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日教育论文

中日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8 15:52:05

中日教育论文

中日教育论文篇(1)

素质教育不是一种单一目标的教育,幼儿的素质教育应是一种幼儿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幼儿素质教育的实施不是一种单一内容的教育,具体到教学上,不应指望通过一门课或几门课就能搞好素质教育。体现幼儿素质教育的教学是一种以知识学习为途径,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来促进幼儿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素质教育的各项目标细化到日常教学的具体活动中,通过各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使幼儿们在活动的参与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如在各项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幼儿个性才能与兴趣爱好的不同,安排差异化的活动,像在合唱活动中,教师可以让爱唱歌、有唱歌特长的担任领唱,给幼儿充分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活动中培养能力、提升素质。

二、在日常教学中要发挥整体功能,促进幼儿素质的整体发展

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不只是单一方面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活动整体的发挥,教学的具体实施要充分体现整体意识,使幼儿在思维、德育、理解力、动手实践能力、情感体验能力以及语言能力等方面都获得全面发展,促进幼儿素质的整体提升,发挥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如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儿童开展主题活动时,教师可围绕这一主题活动开展相关的游戏,通过游戏培养幼儿团结协作的精神,促进幼儿道德素质的提升,也可以在活动中穿插美术、音乐等艺术教育活动,促进幼儿艺术素质的发展,还可以在活动中加进一些动手的活动环节,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

三、在日常教学中要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要在不同的教育环节中,都要做到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地关注幼儿的自身特点,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与需要,根据实际的需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大胆地取舍,以幼儿的意愿为出发点,设计相关的教学环节,安排与幼儿需要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力求让幼儿活泼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根据不同幼儿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互动内容,促进幼儿基本能力素质发展的同时,也发展幼儿的个性化的能力素质。

四、在日常教学中要发挥家长的配合作用,促进幼儿的素质发展

幼儿在幼儿园接受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幼儿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中度过的,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能力的发展都与家长的培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及时地与家长沟通幼儿在幼儿园的基本表现,需要家长及时配合的方面要及时地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要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教育的相关问题,让家长在沟通和讨论中,也懂得素质教育的内涵,并且了解自己在日常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让家园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素质的发展。

五、结束语

中日教育论文篇(2)

当下高校日语教学面对的都是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从年龄上讲都已是成年人,从心理上讲也都基本成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尊心,待人接物都已有一套较为自我的日渐成熟的思考方法和行为习惯。同时,由于各种信息媒介的迅速普及,他们的知识面很广,学习能力很强,对有些知识的认知程度甚至超过了教师。以上这些特点使得教师不再是他们心目中的唯一标准,有时甚至还成了学生们抗拒和不信任的对象。所以在日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了解他们的这些特点,尊重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尊心,鼓励和激发他们身上优良的学习品质;同时要尽可能的从他们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去看问题,想对策,尽可能的与他们平等亲切的探讨和交流学习、生活和情感,避免因交流方式的简单粗暴和一言堂造成学生的抗拒和不信任;在了解学生们真实的思想、学习动态和个人感情的基础之上,再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二、重视教材

任何科目的思想道德教育,都应该结合其本身的特点来具体实施。高校日语教学在面对新生的时候都是从零开始,所以基于这一特性,教学内容必须紧扣、深挖教材,同时教师必须通过认真钻研和积极备课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注重夯实基础,避免照本宣科,避免内容僵化,在此基础之上再深入发掘教材中包涵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并据此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做到有理有据,避免脱离教材,避免空泛说理。例如在讲授新编日语第一册第二课はじめまして、第六课大学の生活这类有关人际交往的内容时,在落实课本语言学习的同时,就可向学生逐步介绍日本的人际交往礼仪,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在人际交往中注重不同场合不同对象的礼貌应对;在讲授新编日语第一册第五课上海の外灘、第八课北京オリンピック这类有关我们国家发展富强的内容时,在加强相关词汇学习的同时,还可通过中日发展对比来让学生更加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在讲授新编日语第一册第九课家族のデジカメ写真、第二册第七课誕生日这类有关家庭生活的内容时,在全面学习家庭相关语言知识之后,还应该通过对家庭成员相互间的——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行为的解读,来引导学生更爱自己的家庭,更深刻理解孝敬父母的涵义。

三、重视技巧

提高教师个人的教学技巧向来是提高日语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而要加强日语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好的教学技巧更是十分关键。日语本身并不特殊,但日本这个国家对于中国人来说却有一定的特殊性。中日虽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却有着巨大的差异甚至差距,同时由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事实,使得中国人在对待日本的态度上都或多或少有些心结;所以基于这一点,在日语教学中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就不能向学生一味的、盲目的宣扬日本的发达和在思想道德方面的优良,否则很有可能无功而返甚至适得其反招致反感,而应该加强中日对比,介绍两国在思想道德方面共通的和独有的长处,同时追根溯源,让学生知道许许多多现金看来非常日本式的优良作风,其实都源自日本人对古代中国的优良道德传统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更乐于接受这些一脉相承的优秀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并愿意从我做起,发扬传承。

四、重视实践

在日语的语言体系中,因其自身特点和历史传统,存在有大量的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的敬语、礼貌用语和注重德行的语体语态。要想加强日语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能也不应该绕开这些内容,相反应该将思想道德教育与语言实践有机结合,达到互促共进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授受关系助动词てあげる、てもらう、てくれる的时候,就应该先从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视人情恩惠的往来和感恩讲起,然后设计若干具体的接受别人帮助的以及助人为乐的情景会话,让学生们通过实际运用更好的掌握这些助词的使用,同时也体会到在日常语言中表达感恩的重要性,从而一次性达到了语言实践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中日教育论文篇(3)

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中心议题之一。教师专业学习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出现,教师专业学习的形式、方法、模式等等都在发生着显著变化。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定于2011年10月18日.2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第二届全国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区COP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题为“教师专业学习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会议旨在汇聚全国各地学者、教育工作者、一线教师及校长,分享有关教师专业学习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的创新。

本次会议将设置真实生动的“现场研究课”、“专家报告”、“教师沙龙”、“校长论坛”和“圆桌会议”等多种高互动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我们诚挚地邀请全国各地的学者、教师培训机构与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工作者、中小学教师及校长参加会议。本次会议规模约为300人。主办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承办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协办单位:深圳市巨龙科教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会议日期:2011年10月18日报到,19日.20日开会,21日

为教育考察

会议地点: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

会务费:700元,大会统一安排食宿,食宿费自理。

会议网站:省略/colo/

大会微博:新浪http://weibo.省略/TOPIC_teachtrain

秘书处联系方式:

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联系人:张敏霞

电话:010-68902177 Email:zhangminxia01~

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联系人:张静然

电话:010-66490924 Email:amyet@126.COIll

征文要求

本次会议将征集以“教师专业学习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为主题的学术论文,主办方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并将被录用的论文收录进会议资料光盘。凡被评为一、二、三等奖的优秀论文,会议将颁发获奖证书及奖品,并择优推荐获奖论文参加大会交流,同时还将向核心刊物推荐获奖。投稿截止日期延长至2011年9月20日。会议针对8月31日前已经投稿的论文,会及时进行评审,并将于9月10日左右通知论文作者其评审结果;对于9月1日.9月20日之间的投稿,会议将于9月30日左右通知作者其评审结果。

论文征文主题包括,但不仅限于此:

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新方法与新模式

新技术支持下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学习

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

新技术新方法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

数字化校园环境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专业发展故事讲述:我所亲历的新的教师学习方式

本次会议只接受在线投稿,投稿方法请浏览大会网站(省略/cop/)之“论文投稿”页。论文以4000-6000字为宜,须有150字以内的摘要及3―5个关键词。所有投稿均只接受doc格式,格式编排详见“资料下载”中的“第二届COP学术研讨会论文模板”。

中日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小原国芳;教育思想;溯源

小原国芳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是日本大正时期、昭和初期民主教育思潮的集中体现,同时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美各国同时出现的“新学校运动”的产物。他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研究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哲学等多个领域。他将西方和中华文化思想兼收并蓄,并立足于日本近现代教育实际,得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凸现了近代日本社会多元的文化追求。其承载的意义,体现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取向和价值判断,蕴涵深刻哲理;其深刻的论述,精辟的见解,即使今天看来,仍然闪耀着理性的光芒。小原国芳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全人教育论、教育立国论、教育改造论、宗教教育论、艺术教育论、教师论、道德教育论、母亲教育论等。其中,全人教育论为小原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是小原国芳教育思想的精髓,并贯穿于全部著述中。有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是,他的理论不只是停留在一种理论学说上,而是躬身实践,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赢得了人们的赞誉,从而享誉海内外。本文试从小原国芳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开始,挖掘其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小原国芳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1 “维新”思想的策源地

小原国芳出生地日本久志地处九州的南端,九州历来就是日本对外交流的窗口,早在中国唐代,这里便是日本的“遣唐使”、中国的使节、中日僧侣以及中日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必经之路,也是15世纪60年代至16世纪60年代“南蛮贸易”和天主教传播的故地,还是葡萄牙对日文化输入和贸易进口的重要港口。因而,这里自古以来工商业发达、科技先进、文化开化、思想进步、宗教活跃、人才辈出。如果说日本从明治开始维新,那么这里早就开始了“维新”,是“维新”思想的策源地,并涌现出大批“维新”志士。如主张“开国”、兴办工商业的萨摩藩主岛津齐彬,参与结束幕府统治、实现维新大计的岛津久光,维新重臣西乡隆盛、大隈重信、大久保利通,自由民权运动活动家大井宪太郎,社会主义运动创始人堺利彦,还有日本近代史上第一届内阁中的文部大臣森有礼。小原自幼耳濡目染,其“维新”思想的形成与这里的开放历史是分不开的。

2 民主主义思想的胎动

小原国芳历经了明治、大正和昭和三个动荡的年代。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潮涌进,“天赋人权”思想到处传播,“自由民权运动”蓬勃发展,“建立立宪政体”等呼声四起,人民觉醒,农民暴动,工人罢工,要求自由、民主平等的声浪此起彼伏。日本陷入民主大潮之中,当局不得不对人民做出了让步,于1890年以天皇名义颁布了“宪法”。然而,“宪法”在给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的同时,也为日本军国主义膨胀提供了法律依据。军部的统帅权独立于内阁之外,军国主义势力嚣张,飞扬跋扈,凌驾于一切之上,甚至走上了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恶道路。民主思潮与军国主义势力的碰撞,不仅锻炼了日本人的民主意识,也造就了小原国芳的民主主义思想。特别是在京都帝国大学求学时期,小原虚心求教于学界名流,其中有为世界所称道的哲学教授西田几多郎,中国哲学史教授高濑武次朗,达到世界最高水准的宗教哲学教授波多野精一先生等,小原一方面从他们那里吸收丰富的精神营养,另一方面遨游于书山学海,接触到各种民主思想,涉猎了大量西方经典著作,并做了潜心研究,形成了独到见解。他的“全人教育”的基本构想就始于京都大学时代,这从他的毕业论文及毕业后不久出版的《教育的要本问题——宗教》及《教育的根本问题——哲学》中可以窥见。这不仅为他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建立,也为他的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小原国芳从此起步,走上了反封建专制、反军国主义、反旧教育制度的教育革新之路。由此可见,特定的时代与环境对小原国芳思想的形成以决定性的影响。

二、小原国芳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日本教育哲学家稻富荣次郎博士曾指出:“日本宛若教育哲学的百货店,店中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世界上的商品,无所不有。但是其中没有一件是在日本扎下了根的,尽管绚烂无比,但只是从世界各地收集而来的剪枝花。这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日本特有的现象。”日本教育哲学的“百货店”特性或曰“杂多性”、“杂种性”特性,恰恰是世界优秀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在教育哲学领域的再现。从小原国芳的名著《教育的根本问题——哲学》中不难看出,在哲学观点上,他极力推崇柏拉图的《理想国》,康德的理性世界,休谟的不可知论,黑格尔的辩证法;政治上崇尚“哲人君临天下”;认识论上强调理性、精神、意识、怀疑、惊异的作用;方法论上主张精神与物质、灵与肉、意识与存在的对立统一,甚至把“对立的统一”作为“教育信条”。在教育思想上,他极力推崇卢梭的“回归自然”,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第斯多惠的“教师论”,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华虚朋的“文纳特卡制”,爱伦,凯的“儿童观”,苏格拉底的“发现教学法”,洛克的《教育漫画》,康金斯基的《艺术论》,歌德的“教育区”,席勒的《美育通信》,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等,尤其崇拜瑞士大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甚至著书《仰慕裴斯泰洛齐》以表崇敬和膜拜。

小原国芳在教育实践上的成功和在教育理论上的建树蜚声世界,也震撼了他的祖国。起初,他的教育实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进步色彩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也屡屡遭到政府推行的皇国主义教育的压制。随着其国际声誉的日益提高,当局不得不改变了态度,承认他对日本教育的贡献,并于1947年正式批准玉川大学成立,可以说这是他长期以来与国内传统势力斗争的结果。

1 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影响

裴斯泰洛齐毕生致力于开拓一条走向公共教育的途径,维护人人受教育的权利。他的最高目的,不仅是建立新的教育体制、原则和教学方法,而且要通过教育提高人民素质,改善贫穷人民的生活,提高人民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建立一个和平安宁的世界。他的思想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因而对小原国芳影响至深,小原先生的玉川学园也是基于此理念而创建的。创业之初,他曾三次造访裴斯泰洛齐,亲聆裴斯泰洛齐先生的教诲,并对其教育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特别注重直观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根据其要素教育理论,结合日本实际,小原还创立了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对初等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做出了很大贡献。裴斯泰洛齐生活的灵魂是爱,主张实施“爱的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并把家庭教育看作是自然教育的原形、社会教育的榜样,是教育的基础,极为重视母亲对儿童的教育作用。在《林哈德和葛笃德》和《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两部著作中,他都以葛笃德为理想的母亲,树立教育孩子的榜样。受此影响,于是便有了小原先生的《母亲教育学》。裴斯泰洛齐主张“和谐发展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使人的各种能力和谐发展,使德、智、体一体化,使儿童的手、心、脑和谐全面地发展。在论及教育与哲学的问题时,他反对过分偏重教育实际,认为这是一种功利主义的和短视的做法,是甚为低级的想法,这样做会使高尚的教育堕落到平庸呆板的地步,使老师降到一个技术者的卑微地位上。教育不是低级的,而是活生生的、高尚的有创造价值的工作。裴斯泰洛齐还指出偏离实际、低级浅薄的教育学者太多,是我们今天的可悲之事。小原国芳与裴斯泰洛齐一样,为只有“教学的学校,而无育人的学校悲伤不已”。由此,小原提出了“全人教育”理论,这一理论贯穿于他的全部著述中。“苦斗挣扎、贫民救济、苦心经营孤儿院,事业上重挫、生活的窘迫、思想上的误解、兵荒马乱、卧病不起、失望、冷嘲热讽、横遭迫害……”几乎裴斯泰洛齐所有的痛苦、烦恼小原先生都遍尝过。难怪有人指出,18世纪的裴斯泰洛齐与19世纪的小原国芳两者的教育之魂是共通的。他们彼此都具有共同的教育性格,背负共同目标,历经磨难,走完了教育的一生,因而人们称小原先生为“日本的裴斯泰洛齐”,以示他对日本教育所做的卓越贡献。

2 中华教育思想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地位。儒家思想自隋唐始迅速扎根在日本沃土,到了平安时代,儒教不仅在政治、文化领域,而且在教育界也给日本带来了很大影响。当时日本的私立学校是针对贵族子弟的教育,空海首开的“综艺利智院”则效法孔子,向平民百姓招生,类似孔子的私塾,这意味着儒家思想开始在日本社会中发挥类似于中国社会的作用。在武士道精神的形成过程中,儒家思想更是其基本理论支柱。孔子思想中的“忠、勇、信、礼、义、廉、耻”等道德范畴,成为日本民族的行为规范和精神追求。到了江户时代,儒教在日本进入全盛期。对幕府而言,儒教是惟一可以利用的思想。明治以后,经过欧风美雨的洗礼,尽管儒教受到严重打击,但是并没有在日本消亡,而是又被引入新体制中并加以利用。学校教育规定学生必须学习儒家思想,旨在使其成为忠顺的良民。到了近代,现代的企业家都把《论语》作为人生和经营的指南来尊崇,并认为是儒家思想推动了明治以后日本工业的近代化,也是儒家思想作为一种原始的动力催发了废墟上的日本复兴。

其次,孔子的全人教育思想对小原国芳的影响。小原国芳自幼接受汉学教育,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对其影响深刻。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于是他极为尊崇的人物,他批判地吸收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精髓,由此奠定了他的全人教育思想的基础。从小原亲手整理、编辑、出版的《中国教育宝典》(全二卷)书目,以及《中国佛教介绍》等众多的著述中,可以切实地感受到他的内心深蕴着我们中国人自古推崇的儒家精神。

小原深受孔子学说的熏陶,孔子的“仁人”思想是其全人教育思想的根源,孔子的人生哲学是其所要成就的理想。“教不倦,仁也”是孔子心中理想的教师形象,也是小原国芳追求的目标。他是位教师决定论者,认为教育是一种“全人”感化、陶冶“全人”的工作,理想的教师必须是“全人”,即具备全部文化的人,诲人不倦的人,否则教育不可能成功。因此,他要求教师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全面修养已“臻于全人”。

小原国芳的教育是全人教育,是人的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他认为人的教育应由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组成。主张学习态度上,要像孔子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方法上,不应该是单纯的讲授而应该着眼于学习,不应该是填鸭和死记硬背,而应该具有创造性。他引用孔子的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呼吁教师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道德教育中,他引用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强调教育要使学生认识社会,熟悉人事,了解人生等。他坚决反对文部省当局重知偏智的思想,反对空洞说教,主张人格感化以及树立“师弟同行”的新风尚。在艺术教育方面,小原认为美育是挽救人类道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0世纪60年代时,他大声疾呼:“日本的所有大学和高级中学都要进行情操教育,不!是净化灵魂的教育。文部省当局呀!中学校长呀!大学校长呀!你们应该像中国大圣人孔子教导的那样‘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我们今天的学校既无诗,也无礼,又无乐,实在很惨。”他又说:“没有艺术,没有美,使人如置身于沙漠中。”

中日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 外国教育思潮 语文教育 回顾 反思

中国现当代语文教育是在一个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发展演进的,其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呈现出非常复杂的态势。在这些因素当中,外国教育理论思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外国教育思潮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影响是深刻而复杂的,其间伴随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交织着模仿与创造。语文教育的现展,既不同于西方的教育教学发展模式,又扬弃了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教学方式,凸显出自身的特点,其中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记取。从1904到1949年,我国语文教育深受日本、德国、美国等国教育理论思潮的影响,在课程教材教学上表现出一些崭新的特点,从传统迈入现代;建国后到“”前,我国全面学习苏联教育经验,语文教育发生重要变革;改革开放以后,广泛学习借鉴多国教育经验,同时我国语文教师和研究者有了更多的创造。

历史证明,在人类历史迈入21世纪的今天,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不可能创造高质量的教育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接受外来影响与保持民族特色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在学习外国教育经验的同时坚守自己的民族本位。回顾一百年来外国教育理论对中国语文教育影响的历史,探讨外国教育思潮对中国语文教育影响的方式、途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正确地处理借鉴与创造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20世纪前期外国教育思潮对语文教育的冲击

20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发生了深刻变革,一系列有重大意义的变化在这一时期发生,如语文单独设科、白话文的引入、国语科的设立、单元型教材的产生等。这是一个革故鼎新的时代,也是外国教育理论思潮对语文教育产生深刻影响的时代。外国教育理论思潮以多种方式传入我国,对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影响。概括而言,20世纪前期对语文教育产生影响的主要是赫尔巴特教育学说、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等理论。它们在不同时期对语文教育产生着较为显著的影响,从1904年到1920年代,以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论对我国语文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从1920年代末到建国前,美欧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对我国语文教育影响甚大。当然,它们之间的区分不是泾渭分明的,在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传入我国之后,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依然对我国产生着影响,只不过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更大。

20世纪初期,经历了甲午战争的失败和辛丑赔款的耻辱,不少有识之士认识到了闭关锁国的危害,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西方。中国最先学习的是日本,因为日本离我国最近,又具有较为相似的传统。一批留日学生回国后大力宣传日本教育理论并用于教育实践,很多知识分子也热衷于介绍日本教育学说,当时影响甚大的《教育杂志》就大量登载日本的教育理论,社内同仁以“天民”的笔名编译、发表了大量介绍文章。这一时期,国内不少学校延请日本教员到校任教,直接进行示范和指导,如江苏省通州师范学校和浙江省春晖中学。可以说,20世纪初到1920年代,是中国的语文教育受日本教育学说影响最深的时期。应该看到,日本教育理论是在西方教育理论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我国所学习的日本教育学说有很大一部分移植自西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为教学确立了一个程序,有助于教学活动更科学地开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对西方教育理论的学习更加广泛和深入。新文学革命和“五四”运动对西方教育思潮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德先生”和“赛先生”日益为人们所熟知。《新青年》《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等刊物大力译介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理论,对教育界人士起到了启发和引导作用。“自学辅导主义”、“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都是在此时期传入我国的。胡适、陶行知、刘半农等留学欧美的学者回国后大力鼓吹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教育学说,用西方的观点、视角来审视中国的教育现实,提出改进的方法并进行实践。孟禄、杜威更是直接到中国讲学,宣扬实用主义教育理论。20年代归国留学生廖世承、陈鹤琴、俞子夷、艾伟等积极开展汉语、汉字教育实验研究,为汉语言教学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引进外国理论的初期,我国现代教育理论尚处于起步阶段,模仿、借鉴是不可避免的。许多改革者抱着变革旧教育的信念和虚心学习的态度,大胆改革旧有的教材教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草创时期的粗疏,改革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引进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之后,语文教学重视教学程序的设计,重视对课文的分析,却忽视了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诵读,致使教学质量下降。当时有研究者指出,“旧时读书背诵,并非不好,其不好之点,乃在只能背诵而不能理解。至于已经有理解,而不能背诵,则还是不能受用”[1],可谓切中肯綮。

外国教学法传入本国以后,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变通和本土化。“自学辅导法”在中国的发展就说明了这一点。“自学辅导法”是西方国家小学的教学方法之一,1914年传入我国。刚一传入,它就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并在一些城市的小学试行。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教育界对这一教学法进行了反思,肯定了这一教学法的合理之处,“教育者对于被教育者于授与知识技能时,不采注入的方法,尊重儿童自我发展之能力,加以指导或暗示,以辅导被教育者之自我发展,是谓辅导”,同时,他们也批评它“绝对之放任主义,则将教育者之教育能力全部抹杀,而完全置重于被教育者自我发展之性能,在教育上,亦难逃背理不经济之诮”[2]。这种认识是非常辩证的,对我们今天学习外国教学理论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外国教育思潮传入中国以后,有一个吸收、融合、改造的过程,正是在这种碰撞、对话的过程中,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从传统迈入现代。

二、20世纪后期外国教育思潮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建国以后,由于意识形态的关系,我国语文教育受到了苏联教育理论思潮的全面影响。1950年,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上下)在我国翻译出版,全国掀起了学习热潮。凯洛夫《教育学》强调传统的教育方法和课堂教学的五环节结构,突出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正常教学秩序的建立,对建国初期稳定学校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我国的教学指导文件也学习苏联,由“标准”改称“大纲”。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语文教学受到苏联教育教学理论的极大影响,教学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按固定环节授课,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时期,我国翻译出版了大量苏联文学教育著作,这对于我国的文学作品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受苏联语言、文学分科教学的影响,我国于1956年进行了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编制了汉语、文学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了为期两年多的实验,由于政治的干预,这场实验仓促结束。之后,我国语文教学又恢复使用合科教材。1963年,苏联教学专家普希金听了北京师范大学实习生所上的《红领巾》一课,提出了改进意见,这些意见在国内引起很大的反响,后来形成“《红领巾》教学法”。这一教学法重视师生谈话,重视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苏联语文教育理论对我国语文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使我国形成了强调固定教学程序、重视基础知识传授和文学作品分析的传统。

我国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有深刻的教训和经验。汉语、分科教学实验是在政治的主导下开始的,又在政治的影响下结束。分科教学实验虽然没有进行下去,但是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学习他国教育经验,必须注意本民族的国情和汉语言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语文教育界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吸收、借鉴了多国语文教育的经验。同时,我们更加注重对传统的继承,将对外国教育理论的借鉴与对传统的继承结合起来。布鲁纳的结构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等传入我国并得到充分应用,对语文教育也产生重要了影响。例如,语文“目标教学派”就是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经过多年探索,在语文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反响[3]。如果说“五四”时期对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批判多于继承,那么这一时期则是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继承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改革开放初期的语文教学,首先是一种“回归”,它回到“”之前所确立的语文“工具说”,回到“双基”教学。众多的语文教师和研究者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创造,提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理论。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能够广泛吸取世界各国母语教育的有益经验。洪宗礼老师主持进行了“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4],对世界多个国家的母语课程与教材进行研究,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有力地推进了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

三、思考与启示

我们要正确地对待外国的教育经验,用开放的胸怀了解外国教育理论思潮,同时要结合本国实际加以改造,重视本国教师的创造。

1.立足本土,有选择地予以吸收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具有悠久灿烂的文明,拥有丰富的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汉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特色。对于别国的教育理论不能全盘照搬,必须坚持辩证的观点,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回顾现当代语文教育史我们可以发现,外国教育思潮对我国语文教育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当前语文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就有外国理论影响的痕迹。我们应该正视这种影响,只要这种理论是合理的,不管是中国固有的,还是取自外国的,都应该坚持。

20世纪初期引进的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教学法”,对于改变传统语文教学单一的教学方式、明确教学程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杜威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儿童的经验和兴趣,重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当代语文教育界提出的“三主”理论、“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相联系”等观点,可以说与进步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某种内在联系。建国初期,“《红领巾》教学法”的推广,对于我们运用谈话法、合理分析文学作品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我们应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教育理论的精华,结合我国具体情况作出改造,有选择地予以吸收。

2.科学甄别,重视实验和本国教师的创造

借鉴外国教育理论和经验要立足于中国实际。在引进这些理论时首先要进行甄别、筛选,因为并非所有外国理论都适合于中国,应结合中国实际进行考察分析。

在道尔顿制介绍到中国以后,教育家舒新城、孙Z工等人率先在中国公学和东南大学附属中学进行“道尔顿制”教学实验,经过多年实验,他们坦承这种教学方法存在不足[5]。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语文教育家廖世承、艾伟等进行的汉字教学实验,对我们认识汉语学习的特点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教育实验,发现外国教育理论的优点与不足,对其适切性作出客观评价,是这些教育家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学习借鉴外国教育理论思潮要防止偏颇,比如只借鉴某国的教育经验,而对其他国家有价值的教育理论视而不见。要多了解一些教育理论思潮,在综合比较中选择适合于我国的教育理论,综合考虑国情、教育制度、社会情况等因素。在外国教育理论思潮对我国教育产生影响的过程中,本国教师的实践创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宁鸿彬等教师在借鉴他国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理论。

通过回顾可以发现,语文教学效果比较好的时期,往往是我们对外国教育理论加以改进、融合进我国教育经验的时期。学习外国教育理论应该立足于本国语言实际,吸收外国教育思潮中合理的成分,在实践中创造发展,以推动语文教育理论的科学化、民族化和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顾黄初,李杏保.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 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 张正君.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 柳士镇,洪宗礼.外国语文教材译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中日教育论文篇(6)

回顾2013年的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笔者以为可以从学术活动、理论建设和教学成果三个方面着眼。

一、学术活动:学术会议向务实方向迈进

2013年,音乐教育的学术活动多以会议的形式呈现,且大都集中在由教育部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音乐教育学学会、中国音乐史学会、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以及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的主持下召开的。据笔者统计,近3年音乐学科以全国(或国际)名义举办的学术会议在数量上呈递增趋势:2011年13次,2012年16次,2013年17次。各高校愈来愈认识到,学术会议或学术活动的举办,是一个学科、一所高校、一个专业及其团队学术活力及学术影响的标志性体现。因此,新时期以来的中国高等音乐教育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和学术地位有了快速提升,所取得的学术成绩,已经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以突出学科与学位建设为主题的会议有:

4月2日,教育部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中国音乐学院召开《艺术专业学位基本要求》编写工作会。根据学位办【2013】7号文件要求,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接受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的委托,开始启动编写《艺术专业学位基本要求》的工作。

5月6日,由上海音乐学院和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共同发起,首都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的音乐学院参加的“音乐与舞蹈学”博士点单位的“6+1”学位建设会议在福建师范大学隆重召开。会议就学位点建设以及在大行政区发挥作用和高层次课程资源共享等问题取得了一致意见。

5月13日,“音乐教育改革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北川论坛”在北川中学举行。此次活动由首都师范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绵阳市教科所、北川中学联合举办。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司长刘培俊、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雪和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国内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及600余名师生代表参加了开幕式。此次论坛为期两天,围绕“在操作中学习、在表现中体验、在实践中审美”的理念指导下进行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展示,通过专题演讲、专家与中小学一线音乐教师和学生亲密接触、恳谈互动,探讨音乐教育改革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5月17日,由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香港教育学院音乐系、澳门理工学院音乐学院和台北师范大学音乐系共同举办的“第三届两岸四地学校音乐教育论坛”在澳门理工学院举办。论坛主题是“媒体时代的学校音乐教育”。

9月26日,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上海大学影视艺术与技术学院共同协办的“第八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此次会议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全国艺术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音乐与舞蹈类、戏剧与影视类、艺术学类、设计学类和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大力支持。此次会议以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层次看,是近年来堪称在规格上最高的一次盛会。

10月23日,在西南大学召开了国务院学位办专业学位“音乐与舞蹈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会议就音乐表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评价标准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会议还听取了各办学单位的经验汇报与交流。

——以加强学术组织建设为主题的会议有:

6月8日,由中国歌剧研究会、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联合举办的“2013中国歌剧论坛”,在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举行。本届歌剧论坛主题为“攻坚克难,开创中国歌剧创作新局面”。这是自“2008中国歌剧论坛”及“2011福州首届中国歌剧节暨歌剧节研讨会”以后,我国歌剧界的又一盛事。

6月25日,在西安音乐学院召开“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第六届全体代表大会”。大会选举杨瑞敏任名誉理事长、吴斌任理事长、尹爱青等10人任副理事长、莫蕴慧副理事长兼任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第六届理事会共有理事104人,常务理事37人。

9月23日,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音乐教育学学术委员会组织的“全国高校音乐教育学研究生论文评比”活动在上海音乐学院进行。活动收到近千篇论文。经过21名来自全国各有代表性院校的教授、专家审阅,评选出一等奖6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5名的优秀研究生论文。

11月7日,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合唱学术委员会主办的“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教师教育)合唱指挥教学改革研讨会”,在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分会合唱学术委员会主办,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会议邀请指挥家严良堃主持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院合唱与指挥研究生专业展示交流活动。此外,还分别邀请指挥家杨鸿年教授、吴灵芬教授及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副院长、指挥家詹德洛夫就合唱指挥中的合唱排练的技术和音乐风格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同时,参会者还就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的经验进行交流。

11月13日,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与中国音乐学院共同举办的“第三届区域音乐文化研讨会”在广州大学音乐学院举办,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的与会代表就跨学科的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各抒己见。将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的方法论引入传统音乐的学术研究,是此次会议继2012年5月在扬州大学艺术学院召开的“区域音乐文化”研讨会的一次深入和推进。

11月16日,在六朝古都南京,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共同举办的“音乐美学笔会”如期举行。来自全国近36所高校的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和音乐哲学界的学者就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与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等问题展开讨论。

——以突出学术研究为主题的专题会议有:

5月2日,在北京中国音乐学院召开了国家社科基金2012年度教育学重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组的开题。来自全国六大行政区的17位相关专家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开题仪式。项目主持人、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谢嘉幸主持了会议,国家社科基金委教育学规划办负责人、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主要负责人莅临开题现场,并作辅导。此举意味着国家社科基金委对音乐学人主持教育学类重点项目寄予希望。

6月12日,在上海音乐学院召开了“第三届音乐分析国际研讨会”。来自全国各专业艺术院校和师范院校作曲系的30余位高端作曲界人士参加了会议。会议还邀请了美国和德国作曲家莅临会议,并做主旨演讲。此次会议的主题是“以国际视野,面向未来”。

11月4日,在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召开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的子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民族音乐”开题会隆重举行。此次会议由课题组专家、相关领导和四川省23所承担子课题研究学校的代表参加。此次会议举办,必将进一步推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的传承和保护。

12月19日,在北国冰城哈尔滨,由国家民委民族教育司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主持召开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传承”学术会议在黑龙江民族艺术职业学院召开。国家民委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全国35所民族学院100余位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学者参加会议并做学术交流。

12月21日,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召开“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来自全国近40所高校音乐教育学专家齐聚京城,就基础教育新音乐课程标准修订以来,高等音乐教育的应对策略等问题,与会专家进行了充分而广泛的研讨。

上述学术会议与学术活动的举办,从多个角度来看不难发现:一是会议的主办和承办方多是国内较有影响且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的单位;二是会议主题多是以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为切入点;三是各学会在会议前的策划与会议中的意见实施起着主导作用;四是参加会议的专家不再是单一的院校教师,而在不少的大型会议中,教育行政管理者、教育政策起草人、专业新闻媒体人都频现会议;五是所有会议均以论文遴选形式作为参会资格。因此,有了会议内容制定上的指向性强、会议的发展走向上的实效性强、会议诉求上的期待性强、会议承接上的针对性强的四个特点。

二、理论建设(一):学术论文由趋同化向个性化、热点化转移

音乐教育论文代表着音乐教育学术研究的成果。盘点学术研究的前沿信息,学报是不可以忽略的。为此,笔者将视角集中在全国有代表性的9所音乐学院和7所艺术学院的学报以及人民音乐、中国音乐教育、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艺术版、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共计20本学术期刊的统计(不含各地方音乐类或艺术类期刊)。2013年,关于艺术学的学术论文共有2113篇文章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刊载,其中包括音乐学类(教育教学类、表演与音乐分析类、音乐学理论类)、歌剧与戏曲类、文化传承类、电影类、舞蹈类、艺术评论类。在所有的艺术类论文中,关于音乐教育类的文章为211余篇,约占整个艺术学论文总数的10%。从数量上看,虽然较为乐观,但与全国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数量比较起来,仅从数量上看也还是落后于音乐学(理论)论文数量的。这一点是值得从事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深省的。

在音乐教育类论文中,关于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代表性论文有:《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文化经济时代深圳高等职业音乐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圣玛利亚女校与‘女基督徒’音乐教育——上海圣玛利亚女校音乐教育研究》《试评埃利奥特实践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知识论的新视角》《俄罗斯音乐学院声乐课程体系研究》《传承·变革·创新——沈阳音乐学院琵琶教学体系形成过程的探究》《美国高校声乐教学体系现状研究——以柯蒂斯音乐学院和乔治梅森大学视觉与表演艺术学院为例》《中央音乐学院‘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艺术学上升为门类后高等艺术院校发展建设思考》《关于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教学评估体系的思考》《后现代课程观视野中的声乐艺术教育改革》《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办学理念与课程设置的反思》等。关于音乐教育学科技能技巧提高的代表性论文有:《视唱训练新方法——读谱预备训练》《钢琴技巧训练中手部的技能损伤的避免》《合唱指挥的素质要求及教学技巧初探》《高师钢琴教学中非‘童子功’学生有效的训练方法——落臂与放松》《构唱训练在现代音乐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拓展》《灵活多变的启发式声乐教学》《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研究》等。关于音乐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代表性论文有:《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对大学生社交焦虑干预的实验报告》《论音乐治疗的基本方法及其操作》《音乐训练对大脑可塑性的影响》《聚合思维在钢琴教学中诠释作品的运用》《基于人体肌肉记忆到神经条件反射的声乐训练》等。这些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多数来自各专业艺术院校的学报,其作者也大都是一些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撰稿人。从署名上看,一方面,他们已经取得学位或在读学位;另一方面,这些作者多为副高级职称。这就不难看出一些实质性的需求所在。不论其目的与功利取向如何,这类文章是很具有可读性、学术性和批判性的。

诚然,音乐教育类论文从一个侧面反映着2013年音乐教育的成长与进步,通过以上论文的综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聚焦点多集中在建立有中国自己民族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的思考、探索、引进、批评。因此,回顾、借鉴、创新、发展成为2013音乐教育的主题。但在音乐教育学科技能技巧的提高,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使受教者快速提高自己的音乐技能,以及音乐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性文章始终少见于诸学术期刊。但与之近3年的音乐教育类论文选题比较,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即:以往较少见的教育理念、课程评价、培养规格等探讨性的选题明显增多,而趋同性的教学法和作品分析类文章则明显减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方面,各学刊采选论题导向在起着决定性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作者科研的学术视野正趋于个性化和热点化研究。

三、理论建设(二):科研选题在不同层次项目申报中中标率大幅提升

2013年的音乐教育类科研选题中标率,比之近5年以来有较大幅度的提升。首先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在仅有的艺术学分类基础上,又增设了教育学类的选题;其次是在艺术学类分组中,第一次出现了教育传承类的项目获准通过;再次是教育学类分组中,音乐教育的项目有了一席位置。还有在教育部的人文与社科研究项目中也吸纳了音乐教育类项目的申报。这一改变,不仅大大增强了高校教师科研的兴趣与积极性,也极大地引导了教师在音乐教育教学领域中的教学和科研取向,提升了研究层次,促进和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

在过去的一年里,2013年度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教育学项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艺术学、教育学项目的申报,在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类这一最高级别项目申报中,音乐教育类项目的申报与2012年有较大幅度增长;而在教育学类申报中是持平的。具体情况如下:

如果我们稍加分析,与2012年做一下比较,就不难看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2012年度获准立项的总数为117项,其中音乐教育类选题仅有13项,仅占总数的11.1%;2013年在145项中音乐教育项目有23项,占总数的15.86%,同比增长了10.10%。在教育部人文社科艺术学项目中,2012年立项为173项,其中音乐教育类有23项,占总数的13.3% ;2013年在198项中,音乐教育类项目有39项,占总数的19.69%,同比增加6.39%。由此,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方面,项目管理部门和专家们对音乐教育已经给予一定的重视;另一方面,从事音乐教育的执业者在申报能力方面也有了较大提高。

通过上述数据统计也不难看出,无论是在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艺术学、教育学)项目还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教育学)项目中,音乐教育类课题数占总课题数的比重还是偏低,教育学项目中尤为突出。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申报方的选题不当;另一方面,可能是申报方对选题论证未达到立项标准。是否其他因素笔者不敢妄加分析,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就是申报单位和项目承担人绝大多数是高校和高校教师,所以在教育学的两个(国家基金和教育部项目)层面上,音乐教育工作者还是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四、教学成果(一):坚持讲台与舞台实践的双重评价标准

2013年,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进音乐教育的发展,关于音乐教育的各种比赛也在常态化进行中。举办各种比赛的目的就是要加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研究,重视实践能力,同时为广大师生搭建一个展示演唱、演奏水平、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以引导学生在注重讲台的同时,也同样不能忽略舞台实践。

7月14日—19日,由香港童声合唱协会主办,国际合唱联盟、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协办的“2013香港国际青少年合唱比赛”在香港举行。活动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好评,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40多支合唱团云集香江进行音乐文化交流,同时为中国内地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参与国际高水平的合唱节的机会。

9月15日—22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宜昌市政府主办,中国音协大型活动办公室、中国音协高校音乐联盟、柏斯音乐集团承办的“中国音乐‘小金钟’奖——长江钢琴第一届全国钢琴比赛”在湖北宜昌开赛。

10月20日—25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珠江钢琴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大学共同协办的“珠江凯撒堡钢琴”第三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比赛在云南昆明大学开赛。此次比赛有来自全国两百余所高校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的717名声乐选手参赛,仅担任伴奏人员就有164人,观摩人数580人,总计参加此次活动人员达1461人。可谓盛况空前。

10月25日—28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海伦钢琴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师范大学协办的“海伦钢琴”第四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师演奏比赛在上海师范大学开赛。此次比赛有来自全国近200所高校音乐院系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师和学生参赛。

11月19—26日,由中国文联、中国音乐家协会、广州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在广州拉开帷幕。本届金钟奖共有367名选手参加声乐(美声、民族)、钢琴、钢琴与弦乐重奏四项比赛。6位选手获得金奖(包括钢琴与弦乐重奏金奖组合3位成员)、12位获银奖(包括钢琴与弦乐重奏两队获银奖组合共6位成员)、19位获铜奖(包括钢琴与弦乐重奏三队获铜奖组合共10位成员)。同时,本届金钟奖还评出了胡松华、于润洋、冯文慈、何占豪、李重光、谭冰若6位音乐家的“终身成就奖”。

五、教学成果(二):坚持高校服务于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办学宗旨

2013年夏冬两季,正值暑、寒两假。根据教育部“十一五”期间制定的“国培计划”任务要求,本年度全国有50余所高师院校的音乐学科承担了“国培计划”的培训任务。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除港、澳、台外的绝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约有6000余名中小学第一线音乐骨干教师参加了培训;30余名“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奔赴全国巡回授课。承担此次培训任务的主要教师一部分是来自经教育部遴选的“国培计划”专家库的首批专家,另一部分,即绝大部分教师是来自承担培训任务所在院校的具有较高教育理论修养和专业技能的专业教师。这项活动的实施,不仅使从事基础音乐教育教学人员的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更新,也不同程度地充实了学科前沿信息,并享用了来自全国或本地区最为优质的音乐教育资源。此类报道已见诸新闻媒体。

中日教育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看到,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实践中,通过不同形式多种手段,开展针对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出现新的特点,比如教育背景的开放性、教育理念的人本性、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教育载体的高科技化等。要想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育人效果,就要求高校能够充分认识和把握当前时代特点,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恰当选择教育方法,充分利用教育载体,坚持优化育人环境。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体现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这就要求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理解、关心、帮助大学生。把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日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和最终归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修养,这就决定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实现大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取得实际效果。

“以学生为本”在日常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尊重了解关心大学生,重视大学生的内在需求。日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和内在需求,进而通过大学生既喜闻乐见又乐于参与的各种教育渠道开展日常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能真正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才能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才能有效引导大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接受教育。因此,日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和组织者要善于与大学生沟通交流,要真正深入到学生中去,实现换位思考,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这是有效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否则,开展的活动可能只是为活动而活动,只是一些政绩工程,而不能达到实效。

另一方面,明确大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入,高校管理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更深刻地认识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和管理者则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对于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是一个教师和学生管理者根据大学的内在需要,引导学生开展活动,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切身体验,实现自我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自我教育过程中,学生能够实现角色的转换,能够主动形成严格自律、主动参与的意识,能够实现教学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学习到的理论的理解将更加深刻,实现了学生“理论和实践”、“身与心”的全面教育。这种教

育效果是以前教师和学生管理者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这样的教育方式所不能达到的。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创新教育载体

社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的交往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有了深刻的变化。对于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充分利用各种新的条件和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1.充分发挥网络载体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随着网络对大学生学习和行为方式影响的加大,网络也逐渐成为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网络既是与大学生沟通交流的手段,也是向大学生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平台。大学生除去课堂理论学习之外,有相当多的时间是在网络上度过的,因此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利用网络这种新的载体,使它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管理者应加强与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沟通交流,及时关注学生思想发展、学习生活的最新动态,通过QQ、飞信、高校通、贴吧以及论坛等网络工具与大学生进行交流,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想法,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和指导,从而引导大学生在分析和评判中选择并吸收积极健康的信息。既要引导学生以审慎的眼光认识网络文化,更要利用网络平台,如建设红色网站等,向大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成就,真正使网络成为广大大学生思想交流、品质提升、精神升华的精神家园。

2.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也逐渐成为大学生培养兴趣、施展才华的平台。因此,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也应注重利用这一载体。一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学生社团进行引导。社团文化虽然具有多样性,但学生社团仍然需要以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为指导。高校学生管理者要重视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占领高校社团的思想理论阵地,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导向影响,避免“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另一方面,高校社团要坚持以创新精神推动社团发展。学生社团无论管理模式还是活动内容,都要不断推陈出新,紧密结合社会发展趋势,以反映时展要求的文化为内容、以体现时代前进方向的文化为特征,既是学生社团保持生机活力的源泉,又是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的手段。学生社团通过开展各种实践交流活动,不仅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了机会,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活动使社团成员形成了良好的社团道德规范和自律精神,形成了良好的行为方式,带动了校园风气的提升。

3.大力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仅仅通过理论宣讲、集体讨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组织大学生广泛有效地深入企业、社区、农村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参观考察、调研学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开阔自身社会视野,增进同群众的感情,直观感受和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性,直接体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现实力量,坚定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激发学生践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动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优化教育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必备条件。宿舍文化、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教育环境中的重要内容。

1.营造健康向上的学生宿舍文化

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宿舍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影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高校应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重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学习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从与大学生最息息相关的小事做起,关心他们的生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通过评比文明宿舍等方式营造干净卫生有序的宿舍硬环境。通过评比,在学生中形成内外的约束机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方式,形成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心态,形成稳定的集体荣誉感。另一方面,通过创建书香宿舍等方式营造优雅时尚的宿舍软环境,在学生中形成崇尚阅读、各展才艺、争先学习的良好氛围。

2.培育民主平等和谐的学生班级文化

班集体是大学生与人交流交往的重要环境。培育平等和谐的学生班级文化,将有利于大学生以更加积极健康主动的心态进行人际交往和认识社会。在开展班级活动和处理班级事务时,班主任辅导员要重视发扬民主公平透明的工作,要尊重大学生在班级活动和班级事务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