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6 23:58: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国教育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在男权社会,历史由男子书写,女子成为历史中一个个模糊的背影。为女子立史、尤其是为女子立教育史,似乎成了奇特之举。女子教育虽然不是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却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笔。 拜读熊教授此书,发现有如下特点:
一、潜心研究、基础扎实
作者在撰写本书前,已与同仁(雷良波、陈阳凤)共同编写过《中国女子教育史》一书,积累了编写女子教育书籍的经验。在此之后,作者也从未停止过对中国女子教育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经元善的女子教育思想》、《中国女子教育的传承与嬗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女子教育对的贡献》(《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民国前期关于“男女同学”的激烈争论》。观看本书后记可知晓,此书是作者呕心沥血、经过长期潜心研究之作。
二、结构清晰、体系庞大
《中国女子教育史》以时间为主线,按朝代的更替将内容分为十二章。 此书系统地描述了从远古到20世纪中叶女子教育发生、发展、嬗变的历史过程,同时分析了各个时期女子教育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具体到每一章,又结合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主流女子教育思想等进行描述,个别章节还加入了个案研究:“蔡文姬的个案研究”(第二章)与“词人李清照个案研究”(第五章)。这既可以呈现整体的女子教育状况,又能捕捉到每一个体的独特之处,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
三、史料详实、理论支撑
“‘史论结合’是治史的基本原则,也是史学的生命线。史料是基础,理论是灵魂,‘有论无史’只是空洞的说教,‘有史无论’也容易成为史料的堆砌。”该书的编写查阅了大量的史料文献,其中不乏有第一手材料。主要参考文献分三类数目为69,除此之外,文中还多处引用了其他文献,如:《诗经》、《吕氏春秋》、《名媛诗归》(钟惺,万历刊刻本)等。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是我们研究历史需遵循的方法,《中国女子教育史》一书的编写,既尊重历史事实又结合每一时代的特征,依据政治、经济等因素,紧密联系主流教育思想、教育制度进行分块解析;特殊性与一般性相统一:在中国古代父权社会、男权主义的背景下,教育似乎是男子的特权,女子是被忽略的一方。然而,天赋异凛的女子大有人在,其中不乏有别样风采的巾帼文人。针对这一特点,作者介绍了蔡文姬、左芬、谢道蕴、李清照等声名彪炳千史的女子典型,也阐述了平民教育。在“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思想统治下,才女确是凤毛麟角。
四、视角独到、注重普及
作者对每一时期的女子教育都做出了分析,提出了独到的观点(可参考各章题目与章前语)。例如:第三章以“观念杂出:魏晋南北朝女子教育的繁茂”为题,初看题目,读者便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子教育状况有了大致印象;读完章前语,更能进一步体会魏晋南北朝在文化多元、社会动荡境况下,女子教育观念迭出。作者对每一时期的女性教育都经过了仔细剖析,描写得入木三分。
“一般来说,学者的社会责任有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所谓的个人责任,言传身教,承载和传递国家文化和精神;第二个层次是所谓的学术责任,即传递和制造社会文化新知;第三个层次就是所谓的社会责任,即向社会大众宣传普及学术文化。因此,普及学术乃是学者义不容辞的工作。”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教授做出了以上陈述。教育史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普及教育史知识义不容辞。
《中国女子教育史》一书在普及性方面做出了努力。它相较于前人所著同类作品,语言更加幽默、诙谐。如:“更多的是苛责妇女,对妇女横挑鼻子竖挑眼,设定种种条条框框,以图使妇女就范――都不是从女性的角度思考问题的。”“1844年,爱尔德赛在宁波创办女塾,犹如热油锅中加了一瓢水,立即炸开来,谣言四起:说她是魔鬼化身,杀死亲生骨肉后又来算计人家的孩子者有之;说她办学是假,为把孩子骗去挖眼珠炼药水是真者亦有之。”
五、通俗易懂、启示深刻
通读全书,可知从起初的《列女传》、《女诫》到后来的《闺门女儿经》、《闺门千字文》等,女子教材读物的言语修辞呈现出一个逐渐走向平实、易懂的过程。也因此使教育教化的范围扩大。这与每一时代的语言文学发展有关;也反映出政治上逐步对妇女教育教化的重视。
从先秦至民国,中国女子教育史是一个曲线发展的过程,起起落落;女子教育与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中国女性长期受到压抑,被套上“三从四德”的枷锁,欲求男女教育的平等,必须从女性自身思想上解放入手。女性学者陈衡哲曾说过:“一个人的天性――天才与禀赋――是不能因为他是女的或是男的而发生不同的。”
《中国女子教育史》是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女子教育的专著,也是集教育、历史、文学等为一体的学术作品。它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既可以当作教材补充女子教育史方面的知识,又可以当作常人闲暇读物增长见识。因此,笔者大胆地向读者推荐此书,希望对大家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王炳照.加强教育史专题研究服务于当代教育发展―读江铭、谢长法主编的《中国教育史专题研究丛书》[J].教师教育研究,2009,(3).
[2]王东.彭凯平:学者有义务普及学术[N].中国图书商报,201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