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社会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1 16:25:40

社会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篇(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的三个层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具有其自身的理论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道德范式、政治方向、文化基础、伦理基础与结构。包含: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倾向、中国特色、伦理基础、社会范式自信、个体发展与社会一体的伦理范式

[2]。

(一)在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内容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创造出更加发达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对于物质文明或者说物质利益的追求,是生存和发展之本,古已有之。司马迁 史记《货殖列传》说,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於有而废於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艘嬲茫?失?嗽蚩臀匏?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古人尚且知道追求物质文明和提高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及重要性,更何况在当今时代。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的基本主张,实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是一个能够凝聚起亿万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宏伟目标。这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

(二)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价值导向上的规定,是立足于中国社会层面提出的科学要求。实现自由、崇尚平等、保持公正、法治立国,都是在社会层面体现出来的价值规定,社会主义要发展,不能偏离这个轨道。

(三)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 ,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精华,全面性和系统性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本质比较

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经济核心价值观、政治核心价值观、文化核心价值观、生态核心价值观、社会核心价值观以及人本核心价值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同样包括这些。两者除了在生态核心价值观方面存在共同点之外,其它的核心价值观都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3]。

(一)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之上的。

资本主义价值观的理论源于资本主义的“天赋人权”。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内涵是个人主义,即个人权利至高无上。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目的还是要推行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对外输出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观价值观。资本主义价值观具有它的正面因素和消极作用。正面的积极的因素主要包括反封建专制主义、个人的生命、自由和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以及“天赋人权”等。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因素首先在于对个人权利的极端推崇,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权利至高至上。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因素其次是它能够引发西方社会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比如说美国屡屡发生的涉枪犯罪案件、对其它国家的干涉造成的对本国发展的影响。因为美国把向全世界推行美国政治价值观作为其施政的三大战略目标之一;要在推行“民主”上加大投入,对中东地区进行“民主”改造。为了确保美国国家安全,在全球扩大美国的利益和输出美式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的内涵更强调的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目的是为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民族合力和精神动力,结成团结和睦、积极奋进的精神纽带,从而带领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实现富强、富裕。两种价值观从本质上是相对的。综合比较起来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符合人类历史的科学发展规律的一种更加科学的价值观。中国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容易扭曲人们的三观,也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市场经济对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了影响,催生了诸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的不良倾向。要反对“四风”,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胡锦涛同志曾经寄语青年人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奋斗拼搏在人生广阔的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的价值和青春的风采。在为党、国家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来提倡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一)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确立国家价值目标。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是一种政治理想、政治境界的国家目标。第二,从社会导向上来看,要树立良好的社会价值追求。社会价值的追求,其目的和目标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做到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诚实守信、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的社会。第三,从个人角度来讲,就要注重个人的行为准则。个人的行为准则来源于对个人价值的遵循,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个人发展的意义重大。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对“三观”进行正确的引导。

要倡导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三者的和谐关系。第一,兼顾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第二,实现政治理想、社会导向和行为准则的有机结合。第三,实现国家目标、社会价值追求和个人价值遵循的有机结合。只有把三者科学地统一起来,并加以正确的引导,才能够使我们的青少年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获得精神和物质两个文明的双丰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富强以及个人价值目标。

社会价值观篇(2)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精神;电视剧;传统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110-02

马克思・韦伯在他的《新教育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任何一个国家在迈进现代化的过程中,都必须有一种“核心精神”(价值取向),作为经济发展的动源,也作为一种利益驱动的节制和平衡。”他所说的这种“核心精神”就是核心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对于增强社会的整合力、凝集力,为社会建设提供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社会,都应该有一种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用来凝聚社会、指导社会发展。

一、我国的社会核心价值观

简单的对统领中国社会的社会核心价值观进行历史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核心精神,帝王用仁义礼智信的思想来教化臣民,维系社会稳定。这种思想一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社会价值观的重要部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不断更新,这种思想已经没有办法完全适合现实的社会。随后在辛亥革命中由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导精神。而在之中,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之下,中国一批仁人志士呼喊着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浮出水面。

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当下,我们适应当下的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精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正在面临着变成一个地球村,在国家频繁交往成为不可争辩的事实的时候,我们应该适应当下塑造一种包容多种价值观的“社会精神”,让这种包容的精神成为社会交往的动力和友好基础。并且对主流精神进行重塑,使人们在混杂的社会现实之中有枝可依,不至于在纷繁的社会中迷失,从而丢失了民族自觉性,所以建立一种普适性、民族性、崇高性、时代性的社会精神迫在眉睫。

那我们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由哪些内容构成呢?首先,民族文化和价值观体系是构成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前提。社会作为一种传承,它流淌着历史的血液,这也是我们之所以为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原因。传统价值观在当下的社会价值中不可忽视,但是我们又不能完全照搬,因此要完成对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化,去除其中狭隘愚昧的部分,保留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精髓。其次,我们要吸收普世的理念并且对其进行补充,来增强我们社会价值观的普世价值。再次,我们的价值观要有崇高的精神格调,不能过分的看重眼前利益,而是要抱着一种对世界和民族的大爱,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做判断,而不能短视狭隘。最后,我们要与时俱进,创造一种时新的,可以适应和引领社会大潮的价值观。“民主、平等、公正、自主”的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的一个范例。

社会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民族的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它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核心,在其引领之下,我们的文化就有了统领的精神,而不会呈现出文明碎片的状态。其次,它可以帮组社会体系建立,在社会中形成共同约束,维系社会稳定,有力的应对当下的信仰、道德危机。那么公民的社会价值观从哪里获得呢?除了历史的沿袭之外,政府制定、文明公约、文化经营的构建、民间团体的自发形成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接下来,本文相就当下电视剧这一文化艺术形式中所呈现的价值观进行简单梳理,总结出其中价值观的利弊得失。

二、电视剧和日常生活

电视剧是一种叙事,狭义的叙事即指“故事”,广义的叙事是指“一种符号现象、行为现象和文化现象”。“叙事是叙事者运用符号获取意义、表达意义及建构意义的一种文化行为”。而正是通过对叙事,潜移默化的传递了创作者的价值观。根据CSM的调查数据从总体观众的收视量上看,2013年观众的平均到达率由2010年的72%下降至66.5%,但是近四年来每个实际电视观众的收看时长却呈不断增长的趋势。2013年电视剧依然是收视中的重头戏,占据了31.5%的比重,远超其他栏目形式,这就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行性。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电视的巨大覆盖面和对观众影响长时间的影响。毋庸置疑,互联网的使用抢占了大批的电视用户,造成了这种下降,但是不可否认,大批的电视观众转向网络依然在收看电视节目(尤其是电视剧),他们的阅读形式转变了,但其实阅读内容没有变。

电视剧作为一种特殊的大众媒介影视产品和电影有着明显的不同。电影大多是走向社会空间的。它的选材面宽、表现手法追求创新、叙事方式新颖奇幻、对社会的抨击和揭露力度要远远大于电视剧。西方的电视剧中也有很多公共空间的展现(医院、国会),而中国电视剧的题材大多走向家庭空间,借力家庭来表现社会和历史问题,形成了家国一体或者家国同构模式。电视剧利用这种伴随式的阅读方式使屏幕上家庭与屏幕下家庭有了心理互动。电视剧的真实性(即时传真性),让我们忘了现实生活和电视剧的界限,从而达成最大限度的对个体价值观的影响。

电视剧中的价值观有哪些特点呢?首先,它的价值观念是从上向下兼容的,也就是说它一定是满足社会最大众的、最底层的价值观的。其次,在伦理上一定是正统性,而不会试图挑战任何的伦理底线。意识形态的主旋律化,充斥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家庭主义、英雄主义的思想。再次,它在题材、风格、语言、故事结构上一定是稳定的,而不会做任何新奇的尝试,电视剧的“先锋性”尝试无一不以失败而告终。最后,它是与时俱进的,是适应社会发展而存在的。早期的中国电视剧,在解放思想的背景下,往往是幼者本位的,也就是孩子通过努力战胜了封建落后的父辈最终取得胜利,90年代之后,随着政治对道德重建的重新认识电视剧的创作趋于传统。近代市场经济大潮之下,为了保证社会稳定,电视剧不断强调的家庭稳定的重要性。

三、具体文本研究

为了研究当下电视剧的社会价值构建,本文抽选到达率最高的2010作为年度研究样本。选取了全国样本市(县)电视剧收视排名前十名。而后选取了北京地区收视前五名,长沙地区收视前五名,作为南北方城市的代表,并选择了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十大电视剧,共计两年共计30部来做分析研究。对其中的题材(现实、谍战、历史、励志、古装),故事背景,关注的问题、冲突根源(失业、企业改革、婚姻、家庭、治安、军队),主要人物(形象、性别),人物关系(权利主导、颂扬对象),结局(善有善报、开放式)进行分析。着重对卡利斯马型人物(有神助的超常人)分析,这些人物大都承载历史的意识和价值情怀,是作者的美好愿望核心价值的体现。例如《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正是一个符号,来传达不抛弃不放弃的思想内涵。

样本包括现实题材的电视剧8部,其余为历史题材,其中抗战题材11部,民国戏9部,清装戏1部,神话故事1部。现实题材电视剧中故事背景7部为城市1部为农村。以上30部电视剧中,只有《》《江姐》《为了新中国前进》《潜伏》《我的兄弟叫顺溜》《走西口》等6部剧没有采用大团圆的结局,这些剧几乎全部为历史题材电视剧,且大多为人物传记类。其余24部电视剧都采用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情人终成眷属,生活回归正轨(多是原来的轨道),心灵得到救赎,革命取得胜利,事业获得成功的方式结尾。

现实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自主性较高,跟男性的分量基本持平,但是依然存在被符号化,道具化的倾向。抗战题材电视剧中几乎全部是男性主导,除了《洪湖赤卫队》和《江姐》之外女性角色容易被忽视。在民国剧中女性基本都占据了主要叙事地位,但是这些女人的自主性差,往往是牺牲者和奉献者的角色,并且较少有个人的自主追求。在这些剧中,女人大多是生殖的代表,女人地位突然提升的原因几乎全部因为生育,这种观点在现实题材电视剧中依然多见。子嗣是整个家族的核心和命脉,大团圆结局中亲子团聚,新生儿降生成了必不可少的因素。

长辈形象在剧中喜忧参半,电视剧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青年一代对父辈的反抗,但是会用祖辈(姥姥)进行权衡或者父辈内部权衡(只有一个是落后的)。此时的长辈因为这种喜忧参半而具有了和晚辈的心理上的平等性,实现了自我抉择自由发展的可能性。还有一部分长辈是经验和淳朴的代名词,他们不受现实社会的污浊之气的影响,眼观大局,运筹帷幄。晚辈表现的是对父辈的绝对遵从,无论开始如何,结尾晚辈都会认同长辈的抉择。这一方面表现出青年一代与父辈的平等对话的可能性,是平等自由思想的体现,另一方面,又警醒青年对父辈的尊重和光荣传统的继承,体现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光辉,表现出夯实家庭伦理制度的倾向。

家庭情感方面,非现实题材的电视剧中的情感选择先对自由,现实题材电视剧着重强调原配夫妻的感情,很多离散的家庭都以破镜重圆的方式结尾。由于近年来离婚率问题的普遍上升,电视剧似乎都有意识的展开了新的社会引导,它们支持原配,维护现有家庭的稳定制度,捍卫原配夫妻的利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的牵强刻意。我想这和电视剧的家庭收看方式,以及当下“小三”盛行的现状是相互辉映的,因此电视剧给社会敲警钟成了必然。

身份偏见问题在历史和现代剧中几乎都存在,但是现代题材的身份偏见的解决难度要远远小于历史题材剧,因为历史题材的身份偏见还包含着阶级冲突的因素。历史剧中身份偏见的承担着几乎全部为女性,而且几乎全部是因为嫁入豪门,他们无一例外受到歧视甚至毒打,最终都以自己的善良拯救家园从而真正被家族接纳。这些从一个侧面肯定了历史的进步,但是不难发现城乡差距以及身份差距在现实题材电视剧中依然存在。除了《乡村爱情》,几乎所有涉及农村、小城市、小人物的电视剧无一将这些差距的下层者视为善良、诚实、本分的代名词,并且最终战胜了上层者取得胜利。善良诚信的性格,坚韧的个性是消除阶层隔阂的有力法宝。

剧中大都表现出领导的英明性、前瞻性,而服从领导意味着胜利,这种情节在战争题材电影中很多。追逐仕途者很少,除了名人传记几乎没有仕途成功的案例(只有一个靠学习的踏实人仕途成功),其余要么自己放弃,要么身败名裂。小人物企图为官几乎不可能,而且这些剧几乎无一例外的将追逐仕途者塑造成了唯利是图鬼迷心窍之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权利关系辅佐于家庭伦理成为社会治理的另一种方式,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但是创作者又几乎全部关掉了仕途追逐的路径,让现实生活中的人自觉打消这种倾向,从一定程度上讲它是限制人的自由思想的表现。

我们很少在剧目中看到创业成功的例子,对金钱追随者大多理想破灭或身败名裂。追逐利益者不再是歌颂对象,而成为了负面形象的代名词,对利益的追逐也和仕途追逐者一样被嘲讽。表现出了对现代都市的唯金钱观念和虚荣的批判。现代拜金主义横行的社会,人成了金钱的奴隶,唯有看淡看开才可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但是,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电视剧大多采用结果震慑,或者道德约束的方式来实现的。

几乎每一部剧都表现出了对于善良,无私奉献精神的颂扬。实践中的正面主人公无一例外的具有这些优良品质,并凭借这种精神克服了困难,获得了成功。家庭命运紧紧依附国家命运发展,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对家庭的捍卫故事中我们也读到了民族大义,奉献祖国的精神。一些涉及国家安危的问题无一例外的选择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甚至在国家利益和亲情对立时候,可以为了国家利益骨肉相残。

四、结语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电视剧在面对现实社会精神困境的时候,积极的做了解答,并通过引导、震慑和道德情感约束来辅佐困境的解决。电视剧对民主观念几乎没有提及,未能在电视剧中达到价值普及的效果。平等观念逐渐深入,随着父权制度解体,对父辈的挑战和重新认识,而逐渐建立起来两代人的平等对话,家庭内部的平等对话的机制。但是城乡不平等,身份不平等的观念依然存在,他们的客服方式是通过善良的人的感化和熏陶的以实现的,而不是人人平等的思想的普及。社会公正在电视剧中的体现也较为明显,大团圆的结尾是最好的例证,好人坏人各得其所。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剧中的公正更多的表现为道德的公正,善良是正义的代言,付出者是成功者的代名词。自主意识,在电视剧多有表现,尤其是在青年一代中,自主意识比较明显。除此之外,国家利益如果剧中有提及一定是高于一切的,并且决定着家族和每个人的命运,是一切判断中的最高标准。

综上所述,我们肯定电视剧在维护社会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对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维护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看到电视剧在社会价值塑造方面的不足,我们呼吁电视剧对于民主观念的普及,对于平等思想的深化认识,进一步普及男女平等、城乡平等、身份平等的思想。宣扬人的自主意识,加强社会公正。从而真正用优良的思想价值体系维护社会的进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J].道德与文明,2007(01).

[2]马德普著.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3][美]塞缪尔・亨廷顿(SamuelP.Huntington)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1998.

社会价值观篇(3)

文章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意义,探讨了在核心价值体系构建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从高校和学生这两大视角提出了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引领的具体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价值观

价值观是大学生对客观世界有无价值、价值大小和价值选择的观点和看法,培养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对健全大学生的人格,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非常重要〔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指引人们发展、进步的重要思想,是引导和帮助当代大学生培养科学、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宝典”和价值指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加强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探析和塑造,具有更加重要和特殊的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意义

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精神内核、是非标准行为取向,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群体内的成员所广泛认同、积极拥护和自觉遵守的价值行为取向。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和不断完善的持续过程,凝聚着两代中央领导人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早在10年前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中央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目标。其后的2007年,时任总书记的的“6.25讲话”及党的十七大报告对这一命题进行了强调。十进一步提出了覆盖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高度凝练于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地位和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各种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属性特征。随着实践的不断积累、沉淀以及理论的不断升华完善,这一核心价值体系的完整性和结构性更加突出,逐步形成了由“灵魂”(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精髓”(指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主题(指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基础(指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四个方面构成的指引社会行为、独具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社会主流价值体系〔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顺应时展潮流和人民群众精神期待的重要举措,是我国思想政治建设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事件,是我国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成果,是凝聚共识、团结力量、共同奋斗的重要思想基础。

2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是一群特殊而又重要的群体。与以往不同,这一代大学生,大多为“90后”或者“95后”,而且很大一部分是独身子女,是在新世纪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自我个性比较鲜明、接触各类信息比较多、学习能力比较强,头脑比较敏捷,思维比较活跃,具有较好的整体素质,可塑性强、充满生机与活力,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尚有较大潜力有待挖掘。当然,他们也存在着经历较少、阅历较浅、对社会了解不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集体意识较弱、对党和群众感情不深等问题,容易受到各种不良风气和社会现象的影响〔3〕。此外,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专业结构、地区差异、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等原因影响,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使得这一群体在思想上表现出多变和复杂的情况。如一些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度不高,在面临就业时出现迷惘情绪;一些大学生对未来缺乏明确的理想和目标,价值取向受到多元化的影响比较深刻;一些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沉迷于游戏、恋爱等而不能认真学习,却盲目地对就业形势和岗位期望过高;一些大学生由于经受不住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腐朽思想和各种价值观念的侵蚀和物欲的诱惑,逐步失去自我,过早地成人化、功利化和社会化,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价值观关系着当代大学生的“总开关”问题,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价值的多样化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最显著特征。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背景下,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价值观现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重视和加强对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积极用主流的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引领作用

1)高校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阵地堡垒作用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代大学生是经过层层筛选和录用的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的青年人。从总体上来看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是积极上进的,大学生的人生价值是正确进步的,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积极拥护的,在爱国爱校、认真学习、遵纪守法、传承美德、见义勇为、服务奉献等方面涌现出了一大批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但在肯定大学生主流是好的基础上,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由于大学不是绝对的“净土”,随着手机、电脑等现代信息技术产品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普及,使得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益呈现出复杂化和多元化趋势,大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特点,使得他们很容易受到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影响,而且其中一些影响是消极的、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如在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下,有一些大学生看待社会问题较片面,喜欢当“愤青”;一些大学生虚荣心和浮躁情绪滋长,难以安心学习;一些大学生对未来缺乏规划和信心,整天沉溺于歌舞厅、网络游戏等消极享乐中。针对以上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将大学生的精神和思想动态引领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4〕。二是要积极关心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动态。把当代大学生最广泛地凝聚起来,不断增强服务和奉献意识,拓宽服务领域,加大服务力度,完善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水平,通过深入当代大学生、贴近当代大学生、服务当代大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代表和维护好当代大学生利益,真正把服务当代大学生的工作做好做实;要充分发挥培养举荐人才优势,围绕中心大局,通过开展系列活动来挖掘典型、造就人才,完善服务、培育人才,搭建舞台、造就人才;要信任当代大学生、关心当代大学生,切实把当代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积极鼓励当代大学生发挥聪明才智,自觉担负起时代重任,积极投身到国家改革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社会实践中唱响青春之歌。三是要注重对大学生组织的建设和管理。要坚持把共青团、学生会、青联等大学生组织作为新形势下开展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力量,从巩固和扩大当代大学生群众基础的高度,加强党对当代大学生工作的领导,使大学生组织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秉持“团结、创新、奉献、合作”的青春主旋律,充分发挥共青团在大学生组织中的核心作用,带动大学生组织依照法律和章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健康的活动,积极带领当代大学生真抓实干,不断学习,积极进取,使大学生组织真正成为一个优秀当代大学生代表和优秀当代大学生人物汇聚的社会精英组织。同时要积极发展同社会各界的交流联系,促进不同地区、不同院校当代大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学习互鉴。

2)强化当代大学生学习践行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动意识和时代担当一是当代大学生要坚持正气,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捍卫者。正气是一种信念,一种骨气,一种原则。当前,社会公众对公平正义的需求呼声越来越强烈,而社会腐败现象还一定程度的存在,弄虚作假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还时有发生。作为当代大学生,就要做正直人、正派人、诚信人、老实人,勇做核心价值体系的捍卫者。就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道德修养,遵守制度法纪,保持一身正气;就要严格要求自己,经得住各种诱惑,在捍卫真理、守护良知、坚守底线中保持一身正气,坦坦荡荡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认认真真学习。二是当代大学生要保持锐气,做时代改革发展使命的担当者。锐气是一种胆量,一种担当,一种闯劲。敢想敢干、勇于担当是当代大学生人的最大特质。不管身处何种岗位,都要用心、上心、尽心地去思考学习和工作中的关键和重点问题,对出现的新情况、新趋势,要在探索和解决具体困难、问题中学会换角度思考、换途径、换思路。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的敏锐智慧,大胆尝试、大胆实践,真正做到把小事办实,把急事办妥,把难事办好,把大事办成。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就业形势日益复杂,尤其需要当代大学生以昂扬锐气和创新精神破除发展的障碍,努力实现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当代大学生要把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深入思考,科学定位,精心谋划,在服务社会、造福社会中体现价值、丰富人生。三是当代大学生要富有朝气,做激情满怀的实干者。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开拓未来、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当代大学生首先要保持一种为理想、为未来奋斗的精气神。反映在学习上,就是要踏实刻苦,虚心好学,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反映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就是要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就是要敢想敢干,实干巧干。其次要保持阳光心态。当代大学生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必然会承担一些风险和压力,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还难免会遭受工作的阻力、领导的批评、群众的刁难等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学生时代开始,学会自我调整,看得开、想得通、悟得透,正确对待进步得失,努力培养心理的承受能力。再次就是要保持身体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当代大学生在搞好学习任务的同时,要注意多锻炼,并要有意识地培养阳光健康的生活习惯。最后是要长期保持学习和生活的激情。有激情,才有干劲;有激情,才有动力。当代大学生要对学习永葆激情、对生活持充满热情,并将激情和热情付诸学习进取和干事创业的青春实践中,努力使自己成为朝气蓬勃、激情满怀、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活力派”和“实干家”。

4结语

在社会经济深刻调整变化的新常态下,必须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价值观动态,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学好、用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精神,并主动将核心价值体系中所蕴含的核心价值理念内化于学习、生活和实践中,用当代主流核心价值观来磨砺、丰富和完善自身的价值观,让大学生真正能够朝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而不断前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王兴国,江滨,张浏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索与实践〔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08):98-102.

〔2〕陈思.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3〕王琳.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4.

社会价值观篇(4)

关键词:自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价值理念的提出

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理论体系覆盖了他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社会是由人所共同组成的,人的需求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所提出来的自由的观点,正是立足于人们所需要的根本观点、根本需求为了人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斯宾诺莎说:“自由不在于随心所欲,而在于自由的必然性。”[1]自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本质要求。历史上的封建时期,奴隶时期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迎来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民主的,自由的,开放的,是能促进人们思想观念发展的一种社会制度,这也是人们所希望达到的一种生活状态,是自由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自由理念观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自由是一种集体主义自由。马克思主义的自由理论不仅仅是关注个人发展的自由论,也是关注集体自由的理论,集体自由得到保障,个人自由才能够得到保障,如果只关注个体的发展而忽视集体,那么我们不可能获得集体的发展,也不可能促进社会的进步。马克思认为,没有人是可以独立在集体之外的,个人自由和集体自由之间是有相互关系的,个人自由受集体自由的束缚和制约。人的自由不可能是纯粹个人主义形式的,是要以社会背景和社会关系为前提的。没有人能够离开集体独立生活,但同时集体的建立也离不开个人。马克思主义自由理论中的自由是一种实践性的自由。实践出真知,我们的任何思想观点,或者是生活行为都是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实思想理论再好,也不如实践来得好,我们可以把我们脑中的思想观念,心中所想要表达的想法通过实践来展现出来。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的本质在于人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既表达出了自己心中所想,脑中的一些思想观念也得以验证,同时又可以按照自己本身的意愿达到自己所需要达到的目标。马克思主义自由理论中的自由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可以真正享有的自由。在历史上,自由只是相对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的少数人的自由,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以及贵族通过强取豪夺剥夺了人民的自由权利,是权力对人的奴役的表现,人民没有真正的自由。马克思认为能够使全人类都享受到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人人生而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有享受自由的权利,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实现人的自由的条件: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价值理念的实质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是一种真实的自由,是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万事万物皆有其规律性,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是有其目的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是指人们不受外界的约束干扰和强迫自主自觉的活动,自由不是能够摆脱自然规律的虚无缥缈的幻象,而是我们能掌握其中的自然规律,能够让其为我们所需要达到的目的服务。真正的自由是建立在一个“真”的基础上的。这里所谓的真就是人们在自由活动的同时,必须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和其本质,我们不能不遵循这些本质或者打破它的规律。社会主义所倡导的自由不仅是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而且还是提倡人性的,能够体现出人性的真善美。现实中的自由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权利是我们在这个社会中生存所享有的一种特殊的权限。在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中,我们拥有很多的权利,比如说接受教育权,获得报酬的权利以及获得人身安全保护的权利等等。我们的权利是受法律法规的保护的,但同时我们有我们所必须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这是我们做人的一个底线,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个人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权利是义务的载体,这里所说的自由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可以得到社会以及法律的确认,并受到法律法规的保障,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并进行活动的权利。理想中的自由是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的高度统一。个人自由是比较狭义的自由理念,而社会自由是广义的自由理念。但是这并不代表着社会自由要凌驾于个人自由之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理念的倡导下,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不受他人因素的干扰。也不会以牺牲个人自由为前提而成全社会自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一直是指向于个人的精神和行动的自由以及个人和社会的自由的一个高度统一。个人自由和社会自由之间两者互为补充,同时又互为条件,两者之间的目标是趋向于高度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苏)戈卢宾科.必然和自由[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13.

社会价值观篇(5)

多种思潮来袭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论及欧洲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型时说,伴随着社会的变迁,不同的阶级、阶层抑或利益群体从自身角度出发,对社会政治、经济样态,对政治、经济的未来走向,以及社会变迁的目标模式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进而渐次把各自的主张诉诸实践,形成了连绵不断的政治运动。这样,欧洲的社会转型或者现代化进程催生了各种各样的具有现代性特征的政治思潮。在这纷繁复杂的众多思潮中,影响最大的是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

中国始于1970年代末的社会转型,虽然在转型的社会主导力量、内在动力及目标模式方面与西方社会以往的转型有诸多差异,但作为以现代性社会样态为导向的社会变迁,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可比性。与政治、经济转型相伴而生的政治思潮的兴起及表现形式、内在特征,中国当下与斯塔夫里阿诺斯所描述的西方社会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改革开放前闻所未闻,或者仅仅是暗流涌动的一些政治思潮,如今不仅大行其道,而且日益成了一种强有力的社会力量,并且不断弱化甚至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著名学者马立诚先生认为,除了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邓小平理论这一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影响较大的政治思潮有: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新儒家思潮、民粹主义思潮等。这里,马立诚所讲的新、老左派思潮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政治谱系里都可归为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述的社会主义。民粹主义在当下中国并非独立存在的政治力量,也不具有相对完备的言说形式,更不具有清晰可辨的政治诉求,它更多依附于形形色色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招牌的极端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中。而新儒家思潮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具有现代意义上政治思潮的特征。任何历史都是当代的,作为一种现代性因素而产生于西方社会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及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同样穿着民族的服饰出现了。

冲击主流意识形态

笔者长期担任政治学基础理论、国际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学工作,在课堂上,常常会问学生诸如“何谓马克思主义”、“何谓社会主义”的问题,也问“谁读过《共产党宣言》”、“谁读过《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问题。学生们的回答往往令人错愕。他们对马克思主义认知的模糊,以及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陌生使人惊诧。相反,民族主义、民粹主义、自由主义,甚至一些极端的政治思潮却与许多大学生、研究生如影随形,部分学生对某些思潮的主张如数家珍。据相关资料判断,当下纷繁复杂的政治思潮在高校大学生、研究生中的迅速传播及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蚀,不是特例和个案。高校就是中国社会的缩影,这种现象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中国,不仅令人深思,而且急需从理论上加以正本清源。

正是如此,继十八大报告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共识之后,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且,为了这一目标而“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及“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弱化道德秩序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讲道:“当一种思想占领了人们头脑后,不管它是否合理,就再也没有比从头脑里把它赶走更难的了。”然而,当下中国处在社会转型的激烈变革时期,传统文化结构、既有的价值体系被解构和颠覆,但新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秩序和价值体系尚未成功建构。各种价值观念、社会政治思潮纷至沓来。它们借助于各式媒体影响着民众的思想和观念,并在许多场合与主流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

中国虽然存在众多政治思潮,但很少有一种思潮成为多数人接受的主流思潮。这就使人们在社会转型进程的众多问题上,意见出现分立。在政治共同体或者基本价值层面,2008年以来思想界的意见尤其对立。自由主义者推崇普世价值,对政治教科书上所表述的一些传统价值表示质疑;民族主义者、民粹主义者及各种形式的国家主义者虽然异口同声地否认普世价值,但他们在包括社会主义问题上的态度却大相径庭;而社会主义思潮的信奉者内部也存在左、中、右的分野和理念上的对立。政体层面的共识在阿尔蒙德、萨托利等人看来是政治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中国思想界对诸如现代政治规则、法治社会规范,甚至政治共同体本身等都缺乏足够的认同和广泛共识。

显然,一个社会在基本问题上没有形成共识,就会有持续的焦虑,就会有极端主义思潮和反社会运动的兴起。战国时期楚襄王和士大夫宋玉曾经有过关于风的对活。楚襄王问风从何而来,宋玉对日:“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政治思潮和自然界的风一样,只要它们产生的条件具备,立马风生水起,所谓“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这样,在各种思潮纷呈而且缺乏主流价值观引导的背景下,必然出现普遍的道德沦丧和公民精神家园的迷失。人们徘徊歧路,“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于是,一些人不再愿意承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不再有基于信仰的诚信;不再有悲天悯人的情愫;不再有天下关怀,开始专注于自身享乐,专注于索取。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里开宗明义:城邦的目的是善。而善在政治学里就是公平正义,就是道德规范。所以,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没有道德生活,就没有和平、和谐的政治生活。中国儒家强调的德政、以德治国等理念,更是明确地将道德视为政治的文化支撑。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在终极意义上强调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但马克思、恩格斯作为时代的叛逆者拍案而起,开始批判资本主义的时候,首先是基于道德诉求,基于对资本主义的残暴、不人道的抗争,基于对劳动和人的异化、对“从头到脚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资本的义愤。马克思、恩格斯在篇幅不多的对未来社会的描述中,照例把道德置于重要位置,把平等、自由、和谐及社会成员的道德境界视为主要社会元素。由此看来,一个社会,如果从政府到官员、民众,不遵守道德规范,践踏正义,腐败堕落,那么,该社会不仅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生活,而且很可能是政治动荡的开端。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合思潮

如何重构道德秩序,打造与时代相适应的主流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就要如胡锦涛所言:“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为此,我们需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爱、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关键在于教育实践活动,尤其是政治理论和德育教学实践活动。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缺乏共识、价值分立、主流意识形态弱化的重要因素,是政治理论和德育教育将事实世界和意义世界割裂开来。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变成了纯粹客观知识的学习。这种不提供意义、信仰和精神价值的德育教育,不仅空洞、毫无吸引力,而且不能凸显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神属性。用熊彼特的话讲:“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人间天堂的学说,对于千百万人的内心意味着一道新的光线和新的生活意义。”

由于过往的政治教科书不能简明扼要地回答何为社会主义?没有深入阐述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马克思主义那种“新的光线和新的生活意义”就不能凸显。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作为劳动者解放的武器,实质上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工具理性只提供手段,价值理性才闪现出意义的光芒。

胡锦涛在十八大《政治报告》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核心价值体系作了深入论述和明确概括,从而为政治理论课和德育课的教学实践真正成为知识教育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并举的活动提供了指导。

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民众普遍接受的时候,各种社会思潮便不再是异己的力量,中国社会便实现了多元基础上的政治、文化整合。

以深化改革凝聚社会共识

然而,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所讲:“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要真正地、实际地消灭这些词句,从人们意识里消除这些观念,就要靠改变了的环境而不是理论上的演绎来实现”。因此,消解当下各种极端思潮对社会的影响,维护马克思主义的主流地位,形成社会共识,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借助于相关理论范式,并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通过考察各种思潮背后的物质关系,从而弄清它们的成因、特质及未来趋势。这即是古人宋玉所谓的:“其所托者然,顺风气殊焉。”

正是循着这一思路,孙立平和秦晖从社会转型角度对分属不同政治光谱思潮的生成原因和利益诉求进行宏观考察,认为中国目前存在的“转型陷阱”诱使依附于体制的既得利益集团产生固化过渡性措施的强烈冲动。因此,当前尤其要警惕的是既得利益派,他们在政治上是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及民粹主义的混合体,是侵蚀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政治力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十八届三中全会号召党和人民“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社会价值观篇(6)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的观念现代化提供了具有政治权威的价值引领

人的观念现代化是指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的思想观念、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是破除陈旧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并形成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陈旧的、落后的观念不断被淘汰,新的、先进的观念不断出现,最后形成一种比较适应现代社会的稳定的观念系统,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整个社会人的观念的发展与更新,促进现代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现代化。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与之相适应的、引领当时人观念形成与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对于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我国也不例外。纵观我国社会发展,不同历史时期都蕴含着这一时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并对这一时期人的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从西周时期“礼乐文明”到秦国法家“耕战”思想,再到汉武帝时期以儒学为主的官方意识形态,这些观念在整个社会发展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尤其是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逐步成为当时和之后历代王朝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统治观念,也包括当代社会的人,依然深受这一观念的影响。审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为人的观念现代化提供了具有政治权威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在深刻汲取与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品性与传统、积极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立足当代现实,顺应时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反映民族特色与时代潮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占主导地位的引领人的观念现代化的核心价值观,推动了我国传统价值体系向现代价值体系的转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不同层面为人的观念现代化提出了具体的价值目标,提供了有益的价值导向,在当代中国推进人的观念现代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的观念现代化中具有很强的统领和引导作用,是当前中国具有政治权威的价值观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的观念现代化提供了最崇高的精神追求

人的观念现代化的过程体现为现代人形成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主动迎合当前主流意识形态,重新塑造与时代相符的价值观念的过程。观念的现代化作为现代精神文化的表征,既是现代人格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社会现代化的精神源动力。观念现代化在人的现代化中处于灵魂和统帅地位,发挥着指导作用,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的现代化都受到观念现代化的制约、支配和引导。观念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导,是人的现代化的灵魂。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核心价值观的不同,观念的现代化所倡导的精神追求也会有所不同。近代,文艺复兴确立了人至高无上的地位,宗教改革唤起了人的自信和尊严,启蒙运动用理性引导人从愚昧中觉醒,促进了社会现代化的步伐。在科学技术一日千里、新事物层出不穷、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里,发奋进取、勇于创新、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人生价值观成为了这个时代现代化观念的“宠儿”。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在当代中国引导着不同阶层发展的价值取向,有助于社会成员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的提升,有利于调动一切人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为实现社会现代化提供无限的动力支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正确导向,壮大了主流思想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的观念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最崇高的精神追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的观念现代化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

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观念现代化目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深入推进,客观上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和调整原有的观念现代化发展目标,构建起“一元主导、层次鲜明、包容多样”的适应新形势的观念现代化的新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的基础上,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为当代中国人的观念现代化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从社会主义国家层面提出的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战略布局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发展目标就是经济上越来越富强,政治上越来越民主,文化上越来越文明,社会和生态上越来越和谐。因此,“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追求。新的现代化的国家发展目标为人的观念现代化拓展了新的提升空间。“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属性,是从社会主义社会层面提出的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的价值追求。党的十以来,广大人民群众民主法治意识越来越强,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维护公平正义的呼声越来越高。在当代中国,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是要进一步全面推进思想解放、促进人的观念现代化,为激励人们发愤图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的要求,是从社会主义公民层面提出的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如何在当前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的背景下,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全体公民的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提升人的观念现代化水平,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党的十正是在继承和发展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需要,从公民层面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的观念现代化提出了最基本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和价值理念的新发展。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的观念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如何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现代化观念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学界的观点不完全一致。但不可否认的是,现时代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内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和拓展,有学者列举了很多具体的内容,如开放的心理、乐于接受新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勇于改革创新的心理;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心理;自由和守法相统一的心理;普遍的信任感等等。在概括一些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我觉得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经济观念的现代化。主要是指挣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束缚,树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观念,包括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合作观念和效益观念。其次是政治观念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相适应的观念,包括民主法治观念、政治参与观念、人权观念和自由观念。三是精神文化观念现代化。主要指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更大程度地实现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教育观念、人才观念等。四是社会和生态观念现代化。主要指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树立起的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相处的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对以上一系列现代化的思想观念的排列组合的基础之上,提炼出的能够用于引领各类社会思潮、凝聚各种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其主要内容虽然仅仅24个字,但其内涵却十分丰富,涵盖了人的观念现代化所有方面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是推进人的观念现代化的题中之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我国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和目标,而且是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人的现代化的道德准则。因此,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人的观念现代化水平,推动人的现代化,已经成为实现我国社会持续发展,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更是凝聚社会民众力量,攻坚克难,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社会发展的关键。同时,人的观念现代化也有利于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人的观念现代化对于社会发展的价值就在于人的现代化的观念能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无形的力量,这是由思想意识对社会实践的反作用决定的。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都是在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正如经典作家所指出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人的观念现代化作为转变人的思想观念、提高人的思想素质的一种实践活动,就是在理性引导下实现其特定目的与价值追求。这种理性的、有目的的追求,在我国现阶段就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育与践行。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唯物辩证法与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同传统观念实现最彻底决裂原理、人的自觉能动性原理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科学依据,从分析人的观念现代化这一基本范畴入手,关注“现实的个人”在思想观念方面的发展变化,总结出潜藏在现代思想观念发展趋势背后、具有本源性意义的人的思想观念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规律,用于加快推进人的观念现代化,促进社会发展。

五、结语

社会价值观篇(7)

我学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有以下一些心得体会想要与大家交流一下: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经济总量已雄居世界第三,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社会结构转型,体制转轨都已步入关键时期,工业化发展进入起飞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经济成份越来越多样化、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国内社会转型引起人们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发生多样化,既有积极向上、科学正确、崇尚文明的主流思想,也有过时陈旧的封建残余思想依然存在,还没有从根本上清除,所以在特定的条件、环境下还会沉渣泛起,崇拜皇权的思想、等级社会的残余、职业歧视、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低级庸俗的思想、资本主义高度自由主义也依然存在。国际上,随着各国间文化开放和交流的频繁,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和相互激荡十分突出,不同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十分复杂,也非常尖锐,而且具有长期性。价值观念面临全球化的挑战,西方分化瓦解从未停止,人权斗争愈演愈烈,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利用民族、宗教问题斗争日渐强化。中国威胁论、中国无用论、中国崩溃论、中国不确定论等西方思潮时刻仇视我国发展壮大。在这种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我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时代性和重大意义的,标志着我党对思想文化建设的认识更到位、规划更全面、任务把握更准确。为此在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部分里又一次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时代要求,社会发展的必然。

核心价值体系,也就是在一个多元社会中往往存在多种价值体系,其中与该社会制度的性质相适应的占主导地位、起统领作用的价值观念体系就是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社会思想文化体系的核心部分,它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本质和方向。是否形成明确的核心价值观体系,是表明一个政党,走向成熟的标志。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和要求。我国目前的价值观多元性非常凸现,所以要有一个主流的价值观占主导地位,才能使我国的思想领域有一个更高的认识。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铸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价值观的变化也是在不断进行的,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观念变化,旧的价值观被批判,新的还没有出来或者还没被人们接受,所以出现价值观的迷失,出现了黑白颠倒混乱状态。所以尽快用新型的价值观取代旧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迫在眉睫。只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更好地统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精神重要内容的支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民族精神,只有建设好科学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并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才能实现我国社会和谐发展,实现民族复兴。

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竞争力。“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文化价值是隶属于核心价值体系,是与核心价值一脉相通,又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所以只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提高国家软实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四个方面构成,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贯通,是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有机整合的多元的价值体系,体现社会的多元诉求,贴近百姓,易为全社会所接受和认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