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英语对话教学论文

英语对话教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07 04:36:57

英语对话教学论文

英语对话教学论文篇(1)

通过教师连续提问、师生平等对话,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人,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辨析和判断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能加强学生理智、思维的开发与训练,不仅能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理性反思和辩论技巧等方面得到整体提高,还能在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英语会话能力方面收到明显效果。苏格拉底对话法在教学中的运用,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知识储备和语言表达能力,使教学内容能够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这是苏格拉底对话法是否适宜运用的前提条件。而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苏格拉底对话法,其主体是高中学生。高中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不仅在知识、能力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而且在主体意识、独立人格方面也日趋成熟。显然,这使他们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同教师展开平等对话,在对话中进行独立思考,于思考中渐渐实现对知识和自我的完全认识和把握方面,具备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因此可以说,只要教师能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苏格拉底对话法的精神和技巧,那么,将其运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完全可行。

二、苏格拉底对话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苏格拉底对话法的独到之处,就是在教学时,不是直接向学生讲解各种道理或传授各种知识,而是与学生谈话或向他们提出问题,让他们做出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有意将学生的话题进一步引向错误的方向,使他自己明白答案的荒谬,然后再进行多方启发,引导学生一步步接近正确的结论。正因如此,教师能否巧妙地设问,将问题提得适时、提得准确、提得层层递进是苏格拉底对话法运用能否成功的关键。根据笔者的实践,教师在运用苏格拉底对话法时设问引导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话题设计要合理准确

在每次课堂对话前,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尤其要明确本单元、本节课应该解决的问题,然后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合理准确地设计相应的讨论话题。l3这些话题在设计时应关注三点:一是要兼顾全体学生的接受能力,分段提出讨论话题,一步一步由表及里、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将学生引入思维训练;二是要让话题设计得有一定的想象空间,能激发或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在对话中充分展现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三是所设计的话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彰显出来,在话题讨论中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例如,在NSEFCBook1Unit1Friendship阅读课教学中,第一环节教师可根据标题就Friendship这一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1.Whatisfriendship?2.Whatgoodqualitiesdofriendshave?通过讨论了解“友谊”的含义和“朋友”应该具备的品质。第二环节教师可设计如下几个话题:1.Whydopeoplemakefriends?2.Howdopeoplemakefirends?3.Howdopeopledealwithrelationswithfriends?启发学生对“友谊”和“朋友”进一步思考并讨论。第三个环节教师可给出一个争论性的话题,也是学生最敏感的话题:Doyouthinkschoolboysandgirlscanberealfriends?围绕这一话题,学生各抒己见,参与热情高涨,争论得非常热烈。为了把学生的辩论引向深入,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观点将学生分成两派,一是实践创新支持派,一是反对派,要求两派把双方不同的观点陈述清楚,并讲明理由,让学生在“思”的过程中,产生独立的判断力。处在这样的辩论中,每个学生都必须思考他或她如何与其他人和谐相处这一问题,并须将这一反思的结果用言语明确地表达出来。最终,逐步地引导学生自己从中得出正确的答案。在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进行对话的过程中,当学生对某个话题表现出强烈的个人兴趣或热情时,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进行思考并讨论,即使他们的观点比较幼稚,也应让其畅所欲言,在讨论中充分展现自我。

(二)话题内容要有事实依据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智慧是在疑难中长大的,真理是在不断地检验中成熟的。一个人的观点通过与他人观点的对照而得到检验,生活的更普遍的认识则在各种不同的观点中产生,最终的检验是证明这些观点对解决当前问题有何作用,它们与最初的事例是否相符。这“最初的事例”就是事实依据。在对话辩论中,不管学生的思维如何海阔天空甚至怪诞荒谬,只要存在事实依据,最终能从混沌走向清醒,从谬误走向正确就行。例如,NSEFCBook6Unit3Ahealthylife的中心话题是健康生活。而该单元的课文是关于爷爷通过写信的方式用亲身经历劝告孙子戒烟。爷爷年轻时也吸烟,导致伤害了身体,这是真实的事例。因此,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话题:Arethereanysmok.ersinyourfamily?通过这个提问,寻找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接着可以继续下面的话题:Whyissmok—ingharmful?围绕这个话题,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汇集整理。经过前面的问答与讨论,接下来学生就会很自然地去思考如何戒烟的问题了。通过爷爷现身说法,学生初步认识了吸烟的危害,再通过讨论论证,最后又经过各自的思考,学生七嘴八舌地提出了许多对于戒烟的具体建议。尽管建议五花八门、稀奇古怪,也许并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但这是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自主表达思想的成果,也是学习英语基础知识、训练会话基本技能的成果。这是一种教学收获,也正是教师安排本节课教学的目的所在。

(三)要使对话双方互相理解

苏格拉底对话法追求的是平等、自由、公正地进行交流和沟通。因此,教师设计的话题要便于学生理解、思考、讨论并产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对话效果。同时,在对话过程中要求教师及时洞察对话的双方是否互相理解。一是个体的表达是否清晰,有没有被他人理解;二是听取的人有没有理解表达者的观点。Ill因为只有互相理解了,观点相同的才能很快达成一致,观点相对或相反的才能产生思想的深层碰撞,激发独立思考,锻炼学生理解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对话中通过使用语言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例如,NSEFCBook4Unit4Boaylanguage的中心话题是“身势语”。通过该单元的教学,学生能认识到,人类除了文字语言以外还有身体语言,它们同样能表达人们的情感,帮助人们进行相互间的交流;学生还能懂得了解身势语的不同文化含义并正确地加以运用,这会在交际场合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设计有关“身势语”的话题时,要注意做到使学生在仔细阅读课文后,能够提取并整合课文中的相关信息,如话题:Whathastheauthorlearnedfromthesecases?为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避免不该有的交流困难,教师可设计如下话题:hWatdoestheauhtorsuggestweshoulddotoavoiddififcultiesincommunication?Canyouaddsomemore?围绕这个话题,组织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了平等和自由表达个人观点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从课文里找寻证据的思维模式。在学生通过讨论整合出不同背景下人们不同的问候方式后,教师又设计了这样的话题:hWichimpressesyoumosta—mongthesewaysofgreeting?Why?在围绕这一话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是否真正互相理解。学生李华发言:“我对中东国家人们互相问候的方式很感兴趣,男人们显得亲密无问,男女之间却敬而远之。”听了李华的发言,教师可以问:“你怎样理解李华的话,韩梅?”韩梅:“因为伊斯兰国家有严格的教规,穆斯林教徒们必须严格执行,女人除了眼睛可以露在外面,其他部位全部要包裹起来,这也就告诉你伊斯兰国家的女人是不能触碰的。”此时教师可以再问李华:“韩梅的观点你理解固。了吗?”通过这样几问几答,学生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都得到了帮助。如果教师对某个观点不理解,也可以说:“我不理解,谁能帮我解释王平的意见?”总之,让所有成员都参与其中,运用对话的形式,对各人具体体验的探究达成互相理解,在理解中形成共识,这有助于增进学生的思想深度和清晰度,促进学生理智、思维和才能的开发与训练。

(四)要使对话双方努力达成共识

在课堂对话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的观点不一定能被其他人认同,教师不宜忙于干预。学生在论证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在修正别人的观点,正确的认识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否定中沉淀出来的。在对话中,学生们惯以辩论的形式来实施互相帮助,互相帮助的最终成果就是辩论后所达成的思想共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新的观点出现时,可能又会引起新的怀疑,学生又要进行新的论证。[1_l∞这种被认同的观点被称为“暂时被证实的”,学生通过努力达成的共识也是暂时性的。这就要鼓励学生在对话中要持续拥有批判性思维,不断地在质疑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在对话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与创新能力。例如,NSEFCBook1Unit5NelsonMandela--amodemhero读前有六幅画,分别是WilliamTyn—dale,NormanBethune,SunYat-'sen,MohandasGand-hi,NeilArmstrong。教学时笔者要求学生讨论:Arethesefamouspeoplealsorgeatpeople?讨论中大家畅所欲言。有学生认为MohandasGandhi是一位伟大人物,他领导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赶走了英国殖民者;也有学生认为MohandasGandhi是一位胆小鬼,他以牺牲民众的利益来换取国家的独立;还有学生认为MohandasGandhi的非暴力不合作政策是错误的,为了独立,浪费了国家太多的时间。显然,学生的意见出现了分歧,但他们却在努力地论证自己提出的观点,这是自主意识在对话中的体现。对此,教师要在充分予以肯定的同时,努力通过对话论证的方式,明确地告知学生:一个国家的独立,意味着本国人民能够当家做主,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任何伟大事业的进程,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虽然MohandasGandhi在领导印度人民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事业中存在着瑕疵,但他毕竟领导印度人民赢得了独立自由,所以他在印度人民心目中永远是一位伟人。通过这样的引导,就能使不同观点的学生,在自我的反思中最终趋于同—个正确的认识。可以说,这是用批判性思考去验证自己和别人的观点以达成共识的对话实践,它对于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和耐受性极具意义。

三、苏格拉底对话法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英语对话教学论文篇(2)

关键词: 英语课堂 新闻话题讨论 通识教育

1.引言

通识教育,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历经改革与探索,日渐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共识。我国著名学者李曼丽对于通识教育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就其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2014年,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

显而易见,大学英语教育与通识教育理念是一致的,英语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践通识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多年的应试教育使英语存在明显的工具化倾向,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现通识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大学英语课堂引入社会新闻话题讨论,有机地将英语教学与通识教育结合在一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达到英语教学的工具性目的,又可以引导学生辩证性地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对于社会生活的参与度,从而使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

2.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只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还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个体知识建构的过程。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应该是学习者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建构主义强调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对事物更好的理解。

在大学英语课堂引入社会新闻话题讨论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选取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话题,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来说,教师首先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话题,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就话题展开讨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汇总。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与监督的作用,课堂的主体是学生,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

3.社会新闻话题讨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3.1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加强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明确目标:“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然而,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很多学生上了大学依然无法“开口说话”,更不用说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束定芳(2011)指出:“在语言使用中学习语言往往是最有效的。”在大学英语课堂引入新闻话题讨论,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对于新闻话题的关注,使他们对于讨论充满兴趣,这无疑可以增强学生对课堂讨论的参与意识。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与陈述,既可以帮助他们掌握关键词汇,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与英语交际能力。

3.2通识教育的实现

网络是现代社会大学生了解社会新闻的主要方式,但是现在的网络新闻报道存在诸多问题,如报道不完整、报道失实等,极大地误导学生,使学生无法对事物形成正确的认知。大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思想尚不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欠佳。在英语课堂引入社会新闻话题讨论,给学生正确的引导,通过辩论交流的方式倾听大家的意见,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可以加大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度,培养其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4.教学过程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4.1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

从中学时代的中考、高考,到大学时代的四六级考试,都是典型的终结性评估手段,“应试”似乎已成为教师教授英语、学生学习英语的唯一目的。但是,不断进行的英语教学改革意味着形势的改变,《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固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已不符合现代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仅是教授语言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引导学生用英语思考,训练他们的英语思维模式,培养他们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教学中把知识的传授和讨论与培养学生怎么做社会人结合起来。其次,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起引导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4.2新闻话题的选择

新闻话题的选择是否合理至关重要,关系到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话题的难易程度是否合适,话题是否具有可讨论的深度等问题。首先,话题的难度是影响学生口语输出与讨论参与度的重要因素。社会新闻话题讨论,相比于普通话题具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时性,这无疑加大了课堂讨论的难度。因此,在选择话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水平,使话题讨论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教师应做好课前准备,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英文关键词、背景信息等。其次,选择的话题讨论应该是开放性的,而不是封闭性的。要给学生发挥自己的空间,进行逻辑推理、原因陈述等,而不是简单的“是”与“否”。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给予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培养其思辨能力。最后,在选择话题时,要考虑话题的延展性。将话题讨论扩展到课本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到整个的英语课堂上,而不仅仅是话题讨论上。

4.3话题讨论效率

一直以来,英语教学都存在“费时低效”的问题,在课堂引入新闻话题讨论也可能出现这种问题。话题讨论效率低可能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讨论是一种多向的信息交流模式,不同于讲授法的单向信息传递,也不同于谈话法的双向交流模式,而是众多讨论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并有所收获就成为一个难题。对此,教师要对英语课堂进行有效的分组,考虑到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英语水平较好学生的引导作用,对于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进行积极鼓励,增强其自信心。小组讨论时间要合理,并及时进行汇总报告或辩论。而且,要实现新闻话题讨论的有效教学,一定要做好课后的反馈与总结。例如给学生布置课后写作类的任务,对课堂讨论内容形成书面报告等。

其次,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要把握好话题的选择,考虑到学生语言输出的难度,还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英文关键词、背景信息等。对于小组讨论,教师要进行有效的监督与引导。话题讨论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况的发生,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或状况,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与进度。

最后,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意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引导者,积极鼓励所有学生参与话题讨论,鼓励小组合作。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动者。

5.结语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社会新闻话题讨论,有机地将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又促进了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大学英语教学与通识教育的共同目标,但是在实践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需要广大的教育研究者和教育一线的英语教师共同努力,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全方位的理论反思,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康志峰,邱东林.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大学英语[J].高教研究,2009,6.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英语对话教学论文篇(3)

论文摘要:初中英语交往中的教学对话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要求教师在与学生真诚交往中,对学生进行整体教育,焕发出学生的生命活力。教师在对话中与学生应相互影响、讨论、激励、理解、鼓舞。在对话式英语教学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己对话、生景对话,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 

 

 初中英语中的对话教学是初中阶段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英语对话教学要求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具体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高效良好的师生交往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来培养学生的对话精神和交际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教学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切实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英语课堂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从而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新课程中英语课堂的“对话”教学 

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其理念是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并获得学习的经验。这就要求我们除了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外,还必须在教学中进一步改革旧模式,真正确立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新的英语教学体系,使英语教学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对话教学中教师既要学会表达又要学会倾听,树立教师和学生都是对话中主体的观念,倡导教师和学生发展平等的对话关系。只有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有”的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主阵地,学生才会真正成为英语课的主人。唯有如此,才能扯起英语新课标的帆,在新课程的汪洋大海中自由航行,驶向快乐英语的园地。 

二、“对话”式的创新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角色的确认 

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首先应确认自己的角色,要从重教师教向重师生对话转变,努力使师生互为主体的价值取向得到实现。 

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角,传统的教师角色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从独白到对话的转变过程就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要求和呼唤,是英语教师从传统英语教师到新型英语教师的转型。如果在英语课堂上,自始至终只能听见一个声音,那就是教师的独白,学生只是被驯服了的听众,始终处于被动的、被主宰的配角地位,他们参与课堂的方式只是听老师讲课和记笔记,那怎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呢?新课程确认英语课程是教师和学生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那么教师就应该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对合适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的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观念,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构建对话式的英语教学,以主体教学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造成“我想学”的氛围,再确定层次目标,造成“我要学”,并且引导学生探究“我会学”的优良教学模式。“对话教学”要求教师要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的引领者,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三个要点:一是以民主性把学生看成是真正平等的伙伴、朋友和知心人,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二是为学生提供足够语言对话的材料;三是给学生恰当的、有效的对话方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三、“对话”式教学的实现策略 

在实践教学中,交往对话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为了某一共同目的而进行的沟通、对话、理解等活动。它不是一种单向的流动,而是一个动态的网,教师与学生就是网上的结。交往对话是平等的、民主的、实质上的,而非形式上的,交往对话还必须尊重社会生活,注重教学规律。对话式教学内涵是宽泛的,开展有关的英语课外活动,如英语小短文朗诵比赛,英语歌曲演唱比赛,英语讲故事比赛,英语口语比赛等让学生亲自体验。激励学生进行知识交流、思想交流,引导学生广泛的对话交流。让学生在课堂内,课堂外,家庭中根据自己的水平和条件,自己选择。教师只是指导者、引导者,给予学生公平的评价。学习重在体验和感悟,只有体验和感悟的东西才能沉淀在内心深处,形成能力,受用终身。 

课内英语对话教学策略包括角色表演、游戏法、讲故事法、话题讨论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具体方式方法。 

1.角色表演和游戏法。这是英语对话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角色表演可采用辩论、演讲或两者相结合等方式。这样既训练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又训练了学生批判性倾听能力。 

2.讲故事法与话题讨论。可以让学生轮流讲故事,学生听后,就故事内容展开对话、讨论,以训练学生的综合对话语言能力。讲故事法可采用讲已有的故事或自编故事。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学会了如何把握对话技巧,极大地训练了学生的英语对话能力。 

3.计算机辅助外语对话。把计算机辅助教学引入英语课堂,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提供足够的英语对话情境,给英语教学带来高效、逼真的语言学习环境,使枯燥抽象的英语学习内容变得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 

总之,对话既是一种精神,又是一种方法,从精神的角度讲,它倡导平等、交往、互利和共同发展的理念,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这正是新课程改革下英语课堂的需要;从方法的角度说,它要求英语教师改变过去太多的“传话”和“独白”的教学方式,走向互动和交流,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让我们真正实践起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对话教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2]姜发兵.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场提问[j].中学外语教与学 

[3]李森、吉标.师生对话的特点及意义[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英语对话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主体间性;英语口语;教学体系

一、引言

以往,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多强调语言知识和技能传授,所以,即使是在口语课堂上也是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提出学习任务,引导练习过程,最后总结评价。后来,大学英语改革注重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口语课开始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的指导作用被削弱。这样的课堂教学呈现出娱乐化的倾向,大学生的口语能力一直没有明显改善。事实上,大学英语口语课堂可以将哲学方法“主体间性”作为建构的基础,使师生达到良好的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二、主体间性理论的内涵

主体间性,在不同的语境之中,可以翻译为不同的名称,例如主体际性、主体间本位、交互主体观性、共生体性等。最早提出“主体间性”这一理论的人是德国现象学家胡塞尔。主体间性理论包括主体间的相互理解和共同认识,不同主体可以通过移情与共现的方式构建“他者”的存在。通过构造不同主体可以将“自我”与“他我”的主观性都置于“主观间共同性”中,从而使得“自我”的世界与“大家的世界”趋同一致,每一个“自我”所感知的客体对个体而言的客观性彼此等同。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和协调性。

三、英语口语教学中主体间性的体现

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主体包括教师主体、学生主体和文本主体。所以,主体间性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交往几个方面。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特点是交流多,互动性强。所以,不论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还是师生与文本之间都体现出明显的主体间性。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体间性

师生关系的主体间性,有别于以往的教师主体或学生主体,它强调师生之间的主体间性。现在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改革鼓励学生多进行实践,教师没有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反而将课堂塑造成学生自己的“舞台”。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也是不合理的,口语教学中主体间性表现为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平等。

在英语口语课程讲授之前,教师要设计教育活动。具体地说,教师自己必须清晰地掌握教育目标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合理安排教学程序。然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平等,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各种口语活动,注意把握分寸,话语过少缺乏互动,话语过多喧宾夺主。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主体间性

在英语口语课堂上,除了师生之间的主体间性,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主体间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基础不同,性格特点各异,自身的经历更是千差万别。在英语口语课堂上,性格外向、特别自信的学生更愿意说话,更有可能占据话语的主导地位。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在组织对话实践时,刻意根据学生的层次、个性进行安排,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体现自己的主体性。有时教师刻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经历等来进行分组。比如,在讨论“喜欢的电影类型”时,可以根据不同的电影类型进行分组,如喜欢动作片的小组、喜欢文艺片的小组、喜欢恐怖片的小组等。

3.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主体间性

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主体间性体现在师生与文本主体的交往关系。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教学大纲的认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筛选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知识结构决定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偏好。因为规定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必须有正式出版的教材,而众所周知,书籍出版需要一定时日。所以很多文本内容,随着时间的变迁已经不是合适的讨论主题。但是,改变话题并不是说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增添或删除话题,而是灵活设计教学话题,让话题更符合时代的要求。

四、主体间性理论下的英语口语教学创新

1.改善教师对主体间性的认知

在主体间性的理论下,教师的角色有所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行为也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固定模式,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知识探索过程。这里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还有师生共同与文本的对话。

2.培养学生对主体间性的意识

英语口语的教学效果主要在于学生是否接受、吸收、认同、内化所学知识,能否提升英语口语能力。教学过程主要是推动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因此,学生必须树立主体性意识,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构建英语口语教学的新体系

(1)利用多媒体进行口语教学。当今社会是“信息高速公路”社会,所以,在英语口语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立体化的教学资源,给学生以听觉、视觉的冲击和享受。同时,教师提出学习任务,让学生利用网上各种各样的资源,通过自己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思考、讨论等,进行最后的口语陈述。

(2)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英语口语课堂上,有些学生会出现口语焦虑。这时,只有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才能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才能有助于学生树立信心。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生生之间都能在这种氛围中建立自然、友好、融洽的交流关系。同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和鼓励一些性格内向、口语能力欠缺的学生,让他们锻炼自如地用英语表达自我的能力。

(3)发展人际交往能力。英语口语课堂,学生使用英语表达自我,正是发展人际交往的大好时机。教师应该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运用英语口语来结交朋友、交流思想。例如,口语课堂的第一节课,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用英语来结交新朋友,用英语进行自我介绍,和身边同学聊天,然后为全班介绍自己刚结识的新朋友。

(4)培养跨文化能力。在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文本材料,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首先教师要求学生预习,给出具体的话题,要求学生用课堂演讲的形式展示出来。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对于这一专题进行整理、讲解和谈论,比较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异同,探索隐含的文化观念。最后,教师通过创设虚拟的英语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如开展演讲、朗读模仿、角色扮演、辩论等活动。

五、结语

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英语口语的教学效果,但是英语口语教学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又会出现矫枉过正的情况,而主体间性理论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理论上,英语口语教学模式不再是单一的主体,通过教师、学生、文本等多类主体平等对话,英语口语课堂呈现出良好的沟通氛围。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塞尔.笛卡尔式的沉思[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英语对话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语用学;语用理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6-0133-04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各行业领域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如何合理使用交际话语,促进交际各方的人际关系,做到即坚持原则又互相尊重,在和谐交际语境下达成交流目标,业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语用学作为一门实用学科已引起语言和教育研究者的密切关注,但将其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不多,影响语用学理论对外语教学实践指导功能的发挥(刘伟、孙颖2014)。本文就如何将语用学研究成果有效运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这一问题作深入分析。

二、语用学的涵义与诞生历程

语用学(Pragmatics)是语言学科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如何科学运用语言,即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语用学和语义学是互为补充的两个不同研究领域。上世纪30年代末,美国著名哲学家莫里斯(c.Morris)首先使用了“语用学”这个术语(何自然1987),50至70年代,英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H.P.Grice)提出了著名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意”学说,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和美国哲学家塞尔(J.R.Searle)先后提出和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1977年《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在荷兰正式创刊,标志着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而得到确认(文旭1999)。拇耍语用学研究引起了语言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研究范围不断拓宽,语用理论得到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语言学习如果仅仅停留在词汇、语法、语音、语调等知识层面上,而无法很好地理解话语语境,包括语言交际的场合,交际的性质,交际参与者的经历和个人情绪等,将不能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也即不能灵活得体地运用语言。因此,在交际言语行为实践中,只有合理地运用语用策略,才能有效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

三、国外语用学研究的发展概况

1967年,英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莱斯(H.P.Grice)在美国哈佛大学作题为《逻辑与会话》讲演中提出了旨在创建一套系统的有关隐含意义的哲学构想,受到各学科专家的普遍重视,他提出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及其各项准则是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构建一般性会话原则和交际各方语言表述形式及内容的具体规定,其核心思想――合作原则成为语用学领域最重要的基本理论之一。但该原则也受到了不少质疑、批判、修正和改造。封宗信(2008)将始于Kasher的诸种寻求代替格莱斯原则的新原则称为“后格莱斯原则”(Post-Griceanprinciples),包括理性原则、礼貌原则和关联原则;而把以Levin-son为代表的肯定Grice哲学框架并以阐释和发扬为主的新原则称为“新格莱斯原则”(Neo-Gricean principles),包括数量原则、信息量原则和方式原则。格莱斯原则尽管受到不少争议甚至批判,但它为语用学提供了无法超越的哲学框架,并高度概括了隐含意义产生和理解的真谛,是语用学的奠基之作。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从语言使用的社会功能层面对语言的“社会性”进行了阐述,于1962年首先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后来,他的学生、美国哲学家塞尔(J.R.Searle)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成功将言语行为理论与格莱斯会话含义学说相结合,把间接言语行为与言语交际的礼貌原则相联系(索振羽2000)。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Leech 1983)在对语用学原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后,对格莱斯的合作原则进行了修正和扩充,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和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概念。Brown和Levinson则在1978年推出的专著《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和在1987年出版的修订版《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age》中系统地阐述了礼貌理论,提出面子(Face)、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threatening Acts)和面子保全论(Face-sav-ing Theory)等基本概念(车云芳、郑娟2009)。这些理论对外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俞东明1993)。

然而,上述原则并不能全面解释不同语境下语言交际实践中的各种语用现象,针对语用学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于1987年在其《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顺应性理论的概念,并在其1999年出版的新著《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得到进一步完善。她认为语言使用过程是使用者根据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等特性不断对语言做出选择的动态过程,也即语言使用者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对语言结构与语境相互顺应的过程。顺应性理论(Adaptation theory)为语用学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同。

进入21世纪后,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语用学逐渐“认知化”,认知理论不断地对语用学理论加以验证,而心理语言学的“自我中心论”(Egocentrism)却对格莱斯理论提出挑战。著名语用学者伊斯凡・克科斯把这两种理论相融合,提出了“社会一认知语用视角”(Social―cognitive approach to pragmatics,简称SCA),旨在建立新的语用学分析框架。SCA作为一种新的语用视角对语用学研究具有重要启示与运用价值。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迅猛,非英语国家使用英语进行言语交际的人数远远多于母语为英语的人数,也就是说英语的使用呈现非本族化(nonnativisati.on)的新趋势。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English as alingua franca,简称ELF)的社会角色变化改变了其交际属性,英语使用语境已从传统的单语(monohngual)逐渐转为多语(multilingual)和多文化(muhicultural)融合并存的新常态。为此,不少学者意识到EFL(EngI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教学实践应与ELF研究相结合,以提高英语教学对语用能力新内涵的认识。英语语境的多元化发展变化引起了语言研究者对传统语用能力观的重新审视。

四、国内语用学引进和研究概况

自胡壮麟先生1980年在《国外语言学》第3期上发表《语用学》一文至今的35年来,我国的语用学从引进、介绍到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语用学理论的引进使国内学者在明确了其基本内容的同时,也开始把这些语用理论运用于解决语言交际中的实际问题,主要集中在语言教学、翻译学和修辞学等领域。语用学理论在国内的发展主要是运用理论分析具体的语言现象,相关研究以例证为主。理论研究方面,针对格莱斯的合作原则,钱冠连教授透过对会话交际中量、关系、方式和质等的系列研究发现,在这四者违背合作原则的情况下,谈话并没有失败。因此他认为“合作不必是原则”,并提出用“目的一意图原则”代替“合作原则”。钱教授这一系列的实例研究,证明了跨文化交际中不能单一遵循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并不能满足各种交际情景的会话需求。

20世纪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语用学的理解》专著的出版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运用其顺应性理论对传统言语交际行为进行了语用学研究,并对其教学应用作理论探讨。于国(2000)认为可运用顺应性理论对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进行语用学研究,施洋(2014)则对英语课堂语码转换功能进行了探究;何自然和张淑玲(2004)对人们选择使用非真实性话语的策略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说假”(Decep-tion)是说假者心理、社交和物理世界相互顺应的结果。朱小美和阚智文(2007)认为顺应性理论能更完善地解释礼貌现象,礼貌原则存在缺陷的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礼貌的顺应性。张艳君(2009)发现顺应论与合作原则相互扣合,共同指导具体的交际行为。冉永平和方晓国(2008)则从语言顺应论视角研究了反问句的人际语用功能。在教学应用方面,胡启海(2010)认为教师课堂言语也是一种言语行为选择过程;朱雅丽(2014)运用顺应理论对语用失误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避免失误的策略以及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也有学者认为课堂教学中委婉语的使用是教师对学生的心理世界、师生关系的社交世界以及课堂语境的物理世界顺应的结果。

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在语用研究领域的运用,拓宽语用学研究视野。周红辉的研究支持了Kecskes的SCA观点,并提出“自我中心话语”概念。随后,他又提出了与“自我中心话语”对立的概念“合作性话语”,将合作原则的“共同目的”与言语行为理论的“说话即做事”紧密结合起来,“合作性话语”也即“为达到共同目的所进行的言语行为”(周红辉2015)。“合作性话语”亦可理解为“具有合作性的言语行为”,它的提出不仅补充完善了SCA的思想和理论框架,并且积极地推动了其他言语交际现象的研究和发展。此外,多元语境下的语用现象也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冉永平(2013)对多语言、多文化语境下的英语语用特征进行研究,发现与英语本族语单一语境相比,ELF背景的语用表现与语用关注呈现多元化新特点,表现出不少多元语用现象。研究还发现ELF交际凸显出交际主体的他者化与语境因素的多元化融合,出现了具有交叉文化语用特征的语言语用与社交语用表现。这对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提升语用能力问题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五、语用学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英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英语课程教学的口语、翻译和写作等技能都属于语用能力研究范围。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虽然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强化学生交际能力培养也得到老师们的认同,但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课时数及学生人数等的影响,多数教师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组织教学,以课文分析、阅读理解、语法分析和词汇学习等语言知识和理解技能的培养作为主要内容,忽视甚至省略交际和写作技能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导致学生口语和写作等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差。大学英语教学急需运用语用学理论成果,切实提高学生语用表达能力。

从上述国内外语用学理论研究成果来看,跨语言文化交际合作性话语应以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面子保全原则等语用原则为基础,科学运用顺应性理论提升言语交际能力,针对语境的变化灵活采用合适的话语交际策略,进而达到有效交际的目标。这为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不少启示。

(一)提高语用观念的认识,转变课堂教学理念

许多证据显示,在影响教师教学行为因素中,观念比知识的影响更大。英语教师的课堂言语行为是教师在课堂语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所使用话语的行为,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和媒介,与教学效果紧密相关。教师虽然并非真正清楚其观念将导致怎样的课堂行为,但仍然习惯于按其自身观念行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话语活动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的讲解、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师生交流互动等方面,通过话语渗透和引导,实现知识的传递,学生则从对教师话语的理解和接受中习得语言知识。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采用适切的言语行为策略以顺应语言课堂学习语境,那么学生的语言综合语用能力也就无法提升。可见,教师的课堂话语及行为既是组织和管理课堂的手段,又是学生语言知识的输入来源和主要途径,因而教师的语用观念非常重要。教师对语用学的认识和相关知识的缺失无疑是学生语用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运用语用学理论原则,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课堂话语行为的数量和质量对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可能决定教学的成败。从上述语用学理论分析可见,英语教师的课堂言语行为既要顺应教学内容需要,又要顺应教学语境,包括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师要运用适当的言语行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各种感官得到刺激,消除课堂学习倦怠,有效提高语言知识输入效果。可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逼真的语言情景(视觉输入),同时配以适合的背景音乐(听觉输入),创建良好的语言学习语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顺应课堂教学目标要求,采用恰当的课堂话语策略、互动模式和反馈策略,依据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模式,使每堂课都有新鲜感,防止学生因教学模式的单一而对课堂产生厌倦心理。然而,不少教师对多媒体教学价值的认识存在偏差,对图像和感官效果的过度关注,反而使课堂成为以PPT为背景的“填鸭式”教学,不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培养言语交际能力

英语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语言教学的活动场所,课堂活动既是教学活动,也是语言交际活动。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言语行为非常敏感,他们对教师与自己以及其他同学的交往都很重视和关注。教师话语既为学生话语提供示范,又是学生语言学习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课堂话语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语言习得的效果。对大学英语课堂而言,教师的言语行为往往侧重于学生语言的认知,而对学生情感的影响则有所忽视。教师课堂话语普遍存在话语数量偏多、话语的形式与功能存在单一、课堂提问开放性不强、师生言语交流互动偏少、教师对学生的反馈缺乏激励与尊重等问题。这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特征,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对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从语用学的原理来审视现代英语课堂教学,通过采用恰当的话语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建学生积极情感的教学语境,提升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与动力。

(四)发挥语码转换的功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英语课堂既是教学平台,也是交流平台,课堂话语是知识传输、获得、建构等的重要媒介,是向学生传输可理解的语言知识的一种代码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教师话语质量决定着学生语言习得效果。按照维索尔伦的顺应性理论,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语言传输知识的过程也就是顺应课堂语境满际需要、不断选择Z言的动态过程。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语系,两者既有语言共性,又有差异性,教师的课堂话语要适时进行语码转换,让学生能正确理解其话语涵义。例如,将英语“brown sug-ar,black tea”转换为汉语“红糖、红茶”,用双语解释汉语特色词“铁饭碗”(iron rice bowl)、“一国两制”(one country,two sys-tern)等。英语教师应积极顺应课堂语境,充分发挥语码转换的亲和、调节及支持功能,增进师生感情,调节课堂气氛,提高话语可接受性,消除课堂学习紧张、焦虑、畏惧或倦怠感,减少语言学习障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五)强化语用能力的研究,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不如意,教师职业满意度不高,职业成就感低,教师自身语用能力不足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语用问题是当代外语语言研究关注的新焦点,对英语教学与英语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新的问题。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使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英语的交际属性不断发生变化,多语及多文化相融成为当代英语使用语境的新常态。因此,教师要加强英语语用能力的研究,并将语用理论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拓宽自身职业发展空间。一是强化中西方语言文化知识的教学,提高驾驭跨文化交际话语情境及英语语用能力;二是重新审视英语使用能力的思想观念,注重多元语言文化相互交融协同建构能力的研究;三是关注英语课堂内外不同语境下教师语言语用和社交语用能力建构,以及学生学习语用能力研究;四是重视信息网络环境下言语交际行为中英语语言语用能力表现特征研究。

英语对话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高中英语 讨论式教学 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2B-0079-01

高中英语是具有较强的交流性和实践性的语言学科,其学习的过程应该是讨论的过程。高中英语教材内容繁多,面对的目标是高考,所以老师们在课堂上总是以讲练为主,忽视了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作为语言学科,英语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讨论”顺应了这个要求。

一、确定话题,提高讨论针对性

课堂讨论中要想有看得见的效果,就必须有明确的讨论主题,否则讨论就是浪费时间。有的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一节课一直在“互动讨论”,没有讨论必要的话题也会讨论个没完,这就影响课堂教学效率,降低课堂教学容量。课堂讨论的话题要围绕教材的重难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去选择,话题的难度和深度要与学生的知识储备相适应。话题太简单是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失去了讨论的意义;话题太难,学生望而却步,也讨论不出结果。同时,讨论的话题还要有趣味性,让学生有足够的兴趣,调动全体同学参与的积极性。只有合适的话题才能够保证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取得实质效果。

如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1《Friend ship》,讨论的话题就是与学生交朋友有关的事。高中学生在对待朋友的事情上都有主观判断,让学生来讨论有关友谊的事情,学生有话可说。老师给出的问题有:(1)Do you need friends?(2)Do you think friend ship is important in your life? Why do you think so?(3)Do you have any good friends?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在学习之前,老师可以安排学生查阅有关友谊的名言,在交流的时候可以随时用到。学生经过讨论,每个小组都能整理出一个片段,完成了与新课的衔接。

二、合理分组,保证讨论有效性

合理分组是保证讨论效果的前提,一般来说,老师在分组的时候都是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每个小组都要根据优良中差搭配好组员,讨论时有质疑、有争辩、有解答、有收获。讨论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根据教学的需要和教材的安排有“pair work”、“group work”等。教材中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是对话练习的形式,方便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既然是分组讨论,就可以举行活动提高讨论的效果,如小组竞赛式、陈述观点表达式,这样学生在讨论的时候更有效果。

如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Unit 2《Healthy eating》学习时,学生既可以开展pair work也可以进行group work。健康生活是和我们息息相关的话题,同桌之间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句型,询问对方健康生活的表现,然后放到小组中去讨论。像What food do you think is the healthy food?结合文章的内容,看看自己符合几个健康生活的标准,运用课文中的句型进行对话交流,加强巩固。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讨论发言的机会,讨论的效果更好。

三、注重引导,增强讨论应用性

老师在开展话题讨论的时候要有导向,如听力教学和阅读教学的讨论重点就有分别,写作教学也有侧重点。听力教学看似没有“讨论点”,其实在听力材料播放之前,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热身”,让学生排除杂念进入听力状态。如果听力材料难度较大,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听力的主题进行讨论,对题目进行预测,听力训练效果会更好。阅读教学的讨论效果最好,阅读前后都可以设置一定的问题,组织小组进行讨论。老师要根据课堂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更显“讨论”的作用。

如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Unit 2《The Olympic Games》的学习中,组织学生讨论Do you like to watch the Olympic Games? Which sport event do you like to watch most? Why?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高中学生尤其是男生,都有喜欢的体育项目,讨论的兴致非常高。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随之提高。

要想改变传统英语课堂上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必须让“讨论”走进英语课堂,并发挥应有的作用。老师们要转变教学观念,放手学生自由讨论,自行探索。讨论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合作能力以及用英语表达的能力。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真知,也是一种成就,不断受到成就感刺激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将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樊冬梅.讨论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J].新课程,2013,(4).

英语对话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商语;听说;微课

Abstract:Nowadays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ininternetmedia,thetraditionalmodeofbusinessEnglishteachinghasnotsatisfiedtheneedforobjectivesofvocationalhigherlearningforlearners'development.TheoriesforMultimodalDiscourseAnalysishasdevelopedrapidlyaswellasmultimodalbusinessEnglishteaching.ResearchgroupofApplytheoriesofmultimodaldiscourseanalysistobusinessEnglishteachingtoenhanceappliedlanguagecompetenceadoptsquestionnairesandadvancedmultimedianetworkteachingplatformtofulfillexperimentalteachingactivities.Theconceptofmicro-teachingclasshasbeenappliedintorecordingclipsofteachingandlearningvideos.Resultsofquestionnairesandteachingexperimenthavebeenanalyzedandpositiveeffectsobtained.AnewbusinessEnglishteachingmodeofmultimodaldiscourseanalysisfacilitatesteachingeffectanditsadvantagesshouldbepopularized.

KeyWords:Multimodality;discourse;businesslanguage;listeningandspeaking;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183-02

1.引言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多媒体设备的普及使人们渐渐摒弃了只使用声音这种单一模态进行交流的方式。先进的个人通讯设备可以将语言文字与图像、声音、颜色、动画等多种模态符号结合在一起进行多模态交流,进而传递丰富的意义。多模态教学的理念也渐渐进入商务英语教学之中。作为一种专门用途英语,要求使用专业词汇和专业表达方式,具有跨学科、实用性、多样性的特征,这就对商英听说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

2.传统商英听说教学的问题和多模态商务英语教学的必然性

2010年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高职英语课程"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这凸显了高职教育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和职业性,为新一轮的商务英语教学明确了方向。近几年虽然很多高职院校购置了大量的电脑,建成了多媒体教室,但较少形成系统网络平台,用于商务英语听说教学。教师个人对教学的发挥,很难形成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体系,也无法将教学经验和较好的教学资源广泛的传播。因此,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大学多模态商英教学势必会取代传统教学。

多模态教学模式就是指通过协同使用视觉(文字、图像、动画等)、听觉(口语、音频等)、伴语言特征(响度、声调、语调、音速等)、身体特征(手势、姿势、表情、动作等)等多种符号资源,通过刺激学生的感官感知模态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进而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的新型英语教学模式。

3.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发展

国内外对多模态话语的研究方兴未艾。2001年,KressG&vanLeeuwenT出版的《多模态话语:当代交流的模式和媒体》探讨了多模态话语如何在交流中规则地表达意义,包括视觉图像、颜色语法以及报纸的版面设计和不同媒介的作用等;2003年,李战子在《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一文中对多模态话语理论进行了研究;2007年,胡壮麟发表了《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该文侧重探讨了社会符号学中的多媒体符号学和多模态符号学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2010年,张德禄在《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一文中深入探讨了教学中多模态的选择和设计原则,以及在课堂教学中多模态之间的关系。

2008年5月王立非,文艳在《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多模态分析方法》一文中,提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念,即指用计算机程序对装载了多模态活动的、经过数字化的含音频的视频流进行分析的技术或方法。并介绍了一款多模态分析软件ELAN,ELAN(EUDICOLinguisticAnnotator)。利用这款软件可以分析教学视频中,主讲教师的多模态特征,及其使用策略,可促进教学效果提高。也可用于学生口语练习、考试视频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4.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基于多模态话语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课题组的研究

为了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应用到商英听说教学之中,构建多模态商务英语听说教学新模式,本课题组进行了以下研究。

4.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应用外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和服务外包学院法律文秘专业和会展专业4个班级(商英1305班(26人),法律文秘1401班(46人),商英1405班(36),会展1401班(26人),共134名学生。其中前两个班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听说教学模式。后两个班为实验组,采用多模态商英听说教学模式。实验前,对两组同学的听说水平进行了测试,发现两组同学听说水平差异不大。实验为期1年,从2014年11月到2015年11月。

4.2前测问卷。前测调查问卷"关于利用多模态资源进行听说学习的调查问卷"(目的是了解学习者对多模态手段提高英语听说的自主学习这种模式的熟悉程度),"关于利用多模态资源进行听说学习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利用多模态英语资源进行英语听说学习的态度、动机、花费时间、学习方法、课堂和课后利用多模态教学网络进行学习的效果,及学习者对多模态英语听说教学设计及学习者自主设计参与课堂学习项目并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利弊、学习者自主视频分析的难度、学习者偏爱的结合行业岗位需求的素材脚本类型的看法及建议等。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英语教学理论比较陌生。有60%的学生对这个概念并不是非常了解,但是却有85%的同学对该理论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及形式比较熟悉。这说明学生缺乏语言学习教学理论的指导。调查结果也显示,在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以及帮助理解和记忆这两个点,学生持肯定态度的不多。如果学生只是被动接收,没有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参与到互动学习中去的话,他们的自主能力没有得到培养。这恰恰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利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记忆,是教学方式急需改进地方。

实验工具和理念

根据前测问卷调查结果,课题组在研究中启用了实验工具并引入了"微课堂'的概念。实验工具是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朗文交互商务英语听说多媒体网络学习平台。在应用外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实现以朗文交互英语平台为基础的商务英语听说课堂教学。该教学平台可以实现英语听说全网络教学。由网络为学生提供多模态教学资源,实现人机会话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除课上学习外,还可在课余时间,利用个人手机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网络完成练习,提交作业。网络会根据其学习时间,所交作业的质量自动打分,给出反馈,以利改进。学生可以反复学习,直至成绩满意为止。

"微课堂"则是利用微课的特点进行教学的商英听说教学模式。"微课"是指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在课堂内外录制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的视频片段。"微课"形式多样,适合各种情境的商务英语听说教学特别在和行业岗位需求结合后,为教学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和活力。

5.教学实验的实施

在商务英语听说多模态话语分析模式教学中,课题组教师除了选用平台配备的交互英语教学资料外,充分利用微课的优势,创设微课课堂。根据岗位需要的不同,设计改编教学情境,和加拿大外教一起自主编写微课脚本,录制听说视频资料。在专业团队支持下,自主录制微课视频资源。并利用多模态话语分析软件对微课中教师的教师、句型(SentencePattern)、语音语调(Intonation)、停顿(Pause)、沉默(Silence)、重音(Stress)、语速变化(Tempo)等音韵特征进行分析,以及观察教师的肢体动作(包括手、眼睛,嘴和面部表情)变化,研究这些特征是是如何辅助课堂教学的,并比较不同教师这些策略运用的差异。

5.1实验过程中课题组老师设计了多个多模态教学活动,具体操作方法是:实验组在多媒体教室,以班作为听说授课单位,课初,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教学平台学习者自主利用微课视频边听边看,并通过人机互动进行模仿。自主完成练习题目。播放视频的时间长短、视频播放次数、每个步骤的执行顺序等,由学生自行决定。

在微课视频学习阶段结束后,教师组织与微课视频内容相关的全班拓展讨论,帮助学生通过使用多种感官的互动,理解所学内容,内化记忆后转为信息输出,以形成技能。在此过程中教师调动学习者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个感官助其对信息消化吸收。

之后,由小组学习者自行讨论、参考视频字幕,决定该视频片段的的取舍,自行设计小组角色扮演所展示的内容,设计脚本,准备录制作为作业展示的视频片段。

课后,以小组为单位用手机反复录制视频片段,将所学得微课内容表演出来,在上传到教学平台作为作业上交。每节课由两个小组向所有同学展示视频片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多模态话语分析软件对视频片段进行分析。将学习者词汇、愈发、句型的错误分类归纳。同时将其话语的多模态特征加以归纳,包括:

5.2后测问卷和结果讨论。教学实验为期一年,之后,又对实验组的学习者进行后期反馈的"英语听说调查问卷"(目的是得到多模态英语听说教学模式的反馈意见,并为量化分析提供数据)。结果显示学习者对多模态商务英语听说微课视频学习的持支持态度的人数大大增加,其中75%的学习者对在听说课堂中引入视频作业多模态话语分析这一做法十分欢迎,并认为能从中获益。通过朗文教学平台提供的期终成绩数据分析和教师期末听说口试成绩分析,实验租较之控制组在英语听说能力方面有显著提高。

新型多模态商英听说教学微课堂模式的建立

多模态商英听说教学微课堂模式,把商务英语听说课延伸到课外,将课内学习指导和课外自主学习巩固结合起来。创造多模态话语,调动学习者听觉、视觉、触觉等各个感官,发挥学习者在外语听说学习中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同时,也推动了"微课堂"作为新型的教学活动的研究。

参考文献:

[1]Kress,G.&vanLeeuwen,T.MultimodalDiscourse:TheModesandMediaofContemporaryCommunication(c).London:Arnold,2001;Martin.J.R.EnglishText:SystemandStructure〔M〕.Amsterdam:JohnBenjamins,1992.

[2]Laufer,B.Whatpercentageoflexisisessentialforcomprehension.InLauren,C.andNordman,M.(eds).FromHumansThinkingtoThinkingMachines[M].Clevedon:MultilingualMatters,1989.

[3]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

[4]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教学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

[5]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

[6]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

[7]王立非,文艳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多模态分析方法(J).外语电化教学,2008,(5)

[8]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