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生见面会发言稿

新生见面会发言稿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1 16:25:30

新生见面会发言稿

新生见面会发言稿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够和大家进行交流,感谢公司给我这次平台和机会。首先我要祝贺大家,通过层层选拔成功加入中铁上海工程局北方工程有限公司这个大家庭。我叫XXX,今年XX岁,毕业于XXX大学,现任XXX经理。今天,站在这里跟大家谈体会,心情很激动。现在我们站在一个全新的平台上,未来的工作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怎样做一名优秀的员工?这些都是大家非常关注的吧,下面我将上班后的体会简单跟大家交流一下,希望对各位马上进入岗位的兄弟姐妹们有所帮助。

20XX年夏天,我怀揣着梦想来到公司。为了让我很快融入到这个集体之中,特意派了一名经验丰富的XXX带我熟悉工作,同时在生活上给予我关心、照顾。日复一日的到现场摸爬滚打、风吹日晒,让个别和我同期入职的人心生抱怨,甚至萌生了辞职的念头。而我却在同事的带领下昼夜不分地忙于工作丝毫不累,反而还非常愉快、劲头十足。“有情人相会,千里变一里”,这句话真实地表达了我当时的心情。在旁人看来,那么辛苦、那么艰苦的工作根本无法坚持,而我却乐此不疲。因为我知道,想要尽快的成长起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就要多下功夫,就要敢于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正如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只有经过现场的历练,敢于吃苦,才能离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更近一步。

抱着这样的心态,凭借公司提供给我的成长平台和任劳任怨、踏实肯干的精神,八年间、我从XXX,再到担任XXX经理。这期间获得的多个荣誉印证了那句老话,付出终有回报!我很感激公司提供给我的工作机会,使我能够在工作中继续学习、锻炼、成长。感谢我的领导们,在我成长道路上给我很多很好的建议。也很感谢和我一同“并肩作战”的项目部全体成员,是领导同事们每一次的注目,一声声温暖的关怀,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给我鼓励,激励我成长。

为了尽快适应、尽快成长、尽早为公司多做贡献,下面送给大家几个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是爱岗敬业。我们的企业由若干个不同的岗位组成,这些岗位都是有机的结合体,倘如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或毛病,小则影响工作,大则会对企业造成损失。员工是结合体的组成部分,只有我们每个员工将自己的岗位打造成优秀岗位,我们的整体才会优秀,我们的企业才会优秀。当大家走上了工作岗位后,就更体会到“独木不成林”这句话,一个能力再强,他也不可能一个人实现铁路通车,不可能建成跨海大桥。只有人人珍惜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并热爱自己的岗位,公司才能形成巨大的合力,才能持续健康高质量的发展。

新生见面会发言稿篇(2)

大家好!我是来自变电运行工区的**,很荣欣领导能够给我这个机会让我代表变电运行工区的新进大学生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变电运行工区新进大学生对给位领导和同事的关心与帮助表示感谢。从岗前培训班开始到现在,每一天都会有新的感悟,都会有一些新的启发。对于我们这些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如何尽快的融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中,如何将在校所学的书本知识更好地发挥到工作实践中,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和决的问题。刚进局参加局里人力资源部组织的岗前培训,让我们对供电职工的工作性质和供电局的辉煌业绩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被分配到变电工区后,在工区领导的关怀下,我们参加了工区举办的二级培训,并在维护队开始了我们在变电工区的第一份工作,通过在维护队和师傅们的接触交流,让我们更加明白了变电职工的工作性质和重要性。最令我们变电工区新进大学生激动的时刻便是10月22日到220变电站的日子,到了变电站一切都是新的,但是我们并没有感到陌生,在站上师傅和工区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我们很快适应了站上的生活。在新员工培训方面,结合本站的实际制定了相关的新员工培训计划,并与站上的师傅签订了师徒协议,通过与站上师傅们的交流学习,收获颇丰。在变电站上班的这段日子,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变电站的“准军事化管理”,无论是从内务,交接班还是汇报,一切都显得是哪么的有序,也许这正是我们变电职工所需要的吧!

作为新员工,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正所谓学无止境,我相信我们变电工区的新员工必将会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更加努力,不辜负领导们对我们的期望。

最后,提前祝福各位领导和同事新年快乐!

新员工年会发言稿范文大全

在新员工开训大会的讲话

2016年应届毕业生新员工入职讲话

新员工入职发言稿

新员工表态发言

新员工见面会讲话稿

平安保险新员工发言稿

客户营销新员工入职培训讲话

2015年年会新员工发言稿

新员工发言稿范文

在超市新员工培训会上的发言

物业新员工发言稿

新员工见面会发言

新生见面会发言稿篇(3)

一、报告修改的程序和方法

“文章不厌百回改”,所有的精品力作,必然是反复修改的结果。综合近年来各地人大工作报告起草的经验和做法,报告的形成应该经历以下程序:首先,起草小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工作报告写作提纲;其次,经主任会议讨论通过后,集中精力完成初稿写作并征求意见;然后,经主任会议讨论通过后,印发全体人大代表征求意见,根据代表意见作进一步修改完善;最后,印发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后印发人代会。笔者以为,在写作人大工作报告的具体实践中,要努力把握好以下环节:

1.及时征求“内部”意见,内容要改得“全面”

人大工作报告初稿(第一稿)形成后,为保证报告内容归纳得全面准确,且正确评价一年来的工作成效,及合理规划来年的工作构想,应及时召开座谈会,征求直接参与人大常委会工作的驻会委员及工作委员会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一般应在座谈会5日前将报告初稿印发至常委会领导及工作委员会,以保证相关领导和同志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阅看,并在对分管工作或本委一年工作进行梳理、对来年工作进行规划的同时,对报告初稿内容提出中肯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报告起草小组的同志要认真对照“内部”意见,用全局观点统帅报告内容是否详尽、结构是否合理、段落层次是否分明等,并进行一气呵成的修改,确保报告内容全面客观。

2.加强互动交流,内容和形式要改出“新意”

人大工作报告是每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必须履行的一项会议程序,是总结一年来人大工作做出的新成绩、新举措、新经验,报告结构应紧扣时代主题,要富有时代性和创新意识。结合工作实践,我们觉得要突出人大工作报告的鲜活和新意,报告起草人员应加强与人大代表及广大群众互动交流,在深入实践中加深对人大工作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

一是注重深入实际调研和挖掘,让报告“活”起来。人大工作报告的创新,需要我们在起草报告过程中深入基层,多进行调查研究,把人大工作的方方面面进行细致采访和挖掘,围绕时展主题和人民群众心声与愿望,从不同角度搜集和整理人大工作在社会各个层面的闪光点与主导作用。要善于观察与发现,精于学习与“变脸”,这样写报告就会出彩、出新意,就会避免出现老话、套话与空话。

二是召开会议讨论修改,让报告“厚”起来。某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座谈会在讨论报告时踊跃发言:“这份报告中不要自己表扬自己的工作,成绩要留与民众去评说。”“人大工作报告要有新意,就一定要在民主法治建设上有亮点……”与会成员充分肯定了工作报告的整体布局和框架,并根据各个角度各抒己见,为修改报告建言献策。座谈讨论修改工作报告,通常能产生更多的真知灼见。为此,在人大报告修改征求意见座谈会上,报告起草小组负责人要对工作报告的总体构想、人大工作的初步设想等向与会同志通报。与会人员应围绕报告修改稿畅所欲言,相关工作人员及时记录。会后围绕与会人员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及时综合意见并进行讨论、修改,确保工作报告框架合理、思路清晰、任务明确、保障措施有力,使报告在凝聚了各方智慧后,立意更高、内容更加“厚重”。

3.广泛征求修改意见,要改得“精当”

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广大人大代表作为人大工作的主体,对人大工作最具话语权。为保证广大代表的参与权和知情权,更大范围内征求对工作报告的修改的意见建议,通过信件、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常委会组成人员及部分人大代表发放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虚心接受大家的批评和指正。将报告征求意见稿发放给他们,不是单纯的一种形式,而是为了征询对征求意见稿的有关内容、文字表述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以及新一年人大工作的建议意见。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归纳、梳理,积极采纳,进一步修改、充实工作报告,使之更好地体现广大人大工作者的共同意愿。这样,既有利于提升人大工作报告的质量,增强认同感和满意度,又有利于进一步开拓新一年人大工作思路,提升人大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此阶段,在保证内容的全面、客观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精雕细刻,推敲锤炼,增删润色,去除假大空,减少篇幅,充分保证报告内容凝练精干、详略得当。

4.提交常委会审议报告(讨论稿)并修改,改得“细致”

对提交人大常委会会议的报告(稿),要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建议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细”和“严”,力戒出现文字误差或语句不当。人代会上,由人大代表审议并提出修改意见后,再进行修改完善,人代会最后一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关于批准工作报告的决议后,才成为最终定稿,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

二、报告修改的几点注意事项

新生见面会发言稿篇(4)

关键词:语言差异;演讲;英汉对比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11-0147-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4.042

1 . 研究背景

圣诞节前夕的圣诞演讲是英国女王向其民众传达信息的一个重要方式,演讲的稿件内容缜密而严谨,演讲词大都由女王亲自撰写,并用皇室口音亲自演说,内容随着每年的时事热点而变化,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也显得亲切感人。而近年来在国内,每当新年之时,都会通过中央电视台向全国人民发表新年致辞,致辞内容从我国当年形势出发,既有回顾又有展望,既关心国内也心系国外,稿件内容严谨充实,充满了当代中国气息。

2 . 研究原因

本文之所以选择将最新的新年致辞与圣诞演讲作为分析对比材料原因有如下几点:首先,两篇稿件新,体现着语言发展的时代性,更具有时效性;其次,两篇稿件均出自两国高层机构,内容严谨、语言精练,具有较高的分析研究价值。此外,中国国内尚未开始对总书记新年致辞与英国女王圣诞演讲进行分析研究,本文的研究有利于填补这一空缺。

3 .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资料收集法,通过可靠的相关途径收集整理了演讲的相关资料。

(2)定量分析法,在收集资料后进行定量分析整理发现不同之处。

(3)文献研究法,在研究之中搜集了相关文献在研究部分的同时也对其整体进行了了解。

当然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研究方法之外还有功能分析法等。

4 . 研究结果

(1)两篇文章相关背景的分析对比

5 . 分析讨论

两篇稿件从文体上来说都以正式文体为主。两篇文章可以说各有特色,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

5 . 1 相同之处

总体来说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在于:

(1)都为正式文体且演讲文章目的相似,都以表达新年或圣诞祝福为主。

(2)文章听众都为本国民众,演讲者为本国领导人或高层人士(女王)。

(3)文章内容方面都对一年度的国内国外今年发生的大事进行回顾。

当然相似之处除了以上三点还有很多,而本篇文章注重从语言文字方面来分析,就语言方面来说相似之处有:

两篇文章句子数量相近,致辞33句,演讲32句。(见图2.1)

演讲者语速平静缓和大致皆为3~4词/秒。(见表1.1)

演讲所使用语言皆为该国标准语言,普通话与正统英音。

5 . 2 不同之处

除了以上几点语言方面的相似之外,最主要的还是两者所代表的该国语言之间的差异,在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大方面来看其差异。

5.2.1 从句子方面看两篇演讲稿件的差异

(1)平均每句字数差异显著。从分析结果来看两者虽然都以长句子较多,但是中文的新年致辞平均每句字数达到了42字而英文的圣诞演讲却只有21字,是其两倍。

(2)被动句使用差异。在汉语的演讲致辞当中几乎没有被动句(或含有被动意思的句子),而英文的圣诞演讲中却有11个含有明显被动结构的句子,占了其总句子数量的34%。(见表2.1)

(3)汉语演讲稿件句子更长。相比较而言英语演讲稿件中的句子每个句子的字数主要在21~30之间,而汉语的演讲稿件字数更多,长句子在40个字或以上。(见表2.2或图2.1)

5.2.2 从词的方面看两篇演讲稿件的差异

(1)名词使用差异。在每句所含名词来看,从横向比较来说,两篇稿件的结果相差不大,致辞在4.6个/句,圣诞演讲在5.6个/句(英语中使用稍多)。若从纵向看,把两篇文章各自的名词数与动词数做对比然后再比较结果可以发现,致辞的比例是1:1.13,而圣诞演讲的则是1:2.5;从这结果可以看出,英汉两种语言在名词使用上没有本质性差别,但是英语文章中的名词与其他词相比却占了绝对的优势。

(2)动词使用差异。就动词来说,从横向比较来说,两篇稿件的结果相差很大,致辞是4.0个/句,圣诞演讲是2.2个/句,可见汉语中动词使用得要比英语的多得多。此外从纵向比较来看(把各自文章中的动词数量与名词数量比较),汉语致辞是0.8,英语圣诞演讲是0.39;可见在汉语中动词并非处于绝对的强势,但是在英语中动词确是处于绝对的弱势。(见表3.1)

5.2.3 其他方面的差异

特殊用词方面的差异;两篇稿件虽多为正式稿件,但是在正式程度上以及用词上却有不同。在新年致辞之中,“大胆”地使用了网络热门词汇如“蛮拼的”“点赞”等;而圣诞演讲当中却并没有使用网络用词,并且所用词汇皆为非常正式的词。

除了网络词语外,在新年致辞之中还有使用非常具有本国特色的一些词语如“南水北调”“小康社会”等以及带有浓郁本国文化的成语如辞旧迎新、鸟之两翼、车之双轮、集思广益、众志成城等,但是在英国女王圣诞演讲之中却没有怎么使用,只是提及了个别地名。

6 . 反思与总结

本篇文章结合了当今最新的两篇演讲稿件――2015年新年致辞与2014年英国女王圣诞演讲进行分析,文本来源于官方,真实可靠,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可靠性。作为阶段性成果,其分析数据可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打开一个新的研究角度。

新生见面会发言稿篇(5)

1984年7月29日,袁木等去北戴河向中央领导汇报,等听了汇报不大满意,主要是觉得平平淡淡、缺乏新意,要求在重要问题上有所突破。汇报后宣布调整起草小组成员,部分同志回原单位,另从中央部门调林涧青、郑必坚、林子力等人参加起草小组,小组负责人是林涧青(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副主任)、袁木。

从8月1日起,我们在北戴河,一方面分别拜访一些中央领导同志,听取他们的意见。我参加拜访的是万里和姚依林。万里的观点和态度非常坚定、鲜明,认为改革非搞不可,否则没有出路。他完全赞同稿子中对我国经济状况的分析和提出的改革设想。在谈到农民生活困苦、农村教育落后和一些农村干部为非作歹时,他激动得拍起桌子。姚依林没有说多少话,只强调现在许多问题还看不准,文件要写得原则一点。在此期间,我和杨启先还参加了秦皇岛市的座谈会,听取了他们对改革的意见。另一方面,根据在北戴河听到的中央领导同志的意见,重新讨论整个文件的框架,拟出了新的提纲。但是在起草小组讨论时,对商品经济、计划与市场关系仍然有不同的认识,主要是有些同志担心会导致资本主义。

8月5日,接见起草小组全体人员,表示基本同意新提纲,逐条讲了些意见,并要求20日前拿出新的稿子,交给将于9月上旬在北京组织的高级干部大讨论。这是我生平第二次见到。第一次见面是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我在清华大学念书,是团干部,到团中央听过他的报告,他那敏锐的思维、生动的语言、平易近人的风度,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次近距离面对面听他讲话,倍感亲切。

第六个小阶段是根据、的意见,写出第四稿、第五稿。

8月7日回北京后,我们立即按照新提纲,重新分工起草第四稿。郑必坚、王愈明和我负责写前三条,边议边写,我执笔。到8月15日,11条全部写出,由林涧青、袁木、郑必坚等统稿。

这些日子,理论界又活跃起来,开会、写文章、给中央写报告,纷纷要求明确肯定必须充分发展商品经济,这对我们统一认识、增强信心起了促进作用。

8月29日,到玉泉山同起草小组座谈,他着重对第四稿中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增强企业活力、价格改革、政企分开、经济责任制等几条提出了修改意见。他重申社会主义经济既是计划经济又是商品经济,这为《决定》的起草定下了基本调子。

8月30日,到玉泉山同起草小组座谈。他再次要求在总结前几年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前进。他还说了许多话,我们有时也插插话。他谈到邓小平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时说:“‘’宣称‘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那就让他们喝西北风去吧,他们把发展商品经济说成是搞资本主义。”又说:“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要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好日子嘛。不能把贫穷当做社会主义。”在讲到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的弊病时,他引用了列宁的话:“完整的、无所不包的、真正的计划=‘的空想’。”并说:“什么‘无所不包’!能包得起来吗?包起来的结果就是经济没有活力,市场商品匮乏,人民生活困难。”还说“什么是计划?计划就是打算、预计嘛,不可能算得那么准确。计划就是计划,不是法令”。最后他说,我对经济工作不熟识,今天我说的不算,你们就听紫阳的。

根据、的意见,我们又立即分题、起草(高尚全、杨启先和我负责编写两条:经济责任制和多种经济形式)、综合、互相修改、集体“过”稿子,于9月5日形成了第五稿,共10条。袁木还让高尚全、杨启先和我起草一份文件说明,供大讨论时用。

9月8日,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第五稿,同意把这个稿子提交中央委员、中纪委委员、中顾委委员讨论。会上还决定大讨论分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在中央,中央委员、中纪委委员、中顾委委员约400人,分十几个组讨论修改;在地方,分别由各省区市委常委召集大企业负责人、理论工作者讨论、修改。还指出,计划、价格、领导三条写得还不够,要加以充实。会后我们即对这三条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第七个小阶段是中央和地方组织大讨论,对第五稿提出修改意见。

从9月11日至20日,起草小组成员分别参加中央委员、中纪委委员、中顾委委员的分组讨论。我分到第10组,地点在中南海152会议室,召集人是杨尚昆、宋平、袁宝华。袁宝华见到我,就说:“请谢明干同志把文件念一遍吧,他是起草小组的。”我大声地从头到尾念了一遍,念完后全场鼓掌,萧劲光还称赞说:“念得好!”会上,大家竞相发言,纷纷说文件写得好,气氛很活跃。从12日开始,小组每天讨论半天,念一条讨论一条。大家联系实际,一致表示拥护中央关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除在个别文字上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外,没有原则性的意见。

9月13日小组讨论时,传达了9月9日写给、邓小平、李先念、陈云的信《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中三个问题的意见》(邓、李、陈均已批示同意)。《意见》在讲计划体制改革时讲了四层意思:一是“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不是市场经济”;二是“通过市场进行调节的生产和交换⋯⋯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辅助作用”;三是“计划经济不等于指令性计划为主。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都是计划经济的具体形式”。“编制包罗万象的指令性计划,不仅不可能,而且有害。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方针是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四是“指导性计划主要用经济手段调节,指令性计划也必须考虑经济规律特别是价值规律的作用。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要通过价值规律来实现,要运用价值规律为计划服务。‘计划第一,价值第二’这一表述并不确切,今后不宜继续沿用。应该如实地把两者统一起来,而不是把它们割裂开来或对立开来”。在讲价格改革时,《意见》认为“价格改革难度最大,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调整价格,主要是由于商品的比价不合理,⋯⋯是结构性的调整物价,而不是通货贬值。”“在调整物价时,一定要积极慎重,采取负责态度,⋯⋯务必使绝大多数城乡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不仅不降低,而且尽可能有所提高”。在讲到国家领导经济的职能时,《意见》主要强调政企应分开,公司必须是企业性的而不是行政性的。大家听了《意见》后,争先发言,表示赞同,要求稿子按照《意见》修改。

9月14日小组讨论前,传达了陈云 9月13日给的复信,信里表示同意的《意见》,认为他讲的三个问题,都是当前我国经济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对这几年城市经济改革经验的总结。在谈到计划体制改革时,陈云在信中说:“我国现在的经济规模比五十年代大得多,也复杂得多了。因此,对五十年代适用的一些做法,现在不能也不应该套用。即使在五十年代,我们的经济工作也不是完全套用苏联的做法。”在谈到价格改革时,陈云说:“关于价格改革,现在确实是有利时机,应该稳步进行。上次化纤降价、棉布提价没有引起社会震动,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可以借鉴。”在谈到政企分开时,陈云说:“这样做很必要,一方面可以给企业活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国家领导部门从许多日常工作中摆脱出来,有时间议大事,加强宏观方面的指导和控制。”最后,陈云强调指出:“这几年,农村的改革已取得极大的成功,城市改革总的说来,还处在积累经验的过程,广大干部不是都很熟悉。因此,要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务使改革健康发展。” 大家听了都表示赞同,起草小组也及时把陈云信中的基本观点吸收到稿子里面去。

9月17日讨论结束。这场大讨论显示出全党对改革的高度关切,大家对这个稿子是肯定的、拥护的,评价很高。我觉得通过这次讨论,文稿中的主要观点,在这个范围内已经基本上取得了共识。从简报看,虽然意见也提了不少,但新的或原则性的已不多。在讨论企业改革时,首钢负责人主张向发达国家学习,国家对企业只监督、不干预;也有人建议,应直言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市场经济。但起草小组多数人认为,这些观点“走得太快、太远”,目前不宜考虑。

9月19日 ,又到起草小组,提出了一些具体修改意见。说到即将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他说打算10月13日开预备会议;18日开三中全会,半天;19日公布《决定》。根据、的意见,考虑中央、地方大讨论的意见,我们从21日到24日又分题修改稿子。高尚全、杨启先和我负责修改计划、价格两条。修改时我们直接引用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中三个问题的意见》的观点,并在提法上作了改动和发展。到25日,印出第六稿。

第八个小阶段是约谈邓力群。

9月27日下午,在中南海同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主任邓力群谈话 ,在场的有袁木、郑必坚、杨启先和我等。说:有人说等社会主义国家中没有一个国家提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的,我说有,那就是保加利亚。问:我们提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同宪法有没有矛盾?郑必坚答:没有矛盾,宪法里没有提实行计划经济。随后,与邓力群就《决定》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讨论。

此后几天,起草小组继续推敲稿子里的文字、提法,林涧青、袁木、郑必坚等反复修改,形成了第七稿。

第九个小阶段是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第七稿。

10月8日,起草小组列席在怀仁堂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与会的有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及中顾委、中纪委、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等80多人,陈云、李先念、彭真、、乌兰夫等老同志也出席了。会议由主持,他先传达了邓小平对《决定》第七稿的电话意见:“文件看过了,写得很好,政治局会议我就不参加了。”接着,说:“陈云同志带来了一份在三中全会上的书面发言,请大家看看。”

然后,开始讨论稿子。陆定一第一个发言,表示同意,并对个别文字提出了修改意见。接着,宋平、姚依林先后发言,着重对企业下放、两权分开等问题提出看法,建议把“政企分开”改为“政企职责分开”,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改为“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然后,胡乔木作了很长的发言,在许多问题上都提出了不同意见。他未说完不少人就同他争论起来,还说:“你在北戴河不是也同意的吗?”这时,陈云对胡乔木说:“乔木,你讲得太长了⋯⋯”

陈云在讲话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先肯定这个稿子“对经济体制改革各个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可以说有了比较周到的考虑”。“这个文件非常重要,是一个很好的文件,我完全拥护”。他又说:“农村的改革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工商业方面的改革也已经有了几年时间的酝酿、试点和实践。只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按照这个文件的精神去办,再用几年时间,工商业方面的改革也一定会取得巨大的成功,我们国家的生产力一定会得到一次大解放。”他还着重指出:“这次改革涉及范围很广,在进行过程中,一定还会出现一些我们现在难以预见的问题。因此,应当像对待农村改革那样,边实践,边总结经验,以便使改革不断完善。”对改革中可能出现一些消极现象,他认为“不必大惊小怪,⋯⋯只要我们头脑清醒,注意到这些现象,物质文明同精神文明一起抓,那么这些消极方面是可以加以限制的”。陈云发言后,薄一波、乔石、李先念、彭真等先后表态,都同意将这个稿子提交即将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最后,会议原则批准了这个稿子。

会后,起草小组根据各方面的意见,修改出第八稿。

第十个小阶段是十二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决定》。

10月12日 ,参加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的代表报到。13日代表们看文件(第八稿)。15日至18日分组讨论。我列席了西南组讨论。会上发言踊跃,大家纷纷表示看了文件后很受鼓舞。也有的人感到写的力度还不够,有的人则担心行政部门不肯放权、改革推不动,还有的人对个别文字提出了修改意见。

与此同时,邓小平、陈云等中央领导人对送审的第八稿,都批示同意。陈云在10月19日的批示中还指出稿中“工资和物价挂钩这句话不要写上”,“只要说明将采取切实办法保证人民实际收入不因价格改革而降低就行了”。我们立即按照他的意见作了修改。

10月20日,十二届三中全会在人民大会堂大宴会厅举行,由主持。陈云在书面发言中说:“系统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他在谈到计划体制改革时说:“这次全会审议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对计划体制改革的基本点所作的四点概括,完全符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在谈到价格改革时,他认为现在“确实是有利时机。但是改革的步骤一定要稳妥,务必不要让人民群众的实际收入因价格调整而降低”。他再次肯定政企分开很必要,“一方面可以给企业比过去大得多的自,另一方面可以使各级政府部门从许多日常工作中摆脱出来,议大事,看全局,把宏观方面管住管好”。他强调体制改革“必须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经验”,说:“我们要按照这个决定的精神去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只要这样做了,这次改革就一定能够成功。”会议一致通过了这个《决定》,还通过了会议公报和关于第二年召开党的代表会议的决议。

《决定》通过后,坐在主席台上的邓小平高兴地对旁边的说:“写得好。谁写的呀?”又说:“这个决定,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我有这么一个评价。但是要到5年之后才能够讲这个话,证明它正确。”

《决定》的产生,历时5个月,八易其稿。它实际上是改革开放5年多来广大人民群众和广大干部投身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广大理论工作者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心血结晶,是、在邓小平、陈云同志的指导下通力合作的重大成果。《决定》全文1.7万字,分10个问题,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政策。这是党中央适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广大人民的迫切愿望而制定的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这个文件,有几个主要的“亮点”,或者说几个重大的历史性的突破:

一是在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属性上,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上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认为商品经济是同资本主义相联系的、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把搞活企业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种种正确措施当成‘资本主义’”等传统观念,明确肯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能把经济真正搞活,促使各个企业提高效率,灵活经营,灵敏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而这是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所不能做到的”。

二是在所有制结构上,突破过去“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越高越好的传统观念,明确肯定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要“在国家政策和计划的指导下,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坚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要为“集体、个体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创造条件,并给予法律保护”。

三是在经济调节机制上,突破限制、排斥甚至否定市场作用的传统观念以及中共十二大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和以指令性计划为主、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做法,明确指出:“国民经济计划就总体来说只能是粗线条的和有弹性的,只能通过计划的综合平衡和经济手段的调节,做到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保证重大比例关系比较适当”;“要有步骤地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适当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

四是在国家和企业的关系上,突破企业是“行政机构的附属物”、“把全民所有同国家机构直接经营企业混为一谈”的传统观念和政府对企业实行集中统一、包揽一切的做法,明确指出要“按照政企职责分开、简政放权的原则进行改革”,“各级政府部门原则上不再直接经营管理企业”;明确指出:“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

五是在企业领导体制上,突破过去党委书记是企业第一把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的传统体制,明确规定企业要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企业中的党组织要积极支持厂长行使统一指挥生产经营活动的职权”。

六是在经济利益分配上,突破“社会主义就是要平均”、“把共同富裕理解为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的传统观念和忽视企业、劳动者个人利益的做法,明确指出“平均主义的泛滥必然破坏社会生产力”,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起来⋯⋯带动越来越多的人一浪接一浪地走向富裕”;强调在企业内部,要实行工资奖金同经济利益挂钩,“扩大工资差距,拉开档次,以充分体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七是在经济结构和地区布局上,突破以纵向联系为主、条块分割、互相封锁的格局,明确要求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都“打破封锁,打开门户,按照扬长避短、形式多样、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大力促进横向经济联系”,“逐步形成以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为依托的,不同规模的,开放式、网络型的经济区”。

《决定》后,立即在国内外引起很大的反响,好评如潮。邓小平也多次给予很高的评价,并对其中一些重要论点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今天我们重温他的有关讲话,仍然感到十分亲切、很受教育,有助于加深对《决定》的重大意义的理解和对不断深化改革的认识。

《决定》通过后的第二天,邓小平在中顾委全体会议上讲话。在讲到《决定》时,他说:“我的印象是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我是这么个评价。这两天国内外对这个决定反应很强烈,都说是有历史意义的。这个文件,我没有写一个字,没有改一个字,但确实很好。”又说:“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异端’。我们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新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中央委员会、中央顾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三个委员会的同志都赞成这个文件,看到了现在这个纲领性文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是个好文件。”

《决定》的颁布,开创了我国以城市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国企改革、计划体制改革、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对外开放等都大大加快了步伐。

参加《决定》起草的一些体会

光阴荏苒,今非昔比。我们今天重读这个《决定》,可能会觉得它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其实,它的基本观点,破天荒地冲破了长期禁锢着我们头脑的传统经济思想的牢笼,使亿万人民群众蕴藏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力得以释放,对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大业起了历史性的作用。这是应该载入史册的。可以说,没有这个《决定》,就不会有这以后25年改革不断深入、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大好形势。诚然,以现在的客观环境和思想认识来看,《决定》不可避免地有一些不足或不妥之处,这些已随着实践的发展为后来一系列中央文件所弥补和修正,而且其基本观点都得到了发展和完善。这是符合认识的客观规律的。

新生见面会发言稿篇(6)

[关键词]“楚天时评”价值 取向

今年元旦,在本报创刊12周年之际,我们首次开辟了“楚天时评”版,以理性的思维疏导社会情绪,情系民生,服务大局。

“楚天时评”版是在荆楚大地的勃勃生机下应运而生的。湖北“一江两圈”战略的阔步推进,激荡的春潮催生了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的“楚天时评”。创办“楚天时评”。目的是提供一个表达的平台,满足荆楚人民为社会发展亮出拳拳见解与观点的愿望。

因此,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惑,是我们秉行的宗旨;解读政策、关注民生,做好党与人民的连心桥,是我们的理想。

“楚天时评”面世以来,一直矢志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倡导者、推动者,理性建设性是其内核,在客观剖析社会万象、探讨事物利弊得失中。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起到社会稳压器的作用。

一、服务大局,引领舆论

今年新闻宣传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应对更加严峻的经济形势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维护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局。

作为发表声音与观点的评论版,是“喉舌”中的“喉舌”,服务大局、引领舆论责无旁贷。

“楚天时评”版面世以来,自觉围绕党与政府的中心工作,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进行了一系列主题性的言论组织策划工作,以抢占舆论高地,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不久前召开的省政府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省领导作了重要的讲话。为及时形象生动地将这一讲话精神传递到各界人士当中,“楚天时评”自2月23日起,连续用一周时间在版面的正头位置推出“树信心促发展”系列谈专栏,并在一版醒目位置作出导读。

开栏语开宗明义:当前世界经济正处在“弯道”上。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每一个弯道,都是一次机遇。如何在“弯道”处抢抓机遇实现超越?本版今起就此展开系列谈。为荆楚腾飞凝聚共识,共谋发展。

这组评论以事说理,《超越常在‘弯道’处》、《投向汉口北的是信心与精神大手笔》、《危机管理呼吁卓越的执行力》、《长江出三峡,势如破竹》等篇篇文章,紧密结合形势,激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遇有大事热点,“楚天时评”就会有相应的“系列谈”,以配合党与政府的中心工作,春风化雨般传递政策。

比如湖北“两会”期间。本报推出“两会走笔”系列谈,全国“两会”期间的“感受两会春风”系列谈,都是积极从正面为服务大局鼓与呼。

牛年春节刚过,“楚天时评”以西方媒体惊讶于中国人在经济危机中照样高兴过节为由头,推出一组“牛年快乐系列谈”,开篇是《我们的春节为何总能快乐》,结论是快乐来自我们财富、经验的积累与对政府、社会的信心,“牛头连鼠尾,烦恼扫了尾;鼠尾接牛头,好运已开头。”中国人一向是讲究兆头的,春节我们都已快乐了,这一年能不快乐么!“经济大潮的洗礼,让我们深知波谷与波峰是经济运行的常态,面对下行跌势,不会惊慌失措,因为我们看到的是见底后新一轮增长的希望。”

这些系列谈,变化的是议题,是形式,不变的是一个宗旨:为树信心、保增长、促发展鼓与呼,大局面前,声音先行,为湖北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这种工作方向,是“楚天时评”与生俱来的必然使命。

二、关注热点,疏导情绪

社会变革时期,大发展的时期。也是各种矛盾交织凸显的多发期。对这些矛盾,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引导矛盾在发展中得到解决。

关注社会热点,是新闻工作的必然要求。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强调。新闻工作“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严格宣传纪律,做到守土有责,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

“楚天时评”一直坚持关注热点。紧跟大事组织评论,不是为了跟风炒作,火上浇油,而是以理性思维引导舆论,疏导情绪。在热点面前提供辩证的思维。让社会客观冷静看待分析焦点事件,“把好关、把好度”。

责任媒体。百姓情怀,是楚天都市报的办报理念,体现在“楚天时评”上更是如此。引导社会热点本身是政治责任的体现。

1 求“顺气”不求“出气”。

我们认为,无论是本报评论员所写稿件还是采用评论作者的来稿。始终要坚持一个标准,那就是这个声音发出后要能起“顺气”的作用。也就是要理顺情绪。力图让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消解于无形,而不是激化矛盾、挑起情绪。

就鲜榨果汁问题,“楚天时评”组织了一系列的评论,包括推出专题组合:《民以食为天民以‘添’为食?》、《企业家身上如何生成道德的血液》、《暴利后面是暴发的贪欲》、《让他们喝西北风去吧!》、《用硬规定破除鲜榨果汁“潜规则”》。这些评论相辅相成,从多个角度、侧面探讨这类问题的根源、危害与防范,给人以启迪,既说出了读者想说的话,言人之所欲言,言读者所不能言,让消费者顺气消气,但又不是跳起来就骂,逞口舌之快,让读者觉得“解恨”,出了一口“恶气”。

2 求全面以避偏颇。

多元化的社会,一个事出来,会有多种声音,我们力求客观公正、辩证地看问题。因此设有“观点圆桌”以及“评论回声”栏目。

“观点圆桌”是将不同的观点放在一起正说反说,让大家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求得共识;“评论回声”是一条评论稿见报后,欢迎读者的后续不同声音。只要言之有理。对社会有益,都可以容纳。

比如,徐州立法禁止“人肉搜索”,此事在社会上引起了争议,有赞成也有反对。我们以《人肉搜索当守法律底线》、《禁止人肉搜索所来为何》的组合稿,让不同的观点都得到了体现,是非曲直,让读者自行领会。因为这种事本来就不必强求“舆论一律”,利弊得失可以心平气和地探讨。

3 求务实不图虚势。

楚天时评的用稿。以服务于社会为目的,稿件以说出了真知灼见,而且是对社会有用的建设性意见为主,不搞虚张声势的空话大话。

比如,我国的南海问题,园菲律宾等国家的挑衅而变得日益复杂,网民对此很激愤又焦虑,爱国之心热情洋溢,我们收到不少时评作者“维护民族大义”的稿件,我们也有满腔热血,但并没有发表这些评论。因为我们深知,此事背后有复杂的因素:国际势力为了摆脱金融危机试图制造军事危机政治危机转移焦点,拖住中国经济,中国政府自会冷静机智应对。如果媒体不明就里跟着起哄鼓噪,挑起民粹,这不是爱国而是误国。

4 求公理不贪私利。

“时评人应有自己的分辨力,不能对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和新闻一哄而上。一事当前,先想想这个‘新闻’是真是假,对肆意乱来者要有质疑到底的勇气和毅力,对蓄意炒作欲借此达到出名或其它目的的人,要把这些人‘挂竿凉起”’。我们将之当作工作的座右铭。

三、责任意识,民生情怀

“楚天时评”面世以来,一直紧扣民生问题组织评论。比如春运期间的买票难,我们持续关注,通过评论来表达群众诉求。有关食品安全,有关城市文明,都在我们的关注视野之中,每个月的重点评论议题,基本围绕民生问题展开。

民生情怀体现在各方的参与表达,让读者发声。“楚天时评”设有“我说两句”、“评论回声”等栏目,在选稿上,既注意专家、名家高屋建瓴的话语,更侧重选用民间草根作者见微知著的来稿。

民间的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感受感悟往往能小中见大,其语言也生动活泼。老百姓说自己的身边事,贴近性更强。

本地人说本地事,是我们的优先选择。本地新闻或本报读者关心的各类热点,是我们每天的优先话题。

四、深入浅出,可读易懂

评论首先要让人看得下去。愿意看,有人看,才有传播效果。

这也是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增强舆论引导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楚天时评”在稿件的表达上,注意深入浅出,可读易懂,不讲大话空话。

在表达上,我们有三个最基本的要求。

1 言之有物。

评论的内容,要有具体的事实载体,以事说理,寓理于事。就事论事不可取,以道理说道理也显空泛。

比如,在“树信心促发展”这组评论上,结合楚天都市报读者群的阅读习惯,采用了柔式宣传,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以最近发生的热点新闻作为切入的着眼点,自然贴切地导出省领导讲话的重要精神,让读者易看易记,引起心灵上的共鸣,收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

《投向汉口北的是信心与精神大手笔》一稿,借汉口北有南顺、卓尔、金马等4家民营企业正在大兴土木,投资已达200多亿。催生中国目前最大的专业市场群这一鼓舞人心的热点新闻,引出在“当前的困难中,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打造汉口北的信心与精神”,因为这是“物质条件的生产器、倍增器、放大器”。并用“中建三局在巴基斯坦修飞机制造厂、建七星酒店:荆楚大地创业潮涌,日均诞生老板857个……”等经济寒流中的暖人事,阐述深刻的道理: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干事业的“内动力”,是博弈较量的“软实力”;面对困难。我们“既要有长江出三峡那种汹涌澎湃的气势,那种动力、冲劲、闯劲”,还要有“江浙人那种韧劲、耐力和精细精神”;只要具备这双重精神,就一定能克难前行,一定能催生出更多的惊艳全国的汉口北。

结合新闻事实,贴近性强,避免说教,主题性的评论也就变得可亲,抽象的道理“有例为证”就具体化了,也就可感可知。

2 见解深刻。

评论不一定要追求大道理,但起码要有道理,也就是有一定的见解。这个见解不求有多么的高深,但要有独到的视角,一针见血。

比如,在读者中引起良好反响的文章《百姓骂娘是还把你当“娘”》,作者系中共泰州市纪委书记,他就“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作了精辟的论述:老百姓遇到事情来找我们,说明从他们内心来讲,对我们的党员干部还是信任的。他们想不到,老百姓冲我们骂娘。这是因为老百姓还把我们当“娘”。我最大的担忧是,如果我们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继续坏下去,整个社会失去公平正义,他们还会不会把我们当“娘”!

此稿的见解可谓别开生面,从司空见惯的老现象中,说出了一个深刻又促人警醒的道理。有见解的稿子,就有生命力。这类引人思索的评论,多少年后还会有人记得,并以之作为工作的观照。

3 生动活泼。

就是用形象化的语言作为传播载体,表达形式不拘一格。

新生见面会发言稿篇(7)

竞争上岗演讲,是在考察人员以及社会组织成员面前就某一竞争岗位进行自荐并发表工作意见的活动。而其演讲稿则是为此所准备的书面材料,是听觉内容的视觉化,是口述政论文即政治演讲稿。

演讲是一种面对面的宣传、教育、鼓动和交流的好形式,直接产生社会效应,作用很大。“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演讲目的是说服听众,但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还要对听众产生感染力。而作为演讲底稿和依据的演讲稿,其作用一是理清思路,确定内容,还可以安定和调整情绪;二是细心推敲,表达完美。有了演讲稿就有充分的时间来修改;三是掌握时间,调整速度。一般广播是每分钟280个字。演讲速度要慢一些,大约200-250个字。演讲一般要求是10分钟,也有15分钟的,2000-3000字。注意:竞争上岗演讲稿还有10分钟左右的答辩。

一、竞争上岗演讲稿的特点

(一)议论性

在文体上,演讲稿属于议论文。因而,演讲稿具有议论的本质特性。首先,演讲稿的目的和内容是说理。发言者要讲出自己的道理,也就是自己对公务新颖、深刻的认识及最为稳妥有效的工作意向。这样,演讲稿对于未来的工作又具有指导性和计划性。其次,这种认识的论述过程从主体上也可以就是一个逻辑论证过程,要有中心论点即主题,还要有分论点即层义以及段义,更要有事实(自身情况、组织情况以及国内外环境情况)和理论两种主要材料。演讲稿要进行分析、归纳和演绎等科学论证。再次,在议论性的基础上,建立了演讲稿的说服性和鼓动性。演讲能够直接产生社会效应,是一种基本的人际传播,目的是说服听众,让听众一道办理在共同认识主导下的公务。要总结出一个集中议论的句子即主题句——口号、标语、广告语,深入人心,作为标题并贯穿全文,符合记忆规律(7个字左右),最好让听众口耳相传。

(二)策略性

这是关键和重点内容。提出自己的工作要点计划,要“许诺”。具体来讲,一是提出自己的规划方案,即目标措施。如6字方针:“(我提出的目标是)知名度(省内外和国际知名度)、翻两

番(任期内业绩、单位总收入和职工收入)。”二是整体性。建立在对社会组织及其国内外环境深刻认识基础上的对于社会组织发展的整体性、长期性(起码一个任期)的意见和安排。三是针对性。针对社会组织及任职范围内的工作问题,进行分析,作出答案,提出安排。这个问题,是听众和考评员都非常关心的普遍问题,能够产生强烈共鸣。

(三)通俗性

演讲面对会议听众,要尽可能让个性不同、情况各异的与会者全部听懂,这就决定了演讲稿必须具有通俗性。对于与会者来说,演讲稿的内容应当是通俗易懂的,是听众熟悉的讲演者及社会组织的情况。即使是专业性、学术性很强的内容,也要尽可能明晰准确,以与会者理解为标准。演讲稿的形式更是通俗的。结构是格式化的,语言则是口语化的。演讲稿不同于一般的科学文章,更不同于一般的公文,最明显的一点是语言的口语化。一般的科学文章,主要诉诸人们的视觉,要让读者理解,语言就要概括精炼,甚至讲究专业性。而一般公文尤其是行政公文,语言是规范的,有的格式用语甚至是特定的,最重视的是准确、明晰和简练。相反,演讲稿的语言则由讲话的自身性质所决定,必须口语化。由于讲话是声入心通的、人和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需要更加适应人们的接受心理,拉近讲话者和听众的心理距离,这就特别讲究语言的大众化、口语化。

(四)艺术性

演讲稿的艺术性是讲话的魅力所在,直接影响着讲话这一艺术生命体。这样,写作演讲稿必定要联系整体的演讲活动特点来进行。演讲一词,可以分为两个字来看待,即“演”和“讲”。“演”,是表象的整体的艺术生命体,又称“讲演”或者“演”。“讲”,是主体的实质性道理。演讲既是一门学问,一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整体生命的投入、表现甚至升华。但是,有的演讲重“讲”,有的重“演”。毛泽东才华横溢、气魄雄伟的讲话风格,可以说是东方思维为主导,比喻很多,深入浅出,应该说重“演”;周恩来严谨科学、坚定有力的讲话风格明显不同,可以说重“讲”。列宁的演讲正如斯大林所说,有一种强大的逻辑力量。而希特勒的演讲,却有一种蛊惑力,使人像“中了电一样浑身颤抖”(见《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些宗教人物的布道往往达到天花乱坠或者单口相声一样的效果。当然,我们希望两者并重。写作演讲稿,最好从上述对演讲总的认识出发。演讲稿的艺术性,还表现在语言要有感情和个性。这就要注意分析并体现演讲者的个性特点,将感情发展过程形成一种有规律可循的内在结构。最终,演讲成为一种整体生命的投入和表现。

二、竞争上岗演讲稿的写作

(一)确定主题

演讲稿这种带有艺术性的论说文,正如所有科学文章一样,一定要明确树立一个鲜明的主题,即一个判断句,还要在演讲稿中反复突出。提取对现实公务的认识,一定要从客观上考虑社会组织成员普遍关心的问题,针对问题作出自己的解答。要适应受众的心理需要,使之产生亲切感、参与感和冲击力。演讲稿的主题一般是明晰的,但是,比起一般的事务性公文写作来说主题要集中、新颖、深刻得多。演讲稿的主题要概括全文内容,即对社会组织公务情况的深刻认识及办事意向。确定主题,这是讲话稿写作首要而且最为重要的工作。

要注意的是,最好提炼一个口号(广告语),贯穿全文,反复突出,进行宣传鼓动,成为听众的流行语言。

正如灵魂的高低决定着人的水平一样,主题句的高低也决定着全文的水平,也就是说主题句具有层次性。作者一定要充分发挥主观性,让主题句达到更高的层次。主题句可以有五个层次。一是客观特色层次。主题句最基本的层次应该是客观层次,即主题句准确反映了演讲稿中心内容的本质真实和客观特色。如:“建设经济效益高的??”二是时代特色层次。时代特色中最突出的是科学技术。这种主题句是具有科学技术新颖性和先进性的认识。如:“建设信息时代的??”三是文化色彩层次。这就要求作者的思想文化修养的提高。如:“建设小康(大同)的??”四是哲理意味层次。哲理简单地说就是具有普遍性和永久性的理趣。如:“建设世界性的、永久性的??”五是审美生命层次。黑格尔认为美学是哲学的高度发展,而哲学又是人类所有认识的精华。所谓美,其实就是促发人们积极意义的高级生命及其自由创造的本质。据此,笔者以为,主题句最高的层次应该是审美的生命认识。如:“建设全新的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语)的??”主题句的位置:标题大多是主题句。开头一般要在段尾写出主题句。中间主要采用分析法——分出二三层来,说明主题为什么(主张)和怎么样(措施),行文中兼用其他论证方法如列举事实的例证法。在中间部分的*后处突出主题句。结论重申主题句,可以在字句上变化,或更深入一步。

(二)选择材料

演讲稿一定要有材料。正如一般的议论文,材料主要有两种。一是事实材料,在讲话稿中叙述或者说明(如数据)出来。这种材料包括结构中两个重要部分:自身简况和优势,包括建立在对社会组织以及国内外环境的认识基础上的计划。二是理论材料,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各种下行文中的方针、政策,还有群众语言。又分个人材料和单位材料。

(三)安排结构

1.遵循格式化外在结构:

(1)标题。演讲稿的标题可以说有两种:一是演讲主题型,二是直接以“竞争上岗演讲”作标题。

(2)称谓。称谓是演讲稿特有的,是对听众的称呼。称谓要根据听众对象而定。如“各位考评员、同志们”。称谓放在标题之下正文的开头,有时根据需要在正文中间适当穿插使用(一般采用提行的写法以拉近两者心理距离)。

(3)正文。演讲稿正文的写法依据讲话场合和对象而定。正文结构包括开场白、主体、结束语三部分。

①开场白。方式多种。有的开篇入题,又叫开门见山,如“我主张??”;有的介绍内容如“我要向各位谈谈??”;有的采用设问式;还有借题发挥,或者表示感情等。开场白要平直、概括、简短,要具有吸引力,使听众产生兴趣。

②主体。主体一般要分析证明主题,这就要条理分明,层次清楚。主体有两种层次安排方法,即纵向排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和横向排列(各层次独立性强,共同论证主题的正确)。每一层次都要有一个小的主题,写成层义句。层义句,一般写在层次前面,或者每一层次前后都要写出,也有的层义句写成了小标题。层次中间要恰当运用材料。可以是口号(主题句)的反复。

主题具体落实在三大部分:一是自我简况(要突出成绩,给人印象,作为依据)。二是优势(有利之处,与他人相比的长处)。三是工作设想,即计划。

③结束语。一是结束语,多种多样:有的概括要点,强调主题;有的抒发感情,激励人心;有的展望未来,鼓舞斗志;有的饱含哲理,发人深思。二是表示态度,竞争上不上的态度。三是表示感谢。

2.简介竞争上岗演讲稿的模式:

【标题】主题型:一句话。

直接型:“竞争上岗演讲”

【开场白】设问法(能与听众交流)

开宗明义(主题)

【主干】(1)简介自身:简历和优缺点(要突出成绩,给人印象,作为依据)

(2)优势:有利之处(与他人相比的长处)

(3)工作设想:提出策略即目标和措施,这是重点内容。

要领:抒情化议论主题;分成几个层次,每层次前有主句(还可以反复);材料作血肉;进入高潮时,使演讲现场成为整个社会的一个聚焦点;运用排比、反复和比喻;向听众呼吁,手势动感强,引人进入一种创造境界,仰视上空。

【结尾】(1)强调主题;或抒发感情;或展望未来。

(2)表示态度,竞争上不上的态度。

(3)表示感谢。

3.谈谈演讲稿的内在结构和写作要求:

演讲稿是有内在结构的,这就是情感的发展。演讲者要调动情感,争取引起听众的共鸣,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演讲稿就要以情为文:情感是结构内在线索,要有一定的律动起伏,呈现一条向上的曲线(陡起后下落,再一节比一节高地升起,达到最高峰时戛然而止)。演讲稿写作时可以标注上在演讲时的注意事项,如点明在高潮到来时如何运用眼神、排比句式和手势动作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