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舞蹈文化

舞蹈文化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1 16:27:33

舞蹈文化

舞蹈文化篇(1)

在文化人类学研究中,有学者毫不夸张地说:“只要你跳个舞给我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民族的人。”因为这些学者可以清醒地认识到,研究舞蹈文化就是在认识人类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应当意识到“人体”自身的美的时候就必然会选择自身为“第一审美对象”,必然会顺其自然地选择自身作为抒发生命情感的载体。可见,作为文化的舞蹈艺术的出现,仍然是以人类为载体的,它伴随着人类的生存活动和生产活动发生、发展以至演进。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的舞蹈文化都是按照各民族不同的审美习惯、审美经验和审美理想,按照民族认同的“美的规律”“美的法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而流传至今的世界的舞蹈艺术。而各个民族的舞蹈文化都是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经过千百年的继承、发展和积淀所创造出来的舞蹈文化的结晶。舞蹈艺术作为一种文化也是许多原始民族的“文化焦点”,直到今天,许多民族还保留着自己的特色鲜明的舞蹈文化传统,甚至有的舞蹈文化还作为国家象征而得到推崇。因此可以说,不了解舞蹈文化,就不能说完全了解舞蹈这个世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们今天所言的历史是经过考证、经过修辞的文字的历史。舞蹈文化是一条奔腾的历史长河,是舞蹈审美的观照物,而舞蹈审美则是一簇燃烧的求索之火,透射着舞蹈文化的真谛。

一、肢体语言美

舞蹈是身体艺术的极致,舞蹈通过肢体动作将人物的感情、性格特征、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意境创造表达出来。“肢体动作”是舞蹈的“语言”。身体语言在自然表达中逐步丰富,身体因之获得了强大的表现力。一般来说,作为舞蹈艺术之物质媒介的舞蹈演员,都有着漂亮的容貌,婀娜的身姿。也就是说,构成舞蹈的美的物质媒体——人,本身就是美的。舞蹈动作作为人体的艺术表现,更有着特殊的、独特的形式美感和艺术表现功能,有着一种艺术魅力和感染力。许多世界文学名著或其他一些语言作品被改编成舞蹈、舞剧,或是人们用舞蹈、舞剧来表现某一题材内容时,表演者用动作表情表现故事情境,常常会产生一种其他某些艺术难以达到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生活中任何一种素材,无论是静态的花草、树木、桌椅,或是动态的谈话、爬梯、等待,甚至是抽象概念的空间、速度、力量、平衡等,也尽可以用表情性动作、表意性动作、装饰性动作去表现,从而产生特殊的审美效果。世界各民族的舞蹈,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各自永恒而独特的魅力。芭蕾舞以“开、绷、直、立”为美,中国古典舞则以“拧、倾、圆、曲”为美,各民族民间的舞蹈的呈现,更是纷彩绚丽、千姿百态的美!

二、强烈的抒情性

舞蹈善于用肢体动作抒发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人的精神面貌。强烈的抒情性是舞蹈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也是舞蹈表达强烈情感的直接形式。《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①德国艺术史家恩斯特·格罗塞说:“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可见舞蹈艺术是情感表达的极致。这种动态艺术所显示的生命之美,比静态的造型艺术和抽象的语言艺术及空灵的音乐艺术更有力度。任何一种情感的存在必然有其社会根源,情感是一种个人与社会互相交汇的产物,也是个人社会交际在个人意识空间的映射,人们很容易通过情感产生共鸣。舞蹈以其特有的表现手段,通过肢体语言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来深刻反映人的内心世界。舞蹈形象是人类情操的高度升华,它以鲜明的美感和强烈的抒情性深深感动着人们。舞蹈以情感为动力,以艺术化的人体动作为物质材料,以外化的人的思想与情感作为美学特征。舞蹈家将客观生活的情感融合在肢体语言中,通过艺术表演将情感表达给观众以引起观众的共鸣。肢体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所以,身体是艺术表现的最直接的媒介,身体艺术是最具直接感染力的艺术,而舞蹈是身体艺术的精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它可以把感情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可以激起人类的情感或是唤起人类在情感上的共鸣。而这种情感,也正是人们在精神生活中需要和渴求的。正如诗人闻一多在《说舞》中描述舞蹈为“生命情调最直接、最本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分的表现”;法国著名舞蹈革新家诺维尔在《舞蹈和舞剧书信集》中声称:“舞蹈包含有成为所有语言中最为雄辩的一种语言的一切必要条件。”

三、舞蹈艺术编排的独创性

舞蹈的独创性是舞蹈的生命源泉。创新意识对于舞蹈艺术而言,犹如阳光、空气和水之于生命。舞蹈文化包括舞蹈审美的发展,是以创新意识为根本动力的。创新是形成舞蹈审美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纵观舞蹈发展的历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舞蹈都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程式化、格律化的长期稳定,甚至是停滞状态下开始寻求新的创作观念,寻求全方位的探索,获得长足的进步的。而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也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提高,当那些陈旧的主题和内容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时,就需要有一些“精品”应运而生。所谓“精品”正是要靠创造性的劳动来打造。纵观古今中外优秀的舞蹈作品,几乎都具有创新的艺术风格。今天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在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迅速提高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在精品工程实施的五年里,相继涌现出了大批彰显国家艺术水准的舞蹈作品,如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舞剧《大梦敦煌》《妈勒访天边》《红河谷》《一把酸枣》《风中少林》;歌舞《云南映像》;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二泉映月》等。这些具有创造性的造型、舞姿、技艺、艺术结构、场面调度、舞蹈语言、人物编排等大型舞蹈剧目,给观众留下了强烈的审美享受。而舞蹈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到了舞蹈创造和审美中去了。

结语

舞蹈是包罗万象的艺术。鉴于舞蹈文化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在其传承中也一定给舞蹈艺术带来综合性的审美特征。舞蹈有着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和魅力。同时,舞蹈又与其他各门类艺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舞台表演以“舞”为中心,而音乐、美术、戏剧、文学、武术等都可以成为舞蹈的辅助手段。舞蹈精彩绝伦、音乐动听感人、舞美神奇变幻、道具造型逼真、剧情扣人心弦、内涵丰富雅致,舞蹈也可以气势恢宏博大、多位一体,这正迎合了当代人的审美品位,铸造了独特的舞台魅力。但是,舞蹈的综合性也存在着一定弊端,在多位一体的交融中,如果出现配合不当,也很容易使整个作品受损,成为各种门类艺术的拼盘。只有避免这些问题,循着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从其他艺术门类中碰触灵感、汲取营养,但又不让其他因素在作品表现中喧宾夺主,让舞蹈和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等姊妹艺术结合得丝丝入扣,才能将舞蹈艺术丰富的审美内容和特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总之,舞蹈文化和舞蹈审美机制应该相互作用、相互交织,这样才能创造出美妙的作品,才能使观众闯入玄妙的、美的舞蹈世界。

注释:

①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参考文献:

[1]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2]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5.

[3]瓦尔特·索雷尔著.欧建平译.西方舞蹈文化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10.

[4]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主编.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4.

舞蹈文化篇(2)

关键词:舞蹈文化;民族舞蹈教学;影响;问题;措施

引言: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并代代流传的的宝贵财富,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因此我国相关部门、艺术节以及各民族人民都要注意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最终演变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集合体,反映了各民族舞蹈文化的样式。民族舞蹈在肢体语言、表演技巧以及动作特色等方面都生动刻画了民族文化的鲜活特征,并表达了民族文化的厚重与深远,在学习民族舞蹈时,不仅要关注其绚丽多姿的表演形式,还要注重其表达的民族文化内涵。

1. 民族舞蹈教学现状与思考

当前一些舞蹈五年制的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大多数是围绕民间舞蹈来规划教学课程。由于教师在民间舞蹈课堂教学过程中未能将舞蹈文化与舞蹈教学相结合,再加上学生之间的舞蹈基础参差不齐,其对民间舞蹈的特征、概念都较为模糊,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到的只有动作外在形态而难以领悟民间舞蹈的特点及内涵。民间舞蹈的每一个动作都有特定文化背景作为烘托,并与其特有的审美情趣紧密相关,因此在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在传授舞蹈动作形态、技巧以外,还要注意向学生传递民间舞蹈所反映的舞蹈文化,以开放学生的视野并拓宽其思维。只有将民族舞蹈文化与舞蹈教学有机结合,才能使得学生能够用其优美的体态、灵活协调的躯体以及高难度的技巧来尽情的去表现舞蹈,将其外在美资和内在精神都完美的演绎出来。

2. 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教学的影响

2.1促进学生对民族舞蹈文化的了解。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强调舞蹈的基础动作、技巧和表演形式,还要指导并督促学生对民族舞蹈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例如去了解民族舞蹈发源地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实现舞蹈文化教育的途径各式各样,主要的方法有组织学生来收集各民族的舞蹈、音乐等录像资料,让学生来欣赏民族舞蹈并进行分组讨论,或是通过积极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去了解各民族舞蹈,另一方面使学生去感受各民族舞蹈所反映的民族风土人情。例如在进行傣族舞蹈教学时,教师首先需要对傣族历史文化进行一些简要的介绍,让学生对傣族风土人情有个初步认知并对热情、善良的傣族人民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舞蹈过程中能更好理解傣族舞蹈中独特、浓厚的亚热带风情。此外,还要让学生了解傣族的一些宗教活动和特定风俗,傣族人民喜欢水、爱洁净、信仰小乘佛教等,通过对这些知识的灌输有助于学生理解傣族的舞蹈文化。

2.2舞蹈文化结合了舞蹈和文化的教育。传统的舞蹈教学主要以学科为目标,忽视了舞蹈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为了更加有效的进行舞蹈教学并体现因材施教、多元化发展的教学理念,需要对舞蹈教学进行深入改革,以实现舞蹈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在实际舞蹈教学过程中,大多都是对基础舞蹈动作进行反反复复的教育,无法使学生领悟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而只能学到一些死板的舞蹈基本套路,教学内容既不能突出民族舞蹈教学的特点,又缺乏自主创新和内在精神。当今社会是创新发展的社会、智能型人才的社会,在民族舞蹈教学中若是缺乏了对舞蹈文化内涵的教学,那么培育出来的也只是会跳舞却对舞蹈文化一无所知的单一人才,最终将会被社会淘汰、时代抹杀。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又要加强对学生舞蹈文书素养的培养,将舞蹈文化与民族舞蹈教学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

2.3舞蹈文化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民族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审美感知入手,让学生在舞蹈动作学习过程中感受动作的美感并从中得到领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自觉进行舞蹈动作训练,最大程度上调动起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和成就感。在民族舞蹈学习过程中,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使学生在舞蹈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并通过学习舞蹈来提升自己的形体美、气质美。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优美的舞蹈形象来熏陶学生的灵魂,感化其内心世界,最终陶冶学生的情操并提高其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推动其完成更加完美的舞蹈作品。

3. 舞蹈文化在民族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3.1民族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随着舞蹈教学的发展与进步,我们逐渐认识到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教学的重要影响,因此在进行舞蹈教学时,要有效的将其与舞蹈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民族舞蹈文化教学不仅包括了舞蹈基础知识和专项训练,还包括舞蹈文化史和专业理论性课程,既涵盖了民族舞蹈的基础性知识,由体现了各民族鲜明的舞蹈文化。然而在民族舞蹈文化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如下:①内容模式化,我国民族舞蹈种类丰富多样,然而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民族舞蹈文化基础课和主修课所占的课程比例十分少,相比于芭蕾、现代舞而言,在授课时间和内容上少的多;②教育面狭窄,我国拥有的民族舞蹈舞种很多,然而除了藏族舞、蒙古舞、秧歌舞等已没有新的舞蹈形式,教学内容逐渐陷入条块化、模式化的弊端中;③教学内容规范化、空洞化,在民族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严格的按照学模式来规范教学,没有对民族舞蹈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考研,不仅使教学内容变得空洞不能突出各民族舞的各自特点,还是的为舞蹈文化与实际应用脱节,缺乏创新,不利于民族舞蹈的发展。

3.2改善措施。民族舞蹈教学是一个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技能训练,还要对民族舞蹈文化渊源及风土人情进行一定的阐述,从而来提高学生对民族舞的领悟能力和在进行舞蹈表演时的自我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来播放相关是视频,来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民族舞蹈的魅力和舞蹈文化的历史沧桑感。此外还可采取分类教学的方法,不同的学生其风格特点也各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药因材施教,增强其对舞蹈文化的理解,使其对民族舞蹈文化有全方位认识,继而推动学生多元化综合发展。在实践教学方法上,开展民族舞蹈观赏活动,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其了解舞蹈背后的风土人情,拓展其视野并培养其创造思维。

4. 结论:

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教学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舞蹈文化与民族舞蹈教学有机结合,重视知识与情感的融合,强调表演与文化的融合,最大程度上提高舞者的综合素质,以创造更完美的舞蹈作品,推动民族舞蹈教学不断发展,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前进。(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孙爱莉. 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J].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 2010(06)

[4]孙爱莉. 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J].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 2010(06)

舞蹈文化篇(3)

关键词:民间舞蹈;民间文化;有机结合;教学方法

目前的舞蹈教学模式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舞蹈文化的传承,我们要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将民间舞蹈和民间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能够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

1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

在我国民间舞蹈历史悠久,种类也很多,是中国一种传统的舞蹈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在中国的民间舞蹈,每一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渊源,可以通过舞蹈看出各民族之间不同的文化审美和舞蹈技巧。拿傣族舞来说,傣族的每一种民间舞蹈都有着亚热带风情的韵味。好比说“鱼舞”、“孔雀舞”等比较有代表性的舞蹈都向我们展示了傣族民间舞蹈的渊源文化和美好的故事传说。在我国民间,舞蹈有独特的传承方式,民间舞蹈的创造者,也就是其舞蹈的演绎者。民间舞蹈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保证未来继续传承和发扬民族舞蹈。现如今的教学模式上来看,注重的只是单纯的去模仿民间舞蹈的肢体动作,并不注重民间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时间长了会导致学生只会单纯的表演,并没有感情的投入。所以,民间文化融入到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是民间舞蹈教学未来发展的重点,发展民间文化是顺应时代的必然走向。

2舞蹈教学与文化相结合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模式化

从表面的教学内容上来看,我国舞蹈文化课程安排的非常合理,然而据数据显示,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基本知识以及主修课程所占所学课程的比例并不是十分多,甚至不足10%。我国民间舞蹈的种类有很多,各种形式,但在授课内容上,我国的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相比较于国外的芭蕾、爵士、现代舞以及国外的民间舞在授课时间上,就少的很多,微乎其微。

2.2教育面拓宽不起来

我国的民间舞蹈教学的形式单一,教育面拓宽不起来,在教学授课过程中,很多的教学内容过去形式化,已经陷入了模式化、条框化的弊端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遵守着传统的规范的思维教育模式,在民家舞蹈的教学中,仅是有秧歌舞、藏族舞、蒙古舞、孔雀舞之外,就没有新的舞蹈形式出现,由于教学模式的单一,进而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匮乏,在见识认知上欠缺。

2.3文化教学形式化

教师在进行民间舞蹈教学的授课过程中,并未对民间的舞蹈文化的有关知识进行了解考证,自身并未对其有太深入的了解,仅仅是靠着教科书上的内容或是有关资料对学生进行传授,这样会使传授的知识过于形式化,具有空洞性,一些老师在相关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忽略了民族与民间的距离,仅仅是用相关材料上的内容进行补充,不仅失去了民家舞蹈的教学文化意义,更不利于民间舞蹈的传播与发展。我国民间舞蹈在教学形式上,仍寻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想要完成民间舞蹈教学与民间舞蹈文化的有机结合,就一定要在教学形式上、授课内容上以及传授方法上进行一定的改革。

3舞蹈文化与舞蹈教学有机结合的方式

3.1改善教学方式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够在课堂的运用上会有很大的作用。在授课中,要注重媒体教学的引进,充分的发挥其辅助教师授课的功能。制作教学视频文件,并配合相应的民间音乐,使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更加的清晰,准确的体会其中的内涵。制作视频文件时,要注意结合当地的民土民风,特色的生活环境,使学生更有想象力。

3.2组织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

一切的理论都是以实践作为基础的。组织开展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舞蹈文化的了解。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内活动,在演出的同时,既可以提高学生民间舞蹈的表演能力也宣扬了民间舞蹈文化,支持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3.2教师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教师作为民间舞蹈教学的主要引路者,提高教师本身的文化修养更有利于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的有机结合。只有在教师真正的了解掌握各个民族之间的舞蹈文化知识,才能够更准确的感受其中所蕴藏的舞蹈风格特点,进而能够将更好的民间舞蹈文化融入到授课内容上。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学校应该增加对教师相关的培训,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民间文化活动,从而来提高教师对民间文化的了解。二是教师应主动去学习民间舞蹈的相关知识,观看相关的视频,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拓展自身的文化知识,陶冶情操。

4结束语

民家舞蹈与民间文化的有机结合的主要意义也在于,将单纯的机械性的舞蹈教学形式发展为对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既能完善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能将舞蹈的肢体学习和文化学习融合在一起,在学生的表演中,不仅对自身想象的表演,更是有利于学生了解认识该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文化内涵,这将会为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李萨.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策略分析[J].艺术教育,2016,(12):130-131.

舞蹈文化篇(4)

关键词:群众;文化舞蹈;创作

在群众文化艺术中,群众文化舞蹈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也是人们活动中主要的活动方式之一。作为群众文化舞蹈的前提条件,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对人们的日常活动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于人民群众而言,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质量是他们培养文化舞蹈能力的基础,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活动方式。

1 群众文化舞蹈的题材应具有群众性

对于舞蹈艺术而言,创作就是其基础,而题材又是创作的基础,因此可以说,题材是文化舞蹈创作基础中的基础,也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点因素。创作题材,是指文艺作品中的一种内容要素,也就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述的、体现具有一定历史、社会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的主题思想。文化题材来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是创作者对日常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汇总、提炼及加工而成的。因此,创作者选择何种题材,对题材进行怎样的处理,均取决于创作者的创作思想及其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主要受到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及社会实践的影响。而群众文化舞蹈的题材也是舞蹈创作者根据客观的理念、现实或历史资料而选出构建舞蹈作品的基础材料,也是舞蹈创作者构建舞蹈文本的主要素材。对题材的选择与处理是创作文化舞蹈的基础,而题材选择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着舞蹈作品的质量。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也提出:“文化艺术的创作,选材必须要严,题材要好”的观点。可见,文化题材在群众舞蹈创作中的重要性。创作群众文化舞蹈,也就是要面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舞蹈艺术创作。因此对舞蹈的题材必须要具有群众性,这就是创作群众文化舞蹈的重点与要点。群众性的舞蹈题材是指广大人民群众所喜欢、熟悉、接受的文化题材,也就是指具有平民文化、通俗文化及草根文化的艺术题材。这样的题材选择与群众文化舞蹈的历史发展规律相符,注重民间文化的整合。因此,对群众文化舞蹈创作者而言,必须要坚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路线,选择与人们群众现实生活及文化活动息息相关的文化题材,以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使人们更加容易接受。

2 群众文化舞蹈的形象应具有亲和性

群众文化舞蹈形象的亲和性同样是舞蹈创作的重点。亲和性的形象与群众性的题材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是指体现舞蹈的艺术形象,不管是人物形象,还是拟人化的植物、动物、器物及景物形象均与人民群众手牵手、心贴心,使其成为与人们群众无法割舍的文化舞蹈形象。在群众文化舞蹈形象亲和力方面,在我国舞蹈文化的实践中已出现许许多多的成功案例,如具有东北特色的大秧歌舞蹈,其中的小老妈、傻柱子等人物形象已深入人心,其形象设计均采用人们群众中的大众形式,以“小人物”的形式突出舞蹈的亲和力,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与喜爱,使其形象在人民群众中深入人心。又如具有广东特色的民间舞蹈龙灯舞与荷花舞,舞蹈中的狮子动物形象与荷花的植物形象也是亲近广大人民群众的舞蹈形象,具有明显的形象亲和力,使人们更加容易接受与喜爱。因此,舞蹈创作者在进行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过程中,应深入日常生活、深入人民大众,以找出具有群众亲和力的舞蹈形象,并以亲和力的形象作为文化舞蹈创作的主要形象,以贴近人民生活,使人们更加乐于接受与喜爱。

3 群众文化舞蹈的情感应具有平民性

情感,是文化舞蹈的主要抒情特征,也是舞蹈本身重要的一种美学特征。我国春秋中期的《毛诗序》中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可见,舞蹈艺术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形式,虽然舞蹈只具有形体动作,但在舞蹈中,能起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非凡审美效果。因此,在创作群众文化舞蹈的过程中,不仅要使舞蹈抒发出真挚动人、浓厚强烈的情感,还要以抒发平民情感作为群众文化舞蹈的重点。对于群众文化舞蹈的而言,其情感的表达就是整个舞蹈的内涵的体现,也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情感紧密联系的心声。在群众文化舞蹈的平民性情感中,我国舞蹈中也出现较多的成功案例,如我国上个世纪50年代创作的《红绸舞》与我国80年代创作的《红手绢》,均具有平民性的情感,其中《红绸舞》主要抒发出广大人民群众对解放、当家做主的喜悦之情;而《红手绢》抒发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发展的喜悦之情。因此,在创作群众文化舞蹈的过程中,创作者也必须要植根群众生活,以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情感,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进行整理,从而创作出能抒发人民群众情感、体现人民想法的文化舞蹈,以真正体现文化舞蹈创作源于生活的思想。而现实生活就是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艺术源泉,伟大革命家列宁提出:“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其是广大人民劳动者的情感的体现,必须为人民所喜爱的。”的观点。而我国伟大的领袖曾提出:“艺术就是广大人民所喜爱、受熟悉的东西,其必须一定的人民性,必须与人民生活贴近。”的观点。因此,舞蹈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要牢记着一点,以创作出符合人民生活、贴近人民生活的舞蹈作品。

4 群众文化舞蹈的风格应具有地域性与通俗性

群众文化舞蹈的地域性与通俗性也是舞蹈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注重的内容。舞蹈的风格是对整个舞蹈的个性体现,也是该舞蹈成熟的标志。世界上所有的舞蹈艺术,都是立足于民族性上,而地域性只是民族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舞蹈的地域风格越鲜明,其民族特色也就越鲜明。如创作东北地区的群众文化舞蹈,其舞蹈必须具有浓烈的关东地域风格;又如我国雷州半岛地区的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必须要强化与突出红土乡音的风格特色。而风格、样式的通俗性是指选择广泛、通俗易懂的群众舞蹈样式,如交谊舞、秧歌舞、集体舞等,尤其是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广场舞,由于这些群众舞蹈具有鲜明的通俗性,贴近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容易接受与喜爱。因此,群众文化舞蹈创作者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及生活习惯等创作出贴近人们生活的舞蹈作品。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必须要以题材的群众性、形象的亲和性、情感的平民性、风格的地域性与通俗性等方面作为出发点,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喜好,并结合创新的思想创作出具有群众性、亲和性、平民性、地域性、通俗性的群众文化舞蹈作品,使更多的人民群众接受、喜爱,以促进我国群众文化舞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云生.群众舞蹈创作应注意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J].大舞台,2011,13(1):164.

[2] 谭甜.群众文化舞蹈创作探析[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17(6):5657.

舞蹈文化篇(5)

关键词 体育舞蹈 肢体语言 文化

1体育舞蹈特性

1.1舞蹈动作

舞蹈动作,是舞蹈肢体语言的最基本符号,无论是分解的还是组合的,都在扮演着最细节的部分,或细腻,或羞涩,或豪放,在舞者的合、典、收、放中,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世界观等,期待获得观众的共鸣,特别展现力量美。体育舞蹈特定的健康、力量、速度、协调、灵敏等动作的特质,在遵循对称、和谐、统一、整齐等美学原则方面体现了体育舞蹈独有的艺术价值。

1.2舞者姿态

姿态是舞者对原编导的作品提升创作的结果之一,是舞者在融入自己对于生活与世界等的热爱的外在表现。姿态美作为体育舞蹈的基本特征之一,把那些原本机械的动作,用感情的纽带丰满起来,使得其有着血肉的热量,有着美好向往的辛勤汗水与感动泪水的馨香,把人性美展现为舞者的陶醉,观者的忘我。

1.3舞蹈精神

体育舞蹈首先作为一种起源于劳动体能锻炼形式出现。舞者需要相当的身体素质来支撑,特别是舞蹈中的各种难度的动作,都需要舞者克服自身力量、速度、灵敏、体能与柔韧等方面的极限,每一个有着无限美好向往的动作的完成,都蕴含着舞者对于生活的不屈服、坚韧、有毅力、有勇气、有创新精神等宝贵的品质,把实际的困难与身体极限化为对生活、身体与理想的激情追求,提升自己,感染观众。

1.4舞蹈音乐

舞蹈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之一。舞蹈在匹配的音乐的伴奏下,才会焕发其源自编导灵感才华的光华。无论是摩登舞还是在拉丁舞中,或热情奔放或含蓄敛收的音乐,都成为引导舞者与观者情感的重要线索,把他们带入意境,就像黑夜一盏指路的灯,给舞者与观者带来或励志、或安静、或疗伤的心灵效果,随着舞者舞步进入化境。

2体育舞蹈肢体语言文化的厚积薄发方法探析

体育舞蹈中蕴含着艺术文化的体育活动是大量而广泛地存在着审美、赏美和创美的过程。文化作为一种稳定的东西,虽然蕴涵在动态的舞蹈中,但犹如静海中的深流,作为内核在酝酿、发育、孕育与生产着新生。作为肢体语言文化,体育舞蹈又是怎样在自身文化的孵育与滋润中,把文化的力量厚积薄发的呢?

2.1关键点爆发

舞蹈中的关键点,特别是那些高难度动作的完成,几乎是用震撼的肢体力量,来升华潜伏在舞者与观者心中的文化感应,进而引起美的共鸣,激起双方追求美好、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巨大潜力。这种关键点相对于舞蹈过程而言,就是舞蹈的高潮,相对于舞者而言是其从身体的舞蹈到提升创作,再到肢体语言文化的凝聚与结晶。这样的爆发,都成为了不可复制的经典,更作为一种高度与目标,指引着大家为之奋斗。

2.2角色对比

比较美也是舞蹈肢体语言文化的内容之一。通过舞者之间的比较、舞者与观者之间的空间距离比较与心灵比较、舞者与舞场的比较、舞蹈与音乐的比较等,在舞蹈的过程中,通过舞蹈动作的平衡美、对称美、非对称美等,在相对高档层次文化内涵的引领下,查找、反省、总结,进而不断地补充与提升自己,使自己在进取与赶超精神的支持下,去捕获与固化舞蹈肢体语言文化的成果。

2.3提升变化

相对于舞蹈而言,不管是哪个角色,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中。舞伴之间有心情或体能的变化,舞者与观者之间有人员或角度的变化,舞者与场地之间的变化,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变化等,都会使不同的主体之间产生相应的变化,在角色的对比变化中,寻求适合自己的稳定的基本元素,内化为自己的基础素质或理念,随着舞者的激情挥发,与舞者一起在变化中提升。

2.4自我沉淀

体育舞蹈用文化积淀以及心灵感悟作为理解内涵和肢体传情的基础,这种心灵诠释的肢体语言更有感染力并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喜爱。舞蹈肢体语言文化,是编导与舞者自我沉淀的厚积薄发。在超越世俗喧嚣中寻求纯粹的灵魂美好,把每一次舞蹈飞舞的动作,都站在上一次的基础上的飞跃,都展现着编导与舞者日常的人文积累、身体积累、专业积累等,把每一次历程都当做起舞的起点,并为下一次继续力量,催生创造,锻造美好,成就未来。

2.5舞蹈主体的投入

编导投入生活,把生活中积极元素化为舞蹈动作,按照美的线索编排组合;舞者投入舞蹈,把每一个动作灌注了感情,在美好想象中沸腾;观者投入舞蹈氛围,把对于生活、工作、人生的理解,都跟随着舞蹈动作的飞扬,加以解析、组合、优化;由此一个跨越空间、年龄、信仰、爱好的忘我群体,在体育舞蹈肢体语言的召唤下,各自立足自身人文积淀完成文化的积累、创作与提升。

3结语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异质优秀融合的结晶。体育舞蹈作为一种无声语言的艺术文化,是编导、舞者、观者、舞场与音乐的有机融合,进而迸发出激情撞击的美,把体育的力量、舞蹈的技巧、创作的灵感、人生的体验等,在体育舞蹈动作的或升降或腾跃中,激活潜在灵魂深处的美好,引发心灵的共鸣,让在相对空间独立的各个实体,构成一幅动态的画作,写意出一种意象的文化内涵。

舞蹈文化篇(6)

它是中国舞协新一届领导集体艺术思维和经营思维融为一体的结晶,它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使舞蹈艺术的事业建设与舞蹈产业的开掘相结合。使具有"艺术之母"美称的舞蹈,在群众的广泛参与中灵动鲜活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半个世纪以来,舞蹈艺术也曾绘制过许多繁荣的活动情景,但像这次全方位、多项目巧妙地融于一体"中国舞蹈节暨舞蹈艺术博览",历史上还未曾有过。这次的"中国舞蹈节"有3个特点:

一、开掘舞蹈产业新思路

多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文艺方针和政策指导下,我国的舞蹈艺术事业建设,一直依靠政府文化事业经费的支持和舞蹈家们的努力创新,繁荣发展。近20年进入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舞蹈如何发展却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舞蹈艺术产品除本身的审美属性外,它的商品属性也日渐显露,如何开掘舞蹈产业之路,从而促进舞蹈事业更好发展已经成为摆在面前的课题。以住我们举办的各类舞蹈活动,始终依赖政府的行政支持,依靠政府拨付的有限文化经费,这"中国舞蹈节"盛会,政府只有少量的导向性投资,"舞蹈节"本身呈现出一个开放的体系,吸引着群众广泛参与,欢迎社会各界的广泛合作,调动着社会办文化,共建精神文明的积极性。运用市场机制,从"舞蹈博览交易会"等项目的设计和营远方式上,进行着极为有益的探索,这是过去国内外同类活动中所不曾有过的。

二、内容实规模大影响广

中国享有"舞蹈大国"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多样化、群众性的舞蹈运动掀起起了一阵又一阵热浪,专业舞蹈作品和人才,不断涌现,为适应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专业和业余舞蹈出现比翼双飞的新形势,此次春城盛会设计了互为补益、协调发展、相映成辉的六大业务活动,以其宏大的规模、场面,使社会影响面向纵深阔展,云南省政府和省文联的领导们,独具慧眼,积极承接了该项目在昆明举办,依托云南民族舞蹈大省的优厚资源,将"国际旅游节"、"中国舞蹈节",两节对接,优势互补地让全省都舞蹈起来,必定牵动全省各条战线全方位的腾飞,这将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

舞蹈文化篇(7)

[关键词] 拉祜族 音乐舞蹈文化 传承与保护

提起澜沧,你可能觉得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但提起电影《芦笙恋歌》,热爱音乐的你就会对这个地方产生一种美好而亲切的感觉。这里山川秀美,地灵人杰,勤劳质朴、富于创造的拉祜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息繁衍。“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由于同汉族、傣族交往密切,多能兼用汉语和傣语,过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音乐与舞蹈在勤劳善良而又质朴的拉祜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拉祜族人民善于歌咏,娴于舞蹈,其音乐舞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一、拉祜族的音乐舞蹈文化概况

(一)、拉祜族民歌的种类

拉祜族的民歌大都来源于本民族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是生活在民歌中的艺术化再现。拉祜族民歌主要分为古歌、山歌、想念歌、儿歌和催眠歌、习俗歌等多种类型。内容多涉及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男女之间的美好爱情及亲情等。其中情歌、习俗歌尤具特色。情歌中最有民族特点的是《换花调》、《问路歌》、《搭桥歌》和《追蜂子》。《换花调》用鲜花比喻爱情,用赞花、换花、护花来象征对爱情的忠贞。习俗歌中有大量的《祭祀歌》,祭歌中最有特点的是《叫魂歌》。《叫魂歌》常常按时序述说一年的生产过程,召唤魂魄去播种收获:也有以节日的欢乐召唤魂魄归家团A的,还有叙述拉祜祖先起源和迁徙历史,召唤魂魄不忘祖先回到人间的,其歌词多用比喻,形象生动。

由于基督教在19世纪末传入到了云南澜沧地区,传教士带去了吉他以及西方的音乐理论,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拉祜族的小伙子几乎人人都会弹奏吉他,编配歌曲,因此,拉祜族的民歌在吉他童谣式的伴奏下,表现民出了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欢乐、祥和的气氛。如民歌《快乐拉祜》就是这样的一首欢快活泼的再现拉祜族民族风情与民族特性的原生民歌。这首歌曾在2008陕西原生民歌大赛中获得优秀奖。

(二)、拉祜族的民间舞蹈

拉祜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与其悠久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广为流传的芦笙舞、摆舞舞、跳歌等舞蹈,是拉祜族社会生活中一种较为集中的文化体现。拉祜族舞蹈集宗教、礼仪、娱乐、艺术为一体。每一个舞蹈所表现的形式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拉祜族与同属氐羌族群的彝族一样,崇拜葫芦,拉祜族传说,拉祜族的祖先扎迪和娜迪是从葫芦里生出来,因此把葫芦视作祖先诞生的母体的象征。芦笙舞是拉祜族的传统舞蹈,在节日集会或有的祭祀活动时,均跳此舞。芦笙舞的动作,除有少数为祭祀活动时的特有动作外,绝大部分是表现生产生活和模拟动物生活的,男的吹笙,女的手拉手围成A圈,其舞蹈为芦笙舞的基本舞蹈形式。芦笙舞是特点突出的拉祜族代表性舞蹈。每逢重大的节日,如火把节,身着节日盛装的青年男女在篝火旁载歌载舞,跳起活泼欢快的芦笙舞,尽情欢歌,气氛热烈。跳起芦笙舞,不仅能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充满民族团聚的欢乐。还能增强民族的信心和力量。

与芦笙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摆手舞有大摆手、小摆手之分。小摆手舞每年正月举行一次,主要是表演农事、渔猎活动。大摆手每三年举行一次,内容在小摆手舞的基础上,再加上披西兰卡普表演的军战舞。舞姿朴实,音乐节奏明快。

二、拉祜族音乐舞蹈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拉祜族是一个充满了民族活力与音乐动感的少数民族,他们的音乐与舞蹈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其传统的音乐文化历经世事的变迁后得到了很好的保留。但在外来文化大举入侵的今天,拉祜族的音乐舞蹈文化同样也面临着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渐渐消失殆尽的尖锐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写道: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达、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等。无可厚非,拉祜族的音乐舞蹈文化当在我们的重要保护之列。

针对拉祜族音乐舞蹈文化的发展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旨在对保护这一珍贵的音乐舞蹈文化尽一些微薄之力。

1、加强对拉祜族民间艺人的保护

a、从拉祜族的音乐舞蹈现状来看,目前尚有极少数掌握古老的拉祜族民歌与乐器演奏的民间艺人。但是,这些民间艺人的年龄已严重趋于老化,所以应该加强对这些民间老艺人的保护。要组织专业人员对现在的表演情况进行录像保存,并制作成光盘留存资料,同时还要深入研究他们的表演艺术。

b、云南澜沧地区的民间舞蹈工作者,对拉祜族舞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如利用自己的舞蹈专长,多与老民间舞蹈艺人接触交流,加强本地民间舞蹈资料的搜集力度,学习古老的民间舞蹈艺术。另外民间舞蹈理论的专家与学者,应该尽量深入实地进行田野考察,从舞蹈理论的视角对拉祜族舞蹈进行分析和研究,做好基础工作,以便让更多热爱民族艺术的人们和文化职能部门认识到古老的拉祜族舞蹈的价值。

2、对拉祜族的音乐舞蹈生存环境进行有效的调控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特别是在旅游文化的带动下,拉祜族音乐舞蹈的生存背景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自娱自乐转为当地人谋生的一种手段,因此,在不影响其经济功能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利用一些人为的因素为其营造一个更好的人工生存环境。我们必须将民间行为和政府行为相结合,个人行为和集体行为相结合,对其进行人工干预。笔者有以下建议。

a、经济扶持

虽然澜沧地区的拉祜族人民在一些民族节日上会展现自己的民族音乐舞蹈文化,但现在他们却更为注重活跃于当地的旅游节开幕仪式上,庆典仪式上,并以获取一定的经济报酬为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文化职能部门应多为民族音乐舞蹈的表演提供一些特定的时间和场合,扩大其影响面,必要时给予民间艺人们以经济的支持,以此来实现拉祜族音乐舞蹈的可持续性、良好性发展。

b、文化宣传

主要是利用现代传媒如电视、网络的快捷和覆盖面广的特点,适当在报纸上、电视上加大对拉祜族民歌、舞蹈、乐器的介绍以及民间艺人的专访和歌舞表演。宣传力度的增强,可使拉祜族的音乐舞蹈在民间音乐文化异常丰富的云南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c、培养年轻的后备力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