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志愿服务工作经验总结

志愿服务工作经验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28 09:19:49

志愿服务工作经验总结

志愿服务工作经验总结篇(1)

宿州市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始成立于2016年,原成立名称为宿州市高新区爱心企业联盟,后经宿州万众传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申请,宿州市民政局核准,更名为宿州市青年志愿者服务队。

一直以来,宿州市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都牢牢地将志愿工作与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让市民通过亲身参与志愿服务或者接受志愿者的帮助,切实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大力弘扬和推广“快乐义工,快乐奉献”、“把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做一辈子的义工”等具有特色的志愿文化理念,从而提升自身的文明素质。

宿州市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长期以来逐渐形成“实验——推广——总结——普及”的志愿服务项目实施机制。服务队利用资深志愿者的智慧与经验,对新的志愿服务项目由直属总队进行探索试验,逐渐成熟之后向镇(区)、社区(农村)推广。同时,志愿者骨干前往社区(农村)总结分析服务项目实施的经验教训,调整完善之后进行普及,让更多的群众受益。五年来,宿州市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项目从单一到丰富、从传统到新颖,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涌现出七大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如爱心企业联盟、圆梦课堂、绿色环保、爱心送考、亲子义工、社会探热针、应急救援。

随着宿州市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社会化、事业化的发展,打破了以往单一的组织推动的架构,逐步形成了“党政重视、团青推动、社团管理、公民参与、社会支持”的志愿服务发展格局。同时,还吸引其他部门、企业、社会团体、热心人士支持。

近年来,宿州市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着力构建有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推动成立宿州市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事业发展指导委员会,实现了“三个率先”:率先推动镇(区)服务队落实专职人员、专用场地、专项经费等“三专”问题,率先在小学建立亲子义工队、环保义工队等;率先开办开放式运作的宿州市爱心企业慈善店。

志愿服务工作经验总结篇(2)

一、志愿服务工作的区域推进

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和志愿服务的发源地,在奥运会的筹办和召开过程中采取了活动载体、区域推动的有效策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2008年奥运会之后,北京市决定把志愿服务作为奥运的精神遗产,在全市范围内(尤其是中小学)广泛推广。

(一)志愿服务工作区域推进的政策支持

为推动中小学志愿服务工作,教育部于2009年出台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北京市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奥运精神,建立和完善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意见》。

为进一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促使中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常态化,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0年组织专家编写了北京市《中小学志愿服务手册》系列教材,其中小学手册名为《学做志愿者》,中学手册名为《践行志愿者》。教材图文并茂地向中小学生介绍了志愿者、志愿服务的基本含义,并用学生身边的典型讲述了志愿服务事迹,还推荐了适合学生参加的志愿服务的具体内容,旨在倡导中小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服务社会的各项活动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及社会参与意识。

2010年末,北京市中小学志愿服务推广工作开始在西城区和昌平区进行全区性实验,在东城、海淀、丰台、石景山、密云、大兴的部分实验学校开展区域性实验。实验主要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品德与社会课程为依托,结合《手册》内容进行志愿服务精神教育;课外结合学校活动开展志愿服务实践,通过实验摸索出一套区域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有效经验和实践模式。至此,北京市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教育和活动的序幕正式拉开。

教育部和北京市有关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志愿服务手册》为区域推动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专业保证。

(二)志愿服务工作区域推进的实验研究

根据北京市教委和教科院的统一部署,北京市西城区于2011年1月成立了“建立中小学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的实验研究”课题组,采取行政推动和科研引领相结合的工作策略。西城区教委副主任赵蓬欣任组长,负责课题研究的领导工作;西城教育研修学院德育心理部主任侯玮和西城区教工委团委书记魏锴为执行组长,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过程性领导和大型活动的设计组织;中教一科科长张洁、小教一科科长梁勇、中教二科科长李蕾、小教二科科长芦乃静为副组长,分别协调南北区域的中小学实验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

西城区在广泛调研和自主申报的基础上,确定由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北京市第十五中学、北京市一五九中学等10所中学和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北京小学、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第一小学和北京市西城区半步桥小学等15所小学作为实验学校参与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持续半年时间。2011年1~2月为研究部署阶段,3~6月为课题实施实验阶段,7~9月为课题总结结题阶段。

(三)志愿服务工作区域推进的实验成果

在志愿服务工作区域推进实验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把握三个重点:一是把《志愿服务手册》的使用作为切入点,二是致力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第三是坚持课题研究和实践行动的有机结合。实验取得了丰硕成果,十余所实验学校的实施方案、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收获体会被北京市教科院出版的成果集收录,7所实验学校总结出志愿服务校本实施的成功经验。

2011年5月,西城区组织召开全区德育干部和团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会议,推广交流实验学校的经验。北师大附中姚茜老师《普及、持久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北师大二附中陈颖老师《“机制”确保志愿服务有效落实》、北京市第十五中学范苑老师《以课程化助推志愿服务,落实公民教育》、北京市实验二小何建雯老师《小学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整体设计与思考》、西城广外一小李颢老师《“立体式志愿服务”设计与实施》、北京小学邓学军老师《知行合一的志愿服务运行模式初探》和西城半步桥小学李林的《“阶梯式志愿服务”设计与实施》等专题发言给与会者很大的启发。目前,西城区中小学志愿服务工作已经在各中小学扎实展开,形成燎原之势。

在实验过程中,西城区还将专门致力于志愿服务研究和推广的“小天使行动基金会”引入到课题研究,他们不仅为课题研究提供专业指导,还为实验学校的项目推动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志愿服务教师指导手册》就是他们奉献给课题组的一份丰厚的礼物。

二、志愿服务工作的校本实施

学校是开展中小学志愿服务工作的基本单位和主阵地,志愿服务的区域推进必须依靠各中小学的校本实施。以下是我们经过实验研究和经验总结形成的志愿服务校本实施的成功策略。

(一)形成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由学生处和团委共同负责,他们一直致力于科学有效志愿服务运行机制的建设,形成了独特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师大二附模式”。该模式由相互衔接的组织运行机制、项目、培训认证、学分认定、评价激励、宣传推广、支持保障、团队建设机制协同构成。

组织运行机制。学校逐步建立起校团委指导、志愿者协会统筹、各部门分工负责、各服务队建设落实的组织体系和完善的组织运行机制,实现志愿服务组织的科学高效运转。

项目机制。在每学年初,由校团委、志愿者协会向全校学生进行动员工作,新一轮志愿服务项目招募信息(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地点、所需人数等),供全体同学自主选择申报。

培训认证机制。服务项目招募完成之后,由培训部开展志愿服务必备常识、通识技能和特定服务的专项技能志愿者培训,培训合格之后方能注册认证,颁发正式录用通知。

学分认定机制。学校将综合实践模块中10天社区服务必修学分,折合成80学时的志愿服务必修内容。学期末,由学生处、团委根据学生的服务和评价记录,完成对学生的学分认定工作。

评价激励机制。志愿活动与学分挂钩,能够确保志愿服务的基础学时;五四志愿服务活动系列表彰、“质朴杯”十佳志愿服务项目和十佳志愿者评选活动,则更是激发起志愿服务热情,满足了志愿者自我实现的需要,让志愿服务活动管理更加人本。

宣传推广机制。学校通过《三色草》校刊“真情讲述”志愿服务专栏、学生电子平台中志愿者协会专属页面、校园宣传墙报、校园宣传展板、校园网络新闻等进行广泛宣传。

支持保障机制。每周二下午4-5点是团活动专属时间,由校团委根据共青团工作需要安排相应内容,开展志愿服务团队组建专题团会、志愿服务工作培训、志愿服务项目集中展示和评比等活动。

团队建设机制。志愿服务项目团队建设的内容包括团队文化理念建设、团队合作凝练等,还特别注重团队成员间和团队间的情感体验和收获心得分享。

(二)打造专业引领的品牌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志愿服务工作运行模式由分工明确的组织机构、分级管理的志愿服务团队、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双线牵动的激励机制、立体开发的基地建设、深度开发的品牌建设六部分构成,形成了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志愿服务活动运行规律的长效机制。

专业引领、深度开发的品牌基地建设是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最大亮点。基地建设是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内容,师大附中采取了校内外结合的立体开发策略,即:校内开发一些固定的志愿服务项目基地,志愿服务从身边实事做起;校外开发多个志愿服务基地,志愿服务深入社区和义工站点。在校内外基地中,北师大附中的志愿者们开展了系列活动:

“让蒲公英撑开精致的小伞,传递我们对打工子弟的深切关怀。”从2007年12月至今,师大附中的志愿者每周日下午都会准时到岗,为蒲公英“种子”们(即外来务工人员子弟)补习功课。学校一位随行的《中学生时事报》小记者曾经在新闻稿中这样写道:“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以来,最牵动人心的莫过于帮助那些和自己同龄而命运却截然不同的蒲公英‘种子’了……处在不同环境的同龄人聚在一起,互相探讨学习中的问题,分享彼此的校园生活。志愿者们纠正‘种子’们普通话或者英语的发音,‘种子’在和志愿者熟了之后,腼腆地教志愿者几句家乡话。在没有暖气的教室里,总会传出阵阵爽朗而温暖的笑声……”

“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帮助年迈老人穿越生死的轮回。”师大附中志愿者服务队开辟了赴朝阳门医院第二病区临终关怀的活动项目。同学们会带着自己精心准备的小礼物去探望年迈老人,削苹果、倒茶水、读报纸、讲故事……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为老人们带来轻松和快乐。临终关怀活动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心与心的碰撞,是爱与爱的传递,志愿者们用自己的爱心温暖了老人们最后的世界。

“让快乐的花绽放在智障儿童的心上。”启蕊智障康复培训中心里有一些智力残障人员、自闭症和抑郁症患者。在融合活动中,志愿者们通过拔河比赛、“吹泡泡”等游戏与孩子们拉近距离,用爱带给他们关怀,用真诚带给他们尊重。一位长期参与活动的志愿者说:“活动中,附中人的爱心温暖着我,智障孩子感动着我……在他们眼里,世界是如此美丽,而他们的心灵也是如此的纯净。我们呼吁更多的好心人来保护这片纯净,让这个世界因爱变得更美丽。”

“让悠扬的歌声和柔美的舞蹈温暖孤寂老人的心。”2009年至今,志愿者们每隔一周的周日,都会到颐寿轩敬老院与老人们聊天、游戏,天气好的时候还会将老人们推到附近公园晒太阳,接触清新的大自然。2010年重阳节,志愿者们把用“小天使基金”购买的按摩垫送给老人,为他们送上浓浓的节日祝福。学生志愿者在院子里唱着老歌,与老人们联欢,《在那遥远的地方》《我的祖国》《南泥湾》……引得老人们也随之引吭高歌。

“走进自然,让绿色环保理念在附中生根发芽。” 自从世界性环保组织“根与芽”2005年来到了附中,校园里就刮起了一阵绿色的旋风。在这短短的几年中,学校“根与芽”小组组织了校内外各种各样的环保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废物减量、回收、再利用”主题环保活动、“爱水好生活”活动……2009年“根与芽”中国气候峰会上,附中“冰上王者”展台吸引了各个年龄的参与者,获得了第四期绿色阳光行动优胜小组和2009年“根与芽”中国峰会项目成就奖的荣誉。

对于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感受和意义,一位志愿者在国旗下演讲时这样说道:“这是一片成熟的紫色天空,有我们的梦,有我们助人为乐的真诚,让快乐的花沿着大地的纹路,静谧地绽放在智障儿童的心上;让蒲公英撑开精致的小伞,为传递我们对打工子弟的关怀而匆匆赶路;让我们帮助年迈老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穿越生死的轮回,守候一路苦涩与甜美,一路空灵与沧桑。”“请让我们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们自己;请让我们去关心你,就像关心我们自己。因为有爱,这个世界变得更美丽。”

(三)构建立体多元的服务模式

在学校志愿服务工作中,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一小构建了“立体式志愿服务模式”。广外一小志愿服务的突出特点是定位准确、设计立体、制度规范。

定位准确表现在,学校把小学志愿服务主要定位在家庭和学校,与学校和家庭生活紧密结合,非常符合小学生志愿服务特点。

立体设计表现在,学校设立了校级、班级、家庭、社会等多种志愿服岗位,以服务不同的区域和人群。确立校级志愿服务岗,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启动班级志愿服务岗,打造班级育人特色;确立家庭服务岗,小小志愿者走进生活;寻找社会服务岗,将小志愿者带进社区。

制度规范表现为,建立管理层、指导层、服务层三层志愿服务组织机构,建立以志愿服务手册、服务学习手册、新版学生评价手册为载体的志愿服务评价体系。

(四)实现学校文化的有机整合

西城区第二实验小学“以爱育爱”的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与志愿服务“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非常吻合。因此,他们的志愿服务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寻求与学校文化的有机整合。

在辅导模式上,他们采取了“大手拉小手”和“项目带动”两种辅导模式。学校教师、家长义工、高校学生、高年级学生都伸出大手拉小手,JA(即国际青年成就组织)志愿者服务项目、青基会“小天使在行动”项目、人民大学手拉手项目都成为学生志愿者的培训载体。

在与学校文化整合方面,他们设立了学校“育爱志愿服务基金”,开展了“育爱杯”评选活动,实现了志愿服务与学校“以爱育爱”办学理念的有机融合。

在志愿服务基地建设过程中,西城区的志愿者们提出了“体验学习”的志愿服务理念,让金融街街道、金融街少年宫、教科文组织、西城区少儿图书馆、西城区科技馆、西长安街邮局、国土资源部、宋庆龄故居等都成为了学生志愿服务和体验学习的场所。

三、中小学志愿服务工作的定位和建议

从世界范围来看,志愿者是公民社会的重要支撑,志愿服务精神培养是中小学校神圣的职责。从我国社会发展和学校教育的发展来看,志愿服务精神是未来公民社会重要的精神内涵之一,是学校道德教育重要和有效的载体,中小学校必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志愿服务精神教育。由于志愿服务工作既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公共事业,又是一项具有内涵深刻、意义重大的专业性工作,中小学生作为一个由未成年人构成的独特群体,开展志愿服务教育和志愿服务工作必须有准确的定位才能有效、持续、广泛地进行。

(一)中小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定位

中小学生志愿者是志愿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有其不同于成人志愿者的特点。因此,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必须准确定位,建立不同于社会志愿活动的运行体制、机制。笔者认为,中小学校志愿服务的定位应该基于三点,即:学习重于服务,体验重于认知,未来重于当下。

1.学习重于服务

成人志愿服务的侧重点是服务,是奉献志愿者用自己的时间、经历、专长和爱心,为他人、社区和社会提供服务,构建和谐、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中小学是教育机构和育人组织,培养对象是未成年人,是未来社会的公民、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小学生志愿服务的重点应该是学习,而不是成人意义上的服务;中小学志愿服务应该定位于培养未来的具有奉献精神、责任感和志愿服务精神的公民。这样的定位有利于扩展中小学志愿服务的领域和范围,有利于根据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设计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全面普及和推广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是一种学习。服务他人,成长自己。因此,我们的切入点不仅要考虑社会对志愿者的需求,更要考虑社会为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提供的服务和载体。

2. 体验重于认知

志愿服务是一项具有奉献精神和专业精神的事业,志愿者只有深刻领会志愿服务的宗旨、精神,掌握相应的技能,才能自觉地和更好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但是,志愿服务更是一种实践性活动,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活动,因此,志愿服务必须定位于以参与、活动、体验为主,而不是以认知为主。

小学生年龄很小,从理论上讲,应该定位于以认知为主,参与为辅,而不是体验为主,认知为辅;应该定位于学做志愿者,而不是践行志愿者。但是,从实践来看,小学生更应该体验重于认知,因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很低,活动和体验是小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志愿服务都应该以参与志愿活动的体验式学习为主,而不是以学习志愿服务理念和精神为主。只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参与志愿服务体验的途径、形式和内容可以不同,以逐步向成人志愿者靠拢。

3. 未来重于当下

鉴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中小学校的功能定位,应该把中小学志愿服务教育的重心放到未来,而不是当下。这样的定位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教育,有利于得到家长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技能水平低、服务能力差,又存在诸如安全、费用等问题,很多学校和教师认为开展志愿服务难度大。其实,如果我们把志愿服务定位于学习、体验,为未来的发展服务,操作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比如说,西城广安门一小在校内和班级设立了很多简单的志愿服务岗,让小学生自主申报,不仅使志愿服务教育得到很好落实,还改变了学校的管理文化,由过去的看管盯式的被动管理转化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他们还准备建立以家庭志愿服务为核心的小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体系,让小学生在家庭中开展志愿服务,此外,通过家长的引领、陪伴,实现小学生的社区、社会志愿服务,学校承担学生的教育、评价等工作,家长完成帮助孩子体验志愿服务的任务。只要家长意识到志愿服务对孩子未来成长的益处,就一定会大力支持这类活动。

(二)中小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建议

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需要按照学生身心特点、志愿服务运行规律和学校工作实际来开展。经过我们的研究、实践和思考,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

目前针对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国家还没有明确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在教育部文件中,普通高中要求学生在高中三年时间内完成10天的社区服务,学生可以获得2个学分。初中和小学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规定和要求。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部分学校用志愿服务代替社区服务,这是具有操作性意义的一种变通,应该得到认同。北京市共青团系统对共青团员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有时间的规定,原来是48小时,现在很多学校把此项要求和社区服务结合,要求所有学生都完成80小时的志愿服务,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整合和变通,值得提倡。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认为,北京市的区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可以制定区域性教育法规来支持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比如,对小学、初中、高中可以分别提出完成志愿服务的时间要求,把志愿服务纳入教育评价体系之中,如此可以促进区域性的教育特色和品牌形成。

2.学校应该建立科学、有效的志愿服务运行模式

中小学校是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单位,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志愿服务运行模式,才能切实推进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对于如何在中小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我们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建立党委领导、德育副校长主管、团委和少先队负责实施的学校志愿服务管理体制;尝试(下转第35页)(上接第52页)建立校内志愿服务学分制管理,与志愿服务时间规定相结合,构成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学校还应该建立与学生评价手册、综合素质评价、评优评先等相结合的评价激励机制。

学校应该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志愿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基地、项目和机会;学校志愿服务应主要定位于在体验中进行服务学习和服务教育,以区别于社会性的成人志愿服务。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应该和德育常规管理结合,和德育主题教育结合,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而不能另起炉灶,成为师生的负担。

志愿服务工作经验总结篇(3)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十七大六中全会精神,以“文明城市共建志愿服务同行”为主题,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广泛开展倡导文明风尚、维护公共秩序、改善城乡环境等城市管理志愿者服务活动,进一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推动跨越发展、建设宜居港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主要任务

1、开展宣传劝导志愿服务活动。采取定点包片、流动服务、上街宣传等方式,广泛开展宣传城市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和文明市民行为规范的志愿服务活动。对损坏公物、乱扔垃圾、乱张贴、滴撒漏、横穿马路、翻越护栏、乱停靠、闯红灯等不文明现象进行劝导,形成文明礼让、井然有序的新风貌。

2、开展检查督促志愿服务活动。对“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和“脏乱差”现象进行检查督促,向城市管理职能部门反映违章违规和管理不到位的现象。联系电话“市民生服务监督台。抓拍不文明行为,积极向新闻媒体提供不文明行为的曝光线索。

3、开展净化美化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深入背街小巷、社区楼院、公共场所等部位,清理卫生死角,清洗非法小广告,维护绿化带,整治“脏乱差”现象,营造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

三、责任分解

各镇(街道)计生办、局机关及下属单位建立志愿服务队伍,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自觉自愿、就近就便”的原则,采取集中行动与自主行动相结合的方式,每月10日为城市管理志愿服务集中行动日,各志愿服务队伍根据按排统一集中行动。平时由志愿队根据自身实际,轮流组织上岗,全面推进城市管理志愿服务活动。

1、文明单位志愿服务队

各镇(街道)计生办、局机关及各下属单位建立城市管理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文明单位志愿服务管理城市活动,重点督促落实单位周边五十米范围卫生整治和单位“门前三包”工作。进行宣传城市管理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开展城市管理志愿者实践活动,协助、配合城市管理部门发现和纠正各种城市管理领域的违规违章现象,及时向城市管理部门反馈群众在城市管理方面的需求,向群众传递城市管理信息,在重点区域、窗口地区进行管理宣传、文明创建、为民服务等活动。每年人均志愿服务时间不少于8个小时,区文明委将把开展城市管理志愿服务活动情况作为文明单位创建的重要内容和考评的重要依据。

2、青年志愿服务队

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作用,围绕环境卫生、滴撒漏、乱张贴、交通秩序、占道经营、公共设施等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成立专业志愿服务队伍,配合区文明委开展青年志愿服务城市管理服务活动,每个青年志愿者每个月服务时间不少于4个小时,每年不少于48小时。

3、社区志愿服务队

各街道、局机关建立一支社区志愿服务队,开展“四进社区”服务活动和社区志愿服务城市管理活动,宣传发动协助社区落实门前三包,对社区“脏乱差”现象进行劝导、整治。

4、职工志愿服务队

开展职工志愿者服务管理城市活动,重点做好本单位的环境卫生和“门前三包”工作,把开展城市管理志愿服务活动作为“职工之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

四、活动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全面部署(2012年月1日至2012年月上旬)。各镇(街道)计生办、局机关及下属单位按照区文明委《关于开展“文明城市共建志愿服务同行”城市管理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施方案》要求制定活动实施意见,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全面部署。

第二阶段:深入推进,全面实施(2012年月中旬至2014年12月)。各镇(街道)计生办、局机关及下属单位按照实施意见制定工作目标,围绕工作任务,层层落实,密切配合,全面开展、有序推进城市管理志愿服务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全面提升(2014年12月-2015年12月)。认真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探索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

五、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镇(街道)计生办、局机关及下属单位要充分认识城市管理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意义,把这项工作作为全面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强力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和志愿服务活动的重大举措,摆上重要日程,各分管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主动安排、精心组织,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

2、突出重点,全面推进。要以城区为重点,以单位门前三包为保障,充分发挥文明单位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社区志愿者、职工志愿者的作用,集中抓好责任路段的卫生整治,着重解决文明风尚、公共秩序和单位环境美化等突出问题,为全区作出示范。要不走过场,不留形式,结合工作实际,从具体事情抓起,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把有效做法常态化、制度化,形成持续深入开展的长效工作机制。

志愿服务工作经验总结篇(4)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系列讲话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为抓手,以全国文明单位“保先保牌、持续提升”为主线,全面普及“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志愿服务理念,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积极培育“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的良好氛围,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做出新贡献。

二、活动内容

1、深化“邻里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各单位志愿服务队要深入社区,以需求为导向,以空巢老人、残疾人、农民工、留守儿童等苦难群众为服务重点,围绕家政服务、文体活动、文明向导、心理疏导等内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对接社区的各级文明单位要按照签订的协议,落实结对责任,进社区、进家庭开展帮扶帮困、扶老助残志愿活动,覆盖困难群众的需求。各级党员志愿服务队要组织党员志愿者深入社区,通过亮明身份,参与志愿服务,扎扎实实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2、深化“文明翔安”志愿服务活动。各单位志愿服务组织要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奉献社会、服务群众为宗旨,以便民利民为目的,依托公园广场、车站码头、交通路口等公共场所志愿服务站点,广泛开展文明礼仪宣传、交通督导等志愿服务活动。从11月20日起,新店中学、实验学校、第一实小和新店中心小学等学校要根据《文明交通引导对接安排表》(具体见附件1),组织人员参与翔安东路新莲路口的文明交通督导活动,协助交警维护交通秩序。

3、深化“美丽厦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各单位要带头组织开展洁净家园志愿活动,深入结对社区、共建村镇,对背街小巷、房前屋后卫生死角进行清理。要深入开展文明出行倡导志愿服务活动和公共秩序维护志愿行动,组织志愿者到车站、公园、景区等人员密集区维护公共秩序,劝导不文明行为,组织志愿者到车站等人流量集中的公共场所开展志愿服务,倡导文明新风尚。

三、活动步骤

1、宣传部署(11月底)。结合学校实际,印发活动实施方案,对全市“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安排部署。举行全市“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对活动进行大力宣传,营造浓厚社会氛围,推动活动广泛深入开展。2、组织实施(12月)。依据制定的活动方案,突出重点,科学谋划,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各级文明单位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各社会志愿服务组织要结合实际,多层次、多方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3、总结表彰(12月底)。总结交流工作成效,推广成功经验,表彰志愿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

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要根据工作实际,精心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制定工作方案,落实责任人,确保活动有效开展。

2、发动群众,广泛参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群众乐于接受的渠道,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把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到农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开展到公园、广场、商场、集市、宾馆、医院、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让志愿服务活动成为人们感悟崇高精神、提升价值追求的生动过程。

志愿服务工作经验总结篇(5)

一、总体要求

全市教育系统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围绕主题、丰富载体、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增强实效的工作要求,注重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创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为目标,以关爱空巢老人、农民工子女和残疾人为重点,广泛开展各种公益援助行动,扎实开展倡导文明礼仪、维护公共秩序、提升社会服务、改善城乡环境志愿服务活动,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大力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为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目标任务

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要以创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为目标,以“做文明有礼的中国人”为主题,充分展示中华民族文明中国、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展示中国人民讲文明、重礼仪、守秩序的精神风貌。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入手,积极组织开展教职工和青年学生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要以关爱空巢老人、农民工子女和残疾人为重点,广泛开展各种公益援助行动,多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要注重健全完善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群众化的工作机制,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普遍开展,积极为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方法步骤

第一阶段:广泛深入的进行宣传发动,积极营造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的浓厚氛围(3月10日-3月31日)

各单位要通过召开全体教职工和青年学生参加的动员大会、校园广播、校园网络、横幅、宣传栏、宣传单、主题班会等形式,积极宣传这次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宣传本地本单位志愿服务组织机构及报名注册的办法、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方式,充分调动教职工和青年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充实壮大志愿者队伍。

第二阶段:积极组织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志愿者队伍的整体素质(3月20日-4月20日)

各单位要结合实际,以“做文明有礼的中国人”为主题,制定有针对性的志愿者队伍培训计划,并抓好落实,不断提高志愿者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可靠保证。

第三阶段:精心设计活动项目,组织开展群众性志愿服务活动(3月20日-5月31日)

联系实际,围绕“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的主题,以创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为主要内容,以关爱空巢老人、农民工子女和残疾人为重点,精心设计志愿服务活动项目,成立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积极组织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

第四阶段:建立完善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机制,推进“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4月-9月)

各单位要联系实际,认真总结、分析志愿服务活动经验做法,从活动项目设计、创新活动内容、优化志愿服务组织、建立志愿服务活动制度等方面完善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机制,加强领导,不断推进“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

第五阶段:总结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的经验做法,宣传表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先进典型(7月-年底前)

年底前,各单位认真总结报送本单位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的经验做法,认真收集整理先进典型的事迹材料,做好宣传表彰工作。

四、保障措施

1、建立组织、加强领导。为了加强对全市教育系统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领导,市教育局志愿服务活动协调领导小组及下设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文明办),作为组织协调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常设工作机构,负责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日常联络与协调工作。各单位党组织要加强对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的领导,要进一步健全志愿服务活动的常设工作机构,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统筹协调和工作指导。要积极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发挥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调动全体教职工和青年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2、联系实际,丰富载体。要结合本单位、所在社区的实际情况,以创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和关爱空巢老人、农民工子女和残疾人等内容为重点,确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项目载体,确保“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扎实开展、形式多样、成效明显。

志愿服务工作经验总结篇(6)

英国等欧洲国家针对突发应急事件管理和应急志愿服务的研究起步较早,在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国在经历过SARS、汶川地震、雪灾冰冻、玉树地震等公共突发事件后,对应急志愿服务的研究也引起了政府和学界的重视。借鉴发达国家在应急志愿服务方面的成功之处,建立我国应急志愿者响应机制,破解应急志愿者体系面临的管理难题,充分发挥其在突发事件处理中的优势,有序、有效参与应急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英国应急志愿服务的经验

英国应急志愿服务的有序开展依赖于科学、健全的应急管理机制,应急志愿组织的响应、行动和人员保障均以应急管理机制为基础。在应急体系建设方面,由国内紧急事务秘书处(CCS)负责总协调,提高全社会的综合应急能力;在法律保障方面,建立以《国内应急法》为总纲,以《应急准备》和《应急处置和恢复》两个法制文件为具体指导,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相结合的法律保障体系。在此基础和平台上,英国积累了丰富的应急志愿者参与应急服务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应急志愿服务的响应机制

对应英国应急响应机制,一般应急服务由地方政府组织或应急志愿者牵头响应;特殊的应急服务则由中央推动,地方政府协调参与。

当地区性公共危机发生时,一般由当地应急论坛(RRF)联合地区应急小组(RRT)协调当地政府和应急志愿组织来应对公共危机。RRF一般由地区相关的关键机构组成,如当地政府、军队、应急志愿组织、公用事业和交通管理机构等。以伦敦抗灾小组(LRT)为例,该小组由一名高级公务员领导,核心部门设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借调伦敦抗灾伙伴组织,包括急救服务、地方当局、运输运营商、保健部门和应急志愿组织等。

当有大范围的公共危机发生时,一般由国内紧急事务秘书处(CCS)确定应急级别及响应方案;随后CCS联系各个应急志愿组织,分配需要的应急志愿者的数量和种类;应急志愿组织在接到信息后,通过日常已成立的各应急小组领导层层向下通知,召集各处自愿参加此次救援的应急志愿者参与服务。如英国红十字会,它是最可靠的全国性的紧急应对组织,每处都有地方性应急小组,可和其它各处小组联络,相互调动资源。

在应急志愿组织内,设有多个应急小组,由组长负责电话联系组内志愿者。本着“respond if you can”的自愿原则,接到信息的应急志愿者可选择是否参与,并反馈给组长。确定参加的应急志愿者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管理,在救援现场服从地方政府的指挥。

应急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英国应急志愿服务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应急计划制定、响应演练、面向公众的宣传、应急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等。其中,由RRF和RRT牵头制定的许多针对关键区域开展应急救援时遵循的协议和计划,目前已经包括指挥和控制协议、后果和恢复管理协议等。响应演练主要由应急志愿组织通过联系政府和应急部门(如警察局、消防队等)借用场地,定期展开,一方面作为日常培训的内容,一方面检验应急方案是否能在真实场景内正常运转。面向公众的宣传是防患未然的重要手段,针对火灾、爆炸、流感等突发事件都有分化详细并针对民众的指导手册可以在网站、公共场所查询。

当危机爆发后,应急小组先对危机进行简单评估,如果认定风险比较大如高危活动(登山救援等),则不召集应急志愿者。随后确定需求指标,如地域、专业、人数等,分派给各个应急志愿组织。应急志愿者在现场的工作主要是参与救援和疏散群众,危险及专业工作由消防、警方等专业人员负责。对于应急志愿者,事先由应急志愿组织对其投保来保障其在参加应急项目受伤后的权益。危机过后,一般应急志愿组织即可参与到灾区民众心理疏导、灾后经济重建等工作中。

英国的主要应急志愿服务组织

英国公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强烈,每年都有接近50%的成年人参与到各类志愿服务中。在英国已登记注册的近20万个民间公益组织中,以社区为基础的小型组织占绝大多数,组织规模较大的约1万个,属于大型组织的有400个。各类志愿组织的总资产额达700亿英镑。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或个体名流捐款以及商业活动,如给医院、幼儿园等提供专业的救护培训。英国慈善委员会对这些公益组织进行监督管理。

英国主要的应急志愿服务组织包括英国红十字会、皇家英国妇女志愿者协会、圣约瀚急救编队、皇家国民救生艇协会、国际营救队和英国医生紧急救护协会等。为使之具有法律效力,这些应急志愿组织均被编入“地方政府突发事件应急计划”中,由各地政府的“突发事件计划官”负责掌握当地的志愿者资源并在应急过程中指挥协调。为保证应急志愿者训练有素,可以随时参与到公共紧急危机的救援中,会有计划的进行突发事件应急培训及实战演练,以及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技能培训。

应急志愿服务呈现的特点

首先,英国应急志愿资源雄厚。不仅数量大、资源丰富,英国公民自身的抗险救助能力也较强。这有赖于非政府组织在英国的规范发展,应急志愿组织多次参与公众事件处理和社会建设服务的经验。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本地居民在专业应急服务人员到达前成为第一反应人,主动参与救援。

其次,英国政府与志愿服务组织之间有着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相互独立且共同发展。针对应急志愿服务,英国在1998年建立了《政府与志愿及社区组织合作框架协议》,来规范政府与行为,这是二者建立合作关系的开端,也是双方在各个领域展开合作的基本制度保障与平台。在此规范下,英国政府一直坚持应急志愿组织的独立性,弱化政府对其干预和控制程度,保持伙伴式的框架合作。

最后,英国的应急志愿服务组织有充分的法律保障。由于应急事件的特殊属性,应急志愿者面临着特殊风险及其权利和义务等相关立法问题。英国政府、应急机构和应急志愿组织三方不断强化应急志愿者的法律背景,成为应急志愿者参与救援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风险、矛盾交织并存,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例如,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经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直接授权,各级共青团组织负责组织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工作,在省、市、县三级迅速建立了志愿服务指挥中心,及时应急志愿者招募公告,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志愿服务体系,在抢险救援、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心理抚慰、物资转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累计接受应急志愿者报名118万余人,有组织派遣应急志愿者18万余人,开展志愿服务达到178万余人次。

由于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我国应急志愿服务管理体系问题在突发事件响应过程中凸显,急需解决和调整。借鉴英国在应急管理机制和应急志愿服务方面的经验,我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应急志愿服务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如四川、北京、重庆、江苏等地建立了应急志愿者总队,2008年公安部与团中央等部门推出的“中国消防志愿者行动”,各地消防部门与团组织紧密协作,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消防应急志愿组织。但由于建立时间短、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各个部门间的合作和运行,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一个集中、统一、高效的应急志愿服务多级响应联动机制。一方面,明确领导协调机制,加强政府应急部门与共青团、红十字会等部门的协调、协作,提升应急领导力;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突发事件,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并在演习过程中不断完善。

在专业应急人员未到达突发事件现场时,若附近公民中有应急志愿者或者接受过应急培训,则他们可以成为“第一反应人”,疏散民众并提供初级帮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突发事件的破坏程度。英国应急志愿服务参与程度很高,在突发事件中本地居民通常可以互相帮助,并在处置和救援中发挥作用。在我国,按照《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进行规范注册的志愿者数量虽然已达3392万人,但在应急志愿者的数量、公民参与认知程度等方面与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因此,我国应该在组建多支专业应急志愿队伍的基础上,培训大量具有基本应急常识的应急志愿者,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加快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普及,提高公民对应急志愿服务的认识以号召更多民众参与到应急志愿服务之中。

非应急状态下,灾前的预防和灾后的恢复重建等工作可以由应急志愿者为实施主体,承担起大量科普宣传、信息传递、物资储备等工作。我国应适时建立起体系管理的长效机制,把应急志愿服务纳入应急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社区、个人志愿者的应急志愿服务作用,明确招募、培训、组织、响应、管理、解散等多个阶段政府和应急志愿组织的角色和作用,发挥志愿者的独特作用,提高全社会的综合应急能力,注重公民应急素质的培训。在应急志愿者管理方面,成立地方性应急志愿服务队,通过队、组等形式对应急志愿者进行日常管理。

志愿服务工作经验总结篇(7)

一、全面加强青年志愿者协会自身建设1.组织建设。XX年3月,在总结多年经验、精心组织筹备的基础上,xx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和xx区青春奥运志愿服务团正式成立,选举产生了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和领导机构,完善了《xx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章程》等规章制度。协会对全区青年志愿者工作实施统一规划,逐步建立健全招募、注册、选拔、培训、考核、表彰管理体系,目前以团队为主体,系统整合区域资源,初步建立了区属为核心、区域为外延的属地化管理机制,形成了较规范的“协会-总队-支队”梯级服务网络。协会整合区域青年志愿者资源,青年志愿者服务团队30余支,青年志愿者30000余人。

2.调查研究。为进一步摸清我区志愿服务工作的底数,团区委从今年5月启动了志愿服务调查工作,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系统总结了我区志愿服务工作的现状和特点,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今年7月,团区委举办了“青春与奥运同行”xx青年志愿者工作什刹海论坛和青年志愿者工作答谢会,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和驻区中央、市属单位团委书记,研究奥运志愿服务内在规律,积极探索长效工作机制。配合团市委做好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招募注册和立法调研工作,为志愿服务规范化、法制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摸索创新志愿服务工作模式

在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协会逐步摸索形成了品牌化运作、社会化运作、项目化运作等工作模式,并综合运用到志愿活动中,不断促进志愿服务向纵深发展。

1.品牌化运作——将重点志愿服务活动与社会热点结合,以多项内涵深刻、生动形象的工作品牌为平台,凝聚志愿服务力量,服务社会需求,并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积极的品牌效应。多年来,分会着眼于各类服务需求,塑造出“社区学习中心”、“城区爱心行动”“社区关爱工程”“温馨互助工程”等一系列亮丽品牌,引领青年志愿者勇开文明风气之先,服务社区主义和谐社会和首善之区的构建。

2.社会化运作——树立全面资源观,以青年志愿者工作为纽带突破区属概念,全面整合区域资源。邀请各驻区单位团委书记担任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积极开发适合驻区单位参加的志愿服务项目,形成区域良性互动。大力加强“区校共建”,广泛引入大学生志愿者资源深入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整合驻区中央、市属单位资源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3.项目化运作——以志愿服务工作项目为载体,系统规划一段时期、一定领域的志愿服务内容。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协会牵线搭桥作用,实现志愿服务供需双方的直接联系,明确服务内容,突出工作重点。以“青年志愿者服务‘三区’战略”项目签约为标志,开创了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的新模式。目前,“社区学习中心”志愿者项目、大学生担任社区青工委主任助理项目、“一助一”结对助老、助困、助孤、助学项目等运转良好,已成为志愿者日常化志愿者服务活动。

三、认真做好奥运会志愿者工作

今年,区青年志愿者协会以“志愿奥运 和谐先锋”为主题,深入开展迎奥运志愿服务活动,为做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积累经验、储备人才。

1.赛会志愿者招募和宣传工作。8月28日,在团市委和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的精心指导下,在全区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团区委的精心筹备,我区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招募工作正式启动。招募工作启动后,团区委在本单位、西单商场门前、北京图书大厦门前设立3个区级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招募工作宣传咨询点,开展网络宣传报名工作,在全区7个街道设立报名点,向社会公布团区委的咨询热线和电子邮箱。自8月28日起,共解答咨询4万5千余人次,报名网站点击率累计1万3千余人次。

2.绿色奥运环境志愿者工作。今年3月,团区委组织全区各基层团组织和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了“同迎奥运,共创文明——学雷锋迎奥运环境改善日”活动,累计开展清理卫生死角、小广告等志愿服务六千余人次。“十一”前夕,联合区08环境办和北京师范大学团委,组织五十余名环境志愿者开展“绿色奥运 魅力xx——迎国庆环境改善志愿行动”,在什刹海周边集中清理小广告、捡拾垃圾,倡议大家争做2008环境志愿者,共同建设北京良好的市容环境。

3.奥运会志愿者公益实践活动。团区委积极组织开展“迎奥运 讲文明 树新风”共建交通文明志愿活动,组织近800名青年志愿者在我区重要路段劝阻不文明交通行为,累计提供志愿服务上千小时。继续组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大学生志愿者深入社区、机关和企业开展奥运知识赛场礼仪宣讲活动,增进社区群众和青少年对奥运的认知和体验。今年9月,组织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外交学院等13家单位的500名志愿观众文明观看中网公开赛,使志愿者进一步了解国际赛事规则,引导大家“文明观赛事 理智对输赢”。

4.成立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11月9日,根据市委和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的统一部署,我区奥运会志愿者协调小组正式成立。区委副书记刘跃平任组长,副区长许伟、陈蓓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团区委。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公安分局、区教工委、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商务局、区市政管委、区文委、区卫生局、区旅游局、区体育局、交通支队、区总工会、区妇联、区残联、团区委等单位作为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协调小组将在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协调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做好赛会志愿者和城市运行志愿者的招募、选拔、培训等相关任务,大力开展“迎奥运 讲文明 树新风”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推动我区志愿服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广泛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和谐行动

今年,区青年志愿者协会以社区为平台,综合梳理在社区的组织、队伍和工作项目,积极了解社区发展的有关需求,广泛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和谐行动,努力在和谐社区建设中找准聚焦点、明确结合点、把握着力点。

1.开展日常性

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和驻区高校的“区校共建”,组织近百名大学生志愿者担任社区青工委主任助理,在和谐社区建设中把握着力点。继续推进青年志愿者“一助一”结对助老、助困、助孤、助学等日常化、个性化志愿服务活动,为各类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与区残联共同组织全区7个街道的100名志愿者开展“迎奥运手拉手志愿者爱心助残行动”,走访慰问了5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动员指导全区法制校长和法制宣传队伍深入学校、社区开展新修订的《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的宣传活动。经常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和律师开展“商品房买卖”等与市民生活关系密切的专题维权咨询活动。开展“和文明做朋友、和奥运共成长”、“红领巾爱心传文明”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少先队员向贫困地区学生捐赠《北京少年报》和学习用品。组织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应急知识宣传、捐献造血干细胞等服务活动,积极倡导文明和谐新风尚。

2.积极扶助城区特困生。联合区教委、区少儿图书馆等单位,加快建立“阳光心语行动”xx区工作站,开展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我区特困学生参观海淀公共安全馆,以灾难模拟、亲身参与等形式提高青少年的防灾意识和自护技能。加强希望工程xx工作站的运作管理,认真做好“爱心基金”“学子阳光”“希望之星”等捐助项目的申报发放工作,上半年共为我区特困生募集各类捐助资金11万余元。继续在全区推广“3×48”特困生救助模式,实现捐资助学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即由每名志愿者每年为每位特困生提供48小时义务家教和48小时计算机培训,每位受助学生每年为社区提供48小时志愿服务。“3×48”模式为青年志愿者和受助对象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反馈,改变了特困生单纯受助的局面,有利于他们自立、自强、健康成长。

3.认真服务来京务工青年群体。继续联合微软(中国)、法国沛丰协会和区图书馆等单位加强对“社区学习中心”的管理运作,共为四百余名来京务工青年提供免费计算机培训。在此基础上,建立外语、读书等来京务工青年兴趣小组,不断丰富项目工作内涵。先后两次开展“青年健康使者火炬行动”进青年中心活动,组织卫生系统青年志愿者为二百余名来京务工青年义务体检。联合区文联、区建委等单位在来京务工青年群体中开展“建设新xx 迎办新奥运”主题征文活动,联合区文委等单位开展“数字电影携手外来青年”活动,不断丰富来京务工青年文化生活,引导他们“知xx、爱xx、服务xx”。我们的一些工作也得到了团市委的重视与认可,其中,“社区学习中心”项目已在全市共青团系统中推广。

四、思考和建议

1.大力宣传志愿精神,营造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氛围,打造志愿服务文化。一是注重宣传志愿精神的深刻内涵,明确志愿精神兴起的社会经济基础、社会心理基础和文化价值。二是注重开展生动鲜活的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公益实践活动和志愿知识普及活动,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三是注重对有形宣传载体的培育,加强与各类新闻媒体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在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经常开展“寻找身边的志愿者”活动,确保志愿者宣传活动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2.明确职能,完善机制,加强我区志愿服务管理体系系统化、规范化建设。一是理顺关系,明确主体,建立起强有力的专门管理机构,明确专人负责,给予专项经费,对全区志愿者组织进行系统管理,对全区的志愿服务工作进行统一运筹规划。二是完善制度,规范运作,完善落实登记注册制度、培训管理制度,探索实施可行的奖励激励制度。三是开发资源,带好队伍,积极争取各类社会资源参与进来,尤其在人力资源方面,做到组织招募和社会公开招募双重并举。四是强化管理,提高素质,加大对从事志愿服务工作人员的管理力度,提高其服务理念、业务技能和组织领导能力等综合素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