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审计管理论文

审计管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2-10 05:26:44

审计管理论文

审计管理论文篇(1)

1.内部审计能够观察到企业管理的效力

企业管理的实际目的是协调企业运营中的各项事务,使企业经营目的得以实现,从这个角度来看,内部审计的工作目的和企业管理是一致的。企业管理的效力表现在企业管理的人员、资源投入以及企业活动效率的提高方面,有很多企业管理行为在初期并不能看到明显效果,却能够通过内部审计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处于观测企业管理效力的地位。

2.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方向的指示器

企业管理是以企业规划和企业政策为执行基础的,而企业规划和企业政策的产生,则是以企业利益实现为根本目的的。企业的经营利润如何,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哪些方面出现问题,都可以通过对财务工作的整理和观察得出结论,而对企业财务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整理,反馈企业资金运用的结果、发现企业资金运用中的问题,则都是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从这个角度则不难看出,企业内部审计的结果直接指向企业利益实现的程度,而企业管理则以企业内部审计结果所体现出的企业经营问题为核心,内部审计实际上在企业管理中处于方向指示器的地位。

3.内部审计与企业文化结合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

内部审计除了针对企业资金应用进行监督和反馈之外,其工作性质本身还能够彰显出企业文化,内部审计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来看,企业文化建设从要求员工对企业负责,转为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为主流的文化,在要求员工对企业诚信,对工作负责的同时,企业也给予员工相应的承诺。内部审计作为公平、公正地监督、核对并反馈企业资金和企业运营状况的工作,无论是审计工作本身还是审计工作员工,无疑都是企业公正、诚信的形象化身,企业内部审计做得好,企业内部文化基础就越扎实,员工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就越高,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就越顺利。由此可见,内部审计工作还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建设,并同企业文化一起,直接进入了企业管理的核心。

二、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内部审计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效力

在国际通用的内部审计职业说明中,对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之间的责任关系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内部审计.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个表述确切地说明了内部审计和企业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即内部审计对企业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之效果显现,有评价和改进的作用。在企业实际管理中,风险管理已发展成为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而风险管理则是内部审计的一项新的内容、一个新的领域。目前,内部审计更强调确认经营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理,由对交易事项和政策的遵循的评价,转变为对目标、战略和风险管理程序的关注;内部审计的建议更加强调风险的规避、风险转移和风险控制,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提高组织整体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2.内部审计协调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各种关系

内部审计本身就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独立于具体操作和管理之外的控制层,直接对最高决策人员负责,对具体操作和管理部门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价,并提出审计建议,以降低内部控制无效而产生的风险。在这个工程中,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始终站在既非企业决策者的角度,也非企业员工的角度进行审计工作,内部审计的结果可以说是完全公正、公平的,一切企业决策的正确与否、员工对企业工作的责任履行效果怎样,都可以通过内部审计客观地表现出来,在内部审计中,企业各部门和企业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层之间的关系,能够清楚地理顺;与此同时,内部审计还帮助企业进行“软控制”环境的营造,在内部审计工作中,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责任的履行效果的评估,能够充分展现企业内部控制的力度,进而使企业对内部控制过程以及员工的工作进行重新安排,使内部控制的关系更加清楚、员工之间的工作关系更加明确、和谐。

3.内部审计能够帮助企业进行内部结构调整

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对企业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进行独立的评价,例如检查单位内部各项既定的政策、程序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企业的目标是否达到等等。另外,内部审计还能为改进内部结构调整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应该说,在企业不断健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强化内部审计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作用正显得越来越重要。首先,内部审计是评价和评估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是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基础;其次,通过内部审计能够测试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内部审计的这两个工作结果,直接指向了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建设和变化,一旦内部审计的结果表示企业某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存在责任问题,则企业领导者和管理层就能够通过部门绩效分析该部门是否存在人员冗余或者行为能力不足的问题,进而进行部门裁撤或增员的决定,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结构变动的作用也因此显示出来。

三、结语

审计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产品设计;功能;形式;形式审美特征

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他的著作《艺术》中指出:“一种艺术品的根本性质是有意味的形式”。它包括意味和形式两个方面:“意味”就是审美情感,“形式”就是构成作品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一种关系[1]。一件作品通过点、线、面、色彩、肌理等基本构成元素组合而成的某种形式及形式关系,激起人们的审美情感,这种构成关系、这些具有审美情感的形式就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现代产品设计是技术和艺术的有机结合,要解决的本质问题就是将产品与人的关系形式化,这种形式除了要满足消费者的使用需求外还要满足其审美的需求,因此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产品设计的形式研究不能脱离审美的范畴。就最后的设计成果而言,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美的因素已成为考量其优劣程度的标准之一。意大利建筑家奈而维(P.L.Nervi,1891-1979)指出“一个技术上完善的作品,有可能在艺术上效果甚差。但是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却没有一个从美学观点上公认的杰作而在技术上却不是一件优秀的作品。优良的技术对于优良的建筑来说,虽不是充分的,但却是必要的条件”。[2]优秀的产品设计,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可以从他的审美效果上体现出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当技术相对于产品来说已经不成为主要问题的时候,形式审美就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分析产品的形式审美特征对于现代产品设计具有积极的意义。

就纯粹的形式美而言,可以不依赖于其他内容而存在,它具有独立的意义,德国哲学家康德称之为自由的美,狄德罗则称之为绝对的美或独立的美,在产品形式上表现为秩序、和谐等基本的形式美法则,用以满足消费者的审美趣味;当然,产品设计的形式美不可能那么绝对自由,确切地讲要受到材料、结构、工艺等技术上的制约,因此也有人称之为羁绊美;另外,产品设计的形式还必须与使用功能、操作性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功能性与视觉形式的有机结合,产品外在形式是内在功能的承载与表现,体现出产品的高品质性能,表现为功能美;同时,产品设计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并且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前提,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文化生活的综合体现。

一、产品设计的形式是产品功能的外在表现,其形式美受材料、结构、工艺等技术因素的制约

产品的外形既是外部构造的承担者,同时又是内在功能的传达者,而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材料来表达,不同的材料同时就具备不同的材质美感。《考工记》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依靠材料的性能和特点来表现美的特征自古已有。从设计史上我们知道不同设计风格的演变往往与新材料的发展和应用是同步进行的,不同性质的材料与它组成的不同结构的产品都会成现出不同的视觉特征,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现代工业产品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对材料的运用和加工来表现的。造型材料是形式表现的内容之一,同时他又有自身的特点,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品格”,其本身就蕴藏着形式美的特征。现代设计中常见的有金属、塑料、陶瓷、玻璃、皮革、织物以及不断出现的新兴复合材料,而其中的金属和塑料在产品中应用的最广泛。金属材料其光洁的表面、闪烁的金属光泽、干净整洁却显得冷漠的外观给人一种高科技感,有时也会给人一种神秘、高贵感。塑料制品一般来讲可能让人感觉廉价、大众化。[3]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麽很多塑料产品表面要喷涂成金属质感的原因。比如手机的金属外壳其实都是塑料制品。但是即使是塑料制品这种让人感觉廉价的材料通过技术手段也能显示高雅的质感,苹果公司的IMAC电脑机箱的半透明塑料材质就迷倒全世界,成为一种时尚。

各种材料都有其自身的结构美感要素,产品结构的美感要素往往来源于对这些材料的合理加工使用。不同的材料适合于不同的加工工艺从而形成不同的结构形态。金属板材适合冲压加工,但是冲压加工使产品的成型结构又受到一定的限制,20世纪初的流线型风格就是因为当时的冲压成型技术无法控制金属材料受压后的反弹而形成大弧面的流线型造型风格,而随着冲压成型技术的进步,金属能加工成平、薄、小弧面的结构形态,显示出整洁、精致的风格。塑料由于其本身的可热融性而采用注塑成型,特别是现在的CAD/CAM技术,使塑料制品的结构、形式具有了更加丰富多样的选择,能满足各种各样的审美需求。

设计源于“制器造物”的人类活动,艺术起源于劳动,实用重于审美。《易.系辞》说“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4],这是人类祖先朴素的器物思想。现代产品设计的目的也在于实用,也就是说不管什麽样的审美形式都不能脱离产品的使用功能,产品设计的形式审美不是来源于对产品表面的纯粹装饰,而是产品功能的外在表现,产品功能的传达者。过分装饰的产品反而会使人无所适从。如20世纪30年代的机器美学风格在设计上鼓吹表现新技术,罗维设计的收音机面板上布满各种旋钮、控制键和各种非常精确的显示仪表作为装饰,却让使用者恐惧,不知如何操作[5]。回顾历史,从芝加哥学派的中坚人物路易斯·沙利文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到包豪斯的格罗皮乌斯提出“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奠定了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到后现代主义的极简设计代表人物菲利普·斯塔克,无论其设计的产品是以何种形式出现,都是以满足其基本使用功能为前提。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也可看到真正能广为流传的好设计从来都是形式与功能的高度统一。

现代产品的设计是通过采用适当的材料,运用合理的加工手段以恰当的内、外结构形式来传达产品的使用功能同时具备审美功能。

二、产品设计是创造有意味的形式,要符合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运用不同的材料、适当的结构关系、必要的生产工艺最终生产出具目标功能的产品。而作为产品的终端用户即消费者所见到的只是产品的形态、色彩、肌理等外表,即产品的外观形式。产品在满足所需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形态是否具有意味是否符合消费审美成了能否打动消费者从而满足市场需求的关键。美感最初主要来源于人们在生活中对美的事物的体验,长期以来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体验,对自然中天然存在的一些事物美的因素的归纳与概括,形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规则。产品设计中对形式审美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产品造型的审美价值,产品的形式美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产品设计中艺术造型的核心。既然美的形式法则是人们社会实践中总结出的普遍规律,而产品设计的目的是为满足大众消费需求的,因此必须遵循这些基本的形式美法则。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统一与变化,“统一”使人感觉单纯、整齐、利落,“变化”带来新奇和刺激,打破单调与乏味;对比与调和,“对比”强调了变化和个性,“调和”则强调了事物间的共同因素,在设计中要讲究求同存异,没有对比没有变化就觉得呆板、不活跃,变化太多又会有凌乱之嫌;还有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呼应与重点、比例与尺度等等。产品形式美感的产生直接来源于构成形态的基本要素,即对点、线、面等形式其及所构成的形式关系的理解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映,当色彩、形态、材质肌理等形式要素通过不同的点、线、面的组合符合形式规则时,使人产生了美的感觉。

设计产品不同于传统工艺制品,前苏联学者诺维科娃曾说:“手艺人使用的技术是极初步的,从本质上说,这种技艺是手控能力的完善和加强”[6]。产品设计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运用形式美法则时,应该强调以充分发挥产品使用功能为前提,以创造功能与审美相统一的形式为原则。并且作为设计者还必须认识到,西方美学家阿恩海姆虽然发现了“心理-物理”场的规律,分析了“形式”与“心理”的同质异构关系,但是却忽视了“形式美”的社会和历史原因[7]。在产品设计中谈论纯粹的形式美是无意义的,产品设计的形式美必须与消费者与市场联系起来,要通过研究市场研究消费者将设计者的审美体验和消费者对美的需求相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符合需要的美的形式。而且形式美法则也并不是金科玉律,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形式美法则也必然会发生变化。

三、产品设计的形式美要体现设计的人性化关怀,遵循可持续性发展等设计观

产品设计是一个时代文化发展的综合体现,产品设计的形式风格伴随着工业生产的时代文化背景以及设计师个人的才华与智慧,留下了时代信息、文化风貌、企业特征与个人情感的印迹。设计的本质是一种创新活动,创造思维讲究独创性,人们总是对新奇、变化甚至陌生的东西有某种心理渴求。阿道夫.格勒提出:“审美疲劳”的解释:熟悉的东西比不熟悉的东西较少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人们总是要求更强烈的刺激。[8]在当今社会,新奇的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在纯艺术别珍视哪种自由与个性的创造,但是作为产品设计是为社会消费主体服务的,而这种消费主体必然会形成某种特定的人文环境及社会风尚,反过来也就必然影响到产品的设计,尤其表现在产品的形式审美上,并且这种审美趣味又具很强的变异性,随着时间的变化因特定的人文环境及社会风尚的变化而变化。正如包豪斯的格罗皮乌斯在《全面建筑观》中所阐述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谁要是以为自己发现了永恒的美,那麽一定会陷入模仿和停滞不前[9]。产品相比于建筑更具灵活性,更易受到特定人文环境、社会风尚等的影响。流线型风格产生于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人对设计的态度,即把产品的外观造型作为促进销售的重要手段。采用象征性的表现手法体现工业时代的精神,给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的人民带来解脱和希望。产品风格的流行是通过日常消费的行为来完成的,大众文化的流行对消费观念起着主导作用。无论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流线型风格、艺术装饰风格,20世纪60年代的POP风格、高技术风格,还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简约主义风格、新锋锐风格,无不带着不同区域的消费观念和大众文化流行与发展的痕迹。正是世界各国文化融合的复杂性,促使了设计多元化的形成和发展,文化在设计风格和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产品设计发展到今天已不只是当初的“形式追随功能”的单纯的功能主义了。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日趋丰富,产品设计已演变为对生活方式的设计,在某种意义上讲设计已成为提高生活质量及生活品位的一门艺术。产品设计虽然以物质功能为表现前提,却也越来越关注人类精神的需求,并且随着这种对人类精神需求关注的深化,在产品设计上表现出一种人性化的关怀。这一方面是由于日常产品技术同质化的原由,使生产者转向于开拓产品对于消费者的新的精神方面的享受(精神的享受是无止进的,这方面也可以给生产者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也是消费者在满足基本需求后的更高层次追求。比如运用人机工程学使产品更适于人的操作使用;追求产品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满足现代人追求轻松、幽默、愉悦的心理需求;对残疾人设计领域的关注等等。形式美的内容已不止是一种表面的装饰,而是“以人为本”将功能与审美有机的结合,考虑到人的心理感受和生理舒适,反映出设计与实用、设计与情感、设计与舒适等的多方面的统一。

人们在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及情感的享受的同时,不应忽视随着设计的过度商业化已引发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并对地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很大的损害。可持续性发展设计观就是倡导设计不只是屈从于商业目的,而应着眼于长远利益,考虑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在设计过程的每一步充分考虑到环境效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在设计形式美上不过分强调外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材料的堆砌及奢华的色彩,而将重点放在创新上,创造出既单纯简洁而又有意味的形式,满足使用与审美的高度统一,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英]克莱夫·贝尔著,周金环、马钟元译.艺术[M].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

[2]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人民出社,2001.

[3]吴翔.产品系统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赵江洪.设计艺术的含义[M].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5]何人可.工业设计史(修订版)[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6][俄]诺维科娃.劳动美学.引自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审计管理论文篇(3)

[论文摘要]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在审计实践中产生的,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风险环境,以风险评估为中心的审计模式。当前,我国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这一先进、新兴的审计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务运用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为了缩小这一差距,加快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研究和运用,本文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在企业风险管理中,旧的内部审计模式已不能满足要求,呈现出一些局限性,如:制度导向审计模式着眼于对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整体情况的了解和分析而对企业风险因素关注不够;注重内部控制,忽视企业目标,导致过度控制日益严重。因此,新的审计模式在企业风险管理中便应运而生,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己成为国内外审计理论界与实务界广为关注的前沿课题。一些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在与学术界的合作研究中,己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并不断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审计模式已发展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阶段。2003年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颁布了新风险准则,以推动风险导向审计的变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方法更作为一种新审计理念,成为备受审计职业界关注的热点。它代表了现代审计方法发展的最新趋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对风险导向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一、风险导向审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存在较大的差距

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判断企业是否具有生存能力和合理的经营计划的能力。注册会计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会计、审计知识,也要掌握管理知识、行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等,还要熟练运用各种分析工具对各种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进行分析。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90%以上的业务是审计业务和会计业务,没有经济、法律和管理方面等多元化的背景。注册会计师不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了解相关行业,不懂得管理、行业等方面的知识,不具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的能力。这些都不利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实施。

(二)相关数据积累不够,信用体系不尽完善

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注册会计师必须要掌握宏观环境、监管环境、行业状况以及企业经营战略等方面信息,判断企业的诚信,评估企业的经营风险,则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建立功能强大的数据库,以满足注册会计师了解企业的战略、流程、风险评估、业绩衡量和持续改进的需要。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很不完善,注册会计师对行业风险和企业经营风险缺乏了解,数据积累严重不足。另外,我国的信用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没有信用指标,很难判断企业的诚信。由于数据积累不足和信用指标的缺乏,影响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实施。

(三)审计成本有所增加

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首先需要培训注册会计师,使他们熟悉业务流程等有关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投入。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初期,在审计计划阶段和执行控制测试阶段,注册会计师关注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必然导致工作时间和审计成本的增加。会计师事务所总是要讲求成本与效益的,成本能得到补偿是实施好新的审计模式的前提。在会计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成本的增加往往不可能与收费的增加同步,这就有可能因为注册会计师实施的实质性程序有限,在没有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或测试内部控制不充分的情况下,增加审计风险。

(四)建立风险评估体系中的问题

审计风险评估体系的设计虽然有其可行性的分析,但是一定的程度上仍然存在大量的需要解决的问题。①在指标体系设计中,应该包括非财务指标,多设计出新的非财务指标,并要注意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相互协调。新的评估指标体系还应同时兼顾企业经营过程和结果,应包括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素质变化及人员周转的指标,应与企业竞争策略相结合,应该做到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尤其应该注重设计反映长期效益的指标。②尽管非财务指标很重要,但为了避免非财务指标主观性和易于操纵的特点,企业应该考虑加强这些非量化的财务性指标的可行性。③根据权变理论,当企业的竞争策略、经营环境改变时,指标体系也会随之变化,即应随时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所以所建立的新的评估体系应该有一定的灵活性。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还刚起步,我国当前事务所法律风险普遍很低,审计人员缺乏运用风险审计技术提高审计质量的动力,加之比较完善的风险审计运用方法尚未形成,短期内还很难提供高质量的风险审计技术。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风险管理应用中的策略

(一)大力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能力

审计是一种依靠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的职业,审计风险要素的评估、审计证据的收集等,都主要依靠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存在很强的主观性。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是审计工作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并对审计质量产生重要影响。而我国注册会计师一般专业知识较扎实,但缺乏丰富的职业经验,职业判断水平不高,特别是在涉及审计风险的时候。因此,应通过后续教育和工作培训来强化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增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风险评估和控制方面的职业判断能力,使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和超然独立性执行审计业务,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二)做好新的审计风险准则的衔接和培训

职能部门应加大对新审计风险准则和方法的宣传与培训,让会计师事务所和社会公众理解和接受新的风险审计准则和方法。对审计人员的培训不仅应该包括审计风险准则的内容和要求,还应包括审计小组人员配备、风险评估技术、新进员工的培训和后续教育等相关内容。对社会公众而言,审计职业应该积极地估计公众的预期,尽可能地使社会公众了解财务报表审计不是舞弊审计,审计人员只是对财务报表提供高可靠性的保证,并不是专门追查舞弊。

(三)通过参加职业责任保险抵御审计风险

由于独立审计是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和高度执业风险的行业,会计师事务所即使已足够重视对审计风险的管理,也仍要承受一部分风险。而且随着与审计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会计师事务所的民事赔偿责任不断增大,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应采取一定措施抵御审计风险。我国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采取了提取执业风险基金的做法,把审计风险引起的损失平均分摊到各个时期,在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化解的方法。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通行的做法是参加职业责任保险,它可以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资金积累起来,由全行业共同承担职业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发生事故后的赔付能力可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而且也是对社会公众负责的表现。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2]蔡春,赵沙,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审计管理论文篇(4)

风险,字面意思时随风而至的险情,表示出了其不确定性,变化性,危害性。正如风对应着静止的空气一样,风险是相对的;正如风向可预测一样,风险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预估的;正如风力也可为人控制为人所用一样,风险某些时候也是可以人为控制的。从风险学说进而衍生到风险管理,风险管理,顾名思义就是企业管理在面对企业平稳发展而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规避风险的一种或某类行为。审计,审查同计算,是指通过对相关资料等搜集整理和分析之后所得的评估结论及报告,审计作为一门独立部门,其相关人员在专业知识方面是非常严格的。2004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修订版中定义内部审计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所处的环境也是险象环生,因而需要更为专业有力的审计和风险管理团队来协助企业的管理层规避风险。它们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一方面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有助于审计部门发展势头更劲。内审部门在资金安全管理上责任重大,因而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极其关注。内部审计在参与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根据本企业的文化及其发展策略等情况评估它在制定某策略上或在某时期存在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由此制定出相应的风险防御,风险降低,风险消除等可行措施,保证企业的损失减到最低,这样风险管理同内部审计在企业的安全工作中地位也有提高。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作为以审计为主的独立部门,不参与企业内部的管理调控,因而具有更清晰的视角来观察企业潜在的风险,在有效针对企业运行的薄弱环节,对提出的改进措施进行新的评估认定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风险管理由于审计在其工作过程中的介入,赋予了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新的生命,也使企业的安全因素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如何协调和整合企业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一)建立一个合理的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体系作为企业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建立一个合理的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体系对企业而言绝对是利大于弊的,这对企业能否具有竞争优势尤为重要。企业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的完善,风险管理的不断优化都可以是审计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同时企业管理人员本身需要加强各部门的团结,使得企业经营得到更好的控制,进一步深化内部审计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监督控制,保证各项风险管理措施得到有效的实施。

(二)建立风险导向审计的工作模式传统合规性审计采用的是“撒大网捕鱼式”作业流程,即一张大网抛出去,捕到什么是什么。其基本流程是:内控—问题—风险。风险导向内审要求采用“阻击手式”流程,即阻击手先瞄准一个重点,一击必中。其基本流程是:目标—事件—风险—内控。在传统合规性审计下,往往是到一大堆帐簿及交易资料、操作或管理记录中去寻找,看是否存在违背制度规定的问题;而在风险导向内审下,是先根据采集到的各种信息,识别并评估风险,找准重点,然后对重点进行追踪检查,看是否控制过度或缺乏控制。总而言之,合规性审计是查问题、提建议;而风险导向审计是查问题、查风险、查成因、查尽职、查整改、提建议。

(三)建立对审计人员内控审计效果或管理建议的考核制度内控出现问题,表明内审的监督职能未能充分发挥,内审为此承担责任有其合理性。但内控效果或建议的增值效果都很难评价。往往风险提示和管理建议都不是结果,其产生的影响才是结果。没有风险提示量或管理建议量,不论现场检查多少项目、时间持续多长,审计人员都无绩效(严重一些,反而可说其检查是在浪费资源。)

(四)加强对审计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合格的审计能力更需要具备较强的风险分析能力,除此之外还需涉猎经济、管理、法律等相关知识,在理论基础之外,实践能力也不能弱,在面对突况时需要冷静思考,迅速找出最优解决方案。

四、结论

审计管理论文篇(5)

1.建立专业的审计行政管理体系建立专业化审计行政管理体系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按照业务专业进行设立现场审计部。专业化现场审计部的设立和审计人员的配备,要和需要进行的审计对象的业务相一致。二是按照专业组织开展现场设计和审计监督活动。三是开展专业审计研究,不断探索和完善审计专业化的技术手段,提高审计的效率。

2.建立产品审计专家制度体系产品审计专家制度研究的内容和重点,主要包括商业银行产品的的风险控制审计、合规性审计和效益审计。产品审计专家的基本职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职能。产品审计专家需要全面熟悉和掌握商业银行产品的业务合作系统、操作流程以及内部管理制度。二是产品审计职能。产品审计专家要善于将产品审计研究的新成果用以促进产品的稳健发展。三是培训职能。产品审计专家要不断总结和完善产品审计方法,及时做好产品审计培训工作。产品审计专家项目设立的基本原则是以审计人员职业发展为基础,以审计事业发展为目标。在一定的程度上要明确产品审计专家任职资格,落实审计专家的考核评价等。

3.建立专业的审计监督责任体系建立专业的审计监督责任体系需要我们把审计监督责任制落实到位,充分实现审计价值的最大化。实现专业审计监督责任体系的建立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专业化审计监督责任体制,需要建立审计责任文化支撑体系、审计责任文化建设平台以及责任体制,仔细落实每个审计管理环节和个人。二是建立合理的审计责任链,主要是建立总行和分行审计部的审计监督体制,建立辖区里的专业化审计监督责任制以及建立现场的审计责任制。在进行责任制的过程中,要仔细落实相关专业审计监督职能,组织开展专业风险评估,做好对审计监督责任制的完善工作。三是完善审计责任考核评价体系。要实现审计责任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需要我们完善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和建立审议复议制度,确保审计监督体系的质量和效果的体现。

二、加强审计专业化管理的对策

1.落实风险导向审计原则风险导向审计原则主要针对的是审计环境的适应性、审计目标的变化以及弥补审计期望差距而提出的。商业银行的风险导向审计主要包括财务风险导向和合规风险导向,风险导向审计使监督过程更加具有持续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2.构建专业化的审计体系,实现信息审计专业化管理实现信息审计专业化管理是构建专业化审计体系的基础。构建专业化的审计体系需要重点研究以下三个管理系统:第一,专业化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审计信息作为管理系统重要的审计资源,需要与审计信息数据库有效的连接,并根据审计专业化管理的需要,建立审计信息库,为审计专业化管理提供支撑;第二,专业化审计支撑系统。该系统作为重要的审计工具,具有强大的审计功能,运用该系统能够增加专业信息产品的审计量,并以此提升专业化的审计水平;第三,专业化审计评价系统。加强专业化的审计评价系统建设是促进审计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专业技术的检测以及相关审计专家的评价和理论研讨,提高对专业化审计技术与质量效果评价的准确性,要组织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鼓励审计人员研究专业的审计技术,以提高风险识别和预测能力。

三、结束语

审计管理论文篇(6)

一、原因

(一)人员流动渠道不畅通

审计系统由于受编制、人事管理体制及专业性质的制约,人员的录用、提拔、调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与障碍,人员流动性小。虽然政府再三强调审计机关工作人员逢进必考,但现实的大环境,人事部门也难于做到严把进人关。近两年我局所进人员,基本上是乡镇领导换届安排,部分关系人员照顾性进来的,实际能胜任审计工作人员难于“走进来”,而非专业人员,相对来说又难于“走出去”。审计人员提拔、输出的极少,由审计岗位走向领导岗位的更少,人员始终处于一种自行消化状态,干部成长渠道窄。由此严重影响了审计干部向健康、向上方发展,从而影响了审计事业的推进。

(二)机制体制不完善、不健全

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任务繁重,工作压力过大是不可否认的现实,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年龄偏大点的审计人员认为自己搞审计多年有经验、有方法,同时存在“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当天和尚撞天钟,完成任务就行了。而年轻刚进来的审计人员,大多凭关系进审计局,缺乏刻苦钻研、勤奋好学的精神,得过且过,应付了事,整天讨好领导,在理念和实践上无长进,形成一种“工作干好干坏无区别,干多干少无所谓”的不正确认识,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还是基层审计机关机制体制不完善、不健全,以及有关制度未能真正做到有效地贯彻执行,尚未建立健全符合现阶段审计发展的审计管理、审计教育培训等工作机制,缺乏切合实际的考核激励制度,最终导致审计人员工作态度不够认真,积极性不够高,创新意识不强的结果。

(三)学习教育不够重视

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业务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且大多数都是具有丰富审计经验的40~50人员,加上每年要完成的审计单位(项目)众多(如我局去年审计的单位(项目)73个,其中年度计划51个,县委、县政府临时交办22个,今年又达74个,这还不包含县委、县政府临时交办的审计项目),项目一个接一个,加之审计的程序及其繁琐,案卷整理过于繁杂,审计决定执行难度较大,审计人员长年累月奔波于审计一线,天天忙于查账、写审计报告、执行审计决定、整理审计案卷,任务的日趋繁重,及主观上缺乏足够的重视,基层审计人员在学习上更多的是采取敷衍的态度,静不下心、沉不下心去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学习新的审计方法和技巧。由于过份强调“忙”,更谈不上组织审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最终导致审计人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创新等各方面能力得不到提升,运用绩效理念,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审计方法无所适从。

二、对策及建议

加强基层审计队伍建设,是推动审计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障,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迫切需要。基层审计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任重道远,需要基层审计机关及广大审计人员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从提高认识、完善机制体制及制度、加强学习教育、优化队伍结构,提高审计质量等措施入手,不断强化队伍建设,全力打造一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审计干部队伍。

(一)优化人员结构

一是立足当前实际,从现有人力资源上下功夫,努力提升审计人员的素质,从根本上解决审计队伍知识结构失衡、能力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由于受机构编制制约,短时间内难以通过招录人员、引进专业人才的方式充实审计力量,优化审计队伍结构,根据审计队伍实际情况,通过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强化学习培训、强化沟通交流等方式,积极培育审计人才,促使审计人员具备丰富的业务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是严把审计进人关,用好有限的人员编制,招录急需人才。根据审计机关工作性质及专业特点,通过设定一定的条件及标准、采用科学合理的录用方式将审计队伍中知识结构严重缺位的、审计工作急需的人才引进到审计队伍中,确保队伍整体素质及水平。三是逐步建立审计专家库。作为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人才缺口,很难配齐所需的各类人才,因此上级审计机关因结合审计实际,逐步建立完善适应审计需要的审计专家库。基层审计机关可以通过聘请专业人才参与审计等的方式,缓解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

(二)争取政府支持,确保审计经费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审计署关于机构改革中加强市、县级人民政府审计机关建设几点意见的通知》([2000]86号)精神要求,“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经费应根据《审计法》的有关规定,列入同级预算,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据此,审计机关应主动争取政府支持,财政年度预算时充分考虑到审计工作性质、工作量、工作职能和工作成本,确保审计机关的经费,以提高审计工作服务水平和质量,切实维护审计人员廉洁审计,依法审计形象,推动我县审计事业全面科学发展。

(三)健全完善相关机制制度

一是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针对审计事业发展方向及基层审计工作特点,建立和完善基层审计机关的工作考核制度和管理办法,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效提高审计质量。并针对审计发展形势需要及制度操作中存在的不足等,及时科学地调整考核内容,使之能够真正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例如我局2005年制定出台的内部管理考核办法,围绕德、能、勤、绩、廉等几方面,将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以审计工作业绩为考核重点,将业绩与审计人员完成项目质量、成果运用、审计创新等相挂钩,量化考核指标。并逐年进行修订完善,不断细化考核项目。通过近年来内部考核办法的实施及修订完善,我局在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及提高审计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今年,我局又将继续围绕科学发展及审计转型的要求,对考核内容进行修订完善,工作成效将不再只针对查出多少违规金额,上缴多少财政金额,而是重点关注有否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党委、政府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维护人民切身利益等方面。

(四)强化学习教育

针对目前基层审计干部专业结构状况,要使广大审计人员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更新的新时期,就审计人员本身而言,学习是防止思想僵化,保持不断创新,持续进步的基础。就审计机关而言,加强培训,促使审计人员有计划、有目的地接受学习和教育,是提高审计干部队伍综合素质,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首先,基层审计机关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育全体审计人员端正学习态度,主动协调好工作、学习、生活之间的关系,鼓励审计人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以自学为主的方式,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重视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注重学习效果,切忌走过场,使广大审计人员能真正从扩大审计人员知识面和思维视野出发,培养审计人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等。同时有针对性地选择有潜力、有钻研的审计人员进行综合培训,积极培养一人多专的“复合型”人才,解决审计应用上的困难及人才缺乏等现实问题。其次,基层审计机关应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根据审计发展形势及审计人员的岗位、专业、文化程度、知识结构等情况,制定中长远的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培训内容上,应基本涵盖宏观经济、法律、审计业务、计算机、基建等知识,不断拓宽学习覆盖面。培训方式上,应注重有计划地分类、分层次培训,如按照领导、骨干、一般等不同层次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也可根据审计实践需求,采取委培、代培、抽调基层人员参加上级审计项目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培训方法上,应考虑基层审计机关的实际,防止只重形势不重效果,走过场的培训,减少“作报告”、“谈体会”等枯燥单一形式的培训,注重采取新颖、互动的培训方法,采取审计实务的操作演示、审计业务的经验交流等培训方法。如我局从今年起,每月第一星期周一各业务组长互相交流审计实施情况,也是一种很好的培训方式。

(五)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1.重视审前调查,提高审计方案编制质量。

一是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方案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审前调查。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设机构、人员情况、领导及分工、单位主要职能、下属单位情况、纪委等有关单位掌握的情况,以往审计情况,以及计算机环境的基础上,注重掌握重大事项如工程建设、大笔资金征管用、资产处置情况等。二是根据审前调查掌握的实际情况、重点内容等编制审计方案,重点项目应开展审计方案论证,审计组长及时根据审计方案论证会形成的意见,完善审计方案。

2.遵守规范,鼓励创新,提高审计报告撰写质量。

审计报告是一种专业性极强、权威性高的行政公文,要求审计人员要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政策水平和较好的理论修养。从某种角度说,审计报告是检验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重要标准。一是重视审计评价和审计建议;二是突出反映审计重点;三是结构严谨,文字精练,通俗易懂。审计结果文书要抓住项目的主要问题,讲深讲透,引起有关方面重视,解决实质问题,达到实际效果。

审计管理论文篇(7)

一、公司治理结构中审计机制重构的必要性

审计监督机制的无所作为是我国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障碍之一,公司治理的环境在不断变化,新的治理环境也不断暴露出审计机制运行的弊端。以权力制衡为核心的治理模式难以满足公司持续发展的需要,并导致审计机制的低效率,这就需要在我国独特的公司治理环境中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审计机制,使公司治理匹配相应的审计机制,提高其运行效率和公司绩效。

通过对我国审计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不同审计主体的审计机制运行,对于我国目前的公司治理结构,可重新对董事会和监事会以及审计委员会重新进行定位,对原有的审计机制在审计目标、审计路径和审计信息传递等方面进行变革,并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以保证其有效运行。

二、现有制度的优化及机制的变革

1.监事会的重新定位

监事会的监督权流于形式,导致权力制衡机制的失效和回归,这是上市公司运作中产生诸多不规范问题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保证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运行,必须从薄弱环节抓起,必须加强监事会建设,首先要做的就是职能问题,目前我国对监事会的监督定位通常都是事后监督,所以要改变这种职能的错位和加强监事会的职业能力和权威性,设立职工监事,并从根本制度上保证他们的职能的发挥,这样我们需要建立强大的工会组织和相应法律的保障。

2.董事会的重新定位

董事会的独立性表现在其必须以企业的利益为首位,必须以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出发点,以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约束。同时,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很有必要,董事会中应有一定比例的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以有效克服导致权力失衡的“内部人控制”的问题。

按照企业社会责任论的观点,职工是企业的重大利害关系人,我国作为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更应创造条件让职工参与公司法人的治理。这种治理结构的特点为其一,监事会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由职工与股东代表对等组成、代表职工、股东及公司法人对经营董事的活动进行全面监督;其二,由经营董事组成的高层经理组织是公司的经营机关,他只对监事会负责,负责整个公司的经营;其三,职工大会和股东大会是两个平行机关,其职责是独立地选举各自的代表进入监事会。

3.强化共同管理机制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标不应该仅仅,片面追求所有者的资本收益最大化或经营者的个人收益最大化或单纯的人力资本价值的最大化。一个公司的竞争力和最终成功的发展必须强调“合力”的概念,公司治理框架应当确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应该充分发挥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并保护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4.科学确定对经营者的报酬激励机制

对企业经营者科学有效的报酬激励应该具有动态性和长期性,既保证经营者有稳定收入,又能够体现经营者总体收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联性,同时还应避免经营者行为短期化。应该说基薪、年薪与股票期权三种形式的合理组合为最佳结构。这里要真正发挥股票期权报酬形式的作用,就应加快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进度。对于作为奖励授予管理人员的公司股份应允许在任职期间上市流通(应注意的是要尽量将经理人员的不可控因素对股票未来价格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尽快出台与完善与实施股票期权相关的配套法规与措施,同时应大力倡导并鼓励理性投资,遏制投机行为,严厉打击操纵股票价格的行为。

5.加强公司内部的制度建设

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各自充分履行职责是搞好公司治理的关键,也是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的前提。因此,在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同时,应当进一步强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职能的发挥,依法明确各自的责任,特别是要规范大股东和上市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公司应当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的内部规章制度,通过公司章程,以及一系列公司法律文件,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议事规则,内部控制制度,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等公司法律文件,保证公司治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公司还应根据自身情况,对独立董事制度的运作做出具体规定。

三、公司治理结构中审计机制运行的环境支持

1.从法律环境保证审计机制的运行

应修订《公司法》,立法理念由董事会中心主义取代原先所采用的股东会中心主义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应处于中心地位。为加强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建立有效的独立董事制度。(2)建立董事人力资源市场以对董事进行监督。(3)对董事应进行合理有效的激励。另外,应逐步完善我国司法体系,增强投资者保护的力度。为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完善股东会召集制度和股东表决制度。第二,设立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从立法上确立和完善股东权益的法律保障体系。第三,借鉴西方的接管人制度,扩大我国司法对公司管理纠纷的介入权力。

2.从政治环境保证审计机制的运行

政治角度考虑,关键是党组织和政府应悟守其职责,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运行大环境,而不应干涉公司的自主经营权在这方面,党和政府应严格限制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进行活动,不应干涉公司的自主经营。使企业真正拥有法人财产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以此实现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情况下保障国家所有者权益。

另外,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完善,经理人市场的完善等这些都将影响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审计机制效率的发挥,而审计机制也是在不断变革和发展的。审计机制需要更多相应环境的支持才能得以高效运行和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