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日文化交流论文

中日文化交流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01 10:13:23

中日文化交流论文

中日文化交流论文篇(1)

2008年9月16日,由中国日报社与日本“言论NPO”组织主办的第四届“东京-北京”论坛在日本东京正式开幕,论坛的主题为“亚洲的未来与中日的作用”。中日双方参会代表在政治、经济合作、安全与救灾、环境、粮食与食品安全、媒体等众多领域进行了坦诚、理性的探讨和交流。

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向论坛发来贺辞,赞扬“北京一东京”论坛在中日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并称中日关系经历了“破冰”、“融冰”、“迎春”和“暖春”,目前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演讲,他表示:“中日两国完全可以、也应该在政治上成为不同社会制度合作的典范;在经济上成为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伙伴;在人文方面成为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朋友;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积极力量。”王晨认为,“北京一东京”论坛就是中日之间为数不多但行之有效的交流平台。他说:“与前三次论坛相比,这次论坛汇集了两国各界更多的高层人士。出席人数也创下了新的记录,这充分表明中日两国各界对进一步发展两国的交流合作高度关注,反映出这次论坛本身对中日两国各界人士的巨大吸引力。”

“北京-东京”论坛是由中国日报社与日本言论NPO共同发起和组织,中国新闻界、学术界与日本民间组织携手,为促进中日关系发展、加强中日相互了解而共同搭建的中日精英交流平台。论坛的主旨和目标是推动中国和日本民间的友好交流,为两国政治、经济、学术、文化精英提供一个开放性的讨论空间。论坛每年在中日两国轮流举行,已经成为中日间为数不多的“公共外交”平台。

孔子故里举办2008国际孔子文化节

2008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于9月27日至29日在山东曲阜举行,这已是孔子故里第25次举办这一国际性节日。

今年是孔子诞辰2559年,作为文化节的核心活动,今年的祭孔大典突出“仁者爱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祭文由著名作家金庸撰写,成为今年祭孔的一大亮点;“孔子教育奖”在文化节期间授予埃塞俄比亚和南非的两个教育组织。

孔子文化节自1984年起已连续举办了24届,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一节日在加强儒家文化挖掘与保护,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方面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和魅力,本届孔子文化节由山东省人民政府、文化部、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主办。

中国网奥运会期间国际排名大幅提高

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网外文版加强策划,针对不同对象国网民的关注点,精心制作有针对性的专题和稿件。

英文版与美国北卡大学合作,共同制作了奥运英文视频20多个,被美国NBC、北京电视台等媒体采用;推出的“外国志愿者看奥运”、“100块钱玩转北京城”等策划受到网民关注;法文版推出“奥运日历”、德文版开设“每日赛事概览”、日文版推出“志愿者博客”、俄文版推出“奥运许愿墙”等专栏和互动平台。

截至8月25日,中国网共外文稿件23018篇。外文版吸引了大量外国网民关注奥运、关注中国。日均页面浏览量比平时增长100%。在Alexa全球网站排名上升至4000多名。在GOOGLE中国网搜索排名仅次于奥运会官方网站,位居全球第二。

中国出版界联合组团参展第61届法兰克福书展

10月15日至19日,第61届法兰克福书展将在德国举行。中国出版界将联合组团参加此次书展并将突出明年中国作为法兰克福书展主宾国主题形象展示。

中日文化交流论文篇(2)

促进日中两国大学的高质量教育合作

对日本而言,在国际间关系处理过程中,处理好与中国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推动两国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对日中两国,而且对世界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两国大学问的人员往来、研究交流也在不断加深。

为了进一步促进日中大学交流,日本文部科学省和中国、韩国的政府部门进行合作,建立了“亚洲校园”计划。按照中日韩大学交流合作促进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形成的共识,该计划旨在开展国家层面的、全方位的、有质量保障的大学交流,促进三国及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大学间的开放与合作,现阶段已经开展了10个试验项目,有效促进了三国间大学的高质量教育合作。

2013年8月,中日韩大学交流合作促进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东京召开,与会人员围绕进一步加强和发展“亚洲校园”项目这一议题再次达成共识,以日本和中国为首的亚洲大学间的交流,也得到了三国大学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坚信三国间的教育交流将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我也希望通过本次校长论坛,大家可以互相了解日中两国大学交流计划与成果,并积极交换意见。

由衷期望中日两国大学间以研究交流、学生交流为主的合作交流活动能取得进一步发展。

北京大学副校长王杰:

从差异中寻进步在合作中谋发展

自2000年召开首届中日大学校长论坛以来,已经过去了十三个年头。论坛主题始终围绕大学教育和办学理念、大学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内容展开,规模也从最初的14所高校逐步扩展到了今天来自中日双方近40多所大学的共同参与,在两国的高等教育领域搭建了一个坚实的交流平台。从2003年东京大学主办第二届中日大学校长论坛开始,两国政府的相关教育机构也逐渐参与其中。在历届论坛与会代表们的共同努力下,中日两国与会高校就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等方面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对于推进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和往届论坛一样,本次论坛继续秉承务实和高效精神,在会议中,各与会代表分别就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认知进行了主题发言和自由交流,对中日大学问的交流合作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坦诚的意见交换。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这为两国之间开展学术交流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同时,不利因素的客观存在也是不争的事实。中日大学校长论坛的作用正在于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从两国高等教育的差异中寻求进步,在合作中谋求共同发展。

日本神户大学校长福田秀树:

强化日中合作共创一流大学

第八届中日大学校长论坛即将闭幕,在此请允许我向本次论坛致闭幕词。

首先,我衷心祝贺论坛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会议在美丽的厦门召开,我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在尊敬的朱校长的带领下,厦门大学的师生无不为论坛的顺利召开尽心竭力,请允许我向他们献上最诚恳的敬意。

此外,我还要向今天主持各议题的老师和各位发言代表致敬。正是诸位精心的协调和精彩的发言才使得今天的讨论更加意义非凡。

中日大学校长论坛是依据中国教育部和日本文部科学省共同协定的中日教育交流五年计划而召开的,迄今为止已经顺利举办了七届。

从2000年第一届中日大学校长论坛——东京国际论坛成功举办开始,日中双方大学校长汇聚一堂,探讨共同关心的课题,不仅有效促进了日中学术交流和学生交流,也使论坛成为两国共同摸索大学教育与研究的新形态,讨论高等教育课题的重要平台。

此次中日大学校长论坛围绕“中日合作构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可行性及方法”这一主题,就如何建设国际化大学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主题演讲中,南开大学的龚校长结合详细的数据向大家介绍了近年来中国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进行的重点大学建设情况,并展示了众多大学在新型管理制度下取得的卓越成果。此外,他还对日本政府“卓越研究基地项目”项目和中国的“985工程”作了深刻的比较与分析。龚校长提出,今后仍须通过签订中日大学交流协议,进一步扩展中日交流的平台。

之后,大阪大学的平野校长以大学的使命及大学作为教育机构的普遍要素为基础,提出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定位大学在新时代中的作用”这一问题,并从知识供给、开拓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创建和谐多样格局三方面分析,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他还强调了大阪大学以世俗精神为基础建设国际化大学的未来目标。

在各项议题讨论环节中,各位发言代表系统介绍了各自大学的特色及发展战略,发言内容充实,极富启发性。

为了丰富论坛内容,本次论坛增设了“中日大学生论坛”。日中两国大学生围绕“我眼中的世界一流大学”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该主题的重要性及学生对其的关注程度着实让人感叹。

我衷心期望在座的各位能充分利用本次论坛的成果,强化日中合作,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同时率先号召社会各界为世界的和平作出贡献。

最后,请允许我向以朱校长为首精心组织本次论坛的厦门大学师生、中方各大学代表、中国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和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日本文部科学省、日方各大学代表、日本学术振兴会、大学评价·学位授予机构、日本学生支援机构、科学技术振兴会以及各方相关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日本九州大学副校长藤木幸夫:第九届中日大学校长论坛将在九州大学举办

今天能参加第八届中日校长论坛,我感到非常荣幸。中方的各位大学校长以及相关领导都做了非常精彩的演讲,我认为,此次会议很成功,也收获了很多成果。

中日文化交流论文篇(3)

论文摘要:在阐述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对日语文化教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做了探讨。主要从教室的配置、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教材内容的安排等方面提出了el语语言文化教学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并对日语语言文化课程教学模式作了构建,提出了三段式教学方法即:(1)传授el本语言文化知识;(2)互动,让学生自己调查、收集、研究;(3)学生的集体讨论和教师的点评。目的是使学习者透过语言看到el本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进一步了解el语和el本社会,为将来与el本人实际交往提供跨文化方面的基本知识和交际能力。 

    在外语学习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只要学会该语言的词汇、语法以及发音等就可以掌握该门外语。但是很多学习实践证明只掌握这些还是不能很好的和外国人进行交际的。因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仍存在各自文化上的差异,同样,在和日本人进行交际时,由于日本文化的独特性,会产生“文化冲突”。作为一名日语教育工作者,笔者就经常听到一些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学生抱怨,和日本人交流,不是语言层面不懂,而是对日本人的表达、想法不理解。如果学生在日语学习过程中不系统学习,在和日本人交际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许多失误。当然这种能力是随着日语能力不断提高而逐步提高的。同时外语能力与语言文化知识并不成正比,会说一口流利的日语并不代表了解日本语言文化。同时学习外语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与外国人交流。如果虽然会说外语,却不能和外国人顺利交流,不能不说是外语教育的失败。因此在日语教学中引人日本语言文化教育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现在我国许多大学的日语专业强调在日语教学中要引人“文化教学”,除了从初级日语教学就融人“文化教学”外,有的还在高年级的日语教学中开设了‘旧本语言文化”选修课。我校在专业三年级下学期开设此门课程。笔者在担任此门课程教学的同时,就课程的构建作了一些思考。本文试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角度出发,就日本语言文化课程作一些初步探讨。并就如何开展在语言教学中引人文化教学,提出笔者的建议。 

    一日本语言文化课程的理论发展 

    首先谈一下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是一门边缘学科,与人类学、社会学、社会语言学等都有密切关系。chomsky在1965年提出了“语言能力”,创立了“生成语法”。但遭到了compell和wales等语言学家的批评。他们在1970年抨击chomsky“语言能力”的同时,指出“语言能力”过分强调语言的结构即语法部分,却忽视了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必须适应社会环境的那一部分能力。语言学家hymes在1972年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新概念。指出“交际能力”即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下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语言学家byram指出语言文化综合教学模式应该包括语言学习、语言认知、文化认知、文化经验四个方面。 

    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产生了文化语言学。1995年在哈尔滨召开了我国第一届跨文化交际研讨会,并成立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北外胡文仲教授编写了《文化与交际》、《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等著作,关世杰教授也著写了《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现在发展非常迅速,尤其在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方兴未艾,一般的大学都开设了“跨文化交际学”、“语言与文化”、“文化语用学”等课程。而且召开了多次跨文化交际学术研讨会。 

    在日语教学方面,一些研究日语教育的日本学者也强调了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例如在《日语行动论》一书中野元菊雄、加藤正信等就指出日本人的语言表达特点以及日语体现日本人行为规范方面和日语的非语言表达的特点。并统称为“日语行动论”。 

    在中国日语教育界,随着日语教学改革的深人,也逐步开始加强了日语的文化教学。每次中国日语教学研讨会都有一些关于日语文化教学的论文。同时一些院校也出版了一些专门研究日本文化的专集。2001年,《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对文科院校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高质量’的要求。要继续锤炼语言基本功,提高日语实践能力.扩充文化知识,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同时指出:“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在宏观方面指出了我国日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注重同汇、语法以及发音教学的同时,必须引人语言文化教学。 

    二日语语言文化教学的开展 

    1课堂的布置 

    教室布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不同的布置,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三段式教学。即:传授日本语言文化知识;互动,让学生自己调查、收集、研究;学生集体讨论和教师点评。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两种教室布置。如下图。 

    a教室的配置适合于第一阶段的教学即教师向学生的知识传授,因为这种教室配置适合于教师传授知识,而学生听解。 

    b教室的配置适合于第二第三阶段的教学即学生互动,让学生自己调查、收集、研究,以及学生的集体讨论和教师的点评。学习气氛自由开放。 

    2.教材的选定 

    教材的选定编辑,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是具有权威性的日本学者和研究日本文化的外国学者的关于日本人论和日本文化的内容;其次,侧重文化对比,特别是把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进行对比;再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能突出反映日本人论和日语行动论的内容。同时笔者认为这些内容在第一阶段的教学中执行,上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事先阅读。其目的是学生通过阅读一定量的关于日本人以及日本文化的内容,起“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阅读使学生积蓄一定量的知识,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以及教师的知识传授、点拨,完成对日本人或日本文化的感性认识。教室里也可装饰有日本文化特色的东西,如和服、茶道、花道等,以渲染气氛。 

    具体的教材内容如下:“(    )”内为作者。 

    (1)女の日本語 男の日本語 (佐佐木端之) 

    (2)[気の]文化論(赤爆行雄) 

    (3)「私中心の視点—日本語的な内と外とは何か(森田良行) 

    (4)日本人と中国人ここが大達(中鳩嶺雄) 

    (5)「缩み志向の日本人(李御率) 

    (6)謝らないアメリカ人すぐ謝る日本人 

    (7)凳話の場面、凳せられる表現一なぜ客觀的叙述がとりにくいのか(森田良行) 

    (8)菊と刀—恥の文化(ベネディクト、ル—ス) 

    (9)お辞儀について—非言語行動 立礼 

(/china/">中国人却觉得省略得太多,变得“委婉、模糊”。又如在日本家喻户晓的芭蕉的徘句“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在外国人看来这似乎不能产生任何美感,翻译界对此徘句也是反复研究。但似难找出合适的翻译。这是由于此徘句反映的是独特的日本文化,如果不粘和于日本文化这块土壤来进行翻译是很难做到的。从这一徘句,我们可以解读日本文化的两个信息:一是日本人的联想。其次日本人的言简意赅。所谓日本人的联想,即在日本人内部的交流中,日本人总能从对方的言语中捕捉到对方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日本人已习惯于表达方式,但在外国人看来却百思不得其解。日语还讲究言简意赅。象徘句一样仅仅5个字或7个字就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这就是日本人的“以心伝心(いしんでんしん)”。不是通过语言的具体表达来传递信息。因此在日语教学中,讲明委婉语的言外之意,让学生体会到日本人的思维特点就很有必要。

    2)互动,让学生自己调查、收集、研究

    学生通过小组调查、讨论,在课堂上提出了关于日语中主语省略的问题,举例指出“你叫什么名字?”(お名前は)“你几岁了?”(おいくつですか)等在日语中主语经常省略。同时谈到自己在使用日语时,常常喜欢以“我”开始,但在实际的翻译中却常常省略主语。

    3)学生的集体讨论和教师的点评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调查的同时,指出日语的省略是由于日语与汉语或英语不同,是主要依靠语境来相互交际的一种语言。同时它也导致日语的“あいまい”,这种“あいまい”在日本人认为是理所当然,但是外国人却觉得“暖昧”,是因为外国人不懂得日本人的心理。例如日本人之间在邀请对方看电影、吃饭时,如果不想去,会说:“きょうはちょっと。”日本人之间就会心领神会,不再强求对方。而中国人或欧美人就会很明确地问:“你去还是不去”。所以与日本人交流会觉得日本人表达“模糊”。而日本人和外国人交流,会觉得外国人太“直率”。并同时提出了日本人的“察しの文化”和“以心伝心”的思维定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指出在许多语境下日本人之间都是通过“察才”来完成的。在日语中当面直接指出是一种没有“修养”的,而“暖昧”的表达却是一种美。

    (3)教学案例三:非语言交际(お辞儀について—非言语行動 立礼)

    1)传授日本语言文化知识

    交际的时候除了语言交际,同时也存在非语言交际,必须注意交际时的“体态语”,例如在和日本人交际过程中,“鞠躬”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会话教学中似乎不太重视“体态语”的教学,其实“体态语”与谈话中的话语一样重要,例如实际的交流过程中日本人很少有见面握手的习惯,往往用低头、鞠躬来交往,这样教授学生鞠躬的交际习惯就很重要。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鞠躬”分为三种类型:低头的角度为巧度,日语叫“会积.,,在日常生活中它常常使用,或者在遇到公司同事,或碰到熟人;另外一种为30度,它一般在公共场合使用,如遇到上司或迎接客人;还有另外一种是45度,一般是道歉或者在迎接尊贵客人的时候。这些看似非常简单的常识,在日语教学中若不加以重视,在和日本人交往时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教授会话课时,笔者就有亲身体会。在学习初次见面时,要求学生做角色扮演。学生虽然n里能够流利地说:“始めまして、どうぞ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但是他们的姿势确是千姿百态:有的不鞠躬,甚至有的学生两手交叉。有的手插在裤兜里,可能学生是由于紧张的缘故。但是我想这种姿势如果不在学习阶段加以纠正,那学生毕业与日本人交际就会产生文化误解。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指出日本人的姿势:鞠躬时,男性的双手需放在两侧裤线的位置或大腿前,女性的双手则放在大腿前。鞠躬时按照123的次序1看对方2行礼3才完成。其他的例如眼神等,与欧美文化不同,鞠躬时不要老是望对方。目光应避开对方,这些“体态语”,都反映了日本文化,同时是与日本人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互动,让学生自己调查、收集、研究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指出与日本人习惯上的不同,例如日本人做事讲究计划性,干什么事都有“スケジュ—ル(计划)”。例如突然去外教家,外教感到不高兴,最好要先打电话,和外教约好才行,突然造访会使对方不悦。虽然不是非语言交际,但也是语言交际以外非常重要的东西。

    3)学生的集体讨论和教师的点评

    在评价学生的准备的同时,指出了解日本人的习惯同样很重要,同时指明“体态语”必须注意到一些地方。例如眼神方面,鞠躬时不要老是望对方,与欧美文化有所区别。日本人的点头与中国人的点头,日本人只是表示在听,中国人则表示同意。同时本课程主要讲述的是语言文化,其实习惯上的不同,同样很重要。通过这些点拨,让学生自己自主学习,并且让文化融人到学生自己的血液之中。

中日文化交流论文篇(4)

7月10日,“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广州开幕。本届论坛由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与中国国政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与会人士围绕“加强新兴产业合作,提升两岸竞争力”这一主题,就促进新能源产业合作、加强节能环保产业合作及深化两岸经济合作三项议题进行研讨,并举办文化教育专题座谈会。

论坛开幕式由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主任和中国副主席林丰正共同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中国副主席蒋孝严,新党主席郁慕明,亲民党秘书长秦金生,两岸工业、科技、能源、环保产业界以及文化、教育、体育、新闻界代表400余人出席开幕式。

中国名誉主席吴伯雄在致辞中代表中国主席向与会代表致意,并祝本届论坛获得巨大成功,取得丰硕成果。

吴伯雄表示,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同文同种,共同的血缘和文化构成两岸加强合作交流的最大动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得到台湾多数人民的支持,是台湾的民意主流。希望通过本届论坛的讨论,达成持续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结合两岸产业优势,携手拓展国际市场,争取全球商机,携手打造华人品牌的目标,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向前迈进。

中国荣誉主席连战专门发来贺词,祝贺论坛召开,他表示,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将开启两岸经济合作新局面,希望两岸与会人士继续通力合作,为增进两岸经济发展、发扬中华文化奉献心力。“第二届海峡论坛”两岸最大民间活动

以“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海峡论坛”6月19日-25日在福建省举办。本届论坛主会场设在厦门市,分会场根据论坛内容和活动项目安排在其他8个设区市,共吸引来自台湾工会、青年、妇女、文化、体育、工商、农业、旅游等30个行业的万余名嘉宾参会,海峡西岸再次掀起两岸基层民众交流欢聚情感大潮。

本次论坛活动由国台办、中华海外联谊会、台湾省农会、台湾省渔会等两岸62个单位及民间团体共同主办。

本届论坛主题为“聚焦民生,惠泽两岸”,以海峡论坛为平台,共同研商两岸关注、拓展两岸交流合作关系和推动海西先行先试的重点热点议题。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国台办主任及台湾政界人士出席论坛开幕式发表演说。

本届论坛期间,在政策研讨活动部分,举办了“两岸航空运输发展圆桌会议”、“海峡两岸金融合作与发展研讨会”与“平潭旅游开放开发研讨会”等24场涉及直航、金融、旅游与医药等层面的相关活动,主会场设在厦门。

在台湾代表方面,包括副主席黄敏惠、新党主席郁慕明、亲民党秘书长秦金生、无党团结联盟主席林炳坤,及来自台湾25个县市的民意代表、县市长及议长等出席海峡论坛。

国台办发言人杨毅指出,“第二届海峡论坛”延续“注重倾听民声、汇集民智、凝聚民意、聚焦民生”的精神,广邀台湾基层民众与会,将海峡论坛打造成两岸民间合作的平台,突出海峡论坛的民间性、大众性、广泛性,促进两岸基层交流常态化。

这也是继去年9月“首届海峡论坛”成功举办后,两岸再举行规模最大、人数最多、范围最广的民间交流活动。

赵本山率弟子首度登“台”“笑转台湾”

赵本山携弟子于7月3日晚在台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演出,全场座无虚席、笑声不断。演出所得悉数捐予台湾两家慈善机构。

此次是赵本山首次赴台演出,以其创立的刘老根大舞台为班底,其弟子小沈阳、沈春阳、毛毛、金龙、杨冰、赵丹、王小虎、张可等也到场共襄盛举。

有300年历史的二人转,具浓郁的东北地域文化风格,以即兴演出为特点,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之誉。不出其所料,演出一开始即将观众带入欢乐的氛围。众弟子相继登场,奉献了《搞笑说口》、《小拜年》、《京剧联唱》、唢呐独奏、《靠山调》、《你是我的玫瑰》等节目。知名弟子小沈阳、沈春阳也表演了《我只是个传说》、小品《倩女幽魂》等。

歌曲演唱、转手绢、顺口溜、抖包袱讲笑话、绝活等表演诙谐、花哨,显露深厚功底。演出最后,赵本山压轴登台,展现其多才多艺。他先与台湾知名演员吴宗宪、侯佩岑合作小品《演员的烦恼》,又与观众演唱《月亮代表我的心》,二胡独奏《赛马》最后在台湾艺人家家演唱《但愿人长久》的歌声中,赵本山挥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并当场义卖,作品被一位专程来台的大陆企业家以508万元新台币竞得,连同当晚的演出所得,全部捐予台湾两家慈善机构。

中国荣誉主席连战夫妇、海基会副董事长高孔廉等在辽宁省常务副省长许卫国的陪同下,观看了演出。台湾演艺界名人孙越、朱延平、蔡康永等多人也到场。2500多位观众让台北“国父纪念馆”演出厅爆满,8800元新台币的最高票价被台湾媒体形容创下台湾文艺团体表演中的最贵纪录。

首届海峡两岸医学生交流活动两岸一流医学学府首次“切磋”

4月1日,来自宝岛的台湾大学、阳明大学、高雄医学大学、中国医药大学、中山医学大学百余名师生步入东道主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校园,参加“第一届海峡两岸医学生交流活动――台湾医学生大陆交流会”。

20年前,作为大陆学者首位访问台湾的是来自北大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的著名神经科学专家韩济生院士:20年后,在北医的校园里迎来了历史上人数最多的台湾学生访问团。这样的交流对两岸的学校都是一种荣誉。

此次来访的台湾大学医学院、阳明大学、中山医学大学、中国医学大学和高雄医学大学分别是台湾北、中、南一流的医学高等学府。

台湾学生姜安娜代表阳明大学校长吴妍华致辞,简短的语言道出了北京、北大、北医在世界及台湾人心中的地位与影响。她说:“北京是举世皆知的文化古都,北大更是中国人的骄傲,而北大医学部近百年来秉承‘严谨求实的治学和热忱服务的奉献精神’为中国和世界培养无数的高水平医学人才。在医学和科技日益进展的今日,我们很高兴看到全国首届一指的北大医学部科研水平已与世界接轨,同时不遗余力地开展海峡两岸交流活动,让炎黄子孙在医学教育领域有更全方位、多角度的学习和切磋。”

海峡两岸陶瓷艺术家景市交流笔会两岸首次陶瓷文化交流活动

7月13日上午,“海峡两岸陶瓷艺术家景德镇交流笔会”在景德镇宾馆隆重开幕。景德镇市市长李放,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马玉玲,省台办主任阎钢军、副主任简立明等参加开幕式。

李放在致辞中指出,景德镇是享誉世界的瓷都。近年来,景德镇市加快了陶瓷产业发展振兴的步伐和国家陶瓷产业、科研、人才、贸易交流四大基地的打造,一年一届的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的召开,提升了景德镇陶瓷的影响力。景德镇还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艺术殿堂,宜人宜居的绿色家园,开放创新的活力之城。李放希望借海峡两岸陶瓷艺术家交流笔会的契机,增加两岸陶瓷艺术家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促进两岸陶瓷艺术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陶瓷文化。

由江西省台办、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台湾亚太文化创意产业协会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陶瓷艺术家景德镇交流笔会,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发挥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的资源优势,积极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景德镇在岛内的影响,促进两岸陶瓷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合作。为期5天的交流笔会举办了书画笔会、陶瓷笔会、陶艺制作笔会等活动,两地陶艺家以两岸山水风光、中华盛世、喜迎世博、寅虎生肖等为主题进行了艺术创作。

海峡两岸和平文化艺术联盟书画活动两岸书画大师同聚首

由中国大风堂艺术研究院主办,壹鼎壹(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书画山河和谐两岸暨海峡两岸和平文化艺术联盟书画活动”7月13日在坛博・北京艺术中心隆重举行。

中日文化交流论文篇(5)

【关键词】中国日语教育 日本日语教育 比较研究 借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036-03

2013年7月,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公布了2012年度“海外日语教育机构调查”结果。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以海外的日语教育机关为对象,每三年进行有关日语学习者人数、机构数量、教师人数、学习目的等方面的调查,旨在把握世界各国日语教育最新动向。调查显示,2012年全世界日语学习者总人数3984538人,较2009年(3651232人)增长9.1%;教育机构数量16045个,较2009年(14925个)增长7.5%;教师数量63771人,较2009年(49803人)增长28%。日语学习者人数排第一名的国家和地区为中国1046490人,较2009年(827171人)增长26.5%,其次为印度尼西亚872406人,较2009年(716353人)增长21.8%。中国台湾232967人,较2009年(247641人)减少5.9%。学习日语的中国人在学习日语的外国人中居首位。究其原因要归功于中日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中日两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同样在中国国内,日语已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语种。本文将从学习群体、师资安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分析国内日语教育与日本本土日语教育的不同,旨在为中国日语教学提供值得借鉴之处。

一 学习群体和教育目的的区别

1.中国日语学习者

根据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调查报告,中国学习日语的人数2012年达到1046490人,比三年前增长了26.5%,且调查显示,日本动漫、影视作品、音乐等对吸引中国学生学习日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兴趣和引导作用。

中国的日语教育主要包括中学日语教育、大学日语教育(公共外语和专业外语)和社会日语教育,其中前两者是主流。中学和大学公外日语教育主要目的是掌握基本的日语知识,具有基本的交际和阅读能力。大学专业日语教育则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翻译、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且对日本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等有较深理解。社会日语教育则随着日资企业在中国的增加,学习日语可增加职场竞争力利于就业的观念兴起,社会各种培训机构和公共传媒介入日语教育的数量也开始增多。

由于中国日语教育的主流是中学日语教育和大学日语教育,因此中国的日语学习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日本语学科知识,教育偏重词汇和文法等书面知识,将日语能力等级考试作为目标。

2.日本的日语学习者JSL

本文对日本的日语学习者界定为在日本的日语学习者JSL(Japa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即在对象语国家日本,将日语作为生活手段来学习日语的学习者,他们是日本的日语教育主要对象。

根据日本总务省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在日外国人人口数量达到164万余人。其中,中国人最多,占全部在日外国籍人口的27.9%。据日本总务省相关部门分析,在日中国籍人口增加,主要是由于近年来中日两国交往日益频繁,来自中国的留学生、研修生等数量均呈现出增加的态势。另外一项关于在日本的外国人雇佣状况调查显示,截至2011年10月末,在日本的外国劳动者人数为68.6246万人,从外国劳动者的国籍来看,中国人人数最多,大约为29.7万,占总数的43.3%。

在日本的中国人是将日语作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工具。为了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需求以及学习工作的需要,在日中国人需要通过学习日语了解日本社会,让自己更好地融入日本本土社会中。在日本华人群体中,日本语言学习的预科学生和日本高校留学生为了继续深造或留日就业,成为日语学习的主流。近些年的调查显示,许多日本高校反映留学生的日语水平对其学业构成障碍,日本语言学校的预科学生应在语言学校学习期间扎下更加深厚的日语根基,才能应对未来日本高校对录取留学生的日语水平要求。另外还有一些在日本企业工作的中国人,为了在经济不景气时增加职场竞争力免于裁员风波,也纷纷走进日语学校学习。在日本的华人群体中,学习日语的目的开始从求学转向更加多样化的需求和目的。

二 师资安排

中国的主流日语教育中,所聘请的日语教师大都是从中国国内培养的优秀高校毕业生中选取,只有少量以日语为母语的教师。以汉语为母语的教师与中国国内学生有着共同的母语,有自己学习日语的深切体会,思维方式和语言结构上高度相似,这些特点有利于教师准确理解中国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和语言思路,做到因材施教。

在日本本国的日语教育方面,师资大多是以日语为母语的日语教师。在日本,以留学为目的的外国人数占相当大比例,为了进入日本好的高校,就必须进入日语学校进行最多长达两年的日语学习。因此日本的民间日语学校兴盛,日语教师的数量也随之大量增多。日本本土教师长期受到日本文化熏陶,日语表达纯正且原汁原味,对培养学生的听力和口语及表达能力都有极大帮助,并且其时而流露出的日本本土民俗习惯,也会使在日的外国学生受益匪浅。但同时其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文化背景、思维习惯和语言结构的不同,日本本土教师不能清晰地了解中国人学习日语的难点,更难理解在日华人的压力和需求。

近年来,日本的本土日语教师在获得教师资格的训练过程中,政府逐渐开始将跨文化交流作为重要的课程列入教师培训计划内,目的是除了让教师掌握更多的跨文化知识和沟通技巧外,还要帮助教师加深对学生母语的了解,更加清晰地认识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三 课程设置

在中国的日语教育中,由于日语教育的主流是中学日语教育和大学日语教育,日语学习者的主要目是的为了掌握日本语学科知识,将日语能力测试等级考试作为目标。因此,日语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偏重词汇和文法等书面知识,各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日语精读课所占比例最大,所占学时和学分也相对较多,听力和口语多以考查课为主。教师为帮助学生顺利过级,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日语知识的灌输上,用大量时间讲解语法条文,分析句型、句子结构,辨析词汇用法,传授考试技巧。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增大学生考试的过级率,但实际的语言交流和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

在中国的外国语教育中,很多高校往往开设很多专业英语课程,比如医学英语、商务英语等,但在日语教育中,含特定方向的专业日语比如医疗日语、工业日语、科技日语等课程设置非常少。在日本的日语教育中,由于具备日本本土便利的语言环境,在课程设置上更注重实际的语言应用和交际能力,更重视运用日语进行知识信息的收集和检索提炼能力,更重视语言的听力、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为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学校还设置了关于日本的历史和文化等日语相关课程,期望学生在学习语言时尽可能多地了解日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另外,由于近年来日本的日语学习者的多元化、日语学习需求的多样化的趋势,日语教育传统单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需求,因此,日语教育团体还为各个领域的华人开发了更为专业细致的日语教育。

四 教学方法

中国日语教育的教学方法更多采用讲授法,大多时候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坐着听,然后让学生大量记忆,缺乏师生互动。在会话练习中,也都是以教科书为基础编一个对话做练习,教师和学生小组模仿日本人进行对话。听力课则主要依靠语音室。大学一二年级为了打好日语基础而授课,三四年级则以提高日语文章理解能力而授课。日语是日本文化的载体,是传递知识和信息的工具,中国式的授课方法使学生的视野得不到扩大,学生自主获取信息、调查研究、论文写作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

在日本的日语教育中,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在日本语言学校,学生常常围坐在老师周边,多采用对话、互动、交流、讨论的教学方式,在注重趣味性的同时,尽可能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尽量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日本高校的日语教育中,其授课的方式也有其自身特色,除了与基本知识有关的科目是以授课方式进行外,平常更重视学习运用语言查找信息并进行交流的能力。他们常常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了解日本社会和文化,并且会给学生一些题目,要求学生查找各种资料和信息,进行调查研究,写出论文,然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大家进行讨论互动。另外即使教师采用的是授课方式,往往对教科书以外的内容介绍得很多。这就扩大了学生的视野,阅读能力、会话能力和利用日语自主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五 考核方式

中国的主流日语教学中,考核一般根据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按比例算定总成绩。其中,期末考试成绩是考核的核心,考核的内容主要为听力、语言知识、阅读理解。听力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语言知识主要考查学生掌握的单词量和语法知识;阅读理解考查学生快速获取信息和正确理解信息的能力。而平时成绩,则主要根据学生的日常课堂表现而定,比如上课的出勤情况、课堂发言情况、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情况以及平常的课堂小测试等。

日本日语教育中的考核方式则更为多样化,除了正常的考试测试外,占重要地位的就是学生的论文写作和发言讨论情况。通常教师会拟订一个题目,指定某本书或某篇文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理解情况,形成论文,并在课堂上将自己的论文思想表达出来,再由全体学生展开讨论和提问,同时老师恰当地给予指导、纠正和补充,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讨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考核了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听力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六 中国日语教育向日本的借鉴之处

1.教育理念

中国的日语教育常常受困于传统标准的束缚中,即“以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为核心,基于语言知识传授的外语教学理念范畴”,在中国学习日语的目的更多是为掌握日语学科知识,提高日语能力等级考试过关率。目前形势下国内的日语教育应适当对教育目标稍作调整,比如多元语言主义理念强调,不要求学习外语达到母语者的深入和熟练程度,强调外语知识本身是为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服务的,学生不应局限于为学习外语而学习,更应注重运用外语去获取更多信息、知识和技能,加强跨文化理解和交际能力。

2.师资安排

中国日语教育的师资力量中,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教师超过七成,以日语为母语的日语教师不到三成。语言是一种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功能更多的是文化和知识的传递和交流。以日语为母语的教师,其纯正的日语发音,可有效促进学生听力和口语能力的发展,同时,长期接受日本本土文化的熏陶,不经意间就会传达出日本本土文化的气质,可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为一种陌生文化的日本文化,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和日本两国不同的历史和民族传统,更加深刻理解日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思维模式。因此,中国的日语教育中,可增加母语为日语并接受过日语教育培训的外教,让学生深切体验日语传达出的文化风格。

3.课程设置

不管是以求学为目的的在日华人,还是国内的日语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仍是增强交流能力,增强跨文化理解能力,帮助自己更好地走向社会,走向职场。

中国的日语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转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更应重视学生运用日语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讨论交流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根据就业市场需求,也可以设置特定方向的专业日语,如医疗日语、工业日语、营销服务日语等专项日语培训课程,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4.教学方法

中国的日语教育中,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外,教学方法应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可多尝试制造某些场景,让学生扮演特定角色去理解掌握日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另外,可参考发达国家大学中的课堂讨论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尤其是中国的大学日语教育中的大学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日语水平,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指定题目和参考资料,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自己学习获取信息,自己学习进行调查研究,开阔自己的视野,并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甚至疑惑写成论文的形式,进行课堂发言和公开讨论,这样也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交流讨论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日〕高见泽孟.日语教学法入门(黄文明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孙满绪.日语和日本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李佳.中日两国日语教育现状之比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5)

[4]王小姣.中日大学日语教育比较[D].南京师范大学,2012

[5]潘娜.关于基础日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10)

中日文化交流论文篇(6)

论文摘 要: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差别,很多日常行为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交往的顺利进行,并使交往双方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人们在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相互交际之前,必须对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尴尬的局面。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势不可挡,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文化冲突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英语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是日益频繁与广泛。文化交流、旅游业蓬勃发展,外国独资、合资企业数量增多,与国际人员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增多。同时,中国学生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随着国际间的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世界的通用语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中国对西方的了解是一件好事,然而,这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由于历史、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会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应意识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忽视和改变的,应该接受这种差异,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则会引起各种各样的文化冲突,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文化群体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以及道德标准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英语的使用上,文化背景也起着相当大的影响作用,由于缺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很多中国人在与西方国家的人交流时运用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观念,思维模式,因而常常使得中西方交流时陷入尴尬的境地。总之,忽视中西文化差异的相关知识,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走入陷阱,而导致交际失败和尴尬。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在我国进入WTO时代以后,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中国人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西方的文化,达到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因此,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与西方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是很有必要的,也可以避免尽量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文化冲突的发生。

(二)

关注中西文化差异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英语语言的内涵,更好地掌握英语这门广泛运用的语言,更深入了解西方国家,更好地接受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建设祖国服务。第二,关注中西文化差异有助于解决和避免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冲突,从而更好地融入世界,让外界更多地了解我们的国家,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更大地发挥我国在国际上的作用。第三,关注中西文化差异有利于本国语言的学习。在学习中,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的比较,有助于学生更精准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语言,加深对汉语文化的理解,这反过来又会促进我们对英语文化的理解。

面对越来越开放的社会,我们当代大学生在加深自身文化理解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尽可能多地主动理解对方的文化特性,努力把自己锻炼成具有多重文化能力、善于跨文化交际的现代人,在保持自身优良传统的同时,积极吸收外国文化中好的一面,使自己能够顺利进行双向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2] 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北京:外语教学究出版社,1999年.

[3] 闫传海,张梅娟:《英汉词汇文化对比研究》,陕西: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4] 聂淼.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9.

中日文化交流论文篇(7)

    关键词:口译;文化传达;实践

    Abstract:Interpretation is a vital and necessary means of communication among nations. Cultural exchange,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interpretation,mainly refers to communication of different cultures among nations and peoples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Effective exchanges of cultures necessitate not only much attention to the shared cultures,especially the shared etiquettes,but also a good command of the unique cultural elements of a nation in such fields as religion,food,gestures and numbers.

    Key words:interpretation;cultural exchange;practice

    不同国家和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国与国、人与人之间要达到沟通,就必须有翻译。翻译,作为人类交往的一个必须与必然的手段,作为不同文化传播的媒体,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翻译无论是在书面翻译还是在口译方面,长期以来大多定义为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也就是传统翻译的“转换—替换”模式。这种简单保守的翻译模式,虽然能最大限度地忠实于语言本身的含义,但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忽略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无形造成了新的隔阂和新的文化障碍。最近,对于“中国龙”和“北京奥运吉祥物”翻译问题的争论,就极好地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忽视文化背景而给翻译带来的理解差异,也体现了在翻译过程中文化理解的重要性和各国所存在的文化差异[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特别是口译就是利用所学语言进行文化传播的桥梁。如果译者不能很好地理解交流双方的文化差异,交流的障碍就有可能因译者的原因而产生。本文将在概括阐述口译历史、异文化交流以及交际功能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外语口译中文化传达的内容。

    一、口译中文化传达的内容

    口译伴随着人类语言的出现而诞生。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甚至不同民族的人在进行交流和沟通时,除了手势等肢体语言外,大多需要翻译作为交流和沟通的媒介。在社会和民族因素相对单一的时代,翻译只需要表达基本的含义,达到简单的沟通就可以了。但社会的发展却使各国呈现出文化发展相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各民族和国家由于出现不同的图腾崇拜,也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形态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文化;另一方面却是“全球化”使世界各种文化信息同享,文化资源共享,促使民族的、国家的文化融入世界,融入到人类共同的文化信息之中。这两种倾向就要求我们在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活动时,既要遵照国际共同的文化规则行事,又要尊重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这也是对口译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进入20世纪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口译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关注,可以说口译工作的认可是和所谓的地球村、万维网的发展分不开的,也是和口译工作者所具有的双重文化素质分不开的。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更显现出在国际交流中不同文化交流,即异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重要性。

    异文化交流是文化的相互交流或者跨文化交际的通俗说法,是指文化背景不同的个人之间的交流[2]。在当今社会中,随着异文化接触的增加,因文化背景的不同所产生的问题也同时在增多。在交流体系方面,在不同的文化当中有不同的规则和规定,在与异文化进行接触时,有本国文化圈不能预想的“陷阱”。比如在某种文化圈内被认为是有礼貌的行为,在别的文化圈内则可能被认为是无礼的行为;善意表达的语言,因文化的不同,可能会被理解为侮辱性的语言;同样的耸肩动作,会因国家不同而表达不同的含义。

    因此,没有对异文化的理解,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就不能真正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交际。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而单纯以本国文化的思维方式进行交流的话,不仅会很难达到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的目的,还很可能会因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解和摩擦。因此,国与国(也可指狭义上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要进行的相互理解的交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文化与文化的交流。而对于在不同文化交流中起桥梁作用的口译工作者,在口译过程中对这种异文化的理解和传达具有重要的作用。

    口译中的文化传达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我国口译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且大多局限于口译的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的理论和授课方法的研究,忽视了对文化传达方面的研究。在近年的口译理论研究中,即使意识到了口译中文化传达研究的重要性,也大多因种种原因仅仅是一提而过,很少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近年来一直作为全国高校口译教材的《实用中日口译、即席翻译、同声传译》也只能看成是大量口译实例材料的汇编,而根本没有对口译理论,特别是口译中文化传达理论进行阐述。但在我国各外语专业的教学大纲中,都或多或少地阐述了文化传达在口译中的重要性,在《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中,对口译的教学目标阐述为“口译课要通过大量的汉译日、日译汉的听说实践,训练学生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口译能力。同时还应注意提高学生的政策水平和涉外工作的能力”。对口译的教学要求阐述为“在无预先准备的情况下,能承担生活翻译;经过准备后,能胜任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翻译;忠实原意,语言表达流畅,并能区别各种不同的语感和说话人的心态”[3]。从该大纲的目标和要求可以看出,在口译过程中,对文化传达有明确的要求,也显示了文化传达在口译中的重要性。二、口译中文化传达的实践

    口译工作者接受异文化的普遍形式是通过外国文学和历史来了解外国文化,但是文学和历史所反映的文化一方面范围有限,另一方面和现实的文化和社会有一定的差距,而且仅仅通过一个国家的文学和历史的了解,也不能完全知道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现状。所以,口译工作者在口译实践的过程中,可以从国际交流中的共性文化(本文主要分析礼仪文化)和所学语言对象国的独特文化两个方面入手,来提高自己的异文化理解力。

    1.共同礼仪文化的内涵

    国际交流中共同文化主要是表现为外交活动中的礼仪文化。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一方面是世界的发展呈现多样化,从而使世界文化也呈现出多样化;另一方面是随着世界各国之间交流的加强,世界又表现出空前的统一化,各种局部的经济联合体以及战略伙伴关系出现,比如欧共体、上海峰会、APEC等国际和地域组织也佐证了这种国际发展的趋势。当然,在各种国际交流中都有一定的行动规范,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这些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出现在公众面前时所表现的共同礼仪文化,了解这种文化是外语口译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具体来说,共同礼仪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举止。在外交场合,举止是有很多规定的。在国际交流活动中,口译工作者应保持不卑不亢的举止和态度,具有较高的语言水准却因动作滑稽等引起他人注意的不是成功的翻译[6]。口译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听众不太注意到译者的存在。除此之外,译者还应充分注意自己的站姿或坐姿的细节问题。在现代国际性会议和会见中,常用的会见礼仪是握手或拥抱,口译工作者,在自己了解该采用哪一种方式的基础上,也有告知自己的服务对象该用哪种礼仪的义务。 

    ②着装。在国际交流事务中,不同的场合对着装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在政治会谈或正式商务会谈时,通常是西装;在旅游兼商务的会谈中,可以是相对自由的便装;在多国文化交流的联欢活动中,可以穿自己的民族服装。译者应充分考虑自己服务对象的会谈性质和会谈内容,以便采取和与会者相符的着装方式。

    ③站位。在口译过程中,除会谈时的坐立翻译外,很多时候还要参加互赠礼品时的翻译,或者共餐时的翻译等。参加这些活动时,口译工作者的站位方式也很有讲究。比如在互赠礼品之后合影时,译者应该主动退后,这些看似小事却极为重要的站位方式直接关系着口译工作的成败。

    虽然说国际交流的共同文化还是有分歧的,但是,任何文化规范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 共同礼仪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践过程中,外语学习者或口译工作者应保持对它的敏感性,不断地学习和总结新出现的外交礼仪文化。

    2.独特文化的基本内涵

    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个体文化差别的内容主要包括宗教文化、饮食文化、肢体文化、数字文化等。

    ①宗教文化。国家和民族不同,所信仰的宗教也有所不同,在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引起各种社会纷争的今天,外语学习者和口译工作者应该详细了解所学语言对象国的宗教信仰和宗教习惯,特别是某些禁忌习惯。比如,对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人不能经常提及猪和猪肉,在信仰佛教的泰国不能摸小孩的头等等。如果不了解这些,不但不能进行很好的交流,甚至会在交流过程中因宗教文化的不同而产生冲突。

    ②饮食文化。由于宗教不同或饮食习惯的差异,饮食文化在国际交流的过程中也显得非常重要,比如: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人不吃猪肉和无鳞鱼,日本人不吃羊肉,东欧的很多国家不吃动物的内脏,阿拉伯国家做客不能喝酒等。外语学习者既要了解所学语言对象国的饮食习惯又要了解所学语言对象国有无因宗教信仰而忌讳的饮食。

    ③肢体文化。与人会谈时,我们一般用语言、声音和肢体语言三种方式进行沟通。有研究表明,沟通的55%是通过肢体语言进行的,38%是用声音完成的,只有7%是用语言完成的,由此可以看出肢体语言在交流时的重要性。口译过程中,口译工作者除了注意自己的站位要适当、要保持良好的眼神、双手不要放到口袋里、双臂不要交叉在胸前、不要表现得懒散没有精神等常识性肢体语言外,还要根据所服务的对象来读解交流双方的肢体语言。这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和民族不同,耸肩、树大拇指和微笑等所代表的意思也有所不同。译者只有在充分了解了所学语言国的这些肢体语言和肢体习惯后,才能在实践过程中更加准确地掌握双方所要表达的意思。

    ④数字文化。国家和民族不同,对数字的喜好也有很大不同,西方人认为“十三”和“星期五”是不吉利的,尤其是逢到十三日又是星期五的时候,最好不要举办任何活动。在日常工作中的编号,如门牌号、旅馆房号、楼层号、宴会桌次等,也尽量避开十三这个数字。其原因主要源于基督教传说,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为了贪图三十个银币,出卖了耶稣,结果使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在那天最后的晚餐上的第十三个人就是犹大,这天又是星期五,因此,人们将十三日又逢星期五的日子称为“黑色星期五”,有些人在这天会闭门不出,唯恐会出现不吉利的事情。日本和朝鲜、韩国以及中国人不喜欢“四”这个数字,因为在中文和日文以及韩语中,“四”的发音与“死”相近,因此,这些国家的医院里没有四号病房和病床。在国际交流过程中,大多会有赠送礼品、安排宴会桌次等活动,这时如果不知道对方的数字禁忌,势必会引起一些不愉快,好事办成坏事。

    除此之外,在个性文化中,还包括了色彩文化、图案文化等等,对于这种个别国家的独等文化,外语口译工作者除了可以和文学作品相结合进行解释外,还可以通过专题的方式来理解和思考。

    三、结语

    口译中文化传达的理论和实践才刚刚起步,只有在口译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索,才能真正实现口译中的文化传达。外语口译工作者不但要有很好的语言功底,还要对本国和所学对象语言国文化有的深刻理解。口译过程中忽视了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文化的传达,就会成为一种不完整的口译。

    如今的世界,文化差异还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有可能是未来世界冲突的主要原因。翻译特别是口译就是要越过社会文化差异的障碍,来进行跨文化的无障碍翻译,这是翻译工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更有助于人们的相互理解,构建和谐世界。

    参考文献:

    [1]陆永昌.翻译:不能再增文化障碍[J].译林,2006(3):211-215.

    [2]锅仓健悦.异文化间????????入门[M].东京:丸善文库,1999.

    [3]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3-5.

    [4]高见泽孟.初めての日本语教育基本用语事典[M].东京:???讲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