁的开发策略才能经受住由分期建设、各种建筑类型组合、设计要求改变等一系列考验。设计时,紧紧扣住“科技”这一主题,座椅在建筑造型的设计上,尽量满足年轻的科技研发工作者对科技的理解与参与,让其首先在建筑层面上就有强烈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在设计景观建筑时,要充分考虑“交往空间”,这正是本建筑群的核心,所以设计时要结合舒适性以及这些场合的社交功能,使得园区内的人员与自然环境以及建筑结合起来,使科技人员在园区内容易建立一个交流活动更加方便舒适,有有助于提高其工作灵感。创新科技工作人员的想法以及心态是且比俄语一般行业的工作人员的,其学识、见闻、敏感性均是有较高水平的,所以,在设计的始终,都要考虑这些工作人员的需求,而工作人员的需求,不单单是在基本功能的实现上。图3为该园区的效果图。

图3中国移动苏州研发中心效果图

图3中国移动苏州研发中心效果图

该园区在设计的时候就强调了科研人员在此环境中的可参与性,通过点线面全方位对交往空间进行多维的布置,使其与工作空间相互结合,为科研人员提供舒适的工作、休闲、交流、娱乐的机会。同时多层次的景观空间,使得园区不仅仅是一个单调的产业园概念,在另一方面,还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交往空间。为科研人员的枯燥的工作环境变得更加有生气,彰显工作和休闲的多元性,体现人文关怀以及个性空间。园区设计中,注重环境效益的体现,最大限度的在园区设计中结合环境理念,将环境效益最大化的发挥出来,通过环境设计弥补单纯建筑设计的不足,体现出园区的人文性与空间性。

结束语

在当今的建筑行业的发展中,生态可持续就是趋势,同时也是建设创新科技园区的内在要求。因此,在创新科技园区的设计中结合生态节能等相关的技术,使得苑区内的交往空间的物理条件更加舒适,容易消除人的疲劳,激发研究人员的创新思维,这对提高工作效率是有积极意义的。另外,创新科技园区在交往空间的设计上,应实现智能化,使得进驻园内的企业可以实现高效的通讯。综上,笔者以中国移动手机动漫基地以及中国移动苏州研发中心为例,从功能的整合以及场地的重构两个方面对创新科技园区交往空间的设计提出了看法,并从园区设计中,成本设计方面简单分析对园区设计的影响,希望我国的创新科技园区建设向更远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中职学校 英语 教学思路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21-01

1.引言

中职学校是随着国家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大的背景下产生的。数据统计显示,2009年中职毕业生规模近700万,招生规模突破800万,为各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英语是中职学校一门重要的课程,尤其是现阶段我国国际化、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的背景下,掌握一定的英语技能,已经成为提高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但是,在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在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在授课,没有正确的把握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导致中职学校英语课程的教学效率不高。所以说,要想真正有效地提高中职学生的英语能力,还需要不断地对现有中职学校的教学思路进行创新,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与时代的发展提出更多新的思路,这样才能使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更加有效,更加适于中职学生的需要。笔者结合多年来中职学校英语的教学经验,针对中职英语课堂上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方法进行总结,旨在为中职学校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中职学校英语课堂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策略

2.1 创新课堂管理理念,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众所周知,学生由于成长的环境、氛围不同,学习能力、智商、兴趣、爱好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是无法回避的。但是在传统的课堂管理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教师在课堂上有绝对的威严。而且,大部分教师采用的都是统一的“一刀切”式管理方式,盲目的依赖“有教无类”的思想,单纯的想通过统一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差异明显的学生们达到同一种目标。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根本就没有关注,也没有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更不要说为每个学生设立单独的教学方法。尤其是针对现阶段中职学生多元化的思想观念,更需要创新课堂管理模式,在最大限度尊重学生之间差异的前提下,分层分类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差异化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开课前,通过各种途径最为细致的了解每个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包括在哪方面有优势,哪方面有劣势;成绩好是为什么好,成绩不好是为什么不好,都要充分的了解。然后教师再根据调查到的情况,打破原有按班级、专业划分英语班级的模式,改为按照学生英语学习情况分类的方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英语班[2]。每个班级中都是使用自己特定的教学方式,真正的遵循因材施教的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接收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2.2 创新课堂角色运用,激发学生参与主体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引导与组织者。实际上,我们之所以长久以来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性,其原因就是以往教学中缺乏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因循守旧,不能突破传统的课堂组织方式。比如,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固定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很少有教师会关注学生学的怎么样,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看的。尤其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他们年龄正在走向成年的关键时期,乐于表现和展现自我,渴望得到认可,是他们的主流心理。因此,我们需要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创新课堂角色运用的方式,来有效的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主体性。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每节课最后,空出10分钟的时间,把主持课堂的权利教给学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讲解。学生可以是针对某个课堂问题讲给同学们,也可以是针对某个知识点展开讲解[3]。整个过程中,“小老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也能提问老师。这样一来,学生为了让自己讲的更好,获得别人的认可,必然会十分积极的去准备。整个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学生的表达能力、文献搜集能力、自学能力、心理素质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2.3 创新课堂设计理念,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

教育教学中,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知识只有内化于学生的认识结构和情感体系之中,才能成为学生主体内部的稳定结构[4]。传统的课堂设计大多是基于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导致课堂“满堂灌”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毫无兴趣听课,即使学习也是被动的。新时期,我们需要积极地转变原有课堂设计理念,融入更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方法,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法、情景模拟法、学案导学法等。对此,《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出,要把英语应用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作为英语教学的重点。丰富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其实也是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5]。以情景模拟法为例,在中职英语中,教材里有很多涉及到小说、寓言、故事等类似的文章,在这种文章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分组扮演其中的角色。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也逐渐加大,尤其是独立学院和高职院校学生的逐渐增多,给中职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中职学校学生需要进一步提高其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使自己再未来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英语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知识,历来都为社会所重视。尤其是近年来英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的背景下,提高中职学生的英语能力就显得更加有意义。因此,各中职学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英语课堂教学思路的创新,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中职学生的英语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为国家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范永亮. 中职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J]. 当代职业教育,2011(8).

[2]陈荣. 差异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航海教育研究,2011(1).

[3]肖惠卿. 中职学校英语课堂教学的“角色转变”探索[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年(3).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教学设计 创新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由于缺乏制度保障、资金保障、创新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在其教学中存在内容设计简单、行程流于形式等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阻力重重。当代大学生大多属于90后, 90后的大学生是个性。他们年轻、活力,具有创新精神,但是更喜欢标新立异,喜欢与众不同。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活力,但透射出冷漠;他们身上体现出创新,但透射出搞怪。90后是孤独的一代, 90后是缺少情感感化的一代[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常以团队、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学生在运作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需要团队合作精神、和谐共赢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兼顾理性知识和非理性知识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创新

(1)授课教师确定选题,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寒暑假进行研究,完成调查论文,调研报告。最后教师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这种实践教学形式适用于社会中存在的现象、政策贯彻实施及效果等问题的调查研究。从经费计算的角度来时,最为经济实惠。从组织管理的角度,也最为简单轻松。但是,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有赖于学生高度的自觉性、敏锐的观察力和高素质的科研能力。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组织的带领大学生到社会重点行业、企业、街道或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等等地方进行考察调研,完成调查报告。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有利于加强教学与社会生产的联系,与第一种实践教学相比,具有更高的纪律性要求,可获得教师的现场指导。但是,参加活动的人数有限,活动成本相对较高。

(3)情景模拟。根据教学内容,模拟一定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从中获得启示。这种实践教学形式可以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扩大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2]。

(4)专题讲座、座谈。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成功人士或先进人物等,到学校做专题报告,就社会热点、学生关心的问题与学生现场互动。

(5)课堂讨论、辩论。在教师主导下,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6)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联系起来,开展实践性教学。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创新的条件保障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保障主要包括:组织领导、指导力量、经费条件、基地建设等方面。

2.1组织领导

教育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中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由“学校党委直接领导”,“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并成立“直属学校领导的、与学校其他二级院(系)行政同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二级机构”,负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任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表现出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高度重视。

当前,由于生源问题,高职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学校的领导者都“聚焦”在不可回避的生存发展问题。但是目前中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国际形势复杂,不能放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各级领导也应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3]。

2.2教学管理

关于实践性教学的学时学分问题,《关于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完善实践教学制度。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教育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也同时规定“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落实学分(本科2学分,专科1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覆盖所有学生。”各高职应根据这些文件的精神,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真正地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落到实处。

2.3经费条件

关于实践性教学经费,教育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明确规定应设立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实践性教学经费主要包括交通费、差旅费、讲课费、门票费、场地费。随着实践性教学参与学生数的增加,实践性教学成本也会越来越高。这笔教学资金最主要的来源是学校设立的专项经费,但在具体的实践性教学中,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争取外援,增加实践性教学收入来源。如: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获得企事业单位的资金资助,同企事业单位双赢[4]。例如,同移动公司的合作,可以使学生身穿带移动宣传标语的T恤从事实践活动,宣传移动公司的形象的同时获得移动公司经费的支持。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学校有关部门的关系和支持,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系和支持。

2.4基地建设

柳礼泉在《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一文中指出:“基地教育,就是利用地方教育资源优势,建立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学习,在现场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是一种基于认识与感受的实践教学环节。”基地建设是开展基地教育的前提。基地建设要体现本地化、规范化的原则,深入开展基地建设。本地化是指基地建设要积极利用学校所在地的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等特征。规范化是指基地建设中教育基地的合法化、规模化,合作关系的稳定性、长期性,教育内容的代表性、指向性。随州职业技学院在基地建设包括随州高城镇“傅本发残疾人自强基地”,广水“单身母亲养殖基地”等在本地具有影响力的基地。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创新的路径

3.1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思政”课各章节也存在重复的内容,必须进行优化整合。如:第一章可以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必然性、科学内涵、成果、意义”的线索进行整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放在其他专题重点介绍;第一章和第六章都涉及“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可以只在第一章重点介绍;第六章、第十章和第十一章都涉及“科学”、“教育””等内容,一定要避免重复;第八章和第十一章都有“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内容,也要避免重复。可以把重复的内容集中在某专题重点讲解[5]。

3.2将理论热点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理论热点问题,如:“六个为什么”、“四个划清”、“七个怎么看”等,这些问题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如能充实到“思政”课精彩教案中,将使教学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六个为什么”可以与第一章、第三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四个划清”可以与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七个怎么看”可以与第八章、第十一章和第十五章的教学内容相结合。

3.3课程评价与管理学相结合。

现有的“思政”课教材是章节式的教学体系,这种体系为了照顾结构的逻辑严谨性、章节的均衡性和前后呼应性以及内容全面覆盖性、学术权威性和表述的准确性等,存在着内容重复的情况,非常不利于教学。因此,精彩教案不能照搬教材体系,必须将其转化成教学体系。

为了突出重点难点,增强教学实效性,“思政”课精彩教案可以把章节式的教材体系转换成专题式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围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线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点,把十五章设置成十五个专题,这十五个专题又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总论部分、思想核心理论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其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又可以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政外交政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是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对教育对象及实施过程所进行的价值评判[6]。“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政”(简称“思政”)课精彩教案,对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着重分析了“思政”课精彩教案的价值、特点、结构和内容。

3.4精心设计“思政”课精彩教案的结构

在把章节式教材体系转换成专题式教学体系以后,“思政”课精彩教案每一个专题的结构都可以从教学简况、教学过程和教学小结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首先是教学简况。这是对教学基本情况的简要认识和把握,包括授课对象、学时安排、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课后作业、阅读书目等。授课对象要把本专科区别开来,以此了解不同授课对象的总体情况;学时安排是指对每个专题教学任务完成所需时间的总体把握;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结果,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统贯全局的作用;重点难点是教学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教学的主要方面,包括教材要求的重点和一些热点、难点和疑点;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采用的策略、方法和手段;课后作业是教师教学任务完成后为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阅读书目是教师为学生布置的拓展学习任务,除了一些经典选读外,还可以推荐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教学简况最好安排在每个专题的最前面,以表格形式呈现,简洁明了。

其次是教学过程。这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布局,也是精彩教案的主体部分,包含了各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步骤,实际上把整个教学流程都进行了安排,包括告知、导入新课、讲授、视频、案例、提问、讨论、自学、教师归纳或点评、知识链接、时间分配和板书设计等。告知是告诉教学对象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导入新课是教师在新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它能引起学生注意和激发学习兴趣,既可以通过复习提问自然过渡到新课,也可以通过案例、名言、图片、视频等导入新课;讲授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它是教学过程的重点环节,也是时间分配最多的部分;视频与案例是指通过播放视频资料、分析教学案例进行辅助教学的环节;提问、讨论及自学等,是指教学中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而设计的师生互动环节;教师归纳或点评是指在视频、案例、提问、讨论、自学等环节完成以后,教师对其进行简要的概括和指点,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和理解;知识链接是指教学内容中涉及的知识点,通过专门的介绍以加深教师和学生的理解;时间分配是指教学过程中各环节所分配的时间;板书设计是对板书的内容、形式布局的设计,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展示。

最后是教学小结。这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总结和思考,包括教学效果、教学经验分析和改进措施等。教学效果是对教学活动所达到的效果进行总结与评价;教学经验分析是在对教学效果总结与评价的基础上,对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和运用教学方法进行经验总结,发现优点,找出不足;改进措施是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整改措施。

参考文献:

[1]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柳礼泉.教学研究与教学设计[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3]柳礼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4]吕志,黄紫华.面向社会 实践育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5]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7)

关键词:水墨元素;意蕴;服装设计;创新应用

只要通过对水墨意蕴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具体分析,我们不仅看到很多优秀的设计案例,同时也看到水墨意蕴与现代服装设计结合中所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以及有待提升的空间。作为现代服装设计师,如何做到水墨意蕴与现代服装设计的完美融合,让独具中国特色和艺术魅力的水墨风格服装推向世界的舞台,除了需要解决对中国水墨文化理解不足和对水墨元素盲目照搬的问题现状之外,创新仍然是关键所在,只有通过不断的突破与创新,才能为现代服装设计不断的注入新鲜的营养与不竭的活力,创造出的作品才可以既能体现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文化精髓与审美价值,又能紧随时代的脚步,引领时尚的风潮。水墨意蕴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主要体现在设计手法上与观念上的创新与突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平面走向立体

在我国传统的服装设计中,主要采用平面剪裁的方法将人体的胸、腰、臀等主要数值通过公式计算来解决服装三维立体造型的问题。这种方法是通过不断实践经验总结后的升华,有着较高的理论性与广泛的可操作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服装的需求不仅仅只局限于简单的功能性及实用性的满足,而是更多的追求能够体现自身个性气质、身份地位、或是品位内涵的服装设计。但是单一的平面剪裁方法在那些个性化和造型独特的服装设计中就显得有些局限,而西方的立体剪裁方法是直接在人体或人体模型上进行三维立体的服装设计技巧,运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做出简单的服装造型设计,同时也能做出复杂、多变、立体的服装造型设计。在水墨风格服装设计中,采用平面剪裁与立体剪裁结合的方法设计出具有不同特色、结构多变的时尚服装造型,不仅能满足人们对服装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同时也能通过服装设计中丰富多变的立体造型更好的体现笔情墨趣的梦幻色彩。

二、从具象走向抽象

中国传统水墨绘画艺术因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审美情趣,本身便具有很高的视觉美的感受,所以在大多的水墨风格服装作品中,我们看到是设计师把中国水墨画直接印染到服装面料中,这种设计方法的确能以最简单快捷的方式达到提升服装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底蕴的效果,但是对服装的款式结构的设计就显得局限,过于复杂、立体的结构服装会容易破坏水墨绘画作品的本身的构图审美与美的意境。所以,这就要求设计师们充分发挥其创意思维,在尊重中国水墨绘画艺术本身的同时,对水墨画图案进行抽象化、意象化的处理或再设计,使得运用在服装设计中的水墨元素不仅保持原有的文化与审美意蕴,同时也能与各种个性化、多变的服装设计融合的完美,赋予穿着者含蓄而独特的水墨风韵。

三、从单一走向多元

在水墨风格服装设计中,不同工艺技法的运用呈现在服装设计中的效果会有着千差万别,为了更加体现水墨风格服装的个性化、独特性,在现代的服装设计中不仅只是局限于如手绘、刺绣、蜡染、扎染、以及电脑喷墨等某种单一工艺手段的运用,如设计师可以将珠绣、刺绣与电脑喷墨印染工艺技法的结合使用,使得服装细节更加丰富而立体,而整体呈现出多元化的审美趣味。除了工艺技法上的多元化设计,在服装面料上的设计上也不仅仅局限于某种单一面料的使用,而是将多种质感风格的面料进行组合运用,或是进行面料再造的设计。如采用重叠、编织、褶皱、镂空、剪切等多种加工手段对多种面料进行综合处理的方法,使得水墨意蕴在服装设计的运用中以更加丰富、多元化的形式呈现。这种从单一走向多元化的设计方法,不仅是对传统设计思想的一种突破与延伸,同时也为服装设计师带来更多的设计灵感与创作激情,使得水墨风格的服装设计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审美体验。

四、从传统走向现代

作为中国设计师,要想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的关系,使得传统水墨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更好的融合,除了设计方法或手段的创新应用以外,做到设计观念的创新也是关键所在。我国的传统水墨文化博大精深,能够源源不断的为服装设计者提供大量的文化底蕴与精神财富。在水墨风格服装设计的创作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将中国传统水墨艺术在服装设计中进行简单的复制,那么设计出来的作品未免会太过于民族化而无法做到与现代的时尚接轨。

所以,服装设计在与传统水墨艺术进行融合时,设计师们需要在深刻理解和认识传统水墨艺术的文化内涵与精髓的同时,努力吸取西方现代的设计理念与方法,在设计观念上进行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融合,这样设计出的作品才能既可以体现中国传统水墨艺术中含蓄而悠远的意境美,同时也能为服装注入现代时尚的活力,使得水墨风格服装设计能够与国际时尚风格完美结合,真正的做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高品质高内涵的中国风特色的服装设计。

参考文献

[1]颜伟娜.现代服装色彩的选用因素初探[J].文教资料,2008(14):71-72

[2]王智沛.水墨与现代服装设计的对话[J].江苏纺织,2014(7)

[3]曾素艳.工笔花鸟画色彩艺术初探[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6

[4]许才国,鲁兴海.高级定制概论[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9:21

[5]童芸.刺绣[M].合肥:黄山书社,2014.6:37

[6]鲍小龙,刘月蕊.手工印染艺术[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3.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