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领导力心得体会

领导力心得体会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12 15:12:23

领导力心得体会

领导力心得体会篇(1)

一、收获

一是感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本次学习通过《清华文化与清华精神》课程讲解和漫步清华校园,让我对这个中国的最高学府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清华是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也是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学之一,当我第一次置身于清华园中,便深为清华浓厚的学术氛围、历史文化所倾陶,水木清华一百余载,清华大学蕴育着独特的精神魅力,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务实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始终引导着学生走“爱国、成材、奉献”的道路。

二是获与各位学员学习交流机会。此次在清华大学举办的XX省XXX族自治县领导干部领导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学习培训,学员来至我县XX个乡镇和XX个县直部门部分副科级以上共XX名领导干部,涉及面广,涉及部门多,这给从教育部门刚转到乡政府从事服务工作的我,是一次学习交流的大好机会。在短短的清华学习生活时间里,我努力找机会、抽时间向各个乡镇的领导学习交流工作方式方法,虚心向县直部门领导请教工作经验,互相取长补短,为我今后工作开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是学习了系统专业的理论知识。参加系统专业的理论学习一直是个人比较强烈的主观愿望。此次培训的内容广博,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文等方方面面,同时又渗透到以上各方面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实际问题,诸如市场经济、公共服务、应急管理、环境保护、农业农村发展、领导艺术等等,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系统性。此次培训,教授们都站在至高的角度,举一反三,结合案例综合分析。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明白了在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时要学会从各角度、多方面科学系统地思考。

二、体会

一是在学习上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次学习的内容比较多,也比较适用。包括:领导科学与艺术、突发事件与舆论导向、领导者语言表达艺术、领导心理调适与压力管理和县域经济等等。加之十几位教授、专家渊博的知识、精彩的演讲,特别是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牢记于心,给我带来很多感慨和思考。在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我越来越觉得学习对于提高自我和指导工作而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因此,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将把这次所学习的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向领导学,向群众学,向实践学,切实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用所学到的知识去指导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政策理论水平、法律知识水平和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增强自己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和本领。如通过学习《领导理念与领导艺术》,让我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怎样运用科学方法和领导艺术等,既有利于调动下属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有利于增强干部的执行力提高工作效率,事半功倍。

领导力心得体会篇(2)

一、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在思想政治上保持先进性。

1、认识学习的重要性,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许多新事物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探索,许多新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去解决,我们的国家,正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我们的党,正在向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方向努力。这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修养、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思想上重视学习,勤奋学习,才会有不断前进的动力。否则,只能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增强学习的针对性,解决“学什么”的问题。首先,要致力于学理论。在当前,特别是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中央关于开展先进性教育的部署,认真开展学习培训,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努力在思想政治上保持先进性。其次,致力于学业务。结合实际,学习各种与岗位要求相匹配,并力争成为行家里手。再次,要致力于学知识。广泛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学历水平,促进全面发展。

3、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解决“怎样学”的问题。学习如此重要,要学的东西又如此之多,工作任务又是如此之重,只有讲究学习方法,端正学风,才能学有所得。要挤出时间学,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少一些休闲,多一些学习。要持之以恒学,以“读书破万卷”的精神,下苦功夫,刻苦钻研,长此以往,必有所获。要结合实际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力求做到学以致用。要多途径学,不仅要从书本上学,还要向实践学,向先进学,向人民群众学,努力实现素质的大提升。

二、勤思考,不断推进思维创新,努力在谋划思路上展示先进性。

1、养成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思考激发活力。“学而不思则罔”。作为一名党的基层工作者,要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并使之成为一个良好的习惯。要通过认真的思考辩疑解难,增强思维能力,无论对任何事情都要多问个为什么,探求事物的发展规律,养成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良好习惯。要把思考贯穿于学习的过程中,把脑筋开动起来,更多地获取外要信息。

2、培育一种总结提高的能力。总结才能提高。总结是一个思维过程,是基层领导干部增长才识的阶梯,是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环节。身处第一线的基层领导干部,每天都会获得大量社会生活层面的经验材料和感性认识,对这些经验材料和感性认识加以梳理加工,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获得符合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在不断总结中,通过用心的思考,基层干部的经验会不断积累,才识会不断增长,同时内化为自己的工作能力,将对自己的工作实践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3、树立一种开拓创新的意识。思路决定出路。工作上的创举,来自思维上的创新。一个好的工作思路,将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要不断强化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创新能力,使自身的思想观念紧紧跟上时代的发展脉搏。在具体工作中,要注重破除头脑中固有的条条框框,如思考问题的非此即彼性,办事情拘泥于固定模式的局限性,抓落实按部就班的被动性等等,突破惯性思维的束缚,从而用新理念、新思维去破解现实中的各种难题,实现新的跨越。

三、重实践,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努力在本职岗位上体现先进性。

1、坚持实践第一。在实践中培养、锻炼、造就干部,是我党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同志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资本,而是靠实践。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实践作为最好的课堂和最大的熔炉,积极投身到实践中去。在具体工作中,关键是要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在实践中干出实际效果,实现人生价值。在实践过程中,还要正确对待困难,到艰苦的环境中磨练意志。只有化压力为动力,变困难为机遇,才能在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有所作为。

2、坚持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与核心,它要求人们热爱本职、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每一位基层领导干部,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承担着神圣的使命,能否做到爱岗敬业,关系十分重大。领导干部对待自己的岗位可以有三种态度:一种是把岗位当成是谋利的工具,一种是把岗位当成是谋生的职业;一种是把岗位当成追求的事业。作为一名党的基层领导干部,毫无疑问,应当视岗位为事业,把岗位作为一种责任,在平凡的工作中作出不平凡的业绩,把个人的事业融入建设有中国物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

领导力心得体会篇(3)

一年里面临新的挑战,我们清清楚楚认识到工作需当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营造和谐团队,严律守纪,规范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质,努力奋斗,与时俱进,放眼世界,继往开来,憧憬曼妙的未来。

石总经理画龙点睛地指出今年贵州电网公司的任务建设,即言简意赅概括性地总结“抓市场,重管理,围绕一个核心,突出两条主线,抓好三个中心任务”,使我们大抵知道今年的总体工作思路,更重要的是体会到此次会议转达了振奋人心的精神,这种具有指导意义的精神成为我们今后工作中批判战略方针,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做人,做到品德兼优的职业员工。

作为铝线车间电工班的班长,我更能够发自内心的感受到企业需重管理的重要性。企业管理和治理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一致的道理,在企业的所有资源中,最重要的不是钱,也不是机器和市场,而是人。随着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进步,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越来越来深入人心。所以,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则是要求领导与下属的关系要做到依靠人、尊重人、激发人,唯有这样怀柔的领导才能使企业走上正规,迅速发展。

当今社会,企业管理已经开始从过去单纯的追求利润,转为越来越重视利润的创造者——员工的因素。故公司的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相结合更能有效地促进企业绩效的最大优化,才能使公司生机勃勃,熠熠生辉。

所谓人性化管理是在充分认识人性的基础上,按照人性的原则去管理,利用和发扬人性中有利的东西为管理和发展服务,同时对于人性中不利的一面进行抑制,弱化其反面作用。采取“人性”的方式方法,尊重个性,而不是主观地以组织意志和管理者的意志来约束和限制员工,在实现共同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工人的“个人空间”,而不仅仅是靠理性的约束和制约制度的规定来进行管理。

人性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结合起来才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人化管理更能强调管理的艺术性,而制度化管理更能强调管理合理的科学性。两者相辅相成,人性化管理应当以合理的科学的制度为前提。制度化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硬件”,而人性化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软件”。“硬件”是基础,而要运作更好,效率更高,则要有更好的“软件”。

领导力心得体会篇(4)

第一,内容丰富。本次培训的主题是“云南省__州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而培训课程十分丰富、全面,我州62名学员(其中:厅级领导3名、正处级干部3名、副处级干部28名、科级干部28名,妇女干部5名、少数民族干部21名)先后聆听了九位教授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领导者的法治思维》、《充分发挥和法律调控手段解决当前存在的》、《建立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中国应急管理形势、任务与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突发事件情景构建与预案管理》、《系统科学与哲学思维》、《国外应急管理的实践与思考》和《传统文化与人文素养提升》等多方面的知识。课程设置科学,有宏观、有微观、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操作,教学案例生动、具体,可以说是门门丰富,堂堂精彩。除此之外,为进一步帮助学员全面领会所学知识,这次培训还安排了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操作教学,先后安排了《桌面推演》、《案例教学》、《模拟演练》、《现场操作教学》和《结构化研讨》等课,对理解、消化所学理论知识帮助很大,深受启发。

第二,方式灵活。本刘锐教授所讲的《领导者的法治思维》,以深入浅出的道理、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解了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规则性思维、合法性思维、程序性思维、权义性思维和权责性思维等五个方面的法治思维能力。让我深入了解规则性思维要求先立规矩后办事,立好规矩再办事;合法性思维要求合乎法律文本的具体规定,合乎法律的目的、原则和精神,正确对待“坏法”;程序性思维要求要有程序,并且程序应正当;权义性思维以权利、义务为工具去审视、调整社会关系,处理社会矛盾,认真对待权利,切实履行义务;权责性思维要求有权必有责,权责要相当。马宝成研究员所讲的《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以他自己的独到见解,让我对治理理论的兴起和基本内涵、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及其主要对策等方面有了深入的了解,使我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充满了信心。李雪峰教授的《桌面演练:食品安全应急》,让我了解桌面演练方法,不仅使我积累了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处理经验,而且让我提升了突发事件形势研判能力和决策能力。张志和研究员所讲的《传统文化与领导干部的文化修养》,让我深感到,作为当代领导干部不仅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要了解西方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知识,而且深知当代领导干部比古代官员的眼界更宽阔,理应具备更高的文化修养;特别是使我真正领会了2013年12月5日在山东考察时对文化作用的重要指示:“文化作为国家系统中的协调性机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决定了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建立一种什么联系、形成什么结构、具备什么功能。文化发展是中国系统发展的重要环。”提高文化修养的目的,就是为了正确地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我国目前所处的历史位置和发展形势,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当代的领导应以开放的心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借鉴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提高文化修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搭配得当。为提高学员的知识面,在培训期间还安排到国家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等现场教学,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参观考察国家博物馆:让我回望时间长河,中国共产党初创时仅有50多名党员,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九十四年间已发展党员8779.3万余名。党的一大通过纲领把党的名称确定为“中国共产党”,党的七大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正式写进,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纲领、宗旨和理论,才能给人民带来翻身解放的希望,也赢得了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回味这十天的学习,心中的收获颇丰。具体总结起来主要有两点:“非常难得、非常庆幸”。

首先是开阔了视野。首都北京是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枢纽,也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北京又是中国最大的科学技术研究基地,有中国科学院等科学研究机构和号称硅谷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每年获国家奖励的成果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北京也是全国教育最发达的地区,2000年调整后高等院校59所,其中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都是全国最著名的学府;北京还拥有亚洲最大的图书馆在内的24家图书馆,门类众多的博物馆超过百家。这次在北京举办异地专题培训还安排了具有代表性的现场实践教学,从而开阔了视野。

其次是丰富了知识。通过这次在“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__州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学习,使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使我了解治理理论的兴起和基本内涵,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和主要策略;了解了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规则性思维、合法性思维、程序性思维、权义性思维和权责性思维等五个方面的法治思维内容;深刻领会了加强应急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建设,必须建立科学的应急响应制度,加强应急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开展综合宣传教育工作。

领导力心得体会篇(5)

自9月份以来,学校根据省、市委统一部署,全面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这次主题教育中我严格贯彻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力求达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目标。根据安排,和大家一起学习了 “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内容,通过学习和思考,认识到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一定要从自身实际、岗位实际做起,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真抓实干,尽职履责。

一、深刻认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

认真学习党的历届领导对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论断后,发现我们党对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有非常清醒的认识,这是国之大幸、党之大幸。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深刻提到形式主义的危害,“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报告》中也提到,“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就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在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要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保证全党集中统一、令行禁止。这表明党中央把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提到新的高度,充分彰显我们党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坚强意志和坚定信心。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违背我们党的性质、立场和宗旨,严重腐蚀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绝不只是思想方法、工作作风问题,更是深层次的政治问题。正如所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我们必须从政治高度审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实质,从思想和利益根源上认清其危害。一方面要看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加强政治建设的重要障碍。形式主义、宫僚主义只图虚名,不求实际,严重妨碍了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实践中丧失了许多宝贵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危害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极易诱发干部的懒惰思想和投机心理,助长党内和社会上的弄虚作假行为和浮夸之风,只求个人利益而不为人民做事,违背党的群众路线,危害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已经成为影响党的执政基础的大问题。

从现实情况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一些新动向新特点也值得我们警惕。一些干部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即使学了也只是用来应付场面、装点门面,而不是结合实际俯下身子抓落实等等。针对这些新问题新特点,我们必须像要求的那样,聚焦突出问题,充分认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多样性和变异性,摸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不同表现,紧密联系具体实际,既解决老问题,也察觉新问题;既解决显性问题,也解决隐性问题;既解决表层次问题,也解决深层次问题,抓出习惯,抓出长效。

二、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实质分析透彻,指出“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了矛盾和问题。官僚主义实质是封建残余思想作祟,根源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观扭曲,做官当老爷,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我本人在工作生活中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甚至可以说是憎恨,因为这与我们党一直坚持的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都是背道而驰的。

反对形式主义,就是要着重解决工作不实的问题,改进学风文风会风,改进工作作风,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担当、敢于坚持原则,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反对官僚主义,就是要着重解决群众利益不维护、不作为的问题,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坚持民主集中制,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坚决整治消极应付、推诿扯皮、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

三、真抓实干,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我本人在工作中虽然可以说尽职尽责,时刻谨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但是认真剖析自己后发现自身仍然存在部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影子。主要表现为学风不实,理论学习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于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缺少逐条逐项深学细读;因为工作繁忙有时会忽视与广大师生的交流,工作部署后有时没能及时询问群众的反馈。

领导力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新政治生态;领导干部;心理边界

人们对边界问题的关注首先是基于组织管理的结构架构与功能设计,从群间关系到社会特征理论认识,个体在依附组织时,会对组织产生较强的的同一性意识,并对组织产生高度认同,这种认同构成了群间比较的社会边界,在人的认知方式、价值取向、情绪情感及个性差异等方面产生影响,最终归结于个体理解、把握外部关系距离和秩序遵守的心理边界。当前新政治生态带来了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的大变化,领导方法与惯用路径也大相径庭,基于目的动机、权利与义务的感知和价值比较,都会促使领导干部表现出不同的心理边界,进而形成新的领导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一、领导干部心理边界构成的独特心理属性

心理边界作为人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是个体与组织内外环境交互影响中心理区分、行为控制的自我表现。领导干部心理边界无论从个体方面还是从群体类分上认识,都表现出独有的心理属性。1.政治社会化取向明显政治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一部分,个人与社会的互动总是与特定的政治关系相关联。心理边界一方面反映出这种社会化的结果,另一方面又作为一种控制界限对人的政治社会化取向产生影响,因此人的心理边界的确立包含政治社会化的内容。但由于人所处的情景及人际比较时选取的维度不同,通过自我分类建立起的人际、群际间感情和价值意义的区分及认同感不同。相比较一般社会人,领导干部更重视自身政治社会化中的角色扮演,政治认知更强,政治信念更突出,对外部政治环境变化和政治评价更敏感,而建立于政治信念、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基础上的政治性格又决定和影响着政治行为方式,这一切成为领导干部心理边界建立的前提,也使领导干部的心理边界更带有政治化色彩。领导干部自我概念的确立和自我分类可能更多从政治情景出发,而不仅限于一般社会人的认知模式、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惯势的范围界限。新政治生态实际上带来的是政治社会化的环境变化,作为一种开放系统,个体自组织与环境之间虽然存在着边界划分,但更需要与这种政治环境保持动态的联系,领导干部作为自组织系统,其原来固有的心理边界因环境变化适时作出调整和重新构建,在凸显政治社会化时将会更多因应时代政治的要求,从自我定位和新的价值观、信念确立达成新的政治认同和社会归类。2.权力动机突出权力动机理论指出,人们有一种影响和控制他人的愿望和驱动力,这构成了人的权力动机。从对边界的属性认识,边界具有限制和授权的双重属性,既表现为一种规则和制度,又体现为一种对秩序遵循的社会关系,心理边界无形中是在人的意识、情感、价值判断以及行为倾向等心理活动中生成的判断标准,本质上展现的是一种控制和调整功能。对于领导干部来说,竭力谋求更高领导职位或“组织中的权力”是诸多领导行为的出发点,也是一种领导工作价值取向,权力所表现出的限制和授权功能恰恰又成为确定这种领导价值的边界标准,高权力能够带来更强、更广泛的社会影响,这既体现了领导价值,同时也反映出领导心理边界。通常情况下,权力需要与领导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几乎大多数领导干部都有高权力需要的动机追求,他们希望通过控制环境和他人来展示自己的优越感和影响力,而这种权力动机也成为领导干部心理边界的构成要素和独有心理属性,权力追求和获得成为最重要的领导价值取向,权力的心理界限成为激发领导行为动力源泉的标准线。新政治生态下,虽然政治环境和权力运行机制已经发生变化,但权力作为政治环境构成部分,如何看待当前的权力影响,如何使用权力来体现领导价值,是作为政治主体的每一个领导干部绕不开的话题,新旧政治生态不同,领导干部对待权力的心理界限理应不同,虽然不能忽视权力动机的存在,但过分把权力追求作为领导行为的标准和至高目标也是与新政治生态格格不入的。3.成就感取向强烈获得成功既是一种人格完善过程,也是影响人行为的驱动力。高成就需求者总喜欢设立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并愿意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积极努力,在伴有兴奋、惊讶、好奇与探索等情感体验中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感,这构成了自我概念的基础,亦成为心理边界建立的前提条件。由于领导干部拥有权力和社会支配的权威性影响,在名誉、地位及控制上表现出更高的优越感,在成就感上表现出更高的社会期望,由此在心理边界划分上,也更看重个人成就的社会评价和认可问题,成就感成为领导干部心理边界确立的重要心理属性。新政治生态下,政治环境变化催生了领导“政绩”新的内涵,领导干部要积极有所“为”,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和成就感,但“有为”不是“政治秀”和做表面文章,领导干部应敢于担当,真正从社会发展需要去做,才能够树立起正确的成就观,才能确立起客观、正向的心理边界。4.权威感取向敏感在马克斯•韦伯看来,个体关系和组织维系离不开各种权威的影响,从传统家长制向法理型转变,人们习惯于接受权威和服从权威,在人与人之间保持一种秩序关系。心理边界作为人的一种心理防线,是使自身与别人保持一种恰当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表现为对秩序的遵守和从对方那里赢得尊重,因此距离和秩序构成了心理边界的主要形式。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权威感在确定人际秩序关系上比其他社会类群都更加突出,无论从传统观念还是从当代权力运作机制上认识,权威感所带来的地位、名誉、声望和控制的心理优势就是凸显的领导者心理边界,权威树立既是一种权力、等级的外显,同时也是心理边界标准划分。看重等级,重视名誉,计较规范遵守,敏感于他人的意见、褒贬和批评,这种在周围所划定的权威心理边界较一般人更加凸显和敏感,是不能碰及和破坏的,领导干部也更愿意通过权威心理边界保持一定的距离,体现秩序关系,获得下属尊重。

二、新政治生态下领导干部的心理边界构成

人的心理结构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心理边界作为人心理结构的外在“隔离带”也会随着外部环境变化而发生变化,领导干部的心理边界更容易受政治环境的影响,新政治生态下,领导干部心理边界构成必然会随着这种政治生态变化而加以改变。首先,领导干部自我概念构成了其心理边界的基石。自我概念来自于自我观念、自我意象、自我意识及自我评价,通过自我概念的界定,人们能够确定“我是谁”及与他人的差别,无论对自我是否能客观、准确地知觉判断和评价,自我概念的确立就如同一种“边界划定”,使人与人之间保持了一种稳定的秩序化关系,因此一个人自我概念的界定越明确,越能建立清晰的心理界限感。无论早期的自我理论还是后现代研究,自我概念的建立都是取自于个体对自身特点的主观知觉和评价,而从个体期望获得尊重出发,这种评价大多取决于对自我的更多肯定,所以自我概念的建立更带有主观性。人们往往更多关注精神自我,诸如身份、地位、名誉、成就等成为自我概念构成最重要的内容,因而也成为个人心理边界划定的主要依据和标准,个体差异和社会分类往往取决于这种标准。人本主义重视自我实现中的理想自我,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里,通过“自我卷入”,人们更希望通过“公我”赢得“有意义他人”的评价,实现对“私我”的肯定,所以个体主义的“自足性自我”是与这个时代主流相背逆的,强调个人控制和排他性的自我概念虽然使心理边界更加清晰坚实,但没有包容、缺乏责任的价值取向,只能使自我封闭,走向狭隘。通常情况下,领导干部自我概念构成更重视来自于身份、地位、名誉、权威控制等方面的优越感,并由这种优越感而产生能力、自我效能的中心主义。新政治生态强调制度、规范和责任,确立什么样的自我概念,这既是一个领导价值问题,也是一个自我定位问题,如何看待政绩与能力,如何看待利益与权力,这是确立领导干部自我概念的实质,也是划定领导干部心理边界的焦点。一些干部把突出形象政绩看作是自身能力使然,把权威服从看作自我肯定,把利益诱惑看作成就回报,脱离群众和工作实际,在权力面前往往不能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在利益面前往往迷失自我,导致自我概念模糊、心理边界不清。其次,角色认同成为领导干部心理边界划定的载体。从社会心理学理解,角色存在于社会系统的互动关系中,人的社会地位、身份不同,与之相对应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就不同,从而决定了一个人社会角色不同。角色认同既是一种角色期待,也是一种角色定位,其实质就是对于一个人权利与义务一致性的社会期望。受制于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角色认同更多体现出对角色的基本规范的遵循,只有按照此规范去做,才能满足对自身角色规定一致性的社会期望,因此角色认同具有制约、控制和规范个体行为的功能,能够使得个体与他人区别开来。从这方面认识,无形中角色认同在社会互动关系中划起了一定的边界,凡是角色越明确并符合社会期望,越能得到社会认可,个人越能准确地把握好自己的角色,确定自身权利与义务的界限;反之,角色混乱将导致这种权利与义务界限混乱,从而导致心理边界混乱,心理边界混乱反过来会加重角色混乱甚至导致角色冲突。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角色认同首先体现在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的认同,这既是领导干部应遵循的角色规范,也是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心理边界。“角色模糊”“角色偏移”及“角色错位”表面上是一种角色意识缺失,实质上是由于个人对与自己特定身份相一致的权力、义务的认知偏差造成的。领导干部没有责任感、使命感,就是突破了自己应有的角色规范,“公权力”变“私权力”就是突破了党性原则和政治觉悟的心理底线,把自己混同为一般社会人。新政治生态下,领导干部要明晰自己的心理界限,就需要保持个人与社会在自我角色期望上的一致性,特别需要强化党员的角色意识,通过党性修养和以身作则,达到领导干部角色的高度认同。再次,人格要素构成了心理边界的指向性。人格作为因应和调节外部环境的身心系统,首先是具有激发和唤起个体内在力量的动力特点,个体应对一定情景刺激时行为反应的度不同,表明在动力特点上存在着人格差异性;而从人的心理倾向性上看,人格在人的认知、情绪、意志及态度等心理特征方面也表现出个体差异性。当一个人的人格不断融进社会文化因素时,会在人的生理、心理及具有社会意义的内在特征上形成完整、统一的人格结构,心理边界的形成恰恰受制于这种人格差异性影响。研究发现,一些人格特质成为心理边界建立的指标,如自尊心强的人相对于自尊心弱的人更不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他们不会为获得积极的评价而一味取悦别人,相反,他们总是注重与别人保持适当的情感距离,心理边界是明晰的。自我监控者对环境变化表现出更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性情和态度表达更具有心理尺度感,不同情境采取不同行为,心理边界清楚。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人格要素既表现出领导能力、领导性格方面的差异,更表现出人性化的道德尺度把握,同样的工作,是否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是否能亲民爱民、公平廉政、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这些都体现出领导干部人格中的道德尺度问题,而这也成为领导干部心理边界划定的重要标准。新政治生态带来领导环境的变化,环境塑造人格,领导干部不能因人格差异性而无视政治环境变化的新要求,相反的,更应该通过强化自我监控、提升人格素养来凝聚人心,发挥人格的正能量。最后,分类和社会比较构成心理边界的运行机制。从群体角度认识心理边界,人们总习惯于人际、群际间的分类和比较,以此使个体与他人区别开来,通过保持人际间的距离,维护一种控制功能和秩序关系的存在。群体压力和群体规范使得一个人可能在群体里更多采取他人取向,如顺从他人、关注规范、重视名誉;而通过与外群体的积极区分,能够获得更多自尊体验和优越感。心理边界建立来自于这种关系互动的分类和比较,并由心理边界的界定反过来不断强化这种分类和比较。领导干部对内群体有着强烈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是来自于领导者身份、地位、名誉、权利等社会表征的差别并由此带来的尊重体验和优越感,这使得领导干部愿意与外群体进行积极的区分并凌驾于一般人之上,所形成的心理边界更趋于封闭而不可渗透。事实上,新政治生态所带来的政风、党风、民风的改变,要求领导干部要主动融进群众中去而不是高高在上;要求遵循党内制度、规矩、纪律而不是与组织相隔离,在心理边界上应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三、新政治生态下领导干部心理边界的构建路径

心理边界表现出人的心理控制功能,在组织规范的接纳程度方面会对人的认知、态度、情绪、信念及行为倾向等心理活动产生影响。每个人都有心理边界,个体差异和环境变化决定了一个人心理边界的动态变化,新政治生态带来的是领导干部从政环境的变化,也必然带来自身心理边界的变化,重塑心理边界是因应环境变化的需要。首先,领导干部要增强“边界意识”。边界意识实际上就是规则意识,人没有边界意识,社会就会处于无序状态;为官者如果没有边界意识,就会越界与社会和市场争权争利,催生各种腐败。增强“边界意识”,对于领导干部来说,首要的是确立新的规则意识,一方面,面对当前新政治生态带来的制度、法纪、社会道德等规则变化,领导干部再不能习惯于以“政绩”代替一切的领导理念,突出“政绩”而忽略责任,重视权力而轻视义务,工作上不讲章法、不讲规律,作风上主观臆断而规则意识淡薄。另一方面,面对规则要有敬畏之心。强化规矩意识,只是思想上有了改变,但面对规则如果熟视无睹,依旧是老办法、老套路,实质上仍然是“新瓶装旧酒”,领导思维和方式方法永远不合拍于时代要求,面对规则只有敬畏之心,才能敬畏百姓、敬畏组织、敬畏国家法纪,把握好政治方向、确立政治立场,一切按规律办事,行为上才能遵规矩、守纪律,真正做到心里有“界”和有“戒”。其次,从人际心理边界评估中把握好心理边界的度。拥有权利和支配优势使得领导干部每天面临各种诱惑和复杂关系的处理,如何处理好公和私、情和法、利和法的关系,既是一种政规、党纪把握,也是一种做人尺度。有些领导干部原则不清、立场不明,“私”与“公”相混淆,个人感情凌驾于制度规范之上,心理缺乏人际关系边界评估的“度”,势必造成心理边界模糊、人际关系混乱,由此导致整个党风、政风、民风颓滥。要坚持党性和把守好政治关,就必须把握好心理边界的“度”,要有较高的人际敏感度和人际洞察力,既不做边界感弱的人,往往把自我与环境混为一谈,也不做心理边界极强的人,排斥或拒绝一切,保持人际距离、留有个人空间领域,“度”的把握关键在于把党性原则与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有机结合起来,无论面对怎样的关系处理,都不能突破党性原则的边界。再次,由正确对待自我到加强自爱。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正确对待自我就是如何客观、正确地看待权力和责任的问题。权力如同“多棱镜”,能放大人的优点、掩盖人的缺点,使自我迷失;权力又如同“变焦镜”,权力扩张和利益可诱惑性往往使人忘乎所以,混淆自我与他人界线,混淆公与私界限。尽责用权,权力与责任应是对等的,有权必有责;领导干部正确对待自我,首要的是认清身上的责任而不是关心权力大小,从责任出发而不是从权力出发,才能把握好关系分寸、做事分寸,做到心理有“边”有“界”。因此,领导干部在权力和责任面前应保持一颗“谦虚”的心,学会自爱。自爱不是自私,自爱往往是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础上更好地自我定位,保持适当的心理边界,与领导、同事、亲人、朋友等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认识自我和自爱就是一个问题的不同角度认识,只有正确地认识自我,才能使自爱建立于公利价值的追求上,才能真正体现领导价值,而沉浸于权力私有的自爱只能是损公肥己的狭隘的“爱”,只能是自我迷失,心理边界混乱。最后,领导干部应构建健康的人格。人格是构成心理边界的重要要素,健康的人格既不是施以绝对的控制,也不是无条件的服从和权威依赖,独立的人格体现高的自尊,而自尊程度越高,也表明一个人的心理边界就越清晰和稳定。构成领导干部人格的自尊不应来自权威崇拜和权威依赖,而应看真正为社会做了什么,为社会作出的贡献越大,赢得的社会尊重越高,获得的人格自尊感越强。所以,健康的人格归根到底来自于人的道德取向,领导干部只有不断提升人格魅力,才能凝聚人心;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和道德修养,才能构建健康人格,形成健康的心理边界。

参考文献:

[1]尼尔•保尔森:《组织边界管理多元化观点》,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2]周菲,白晓君:《个体心理边界:企业心理边界研究的基本命题》,《辽宁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3]郝宇青:《如何理解“政治生态”的内涵》,《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11期。

[4]白晓君,秦丽娜:《员工心理边界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年版。

[5]邢彦娟:《变革环境下员工心理边界的调适机制》,《经济研究导刊》2016年第18期。

[6]马哲军:《论党员领导干部的角色、职责、立场定位》,《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第9期。

领导力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用人吸附力战斗力持久力

一、领导过程的关键在于用人

在现实生活中,领导是与地位、权利、能力以及拥有影响力的特殊角色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领导就是在社会共同生活中具有影响力的个人在特定的结构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动员下属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带领他人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领导在群体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因为他始终是一种走在组织前面的引导力量,它决定着目标的发展和变革。有人说:“领导是第二生产力。”因为它虽不像科学技术那样直接创造财富,但是它可以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和和互动,使之成为组织目标实现的直接动力。这里的各种资源中尤为重要的就是人力资源,因为人是唯一一种能够扩大资源的资源,而领导活动的主要对象就是人,人一旦能得到有效地组合和利用,它就会实现原有资源的增值。从这个层面上来讲,“领导是第二生产力”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同时也显示出领导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生产力,对社会的发展尤为重要。从领导的含义可以得知,领导是一种依靠别人来实现组织目标的特殊活动,即就是领导与组织之间具有间接性,那直接性就应该体现在领导与下属之间,由此可见,组织目标是否实现的关键在于下属,而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能有效发挥关键又在于领导的用人。用人是领导活动艺术化的重要特征,它也是一个领导是否高效的重要衡量标准。一个不懂得用人的领导要想成为好领导是难以想象的。用人的前提是识人断人,用人的目标是通过激励、动员等手段来达到组织目标实现途径的最优化。用人也是一种技巧,古今中外,大凡一个优秀的领导者,都是一个用人专家,他(她)能准确判断下属的需要,从而去满足需要来激发下属的积极性,有效地实现了组织目标,方才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

二、领导用人的“四力”

(一)改革最显吸附力

如上文所述,用人是领导活动艺术化的重要标志,是领导成败的关键,也是组织目标能否实现的主要预测器。用人的前提是识人断人,即就是识别人才、善用人才。一般而言,人才不会在自己的身上标明“我是人才”等字样,这就需要领导者具有伯乐的眼光去洞察、挖掘人才。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从制度体制、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等方面去建立一套完整的识才机制和理念,敢于破除一些腐朽、过时的体制观念来吸附人才,这就是改革。

1、制度体制的变革

所谓制度、体制的变革就是改变原有腐朽落后的用人制度,使人才得以脱颖而出,合理利用。从古至今,这种敢于革除旧制的壮举不为罕见,三国时期曹操的吏制革新就为一例。汉末,政治上包括用人制度走向了腐朽,曹操对此看得真切,痛至其深,为此,自他登上历史政治舞台,便抱定了“任天下人之智力”的决心,冲破阻力,一步步地推开了改革吏制的方针,先后下达了三次“求贤令”。很快,曹营里便出现了文有谋臣、武有猛将的良好局面。重要谋士如荀或、郭嘉、司马懿,著名武将有许诸、徐晃等,文武兼备的有乐进、李典等人,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人才群体,在天下三分中取得了有其二的版图。又如新中国自成立初期,我国的政治体制包括人事制度也一度陷入僵硬的状态而无法适应快速的市场经济发展。为此,党和政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做出了许多改革措施。比如干部实行功绩制,用人注重知识、专业等等,这就为我国的人事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它势必纠正和改善政府与人才、人才与市场的关系。通过改革,人才得以脱颖而出,积极为国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

2、思想观念的变革

社会始终在不停地发展,这客观要求我们的思想观念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成鼎足之势。得人才者得天下,三人揽才各具特色。其中孙权用人的一大显著特点就是不拘年龄格,重用青年将领。著名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合,大败曹操。再如二战爆发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做出了一条震动朝野的决策,就是破格提升了陆军准将乔治马歇尔为美军总参谋长。由于当时的美军军事人才平均年龄总体偏高,马歇尔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破格提升4088名年轻军官,其中包括驰名中外的肯尼、斯巴兹、巴顿等人,这些人在二战中屡建战功,用事实证明了他们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军事人才。因此,罗斯福打破年龄、资格的旧观念来选用人才不能不算是成功的一着。今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的,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有了这一理念的转变,势必促进大中国各领域人才并起的良好局面。

3、工作方式的变革

所谓工作方式的变革,指的是现代领导者领导下的用人机构,在工作方式上主要依靠经验向主要依靠科学的转化。首先,我们广大的人事工作者领导工作经验丰富,在人才选用过程中,主要是靠经验,着重强调用伯乐的眼光去相马,这不完全准确,用人机构应该转变工作方式,用科学的手段来选拔人才,通过民主、通过竞争来发掘任用人才,由伯乐相马逐渐转变成赛马而不相马,其次,我国长期存在用人机构本身在知识结构上并不科学这种现象,要促进工作方式的变革,实现用人机构的科学化,必须改变组织人事部门的知识结构,要大力吸收数学、计算机、心理学、管理学等各学科各领域的人才来工作,改革传统的一切靠政治的工作方式来做好新时期的人才工作,只有人才工作做好了,发掘、选用、使用、管理才会科学化,更富有活力。

(二)核心最显凝聚力

常言道:“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这说明,凡干成大事业者,必有一个各类人才组成的志同道合、坚不可摧的领导核心,这个核心主要是相对领导者而言的,领导者的核心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体现领导与下属之间的核心凝聚力。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也就是说有作为的人愿不愿意为某个国家为某个集团效力,往往看这个国家,这个集团的领袖的素质高不高,团不团结,凝聚力强不强,也要看这些领袖们的个人影响力以及用人是否得当,是否唯贤。回翻历史长页,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核心集团比比皆是。汉高祖刘帮在个人武艺,统帅的兵力方面均不及西楚霸王项羽,两雄混战5年,最终为刘邦夺得天下,究其原因,虽有种种,但刘邦的核心作用,善用人才正是其关键的一条。三国历史上的蜀国也正是刘备和诸葛亮等人结成核心的产物。刘备深结仁义,得名将关羽、张飞;他雄才大度,真情真挚,得诸葛亮此奇才,使得蜀国屡战屡胜,由弱到强,最后鼎足一方。

其次,领导的核心作用也体现在领导与群众之间。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天下归心,必成大业。自古以来,凡成就大事者,无不侧重于民心的归附,善于凝聚民心,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汉高祖刘邦爱民如子,善待民众,占据了“人和”,成就了大业。新中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帮助民众打土豪,分田地,把军队建设成为人民的队伍,军民一家,如鱼如水,使人民紧紧地围绕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以共产党为核心。

由此可见,领导的核心在群众中的凝聚力是巨大的,是绝不容忽视的。领导者的核心是在与下属、与民众中体现出来的,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它也客观要求现行领导者注意培养自己的核心作用,那就是要推诚至下,肝胆相照,用人为贤,扬长避短,同时也要注意以人为本,人心向背,以德治国。

(三)信赖最具战斗力

自古自今,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会出现一些人在核心领导下尽心竭力,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而且全是出于由衷自愿。那是什么东西能让他们激发出如此强悍的战斗力呢?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体会到了上级对他们的高度信赖和尊重。首先,是相信下级,敢于让下级直言。其次,领导要敢于深刻自责,即自我批评。人无完人,领导也不是神,他也会不慎犯错误,此时的领导更应该广泛听取下级的意见,充分信赖下级,让下级指出自己的错误并深刻反省。再次,信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敢于放权、放手,用人不疑,任之而专,用人贵在得当,去疑。

显然,一个人才,一方面在承担责任,而一方面又得不到领导的信赖,受到领导的怀疑,其心境如何,干劲怎样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信赖是上级激发下级战斗力的有力手段,它也是我国古代总结、流传下来的用人原则,对现行的各领域领导者都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四)用养并重突出持久力

人才使用是一个才能输出过程,任何一种系统,如果只有输出而没有输入,这个系统将无法持续,不能持久。人才才能的发挥就是一个大系统。要保持正常的运转,必须重视人才的才能输入,具体来讲就是知识学习,业务技能提高,学术深造等。有人认为,自己是大学生或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已不需要再学习,然而,在这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里,任何一个人在学校阶段所获得的知识不过是一生所需知识的10%,其余90%的知识还有待在工作中获取。“继续教育”“终生教育”已经成为每一个不甘落后者必须进行的知识输入活动,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源源不断地输入我们的才能,报效国家。古语道:“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因此,为了使人才持续地国家为集体做出贡献。每一个领导者都应该把人才培养重视起来,大胆地起用人才,多方面地培养人才,使人才在整个目标实现过程中充满活力,永葆生机。

三、结论

自古以来,人才都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关键力量,它也被历朝历代各级领导所重视。我们的古人在具体的历史活动中的确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用人经验,值得后人借鉴和深思。但是我们也得充分认识到古人用人的局限性,这也是由当时的历史环境所造成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用人理念应该是更为丰富和深刻,这就客观要求现行的领导者在借鉴古人优秀的用人技巧的同时,也要富有创新精神,使之与实践相吻合,而且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等新的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优化利用,大胆地改革一切不利于人才选用的制度,观念及工作方式,使各位领导在核心中团结人才,凝聚人才,善用人才,运用各种手段使各类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地积累和深化自己的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国为民做出积极贡献。当然,理论上应该这样的,这就需要各行各业乃至全社会都来积极致力于新的探索和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齐永钦.领导科学案例选[K].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2]钱学森.现代领导科学于艺术[M]总参谋部、宣传部、政治部编,1985.

[3]董书城.中国帝王术[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