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开放教育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07 18:34:39

开放教育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篇(1)

1.语义Wiki的功能特点和语义Wiki系统Web2.0技术和服务改变了人们信息获取和交流的方式,Wiki的出现和应用使得知识共建共享的观念深入人心。1998年W3C组织的蒂姆·伯纳斯—李(TimBerners-Lee)提出语义网(SemanticWeb)的概念,而语义Wiki是将语义技术引入Wiki系统,将Wiki的开放性、自组织性和协作性与语义技术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借助群体的力量不断完善知识信息的发展和更新,促进知识的不断演变和优化。Wiki系统的开放性和协作性使得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资源建设的团队中来,语义技术的结构化可有效促进资源的查找和重用,将这二者优势有效结合,既保证了资源建设的开展(多人共建),又保证了资源的共享和应用(有效检索和重用)。目前,世界范围内开发使用的语义Wiki系统很多,如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SemanticMediaWiki系统、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的IkeWiki系统、爱尔兰国立大学的SemperWiki系统等。其中SemanticMe-diaWiki(简称SMW)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语义Wiki系统,由卡尔斯鲁厄大学的Voikel等人设计开发,是一个免费开源系统,它是对MediaWiki系统的扩展。利用SMW创建的所有数据可以很容易的通过语义Web,同时允许其他系统无缝地使用这些数据。

2.基于语义Wiki的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优势利用语义Wiki来进行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信息或资源以自然语言的形式建设,采用协作共建的形式,使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其中,而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的资源建设团队或者学科专家。信息或资源经过语义标注后结构性更强,可借助本体以一致的结构进行建设和组织Wiki内容,保证了信息或资源的重用性。清晰描述信息或资源之间的关系,提高导航和检索的有效性和全面性。集体参与共建,减少了资源建设费用和维护更新费用。资源“建”和“用”两个过程密切整合,用户承担双重角色,使得资源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在当前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资源建设成本、后期维护与更新费用、资源重复建设和资源重用率低成为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机构和整体的资源建设环境面临的重大挑战,而语义Wiki共建共享、资源重用、优化检索的思想,能够为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提供一种新方式和新思路。

二、基于语义Wiki的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方法

1.资源建设(资源共建,不再仅依赖于专业资源制作团队。OceanTeacher的课程建设领导团队与传统开放课程的建设团队是不同的,它的资源贡献者队伍更庞大,他们并不一定是这个团队的成员,但有相应的编辑权限,因为系统会为不同的用户分配不同的权限。共建的思想保证了资源建设队伍的人员和活力。成员可以创建新的文章或补充改善已有的文章,通过编辑的审查和批准后便可开放在课程中为其他用户可见。在语义Wiki中,有Wiki编辑器来辅助编辑,同时资源贡献者还可以通过掌握一些简单地与本体对应的语法,来进行内容的编辑,如用属性名称:=属性值来表达词条的属性,用关系名称::关系对象]]来表示词条间的关系。在OceanTeacher课程中,注册用户拥有了相应的编辑权限,即可进行内容和资源的编辑,编辑者之间可以协作完成某一页面的编辑。将资源的“建”和“用”两个过程整合。在传统的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中,资源的“建”和“用”两个过程是分离的,专业建设团队将建设好的课程提供给学习者使用,但有些项目由于对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等了解不足,而导致建设的资源并不能为学习者所接受。在OceanTeacher课程中,用户都扮演着资源建设和使用者的双重角色,将资源的“建”和“用”两个过程密切整合,两者同时进行,相辅相成。资源内容的可靠性保证。允许用户自主进行资源建设和编辑就有可能会出现随意修改或错误修改的现象,因此在OceanTeacher课程建设中有内容可靠性的保证措施。首先,资源贡献者编辑的内容要经过编辑审核后才能。具体过程是:资源贡献者编辑的内容刚开始是存储在个人空间,对其他用户是不可见的,尚未通过批准的内容都陈列在编辑者的个人空间中,然后要通过编辑的审阅,成果审核后,该内容将在课程中,并为其他用户可见。同时,语义Wiki中还提供历史记录和讨论页。OceanTeacher课程中的每一个文件都设置有文件、文件的历史记录和文件链接三项内容,历史记录中详细保留了文件或资源每一次的修改,管理员可以将内容恢复到某一次的修改内容上,以有效防止随意修改不可逆造成的损失。同时每一个页面文件中还包含有“讨论”页,编辑者可以将自己对该页面内容的想法或意见发表在相应的讨论页中,所有感兴趣的编辑者都可以参与讨论,共同协商页面内容的编辑。这一措施也有效保证了内容的可靠性。

2.资源应用和共享层次结构导航,快速定位目标资源。Se-manticWiki平台上学习内容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习对象,学习对象是可重用的、属于学习内容模块的、以独立媒体形式呈现的信息块,通过将学习材料组织成学习对象的形式可以获得课程的层次管理结构,其中最底层为原始的学习材料,包括文本、视频、音频等;第二层为学习对象;第三层为学习单元,所有的学习单元组成整门课程由于学习对象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并且通过语义标注(与后台本体相连接)使彼此之间的关系更清晰明确,利用这一优势提高了导航和检索的有效性,更充分提升了资源的可用性。OceanTeacher课程首先有课程内容的导航模块,包括背景与介绍、学习资源、最新视频、培训课程、Wiki格式等几个部分,这也相当于课程的几个学习单元。而学习资源部分又以导航树的形式呈现不同的资源,利用导航树用户可以更快速定位到所需要的资源。支持语义检索,提高检索的有效性。语义Wiki中支持传统的关键词检索,查询语言的扩展也支持更高级的语义检索。语义技术通过RDF、OWL等描述语言对资源进行标注和结构化描述,因此能通过查询语言的扩展,如使用标准查询语言(如SPARQL)提高数据检索的有效性和资源的可获得性。在OceanTeacher课程中,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方便的添加自定义查询,撰写和执行自定义查询,得到查询结果。此外,课程还提供关于所有页面近期修改的查询,用户可以随时通过输入页面名称来查询相应页面的更新情况,有助于页面内容的更新和管理。遵循知识共享协议,让资源更有活力。资源开放所带来的创意传播和再创造与版权所有之间的矛盾,一度成为互联网时期亟待解决的一对矛盾,知识共享协议(CreativeCommons)的诞生顺利解决了知识产权与资源开放之间存在的这对矛盾。O-ceanTeacher课程的内容全部免费开放,遵循知识共享协议。而该课程中承载数字图书馆的SemanticMediaWiki平台和承载开放课件的Moodle平台也都是开源软件,均属于开放资源范畴,因此也都遵循知识共享协议。知识共享协议在保证课程资源开放性的同时又保证了资源版权,让大家更积极地参与到资源的共建共享中,实现共同的创意传播和协同创新梦想。

三、结束语

开放教育论文篇(2)

1.1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气氛枯燥

就目前而言,开放教育英语教学还只是一个刚起步的阶段,很多英语教师只是停留在理论讲解的阶段而忽略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听说能力的培养。在这种静态教学模式下,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注重对学生的语法教学,令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反而降低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继而导致不够理想的教学效果。

1.2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第一,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学习动机不够明确,而且开放教育下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这使得很多学生学习模式变得松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英语能力也得不到相应的提高,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二,有很多学生以前英语底子较差,对英语学习根本无从下手,尤其是在开放式教育模式下,对教师讲授的知识难以消化和理解,很多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英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1.3英语教材衔接差,教学实效性不强

目前开放教育英语教学内容性较强,对知识的运用存在一定的缺陷。英语教材衔接不够好,很多教材不单独分专业,只是一味地进行文章的分析,学生根本学不到实用的知识,使得学生难以适应。就某个专业而言,学生学习英语课程的目的无非在于了解自身专业的相关专业英语资料,须具备一定的实际应用的能力,但在课堂上,教师忽略了知识与实际的关联性,导致很多学生只是单纯的应付考试,工作后难以熟练地使用英语交流。

1.4教师团队建设薄弱

开放教育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但是现有的教师团队却难以胜任目前的英语教学任务。很多开放大学的师资队伍不够稳定,师资力量不足,多数英语教师从事英语教师的时间较短,教学经验缺乏,这都使得授课的质量和水平难以得到保证。

二、开放教育英语教师团队建设对策

2.1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层次

要加强开放大学英语教师团队的建设就应该先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从基础层面优化教师团队的年龄及职称结构,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政治素质;教师团队建设应该实行人性化管理,将师德建设放在建设的首位。

2.2加强团队学习和教学交流

开放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要能够熟练运用网络进行教学,同时能够运用网络平台、多媒体进行开放教育,不断进行网络技术与技能的培训来提高远程教学的能力,为有效完成专业教学打好基础;教师还应该应该努力创造各种学习条件,定期进行高水平的教学讲座、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开放教育技术培训,等等;教师应该对前沿科学知识进行更多的了解,以便获得更多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经验,不断促进英语教师团队建设更好的发展。

2.3改进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

开放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在开放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与学生多进行互动与交流;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英语学习的环境,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在实际中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更好地培养出高水平的技术人才。

2.4完善团队教学评估监督机制

开放大学应该进行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自主培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不同水平人才的培养机制,全面提升教师团队的学术竞争力以及整体素质,使得教师团队建设可以走上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开放教育英语教学在不断改革的趋势下也必将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完善。英语教师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英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引导能够很好地统一,才能不断培养出高水平的实用型人才。

三、总结

开放教育论文篇(3)

很多学习者的学习方法机械僵化,在学习过程中只会死记硬背,对于网络资源中的期末复习模拟试题及历年中央电大考试试题,往往临时抱佛脚,在考试前突击记忆,以争取较高的卷面成绩。背诵和记忆固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和能力,但不是唯一的学习方法,也不适用于所有的学习内容。很多学生机械记忆,如果对试题稍作简单修改或变化,就茫然不知所措。而且很多学习者以考试试题与题库资源的重复率和相似度衡量教师水平,以最终的卷面成绩衡量和评价自我学习的全部过程,这使得学习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二、对开放教育学习者自主学习导学需求的分析

笔者通过对自己近几年的导学经验的总结及与学习者的沟通,对当前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导学需求分析如下:

(一)网络操作技能

学习者要想了解并适应网络学习环境,就必须具有网上学习的能力,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网络操作技能。开学初,学习中心都要集中对学习者进行信息技术素质的培训,提高他们网上操作的能力。例如入学时如何登录网络导学平台,熟悉每个标题菜单的作用,选择学习课程,进入课程论坛,收发电子邮件,完成和提交作业,下载资料等。通过示范和讲解使学习者熟悉并能运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强调学习者要亲自上机操作,使其掌握网络学习平台的操作和应用技能。

(二)学习动机

开放教育学习者需要持续保持正确的学习动机,然而远程学习者普遍学习动机不明,学习目的功利,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并最终获得文凭。这种学习动机降低了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学习者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学习者只有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才能真正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提高自我能力和素质的学习目的。

(三)学习氛围

开放教育学习者需要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学习氛围是学习者在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启发探究、观点表达、情感交流等内容和途径所感受到的一种感召力和影响力,这种力量能够促使学习者更加努力、更加快乐。要营造这样良好的学习氛围,就需要导学教师、班主任在指导学习者学习时更多地采用互动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促使学习者分工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发现和解决问题,共享知识信息,增加感情交流,增进友谊,从而减少孤独感,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最终提高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和群体意识。

三、对开放教育中导学教师现状的分析

经过近几年导学教师的努力,大部分导学教师都能适应网上导学。以新疆电大导学平台为例,网上导学主要包括教师介绍、教学大纲、考核说明、教学辅导、作业讲评、模拟试题及网络实时答疑等教学活动。从新疆电大2014年春季学期导学教师的考核情况来看,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导学教师责任心不强

部分导学教师工作职责不明确,缺乏责任心。例如实时论坛答疑等网上教学活动通知学习者不到位、不及时,致使学习者无法按时按要求参与,严重影响网络导学、教学的实效性。目前导学教师只能通过教师群通知学习者相关事宜,如遇班主任或相关老师不在线,就无法通知学习者,导致参加实时论坛答疑等网络教学活动的人数较少。这归根到底是导学教师的责任心不强。

(二)网络操作技能不过关

目前个别导学教师导学平台运用生疏,上网操作不熟练,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无法对学习者进行正确、必要的示范和引导。同时对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相关网络操作和应用问题也无法回答和解决。正是因为技能不过关,就会使得工作的效率大为降低,也会阻碍教师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因此,网络操作技能亟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网络导学理解不到位

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的应用与更新是导学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开放网络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但有些导学教师长期重复使用相同的教学资源,很少进行更新,很少追踪学习者的反馈信息,也很少关注学习者对于网络资源的理解程度和需求信息。导学教师给出的网络资源只是静态的文本,即只给出了结果,但没有可以帮助理解的过程。换言之,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导学教师对于网络导学的理解还不到位,没有跳出传统教学思维的窠臼,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网络开放教育教学的根本特点和要求。

四、对网络导学的思考和建议

基于以上对网络学习者及导学教师现状的分析,本人通过近几年的思考及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从学习者和教师两个角度对增强开放教育网络导学的实效性提出以下建议:

(一)学习者角度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建议学习者遵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及“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原则,结合自已的兴趣所在或工作和生活的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专业和课程。此外还要了解开放教育学习的模式及特点,要切实学会基础网络操作与应用知识和技能。第二,要转变观念,适应网络环境中的自主学习。网络信息技术为网上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空间,学习者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围绕如何帮助学生的“学”而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习者要有一定的收集、整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建议学习者将要学习的网页设为自已的主页,以便于日常上网时打开网页就会有相关学习信息的提示,以此督促学习者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要充分利用新媒介传播和交流信息。通过QQ群、微信群、电大学习平台积极参与互动,遇到问题要有求助意识,不要“孤军奋战”。特别是要积极参与导学教师组织的实时答疑活动,因为导学教师会通过这样的互动教学活动对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并集中回答学习者的诸多疑难问题。因此,学习者最好带着问题来参与,老师在点拨重点、难点的同时就解答了学习者的疑惑,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网络互动教学的效果。

(二)导学教师角度

开放教育论文篇(4)

自1999年国家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包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在内,我国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高等学校共计69所。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作为同生共存的两类教育形式,均以在职成人为主要培养对象,以基于网络通信技术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但在办学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他们是“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推进过程中同时催生的产物,诸多学者和一线实践者对两类教育形式认识模糊,甚至存在某种程度的误解。因此,对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厘清和辨析,有助于搭建衔接两类教育形式的桥梁。

1.概念辨析

开放教育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开放教育泛指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其本质是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包括教育对象开放、教育资源开放、教育过程开放、教育方式开放、教育环境开放等。狭义的开放教育则特指的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中形成的开放教育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成为一种新型的常规教育形式,进入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网络教育同样也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教育是指学习者通过网络浏览各类学习资源,在没有教师有计划地连续指导情景下,同网络伙伴进行交流的学习。狭义的网络教育则是由普通高等院校组织的对学习者有明确培养目的、主要依靠互联网为学生提供的教学和学习支持服务。目前我国的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均是定位在狭义层面,是依据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不同高等教育机构来进行划分的,培养对象均是面向成人,尤其是以各类在职人员为主。

2.办学模式

开放教育由中央电大统一组织,普通高校、行业部委共同参与,各级地方电大具体实施的多级合作办学模式,有效整合了各类社会资源。相对而言,网络教育则是依托普通高校自身资源,由网络教育学院和校外学习中心通过一站式服务对学生实施教学以及教学管理服务。

3.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现代远程教育理念以及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开放教育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学习者可以通过多种媒体资源开展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也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参加实时及非实时网络教学辅导,还可以参加由当地教学点组织的面授辅导及小组学习等。中央电大、省电大以及教学点通过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设计方案、课程实施方案、专业实施方案等实现导学、助学、促学的高效整合。网络教育则是学生完全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的学习活动,包括:院校通过网络课程资源(含视频与文本)进行在线教学与辅导,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在线完成作业,通过网上讨论与网上论坛实现师生互动和答疑解惑。

4.课程体系

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是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保障。网络教育基本是沿用普通高校的课程体系,教师来自于院校自身,教学内容注重学科的完整性。而开放教育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开放教育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基础以及行业需求等,从全国各地聘请教师共同研究课程体系,制定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5.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开放教育的教学资源是依据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要求,依据中央电大相关标准和规范,对纸质教材、音像视频资源、多媒体资源等进行一体化设计与开发。网络教育则是根据自身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模块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二、开放教育与网络教育开展学分互认的现状

学分互认,来源于英文“CreditTransfer”,指的是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学生的学分可在合作高校之间实现相互认可与换算。对于院校来说,学分互认可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可优化整合、统筹配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来解决部分学校扩招后师资、教学设施不足等问题,并使院校能够聚集优势资源打造自身特色与品牌。对于学习者来说,单一院校的课程组合已经不足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因此,学分互认有利于打破院校之间的壁垒,为学习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渠道。由于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之间存在较大的相似性,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最大化地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正在积极开展学分互认的相关探索。

1.合作开设专业与人才培养

在开放教育启动时,中央电大为了充分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开展了与普通高校合作开设专业和人才培养的探索,截至2012年,已经开展26个本科专业的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双方通过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建设专业课程、合作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对达到毕业和学位授予要求的学生颁发相应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实现了专业层面的整体学分结果互认。中央电大和合作高校初步探索了学分互认规则,主要包括课程考试要求、学位英语要求以及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等,比如,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及学位课程须达到约定的平均分值、毕业设计(论文)成绩须达到约定的等级或分值。在实施过程中,针对各院校的专业要求不同,学分互认具体规则也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2.“免修免考”

“免修免考”是指学生在学习期间,已经通过国家承认学历的其它教育形式取得某门课程的学分,且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不低于现修专业被替课程的要求,可以按有关规定对现修专业中的被替换课程进行课程学分替换(即免修免考)的认定方式。针对此类方式,中央电大和多数网络教育学院均制订了相关的制度文件,并在实践中广泛应用。在“免修免考”的认定类型方面,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基本保持一致,包括:(1)按毕业专业(国民教育系列)免修免考课程。比如:计算机本科专业毕业生可免考开放教育/网络教育各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等;(2)按学历证书免修免考课程。比如:已获得国民教育系列各类高等学校研究生、本科、专科学历,并参加开放教育第二专业的学习者,其所学原课程(6年有效)达到现行同等(或较低)层次专业培养方案对该课程要求的予以免修免考,并获得相应学分(中央电大开放教育);入学前已具有国民教育系列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可免统考并免修全部统考科目的课程(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3)按单科结业证书免修免考课程。(4)按国家等级证书免修免考单科课程。比如,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具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及以上证书者,可以免修免考本专科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5)按国家等级证书免修免考课程。比如,入学前已取得中级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可申请免修教学计划中属性为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经济法》(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实施方式方面,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都是依据其所制定的相关规定,采用学生申请、院校审批的方式进行。开放教育的学生提出申请后,报经地市级电大分校(教学点)、省级电大和中央电大审核批准,采用分级审批的方式开展。网络教育的学生则是到学习中心提出申请,经学习中心初审合格后报经学院进行审核和办理。此外,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在“免修免考”的认定范围、学分认定量等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一般来说,凡教育部承认学历及相关证书等均可以进行认定。但由于各教育类型的社会认可度存在差异,部分院校进行了特殊规定,如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明确指出电大、函授夜大、网络试点院校课程取得的成绩不能进行相关认定。在学分认定量方面,各个院校也制定了明确的规定,如中央电大规定“统设必修课程免修免考的比例规定为不超过统设必修(不含综合实践环节)总学分的35%”;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规定“办理免修后累计认可的学分不能超过本院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毕业总学分的50%”;东北财经网络教育学院要求“申请免修课程学分累计不得超过教学计划规定总学分的20%”。

3.“学分当量替换”

“学分当量替换”这一概念是在中央电大与北京市总工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事局以及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共同组织和实施的“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中首次提出的。它以承认学生以前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为前提,开放教育学生以往获得的非学历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一定级别的技能大赛证书和相关学历证书等,经过严格认证后,根据其与对应的学历教育专业和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标的相关性折算为一定的课程学分。比如,对于获得“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通用能力培训结业证书”的学生,在修读工商管理专科时,能够免修《个人与团队管理》(必修)、《资源与运营管理》(必修)以及《首都职工素质课程3》(选修)三门课程,共分。该项目以“学分当量替换”为桥梁,探索了对学习者正规及非正规学习后的先前学习成果认定办法,拓展了“免修免考”以课程为认定单位的学分认定办法。

4.课程共享

跨校选修课程是普通高校开展学分互认的常见方式。在网络教育实施过程中,若干网络教育学院探索了以学平台进行课程共享的方式来推进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及课程互选、学分互认。2007年,北京交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西南科技大学以及北京网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网络教育网络教学资源研发中心”,以组织制作优质网络课程、文字教材等一体化的教学资源,促进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对于其成员单位的学生来说,则可以修读该中心平台上所提供的共享课程,并能够得到相应的课程学分。与传统高校的跨校选修课不同,网络教育的教与学过程完全是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因此,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撑,共享课程的探索实现了两校及多校之间课程学分互认。

三、开放教育与网络教育开展学分互认存在的问题

结合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之间的相似与差异,开展学分互认的探索能够更好地整合社会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更优质的资源。从开放教育与网络教育已开展的学分互认探索来看,尚存在以下若干不足:

1.缺少开展学分互认的理论基础

目前开放教育与网络教育学分互认的探索多是基于现实需要所开展的一种实践活动,在学理界,关于学分互认的标准、学分互认的类型等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结论。由此导致在学分认定以及学分互认的开展过程中带有较强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即使对于各院校制定并已实施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免修免考等),也难以形成可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应用的一般性指导原则。

2.缺少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

学分互认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最大化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事实上,由于制度体系、经济利益等因素的制约,各类教育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和壁垒。对于同时起步、共同发展的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之间也毫不例外,虽然二者在培养对象、培养目标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极大的相似性,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国家政策支持,二者之间关于学分互认、资源整合的推进并不理想,甚至存在有意停步不前的情况。

3.尚未形成完善的学分互认机制

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开展学分互认的:一种是院校双方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规定学生能够进行课程学分互认的要求以及实施方式等;另一种则是院校单方面制定对其他教育类型课程学习成果进行学分认定的制度文件,继而进行实施执行。但整体来看,这两种方式均属于个别、自主、无序的实践行为,缺少操作层面上统一的要求和流程模式、规范,由此导致学分互认实践工作难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和应用。

4.学分互认的范围还较有限

从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开展学分互认的现状来看,参与学分互认的院校还很少,能够进行学分互认的课程也较为有限,甚至很多课程学分还停留在单向认定的层面上。此外,无论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还是学生,大家对学分互认的认知依然欠缺,一系列深层、细致的问题还尚未得到解决。

四、开放教育与网络教育开展学分互认的对策

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是我国国家教育战略目标,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作为两类较为特殊的教育类型,能够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搭建提供样板和案例。结合“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深入推进开放教育与网络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探索,需重点解决以下若干问题:

1.深化学分互认的理论探索

对于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来说,教与学过程的相对分离导致其课程的表现形式、实施方式以及学分衡量与认定方式等均与传统课程有显著差异。因此,在已有学分互认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研讨适合远程教育的课程学分互认标准及规则,能够有效指导开放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学分互认实践。

2.推动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

相比西方及日本、韩国等,无论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还是远程教育,我国在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学分银行的建设等方面等都相对落后。学分银行作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能够有效衔接各类教育,充分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推动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进程。由于教育类型的多样化以及教育体制的复杂性,目前多数的探索并未突破地区和地域的限制。因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先期引领并切实推动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探索,可为我国国家学分银行的构建提供坚实基础。

3.构建学分互认的操作规程

明确、规范的操作规程是学分互认得以在实践中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学分互认能够持续、稳定开展的必要条件。在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开展学分互认中,需要转变目前单一、个别化的校际实践思路,探索开展学分互认的稳定、规范的操作规程,包括学分认证标准开发流程、学习者业务办理流程、认证单位业务办理流程等。

4.建立学分互认的激励机制

开放教育论文篇(5)

1.学生学习观念的自主化

随着开放式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深入人心,学生在开放教育中的自主学习意识也在不断地提升,进行独立自主学习的观念也在不断转化,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在不断提高。学生通过参与开放式的学习,能有效改善传统上依赖教师、课堂和班集体的学习模式,并转变到靠自己、课外和学习中心的新型学习模式上来。开放教育强调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学习时间、地点、内容及进度等都可以由学习者自主安排,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克服学习的盲目性。通过自主学习,即通过文字教材的自学,音像教材的收听,录音、录像带、VCD光盘或者DVD光盘、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CAI课件)的收看和网上教学信息等方式,转变学生参与开放教育的态度和认识,使其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自身学习方法与能力的有效提升,以适应21世纪社会竞争的需要。由此可见,开放式学习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学生学习观念的自主化,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并有可能对学生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

2.学生自觉参与各项学习活动

在开放教育过程中,因为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极易导致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出现问题。尤其是在目前来看,很多学生面临的困惑就是在学习时间如此紧张的前提下如何兼顾工作和学习,以更好地消除工学矛盾。因而为了体现自主活动的有效性,就必须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自觉性,不会因为自身基础差、所开设的课程不利于自身的学习以及远程学习难以掌握学习的重点等而放弃学习,而是应在自学过程中面对多种困难敢于挑战,通过多种方式寻求困难解决的途径。如遇到学习技术上的问题时,他们可以找同学交流与帮助,找辅导教师进行辅导,也可以进入形成性测评系统中“孟老师论坛”提问求助,还可以通过BBS网上论坛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由此可见,在自主学习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是学生为了完成学业而会自觉参与到问题求解的过程中来,并在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注重个人主体意识,更加自觉地追求自我完善,更加追求自我提高的目标。

3.多元化的集体教学

在开放教育过程中,注重生本原则,主要在于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并非将集体的面授和辅导排斥在外。因而在学生加强自学的前提下,作为教师还应开展一定的集体性面授和辅导,这在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面临问题的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之所以大多数的学生都会欣然接受自学与面授有机结合的学习模式,主要就在于有助于学习效果的全面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集体面授和辅导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情况下,应按照排名的顺序进行重难点的梳理和讲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讲授,接着为辅导答疑,最后是作业讲评和集体讨论。就笔者工作实践来看,在诸多的学习方式中,集体的面授与辅导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形式。由此可见,“在开放教育中,采用传统的单纯的文字面授教学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而应满足集体教学的多元化,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开展开放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形式的多元化。”

二、开展开放教育的根本性保障

1.构筑科学教学资源体系,为开放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确保开放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具有优秀的教学资源,因而必须致力于科学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专业特点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将教学内容客观整体地反映出来,最终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学资源建设要具有科学性、发展性、可操作性,从学校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及时更新拓展或补充网上教学资源。

2.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支持服务

在有效性学习中,教师要了解开放教育教学理念,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与修养,丰富知识,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努力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提供有效的教育服务,使教学的组织管理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

3.设施、信息支持服务

继续增加投入硬件建设上,努力提供完善的现代化助学设备和场所,以满足学生学习服务的要求,其中包括建设多功能的图书馆、实验室。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开展各种多媒体组织教学活动。在课件使用、上网学习、免费提供音像光盘以及场所等自学辅导资料方面,尽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好的环境。在设施上支持学生实现独立自主的学习,满足各类硬件的需求。在信息上的支持服务,主要包括各种信息的传递没有障碍,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要求,及时反馈和有关该专业的内容设置、课程要求、学习任务、教学进度、专题活动、在线解答等有关信息的内容,以保证在校学生能够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科的各类情况,做好课前、课后的准备工作,了解学习动态。

4.督学和管理支持服务

为了有效保障学生能够自觉地学习以及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督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督促和帮助学生,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给予正确的评价与分析,可以更快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平时的作业和辅导中,应及时对作业进行批示,及时公布答案,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自己的错误所在,及时改正。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效果与正确率。而且,可以巩固学习内容和学习效果,强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督促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有效学习。在教学管理方面,改革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采取改良的管理方式。在教务管理方面,尽量给学生提供课程注册、学分认定、学籍管理、证书颁发以及收费管理等方面的服务与咨询,从而更好地提供和谐的育人氛围以及周到热情的服务环境。

三、结论

开放教育论文篇(6)

1.1开放实验室体系建设完整,为通识教育开展节省成本

开放实验室是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因此,各高校开放实验室工作蓬勃发展,已经取得丰硕的果实。高校实验仪器设备种类越来越丰富,仪器设备总值大幅度提高,实验室用房面积逐年增加,实验条件得到改善。大部分高校都有完整的开放实验室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和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开放实验室体系就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开放教学体系,与通识教育有相似的功能,在开放实验室进行通识教育可以使用开放实验室已有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在这样一个完善的、开放的实验平台上进行通识教育,将为通识教育节约许多人力、物力成本,也有利于通识教育的大规模开展。通识教育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立体化的,应该为学生营造浓厚的通识教育氛围,这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在教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节省资源就显得尤其重要。

1.2通识教育需要融入实验

纵观各高校设置的通识课,都是以理论课为主。虽然课程种类丰富,涉及各个领域,但是缺乏实践环节,没有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通识教育的重大缺失。长期以来人们重理论轻实验,这种思想表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会安装计算机的内存条、网卡,物理专业的学生不会换灯,这都是很平常的事。专业教育尚且如此,何况通识教育?现在社会需要动手能力强的人,有些用人单位甚至直接提出“动手能力强,理解能力强,才是好用的人”,直指现在大学生动手能力差。这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有关,学生从小就没有动手实验的习惯,进入大学后有些专业实验课又少,更没有机会锻炼动手能力。实验应该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是以动手操作为主的教学模式,各种实验技能、实验技巧都要在实验操作中体现出来。这就需要学生“敢于动手、学会动手、善于动手”,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大学里有很多专业,由于专业特点,学生没有机会做实验,文科专业尤为突出。通过开放实验室内的通识教育,可以帮助这些学生接触到实验,有机会体验实验的乐趣,在实验中获得锻炼。同时理工科学生通过与文科学生的接触、合作,可以感受到更多的人文思想。此外,多学科学生的交流有助于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氛围,这是通识教育良好的环境基础,因此,通识教育不应该离开实验,需要融入实验。

2开放物理实验室开展通识教育的优势

2.1物理实验与生活密切相关

物理实验与其他专业实验相比,具有良好的学科基础,许多实验与生活常识密切相关。物理学具有广泛的学科基础,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小学都开过科学课,初中都开过物理课,高中都上过通用技术课,这些课都或多或少地要介绍一些物理知识,因此,学生做简单的物理实验并不缺乏理论知识。物理实验本身有难有易,近代物理实验比较难,需要专业的物理基础,而力学、光学、热学中可以设计出一些很简单的实验,贴近生活。如力学中的单摆、光学中光的干涉、热学中的熔解与凝固,生活中没有人没见过,只是没有深入探究和实践过。再如电工电子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有关电的问题,电灯中零线和火线的接法,空气开关的作用等,这些实验不仅容易理解,在生活中还很有用。

2.2物理实验趣味性强

物理实验是非常富有吸引力的实验,因为它很好看,也很有趣。如电学实验,早在18世纪中叶,就在法国和荷兰成为娱乐表演项目,法国人诺莱特曾邀请了路易十五的皇室成员临场观看莱顿瓶放出静电的表演,表演队伍有700人参加,十分壮观。光学实验也十分好看,光的色散、光栅光谱的形成,为人们展示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这样有趣的实验有很多,实验的趣味性本身对学生就有强烈的吸引力。通识教育需要有吸引力,现在的通识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不愿意参与,本来应该乐在其中的学习变成“烦”在其中。物理实验本身的趣味性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有助于科学素养的形成

科学素养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与科学技术息息相关,科学技术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素养没有准确的定义,通常是指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价值观等。国际经济合作组织认为:“科学素养是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和作出具有证据的结论,以便对自然世界和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的改变进行理解和作出决定的能力。”只有具有科学素养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理解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这就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也成为教育的目标之一。学生应该对待事物有科学态度,能够掌握科学方法,运用科学现代技术,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实验教学有助于科学素养的形成。实验是以事实为依据的科学,具有客观性,所有的科学理论都必须通过实验的验证才能被人们接受。实验将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展示在学生面前,与理论相比,学生更容易接受实验事实,实验更有说服力。对于一个完整实验来说,应该具有明确的实验目的、严密的理论推理、合理的实验方案、准确的实验操作、正确的结论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容不得半点马虎,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实验失败。不能说做好一个实验就能培养出科学素养,但一个完整的实验的确包含了科学素养中的众多要素。科学素养是通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融入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4作为通识教育途径的有益补充

开放教育论文篇(7)

互动式导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实际上已经探讨很多年了。但是,如何在远程教育条件下,有针对性地建立适合电大各级办学机构需要的导学模式,尤其是基层电大的探讨则一直在进行中。在电大向开放大学转型的过程中,这种“互动式”导学模式应该如何升级和转型,尤其是结合电大基层教学单位的需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互动式”教学模式,重又成为基层开放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之一。如果说开放大学的教育教学是以系统化办学为基础的,那么开放大学的各级教育教学机构则成为这一教育教学体系运行机制的组成要素。在这一运行机制中,基层开放大学办学单位处在开放大学办学的最前沿。相对于电大办学系统的其他机构,基层电大办学机构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基层电大办学机构,尤其是县级电大工作站是电大系统办学的最前沿。这种前沿地位是由其招生的最前沿和教学的最前沿决定的,也正是因为这种前沿性,造成电大基层办学机构一方面最了解学生参与电大学习的需要和困难,因此更能提出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解决途径与方法;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层办学机构也对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最为热心。第二,基层电大办学机构一般是独立的实体,因此具有推动教学改革的实际条件。以福建省为例,县级的电大工作站目前基本都是独立设置的办学实体,有自己固定的编制和场所。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能自主进行教学设施设备采购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并将先进的教育技术与先进的教育理论融为一炉。第三,基层电大办学机构虽然在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方面有自己的优势,但是对于电大系统来说,他们却处在教育教学活动的最末端,由于处在基层,无论从实际的办学条件,如师资、信息获取、研究能力等方面,还是从行政管理的层级方面看,与省级、设区市级的电大都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存在对上级电大教育教学方式过分依赖等问题。

二、对基层电大“互动式”导学模式开展途径的思考

基层电大“互动式”教学思想是“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因此在“互动式”的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做好两个方面,首先是“导”,其次是“学”。教师导学,师生互动,交流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完成能力培养目标。教师的“导”是为学生自学服务的,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二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教师虽然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一统天下的权威主角,而是处于辅助地位,但教师向导、引导、指导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互动式”导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比传统教学模式下有着更大的难度,对基层电大教学点教师提出更大的挑战。为此,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宽开放教育“互动式”导学运用的途径。

途径之一:理清师生间的平等互动关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要采用发展的方法,即启发学生的智力,使他们能够“探求、考虑、判断、发现”。基层电大的教师应尽快转变自己的观念,积极创设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要求教师在导学中发扬民主,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师生互动,双向交流,在轻松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信息、感情和行为上的双向交流。它是师生间的人际交往在课堂上的延伸。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需要借助师生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教师和学生之间首先要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民主平等的友好关系。

途径之二:把握教学上的交流合作关系。交流合作关系就是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交流互动是“互动式”教学的“关键点”,我们应认真把握好这个“关键点”。开放教育课程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基层电大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讨研究,打破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而课程教学应该成为师生相互交流探讨的互动过程。在众多的师生交流互动手段中,提问是其中一个重要手段。一般的导学活动,师生都能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实现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所提问题要有思考价值,能够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启发思维活动,引发对所学内容更深层次的思考。师生交流互动要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一些边缘学生容易被遗忘在角落里,教师应该分析其原因,对症下药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师生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全方位有效的师生互动,全方位地发展每一个学生。

途径之三:处理好课程上的协调控制关系。开放教育导学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等于学生在课堂上主宰一切,教师对其放任自流。基层电大教学点教师作为课程导学者,不仅是参与了交流互动,而且还必须对交流互动的整个过程起到指导引导和协调控制作用。教师就像一个隐性的操控者,以其独特的身份,适时的插话或提问,影响着把控着班级的互动,使学生的交流互动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不偏离课程教学目标,而不只是操控课堂纪律。因此,作为教师要处理好“互动式”教学的这个“操控点”。教师只有很好地进行引导监控,才会将学生的学习提升到游戏理论的研究与指导的高度。作为一个操控者,教师角色的灵活度很大,难度也很大。它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临场应变能力,才能做到既把控课堂的互动节奏,又不会变成主宰课堂凌驾于课堂之上。首先要求导学教师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合理安排好整个课堂教学的流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和讨论的内容,有效划分学习小组,才能把控教学节奏。其次,在导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个学生都大胆进行交流互动,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思考和疑问,从而实现教学的目的。再次,在课堂讨论交流互动时,教师要做到把控好交流互动的进程和节奏,要能控制引导学生的过激情绪,合理解决现场突发事件,使得整个课程教学按预期目标顺利完成,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