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装备管理论文

装备管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22 18:44:35

装备管理论文

装备管理论文篇(1)

2006年吉利侠报道,设备的维修管理是正随着生产发展而产生的一门科学,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事后维修阶段:这种修理机制不讲设备的维修层次(局部维修、全部维修、或更新改造等),仅以修复设备原来的功能为目的,必然丧失设备的许多工作时间,生产计划被打乱,修理的内容、时间长短都带有很大的随机性(1950年前)。(2)预防维修阶段:主要做法是定期检查设备,在故障处于萌芽状态时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突发事故发生,但是出于受检查手段和人们经验的制约,仍可能使计划不准确,造成维修冗余或不足(1950-1960)。(3)生产维修阶段:它由4种具体的维修方式组成:事后维修、预防维修、改善维修和维修预防,针对不同设备及其使用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维修方式。这一维修体制突出了维修策略的灵活性,吸收了后勤工程学的内容,提出了维修预防,提高设备可靠性、设计水平以及无维修设计思想(1960-1970年)。(4)各种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并行阶段:主要包括综合工程学、全员生产维修TPM、设备综合管理3种管理模式(1970年至今)。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eliabilityCenteredMaintenance,RCM)管理模式

2006年吉利侠简单介绍20世纪90年代的维修管理模式,见表1。

2007年安志萍等报道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发展表明,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管理理论已在航空设备及军事装备维修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效果显著。可见采用RCM管理.把从被动维修和基于时间的计划维修转换为以可靠性为中心的预防性维修体制.也是军队医疗装备维修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RCM管理模式充分考虑装备自身的设计特点、运行状态和装备的故障模式及故障后果影响等信息。只有在确定医疗装备可靠性下降,且维修工作是必要和可行时,在保证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条件下才进行针对性维修,而不盲目做反应性维修或一般性预防性维修,从而减少虚惊和不必要的维修,有效地提高了医疗装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

依据RCM管理理论建立军队医疗装备RCM管理体系见图1。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是从众多的维修理论中脱颖而出并逐步被广泛接受的一种全新的维修方法。它是建立在设备的设计特点、运行功能、故障模式和后果分析的基础上,以最大限度提高设备的使用可靠性为目的,应用可得到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数据,确定维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维修要求进行评估,最终制定出实用的、合理的维修计划。

基于医院网络资源设计的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系统

2006年刘刚基于医院网络资源设计的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系统,采用医学工程部安装设备维修系统/科室通过浏览器访问设备报修系统结合的模式(见图2),使各科室客户端零维护,医学工程部的数据操作、统计方便,具有预防性维护、自动派工、绩效考核等特殊的功能,对确保医疗设备良好的状态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具有很大帮助,为提高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水平提供了技术手段上的保障,同时为全院信息整合提供了基础平台。2009年曾立等报道,结合该院HIS系统,选用VS2005和SQLSERVER数据库设计的一套B/S模式的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系统,实现了科室报修、维修提醒、维修确认登记,以及维修信息查询统计、打印等功能。该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系统简要流程见图3。临床科室医疗设备故障,上网填写维修申请后提交,负责该区域的维修人员登录系统后显示维修提醒或者事先设定的预防性维修计划时间到期,显示预防性维修提醒,针对上述系统功能性提醒,维修人员进行维修确认并进行设备维修,维修过程中或维修完成可进行维修登记。

分类维修模式

2009年王鲁等报道设备分类维修模式:将亟待维修的医疗设备科学合理的分类,根据分类有针对性的进行维修分工。厂家专业维修工程师、外聘工程师、医院维修技术人员人力资源合理地分配,确保医院的医疗设备正常运行,延长设备仪器的生命周期,见图4。

大型精密设备的维修工作:大型精密设备多为影像设备和专业性强的贵重仪器,该类设备技术含量高,维修工作主要依靠厂家的专业维修工程师。目前,各大设备生产厂商均推出了设备保修协议。医院需要对协议认真地推敲讨论,根据设备的使用情况:有选择地购买设备的保修,虽然买保修增加了设备的运行成本,但它能确保设备发生故障时能快速地修复,从而也确保了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专业性较强的设备的维修:作专业性较强的设备多为检验类设备和相对技术含量较高的仪器设备,它具有同类产品多、构造原理公开、维修配件开放、定期巡检、校正次数较多等特点。该类型设备的维修工作可由厂家工程师和医院维修工程师完成,也可有选择性的外聘专业工程师。有利于工程师之间的技术交流学习和医院专业维修工程师的培养。

常规医疗设备的维修工作:常规医疗设备是医院各专业必备仪器设备,数量庞大,其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问题多为电路板上元件的故障(由于设备使用年限较长,造成接触不良等情况),医院维修工程师完全可以独立修复,其特点:配件开放且价格较低、维修速度快,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工作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也为医院节约了大量的维修资金。

自助与购买服务相结合模式

2010年张力方报道,提出一种新的医疗器械维修服务方式没想———自助与购买服务相结合模式,其内涵:

(1)医院必须有自己的医疗器械管理部门。管理职能为负责医疗器械从预算、论证、购置、验收安装、维护保养、维修、使用安全监督,直至报废的全过程管理。(2)根据医院的规模、科室设置与床位数,配置有相应的临床丁程技术人员。

(3)临床T程技术人员主要有四大任务:安装验收、维护保养、基础设备维修、应急维修。

(4)除上述基础设备以外,将医院一些大型医疗设备及精密医疗器械用购买服务方式,交给专业公司承担维修与维护工作。

(5)医院医疗器械管理部门有责任对购买服务进行绩效考评,保证购买服务为有效服务。

设备维修社会化模式

2007年孙爱民等报道医院维修管理模式现有的趋势走向:

(1)医院设备维修要走建设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的道路。建设临床医学工程学科是顺应现代医院发展的要求。发达国家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在医院中建立了医学工程部,设置了医学工程师或生物医学工程师,其工作重点围绕医疗设备的安全和质量控制。在国内,现在大多数医院也都已建立了设备处(科),但工作重点大多还维持在采购和事后维修水平;也有少数医院的学科建设走在前面,拥有足够的工程师、甚至博士和博士后;工作模式也向临床渗透,开展质量检测、预防性维修、科研教学等。可以说,临床医学工程这个新兴的边缘学科在国内医院中已具雏形,但极需发展状大。

(2)医疗设备维护,维修外包模式即推向社会化模式医疗设备维护外包是指医院委托外部的专业维护公司负责医院的医疗设备维护工作。

2011年张际州等报道了社会化第三方维修服务。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

(1)早期就有资料显示,通过外包平均可使服务水平提高15%。

(2)提供专业化的维护服务技术,减少医院对各标准工具、测试设备的投入,显著降低成本及维护人员培训费用。调查结果显示,40.5%的调查对象认为医疗设备外包能够节约成本。2011年王丽芳等对3种维修方式进行了比较。

原厂维修:医疗设备由生产厂家维修,维修力量强,经验丰富,备件充足;但价格昂贵,只更换备件。医院自修:设备出现故障后由医院设备维修部门维修,响应速度快,无需费用;但无专业培训人员,无备件,甚至无维修工具。第三方维修:响应速度快,维修水平高,方式灵活多样,收费低廉;但备件不充足。比较以上几种服务方式,对于设备多、类型多,同时有一定的技术力量的大型医院几种维修方式应该分别采用才能使服务最优化、开支最合理化、设备效率最高化。

装备管理论文篇(2)

Abstract:NCintoday''''''''sworldoftechnologyandequipmentandthedevelopmenttrendofChina''''''''sCNCequipmentandtechnologydevelopmentandindustrializationofthestatusquoonthebasisofwhichdiscussedChina''''''''saccessiontotheWTOandopeningtotheoutsideworldtofurtherdeepenthenewenvironment,thedevelopmentofourcountryNumericalcontroltechnologyandequipmenttoraisethelevelofChina''''''''sinformationindustryandtheimportanceof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andtwolevelsofstrategyandtacticsputforwardthedevelopmentofChina''''''''sCNCtechnologyandequipmentofafewpoints.

装备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水平和现代化程度,数控技术及装备是发展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和尖端工业(如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航空、航天等国防工业产业)的使能技术和最基本的装备。马克思曾经说过“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制造技术和装备就是人类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而数控技术又是当今先进制造技术和装备最核心的技术。当今世界各国制造业广泛采用数控技术,以提高制造能力和水平,提高对动态多变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此外世界上各工业发达国家还将数控技术及数控装备列为国家的战略物资,不仅采取重大措施来发展自己的数控技术及其产业,而且在“高精尖”数控关键技术和装备方面对我国实行封锁和限制政策。总之,大力发展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发达国家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的重要途径。

数控技术是用数字信息对机械运动和工作过程进行控制的技术,数控装备是以数控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传统制造产业和新兴制造业的渗透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即所谓的数字化装备,其技术范围覆盖很多领域:(1)机械制造技术;(2)信息处理、加工、传输技术;(3)自动控制技术;(4)伺服驱动技术;(5)传感器技术;(6)软件技术等。

1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数控技术的应用不但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制造业成为工业化的象征,而且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他对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IT、汽车、轻工、医疗等)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行业所需装备的数字化已是现展的大趋势。从目前世界上数控技术及其装备发展的趋势来看,其主要研究热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4]。

1.1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及装备的新趋势

效率、质量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主体。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可极大地提高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缩短生产周期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为此日本先端技术研究会将其列为5大现代制造技术之一,国际生产工程学会(CIRP)将其确定为21世纪的中心研究方向之一。

在轿车工业领域,年产30万辆的生产节拍是40秒/辆,而且多品种加工是轿车装备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在航空和宇航工业领域,其加工的零部件多为薄壁和薄筋,刚度很差,材料为铝或铝合金,只有在高切削速度和切削力很小的情况下,才能对这些筋、壁进行加工。近来采用大型整体铝合金坯料“掏空”的方法来制造机翼、机身等大型零件来替代多个零件通过众多的铆钉、螺钉和其他联结方式拼装,使构件的强度、刚度和可靠性得到提高。这些都对加工装备提出了高速、高精和高柔性的要求。

从EMO2001展会情况来看,高速加工中心进给速度可达80m/min,甚至更高,空运行速度可达100m/min左右。目前世界上许多汽车厂,包括我国的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已经采用以高速加工中心组成的生产线部分替代组合机床。美国CINCINNATI公司的HyperMach机床进给速度最大达60m/min,快速为100m/min,加速度达2g,主轴转速已达60000r/min。加工一薄壁飞机零件,只用30min,而同样的零件在一般高速铣床加工需3h,在普通铣床加工需8h;德国DMG公司的双主轴车床的主轴速度及加速度分别达12*!000r/mm和1g。

在加工精度方面,近10年来,普通级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已由10μm提高到5μm,精密级加工中心则从3~5μm,提高到1~1.5μm,并且超精密加工精度已开始进入纳米级(0.01μm)。

在可靠性方面,国外数控装置的MTBF值已达6000h以上,伺服系统的MTBF值达到30000h以上,表现出非常高的可靠性。

为了实现高速、高精加工,与之配套的功能部件如电主轴、直线电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

1.25轴联动加工和复合加工机床快速发展

采用5轴联动对三维曲面零件的加工,可用刀具最佳几何形状进行切削,不仅光洁度高,而且效率也大幅度提高。一般认为,1台5轴联动机床的效率可以等于2台3轴联动机床,特别是使用立方氮化硼等超硬材料铣刀进行高速铣削淬硬钢零件时,5轴联动加工可比3轴联动加工发挥更高的效益。但过去因5轴联动数控系统、主机结构复杂等原因,其价格要比3轴联动数控机床高出数倍,加之编程技术难度较大,制约了5轴联动机床的发展。

当前由于电主轴的出现,使得实现5轴联动加工的复合主轴头结构大为简化,其制造难度和成本大幅度降低,数控系统的价格差距缩小。因此促进了复合主轴头类型5轴联动机床和复合加工机床(含5面加工机床)的发展。

在EMO2001展会上,新日本工机的5面加工机床采用复合主轴头,可实现4个垂直平面的加工和任意角度的加工,使得5面加工和5轴加工可在同一台机床上实现,还可实现倾斜面和倒锥孔的加工。德国DMG公司展出DMUVoution系列加工中心,可在一次装夹下5面加工和5轴联动加工,可由CNC系统控制或CAD/CAM直接或间接控制。

1.3智能化、开放式、网络化成为当代数控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

21世纪的数控装备将是具有一定智能化的系统,智能化的内容包括在数控系统中的各个方面:为追求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方面的智能化,如加工过程的自适应控制,工艺参数自动生成;为提高驱动性能及使用连接方便的智能化,如前馈控制、电机参数的自适应运算、自动识别负载自动选定模型、自整定等;简化编程、简化操作方面的智能化,如智能化的自动编程、智能化的人机界面等;还有智能诊断、智能监控方面的内容、方便系统的诊断及维修等。

为解决传统的数控系统封闭性和数控应用软件的产业化生产存在的问题。目前许多国家对开放式数控系统进行研究,如美国的NGC(TheNextGenerationWork-Station/MachineControl)、欧共体的OSACA(OpenSystemArchitectureforControlwithinAutomationSystems)、日本的OSEC(OpenSystemEnvironmentforController),中国的ONC(OpenNumericalControlSystem)等。数控系统开放化已经成为数控系统的未来之路。所谓开放式数控系统就是数控系统的开发可以在统一的运行平台上,面向机床厂家和最终用户,通过改变、增加或剪裁结构对象(数控功能),形成系列化,并可方便地将用户的特殊应用和技术诀窍集成到控制系统中,快速实现不同品种、不同档次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名牌产品。目前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体系结构规范、通信规范、配置规范、运行平台、数控系统功能库以及数控系统功能软件开发工具等是当前研究的核心。

网络化数控装备是近两年国际著名机床博览会的一个新亮点。数控装备的网络化将极大地满足生产线、制造系统、制造企业对信息集成的需求,也是实现新的制造模式如敏捷制造、虚拟企业、全球制造的基础单元。国内外一些著名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制造公司都在近两年推出了相关的新概念和样机,如在EMO2001展中,日本山崎马扎克(Mazak)公司展出的“CyberProductionCenter”(智能生产控制中心,简称CPC);日本大隈(Okuma)机床公司展出“ITplaza”(信息技术广场,简称IT广场);德国西门子(Siemens)公司展出的OpenManufacturingEnvironment(开放制造环境,简称OME)等,反映了数控机床加工向网络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1.4重视新技术标准、规范的建立

1.4.1关于数控系统设计开发规范

如前所述,开放式数控系统有更好的通用性、柔性、适应性、扩展性,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等国纷纷实施战略发展计划,并进行开放式体系结构数控系统规范(OMAC、OSACA、OSEC)的研究和制定,世界3个最大的经济体在短期内进行了几乎相同的科学计划和规范的制定,预示了数控技术的一个新的变革时期的来临。我国在2000年也开始进行中国的ONC数控系统的规范框架的研究和制定。

1.4.2关于数控标准

数控标准是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一种趋势。数控技术诞生后的50年间的信息交换都是基于ISO6983标准,即采用G,M代码描述如何(how)加工,其本质特征是面向加工过程,显然,他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数控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为此,国际上正在研究和制定一种新的CNC系统标准ISO14649(STEP-NC),其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依赖于具体系统的中性机制,能够描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统一数据模型,从而实现整个制造过程,乃至各个工业领域产品信息的标准化。

STEP-NC的出现可能是数控技术领域的一次革命,对于数控技术的发展乃至整个制造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STEP-NC提出一种崭新的制造理念,传统的制造理念中,NC加工程序都集中在单个计算机上。而在新标准下,NC程序可以分散在互联网上,这正是数控技术开放式、网络化发展的方向。其次,STEP-NC数控系统还可大大减少加工图纸(约75%)、加工程序编制时间(约35%)和加工时间(约50%)。

目前,欧美国家非常重视STEP-NC的研究,欧洲发起了STEP-NC的IMS计划(1999.1.1~2001.12.31)。参加这项计划的有来自欧洲和日本的20个CAD/CAM/CAPP/CNC用户、厂商和学术机构。美国的STEPTools公司是全球范围内制造业数据交换软件的开发者,他已经开发了用作数控机床加工信息交换的超级模型(SuperModel),其目标是用统一的规范描述所有加工过程。目前这种新的数据交换格式已经在配备了SIEMENS、FIDIA以及欧洲OSACA-NC数控系统的原型样机上进行了验证。

2对我国数控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基本估计

我国数控技术起步于1958年,近5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8年到1979年,即封闭式发展阶段。在此阶段,由于国外的技术封锁和我国的基础条件的限制,数控技术的发展较为缓慢。第二阶段是在国家的“六五”、“七五”期间以及“八五”的前期,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初步建立起国产化体系阶段。在此阶段,由于改革开放和国家的重视,以及研究开发环境和国际环境的改善,我国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在产品的国产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第三阶段是在国家的“八五”的后期和“九五”期间,即实施产业化的研究,进入市场竞争阶段。在此阶段,我国国产数控装备的产业化取得了实质性进步。在“九五”末期,国产数控机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配国产数控系统(普及型)也达到了10%。

纵观我国数控技术近50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经过4个5年计划的攻关,总体来看取得了以下成绩。

a.奠定了数控技术发展的基础,基本掌握了现代数控技术。我国现在已基本掌握了从数控系统、伺服驱动、数控主机、专机及其配套件的基础技术,其中大部分技术已具备进行商品化开发的基础,部分技术已商品化、产业化。

b.初步形成了数控产业基地。在攻关成果和部分技术商品化的基础上,建立了诸如华中数控、航天数控等具有批量生产能力的数控系统生产厂。兰州电机厂、华中数控等一批伺服系统和伺服电机生产厂以及北京第一机床厂、济南第一机床厂等若干数控主机生产厂。这些生产厂基本形成了我国的数控产业基地。

c.建立了一支数控研究、开发、管理人才的基本队伍。

虽然在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端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尤其是在产业化方面的技术水平现状与我国的现实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虽然从纵向看我国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横向比(与国外对比)不仅技术水平有差距,在某些方面发展速度也有差距,即一些高精尖的数控装备的技术水平差距有扩大趋势。从国际上来看,对我国数控技术水平和产业化水平估计大致如下。

a.技术水平上,与国外先进水平大约落后10~15年,在高精尖技术方面则更大。

b.产业化水平上,市场占有率低,品种覆盖率小,还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功能部件专业化生产水平及成套能力较低;外观质量相对差;可靠性不高,商品化程度不足;国产数控系统尚未建立自己的品牌效应,用户信心不足。

c.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上,对竞争前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工程化能力较弱;数控技术应用领域拓展力度不强;相关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滞后。

分析存在上述差距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a.认识方面。对国产数控产业进程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认识不足;对市场的不规范、国外的封锁加扼杀、体制等困难估计不足;对我国数控技术应用水平及能力分析不够。

b.体系方面。从技术的角度关注数控产业化问题的时候多,从系统的、产业链的角度综合考虑数控产业化问题的时候少;没有建立完整的高质量的配套体系、完善的培训、服务网络等支撑体系。

c.机制方面。不良机制造成人才流失,又制约了技术及技术路线创新、产品创新,且制约了规划的有效实施,往往规划理想,实施困难。

d.技术方面。企业在技术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的工程化能力不强。机床标准落后,水平较低,数控系统新标准研究不够。

3对我国数控技术和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3.1战略考虑

我国是制造大国,在世界产业转移中要尽量接受前端而不是后端的转移,即要掌握先进制造核心技术,否则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国制造业将进一步“空芯”。我们以资源、环境、市场为代价,交换得到的可能仅仅是世界新经济格局中的国际“加工中心”和“组装中心”,而非掌握核心技术的制造中心的地位,这样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进程。

我们应站在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来重视数控技术和产业问题,首先从社会安全看,因为制造业是我国就业人口最多的行业,制造业发展不仅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还可缓解我国就业的压力,保障社会的稳定;其次从国防安全看,西方发达国家把高精尖数控产品都列为国家的战略物质,对我国实现禁运和限制,“东芝事件”和“考克斯报告”就是最好的例证。

3.2发展策略

从我国基本国情的角度出发,以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我国制造装备业综合竞争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为目标,用系统的方法,选择能够主导21世纪初期我国制造装备业发展升级的关键技术以及支持产业化发展的支撑技术、配套技术作为研究开发的内容,实现制造装备业的跨跃式发展。

强调市场需求为导向,即以数控终端产品为主,以整机(如量大面广的数控车床、铣床、高速高精高性能数控机床、典型数字化机械、重点行业关键设备等)带动数控产业的发展。重点解决数控系统和相关功能部件(数字化伺服系统与电机、高速电主轴系统和新型装备的附件等)的可靠性和生产规模问题。没有规模就不会有高可靠性的产品;没有规模就不会有价格低廉而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当然,没有规模中国的数控装备最终难以有出头之日。

在高精尖装备研发方面,要强调产、学、研以及最终用户的紧密结合,以“做得出、用得上、卖得掉”为目标,按国家意志实施攻关,以解决国家之急需。

在竞争前数控技术方面,强调创新,强调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为我国数控产业、装备制造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行业发展部.CIMT2001巡礼[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1(3):18-20.

[2]梁训王宣,周延佑.机床技术发展的新动向[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1(3):21-28.

装备管理论文篇(3)

矿业机电设备管理维修体制

矿业企业必须建立健全机电设备维修管理体制,从而确保设备维修工作能够顺利有序的开展。

1预防维修

对于矿业机电设备来说,需要保证其运转的连续性,一旦出现故障造成停机,会给生产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做好预防性维修工作,及时的发现一些小问题,并且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防止其演变成大的故障,保证设备运行的连续性。

2事后维修

事后维修主要是在设备发生故障以后进行的维修,排除故障,恢复运行。事后维修虽然比较被动,但是维修工作在故障发生之后进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且预防性维护工作也不可能完全做到将所有的故障都排除,一旦发生故障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由于事后维修针对性强,因此成本较低适用于非关键设备的维修管理。

3改善维修

当前矿业机电设备相关技术不断发展,大量的新技术不断涌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前设备的缺陷和不足。因此对于现有机电设备应该积极的进行设备升级,从而及时的消除设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设备的运行的效率。

4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TNPM)

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是针对整个机电设备系统而进行的全面地彻底的设备维护和检修。这种维修方式要求所有的操作人员都积极的参与到其中,在日常的操作过程当中做好设备的维护工作。

改进机电设备管理维修的方式

1加强煤矿机电设备使用和维护的管理

对于矿业单位来说,首先应该从思想上重视机电设备的使用、管理和维护。制定完善的管理维修制度,安排专门的管理维护人员。对于设备的操作使用人员应该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从而有效地防止人为操作失误造成的故障。强化安全监察力度,要重点提高机电安全监察员的责任意识和业务素质。煤矿机电安全监察员,要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要集中机电监察优势力量,对煤矿进行不留死角的监察,落实检查责任,要不折不扣的执行《煤矿安全规程规定》、集团公司及矿机电相关规定,该停下来的坚决停下来,绝不手软,督促安全监察员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摆正监察与被监察、服务与安全的关系,加大对机电监察人员的责任追究,提高他们的责任心,确保找出问题,落实整改,促进煤矿机电管理的全面好转。

2设备维护检修制度

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设备维修和管理制度,相关制度的制定应该严格的参照设备的出厂说明来进行。建立相关设备的使用档案,对于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从而为设备检修和维护提供参考。

3推行绿色维修

在检修的过程当中应该注意采用绿色检修和维护,尽可能的监视维护过程当中产生的有害物质,监视对环境的污染。在检修过程当中应该注意各种材料以及工具的使用,做好工作人员的防护工作。提高各种维修资料的使用效率,降低消耗。

4加强机电设备的更新改造

第一,设备的更新。采用在技术上比较先进、使用操作上比较方便、经济上比较合理、管理上比较进步的新型设备替代原来使用的老设备。第二,设备的改造。主要途径有:对设备的结构作局部改进和增加新的零件和各种装置。

5培养专业科技人才

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煤炭企业吸引与留住人才都不容易,企业要舍得对人才的投资,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稳定机电专业人才队伍,从长远发展考虑,适当提高专业人才的待遇,在晋升、深造等方面给与更多关爱,努力培养一批技师、高级技师、首席技工、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扩大稳定专业人才队伍。主动积极培养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高校毕业生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机电技术工人作为企业人才后备力量。同时进行有针对性、有实效、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培训,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能驾驭新技术的机电专业人才队伍,促进机电管理尽快走上良性循环、为企业的安全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装备管理论文篇(4)

1云制造中的物联网

云制造最初是由制造网格发展而来的,其目标是各制造行业服务提供者共同打造共享平台为整个制造行业提供服务,建立标准的体系结构,开发出一个云平台来统一管理制造资源服务。物联网是一个基于Internet、传统电信网等信息载体,让所有具有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通互联的网络。物联网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普适服务智能化、自治终端互联化三大特性。物联网作为云制造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目的是为云制造平台提供可感知的设备节点。

2云制造物联系统介绍

制造企业物联系统融合云制造的思想,基于现有的制造资源,其体系结构分为感知识别层、网络构建层、云服务支撑层和综合应用层,如图1所示。感知识别层:感知识别技术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是连接信息世界和网络世界的一条纽带。根据具体应用,可通过各种传感器、RFID、ZigBee的设备对系统数据进行感知。网络构建层:该层主要的作用就是把感知识别层感知采集到的数据接入到互联网供上层的使用。主要分为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两个部分,其中有线接入包括传统的以太网、电力线、光纤接入等方式,无线接入包括利用WiFi、3G、无线传输模块等接入方式。云服务支撑层:主要管理从下层传输过来的数据,结合高性能计算技术,海量存储技术,统一管理数据为上层应用提供云服务支撑平台。综合应用层:各行业基于下层提供的数据和服务,开发出自己所需的应用软件以满足不同的需求。本系统根据各物联装备企业提供的服务开发资源管理平台。

3制造装备资源服务

在云制造体系中,资源包括对产品的设计、制造、生产的管理、产品销售、物料等资源。其中制造资源中又包括装备资源、软件资源和人力资源。本文主要以制造装备资源为对象,以制造企业生产装备为实物对象模拟为制造装备资源原型。将制造装备资源服务可划分为设备查询匹配服务、设备状态显示服务、设备任务查询服务和用户管理服务。3.1设备查询匹配服务

主要包括制造装备的查询和匹配两个部分,其中制造装备的査询主要是基于装备属性的一些分类(如按车间分类,按机床种类分类等)查询方式,而匹配部分则是基于用户给定的条件(关键字)搜索得出来的结果。

3.2设备状态显示服务

该服务主要提供制造装备的实时运行状态,显示装备的一些实时信息。

3.3设备任务查询服务

设计该服务主要是为用户提供装备制造任务进展情况,通过甘特图,用户可以看到该设备任务分布情况,任务的进度也能动态的显示到甘特图中,为用户提供实时的参考曲线

3.4用户管理服务

包括用户注册,与用户登录两个部分。这里的用户是指制造装备资源服务的提供者。通过用户管理服务,用户可以将装备资源相关信息注册到系统中,也可以对相关信息进行即时的变更。

4基于WebService的制造装备资源服务

4.1WebService的体系结构

WebService是一种新的Web应用技术,它具有自包含,自描述,模块化等特点,可用通过Web进行服务的、搜索査找与调用。作为一种通用的技术标准,开发人员通过对业务过程的封装,将资源以一种服务的方式,其他用户可以通过搜索服务达到用户之间信息交换的目的。WebService以本身具有的松散耦合特性给用户带来了极大便利,在幵发人员进行Web应用程序开发的过程中表现出众多优势。该技术之所以能够广泛推广,还得益于另外WebService的另外一个特性:平台和语言的无关性。在解决异构系统的融合方面表现出极大的优势。

4.2装备资源服务

WebService服务的系统选择比较流行的Axis2作为WebService容器,Axis2是一个重量级的WebService框架,准确来说它是一个SOAP、WDSL引擎,是WebService框架的集成者。。在服务器端WebService—般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先设计WDSL,然后再写要的代码;第二种是先写的服务代码,设置成WebService,然后再成WSDL。表1显示的服务函数。

5结束语

装备管理论文篇(5)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military fie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ent of modern weapon equipment continuously raises. The thesis is in studying the foundation of progenitor of our army torchbearer; monograph and dissertation about our army's weapon equipment, and puts forward an outlook to aftertime's research.

关键词: 武器装备;管理思想;内涵;原则;研究展望

Key words: weapon equipment;manage ideology;intension;principle;research expectation

中图分类号:E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4-0324-02

0 引言

武器装备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采购与使用保障等各项活动都离不开管理。随着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现代武器装备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着眼装备技术特点,加强武器装备管理,提高装备保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是充分发挥武器装备作战效能的重要保证。我军的几代领导早已认识到武器装备管理的重要性,通过不断探索,逐渐总结出一系列的武器装备管理思想。

1 武器装备管理思想的相关概念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指出:“任何理论首先必须澄清杂乱的、可以说是混淆不清的概念和观念。只有对名称和概念有了共同的理解,才可能清楚而顺利地研究问题,才能同读者常常站在同一立足点上。……如果不精确地确定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弄清概念是研究一个问题的基础,各类学者在研究武器装备管理或装备管理思想时,常常会先阐述与之相关的一些概念性问题。

在《军事装备学》一书中,作者查阅了《辞海》、《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美国军事百科全书》、《中国人民军语》,研究了国内外关于军事装备的相关概念的定义。作者通过对比国内外关于“武器”、“装备”和“武器装备”三个词的概念,论述了三个主要观点:一是国内外对“武器”一词具有基本相同的解释,尽管文字表述有一定的差别,但是基本含义是一致的;二是“装备”可以理解为既包括武器,也包括后勤保障的一部分。“武器”所界定的范围较之“装备”小,属于“装备”的一部分;三是1997年我军《军语》重新界定“装备”和“武器装备”的概念,与1982年《军语》所界定的概念,有区别。1997年版的使“装备”与“武器装备”两者的内涵和外延趋于等同。此外,作者定义了“军事装备管理思想”的概念,认为军事装备管理思想是人们对军事装备管理活动具有根本性的认识和看法,是对军事装备管理规律的客观反映。

国防大学的王厚卿教授指出:“武器装备是武装力量用于实施和保障战斗行动的武器、武器系统和军事技术器材的统称,通常分为战斗装备和保障装备。”

《军队管理学》对“装备管理”定义为:又称武器装备管理,是军队为了使装备得到不断发展、适时补充、合理使用并保持良好状态而进行的管理活动的总称,包括装备发展管理和使用管理两个阶段。

就以上论述,我们对武器装备管理思想有了更好的理解:广义的“武器装备”,可泛指装备,并非特指武器本身,用于侦察、预警、通信乃至保障的一切装备一般都可以称为武器装备;而对武器装备管理可以解释为:国家对武器装备的发展和使用所进行的一系列领导管理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对武器装备发展预测决策、规划计划、科研生产、采购分配、使用维修的管理等。结合《军事装备学》中关于“军事装备管理思想”的定义,我们可以认为,武器装备管理思想是指人们对武器装备管理活动根本性的认识和看法,是对武器装备管理规律的客观反映,是武器装备管理工作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2 武器装备管理思想的发展演变

我军武器装备管理思想,是在我军几代领导人的带领下,通过不断的探索,对我军装备管理工作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在不断发展中逐渐走向成熟。

装备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装备保障管理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1-0058-01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员岗位任职能力、提升军事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军事人才培养中由知识向能力转化、向素质沉淀的重要过程,与理论教学共同构成院校教育的循环系统,也是军校教育培养的重难点。加强实践教学,提高装备保障管理实践教学质量,既是消化保障管理课堂教学的本质要求,又是推进学员第一岗位任职能力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具备教师、工程师能力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懂技术、精业务、善管理、能创新”是装备保障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这就要求具有技术过硬,精于业务的复合型师资队伍。要加大对装备教员和保障队伍的培养,努力打造一支既具备“教师”扎实理论素养,又具有“工程师”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员队伍。

以适应现代教育为牵引,以提高教学团队的学历,丰富阅历,增强教学能力为重点,加大人员培训力度,有计划地邀请新装备研制单位专家来院对新教员进行培训,了解新装备维护、实用知识和装备教学的特点规律;主动与总部和部队联系,承担与装备保障管理相关的业务工作,锻炼人员实践能力,加大送修、送学力度,加强部队代职和学术交流,注重对年轻教员的指导和培养;要根据各人发展情况,逐渐确定每个人的研究方向,充分发挥大家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二、设计装备保障管理“二类、三层、四步”的实践教学环节

遵循“保障管理制度化、管理模式现代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流程规范化”的思想,遵循“理论先导,强化实践,培养能力”的基本教学理念,以培养任职需要的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为根本出发点,为适应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相结合转变,装备保障管理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手段设计和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

针对“两类对象(即生长军官学员和任职轮训军官)、三个层次(即基础实习、综合实习和管理创新实习)、四个步骤(管理的PDCA循环:计划、组织、检查、总结)”开展有关现代装备保障管理能力素质的培训。装备保障管理实践教学突出了岗位适应、业务管理和实际操作等知识、能力培养;突出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和集成等知识、能力培养;突出了业务口径宽、专业延伸长、能力复合型的培养。通过针对对象、针对内容的实训,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本专业系统理论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能够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将课堂的保障管理理论转化为学员保障管理的业务能力。

三、实施案例、研讨多法并举的“多样式”实践教学方法

装备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装备管理,全生命周期,系统效率

0引言

由于各个单位或业务部门在装备管理与使用方面的水平不同,进而出现了管理方式落后、管理系统不完善等问题[1],导致装备管理与使用过程烦琐、流程缺失,成本较高。

1国内外全生命周期管理

国外研究进展。国外对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研究主要起源于成本管理,大致可以分为概念形成期、理论深化期和实践推广期。概念形成期起源于1904年,瑞典人首先在铁路系统的管理和建设中提出了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概念,将传统的以设备可靠性为出发点的设备管理转变为从选取、生产、采购、维护、使用直到报废的全流程管理。这一概念提出后,经历了70年的发展,直到1977年前后,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开始得到较广泛的认可和推广。1985年,美国国防部提出了“计算机辅助后勤支援”(CALS)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涵是全寿命管理和全寿命信息支持。此后,美国确定了一系列标准用以规范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定义、测算、分析、流程、评价等方法。理论深化期集中于1980年代。这一时期,全生命周期管理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许多知名学者从不同环节进行研究,发表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中,进一步深化了装备使用阶段的维护、修理、检查和改造,同时,向上游环节进行扩展,将采购、指导建设或者生产环节也纳入进来,特别是对指导建设或者生产环节,使得装备需求更加清晰、明确,向下则主要向报废处置环节延伸,控制装备的可利用走向,从而实现对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成本进行预算和管控。2000年起,一直延续至今,被称为实践推广期,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逐渐走向成熟,被应用到各个方面。一些学者将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与信息化技术结合起来,如美国学者迈克•W.马丁(MikeW.Martin)和罗兰•幸津格(RolandSchinzinger)在工程社会学中得以应用。还有学者,将全生命周期管理引入到金融管理中。这一时期,全生命周期管理被广泛与多学科结合,形成应用。国内研究进展。我国对全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始于1980年代,最初以文件管理为主,在文件和档案管理中应用较多。1980年代,全生命周期管理概念引入我国,主要在文件和档案管理中,在这一概念下,文件和档案管理提出了从制作、使用到销毁的全流程管理方法,并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在设备管理方面,这一时期主要是理论引入,并未有实践性工作,只是处于理论的探讨与争论期。1982年,我国成立了中国设备管理协会,1987年,由中国设备管理协会组建了设备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专业委员会,推进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研究运用。

2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

采取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够有效解决当前装备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对现阶段的装备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整个流程从装备需求的计划的提出开始,涵盖了采购、验收、使用、监管、维修、报废等所有环节。通过对装备器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可以进一步强化管理流程的规范与标准,提高装备的管控水平与使用效率,节省管理成本。

2.1装备需求计划

不同业务部门的装备需求不尽相同,因此,在全生命周期管理中,需求问题也应当是较为重要的一环,针对多个业务部门,可建立不同的需求项,方便管理人员查看,需求确认后进行审批,通过后即可开始下一步工作。

2.2装备招标采购与验收交付

根据业务部门的实际需求,对装备进行招标采购,一般可分为标准设备与定制设备,完成招标采购后,进入装备设计与制造阶段,最后进行交付验收,按照合同及装箱清单进行开箱检验、验收、入库的操作,查验装备的型号、规格、配件是否与合同描述、装箱清单相符,装备部件、外观、相关配件是否完整,随装备的技术文件、说明书、软件等资料是否齐全等[2]。

2.3装备使用与维护

装备在使用中,首选要对基本信息进行管理,入库后录入装备器材的各项参数,硬件指标、软件版本等。其次在装备使用过程中,记录对应的入库、出库信息,跟踪装备的使用流程,从而了解其流转过程和处于各阶段状态的数量和变化趋势。基于科学、简单、高效的思想,实现装备的使用与维护管理[3]。

3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设计

建立装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系统应当结合业务装备管理的特点,以及完整的装备完整使用流程,设计系统管理模块功能及子系统功能,将装备管理功能模块化,各模块间独立存在又相互联系,使装备在全生命周期内形成统一整体,全面实现Web化管理。

3.1用户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模块

系统采用统一身份认证的方式集中管理系统用户,通过将每个业务人员的生物信息录入密码库,在系统登录时通过生物识别,更加安全便捷。同时结合业务需要,对不同级别的用户授予不同的权限,从而解决访问控制、身份管理,角色授权等管理难题。

3.2装备管理模块

设备采购管理模块包括计划、申请、论证、招标、签审、合同、付款以及安装验收等环节。装备采购是装备周期管理的起点,针对采购项目流程进行管理,有效保证采购工作,确保采购的每个装备均能安全、顺利应用于相关业务部门。系统设置安装验收模块,做好装备安装验收过程中相关信息的记录,对装备数量和质量严格把关,确保装备的采购及验收工作顺利进行。具体又包括以下子模块:(1)基本信息管理模块包含了装备详细的参数和属性信息,同时也包含了设备的辅助状态信息,比如每个的设备名称、型号、唯一标识、制造商名称、设备类型、维护记录、使用记录等要素以及维护、使用记录。(2)装备入库管理模块。系统中的装备完成采购与验收后会自动进入入库管理,根据业务装备的管理规定填写保管人、放置地点等相关信息,同时入库时加入自动识别技术,采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将每件装备贴上唯一的RFID标签。通过射频信号的自动识别来判断装备类型,从而获取相关的装备资料。RFID技术在识别过程中并不需要人为干预,识别速度较快,操作起来也十分便捷,在当前的设备流转、盘点等方面的应用范围十分广阔,能够适应多种环境[4]。装备入库成功后,就能够通过扫描标签完成入库、出库的操作,方便管理。(3)装备变更管理模块中包括硬件变更和软件变更。硬件变更后,需要提交变更申请,详细说明变更前后的区别,并在管理系统中标注变更硬件的位置,参数等基本信息,方便下次使用查看。软件变更后,需在系统中提交软件升级后的功能点,软件升级包,安装情况说明等。

3.3安全审计模块

该模块主要负责系统平台的安全管理,可对系统登录人员的各种操作进行记录和查询,可根据用户名、操作时间、用户IP等条件进行过滤检索,并能针对系统报错进行自动升级处理,构建数据存储服务器,对核心数据库进行密码自动更新,最大限度维护系统平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结语

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的建设,可以实现对装备的需求计划到完成报废的流程进行实时统计、装备的入库出库智能化管理,使业务人员随时可掌握装备数量、案卷详情等的最新数据,从而简化管理工作的流程并减少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业务部门的装备使用与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朱人杰.医院医学装备信息化管理[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8(11):39-40.

[2]刘咏.新疆气象技术装备保障业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2.

[3]陈威.医院医学装备信息化管理[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23):157-15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