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6 16:02:04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篇(1)

世界名着有很多。有《巴黎圣母院》,这是雨果的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有《悲惨世界》,《悲惨世界》也是法国作家雨果的著名小说。此外,还有《莎士比亚戏剧集》,它是全人类文明的象征。另外还有《三剑客》、《简爱》等著名的小说。这些名着很受人们的欢迎,它们让人们的世界充满的书香。

世界著名音乐家也很多。有贝多芬,他的《命运交响曲》和是人们许多年来都很喜爱的钢琴曲;有萧邦,他有世界著名的《夜曲》;此外,还有舒伯特、海顿和莫扎特等著名钢琴家。这些钢琴家,让人们的心灵因为受到了音乐的洗涤而变得美好。

而凡。高,这个著名的画家,虽然他的作品在生前没有多少人知道,但在死后却成了后人的传世佳作。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篇(2)

1995年,为纪念电影诞生100周年,世界上很多国家围绕电影题材,都发行了邮票、磁卡、纪念币、徽章、音像等纪念品。但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还是电影诞生地――法国于1994―1995年率先发行的一组电影名人金质、银质纪念币。

这组纪念币,铸造工艺精细,图案设计美观别致,人物造型生动、准确、形态逼真,虽发行量少,但由于价格适中,所以一经市场投放,立刻销售一空。颇受钱币爱好者和影迷们的青睐,成了抢手货,目前此套影人纪念币在国内外市场上已踪迹难觅了。据了解,在我国收藏此套人物。币者屈指可数。即便是一些世界钱币大收藏家们,至今也未曾目睹其真颜。笔者一直专门收集各国人物币,也包括电影人物。1995年,当我获知此信息后,即频频托人辗转法国、德国和美国寻觅,直到20N年才如愿以偿地集齐这套珍贵的电影名人银质纪念币。

这套银币共14枚,直径35毫米,重22.2克,成色90%,面值100法郎,发行量均为15000枚,市场参考价35―45美元(枚)。该币背面统一是电影发明家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世界第一台手提式电影放映机,正面则分别是14位在世界影坛有较高声誉的电影艺术家,他们是:

(图1)卢米埃尔兄弟(Louis Lumiere 1864-1948)

法国电影发明家、电影导演,被誉为“电影之父”。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影机摄影、放映机,电影从此诞生。他们自编自导电影《水浇园丁》、《火车到站》、《工厂的大门》等。他的早期短篇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

(图2)乔治,梅里爱(Georges Mèlies 1861-1938)。

法国世界第一位电影艺术家,集编剧、导演、制片和演员于一身。他擅长拍摄神话和科幻影片,创造并发展了布景和特技效果。在短短的十六年里,他拍摄的影片多达500多部,代表作有《灰姑娘》、《魔灯》、《月球旅行记》等。晚年生活凄惨,靠卖玩具和糖果为生。

(图3)让・霄诺阿(Jean Renoir 1894- 1979)

法国电影导演,“诗意现实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父亲是著名印象派画家奥古嘶特・雷诺阿。他―生共创作了40多部电影作品,代表作有《水中姑娘》、《生活属于我们》、《金马车队《马赛曲》等。

(图4)阿列蒂(Arietty 1895-)

法国电影女演员。1930年因主演《北方旅馆》而一举成名。在长达40余年的演艺生涯中,她扮演了多种角色,表演真实自然,深受电影观众喜爱。

(图5)伊夫・蒙当(Yves Montand 1921-)

法国电影演员、歌唱家。他不仅是法国影坛与歌坛红极一时的明星,而且由他制作的影片在美国好莱坞也颇受观众赞赏。主要作品有《恐惧的年代》、《不闪光的星》、《火车谋杀案》等。

(图6)杰拉・菲利普(Gerard Philipe 1922-1959)

法国著名电影、戏剧表演艺术家。五十年代,他主演的《勇士的奇遇》、《红与黑》、《传奇英雄》等影片在中国上映,深受中国观众喜爱。1957年,他本人曾也应邀访问中国。1959年,他因患心脏麻痹症而离开了人世,时年仅37岁。

(图7)马寥尔・帕尼奥尔(Mercel Pagnol 1895-1974)

法国著名舞台剧作家、电影剧本作家、评论家,是被选入法兰西学院的第一位电影制片人。他把自己创作的舞台剧马赛三部曲改编成电影剧本搬上银幕,并获得极大成功。创作的主要电影剧本还有《窦巴兹》、《面包师的妻子》、《挖并人之女》等。

(图8)嚣翁・高蒙(Leon Gaumond)

此人是法国最著名的电影企业家。初期,他靠筹措的资金盘下一家照相器材商行,开始经营光学仪器和照相器材,紧接着转而经营电影企业。他创办的高蒙公司占据了巴黎歌剧院旁的一隅,并投靠了瑞法银行(现在的法国工商信用银行),获得了巨大的投资本钱。他投建了当时一流的大型摄影棚、制片厂、洗印厂,并把企业业务逐步扩展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电影市场。

(图9)壹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 1889-1977)

出生于英国的美国电影艺术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喜剧电影大师。他的作品大多是自编自导自演,跨越了无声、有声两个电影时代,著名的有《淘金记》、《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1972年,卓别林被美国电影科学院授予艺术成就奖。1975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他爵士称号。

(图10)阿尔弗霄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 1899-1980)

著名英国电影导演,是“惊悚文艺类影片”的代表人物,有“悬念大师”之称。他一生拍摄了54部电影作品,其中以《三十九级台阶》最为中国观众熟悉和喜爱。其他著名作品还有《蝴蝶梦》、《爱德华大夫》、《美人计》、《鸟》等等。1980年,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封为爵士。

(图11)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 1929-2004)

英国著名女影星。1953年,因在影片《罗马假日》中成功塑造了一个高贵优雅又清纯可爱的公主形象而一举成名,曾多次获得世界级电影大奖。其他知名作品还有《修女故事》、《窈窕淑女入《谜中谜》等。她那天使般的面容,优雅的气质以及高尚的艺德,都成为影迷们永远的怀念。

(图12)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 1905-1990)

美国著名女影星。她一生曾出演过 24部影片,因她的绝色容貌和喜剧才华而在电影史中占有突出地位,并于1954年获得奥斯卡特别奖。代表作有《急流》、《茶花女》、《大饭店》以及曾给中国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安娜・卡列尼娜》等。

(图13)罗密・施奈德(Romy Schneider 1938-1982)

奥地利著名女影星。1955年,她凭借系列影片《茜茜公主》一举成为欧洲乃至亚洲观众所崇拜的偶像,从此踏入国际影星行列。出演的主要影片还有《审判》、《红衣主教》、《重要的是爱》等。 1976和1979年两次荣获凯撒最佳女演员奖。

(图14)费德里克・赞里尼(Federico Fellini 1920-1993)

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曾5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他的影片多为自编自导,是公认的现代艺术电影和哲理电影大师之一,也成为意大利电影的巅峰人物。主要代表作有《大路》、《甜蜜的生活》、《八又二分之一》等。

除了以上介绍的这套电影人物纪念币外,2004年美国克劳斯《世界硬币标准目录》还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发行的电影题材的纪念币有所记载这里也不妨介绍一下,以便与其它藏友交流并相互提供收藏信息:1995年,位于太平洋中的马绍尔群岛共和国,发行了美国著名女影星玛丽莲・梦露纪念币,材质为银和铜镍合金。

1996年,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英属直市罗陀地区,为了纪念世界电影百年华诞发行了一套电影主题纪念币,材质为银和铜镍合金。其中,表现电影艺术家的有:英国电影艺术大师查理・卓别林、英国著名电影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英国著名女影星奥黛利・赫本、美国著名女影星玛丽莲,梦露、美国著名女影星格蕾丝・凯莉、中国香港武打明星李小龙以及美国著名男影星詹姆斯・迪恩。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篇(3)

风华正茂时已经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开拓者,让外国人同我们接轨,这就是这位年过九旬的大学者的大气象。

荣膺“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荣誉称号的叶笃正,其年龄不但在9名当选者中堪称长者,即便置身于国际大气科学界也是被尊为长者的学术巨匠。年长固然可敬,然而,作为中国老一辈科技群英中极具代表性的“长青树”,这位硕果累累的“不老翁”正在身体力行“让外国人同我们接轨”的才能与胆识。

才俊报国强我中华云天路

1945年,清华学子叶笃正被选送美国留学。3年转眼过去,手捧博士文凭的他留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成为世界著名的大气物理学家罗斯贝十分赏识的青年才俊,并请他主持重大科研项目。直至现在,叶笃正青年时代针对大气运动所著述的“长波能量频散理论”仍是国际大气动力学的三个经典理论之一。

对此杰出人才,美国许以优厚待遇极力挽留他,却没能动摇海外赤子叶笃正的一颗爱国心。1950年秋,他毅然回归祖国,望着举国上下欢天喜地庆国庆的红火场面,他激动得泪流满面,忘情地喊道:“我终于到家了!”

新中国初始百废待兴。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主任的叶笃正,在一座破旧的房子里,领着从研究古典气候起步的十几个人的科研小组,从一个地面图上白手起家,开始了要圆振兴中国气象事业之梦的征程。而此时国外不但已经有了高空图,就连电子计算机都有了。面对如此之大的差距,有的人把头摇得像拨浪鼓,更有外国人预言:“看吧,中国就连绘制一幅像样的高空天气图也得等它十年二十年。”风言冷语没能动摇叶笃正的斗志,反倒愈加激励他超越国外同行的志向。

叶笃正“科学救国”的步子从此迈出,尽管前面“关山万重”,他也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壮志凌云让外国同我们接轨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从创业起步时被形容为“小马拉大车”的情景,发展到现在扬名世界,叶笃正付出了几十年的心血与才智,博得国际气象界刮目相看并惊叹不已。

“要让外国人同我们接轨”,这是挂在叶笃正嘴边的话语。

20世纪80年代,站在世界气象界高端的叶笃正虽年逾古稀,著作等身,但他并没回首欣赏自己走过的闪光之路,而是展望世界,率先关注全球加速变暖的异常现象。“每天对应的气温增加八九度,也许就是100年内地球将面临的状况。”叶笃正发出这一并非危言耸听的警告。在一次国际气象会议上,叶笃正指出,造成全球变暖,不是现在,而是发达国家近一百年来,为了自己国家的工业发展,长期过度排放温室气体,加上人类无序活动,才诱发的全球变化……

叶笃正的远见卓识,得到了世界气象界的首肯。很快,就有几个美国著名的气象学家专程来中国向叶笃正讨教。如同今天所看到的美国科幻大片《后天》所展现的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生态灾难的可怕情形那样,作为英明的预见者,叶笃正也就从那时起,引领人类真正地开始了对地球未来命运的关注和研究。叶笃正的名字,也与全球变化研究这一世界瞩目的国际合作项目紧紧联系在一起。

“广受尊敬,世界闻名”,世界气象组织领导层这样赞叹叶笃正在气象科研、教育和国际合作领域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还专程到北京,为叶笃正颁发素有气象“诺贝尔奖”之称的国际气象组织奖;2006年1月,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为叶笃正颁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九旬“大侠”家里家外仍负重前行

叶笃正从小就有“闲不住”的习惯,溜冰、打球等体育运动他都十分爱好。而今,剧烈的体育运动不便做了,叶笃正每天健身的项目是散步加思考。他虽然不曾习武,却钟情于武侠小说,他说:“这武侠小说里的主要人物,常常能绝处逢生。这种感觉近乎于搞科研工作,有时候苦苦思索难得其解,不行了,忽然蓦地一下子想出来了,这就是绝处逢生。”北京喜爱科普的中学生们亲切地叫他“大侠”,并写信抒情道:“中学生也需要有您这样的‘大侠’精神―永远保持着童真的永不枯竭对事物的敏感和好奇心。”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篇(4)

一、激发再读名著的兴趣

初中生对于书本中提到的名著基本上比较熟悉,对“名著”的内容也能讲个大概,于是有的同学便游离于课堂,大多只能讲讲故事情节,了解一些皮毛。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他们对“名著”的兴趣,让他们更加全面、深入地阅读。教学时要从“激趣”入手,可以采用以下这些方法:

1.利用多媒体展示精彩片段,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课堂容量。如阅读《水浒传》时,放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精彩情节,比较文学名著与影视作品的优劣。

2.播放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的主题歌,讨论歌词对烘托主题的作用。如《敢问路在何方》不但描述了唐僧师徒经历的千辛万苦,而且展现了他们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风貌。这首歌不仅把学生带入故事中,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更能够引导他们主动地去探究故事的主题。

3.渲染名著的影响。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这样开头: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认为,《西游记》和《圣经》一样,是一部用神话故事讲述的寓言,其价值在于其中演绎的人生哲理。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阅读《西游记》,跟随唐僧师徒一起踏上万里征途,感悟人生的哲理。

二、通过对学生喜爱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有效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在名著阅读过程中,学生会对作品中鲜活的人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注意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导他们对自己熟悉的人物进行全面分析,通过适当引导,认识人物的成长,并能从人物的经历中受到启发,从而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并借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如在读《西游记》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聪明的同学们,你能说说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去路上的遭遇吗?

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从而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熟知程度,为人物形象的分析作铺垫。接着请学生自主选择谈论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并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接下来可以这样问:那么,从这些人的思想性格,从这些人的经历中我们能学到些什么呢?大家能用一句话来表达一下我们从这些人物身上领悟到的道理吗?学生不难得出,唐僧也好,孙悟空也罢,一个有追求的人在实现自己的理想的过程中,就是在不断克服和战胜自身以及外在世界可能存在的各种假恶丑因素,来实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三、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经典名著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初读时不可能理解得深透。所以布置阅读名著时,我并不要求学生理解得多么深刻,而是强调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虽然他们的看法有时显得幼稚肤浅,但这没有关系。我想,打好了“精神的底子”,名著的哲思自然会在以后的岁月中了无痕迹地渗入到他们的心灵中,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这就是“名著推荐与阅读”教学最大的功效。

四、充分阅读,以读促写

学校语文教育应当坚持一种对经典文化、传统优秀文化的尊重和倡导,以帮助学生找到适当的精神支点。

1.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不仅仅安排在课外读,还安排两到三节课到课堂内读。只有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真正产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否则,后面对作品的探究就不能够深入,只落得个走过场的形式。

2.安排好读书过程(即定一个计划):做好笔记;精读跟泛读相结合。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读整本书的经验进一步完善,或重新选择,或交叉运用各种阅读方法。

3.在阅读完全书之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自由的思想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在此过程中适时作出评点,用中肯的评价、鼓励的话语去激发他们发表见解的热情。例如在《西游记》的阅读之后,学生自由地谈论了自己对唐僧师徒四人的看法,之后,我让学生筛选自己的感受,就“写作、活动”中的议题或选择自己所感兴的话题进行深入思考,形成书面文字。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选择好的作品办一期专题墙报。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篇(5)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造乾坤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1997年12月,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11月,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被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8届会议选定在中国的“园林城市”――苏州召开。

人们惊讶,在城市化、现代化的变奏曲中,苏州没有走上“千城一面”的弯路,整座古城依然保存着“小桥流水,古典园林”的神韵,依然是中外旅游者超越心绪的乐土,深邃的艺术意境,蕴涵的文人乐土,理想的诗意栖地,构成独具魅力的“苏州印象”。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苏州园林的评价是:“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这些建造于11―19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啄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之自然而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在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0周年之际, 2007年12月,苏州园林博物馆新馆开馆。 苏州园林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园林专题博物馆,占地面积3205平方米,建筑面积3390平方米,设有序厅、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文化、园林传承五大展厅,以苏州历代名园为例,向游人展示苏州古典园林的丰厚内涵和艺术魅力。

在历史长河中,十年不过弹指一挥间,然而对苏州园林文化研究来说,这十年则是一段重要的时光,园林文化已成为当代一个热门话题。

五十多年前,封建士大夫的私家园林成为人民大众的财产。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尚在困难时期,苏州市政府仍然投资修复了几座最著名的园林,以后又相继修葺了二十余座园林。被冠以“中国四大名园”的拙政园、留园就是在五十年代修复的,它们代表了中国江南园林的最高水平;而在北方的颐和园、避暑山庄则是皇家园林的典范,国务院1961年首次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大名园同列其中,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艺术体系,这是它们的价值所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和研究。20世纪九十年代前后,承德避暑山庄、苏州古典园林、颐和园等一批古典园林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更高的平台上推动了园林文化的研究。

穿越时空 探究古典园林

从园林文化研究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一条发展的脉络。中国园林的形成发展已历经了数千年的岁月,但相对造园活动,有关园林文化的研究却起步很晚。古人既有实践又有理论,明代的文徵明及其后代对园林艺术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以至今天世界上形成了对文氏家族造园现象的研究学派;同时代的计成、文震亨对造园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积累,其著作直至今天依然是造园和园艺的权威;更不说那些堆叠假山的“山子匠”、培育花草的“花儿匠”和能自如地挥刀雕刻各种民俗图案的砖雕匠、木雕匠、花街匠。但严格地说,除了那些散见于文人笔记和小品文章的记载,真正冠以“园”名的著作学说,只能从明代计成的《园冶》、文震亨《长物志》算起。但百年停滞,一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留洋回国的学者如童、刘敦桢等人专题研究园林文化,这门学科才逐步为人们所认识。两位大师的专著《江南园林志》(童著)、《苏州古典园林》(刘敦桢著)成为园林学科的经典之作,影响深远。

之后的短短几十年,园林文化研究方兴未艾,一批学者游学于东方园林中,多以苏州园林为范本,产生了诸如《清代园林图录》、《中国古代园林史》、《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说园》、《中国园林美学》、《苏州园林匾额楹联鉴赏》、《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等多种园林著作,这些专著使园林文化堂堂正正登入了中国古代艺术殿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代的研究成果更加丰硕,童、刘敦桢、陈植、汪菊渊、陈从周这批学贯中西的现代著名学者,为园林文化研究贡献了大量的宝贵财富,没有他们扎实的基础研究,今人不仅还在混沌中摸索,而且可能因古园的消亡而使研究成为“无本之木”。我至今还带着崇敬的心情苦读他们的著作,感叹今天园林文化研究的收获,是前人辛勤耕耘的结果,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所创造的辉煌。

我们园林管理工作者对园林的理解是逐步加深的。几十年前的注视点,把古典园林作为一般的文物来保护、修复、管理,许多人对园林的认识还处于表面的理解上,多从美的角度,或从旅游的需要出发,仅是一个供人民群众休息的场所。特别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园林文化研究走出了学斋,为大众所青睐,他们纷纷为领略文化遗产而来,为吸取传统精神养分而至。管理者、研究者则把视线穿透进园林文化的内核中,不断发现、挖掘深层次的内涵。

特别近十年来,在进一步加强古典园林保护管理工作的同时,大力开展了园林文化的深入挖掘、整理、研究、宣传工作,成绩十分显著,收获之丰厚,不一而足。举例而言,如:先后召开过十几次园林学术研讨会,园林学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编辑出版了《苏州园林》杂志、《苏州日报?园林版》、《姑苏晚报?园林版》、《江南时报?园林版》、《中国厅堂?江南篇》、《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专著和大型画册,拍摄了大型电视艺术片《苏园六记》(苏州电视台),电视文化片《苏州古典园林》(中央电视台)等一批作品,有多部作品获得国家级大奖,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在史料收集方面,通过广搜博览,先后收集到了元?倪云林《狮子林图》,明?沈周《东庄图册》, 文徵明《拙政园图册》、《金阊名园图》,文震孟书法,钱《求志园图》,清?上睿《绣谷送春图》,王学浩《寒碧庄十二峰图》,王《沧浪亭图》,柳遇《兰雪堂图》,清同治光绪年间江苏按察使书《沧浪亭记》拓片等,为此,《苏州园林》杂志系统地介绍了这批著名书画家及其园林作品;在园林陈设上亦下了工夫,如沧浪亭重现了林则徐留下的珍贵遗迹,拙政园的文徵明《三十一景图》,一直为海内外所称誉,特邀苏州著名篆刻家精心策划和刻制了这套名画,镶嵌在园内;此外,留园建立了苏州园林档案馆,石湖建成了范成大纪念馆,天平山建成了范仲淹纪念馆,亮点闪闪,尤以苏州园林博物馆的建设为突出。园林博物馆通过挖掘古典园林浓厚的文化底蕴、历史渊源、造园特色,向人们展示园林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个有着浓郁苏州文化韵味的全国第一座园林专题博物馆,经过近3年的建设,于2007年12月4日对外开放。

无声的诗 立体的画

园林是中国文化领域中一个特别的门类,将其分解,并不能在该领域中独领;将其聚合,却嬗变成一个如诗画般美妙的境界。

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典型代表,除了苏州园林巧于布局、利用地形、改造环境的杰出造园艺术之外,其灵魂是在这些艺术手法中充分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因此,园林文化是一种社会形态高度文明的标志。它的价值不仅是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更在于园林文化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在文化传承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园林是一门环境艺术,人类的理想家园。作为人类的居住地的典范,它的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是取之不尽的宝库。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眼光投向园林,去追寻理想的家园,园林文化正在更宽广范围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园林城市、园林小区、园林工厂、园林村落、甚或餐饮茶肆、家居庭院……立峰叠石,栽树引泉,巧夺天工,美化环境,陶冶性情,正成为人们追求生活品位的一种文化时尚,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关注、热爱园林的人群在不断扩大。这一切都显示着园林文化研究正凸现出当代价值。比如,居住的艺术化,家居陈设布置的美学观,城市景观与人居环境的生态系统、现代旅游的审美价值……社会文明的发展趋势,几乎都与园林文化有直接关系,可以概括地说,园林文化既是生活方式,又是精神载体,两者互相渗透,表现出社会文明的高低程度。因此,如何适应“人居、环境、理想”现代生活的需求,是园林文化研究的新课题。

我时常想,虽然园林文化研究已有很多年,由于众多学者的努力和辛勤耕耘,他们巡游在园林文化的厚土上,从美学、文化气质、历史成因以及与旁系文化的关系等方面来解释园林,探索规律,取得了多种学科方面的成果,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我们还应该继续努力。苏州古典园林所包含的深层次的主题――人与自然和谐,伴随着人类社会一起走进了新世纪。如何把园林文化的研究成果完美地嫁接于现实,为当代人对古代文化的追寻、解释、趋附的愿望,起到导向、注释作用,进而从更高的视角观照这一文化现象,读解、读通、读懂园林文化,吸收其合理内核,融会贯通于今日生活,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质量和情趣,显得格外有意义。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篇(6)

关键词:世界遗产;旅游;认识

世界遗产工程简介

世界遗产工程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旨在认定和保护全人类共同财富的世界性合作项目。早在195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成功发起保护因修建阿斯旺大坝面临被淹的尼罗河河谷文物古迹的“努比亚行动”,获得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1972年,各国在法国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该公约确立开展世界遗产工程,每年由世界遗产委员会召开专门会议评审讨论世界遗产项目。后来世界遗产组织又将文化景观、线性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记忆文献和农业文化遗产、湿地遗产等延伸项目纳入世界遗产工程整体,即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广义的世界遗产工程。

截至2013年6月的第37届世界遗产年会,世界遗产组织共确立世界遗产981项,其中文化遗产759项,自然遗产193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9项。190个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中的160国拥有自己的世界遗产。

我国的世界遗产

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东亚文化的主要溯源地,我国广阔领土上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也获得了世界的关注和认可。早在1987年,以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为代表的首批国内重要历史遗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开辟了我国积极参与世界遗产申报和保护的历史。自此之后,国家一直积极参与配合世界遗产组织的各项工作,并专门委派住建部风景名胜区管理办公室和国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司分别自然和人文遗产申遗工作。单就2013年而言,6月份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召开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又有两项申请获批,新疆天山作为世界自然遗产,云南哈尼梯田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已有45处世界遗产,数量上列世界第二,仅次于意大利。其中有世界文化遗产31处,世界自然遗产10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4处。此外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36项,世界记忆工程9项。

世界遗产评判标准和申报

世界遗产组织及其相关文件要求各国提名的遗产必须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至少满足以下十项基准之一:

(1)表现人类创造力的经典之作。

(2)在某期间或某种文化圈里对建筑、技术、纪念性艺术、城镇规划、景观设计之发展有巨大影响,促进人类价值的交流。

(3)呈现有关现存或者已经消失的文化传统、文明的独特或稀有之证据。

(4)关于呈现人类历史重要阶段的建筑类型,或者建筑及技术的组合,或者景观上的卓越典范。

(5)代表某一个或数个文化的人类传统聚落或土地使用,提供出色的典范-特别是因为难以抗拒的历史潮流而处于消灭危机的场合。

(6)具有显著普遍价值的事件、活的传统、理念、信仰、艺术及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连结(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该基准应最好与其他基准共同使用)。

(7)包含出色的自然美景与美学重要性的自然现象或地区。

(8)代表生命进化的纪录、重要且持续的地质发展过程、具有意义的地形学或地文学特色等的地球历史主要发展阶段的显著例子。

(9)在陆上、淡水、沿海及海洋生态系统及动植物群的演化与发展上,代表持续进行中的生态学及生物学过程的显著例子。

(10)拥有最重要及显著的多元性生物自然生态栖息地,包含从保育或科学的角度来看,符合普世价值的濒临绝种动物种。

从我国现有名录来看,大部分的自然和文化遗产都经过了相应的旅游开发,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走上了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开发道路。世界遗产的头衔为景区的旅游开发带来了更高的知名度和更大批游客,可以说是对景区含金量的权威认可,这样的“世界遗产效应”因而促成了燃遍我国大江南北的申遗热。根据国家文物局在2012年公布的最新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我国现有45个项目启动了申遗程序,报送世遗组织审议。

申遗热之“冷”分析

申遗热一方面体现在国内许多景区地方都开始规模浩大的整治和资料准备,纷纷参与到申遗的持久战中;另一方面,世界遗产项目的旅游在开发呈现出一种不健康的态势,在获得世界遗产的肯定后,个别景区忘记了当初作出的承诺,将世遗头衔仅仅用来提高知名度和门票价格,加大开发,景区日渐红火,真正获得肯定的原生态独特性却遭到忽视甚至破坏。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风景区因地质奇观和珍贵的自然植被被认定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森林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

据此,冷静分析我国现存的申遗热,我们应该把握以下原则,合理的开展申遗工作:

1、世界遗产的旅游开发应该以不损害遗产本身为前提。张家界武陵源景区之所以能被认定为世界自然遗产,主要是因为景区内世界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数量众多秀美的溶洞溪涧、珍稀动植物生态环境、多样的气象景观和丰富的地质遗迹。然而1998年,景区因为将大量的娱乐场所、酒店宾馆修建在美丽但脆弱的自然环境中,破坏了景区自然原貌,因而受到世遗组织专家的黄牌警告。这与认可它为自然遗产的初衷背道而驰,是在世界遗产的旅游开发中最不应该犯的错误。

2、世界遗产的旅游开发应该以宣传和保护遗产项目为目的。我国的现状是由景区主导和引领申遗工作,多数世界遗产项目都有相应的旅游开发,但是要把握工作的重点,保证遗产得到足够的保护,为全人类所共享。2012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华山景区因为管理部门未对高峰期游客数量进行控制,造成了游客滞留山上,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相反的,美国著名的黄石国家公园就采取了非常适宜的开发措施。黄石公园因其独特、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但是景区始终严格控制景区游客数量,为了保护景区使景区始终保持原始的自然状态,许多游客不得不提前数年排队预约。

3、世界遗产项目的旅游开发应该讲求科学性,保证合理开发和有效开发。遗产旅游开发中可以联系当地历史、环境和民俗等不同旅游文化元素,将遗产地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提高景区质量,提高游览环境质量。例如,五台山佛教景区的旅游开发由来已久,但是单纯佛教主题的资源吸引力有限;加上景区地势高、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一般,景区基础设施不能尽如人意。事实上,五台山地处的山西省忻州市拥有悠久的革命传统和独特的晋西北民俗文化,景区的开发完全可以借助世界文化遗产的品牌,整合当地的历史、民俗资源及周边县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游客创造一个舒心的休闲环境。

我国拥有丰富的世界遗产资源,但是如何有效开发和保护这些珍贵的人类共同财富,需要我们做的还有很多。归根结底,目前我们在申遗工作中体现出的许多事物,都基于对世界遗产内涵认识的不足,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参考文献:

[1]覃业银.发展我国遗产旅游应解决的几个问题.湖南商学院学报[J].2007(04)

[2]徐嵩龄.中国遗产旅游业的经营制度选择兼评四权分离与制衡主张.旅游学刊[J].2003(04)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篇(7)

关键词:石油 洧水 石漆 石脂水 火油 沈括

我国人民发现和使用石油的时间为世界最早。始于何时,据稽考,至迟在三千多年前就已开始。最早发现石油的记录源于《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石油蒸气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此书在西周时(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771年)已编成,距今三千多年。

最早认识性能和记载石油产地的古籍,是一千九百年以前东汉文学家、历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汉书・地理志》。书中写道:“高奴县有洧水可燃”。高奴县指现在的陕西延安一带,洧水是延河的一条支流。这里明确记载了石油的产地,并说明石油是水一般的液体,可以燃烧。

最早采集和利用石油的记载,是南朝(公元420-589年)范晔所著的《后汉书・郡国志》。此书在延寿县(指当时的酒泉郡延寿县,即今甘肃省玉门一带)下载有:“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石漆”,当时即指石油。晋代(公元265-420年)张华所著的《博物志》和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往》也有类似的记载。《博物志》一书既提到了甘肃玉门一带有“石漆”,又指出这种石漆可以作为油“膏车”(车轴)。这些记载表明,我国古代人民不仅对石油的性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开始进行采集和利用了。

我国古代人民,除了把石油用于机械外,还用于照明和燃料。唐朝(公元618一907年)段成武所著的《酉阳杂俎》一书,称石油为“石脂水”:“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可见,当时我国已应用石油作为照明灯油了。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我国古代人民对石油的认识逐步加深,对石油的利用日益广泛。到了宋代,石油能被加工成固态制成品-石烛,且石烛点燃时间较长,一支石烛可顶蜡烛三支。宋朝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公元1125-1209年)在《老学庵笔记》中,就有用“石烛”照明的记叙。

石油还是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的药物之一。明朝李时珍(1522-1596年)的《本草纲目》曾经记载,石油可以“主治小儿惊风,可与他药混合作丸散,涂疮癣虫癞,治铁箭人肉”。

早在一千四百年以前,我国古代人民就已看到石油在军事方面的重要性,并开始把石油用于战争。《元和郡县志》中有这样一段史实:唐朝年间(公元578年),突厥统治者派兵包围攻打甘肃酒泉,当地军民把“火油”点燃,烧毁敌人的攻城工具,打退了敌人,保卫了酒泉城。石油用于战争,大大改变了战争进程。因此,到了五代(公元907~960年),石油在军事上的应用渐广。后梁(公元919年)时,就有把“火油”装在铁罐里,发射出去烧毁敌船的战例。我国古代许多文献,如北宋曾公亮的《武经总要》,对如何以石油为原料制成颇具威力的进攻武器――“猛火油”,有相当具体的记载。北宋神宗年间,还在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设立了军器监,掌管军事装备的制造,其中包括专门加工“猛火油”的工场。据康誉之所著的《昨梦录》记载,北宋时期,西北边域“皆掘地做大池,纵横丈余,以蓄猛火油”,用来防御外族统治者的侵扰。

此外,我国古代在中,开始使用石油产品沥青,以控制火药的燃烧速度。这一技术,比外国早了近一千年。

最早给石油以科学命名的是我国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1031~1095年,浙江钱塘人)。他在百科全书《梦溪笔谈》中,把历史上沿用的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名称统一命名为石油,并对石油作了极为详细的论述。“延境内有石油……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石油”一词,首用于此,沿用至今。沈括曾于1080-1082年任延路经略使,对延安、延长、县一带的石油资源亲自作了考察,还第一次用石油制成石油炭黑(黑色颜料),并建议用石油炭黑取代过去用松木、桐木炭黑制墨,以节省林业资源。他首创的用石油炭黑制作的墨,久负盛名,被誉为“延州石液”。事实证明,我国有大量的石油蕴藏,石油和石油产品不仅自给有余,还出口国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确实“生于地中无穷”,并“大行于世”。九百年前,我国人民对石油就有了这样的评价,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尤其是对未来石油潜力的预言。更是难能可贵的。

我国古代人民采集石油有十分悠久的历史,特别是通过钻凿油井和气并来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技术,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晋代张华所著的《博物志》记载了四川地区,从两千多年以前的秦代就开始凿井取气煮盐的情况。“临邛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二三丈”,“先以家火投之”,再“取井火还煮井水”。据载此法效果大,省事简办,“一斛水得四、五斗盐”,比家火煮法,得盐“不过二、三斗”,显然火井煮盐,成本低,产量高,被认为是手工业的一项重大发展。当时凿井是靠人工挖掘,公元1041年以后,钻井用的工具有了很大改进,方法也有所更新。据《蜀中广记》记载,东汉时期,“蜀始开筒井,用环刃凿如碗大,深者数十丈”。据古籍记载,古代在陕西、甘肃、新疆、四川、台湾等省发现了石油矿。据《台湾府志》记载,清朝咸丰十年,台湾新竹县发现了石油,一个名叫邱苟的人,挖坑3米,每天收集6公斤左右石油,并用其点燃手提马灯。

我国明代以后,石油开采技术逐渐流传到国外。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生于1587年,江西奉新县人)所著的科学巨著《天工开物》,把长期流传下来的石油化学知识作了全面的总结,对石油的开采工艺作了系统的叙述。全书18卷,图文并茂,出版于明末崇祯十年,即1637年,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一部化学工艺百科全书。它的问世,使后者难以继了。书中记载,不但反映出丰富的化学知识,亦反映出当时的化学工艺生产水平。我国古代石油开采的许多技术环节和技术项目,皆有赖于此书而得以流传。该书十六世纪传到日本,1771年的日本翻刻本受到日科技界的注意。十八世纪传到欧洲,十九世纪上半叶起,陆续出现了欧洲文节译本,1869年出现了比较详细的法文节译本。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全部被译为日、英、俄文,成为世界科技史的名著之一。难怪有的国家石油技术资料也公认,我国早在公元1100年就钻成了1000米的深井。说明在那时,我国的石油钻井技术就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石油!石油!!石油!!!》[N];中国财经报;2004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