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创新科研课题研究

创新科研课题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4 15:56:47

创新科研课题研究

创新科研课题研究篇(1)

[关键词] 本科生;课题研究;创新能力;探索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c)-0131-02

生命科学作为21世纪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发展迅速,迫切需要的是既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又具备较高创新科学素质的复合型人才[1]。如何有效地提高本科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各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教研室承担的是细胞生物学课程[2],作为生命科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细胞生物学的教学承载着为学生打好基础的重任。常规实验课只能对理论课教学起到辅助的作用,并不能拓展学生的开拓性思维。结合本教研室的科研资源,考虑到本科生有较多的课余时间,我们提出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加入课题组,在老师的指导下,真正参与到实际的科研工作中。

1 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1.1 老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

本教研室所授细胞生物学课程针对的是二年级下学期的医学本科生,这些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基础学科,具备一定与实验相关的理论基础。校园图书、网络及各类学术报告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感受到生命科学进展迅速的同时,部分学生已经不满足于单纯课堂知识的学习,对生命科学的探索过程产生浓厚兴趣,他们根据自己所感兴趣的方向挑选老师。而老师通过日常教学和平时交流,对学生的特点和基本学习情况进行了解,选择那些在第一课堂学习中学有余力、真正有兴趣开展创新实验、且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

1.2 一对一指导

学生加入课题组后,接受的是一对一的指导,老师需付出比传统实验教学更多的心血[3]。在选题方面,带教老师应以自己熟悉的科研方向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既可以提出几个选题给学生选择,也可以设定一定范围指导学生主动选择最感兴趣的方向。学生虽满含热情,也具备一些理论基础,但并不了解真正的研究该如何进行。所以在前期了解研究背景的过程中,从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相关文献的搜索,到如何阅读文献,都需要老师的耐心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教给学生的是方法,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先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实验方案和研究计划[4]。而学生所做出的成果,也需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成文。

1.3 工作汇报

学生进入课题组后,定期进行阶段性工作汇报[5],内容涉及初期的研究背景查阅,课题设计,具体的实验安排,后期的实验结果整理及分析等部分。实验过程中会出现不可预见性,遇到预期外的结果时该如何分析,遇到难题时该如何查找解决方法,老师及课题组成员会共同参与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设定下一阶段的计划。

2 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的效果

2.1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在中学阶段应试教育仍是主导,进入大学后,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自主学习,仍延续中学时的填鸭学习,他们缺少思考,创新思维能力欠佳,只愿意被动接受知识,喜欢用一道道习题来检测学习效果,考试是他们学习的唯一目的。而本科生加入课题的模式,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新奇感,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以自主学习为主,老师教导为辅的锻炼平台。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是为别人而学,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方向,让学习更有动力。

2.2 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工作

本教研室承担的本科生授课包括40学时理论课和10学时实验课[6]。这些实验是由老师根据教学需求,结合理论课内容挑选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在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因此学生只要遵循老师的指导,一步步操作,在规定时间内就能较顺利地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并获得预期的实验结果。但是这样的实验课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实验以验证性为主,准备工作由老师完成,不需要学生思考设计,操作时参照老师提供的步骤进行即可,实验结果容易获得,因此对学生来说,势必会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缺少对实验设计、结果处理、分析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锻炼,无法满足高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

需求。但本科生教学总学时有限,单纯通过缩减理论课时来增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课时的办法是不可取的,也很难收到显著成效。

而加入课题组进行科研实施的过程中,学生面临着很多未知的结果,不再像常规实验课上简单的照搬照学,而是要有想法,有实践,要想证明自己提出的某一假说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实验失败是常事,这反而能激发学生的攻关决心;多次失败后成功的喜悦,令学生们体会到坚持的必要,也促使他们继续努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日常教学工作的不足,为学生搭建了一种训练创新能力的模式,在高校本科生培养中真正培育创新型人才。

2.3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创新、动手动脑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提高。创新是在实践中获取的,简单的仿照和重复别人的工作是无法取得创新性成果的。学生加入到实际科研队伍中,通过在现有知识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一系列实验数据说明问题,解决问题,这正是创新能力的体现。

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不论是平时仪器的使用,还是课题组汇报过程中,学生都需要其他人员的帮助,独自一个人完成整个课题是不可取的,这能让学生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参与课题为本科生提供了很好的锻炼平台,但并不是所有教学科室都具备充分的实验室资源[7],包括师资、仪器设备、空间等,因此更需将现有条件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等改革结合起来考虑。不少院校都建有中心实验室[8],所以向本科生开放实验室,指导本科生进行创新性的科研实践,不仅仅只是某一个学科应该做的事情,而是一项涉及多层次协调配合的工程。其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创新性能力的锻炼,日常教学课程的学习仍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这就需要老师在指导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适时的安排调整。另外,研究性课题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料之外的困难,此时老师应耐心鼓励,并帮助他们克服失败的沮丧,重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通过实践证明,我们所开展的本科生参与课题的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学习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种教学模式既有利于教学和科研的融合,又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专业课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张志瑞. 素质教育应是个性教育[j]. 学周刊(理论与实践c),2012,6(1):89.

[2] 杨恬. 细胞生物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496.

[3] 王慧,谢依玲,张光新,等. 从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角度谈专业课教学的改进[j]. 化工高等教育,2012,29(2):12-45.

[4] 刘荧,余秋波. 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的体会[j]. 重庆医学,2012,41(24):2550-2552.

[5] 王永超. 科研型实验室可以兼顾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27(3):7-9.

[6] 王韵. 医学院校实验技术专业学生实习带教体会[j].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3):469-470.

创新科研课题研究篇(2)

关键词:文科研究生;创新教育;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

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知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实现途径包括课堂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等。由于专业属性和研究方法不同,文科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并不同于理工科研究生。本文对以教学科研互动为着眼点、旨在实施创新教育的“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文科研究生培养方式作一探讨。

一、以专题讨论为载体的文科研究型课堂教学

(一)专题讨论的内涵

作为一种探究型的教学方法,专题讨论是指导师在专业课教学中按照“拓宽基础,追踪前沿”的要求,设计若干个专题。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爱好选择专题,在课前查阅资料,获取信息,形成个人见解。每一个专题可以是个人独立承担,也可以组成专题小组共同承担。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师生围绕专题展开课堂讨论。在讨论时,首先由一个或几个研究生担任主讲人,介绍最新研究动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然后,研究生可以自由发言,发表见解,进行分析、讨论,甚至争辩。最后,导师作课堂小结,对讨论情况加以评价说明。课程结束后,研究生结合自己的观点和课堂讨论的意见,撰写论文作为考查的依据。

从实施过程可以看出,专题讨论既是研究探讨,又是教学活动的深入和相互学习。它把科学研究融入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了掌握知识和掌握科研方法、提高科研能力的有机结合,目的是通过激发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锻炼文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二)专题讨论的特点

1.强化文科研究生学习的探究性

专题讨论把静态的传授转变为动态的科学研究和自我学习,要求文科研究生不能单纯追求方案和结果,而要根据自己所选择的专题带着问题去阅读,通过信息资源的收集、筛选、理解、归类、加工、重新构建,以及研究策略的选择和确定,掌握、发现新的知识,熟悉研究步骤和方法,这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探索研究的过程。

2.强调文科研究生学习的自主性

同理工科研究生相比,文科研究生教育更加强调理解和研究现有的知识,并运用它去探求未知的领域。专题讨论注重个体自主学习,要求研究生课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广泛阅读、充分准备和深入思考,自己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自学过程中,文科研究生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激发他们发现新事物的兴趣、发挥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体现文科研究生学习的开放性

开展专题讨论,其教学内容打破了凝固、完整的学科逻辑,立足于研究学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涉及到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学地点不受课堂限制,延伸至图书馆、实践基地、实验室、宿舍、网络;教学过程不是预先设定,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目标和研究内容;教学形式灵活,可以是个人独立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也可以是两者相结合。

4.突出文科研究生学习的参与性

相对而言,文科研究生比理工科研究生更强调个体学习和研究。专题讨论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过程,导师的主要任务是抛砖引玉、指导方法和督促评价,而研究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是课堂上真正的主角。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方法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可以克服书本知识教学中研究生消极应付的弊端,同时也使文科研究生的个体研究与群体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文科研究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5.增强文科研究生学习的实践性

任何一门科学都同社会实践有着紧密联系。知识经济大大缩短了知识创新与应用之间的周期,研究生的应用价值日益显现,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重要。扩大课程的内涵和功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现代课程观的一个共同主张。如在过去二、三十年里,英国大学的课程即经历了从基于理论到重视实践和向行动世界的转化。[1]专题讨论强调理论联系实践,通过课堂讨论检验文科研究生理解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无疑有益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专题讨论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文科研究生教育质量

研究生教育同其他层次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研究”,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基础是研究生创造性研究的基础。由于教育的功能是由课程活动承担、并通过课程实践表现出来的,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把课程作为一种创新活动,就必须在课程观上实现三个转向,即从工具论转向本体论、从预成论转向生成论、从简单化转向复杂化[2]。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专题讨论是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课程教学方式,在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创造的环境中实现教学相长,其目标和过程符合现代课程观的要求,因而是提高文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和保障。

2.满足了文科研究生教育的客观需要

当前文科研究生教育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造成导师与研究生比例失调,相当一部分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实际上处于放任状态;二是为了鼓励和督促研究生在学期间多发论文,各校纷纷出台了相应的规定,这对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科研、就业的双重压力下,出现了研究生忽视课程学习的现象。

专题讨论体现了文科研究生教学中的“研究”特征,在教学方法上突出研究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内容上结合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有一定的宽度和深度。文科研究生必须在较高知识起点的基础上完成专题讨论,这就促使其不能在做课题的借口下放弃系统知识的学习,从而确保了教学质量。

二、以课题研究为手段的文科研究生培养途径

实践证明,吸收研究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为研究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是培养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如美国的大学,大都非常重视对研究生科研工作的组织和指导,三年制的研究生至少有一年时间参加科研活动,许多研究生一入学便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有的还吸收研究生参加国家需要的重大科研课题研究,研究生已经成为许多科研课题研究的中坚力量。[3]

(一)吸收文科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1.有利于优化文科研究生的知识结构

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在于传授知识和创造知识,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即是对知识的再学习、再提高。

一定的知识结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变化发展的。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科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广博性、复杂性和综合性。这就要求文科研究生不仅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知识,并加以融会贯通。为了完成课题研究,文科研究生必须占有、分析、选择资料,进一步加强学习,使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知识向纵深发展,这一过程也就是其知识结构逐步优化的过程。

2.有助于提升文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文科研究生而言,不仅要在学习期间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还要通过当前的学习获得有助于其规划职业生涯的源动力――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文科研究生培养的中心环节,也是衡量文科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必然要综合运用各种研究能力,而研究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课题研究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有效地进行。因此,通过课题研究这一再创造的过程,文科研究生不但可以使知识得到深化,还可以使想象力、观察力和创造力得到锻炼,使信息收集和选择能力、分析和推理能力、归纳和总结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得到提高,创新能力也正寓于其中。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

确保课题研究的质量要从课题本身的内容、课题研究的组织入手。

1.课题的选择

选题是课题研究的起点。选择既有利于能力的综合训练,又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课题,有利于提高文科研究生培养质量。

创新性和融合性是选题的基础。文科研究生主要通过阅读或调研积累知识,归纳、总结已有的知识理论和研究结果,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形成新的观点,以此求得创新。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仅在本学科领域内呈现出相互借鉴与彼此融合的发展趋势,还受到自然科学研究进展的影响。而且课题内容是由知识信息构成的,不同知识同其它学科相互作用而形成结合点和生长点的程度是不同,选择融合力强的知识作为课题内容,可以使课题研究成为文科研究生掌握系统知识和养成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前沿性和实践性是选题的依据。导师应掌握国内外学术、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方向,注意理论联系实践,引导文科研究生以现实生活和时展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中心,从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宏观的学术空间来观察、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科研能力。

因才施教性和可行性是选题的前提。在课题的选择上,应该考虑文科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专长,突出研究生的自身特点。既有一定难度、需要研究生努力,又是研究生力所能及的,既能反映该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最新的进展和动态,同时又符合研究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课题,才能激起研究生的求知欲和研究热情。

2.课题研究的组织

一方面,要对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提出明确的要求,即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地反映研究对象,做到数字正确、论据可靠、推导有据、引文规范,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只有严格要求,才能促使研究生秉承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坚持科学作风,在实践中积极进取、团结协作、大胆创新。

另一方面,要为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创造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以探索真理为目的,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倡导学术自由,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给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以宽松的文化环境,是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和成功的重要经验。[4]对我国习惯于“师授学录”的文科研究生来说,倡导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尤为重要,这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求异思维,激发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杨春梅.当代英国大学课程改革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4,4:18

[2]叶信治大.学课程的“实践观点”[J] .江苏高教,2003,1:33

创新科研课题研究篇(3)

关键词:协同理论;研究生;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67-02

随着社会、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竞争。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最高层次的教育,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创造型人才责无旁贷。继“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战略任务后,教育部在教育“十二五”规划中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因此,加快高校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改革,突出创新能力培养,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一、目前国内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原因

通过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的实例分析[1,2],结果表明,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究生存在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缺乏,创新技能不足等状况。而究其原因,除了研究生自身原因、经费投入和硬件建设方面等原因外,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2-5]:

1.培养体制的问题,这是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差的首要原因。我国的研究生选拔培养机制基本上是“严进宽出”,这种制度下培养的研究生质量令人堪忧。中国教育在线201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6]中显示,截止到2009年,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已经跨入教育大国的行列,与美国21世纪初水平相当。我国2001—2006年间,博士学位授予人数与博士研究生基本持平,自2007年起,博士学位授予人数则略超过博士研究生毕业人数,而硕士学位授予人数一直超过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这说明我国研究生教育与本、专科教育的相似,在“严进”的同时,未能实现“严出”。同时,研究生培养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也是目前的一个主要问题。大部分省属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缺乏跨学科选修课程、方法论性质的课程、相关学科前沿性课程以及创新课程讲座等创新课程,而只有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等,这对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非常不利。这一点在我院的培养中尤其明显。

2.指导老师的原因。目前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从1978年正式恢复研究生教育开始录取10708人已经发展到2013年计划招收的60.8万,增长了近60倍。这种大规模的扩招,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扩招使导师学生比例严重失调,客观上导师不能充分指导所有研究生,使研究生科研水平和论文质量下降。同时,省属高校中的非强势学科专业的导师所主持的大型的、可延续的科研项目不多,在缺乏科研经费支持下培养的学生很难做出创造性成果。此外,有些导师本身的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素养不够,因而很难指导学生创新。因而,本文针对目前研究生存在的课程体系不合理、研究生自律性较差、实践性较弱等问题,引入协同创新理论,开展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二、基于协同理论的创新能力培养措施

要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从学校内部协同创新和校外协同创新两个类别分别进行研究,内部协同创新是在本学院内部以及院系中形成知识、导师等分享机制,建立相近学科之间的跨学科培养;外部协同创新的主要形式就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以学院已有的省级、校级优秀实习教学基地为依托,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研究生协同创新机制中的课程体系。要构建具有宽厚、系统、弹性等特点的研究生创新课程体系。除了公共课、学科通开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开设一些供研究生选修的跨学科课程、方法论课程及相关学科的前沿性课程,如跨学科课程可以有跨学科分析、工程问题研究案例、项目管理、机械论坛研讨会、法律与政策、财务概论等课程,让学生受到各个领域知识的熏陶。其次,设立系列化创新课程讲座和开设文献阅读研讨课。此创新课程最好以学分形式纳入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中,作为学生毕业学分。再次,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可鼓励多名老师讲授同一门综合性研究型课程,如检测技术课程可由学院中研究方向相近的老师共同承担,使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精华的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探究的时间。

2.构建研究生协同创新机制中的导师指导模式。推行由2~4位导师构成的导师组联合指导模式。打破目前我院研究生与各个导师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建立导师组联合指导制,充分发挥导师团队的智慧,使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中能够从导师团队中获得全方位的帮助和指导。导师组的形成可根据方向相关性、项目的互通互补等原则,在院领导或校领导协调组织下进行。导师之间的研究方向既有协同性,也有差异性,鼓励形成交叉学科的科研团队。在导师组的培养指导下,让研究生更快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3.设计研究生协同创新机制中的实践环节。首先,对学位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尽量采用综合性实验设计,以团队形式进行,明确分工,既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综合把握问题的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协作与沟通能力。其次,丰富研究生的第二课堂。增大校级和院级研究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拓宽学生创新的途径。再次,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可选择一些表现优秀的学生,与我院的省级、校级优秀实习基地(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联合培养模式,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参与企业的管理和科技攻关,让研究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际、锻炼能力,使他们在理论上的创新能及时得到验证和完善,从而提升应用创新能力。最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导师组的科研项目的研究,在实际项目中锻炼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不同课题组成员之间进行定期交流,扩大研究生的知识面,形成更广泛的学术交叉。

本文通过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的分析,针对本院目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课程体系不合理、研究生自律性、实践能力较弱等不足,引入协同理论,提出了构建研究生协同机制中的课程体系、导师指导模式以及实践环节等措施。这对提高研究生人文素养、科学素质,进一步激发起参与科研、技术开发等实践活动的动手能力,对推进我校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2009博士生教育质量调查报告[R].2010:26-38.

[2]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2):74-82.

[3]徐亚清,王怡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述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4(2):98-101.

创新科研课题研究篇(4)

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志,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内容。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的实践中,运用知识和理论,不断提供有创新性的思想、理论和方法的能力,其基本要素可归纳为构建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升转化的能力[1]。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学习和研究的全过程中,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数学课程不仅为各学科研究生提升数学基础、培养应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工科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培养影响明显,具体表现在对工程技术问题的处理上后劲不足、理论深度不够。随着信息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学的思想、理论和方法不断发展,数学已成为关键技术的关键,在实际应用中显示出强大的活力,在研究生创新教育中,数学教育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本文探讨了如何加强研究生公共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理念和实践。

一、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的教学现状

相对于本科教育是使学生在相关领域内初步建立起基本知识体系和具有一些基本的能力,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掌握相关领域内的研究方法和工具。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取得创造性成果的任务,因此,知识的积累、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研究生课程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研究生学科知识的宽广度和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体现要以数学为基础,数学课程对于工科研究生打牢学科基础、培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程的设置既要满足学科专业的需要,又要注意数学学科本身的基础性和前沿性。目前各院校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阶段大都在一年级进行,一般两学期都安排有数学课程,但有的培养单位的数学课程只在第一学期开设,数学教育在时间上投入明显不够,存在着数学公共课程设置较多、课程体系较复杂以及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了各学科专业后继课程的需要,在研究生公共数学基础课程设置上,多数院校按通识课程、应用数学基础课程、近代数学课程等模块设置,有较强的针对性,但公共课程设置较多,课程体系较复杂,有的课程开设的层次偏低,不利于研究生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掌握好数学思维方法,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课程教学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学生有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不是为提高专业研究能力拓展数学基础选课,而是选择容易得到学分的课程,知识结构构建不完整,学习中没有感受到数学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3.教学资源较紧张,数学课程多数是采取大班授课,多数课堂仍沿用本科教学模式,课程教学模式及功能大多仍只停留于教材知识传授[3],讲授内容过细,重演绎推导、轻科研和创新中最珍贵的数学理性思维训练,师生之间互动交流明显不足,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4.部分课程内容重复度较大,或与本科课程的部分内容有重复,没有很好地整合,教材或讲授内容过细,影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5.缺乏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学习目标不明确,开展研究工作的数学基础薄弱。另外,虽然课程学习时间是一年,但学生两学期选课门数或学分数量差别较大,不太均衡,并且有些专业第二学期没有设置数学课程。

二、数学课程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适应创新型社会发展的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工作,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包括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两个阶段。后阶段主要以研究成果、学位论文等体现创新能力,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创新性表现为既有丰富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综合知识素养,又能以学科背景为基础,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科学研究。而课程学习阶段是学生打好研究基础,不断提升创新思维和文化素养的一个过程。在这一段,数学教育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数学教育不仅为后继课程提供工具,并为研究打下数学基础,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素质和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工科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任务。数学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具有抽象性、精确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等特点,尤其是抽象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基础。任何一门成熟的科学都需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反映实际问题的变化规律,做出科学预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分析问题、设计模型,从而解决问题的一个创新过程。今天的技术科学如信息、航天、材料、环境等成功地运用了数学,其中信息科学与数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如信息安全、网络搜索、图像处理等。因此在工科研究生教育中,开设数学公共基础课程对于提高工科研究生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4,5]。

三、在数学课程教学中探索创新能力培养

工科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阶段所开展的科学研究,需要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课程教学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研究生课堂教学与本科生教学要有区别,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数学课程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数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优化研究生数学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在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加强与培养单位的沟通协调,在数学课程的设置上兼顾研究生来自不同学校的背景,不同的数学基础。对于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研究生,数学课程体系对创新能力的影响也有所不同,要兼顾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不同特点。在信息科学技术领域,我校相关学科,如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等,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宽广度和研究基础,设置的研究生公共数学基础课程主要有“随机过程及其应用”、“高等代数与矩阵分析”、“图论及其应用”、“数值计算理论与技术”或“数值分析”、“应用泛函分析”等学位课,多数课程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都可选修,根据各学科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工科研究生至少应选修一门课程。我们通过梳理和分类组合所设置的课程,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注重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根据研究生创新教育对数学素养的要求优化了数学课程结构,强化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创新能力培养。

2.改进教学方法,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工科研究生数学课程的教学对象较复杂,作为公共基础课程,一般都是大班教学模式,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抓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是根本,使他们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收获。数学方法是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技术和手段,具有可操作性和具体性[6]。数学发展过程中有重大影响的典型例子、数学分支的产生和发展,都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数学课程教学,要把讲授重点放在实际问题背景与数学概念、思想方法的联系上,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领悟到数学理论发现和创新的过程。

对于工科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不论是定义、定理、公式等基本理论,还是运算、求解方法技巧等基本计算,可以讲授式和启发式为主,并以问题为驱动,体现研究式的教学过程,改变过去多讲、细讲、讲透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结合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用切身体会启迪学生思维,再现数学理论的探索过程,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是我们在课程教学中的一些实践。

高等代数与矩阵分析是多数专业工科研究生的学位课程,矩阵是工程技术中常用的工具。我们在教学中突出矩阵相关理论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如矩阵QR分解在通信领域的应用、矩阵规范型在系统解耦分析中的应用、矩阵微分在最优化理论中的应用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讲授线性空间、线性变换、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等问题时,通过与信号处理、模式识别中的应用实例结合,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矩阵分析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激发学习数学课程的兴趣。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图论及其求解思想已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图论及其应用作为研究生的公共基础课程,在很多工科高校中得到了重视,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本科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等课程的学习中,已经学过图论的一些知识,面对不同层次和专业的学生,我们按照求同存异的模式开展教学。“求同”是指要摸清学生选修该课程的共同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应有一个基本的公共要求;“存异”是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和学生实际,力争在教学中保留同学们对图论这门课程知识需求的不同。实施这样的教学,既要在课堂教学中透彻讲解基本概念,增加课程的科普性和应用性,又要指导学生查阅文献,了解课程知识点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例如讲到最优二叉树时,我们引出通信的编码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完善。结合教学实践编写出版的研究生教材《图论及其应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算法思想,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图论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数值计算理论与技术课程注重对学生由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以及独立设计算法的能力的培养,重视现代数值分析理论基础的教学,体现学科的前沿性。改变过去单一的按照教材传授知识,教学中要结合工程中实际问题背景介绍数值分析的算法思想,及时更新和补充新理论和新方法,重视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设计求解算法。改变教学中偏重于数值分析理论推导,忽视算法程序设计和上机实现的教学过程,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指导和检查,将应用背景问题与数值计算问题相结合教学,通过提高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利用计算机来突出对算法稳定性、收敛性和计算效率的分析,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算法的优缺点,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还要与课程评价结合,改进考核方式,我们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实行平时开放练习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成绩考核方式。平时开放练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课堂学习内容的延拓,需要学生通过查阅一些参考书和文献才能完成;另一部分是结合教学内容和实际问题的题目,需要上机实现。通过这样的评价机制,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3.注重数学应用,培养数学建模能力。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数学课程教学中要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高校的一些专业在本科阶段已开设数学建模课程,多数培养单位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没有开设数学建模相关课程,但是实际上工科研究生中受过数学建模教育的学生并不多,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不足。数学建模是连接数学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际问题的一座桥梁,培养数学建模能力是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在工科研究生数学课程建设中,我们提出增开数学建模课程,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课程教学不仅要注重对“数学建模”思想方法的培养和渗透,而且要创造条件进行“课赛结合”,将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与人才培养相统一,通过指导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近年来,我校研究生参加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一等奖二项,二、三等奖十余项,获得市级研究生创新训练项目十余项,不断提高了创新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在工科研究生数学课程建设中,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对于促进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方面要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注意教师梯队建设,选派责任心强、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承担工科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工作。近年来,我们在实行研究生课程试讲制的前提下,通过传帮带等形式培养年轻教师,有5名新进的博士青年教师成为研究生数学课程主讲教师,其中有的已讲授课程3轮以上。他们将宽广的知识面、对问题的多角度分析、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极大地扩展了工科研究生的学术眼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推动了研究生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创新科研课题研究篇(5)

【关键词】科研选题;可行性;创造性;需要性

教育科研,越来越得到中小学校的重视。但是,通过调研发现,教育科研效果未尽人意,一些学校往往是开题热火朝天,过程冷冷清清,结题草草收场。究其原因种种。但是笔者发现,制约教育科研的最主要因素是学校、教师在选题上不够确切。一些学校、教师在选题时比较盲目,所选择的课题不适合本校或教师个人进行研究,导致课题研究举步维艰,效果不理想。为避免选题的盲目性,根据这几年成功的科研案例和对权威论著观点的归纳,我认为选题一般应遵循下列主要基本原则:

1.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是指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应当考虑课题经过一段艰苦的研究以后应当是可以实现的或有可能被解决。

选题是否可行,需要考虑以下因素:①研究者个人具体情况。比如:知识基础、专业特长、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教育科研的科研经验、志趣和可以利用的时间。②看课题的难易大小是否合适。小而容易的课题研究顺利,成功率高。就一般规律而言,选题应从易到难,从小到大。③教育情报资料的充实。要占领本选题资料的最高点。④是否抓住了时机。⑤还要考虑花费在教科研的时间因素。

例如:有个教师选择了这样一个题目《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对比实验研究》。在我们审核时,我就发现一是题目大,二是实验研究要有对比实验班。这根本不符合我们这里的实际情况。因为我们这里一个语文教师只承担一个班级的语文课教学,无法进行实验对比,更何况实验法操作起来特别麻烦。我建议她把课题改为《小学低年级趣味识字行动研究》。这样一改,研究范围更小了,目标也更具体了,研究方法也简便易行。后来,这个课题成果在吉林省科研成果评选中获得一等奖。所以,在选题上既不要过高估计自己、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畏惧困难。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有科学态度和敢为人先、勇于攻关的精神和勇气。

2.创造性原则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要认识前人没有认识或没有充分认识的教育规律,解决他人虽然认识但还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教育问题。因此,教育科研的课题必须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由于实际情况不同,课题的创新要求一般可分三个层次:

2.1独创性。要从教育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中、新生事物的萌芽中、新鲜经验中选题;还要从教育领域里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思维、新设计、新方案中选题;还可以从不同观点的争议中,不同学派的对立中、原有理论和新的实践的尖锐矛盾中选题;还可以从教育科学的知识空白中选题。这是高层次的创新课题,它要求提出没有人提过的新问题,开辟无人涉及过的研究领域,创立新的理论体系、教学流派和教学模式等。

2.2再创性。这是中层次的创新课题,其中,有的是将别人的研究课题加以组装、分解和改造后再生出的新课题;有的是将已有的研究课题运用到新的领域、情境、学科等实践中,又在某方面有所创新。

2.3自创性。这是低层次的创新课题,它只要求对自己是前所末有的,对自我发展是有利的,但并不要求对社会对别人有什么创新价值。

3.需要性原则

指中小学教育教研课题应该根据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来选择。科学选题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是研究课题选择的最重要的源泉。作为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者,应该优先选择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最迫切、最亟待解决、最关键性的问题,作为课题来研究。例如:如何开展新时期青少年德育工作问题研究,如何解决城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研究,关于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问题研究,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学法指导问题研究等等。

创新科研课题研究篇(6)

关键词:日本;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以家电、汽车、钢铁为龙头的制造业在国际市场风靡一时,创造了战后经济复兴的神话,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但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化浪潮带动了很多国家经济快速增长,而日本却成了这次浪潮的看客。不仅如此,随着泡沫经济的破裂,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十几年的停滞期。面对世界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和经济的持续低迷,日本开始反思过去引以为荣的引进、消化、吸收、改进的技术发展之路,并逐步认识到,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将决定这个国家在新时代的国际地位。

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确立日本在新世纪的竞争优势,继续保持经济大国的地位,并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世界范围的信息化、国际化、全球化趋势,日本政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技立国”战略,提出了“科学技术创造立国”的新口号,强调日本要彻底告别“模仿与改良的时代”。“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政策对日本大学的改革与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1998年10月,大学审议会发表了一份观点十分鲜明,对二十一世纪日本高等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咨询报告:《二十一世纪的大学与今后的改革对策――在竞争环境中闪耀个性的大学》。报告提出了“大竞争时代”的概念,认为“强化日本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重要课题”。报告强调以实现科学技术创造立国为目标,进一步提高大学基础研究和尖端科学技术研究的水平,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创新的能力。

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承担着重要历史使命。1988年日本大学审议会在《关于21世纪的大学院(研究生院)与今后改革方针政策》中指出:“大学院(研究生院)作为所有学术领域基础研究的中心在推进学术研究的同时,担负着培养研究者和具有高度专门能力人才的任务,因此大学院(研究生院)在提高我国学术研究水平与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方面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使命”,扩充和加强研究生教育成为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据文部省《学校基本调查报告书》显示,1990年日本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在校人数仅有约9万人,到2005年已达到约19万人。在过去15年里,日本研究生的数量增长了10万多人。截至2005年,日本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共有462所,占全部大学数量的74.3%。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张,日本研究生教育也出现了师资队伍短缺、质量降低、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日本倾力进行研究生教育改革。成立于1984年的日本大学审议会一直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列为审议咨询重点之一,并提出了一系列咨询报告,如《关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弹力化》、《关于21世纪的大学院(研究生院)与今后改革方针政策》、《关于修订学位制度及研究生教育的评价问题》、《关于研究生教育的调整充实》、《关于研究生教育的数量调整问题》、《关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审议结果》等,从研究生教育的组织、形式、目的、内容、数量、学位制度等方面全面讨论了研究生教育问题,并指出了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提出了面向知识经济时代,构筑具有国际化魅力的研究生教育的新理念,并把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作为改革的思维基点,把丰富的创造力作为未来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促进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高度统一

1988年,日本大学审议会提出了《关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弹力化》等有关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报告,并对《国立学校设置法》进行了修改,建议在现有大学研究生院的基本组织体制之外,成立一种新的研究生教育机构。这种新的研究生教育机构称之为“研究生院大学”,是以大学之外的研究机构为基础组建而成,特许有权招收研究生和授予学位。日本第一所国立研究生院大学“前沿研究研究生院大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到2000年已发展到6所。新成立的前沿研究研究生院大学整合了18个国立学术研究机构,拥有6个学科、22个研究方向,涵盖了从人文到自然学科的不同领域。日本研究生院大学具有以下优势和特点:(1)拥有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2)拥有单一大学难以比拟的大型研究设施、高水平实验设备及种类齐全的专业研究资料,可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3)由于各研究机构有大量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内重大课题,经费充足,研究生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前沿课题的研究;(4)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环境,有利于提高研究生运用多种知识、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5)频繁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有利于研究生开拓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6)学生培养实行指导小组制,一名学生一般由一名主导师和2~3名研究人员负责指导。由于导师们就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他们在做科研的同时,有义务为学生授课与指导学生,所讲授的课程和指导的领域就是他们的研究领域,因此能将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和研究指导中去。日本研究生院大学依托国家科学研究机构,采用“两段式”教学模式,利用优势资源大规模培养科技后备力量,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改革课程设置。优化培养方式,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日本普遍认为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才能进行知识创新。因此,日本研究生教育强调基础理论学习,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基础学科课时达到60%以上。为了突出个性化教育的原则,在日本研究生教育课程中,还增设了富有弹性的“选择必修课”,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背景、经历、兴趣以及课题研究的需要,开设多门选择必修课,扩大学生自主选择权,在增强了必修课的灵活性的同时,满足研究生的求知欲,使研究生急待学习的课程在选择必修课中能找到。在课程设置中,几乎每个学科都开设了前沿进展和研究讨论课,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接触最前沿的科研动态。为了适应现代知识的综合化趋势,在研究生课程上重视学科渗透和交叉,允许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院学习课程。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日本大力推进专题讲座制度(在教师指导下对某一专题进行的讨论课、研讨会)。在日本各大学每周每个学科定期举行1次,由2名研究生作主讲,主讲内容是相关专业的英文文献综述。这种情况下考查的不仅仅是专业方面的知识,还检查主讲人是否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能否从大量的文献中精选出代表本学科前沿性的问题,正确理解,

准确表达,这种形式的研讨会使每位参与的研究生创造性思维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日本研究生教育积极推行“大讲座制”。日本研究生教育由研究生院负责实施,下属基层单位是研究科,研究科下再设讲座。不同研究生院的建制和培养目标可能不同,但对研究生培养的指导形式基本一致,即实行讲座制。日本讲座制最早从德国引进,每一讲座由1名教授、2名副教授、1~2名讲师和助教、1名教辅人员组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大学认识到讲座制比较封闭和僵化的缺陷,将讲座制改组为由若干名教授组成的“大讲座制”,并打破传统学科的隶属关系,有些学科甚至文理工兼有,如“人间信息学科”。讲座的教授和副教授可来自不同学校、不同的研究机构、不同的学科,甚至来自企业,与企业共设讲座。“大讲座制”不仅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有利于研究生充分借鉴相邻领域的知识、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拓宽了研究生的思维空间,促进创造性成果的产生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以科学研究为牵引,注重课题探索能力的培养

科学研究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日本研究生院作为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在课程、教员资格以及修学条件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都重视“课题探索能力”的培养。所谓“课题探索能力”主要是指一种“能主动应对变化,能独立探索将来的课题,并能立足于广泛的视野对课题进行灵活而综合的判断的能力”,而为了培养这种能力,就必须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使学生具有能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自主且综合地思考而后进行准确判断的能力。日本研究生课题研究是在多数教师指导下开展特定选题的科学研究,研究生进入课题较早,在选课、修课之前,科研题目、研究计划已经拟定。选题之后需要经过文献查阅、课程学习、导师指导等阶段,导师为研究生的科研提供基本的技术方法和思路。科研活动的过程驱使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向着更加宽广、更加纵深的方向发展。科研中得到的相关信息,在分析、处理、定论的过程中要应用各方面的基础知识,难点、疑点问题还迫使研究生去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或请教他人。最后,这种知识的积累转而又可成为科研的实力和动力。在课题研究牵引下的“学习一科研一学习一科研”发展链中,实现了二者相互渗透、双边互动的良性循环。

四、实施“博士(后)万人支援计划”,造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创新科研课题研究篇(7)

关键词: 研究生 创新能力培养 国际经验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到了转型的关键时期,过去靠高投入、高污染、低成本、低收入的生产方式难以维系;通过市场换技术,即通过模仿或引进技术的模式又很难使技术获得实质性提升。因此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必然也难以获得较高的利润率。为使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势在必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依赖于具有创新意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否则自主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研究生阶段教育就是高层次科研人才培养的摇篮,但是研究生是否有创造力还取决于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日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经验

从世界范围看,我国的发展阶段与日本上世纪80、90年代的情况基本相似,都是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日本通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大大提升了该国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故本文选取日本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改革作为国际经验的来源之一。再者,美国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最为成功的案例,也是美国经济一直以来引领世界的原因之一,美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经验当然是我国研究生培养学习的榜样。因此本文将探讨日本、美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经验,以期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所启发。

(一)日本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经验

日本在上世纪80、90年代,为适应经济发展对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对研究生教育进行了改革,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有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大研究生基础课比重,并注重追踪科学前沿。

日本在新一轮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中,十分重视基础课程授课,加大了基础课程的比重,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研究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研究方法;而个性化的课程需要可以通过适量的选修课程达到。作为研究生,通过阅读大量外文文献形成文献综述能力和加强国际、国内学术交流而达到追踪科学前沿的目的,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因此,通过教授基础课程,阅读外文文献,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等办法,研究生既能掌握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又能追踪到科学前沿,从而为创新活动奠定基础。

(2)开设跨学科人员和企业人员主讲的讲座。

日本大学通过开设跨学科人员主讲的讲座,拓展了研究生的思维空间,此外还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推动本学科的研究。企业人员主讲的讲座更有利于研究生创新活动与实践相结合,更能体现现实社会的需求,从而使创新活动更具社会意义。

(3)研究生制订科研计划,学校设立研究生科研项目。

日本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规定了在学期间研究计划应早于选修课程的学习,这点类似于我国博士培养的模式,有利于学生更早开展自己的研究活动。一方面设立研究生科研项目可以为研究生科研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其科研团队合作意识与运作经验。

(二)美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经验

美国的教育体系已经趋于成熟,并在不断地改进中,以适应不同时期社会的需要。因此参考美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经验,也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1)招生环节注重研究生科研潜力。

美国在研究生招生环节类似于国内博士生招生,注重研究生的科研潜力。美国研究生招生不仅看个人的TOEFL、GRE成绩,更多的是从学生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自我的陈述和教授推荐信等方面较全面地考察学生的科研潜力,避免了只通过考试这一单一方式考查学生科研潜力的弊端。

(2)培养阶段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美国研究生培养阶段,与日本研究生课堂教学类似,美国在课堂教学环节通过重视基础课程、跨学科交叉课程授课,启发性课堂教学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此外,美国研究生培养还要求学生定期报告研究进展情况,从而更好地追踪学生的学习科研情况,以便了解学生的科研进度,督促学生按时按质完成科研任务,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产学研相结合能更好地促使学生的研究与实际需要相结合,也能为研究生科研提供动力和资金支持。

(3)注重研究生个性化培养。

首先美国的大学各具特色,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是领头羊,相应的学科处于领先地位。由于各大学这种定位的差异,为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的大学提供了可能,也为研究生个性化培养奠定了学科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美国大学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个性化培养会更为便利。

二、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生招生环节

目前我国研究生招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招生基本还是采取以考试成绩为主,面试和撰写研究计划等为辅的形式,这种招考方式的优点在于便于操作和控制,更多的是注重形式上的公平和公正,能较大程度上防止道德风险,也适应了目前我国从小学开始到高校的人才培养缺乏个性的实际。但其考查科研创新潜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不能从个人兴趣出发,选择符合本校要求的学生,最终研究生教育沦落为就业的跳板。

(二)传统的授课方式

要实现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转变,通过一定的启发性课程学习必不可少;课程学习是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起到了引导和激发作用。我国研究生教育一般学制为2-3年,其中课程学习的时间占去了一半左右。然而,在这近一半的时间里,这些课程的绝大部分是以传统的授课方式,即以教师讲解为主,缺乏课堂讨论,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授,与本科阶段的教学类似,对创新能力启发作用不大。造成这种课堂教学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师生关系,即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习惯于听讲学习知识,而不是平等地参与到课程讨论当中,即使学术沙龙也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研究生撰写毕业论文和

毕业论文作为检验研究生是否完成学习任务最重要的指标,也是检验研究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的指标,历来受到研究生培养机构的重视,不少学校对毕业论文的要求都较为严格,如采取校内外匿名评审制度和邀请校外人员参加论文答辩等。但在实践中,由于在国内研究生毕业论文是否通过涉及其导师的面子,同行又相互熟知,部分匿名评审和答辩老师降低毕业论文尤其是对硕士论文的要求,对不合格论文采取放任的态度,影响了这种淘汰机制的效果,从而也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与毕业论文相似,是通过外界标准来检验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从实践中看,发表一定的学术论文还是有必要的。然而,现阶段部分学术论文都是导师撰写的,挂上学生的姓名,从而皆大欢喜;此外,部分学术期刊论文审稿不严,只要交了钱就可以发表,成为创收的工具。的要求仍然不能成为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办法。

(四)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

研究生适当地参与导师课题研究不仅可以训练课题研究的方法,如分解课题任务、调研、总结结论及撰写等,也可以促使学生掌握学科前沿和当前社会的需求情况。然而,我国很多研究生参与的课题对其创新能力培养并不大,只是重复劳动,成为“苦力”;导师与学生的关系也成了“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当然部分学校正在尝试设立研究生科研项目和研究生科研机构,这些尝试起到了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作用,然而,老师们的考核机制决定了其参与这些项目和科研机构运作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故其效果也大打折扣。

三、提升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为提升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借鉴日美的经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一)实施启发式课堂教学和开设学术讲座

如上所述,启发性课程学习是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起到了引导和激发作用。在目前无法改变权威型师生关系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的办法还是可以达到一些启发性效果:如教师可以在开学初布置一些主要讲授内容,每次课前半部分由学生讲解,老师最后点评。这种办法可以促进学生提前查找相关资料或做实验,准备讲课的内容,从而达到较好的启发效果,是培养科研创新能力较好的途径之一。学校作为讲座的主办方,应严格把好讲座的质量关,或者根据学生的需要由学生提出应该请来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避免讲座成为政绩工程,没有多大实际效果。

(二)研究生须撰写外文文献综述

阅读外文文献的原因在于目前各学科的学术前沿一般都在国外,国内专家、学者更多的是追随国外的学术前沿,因此我国研究生只有通过阅读外文文献才能更好地了解其所在学科的学术前沿,站在该学科的前沿。为了检验研究生阅读外文文献的效果,撰写外文文献综述是个良方。为了检查外文文献综述的质量,学校可以查看文献综述报告或者学生在公开场合讲解其文献综述的内容。

(三)构建双导师制与产学研相结合

我国高校大部分研究生导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其他行业的从业经验,虽然积累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但对现实社会的运作情况不熟,因而造成很多知识和经验脱离现实。当然部分导师通过课题研究,积极参与到社会,对现实社会的运行较为熟悉。为弥补校内导师在社会经验和社会认识的不足,更好地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动与社会接轨,构建“双导师制”势在必行,即引入校外导师参与到研究生的培养中来。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也是为了达到以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四)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

加强与国内、国外同行的交流能获知别人在这个领域内研究的深度,获得最前沿的科研动态;也可以传播自己的思想和研究成果。在学术交流中很快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产生变革的联想,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文利等.创新能力的培养——二十一世纪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日本问题研究,2008,(2).

[2]方丽等.美国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分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