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领导科学论文

领导科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30 23:39:30

领导科学论文

领导科学论文篇(1)

1.1有助于加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实现

党的十以来,科学发展观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其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在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政治领域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文化领域,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而在社会领域,提出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都无不从人的角度出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而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对领导干部问责就是要督促他们做好“以人为本”,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完善领导干部问责制有助于实现科学发展观,有助于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实现。

1.2有助于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提高其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

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建设领域中对领导作风建设进行了阐述,认为要加强作风建设,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而对领导干部的问责就是要对权力运行进行制约和监督,防止“公共权力的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制化”现象的出现,通过问责制促使领导干部养成廉政意识,做到为民服务,不断提高执政水平与执政能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宗旨。

1.3有助于完善党的制度建设

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制度建设上指出,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领导干部人事制度一直以来存在着一个大难题,那就是领导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问题,在现有的人事制度下,那些不作为、不进取的领导干部,只要不违法乱纪,就可以终身保留职级,这不利于人事的管理,不符合现今人事的流动机制。为此,领导干部问责制的不断完善有助于这一问题地解决,有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助于行政效能的提高,进而有助于推动党的制度建设。

2当前领导干部问责制存在的问题

2.1问责主体不明确,同体问责乏力,异体问责缺失

按照问责的主体划分,问责分为同体问责和异体问责两种。同体问责是执政党系统或者行政系统对其党员干部或者行政官员的问责;异体问责是人大、派、新闻媒体、司法机关和社会公众对执政党组织和政府的问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明确条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任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同时,各级人大常委是同级最高权力机关,各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对人大负责。但是当前的领导干部问责的事件大多是同体问责,而由于同体问责的上下级之间往往存在着特定的共同利益,使得最后的问责结果有失公正,最后问责的结果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异体问责往往是缺位的,人大的问责往往是事后行为,意义不大,而对于公民的问责途径,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机制,至于司法和社会团体的问责更是少之又少,媒体的问责常常因为信息的不准确而未能作为有效的参考标准。

2.2问责的客体不明确

问责的客体就是指被问责需要承担责任的对象。现实中,领导干部的职责划分并不是很明确,职责不明确,在被问责时就找不清被问责的对象,即使找到了,也并不能说明问题就解决了。我国的地方行政机关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首长负责制,市长是行政首长,同时也担任党委副职,而真正的核心权力往往在党委正职手中。地方的一切重大决策往往是党委正职决定的,但是在出现了重大问题需要追究责任时,往往是由行政首长承担。党委和政府之间的这种权责不明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问责客体的追查。同时,问责时往往是针对重要的领导干部,而对于执行的其他干部由于任务不明确而无从追查,使得问责的效果大打折扣,种种事件草草了事的结果只能让民众对党政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产生质疑。

2.3问责的范围略显狭窄

“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中有关问责的范围的阐述是这么限定的,其基本上限定在公共安全领域、突发事件处理以及关系到社会稳定的领域。从近几年近百起问责事件来看,事故灾难问责和公共卫生事件问责比较多,对于那种无作为的行为却没有问责追究,可见问责的范围比较狭窄。出现重大的事故或者事件,对官员进行问责是必然,但是对于那种不发生事故、不出现具体过错的无作为行为就不问责,这着实存在着些许的不合理。

2.4领导干部的复出机制欠缺

“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中对领导干部复出要求的表述为“对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以及本人一贯表现、特长等情况,由党委(党组)、政府根据干部管理权限酌情安排适当岗位或者相应工作任务。”自“非典”事件以来,很多领导干部因为重要大事件或开除、或引咎辞职,但是也有些官员不清不楚地又出现在政坛。如贵州“瓮安事件”中原瓮安县委书记王勤悄然复出,任职黔南州财政局副局长;因“黑砖窑事件”被撤职的山西临汾市洪洞县原副县长王振俊,在被撤职不久就担任了县长助理。种种领导干部“高调辞职,低调复出”的事件时有发生。“暂行规定”中对于领导干部复出的条件要求着实偏低,对于公众而言,缺乏足够的公开透明性,也破坏了政府的公信度,从而弱化了问责的效果,这也势必影响到党政机关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宗旨。

3完善领导干部问责机制的对策建议

3.1提高同体问责监督力度,强化异体问责

领导干部问责制需要明确问责的主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权力”。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宗旨也体现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此必须要充分发挥民众在问责制中的作用。首先,作为民众代表的人大要做好监督工作,如质询、辞职和罢免等;其次,在人大的监督下,作为司法系统,也要做好司法监督工作,对于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以及犯罪案件进行侦查、;最后,在发挥人大及司法系统的监督工作的同时,还要引导新闻媒体发挥客观公正的舆论监督作用,新闻媒体历来被称为是继立法、行政、司法3种权力之后的“第四种权力”,所以作为新闻媒体,要以自身客观公正的态度来针对官员的不轨行为和违法乱纪行为,保证事实的真实可靠性,真正作为公众的眼睛,为民办事。

3.2理清客体,正确划分党政之间和不同层级之间的权责

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层级之间在权责上要有明确的划分,只有这样在涉及问责时才能明确区分。具体而言,就要求政府内部要理顺横向与纵向的关系,明确设定横向与纵向之间的职责权限,既要有定性分析,又要有定量分析,在涉及问题时,能及时查处问题来源和归结,避免互相扯皮、互相推诿现象的发生。对于党政之间的关系要尤为重视,分政职责权限,不管是实行首长负责制还是党委负责制,首要的就是要理清二者的正副职责,这样避免出现问题时问责错客体的现象。

3.3合理扩宽问责范围

我国现有的问责制往往是属于过错性的责任追究方式。问责的范围基本上集中在重大突发事件或者公共安全责任事故上,显然这是不够的。对于领导干部的问责不应只局限在行政问责上,还要涉及行政决策和用人等方面;不仅涉及的行政作为,还要涉及那些故意拖延、互相扯皮的不作为行为;不仅要追究那些重大突发事件或者安全责任事故,还要追究领导干部的政绩问题,改变过去总是追究有过错的领导干部的现状,将对无过错但是无为的领导干部的追究纳入进来;不仅是经济上的问责,还要包括政治上的问责,只要不断完善问责的范围,才能更好地监督领导干部的行为,才能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顺应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3.4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的复出机制

领导科学论文篇(2)

赵麟斌等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0年3月出版

本书由长期从事领导科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专家、学者编写,致力于宣传和普及领导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全书从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野,系统阐述了领导的内涵、领导科学基本原理、领导体制与领导关系、领导决策、领导用人和危机管理,并深刻分析了领导变革与领导心理,尤其对领导文化和领导哲学进行了比较深刻的阐述,对探讨、发展、完善领导科学研究和实践操作方面作出了有益的研究和尝试。本书论述严谨、体系完整,既突出了理论研究的前瞻性和系统性,又能与实际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针对性。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及研究生“领导科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广大领导干部和兴趣爱好者的学习用书。

《中国的困惑》

凤凰卫视出版中心编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8月出版

本书以“经济转型、反思、医疗改革”等问题为核心,与诸位专家学者一起反思中国30年改革,对其中的冲突矛盾和未来前行路途中的困惑进行思考。

《领导文化新探》

赵麟斌等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0年4月出版

领导文化作为意识形式的产物,不仅是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总结,还是一种具有超越性、升华性和创新性的力量。本书基于领导文化与社会“和谐”相结合以及时代性地体现党政治国新理念的思考,从文化学基本原理清发厘出领导文化的蕴涵,深度阐述领导文化的体系构架、科学定位、演变规律和现代价值,评鉴领导文化与民主文化、地域文化、政治――行政文化等的共通性和差异性,在事实与理据相结合的基础上厘定现代――和谐领导文化的逻辑依据和现实基础,深刻分析领导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深处、行为方式上的现代转变,为建构新时期现代一和谐领导文化提供了积极的思考和有益的探讨。本书论述严谨、体系完整,既突出了理论研究的前瞻性和系统性,又能与实际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针对性。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及研究生“领导文化”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广大领导干部、公务员的学习用书。

《市场的逻辑》

领导科学论文篇(3)

论文摘要:人类文明已进入21世纪,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不断涌动的知识经济大潮对党员干部素质,尤其是领导干部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领导干部素质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到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发展 进程,因此,应找到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具体途径。

人类文明已进入21世纪,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不断涌动的知识经济大潮对党员干部素质,尤其是领导干部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跟上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更好地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任务,这是新时期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的 政治 课题。

一、知识经济对领导干部素质提出的挑战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古老的真理在当代被赋予全新的内涵: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是一种主导力量。在这一时代独立于知识经济大潮潮头的将不再是百万富翁,而是拥有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面对知识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在各个方面增强挑战知识经济的能力。

第一,要敢于创新,不断更新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同志在

再次,能够为知识 经济 发展 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作为高素质的领导干部,能够推动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从机制上保证技术走进 企业 ,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加速 科学 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能够任贤使能,并注重人力资源的培养和人力资本的投入,有助于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通过 法律 、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实施,能够消除新技术开发和商业化中的各种障碍,鼓励企业走技术创新之路,从而为科技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环境。

三、提高干部科技素质的基本途径

首先,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领导干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干部是实现干部队伍“高素质”的一个基本途径。理论上的成熟是 政治 上、业务上成熟的基础。同志强调,不学习理论,势必思想空虚、精神贫乏,是非不辨、方向不明。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是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前进的基础,是创新的动力。一个人的观察、分析、判断和归纳能力,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都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广博的知识。终身学习,是人们为获得全面发展与不断完善而采纳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是 现代 社会发展的必然。“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领导干部的素质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但其中最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理论素质,它对其它素质起着导向作用。因此,必须注重理论学习,把提高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放在首位。重点是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是、邓小平到三代党中央领导核心都倡导的名言。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志存高远的人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学习,不断以先进知识来武装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历程。作为干部要把提高知识素质养成一种觉悟、一种责任、一种政治行为和政治需要。因此,对领导干部来说,必须把理论学习摆在首位。

其次,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加大普及现代科技知识_77-作的力度。科学文化知识是领导干部从事领导工作的坚实基础。一般来讲,干部的领导水平如何,直接取决于干部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所以,干部必须要有拓展知识领域的广度,特别是在技术革命条件下,不仅要懂得经济、法律知识,更要懂得科技知识。那么领导干部如何才能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呢?一方面,要求领导干部自身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的进修培训制度,抓好继续 教育 工作,根据领导干部的实际工作需要和专长特点,加大普及现代科技知识工作的力度,以补充科技知识的“先天不足”。

领导科学论文篇(4)

党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的创新以先进文化为指导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面对国际形势和国内改革发展的深刻变化,我们党要完成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就必须站在战略高度提升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准确把握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趋势。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写进了党的代表大会报告,指出:“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就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展的要求,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定位。先进文化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是指导执政党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的“魂”,对执政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等战略视野、战略谋划、战略选择及战略实施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党的执政意识的确立以先进文化为基石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执政党的执政方略必须与历史环境和历史发展相适应。我们党正面临着实现协调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任务,作为执政党要改革创新国家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制度,首先必须要有清醒的执政意识。党的执政意识,包括执政的公仆意识、发展意识、法治意识、创新意识、固本意识、忧患意识等。只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才能真正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全面领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深刻含义。在现阶段最根本和最关键的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握执政规律,学会用发展的思路、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新问题,提高党执政兴国的本领、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并增强党自身的战斗力、创造力、凝聚力。先进文化对执政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产生巨大影响,是增强党的执政意识的重要基石,为解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面临的各种问题、把握执政规律提供了理论武器。

党的执政方式的完善以先进文化为支撑

党的执政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执政党领导、控制、监督公共权力的体制、机制、途径、手段和方法的总和;二是执政党处理与其他非政府组织的关系,影响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途径、手段和方法的总和。执政方式是党的领导水平、执政能力的直接体现,它关系到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是否科学、有效,关系到党的目标、执政的意图能否实现。在传统体制下,由于单位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的全面化,党对基层社会的领导更多的是通过单位贯穿到社会成员,作为普遍按行政组织模式构建的单位体制成为党实现领导的组织手段。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更要求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党的执政规律,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这就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多次反复强调,要加强党的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而任何先进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科学成果,都是正确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客观规律而形成的科学的规范的文化体系,有其严格的科学精神、科学内涵、科学方法,蕴含着创新的理论品质,为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现代科学的发展,使知识在全球范围越来越表现出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的特点,不仅出现了列宁所说的“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同时也出现了社会科学奔向自然科学的潮流。先进文化的发展,不仅对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直接对执政党的执政方式、领导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领导科学论文篇(5)

第二,有一定的政策理论基础,政治素质较为扎实。我绝大部分时间是从事办公室文秘工作。特殊的环境,长期的熏陶,使自己在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研究中,在对领导们身上体现的宝贵的政治知识、政治经验和决策水平的感悟中,政治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具备了一些必要的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特别是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我时时处处用党章严格要求自己,对照##机关党员先进性标准,注重加强党性锻炼,做到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勤奋学习,无私奉献,遵纪守法,维护团结,顾全大局,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立场坚定,努力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机关干部的形象。

第三,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工作作风求真务实。回顾自己参加工作以来的经历,不管在哪个岗位,无论做什么工作,我都能正确对待组织安排,做到吃苦耐劳,干一行,爱一行,努力干好一行。办公室既是上传下达的“枢纽”,又是##机关的“窗口”,工作繁琐而责任重大;调研室不仅要起草大量文稿,还要处理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既辛苦又默默无闻。在担任机关通信员工作的5年中,我坚持白天和晚上均在值班室做好值班工作和各种会议服务工作。在秘书科工作期间,我自觉树立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注意从繁杂的工作中提高服务规范化水平,对领导交给的工作任务,从不拈轻怕重,从不敷衍塞责,总是以愉快的心情去接受,以真诚的服务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综合科工作这两年多,在人手少的情况下,我总是以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事事以工作为重,以拼搏的精神去履行职责,尽最大的努力去克服困难,加班加点、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虽然受了很多苦和累,但我无怨无悔。2004年底我新婚期间和今年4月底爱人生孩子的时候,由于综合科分别承担着委员培训班、理论研讨会领导讲话、会议筹备工作和全国##第二批信息联系点工作会议接待工作,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实际情况,我放弃了早已准备好的婚假、产假计划,共请了5天假,就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第四,有谦虚好学的习惯,业务水平比较高。##工作犹如“万花筒”,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我学习的是经济管理专业,这同做好人民##工作的要求相差甚远。我想只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不屈不挠的韧劲,劣势总会变优势,不利总会变有利。工作和生活中,我注意虚心向领导请教、向同事请教,干中学,学中干,学习统战##理论和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努力提高自身政治鉴别能力、公文处理能力、文稿起草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取得了会计、行政管理专科文凭和法律本科文凭。长期办公室工作的磨练,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使我较好地掌握了文字材料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也积累了一些文字材料写作的经验。仅2004年以来,我草拟的领导讲话、总结报告、规章制度文件、述职报告、调研视察报告、理论文章、汇报材料、经验材料、社情民意信息等就有89篇。此外还积极撰写##信息、理论调研文章、社情民意等新闻稿件,其中58篇发表在市以上报刊、杂志、网站上。总之,通过苦炼内功,不断磨练,我具备了科长职务的业务素质,能够保证工作的开展和质量。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深深感谢党组织对我的教育和培养,感谢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我自身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主要是在工作上有时有顾此失彼的现象,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文字材料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各位领导、同志们,如果这次竞聘上岗成功,我将团结科室同志一道,从四个方面努力,做一名符合岗位要求的称职干部,不辜负党组织、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期望。

一是加强学习,当好“服务员”。我将以正在开展的“五型”机关创建活动为契机,从营造学习型科室入手,组织科室人员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综合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明辩是非的能力,增强谋事意识、效率意识、大局意识,提高文字材料写作水平。同时,甘当一名“服务员”,努力服务好##领导、服务好##委员、服务好##机关工作、服务好基层。

二是摆正位置,当好助手。综合科科长的职责是协助调研室主任、副主任抓好科里的工作。因此,在工作中我要争取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主动为领导出谋划策,分担工作任务;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抓住各个时期领导关注的重点,及时掌握、收集和整理各方面的信息,为领导提供优质及时的服务;充分调动和发挥本科室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把上为领导分忧,下为委员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超前性、主动性,力争不让领导布置的事情在本部门延误。

三要率先垂范,勤奋实干。科长岗位不仅仅是一个工作职位,更是一分责任和义务。在工作中,我要发扬以往好的工作作风,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又要尽快实现角色的转变,认真履行科长的职责,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在勇挑重担中练就过硬本领,在奉献中实践对事业的追求。要与科室同事们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工作上同步,发挥整体优势。要以身作则,不仅想的要比别人多,而且干的要比别人多。在具体工作中,注重落实,强化执行。按照党风廉政建设的规定和要求,严于律己,勤政廉政。

四要团结协作,锐意进取。##机关是一个大家庭。工作中,我要始终坚持以诚待人,多交心通气,营造团结和谐的科室氛围,努力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共事讲团结。热情为领导服务,为基层服务,为各专委会服务,加强与其它科室之间的协作配合。根据领导的意图,进一步探索加强和改进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新路子,努力拓宽社情民意信息来源。抓好科室管理,力争使科室管理规范,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领导科学论文篇(6)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科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上世纪五十年代钱端升、吴恩裕、楼邦颜、杜汝楫等老一辈政治学家先后在此任教,为学校政治学学科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八十年代在杜汝楫、云光、徐理明、李殿勋、王桂厚等学者的努力下,在全国较早地恢复政治学科,1983年获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组建政治系,先后设置政治学、行政管理本科专业。1998年政治学理论学科被评为司法部重点学科。

目前学院已成为国内政治学、国际关系与公共管理学科的一方重镇。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多层次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格局。拥有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两个博士点,政治学硕士一级学科授予权。拥有政治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国际政治本科专业;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科学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公共管理(MPA)硕士点;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科博士后招收权。现在校本科生860余人,硕士生159人,博士生37人,在站博士后2人,MPA专业硕士生72人。

学院下设政治学研究所、行政管理研究所、国际政治研究所和公共管理教研室四个教研实体;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4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1人、教授17人,12位教师具有海外教育背景。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学科经过多年积累,在中外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公共治理与政府改革、全球化与全球问题、东亚安全与地区合作等领域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并取得可观的研究成果。2001年以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一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一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项目一项,国家精品课程一门,与福特基金会、欧盟、全球环境研究所国际合作项目三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国际问题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等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含合著),两项科研成果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主要专家学者有:

石亚军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行政管理学与政府改革。

张桂琳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

蔡拓教授,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全球化与全球问题、政治学理论。

丛日云教授,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文化与公民文化。

朱维究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行政法学与公共行政。

孙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日本政治外交、亚太政治与国际关系。

潘小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政治制度、公共行政与社区治理。

杨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

刘俊生教授,行政管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行政、公务员制度与比较人事制度。

屈超立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政治制度史。

林存光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哲学。

学院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政编码:102249

领导科学论文篇(7)

Abstract: They have expected to survive and develop. It has directly impacted on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performance. Decision-making is essential activities and functions of leadership. In order to make more scientific leadership decision-making, we must a deeply understand an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leadership theo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eadership decision-making practices, it will be increasingly deepening leadership decisions on the basi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ology. how to achieve the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in leadership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关键词:科学化决策 领导决策 决策科学化 民主化 方法论基础

Keywords: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leadership decision-makingscientific and 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based on methodology

作者简介:郭彦(1980.8―),河南省周口市人,东华大学人文学院行政管理专业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化政府与信息管理、绩效管理。

决策是行动的导向,也就是说领导决策最终是要付诸社会实践的,并会对现实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全球经济信息化发展背景下,现代领导将如何应对?怎样才能使领导决策的科学水平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何使领导决策更科学化、更具有前瞻性?同时如何才能使领导决策更具有创新性?在新形势、新任务下这些就成了新时代的领导决策者首要面对和迫切思考的问题。领导决策是领导的开始,也是领导权力运作和领导责任发生的开始。领导的决策科学化程度不仅直接关系到决策本身的效率和成败,而且直接关系到整个领导主体的得失成败,也直接关系到整个领导客体的切身利益和现实命运,并且影响深远而重大。

一、科学化决策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能

(一) 究竟什么是决策

时至今日,对决策概念的界定不下上百种,决策的复杂性决定了其不可能有统一的看法,诸多界定归纳起来,决策基本有以下三种理解: 一是把决策作为系统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确立目标、设计和选择方案的过程。二是把决策看作是从备选的行动方案中作出最终抉择,是决策者的拍板定案。三是认为决策是对不确定条件下发生的偶发事件所做的处理决定。所谓决策,就是为未来的行为制定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决定采用某种方案的过程。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为实现某一目标,就需要拟定行动方案,并选择决策者认为是最佳的方案执行。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目标能否实现[1]。

综上所述,决策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或实现某目标,在掌握一定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借助科学的方法,依据现实的客观条件,从提出的若干个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完美而科学的方案所进行的分析、判断、研究和抉择的过程。

(二)领导决策的实质和意义

1.什么是领导决策

领导决策就是通常讲的领导“拍板”[2], 即提出问题、拟定方向、制定计划、分配任务、解决出路和对策,作为最重要行为是领导主题履行职责的。领导工作的成效取决于决策的正确程度的高低,更取决于决策的科学水平。

2.领导决策的意义

拍板是领导决策的关键环节。从分析问题或进取愿望开始到制定并分析各种可行方案为止的一系列前期活动的必然结果,又是选择活动的艺术性的体现。

拍板选择的是未来实践行动的方向、目标以及策略、方法和技巧,所以它是至关重要的一瞬间。虽经过拍板前周密的分析,许多备选方案的优劣在数值上或在决策者的观念上却仍是相近的,没有决定性的优胜劣汰,此时导致最大后悔的可能性也最大。另一种使拍板结果出乎意料的是,拍板本身受到决策者许多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而且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决策的艺术性本身就包含着这些非理性因素的内容。[3]

(三) 领导决策一定要科学化、民主化

1、科学化决策的重要性

既然决策是领导工作的核心,各级领导干部就要高度重视决策的科学化,力求减少和避免重大的决策失误。万里同志说:“决策失误最大的失误。避免决策失误,就要做到科学决策。”[4]

所谓科学决策,就是在科学理论和知识的指导下,经过科学的方法最终所做出的有客观依据的、经过择选的并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首要是科学的决策的理论原则和程序必须严格执行, 其次是依靠专业人才,运用先进和科学的决策技术和方法, 最终领导者用科学的思维依据科学的方法最终作出决断。

2.民主化决策的重要性

领导决策的科学化绝对离不开领导决策的民主化。没有民主化,就没有科学化,这是我们多年的实践所证明了的。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强调必须把决策建立在民主与科学的基础之上。早在1980年,陈云同志就指出:“一切引进项目,都必须有专家参加,必须是领导干部和专家共同商量。”[5]。1986年7月31日,万里同志在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我国政治体制上的一个重要弊端,就是领导权力过分集中,决策制度不健全。决策失误己经给党和国家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比如。他严肃批评说:“我们至今仍然没有建立起一整套严格的决策制度和决策程序,没有完善的决策支持系统,咨询系统,评价系统,监督系统和反馈系统。决策的科学性无从检验,决策的失误难以受到及时有效的监督。直到今天,领导人凭经验拍脑袋的做法仍然司空见惯,畅通无阻。决策出了问题难以得到及时纠正,只有等到出现了大问题,才来事后堵漏洞,或者拨乱反正,而这时己经悔之晚矣。这种盲目拍板、轻率决策的情况,现在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6]

3.正确把握领导决策中民主化科学化的关系

领导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事实上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表明,现在比较流行的“科学决策”就是建立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之上的理论和方法,其整个决策程序都依托于民主并贯穿着一根民主的红线。这使两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趋于一致,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或错误,确保决策的正确和成功。[7]

二、稳操胜算的深层理念――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方法论基础

(一)实事犹须求是

1.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最基本出发点:从实际出发。

领导决策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于大量信息的获取。其第一步就是在收集大量信息情报的基础上,通过信息的比较,发现问题,提出决策,并制定目标。其次,对领导决策主体状况的估计也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再者,在决策的方案选择上也要遵循实事求是,并对多方案进行综合的实事求是的决断。最后,要对最终模型做可行性研究和评价反馈,利用科学的方法手段来最终论证目标和模型是否科学和实际可行。

2.从实际出发的科学化领导决策的方法原则

从实际出发的科学化领导决策必须遵循的方法原则:高质量的情报是科学决策的依据;决策必须切实可行,决策不符合实际,不可行,就毫无价值;决策具有时代性;可调节性是决策科学性的重要标志;实际所反馈的信息对初始的决策做出相应的调整;科学化的决策应以提高效益为中心,讲究实效,重视效率,符合又快又省的要求;群众性原则,科学化的决策同时应该是民主化的决策。在决策活动中,应集中群众的智慧,发挥群体决策的作用。决策程序的科学化需要决策方法的民主化来保证。[8]

(二)决策全方位理念:系统思维

1.系统思维的含义

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个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构成系统必备的条件:一,凡是系统必定是个整体;二,凡是系统都有两个以上的组成要素;三,凡是系统都有一定的边界;四,凡是系统都有一定的结构;第五,凡是系统都有一定的层次。[9]历史和现实都反复告诉我们:任何决策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许多因素,包含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要求我们必须用系统方法进行科学的领导决策。

2.用系统方法进行领导决策

现代系统方法把对象放在系统的联系和结构中加以研究和处理,将对象作为一个具有一定要素、结构和功能的整体,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综合地考察研究对象,从而使目标从整体上获得最优的方案。[10]从而系统方法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三)植牢坚定性这块基石,勿做“刻舟求剑”般的愚事

1.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是一项斗争艺术

任何一个有作为的领导,为了实现其领导目的,保持正常的领导秩序,总是要确定一系列原则。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不可能忽视必要的策略的灵活性。早在1938年5月,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就提出了战术运用上的灵活性问题。他说:“灵活性就是具体地表现主动性的东西。” [11] “灵活地使用兵力,是转变敌我形势争取主动地位的最重要的手段。”[12]

2、原则性和灵活性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但又相互作用不可分割。

一方面,灵活性要有原则性作指导。如果离开原则性讲灵活性,就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另一方面,原则一定要灵活执行。因为原则是长期起作用的,并带有方向性的东西,如果不能根据不同时间、不同条件采取符合原则的灵活的策略和方法,原则就会僵死;离开环境和条件,机械地搬用原则,必然导致事业的失败。

(四)总揽全局抓好局部的协调

1.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保证:总揽全局抓好局部的协调

领导者需要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作出决策,完善决策,落实决策,并在落实决策的过程中酝酿新的决策。做好协调工作,提高协调水平,探求协调规律,直接影响到工作的进程、领导的声望和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新形势对领导决策提出的迫切要求。

2.协调在领导决策中的重要地位

“协调是一种领导艺术与公共关系密切结合的综合行为”[13],就必须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原则性就是把握根本点,灵活性就是找准切入点、结合点。坚持原则立场是任何协调的必备前提。一个明智、冷静的领导者,无论何时,何地,面临怎样的复杂情况,都绝对不能偏离原则立场。[14协调必须遵循其基本原则,从根本上说,作为领导首要确定的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有的协调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只能是致力于维护人民的总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是对合格领导最理性的检验。

三.总结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决策贯穿于一切领导和管理工作的始终,并直接影响着领导和管理的绩效。决策是领导的基本活动和职能。只有深刻的理解并遵循领导决策的理论及原则,才能使领导决策科学化。随着领导决策实践的发展,对领导决策科学化的方法论基础的研究也将日益深化。只有坚持了正确的领导决策科学化的方法论基础,我们就有了稳操胜算的深层理念,这样领导决策科学化才有了保证。

参考文献:

[1] 赵丽芬,管理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2][7] 邱霈恩,《领导学》(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尤远文,领导决策方法论[J],中共中央党校,2002

[4] [6]《万里文选》,人民出版社,1995

[5] 《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8] 贺善侃,《解读和谐社会领导力》[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9] [10]张秀华,栾树森,姜秀英,张海波《领导与决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11] 《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

[12]《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