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8 15:50:52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篇(1)

关键词:GIS 专业培训

1 中国GIS专业教育的发展

我国地理信息系统(GIS)高等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逐步呈现出规模化、多元化和层次化的变化格局。2004年对于我国GIS教育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因为它经历几项“里程碑”事件,其中,第一本地理信息系统教材的出版,第一次本科与硕士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招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的成立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前,国内500余所高校已经设置了GIS或相关专业,其中大约有200所建立了GIS实验室,一大批各层次的GIS人才陆续走向工作岗位,为我国的地理信息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大批专业相关的硕士点、博士点、实验室正在不断获准建立,我国地理信息系统教育发展形势空前活跃和兴旺。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地理信息系统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教育模式,方向构建与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如何确定适应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2 GIS专业培养现状

2.1缺乏适应专业发展的学科定位

GIS专业教育中,过多的强调了计算机编程,仿佛编程已经成为GIS的代名词和全部,导致很多学生把编程作为专业学习的第一要务,而忽略测绘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当然,毫无疑问,编程对于GIS专业学生来说,确实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但在实际中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社会需求有选择有侧重地学习,不能本末倒置。

2.2学科定位与培养实际不大一致

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工科人才在数理能力方面的理论学习不深入、培养力度不够;理科学生计算机能力不强,实习不够,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实践。显然这是由于各学校的专业背景不同,师资构成不够合理造成的,导致学科定位和培养实际相去甚远。

2.3课程设置重点不突出

虽然GIS专业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但是在制定培养计划的时候更应体现本校的学科优势,所谓术业有专攻,即目前国内从事GIS教育的各高等院校,根据其不同的专业背景,确定不同的侧重点。各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应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让学生专门学习一些跟专业相关的课程,以便走上工作岗位后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具备突出的实践能力。目前,在本科阶段的GIS教育中,GIS本科专业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主要分为以下4类:测绘与遥感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地理类和GIS专业类。这类教学体系确实涵盖很广,但很明显,针对性不强,侧重点不够突出。

2.4教学计划与实验室条件配合不佳,教学中动手和实践能力强调不够

因为GIS是一门非常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学科,所以教学过程中务必安排大量的实践环节。倘若学校在安排教学活动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则学生在动手能力的培养上一定达不到应有的标准,势必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使GIS的实践教学无法深入,理论教学得不到巩固。

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总结原因如下:

(1)主观方面。部分教师经验不足,这有可能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绝大部分老师没有在专业岗位上工作的经历,如果再没有参与相关科研项目,势必造成实践经验上的严重空缺,从而很难让学生通过实践来了解GIS开发和运行的整个过程,对教材所讲解的理论理解得也就不够透彻。

(2)客观方面。很多学校都缺乏相关的软硬件环境,即使具备环境,可能设备配备也不够完善。如此一来,软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学计划要求的的程度,相关的理论知识即使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但学生很难学以致用。

2.5师资学术机构不合理、办学经验匮乏

GIS行业和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对GIS人才的需求量急速增长,使得全国很多学校在短时间内将GIS专业上马。部分专业教师也是“半路出家”,对整个GIS的理论体系并不完全掌握,属于“半路出家”。在教学过程中就常常出现重此轻彼的现象,对GIS人才的培养造成消极影响,同时也极大的限制了专业人才的后续发展。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也是所有行业对人才共同的需求和要求,企业更为注重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发展的潜力。正因为GIS本身就是发展迅速的高新科技,所以近年来各学校尽管通过人才引进、现有师资进修学习等方式提高了GIS专业人才的比例,但仍不能满足该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

3 面向社会需求的GIS专业培养方法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结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机遇和挑战下,GIS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3.1学科及专业定位。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GIS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目前开设GIS专业的高校也日趋增多。这样的一种形势对GIS专业在日后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为确保各校GIS专业学生能够在人才济济的竞争市场上占有一定位置,所以学科和专业的定位一定要明确和准确,第一原则就是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特色,面向学科内应用领域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GIS教学体系。

3.2培养科班出身、高素质、知识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培养出色的GIS技术人才队伍需要优化的课程设置,而优化的课程设置需要实力雄厚、机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同时,由于GIS与一般的传统专业教育不同,与其紧密联系的相关学科多达十几门,所以对GIS师资队伍在知识结构上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良好的专业背景和非常广阔的知识面。高校应该通过引进GIS专业岗位上的高精尖人才,或者通过读学位、在职进修、出国学习等方式培养造就一支基础夯实、业务精准、扎根教育事业、结构层次合理、充满激情和活力、综合素质过硬的GIS师资队伍。

另外,以科研促进教学,即“学以致用”一直是高等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原则,也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最有效方式。GIS,作为一种为地理科学提供空间分析手段的专业技术,最终目标肯定还是要用来解决实践问题的,这也是GIS创新教育的要求。所以,应大力支持GIS专业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各种科研项目,如能组织学生参与到科研课题中则更好。

3.3 GIS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1)针对GIS的专业特点,广泛占有资料,应全方位收集前沿信息;

(2)根据国家教委下发的本科专业新目录中确定的原则――“加强基础教育,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口径”,将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定位在实践型人才培养上。

(3)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运作讲解、演示、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全面培养学生突出重点、注重逻辑联系的思维和学习方式。

(4)加强实践训练,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运用GIS与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和潜力。

参考文献: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篇(2)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专业英语; 教学模式

项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学教革项目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Research on Teaching of English for emerging discipline

FU Chun-feng1 CHU Rong1HE Ya-ping2

(1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2004, Hunan, China; 2 Shandong Sport University, Jinan 250102, Jinan, China)

Abstract Resent years, some new subjects had emerged. ESP teaching has some problem such as the course design, the selection and production of course materials, the teaching pattern and the evaluation. According to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resented the teaching pattern of “class teaching, self-teaching, study in use and evaluation”.

Key word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ESP; teaching pattern

1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目前各个领域都在应用的一门新兴学科,该学科及技术主要来源于英语国家,不仅前沿理论、技术以英语体现,从应用角度来说,一些优秀软件仅有英文版。在引进时往往受到语言障碍的制约,严重影响到对新技术的及时理解和应用。因此,GIS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足够的专业英语知识,才能熟练地掌握运用GIS专业知识 。

2GIS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

2.1教材难觅

目前GIS公开出版的专业英语教材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大多是任课教师自编教材。教师自编教材往往是汇编一些英文的学术论文,或是选用原版专业文献或是专业书籍的片段。学生使用以后,普遍感到专业词汇太多、句子较长、内容枯燥,因而产生厌学情绪。

2.2教学模式陈旧

调查显示,目前60% 以上的专业英语教师以课堂上逐字逐句讲解课文为主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学生扮演知识接受者的角色,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了限制。听、说、写等综合运用英语能力也很难提高。

2.3课时有限

GIS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科,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较多,在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专业英语不能占用过多的课时。大部分高校设置的是30-54课时,与教学大纲规定的100-120个学时相差甚远,使得教学难于展开。

2.4评价方式单一

任何成功的教学都需要有效的评估措施,英语技能测试应包括听、说、读、写四个部分 。而目前,一般的专业英语考试内容仅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部分。因为没有听说的考试内容,学生和教师往往对听说训练有所忽视。

3 GIS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要有效培养学生专业英语运用能力,就必须从教学模式上下工夫。本研究按照“精炼课堂教学,活化课外研学,强化实践教学,完善评价措施”的思路,进行GIS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3.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本研究的课堂教学主要包括科技英语阅读和专题学习两大部分。专题学习主要有专业词汇及其构词法,翻译基本理论、技巧,专业文献检索,应用写作,GIS最新技术介绍等主题。课堂教学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1)初级阶段: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D.A.Wilkins指出:“Without grammar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在专业英语词汇的构词法和专业词汇及术语的学习。由于具有一定的专业特点,一些单词的意思与公共英语中不一样,有些专业术语远远的偏离了单词本身的含义,因此,在专业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些词汇在公共英语以及专业英语中的不同含义。

(2)中级阶段:本阶段重点是培养学生阅读和翻译专业书刊文献的能力。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GIS专业英语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专业英语词汇量,具备一定阅读和理解专业英语文章的能力。因此,教师不必对课文的每句话都进行精讲。复杂的长句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课程讲解的重点应放在此类句子上。

(3)高级阶段:专业英语教学不仅应该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词汇和阅读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掌握用专业英语查找资料,进行交流所必需的方法和技巧。高级阶段要结合专业的特点,侧重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教给学生专业文献检索、应用写作等技能。

3.2自主研学

“外语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在课时量有限的情况下,单靠课堂教学无法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课外大量阅读和积极参加其他各种课外活动、帮助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自主研学的途径:传统的教学法只有一本教材,以本为本,这必然导致输入的单一性。GIS专业英语缺乏教材,但同时也给了专业英语教师更多的灵活性。网络上大量的英语专业网站资源涵盖了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常常更新,与新技术联系紧密,给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的材料。教师应指导学生查找与专业相关的网站,让学生学会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在这种查找和学习过程中,突破了地理环境制约,学生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接受信息、感知语言,有效运用专业英语。

(2)自主研学的方法:信息时代提供了众多的知识获取途径,课堂和教师已不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自主研学、拓展训练、思维创造,给学生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这是本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要义。本研究自主研学主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具体的教学任务被置于循序渐进的情境中来完成,即先向学习者呈现问题,然后针对具体任务展开教学,最后展示学习所取得的成果 。任务型教学方法以小组的形式展开。通过以下四个步骤实现。

布置任务:在此环节中, 教师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带着具体任务,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较好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GIS专业英语第一单元“A gentle introduction to GIS”时,可以提供“Why is GIS important? ”;“Why is GIS so hot?”;“The Market value of GIS.”等专题的课外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课外查找本小组所选专题的材料,并整理自己所搜集的材料。

自主探究:学生在明确了探究的目的、问题后展开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学生利用相关工具收集信息,并分析、加工、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必然会面对大量用专业英语表述的网页或篇章,学生必须首先读懂素材,了解素材的主要内容才能确定它是否符合相关的主题要求。

小组讨论: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学生对所获得的素材进行课堂讨论或辩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拥有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学习气氛由沉闷变为活跃。此外,不同背景、不同思维方式、甚至不同性别的学生,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尤其是那些胆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小组讨论为他们创设了和谐的氛围,减少了心理压力。这种英语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尤其对培养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大有益处。

成果展示与交流: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然后教师和全班同学参与评价。为了展示成果,学生必须熟悉素材内容,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重新组织语言,用完整而精练的语言陈述和回答问题。

3.3强化实践

专业英语课是一门实践课,运用能力的提高需要靠学生的大量实践。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即兴演讲、专题讨论等。例如,对于GIS专业来说,使用专业软件非常频繁。行业内使用的最优秀专业软件如ArcGIS、Mapinfo等都是全英文软件。我校GIS专业有包含这些软件的实验室。专业英语教学正好可以利用这一教学设施进行实践教学;另外专业英语实践教学还可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调研、选题,查阅英文参考资料和文献,并在检索的基础上,着重就所选专题的综述类论文资料进行阅读,并写一份检索报告和英文摘要。这项工作使学生既阅读了专业英语资料,又对毕业设计的程序及文献综述和英文文摘的书写有所了解,也为毕业设计打下了基础。

3.4完善评价

完善的评价体系是监控教学任务完成的中心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形成性评估与终极性评估相结合的策略。形成性评估主要体现为:教师把学生课堂教学、自主研学、和强化实践阶段进行的过程纳入最后的评估,并给出成绩;终极性评估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形式。学生的最后成绩由两部分共同组成,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评估。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篇(3)

[关键词]招聘单位 大学生 职业分类 工作经验 工薪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0-263-1

1招聘单位的阻力与社会价值观的偏见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领域,其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招聘单位和应聘者。首先,对于国内目前的许多与地理信息系统相关的企业而言,由于IT市场的需求,这些企业单位往往都非常渴望招聘到高端的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从项目主管,到GIS工程师,再到GIS程序开发员,几乎每一项职业的需求量都有很大的年增长率。但,国内目前的GIS市场还正处于起步上升阶段,发展速度虽然迅猛,但是GIS企业却大多为中小企业,规模不大,资金不足,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承担起新人的培养。因此,在众多企业的要求里,较丰厚的工作经验往往成为了阻碍GIS专业毕业生成功进入企业单位的门槛。

(此次图为2004年至2011年,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各届GIS毕业生所在行业变化趋势图,可见,事业、企业单位是GIS专业学生的主要流向渠道,但由于事业单位裁员、企业单位规模小等多因素的影响,二者的变化并不稳定,GIS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并不是特别理想)

至于除企业单位以外的最大一类招聘单位――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情形也不容乐观。由于目前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正经历着减员增效的宏观调控时期,从而使得它们接受应届毕业生的积极性不高,毕业生能够直接进入这类招聘单位的机会也会相对减少。

另外,对于所有的GIS用人单位而言,据胡都不了避免地存在着两大类“偏见性”问题――“盲目追求高学历”和“性别歧视”。目前社会上将学历作为唯一用人标准的风气比较盛行,认为毕业于“名校”的学生就一定比毕业于“二三流学校”的学生好,无疑,这种非理性的人才高消费很大程度上妨害了GIS专业人才的合理使用。

“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这种现象在各行各业中也并不少见。由“性别歧视”所造成的对女大学生的偏见和错误的价值取向,使得很多GIS用人单位在一开始就将女大学生拒之门外。

2大学生自身问题的存在

其次,对于应聘者自身而言,急功近利、惧怕风险、只求安稳等心理使得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再加上之前有关就业问题的初步探讨中所提及到的大学生自身固有的“个人问题”,也限制了大学生在求职时所应该表现出来的能力与形象。

3 GIS单位的需求架构和职业分类

由于之前我们相对缺乏对国外GIS专业就业问题的了解,在此,我们援引由美国城市与区域信息系统协会,Urban and Regional Information System Association(以下简称URISA)在2007年7月对美国本土在IT/GIS行业中的2400多个对象进行的一次调查结果。

据调查,我们得知美国GIS专业的就业方向并不局限于编程开发,其就业方向主要有三大方面:

GIS技术人员:包括数据转换、数字化、数据处理等;

GIS分析/GIS顾问:进行空间分析、数据管理、咨询等;

GIS开发人员:软件开发、代码编写和测试

在GIS单位需求架构上,调查还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达总受访人数的63.7%)受雇于政府相关部门,是GIS专业毕业生的最大雇主。超过四分之一(达27.4%)的受访者的工作单位有超过1000 的雇员。他们所在单位平均雇佣员工2593 人,其中每个机构平均有61 个GIS 工作人员,受访者所在部门平均为8 个。当然,更多的受访者(58.9%)所在机构的GIS员工数小于10,所在部门小于5。近三分之二(63.8 %)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组织在过去的五年中增加了地理信息系统工作人员的数量。

4 GIS从业人员的工作经验

在工作经验上,受访者有平均有13.8 年的工作经验,9.6 年的GIS 工作经验。大多数(85%左右)拥有学士学位或更高学历,三分之一以上(37.3%)拥有研究生学位,其中的大多数都表示,他们的职位需要这样的学位。他们在学校修的专业包括地理学(44.2%)、GIS(33.1%)、环境科学(12.2%)、计算机科学(11.0%)和规划(10.2%)。

5各类GIS职业的工薪情况

在工作待遇水平上,受访者2006 年年薪的平均收入为60050 美元,比2003 年的52750 美元增长了13.8%。收入差别主要取决于不同的职位、工作地点和类型以及雇主等因素,而受雇于县级政府部门的受访者工资增长了33.3%以上。另外经过GIS 专业认证的受访者收入平均年薪比未经过GIS 专业认证的高9000美元以上。

由于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GIS学科和技术的起步、发展都比国内要早,因此,国外GIS行业的从业者在工作经验上普遍要比国内长一些,这非常有利于GIS专业的人才梯队的进一步培养。同时,由于国外GIS行业发展历程就,经验更为丰富,这主要体现在与GIS相关的招聘机制和市场比较健全、稳定,GIS行业内部的分类也比较细化,而不单单是从事软件开发的人员“吃香”。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篇(4)

论文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专业英语 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门新兴学科,专业英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无法适应专业发展的要求。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根据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进行了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提出了“精炼课堂教学,活化课外研学,强化实践教学,完善评估措施”的教学模式。

0 引言

GIS是目前各个领域都在应用的一门新兴学科,该学科及技术主要来源于英语国家,不仅前沿理论、技术以英语体现,从应用角度来说,一些优秀软件仅有英文版。在引进时往往受到语言障碍的制约,严重影响到对新技术的及时理解和应用。因此,GIS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足够的专业英语知识,才能熟练地掌握运用GIS专业知识。

1 GIS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

1.1 教材难觅

目前GIS公开出版的专业英语教材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大多是任课教师自编教材。教师自编教材往往是将一些英文的学术论文汇编起来,或是选用原版专业文献或是专业书籍的片段。学生使用以后,普遍感到专业词汇太多、句子较长、内容枯燥,因而产生厌学情绪。

1.2 教学模式陈旧

调查显示,目前60% 以上的专业英语教师以课堂上逐字逐句讲解课文为主。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学生扮演知识接受者的角色,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了限制。听、说、写等综合运用英语能力也不能提高。

1.3 课时有限

GIS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科,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较多,在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专业英语不能占用过多的课时。大部分高校设置的是30-54课时,与教学大纲规定的100-120个学时相差甚远,使得教学难于展开。

1.4 评价方式单一

任何成功的专业英语教学都需要有效的评估措施,英语技能测试应该包括听、说、读、写四个部分。②而目前,一般的专业英语考试内容仅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部分。因为没有听说的考试内容,学生和教师往往对听说训练有所忽视。

2 GIS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要有效培养学生专业英语运用能力,就必须从教学模式上下工夫。本文研究按照“精炼课堂教学,活化课外研学,强化实践教学,完善评价措施”的思路,进行GIS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2.1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本研究的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科技英语阅读;二是专题学习。专题学习主要有专业词汇及其构词法,翻译基本理论、技巧,专业文献检索,应用写作,GIS最新技术介绍等主题。课堂教学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1)初级阶段: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D.A.Wilkins指出:“Without grammar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在专业英语词汇的构词法和专业词汇及术语的学习。由于具有一定的专业特点,一些单词的意思与公共英语中不一样,有些专业术语远远的偏离了单词本身的含义,因此,在专业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些词汇在公共英语以及专业英语中的不同含义。

(2)中级阶段:本阶段重点是培养学生阅读和翻译专业书刊文献的能力。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GIS专业英语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专业英语词汇量,具备一定阅读和理解专业英语文章的能力。因此,教师不必对课文的每句话都进行精讲。复杂的长句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课程讲解的重点应放在此类句子上。

(3)高级阶段:专业英语教学不仅应该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词汇和阅读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掌握用专业英语查找资料,进行交流所必需的方法和技巧。高级阶段要结合专业的特点,侧重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教给学生专业文献检索、应用写作等技能。

2.2 自主研学

“外语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在课时量有限的情况下,单靠课堂教学无法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专业英语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课外大量阅读和积极参加其他各种课外活动。帮助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自主研学的途径:传统的教学法只有一本教材,以本为本,这必然导致输入的单一性。GIS专业英语缺乏教材,但同时也给了专业英语教师更多的灵活性。网络上大量的英语专业网站资源涵盖了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常常更新,与新技术联系紧密,给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的材料。教师应指导学生查找与专业相关的网站,让学生学会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在这种查找和学习过程中,突破了地理环境制约,学生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接受信息、感知语言,有效运用专业英语。

(2)自主研学的方法:信息时代提供了众多的知识获取途径,课堂和教师已不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自主研学、拓展训练、思维创造,给学生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这是本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要义。本研究自主研学主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具体的教学任务被置于循序渐进的情境中来完成,即先向学习者呈现问题,然后针对具体任务展开教学,最后展示学习所取得的成果。③任务型教学方法以小组的形式展开。通过以下四个步骤实现。  布置任务:在此环节中, 教师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带着具体任务,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较好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GIS专业英语第一单元“A gentle introduction to GIS”时,可以提供“Why is GIS important? ”“Why is GIS so hot?”“The Market value of GIS.”等专题的课外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课外查找本小组所选专题的材料,并整理自己所搜集的材料。

自主探究:学生在明确了探究的目的、问题后展开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学生利用相关工具收集信息,并分析、加工、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必然会面对大量用专业英语表述的网页或篇章,学生必须首先读懂素材,了解素材的主要内容才能确定它是否符合相关的主题要求。

小组讨论: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学生对所获得的素材进行课堂讨论或辩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拥有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学习气氛由沉闷变为活跃。此外,不同背景、不同思维方式、甚至不同性别的学生,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尤其是那些胆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小组讨论为他们创设了和谐的氛围,减少了心理压力。这种英语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尤其对培养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大有益处。

成果展示与交流: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然后教师和全班同学参与评价。为了展示成果,学生必须熟悉素材内容,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重新组织语言,用完整而精练的语言陈述和回答问题。

2.3 强化实践

专业英语课是一门实践课,运用能力的提高需要靠学生的大量实践。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即兴演讲、专题讨论等。例如,对于GIS专业来说,使用专业软件非常频繁。行业内使用的最优秀专业软件如ArcGIS、Mapinfo等都是全英文软件。我校GIS专业有包含这些软件的实验室。专业英语教学正好可以利用这一教学设施进行实践教学;另外专业英语实践教学还可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调研、选题,查阅英文参考资料和文献,并在检索的基础上,着重就所选专题的综述类论文资料进行阅读,并写一份检索报告和英文摘要。这项工作使学生既阅读了专业英语资料,又对毕业设计的程序及文献综述和英文文摘的书写有所了解,也为毕业设计打下了基础。

2.4 完善评价

完善的评价体系是监控教学任务完成的中心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形成性评估与终极性评估相结合的策略。形成性评估主要体现为:教师把学生课堂教学、自主研学、和强化实践阶段进行的过程纳入最后的评估,并给出成绩;终极性评估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形式。学生的最后成绩由两部分共同组成,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评估。

3 结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课题组自2006年以来,正是以这样的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学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本研究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体现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从形、声、文字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观,大大提高了知识的输入方式多元化和形象化,能够充分发挥新兴学科特有的优势,在教学内容、方法、时间和进度上能够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选择,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三中心”传统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精炼课堂教学,活化课外研学,强化实践教学,完善评价措施”的教学模式,正是顺应社会的需求,在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改课题“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注释

①芮燕萍,赵睿,王志波.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前景的调查研究.华北工学院学报,2004.20(3):80-82.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篇(5)

一、分析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

GIS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改革的培养目标,即能力培养一体化,设计、应用与开发型人才培养一体化。GIS专业学生能力结构体系包括基础理论、GIS软件使用与数据获取、程序设计与GIS二次开发、GIS工程建设、空间建模分析及应用、GIS前沿六个方面。地理学知识作为基础理论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础理论知识的构建深度决定了GIS软件使用与数据获取等五个方面的高度。由于GIS的学科综合性,不同高校对GIS专业定位的差异,体现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侧重的不同,而同样是工科定位的由测绘类专业为依托的院校,在GIS本科专业地理学基础理论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着差异,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桂林理工大学的地理学基础理论相关课程较少,尤其体现在自然地理学课程。东华理工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较多,而人文地理学课程则较薄弱。相对而言,武汉大学开设的课程丰富,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课程数量相当。总体来看,课程开设以选修课为主,必修课为辅。

依托测绘类院校的专业在课程中突出了测绘遥感类专业基础的课程,反映出他们在测绘学教学方面的师资优势和认同,因此,GIS教育工作者在强调和凸显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应有的专业基础课程。根据GIS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加设、调整和优化地理学基础理论相关课程设置,完善GIS专业课程体系。在夯实基础知识与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索能力、动手能力和社会能力,形成全面发展的GIS专业人才。

二、剖析教学对象,设定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概论》是桂林理工大学GIS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授课对象为大二学生,而GIS专业的生源均为高中理科生,地理基础知识较差。《地理科学概论》课程设置为48学时,相对其它专业课程,课时较少。根据学习状况调查,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专业选择存在盲听盲从现象;学习自主性缺失。因此,基于授课对象地理知识较差、学习自主性缺失等现状,应适当增加《地理科学概论》课程学时数量。

三、分解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

地理科学导论应该更强调或侧重于“引导”和“导入”,着重于地理科学研究之前的知识性和思想性的准备工作。桂林理工大学选用的教材为白光润编著的部级“十五”规划教材《地理科学导论》。教材可分解成五部分内容:①地理科学的基本问题、发展简史、学科体系及研究方法;②地图认知;③地理空间;④对于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热点地理学问题;⑤地球系统及宇宙空间。

著名教育哲学家Martin Buber认为,教育过程中“教”、“学”双方是一种“我―你”关系,实质应该是一种互相对话、包容和共享的互动关系,根据课程内容巧妙设计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十分必要。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优势和局限,有其运用条件和适用范围。单一的刺激容易形成疲劳,会使学生情绪低落、注意力分散,加重学习心理负担。在对教学内容分解的基础上,应结合各部分内容特点并取各教学方法所长,设计合理多样的教学方式。

第一部分,地理科学基本问题、发展简史、学科体系及研究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以课件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重点,增强教学感染力,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多角度的知识表达,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和领会所学知识,也使教师更方便、科学地进行教学规划。同时,有条件的高校可适当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丰富教学内容,亦可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和进度,还可实现教师在网上教室与师范生进行沟通,随时掌握学习动态。

第二部分和第五部分,地图认知和地球系统及宇宙空间。GIS专业已在地图学等相关专业课程中进行过系统学习,基本具备对地图认知和地球系统及宇宙空间理解的能力和素养,针对该部分内容,采用复习式教学。

第三部分,地理空间。地理空间是了解地球表层空间的基础,针对学生基础较弱的现状以及地理空间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比较紧密的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的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特别注重分析探索真知的过程。如学习区位理论时,教师可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增进对问题的认识,从课堂的交流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在理解和认知区位理论同时,学习理论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探索过程。

第四部分,热点地理学问题,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采用小组任务方式讨论地理学热点问题,引导和鼓励学生将所学GIS知识应用到解决地理学问题中,以GIS技术演绎、预测或解决问题为任务,调动学生所学GIS专业编程知识、GIS软件操作技能,小组成员共同制定计划、合力完成项目任务。

四、优化教学质量,完善评价体系

本校GIS本科专业脱身于测绘学科,原专业教师全部来源于测绘工程专业教师。为优化教学质量,必须加速教师专业知识更新。可通过多种途径提高GIS教师团队素质,一是提高原有教师教学质量:鼓励并创造机会到国内外相关院校培训、进修或访学,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方法;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交流座谈;鼓励校内教授、博导等优秀教师进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或参与教学课件制作,向年轻教师传授经验;鼓励教师进行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二是合理利用外部优势资源:调用校内地理学相关学院教师资源;在政策、方针等方面提供优惠,控制教师“近亲繁殖”,合理引进外校优秀师资。

在优化教学质量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尤其是学生评价体系。学生评价体系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一个具有导向性的因素,其目的在于客观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状况,并引导学生向指标体系所要求的方向努力。通过学生评价体系,鼓励和鞭策教师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方法,达到以评促优之目的。

五、结束语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篇(6)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目标管理;会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126-02

一、引言

地方院校会计专业《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简称MIS)课程列为学科核心基础课程之一,是由教育特色发展、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共同确定的。社会互联网信息化需求决定会计专业能够更快更好地获得和处理信息的学生供给。从教学效果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感到了教与学的吃力,产生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双向障碍。企事业单位对学生的反映来看,会计毕业生没能有效掌握利用MIS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方法,不能适应单位管理信息化的需求。

文献分析导致学生学习MIS课程的自主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程度不高的重要原因分别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知识储备不足、教学内容体系结构设计不合理和教师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教学,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1,2],然而却只描绘了经济管理类的MIS教学现象,有的放矢的对会计专业的MIS课程改革研究仍处于空白。

那么如何有效实现大纲规定的既培养信息技能又培养综合素质的教学改革目标呢?强调“目标是管理的中心”的目标管理模式是制订、实现和检测目标的全过程管理方式,会计专业MIS教学改革工作是一个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本文在目标管理思想的引导下,剖析了教学改革目标工作的目标确定、展开、实施及评价等方面的问题,给地方院校会计专业MIS的课程发展提供了借鉴。

二、相关理论回顾

1.目标管理理论。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根据目标设置理论提出了目标激励方案,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中心的管理,管理活动始于确定目标、执行过程以目标为导向、结果的考核以目标完成情况为准绳,逐步实现“自我控制”,目标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主动式管理。

2.目标管理理论与教学改革研究的整合。文献提出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实践教学和构建教学案例,改进教学手段[3,4]。与此同时,高校课堂教学模式也在发生着变革,经历了单向“灌输式”教学过渡到单向启发式教学,发展到双向互动式教学。

文献和教学实践都承认教学方法改革是解决地方院校会计MIS课程教学改革问题的不可改变的特征,集中在讨论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教与学的不积极性表现出来的是教学目标的不可衡量性、不具体或失效的结果,因此,要建立起有效的教学改革实施机制,需要全面梳理教学改革目标与教学改革实施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设计

根据目标管理思想的三步骤“目标设立―目标实施―目标考评”,教学改革分为以下三个内容。

1.KSF方法展开地方院校MIS的教学改革目标体系。地方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地方性专业应用型人才,而如何对总目标进行分解,即会计专业MIS的教学改革目标多级分解和维度分析,是教学改革工作目标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多级”指的是对总目标进行纵向分解,构建起院系层面的教学改革管理目标和大学生个体层面的自我控制目标,为的是使学院和大学生双方的目标能很好地契合。“多维”则指的是在此基础上对目标进行横向分解,而多维分解总目标需确定不同的关键成功因素,运用KSF法是由“目标”切入,探究成“因”――聚焦教学改革总目标,从传统“全面评价”到“重点考察”的转变,最终实现教学改革总目标。KSF(Key success factors)分析法是通过分析找出使得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来确定项目需求并进行规划,数据源来自于文献检索和案例研究。教学改革项目主要的利益相关方是学生、教师、学校和用人单位;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是教学培养过程与管理和学生学习。基于KSF法对教学改革总目标的分解等级和维度,将教学改革目标体系定义为“一总目标,二级目标,五维子目标”,具体分解为表1。

2.地方院校会计专业的MIS教学目标实施途径。

(1)教学课程改革。在培养专业特色鲜明的实践人才的教学改革总目标的指导下,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展开要体现“管理是核心,技术是工具,应用是目的”。因此,会计专业MIS课程内容一般划分为如下五个知识模块:MIS概念和与管理的关系;企业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和ERP等常用管理软件的基本操作;信息系统规划开发方法与开发过程;企业系统选型基本知识和信息系统实施运行的新趋势,如电子商务;教学实务,如ERP―U8软件操作。

(2)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改革目标体系的指导下,教学方法可分为三类:灌输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教学改革方法的实施设计如表2。

(3)考核方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强调期末分数,不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成绩好的学生大多是把时间放在刻板理解书本教学知识、完成学校规定的课时、顺利取得学分上。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期末卷面考试占70%,考勤占10%,平时课堂表现占20%,而在培养专业特色鲜明的实践人才时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加大课堂表现的平时分,占总分的50%,考勤占10%,期末卷面分占40%。

(4)校企合作改革。关注会计MIS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关注企业发展阶段的管理实践和应用趋势。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获得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企业信息系统的案例,结合企业实际识别企业业务流程,实验室模拟仿真运行,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的基地,为企业提供专业性强、符合企业用工需求的人才。

(5)大学生学业目标改革和职业生涯规划改革。MIS课程大多安排在大二,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MIS的课程时,最重要的是要有学业目标,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初步的设计和规划。考研的学生在强调成绩的同时要考虑是否可以跨会计专业考管理科学的研究生,毕业后就业的学生考取与将来就业有关的证书以期从事信息化职业,如ERP工程师等。

3.教学改革目标的评估。教学改革目标的评估是把教学改革的路径实施情况与“一个总目标、二级子目标和五维子目标”联系起来,是目标的调节和实现。

参考文献:

[1]孙晓娟,霍敏.经管类“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59-61.

[2]方兴林.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1,(8):110-112.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篇(7)

关键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三类民办高校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in the Third Level Private Colleges

MING Yun

(Wuhan Medie Colleg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Third level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new model of education following development of popularization of advanced education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course. this paper researches and explores current situation of construction for course of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the choice of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s, planning, practice teaching in-depth study and discussion in the third leve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 presents strategies and advice for standardized and characterized development of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course as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and suggestions for adjusting and optimizing development plan for the course relying on the parent universities in third level private colleges.

Key words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Third level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s

中国民办高校已经有20年历史。在校学生数量已经超过280万人,截至2011年5月23日,中国已有386所国家承认的毕业证书民办高校。同时,民办高校需要越来越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高育人质量,才能在市场中生存与发展,因此,民办高校应该更注重自身办学特色,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三本民办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应立足于三本民办高校的发展定位,突出办学特色,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导向,培养出社会所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现状

管理信息系统(MIS)专业起源于20 世纪60 年代末的美国,我国于20 世纪80 年代,清华大学试办MIS 专业,1990 年复旦大学首次设立MIS 专业硕士点。由于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不同,MIS 专业分别从属于不同的学院,没有统一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1998 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 MIS 相关专业合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又称IS 专业),给出了宏观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指导,改变了上述混乱状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被列为管理学门类,毕业生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进行介于计算机科学与管理科学和管理之间的专业,进行人才定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这个新专业于1998年,由教育部颁布在本科生专业目录中。此专业综合了科技信息、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等专业的内容。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维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综合相关文献的研究,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包含三个层次:信息素养层、信息管理层、和信息系统开发能力层。但是,不同类型的高校,其定位也应不同。

三本民办高校的信息素养要求学生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发展,在接受学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中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认识,并利用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信息时代处处蕴藏着各种信息,能否很好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料,是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体现。(2)信息知识。它不仅体现着三类民办高校学生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他们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3)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4)信息道德。这需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这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

信息管理层是在信息素养形成基础上的提升,它主要包括三大板块知识,分别为信息学知识、管理学知识和信息资源管理知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最主要特征是将计算机专业与管理学专业相结合。

信息技术能力层则是理论知识培养的基础上,锻炼学生实践技术开发的能力。信息素养和信息管理理论是基础,而信息技术能力则属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目前,流行的软件开发工具在不断地变革,这要求学生能不断适应这种变革,掌握最新的开发工具。

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建设

3.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建设的原则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包括管理与计算机的综合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课程安排上,既要考虑整合多学科内容,又要注重课程实践。此专业课建设的原则有:

(1)整合课程内容,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计上,要避免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技术等专业课程的简单堆积。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将多门相近课程的重复部分去掉,再进行整合;二是将不同类课程整合成综合化课程。

(2)增大选修课程比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门综合性专业,应该提供学生选修的课程有很多。这样可以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发展、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这就要求有些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践单独设课,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课程设计,注重课程设计环节,切实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图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层次图

3.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课程包括四大块:基础课程(包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管理课程、计算机课程和信息系统理论与课程实践。这四大块的主修课程分别为:

基础课程内容包括一般大学本科的课程,如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管理课程可以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等。计算机课程,主要有Java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MIS(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另外,还需要加入一些实践课程,如信息科学基础,信息管理学,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企业资源计划;具体实践环节可以从课程设计开始,如专业生产实习、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等。

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应切实从社会需求出发,重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信心。目前,很多教师在认为本专业的实践,主要内容是系统设计与开发。严格来说,实践环节还应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技术能力,包括计算机硬件操作、软件编程和运行维护等动手能力。管理能力,应该从企业运作角度出发,对物流、资金流、人才流等控制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和信息利用等一系列能力。经营能力,包括协调各种人际关系,使人、财、物、信息等资源顺畅和谐地流动。其中后三种能力主要靠学生为人处事方面的积累和锻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重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其中,技术能力属于专业实践环节的核心,不仅需要安排上机,还应从毕业论文或设计来抓。

通常来说,实践教学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理论教学只能使学生达到理性认识阶段。实践教学具有强有力的整合知识的作用,可以将信息资源根据系统化与有序协调的原则进行整理融汇。

教师在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时,可以让学生组建信息系统开发兴趣小组,每个小组2~3人,按照特长来分工。实践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课程设计、信息系统开发竞赛以及毕业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之中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这门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三本民办高校在开办此专业时,应建设专门的机房,除了软硬件设施以及网络设施应尽可能齐全外,还需要安排专门的实验指导教师,创造一个好的实践课程支撑平台。同时,三本民办高校每年应对就业情况进行跟踪,统计分析学生的就业方向和教学效果,根据反馈对实践环节进行调整。图2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图。

图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图

5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基础。在师资力量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等方面都要合理搭配。在知识结构方面,教师要有一部分偏向于管理方面的,另一部分偏向于计算机专业方向的。目前,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来自计算机专业及相关专业,缺乏管理知识以及如何把计算机与管理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使之有别于计算机软件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例如: 讲授《数据库系统》只讨论数据库系统的原理,实现方法,而没有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考虑数据库系统到底对管理工作起到哪些作用,针对不同的环境如何发生作用,作用的程度如何等。

在教师队伍建设的年龄结构方面,要大力引进和培养青年教师。这是由于专业发展速度快,变化快,知识更新也很快,很容易被淘汰。因此,要求教师能适应这种变化,而能适应这种变化的主要是年青教师。因此可以选择管理方向的教师最好是硕士以上学历,而偏向于计算机操作应用的教师或者是实验室指导员等,本科学历就可以,辅助学生在编程、软件开发等方面动手能力强就行。

6 总结

本文立足于三类民办高校的特点,阐述了三类民办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一系列问题。首先介绍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由来及现状,然后分别研究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课程安排、实践教学体系、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本文突出阐述了实践教学部分,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将对促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科建设和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不断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社会信息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蔡淑琴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4).

[3]何永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新专业信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