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生儿护理的主要内容

新生儿护理的主要内容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06 10:20:49

新生儿护理的主要内容

新生儿护理的主要内容篇(1)

关键词:儿科护理;临床带教;护生临床

实习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临床带教正是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纽带[1]。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独生子女的普及,给儿科临床带教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为进一步提高儿科护理带教质量,现就儿科带教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1儿科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1.1护生因素(1)专科理论知识缺乏。护生在校时不重视儿科理论学习或选择性学习书本上的内容,有些临床常见的疾病对护生来说是空白。护生入科实习前没有系统复习儿科理论知识,所以大多数护生的专科理论知识极为缺乏。

(2)主动性差。进入21世纪后,护理队伍中独生子女护士在不断壮大,其动手能力、协作精神及主动性等方面明显不足,绝大部分护生不愿意从事基础护理工作,其沟通技巧和工作适应能力也差。

1.2带教老师因素儿科护士相对年龄较大,学历不高,理论知识较薄弱,教学能力相对不足,对带教任务认识不深,这些都影响了护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教学质量。

且儿科工作高度紧张,劳动强度大,锁碎细致,个别老师为了防止护理纠纷和差错或嫌护生动作慢,一般只给护生做一些基础性护理工作,不让护生动手参与专科技术操作,从而降低了护生的工作积极性。

1.3社会因素(1)独生子女患儿与家长对儿科工作要求更高更严。儿科患者90%以上是独生子女,即使是几乎对小儿没有伤害的护理体检项目,家长一看到婴儿哭闹便不让实施,从而使护生失去更多的动手机会,进而造成操作技能的缺乏。

(2)课程安排与教育不能满足新发疾病的需要。

《儿科护理学》对最新出现的各种疾病如肠道EV71病毒感染、甲型H1N1流感、性传播疾病等缺少描述,且小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各项正常值都有不相同,而各医学院对《儿科护理学》的学时、实习时间的安排上,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显得有些不足。

(3)临床教学中的法律问题。在我国法制尚未健全,与护理有关的法律课程尚未普遍开设的情况下,带教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患儿家长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逐年递增。因此增强带教老师及实习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2对策

2.1加强儿科理论知识培训掌握儿科护理常规入科后每个护生必须认真复习儿科理论知识,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经常提问,使理论联系实际,强化记忆。按时完成隔周一次的小讲课,内容为临床常见病的护理知识,强化理论知识学习。组织每轮一次的教学查房,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护士长利用晨会时间进行提问,提问内容为教学计划所要求掌握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2对护生进行岗前教育加强入科教育,由护士长或总带教老师详细讲解科室环境、布局、物品放置、主要病种、工作流程及工作特点,以帮助护生尽快熟悉儿科环境和设施;讲解各种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医用垃圾分类以及操作中的自我保护等。强化医德医风教育,严格按照《实习生管理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护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

2.3注重带教老师的选拔带教老师是护生临床实践的启蒙者,在临床教学中师德、师风直接影响着护生的心理和行为,选好带教老师是提高临床教学的根本保证[2]。因此,我们通过公开竞聘,选择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工作责任心强、语言表达能力好、护师以上职称人员为带教老师,这样可以增强教师的教学意识和责任感。

2.4探索新的带教方式护理带教不再是传统技术层面上的传帮带,更讲究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做到技术立体化,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以症状护理为主线,解决课程内容和结构问题。以实例将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论课内容按照临床常见症状的护理归类:即以“常见症状-常见疾病-主要疾病-主要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的思路设计教学的内容。从而达到重视能力培养,重视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是以护生为主体的护理教学查房。科室进行每月1次的护理教学查房,充分发挥了教与学的主动性。此模式采取护生备课主讲,现场提问,现场解答。结合具体病例,除探讨疾病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对病人存在哪些问题,采取了哪些护理措施,哪些是有效的,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以及改进措施,都逐一进行分析判断。逐渐培养主动、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思想。

三是体现“人性化”带教。人性化的带教要求带教老师既严格按照带教计划执行带教任务,又要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和职业态度,从生理、心理两个方面关心和爱护护生,对护生的从业态度有正确引导作用[3]。我科采用“一对一”的带教方式,以“一对一”的方式指导学生实习。身为带教老师,既担任长辈的角色,又有老师的义务,通过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权威化的教师角色模式,强调人性化的教学管理[4]。

四是采用双向评价法。即通过定期发放自制评价表由护生对教师,教师对护生进行教与学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主观能动性。出科前召开实习生座谈会,重视实习生的反馈意见,促进带教水平的提高。

2.5课程安排适当调整和增加儿科护理内容希望各医学院校能经常开展社会调查,对各种新发病要及时补充相关教育材料。同时要教育学生明白,学习途径不能限于教材、教师和课堂,要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新晨

2.6进行安全护理教育提高法律意识。

在临床带教中,从护生第一天踏入病房就对护生加强安全教育,并根据儿科特点强化易引起失误的要点。结合实际案例向护生讲解有关法律知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我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使护生在临床实习时,注意以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依法做事的思维或行为习惯。

3小结

由于儿科的特殊性给带教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在医疗改革的新形势下,患者对医护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分析目前儿科护理临床带教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不断总结和改进儿科护理的临床带教水平,可使儿科护理临床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力群,李湘苏.简论护理临床见习带教的原则[J].实用护理杂志,2004,20(2):66-67.

[2]杨丹,张德辽,刘成霞,等.新形势下临床护理带教方法与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9):186-187.

新生儿护理的主要内容篇(2)

关键词:《儿科护理》;教材编写;教学效果

当前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重要文件精神中,明确了中职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相适应,与就业岗位要求相符合,为卫生事业发展服务的技能型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一精神体现了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变革。

在从事儿科教学的十几年中,我使用了好几种不同版本的儿科教材,每一次教材的选择都力求符合当时的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依照目前的办学方针旧版教材就显的有所不足。这次我校选用的教材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编写组集全国七个省市有教学经验和业务能力强的儿科护理高级讲师编写的供护理、涉外护理、助产专业用的新版《儿科护理》。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体会

(一)目标明确

1、培养目标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在基础理论知识的编写中,不是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面面俱到,而是强调“必须、够用”,而护理措施部分就编写的详细和实用。例如在《肺炎》这一节中,治疗只是要求掌握原则,而护理措施就写的非常详细,突出了护理专业的特点。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内容还与我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相结合,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WwW.133229.cOm涉外护理新版《儿科护理》教材还增加了美国nclex-rn(national counsellicensing examination-registernuts e)、cgfns(commi s siongraduates of foreign nursingschools)及其他国家护士考试常涉及的内容嘲,增加国外注册护士考试内容和英文护理教材内容,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符合涉外护理专业的特点。

2、学习目标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每一章内容前面都用引入问题的方式介绍本章节的重点、难点和学习中的注意点,既引起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又为学生指出了学习中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点,使学生对本章节的学习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有利于学生进行预习、学习和复习。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是按护理程序的框架来编写的,护理措施的概述部分以一对一的方式对应护理诊断,前后联系紧密,培养学生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

(二)编排新颖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一改以往的编排风格,加用了彩色印刷,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在教材中使用了图文框,内容中穿插了小知识及案例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延伸。编写风格适应了中专学生的年龄特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涉外护理新版《儿科护理》教材在正文对应的位置用图文框增加了全英文的“知识拓展小贴士”,对课堂内容进行补充和扩展,增加了学生阅读兴趣和医学信息量。教材中的主要医学和护理术语采用汉、英双语书写,每一节后还有本节关键英文词汇和音标,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目的。

(三)图、表丰富

在临床教学中,学生对没有亲眼目睹的一些临床现象无法理解,新版《儿科护理》教材中使用了较多的插图进行直观教学。例如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这一节中,学生对佝偻病患儿的骨骼改变不理解,由于新版教材中有肋膈沟、鸡胸、“o”型腿等骨骼变化的插图,学习起来很直观,学生也容易理解。

在新版《儿科护理》教材中还有大量的表格,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学习。例如在“化脓性脑膜炎”这一节中,将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等几种脑膜炎的脑脊液改变在表格中列出比较,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技能强化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在编写中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注重技能方面的培养。例如在“儿科常用护理技术”这一章节中,采用表格形式将学生需要掌握的操作细化到每一个步骤,并针对操作步骤提出对应的注意事项,对学生在操作练习中更具有指导性。在书末还配有实践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临床见习、多媒体教学、病案讨论和技能操作练习来强化技能培训。

(五)课件齐全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配套了教学课件,课件里有大量的图片和录像,既帮助了教师授课讲解,又可补充临床见习的不足,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二、建议

新生儿护理的主要内容篇(3)

【关键词】护理教育 儿科护理学 课程改革

我国现行的护理教育课程体系多是在生物医学模式下设置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模式,从90年代末期,全国各大院校都在尝试进行高等护理教育课程改革。但仅仅依靠增加几门人文学科课程是无法真正体现护理专业特色的,因此,必须对现有护理专业主干学科进行课程改革,才能把医学基础、护理和人文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与临床医学专业不同的课程模式,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儿科护理学课程改革作为这一改革大潮中的一滴亦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我系进行的此项工作介绍如下。

1 儿科护理学课程设置所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目标未突出现代护理的观念原课程目标主要是:掌握儿科常见病的诊断及治疗,应用护理程序对急慢性病儿及临终病儿进行护理;熟悉儿科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完成一份儿科护理大病历。以上目标仍着眼于传统的纯生物医学模式,以疾病为中心,所针对的服务对象仅是“患病儿童”,而不是“全体儿童”,未体现整体护理的思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健康服务的需求。

1.2 教学内容未体现护理特色 儿科护理教学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是医疗加护理,未形成完整的本学科的教学体系,未体现儿童护理的专业化特色,不利于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定。

1.3 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束缚了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能力的发挥;教学方法单调,降低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理论课学时比例偏多,不利于培养学生临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4 教学评价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严密性课程评价仅在课程结束时通过学生考试成绩来评定。教学评价偏重知识测试,忽略能力考核;以笔试为主,忽略综合能力的评价。

针对以上问题,儿科护理学有必要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课程改革,要更新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以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换和社会发展对未来高层护理人才的要求。

2 儿科护理学课程改革方案

2.1 课程改革的宗旨 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本方案对护理教育中5个基本概念解释为 :

2.1.1 人:人是生理、心理、社会的统一体,是与外界环境不断地发生关系的开放系统,人是不断地在成长发展的。

2.1.2 健康:健康与疾病是一个连续动态过程。健康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是身体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健康的保持与个体、家庭和社会密切相关。

2.1.3 护理:护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是一个有目的性、组织性和创造性的系统过程,护理的目的是预防疾病、保持健康、促进康复、减少痛苦。

2.1.4 社会:社会是由不同的家庭所组成,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每个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1.5 护理教育:是获得能够胜任护理实践工作和专业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目的是培养服务于医院、家庭、社区的高层护理人才。教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改变态度,充分发挥潜力。学习是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学习不仅是去获取知识信息,更重要的是提高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制定课程目标通过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本课程结束时能够:陈述不同时期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分析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社会家庭因素;熟练运用沟通技巧与儿童及家庭交流;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进行全面地健康评估;列出婴儿及儿童常见的健康问题;应用护理程序对急慢性病儿及临终病儿进行护理;为儿童及家庭提供健康教育及指导;主动地、持续地去获取本学科的新知识;表现出对儿童的爱心。

2.3 调整课程内容参阅国儿科护理学教材。

课程内容以儿童的健康需求为主线。适当增加实践课的比例。

2.4 革新教学方法将以班为单位(20人)的教学活动改为以小组(6~7人)为单位的学习,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以护理问题为焦点,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创造精神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辅助教具,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以提高临床教学的形象性。

2.5 完善课程改革评价

2.5.1 课程改革评价要点:课程评价要为决策服务;课程评价要根据学生的需要、社会需要和学科的需要进行;课程评价要采用多种形式。

2.5.2 评价内容

2.5.2.1 背景评价:是否重视到医学模式的转换;是否考虑到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是否对社区儿童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社区儿童的健康需求有哪些;是否对未来儿童的健康需要进行预测;是否对社区健康服务状况进行评估;教学内容是否与课程目标一致;课程目标是否满足了人群的健康需要;全体教师是否能接受新的课程改革方案;是否考虑到领导者对改革的态度;是否考虑到学生对改革的态度;是否对改革所面临的动力和阻力进行分析。

2.5.2.2 输入评价:是否对教研室的师资力量进行评估;现有设备是否能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否有充足的资金来源;是否对资金的使用进行预测;是否对学生的现状进行评估;学生是否明确新的课程目标;全体教师是否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学校的环境是否有助于改革的完成;社区、医院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教学场所;是否对改革有系统的程序安排。

2.5.2.3 过程评价:改革是否按计划实施;改革小组的工作效率如何;新的课程目标是否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内容的调整是否与课程目标一致;课时调整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是否能够及时地反馈;教 学管理是否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责任心及积极性如何;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程改革;资金的使用是否与预算相符。

2.5.2.4 产品评估:学生在课程结束时是否达到目标;学生对课程改革的计划及实施是否满足;教师对课程改革是否满意;改革后的教学活动是否有助于提高教师素质;毕业生是否能够满足社区的健康需要。

3 课程改革实施效果

《儿科护理学》课程改革通过两年的实施,已初见成效:

3.1 学生的专业思想较前稳定 随机抽查实施本方案的本届护理本科生与上届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结果显示本届学生明显强于上届学生。且有部分学生在未来职业选择中表示对儿科护理专业的偏爱。

3.2 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 比较改革前后学生对临床病历进行分析并制定护理措施的能力,前者只有51%的学生可以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后者高达89% ,且不拘泥于书本。

新生儿护理的主要内容篇(4)

儿科护理的特点是评估难度大、观察任务重、护理项目多、操作要求高。这就需要儿科护士具有扎实的专业护理知识并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护理患儿。课堂教学是护生获得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儿科护理人才,是儿科护理教学的主要任务。

1儿科护理教学在临床护理中的地位

儿科护理是护理专业重要的临床学科之一,其教学在护理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不仅是帮助护生将课堂所学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护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也是使护生具备专业技能、态度和行为的重要途径。

2影响儿科护理教学质量的因素

2.1学生素质低,学习目的不明确近年来,中职护理专业招收的主要是初中毕业生,绝大多数学生由于成绩不理想未能考上高中,加之年龄较小,进入卫校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还有一部分学生迫于父母的压力而学习护理知识。有关资料显示,54.08%的中职护生听从父母意见而选择护理专业[1],对学习毫无兴趣。

2.2读书无论影响缺乏学习动力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毕业生供大于求,就业形势严峻。大多数护生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护士社会地位低,不受尊重,没有发展前途,护理工作只是简单的打针、输液,无形中对其造成负面影响[1]。有些学生意志薄弱,自觉性差,久而久之便产生厌学情绪,失去学习动力。

2.3儿科护理教材内容枯燥,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儿科护理内容琐碎,数字多、公式多,理论性不强,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加上课时少,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少,学生难以记忆和掌握相关知识。另外,有些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功底不扎实,业务水平不高,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教学质量。

3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的措施

3.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进步的强大力量。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从临床实践出发,提出临床实际问题,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紧紧围绕教学大纲,根据临床需要、专业特点、生源等调整授课内容,删繁就简,打破教材常规,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同时引入新知识、新技术,加大信息量,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彻底改变“教得累,学得难”的局面,把学生由“要我学”的消极态度转变为“我要学”的积极态度。

3.2不断探索新的、灵活的、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由于儿科护理教师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师生互动性差,学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无法及时将自己的疑惑传递给教师;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无法及时为学生解惑。这就需要教师探索新的、灵活的、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将多种教学方法(如问题式教学法、启发诱导法、案例法、互动式教学法、讨论法、自编歌诀法、图示法等)适时运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潜能,提高教学效果[2]。

3.3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突破了沿袭多年的“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日益显示出优势[3]。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简洁性,弥补单纯说教的不足,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开阔教学空间,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缩短理论与临床的距离,增加单位时间内知识的输出量,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快乐、兴奋中接受知识。新晨

3.4改变单一的考试模式目前,许多学校的考试模式仍以闭卷考试为主,学期结束时进行一次期末考试。儿科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考试涉及内容多、范围广,试题若只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则无法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应用能力的全面考核。这就要求采用多元化考试模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把平时考核(如口试、随堂测验、单元测试、阶段性考试、实践操作、病例分析等)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以督促学生注重平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晓英.中职护生学习动机影响因素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8,21(11):34~35.

新生儿护理的主要内容篇(5)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 教学 体验式学习 应用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医学,该学科与医学基础及监床其它学科紧密相关,在有限的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将内容多而繁杂的知识梳理成章,理解消化,使其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改革教学模式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现代护理理念的转变(纯生物医学模式变为新医学模式)儿科护理学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如何针对学科和学生的特点,培养能满足护理对象身心需要,独立解决患者健康问题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是护理工作者一直努力探索的课题,而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实用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即可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也可缩短课堂与临床之间的距离,本文就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几点粗浅体会如下:

1 创设问题情境的体验式学习

在教学中,护理教师应给学生营造不同的问题情境,采用以“护理问题”为焦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护理问题一步一步展开进行探究与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一系列思维的加工,发展自身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创造精神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只要时间充分,学生可以小组讨论式在讨论中逐渐形成并丰富完善自己的观点。

设计问题:一个4岁女孩,长期不规划进食,现体重10kg,面似老人面容,皮包骨头,肌张力低下,精神萎靡。

⑴ 该小儿患有什么病?

⑵ 请提出主要护理诊断及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

⑶ 如何指导患儿及家长进行预防?

这组问题属于同一内容,通过环环相扣的提问,使学生必须对相关的知识查阅,然后归纳总结。很快得出是(重度)营养不良,根据长期不规则进食,现体重10kg,皮包骨头,推出首要护理诊断是营养失调,并依次得出,有感染的危险,生长发育改变,及潜在并发症;营养性贫血、低血糖等;制订相应的护理,即饮食调理,预防感染,密切观察并发症,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各抒己见,然后教师再指导分析,如:患儿营养不良主要病因是喂养不当,预防的关键是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监测生长发育等,可以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

2 角色扮演中的体验式学习

是通过学生扮演他人角色的一种戏剧性的学习方法,学生对于所分配的角色,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表演,其他不参与表演的学生可以观察、分析表演者的行为,是一种享受情趣的体验方式,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审美观。

具体实施:⑴场景设计,尽量模拟一个防真的场景,学生围坐一圈,中间有护士桌(铺盖白单子)、治疗盘,表演护士者着护士服。⑵提出问题及要求,如在讲儿童保健这一章时,提问:①如何运用沟通技巧与儿童及家长交流,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进行全面地健康评估;②在评估中应采集哪些资料;③你认为护士的形象是怎样的,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认真的观察、倾听和思考。⑶上台表演,提前布置分组扮演的内容。

分两组,一组三人,分别代表护士、家长及患儿(选年龄较小,个子矮的学生演患儿),表演中,一组:护士仪表整洁,主动热情,与患儿家长在轻松的气氛中交谈,在交谈中获得第一手资料,如健康史的采集(患儿一般情况,主要病史、出生史、发育史、喂养史等……),另一组:护士表情严肃,态度恶劣,家长不耐烦的表情,最终大吵起来,扮演患儿的学生也被吓到了…,场景逼真、形象,课堂气氛活跃,通过表演,学生看到了…护士大方得体的仪表、丰富的语言,也看到了由于态度恶劣造成医患纠纷的场景。⑷及时总结、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表演情况系统全面的总结。角色扮演直观、形象、生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并且在参与中积极思考、观察、分析、归纳,对教学内容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患儿及家长的角色扮演,使学生有机会站在病人的角度看待处理问题,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有效地缩短了课堂与临床之间的距离。

3 早期临床预习的体验式学习

新医学模式的宗旨,是以儿童对健康需求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强化实践教学,以护理核心能力为主;或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社会,早期感受医院和社区,体验护士角色和病人角色,理解护士职业的价值和情感,学习人际交流,沟通技巧等也是现代儿科护理学发展的需要,由于儿科临床病种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如果我们还按照高职院校多数采取的“建筑型”教学模式,即护生前两年学理论,最后一年实习,在实践中再重温以前的理论课程,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理论与实践很难有机地结合,防碍了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中采取了“渐进性”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亲自去社区,去临床体验,如讲小儿生长发育指标及测量方法时,与当地托幼机构联系,组织学生亲自测量小儿体重、身高、头围、胸围等,并且通过查阅资料,比较其差别,讲儿科护理各大系统疾病时,每讲一个系统疾病,都要组织学生适时到医院见习,在见习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压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可以翻阅病历、与患儿及家长沟通、询问病史等,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做简单的体验,例如量体温、测呼吸、脉搏,并请临床带教医生系统地讲解,向学生展示小儿科常见疾病的典型症状和体征,如支气管肺炎、婴幼儿感染腹泻等,学生把课堂上教师讲的内容与临床收获的资料分析融合,印象深刻,记忆准确,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模式,工作能力,沟通能力,爱心、责任心,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

总之,随着现代儿科护理学事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应用型高级护理人才,是新医学模式的宗旨,而体验式教学模式正是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 考 文 献

新生儿护理的主要内容篇(6)

【关键词】 儿童; 静脉导管阻塞; 预防策略

Exploration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s Occlusion in Pediatric Ward/HUANG Xia.//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09):092-096

【Abstract】 To reduce the occlusion rate of 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s in pediatric ward,the improvement schemes were designed by our hospital.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s,the problems revealed to the following factors:the lack of a timer to remind staff,ineffective method of informing staff to manage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inappropriate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OP) for staff and patient education and unsuitable clothing for children with intravenous infusion catheters.Therefore,lots of preventions were implemented,such as the use of intravenous reminder cards,timers,walkie-talkies,suitable children’s clothing for intravenous catheters and health education posters,the revise of operation standard and the carrying out of in-service education as well as supervision.Then the peripheral intravenous occlusion rate decreased from 7.2% to 3.4%,achieved the goal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atheter care.Thus the strengthen of intravenous catheters nursing,the in-service education and enjoinment on patients’ families to notice the 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s as early as possible should be advised in the future clinical work.

【Key words】 Pediatric; Intravenous catheter occlusion; Prevention strategies

First-author’s address:Infirmary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nyang 464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9.026

周边静脉导管是住院患者最常见的侵入性管路之一,因此要落实管路的护理,以提高管路置放安全性和减少相关伤害。对护理人员而言,周边静脉导管的护理是高负荷的护理活动,维护患儿静脉输液导管的护理质量更是一种挑战,且儿童护理的医疗成本远高于成人,每次至少2位护理人员执行静脉注射操作,特别是小于3岁的患儿,属于困难静脉注射个案。另外,一旦发生静脉导管阻塞,不但增加注射患儿静脉的次数,造成其心理上的恐惧,更影响治疗的持续性和效果。本院常收治因发烧、腹泻及肺炎等原因住院的患儿,在实施改进方案前3个月的患儿中,95%有静脉输液导管留置,导管阻塞率为8.2%。护理人员经常处理静脉输液无法滴注问题、患儿对静脉注射恐惧、父母担心患儿静脉导管注射疼痛等诸多情况,希望通过改进方案的实施,降低患儿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率,提高输液导管护理质量。

1 现状分析

1.1 单位内周边静脉输液导管护理现状 护理部制定周边静脉输液导管护理作业标准,包括静脉点滴加药技术、静脉注射及更换输液瓶技术,规范护理人员执行静脉注射和给药应注意事项,如注射部位、静脉留置针、消毒方法、敷料使用及导管固定等,说明常规静脉给药前及每班需观察导管注射部位是否红肿及导管通畅性,静脉导管留置针每3天更换1次,但患儿因静脉注射不易,并非每3天一定要更换静脉导管留置针,导管注射部位有红肿外漏,才需更换。

1.2 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1.2.1 静脉输液导管阻塞定义 指静脉导管管腔部分或完全阻塞,临床上出现输液无法滴注、抽不出血液、无法冲洗管路或药物等情况。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率=观察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人数÷接受周边静脉输液导管注射总人数×100%。

1.2.2 周边静脉输液阻塞原因检查 (1)制订“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原因”检查表。为了解单位内周边静脉输液异常及阻塞现状,成立了项目小组,小组成员包括7名护士。成员查证文献常见导管阻塞原因及咨询2名儿科护理专家意见,制定“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原因查检表”,共确定了7项常见周边静脉导管阻塞的原因,以勾选方式注明该次无法滴注的原因。(2)收集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原因资料的过程。在1个月的观察期内,7名小组成员在白班及小夜班实地观察患儿的周边静脉输液滴注情况,共观察125例留置周边静脉输液导管患儿,发生155人次滴注异常事件,其中146人次经护理人员处理后,可恢复导管滴注,但有9例完全阻塞,阻塞率为7.2%(9/125)。同时,当发现周边静脉输液导管发生滴注异常时,进一步询问护理人员及患儿家属了解造成输液导管滴注异常事件原因,共询问18名护理人员及70名患儿家属。(3)周边静脉导管阻塞的原因分析。小组成员将收集的资料归纳为155人次滴注异常事件,根据3大层面归纳,绘制成周边静脉输液阻塞率高的因果图[1],见图1。

图1 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因果图

1.2.2.1 护理人员方面 缺乏提醒滴注时间的工具,忘记静脉给药滴空时间或忘记输液瓶滴空时间42次(27.1%);输液瓶滴空时,病房空间太大,找寻主责护士处理点滴时间太长,28次(18.1%);没有按周边静脉导管阻塞预防方法来规范操作15次(9.7%);护理卫生教育内容没有标准,没有卫生教育宣传材料15次(9.7%);两种药物不相溶、药物结晶1次(0.6%)。

1.2.2.2 患儿家属方面 不知静脉注射部位与输液瓶需维持多少高度差25次(16.1%);患儿更换衣服步骤繁琐,不便于患儿家属自行更换21次(13.5%)。

1.2.2.3 患儿方面 静脉输液导管扭曲,静脉输液无法滴注,导致阻塞,共8次(5.2%)。

项目组成员于观察期结束后的16 d,归纳整理静脉输液导管阻塞的8项原因调查表,又在随后的一周内由26名护理人员进一步确认造成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的主要原因,每位只能勾选一项原因,以柏拉图呈现,80%为重要影响因素,共有5项主要原因,列为项目改善重点,包括“缺乏提醒时间的工具”23%(6/26)、“找寻主责护士处理点滴的时间太长”19%(5/26)、“静脉输液导管护理作业标准内容不完善”15%(4/26)、“缺乏儿童静脉输液导管护理的相关卫生教育”12%(3/26)、“无适合静脉输液导管留置儿童穿脱的病服”12%(3/26)、“不知输液瓶维持多少高度”8%(2/26)、“患儿好动,输液导管敷料松脱”8%(2/26)及“两种药物不相溶”4%(1/26)。

2 问题及原因确立

经由现状调查及特性因素分析后,得知造成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偏高(7.2%)的主要原因,由柏拉图80%找出改善重点:一是缺乏提醒时间的工具;二是找寻主责护士处理点滴的时间太长;三是静脉输液导管护理标准的作业内容不完善;四是缺乏儿童静脉输液导管护理的相关卫生教育;五是无适合静脉输液导管留置儿童穿脱的病服。

3 项目目标

查阅参考文献[2],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率为6.4%。衡量本组员能力后,以降低原阻塞率的60%为目标,即将项目目标设定为从改善前的7.2%降为4.3%。

4 解决办法和执行过程

针对降低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经全体项目组成员(7人)讨论,决定以可行性、经济性、效益性的矩阵分析,选出本项目的具体解决方案,以三段式评价(优5分、尚可3分、差1分)总分63分以上判断为可行方案(7人×3分×3项=63分)。项目执行期间自2014年5-10月,按照计划期、执行期及评价期3个阶段进行,见表1。

4.1 计划期(20 d) (1)设计静脉点滴时间提醒卡及使用办法:组员以A4大小纸张,设计床号、加药起止时间及每2小时巡视输液瓶量。每班护理人员将静脉点滴时间提醒卡放置于移动式护理车桌面,当执行点滴加药时,于静脉点滴时间纪录单上填写“床位号”及“药物预计滴注完毕时间”,此外,在静脉点滴时间纪录单上,标注巡视输液瓶量。(2)购买计时器及操作标准:购买具有“倒数计算时间”及“发出警报声音”的计时器,以按压方式设定所需时间,将计时器放置于7台移动式护理车上。(3)测试及标记适合儿童调整移动式输液架的高度:于文献[3-6]查证建议适合静脉输液瓶到注射部位的高度差为50~90 cm,无明确的合适滴注高度。因此,通过实际测试来确定合适的滴注高度,共测试了20例不同年龄层的患儿,分别采用平躺、坐姿及站立于病床上,观察静脉导管输液滴注的速度,每例患儿反复测试3种不同姿势,获得合适的滴注高度为50 cm,以红色贴布标记于病房54个床上输液架及25个移动式输液架上。(4)制作患儿家属静脉输液导管护理卫生教育海报:海报主题为“点滴如何照顾”,由2名组员负责,文字内容根据实证、文献及2位儿科护理专家审阅后定稿,图片以实际拍摄有关患儿输液导管的技巧的图片,内容包括如下,指导患儿家属观察静脉输液导管滴注情况及观察导管回血现象;预防姿势改变引起输液导管回血方法,即先调整输液架高度后,再抱高患儿,维持输液瓶与注射部位50 cm左右。将定稿的海报,预计制作成2张60 cm×90 cm的彩色海报张贴于两间治疗室门外[7-10]。(5)设计儿童静脉衣,制作适合儿童穿脱的病服:2名小组成员利用创意思维设计儿童静脉衣,概念源自于“骨科裤”,首稿设计绑带的概念,以“绑带”代替双边袖子,由1名善于缝纫的组员亲属制作了5件适合6岁以下患儿的病服,家属协助穿脱时,不需穿过输液瓶,方便家属自行更换衣服,同时满足检查的需要。(6)修订适用儿童静脉输液导管护理作业标准:2名小组成员根据文献查证增加新内容,包括护理人员需指导患儿家属学习卫生教育海报内容,并示范调整移动式输液架高度;每2小时检视静脉输液注射部位,维持输液导管通畅;使用无线对讲机,处理静脉输液导管滴注异常事件。并将文件送医院领导审核[11-14]。(7)制定2阶段在职教育训练内容:第1阶段强调背景知识的教育,内容为静脉输液阻塞原因分析、静脉输液导管护理要点;第2阶段着重学习儿童静脉输液导管护理标准的新修订部分、患儿家属静脉输液护理内容。(8)购买无线对讲机及制定使用说明细则。(9)制定工作督查办法,拟定督查项目:在护理人员方面,由护士长及3名组员拟定稽核项目,由护士长每月随机督查5名护士,依据“静脉输液导管护理作业标准”新增3个项目:对患儿家属进行“如何照顾点滴患者”卫生教育与调整移动式输液架高度讲解;定期检视静脉输液注射部位,维持输液导管通畅;正确使用无线对讲机[11,15]。

4.2 执行期(3个月) (1)讲解方案:项目组长于每周一至周三晨会时,利用10 min讲解方案实施进度及执行计划期的9项对策内容。(2)举办2阶段在职教育训练:由2名组员负责授课内容,第1阶段实行在职教育训练,由2名小组成员配合不同班次的护士举办2场背景知识教育及护理新知在职教育,共计60 min;第2阶段举办了2场在职教育,授课内容为修订后的护理标作业准、患儿家属静脉输液护理内容,共计60 min。(3)张贴患儿家属静脉输液导管护理卫生教育海报及图卡。(4)使用计时器、无线电对讲机及静脉点滴时间提醒卡。(5)提供儿童静脉衣:3名小组成员将初版5件儿童静脉衣给有静脉注射导管的患儿试穿,指导家属自行穿脱的方法,并收集已试穿静脉衣患儿家属的反馈意见,有5例患儿家属表示绑带过于复杂及患儿容易拉扯,改进为第2版以“魔术贴”粘贴方式的衣袖,穿脱衣服时,仅需打开袖子就可直接穿脱,以便于左、右上肢有静脉输液导管留置的患儿穿脱。(6)执行工作督查:由护士长对进行护士随机督查,于督查后双向反馈,根据督查结果指出其优点与再待改进部分,如有不通过的项目于下一次进行复评。共督查了20名护士,7名护士经复评都通过督查;在患儿家属方面,共观察了50名患儿家属,48名家属表示接受相关护理指导,另外,督查时10例患儿静脉输液注射部位与输液瓶高度差为50 cm,经询问,患儿家属表示原因是改变姿势时忘记了调整移动式输液架高度。

4.3 评价期(30 d) 在30 d内的白班及小夜班进行改进后评估,每班2名组员根据“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原因”查检表,收集周边静脉输液导管留置患儿人数,发生静脉输液导管阻塞率、滴注异常事件原因及次数。

5 结果

经实施有效对策后,观察118例患儿周边静脉导管留置,发生44次滴注异常事件,其中4人阻塞,阻塞率为3.4%,达到了本项目的目标。各项周边静脉输液导管滴注异常事件发生次数及比例与改进方案实施前比较均有所下降,见表2。

为持续落实改进方案,每半年评价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率一次,于第1个30 d的观察周期内共观察105例周边静脉导管留置,4例静脉导管阻塞,阻塞率为3.8%(4/105),此后的第2个30 d的观察周期共观察了102例周边静脉导管留置,4例静脉导管阻塞,阻塞率为3.9%(4/102),效果维持为3.85%,维持了本改进方案的效果。

6 讨论

实施人员在职教育训练、工作督查制度、制定护理作业标准、张贴卫生教育海报和发放图卡、使用无线对讲机、计时器、设计儿童静脉衣等对策,降低了周边静脉输液导管阻塞率,使其从7.2%下降为3.4%,达成改进的目标。通过项目的推动,组员的主动参与、人员教育训练及执行工作督查制度是项目成功的助力,其中的创新点具体如下,一是设计便于穿脱的儿童静脉衣,二是无线对讲机的应用缩短了护士的响应时间。但在“缺乏时间提醒工具”方面发生问题的比例仍很高,检讨原因为计时器使用率较低,因计时器仅能提醒单一次的时间,无法同时提醒所有的加药时间或输液瓶滴空时间。针对此问题,小组再次实施对策,加强与单位同事的沟通,取得同事的认同,进而提升了静脉点滴提醒卡及计时器使用率。

参考文献

[1]魏冬华.用鱼骨图及柏拉图对输液卡缺陷原因的分析及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6):95-97.

[2] Shimandle R B,Johnson D,Baker M,et al.Safety of 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s in children[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1999,20(11):736-740.

[3]宋建松.静脉输液患者需求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47-148.

[4]王翠花.护理干预对患儿静脉输液时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4):53-54.

[5]杨海燕,热那古吾布力哈森木.浅析门诊输液室的优质护理服务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4):57-58.

[6]李素巧.静脉输液的护理评估和输液计划制订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4):63-64.

[7]王会利.输液泵持续冲洗预防负压封闭引流导管阻塞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4):379-380.

[8]赵桂芬,陈健,凌迅.颈外静脉输液导管阻塞的更换法[J].中华护理杂志,1997,43(6):374.

[9]黄绍星,桂小琪.多通路输液配合多巴胺微量泵入在院前急救中治疗失血性休克的疗效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7):46-48.

[10]洪淑芳.酚妥拉明联合75%酒精外敷治疗小儿输液外渗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9):35-37.

[11]王秋凤.PICC在静脉输液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3):8-9.

[12]朱文红.创新在静脉输液中的应用综述[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162-163.

[13]吴莹嘉,何晶晶,郭素萍.双人核对静脉输液流程临床效果的观察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2):133-134.

[14]侯佳娴.负压法浅静脉留置针输液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5):56-57.

新生儿护理的主要内容篇(7)

【关键词】新生儿科 健康教育 模式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中国医疗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入,社会各界对医疗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也愈来愈高。尤其目前国内绝大部分新生儿科是全封闭、无陪人的科室,在长期见不到婴儿的情况下,家属的焦虑及担忧心情可想而知。

健康教育是一种以病人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模式,对病人及其家属实施健康教育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新生儿是生命力极其脆弱的个体,需要家庭悉心照顾,这就需要其家人有相关育儿知识支持【1】。

张素珍等[2]人的调查显示,新生儿科的家属对健康教育的方式需求主要是护士个别指导与专家集体讲课为主,这与我们科调查的结果一致,所以我科自2011年8月至今开展了系统化与个体化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

2011年10月至2011年12月在我普通新生儿科共收治新生儿患者623例,,愿意接受系统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方式的家长共468人,选择作为实验组,患儿父亲346 人,母亲54人,(外)祖母37人,(外)祖父5人,其他26人。2011年5月至2011年7月在我普通新生儿科共收治新生儿患者536例,全部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选择作为对照组,患儿父亲415 人,母亲85人,(外)祖母17人,(外)祖父3人,其他16人。两组患儿家长在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方面没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观察组468例,对照组536例。观察组按系统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方式对家属进行健康知识指导;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法,即入院时简单告知住院规则,出院时进行随机出院指导。

2.1 系统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

2.2培训与考核

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学习系统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方式及评价方法,要求每一位护理人员掌握。

2.3实施

2.3.1系统化健康教育

2.3.1.1专家授课 在患儿入院时,由入院护士告知家长,每周二、五下午科室会有经过系统培训的主管护师以上的人员进行授课。授课内容主要是新生儿喂养、新生儿疾病观察的方法、新生儿沐浴、新生儿特殊生理状态、新生儿预防接种、抚触等,方式主要是理论讲授和现场示范。并且在课后对家长的掌握情况进行提问并登记,当然授课的语言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态度诚恳,善于利用正反两方面的具体举例,使家长易于接受和掌握,既要使家长思想上高度重视,同时又要注意避免造成心理恐慌。

2.3.1.2文字图画教育 主要是由科室编制,经过医院审核之后,制成简单易懂、图文并茂的健康教育小册子或单张,内容主要有防病育儿指导、住院指南、出院后注意事项、各种常见疾病病因、预防、治疗和护理知识等。因为健康教育小册子则便于携带,阅读受时间和条件限制少,重要的内容便于查找,而且可反复参阅。

2.3.1.3录像 在医院病房的多媒体视频上播放相关的录像。主要内容①安全教育,如防止婴儿跌倒、丢失、坠床等,我院是专科医院,住院的绝大部分是儿童,其次是孕产妇,这两种高危人群的安全都是社会与医院关注的重点,所以他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教育是健康教育内容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②用药教育,自卫生部开展严格控制抗生素使用标准以来,很多病人不理解,所以加强用药知识的宣教,使病人和家属掌握一定的用药知识,也是我们目前健康教育努力的方向。③消防安全,告知病人及家属住院期间万一发生火灾、停电、水浸、地震时应该如何处理等。④病人的权利和义务,在医患矛盾日益严重的今天,医护人员在做所有治疗和护理的同时,一定要关注病人的知情权及参与权,方能在沟通、协调方面取得主动,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2.3.2个性化健康教育

2.3.2.1入院宣教 入院护士接收患儿后,对病情作初步了解,介绍自己及主管医生,告知亲属探病时间、大概住院天数及费用。视患儿病情让亲属了解各种检查化验知识,如血常规、大小便常规、其他辅助检查如B超、X先等。对其进行医学知识教育,讲解该患儿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可能要给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并给予安慰、鼓励,减轻焦虑情绪。

2.3.2.2住院教育 住院过程中,利用探视时间或是电话沟通,配合医生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患儿目前的病情进展,主要的治疗护理措施,辅助检查结果,向家长指导患儿的日常生活护理方法,让家长了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工作量,并咨询住院期间的家属的特殊需求如给婴儿拍照、摄影等,进一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发放费用一日清单,对有疑问的收费项目进行解释, 促进护患沟通,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发生,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2.3.2.3出院指导 与家长一起给新生儿做体格检查,包括身长、体重、头围的测量方法及各项生理反射等,并告知其代表的意义。告知其出院后注意事项,如小孩发热的处理、用药方法、皮肤、脐部护理、预防接种等,并预约复诊及保健的时间。同时请家长对我们住院期间的护理服务质量和健康教育方法进行评价、征询改进的方法等。

2.4统计学方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