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信息硕士论文

信息硕士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09 20:39:28

信息硕士论文

信息硕士论文篇(1)

1工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的不足之处

1.1课程设置不够理想从内容上看,课程的实用性、前沿性不强,课程设置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形式上看,由于工程硕士是一种在职教育,因此在课程安排上,除在学校本部教学点上课外,同时更多会在校外教学点(或基地)集中授课,从而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从教材上看,其在前沿性、实用性方面尚有欠缺,甚至部分教材内容较陈旧,针对性差。

1.2信息素质能力参差不齐由于工程硕士在生源的年龄、职业背景、工作年限以及大学阶段受信息素质教育情况等不尽相同,信息素质现状表现出明显差异性。[1]有的在大学阶段学习过《科技文献检索》等相关课程;有的接受过信息素质的相关内容培训;有的仅会使用百度等搜索引擎查找资料;而有些年龄较大的在职工程硕士甚至对信息素质相关内容一无所知。总体来看,工程硕士对信息的敏感意识普遍不强,信息素质能力参差不齐。

1.3表现出较强的学科专业性工程硕士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联系紧密,职业需求的目标性强,对学科专业知识的需求明确。同样,工程硕士的信息素质教育也表现出明显的学科专业性,他们对本工程领域的信息表现出了极强的需求倾向。这在年龄偏大、已具有丰富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实验经验的在职工程硕士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1.4应用性是根本要求工程硕士教育是为了培养其掌握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某一工程领域或工程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实施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连学位论文都要有工程技术背景。因此,基于工程实践的应用性是工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1.5对信息源需求的多样性解决工程实践难题就是创新的过程。在这个工程中,占有信息并将其融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一方面可以通过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同行交流,获得同行专家的经验、理论指导等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正式途径获取信息,尤其是获取规范标准、专利文献、科技报告等,通过吸收消化将其变为自己的知识,实现创新的目的。可见,工程硕士所需信息源不仅仅是图书馆购买的各类文献,他们需要的信息类型和获取信息的途径要广泛得多。

2对学位论文教学的调查

工程硕士生要兼顾工作、家庭及学习,负担很重,时间不够用,这个矛盾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是个突出的问题。特别是表现在学位论文环节。学位论文是指完成一定学位必须撰写的论文,其对格式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是研究生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可以说是研究生本人带有总结性的学习成果,也是研究生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然而,在现实的工程硕士学习中,学位论文环节的矛盾特别明显。我们从上海交通大学夏天娟的论文《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2]中可以看到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工程硕士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学位论文选题认为“困难”和“有点困难”的超过一半,认为“较容易”和“很容易”的共约占40%。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要与自己的工作实际相结合,同时要求学位论文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创新性。如何把握工程硕士论文的理论性、创新性及实用性,是导师、学生及管理部门普遍感觉到困难的问题。

2.2学校导师的作用反映学校导师对论文指导“有作用”和“很有作用”的人数约占90%,远高于企业导师。在双导师制中,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是有明确分工的,学校导师对学生的学位论文负主要责任。但是由于工程硕士生是在职攻读学位,学校导师与其联系和交流的时间有限。

2.3学位论文成果在企业的应用学位论文成果在企业“已应用”和“正准备应用”的分别为51.7%和5.6%,共占近60%;而“由于计划改变,单位近期不一定用”的约占30.9%;“其他”为11.8%。企业为工程硕士生学位论文研究提供实验支持,同时学位论文成果应用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这对工程硕士生和企业是双赢的结果。

2.4学位论文对自身工作能力的提升学位论文写作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环节。46.4%的调查对象认为完成学位论文对工作能力提升“有帮助”,认为“很有帮助”的占17.5%,可见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位论文使自身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3工程硕士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为了使信息素质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做到保证学生学业的完成,同时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我们提出了基于学位论文的工程硕士信息素养教育运行机制,其贯穿于工程硕士教育的整个过程。

3.1合理实用的课程设置

3.1.1教学内容信息素养教育要培养工程硕士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课程设置上,一方面应当考虑到工程硕士的生源变化,其在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大不同。比如早期的工程硕士生要求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开设课程,如今的学生在本科时已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能,不再需要此类课程。另一方面,虽然基础理论不会变,但在信息爆炸的网络环境下,随着信息更新速度加快,实用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教师应当跟进这些新变化,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必须是高度浓缩的精华,是对信息素质教育具有指导性、总结性作用的难点和重点。

3.1.2人员结构和教材图书馆应该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同时他们还应协助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为工程硕士提供参考文献来源,指导他们熟悉各种资源,最终使学生能够熟练获取和提炼符合需要的信息。对于教材建设,在国家主管部门的倡导和支持下,各工程硕士专业领域都在积极进行,很多培养院校也很重视工程硕士的教材改革。另外,研究生的教学也不可以只局限于教材本身,还应鼓励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补充一些讲义,及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参考资料。

3.2利用网络实现教学辅助

3.2.1建立学生交流平台工程硕士生是在职读书,在校时间很少,又来自不同的工作单位,学生与老师之间、同学之间面对面交流时间少。利用网络建立沟通交流平台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可以开发针对不动层次、不同学习阶段的信息素质教育课件,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信息素养及专题讲座,使之成为大家互动交流、相互学习、自主学习的平台。为此,本馆自主研发了网上“自导式”信息用户系统、文献检索课“自导式”教学系统,提供针对不同用户的自助式学习系统,方便了广大师生。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孤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由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利用学科导航模块列举信息源在图书馆网站的显著位置设置学科导航模块列举信息源。列举信息源要做到求全、求专、求精的高度统一,不能拘泥于图书馆已有的或仅仅是著名的数据库、网站等,要杜绝孤立地讲解具体数据库的使用、具体文献类型的特点等做法,应对各类资源进行分析、比较,按照评价标准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总结使用各类资源时要注意的问题;重视总结如何选择信息源,针对不同的问题,懂得从哪里获得最佳信息,强调信息吸收利用能力的培养,综合比较信息的筛选、分析、整理等各种方法,强调培养将搜集的信息批判性地转化为自己知识的能力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3网络信息咨询工作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完善,高校图书馆进入网络时代。信息咨询工作应全面了解掌握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特点,了解工程硕士的需求,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和馆藏资源优势,将传统的纸质文献、电子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加以结合,以网络技术(可以通过QQ、邮件、电话等方式)为手段,依托网络信息平台,努力提高信息咨询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工程硕士。

3.2.4利用网络课堂开展专题讲座图书馆应该采取讲座、培训等方式完善工程硕士的检索技能。由于工程硕士是在职教育,图书馆可以利用网络课堂来解决该项问题。利用网络课堂开展的数据库培训专题讲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决定听课时间,对于某些内容感到难懂的,一次没有掌握,可以再次选听,直到学生认为自己完全掌握检索的技巧。一般来说,图书馆应该开设“开题讲座”、“课题查新”、“信息分析”、“毕业论文写作”等专题讲座来满足工程硕士在学习的不同阶段的信息需求。

3.3加强导师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导

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要求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不同于大多数工学硕士的学位论文标准,其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内容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或其中的一部分,或工程技术类或应用基础研究。在选题阶段,多数工程硕士生感到选题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工程硕士生的经验和知识面比较有限,如果这时导师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工作内容以及所在企业的生产实际,帮助学生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炼,有利于形成适宜的学位论文课题。此外,应该加强工程硕士与学校导师的学术交流活动,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工程硕士生参加导师所指导的工学研究生的研讨等活动。

3.4学位论文模拟教学法

教师应在讲授文献检索课程的最后,设计一个比较复杂、与学生所学工程领域尽量相关的问题,作为具体教学案例,整个查找信息的过程应围绕解决这个问题来进行。让学生面对一个全新的课题知道如何制定检索策略,如何巧妙地综合运用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教学内容应涉及信息检索的各个方面,如同时讲授一次文献的获取、科研课题检索实例及策略技巧等,使工程硕士阶段能够具备综合而全面的信息检索技能。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一种由全面到具体、由总体到个体的教学思路,对工程硕士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3.5信息道德的培养

作为信息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道德,也是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即培养网络信息利用者的信息道德意识与道德责任感,使其养成文明的信息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其信息道德判断、选择的能力和道德自律精神。与传统伦理相比较,信息道德更加注重“慎独”[3]。在网络环境下,既要做到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的鉴别能力,又要做到道德自律,要结合现实中有关知识产权争端或学术不端行为的案例和报道,强调信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信息硕士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选题方向  研究趋势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选题方向分析

近年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其中,硕士研究生已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基础课和管理类必修课学习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物流工程等领域选择研究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习。

本文依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高质量、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至2010年11月1日,累积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文献87.5万多篇,文献的来源是全国530多家硕士生培养单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文统计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0年——2010年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榆索控制条件。“发表时间”输人从2000年1月1日一2010年10月l8r:t,“学位单位”输人模糊,“优秀论文级别”输入不限,“作者”及“作者单位”输入模糊。第二步,输入内容榆索条件。“主题词”输入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点击“检索文献”。第三步:按文献分组排序方式选择文献。文献分组点击“学科专业”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即可。其统计结果如图1:

从图可以看出,物流、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是2000年~2010年管理科学与t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说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日.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物流管碑研究方向中,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的发展、以信息技术构建传统物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物流系统优化的工具化与工程化、物流金融的合作与创新是研究热点。在项目管理研究方向中,供应商和项目外包管理项目成为焦点,高级管理层更加接受项目管理和项目群管理的价值,在金融危机之后要追求项目的项目组合管理得到重视。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中,心理契约与员丁绩效、组织公平感与组织绩效是研究热点。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趋势分析

根据以上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选题向的分析,可以看出:

1、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

由于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管理变革,管理科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等方向。信息技术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以及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等方向。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和知识资奉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管理科学的研究内容,也给管理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2、管理科学与一f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生产与流通的变革而产生了如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服务管理等研究领域与-向。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学者在营销与运作的整体优化、多渠道供应链管理、综合物流等方向已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并且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的热点。

3、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知识经济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的观念已经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知识管理成为最为关注的话题。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企业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利用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在未来几年知识管理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知识本身的特征;知识管理效益的定量分析;新知识产生知识在企业间的传播机制;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作用关系。

4、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越来越侧重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探索管理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复杂系统管理理论基础包括: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线性到非线性非线性理论,其中的非线性理论涉及到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混沌动力学以及分形理论;从他组织到自组织;从时间的可逆性到不可逆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复杂系统到复杂网络;从硬系统到软系统方法,这里主要指的是钱学森的综合集成方法;从单元系统到系统集成。例如,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从组织内部的各组元间以及组织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中寻找组织发展和进化的动因和规律,以使组织能适应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迅速发展。

5、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低碳管理方面发展

信息硕士论文篇(3)

1工程硕士创新及应用能力的内涵界定

1.1工程硕士创新能力界定工程硕士创新能力是指培养工程硕士利用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做出新发现、创造新事物、提出新观点、运用新办法、开拓新领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知识结构和创新实践四方面的要素[2]。创新意识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个体在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捕捉新信息、洞察新问题,进而产生新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的个性特征,是主观能动性和智力品质的创造性发挥。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潜意识思维与显意识思维的有机统一,是创造力的核心。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新观念的提出、问题的突破,往往表现为从“逻辑的中断”到“思维的飞跃”,一般伴随着直觉、灵感的产生。直觉与灵感都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与创造性密切相关的心理现象,在创造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形成工程硕士创新能力的基础,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就难以形成丰富的联想和创造性思维。知识不仅包括客观的、明确的显性知识,还包括隐性的默会知识,默会知识相对于明确知识具有逻辑上的在先性,是掌握明确知识的向导,是人认识行为的内在动力并最终决定了人的创造性表现。创新实践是创造具有新质事物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即主体不断地将显性知识内化并获得隐性知识,然后通过自己的认知模式,将隐性知识进行不断的组合,进行知识创新或创造新事物[3]。

1.2工程硕士应用能力界定应用能力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并为新技术或新理论的生成提供有效需求信息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心里有做事的套路、眼睛能看到事情去做、手上有做事的技能”。工程硕士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是使工程硕士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一定的组织或协调能力,能够在产品、工艺、市场、资源配置方式和组织等创新成果植入社会经济系统的过程中,为社会做出高于普通人的贡献,并能为新技术、新理论的生成提供有效需求信息的能力。工程硕士应用能力培养是一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新型高等教育类型。与理论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相比较,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更强调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应用;相对于理论型人才培养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工程硕士培养应用能力培养更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其创新特色。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上,应用性是工程硕士应用能力培养的特色、优势和本质特征。

2工程硕士创新及应用能力培养模式构成要素

根据工程硕士创新及应用能力培养的含义和目标要求,形成工程硕士创新及应用能力培养的关键要素主要包括:培养者、培养对象和培养环境。培养者主要是师资队伍,培养对象是工程硕士,培养环境又分为校内环境和校外环境,校内环境和校外环境都包含一定数量的次级环境要素。它们的相互关系是:校外环境影响校内环境,校内环境和校外环境都既可以直接影响培养对象,又可以通过对培养者的影响而间接地影响培养对象。同时,上述影响的受动要素对施动要素也有反作用。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共同影响工程硕士创新及应用能力培养的成效。(见图1)

3工程硕士创新及应用能力培养中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工程硕士创新及应用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校内环境的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3.1培养目标不清,实际培养过程被边缘化在理论学习上工程硕士强调实用性,工学硕士强调基础性、系统性;在培养方向上,工程硕士强调开展技术工作的能力和必要的管理能力及创新能力,工学硕士更强调研究能力。由于两类硕士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有区别,对于他们的理论学习和论文工作就应该围绕培养目标制定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工学硕士论文在评审中一般要求对其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论文工作的创新性、论文工作反映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论文写作水平等做出评价。工程硕士论文的评价也应根据工程硕士论文要求和培养目标制定出一套规范的、实事求是的、科的评价方法[5]。但是,目前多数学校还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工程硕士的招生规模与工学硕士的招生规模相比差距较大,重视不够,被边缘化。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培养过程和评价标准趋同,培养措施并不到位。课程设置不是按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设置;无论英语、数学还是专业课、选修课,老师的讲授内容脱离实际,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需要;学校对于工程硕士论文的评价仍把学术性作为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

3.2课程设置不甚合理

3.2.1课程结构不甚合理从笔者所在学校可以看出,在课程设置上,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失衡,必修课的数量太多,选修课的数量偏少,是必修课学分的一半不到,学生选课余地小。选修课程所涉及的面不够宽,交叉学科、跨学科的课程少,不适应经济社会需要和工程硕士全面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当前的工程硕士课程设置过于偏重工程科学与数学的分析,轻视了工程实践训练,实践类课程只占总课程的2/3。

3.2.2课程内容滞后于学科前沿发展工程硕士的课程内容反映不出学科领域内的一些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尤其是一些专业学科领域的热点、重点,边缘学科和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等都很少能够及时地反映到课程内容中,许多陈旧的课程没能及时更新或是淘汰,这样就导致了工程硕士的课程内容明显滞后于学科前沿的发展,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大量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

3.3培养手段有待于加强,培养制度缺乏规范性人才培养制度是人才培养得以按规定实施的重要保障与基本前提,也是培养模式中最为活跃的一项内容,工程硕士的日常教学管理制度和双导师制的落实中存在不合理之处,导致工程硕士的学习时间难以保证;企业导师作用不能发挥;企业导师与学校导师不协调,企业导师对学校导师在教学上的安排与要求了解不多,不能深入参与教学工作,对学生的论文选题帮助不大。而学校导师则忙于自身教学,不能保证与企业导师及学生有充分的沟通、交流与讨论[6]。

3.4培养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从入口方面看,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笔试中专业课的考核内容随意性较大,无论是试题的覆盖面、题型,还是难易程度,都缺乏标准性。面试环节,主观随意性较大,如面试的形式、内容,面试成绩的评判等方面,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从过程评价看,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对学员的课程考核不严现象,有些工程硕士与自己导师的年龄相差不多,有的甚至还要年长,有些工程硕士生的职位比导师还高,通常对这些学员高抬贵手,使其轻松过关,从而对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造成不好的影响。从出口方面,答辩组不能客观评价论文质量的情况,一般是要求过低,即只要学生按照要求完成论文就行,最终的结果是只要参与答辩的都能通过。另外有时学校为了追求毕业率,也会变相降低论文标准,最终使其质量很难达到硕士的水平[7]。

4工程硕士创新及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总结工程硕士创新及应用能力培养目标和要求,分析了工程硕士创新及应用能力培养的关键性要素,剖析了我国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之上,根据社会、市场对工程硕士的新要求以及国家教育部门对工程硕士培养的相关规定,构建了工程硕士创新及应用能力培养模式(见图2)。首先,根据校外环境提供的经济、社会人才需求信息,分析用人单位对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总体要求,并将创新能力要求具体分解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等方面的要求;将实践能力要求具体分解为人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其次,根据培养单位的具体条件,设定具有特色且能发挥自身优势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并依此设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内容,选择培养手段,制订培养制度,建立培养评价机制。再次,依托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内容、培养手段、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等营造校内环境;打造导师队伍,规范导师行为,激励导师队伍;健全和完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入口、过程和出口管理制度。最后,通过校内环境、导师队伍和入口、过程、出口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共同完成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任务,并将毕业生输送给校外环境,完成工程硕士创新及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一个运行周期。工程硕士创新及应用能力培养模式下一个周期的运行,需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和经济、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对原有模式进行修订和完善以后再运行,以此类推。该模式强调工程硕士培养要兼顾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因为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和目的,创新是实践的动力。

5工程硕士创新及应用能力培养模式运行的保障措施

5.1建立广泛的信息渠道要保障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就要求作为“产品”的工程硕士必须满足市场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买方市场条件下,生产者要主动了解消费者需求,并以比竞争对手更快和更好的方式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应建立广泛的信息渠道,收集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信息,为它们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通过信息渠道获取相关部门和单位生产、运营中面临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的解决开展工程硕士培养工作,并不断优化自身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将工程硕士培养过程融入地方经济、根植用人单位的实践环境,才能保证自身工程硕士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一致,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服务社会的目标。

信息硕士论文篇(4)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在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学科专门人才。

二、招生专业:财政学、会计学。

三、招生计划:

1.普通招生计划(各研究方向计划名额见附表一):财政学 41 名,会计学19 名。

2.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国家定向培养专项招生):7名。

四、学制:三年。

五、学费、住宿费

非定向、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培养费均按国家相关规定收取;住宿费按我所规定收取。费用标准可登录我所研究生部网站查询。

六、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在国外获得的学位需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非学历教育(单证,只有学位证书而无毕业证书)的专业学位考生或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必须在报名前已获硕士学位;获得学士学位后整六年以上(从获得学士学位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3.以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需提交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与硕士学位论文水平相当的本专业论文三篇。

4.报考年龄按国家教育部门规定。

5.有两名报考学科领域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

6.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教育部规定的体检标准。

7.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人员,除符合上述条件外,需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民族教育处确认报考资格,毕业后按定向协议到定向单位或地区就业。

8.现役军人报考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

七、报名日期:

2013年12月1日至2014年1月15日一律采取网上报名,2014年1月15日24:00网报结束,报名系统关闭。报考考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未报名者,逾期不再补报。

八、报考程序:

1. 报考流程:自行登录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生部教务处网站进入博士报名系统浏览报考指南,科研所网址如下:crifs.org.cn

进入研究生部博士报名系统注册(我所应届毕业硕士生须持所研究生部学生办报名授权码)填报网上报考信息交报名费200元(缴费方式请见网报指南)下载并递交报名确认书网上查询报名成功与否领取准考证(具体时间请见网站通知)初试递交相关材料进行资格审查(获得复试资格的考生)复试。填报虚假报名信息或逾期未交报名费者,网上报名信息无效,造成不能考试或复试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2.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考生一经报名,报考费及报考材料恕不退还。

3.递交报考材料:报名人员务必于2014年2月22日 之前将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确认书(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者,还需提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民族教育处确认盖章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研究生考生登记表)以特快专递、挂号邮寄或直接送达的方式交至我所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4.资格审查:对初试合格并达到我所复试要求的考生进行复试资格审查,通过资格审查的考生方可参加复试。

a.进入复试的考生应于接到复试通知后一周内提交以下材料:

1)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一式两份(登录博士报名系统填写并下载,需考生所在单位盖章)。

2)两位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专家的推荐书,每位专家一式两份(登录博士报名系统填写并下载,由推荐人密封并签名)。

3)思想政治情况表(登录博士报名系统填写并下载)。

4)硕士课程成绩单或证明原件。

5)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生可补交)。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交所在单位研究生院(部)证明。获得境外硕士学位的考生,须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报告。

6)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和目录(应届毕业硕士生可补交)。

7)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它研究成果证明。

8)本人在所报专业上预期探索的课题和研究该课题的初步设想(登录博士报名系统填写并下载)。

9)近期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体检报告。

同等学力者不交4)、5)、6),但应交本科学位证书复印件,开列已经学过的硕士学位课程,需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与硕士学位论文水平相当的论文三篇。

b.来我所参加复试的考生请携带:①身份证原件(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或军官证)、复印件(正反面), ②准考证,③硕士学位、学历证书原件(应届硕士生带研究生证明原件。获得境外硕士学位的考生,须携带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报告原件),于复试当天进行报考资格的审查(具体时间、地点届时请查看本所网上通知)。

九、通讯地址: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甲28号新知大厦324室

邮政编码:100142

联系电话:88190380 、 88190325 (传真)

网 址: crifs.org.cn

十、考试日期:2014年3月中下旬(具体时间请见我所网站或准考证)

十一、考试地点: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生部

十二、初试科目:

1.外语(见附表)。

2.马列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党史、时事等(已获得硕士学位的考生及应届硕士毕业生免试)。

3.专业基础知识(见附表)。

4.专业知识(见附表)。

5.专业综合加试(按导师要求进行,见附表)。

十三、复试:

1.外语(口语、听力)。

2.专业基础知识(口试)。

3.专业知识(口试)。

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的考生,除参加上述几门考试科目外,须增加专业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两门科目的笔试。

十四、录取:

复试不合格者不予录取。对复试合格考生,综合考生申请材料审查和评价结果、考生的初试和复试成绩、以及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结果、体检结果等做出综合判断,确定拟录取名单。

十五、就业:

我所招收的非定向博士学位研究生均在国家规定的服务范围内自主择业,委托培养及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按定向协议到定向单位或地区就业。

网上报名提示:

1. 报名前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2.请认真阅读2014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考指南。

3.报名期间已报名考生可按身份证号或注册邮箱登录修改报名信息。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2013年10月

附表:以下招生人数未含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2014年招生人数

是否加试

专业综合

考试科目

020203财政学

 

41

 

1.  英语、日语、俄语、法语、德语任选一

2.马克思主义理论(已获得硕士学位的考生及应届硕士毕业生免试)

3.专业基础知识:经济学综合(包括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

4.专业知识:财政理论与政策(包括财政基础理论、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

11财政理论与政策

项怀诚

 

楼继伟

 

张少春

2

金立群

 

肖  捷

 

鲁  昕

1

高  坚

1

齐守印

1

张  通

1

丁学东

1

王保安

2

刘克崮

1

朱光耀

1

史耀斌

1

姜永华

1

王军

1

胡静林

1

李金早

1

叶振鹏

2

何盛明

1

贾  康

 

苏  明

2

王朝才

1

刘尚希

1

白景明

 

杨照南

2

陈穗红

1

傅志华

1

杨良初

2

赵全厚

2

赵云旗

2

韩凤芹

1

12财政理论与税收

解学智

1

1.英语、日语、俄语、法语、德语任选一

2.马克思主义理论(已获得硕士学位的考生及应届硕士毕业生免试)

3.专业基础知识:经济学综合(包括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

4.专业知识:财政理论与税收(包括财政学、国家税收)

孙  钢

1

13宏观调控与财政

何盛明

1

1.英语、日语 俄语、法语、德语任选一

2.马思主义理论(已获得硕士学位的考生及应届硕士毕业生免试)

3.专业基础知识:经济学综合(包括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

4.专业知识:宏观调控与财政(包括财政基础理论、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

贾  康

1

白景明

2

14投资经济与财政

吕旺实

1

1.英语、日语、俄语、法语、德语任选一

2.马克思主义理论(已获得硕士学位的考生及应届硕士毕业生免试)

3.专业基础知识:经济学综合(包括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

4.专业知识:投资经济与财政(包括财政基础理论、投资理论与政策)

120201会计学

 

19

 

1.英语、日语任选一

2.马克思主义理论(已获得硕士学位的考生及应届硕士毕业生免试)

3.专业基础知识:经济学综合[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并涉及管理学内容]

4.专业知识:会计理论(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企业财务)

21会计理论

冯淑萍

1

王  军

1

王世定

2

陈毓圭

1

汪建熙

1

刘玉廷

1

孙宝厚

1

李  明

2

徐玉德

2

22财务与会计

李  勇

1

1.英语、日语任选一

2.马克思主义理论(已获得硕士学位的考生及应届硕士毕业生免试)

3.专业基础知识:经济学综合[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并涉及管理学内容]

4.专业知识:财务与会计(包括企业管理、企业财务、财务会计)

于中一

 

文宗瑜

2

杨小舟

2

王建新

1

23会计信息化

杨周南

1

1.英语、日语任选一

2.马克思主义理论(已获得硕士学位的考生及应届硕士毕业生免试)

信息硕士论文篇(5)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 培养方向; 教育技术; 学科发展; 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杨方琦(1982― ),男,湖北通城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及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等方面的研究。E-mail:。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特别是中小学校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不仅为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对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那么,现阶段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现状和质量如何?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发展能否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基于此,笔者依据“学科建设是研究生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研究生教育受学科建设的影响和制约并对学科建设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学科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促进,互利共存”[1]的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对2014年全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进行统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归纳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取向,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和考生报考提供现实依据与经验参考,以期能够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

本文以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cn)公布的2014年全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为研究样本。经统计,2014年全国共有86所高校招收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硕士点分布在除海南、青海和之外的20个省、4个直辖市和4个自治区。与2013年91所高校招收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相比,2014年的招生情况发生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细微变化:(1)天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石河子大学4家单位停止招生;(2)延边大学1家单位首次开始招生;(3)广西师范大学和第二军医大学2家单位调整招生,将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学专业隶属的一个研究方向继续招生。为了使研究结论更加客观和全面,本研究将广西师范大学和第二军医大学一并纳入统计范畴。

二、硕士点分布分析

(一)地域分布分析

笔者从七大地理区划和省市自治区行政区划两个维度,对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点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

基于地理区划的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华东地区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点数量最多为30个,占全国硕士点总量的34.1%;华北、西北、华中、东北和西南地区的硕士点数量旗鼓相当,分别为12个、11个、11个、10个和9个,占全国硕士点总量的比例对应为13.6%、12.5%、12.5%、11.4%和10.2%;华南地区硕士点数量最少,仅为5个,占总量的5.7%。

基于行政区划的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江苏省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点最多为8个,占全国硕士点总量的9.1%;江西和陕西两省的硕士点各为6个,同占总量的6.8%;吉林、上海和浙江三省市的硕士点同为5个,各占总量的5.7%;北京、河北、河南和湖南四省市的硕士点各为4个,均占总量的4.5%;辽宁、山东、湖北、广东、四川、云南和甘肃七省市的硕士点数量均为3个,各占总量的3.4%;天津、黑龙江、安徽、广西和重庆五省区的硕士点各为2个,均占总量的2.3%;山西、内蒙古、福建、贵州、宁夏和新疆六省区的硕士点均为1个,各占总量的1.1%。令人遗憾的是,青海、和海南三省区至今还没实现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点零的突破。

图2 教育技术学硕士点分省市区分布情况

自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三所高校设立首批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以来,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涌现了一大批知名的教育技术专家学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硕士毕业生,为推进和促进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2]但是,繁荣的背后也存在诸多隐忧,如青海、和海南三省区至今还没有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点,研究生教育仍然是一片空白。整体来看,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点分布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东中西部之间、七大地理区划之间以及28个省市自治区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笔者认为,这不仅与当地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有密切联系,还与社会各领域特别是教育领域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认同程度和人才需求状况密切相关。基于此,笔者建议,国家首先要加大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政策倾斜和调控力度,支持和鼓励高层次人才到西部高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其次,西部高校自身要增强造血功能,通过人才引进、委托培养、在职进修和师资培训等方式,加快教育技术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再次,建立区域性人才交流机制和对口支援机制,促进知识交流和资源共享。这对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招生单位分析

教学科研队伍素质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科建设与发展。[3]统计数据显示,88个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点全部设置在高校,由此可见高校是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88所高校中,有“985工程”高校15所,比例为17.1%;有“211工程”高校33所,比例为37.5%;有军队院校5所,比例为5.7%;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资格的高校75所,比例为85.2%。数据表明,我国开展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好、起点高、条件硬、实力强、影响大且类型多元化,这必将能够更好地促进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三)招生代码分析

自2007年全国实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以来,众多高校在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设置上存在较大差异。[4]部分高校放弃了以往采用的自主命题方式,而改用教育部统一命题的教育学综合考题,按教育学招生,专业代码为040110;部分高校则继续沿用自主命题方式,按理学招生,专业代码为078401;还有部分高校综合运用以上两种考试方式,如华中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统计数据显示:按照教育学04方向招生的硕士点有37个,比例为40.7%;按照理学07方向招生的硕士点有54个,比例为59.3%。笔者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的设置,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既要切实符合招生单位的客观现实条件,又要充分体现教育技术学科特点和能力要求,也要有利于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还要有利于促进教育技术学科发展。

三、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分析

(一)培养方向数量分析

招生目录显示,中山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湖北大学、西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和外国语学院等8所高校在招生时不区分培养方向,华中师范大学部分学院和研究中心在招生时也不区分培养方向。其余80所高校共设置了308个培养方向,最多设置11个,最少设置1个,平均每个硕士点的培养方向数量为3.85个。

对80所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作进一步统计发现,华南师范大学设置的培养方向最多为9个,这充分体现了教育技术学国家级重点学科的雄厚师资力量和强大科研实力。而同为国家重点学科的北京师范大学,培养方向则由2010年最多时的9个调整为现在的4个,这是北京师范大学实施学科交叉和融合发展战略的具体表现。另外,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高校,均具有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资格,它们设置8个培养方向是实力使然,大家完全认同。但是,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实体单位共设置了11个培养方向,从教育学和理学两大学科门类招生,笔者认为此举值得商榷。类似情况还有云南大学设置8个培养方向和广西师范学院设置7个培养方向,比教育技术学科研究实力雄厚的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设置的培养方向还要多。除了8所不区分培养方向的高校外,仅中南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设置1个培养方向。各招生单位一般将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培养方向设置为2个、3个、4个和5个,数量分别为14所、24所、18所和10所,对应比例分别为15.9%、27.3%、20.5%和11.4%。

笔者认为,培养方向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拓展教育技术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广度,但同时也分散了研究力量进而削弱了教育技术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深度。受研究力量和导师队伍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在制定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时,并没有严格区分和充分体现培养方向的差异性,不同培养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同堂上课的情况比比皆是。笔者认为,部分高校通过增设培养方向来吸引考生眼球的做法既不明智,也不可取,提升学科优势和凝练培养特色才是增强办学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培养方向聚类分析

通过对308个硕士培养方向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具有领域多、范围广、视角新、内容全等特点。为了更加准确分析和总结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和培养方向,笔者从理论、技术、应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层面进行探讨。

1. 理论层面

南国农先生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理论体系建设大致经历了建立框架、多元发展和重构三个阶段。现有的各种理论体系框架,按其建立的依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要以美国AECT1994教育技术定义为依据建立的;另一类是主要在不断总结我国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的。[5]从2005年起,我国电化教育理论研究已进入重构阶段,需要在促进已有两类理论体系框架融合的基础上,建构一套适合中国文化土壤、符合中国实际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理论体系。

(1)教育技术本体理论。教育技术本体理论研究一直是教育技术领域的热门话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教育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其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体系还不成熟,有待进一步完善。经统计,全国将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原理和信息化教育理论研究设置为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的高校比较多,数量分别为21所、6所和5所,三者累计占高校总量的40.0%,占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总量的10.4%。另外,南京大学招收教育技术国际比较培养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由此可见,我国教育技术本体理论研究不仅注重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时还注重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

(2)教学设计与绩效理论。何克抗先生于1998年在《电化教育研究》上发表了“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论”系列论文,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教学策略,对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今教学设计不仅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生的必修课程,也是硕士研究生的重要培养方向。在88所高校中,有28所高校将其设置为独立的培养方向,具体研究包括教学设计基本理论、教学资源设计、教学媒体设计、网络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同时,随着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对绩效技术理论研究的日益深化以及实践应用的普及推广,实现绩效技术与教学设计理论的深度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6]目前全国已设置有6个绩效技术硕士培养方向和1个人力资源开发硕士培养方向。

(3)教育信息化理论。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公平与正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推进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7]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实施了一系列计划和工程,来推动和促进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与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相比,教育信息化还存在明显的差距。经统计,全国现有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吉林大学、西南大学等13所高校设置有教育信息化硕士培养方向,从教育信息化政策、可持续发展、绩效、资源、应用、项目管理和基础能力等方面,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信息化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

(4)学习科学与知识工程。学习科学作为教育技术学科的新领域,其研究不仅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习者运用信息技术高效学习与交流的能力,还有利于促进学习者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专业能力。经统计,全国共有7所高校招收学习科学与技术方向硕士研究生,仅占硕士培养方向总量的2.3%。知识工程则是运用人工智能的原理与方法,为那些需要专家知识才能解决的应用难题提供求解手段,具体涉及知识获取、表征、运用和处理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全国共有8所高校招收该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仅占硕士培养方向总量的2.6%。

2. 技术层面

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学科门类下技术学层次的二级学科,其发展演变与科技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每一次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变革,都促进了教育技术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1)教育电视节目制作。教育电视作为一种以传播教育信息、知识教育、科学传播和社会教化为主要任务的专业性教育媒体,在广播电视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和移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笔者认为,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教学视频都可以应用于个别化教学、小组教学和集体教学,在学校教育、网络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均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3G通信网络的普及应用和智能手机、笔记本、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性能的显著提升,让视频公开课、翻转课堂、微视频和MOOCs课程教学盛行,又将视频教学推上了新的发展高度。但是,目前全国仅有7所高校招收教育电视节目制作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由此可见,该领域研究力量还十分单薄,人才培养上也显得后劲明显不足。

(2)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具有集成性、交互性、智能性、易扩展性和信息多样性等特点,在承载和传递教育教学信息时具有明显的优势。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教学一直是教育技术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经统计,全国共设置有14个多媒体技术培养方向招收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随着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领域也已经开始关注数字媒体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教育应用。数字媒体技术主要研究数字化教育信息的获取、处理、生成、存储、传输、管理和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全国共设置有16个数字媒体技术方向培养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新媒体是指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其研究主要包括网络新媒体、手机新媒体、电视新媒体和其他新媒体的教育应用,全国共设置有10个新媒体教育应用方向招收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3)人工智能技术。近年来,国内教育技术学科领域有关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研究主要聚焦在基础理论、技术开发和实践应用三个方面,[8]具体包括智能教学系统、智能仿真远程实验教学系统、教学资源智能检索系统、智能答疑系统、智能化教育决策支持系统和智能化测评系统开发以及智能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浙江大学张剑平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教育对于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多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和信息素养的综合锻炼,也可以促进学生体验人类专家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前沿,激发对信息技术未来的追求。[9]经统计,全国仅有广州大学和重庆师范大学2家单位招收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方向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另外,浙江大学张剑平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长期从事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研究。

(4)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模拟人在自然环境中视、听、动等行为的高级人机交互技术。[10]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应用,特别是能够在实践实训教学、远程教育、数字图书馆建设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2014年全国仅有石家庄铁道大学、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3家单位招收虚拟现实技术方向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不难看出,虚拟现实技术的教育应用研究才刚刚起步,研究力量还十分薄弱,研究成果也相对匮乏。

3. 应用层面

(1) 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育的一种新形式。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办学效益、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近年来,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的远程教育专家学者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移动教育、普适教育、泛在教育和未来教育等不断出现的新的教育形式展开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构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远程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领域。经统计,全国高校共设置有54个现代远程教育培养方向招收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占培养方向总量的17.5%。

(2)信息技术教育应用。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要求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十多年来,国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形成了以农村信息技术教育问题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研究领域,但存在表层研究多、重复研究多、研究体系松散、研究层次低等问题与不足。[11]为了更好地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全国高校共设置有51个信息技术教育硕士培养方向,来培养教育技术学专业高级专门人才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服务。

(3)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祝智庭教授认为,以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进而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是我国教育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命题。[12]现阶段,我国正在分层、分类、稳步推进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在农村教学点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中小学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先后建设和开通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省级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区域教育资源中心和校本教学资源库等,高等学校则建设有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共课、精品资源共享课、数字图书馆和校本教学资源库等。除此之外,作为数字教育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学习环境、教育技术装备等硬件资源开发也备受研究者的青睐。经统计,全国共有45个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培养方向招收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4)特殊领域的应用研究。各高校依据自身的学科优势、研究兴趣、师资力量和发展需求,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量身定制了一些特殊的培养方向,这些举措为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如第四军医大学开设电子病历技术方向、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开设物理教育技术方向、曲阜师范大学开设包装材料和印刷图文处理与传播方向、江西财经大学开设财经与管理教育技术方向、西安交通大学开设大学生学习与认知心理培养方向等。

4. 管理层面

依据AECT1994定义可知,管理是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要范畴,主要包括项目管理、资源管理、传送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教育技术管理对提高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改进教与学的绩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经统计,全国仅有11所高校设置了12个教育技术管理方向培养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具体研究涉及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教育信息化项目管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和信息化教育装备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另外,从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也不难发现,教育技术管理层面的研究也非常少。由此可见,教育技术管理是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薄弱环节,需要教育技术研究人员给予更多的关注,因为该领域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数字化教学设备、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甚至闲置等问题。

5. 评价层面

众所周知,评价也是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五大范畴之一。从早期的幻灯、投影,到后来的电视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再到现在的翻转课堂、微课程、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和MOOCs课程,以及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农远工程和教育信息化项目的评估等,均需要建立专门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价值判断和效益评估。毫无疑问,国内教育技术领域肯定有专家已承担过此类课题或项目的研究,但至今还没有专家学者专门致力于该领域的长期研究,非常令人遗憾。经统计,在全国308个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培养方向中,仅有上海外国语大学设置有“教学设计、开发与评价”硕士培养方向,并且评价研究内容还限定在教学设计领域。由此可见,教育技术评价领域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研究基础十分薄弱,必须引起教育技术学界的高度警觉和重视,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投入更多的智慧和精力。

信息硕士论文篇(6)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时间汇总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科目汇总

【新东方网络课程】2017考博英语通用全程班!!点击免费试听<<<

新疆天文台始建于1957年,目前研究领域包括射电天文、光学天文和应用天文,主要从事脉冲星、恒星形成与演化、活动星系核、高能天体物理、粒子天体物理、天体化学、微波接收机、数字技术应用、空间目标与碎片、卫星导航、GPS等多个方向的研究与观测。现有“射电天文”、“光学天文与技术”、“应用天文”三个专业研究室,下设五个特色研究团组,已与美国、荷兰、澳大利亚、德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及国内多个科研机构和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新疆天文台射电天体物理实验室是中国科学院射电天文重点实验室成员,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点实验室;拥有南山观测基地、CAPS喀什地面站、奇台基地等五个野外观测站。其中,南山观测基地是与国际接轨的综合性天文观测基地,是国际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网的重要台站,也是我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和区域定位网等空间学科战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台站;率先建立了国内脉冲星观测研究基地,是国内重要的厘米波分子谱线观测研究基地以及活动星系核观测研究基地;新疆天文台还承担着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探月工程等多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新疆天文台正在积极推进全世界口径的110米全可动射电望远镜项目,该望远镜建成后将成为国际一流的基础科学研究平台,可极大提高我国天文理论研究及实测和技术应用能力,及时满足国家在航天测控和深空探测领域的需要。

新疆天文台拥有天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培养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7年博士进行秋季招生,计划招收学术型博士生6人(含硕博连读生),招生专业为“天体物理(070401)”及“天文技术与方法(0704Z1)”,适合原专业为天文、物理、数学、化学、光学、机械、微电子、计算机、信息、自动控制等毕业生报考。在读期间,可享受奖助学金和各类补贴,其中奖助学金为3000-4200元/月,还可申请国家、中科院各类奖学金;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可获发表论文奖金;在台期间,可享受每年一次报销路费的探亲假。

一、培养目标

我台招收的学术型博士学位研究生,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爱国守法,在本学科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及相关工作的能力,能在科学研究和专门技术等方面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报考条件及要求

(一)报考新疆天文台普通招考的博士学位研究生,需满足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3.考生的学位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已获得国家承认的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

(2)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博士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3)硕士学位同等学力人员;

其中硕士学位同等学力人员是指:

①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士学位满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到博士生入学之日),达到与硕士学位同等学力;

②国家承认学历的硕士研究生结业生(报名时已取得结业证书);

③报名时已取得国家承认学历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但尚未取得硕士学位的人员。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我台规定的体检要求。

5.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6.境外留学人员应获得硕士学位,并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进行硕士学位认证后方可报考。

(二)同等学力人员报考,除符合上述有关要求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1.已取得报考专业6门以上硕士研究生主干课程的合格成绩(由教务部门出具成绩证明或成绩通知单)。

2.已在公开出版的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学术论文2篇(第一作者);或获得过与报考专业相关的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为主要完成人);或主持过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

3.我台要求的其它条件。

(三)全日制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博士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必须取得硕士学位后方可报考。

(四)我台可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该专项计划实行“与普通招考生统一考试、单独划线录取、定向少数民族地区培养”的政策,主要面向少数民族考生。报考该专项计划的考生,除了需具备上述第(一)款中各项条件外,还须符合下列条件:

1.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立志为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发展服务。

2.考生原籍在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海南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4省民族自治地方和边境县市,湖南湘西自治州、张家界(享受西部政策的一县两区)、湖北恩施自治州等地区,或者是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高中班、民族院校、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培养基地和民族硕士基础培训基地等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教师和管理人员。

3.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民族教育处审核同意报考。

4.保证毕业后按定向协议到定向单位或地区就业。

(五)在学的硕博连读生转博,按我台具体通知要求报考。

(六)下列情况的考生报考时须征得定向培养单位的同意:

1.现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应届毕业硕士生。

2.原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硕士生,现正在履行合同服务期的在职人员考生。

3.拟报考定向培养的考生。

(七)我台招收的博士研究生全部为国家计划内全日制脱产学习博士生。有特殊原因不能保证全脱产学习的考生,应在报考和复试时向我台和导师说明。

(八)现役军人考生,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报考手续。

三、报名时间、方式及报名手续

考生在报考前可与我台的招生部门或导师取得联系。所有考生必须参加中国科学院大学网上报名。

1.网上报名时间:

秋季入学博士生网报时间:2016年12月12日至2017年1月12日。包括硕博连读转博考生和普通招考考生(含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2.网上报名方式:

请考生登陆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admission.ucas.ac.cn),点击“博士报名”,根据自己的情况分别选择“普通招考”、“硕转博”两种类别之一进入相应的报名系统中,进行考生注册。其中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考生在“普通招考”类别中报名,进入系统后在考试方式栏中选择“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应届生应按“普通招考”类别报考。网上报名时请务必仔细阅读系统中的“网报公告”,凡未按公告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3.网上报名成功后,报考“普通招考”类别的考生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向我台招生部门提交下列书面材料:

(1)网上报名系统生成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打印件(考生本人签字);

(2)2名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专家推荐书(推荐书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资料下载”区或新疆天文台网页“研究生教育”区下载,由推荐专家填写后寄至新疆天文台招生办公室(也可密封后由考生转交);

(3)硕士课程成绩单和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

(4)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5)境外留学人员学位认证复印件;

(6)天文台要求提交的其它材料;

报考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的考生除了提交上述材料外,还须提交由原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民族教育处审核盖章的《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空表可从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资料下载”区下载)。

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除了提交上述材料外,还应按本简章第二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及报考单位的要求提交其它有关材料。

硕博连读转博的考生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向我台研招办提交网上报名系统生成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打印件,以及硕转博申请材料。

4.我台对考生的报名材料进行审查后,向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发放准考证。在复试阶段将对报考资格进行复查,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5.网上报名时,考生应务必认真填写并仔细核对本人的姓名、性别、民族、身份证号和报考类别等重要信息。报考信息和录取信息上报北京教育考试院和教育部后一律不得更改相关信息,学校也不再受理修改信息的申请。

四、普通招考考试科目及考试方式

1.考试分初试、复试两个阶段。

2.初试的笔试科目为:政治理论课(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和应届硕士毕业生可以免试)、外国语(语种以各单位公布的专业目录为准,听力测试在复试中进行)和不少于两门的业务课,每门科目的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政治理论课、外国语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统一命题。

3.初试时间

秋季入学招生考试:外国语:2017年3月11日上午8:30-11:30;政治理论:3月12日下午2:00-5:00。专业课考试时间原则上安排在3月11日下午和12日上午,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4.复试的时间、内容和方式按天文台相关规定进行。

5.同等学力考生除了必须参加政治理论课笔试外(在初试时进行),还必须加试所报考专业的两门硕士主干课程。加试科目不得与初试科目相同,加试方式为闭卷笔试,每门加试科目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加试的科目名称和测试范围以及具体时间、地点等,天文台将事先通知相关考生。

五、体格检查

新疆天文台体在复试阶段组织考生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进行体检。体检标准按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12号)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要求进行。

六、录取和入学注册

1.我台根据下达的招生计划、考生入学考试的初试成绩、复试成绩(含面试成绩,以及对考生硕士或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硕士或学士学位论文和评议书、专家推荐书等材料的综合考评结果)、思想政治表现以及身体健康状况,择优确定录取名单。初试成绩达不到规定的分数线或复试不及格的考生,不予录取。政审或体检不合格的考生也不予录取。

2.录取类别为“定向”的考生,在录取前须签署三方定向培养协议。录取数据上报后不得变更录取类别。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全部属于定向培养。

3.被录取的考生应在我台规定的时间内报到注册。任何考生均不得以保留入学资格等方式延期入学。如确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报到者,须提供有关证明,且应以书面形式向我台请假,经批准后请假方为有效。未经请假或请假未获批准逾期两周不报到者,取消其入学资格。

4.被录取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应在入学报到时出具硕士学位证书原件。未获得硕士学位者或不能提供硕士学位证书原件者,取消其入学资格。

八、收费及待遇

国家计划内全日制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学费标准为10000元/年•生。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的收费标准同上。

硕博连读转博考生经考核录取为博士入学时,按博士身份缴纳学费。

九、学习年限

中国科学院大学招收的博士学位研究生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

1.博士生基本学制一般为3年,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6年;

2.通过硕博连读方式招收的博士生,包括硕士阶段在内修读年限一般为5年,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8年;

十、违纪处罚

对于考生申报虚假材料、考试作弊及其他违反招生规定的行为,按教育部制定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及相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十一、就业

非定向博士生毕业后在国家的就业政策指导下“双向选择”就业;定向培养的博士生毕业时按定向协议到定向单位就业。

十二、其它

1.考生因报考研究生与原所在单位或委培、定向及服务合同单位产生的纠纷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上述问题使我台无法调取考生档案,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被录取的后果,我台不承担责任。

2.硕博连读生的考核和录取,我台按照有关规定进行。

3.考生可通过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admission.ucas.ac.cn) 或新疆天文台网站(xao.ac.cn/yjsjy/zsgl/sszs/)查阅全校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及新疆天文台联系方式等相关招生信息,或直接与我台联系咨询报考事宜。

4.本简章如有与国家、国科大新出台的招生政策不符的,以上级单位新政策为准。

联系部门:新疆天文台研招办

联系人:刘老师

联系电话:0991-3689373/3838628(传真)

网 址:xao.ac.cn

邮 箱:yjszsb@xao.ac.cn

信息硕士论文篇(7)

【关键词】课程体系 水利信息技术 专业学位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3-0022-03

一 水利信息技术硕士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

我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于“七五”期间起步,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水文信息的计算机处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属于水利信息化的起步阶段;水利信息化的大规模开展,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现代信息技术日趋成熟之后。党的十六大强调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中央决定将“金水工程”作为“十五”期间优先实施的重要业务系统启动建设,水利信息化工作开始步入快车道。2003年1月,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水利信息中心在北京联合主持召开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咨询会。水利信息化的内容十分广泛,建设项目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专业性应用软件开发难度大,投入大,风险大,失败率高。水利信息化不论是“项目”还是“过程”,都必然涉及许多具有行业和专业特色的软件系统的开发。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需要对水利行业特色、专业性质、信息化建设的特点都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清楚水利需要信息技术做什么,信息技术能为水利做什么。水利信息化建设队伍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2007年,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在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自主设置水利信息技术专业二级博士和硕士点。2008年开始招收水利信息技术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11年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暴露出原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的一些问题。如课程门数偏少,学生选择余地小,有些课程和本科课程重复,个别课程内容不能适应学科当前的发展要求等。基于此,本文提出对水利信息技术硕士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二 课程体系改革的内容

1.建立以培养模式为导向,以创新能力与工程应用能力为主导的课程体系

根据国家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要求,分别制订以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研型人才和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两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实践经验和工程技能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差别,探索以培养过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式、项目式以及“一体化教学”等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2.开展以专业学位研究生技术教育和工程实践为主要内容的产学研合作

开展产学研深层次合作,使专业学位研究生能掌握相应岗位的核心技术、核心技能以及技术开发与技术应用的能力,构建“基本理论、技能实践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需要。

3.在研究和实践水利信息技术硕士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以两个平台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两个平台:一是指以学科交叉融合为依托,强化理论与技术基础的课程体系平台,面向具有较强的科研和创新能力、适应国家高端科研需要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二是指以工程实践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的应用性课程体系平台,面向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通过设置自然科学基础、工程技术基础和项目研发技术的课程体系,构建适合国家水利信息技术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三 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

第一,针对水利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弊端,通过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着重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水利信息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研究生工程意识淡薄,与工程技术应用相关的社会、经济、人文等知识匮乏,应用工程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后劲不足等问题,研究进一步拓展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广度,并充分利用教师科研和企业的丰富资源,采用多种培养途径和手段,构建富有水利信息技术专业特色的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高工程素质的人才。

第三,建立专业硕士质量评价标准与实践教学体系。国家水利信息技术专业硕士招生从2010年开始正式启动,目前还没有一套系统完整的专业硕士人才质量评价标准,课程体系设置还不够完善。因此,客观上需要建立对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管理以及师资队伍的素质条件等支撑条件的评价体系。

四 郑州大学水利信息技术硕士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实施步骤

1.具体实施方案

第一,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开展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实践研究,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奠定基础。

第二,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修订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实施方案,调整实践(工程项目)的内容,修订相关的配套制度。

第三,改变原来的课程体系,在搭建两个平台的基础上,由学院根据不同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特点,制订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凸显应用性的课程内容,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第四,从水利信息技术专业中选取3~5门主干课进行重点建设,针对科学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的不同,调整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比例;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精减理论教学内容,增加以理论学习和应用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内容。以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协同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等形式,提高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第五,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建构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按照“基本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抓好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加大力度重点打造依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实践创新基地,要求研究生毕业设计(论文)与重大工程项目紧密结合,以取得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成果。

2.实施步骤

学院认真总结2008年以来课程体系应用的经验和存在问题,到兄弟院校进行调研,学习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途径和手段、教学建设和改革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并以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实际,进行广泛论证,完善新形势下满足不同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课程体系。

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增加实验教学学时比例,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整合,修订课程大纲,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考试方法。依托河南省高等学校信息网络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心等实习基地,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基地,健全创新机构,制订管理模式和相关制度。

五 郑州大学水利信息技术硕士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效果

1.水利信息技术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近几年水利信息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为10~15人/年,每年荣获各类竞赛奖、三好研究生和优秀干部等荣誉的学生占到1/2,考取博士研究生的学生占1/5,就业率100%。

2.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和应用能力进一步提高,增强了服务社会的能力

以上改革措施,使科研型创新人才和工程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三个层面得到全方位的完善。尤其是,提出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参与重大研究项目的要求。先后在河南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和河南省高等学校信息网络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建立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开放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实践和参加大型工程项目的机会。目前,专业与有关单位合作向纵深发展的态势良好,研究生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进一步凸显。

3.课程内容层面的改革效果

课程内容是课程体系的具体体现。这一层面的改革从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向以不同培养模式研究生知识体系为中心转变,以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水利信息技术专业涉及水利和信息两大部分内容,内容多、范围广,课程内容把握和教材选择都比较困难。课程内容的深层优化不再是一门课程一本教材,而是一门课程涉及几本教材,同时还要把这几本教材进行有机组合,作为课程的教学内容。比如流域产汇流模型及数值模拟课程,内容包括径流形成理论、产流和汇流计算、流域水文模型和计算结果可视化等内容,教学中采用了四本教材:《水文学原理》《水文预报》《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得到了同学们的称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国瑜、李昌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本质的审视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7):39~4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