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邮政储蓄银行工作总结

邮政储蓄银行工作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08 15:34:49

邮政储蓄银行工作总结

邮政储蓄银行工作总结篇(1)

时间飞逝,转眼我已经与我行共同走过了四个春秋。入行以来,我一直在一线柜面工作,在我行以“激人奋进,和谐亲近”管理理念的氛围中,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完善业务素质,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经验日益丰富,越来越自信的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逐渐成长为窑店支行的业务骨干。四年来,在我行这个大家庭里,我已经从懵懂走向成熟。

一、勤学苦练,爱岗敬业

刚刚接触银行柜员这个工作,我被吓倒过,但是不服输的性格决定了我不会认输,而且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四年。

当时的我,可以说是从零开始,业务不熟、技能薄弱,在处理业务时时常遇到困难,强烈的挫折感让我在心里默默地跟自己“较劲”,要做就要做得最好。平日积极认真地学习新业务、新知识,遇到不懂的地方虚心向领导及同事请教。我知道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必须拥有一身过硬的金融专业知识与操作基本功。俗话说“业精于勤,荒于嬉”,班前班后,工作之余我都与加打凭条、键盘、点钞纸相伴。

二、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银行工作需要的是集体的团结协作,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作为一名老员工,不能只仅仅满足于把自己手中的工作干好,还注意做好传、帮、带的作用,主动、热情、耐心地帮助新来的同事适应新环境,适应新岗位,适应新工作,使他们更快地熟悉相关业务,较好地掌握业务技能。同时,银行工作是一个品牌,一个人的疏忽或过失将会影响到我行的整体形象,作为老员工有义务帮助新同事。

在帮助他们同时,我也看到他们的优点,时时让我有危机感,我时常告诫自己不能满足现状,要甘于平淡,但不能流于平庸,既要心无旁骛、脚踏实地将手中的工作完成,也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以迎接未来的挑战。时代是在不断发展的,银行工作的竞争也日趋激烈。银行也在不断开发新的业务和新的理财产品,我深切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合格的前台柜员应该具备更高的业务水平,只有不断地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才能将工作干得更好。

邮政储蓄银行工作总结篇(2)

1县域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背景及发展现状

1.1县域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背景

我国最早的邮政储蓄开办于1919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民国末陷于停顿。邮政储蓄部门应中国人民银行的委托,曾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储蓄业务,但后来一度停顿。1986年国务院恢复开办储蓄业务之时,设置了储汇局,增加了一些新的金融业务,包括管理邮政储蓄、汇兑等。归纳起来,1986年以后我国邮政储蓄事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1986—1989年,是邮政储蓄的起步阶段。在这段时间里,邮政储蓄代办储蓄业务,取得不错成效,存款余额在1989年就超过100亿元,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得以建成,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及认可。这对邮政储蓄来说无疑是好的开始。1990—1998年,是邮政储蓄平稳发展的阶段。这时有了独立办理业务的能力,不再使用以前代办模式,储蓄余额在1995年的时候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超过1000亿元,这时其所有资金都转存到人民银行,双方协商确定转存款利率。1998—2003年,是邮政储蓄快速提高的阶段。这个阶段,势头较好、发展迅速的是邮政储汇业务,其被认为是邮政业务中的支柱性、高效性业务,增长速度最快,规模最大,贡献率居于前列。2003—2006年,是邮政储蓄突破发展阶段。邮政储蓄余额在2004年上半年就突破10000亿元。不再是靠单纯吸收存款,而是全面、协调发展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这样能够为居民提供更为全面的金融服务,市场地位也得到了巩固。2007年3月6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依法成立。并按照商业银行的管理要求和现代企业治理架构“转轨变型”,向现代化商业银行方向发展。2007年至今,是邮政储蓄银行全面发展阶段。业务种类、服务产品等不断丰富,总资产规模不断扩张。邮政储蓄银行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尽力提供存贷、理财等服务,为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做新的贡献。

1.2县域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现状

经过改制前后二十多年的不断努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12月底,邮政储蓄银行拥有的3.8万多个营业网点以及4.7万台的ATM,提供给人们多种电子类服务渠道,并且这些服务遍布城镇及乡村,其中包括有手机、电话、电视银行及网上银行等,使人们更加方便快捷地享用金融服务。另外,客户总数以及本外币账户数也有很大突破,分别达到6亿、12亿;超过4.6万亿元的本外币的存款余额在国内银行业中位居第五,4.9万亿元的资产总规模在行业内居第七位。笔者调研的原阳县,邮政储蓄业务重新开办是在1986年,本着自身的行业优势,很快地融入了地方经济。尤其是2007年以来,建成了全县覆盖面最广的金融服务网络,按照改革方案和上级审批,原有的12个邮政储蓄网点,其中4个被改革成为了二级支行,而另外有8个由于一些专业条件不具备,只能暂时按照原来的储蓄模式运作及管理。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以后,彻底地改变了原来只存款、不贷款的状况,不断丰富银行信贷产品,不断探索开发中间业务,信贷业务体系和中间业务体系得到不断完善。与此同时,原阳县邮政储蓄银行的从业人员在不断增加,基础设施也在逐渐更新之中。目前,原阳县邮政储蓄银行在业务经营、产品创新及服务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资产规模也在不断壮大。并将继续坚持自身的市场定位,服务“三农”、社区及中小企业。

2县域邮政储蓄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负面影响

2.1县域邮政储蓄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1经营管理经验不足由于原来邮政业务核算中包括财务核算、混业经营,邮政储蓄的经营机制并非专业化,再加上对高管及邮政储蓄业务监管偏薄弱,这就造成领导者忽视邮政储蓄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核心业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因此形成了金融业务水平较低、管理能力不高的现状,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邮政储蓄银行发展。从原阳县邮政储蓄银行现有工作人员构成,以及他们的知识结构、银行运作方式来看,邮政储蓄部门基本上不具备识别和控制贷款风险的能力,如果开展大规模的经营业务,必将会出现极大的经营管理风险。尤其是,邮政储蓄银行作为一新成立的银行,绝大部分下属机构和人员经营管理经验不足,也将必然面临操作风险。

2.1.2风险控制存在缺陷县域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很多高层管理人员都是从邮储转过来的,没有信贷风险控制经验,风险防范能力较弱。这就会造成一种被动局面:事前风险防范不足,当问题出现之后再进行监督管理,很可能使银行经营业务面临损失。尤其是,普通员工的风险控制意识更加淡薄,操作管理中处置风险的方法也往往比较单一,容易造成较为严重的操作风险。此外,过去邮政储蓄一直都是通过中央银行再存款的方式获取利息,赚取利润,从来没有实行过市场化运作,对邮政储蓄银行来说适应市场的需要比较困难。

2.1.3网点布局及网点建设不够合理原阳县共有17个乡镇,但是邮政储蓄银行营业网点仅有4个,很多乡镇都没有,这就造成一些农民群众想要获取邮政储蓄银行的金融服务比较困难,以至于有些农民需要到几十里之外的其他乡镇或县城去办理贷款业务。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很多农民都有这方面不同程度的抱怨。另外,原阳县邮政储蓄银行网点建设速度慢。原阳县4家邮政储蓄银行支行硬件设施陈旧,另外有8家还是改制前的邮政储蓄。目前邮政储蓄银行要做的是依托这些老网点,利用已有的资源,还要不断开发新的网点,但是成本和人力资源的问题极大地制约着其在基层网点的渗透速度,要想达到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程度,还需要若干年的建设。

2.1.4人员素质和工作水平不高成立初期的邮政储蓄银行在很多方面都有不足之处,如营业网点工作人员不足,多数从业人员年龄偏高,学历较低,且从事金融工作的经验也很缺乏,工作往往力不从心。尽管近年来通过招聘大学生,年龄结构、学历水平、人员总数都有所变化,但是管理层绝大多数还是老员工,没有在银行工作过的经历,思想观念较为陈旧,很难跟得上现有的发展节奏。而且现在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这就造成县域邮政储蓄银行人才的缺乏。据笔者调查,原阳县邮政储蓄银行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中,高中及以下占51.06%,专科占41.36%,本科及以上仅占7.58%。在与县域其他商业银行本科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占10%以上情况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县域邮政储蓄银行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明显较低。

2.1.5服务功能欠缺原阳县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以来,尽管改变了原来只存不贷的经营状况,中间业务也有所发展,但是由于其传统的经营观念,各项业务发展仍相对滞后。以信贷产品为例,放款额度较低,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利率较高,增加了农民的负担;贷款门槛较高,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贷款比较困难。另外,原阳县邮政储蓄银行很少涉及理财产品,乡镇邮政储蓄银行基本没有开展此业务。因此就服务项目和功能而言,明显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这都是自身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2.2造成的负面影响

2.2.1竞争力相对薄弱邮政储蓄银行成立时间晚,相比较,其他商业银行历史悠久,有着一套相对成熟的制度以及丰富的经营经验,且有着固定的客户群体,明确的经营发展方向,相对稳定的市场占有率,竞争力较强。这就使得邮政储蓄银行的竞争力相对薄弱。除此之外,农村信用社作为县域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一部分,也同样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经验,大量客户群体等优势,这都是目前邮政储蓄银行无法抗衡的。

2.2.2风险管理水平较低风险管理水平对商业银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商业银行只有很好地控制风险,并且有能力承担高风险,能够把高风险转化为现实的高盈利,才有机会获取高收益。然而就邮政储蓄银行来说,风险防控体系不完善,风险防控工作分工不明确,致使其风险管理水平较低。

2.2.3辐射影响范围狭窄邮政储蓄银行的服务功能欠缺,开展的业务范围比较单一,经营管理经验不足,使得其辐射影响范围较窄。比如邮政储蓄银行与已经开展信贷业务数十年的诸多商业银行相比,人们当然更愿意选择经验丰富,服务功能齐全,业务范围广的其他商业银行。

3县域邮政储蓄银行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成因探析

3.1表象原因

3.1.1发展起步晚邮政储蓄银行在2007年3月6日才正式成立,与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等商业银行相比,邮政储蓄银行成立时间最晚,分别晚了95年、23年、53年、56年、50年。作为一新型的商业银行,起步晚必然会导致存在诸多缺憾。

3.1.2经营理念难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为了获取较大的利润,邮储一直是邮政最重要的业务之一。每个邮储工作人员的脑海里都有着这样的经营理念:每个人都有责任去抓存款。2005年8月份,邮政储蓄业务按五年逐步转出人民银行存款,并按同档次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政策执行。与之前相比,不再享受国家优惠利率,这样邮政储蓄存款就不得不与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同业竞争。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后,有很多方面需要改变和适应。在紧抓存款的同时,更是要处理好风险管理和信贷发展,而且就相对低成本的中间业务也要进行大力发展。这些都需要每一个职工尽快转变原有的经营理念,以适应金融业务的全面发展和需要。

3.1.3业务人员无法满足点多面广的需求原阳县邮政储蓄银行营业网点共4个,工作人员共有30人。由于乡镇储蓄银行人员太少,有些人更是身兼数职,这造成制约监督机制难以很好落实到位,留下了一些潜在风险。同时,成立邮储银行后,开办信贷业务、中间业务都需要有更多的工作人员到各个岗位负责具体事务,现有的人员总数更是难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

3.1.4职工素质难以满足业务拓展的刚性需要现如今邮政储蓄银行已是金融机构,但由于之前一直是邮政、储蓄混业经营,没有一个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一方面,缺乏懂金融、会管理的专业人才,难以适应银行商业化后业务拓展的需要[1]。另一方面,也没有对员工进行正规的、专业的、系统的金融业务方面的培训,造成现有工作人员还是只熟悉原来的储蓄业务,基本上没有信贷业务、票据业务、理财业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很难适应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发展的需求。

3.2深层原因

3.2.1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自2007年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就着手进行内控治理机制体系的建立和推行,到目前已建立了风险合规部门,并逐步推行了比较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这都表明邮政储蓄银行足够重视风险控制方面的工作。但是,目前邮政储蓄银行的内部控制、法人治理结构和风险防范机制与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还有一定差距。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管理制度不完善。就目前状况来说,邮政储蓄银行在票据结算、信贷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有些地方甚至还没有。二是邮政储蓄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现代管理制度仍然落后[2],无法达到现在商业银行的规范化管理要求。三是硬件设施更新速度较慢,设备陈旧。据笔者调查,这个问题在乡镇支行尤为突出。四是风险控制存有漏洞,激励机制不健全。所有这些,都不利于邮政储蓄银行的快速健康发展,影响其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和速度。

3.2.2尚未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可原阳县全县共辖有乡镇17个,总人口68万。邮政储蓄银行营业网点4处,农村信用社27个,邮政储蓄银行在网点数量上就处于劣势。50多年来,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都把信贷业务作为主要业务之一,已经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业务齐全,产品种类丰富,也逐渐有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尤其是多年来,农村信用社一直是大多数农村地区获取金融服务的唯一渠道,已树立起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良好的社会形象,经营体制机制较为健全,支农惠农措施也比较完善。而对邮政储蓄银行大家还比较陌生,当发生金融业务时,大部分居民首选的银行是农村信用社,并不是邮政储蓄银行。据笔者对原阳县居民的调查,发现76%的人选择的是农村信用社,20%的人选择的是邮政储蓄银行,另外4%的人选择的是其他商业银行。

3.2.3传统经营方式的惯性制约由于邮政储蓄银行是由原来的邮政储蓄变身而来,其高层管理人员及决策层多数是邮政储蓄老员工,陈旧的思想观念、经营理念也已经根深蒂固,因此不可避免地沿用过去邮储的经营方式,短时间内很难完全转变过来这就使得邮政储蓄银行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的发展趋势及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要求。因此,这些传统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也在制约着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

4促进县域邮政储蓄银行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要促进县域邮政储蓄银行的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有的放矢地采取多种对策措施。

4.1丰富经营管理经验县域邮政储蓄银行要想真正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要求,就必须尽快转变自身经营理念,彻底改变只存不贷的传统思想观念。尤其是决策层,不应该受过去工作习惯的影响,要积极主动地学习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把工作重点放在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决策上来。在现有经营管理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尽快引入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创新自身管理方法,努力建立精简高效、管理科学、分工明确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体系。此外,利润最大化已经成为每一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县域邮政储蓄银行应把经营管理作为核心,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和经营能力。

4.2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县域邮政储蓄银行目前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操作风险、信用风险以及道德风险。就操作风险而言,既要增强职工风险意识,提高他们准确识别、主动防范操作风险等方面的能力,又要保证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使各项风险防范的措施落实到位。就银行信用风险而言,主要是贷款风险。对此,要灵活设置贷款期限,视具体情况而定;要建立完善信用制度体系;要帮助投资人了解风险意识,同时增强自身防范风险能力。对道德风险而言,要对员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员工思想道德水平;要对违规违纪员工必要惩罚,使其认识到法律震慑力;要加强完善内控制度及操作流程,防止有空子可钻。

4.3规范网点布局及其建设县域邮政储蓄银行要想真正做到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就应该充分发挥邮政储蓄在农村地区网点优势[3],不断地完善、丰富农村营业网点功能,改善其基础设施,更新设备,加快邮政储蓄改革步伐,加大邮政储蓄银行支农、惠农力度,使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逐步扩大,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更直接、更便捷的金融服务,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求。

4.4提高人员素质及工作水平首先,要制定一个全面科学的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具有丰富金融专业知识的人[4];其次,可通过校园招聘,给予大学生更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县级及县级以下农村地区,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县域县域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大学生就业的机会;再次,要制定一个绩效评估机制,防止优秀人才的流失。另外,对于目前大多数邮政储蓄银行员工缺乏金融方面专业知识的现状,应该对其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还可以吸收引进一批有过银行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各个层面,安排到各个岗位,通过互相帮助,尽快提高业务能力。

邮政储蓄银行工作总结篇(3)

为大力组织社会零散资金,投入国家生产建设,1951年2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邮电部邮政总局联合发出《银行委托邮局储蓄业务合约的指示》,其中规定:银行普遍利用邮局机构、人员储蓄业务,在政策与做法上邮局应受银行领导;邮局储蓄业务,服务对象应以个人及群众团体为主;邮局原有的自办储蓄所收储金,应全部转作银行储蓄存款,自办储蓄结出余额自拨交银行日起,应付利息由银行负担;银行每月月底按规定付给邮局代办手续费。

1953年7月27日,邮电部、中国人民银行发出《为停止银行委托邮局储蓄业务自一九五三年九月一日正式解除合约的联合指示》,规定各地已建立关系的银行、邮局双方自行协商处理结束后储户移转等事项。

根据国务院关于尽快开办邮政储蓄的指示,1986年1月27日,邮电部、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开办邮政储蓄业务的联合通知》,决定春节前在北京、上海、天津、河南、辽宁、河北、四川、陕西、江苏、广东、福建、湖南等省市的12个城市开办一批邮政储蓄点,办理个人邮政活期、定期储蓄业务,交存的邮政储蓄款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支配。邮政储蓄的利息,按国家统一规定的利率,由邮政局支付给储户,支付的实际额度及人民银行应付给邮局的手续费,均由开户邮局与银行结算。

1986年3月10日,邮电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决定自1986年4月1日起,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办邮政储蓄业务,城乡邮政机构均可办理。《协议》强调:邮政储蓄必须贯彻执行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规定,贯彻执行国家宪法关于保护公民合法的储蓄所有权的规定。

《协议》规定:(1)邮政储蓄业务,受理个人人民币储蓄存款(包括互助储金),不受理支票。邮政储蓄业务的种类,先按银行现行的储蓄种类办理;以后可以结合邮政特点和群众的需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商定开办新的储蓄业务种类。(2)邮政机构吸收的储蓄存款,全部缴存人民银行统一使用。对储户支付的利息,由人民银行按实际支付数定期拨付;邮政机构缴入人民银行的储蓄存款,不再计算利息。(3)办理邮政储蓄业务所需的备用金,由当地人民银行根据实际需要,每年核定后预拨给邮政机构,不计收利息。人民银行根据缴存的储蓄存款每月累计日平均余款,付给2.2‰的手续费,由开户银行每月结计,按季付款,手续费率暂定3年不变。(4)邮政在办理储蓄业务过程,发生贪污、盗窃、丢失、冒领、差错等造成的经济损失,由邮政部门自行负责。

1989年1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邮电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办好邮政储蓄的通知》,自1990年1月1日起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和邮电部原签订的《关于开办邮政储蓄的协议》继续有效,但《协议》中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的规定为准。

邮政储蓄银行工作总结篇(4)

(一)渠道优势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开展是以结算网络为基础的。结算网络既包括有形的营业网点,也包括无形的信息传输网络。在我国银行业竞争还不充分的情况下,结算网络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尤为重要。邮政储蓄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目前,提供邮政储蓄服务的营业网点3.6万个,汇兑服务营业网点4.5万个,国际汇款业务网点2万个,ATM机近1万台。其中有近60%的储蓄网点和近70%的汇兑网点分布在农村地区,成为沟通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主渠道。特别是在一些边远地区,邮政储蓄是当地居民惟一可获得的金融服务。因此从渠道分布来看,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城以下区域大规模撤并网点后,加上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电子化水平相对偏低,服务手段比较落后,使得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市场具有相对优势。

(二)资金优势一方面,邮政储蓄银行在资金来源的数量上具有优势。截至2007年7月,全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已经达到17086亿元,规模居全国第5位。城乡居民在邮政储蓄机构开立的账户达到3.5亿个,持有邮政储蓄绿卡的客户超过1.4亿户。去年,通过邮政储蓄和汇兑办理的个人结算金额超过2.1万亿元,在邮政储蓄投保的客户接近2500万户,占整个银行保险市场的1/5。目前,邮政储蓄本外币资金自主运用规模已经接近1万亿元。此外,据悉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以后,也会像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一样,谋求在境内和境外上市,这会进一步拓宽其融资渠道,提高其自有资本的数量。邮政储蓄银行资金数量上的优势为其将来的批发业务将提供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邮政储蓄银行具有资金运用的质量优势。目前中国邮政储蓄没有任何坏账之忧。这主要是因为在旧的体制下,邮政储蓄的资金全部转存中国人民银行,资金自主运用渠道狭窄,这一方面限制了资金运用业务的开展,同时不能否认的是也为其规避了资金运营的风险。未来邮政储蓄银行在借鉴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贷款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与邮政在客户信息方面实现共享,以期在争取客户以及管理信贷风险、业务营销等方面保证资金运用的质量。

(三)成本优势和其他商业银行相比,邮政储蓄业务是在邮政业务的基础上开办的,基本上不需要特意为开办储蓄业务而另寻营业场所,因此经营成本相对较低。此外,因为邮政本身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国家从多方面给予其优惠及扶持政策,也大大降低了营运成本。比如在场地成本方面,国家政策规定,政府在城镇建设中,邮政网点作为必要的配套设施按人口、服务半径等纳入政府发展规划中。一般邮政使用的场地按建筑成本价向开发商购买,免除地价。而相比较而言,银行的营业场地基本上按市场价购买或租赁,并且往往多分布在商业繁华区,场地成本支出居高不下。再者,在人员成本方面,人员工资、福利等支出一般都是企业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邮政长期亏损,其员工收入一般在当地处于中等水平。而商业银行员工人均收入列当地前列,成本远远大于邮政储蓄。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以后,城市中场地成本和人员成本必然会有所上升,但毕竟不是所有的场地和员工都要更换,其平均成本仍将具有优势。

(四)品牌优势邮政行业有着数以十万计的投递员,由于他们特殊的一对一的投递服务方式,使邮政储蓄在农村市场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绿色邮政的品牌认知度和忠诚度在某些地区非常高。这将极大地增强邮政储蓄银行的吸储能力和产品推广能力。

二、劣势分析

在邮政储蓄银行建立之前,邮政储蓄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其最大的劣势在于其经营体制不顺,假定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能成功解决体制、机制问题,那么邮政储蓄银行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品劣势由于邮政储蓄最初的定位导致邮政储蓄业务的发展受到制约。长期以来,邮政储蓄只开办存款业务以及部分代收代付类的中间业务,不能办理贷款业务。使得邮政资金的运用渠道十分有限。一些金融创新产品如教育储蓄、小额抵押贷款等均不允许邮政储蓄部门办理,产品品种单一,从而难以产生业务联动效益,规模效益差。

(二)人才劣势邮政储蓄银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是基于原有的邮政金融从业人员。当邮政储汇转型为邮政储蓄银行,尤其是转为全国性的商业银行,这就意味着对邮政储蓄原有保护消失,邮政储蓄银行需要与银行业中的为数众多的商业银行在各个银行业务上展开激烈的竞争,这其中取胜的一个关键是人才的作用发挥。而目前从事邮政金融的人员大多数是从包裹速递等邮政战线上分配而来的邮储从业人员。尽管近几年各级邮政储蓄机构招聘了部分金融专业人员,其内部人员知识结构也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但邮政储蓄银行设立之际,在其现有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下学历的员工比例仍然高达70%。人员素质仍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金融专业知识和全面的业务操作技能,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邮政储蓄从业人员的总体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金融知识政策水平普遍较低,对邮政储蓄的经营特点、优势,甚至监管部门都所知甚少,对防范资金风险意识淡薄。一旦开展零售业务,必将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人员素质不仅影响了现有业务的高效开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业务创新,难以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技术设备劣势从某种程度上讲,科技支撑是一家商业银行确保持续经营和强大创新能力的前提。那些优秀商业银行均具有科技领先优势。如招商银行在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内迅速崛起,与其科技领先地位是绝对分不开的。而邮政储蓄虽然在结算网络上具有比较优势,但在科技设备上明显落后,尤其是电脑设备比较陈旧。邮政储蓄基础设施不到位,大部分网点特别是农村地区,都是原有的老式简易的钢管栏杆,封闭作业做得不好,没有安装防弹玻璃,安全设施较为落后。有的网点甚至没有自己的金库,有的个别网点设立了金库,但未按照监管当局和公安部的金融机构金库的标准建设,金库较为简陋。

三、机遇分析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邮政储蓄正面临两大环境机遇:

(一)新农村建设的环境机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今后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要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该文件甚至明确指出,要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事实上,在整个农村金融体系中,邮政储蓄机构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加大了机构改革的力度,一大批县(市)支行及其附属机构被撤并,农村地区金融真空问题凸现。至2002年网点撤并工作接近尾声时,中国工商银行共撤销网点8700家,中国银行撤销2722家,中国建设银行撤销3601家,中国农业银行撤销16000家。四大行基层网点的撤并给农村金融市场留下了空白,并一直没有得到弥补。在这一期间,两项改革给邮政储蓄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一是2001年人民银行启动的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使邮政储蓄网络由封闭走向开放,邮政储蓄绿卡(以下简称“绿卡”)业务由过去单一的存取走向个人结算。二是2004年12月13日全国31个省邮政储蓄绿卡网络新老系统成功切换上线。统版后的邮政储蓄交易处理能力全面提升,交易成功率从统版前的不足90%升至98%以上。邮政储蓄实现了对内连接城乡、汇通全国,对外随银联卡走出国门,成为全国最大的个人金融服务网络。邮政储蓄银行不但可以利用其自身的网点优势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而且邮政储蓄长期从农村抽走资金后更有必要尽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经过20年的发展,多年来因“只存不贷”而遭遇农村资金“抽水机”质疑的邮政储蓄,其“输血机”的作用逐渐显现。邮政储蓄已成为农民工工资、农产品供销、乡镇企业资金回流的重要途径。2003年邮储资金自主运用以后,通过各种渠道向农村返回资金。

(二)开展中间业务的环境机遇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往往是利用其网络、技术、信誉、信息、设备等现有优势向客户提供服务,因而具有风险相对较小,成本相对较低的特点,日益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支柱业务之一。中间业务收入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国外,各国商业银行都非常重视开展中间业务。美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由80年代的30%上升到今天的38.4%,日本银行由24%上升到39.9%,英国由28.5%上升到41.1%。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这对于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来说,无疑是减少了竞争的压力。因为在中间业务这一快,邮政储蓄银行可以和其他商业银行处于相同的起跑线上。邮政储蓄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资金和网络优势,大力挺进中间业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平分秋色。从2003年8月,邮政储蓄存款实行新老划断开始,邮政储蓄中间业务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在保险、国债以及各类代收代付业务上逐渐作大规模,稳定了一批低端客户群体,同时也在个人理财和基金业务领域有所突破,得以通过与保险、基金以及大型企业合作,开始进入高端客户市场。

四、威胁分析

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为邮政储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形成了威胁。威胁主要来自于内外两个方面:一是指邮政储蓄银行在城市中,不仅要面临与中国同业之间的竞争,同时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邮政储蓄银行还要与外资金融机构抢夺优质客户。在农村市场上,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也会给邮政储蓄银行带来一定的威胁。二是指从邮政储蓄现有的人员构成、知识结构以及运作方式来看,邮储部门根本不具备对贷款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邮政储蓄资金运用中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难以防范;一旦开展零售业务,必将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人才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但是一个金融组织,一个金融机构内部的制度建设和经营理念、经营观念的转换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目前来看邮政储蓄内控制度薄弱,操作风险隐患较大。

五、运用SWOT分析得出的结论

通过上述SWOT分析,本文认为邮政储蓄银行应该实行SO战略,即发挥企业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将其业务定位于以下三个方向:农村零售业务、城市批发业务和中间业务。

(一)农村零售业务。针对国家建设新农村的机遇,以及当前党中央国务院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条件下,邮政储蓄银行首先应定位为农村业务,因为其在农村地区具有无可比拟的网络优势。所以邮政储蓄银行应该利用其对农村地区、农户情况比较熟悉的特长,开展农村小额质押贷款等各项业务,和其他商业银行实现错位竞争,重点发展“农村零售”业务,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消除城乡二元金融结构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城市批发业务。从邮政储蓄银行所具有的优势来看,资金充裕是其中重要的一点。一般意义上,对于那些资金比较充裕的银行,往往会在资金批发业务上形成特色,所以邮政储蓄银行应该利用其资金数量上的优势,尝试办理批发性信贷业务,如委托贷款,投资债券、投资基金,以及在货币市场上发放银行间同业拆借贷款等等,成为政策性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资金供应商。由于邮储部门根本不具备对贷款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邮政储蓄资金运用中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难以防范。一旦开展零售业务,必将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如果在一段时期之内,邮政储蓄银行在资产运用方面采取以批发为主的模式,可以省去大量贷款审查和风险管理人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良贷款的出现。

(三)中间业务。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邮政储蓄开办中间业务具有自身独特优势。可以开发与邮政业务相结合的金融中间业务,充分利用邮政拥有的庞大实物传递网络和投资队伍,形成在中间业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此外邮政储蓄开办中间业务还具有理论上的后发优势。这主要是指邮政储蓄作为中间业务市场上的后来者,可以通过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科技开发和人才培养引进,进而赶超市场上的先来者。2004年全国31个省(区、市)局的邮储统版上线工作顺利完成,从而实现邮储所有账户、资金、绿卡在全国的共享大大提高了交易速度,降低了交易失败率。

六、日本邮政储蓄银行的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世界上已经有多个国家对邮政储蓄体系进行了改革。其中,日本储蓄银行因有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相似的历史背景最值得中国借鉴。

邮政储蓄银行工作总结篇(5)

据统计,至2006年3月,全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48万亿元,市场占有率升至9.7%,存款余额居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及中国银行之后,列第五位。全国办理邮政储蓄的网点达到3.6万多处,邮政储户数量达到2.7亿户。

长期以来,邮储机构“只存不贷”,吸收的资金转存中国人民银行或拆借给商业银行和用于购买债券,资金得不到合理运用,尤其是从农村大量吸收资金但不回流农村。组建邮政储蓄银行正是为了打破这个局面,依托邮政网络经营,合理运用这一巨额资金。

2006年6月26日中国银监会在其官方网站消息称:经国务院同意,中国银监会批准筹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并要求在6个月内筹备完成。至此,邮储银行的筹建工作已不存在任何政策。但是,就在邮政储蓄银行即将成立之际,我们考虑的更多的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更好的运用邮政储蓄的资源及邮政储蓄银行在发展中的定位问题。

二、国外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模式

目前世界各国邮政金融机构按资金运用业务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转存银行及其他指定的金融机构方式,中国是典型的代表;二是准商业银行化经营模式,即邮政储蓄尚未与邮政分离经营,但是邮政储蓄资金已开始自主商业化运用,典型代表有日本;三是完全商业银行化经营模式,典型代表有荷兰、新加坡等国家。下面做一比较。

1、日本邮政储蓄金融机构。日本邮政是1875年成为准金融机构。20世纪50年代,邮政储蓄开始独立经营,以平均50%的速度增长,但由于这段时间日本经济由恢复走向起飞,民众储蓄能力不高。另外,民间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邮政储蓄业务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邮政储蓄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业务种类不断增加,服务手段和设施不断进步,经营措施更加灵活多样,邮政储蓄成为国民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服务项目,邮政储蓄规模名列世界首位,并赢得了“第二财政预算”的美称。

日本的邮政储蓄机构由邮政省内设的储金局、12个地方性储金中心及遍及全国的24000处邮政局所构成。邮政省储金局是邮政储汇事务的管理机构,负责制订相关业务经营计划,指导基层单位实施,并管理指导全部业务,邮政储蓄资金转存大藏省的信贷局,大藏省信贷局将这部分资金作为财政投资及贷款的重要资金来源,用于对文教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投资和贷款。现在转存到大藏省信贷局的储蓄存款余额约占邮政储金局总资产的98%左右。

与其它金融机构不同的是,邮政储蓄机构服务的对象是个人,个人业务的比例是100%,而其它金融机构的这一比例为40%至70%。

2、荷兰邮政银行。荷兰政府于1881年成立了国家邮政储蓄银行。1918年,荷兰邮政汇兑机构成立,开始为对公客户提供邮政支票及汇划转账服务,开创了荷兰最早的无现金转账业务。当时,邮政储蓄银行和邮政汇兑机构均是荷兰国有邮电通信企业下属的两家独立机构。1968年以前,荷兰的邮政、电信以及邮政金融都作为隶属于政府管理的三个服务部门。1968年,邮政金融服务部门进行了公司化和股份化的改革,至此,荷兰邮政银行成为独立经营、行政上接受财政部监管的金融机构。到1986年,荷兰邮政银行又成为上市公司,但政府仍持有40%的股份。1991年,荷兰邮政银行与本国最大的一家保险公司及一家商业银行合并,成立了荷兰国际集团(ING),ING是目前国际金融领域中颇具影响力的金融集团。

荷兰邮政银行与邮政部门分离后,双方仍然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邮政银行继续租用邮政机构的网点办理金融业务。1993年以后,双方组建了一家各占50%股份的合资公司,共同建设、管理、拥有和使用网点。荷兰邮政银行考虑到没有自己的营业网点,全部利用控股公司的网点,又带有邮政普遍服务的性质,定位面向大众化,市场开发的指导思想是实行标准化、简单化、多样化和层次化。其产品的开发在全国是统一标准的产品,产品的设计因为是面向大众故较为简单,可以象商品一样在营业柜台向大众销售;它既有普通的营业网点,又有专门对大顾客和较为复杂产品服务的顾问网点;它不但销售邮政银行本身设计的产品,而且为集团内的其他金融机构代销产品;其产品的多样化是指既开办储蓄业务,又开办保险业务、消费贷款业务、按揭产品、支付产品等。

3、邮政储蓄发展的国家经验。邮政储蓄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应该操之过急,要在稳中求发展。根据我国的现状,可以先按照日本的经营模式,逐渐放宽经营范围,加强金融改革和创新,等时机成熟后,再过渡到荷兰的邮政银行的经营模式,成为股份制私有化上市公司的形式。

邮政储蓄银行的服务应主要以面向大众为主,利用网点上的资源优势,保持“平民银行”的定位,满足大众的服务要求。

三、对我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的几点建议

目前,对于即将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来说,我们不应该将其完全作为一个商业银行来对待,邮政储蓄银行应该有着其特殊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点优势,和面向农村、中小城市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邮政储蓄银行比较现实的选择是,依托原有的优势,在面向农村市场、城市社区居民市场方面寻找到立身之本。邮政金融从事的是零售金融业务,服务对象主要是广大城乡居民。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凭借自己在农村地区的网络优势,有望巩固自己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同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广大的农民群众也有望从中获益。

1、邮政储蓄银行的定位和经营理念。市场定位方面应坚持“平民银行”的经营模式,主要针对城乡居民服务。在经营理念上,明确并非完全以盈利性为惟一目标。其应当在“公共性”上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公共性的实现来达到国民利益的增进,从而激发社会总体的效率提升。当然,强调“公共性”并不是与政府干预划上等号。要正确处理好邮政储蓄银行与邮政储蓄营业网点的关系,完善邮政储蓄银行的内部规章制度。

2、管理结构。组建邮政储蓄银行一开始就应该从明晰产权入手,确立国家控股或参股标准,引入战略投资者,力促股权构成多元化、社会化。在此基础上,按照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构建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有一效的决策机制、经营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推动其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确保新设立邮政储蓄银行初期的稳健运行。

3、加强人才培养,做好人才储备。加强相关人员有效识别和评价其经营风险的能力,为将来向股份制银行的转化做好基础准备。考虑到目前邮储职工的金融知识匾乏、金融营销意识相对淡薄的现状,可以通过引进人才和进行金融知识培训来解决。把人才培训和人才引进有机结合,并与整个邮政系统的改革联动起来进行,制定一个科学和周全的用人和安置方案,消除邮政储蓄业务剥离可能带来的员工队伍的不稳定因素。同时,邮政金融培训工作应紧紧围绕金融发展战略,以适应市场需求和金融竞争为目标。

邮政储蓄银行工作总结篇(6)

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一种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已成为国际化商业银行谋求持续发展和打造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方式,顺应这种趋势,建立一个完善而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是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石。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建立伊始,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银行的经验,设立符合邮政储蓄银行自身特点的风险管理架构,逐步增强风险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德国邮政银行的经验

德国邮政银行建立了一个在既定目标下的持久而系统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它贯穿于邮政银行的各个业务领域之中,包括制定战略、分析与评价、管理和控制所有的银行风险。此外,邮政银行还将风险管理和盈利结合在一起,他们认为,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不能因为风险控制而削弱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因此,他们用了股本回报率(ROE)来衡量风险管理的最终水平。

德国邮政银行的风险控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银行管理委员会;第二层次是风险控制部门和内部审计委员会;第三层次是分设的市场风险委员会、信用风险委员会以及操作风险委员会。如图1所示。

邮政银行的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风险管理战略,确定风险管理的有效组织结构,控制风险交易的内容。它为金融市场和其他业务领域制定基本的风险策略,决定风险资本的量,制约风险控制程序和风险容忍水平,确定邮政银行参与交易的产品和市场。市场风险委员会(MRC)负责市场风险的管理。信用风险委员会(CRC)确定信贷政策的框架和信用风险资本的分配。操作风险委员会负责确定操作风险管理的策略。操作风险的管理职能分散在几个不同的部门。

风险控制部门是独立于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之外的一个专门部门,专门负责评价集团范围内的各种风险,并保证所有的风险都符合预定的计划和在所控制的范围之内。内部审计部门是邮政银行风险控制的核心部门,它至少要在3年的时间内审查一次所有的银行业务,并经常审查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并直接对银行的管理层报告审计的结果和建议。

国内主要银行的风险管理架构

工行、建行以及中行在上市前夕,对风险管理架构进行了相应的流程再造,使得风险管理架构更加简单、清晰、有效。从总体上看,国有上市银行的风险管理更趋向于独立性以及全面性。

工商银行风险管理构架

工商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思想是“风险管理战略必须与银行的业务战略相适应”。工商银行在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建设中,除了在董事会、CEO两个层面分别设置负责风险管理的委员会以外,在首席风险官下设立风险战略部门、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市场风险管理部门、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合规部门、信贷检查部门等。其中风险战略部门负责全行范围的风险政策、标准的制定以及工具和系统的开发,该部门的工作是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制度基础。

在风险流程方面,工商银行从以下五个方面建立全国风险管理流程框架:一是风险管理政策、标准和工具的制订和批准流程。二是政策执行和监督流程。三是例外计划的处理流程。四是风险状况变动的连续跟踪流程。五是向高级管理层和相应的管理委员会的报告流程。在风险管理工具和系统方面,工商银行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开发各类风险评估、计量模型和IT系统,因为风险计量是经济资本、风险限额、风险调整绩效考核等风险控制工具的基础。

工行设立首席风险官,对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经营层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双线汇报。工行的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审定银行的风险战略、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内部控制流程,以及对相关高级管理人员和风险部门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关联交易委员会从属于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由三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三人均来自风险管理委员会。工商银行设立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该委员会向董事会汇报,对全行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效果进行监督评价,总行及各级分行的内控合规部承担内部控制以及常规审计职能。

中国银行的风险管理架构

中国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目标为“六个全”,即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以及全额的风险计量。中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可以概括为“一个体系、三个模块”,一个体系即全球风险管理体系,三个模块包括对国内行的垂直式管理模块、集团业务部门的风险窗口管理模块、对中银香港等机构的董事会管理模块。

垂直式管理模块是指在国内分行及海外分行设立风险管理部门,负责辖内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各级分行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包括:牵头组织实施辖内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汇集、管理工作;按要求向总行风险管理部报告本行风险状况;对同级业务部门及下级行风险控制情况进行政策执行监督、检查和评价;组织辖内尽职调查和风险评审工作。分行风险管理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的任职资格由总行风险管理部门认定。

风险窗口管理模块是指在业务部门设立由风险管理部门管理指导的风险窗口。风险窗口的职责包括:按照风险管理的原则、政策、制度,结合部门或系统业务特点制订本部门或本系统风险管理细则、办法,指导本系统各级机构建立风险控制程序;根据风险管理部门授权参与业务审批,参与本系统风险限额的分配;组织实施本系统各类风险控制活动;对本系统风险控制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完成本部门及本系统风险状况的汇总、归集和分析工作,报送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窗口实行双向负责制,既向所在业务部门负责人负责,同时也向风险管理部负责。风险窗口负责人的任职资格要经过集团风险管理部门认定,并定期向集团风险管理部门报告工作。

董事会管理模块是指对子公司采用参与董事会及其风险政策委员会的方法,传达集团风险管理要求,对其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对其风险状况进行有效监控。

中国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强调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延伸性、垂直性和统一性。业务部门是风险管理的第一道关口,承担风险控制的相应责任。下属机构的风险管理部门和人员、集团业务部门的风险窗口作为风险管理部门的延伸机构,是集团加强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要渠道和基础力量。

中国银行风险管理部下设5个副总,分别主管风险规划、风险政策、授信评审、系统管理以及尽职调查;副总之下,设立各项业务主管,包括风险规划、内部控制、授信评审、系统管理、尽职调查、零售业务、风险窗口、国内外机构、集中授信、项目、信息以及行政主管;各主管之下,设立高级风险经理以及风险经理等,对各业务风险进行具体管理。对各业务部门的风险窗口管理由风险窗口主管负责。

需坚持之原则

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与邮政储蓄银行来说意义重大,它可以促进邮政储蓄银行优化组织机构设置,提高资产部门的工作效率,强化邮储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

有利于邮储银行开展商业银行的全面业务。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获得了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功能,但监管部门根据其风险管理状况对其开展储蓄以外的业务进行逐项审批。因此,风险控制措施的优劣,风险管理能力的强弱,成为邮储银行发展银行业务的前提条件。

有利于加强邮储银行的内部控制。以前,邮储的风险管理主要是由稽查部通过事后监督检查来促使规章制度的执行和防止案件发生。实行全面风险管理,有助于邮储银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组织体系、补充完善规章制度体系、建立风险管理的监督评价体系。使其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方位监督。

有利于邮储银行增强资金运用能力。邮政储蓄转存款制度的改变将自主开展资金运用摆在了邮储银行的面前。邮储银行成立后,将逐步开展各类贷款业务和信贷衍生业务。实行全面风险管理,有助于邮储银行建立健全系统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能力的增强又能推动各类资产的发展。

有利于邮储银行整体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当前邮储银行对基层机构的风险监管主要是操作风险管理,不涉及到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对总行部门的风险管理主要集中于信用风险控制,在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管理上比较薄弱。在监督评价方面,目前还没有一个对应的部门进行管理。实行全面风险管理有助于将全行的所有风险都纳入风险管理的范畴,在总行以及分支行建立系统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将风险管理的触角延伸到业务的全过程,从而提高风险管理的整体能力。

有利于培养邮储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目前,邮政储蓄银行资本总量有待增加,而且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因此,邮储银行的风险偏好是追求低风险水平下的适当回报,应“立足于批发和零售业务,逐步向综合化经营迈进”。在这个战略目标的指引下,邮储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应为:“适度风险、适度回报,稳健发展”。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的根本原则是风险管理体系必须与银行自身的实际情况相匹配。因此,建立邮储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必须考虑到以下邮政银行自身的特点。

邮政与邮储银行的紧密关系。邮储银行处处体现了邮政的特色。邮储银行的人、财、物与邮政有很多交叉的地方,特别是邮储银行分支机构与地方邮政公司的联系非常密切,因此,邮储银行的风险管理必然要考虑邮政的影响。

邮储银行的业务特点。邮储银行目前的资产业务局限性很强。债券市场业务、银团贷款以及协议存款业务在短期内不会由分支行直接开展,但是小额信贷、微小企业贷款等资产业务将逐步由分支机构直接开展。因此,邮储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也需要顺应这种业务特点。

邮储银行的人员特点。邮储银行的很多从业人员以前都没有从事过资产业务,更没有从事过相应的风险管理工作,因此,在开展资产业务的过程中,片面的追求速度,而忽视相应的风险,风险意识较为淡薄。

考虑到以上因素,并借鉴GARP设立风险管理体系的原则,构建邮储银行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以两头为重点,以中间为纽带原则。在短期内邮政储蓄银行的资产业务还仅仅局限在总行的批发类业务和基层支局的小额贷款业务。因此,邮储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应以两头为重点,总行对基层支局的风险管理又必须以省分行为纽带,省分行对下实施管理,对上实施汇报。

简单清晰原则。风险管理组织结构设计要充分考虑各业务机构的设置及其相互关系的协调,保证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明确、清晰。

全面性原则。风险管理架构设计必须体现全面风险管理的特点,即不仅要重视信用风险,还要重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结算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全面的风险因素。

集中与分级授权原则。采用矩阵式集中,即二维的风险管理架构,双线报告。

框架设计

总行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计

邮储银行总行风险管理最终组织架构应该是科学合理、能满足邮储银行未来发展的结构。

成立风险管理部门,设立首席风险官。首席风险官实现双线汇报制度,对董事会负责,但有向行长汇报的途径。在风险管理部下设立二级管理团队,设立政策规划组,内部控制组、授信业务组、信用审批组、尽职调查组、法律事务组、资产负债管理组、风险窗口组。在各业务部门,如资金营运部、信贷业务部、国际业务部以及其他业务处室派驻风险经理(也可以由业务部门指定相应的人作为对应的风险经理),风险经理对风险管理部负责,同时也对该部门主任负有汇报责任。如图2所示。

各业务小组对应不同的风险管理模块。政策规划组负责全行的风险政策的制定,起草相应的规定和流程;内控组负责全行的操作风险的管理;授信业务组负责对法人和个人客户的主体评级;信用审批组对单个债项进行审批;尽职调查组对需要调查的项目、企业进行调查;法律事务组对全行的法律事务进行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组负责全行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并分析资产组合和风险计量,分配经济资本等;风险窗口组负责对全行的风险经理进行管理和信息汇总。

发挥内部审计部的功能。内部审计部作为风险管理部的补充,对全行的制度遵守情况进行审计,敦促和评价各业务部门,包括风险管理部门的运作情况。

省分行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计

省分行的风险短期内主要集中在小额贷款的信用风险以及内部控制不到位造成的操作风险,在长期内,有可能涉及逐步开展的其他类的资产业务。因此,对于省分行的风险管理框架分以下三步走:第一步,成立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负责人对分行行长负责,并受总行风险管理部统一领导。风险管理部负责对全省范围内的操作风险、内部控制以及对网点的风险控制,负责对小额质押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进行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的管理。第二步,在省分行开展其他资产业务的前提下,逐步强化对省分行风险管理的控制,权力上收一级,设立省分行首席风险官,由总行派出,直接对总行负责,但有向分行行长汇报的义务。第三步,省分行风险管理部派出风险经理,对省分行部门进行派驻。

县市支行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计

针对邮政储蓄银行基层机构风险内控管理体制的现状和特点,邮政储蓄银行基层支行的风险组织设计如下。

首先,在基层支行设立统辖辖内全部风险与内控管理的风险管理部,将现有稽查部的内控与合规管理等职能归并至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为基层支行风险与内控管理的职能部门,其在行政上对支行行长负责,业务上接受上级行风险管理部的领导,并定期向支行行长和上级行风险管理部提供风险与内控报告。

其次,在各业务管理部门内部设立风险管理岗,实行业务操作和风险管理的平行作业,采用矩阵式报告线路,即部门负责风险管理人员既要向风险管理部负责和报告,同时又要向所在业务部门负责人汇报工作。具体为在现有的信贷业务部、国际业务部、计划财务部、会计出纳部等部门内部设立风险管理岗。

邮政储蓄银行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金融统计;制度;问题;对策

基层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其业务范围比邮政储汇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业务品种也增多,功能进一步增强。但是,金融统计业务仍按照原邮政储汇局体制下的统计制度执行,加之,基层分支机构统计基础管理薄弱,统计队伍素质极低,导致基层邮政储蓄银行金融数据难以准确、完整统计,进而影响全辖汇总金融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应尽快予以修订完善。

一、邮政储蓄银行金融统计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1.没有设置专门的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目前邮政储蓄银行向人行报送的报表由财务会计部门的人员兼职报送,没有专门负责统计的统计部门和统计人员,更没有制定金融统计及相关的职责制度,会计人员对金融统计制度不了解,很难保证邮政储蓄银行报表数据的准确性,从而影响了全辖金融统计数据的质量。

2.信贷报表未按“全科目”数据报送。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报表模式仍按邮政储汇局体制报送,向人民银行报送的数据主要是储蓄存款、现金、存放中央银行准备金存款、存放同业款项、应收及预付款项、应付及暂收款、短期贷款等项指标,而其损益类指标一直未纳入金融统计“全科目”数据统计中,导致全辖金融统计报表数据不全、不真实。

3.报表对转人行项目归属不准。会计人员由于不熟悉统计项目,对一些统计项目只凭自己的理解,存在报数不准的现象。如邮政储蓄银行陆续开始办理小额存单质押贷款业务。据调查,对此项业务邮政储蓄银行只是其内部对业务量及相关内容进行统计,而在向人行上报的人民币信贷统计报表中只在“短期贷款”中填入数据,而细分项目中随意填报,有的全部报入“农业贷款”中,有的报入“其他短期贷款”项下“个体户及个人经营性贷款”中,也有的报入“个人消费贷款”中,一种贷款归属不一致,致使邮政储蓄银行报表中反映的数据与实际不符。

4.邮政储蓄银行不报现金业务报表。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以来,一直未向人行报送现金报表,它的现金业务由其开户行进行统计代报。据调查,开户行将邮政储蓄银行存取的现金业务全部统计入该银行现金报表中的“储蓄存款收入”和“储蓄存款支出”项目中。而实际上邮政储蓄银行的现金收支业务除涉及储蓄存款收入、储蓄存款支出外,还有商品销售收入、服务业收入、城乡个体经营收入、居民归还贷款收入、汇兑收入(支出)等项目,将以上数据一概归入“储蓄存款收入和“储蓄存款支出”项目,造成金融系统现金收支统计数据严重失真。

5.基层邮政储蓄银行电子化管理簿弱。基层邮政储蓄银行从未开发金融统计系统软件,更没有与人行转换的统计系统,向人行报数以手工操作为主,数据准确性较差。据了解,基层邮政储蓄银行向人行报送的数据需向四个系统(即公司业务系统、储蓄业务系统、小额信贷业务系统和客户管理系统)中查询取数,而且部分数据还直接查不到,需向省行询问查询得到,如短期贷款项下的明细贷款项目及委托存款及投资基金必须从省行系统中取据,然后手工录入人行系统报送,因此准确性很差。二、完善邮政储蓄银行金融统计制度的建议

1.加强邮政储蓄银行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基础管理。邮政储蓄银行应确定专门的统计业务部门,编制自身的金融统计制度。一要尽快实现统计数据归口管理;二要合理配备统计业务专职人员,并制订相应的岗位职责和目标任务,加大对统计人员的培训考核力度;三要提高统计操作的电子化程度。尽快开发邮政储蓄银行金融统计信息系统,完成与人民银行统计系统的电子接口,实现全科目数据电子接收。四要加强统计工作的内部监督与检查,提升统计工作整体水平。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使邮政储蓄银行的统计工作真正达到全面、及时、准确的要求。

2.修订邮政储蓄银行人民币信贷全科目统计指标,确保邮政储蓄银行各项业务真实统计。第一,在邮政储蓄银行全科目统计指标“其他短期贷款”和“其他中长期贷款”项目下增设“短期质押贷款”和“中长期质押贷款”指标,要求邮政储蓄质押贷款业务先按期限统计在相应项目中,再按用途分类归属到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项目下,对个人消费贷款再按用途进一步细分;第二,将其损益类报表数据纳入相应的信贷收支统计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