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世界建筑赏析论文

世界建筑赏析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13 20:42:13

世界建筑赏析论文

世界建筑赏析论文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故宫的整体布局,重点了解建筑对封建皇权大一统思想的具体体现,进而认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体验的学习能力,通过引导鉴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课后用学到的鉴赏方法分析天坛祈年殿等建筑的礼制意义及其艺术成就。

3.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赏析、评价故宫建筑,激发学生热爱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进一步体会劳动创造艺术,艺术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故宫的整体规划、屋顶样式、木结构构造以及建筑装饰彩画雕刻等。

教学难点:古代建筑较多的专业术语

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创设引导观察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学法:初步感知乐中体验讨论探究知识扩展情感升华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故宫的记忆》

问题设计:同学们听过音乐后有什么感觉?故宫一共有多少间房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引出本课重点内容,即中国古代建筑代表作――故宫(板书)。

设计意图:音乐导入,调动气氛,引起学生兴趣。初步感知古代帝王居住的皇宫是威严而充满神秘感的地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讲授新课

中国建筑、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尤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故宫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作品,它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风格。

1.故宫的布局。多媒体展示故宫全景图,学生结合全景图,阅读课本中与故宫有关的段落。

问题设计:故宫的总体布局有什么特征?这样布局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故宫布局的特征:中轴线布局,左右对称,主要建筑在中轴线上,“宫门深似海”,群组布局。故宫由于是皇宫,所以一切都以皇帝为中心,体现严格的等级制度,除了整体布局以外,其他的装饰也是这样,我们接着欣赏。

设计意图:设计学生看书自学的环节,可以充分利用书本,使学生对全景图上主要建筑的分布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引导学生将建筑物对号入座,通过对整个全景图的分析讨论,使学生很快探究出皇权大于一切的思想。通过整体布局,以点带面,扩展到故宫建筑其他方面对皇权的体现。

2.故宫的屋顶样式。多媒体展示:介绍屋顶各部分专业术语,多媒体展示故宫三大殿的屋顶,让学生观察三大殿建筑的屋顶样式,分组讨论三种屋顶样式的不同和等级的体现。

教师总结:屋顶名称和等级区别。最高屋顶形式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悬山顶、攒尖顶等屋顶样式,以及其他民居屋顶样式。

3.故宫的结构。由“墙倒屋不塌”引出古建筑木结构体系:中国建筑体系与其他建筑体系相比,具有独树一帜的木结构体系。这种木结构体系,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门窗等的配置,不受墙壁承重能力的限制。汶川大地震房屋倒塌无数,但是部分旅游景点古建筑墙体稍有破损,重要原因就是建筑的木质框架结构(三维动画介绍斗拱结构)。

引导学生分析木结构的优缺点,学生分析得出木结构缺点:容易着火和容易腐烂。

4.彩画和雕塑。多媒体展示故宫建筑的外貌颜色和室内装饰色彩,引导学生总结故宫的主要色彩,分析颜色体现出来的等级差别,引导学生分析彩画所体现的等级。

教师分析:中国古代建筑外观上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色彩的运用,色彩是古代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段。这是由木结构体系的特点所决定的。从木材表面施加油漆作为防腐措施,发展到建筑彩画,形成俗话所说的“雕梁画栋”。因此宫殿建筑的用色十分严格,这在建筑彩画中表现尤其明显。

鉴赏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学到的鉴赏方法,能对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建筑作品进行鉴赏。

世界建筑赏析论文篇(2)

这两个单元的阅读板块,编者按照“建筑艺术”“动物世界”的主题组织材料。第三单元所选的文章,从不同的风格、地域、民族和历史阶段,展示了建筑艺术的魅力及其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巍峨、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巍中山陵,气势恢宏、金碧辉煌的凡尔赛宫,高大的黄鹤楼,奇特的于园,让我们充分领略了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和建筑所体现出来的生活美与艺术美。第四单元的课文,运用通俗浅显、生动传神的语言,分别向我们介绍了漂亮、驯良、乖巧的松鼠,具有“音乐天赋”的松树金龟子,憨态可掬、温厚活泼的国宝大熊猫,以及身形庞大而本事拙劣的“黔之驴”。 学习这两个单元,我们应在阅读思考中,感受建筑外在的美和内在的美;了解动物的外形、特点、习性;学习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介绍建筑、动物的特点;学会从多角度观察事物,抓住观察对象的特点,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说明对象。

“诵读欣赏”部分,第三单元带我们参观了天坛的圜丘、古罗马的斗技场,让我们品味到了世界著名建筑的独特之处;同时,还引领我们走进花街,走进苏州的小巷,去感受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去感受这些寻常的建筑给百姓的生活带来的乐趣。第四单元的诵读欣赏,重在朗读,同学们要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的精练、形象的丰富、联想的自然,还要学会通过上网查资料、运用工具书来赏析古诗,更好地丰富自己的人文涵养。

活动环节,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告诉我们:话须形象才动人。口语交际讲求生动形象,以情动人。无论口头描述涉及哪种对象,都应仔细观察,深入了解,也应展开想象的翅膀,将所描述的对象说“活”。第四单元的 “语文实践活动”的主题是保护野生动物,通过参与这一活动,我们要明确调查的内容和目的,掌握调查的形式,并能写出有效的调查报告和相关文章。通过活动,大家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和谐社会这一理念也包括自然生态的和谐,从而把保护野生动物落到实处。

世界建筑赏析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美术鉴赏 科学教育 科学精神

论文摘 要: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以培养和训练青少年的科学态度、科学意识、科学素质等为目标的科学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力图从美术家、美术作品和美术发展的角度,探究进行科学教育渗透的尝试。

科学和人文是一对孪生姊妹,构成了人类文明殿堂的基石。只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教育才能正确地回应时代呼唤。科学素质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核心,是现代人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认为,美术鉴赏教学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人文素质的同时,不应排斥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美术教学在塑造青少年学生现代人格的过程中不能袖手旁观。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进行了科学教育的渗透,收到了一定成效。

一、学习艺术家的优良科学品德,树立科学精神

世界著名的艺术巨匠均是人类的精英,他们传奇的经历、激进的思想、伟大的业绩、崇高的品德和光辉的形象往往对中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对他们的敬仰之情,以巨匠为榜样,激励自己积极上进。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一些艺术家的科学品德。

在鉴赏学习《走进具象艺术》一课之《蒙娜丽莎》时,我首先深入观察作品,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画家力图使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它代表了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然后研究其善于运用光学与透视学的方法来描绘具体的场景和人物,用明暗转移法更使画面具有丰富的层次感与凹凸感。除了作品之外,对于达·芬奇本人,学生一般也都略有耳闻,笔者然后根据学生对达·芬奇的初步了解,引导他们从多方面认识,提出问题1:“你除了知道达·芬奇是一位艺术巨匠、天才画家之外,还知道他在哪些领域有突出成就呢?”同学们非常兴奋,你一言我一语地共同描绘达·芬奇:还是“数学家”、“科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等,是一位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提出问题2:“你认为达·芬奇为什么会取得这么多的成就呢?”引导学生剖析达·芬奇除了先天聪颖之外,更多的是勤奋、敢于冒险、勇于创新、毅力与恒心、探索精神、造福人类的献身精神等。并深刻理解达·芬奇能从艺术家的角度看待科学,以科学家的思想方式审视艺术,并努力使科学与艺术融为一体,为人类留下丰厚的精神财富。

二、解读美术作品的科学内涵,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结合作品中的科学知识,以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比如,在学习鉴赏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介绍几千年的中国建筑文化符号——斗拱时,不但要引导学生欣赏其衬托出深远、雄浑的屋檐,体现出建筑雄强而壮丽的风姿,与古希腊的柱式有异曲同工之妙,更要从科学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分析这种建筑语言的功能与原理:斗拱在力学上将单点支撑变成了多点支撑,斗拱将梁对外挑屋檐的受力传输到立柱,从而解决了大面积挑空屋顶的受力难题,保证了建筑结构上的安全。

三、探究科学技术在美术发展中的作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说过:“当科学被应用到技术领域的时候,人们的生活方式将发生革命。”如果脱离科学技术的作用,美术只能是缓慢发展的,科技与美术之间没有鸿沟,科技与美术相得益彰。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也在不断揭开美术发展史的新篇章。

如远古时代只有石凿技术,所以产生的岩画壁画粗犷豪放;正因为新石器时代制陶技术的产生,彩陶上面才留下漂亮的几何图案和动物形花纹;正因为冶炼技术的发明,人们才可以铸造出司母戊大鼎;19世纪的物理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就,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扬、法国化学家谢弗雷尔等人对光和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总结出许多新的色彩科学理论,有力推动了绘画色彩的进一步向前发展,印象派绘画应运而生;19世纪工业技术的高度发达,让高达300米的埃菲尔铁塔能屹立百年而无恙;榨油技术的产生使扬凡·爱克兄弟发明了油画颜料,达·芬奇才留下蒙娜丽莎永恒的微笑……

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是文理兼容的复合型人才。在教育过程中,重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是培养新一代人才的重要途径。科学家贝尔纳说:“艺术是我,科学是我们。”如果我们将艺术看成一种视角,科学是另一种视角,那么这两个领域提供的视界会使人类不断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艺术插上科学的翅膀,让人类的思想和精神飞得更高更远吧!

参考文献:

[1][英]沃尔特·佩特.文艺复兴.张岩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世界建筑赏析论文篇(4)

[关键词]美术;鉴赏能力;审美;生活

学生在上美术鉴赏课时没有升学压力,他们上起课来比较放松,重视程度不够,几轮鉴赏课上下来,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可部分学生在开小差,令老师很苦恼。高中为什么要开设美术鉴赏课?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美育在高中能否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为了让美术课有所改变,为了让学生在美术课上有所学,有所得,我经常请教其他美术教师,利用网络学习好的教学方法,翻阅大量资料,在不断的积累实践中,我的课堂在发生变化,学生开始盼着上美术课。

一、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高中生经过小学、中学的文化积淀,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情趣,他们的知识丰富,视野开阔,欣赏艺术作品的眼光也有独到之处,有时一幅作品就可以让他们读懂历史,认识世界。以往提到美术课,大家都认为是画画,其实美术分为六大门类,鉴赏课涉猎到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等多个领域。美术鉴赏课是综合的课程,想要上好这门课,首先,要提高美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美术教师的知识要广博,要扎实,要丰富。鉴赏一幅绘画作品,要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了解画家的生平和绘画作品在艺术史上的价值。鉴赏一座建筑的时候,要结合古今中外类似建筑进行横纵向对比,加深建筑本身的艺术印象。鉴赏书法时,要弄清书法的来龙去脉、演变历史和派别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有时还需自备笔墨写画上两笔。其次,要提高美术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美术教师不仅要有美术专业技能,还要学习与美术鉴赏密切相关的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科技、地理、历史等。要加强美术与各学科的结合,作为美术活动的引领者和指导者的美术教师,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如果一位美术教师不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如何让学生走在正确的审美道路上?如果一位美术教师对文学常识不了解,如何带领学生走进诗情画意中?如果一位美术教师对地理、历史一知半解,如何引领学生感受作品中的风土人情?又如何去挖掘作品背后的时代思想?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要任务是提高美术教师自身的素质,丰盈自己,充实课堂。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术本身能陶冶性情,很多学生忙于繁重的文化课,无暇分身,不愿把时间放到非高考学科上,这种情况下美术老师更应努力让美术课变得精彩,让学生对美术鉴赏课产生兴趣。在上《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这节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王式廓的《血衣》这幅作品,再请出几名学生扮演画中人物,有的扮演手持血衣的农村妇女,有的扮演受剥削的残腿农民,有的扮演低头认罪的地主,有的扮演新政府阶级。学生表演得很逼真,同学们一下子被带到了画面中,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起来。就这样,一节好课开始了,通过表演,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兴趣更加浓厚,很好地了解了时期的历史,懂得了劳苦人民的遭遇,认识到画家笔下的艺术手法是如何表达客观世界的,还挖掘出很多有表演潜质的学生。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我在美术鉴赏课中的一个新尝试。学生缺乏艺术土壤,小的时候就认为那些想象和创造与美术无关,认为美术只不过是涂涂画画而已。作为高中美术教师,我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建立对美术学科的正确认识,逐渐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以此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启迪心灵的教育目标。

三、营造音美不分家的气氛

我经常在上课前播放与本节课有关的音乐,音乐可以开启智慧,缓解课堂上的紧张气氛,同时,又能创设情景,渲染氛围。在讲解《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时,为了避免时间差给学生带来的抽象概念,我以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为例进行鉴赏和分析。那一庄严时刻每个中国人都铭记在心,在艺术家笔下定格为永恒。我引导大家用心倾听气势磅礴的歌曲《红旗颂》,与学生一起走进艺术的殿堂,去接触艺术的神秘,去感受艺术的力量。这时我再加上解说词,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听我的解说,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认为画家就是在表现生活的瞬间,只是更加概括,更具有艺术性,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并以此为自豪。这节课很顺利地进入主题,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更好地形成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提高美术鉴赏能力其实并不难,只要在课堂上增加一些美术鉴赏的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各门类美术的艺术特点和不同的流派语言,让大家可以和美术作品交流对话,从感性入手分析作品,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图,再对作品进行价值判断。

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美术鉴赏课主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起来,在课堂上强调学生分析理解作品的能力。面σ环作品,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进行欣赏,从作品的历史、细节等要素加以鉴赏。每个人对不同的作品都有各自的喜好,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自己喜欢作品的原因,再引导学生说出他们为什么喜欢这件作品,如何鉴赏作品。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交朋友,分享各自的鉴赏心得,一起讨论作品的内涵意义。在上《漫步中外建筑艺术》一课时,我和学生一起收集相关图片资料,按宫殿、庙堂、陵墓、民居等类别和中外不同建筑风格整理,并加上文字进行评论。在收集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带来去北京故宫和苏杭旅游的照片,有的同学带来少数民族村落的特色建筑群图片,还有的同学上网搜集到很多图片,我们在课堂上欣赏到很多经典的建筑。由于都是学生自己找到的喜欢的建筑类型,他们一起研究时很认真,评论作品时内容准备丰富,语言精炼到位,我们还相约为了自己喜欢的建筑,可以在高考时考取这座建筑所在的国家或城市,进一步欣赏和领略当地建筑风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热爱生活的能力,把建筑美学融入到生活和学习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鉴赏力和想象力,更是提高了学生收集素材、甄别鉴赏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学生也学会了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加深了感情。

五、鉴赏课的拓展延伸

鉴赏教材按照美术六大分类对课程进行了设置,多是理论性知识,缺少学生动手操作的部分。高中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时期,他们需要适当自我展现。在美术课堂上,我带着感受美和创造美的思想引领并熏陶他们,一幅幅带着真挚情感的美术作品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从高一年级组建新班级开始,我们就一起设计班徽和组标;有了标准美术字的文化墙设计,可以让班级文化更上一个台阶,在课堂上我们一起练习黑体字和宋体字;到了高二年级,同学们看到特长生艺术节的美术作品都很羡慕,在鉴赏课上我开始带领全班同学一起画风景速写,共同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版画和剪纸作品,并在教学楼大厅不定期进行课堂作品展览。同学们认真积极地动脑动手,完成自己心中的形象,作品没有好坏,没有答案,充分展示个性,没有了唯一标准的束缚,大家创作的作品更加灵动,充满想象。几次展览提升了同学们的信心,带动了整个校园的美术学习氛围。这种通过鉴赏理论与作品创作相结合的美术教学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审美主动性,更体现出美术教学育人育心的教学功能,更是美术课堂有效的延伸。

美术鉴赏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保护好学生对自然和对生活热爱的能力,把美术融入生活,让美术成为日常学习工作的一部分。学生的兴趣要靠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和吸引,要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在美术鉴赏课上既要注重艺术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积累,又要培养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通过多年的美术鉴赏课,我发现只要多角度鉴赏,树立美育观念,就能和学生一起上好具有审美情趣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在美的路上前行,坚持通过美术鉴赏培养高中生的审美情趣,就是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贡献力量。我会努力上好培养审美情趣的美术鉴赏课,和学生一起感受其中的美。

参考文献:

世界建筑赏析论文篇(5)

[关键词]:桥梁美学、古典美哲学、景观学、价值取向、结构设计

[abstract] : modern bridge has its functional, under the premise of advocat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aesthetics since ancient times people understanding and aesthetic philosophy meaning, the contrast i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the understanding to the United States. Briefly discusses the landscape design scienc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human culture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bridg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importance and substantial. According to the people to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appreciation, and sums up the bridge aesthe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ridge for future planning guidanc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 bridge aesthetics, classic beauty philosophy, landscape learns, value orientation, structure design

中图分类号:U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和美学一直是人们欣赏价值提升的体现,从古至今,有建筑的发展,必有其美学的发展,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和人文文明的重要一环。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具有其的意义不可估量,所以说如果建筑和美学史密不可分的话,那么美学的发展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桥梁作为实用性建筑,既有其建筑所应具备的安全性、便利性、实用性和耐久性,也应引进环境、美化、人文人性的概念,使得桥梁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不失情调。桥梁作为建筑中的重要一环,美学也有独特的价值,横贯中西,亘古不变。毫无疑问设计师应加强对桥梁的景观美学价值思考和学习。

1.桥的产生——天成地就人为之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受到自然界的启发,比如倒伏在水上的数目,攀援过山崖的藤条,溪流中突出的石头,自然侵蚀而成的岩拱......于是便出现了最初始的跨越建筑。

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中不难看出,人类诞生之时便是傍水而居。水孕育了生命,也孕育了人类的文明,是缤纷万物的生命之源。在水之滨,我们的先祖们采集、狩猎、种植;盘土垒墙、制陶冶炼、引渠耕作,繁衍生息......同时,江河山川也造成了难于逾越的阻隔,所以便有了人类从远古时期就尝试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跨域阻碍去开拓空间。然而,只有人类有了固定的交通方式需求是,便是有了——桥梁。

2.桥的美学的基础——审美哲学,美学的核心

2.1桥梁美学的哲学基础

美学属于哲学范畴,人称它是哲学中的一项皇冠,可见其在哲学上的艰涩与深奥。但是要探讨美学的概念需要提高到哲学的范畴,才能深刻的理解没的特性和内在关联。

2.1.1西方美学的哲学基础

西方的美学哲学基础中关键的问题是认识论和辩证法,自古以来,哲学家与美学家层出不穷,观点各异,各种主义中的争论、思索、探讨、实践中不断的分化、修正,并促进了其发展。美学正是也种种思想指导下,不断认知世界、改造世界创造美和发展美。发展至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美学历史上最大的两大思潮。美学的发展,也是基于两大思潮的争斗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产生活动创造了人类本身,创造了社会。人类物质生产生活一切都是历史现象、一切现实生活的最终根源,意识最美的最原始的根源。它认为美不是自然物质的属性,不存在客观精神,不在主观心中,而是存在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之中,简称“劳动创造美”。所以可以理解为人类的文明发展中对自然的改造中,实现自我目标,自我价值观的体现,人化自然中体现出美的影子。也是人们对美的事物不断追求最根本的人类情调。

2.1.2东方美学的哲学基础

中国美学所基于的哲学基础完成的比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了完整的思想体系。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夹杂着严重的封建礼教意识,迷信色彩,但其核心确实都是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正确的自然规律。中国的哲学不仅深入中国人的思想之中。并泽及东方其他的邻国。西方人士接触中国哲学之后也不断从中发展丰富、深奥的哲理,对现代社会科学、艺术有什么重要的影响。

中国美学所基于的哲学,创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影响最大的主要的流派是道家和儒家二家。

儒家美学思想是其入世哲学作为指导,着重人的社会生活,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审美境界,强调,美誉善的统一,重视审美与艺术道德伦理作用。

道家美学思想看中人的自然本性和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在审美方面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境界,道家所谓的“道”者即现在所说的客观规律。

道家和儒家有相近、完整的哲学提携,只是入世和用世的趋势不同。《老子》和《易》分别是道家和儒家两本经典著作,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基础。

2.2桥梁审美二元论主张

二元论的主张的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桥梁审美二元论顾名思义就是对桥梁的审美加以二元论的主张。审美二元论包括了对美的构思与创作的主体,也包括了对美属性的赏析鉴赏者对客体事物的认知,感悟,鉴赏的活动。

审美二元论包括:

其一,美存在于客体和载体。

其二,创造美和鉴赏美有阶段性的区别。

其三,创造美和鉴赏美属于不同主体的行为,并在不同层面、不同空间展开。

其四,创造美和鉴赏美,具有不同的对象,不同价值观,不同的规律性。

审美二元论是马克思主义审美,其中的三层含义:首先是创造者按照自然规律和自我所积累的审美经验,正确科学的改造,美的改造;再者对于客观存在的自然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表现,改造合乎人的审美经验和客观世界;最后则是在审美过程中,人的本质量的对象化则表现为人对对象审美要素的感知,是主体对追其审美价值取向的肯定。

而桥梁作为我们人类日常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跨越障碍的交通设施人工建筑,其在生产和存在同样要经历设计、施工、和实际使用。同时建设阶段和使用阶段的一些关于桥梁的一些要求,比如“设计技术、安全程度、经济造价、美观环保”等,使用阶段的“交通通畅、行车安全”等分别为建设阶段的审美原则和使用阶段的什么原则,所以从客观上讲,上述中构成了对桥梁的审美,满足二元论主张原则及技术审美、功能审美、艺术审美的要素。这就是桥梁二元论的主张。

3桥梁美的摇篮——景观设计

3.1景观设计概念

景观设计学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盒恢复的科学学科。景观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单纯的说某个建筑的景观设计只是很单纯的针对这个建筑来说的。景观设计也是体现建筑设计者,及创造美的主体的具体思想表现。当然作为自然科学建筑学中,我们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越来越注重人类户外生存环境的建设问题,而人类生存环境是动态发展的,也是美学所要涵盖的内容之一,所以景观设计学就是符合人类文明对自然界的认知和理解,也是美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3.2景观设计的理念

3.2.1文化的意义

每一个国度或是地区,都有不同的对美的理念,人们对美的事物是追求的,这点毋庸置疑,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时间的推移,便有了多元化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情趣。所以不难看出,文化的积淀对于美哲学的重要性。人类历史就是人类文化的发展史,所以文化和历史相辅相成。比如现代科学可以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虽然研究的对象,和方向的不同,但都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同时每个地区所研究或是所倡导的制度文化有可能不同,但是就自然科学而言,没有国界,没有地区之分。

文化的核心是意识形态上的、观念上的,从开放度与自由度来说,必然是多样化,我们现在也应该可以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几乎不再会有一个国家能独立在信息爆炸、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剧烈的碰撞和摩擦,相互融合,这是不可避免的。一个民族既有其民族性,又有它所处的时代性,时代性的变迁首先是它在经济上的对外接触相联系的。当然,融合不是混合,更不去取消差异,取消种族特色,融合的概念是既有你,也有我的关系,一个民族文化传统能否维持和发展,最终依据的是否由生命力、是否经得起时代性的冲击和检验。违反时代潮流,硬性维护某个民族文化传统是不切实际的。

3.2.2景观设计理念

人类一切的生产生活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景观设计也是一样的,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是对土地的规划管理,目的是营造一个更加宜人的生活环境。在景观设计或者土地规划的时候,创造美者的主观思想,不免占据了主导地位。也就是说人的思维观念,对景观设计起到主导性的作用,景观设计是反应人的主观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说,景观设计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因子,它和其它文学艺术作品一样,都生动的反应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核心。所以人们不惜在研究景观设计的时候,提到大量关于人类文化,正是因为有因才有果。人类文化是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指导思想,也是要求设计师对恪守经典文化的同时,融合其他理念文化,作出不失水准却又有新潮的经典之作。

3.2.3景观价值取向及意义

衡量价值的标准不是确定的,一方面说,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存在不同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在不同时代,人们的价值观也不尽相同。我们在景观设计中,力求是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都能接受,所以谈论接受景观设计的前提,就是要考虑到“通用的价值观”。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其实很难判断今天作品的价值。价值观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观念迅速改变的时代里,人们很难判断作品的价值是无可厚非的,但大众审美水平可以体现一个国家、地区的审美水平,与价值观水平,所以我们也说,景观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对景观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回顾历史,正是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的进步,促使现代景观的萌芽。

毋庸置疑,景观设计师一门艺术。它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现代景观设计从一开始。就冲现代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形式语言。对于寻找能够表达当前的科学、技术和人类意识活动的形式语言,的设计师来说,艺术无疑提供了最直接最丰富的源泉。

对于景观设计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是重中之重,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建造,景观都与自然发生密切的联系,这就必然涉及景观与人类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只是因为今天的环境问题更为突出、更加受到关注,所以生态也成最时髦的话题之一。自然和谐,也是人们美哲学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景观设计价值取向中十分中央的一环。

4桥梁美的彰显——结构与设计

4.1桥梁结构及典范

桥梁的外在样式和一是千姿百态的,但总的来说,桥梁桥型可以分为梁桥、拱桥、刚构桥、悬索桥和斜拉桥。每一种桥型都有自我独特美学价值及其所以应用的范围。

对于梁桥来说无疑是让人们最容易联想到的桥梁桥型,他的结构实用且简洁。梁桥主梁的美学设计中点则是要求其形态轻巧,连续,简洁大方。而梁式桥的桥墩的美感和设计主要是依据上部结构而定,所以整个桥看上去是否有韵味,桥墩与主梁相协调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东京湾横断道路桥,其桥墩与主梁的协调程度可以说是完美。

拱桥对于人们来说更是不陌生,我国历史上就有许多拱桥。而拱桥的力学优点明显,外形优雅,似乎拱桥的美浑然天成,不需要格外的点缀与修饰。如我国的赵县赵州桥,就是拱桥中的经典。而英国米德尔伯格和斯托克顿梯斯河桥,桥型为拱桥,虽为步行桥,但以其纤细、卓越的景观设计,令人神怡。我们也不禁感叹拱桥的多变和柔美。

大跨度悬索桥雄伟壮观,在环境中易形成全新的景观,竣工后,即成为该地域的标志和旅游景点。不需要多余的赘述,因为目前只有悬索桥能达到大跨径。光这一点就可以证明其力学结构的优越性,高耸入云的桥塔令人惊叹。如日本关门大桥,高地起伏、刚柔并济,是对称美学设计手法中不可多得的典范。

斜拉桥的发展与变革一方面是由于科学的进步,另一方面还是更多的处于美学上的考虑,斜拉桥和悬索桥在其景观特征上有许多相同之处,尤其是大跨度的斜拉桥和悬索桥给人的美观视觉冲击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其巨大的规模和高耸入云的主塔的象征性标志的作用,拥有震撼人心的魅力和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大跨径斜拉桥的典范如法国圣•纳泽尔桥、法国诺曼底大桥、法国米约大桥。

5结语

美学的意义并不是空洞的,它是基于人们的感性认识,是人们研究感性认识的一门学科。现代美学的意义十分广,美学所研究的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某种意义程度上价值观发展趋势,研究内容包括整个艺术领域里的艺术穿凿一般规律和原则。美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是反映人类生产生活情趣,彰显人类个性的一门感性学科。而桥梁美学对于我们来说,是人类对于桥梁的一种感情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自我认同和自豪感,这也势必会成为人类努力创新,奋发拼搏的一种动力,也是推动未来桥梁建筑的发展的一种积极的感性潜在动力。

[参考文献]

1.和丕壮著.桥梁美学(桥梁工程专业用)(第一版).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年8月

2.刘古岷 陈小兵著.新世纪桥梁建筑艺术赏析(第一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

3.2004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版).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10月

4.徐风云 陈德荣著.桥梁审美原理(第一版).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年1月

5.赵良著.景观设计(第一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

世界建筑赏析论文篇(6)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新馆;地域性;建筑设计;再设计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国外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步改变着中国这个拥有几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家。“进口商品”正在挑战着我们传统的审美标准,拥有西方现代设计思想和风格的建筑林立在马路两旁。这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极为巨大,它促成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文明进步,但同时它也使得国家变得“千城一面”。看到这些冷漠的建筑我不禁困惑:我们文化的本质在哪里?我们的根还在吗。

一 地域主义的批判

世界全球化趋势下的标准化商品生产使得城市形象趋同,中国的建筑设计在世界上仍处于较低水平,从罗马柱涡卷花纹的滥用到各样标准“方盒子”的冷漠外表,再到现今中国随处可见的传统建筑符号,中国陷入了抄袭的怪圈。设计师们将设计简单的理解为符号堆砌,以为这就是紧跟世界设计潮流。但他们忽略了设计只有经过民族文化的积淀才有立足点,否则没有特色只会成为空有其华丽外表的空中楼阁。在不断研究和探索中,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提出“中而新,西而新,中而旧,西而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而新”。笔者认为真正的设计不应当仅仅满足于盲目跟风世界潮流,迎合业主需求,而应当着眼长远,挖掘建筑潜在价值,用建筑所散发出来的文化魅力去感动社会,引导社会审美方向,这才是建筑设计的根本。而地域性的应用正是建筑设计未来的强大生命力。

二 地域性的概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是指建筑设计对当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材料)和文化特点(如工艺、生活方式与习惯、审美等)的适应、运用与表现。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地区的人文精神和地域的时代特征才构成了建筑的地域性,从而形成各地的千姿百态的建筑形式。如:北方建筑多坐北朝南,以阻挡大风降温天气,同时保障日照时间和季节性通风。而南方建筑却相差很大,高温且雨季长,故人们更加注重防潮、降温和通风的效果。在云南甚至存在吊脚楼的建筑形式。可见地域性对建筑设计的重大影响。接下来我主要以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具象分析影响建筑设计的自然条件因素,天人合一性,民族化以及建筑的“再设计”。

三 结合实例分析地域性建筑设计的要素和“再设计”

地域性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以往建筑装饰形式和符号上,它更包含一个因地制宜的概念,一个可持续性的概念。在设计之前,贝先生向政府了解建筑周边的一切资料,从苏州水文情况、历史掌故到拙政园、忠王府沿革,甚至包括了东北街上每一棵草木的位置。目的便是为了因地制宜,了解苏州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精髓。苏州属季风海洋性气候,水路纵横,民居建筑多围湖而建或沿河布置,人们临水而居,临街背水。苏州园林众多,古代能工巧匠运用了种种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将亭台轩榭、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模拟自然风光,创造了“方寸之间见天地”的理想空间。

天人合一性,体现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上,即为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性。苏州博物馆新馆周边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南侧沿街古色古香,均为销售工艺品和特产的小店。吸收传统造园手法的现代建筑、忠王府古建筑与沿街特色小店和谐交融、相得益彰。贝老设计遵循“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不高”是指贝老将建筑檐高设定为6米以内,保证了苏州博物馆新馆与周围建筑立面的统一性。“不大”:庭院是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的主要部分之一。在贝老利用庭院对空间进行组织和分割,连接了分散的展厅空间。“不突出”是指建筑平面采用中轴线对称设计,将建筑灵活地融入拙政园和忠王府的总体布局中。外观设计上,采用苏州传统建筑中的粉墙黛瓦设计,更好地域周围环境相融合,是观赏者形成强烈的归属感。这一基本要素对于我们未来的建筑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民族文化,著名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曾经说过“城市应该像文学一样。在城市中漫步,应该能够阅读它,阅读它的历史,阅读它的意韵。”贝老对传统江南园林和孕育传统文化精神的苏州民居进行提炼、概括,“神似而非形似”,他将精神层面的东西赋予建筑,使前来观赏的人们能静下心来细细体会还原后的古典元素流露出的神韵和意境。新馆室内设计的人性化是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中贝老最重视的要素之一。各个展厅空间的布局分配合理,流线清晰,巧妙将园林设计中的“移步异景”“借景”手法引入室内设计中。他从古苏州文人把玩珍品的多宝格架中受到启发,对展柜进行一一设计。在光的运用上也非常巧妙,窗户的位置高低、大小、距离规划都十分严谨,自然柔和的光线均匀地散在展厅中,人们即便观赏许久也不会因光线产生视觉疲劳。

“再设计”,即继承传统的创新性。建筑中大胆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来表现传统元素。墙脊的屋檐上,贝老并没有采用古老的青砖黛瓦,而是换成了耐久、耐磨性强的花岗石。这种花岗石俗称“中国黑”,平时呈深灰色,雨后呈黑色,这个奇妙的变化使雨中的苏博独具魅力。采用传统民居采用的坡屋顶形式,使用现代结构—钢梁支撑防水铝板,铝板上固定金属支架,支撑灰色花岗岩切割成规则的条片状,石板之间留缝处理,形成类似传统民居建筑黑白灰的色彩关系,创造了传统民居般光影效果的灰调建筑。

庭院北侧的山水墙是再设计的典范。贝老说:“苏州园林已经做到了园林中的极致,在这个园林圣地做园林要想超越前人是不可能的。只有另辟蹊径方才可行”。他由宋代米芾抽象的山水画获得灵感创作了立体山水画,它以与拙政园相连高低起伏的白墙为纸,以石为山,将石片排列成高低、前后等韵律变化。石片中掩映着翠竹,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桥跨越前方光滑如镜的水面,还有让人耳目一新的八角凉亭,这一切宛如置身于别样的苏州园林,又像踱步于文人书画之中,让人感受到古代文人寄情山水园林,隐居修身的浪漫人文情怀。此为“以小见大”的设计表现手法,也凸显了贝老设计的中心:“中而新、苏而新”。

四 结语

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为现代设计师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它成为地域性建筑的典型。抓住中国传统历史文脉,深入发掘古代建筑传统元素的本质,运用现代科技和材料传达中国的文化精神,这才是建筑设计的根本。我们要让传统孕育建筑,用建筑感染生命,用地域性建筑文化引领世界新潮流。

参考文献

[1] 中国知网.地域性与建筑设计[J].城市环境设计

[2] 王晔. 贝聿铭与苏博新馆的故事[N].扬子晚报.

[3] 苏州古典园林.百度百科[OL]. /view/18352.htm

世界建筑赏析论文篇(7)

    美术 感悟美术 美术学习

    一、美术教学首先要感知美术

    美术,指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一般指除了建筑艺术之外的造型艺术的通称。“美术”这一名词始见于欧洲17世纪,也有人认为正式出现于18世纪中叶。近代日本以汉字意译,“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开始普遍应用。也称“造型艺术”。按照目的可分为两大类,即:纯美术和工艺美术两类。

    美术也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是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形象,以反映客观世界和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美术又称之为“造型艺术”“空间艺术”。

    二、分类

    在艺术分类中,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类型。

    1.绘画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色彩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绘画种类繁多,从不同的角度可将它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从地域看,绘画可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洋绘画;从工具材料看,绘画可分为水墨画、油画、壁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从题材内容看,绘画可分为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等;从作品的形式看,绘画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插图等。不同类别的绘画形式,由于各自的历史传统不同,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征。中国画又称水墨画,它在世界绘画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是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在工具材料上,中国画是用毛笔、墨在宣纸、绢帛上作画的,它讲究笔墨,着眼于用笔墨造型。在表现方法上,中国画采用一种散点透视的方法。在画面的构成上,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形式美与内容美。油画是西洋绘画的代表,它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在工具材料上,油画是用油质颜料在布、木板或厚纸板上画成的。在表现方法上,传统的油画家采用焦点透视法作画。在画面构成上,它讲究画面景物充实,按自然的秩序布满画面,呈现出自然的真实境界。

    2.雕塑

    雕塑是用可雕刻和塑造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雕塑的种类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从制作工艺来分,雕塑可分为雕和塑。雕是从完整而坚固的坯体上把多余部分删削、挖凿掉,如石雕、木雕、玉雕等,塑是用具有粘结性的材料联接、构成为所需要的形体,如泥塑、陶塑等。从表现形式来分,雕塑可分为圆雕、浮雕。圆雕是不附在任何背景上,可从四面八方观赏的立体雕塑。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借助于体积和结构等。

    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 紧密相联,同时又受各个时代宗教 、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中国陕西何家湾和辽宁凌源、建平等地发现的5000~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雕、骨雕、人像和女神彩塑头像等,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力的崇拜和对动物的崇拜以及认识人本身、认识世界的过程。

    3.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是指日常生活用品经过艺术化处理以后,使之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的产品。我们一般把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陈设欣赏的工艺美术。实用工艺美术是整个工艺美术的主体和基础,包括衣、食、化、行、用的工艺品类,实用价值是这类工艺品的主要价值,审美价值是作为辅助价值存在的。这类工艺品包括经过装饰加工的茶餐具、灯具、木器家具、绣花制品、草竹编织品等等。陈设欣赏工艺品是指那些以摆设、观赏功能为主的工艺品,这类工艺品以审美为其首要价值,手工技艺性很强,实用价值已不明显或完全消失,如玉器、金银首饰、象牙雕刻、景泰蓝、漆器、壁挂、陶艺等。

    三、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 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如何巧妙地学习美术,笔者认为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有的同学作画非常刻苦、勤奋,但是技能并没有达到提高,至是在现有的水平上,原地踏步。这往往就是学生学习美术的思路和方法不对。从表面上看,他们老老实实,勤勤恳恳,没有做到及时的总结,没有去看到自己的画为什么没有得到提高,只是手法上的熟练,在这样的情况下怎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呢?那么我们就应该做到多动手,多动脑,实战经验结合理论知识,每次作画后都要认真的分析,自己的不足与优势,尽量少走弯路,达到学习的最高效率。

    其次,要针对性地去学习。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就是要求我们首先要弄清自己的学习状况,存在哪方面的问题,针对性地去克服与解决。比如,有的同学技法比较熟练,但是色调的搭配上不是很好,也有的人色彩搭配很合理,但是手法不纯属,因此做不出完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