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装备制造业论文

装备制造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18 02:28:37

装备制造业论文

装备制造业论文篇(1)

甘肃省装备制造业主要来自国家“一五”、“二五”时期的重点项目、三线迁建项目和改制民营企业。甘肃装备制造业曾有过辉煌的成就,为推进中国工业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1.1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整体稳定,围绕“十二五”规划和“3341”项目大力发展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并以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自主创新为动力、产业承接转移为方式、企业重组整合为突破口,不断增强了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甘肃省装备制造企业主要来自兰州、天水、白银、金昌和庆阳等地区。其中兰州装备制造业行业众多,包括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装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主要发挥了兰州的交通枢纽和甘肃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的优势。天水装备制造业主要是电器制造和机械制造,交通便利是最大的优势。白银装备制造业主要来自能源生产和资源加工,凭借其煤炭和有色金属等自然资源优势。金昌装备制造业主要来自化工和矿产加工,依托其镍矿藏资源优势。庆阳、平凉等装备制造业主要来自石油产业和有色金属,发挥了丰富的石油、金属等资源优势。从整体的角度来看,甘肃省装备制造业主要以政府力量、交通优势及资源优势为推动力,以国有企业为主体,以企业自主发展为动力,形成了独特的装备制造业体系。先进的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可有效提升工业化的进程。甘肃省装备制造业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甘肃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政策的推动下,在机床设备、新能源装备制造、通用设备、电机设备等领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同时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在全国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

1.2甘肃省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和沿海地区相比,甘肃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不足,技术成果产业化程度低。虽然甘肃省个别装备制造企业拥有优势产品,但总体来看高端产品还是比较缺乏,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研发体系。目前,甘肃省大多数装备制造企业主要依赖引进、吸收、再创新,对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较弱,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升级缓慢。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细分行业差异较大。甘肃省装备制造大型企业基本按照全生产要素的模式发展,而中小企业则规模不足,生产要素短缺。产业大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而价值链高端的产品较缺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1.3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策

(1)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的融合甘肃省制造业分布不均匀,呈现各自为政的态势,若能发挥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的联动作用,不仅可以扩大服务业的范围,而且可以有效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加强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发展需抓住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集中精力攻克技术难关,并通过服务业为装备制造业提供良好的设计。通过积极构建各级工业设计中心和行业技术中心,可为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新品研发、成果宣传、品牌建设等发挥积极的作用。

(2)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完善创新服务体系甘肃省装备制造企业的员工制度、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需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办法和科学的激励机制。建立以装备制造企业为主体,各科研院所、研究机构、相关服务业相结合的创新机制;建设从产品研发、成本控制、加工生产、技术培训和产品检测等多方面的支撑服务体系,培育一批高水平、高标准的部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鼓励跨区域、跨行业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和技术合作机制,积极支持联合攻关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技术难题;有效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水平,积极推广科研成果并应用于装备制造业的产品研发中。

(3)优化结构配置,培育装备制造企业集群,促进两化融合积极优化资本要素配置,为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创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资本,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平台。有效完善技术要素配置,利用高新技术改造装备制造业,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改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和工作效率,实现“引进消化再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转变。培育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群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加速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设计、研发、生产、营销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发展,有效促进两化的融合。

2工业设计服务平台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推动下,国内建立了数个部级工业设计中心,使得工业设计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设计专业机构1200多家,从业人员约30万,年产值约300亿。从区域分布来看,工业设计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型制造企业的工业设计机构已达200多家。

2.1甘肃省工业设计服务平台的发展现状

甘肃省工业设计起步较晚,无论是大型装备制造企业,还是众多中小企业,对工业设计的认识还不到位。多数企业对工业设计仅仅理解为造型设计,没有认识到工业设计在品牌形象、人机分析、虚拟仿真和受力分析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甘肃省工业设计发展中,2010年由兰州理工大学发起,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批准成立了甘肃省工业设计专业委员会。同年兰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联合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成立了兰州市工业设计创新服务联盟,为装备制造业和工业设计的结合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为服务平台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工业设计专业委员会创建了甘肃首个工业设计信息网站平台,服务联盟现建设了兰州工业设计创新服务平台。

2.2甘肃省工业设计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美国哈弗大学的迈克尔提出价值创造是由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和运输等过程完成的,该过程称为价值链。在装备制造业中,工业设计渗透到装备制造业价值链的全过程中,其包括利用工业设计技术和方法对产品进行外观设计、结构优化、功能定位、文化内涵赋予和情感体验设计等一系列活动。目前是甘肃省贯彻落实“工业强省”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机遇期。甘肃省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传统产业做优、支柱产业做强、新兴产业做大的三大战略,都需要依靠工业设计提升产品的外观、性能和品质,以此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企业的竞争力。因此,针对目前发展现状,构建面向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工业设计服务平台势在必行。工业设计服务平台可有效集聚装备制造业相关的企业、科研高校、设计机构、设计个体和原材料提供商等,为他们提供便捷的相关服务,将尽可能地利用一切设计资源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2.3面向装备制造业的工业设计服务平台建设框架

面向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工业设计服务平台以兰州为立足点、以甘肃为重点服务范围,为甘肃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相关的信息、人才、技术、方案和设备等资源,包含公共技术研发与信息共享服务、设计创新与资源引进服务、成果推广与交易服务、人才培养与培训服务、成果评价与测试服务等,将为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相关的机构提供一个综合的、全面的、有效的服务平台。

2.4建设工业设计服务平台的技术手段

服务平台将采用主流的J2EE应用框架,B/S三层体结构,可兼容多种工业设计应用服务,实现系统的跨平台运行,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兼容性和扩展性。对政府、企业和高校等不同用户,设定不同类型的用户权限,提高服务平台的安全性。

3结语

装备制造业论文篇(2)

1.1“两业”协同互动的市场化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市场交易手段来完成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服务活动外部化过程。企业服务活动的外部化可使企业更加专注于核心业务,降低经营成本,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种形式:①剥离独立出服务部门形式。在这种模式下,实力雄厚的装备制造业企业中的一些服务能力随着企业的壮大而不断地壮大,且服务水平、专业化程度都比较高。在满足了本企业的服务需求后,还剩余较多的服务能力,为了更好的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率,这类部门可考虑从装备制造业企业中剥离独立出来,成立专业的生产企业。它不仅可以为原装备制造业企业本身提供生产,还能为其他此类服务需求企业提供生产业。同时,随着业务量的不断扩大,还能形成规模效应,从而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②企业服务活动外包形式。这种形式主要表现为装备制造企业终止一些本来由自身内部部门而提供的与核心业务关联性较小的非战略性环节服务活动(如物流、IT服务、会计等),转为运用市场交易机制,引入企业外部的独立的生产企业来提供相关服务,从而降低装备制造业企业自身的经营成本,提高核心业务的凝聚力。同时,也扩大了生产企业的业务量,便于其形成规模效应。

1.2“两业”协同互动融合模式随着世界经济与产业的发展,装备制造业企业与生产企业逐渐呈现出边界模糊、相互融合的趋势,“两业”的产品特性、组织特征、产业边界等方面逐渐模糊。“两业”协同互动融合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形式。①服务制造化形式。生产业凭借着与制造业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以及制造业的工业化模式,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提高服务活动的交付效率、扩大规模,并呈现出大量的制造业类的要素(如:资本密集、流水线生产、大规模定制生产等)逐渐向制造化方向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在这种发展趋势与市场环境下一批主动性强、规模较大的生产企业,开始占据产业链中较高端的位置。这些生产企业不仅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服务,而且也为其他生产企业提供服务,同时向产业链后向进行延伸,逐渐形成装备造业产业链上一体化趋势较强的生产功能企业,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一体化的服务,发挥生产业的功能优势。②装备制造服务化形式。与此同时,一些实力强劲的装备制造企业在成长中,自身服务能力、服务化水平都在不断提高,进而逐渐转变为提供生产的供应商,而不再是单纯的装备制造企业,并再次模糊了“两业”的界限。这几种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的协同互动模式并非是按照产业发展、经济进程阶段等标准进行划分的,而是可能共同处在同一时期的。在一个装备制造业企业中也可能同时包括着剥离独立服务部门、企业服务活动外包等多种“两业”协同互动的市场化模式。同时,各种模式之间也没有优劣之分,每种模式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企业类型。

2装备制造企业与生产企业协同发展路径模式分析

2.1转型模式:加快装备制造业企业服务化发展进程根据上述分析,“两业”之间的界限随着产业发展的进程越来越模糊,呈现出服务业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向。具体来说,装备制造业服务化有两种形式:①业务主体转型。实力强劲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向能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供应商转型;②价值链转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抓住升级机遇,逐渐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实现价值链升级。实现方法如下:①政府积极引导实力强劲的装备制造业企业进入行业关联度较高的服务行业,向服务化方向转变,加速产业融合发展,逐渐成为技术研发、工业设计、品牌打造、营销策划、网络构建等关键的综合供应商。②政府扶持装备制造业企业逐步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发挥其自身的品牌、设计、研发、网络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从单纯装备制造企业向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转型。③政府针对装备制造业企业服务化项目建立适当规模的专项引导基金,对服务化转型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困难给予补助。并对于转型效果显著、具有示范作用的装备制造业企业给予公开表彰、奖励、推广。

2.2剥离模式:鼓励装备制造业企业逐步进行服务活动剥离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专业化经营的趋势,装备制造业企业剥离服务活动是未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而漫长的趋势。具体操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专注核心竞争力,逐步剥离非核心业务。实力强劲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在进一步凝聚和培育核心业务环节的同时,可将非核心服务活动逐步剥离。对于自身服务能力强的服务部门,可剥离出来成立专业的生产业企业;对于自身并不擅长的服务,可转包给专业的生产企业,并与之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使得装备制造企业更容易集中资源进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②政府引导、扶持生产企业的快速发展,提高服务提供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形成规模效应,更好的为未被剥离服务的装备制造企业提供高水平的专业化服务。③发挥税收杠杆的调节功能,引导装备制造业企业进行“主辅分离”。如明确“主辅分离”后的税负,如果高于分离前的,对于高出部分,政府给予适当的减免、补贴。

2.3升级模式:促进生产企业与时俱进,升级换代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有着浓厚的血缘关系,实现生产企业与时俱进的产业升级、完善服务体系,会为装备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政府引导生产企业实施服务业制造化转换。加速生产企业在运行中更好地融入“制造业元素”,促进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帮助企业进行知识产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的保护,在保持拓展服务活动大规模定制的同时,突出个性化发展。②政府设立适当规模的专项资金,鼓励生产企业进行创新(商业模式、服务界面、服务内容、服务技术等方面)。同时,利用专项资金支持服务业支撑平台建设,对于列入重大项目建设平台的,从专项资金中按比例给予扶植。③建立和完善装备制造业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采取多种形式,拓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大力培育与扶植中介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

2.4外包模式:推动装备制造业企业生产外包顺应国际形势,主动抓住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剥离的的机遇,推动装备制造业企业生产外包。具体措施如下:①鼓励各类生产企业在产业组成服务联盟,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共同承担复杂性高的大型订单。②政府加大税收支持力度,培育本地区生产企业发展,如当本地装备制造业企业与本地区生产企业合作时可减免一定税额。③打造公平竞争的透明市场环境,落实国家、省、市各级政府颁布的政策,维护经济机构间的信任和政府机构的诚信。

3结束语

装备制造业论文篇(3)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升级;生产业;互动关系;影响因素

一、相关研究综述

生产业的发展是以装备制造业的需求为前提基础的,而装备制造业又依赖生产业来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装备制造业升级与生产业的互动是实现两个产业快速发展、经济快速增长的必然选择。二十 世纪90年代末,全球价值链理论被引入到产业结构升级分析框架中Hum-phrey,Schmitz提出了一种以企业为中心、由低级到高级的产业结构升级的四个层次把从一个特定价值环节中获得的能力应用于新的领域或转向一个新的全球价值链。[1]Paolo以二十世纪90年代OECD国家为样本,研究发现: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基础和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2]Guerrieri 和 Meliciani使用法国、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投入产出表来分析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在现代服务业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中间需求对现代服务业有很强的拉动作用。[3]邹华、林丹提出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分析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技术升级的模式及对策。[4]李园园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辽宁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共生行为模式。[5]隗斌贤提出了信息技术是促进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互动融合的重要力量,提升生产业的服务方式,并服务于高端装备制造业。[6]綦良群、李庆雪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发展的动因,过程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发展对策建议。[7]

二、装备制造业升级内在动力及外部条件分析

(一)产业升级的内在动力

1.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是建立在知识与技术基础之上且随着技术创新而不断变化的演进过程。技术创新多种多样,既有原始创新,也有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创新。通过技术结构高级化来直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使经济增长不再是简单的内部循环,而是一种内部结构层次质的变化。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是通过技术结构影响产业结构来实现的。装备制造业是技术性很强的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载体,因此,技术结构升级是装备制造业升级的核心和主要动因。

2.要素供给。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供求情况都是受比较利益驱动的,由于趋利性的存在使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外在拉力和内在推力的双重作用下往往由利益比较低的行业流向比较利益高的行业。一方面,生产要素都有追求自身较高收入的倾向,导致生产要素从低收入行业流向即期报酬水平较高的行业;另一方面,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都有一个配置最优问题,在即期劳动报酬相同的情况下,生产要素会流向预期劳动报酬较高的行业。

(二)产业升级的外部条件

(1)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推动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国际贸易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弥补比较劣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装备制造业产业的升级。国际贸易所导致的装备制造生产的专业化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大大促进自身优势产业的发展。通过参与国际贸易,产业结构也不断趋于高级化。同时,通过出口导向战略,依托制成品出口阶梯的递进,也实现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2)国际投资。国际投资推动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一是技术转让和扩散。作为产业升级的决定性因素,外资的技术转让和扩散是其产业带动效应的核心,存在着外资流入,技术溢出,产业升级的运行机制。主要表现在当地企业通过效仿提高其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 更有效地使用现有的技术和资源,从而加速企业技术改造,促进竞争力提高, 使东道国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寻求更有效的新技术,从而促进技术进步。

三、装备制造业升级与生产业互动关系分析

(一)装备制造业产业的升级引起生产业的发展

生产业企业的发展壮大与否取决于装备制造业对生产业的需求,所以装备制造业是服务业或生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升级,生产业就失去了需求来源也就更谈不上发展;这一理论可以概括为需求主导理论,这种观点认为: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没有制造业部门对生产业部门的需求,生产性部门就不可能得到发展。

(二)生产业是装备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以知识密集型和科技密集型为代表的先进的生产业源源不断的投入,才会使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和发展。这一理论可以概括为供给主导理论,该理论强调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是制造业效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要想做大做强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必须首先发展生产业。

(三)装备制造业升级与生产业之间是一种互动、共生的关系

这一理论是对前面需求决定理论与供给主导理论的一种结合,这一理论认为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呈现相互互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这一理论可以概括为互动论,随着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和制造业已经卷入了高度相关和补充的阶段,两者呈现的是一种唇齿相依,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四)装备制造业升级与生产业之间呈现出一种互相融合的趋势

这是基于两者之间互动理论的基础上对两者之间关系更加深入的研究,可以把这种理论概括为融合理论。二者出现融合趋势。也就是说在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内部出现了生产的产品是为了生产业服务的,以知识与技术为代表的生产业越来越多的融入到装备制造业当中。这一理论将成为未来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两者之间关系在未来发展的方向,也将成为未来研究两者之间关系的重点。

四、装备制造业升级与生产业互动影响因素分析

(一)技术因素

在装备制造业升级核心技术方面,要培养其原始创新能力,努力掌握若干可以与发达国家竞争的前沿核心技术,改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在重点技术领域,要强化集成创新能力,走融合创新模式,在多个产品方向上发展能与发达国家抗争的关键技术,推动装备制造业升级与生产业发展。装备制造业升级与生产业互动发展要在强调自主创新的同时,对未来具有高附加值潜力的战略性产业,采取模仿创新模式,强调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二)市场因素

一个地区市场发育的状况和变动趋势,对其装备制造业升级与生产业有着最直接和重要的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的市场状况总体上看是好,但问题仍不容忽视。在我国占有很大比重的国有企业及集体企业由于经营管理水平低下,且负担过重,不仅影响了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的研究与投入,而且技术创新活动也大打折扣。不规范的市场环境无法形成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激励,严重制约了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的升级。

(三)政策因素

政策是影响装备制造业升级与生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政府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在法规方面,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规范等来调节的各个环节,理顺创新的渠道,促进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和创新扩散和升级。总之,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装备制造业升级与生产业的发展,各因素密不可分,并不是相互独立。

(四)资金因素

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装备制造业升级与生产业互动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吸引外资和社会集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实现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建立吸引外资与民间资本进入装备制造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外资与民间资本增加对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的投入;加大金融资金对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力度。

五、结论及建议

基于前文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的研究结论,一方面应该坚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并行发展,因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会拉动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生产业的发展会促进装备制造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二者缺一不可;另一方面是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之间是动态的互动发展关系,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二者的良性互动,因此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促进二者间的良性互动发展。

(1)优化装备制造业升级。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加强装备制造企业的战略重组,扶持发展配套产业,实施产业链招商。(2)提升生产业水平。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生产集聚式发展,培育重点行业,促进生产业发展。(3)促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发展。完善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模式,发展生产业, 提升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构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的信息和政策平台。

参考文献:

[1]John Humphrey,Hubert Schmitz. How Does Znsertion

in Global Value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s[J].Regional Studies,2002,36,(9).nal

Competitiveness in Producer Services[R].Paper

prepared for the SETI meeting in Rome,2003.

[2]PAOLO GUERRIERI,VALENTINA MELICIANI.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 [J].Structure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05,(16).

[3]邹华,林丹,于雪松.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模式 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

[4]李园园.辽宁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发 展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1.

装备制造业论文篇(4)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市场集中度;CR4;CR8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1)06-0032-06

收稿日期:2011-04-1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08&ZD040)

作者简介:唐晓华(1956-),男,广西桂林人,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方面的研究。E-mail:xhtang818@yahoo.省略

李绍东(1983-),男,山东聊城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经济方面的研究。E-mail:装备制造业为各行业提供生产必需的技术装备和重要零部件,使生产要素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部门聚集,推动了其他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在技术层面上决定了众多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我国正处在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巨大,但这也带来了装备制造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偏低,而且我国的装备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低、自主产权少、单机制造能力强、系统集成能力弱、国内市场占有率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弱等问题,尚不具备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竞争的能力。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出现疲软,迫切需要通过加快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整合提高市场集中度,发展一批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因此,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通过市场集中度准确界定装备制造业的市场结构,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产业政策的制定以及骨干企业的联合重组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引言

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的战略产业,是整个工业的核心和基础。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87―2008年)的统计数据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可知,1994年之前,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机械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其他计量器具制造业6个两位数产业部门。自1994年起,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7个两位数产业部门。仪器仪表及其他计量器具制造业更名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内部所包含的部门不变。自2004年起,普通机械制造业更名为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更名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内部所包含的部门分别不变。

二、文献回顾

市场集中度衡量的是某一类产品或服务市场中企业规模的分布情况,这一概念有时也被称为“卖者集中度”或“产业集中度”。从Bain[1]在1959年系统提出构成传统产业组织理论核心内容的SCP分析范式开始,市场集中度就作为重要的市场结构变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早期的经验研究中,最常用的市场集中度指标是m个企业集中度(CRm),即最大的m家企业的市场份额之和CRm=s1+s2+……+sm,其中最常用的是4企业集中度(CR4)和8企业集中度(CR8)。另一个常用的市场集中度的衡量指标是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srchman Index,HHI),即一个市场内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HHI=s21+s22+……+s2n,其中si为企业i的市场份额。计算市场份额时,衡量企业规模的指标有产出、资产、劳动力和增加值,一般来说,在产品市场中以销售量衡量企业规模;在劳动力市场中以雇员数量衡量企业规模;在物料市场中以物料数量衡量企业规模;在资本市场中则以资产衡量企业规模[2]。除CRm和HHI之外,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也被用来衡量市场集中度。

CRm适用于寡占程度的衡量,但却不能准确反映长尾型(Long Tailed)市场的竞争状况[3]。与CRm相比,计算HHI需要这个产业中全部企业,或至少全部大企业的信息,通常只有普查数据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而且,HHI是一个纯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量,与CRm相比难以解释,但其优势是能够反映出更多市场结构的信息。许多学者使用CRm是因为它们可以从政府提供的数据中获得,许多研究已经发现各种替代的市场集中度指标与它高度相关,但即使在高度相关的集中度指标中做出选择也会影响所得到的结论[4-5]。

国内学者通过计算CR4、CR8或HHI对不同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了研究。孙玉梅[6]对保险业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保险业市场集中度过高,属于极高寡占型竞争态势,造成我国保险业市场集中度过高的主要原因是历史沿革、必要资本量壁垒和政策性壁垒。李艳等[7]利用修正后的HHI对2001―2006年高技术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制造业的HHI指数数值偏小且普遍呈下降趋势,高技术制造业市场集中度偏低,产业组织结构也较为分散。陈小毅和周德群[8]通过对1979―2008年我国煤炭行业市场集中度CR4和CR8的测算,发现2008年煤炭行业出现类似寡头竞争的趋势,并根据我国煤炭行业的特殊性,提出包含产业集中度、供需基本面和安全研发投入等关键要素决定产业绩效的理论模型。

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也同样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刘佳等[9]通过对2002―2003年的CR4和CR8实证研究发现,我国装备制造业6个子行业目前的产业集中度(CR8)基本都低于20%,刘佳等的研究并没有包含金属制品业。有些产业集中度甚至低于10%,属于原子型市场结构,并且指出寡占型市场结构才是适应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理想态势。胡静寅[10]通过测算2002―2006年装备制造业的CR4和CR8发现,装备制造业中除了交通设备制造业之外,其他行业的CR4都小于30%,CR8都小于40%,属于原子型行业或低集中竞争型行业,而且各行业中原子型产业的比重均较高,市场呈高度分散状况。郭春丽[11]对2007年4企业集中度的研究同样表明,装备制造业属于原子型的市场结构。从以上文献来看,虽然都得出了装备制造业属于原子型市场结构的相似结论,但计算的都是两位数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从市场界定来看过于宽泛,两位数产业内的产品并不满足替代性的要求,所以以上结论都大大低估了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水平。

三、实证分析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市场集中度测算的一个严重问题是没有使用恰当的市场定义或产业定义而出现偏差,与一个产品相关的经济市场应包括显著约束该产品价格的所有产品[12]。产业定义的理论基础是需求的可替代性――产业似乎主要是一种需求意义上的概念――它是一组产出群体。Bain[13]指出,产业组织学所研究的产业是生产具有高度替代性的产品的企业群,对大多数买者而言,群体内各种产出之间一般都是高度的替代品,而群体内的各种产出是所有其他产出的低度的替代品。Bain[1]从其样本中抛弃了那些地理或产品边界看起来并不合理的官方定义的市场,将其样本数量从149个减少到83个,随后的学者大多数不愿意牺牲如此多的自由度以获取定义良好的市场。一个市场中应当包含所有相近的替代品,而不包含所有的非替代品。界定市场的关键变量包括可替代性、产品和地理位置,需求交叉价格弹性可用来定义可替代性,如果两种商品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高而成为相似的替代品,则被认为属于同一市场[14]。尽管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的概念明确而合乎逻辑,但实际应用这一标准需要估计被纳入某个产业的所有产品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也需要决定需求交叉价格弹性达到什么值时,才能把有关产品归到同一个产业中去。但前者的数据一般不可获得,后者的问题则需要一个价值判断,而理性的读者对此的价值判断也会不同[15]。本文选择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的4位数产业作为研究的基础样本来分析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内产品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高而成为相似替代品的市场界定要求。本文使用中国产业分析平台提供的每个4位数产业中前几家企业的市场销售额数据,计算2004―2007年装备制造业的200个4位数产业的4企业集中度(CR4)和8企业集中度(CR8),删去无法获得数据或无法计算的产业,最终选择176个4位数产业作为样本。

2.描述统计及变动趋势分析

(1)2007年装备制造业市场集中度描述统计分析

根据176个4位数产业的CR4和CR8数据分别计算装备制造业及其包括的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描述统计量,具体数值如表1所示。

表12007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集中度(CR4/CR8)描述统计表

由表1可以看出:第一,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的市场集中度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CR4超过50%,CR8超过70%,CR4和CR8都接近于对称分布,CR4的分布呈略微右偏态势,CR8的分布呈略微左偏态势;从变差系数和极差来看,CR4和CR8分布的离散程度都比较大。第二,从装备制造业的7个子行业比较来看,市场集中度最高的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最低的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从均值和中位数的比较来看,基本都呈对称分布;从变差系数和极差来看,分布的离散程度最高的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最低的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这也说明了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整体处于很高的水平。第三,从7个子行业CR4和CR8的最大值来看,每个子行业都存在等于或接近于100%的4位数产业,说明我国装备制造业中的一些产业部门企业数目很少(≤8),具有很高的市场集中度。

(2)2004―2007年装备制造业市场集中度变动趋势分析

我们以CR4为例,计算出每个4位数产业2004―2006年CR4的平均值CR4(04-06)与2007年的CR4(07)进行比较。其计算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CR42007年比2004―2006年有较大提高,由31.29%上升到55.13%;从装备制造业7个子行业来看,CR4都呈快速上升态势,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为专用设备制造业,由30.40%上升到62.61%,增长幅度最小的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由37.02%上升到50.96%。

3.装备制造业的市场结构类型界定

在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于1933年不谋而合地提出了垄断竞争理论,彻底否定了要么垄断、要么竞争这样一种极端和相互对立的观点,认为在现实世界中,通常是各种形式和不同程度的竞争与垄断交织并存,并根据垄断因素的强弱把市场划分成从完全竞争到独家垄断的四种不同类型的市场结构[15]。植草益[16]等著名学者在对本国不同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将不同垄断和竞争程度的市场结构进一步具体化为实用性更强的不同等级的竞争型和寡占型市场结构,并界定了与每种市场结构相对应的CR4和CR8的取值范围。由表2可以看出,植草益的分类较贝恩更粗略,从CR8的范围上来看两者基本趋于一致。

表2贝恩与植草益的市场结构分类标准比较[16-17]单位:%

市场结构类型贝恩的分类标准CR4CR8植草益的分类标准

CR8极高寡占型CR4>75―CR8>70高集中寡占型65

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结构的界定以贝恩和植草益的分类为标准,根据表1中2007年CR4 和CR8的均值来直观判断,装备制造业整体的市场结构判定结果如表3所示。

表32007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结构判定表当按照贝恩的分类标准进行判断时,会出现CR4 和CR8的界定结果不一致的情况,但两者差异不大,出现不一致时表3以CR8 的分类标准为主。

产业名称CR4CR8贝恩的分类标准植草益的分类标准装备制造业0.550.70中(下)集中寡占型中、高寡占型金属制品业0.540.69中(下)集中寡占型中、高寡占型通用设备制造业0.460.64中(下)集中寡占型中、高寡占型专用设备制造业0.630.79中(上)集中寡占型极高寡占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550.69中(下)集中寡占型中、高寡占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440.59中(下)集中寡占型中、高寡占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510.63中(下)集中寡占型中、高寡占型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740.86高集中寡占型极高寡占型

根据贝恩分类标准中的CR4 和CR8的区间范围,利用装备制造业及其7个子行业下的4位数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数据,分别建立CR4 和CR8的联合相对频率分布表,如表4和表5所示。

表42007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集中度(CR4)联合相对频率分布表单位:%

表52007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集中度(CR8)联合相对频率分布表单位:%

虽然根据贝恩的分类标准,由表3可以看出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的市场结构为中、高寡占型,但从表4和表5的相对频率分布可以看出,装备制造业及其7个子行业在每一种市场结构类型中都有一定数量的4位数产业分布。以表4为例,装备制造业中有27个4位数产业为竞争型市场结构,占总数的15.34%;有14个4位数产业为低集中寡占型市场结构,占总数的7.95%;有37个4位数产业为极高寡占型市场结构,占总数的21.02%;其余为中、高寡占型市场结构,占总数的55.69%。从装备制造业的7个子行业来看,大部分的4位数产业市场结构类型分布集中在中、高寡占型,与表3的判断结果基本一致。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应用176个4位数产业的4企业集中度(CR4)和8企业集中度(CR8)数据,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及市场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第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整体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176个4位数产业的CR4均值超过50%,CR8均值超过70%,而且CR4和CR8分布的离散程度较大。第二,通过计算2004―2006年我国装备制造业CR4均值,与2007年比较可知,2007年整体市场集中度比前3年有较大幅度提高,而且从装备制造业的7个子行业来看,市场集中度都呈现快速上升态势。第三,根据贝恩及植草益的市场结构分类标准,2007年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为中、高寡占型市场结构,从其7个子行业来看,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分别属于中(上)集中寡占型和高集中寡占型市场结构,其他5个子行业都属于中(下)寡占型市场结构,这与刘佳、李宏林、张舒、胡静寅和郭春丽得出的装备制造业属于原子型市场结构的研究结论有很大差异。

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市场结构来看,除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之外,其余5个子行业都属于中(下)集中寡占型市场结构,而从发达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经验来看,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是装备制造企业的未来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规模经济,发挥技术创新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目前国外的装备巨头如通用电气、西门子和三菱都具备总承包、集成和研发制造等综合服务能力,但国内大多数装备企业还以制造加工甚至简单组装为主,整体竞争力不强。对于我国的装备制造业来说,一方面迫切需要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利用信贷、税收、资本市场等支持和优惠政策以及必要的行政协调,根据国务院2009年3月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制定鼓励境内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重组的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富余人员安置、债务核定与处置、财税利益分配等问题;对重组企业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长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以及申请贷款等予以支持;对境内企业并购境外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可给予相关项目贷款贴息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开展境内外并购贷款业务。通过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提高市场集中度,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外延式收购来做大做强,鼓励装备制造企业之间、关联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联合重组,逐步形成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另一方面还要以市场为纽带,大力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积极引导专业化部件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参考文献:

[1]Bain,J.S.Industry Organization[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59.

[2]乔治・J.施蒂格勒.产业组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唐晓华,苏梅梅.产业过度竞争测度基准及聚类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6):29-35.

[4]Kwoka,J.E.Does the Choice of Concentration Measure Really Matter?[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81,(29):445-453.

[5]Sleuwaegen,L.,Dehandschutter,W.The Critical Choice between the Concentration Ratio and the H-Index in Assessing Industry Performance[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86,(35):193-198.

[6]孙玉梅.中国保险业市场集中度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81-83.

[7]李艳,罗能生,谢里,等.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的测算[J].统计与决策,2009,(11):109-111.

[8]陈小毅,周德群.中国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10,(2):80-89.

[9]刘佳,李宏林,张舒.中国装备制造业市场结构:理论和实证――基于产业集中度的探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2):17-19.

[10]胡静寅.市场结构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2):42-46.

[11]郭春丽.我国制造业集中度的变化趋势、影响因素与有序整合[J].改革,2009,(8):119-124.

[12]Carlton,D.W.,Perloff,J.M.Moder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M].Addison Wesley,2004.

[13]Bain,J.S.Relation of Profit Rate to Industry Concentration:American Manufacturing,1936―1940[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1,65(3):293-324.

[14]威廉・G.谢泼德,乔安娜・M.谢泼德.产业组织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5]斯蒂芬・马丁.高级产业经济学[M].史东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装备制造业论文篇(5)

关键词: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多元化;课程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054-02

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传统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是一门知识面广、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主干课,它将机床设计、夹具设计、工业自动化、工业机器人等内容合为一门课程,构成新的课程体系。[1]随着装备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传统课程教学越来越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第一,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泛而不精,不能紧跟时代步伐,缺少新装备、新技术和新材料方面的知识,不利于学生创新研究能力的培养。第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或不足,仍然以教师的填鸭式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由于部分教师自身实践能力较弱,理论教学的效果很差,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第三,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对实践环节的重视不够,学生缺少亲自动手实践的训练,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弱。这又反过来影响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第四,传统的课程教学考核方法相对简单,一般将平时考勤、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这种考核方法不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努力提高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能力,学生只会在考前突击背概念,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上述问题,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机械教研室全体教师总结多年的任教经验,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各种日益涌现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了一套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多元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以弥补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不足,从多角度、多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2]

二、“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增加专业特色内容和学科前沿知识,优化课程教学的内容;通过应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和增加综合实践环节,优化课程教学方法;通过引入多种评价体系,完善课程考核模式,从而变单一的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为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具体执行方案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多层次的课程教学内容

(1)重视理论基础知识。理论基础知识不会因新装备、新技术的产生而过时,坚实的理论基础是一切工业生产活动的最根本的条件,因而是学习的重点。例如在讲授机床设计时,金属切削机床设计的基本理论,如机床的工作原理、几何表面的形成原理和机床的成形运动等,是学习的重点。在讲授夹具设计时,机床夹具的六点定位原理,完全定位、不完全定位、过定位和欠定位等基本概念是讲课的重点。

(2)增加专业特色内容。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于2011年购买慧鱼模型,建立了机器人创意实验室。根据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在工业机器人设计模块,增加了慧鱼模型教具内容的学习,主要讲述如何利用慧鱼模型进行机器人的制作和控制。慧鱼模型是由德国发明家Arthur Fischer博士于1964年在其专利“六面拼接体”的基础上发明的。[3]慧鱼模型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无限扩充、反复拆装,可逼真表现机械系统的构成和控制的过程及其控制的原理,便于对机器人原理、组成、控制的全面认识。

(3)加强学科前沿知识。机械制造装备发展日新月异,学生毕业后会碰到非常先进的机械制造装备,为了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学科前沿知识变得非常重要。通过请工厂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开设讲座和组建学习小组,与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师一起申报学生科研立项等方式,了解最新的机械制造装备动态,主动参与学科科研研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开展多元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由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组成。传统的“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教学在理论教学环节上,以教师的“填鸭式”教学为主,而且授课内容重点不突出;在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以一些验证性实验为主。针对这种情况,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实施的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几种:

(1)启发式理论教学模式。“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教学内容非常多,如果照本宣科地讲,不仅教师和学生很累,而且授课的效果很差。如果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传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启发式教学,同学们对于过定位的优点有了很直观的认识:过定位可以提高稳定性。

(2)课程网站式理论教学模式。“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为了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在学校校园网的天空教室处建立了“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网站。课程网站上不仅有教师上课的PPT电子教案、动画、视频等,还有大量扩充的资料,比如典型机床传动系统与结构动态演示Flas、加工中心刀库及换刀动作等视频资料、组合机床夹具方案图库、慧鱼模型作品展示、学生科技作品图片及PPT等。课程网站还可以进行网上作业布置与批改,远程作业辅导与讨论,并设有习题库,方便学生自我学习与提高。课程网站式理论教学模式有效缓解了目前教学内容多,而课时相对不足的矛盾,促进了学生对机械制造装备课程内容广度和深度的拓展。

(3)双语教学式理论教学模式。双语教学既可以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能较好地提高专业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4]目前苏州科技学院与英国南威尔士大学合作办学,办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1国际班,前3年在苏州科技学院学习,最后1年在南威尔士大学学习。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开展双语教学变得非常迫切。目前针对国际班学生,制作了双语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教学;请南威尔士大学的教授和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英文水平高的教授做学科前沿的专题英文报告;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全英文的报告,自选题目,并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论一个PPT,在课堂进行陈述。双语教学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英文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4)综合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结合工业机器人设计教学的要求与慧鱼模型的特点,组建了慧鱼模型综合创新实践平台,增加综合创新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慧鱼模型综合创新实践平台包括机械构件、电气构件、气动构件、传感器、电脑控制器和配套计算机应用软件。以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主题为创新设计的选题方向,学生自己利用慧鱼模型综合创新平台,搭建自己的机器人来完成创新设计大赛主题所要求的功能。通过使用慧鱼模型综合创新平台,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而且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创新思维能力,也提升了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实践教学的质量。

(5)基于项目驱动的科研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项目驱动教学法来源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5]基于项目驱动的科研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是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这一教学模式尤其适合对科研有兴趣的同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按照自愿和优势互补的原则,将有科研兴趣的同学每3~4人组成一个科研小组,每个小组通过自己查询资料,提出所要研究项目的题目,教师负责判断这个题目是否具有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教师把每个小组比较可行的题目,报学校的学生科技立项。有了一定的经费支持,以项目为载体,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小组组员间的团队合作能力。

3.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考核手段

多元化的“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教学考核手段,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结合苏州科技学院课程教学情况,将课程教学考核分为五大类:

(1)日常课堂教学考核。日常课堂教学考核从上课出勤、课堂问题回答、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按百分制给出分数。日常课堂教学考核重点考查学生上课的纪律性、讨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的认真程度等。

(2)英文论文大作业考核。英文论文大作业考核是双语教学效果的考核,主要从英文论文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英文写作是否有语法问题、课堂陈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按百分制给出分数。英文论文大作业考核重点考查学生的英文检索能力、英文写作能力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等。

(3)综合创新型实践考核。综合创新型实践考核从实践题目的拟定、实践操作、实践总结、实践报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按百分制给出分数。综合创新型实践考核重点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

(4)科研创新型实践考核。科研创新型实践考核只针对部分有科研兴趣的同学,因而考核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加分因素。科研创新型实践考核从实践题目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实践装置、方法的合理性、实践结果的实用性、论文的规范性等方面综合评定。对于科研创新型实践考核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可推荐参加各类竞赛,在学校奖学金评定中得到加分,甚至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5)期末考试考核。“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作为一门核心专业课,期末考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考核方式。期末考试考题包括理论基础知识题、综合实践分析题和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开放式、探究式的题目。通过加大对实践环节在期末考试考核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三、结语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利用课堂启发式教学、课程网站教学、双语教学、综合创新型实践教学和基于项目驱动的科研创新型实践教学,整合了多种教学要素,解决了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模式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考核手段,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教学与科研的结合,重视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关慧贞,冯辛安.机械制造装备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1.

[2]王立达.成人教育多元化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120-122.

[3]肖晓萍,廖青.“慧鱼”教具在大学生创新教育中的探索性研究[J].高教研究,2006,79(2):36-37.

[4]林颖,曾志新,朱敏,等.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探索,

装备制造业论文篇(6)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微笑曲线;转型升级;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03

0 引言

装备制造业作为山东省的经济支柱,国家与政府出台多个政策支持其发展。山东省于2016年4月份提出,将在未来十年内重点发展壮大10大装备制造业,打造山东优势产业链,抓住“一带一路”机遇,促进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针对山东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当下的社会环境,文章将基于微笑理论就装备制造业产品研发与销售两大环节进行探索研究,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法,加快装备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

1 微笑曲线理论

微笑曲线理论是施振荣于1992年提出的,它以抛物线的形式直观的表现了产品研发、加工制造、销售三个环节附加值的高低,其中加工制造环节所创造的附加值水平最低。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撑,大多停留在加工制造环节,这一环节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利润空间低。将微笑曲线作为装备制造业装型升级的基础,首要任务就是从微笑曲线的中间环节向两端发展,推动装备制造业的产品研发以及产品的销售。

2 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2.1 装备制造业的概念

“装备制造业”是中国特有的,世界其他国家并没有提出装备制造业这个概念。装备制造业,又称“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各类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生产活动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产业的总称。它包括普通机械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及专用机械制造业7个大类185个小类。建立健全强大完善的装备制造业,能实现国内机械生产基本自足从而掌握自身经济建设的“脉搏”,是实现国家工业现代化,稳步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根本保证。

2.2 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1)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比重大。山东省是工业大省,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已形成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成为山东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数据显示,2014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88.3%,增速比2013年上涨01个百分点,无论规模总量还是经济效益,均居全国第二位。

(2)投资规模扩大,充分吸收利用外资。中国进出口银行山东省分行表示将全力支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并于2016年签署协议。2015年山东省国民经济统计公报中数据显示,山东省的对外经济在利用外资方面平稳增长,其中制造业到账外资98.3亿,增长83%。

(3)装备制造业标准水平不断提升,与国际之间的接轨程度进一步提升。国际标准转化率为70%,重大装备国产化程度大幅提高,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94.3%,产品整机质量与可靠性水平明显提升。

(4)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力争打造高端装备“国家队”。《行动纲要》提出“十十八”战略任务框架,山东省未来10年将发展壮大高档数控机床和海洋工程、机器人、高新技术船舶等10大装备制造业,组织实施8大专项工程,培育提升食品、家电、纺织服装和建材等10大特色优势产业,紧抓“一带一路”机遇,大力建设一批境外制造业合作园区,并在土地供应方面放宽政策,用地指标要优先用于确实需要新增用地的制造业优质技改项目。

3 装备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山东企业人才近千万,装备制造业缺口最大。截至2015年底,山东人才资源总量高达1477万人,其中企业人才达978.8万,装备制造业对人才需求量最大。从数据分析,“人才马太效应”更加凸现,欠发达地区人才匮乏,优秀人才仍不断外流。在人才存量中,我省人才质量不高,初级专业技术人才286.0万人,占55.7%,高级仅占9.2%。从行业看,装备制造、能源资源等需求较大,分别占总需求的22.5%、18.7%。

(2)规模总量较大,产业结构偏重,对资源和能源存在较强的依赖性。2014年原煤生产总量为15220.4万吨,仅制造业消耗煤炭高达24362.3万吨,原煤产量供不应求,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2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占20.8%。高能耗带来的是行业的高成本,随之而来的是价格的提升与利润空间的缩小。

(3)装备制造业产业门类齐全,但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较低。装备制造业一共包括7大类185小类的产业范围,范围广,涉及行业多,但是其中大多数行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使用的多为传统技术,用于新技术、新能源的研发技术不足,对于高新技术核心的研发应用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4)省内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但国际市场竞争力相对不足,外向度较低。装备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仍旧存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出货值增速持续下降、新兴产业过剩风险增加、投资需求持续低迷等问题。

(5)创新体系较为完善,但是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科研成果与产品融合能力较低,创新成果转化率仅在20%左右,重大技术装备自给率低,科技创新引领动力不足。

4 山东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具体举措

4.1 政府层面

4.1.1 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大创新型、技术型与营销人才的培养力度

装备制造业不仅仅对人才的需求量大,而且对人才自身的胜任力和专业素质的要求较高。创新型与技术型人才可以推进装备制造业产品研发,而销售型人才则可以促进产品流通,提高成交率。响应教育部颁发的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政策,对山东省的各个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大监督与支持力度,重视学生的实践课程,学校与企业合作能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4.1.2 加大财税扶持,保障资金支持

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促进政企银三方的合作,采用银团贷款、利率优惠、债权融资等方式,拓宽发展平台,综合运用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和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技术改造、科技研发、试点示范以及服务平台建设。

4.1.3 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国内市场需求环境,推动企业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市场是产品流通的平台,在促进流通之前首先要开拓市场。加强部门间政策交流与合作,加快境外经贸区的建设,推动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支持引导国内先进的装备制造企业沿“一带一路”方向,与沿线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交通装备、工程机械、汽车、航空装备、农业机械、海洋工程装备和船舶等领域的合作。

4.1.4 推进智能制造的发展,打造高端装备

加快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加快开发智能装备和产品的效率,推动智能制造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效应。

4.2 企业层面

4.2.1 响应国家与政府的支持,抓住发展机遇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与政府越来越重视装备制造业,政策的出台更是为企业自身的发展营造了一个稳定开放的市场环境。企业应该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国家与政府提供的资金、技术等方面,积极谋求企业更好的发展空间。

4.2.2 利用“互联网+”平台,促进商品流通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互联网+制造业”成为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互联网能够给装备制造业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利用互联网开放性的特点,将山东省的装备制造业推向更远的市场,同时还可以开拓装备制造业电子商务的领域,利用线上线下的经营模式,节省成本,加快商品流通,促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4.2.3 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结构调整,形成产业集群

首先要对产品结构进行优化,企业应积极引进高新技术,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创新改革,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其次要优化组织结构,围绕船舶和汽车两大重点行业,推进资源整合的步伐,进行新能源的开发与产品的研发,提升产品性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经营能力;最后进行空间结构的优化,加快新的主导产业的形成以及选择若干带动性强的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企业共同资源的利用率,并在国际市场上打响中国制造的品牌效应。

4.2.4 加强自主创新,提高行业竞争力

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及吸收基础上再创新,打造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企业文化,在研发新技术的同时要提高法律意识,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

4.2.5 通过节能减排,有效控制企业成本

装备制造类型的企业属于高能耗的行业,大量消耗能源,在给企业带来成本的提升以及利润空间的减少的同时,也受生态环境的约束。最有效控制成本的方法就是节能减排,企业应增加可再生资源的重复利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发展。

5 结论

近几年,我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艰难进程中,但是在“十三五”开局之年,一系列政策的颁发与实施,为经济转换与复苏增加了动力。山东省在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稳步推进,装备制造业作为工业的核心,更加应该树立创新意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拓宽营销渠道,加快市场的开发,促进山东省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王云霞,李峰.对山东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考[J].东岳论坛,2015,(3):179-184.

[2]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的通知[EB/OL].http://.cn,2016-08-05.

装备制造业论文篇(7)

高端装备制造业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虽然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但企业效率相对较低(陈旭升和钟云,2013)。效率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也是获得更大收益和提升市场竞争地位的关键因素(Lu 等,2014),较低的效率水平必将阻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

鉴于此,国内有些学者对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效率进行了研究。其中,许多学者使用DEA 方法进行效率测算。虽然DEA 方法具有不需要设定具体的函数形式(刘兴凯和张诚,2009)[3]等优点,但是其未能考虑企业结转活动的情况。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拥有大量基础设施和科研设备等资产、负债,员工也需要大量的培训,这些投资必将会对未来的企业效率产生显著影响,忽视这些投资的结转活动,将无法正确测算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效率。由Tone 和Tsutsui(2010)提出的动态松弛测量(DSBM)模型不仅将企业的结转活动纳入模型,而且可以测量企业每期的效率得分,相对于静态的DEA 模型能够更准确测算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效率。因此,本文使用DSBM 模型测量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水平。

高端装备制造业属于高技术、高智力产业,其发展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共享和整合。因此,智力资本应当对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效率具有积极影响。然而,当前没有文献研究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力资本对效率的作用。另外,高端装备制造业属于高精尖行业,容易受到风险投资机构的青睐。风险投资机构不仅可以缓解企业的资本约束,而且会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企业战略进行干预,并帮助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素质、知识和技能;同时,可以帮助企业提升商誉,获得更多的投融资项目。那么,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力资本与风险投资是否会对企业效率产生改善效应呢?二者又是否对企业效率产生联合改善效应呢?本文在使用DSBM 模型测算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后,使用随机面板Tobit 模型进一步检验企业智力资本与风险投资对效率的改善效应以及二者对企业效率的联合改善效应。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现有文献进行了探讨,并指出现有文献的不足及改进方式;第三部分为研究设计,简要阐述了DSBM 模型的框架和Tobit 模型的设定及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第四部分讨论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测算结果与Tobit 模型回归结果;最后部分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效率测量

目前,国内外直接研究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效率的文献较少,现有文献一般将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装备制造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效率研究。这些文献主要使用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綦良群等,2014;牛泽东和张倩肖,2012;原毅军和耿殿贺,2010)和静态DEA 方法(韩晶,2010;陈爱贞和钟国强,2014)测算效率。SFA 需事先根据研究对象设定正确的函数形式,但是现有研究并不能使我们准确设定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具体函数形式,因此使用SFA 测算的效率存在偏差;DEA 方法则可以避免由于函数形式的不同设定而可能导致结果出现偏差等问题(刘兴凯和张诚,2009)[3]。

然而,传统静态DEA 方法由于忽略了连续时期的结转活动而不能被用于测量企业长期效率的变化,DSBM 模型则将结转活动纳入模型,可以更好地测算企业长期效率。而且相对于假设投入与产出同比例变化的径向基模型,Tone 和Tsutsui(2010)提出的DSBM 模型属于非径向基动态DEA 模型,允许投入、产出与结转变量的非同比例变化,可以准确测量一段时期内具体每期的企业效率,比传统的静态DEA 方法更准确。因此,本文使用DSBM 模型测量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效率水平。

(二)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

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化,智力资本对企业效率的影响受到极大关注。Bontis(2000)基于加拿大非服务业相关数据研究发现,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0]。Marvidis(2005)与Riahi-Belkaoui(2003) 通过对日本银行业及美国最具国际化的80余家跨国企业数据的研究得出了相似结论。

Ghosh 与Mondal(2009)基于印度软件和制药行业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智力资本与利润率显著正相关[13]。国内学者李冬伟、汪克夷(2009)与秦辉、王瑜炜(2014)以及陈劲等(2004)与傅传锐(2007)基于国内企业数据研究发现,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4-17]。蒋谈与茅宁(2008)甚至认为企业只有注重对智力资本的积累与培育才会获得长期的战略绩效[18]。

还有学者研究了智力资本构成与企业效率的关系。Bontis(2000)基于加拿大非服务业数据的研究发现,结构资本与物质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均显著为正,人力资本的影响却不显著[10]。而Firer(2003)基于南非75 家上市贸易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物质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较为显著,结构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影响不再显著。国内学者李嘉明等(2004)与万希(2006)还发现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对企业获利能力均有正影响,但存在显著性差异[20,21]。陈晓红等(2010)与曹裕等(2010)研究还发现结构资本对企业绩效的作用会因行业的竞争程度不同存在差异。还有学者研究了智力资本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蒋天颖与王俊江,2009;卢馨等,2009;张慧颖与吕爽,2014)。

(三)风险投资与企业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

现有文献对风险投资与企业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丰富的研究。Megginson 和Weiss(1991)研究发现,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企业投资过程中的逆向选择缓解道德风险,而且风险投资者与企业管理者专业知识的合作可以提升企业绩效(Cable 和Shane,1997)。Spekman(1998)则认为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参与企业管理帮助企业实现知识共享、资源整合、缩短产品市场化时间提升企业绩效。但是Gompers(1996)发现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在IPO 之后实际绩效会下滑,Jain 和Kini(1995)基于北美市场136 家企业IPO 前后数据研究发现,IPO 前后无风险投资企业比有风险投资企业绩效的下滑速度更快。国内学者蒋健等(2011)认为风险投资对企业在上市前的盈利能力与业绩成长有促进作用。陈见丽(2012)则发现当企业风险投资持股比例超过30%后,企业的业绩成长状况变差。

还有学者研究了风险投资背景对企业效率的影响。Lerner(2002)和Leleux 与Surlemont(2003)研究发现,拥有政府背景比无政府背景的风险投资对具有潜力但又缺少投资企业的认证作用更强。Celikyurt等(2012)和Krishnan 等(2011)发现,持股比例较高的风险投资机构对企业的监督作用较强,可以通过提升企业竞争优势与管理者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绩效水平。Brander 等(2002)、Hochberg 等(2007)及Tian(2012)发现,具有多家风险投资机构的企业不仅可以获得更多互补性管理经验,还可以降低企业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但Bottazzi 等(2008)指出联合投资也可能会导致风险投资机构的“搭便车”行为,对其监督作用具有消极影响[41]。Nahata(2008)与Krishnan 等(2011)发现,声誉好的风险投资机构可以通过帮助企业构建有利的营销网络和渠道提高企业绩效水平。吴超鹏等(2012)、侯建仁等(2009)与孙杨等(2012)基于国内数据得出了类似结论。

现有文献仍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对企业效率的测度主要采用静态DEA 与SFA 等方法,没有考虑企业经营活动在不同时期的结转情况;第二,只注重企业智力资本或风险投资对效率的单一影响,缺乏对企业智力资本与风险投资对效率联合效应的研究;第三,缺乏对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力资本、风险投资与效率之间关系的研究。因此,本文以2009~2013 年我国52 家上市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为样本,运用DSBM 模型测算企业的动态效率,并使用面板Tobit 模型检验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智力资本与风险投资对企业效率的单一影响和联合效应。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DSBM 模型测算了2009~2013 年我国52 家上市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得分,并使用随机面板Tobit 模型检验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力资本与风险投资对效率得分的改善效应,以及智力资本与其构成因素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风险投资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得分的联合改善效应。研究表明:(1)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得分处于较高水平,但是呈下降趋势和发散特征,企业之间效率差距存在扩大趋势;(2)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力资本对效率具有显著的改善效应,但其构成要素中除物质资本对企业效率的改善效应显著外,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的改善效应并不明显;(3)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力资本与风险投资对效率具有显著的联合改善效应,持股比例较高和声誉较好的风险投资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企业效率均具有联合改善效应,具有国有背景的风险投资则与物质资本和结构资本对企业效率具有显著的联合改善效应,存在联合投资的风险投资则与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对企业效率具有显著的联合改善效应。

(二)政策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坚持科学的政策引导和市场化改革,依靠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效率。政府部门应强化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政策引导,改善企业外部发展环境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整合机制,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上下游产业和配套产业,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人才、融资、服务、管理等体系和模式的改进,促使完整高端装备制造业链条的建立,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提升企业效率打造良好的基础;同时,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的促进效应,促使企业改善企业制度与管理模式、改善企业激励机制,加大对高水平管理人才、研发人才、技能人才、营销人才的培养,降低运营成本,不断提升企业效率,逐渐缩小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之间效率水平的差距。

第二,优化智力资本结构,突出物质资本的作用。智力资本对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的提升主要依赖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的作用不明显,反映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的提升主要依赖于科研设备的投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还比较落后,先进的企业组织形式、科学的企业文化及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因此,为了通过智力资本提升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水平,除了加大科研设备投入之外,还应强化对员工素质和技能的培训,特别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放弃重学历和资历、轻能力和业绩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同时还应当继续强化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完善企业组织形式,建立科学的企业文化,加强业务流程、规章制度和基础环境建设,健全知识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组织运作的灵活性,实现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的提升作用。

第三,强化风险投资与智力资本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的联合作用。虽然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对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效率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企业可以通过引入风险投资机构激发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对效率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讲,持股比例较高、声誉较好和联合投资的风险投资机构则可以通过强化监督、帮助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素质和技能,并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激发人力资本对企业效率的促进作用;联合投资和具有国有背景的风险投资机构则可以帮助企业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激发结构资本对企业效率的促进作用。因此,企业应当注重风险投资与智力资本对企业效率的共同作用,通过引入风险投资机构激发智力资本对企业效率的正向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