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师线上教学总结

教师线上教学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3 11:15:47

教师线上教学总结

教师线上教学总结篇(1)

为了打这场疫情防控狙击战,切实做到停课不停学,我们进行了

网络直播教学。网络直播教学进行两个多月来,通过不断的摸索,我

有起初的生疏到现在的基本熟练,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但是也存

在着一些问题,在此对自己这段时间的工作做一个总结,希望自己的

能从中发现问题,进一步的去改正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希望同学

们能的配合教学,自觉的完成学习的任务。以下是我的工作总结:

对于这次的网课教学,我的感受是非常兴奋的,我渴望用更加先

进,更加有趣的方式带动课堂的进步!让同学们能从课堂中解放出来,

就好像我们是平等的一样,不需要老师一昧的用讲解和提问去推动课

堂的发展。而是学生们主动来发现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案。

而这次的线上教学,显然就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远距离的课堂,

这并不是远离了我们师生的事情,我认为这反而是通过网络拉进了我

们师生的距离。

利用这次的课堂,我积极的展开了自己的教学计划。我将课堂慢

慢的交给学生,让他们找回学习的感觉,找回热爱学习的感觉。当然,

期间也有不少的纪律问题产生。后来,我通过积极的在家长会中和家

长们沟通,与家长达成了良好的共识,并通过家长的管理推动了教学

的进行。

对于线上的课堂,我自己也做出了不少的改变。我一改过去严肃

的形象,以更加亲近的方式去接近同学们。经过漫长的假期,同学们

对我的改变也更容易接受。在课堂上,我积极的利用在假期学会的知

识来活跃课堂,带动学生的进步,并对错误的方向及时的制止。

总结-下基本的情况,在这段时间的教学进行后,同学们在课堂

上显然更加的专注,并且因为教学方式的改变,同学们对课堂也更加

的感兴趣,能够在学习中保持专注力。

当然,远程的教学方式并不是那么的完善,还是有很多的局限性。

但它的优势在于表现力。以及通过视频,同学们更加乐意与老师交流

这一点。我相信,这会是未来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导方式,是我们改变

教师线上教学总结篇(2)

1.1教学内容现状

由于汽车总线技术是一个新兴的技术,很多高职学院的老师你都没有相关的实践。维修经验,对于课程的讲解大部分都是教材上的内容。但是,因为经验不足,在选择教材的时候不能很好的结合高职学校汽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于教学对象的教材。CAN总线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德国形成、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各个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都不能全面的讲解现代汽车的CAN总线技术.另外,本课程很少开设实验课。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学校缺乏相关的仪器设备,成本高;二是,没有经验丰富能实际动手熟练操作的老师。如此一来,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能与实践相结合,不能对CAN总线技术有更直观、深层次的理解。

1.2教学方式现状

老师大多是将书本的内容整理后做成PPT给学生讲解,学生则是被动的接收。书本上主要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和信息传输、接收和处理的过程,没有太多的实例。尤其是针对“CAN总线控制系统的维修”部分,没有实际的维修例子,很难给学生讲清楚基本的维修方法。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且不易理解。久而久之就会对该课程产生为畏难情绪,甚至放弃学习。

2教学改进

2.1教学内容改进

针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现状,提出以下三点改进意见:第一:在选用教材时,应该选择由“单片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CAN总线技术”三部分构成的教材。这样可以避免对单片机知识和计算机知识为零的汽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CAN总线知识的时候,对ECU的基本数据处理和控制原理,以及信息传输的基本原理完全不了解,进而影响对CAN协议各子网络间信息传输、处理的理解。第二: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以课本为参照,更多的通过网络收集、整理CAN总线技术最新的资料,以保证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的内容不落后于最新的CAN技术。这样才能保证在CAN总线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学生就业后也能跟上现状汽车总线技术维修的步伐。第三:对于课时分配方面,我们应该用6~8个学时讲解单片机的基础知识;2~4个学时讲解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22~24个学时讲解CAN总线的基本原理、数据传输、最新技术以及故障的排查和维修;6~8个学时开设相关的实验。

2.2教学方式改进

针对现在的教学方式的不足,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意见:第一:可聘请4S站有CAN总线维修经验的工程师作为学校的外聘教师,来讲解“汽车总线技术”这门课程。同时,培训我们学校的专任教师,使得要担任该课程教学任务的老师能具有实际动手进行汽车CAN总线故障排查和维修的能力。这样,可以让老师对CAN总线技术的讲解从宏观上进行把握,从微观上深入讲解。第二:可将理论课堂设在有计算机的教室。电脑上应该装上模拟CAN总线工作原理和CAN总线上数据获取的相关软件。保证在老师讲解的同时,学生也能参与进来,及时讨论、验证。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第三:课设一周的专用周。将学生带到4S站,与具有一线维修经验的师傅一起学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维修实践结合起来。

3结语

教师线上教学总结篇(3)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指出具体情境中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一周。

2.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活动,理解周长就是封闭图形一周所有边线的长度之和。

3.经历周长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渗透数学推理的意识,感悟“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培养合作交流、乐于分享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基于学生认识,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向李老师提了三个问题,现在我给同学们提一个问题(教师在黑板上写上“周”字),你能用这个字组一个词吗?

生:周长。

师:那你能说说“周长”是什么意思吗?

生:周长就是一个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封闭、一周、长度)

师:那“封闭”是什么意思?“一周”又是什么意思?“长度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评析:学生并非白纸一张,生活经验、课前学习等经历让他们或多或少对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有所认识。教师的教学正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提出了明确的研究问题,有效地聚焦了学生的思维。)

二、观察操作,感受一周

1.辩一辩,明晰一周。

师:谁来说一说“一周”是什么意思?

生:一周就是一个图形的边缘。

师:(教师出示一片树叶教具)谁来摸一摸这片树叶的边缘?(一生上前去摸,教师点评)

师:(教师出示课件)有4只小蚂蚁,沿着树叶边缘的一点出发爬了起来,谁爬的路线正好是树叶的一周?可以把你的想法与同桌说一说。

生:第4只。

师:为什么1、2、3号不是呢?数学是要讲道理的。

生:第1只蚂蚁只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半,是从中间回去的。

生:2号蚂蚁没有回到出发的那个点。

生:3号蚂蚁爬的比一周多了一点。

师:所以只有4号蚂蚁是(慢速)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圈后又回到出发的点,它爬过的路线正好是树叶的一周。(教师板书:从一点出发、沿着边线、一圈后回到出发点几个关键词)

2.摸一摸,体验一周。

师:你能摸一摸自己数学书封面的一周吗?

师:谁来摸一摸这个长方形黑板表面的一周?(一生上黑板演示)

师:你们摸的跟他一样吗?

生:我出发的点跟他不一样,但每个地方我都摸到了。

教师总结:无论从哪个点出发,只要沿着黑板的边线又回到这个点,我们摸的就是黑板表面的一周。

3.描一描,内化一周。

师:你能用笔来描出这片树叶的一周吗?(一生上黑板描绘,其他学生在座位上用手指比画描绘)

师:翻到教材第83页,用彩笔描出下列图形的一周。

(学生动手描绘,教师请三位学生上讲台展示)

师:想象一下,如果只留下描出来的边线,留下的是什么图形?

(教师用PPT动画呈现描绘的过程和结果,和学生一道回顾规则图形的名称,并有意呈现一个没有封口的图形)

师:你能把这些图形分一分类吗?

生:能封口的分为一类,不能封口的分为一类。

师:像这样,从一点出发,终点不是起点的图形我们把它叫作不封闭图形,而能回到起点的图形叫封闭图形。

师:孩子们,伸出你的手指,我们一起再来描绘一下这些封闭图形的一周。

(评析:围成物体表面的封闭曲线一周的所有长度或封闭的二维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叫作周长。在周长概念的建立过程中,认识“一周”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对于绝大多数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图形的感知和认识经常会把注意的中心放在图形的大小、形状甚至颜色上。在此环节,教师设计了蚂蚁爬树叶这样一个有趣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表面的一周,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学生通过辩一辩、摸一摸、指一指、描一描等活动,实现了对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一周”的认识和学习,为下边周长概念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操作、比较,在活动中建构周长

(教师呈现课件)

1.分析问题,引出周长。

师:找到一周了,蚂蚁和瓢虫就要展开爬一周的比赛:蚂蚁爬①号图形的一周,瓢虫爬②号图形的一周。先伸出手指分别描一描①号图形和②号图形的一周。想一想它们谁爬的路线要长一些?(学生用手指描绘并展开讨论,有的说蚂蚁爬的长些,有的说瓢虫爬的长些,还有同学说是一样长)

师:数学是讲道理的,要判断蚂蚁爬的长还是瓢虫爬的长,我们就要动脑筋探究知道①号图形和②号图形的一周到底有多长。(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周的长度”)

2.解决问题,比较周长。

师:我们怎样知道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呢?仅仅用眼睛看行吗?数学是要讲道理的。

生:用尺子量。

师:然后呢?

生:还要比一比。

师:哦,我懂你们的意思了,先要量一量,再算一算,然后再比一比。(学生齐读小组合作提示,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任务单,提醒学生遇到困难可以找老师帮助)

师:有一个小组遇到困难了,这个弯曲的边线怎么量?谁有办法解决?

生:可以用软尺。

师:你们都有软尺吗?我这里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细线,有需要的可以找老师。(学生测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师:接下来我们请两个小组分别汇报一下两个图形测量的结果。(第一小组汇报每条线段的测量结果)

师:根据第一小组的汇报,结合任务单上的提示,你们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他们测量了,但没有计算。

生:他们没有取整厘米。

师:这就提醒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审题。(教师请第二小组同学汇报)

师:根据第二小组同学的汇报,你们同意吗?

生:还要比一比。

师:那根据他们测量的结果,比一比谁爬的路线要长些。

生:瓢虫。

师:在测量这段弯曲的边线时,我们用细绳去比,然后把细绳拉直了用直尺量,我们就把曲线段转化为了直线段从而得到它的长度(教师板书:化曲为直)。在测量这段弯曲的线段时,我听到有不同的意见,差别还比较大,那究竟应该怎么测量呢?我们来看一个视频,看看她的测量方法。

教师播放微视频,展示一个同龄伙伴正确的问题解决全过程。

教师总结:对于曲线的长,我们先用细线围,然后用直尺量细线的长,得到曲线的长,最后再把所有的边线长度加起来就得到了图形的周长。

3.反思总结,内化周长。

师:在这个过程中为什么要把几条边的长度相加呢?

生:如果不相加就不能得到它的周长。

师:谈到了周长,那你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呢?

生:周长就是物体一周的长度。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周长就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教师总结:周长就是物体表面一周或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要把所有的边线长度加起来。

师:1号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生:25厘米。

师:瓢虫沿着2号线路一共爬行了26厘米,那这个26厘米表示什么?

生:表示瓢虫爬行路线的周长是26厘米。

生:从一个点出发再回到这个点的周长。

师:26厘米既表示瓢虫沿着2号线路爬行一周的长度,也表示②号图形的周长。

师(总结):周长就是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逐个地加起来,原来周长就是这么回事。

(评析:数学概念具有对象和过程的二重性。周长概念也不例外,当我们把周长看成是一个对象时,它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一个结果;当我们把它看作是一个过程时,我们关注的是如何得到周长,此时丰富的数学活动则蕴含其中。教师在这个环节首先呈现了一个大背景,设置了一个大问题:一只蚂蚁与瓢虫沿着不同图形的边界爬行比赛,要看谁爬的路线长。大背景展现了周长概念产生的意义,大问题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同时教师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留下了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合作学习提示为学生的操作、自主活动提供了支架,教师的相机指导、适时介入又为学生的有效探索提供了保障。学生在经历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数学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了数学思想方法,体验了周长概念自然地形成和凝炼的过程。同时教师创造性地把微视频引入课堂,通过展示同龄伙伴正确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查找问题、总结反思。)

四、多角度辨析,理解周长

1.排除图形大小的干扰。

(教师呈现课件)

师:瓢虫知道了自己爬的路线要长一些,很不服气,它们又接着比赛爬3号、4号图形的一周,瓢虫可细心了,还测量了自己的路线。你能比较它们的周长吗?(学生讨论,有的说蚂蚁的长些,但很快学生都统一认为两者是一样长的)

师:数学是讲道理的,认为蚂蚁爬的路线长些的同学说说你的道理。

师:开始的时候,我也觉得蚂蚁爬的要长些,是什么原因导致我错误的想法呢?

生:感觉蚂蚁爬的这块图形要大些,但经过计算,这两个图形的周长是一样的。

师:4号图形呢?还没有测量呀,怎么办?

生:不需要测量,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而中间的曲线都要经过,所以它们爬的长度是一样的。(教师让一学生上讲台对照PPT进行解释)

师:所以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那你觉得计算周长是要看边线还是中间?

生:看边线。

师(总结):周长是图形边线长度的总和,与这个图形的大小没有关系。

2.弱化形状的干扰。

(教师呈现课件)

师:接下来,我们要挑战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生:它们都是封闭图形。

生:这三个图形的周长是一样长的。

师:若一根小棒的长度是1分米,那这三个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呢?

生:长方形的周长是8分米,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周长也都是8分米。

师(总结):太棒了,周长是图形边线长度之和,跟这个图形是什么样子的没有关系。

3.增加线条的干扰。

(教师呈现课件)

师:这是一个长为2米的长方形,它的周长可能是多少米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6米。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为什么是6米呢?

生: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所以下头的这条边也是2米,2米加2米等于4米,还有另外两条边没有加,所以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不可能是4米,也不可能为2米,只能是6米。

师:这名同学已经用到了排除法,非常棒。

师:如果它的周长是6米,那它的宽又是多少米呢?

生:1米。

师:为什么是1米呢?把你的道理讲一讲。

生:因为周长为6米,减去4米还剩2米,再除以2就是1米。

师:如果我们把这条蓝色的宽移到长方形的中间,请问这个大长方形的周长是几米呢?

生:4米。

生(众):6米。

师:计算大长方形的边长,需不需要中间的这个宽,如果我再画两条有影响吗?因此计算图形的周长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图形的边线这个要素。

4.拼组图形,强化周长。

(教师呈现课件)

师:①号图形是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②③④⑤都是由这个正方形拼成的图形,这5个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呢?(学生解答,教师相机指导)

师(总结):看来,周长也并不是简单地加一加。

师:继续观察,③④⑤号图形都是用这样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③号、④号图形格子个数不一样,但周长一样,都是8厘米。

生:③号、⑤号图形格子个数一样,但周长不一样,5号是10厘米。

师(总结):是的,我们得时刻提醒自己,周长是这个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不要被这个图形的大小、形状、里面的线条、图案、拼的个数等迷惑,还要注意把它们的边线都加起来。

(评析:周长概念的深入理解离不开应用:计算图形的周长。但计算并非本节课的核心,计算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周长概念的意义和实质。周长的计算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计算和推理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难在学生计算受到图形形状、大小、无关线条干扰时,会凭借自己的感性和直觉来处理相关数据。教师在此环节通过不同情境中的周长计算问题,设计了图形大小干扰、形状干扰、线条干扰以及组合图形周长等问题,以帮助学生领会周长的实质,培养了学生数学推理的意识以及理性思考的习惯,为后面计算图形的周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对接生活应用,体验周长的价值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或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那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用呢?(教师课件展示美化黑板、量腰围或头围等情境)

师:美化黑板,要给黑板贴上花边,要先计算黑板的周长才知道要买多长的花边。买裤子,要知道腰围,要先测量腰的周长。做衣服、裤子、帽子等要测量胸围、腰围、臀围、头围……

回家量一量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四围。

师:课后,大家都到生活中去找一找,看哪些地方还用到了周长的知识。

(评析:用周长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六、总结:回顾、思考――引出新的问题

师:关于周长,你知道了什么?请大家看书勾画。关于周长,你又有什么新的思考?让我们带着思考,在生活中继续探究与周长有关的问题。

(评析:回归教材,既理性总结,又帮助学生形成完整认识,同时启发学生带着思考走出教室。)

【总评】

总的来看,本课是一节非常成功的小学数学概念课,其最大的特点是围绕周长概念,教师设计了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感悟、体验周长的意义,在问题的探索、解决过程中有效地突出了周长概念的实质。教师的教学始终围绕“一周在哪里”“一周有多长”“周长有什么用”三个问题展开。在“一周在哪里”这个部分,教师分别围绕实物表面的一周(如树叶、数学课本、黑板等)和封闭图形的一周(又分为规则图形:如三角形、长方形、圆形,不规则图形:如描绘树叶边缘留下的图形,瓢虫和蚂蚁爬行比赛线路图形,组合图形:一个正方形拼成的不同组合图形等)设计了辨一辨、摸一摸、描一描、指一指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一周、感知一周、体验一周,这些活动为学生建立周长概念积累了丰富的表征和心理意义,为周长概念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围绕“一周有多长”这一环节,教师通过设置大空间的探索问题,引导学生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在学生的操作、探索中,非常自然地获得周长概念,顺利地解决了周长是什么这一问题。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周长实质的理解,教师通过图形的变式,设计了图形大小干扰、图形形状干扰、图形中线条干扰以及组合图形周长等问题,学生在辨析、推理、计算中有效地把握了周长就是封闭图形或闭合曲线一周所有边线长度的和这一实质,明白了周长与图形的大小、形状、颜色没有关系,为后续进一步学习周长的计算奠定了基础。在“周长有什么用”这一环节,教师通过列举生活中美化黑板边缘购买彩带、做衣服要量胸围、做裤子要量腰围臀围等展现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要求学生课后继续思考周长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周长概念的意义和关键属性,有效地突出概念的实质。

教师线上教学总结篇(4)

【关键词】协作知识构建;教师论坛;组织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0―0094―04

引言

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高质量的网上交互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可能,网络异步环境中师生间社会互已经成为第三代远程教育区别于前两代远程教育的新的维度。通过对国内文献的调研,发现国内关于在线论坛的研究中很少关注论坛中知识的构建水平及促进高水平知识建构的组织策略,而且这些较少的研究论文中更少有关心教师之间交互的。教师论坛作为贴近一线、贴近教师、贴近课堂的在线交流的平台,有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获取最新的教研信息和教学经验,参与的教师还有机会参加学术讨论和教研活动,获取专家的引领等等,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需要借助教师论坛这样的在线交流平台。

同时教师论坛的组织策略影响着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及交互内容和质量,即影响教师学习共同体协作知识构建的水平,进而影响到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教育教学的发展。了解教师论坛中教师间的交互,从协作知识构建的视角分析高质量教育论坛的组织策略,有助于教师论坛中根据教师需要组织和改进论坛,以更好的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合作,使教师从论坛中能受益,反思教学,收获资源,更好的投身于教育事业。

一 协作知识建构

协作知识建构(Collaborative Knowledge Construction),也称协同知识建构。可以用社会建构主义原理加以解释,即知识是教师与共同体内其他成员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不能独立于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而存在,教师与共同体内其他成员具有共同的学习目的,通过协作、交流而共享成果。协作知识建构所揭示的正是在一个共同体中,如何表达个人的观念并与其他成员进行社会交互的过程[1]。

对于协作知识建构的一般过程,Harasim提出了包括共同探讨观点、相互评价、检验论证、相互质疑、通过协商将不同观点综合为几个阶段。Gunawardena提出四个基本阶段:共享和比较信息;发现、分析观点之间的矛盾或不一致; 通过协商等来实现知识的建构;成员之间达成共识,并运用新建构的知识。这四个阶段递进性的给出了知识建构的水平,只有达到四个阶段的高层次,才是有效的协作知识构建。而促进协作知识建构的方式包括引入共享知识、论证观点、辨识差异、协商分歧、相互激励敦促以促进协作等,建构方式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在线论坛就是很好的协作知识构建平台。[2]

除了上述的知识建构过程的分析,针对在线论坛这样开放性的交互平台,美国学者Roschelle认为,知识建构过程的关键在于“观点收敛”。加拿大学者Harasim认为“观点收敛”可分为三个阶段,(1)提出观点(Divergent Thinking):展示和表达个人的经验、思想和观点;鉴别和讨论彼此的观点;头脑风暴。(2)观点联结(Divergent to Convergent Thinking):对论题的不同层面以及不同的观点进行反思;比较和鉴别各种观点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修正和强化彼此的立场和论据。(3)智能收敛(Convergent Thinking):将论题的讨论过程序列化和结构化;综合和整理。[3]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协作知识的构建首先要有众多可以分享的观点、经验,这就需要有较多的积极参与者;然后有观点的争论、辨析;之后是观点的收敛和总结;最后协作体中的成员达成共识,并能在实践中运用。本文将通过对现有教师论坛个案中的交互情况的分析,得出交互水平所处的阶段,从而分析出距离有效知识建构的差距,对于不足之处提出有效的组织策略。

二 国内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研究成果

我国关于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相关的研究论文出现于近几年,相关文献及研究比较少,通过对已有文献分析发现在对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中多是用到个案研究的方法,一般选取一个或两个典型的教师在线交流平台,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样本的选取是经过调研之后得到,拥有较好的教师用户群网站,如:武俊学的硕士论文中选取新教育在线();中国教育在线社区(bbs.省略/);3A教育论坛(bbs.省略/);新思考教育在线(bbs.省略/index.asp?boardid=68);中国教育在线(省略/);中国教育网论坛(省略/bbs1/);K12教师频道(省略/teacher);求师得教育实验室(省略/);中国教师资源网社区-教师论坛(bbs.省略/);教师论坛-中国教师论坛(省略/index.php)等,设计与开发这些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的核心思想是构建在线教师学习共同体。

三 教师论坛中协作知识建构现状分析

对于在线交流的内容分析,已有的从利于协作知识建构的角度出发的分析方法有:

(1)Henri[7]的五维分析框架:参与、讨论、认知、元认知、社会。

(2)Gunawardena改进了Henri模型,于1997年提出了一套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线索解析模型。该模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知识的分享和差异比较。团体成员交流观点、相互提问,描述讨论主题;第二阶段,主要涉及发现、分析观点的差异和分歧。团体成员试图找出观点中的分歧,提问并回答问题,进一步阐述主题; 第三阶段,团体成员协商讨论,或者通过提出新的观点、整合各种观点,实现知识的共同建构; 第四阶段,成员利用个人经验、收集的信息检验和修订新建构的观点;第五阶段,成员达成共识并适当运用新建构的意义和知识 [8] 。

(3)陈丽指出在研究异步交互中学习者教学交互水平时,首先使用Bales的交互过程分析法,分析鉴别各类学习者的交互内容,比较参与者和观望者在学习任务相关和社会情感方面的帖子差异,然后,采用线索解析模型分析学习任务相关的帖子,研究各类学习者在异步讨论组中的教学交互水平。

上述几种方法都是从协作体成员间协作知识构建的角度来分析在线交流的。我们综合上述方法,以教师论坛网(省略/index.php)为例,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教师BBS中的帖子。中国教育论坛开设于2006年3月份,根据教育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研究,处于教育网站的发展阶段。它是定位于中小学教师学习、网上交流的平台,其中的教师BBS开设于2006年5月16日,本次研究取样于2009年3月20日。

在研究中采纳了两类方法:一方面,利用记录的量化数据,例如:注册人数、在线人数、帖子的总数、帖子被回复的数量等,研究教师的参与度,并对帖子进行初步分类统计为:教学类和情感交流类;另一方面,对平台中记录的教学类的交互信息进行内容分析,从而确定交互的水平[9]。在进行内容分析时,参考Gunawardena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线索解析模型对帖子进行分类,设计类目为:信息的分享和提出问题、分析和比较信息、协商讨论、产生新的观点或达成共识、运用新建构的意义。

1 参与度分析

统计数据:注册会员:1922人;总 帖 数:3644条; 话 题 数:2431条。

其中教师专区的话题数为235条,总帖数为669条,其中,教学交流类(主题帖:137条,总发帖:375条)、德育工作(主题帖:35条,总发帖:112条)、学校管理(主题帖:26条,总发帖:57条)、 教师论文(主题帖:27条,总发帖:125条);

休闲特区的话题数为244条,总帖子数为555条。其余为论坛事务区的帖子,包括一些广告信息和其他信息。

从这些数据得到的图表(如图1所示)来看,虽然注册人数很多,但是真正参与交互的并不多;首帖回复率不高;教学任务类帖子和情感交流类帖子数量基本持平;不过教师专区内也有不少情感类帖子,总得来说情感、休闲类帖子数高于教学类帖子数量。而从帖子的浏览次数来看人气更是远远高于回复次数,有的帖子已经被浏览好几百次,但是只有几次回复或者没有回复。也就是说很多注册者仅仅是交互中的观望者,不是显性参与者。

究其原因,有两点:

(1)多数成人学习者受传统学习方式的影响,习惯通过观察他人交互进行学习[10]。

(2)帖子本身的质量。有可能是浏览者对帖子不感兴趣或觉得是不值得讨论的问题。

2 交互水平分析

对教师专区的有效帖子按照所划分的类目进行分类统计:

从表1的统计数据及对论坛交互内容的其他分析得出:

(1)处于第一阶段的帖子最多,为413条,占总发帖数669条的59%,特别是提出问题的,帖子数为141条,占第一阶段帖子的34%,这说明帖子过于分散,浏览者在浏览帖子目录时不能很好的明白帖子的主题,这也就造成浏览者无目的的进行浏览。

(2)处于最高阶段的帖子寥寥无几,仅有5条,占总发帖数699的0.7%;多数帖子是在前三阶段,为674条,占总发帖数699条的96.4%,这反映了虽然可供交互的话题很多,但是交互的水平不高,对提出的话题缺乏深层次的交互。

总结上述分析结论,在线交互中存在三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

1)“观望者”多于“参与者”。

2)帖子主题分类不明确。

3)帖子多处于知识建构水平的较低阶段,缺乏“观点的收敛”。

四 促进协作知识构建的教师论坛组织策略

虽然影响教师论坛的质量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网络环境因素、学科因素、课程因素、参与者的个人因素等都对交互质量有一定的制约与影响[11],而针对上面总结的三个问题,笔者仅从协作知识构建的视角提出三个对教师论坛进行改进的组织策略:

(1)促进边缘性参与策略,使“观望者”向“参与者”转化。

与《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中提到实践共同体的模式有关,教师共同体的构建也是一种金字塔的形式,一级一级的传递,新手教师要通过从专家教师的知识、经验及集体智慧和文化的交流、分享和传递中逐渐成长,从“边缘参与者”成为“核心成员”[12]。从注册论坛的人数可以看出教师对教师论坛很感兴趣,期望从中受益,但种种原因,处于边缘参与者的位置,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从核心参与者的交流中的到交流的经验后会逐渐成为核心参与者。从协作知识构建的角度来看,更多教师成为积极参与者,能产生更多的观点和可以分享、讨论的资源,有利于讨论的深层次和多维度发展。所以在组织教育论坛时,要注意促进边缘性参与者的参与,具体措施有:论坛中有对各种交互工具的指导应用;设置讨论专区组织讨论参与论坛讨论的重要性,改变教师观念;选择的问题要有意义,激发讨论者兴趣;一定的激励体制的建立等。

(2)信息属性分类策略,明确帖子主题。

群体交互过程中的信息是非结构化的,首先每一个人有不同的视角,在信息交互的激发下,观点和态度会随着过程的的不断深入而发生变化;另外在任一时间点上的信息状态也比较复杂。这些非结构化信息的关系包括逻辑关系、层级关系、情感关系以及交互过程的态度所形成的关系,具体信息关系可以是“疑问”、“支持”、“反对”、“否定之否定”等等,也就是说信息是有一定属性的,根据信息的属性对帖子分类,可以方便教师在论坛中对帖子的判断,从而为观点收敛做准备。所以在组织教师论坛时,要设计一定的信息属性分类策略,例如在回复帖子时,设计一定的支架观点,首先引导发帖者表明自己的立场,在具体阐述观点,可以作为支架的观点是根据信息属性分类的,包括:赞成、创新或提议性、怀疑、反对或质疑、中性(如起支持作用的资料)、综合分析、质询性、直觉或其他。[13]

(3)观点收敛策略,促进知识建构的高水平。

观点收敛策略,就是强调学习者在经过对话后,一定要进行智能收敛,将交流过程中出现的所有观点或看法进行整理,并深入分析和总结,形成有价值的结论。教师在参与教师论坛时,总希望从大量帖子中提取出较为重要的信息,然后再将这些信息进行意义、关系的分析与综合,得出能够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的有用信息,要让教师能从论坛中受益,就必须有一定的观点收敛策略,这是知识建构的关键。首先,将观点收敛策略纳入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规则中,使成员具有观点收敛的意识[6];其次,论坛中有专门人员负责观点收敛这项工作,包括“隐形的助学者”和“显性的专家”,在帖子的回复中及时归纳、总结并引导各个回帖,使讨论有序、深入进行,并对观点收敛的帖子给予肯定。

五 结束语

论文中提出的教师论坛的组织策略有利于教师在在线交流时提高交互质量和知识建构水平,而究竟建设什么样的教师论坛更能反映教师意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还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结合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更多的了解教师的声音。笔者在后续研究中将关注教师对论坛的需求和教师在线交流平台的开发。

参考文献

[1] 魏宁.协作知识建构:教师博客群发展的新视角[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11):52-54.

[2] ,周明全,黄荣怀.面向协同知识建构的小组共识形成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10):51-54.

[3] 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收敛过程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6):29-33.

[4] 武俊学.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6.

[5] 王蕾.在线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6] 徐睿.高校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知识建构[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7] 陈向东,徐锦风.在线交流的内容分析框架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7,(1):87-90.

[8] 曹良亮,陈丽.异步交互中远程学习者教学交互水平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6,(2):12-16.

[9] 陈丽.网络异步交互环境中学生间社会互的质量――远程教师培训在线讨论的案例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4,(7).

[10] 陈丽. 远程学习中的教学交互(博士学位论文)[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3.

[11] 熊秋娥.在线学习中异步社会互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教师线上教学总结篇(5)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模式 教学结构 学习任务设计 学习任务优化

一、有关概念

1.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类型分析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

国内外对教学模式的划分很多,国内有学者将教学模式分成三类,一类是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模式,典型的如“传递--接受式”,该模式由国外传入,注重教师的“教”的作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认为知识是由教师单向传递给学生的,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教师的“权威性”。该模式的典型的教学操作程序是:复习旧课,在复习当中找到和新课的知识连接点,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布置作业,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教师分阶段检查评价学生的学业,总复习,对学生学业总体检验考察。上述操作程序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是主动的,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是被动的,教师具有控制学生的行为的权利。该模式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很高,而且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也要有很强的判断和观察力。

“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接受到大量的知识,学生为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而遵守纪律,服从性较好。该模式的缺点是不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满堂灌”、“高分低能”是该模式的必然结果。

教学模式的第二、第三类是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作为辅导”的特征点模式,典型的如“探究式”、“自学--辅导式”。这类模式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活动把“学生的学”摆在重要的位置。

这类模式的典型的教学操作程序是: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或者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查阅资料、相互讨论、收集学生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试验验证或教师讲解)、得出结论、评价。该模式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要主动积极的解决问题,教师是辅导、引导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民主的关系。该模式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业务水平要求也很高。

这类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为了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必然要去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学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单个个体的力量是微小的,通常以小组形式讨论问题,因此团结协作的精神得到培养。该模式的缺点是:教学的时间较长,学生如果不配合老师的要求,可能一无所获,在大班进行的难度较大,一般需小班化教学。

2.教学模式的结构

教学模式的结构之一是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模式决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学评价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学模式的结构之二是操作程序,它体现了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个步骤应该完成什么任务等等。

教学模式的结构之三是实现条件,其重要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

教学模式的结构之四是教学评价,它反映了达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3.任务型教学模式及其教学结构

以“探究式”、“自学--辅导式”为代表的第二、三类教学模式因为其教学结构的要素中操作程序是以教师设计教学任务为关键点,因此将这一类的教学模式称为“任务型教学模式”。

第二、三类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的绝对地位,强化了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地位。其教学结构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中教学操作程序以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或者提出问题为关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对教学结构的其它要素产生重大的影响。

首先,布置的学习任务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学习任务围绕教学目标而设定,这就需要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而设计教学任务。

其次,设计的教学任务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的,如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条件是否允许、教学时间是否充足、教学内容是否可行等等。

第三,设计的教学任务要有利于教学检验,即通过教学评价来检验教学任务是否完成。

4.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构设计重点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构的设计也就是教学结构诸要素的设计。教学目标是依据教学计划和大纲制定好了的,实现条件带有客观性,如教学条件、教学时间是客观的。教学评价是对达到教学目标的检验,好的教学评价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上述几类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点在教学操作程序的不同,因此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构的设计重点也就在教学操作程序上。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操作程序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或者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查阅资料、相互讨论、收集学生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试验验证或教师讲解)、得出结论、评价。

学习任务须设计:学习任务作为教学操作程序的重要要素之一,地位最为重要,学习任务的制订者为教师,学习任务须反映教学目标的内容,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学目标也就达到,因此学习任务制订的好坏反映了教师的水平,学习任务需要设计,学习任务要考虑教学条件,如教学的硬件设备,教学的师资力量,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时间等等因素。

组织学生查阅资料、相互讨论:这个环节的主体是学生,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民主、自主的气氛寓于这个环节,它避免了教师的满堂灌。这个环节要求教学条件的硬件要充分保障,如教学资料、互联网等。

解决问题:上个环节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在这个环节中要解决,教师或通过讲解,或通过实验验证来回答学生的疑惑,师生相互的交流、相互的沟通,融洽的关系寓于这个环节,课堂的气氛才可能是民主的。

得出结论、评价: 教师方面要总结本次学习任务设计得是否合理,对照教学目标,检查本次学习任务是否完成,还存在哪些不足和没有解决的问题,学习任务若设计得不合理,要找出原因,作好改进。学生方面应对照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检查自己是否完成,若完成得好,要总结归纳成功的原因,与同学分享。若完成得不好,也要找出原因,与老师、同学讨论,及时改进,尽快提高。

二、《汽车拆装》课教学结构的设计

《汽车拆装》是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内容涉及汽车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等。这门课程包含了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的所有内容,涉及面宽,内容繁多。因此在2008年至2012年间我院汽车工程系在试点班开设了《汽车拆装》这门课,它融合了《发动机构造及检修》、《底盘构造及检修》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等内容。

《汽车拆装》课程按照任务型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就要按照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规律和特点来实施教学,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效果怎样”放在首位,学生“学什么”由教师设计,“怎么学”要遵循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规律来进行。因此《汽车拆装》课程的教学结构设计重点是操作程序的设计。

《汽车拆装》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拆装汽车的发动机、底盘等总成和部件,完成发动机、底盘等总成、部件的结构、原理、组成的学习任务,从而为后续课程如发动机大修,发动机、底盘等的故障诊断做准备,为学生进入专门化学习和毕业实习做基础准备。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经过讨论制订,一般不宜改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将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遵循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操作程序的内涵,《汽车拆装》按照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查阅资料、相互讨论、收集学生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试验验证或教师讲解)、得出结论、评价的程序来进行。

1.设计学习任务:

以《汽车拆装》发动机部分的学习任务的总体设计为例,并且按照学生对发动机由外及里的认识规律做出设计,具体设计情况如下:

1)观察一辆轿车,清理该轿车燃油供给和空气供给的路线,并绘制燃油供给路线和空气供给路线简图。描述该供给路线上所涉及的总成、传感器、部件的名称、结构、工作原理。

2)观察一台发动机,清理该发动机冷却水的流动路线,绘制该轿车冷却水流动路线的简图。描述该冷却水流经的总成、部件的名称、结构、工作原理。

3)解体发动机盖,拆下配气机构的零件,清理配气机构的动力传递路线,描述气门被打开和关闭的动力传递路线。描述该动力传递路线所经过的零件、部件的名称、结构、工作原理。

4)解体发动机活塞-连杆、曲轴-飞轮部分,拆卸曲柄连杆机构的零件,清理活塞、连杆、曲轴、飞轮的动力传递路线,描述机体组、活塞-连杆组、曲轴-飞轮组相关零件的名称、结构、工作原理。

5)解体整台发动机,清理油的流动路线,绘制油流动路线简图。描述油流动路线上所经历的零件、部件的名称、结构、工作原理。

6)观察一台汽油发动机,清理该发动机的火花塞获得电能的电路路线图。描述在电路路线中涉及的所有元件的名称、结构、工作原理。

7)观察一辆轿车发动机,描述该发动机是如何被起动的,绘制发动机起动的电路图,描述电路图中所涉及的所有元件、零件、部件的名称、结构、工作原理。

从总体任务设计上来看,学生绘制七张图,但内容却包含了发动机的庞大内容。任务言简意赅,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思路清晰。

在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当中“教师的讲”也是必不可少的,即任务型教学模式并不排斥其它模式的使用,在以上这些任务布置之前,要对相关的知识做讲解和分析,教师的“讲”在需要的时候还是要进行的,只是“讲”不再是从一而终的单一模式,期间学生依据老师布置的“任务”自我学习,主动学习,相互讨论是主流。

2.组织学生查阅资料,相互讨论

1)资料的准备:纸质资料、网络资料等都可以作为资料进行准备和交流,发放给学生的教材只能是资料之一,鼓励学生到图书馆,网络上去查阅资料,《汽车拆装》这门课教师还自己编写了学习材料,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料。

2)学习场地的准备:《汽车拆装》这门课的学习特点是既要学习理论知识,又要动手操作,因此学习场地的布置主要指实践场地的布置,包括车辆、发动机台架、工具等的准备。另外学生的分组也很重要,要考虑学生的基础条件,动手能力,将他们搭配均匀,男女生也要均匀分配,不要集中在一个组里。

3)安全教育:每次训练前提醒学生安全第一,学生动手操作时尽量穿工作服,在起动车和举升汽车时要注意安全。

4)根据布置的任务组织学生查阅资料,相互讨论,适合动手获取知识的要动手操作,理论上有共同疑惑的,教师要集中讲解。

3.组织交流、讨论

不同的学习小组有不同的发动机的机型、排量,结构也有所差异,各自有各自的特点,组织学生对不同的发动机机型进行学习、交流,按照学习任务的要求各小组要做出总结,得出结论。

4.评价

适合《汽车拆装》这门课程的评价方法有理论测试和实践操作测试,两种测试在阶段学习结束时进行,可以起到促进学生平时学习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过程考核。

三、《汽车拆装》课教学结构的优化设计

1.学习任务总体设计的优化:

以上的“学习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如“绘制燃油供给和空气供给的路线”这一学习任务是课程一开始就提出,作为学生是初学者,在还不熟悉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及相关理论的前提下就要完成这一学习任务,难度是相当大的。

其次,课程的重点不突出,“曲柄连杆机构”作为发动机的核心和心脏是学习的重点,其它机构和系统都是围绕“曲柄连杆机构”而设定的,它是发动机的总的动力源,其它机构和系统可以说都是为完成“曲柄连杆机构”的功能而服务的,因此这一重点应该突出,摆在首位。

《汽车拆装》发动机部分学习任务总体设计优化如下:

一核心:曲柄连杆机构----清理动力传递路线

一辅助:配气机构----清理动力传递路线

四介质:

1)水:冷却系------清理水循环路线

2)汽(混合气):燃油供给系----清理空气的流动路线、燃油的流动路线

3)油:系-----清理机油的循环路线

4)电:点火系、起动系-----绘制电路图、清理电流的流动路线

优化后的学习任务为:

1)解体发动机,拆下发动机盖,取出活塞-连杆、曲轴-飞轮。清理活塞、连杆、曲轴、飞轮的动力传递路线,描述机体组、活塞-连杆组、曲轴-飞轮组相关零件的名称、结构、工作原理。

2)解体发动机盖,拆下配气机构的零件,清理配气机构的动力传递路线,描述气门被打开和关闭的动力传递路线。描述该动力传递路线所经过的零件、部件的名称、结构、工作原理。

3)观察一台发动机,清理该发动机冷却水的流动路线,绘制该轿车冷却水流动路线的简图。描述该冷却水流经的总成、部件的名称、结构、工作原理。

4)观察一辆轿车,清理该轿车燃油供给和空气供给的路线,并绘制燃油供给路线和空气供给路线简图。描述该供给路线上所涉及的总成、传感器、部件的名称、结构、工作原理。

5)解体整台发动机,清理油的流动路线,绘制油流动路线简图。描述油流动路线上所经历的零件、部件的名称、结构、工作原理。

6)观察一台汽油发动机,清理该发动机的火花塞获得电能的电路路线图。描述在电路路线中涉及的所有元件的名称、结构、工作原理。

7)观察一辆轿车发动机,描述该发动机是如何被起动的,绘制发动机起动的电路图,描述电路图中所涉及的所有元件、零件、部件的名称、结构、工作原理。

2.教学评价的优化

教学评价优化的原则是注重过程评价,细化过程评价的内容。

1)单元理论测试一对一:传统的理论测试有助于学生的及时复习,发现问题,但缺点是不利于消除学生作弊,批改试卷耗时长。因此教师和学生的一对一口答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一对一的口答中,教师可以对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进行灵活的提问,且可以不重复,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相应的等级。

2)单元实训测试一对一:学生对一台发动机,在规定的时间内依次进行拆装,内容是不重复的。这有利于检查学生平时是否认真动手,认真动脑。

3)设立多个奖项:为了提高平时作业的质量, 鼓励学生认真完成作业,设立了“最佳书写奖”,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操作,设立了“最佳动手奖”,为了鼓励学生勤奋学习,设立了“全勤奖”,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设立“最佳口才奖”。

加强学生平时的过程考核,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有效避免学生期末“一纸定终身”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2]李朝晖,杨新桦.汽车新技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100

[3]颜伏伍.汽车发动机原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40

[4]汤定国.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50

[5]周林副,吴晖彤.汽车拆装[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50

教师线上教学总结篇(6)

将电子白板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特有功能和问题探究模式来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更加感兴趣,更容易掌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思维,把数学教育理念体现在教学关系、环境、过程的三个层面以及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及教学氛围的六个要素。笔者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和思维发展理论设计其模式如图1所示。

二、基于电子白板的中学数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来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应具备四个特点:问题来源于生活、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问题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且有层次性以及学生可以通过不同方法来解决问题,比如小组合作。电子白板可以为实际的课堂教学提供合适的教学资源,帮助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资源库中选择合适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结合音频、视频、flas创设更加生动的问题情境。(2)呈现目标目标可以全部呈现也可以部分呈现,目标可以是文字、语言、声音、动作等,但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中都必须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但前提是提出的问题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目标具有导向的作用,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3)互动探究教学目标是通过动态教学过程实现的,教师需要根据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作出及时的调整,才可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传统的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就是简单的教师问学生答。电子白板参与到课堂中恰恰转变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具体的操作,为有效的师生互动创造了条件。(4)促进发展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多方面共同发展,尤其是总结归纳、评价、知识迁移三个环节。总结归纳就是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和高度概括。评价可以是学生自评,可以是互评,可以是教师评价。评价对学生有激励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迁移是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与其他知识进行整合。“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设计的问题要层层递进,让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思维发散能力、概括能力等。

三、基于电子白板的“问题—探究”模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1.教学案例设计过程(1)教材分析《圆》是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的内容,这一章的内容通常在中考压轴题中出现,可见它的重要性,与圆相关的问题大多都需要添加辅助线。本节课将总结如何在圆中添加辅助线,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并能通过在圆中添加辅助线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在圆中添加辅助线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在圆中熟练地添加辅助线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运用学过的相关定理,结合电子白板的使用,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总结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和学习如何在圆中添加辅助线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后的愉悦心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关系密切,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圆中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和规律。教学难点:通过添加辅助线解答综合题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4)学习者特征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同,但是喜欢接受新的知识,在几何课上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积极性很高,但他们的总结归纳能力还很有限。本次课针对的学生都具备使用电子白板的能力。(5)教学资源黑板和电子白板。2.教学活动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如表1所示,这一环节是导课部分,教师利用电子白板为同学们呈现小桥的图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使用感应笔在白板上根据题意画出图形,让学生观察和思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2)呈现目标,引导探究如表2所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使用聚光灯照亮屏幕上的关键字切线,让学生注意到解题的关键,引导学生根据切线定理探寻总结规律。教师还使用电子白板的放大镜功能将直径两个字放大,让学生重点探索。在总结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时使用幕布遮挡功能,帮助学生自主总结和回忆所学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评价:教师给出探究的题目,并适当地给出提示,学生根据问题,自主探究、主动思考画出辅助线,每条规律的探究都是两道题,通过这两道题的对比得出规律。教师不同的规律给出不同的题目,让学生自己添加辅助线,发现其中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归纳。(3)联系实际,运用规律如表3所示,这一环节,教师使用电子白板的数学学科功能画出图形,并对图形进行编排,使用拖拽功能移动圆的位置,操作非常方便和直观。评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解题情况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研究总结

教师线上教学总结篇(7)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等概念的区别.

2.理解射线及其端点、线段及其端点、延长线等概念.

3.掌握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对学生继续进行几何语言和识图能力的训练,使学生逐步熟悉几何语句.准确区别直线、射线和线段等几种几何图形.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射线、线段的概念、性质、画法的教学,使学生体验到从实践到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的认识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践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勤于动脑,敢于实践的良好习惯.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射线、线段的具体实例体验形象美;通过射线、线段的图形体验几何中的对称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学:直观演示、阅读理解与尝试指导相结合.

2.学生学法:以直观形象来理解概念,以动手操作体会画法及性质的比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线段、射线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二)难点

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三)疑点

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四)解决办法

通过学生小组内的讨论,针对直线、射线的概念、图形性质进行对比归类,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从而解决三者的区别与联系这一疑、难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软盘)、直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知识,阅读书本相应段落、自己动手操作等,使学生自己去体会、发现射线、线段的概念、表示、画法等.

2.通过反馈练习,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本节课教学,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射线、直线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及与直线之间的关系,通过相关画图题,增强对知识点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二)整体感知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发现的模式进行教学,再辅以练习巩固.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直线的实例,上节我们也举出了很多实例.我们知道,直线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的.但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手电筒或探照灯射出的光束,只向一个方向延伸(可用电脑显示),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一种新的几何图形—射线.

板书课题:

[板书]1.2射线、线段

探索新知

1.射线的概念

师:通过演示,我们发现射线向一方延伸.其实,它是直线的一部分,我们给它一个定义(板书射线的定义).

[板书]射线:直线上的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这个点叫做射线的端点.

如图1,直线上的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就是一条射线,点就是这条射线的端点.

图1

【教法说明】关于射线,教师可更形象地解释:“射线”就是像手电筒或探照灯“射”出的光束一样,因此,取名“射线”.这样可使意义与名词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对此印象深刻.对于定义只简单提一下;不作发挥,并告诉学生:我们以后还要学很多图形的定义.

2.射线的表示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13页,射线的表示方法这一自然段,并在练习本上表示一条射线,并注意射线的表示方法中应注意什么.

【教法说明】学生看书能看懂的问题,教师就给学生一个机会,让学生自己支配自己,而不是由教师牵着鼻子走.

学生看书后回答射线的表示方法,教师演示画出图形.

(1)用射线的端点和射线上的另一点表示,但端点字母要写在前面.如图2,记作:射线.

图2

(2)射线也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图3:记作射线.注意“射线”两个字要写在的前面.

反馈练习:〈出示投影1〉

如图3:射线与射线是同一条射线吗?射线与射线是同一条射线吗?射线与射线是同一条射线吗?

图3

【教法说明】通过以上练习,强调射线的方向性.端点相同,方向相同的射线才是同一条射线.

3.射线的画法

由学生看书后,在练习本上练习画图,找同学到黑板上画一条射线并表示出来.由学生说出画射线的要领.如图,画射线一要画出射线端点;二要画出射线经过点,并向一旁延伸的情况.请同学们说出:射线与射线的端点,并画出这两条射线.

4.线段的概念

教师由射线定义引出线段定义,直线上的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射线.我们研究了其表示方法,画法.那么,在直线上取两点又该怎么样呢?画出图形.

我们叫这两点间的部分为线段.(板书定义)

[板书]线段: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这两点叫做线段的端点.如:长方体、正方体的棱等就是线段.

【教法说明】介绍线段定义后,可让同学们说出我们周围线段的实例,以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想像力.同时,也帮助理解线段的概念.

5.线段的表示方法

师:像直线和射线一样,线段也有两种表示法.你能依照直线和射线的表示方法,试着说出线段的两种表示方法吗?

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最后得出线段的两种表示方法:如图4,、为端点的线段,可以记作线段或线段;也可以记作线段.

图4

【教法说明】有直线、射线表示方法的基础,对线段的表示方法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教师不必强加给他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出其表示方法,体会其中的成就感.教学中一

定注意,只要是学生自己能够理解、能够通过自身垢体会悟出的知识,教师就不要一味地“灌”,要使学生学会自我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思考:线段和线段是同一条线段吗?

6.线段的画法

学生自己画线段,体会其画法,总结画线段的要领.

学生活动:在练习上画线段,同桌讨论画线段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归纳注意问题.

(1)画线段时,要画出两个端点之间的部分,不要画出向任何一方延伸的情况.(在这里可提问学生为什么.学生回答会说出:向两方延伸则成了直线,向一方延伸则成了射线.定会领略出射线、直线、线段的区别.)

(2)以后我们说“连结”就是指画以、为端点的线段.说明:“连结”是几何的专用名词,专指画出两点间的线段的意思.

7.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师:上节我们研究了直线的有关问题,这节我们又研究了射线和线段,通过我们的学习,你能试着总结一下直线、射线、线段三者的区别与联系吗?

学生活动:同桌间相互讨论,在练习本上小结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教法说明】学生总结一定不会有层次,但要放手让他们讨论,使学生学会归纳总结的方法.这也是学习几何中常用的方法,对一些概念、图形性质等往往需要对比归类,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从开始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对比的学习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

联系:射线、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是直线的有限部分.

区别:直线无端点,长度无限,向两方无限延伸.射线只有一个端点,长度无限,向一方无限延伸.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有限.

反馈练习(投影出示)

【教法说明】对于练习中的第1题要让学生把图形和几何的语句统一起来;第2题也可问以为端点有几条射线;第3题要注意所填的词应恰当.

(四)总结、扩展

由学生填写下表,归纳本节知识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