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程序教学法论文

程序教学法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8 15:53:29

程序教学法论文

程序教学法论文篇(1)

程序题综合教学法也可叫主题分段教学法,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可在各种学科及课的类型中加以应用,它是吸取著名的程序教学法的原理,结合我国目前的情况加以发展改进创立。程序教学(ProgrammedInstruction)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根据雷西(教育心理学家)的自动学习机而创设的机械程序教学进行。它的原理是根据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桑代克的学习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这种教学机器又叫斯金钠教学机,后来又进一步发展用非机械的程序教材进行教学。程序教学法近年在很多国家中实地应用,效果显著。为了丰富我国生物教学内容,笔者加以改进,主要用非机械的程序教学法,结合讲解、自学阅读、观察演示、检测练习及问题解答等综合方法进行。

程序题综合教学法教学目的明确、逻辑性强、重点突出、循序渐进、学生积极性高,能认真学习,因材施教,反复练习,教师能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又能结合电子计算机进行。

程序题综合教学法的课时计划在课的类型、教学目的,教具上与其他教学法相似,但在教具上要准备程序题图表(可制成挂图形式)及学生答卷等。在教学过程中与其他教学法大不相同。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按次编写程序课题,注意重点难点,课本内容逻辑性等,列出问题。问题要具有吸引力,每一问题或图表作一分段主题挂在讲台上,也可将分段主题写在黑板上,比较节约,大的主题下也可再分小的主题,使学生思考和解答,然后叫学生自行按次阅读教材,使学生自愿或由教师指名答复,必要时进行讨论,再由教师正确总结解答,这样一个题目一个题目的提出,解答讨论总结将教材内容讲完。为了增强理解,反复练习,再由教师提出重点难点讨论讲解,最后可给题目答卷使学主进行书面解答,可使学生互相评分,这种教学法可不留给学生家庭书面作业。

现将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生物”(华师大、上海师大编写,上海科技出版社1994),“细胞”一节程序题综合教学的课时计划列下供参考。

1 课的类型:

新课

2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细胞”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异同以及细胞的分裂繁殖和生长。

3 教具及器材:

程序题图表(可制成挂图形式)。挂图:虎克像及其自制的显微镜及软木细胞图,现代显微镜,动、植物细胞模式图,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图表,学生书面答卷。器材:西瓜、番茄成熟果实,白菜或青菜(小白菜)叶柄。模型:细胞结构等模型。

4 教学过程

4.1 教师在组织教学后,可提问1~2个“绪论”中问题,如什么是生物学,怎样学好生物学等,也可不复习前课直接讲新课。

4.2 教师按次出示程序题有关图表,并宣读程序题。

程序题(分段主题)1:细胞是谁人发现的?怎样发现的?怎样才能看到细胞?教师然后使学生阅读“细胞”一节后,讨论、解答、总结。

程序题2:动物和植物细胞结构有哪些?有何异同?教师使学生阅读(1)细胞的基本结构一段课文,然后结合细胞结 构图表模型使学生解答,讨论综合题,这一段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应加强学习。

程序题3:切割西瓜、番茄等果实时,流出甜味或酸味的汁液或切割白菜或青菜的叶柄流出汁液是从那里流出来的?使学生思考讨论,解答总结。

程序题4:细胞是怎样分裂的?使学生阅读(2),细胞的分裂一段文图(课本11页),进行解答讨论。

程序教学法论文篇(2)

关键词:程序设计;案例教学法;理论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8-31761-02

Teaching Method Exploration for Basic Programming Course Based on Unitary Case

XIE Cong-hua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215500,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study efficiency and teaching effect of basic programming, a new unitary case teaching method is presented. This method elaborates a teaching case for all contents of this course, while emphasize unity, affiliation, applicability and practicability in the theory teaching, class discussion and experiment teaching. Teaching experience shows unitary case teaching method has good effect and is worthy of further researching and extending.

Key words:Programming; Case Teaching method; Theory Teaching; Experiment Teaching.

1 引言

《程序设计基础》是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必修课程之一,是很多后继专业课程的基础,是高等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程序设计基础》对初学者来说难于理解,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比较差。如何让学生学会读程和编程,引起了很多专家和学者的注意。

目前,已经有很多教师和学者为解决此类问题,提出过较好的方法。刘学[1]提出了上课教学应该点线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肖随贵[2]提出要紧扣“程序=数据结构+算法“的核心,孟佳娜等人[3]提出了以任务驱动改进教学方法的思想。他们这些方法是多年教学的心得,给教学工作者很好的启示。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即整体案例教学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1)教学案例的选择与设计;(2)案例分析与讲解,课堂讨论,得出结论;(3)综合实验进行实战演练。案例教学起源于哈佛大学商学院,它是一种与传统教学的“概念――理论――应用”模式完全相反,采用“案例――理论――概念”模式的教学方法。通俗地讲,案例教学是通过对具体实例的演示、讲解,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本文针对《程序设计基础》的内容特征,提出了整体案例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程序设计基础》的主要内容,灵活应用这些知识点进行动手编程。

2 教学案例的选择与设计

《程序设计基础》的基本内容有:程序设计的产生发展过程、语言基础(包括数据类型及其定义)、程序设计的基本语句(赋值语句、输入/输出语句、顺序语句、分支语句、循环语句)、数组的定义和使用、程序的调试、文件的定义与使用和过程与函数的定义与使用。

常量、变量、常用函数等。如果呆板地按这样的顺序教学,学生学习的都是纯理论的知识,内容枯燥乏味,抽象不易记忆,缺乏连贯性,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为《程序设计基础》的所有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一个学生都很熟悉的案例如图1所示。

案例选择学生熟悉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对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规划和进度安排作一个周密的计划,把《程序设计基础》的知识点都体现在里面。由于学生专业的不同,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也不同,存在不同层次的需求。为了满足不同人学习的需要,可以在图1中增加或者减少部分功能。把图1的功能用程序设计语言规范地开发出来,基本上按照书的章节分解模块,便于教学。

图1 基于文件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3 案例分析讲解与课堂讨论

案例设计和开发后,先把案例的整体功能及其与教材的章节关系进行分析和讲解,然后分析和讲解单个模块。根据作者的教学经验,总结经验得出以下几个原则。

3.1 生动具体的生活语言与专业术语结合

对于程序初学者来说,有些专业术语听不懂,比如什么叫内存地址,索引,递归,堆,存储变量的赋值,无法理解变量的作用域和生存周期,更是无法理解参数的地址传递和值传递的区别。在整体案例教学中,结合图1中成绩管理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学习和理解语句语法的用法,采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把枯燥沉默的课堂变得活跃有趣。如程序设计语言中的字符、词语、语句的学习,可以把具体的汉语和英语学习经验来类比抽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学习。又如,对于图1中涉及到的交换和排序等算法,可以通过学生表演展示。两个变量的交换,老师在上课时让三个学生上台表演,一个人手里拿5元钱,另一个人拿10元钱,每人只能用1只手拿一张钱,如何才能把他们的钱互换,如果只要2个同学, 那这个结果是什么?关于排序的不同算法,可以让多名身高不等的学生如何按照算法的思想按照学生身高的升序或降序排队。通过这么形象的表演,学生会理解得非常深刻。

3.2 案例与教材章节的整体性与联系性相结合

首先系统分析一下图1中左右图框的对应关系,让学生有一个整体了解。然后具体分析调用相应的模块实现了什么功能,主要用到的了教程的什么知识点,是如何实现的。最后回到教材对一般的语法和规则应该怎么做。这样的案例法可以让学生不再觉得程序设计的枯燥,知道这些知识将有什么具体的作用,所以很容易接受。

分析和阅读程序模块时,把功能模块细分成块:包括数据的输入块,数据处理块和数据输出块。通过分解模块,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以后按照这样的思路和规范写程序。

整体性还体现在前后不同章节的联系,让学生对几章的内容联系起来看问题,而不是孤立的去学习知识点。为什么有单个变量还要定义一组多个变量的数组? 为什么有了变量和数组还要学习文件,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为什么有了顺序语句、分支语句和循环语句还要定义函数和过程,以及的它们的区别是什么?通过回顾总结这些知识点,引入新课内容,为课程做好承前启后的过度。

3.3 课堂讨论反馈问题和培养创新。

课堂留下一些时间,让学生讨论案例的算法和功能的不足、基本知识点的疑问、教学方法和手段等问题,可以及时反馈给教师,供其修改教学方案和改正存在的教学问题。

课堂讨论中注意灌输一些计算机算法的思想,不只注意一些语言本身的细节,沿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到算法分析的思路进行分析。对案例中实现的功能,讨论如何去改善算法,以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提出自己的设想,进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程序设计的重点与难点知识,通过大家积极思考,集体讨论,让老师和同学会有不同的理解。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 整体案例法的《程序设计基础实验》教学

《程序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一是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二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能力;五是团队合作的能力。基于整体案例法的《程序设计基础实验》,有以下几个建议和方法。

4.1 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实验

首先,通过调试编好的程序,深刻领会教程的知识点。单步调试可以从本质上理解一个程序的执行顺序和程序设计的概念。给学生提供一些经过调式过的规范程序,让其单步跟踪、各种输出语句等理解程序中词语和语法,变量值的变化过程,深刻领会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然后,实现一些比较容易实现的实验,不至于在实验初期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和抵触心理。随后通过加大难度,补充案例中部分模块的一些语句、过程或函数,学生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最后,通过综合实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4.2 实验课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由于学生都没有编程和调试的经验,所以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中有很多问题是共性问题。同时学生较多,大班有100-150之多,小班也有30-50人之间,而教师人手有限,所以实验课上往往是老师累得忙不过来,而学生的问题没有都得到及时地解决。为此,整体案例法的实验中把5个人分一组,按照“男女搭配,优差结合”的原则组合成一个“整体”。各个层次的学生相互取长补短,一方面大大地减少了问题的人数,另一方面学生帮助解决问题也是一种能力的提高,可以发现自己没有遇到的问题。

组建团队后,细节问题让小组讨论解决,而老师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这样大大的提高了实验课的效率。同时,为了完成大实验作业,让小组团队分工协作,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查阅文献的能力,设计出不同的算法的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

4.3 设计综合实验和考试诱导法,提高综合能力

在课程的后期阶段,要逐渐的加大实验难度,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些综合实验,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项目最好结合整体案例法,设计与之相似的、功能比较全的综合实验。通过小组集体设计和分解模块,制定编程的规范,由小组成员协作开发。

考试诱导发可以避免临时突击, 死记硬背, “高分低能”现象,可以有力地督促学生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考试诱导学生更加注重实验课程、编程规范和过程。这门课程的最后成绩包括理论考试和综合实验成绩,各占一半。其中综合实验的分数评定应根据实验报告的设计书、团队协作和组织情况、编程格式规范、编程流程和实验总结各方面,而不是只注重最后的结果。

5 结束语

本文对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提出了一种整体案例教学法,精心设计和编程实现了一个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案例,涉及到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内容。从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实验教学等方面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学.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有效方法[M]. 全国第五次程序设计语言发展与教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86-188.

[2]肖随贵. 高校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全国第五次程序设计语言发展与教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M]. 2006:189-190.

[3]孟佳娜,胡潇琨,谭征. 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全国第五次程序设计语言发展与教学学术会议论文集[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177-179.

程序教学法论文篇(3)

关键词:“恰恰恰舞”基本步;程序教学法;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c)-0000-00

前言

程序教学法最初来源于美国鲁来西设计的一种将教师从具体教学事务中解脱出来,以节省其教学精力和时间自动的教学机器。起初,这种设想并没有得到很多人的重视和推广,直到1945年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中重新提出,采得到广大教育界人士和心理学家的重视。程序教学法的理论核心是借助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有序过程的行为,通过教学信息的有徐迅则,有效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改善学习活动[1]。对于体育教学中技术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程序教学法具有很高的适用性,其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缩短教学实践和过程,减轻教师负担,还能够在增加学生练习密度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很多国家已经将程序教学法作为一种重要的体育运动技术教学的方法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程序教学法的理论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处被传入我国的。自此之后,很多学者就程序教学法在我国理论教学中应用的可能性、应用方式以及实际的教学效果。随着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及体育教学改革地不断进行,程序教学法开始被应用于体育类课程从而为复杂的运动项目进行教学,很多学者也在充分结合我国体育学教学和学生等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将程序教学法引入到课堂中,获得了一定的成果。程序教学法作为一种理论思想指导体育教学不仅能够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技术动作,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1程序教学法概述

程序教学法是学习者进行个别学习的方法,借助程序教材和教学机器,呈现包括问题显示、学生反映和反馈反映的正误情况给学生的过程等学习程序。程序教学法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他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行为可以通过逐步强化过程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他将这种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引入到学习行为中,应用学生的学习过程,认为学习过程是作用于学习者的刺激和学习者对其作出反应之间的联结的形成过程,其基本图示为刺激-反应-强化。通过逐步接近和积累的办法将复杂行为用简单行为联结而成。程序教学将学生内容分为一个个小的问题,进行系统排列,通过特制的教学机器或者编好的教材,逐步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知道学习结果,确定自己答案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则进入下一程序,若不正确则进行补充程序,学习同一内容,直至完全掌握。程序教学法的基本操作程序是解释-问题-回答-确认[2]。

程序教学法最为核心的要素之一是正强化和负强化的合理运用。引用正强化过程中对于鼓励、奖励等行为进行重复具有很强的强化效果。但需要根据强化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措施。这意味程序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学习者的年龄、性别、学历、职业、经历等会影响强化方式。正强化和负强化都要求强调行为和造成后果之间的关系,正强化更多强调报酬,而负强化更多强调惩戒。强化目标的合理设定是斯金纳程序教学法有效应用的关键和基础。因此只有分阶段设立、明确规定和表述强化目标时才能采取合适的强化措施。此外,还需要注意在分解目标后,对于每一个小目标的完成都需要给予强化,这样才能促进程序教学法更高地应用,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强化效果及时正确反馈是提高程序教学法应用效率的关键。通过某种实行和途径及时反馈强化效果,以取得良好的刺激效果,如果失去及时的反馈,则会减弱请强化效果带来的行为的重复发生,从而导致程序教学法的效果减小甚至消失[3]。

2程序教学法在“恰恰恰舞”基本步教学中的应用

“恰恰恰舞”是伦巴舞的一种,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国外引入到我国,并迅速得到发展。最开始,“恰恰恰舞”开设于一些专业的院校,之后一些普通高效液陆续开设了该课程。“恰恰恰舞”的教学比起舞蹈技术和技巧而言,更在于传授拉丁舞的文化,让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和诠释,在学生学习舞蹈技术的同时,更能理解其中所含的情感的思想,以适应我国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突出的新的要求,希望可以恰恰舞的学习提高我国大学生的个体素质,提高文化素养和道德涵养。恰恰舞是在模仿企鹅动作的基础上编排而来的。企鹅身形肥胖,走起路来摇摇摆摆、滑稽诙谐,甚是可爱;雌企鹅不高兴时会独走在雄企鹅前方,对其不理不睬,雄企鹅只能跟随其后;高兴时,一对企鹅会在一起玩笑嬉闹。而在舞蹈中,男女伴则通过各种动作和表情来传达出恰恰舞的这种活泼和欢快的思想。

程序教学法应用于“恰恰恰舞”基本步的教学中的具体程序可以分为:(1)启发性辅导学习阶段:在该阶段中,首先需要教师进行动作示范,学生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在老师的示范下总结动作要领,分析动作规律,找出问题,通过理性和感性的分析做出判断,并形成动作概念。例如:教师在教授基本舞步时首先可以将完整的动作技术向学生示范一遍,然后分解为具体的动作,学生则根据老师的示范发现动作的特点,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练习。(2)讨论小结阶段:该节段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和互相学生的基础上学生主动自觉完成的。例如:教师在教授“走步”这一动作时,做完示范动作后分解动作时,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身体的形态和腿部、脚部的动作,然后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学生可提出动作技术的小结,之后再由老师做出总结,学生在此基础上练习,直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3)巩固练习阶段。这一过程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及时总结、补充和完善,以及观察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同样在走步的“教学”中,很多学生脚部的动作幅度不够大,老师则可以将该问题指出来帮助学生纠正,学生可直观地发现某个动作的错误之处,加深理解。

“恰恰恰舞”基本步教学中应用程序教学法首先需要保证一致性,这也是最为重要的应用原则。“恰恰恰舞”基本步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强化时要注意保证强化内容、标准和性质的一致,在强化过程中对于“恰恰恰舞”基本步教学教师对于学生提供的信息前后不能相矛盾。例如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要求学生跟随自己进行反复的联系,记忆并进一步熟悉有难度的动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学和强化的一致性需要得到保持,防止学生因为前后矛盾变得无所适从。此外,教师需要保证教学的客观性,即强化内容和过程影响科学、合理、公正和客观,同时尽可能使得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感到愉快,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性和积极性。根据学生的形体、身高、舞蹈天赋等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强化措施,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强化。程序教学法中教学效果的及时合理反馈的重要前提是及时性。在“恰恰恰舞”基本步教学中及时性主要体现在及时反馈教师采取强化措施后学生的行为反应,从而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于强化措施的深一步认识和理解。“恰恰恰舞”基本步教学和文化课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等都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及时、正确、具体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最后,程序教学的应用应当具有高效性,教师在进行“恰恰恰舞”基本步教学中要尽量减少负面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例如:正强化容易引起学生自满、傲慢的心理,负强化容易导致学生消极和厌烦的情绪,因此在应用斯金纳强化理论时要注意教学高效性的提升,全面且正确地掌握程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通过结合正负强化积极发挥强化作用,不断提升教学效率。

在使用程序教学法进行“恰恰恰舞”基本步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信息反馈。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通过信息反馈对自我联系的技术进行有效改进,增强其自信心,促进舞步的学习。(2)学生主体地位的明确。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通过互相讨论、教师辅导和互相帮助等形式解决,培养起自学和自练的能力,运用已经学到的舞步求得更进一步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明确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促使其更加积极和愉快地学习。(3)微调和有效控制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有效控制教学的各个环节,善于发现信息,通过教师的思维加工后再向学生传输,比较目标和现实学习状况之间的差距,进一步调整程序教学中的相关环节[4]。

程序教学法和常规的教学方法相比能够明@提高学生对于“恰恰恰舞”基本步的学习的技术和技能水平,学生听得懂、学得进、练得多、记得牢,以自学为主的方法有效帮助其掌握恰恰舞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程序教学法通过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的对知识信息的探索和发现,改变了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的从属和被动的地位;学生在该种教学方法下拥有更多独立活动的时间,并且在积极地自学、讨论、小结和练习中逐步学会了发现、应用和巩固知识的能力;此外,程序教学法海避免了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不够吃的现象,针对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及时练习,而基础上的学生则可以加大学习难度和强度,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身体素质,并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同时,程序教学法对于教师的教育心理学、制定教学程度等方面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所以需要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知识、理论、技能、教学方法和手段,还要掌握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沈琪美.斯金纳强化理论与学生课堂积极性的激励技巧[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3(11):42-44.

[2]王学农.如何针对少年儿童身心特点进行拉丁舞教学[J].运动,2013,6(12):71-73.

程序教学法论文篇(4)

关键词:归纳式教学法;程序设计;创新教学方法

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关于程序设计课程的创新教学方法研究是我国高校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本文重点研究了归纳式教学法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首先介绍程序设计课程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现状,之后阐述归纳式教学法对程序设计课程的重要意义,再提出基于归纳式教学法的程序设计课程的若干创新教学方法,最后作出总结。

1.程序设计课程创新教学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很多大学都在程序设计课程创新教学方法上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例如,文献[1]提出以多媒体课件为主、以多本参考书为辅,演示的程序实例不少于400个。文献[2]采用“案例牵引、项目驱动、团队合作、引导互动”为特征的“做中学”教学模式,按照企业过程标准实际完成一个产品或系统的完整构建过程训练。文献[3]通过启发式提问讲解编程原理和方法,然后讲解案例源码,再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文献[4]以培养工程师的综合品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将基于问题和项目的设计教育贯穿整个工程教育过程。

以上学校都是围绕课程教学的具体方法来进行创新,而九校联盟(C9)则提出,要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并围绕这一核心任务加强计算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研究。

1.2国外研究现状

文献[6]提出计算机教学中应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方法,包括计算机学科、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文献[7]认为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对于学习编程十分重要。学生必须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否则虽然在学,却不能真正理解编程。文献[8]发现很多学生对推理和创新不感兴趣,只看重结果,他们认为应当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学科不仅是一门技术,更需要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文献[9]提出了一种新的案例授课方法。在一门课程中,每次给学生留作业都使用同一个案例(或背景),但是随着课程的深入,要求学生运用不同的知识点来解决这个案例中的不同问题。这种方法可以节省学生理解案例内容的时间,让学生把精力集中于如何解决问题。文献[10]介绍了一种辅助编程软件Alice 3,可以帮助学生利用可视化环境学习Java编程技术。

2.归纳式教学法及其对程序设计课程的重要意义

我们认为要想创新教学方法,首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美国的普林斯和菲尔德总结了“归纳式教学法”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我们认为归纳式教学法的原理和方法非常适合于程序设计课程。事实上,前述国内高校所采用的“案例牵引”“启发式提问”“基于问题和项目的教学”等都属于归纳式教学法的范畴,只是没有从理论上阐明归纳式教学法对于程序设计课程的重要意义。

2.1归纳式教学法简述

归纳式教学法包括一系列教育方法,如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项目/案例的学习、发现式学习和即时教学等。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中居于主导地位,采用多种手段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归纳式教学法的一般做法是:先提出一个问题、项目或案例,由学生组成小组在课内或课外进行讨论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再评价不同方案的优劣,从而归纳出相对正确和有效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自行建构知识体系,教师主要起指导、推动和提供必要信息的作用。

与归纳式教学法相比,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居于教学的主导地位,通常先由教师讲解原理、方法等,再让学生掌握并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演绎式教学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把原理和方法作为一种结论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并不清楚这些原理和方法是如何得出来的,也不清楚为什么一定要使用这些方法而不能用其他方法,因此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并掌握它们。

2.2归纳式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程序设计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文献[12]指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学习程序设计是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我们认为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引入归纳式教学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从而逐步建立起计算思维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归纳式教学法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和能力。当遇到问题时,学生应当有能力利用各种资源、采用各种方法积极地解决问题。而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好程序设计十分重要。学生只有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技术,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强调这种能力的培养,学生只要能利用课堂上的原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就够了。但是对于程序设计,仅靠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往往不足以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因此,必须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归纳式教学法中的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发现式学习等都提供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

2.2.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归纳式教学法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针对同一个案例或问题,归纳式教学法不会给出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提出多种解决方案。这种方法非常适合程序设计教学。因为在程序设计中,针对某一问题往往没有唯一的解决方案。学生应根据不同的环境背景,提出一种或几种比较适合的方案。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足够的创新精神。

传统教学中,仅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一个个知识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归纳式教学法中的很多方法,如基于案例/项目的学习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2.3通过实践提高学习效率

实践对于学好程序设计意义重大。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程序设计方法。归纳式教学法就十分强调学生的实践。例如,归纳式教学法中的即时教学法要求学生先独立回答一些问题,教师从中发现学生易犯的错误和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讲解。将这种方法应用到程序设计教学中,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易犯什么错误,并通过改正这些错误而进一步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相比之下,在传统教学法中,教师虽然对每个知识点都详细讲解,但学生们却不容易真正掌握。例如,Java中的switch语句只接受几种固定的数据类型,但仅靠学生死记硬背很难记住,相反,让学生上机实践一次,甚至错过一次,学生自然就会记住了。类似现象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很常见。

3.基于归纳式教学法的创新教学方法

归纳式教学法的总体原则适用于程序设计教学,但具体方法不宜照搬。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归纳式教学法的基本思想为指导,在完善案例教学、加强学生实践、改革考试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创新教学方法。

3.1完善案例教学

传统教学中,教师先讲解知识点,后讲解案例。学生在学习知识点时,缺少感性认识,往往不知所云,教学效果不好。我们依据归纳式教学法的原理,对案例教学做出了几点改革。

一是将案例提前。每次上课首先提出一个案例,通过讲解这个案例引出将要学习的知识点。这样学生对新知识点会有一个感性认识,了解某一知识点在整个程序中的具体用途和用法,比较容易理解和吸收。二是提供完整的案例。每次讲解案例时,不是仅截取一段程序演示,而是从某一具体的问题或需求出发,讨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再在计算机上演示完整的程序,直至运行、输出结果。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编程的完整过程有所了解,有助于对程序的理解。三是开设案例讨论课。每月开展一次,预先将案例交给学生分组准备,课堂上每组学生演示自己的程序,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最后教师点评。

3.2加强学生实践

大量的实践对于学好程序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反复讲解,不如让学生实践一次。但是实践不能仅考虑数量(例如编写多少行代码)。我们提出除了要保证代码量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尽量提前实践开始时间。学生开始上机实践的时间越早越好。即使学生还没有学习编程方法,也可以先熟悉一下编程环境,熟悉如何建立文件或试着写几行代码等。二是保证实践机会。我们应尽量让学生在需要实践的时候能够实践。教师刚讲解完知识点时立刻让学生实践,这时的效果最好。我们在课堂上总是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分组编写程序,然后选出1-2组演示程序。教师根据演示情况随时予以点评,并针对易犯的错误深入剖析。三是鼓励学生每天做一点编程练习。理论上,学生都知道程序设计必须实践,但实际上并不了解具体的实践方法和步骤。我们提倡学生天天编程、日日练习,这对学生来说是可行的、具体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渐养成编程实践的习惯,并体会到只有经过日积月累的实践,才能提高程序设计的能力。

3.3改进考试方式

在考试方式上,国内教师较多地采用传统的客观题考试方式(如选择题、填空题等),国外教师则尝试采用小组考试。我们认为这两种方式都不适合国内的程序设计教学。在期末考试中,我们采用的仍是单独考试,但仅考编程题和简述题,不考客观题。这种方式更符合程序设计课程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应用型的程序设计人才,强调编程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学生学习都是以考试为导向的。如果我们考察的是编程能力,学生平时就会更积极地进行编程练习,而不会死记硬背概念和语法。

4.结语

归纳式教学法是与传统的演绎式教学法完全不同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不是直接提供结论,而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自己归纳出相对正确的方法。归纳式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十分适合于程序设计教学。

程序教学法论文篇(5)

摘要:诉讼法学教学内容以法典为基础、以注释为方法,基本组成是基础理论、基本原则、诉讼制度和诉讼程序四大版块。笔者建议拓展法律适用的教学内容,因为它是诉讼制度中的必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法学教育 诉讼法学 法律适用  

    诉讼法学课程在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教育部的“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中,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都是独立的一门课,行政诉讼法和行政法合成一门学科。对于诉讼法学的教学内容,哪些应当固守、哪些应该拓展,笔者谈一点个人己见。 

一、诉讼法学教学内容的组成与固守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诉讼法学统编教材的体例和内容,就会发现诉讼法学的教学内容安排有两个基本的特点:第一,体例和知识点与法典几乎是同质同构;第二,理论内容主要是对法典条文的注释。例如,陈光中先生主编的《刑事诉讼法》教材,其第一编“总论”主要对应《刑事诉讼法》法典第一编“总则”;教材第二编“分论”主要对应法典第二编“立案、侦查和提起公诉”、第三编“审判”、第四编“执行”。[1]再如,宋朝武教授主编的《民事诉讼法学》,教材“理论编”包含了《民事诉讼法》法典第一编“总则”的第一章“任务、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教材“制度编”主要对应法典第一编的第二章至第十一章;教材“通常审理程序编”主要对应法典第二编“审判程序”的第十二章至十四章、第十六章;教材“特殊程序编”主要对应法典第二编的第十五章、第十七章和第十八章;教材“民事执行程序编”主要对应法典第三编“执行程序”;教材“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编”主要对应法典第四编“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2]这样安排诉讼法学的教学内容是科学合理的,它的好处在于便于学生迅速地掌握国家法律规定,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现行法律法规。 

以法典为基础、着力注释法典内涵其实是诉讼法学教学的传统风格,在大陆法系各国以及旧中国都存在着这种现象。例如,民国时期陈瑾昆著述的《刑事诉讼法通义》就与当时的“刑事诉讼法”法典有紧密的对应关系。[3]再如日本学者松尾浩也著述的《日本刑事诉讼法》与日本刑事诉讼法典也存在着密切的对应关系。[4]在西方,中世纪后兴起的法学,首先一个流派就是注释法学派。通过对罗马法的注释,传播法学知识、灌输法律理念,对西方法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今天我们进行包括诉讼法学在内的法学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应当坚持这个传统,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当然,言讲诉讼法学的教学内容与法典同质同构、以注释法典条文为主,绝不意味着我们的教科书和课堂教学就是简单的法条释义。理论的铺垫、理性的解剖、理智的批评、理想的建议,在诉讼法学教学中是随时都存在的。比较而言,本科教育着重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研究生教育则以“为什么”或“应该怎么样”为主。笔者认为,可以把我国现行以法典为基础、结合理论论述的诉讼法学教学内容分解为四大组成部分,它们分别是: 

1.基础理论 

该部分主要讲解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历史沿革、若干诉讼原理和诉讼理念等。[5]台湾学者的教科书也有这部分内容,尽管有人阐述得多,有人介绍得少。[6]??? 

2.基本原则 

这部分基本都是把相应法典中的基本原则加以详细介绍。稍微复杂一点的会增加外国法律中的基本原则和学理上主张但立法尚未采纳的一些基本原则。从法的要素角度看,法律原则是与法律概念、法律规则并列的组成部分。从法的适用角度分析,法律原则有助于准确理解法律、正确运用法律,以及可以弥补具体规则之漏洞。因此,这部分的学习其实非常重要,但常被学生所忽视。 

3.诉讼制度 

诉讼法学对诉讼制度的介绍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三大诉讼法共同的、内容基本一致的诉讼制度,往往称之为“基本制度”,例如回避、合议、两审终审、公开审判、陪审等;另一类是某诉讼法独有的,或者其制度安排有特色的诉讼制度,例如刑事诉讼中的辩护制度、强制措施制度,民事诉讼中的和解制度等。诉讼制度作为比较集中的规则安排,对于确保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是学习的一个重点内容。 

程序教学法论文篇(6)

关键词:计算机导论;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152-03

一、引言

计算机导论课教学内容几乎涉及到计算机学科的各个知识领域,每一部分内容对于毫无专业基础的学生来讲都是全新的,而应用技术型院校的学生普遍来讲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基础较差,因此,如何针对该类院校学情实际,搞好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以促进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积O性,是应用技术型院校计算机导论课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而言,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从教学内容上看,有的院校将计算机操作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有的将计算机主要专业课的综合作为主要教学内容[1]。显然,第一种内容组织模式与计算思维的教育理念是相悖的,但是第二种内容组织模式也普遍存在知识覆盖面不合理,知识层次把握不准确,知识融合不够等问题。从教学方法上看,任课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研究和思考较少,对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基本采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2-3],没有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很难理解所讲授的内容,使学生对专业学习产生为难情绪。因此,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均不符合应用技术型院校学情,文献[4]就课程教学内容构建做了系统和全面的阐述,本文着重从“如何教”的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法,以调动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二、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法

(一)优化教学内容

周以真教授提出的计算思维[5]的教育理念统一了教育界对计算导论课的作用的认识,本文结合应用技术型院校的学情,将计算机导论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认知计算机系统,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揭示计算机学科所蕴含的计算思维思想。

从该种教学目标出发,以“程序”为主线,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4个模块,10个教学单元。这4个模块是程序执行、程序运行、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计算机网络;10个教学单元是信息的机器表示、信息的机器存储与运算、计算机结构及其工作原理、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高级语言与编译程序、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方法、数据库与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使核心教学内容得到更好地贯彻,在上述教学内容基础上,增设了“计算机与计算机系统”教学单元,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对计算机、计算机系统以及计算机学科宏观认识和总体了解。

(二)改进教学方法

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针对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后,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内容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根据该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了讲授式教学法、问题引领式教学法、案例驱动式教学法、引导启发式教学法、类比教学法、专题讨论式教学法等。对于计算机和计算机系统这部分内容,通过引导启发方式逐步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作用和基本组成;对于信息的机器表示这部分内容,利用身份证编码类比阐述计算机中数的编码,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信息的编码;对于计算机结构及其工作原理这部分内容,采用“质疑――解答”的方式使学生始终带着问题在听课,从而揭示出计算机各主要部件的作用和构成,以及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算法和数据结构这部分内容,采用案例驱动式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将算法以及算法与数据结构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来;对于操作系统这部分内容,采用问题引领式教学法,通过不断地质疑――解答方式揭示出操作系统的主要基本功能,这种方法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对于数据库与数据库系统这部分内容,采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数据库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需求,从而引起学生对数据库的关注。

(三)强化教学设计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精心选择,而且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本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将教学方法有效地融入教学过程中,使教学过程设计更贴近该类院校的学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下面以计算机网络及其硬件组成为例说明对教学内容是如何组织的。如果开始就讲授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对于毫无专业基础的新生来讲会感到晦涩难懂。通过利用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例子,如高速公路网来类比讲授这部分内容,学生接受起来要容易得多。针对这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计如下:(1)通过“引导”方式,询问学生是否见过高速公路网络。(2)由任课教师讲述高速公路网络是由城市以及连接两个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组成的。(3)通过“启发”方式,询问学生高速公路网络中的城市相当于计算机网络中的什么?连接两个城市的高速公路相当于网络中的什么?从而给出计算机网络的初步概念。(4)通过质疑-解答方式,询问“为什么要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呢?”,从而揭示出计算机联网的目的是什么,使学生获得对这个概念完整的理解。(5)澄清了计算机网络这个概念之后,进一步讲解计算机网络的硬件组成。到目前为止,学生显然理解了计算机网络是由计算机(在网络中称之为主机)和传输介质组成的,除此之外还包括网络接口设备和网络互连设备。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也采取理论联系生活的方式,比如网络接口设备中的Modem,学生也不感到陌生,当然对于毫无生活基础可以借鉴的内容如Hub,它既作为网络连接点,又起到信号放大作用,Hub这两个作用讲解起来也不是难事。由上述过程可知,每一个教学环节是紧密结合的,将类比、引导和启发等教学方法有效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

三、典型案例讨论与效果分析

(一)数据结构与算法

教学目标:了解算法的描述工具,完整地理解算法的概念、掌握简单问题的算法描述,训练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计算问题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计算1+2+3+4…10

学生1回答:逐项累加求和

学生2回答:1+2+3+4…10=(1+10)×5=55

由教师带领学生分别给出这两种解决方案的算法,然后引导启发方式给出算法的初步概念。

算法1:

S1:计算1+2得到3;

S2:将第一步得到的结果(即1+2)与3相加得到6;

……

S9:将第8步得到的结果(即1+2+…+9)与10相加得到55。

算法2:

S1:将原式变形为(1+10)+(2+9)+(3+8)+(2+9)+(3+8)=5×11;

S2:计算5×11;

S3:输出运算结果。

通过这两个算法,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算法,并简单说明这两种算法的优劣。但是,第二种方法只适合有规律的数据序列,如果对于没有规律可循的数据序列,如何求和呢?从而引出第三种解决方案。

算法3:

S1:S0,i1;

S2:SS+i;

S3:ii+1;

S4:i≤n,转S2;否则,输出S。

利用流程图来描述该算法,在描述过程中直接讲解了这种描述工具。以该种解决方案再次重申算法的概念,并着重讲解算法的特性。

第二环节:阐述算法与数据结构之间的关系

前边所给出算法概念是不完整的,还需要揭示出算法与数据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完整地理解算法。

以{23,9,45,12,65,73}这样一个随机数据序列为例,其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如图2、图3所示。

顺序存储如下:

链式存储如下:

由图可见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是不一样的,那么在执行某一操作时,有什么区别吗?比如删除45这项操作,对于顺序表来说是使用下标访问方式,在删除了45这个元素后需要将后面的所有元素全部向前移动;而对于链表,没有顺序的概念,要想删除45这个元素,只需要将前一个结点9的指针指向被删除点的下一个结点12的头指针即可。由此可见,两种算法是不同的。尽管是同一组数据,其存储结构不同,算法也不同。

教学反思:这样组织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给出算法的初步概念,算法的完整概念,不仅容易使学生理解算法的概念,而且还使学生了解到了数据还存在多种存储表示。通过这种教学内容设计,使教学目的变得非常明确,并且利用这个教学目的将不同知识领域的内容融合为一体,有利于学生计算机学科知识框架的形成。通过不断设计算法来揭示算法概念的过程,同时也达到了训练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二)操作系统基本功能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从而达到对操作系统的概念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1.师生互动:

同学们使用过Windows操作系统吗?

双击程序图标意味着什么?

双击程序图标之后程序被调入到哪了?

双击程序图标之前程序存放在哪?以什么形式存放?

程序被调入到内存之后又是如何被管理和控制执行的?

这样组织教学内容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实践有效地融入到教学当中,使抽象问题变得简单化了,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2.学习新知:通过质疑方式,导入这部分教学内容,然后再通过解答方式,逐个阐述操作系统的存储管理、CPU管理、文件管理等功能。学生理解了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后,就容易理解操作系统这个概念了。下面以文件管理为例,说明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如何设计的。

提出问题:图书馆有上百万册图书,如果将这些图书杂乱地堆放在一起,会是什么情形呢?让你去找一本书会变得十分艰难。如果将数以万计的文件随便地堆放在一起,和图书一样,查找一个文件也会变得十分困难。因此,必须要按照某种机制将文件管理起来。

教学反思:操作系统这部分内容是专业教育的核心基础课,也是难点课程之一,大多学生会操作但对其原理理解不甚了解。就双击程序图标这个操作而言,几乎人人都会操作,但是如果专业教育仅仅是使学生学会这种操作,教学就失去了意义。因此采用以上教学设计,环环相扣不断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能实现哪些功能,如何对计算机进行管理。

四、Y束语

在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其教学过程,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解决了其教学方法单一以及教学过程设计不合理的问题。通过部分教学过程设计给出了如何针对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的思路,并通过教学实践对文中提出的观点进行了验证。通过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上课积极性变高,旷课率明显下降,教学效果也有了较大提升。

参考文献:

[1]毛嘉莉,李明东,赖晓风,董文.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导论》课程改革实践[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5(1).

[2]赵玉艳,赵生慧.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2,1(3).

[3]刘云翔,周兰凤,石艳娇,马智娴,柏海芸,李晓丹.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计算机导论”教学方法探讨[J].福建电脑,2016,(1).

程序教学法论文篇(7)

[关键词]文科 程序设计 教学方法

一、引言

程序设计语言是大学中一门很重要的公共课程,是衡量大学生计算机素质的重要标志。其培养目标是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1]。作为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之一,具有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的特征,其语法结构极具亲和力,对于文科学生而言,相对更易于入门、熟悉和掌握。我校在对所有一年级新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课程的基础上,将作为整个文科计算机教学体系的第二层次――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语言。

二、教学方法探讨

在程序设计课程的授课中,一方面要求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互动的形式将课堂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要求教师在讲课中要适当地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文科生在学习该课程时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他们普遍认为学习程序设计没有任何用处,将来也不会从事有关编程的相关工作。因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采用案例教学法,来联系各种理论知识点,而程序设计又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我们也更应注重学生的上机实践,并在学生的上机实践中予以引导和鼓励,相信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全书的序论中描述了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出现的圆圈。这惊奇的神色其实是男孩对他扔石头会产生圆圈产生了一定的“成就感”。那么,如果学生在学习程序时由于成功而受到鼓励和表扬,就会加强这种感受,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促使他们渴望再次获得成功。

在程序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布置一些学生上机练习的实验习题。不少同学对于写了一大段代码,确得不到预想的结果而感到无比沮丧。这时我们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调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在顺序语句实验中,学生在相关事件中书写了这样一段代码:

Dim r,c as single

Const PI =3.14

c=2*PI*r

label1.text=c

运行多次,结果为0。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c=2*PI*r处设置断点,逐句运行,观察各个变量的值。学生会自己发现r没有赋值,当他们修改程序后,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编写正确的程序,很容易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慢慢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错误案例解读理论知识

传统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往往采用“理论知识介绍――语法结构讲解――例题分析”这种满堂灌的方式,而学生始终是一个局外人,默默地接受老师的“灌输”。其实我们可以以错误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再联系理论知识,反而能起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如在讲解运算符“+”可以作为字符连接运算符的特殊性时,我经常会让学生设计一个模拟针对某一用户进行校园卡充值的小程序:程序界面分左右两边,左边的文本框允许用户输入存入的金额(textbox1),当用户点击文本框下边的 “存入”按钮后,右边文本框显示卡内的余额(textbox2)。在“存入”按钮的click事件中,我们往往会写这样一句语句:textbox2.text=textbox1.text+textbox2.text。

当我们运行时,发现当我们在左侧文本框输入“200”,右侧文本框显示“200”,然后再在左侧文本框中继续输入“300”(理论上这是该用户往卡里存入的第2笔金额,右侧文本框应显示“500”),右侧文本框却显示“200300”,这时我们可以引出“+”符号在左右两边的运算对象均为字符时,是作为字符连接运算符的基础知识,从而避免了直接枯燥地讲解理论知识,又加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计算思维的培育非常重视。2010年7月,在西安会议上,了《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确定了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2]。

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综合性案例来对学生的这些能力进行提升。如:管理玩家账户。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解决这么三个子问题:允许新玩家注册;允许玩家登录;保存玩家账户信息。保存玩家账户信息我们需要用数组;允许玩家登录,我们要用到所学过的循环和选择的知识。而登陆及注册时对已有账户的检测是否可以以过程的方法进行模块化?我们还可以提醒学生考虑用户的体验性,即用户登录或注册时,是否对用户输入信息进行规范性校验?是否考虑对用户进行一定的提示……这就是对学生考虑问题系统性、全面性的一种考量。这样,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可以提升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解决与总结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计算思维的能力。于此同时,我们又可以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起到循序渐进的作用。

三、总结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协调学生的学习兴趣[3],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对于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逻辑推理能力的提升的重要性,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经过近两年对于文科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进,起到了一定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学方法的改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仍将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从而真正地使学生把计算机只看成是一种工具来进行思维和表达。

项目资助:上海海关学院教改项目资助课题(No.2013JG-004)。

[参考文献]

[1]龚沛曾,杨志强,陆慰民,许兰兰.“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国大学教学,2004,第9期

[2]陈建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国大学教学,2011,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