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基因工程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3 11:19:01

基因工程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篇(1)

关键词:植物疫苗;基因工程;表达系统;安全性

1 植物疫苗的免疫原理

植物疫苗可诱导粘膜免疫反应,小肠淋巴组织的粘膜上有一种特殊的细胞叫做膜细胞(M 细胞)。粘膜免疫应答就是由M 细胞识别抗原开始的。M细胞识别抗原并将其传递给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和其它抗原呈递细胞,再将抗原展示给辅T细胞,辅T细胞识别外源蛋白质片段后就会刺激B细胞制造和释放能中和抗原的抗体,当疾病因子出现时,记忆辅T细胞刺激胞毒T 细胞攻击受感染的细胞,同时它迅速刺激记忆B 细胞分泌中和抗体消灭入侵的病原体。总的来说,转基因植物疫苗可以诱导相应的血清型的IgA 和IgG 反应。

2 植物疫苗的特点

2.1 安全性高

植物是人类食物来源之一,除个别人群对某些特定的植物过敏外,其安全性高。用动物细胞生产疫苗,可能有动物病毒的污染,对人类存在潜在危害。而植物病毒不会感染人类,比较安全,同时也可避免微生物生产疫苗带来的有害产物。

2.2 成本低

植物种植系统简单易行,植物细胞培养条件简单,便于进行遗传操作,可通过大面积栽培获得廉价的疫苗,且不需要技术、设备和种植条件等巨大投资。农作物可以当地生产,还易于储藏和运输,而且经过长期种植,植物栽培、收获、贮藏、加工程序已经形成工业化。与植物生物反应器相比,原核生物反应器与动物生物反应器生产时需要昂贵的技术设备、大量的人力物力。

2.3 植物具有完整的真核表达系统

具有与动物相同的真核加工修饰系统。可以对重组蛋白进行糖基化、磷酸化、酰胺化、亚基正确装配等。微生物系统不能对真核生物蛋白进行正确的翻译后加工。

2.4 转基因植物中的外源基因可重组

通过植物杂交的方法进行基因重组,进而在植物体内积累多种病原体的抗原基因,生产出方便高效的多联疫苗。

3 植物基因工程疫苗外源基因的表达系统

3.1 瞬时表达系统

主要采用植物病毒作为载体,而外源基因插入到病毒基因组中,通过病毒感染植株,从而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内,采用这种转化方式,外源基因并不整合至植物基因组中,只是利用寄主细胞在细胞质中进行复制,以高拷贝的形式游离于植物中,并进行高效的表达,因此可在短时间内在植物细胞内积累大量的外源蛋白。采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外源基因蛋白的产量一般要低于细胞内可溶性蛋白总量的1%;而采用这种瞬时表达系统,外源基因蛋白总量会远大于1%。

3.2 稳定整合系统

3.2.1 土壤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目前根癌农杆菌主要用于双子叶植物的遗传转化,其转化植物的机制已从分子水平上基本得到解释。而发根农杆菌,由于对Ri 质粒了解得还不充分,所以对这种转化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生产次生代谢产物为目的的根组织培养和根的发育。采用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化最常采用共培养法,即使用农杆菌菌液与叶盘、愈伤组织、悬浮培养细胞、茎段、下胚轴段、子叶切片等部分进行共培养,从而达到转化的目的。

3.2.2 外源DNA 直接导入法。主要包括基因枪法、电激发、PEG诱导法、激光穿孔法、脂质体法、超声波法,其中最常用的是基因枪法。它是将带有外源基因的质粒用亚精胺包裹为直径1μm 左右的金弹或钨弹,再用高压氦气、火药爆炸力、高压放电气体作为动力加速子弹,使它们穿过植物细胞壁和细胞膜,将外源基因带入具有再生能力的植物组织,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缩短再生的时间,从而避免体细胞变异的发生。

4 以植物为载体的免疫技术

4.1 植物疫苗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作用

由于植物疫苗一般是通过食用来被人体利用。所以如何避免消化酶的影响来保护抗原就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避免消化酶的影响来保护抗原可分为2类方法:①用沙门氏菌和弧状霍乱杆菌作为载体;②用保护性的包被对抗原进行包装。

用减毒的菌株可以把抗原引向粘膜的表面,有利于粘膜免疫系统摄取所表达的抗原。但是基于减毒菌株的方法具有潜在安全缺陷,而后者可通过生物降解的多聚物、脂质体、蛋白质体或者表达抗原的转基因植物来实现。许多研究表明,植物材料可潜在地保护所选定的抗原。特别在种子中,植物可为亚单位疫苗提供一个富含蛋白酶抑制物的糖类聚合物基质环境。其它的抗原包装方法需要烦琐的处理步骤;而通过植物种子来进行生物包装不需要任何额外的代价,就可以为这些抗原提供保护。在有关转基因马铃薯的研究中,从轮状病毒和产肠毒素大肠杆菌中所选的抗原分别与霍乱毒素的B和A2亚单位融合,抗原的免疫反应显示出对Th1的偏爱性,并可诱导白细胞介素2和干扰素γ,CD4 + 水平也相应增加。Th1的偏爱性很可能是抗原或者载体的选择结果。在佐剂的帮助下,亚单位疫苗的释放能增加免疫反应量。霍乱毒素和大肠杆菌的热不稳定毒素,它们与抗原共表达,有利于诱导保护性的免疫产生,改变口服免疫低效率递呈。另外,有人证实了转基因植物疫苗的粘膜传输中所诱发的免疫应答所具有的黏膜佐剂的特征,这给口服免疫可不需佐剂提供了依据,同时也提高了其安全性。

在以植物疫苗的口服免疫研究中,所候选的亚单位疫苗也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马铃薯块茎或谷物种子中表达的热不稳定毒素的B 亚基和马铃薯中表达的霍乱毒素B 亚基用于小鼠口服免疫,可以保护老鼠免受痢疾的感染。另外,口服免疫由谷物种子表达的传播性肠炎病毒的S2糖蛋白,对乳猪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目前,通过植物递送系统来生产B 型肝炎的疫苗也逐渐成熟。

4.2 提高抗原在植物中的表达水平

利用植物进行疫苗开发,首要的问题是,植物能否表达相关的蛋白?目前为止,许多亚单位候选抗原在转基因植物中成功表达,这些抗原主要包括感染人类、家畜、野生动物的细菌和病毒抗原。表达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达的蛋白和用于表达的植物种类,同时,构建的表达系统也影响抗原的表达水平,比如用于表达的细胞器基因组(核和质粒)、启动子的强度和组织专一性、非翻译前导序列和信号序列的选择和表达蛋白的靶细胞器的定位等均对表达产生影响。一般而言,利用上述策略可以实现抗原高水平表达。然而,很难对表达系统进行比较,因为特定抗原对植物表达系统的选择很重要,在不同的系统中其表达效果是不一样的。近来,研究人员利用内质网滞留信号可提高外源基因的表达量,Mason等利用一个核表达系统,把蛋白定位于内质网滞留信号之后,热不稳定毒素B亚单位在马玲薯块茎中表达量可达总可溶性蛋白质的0.2% ;在谷物种子中的表达量约占总可溶蛋白的4%或12% ,这些都依赖于所用的调节序列。另外,霍乱毒素(B)亚单位在利用内质网滞留信号时在烟草叶片中的表达量约占总可溶蛋白的4%。膜蛋白比可溶性蛋白更难于在转基因植物中表达,大量研究表明,膜蛋白在植物中的表达量远不及可溶性蛋白,这就需要优化表达系统以提高表达水平。

目前,转基因马玲薯表达B型肝炎的表面抗原水平已由马玲薯大约1mg/g增加到马玲薯大约16mg/g抗原,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口服剂量。目前许多研究表明,所欲表达的抗原在植物中能够表达并装配成四级结构。糖基化修饰的蛋白也可在植物中进行糖基化,尽管糖基化模式很可能存在着差别。在植物系统中表达的热不稳定蛋白毒素的B亚单位和霍乱毒素的B亚单位,均有GM1受体结合活性,B型肝炎表面抗原和诺沃克病毒衣壳蛋白可形成类病毒颗粒,类病毒颗粒的形成,可认为有利于诱导免疫反应。

5 植物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

5.1 反转录病毒载体

反转录病毒作为载体是在进行动物基因工程中发现的,许多研究人员认为它同样适于植物基因工程,但目前研究的不多。

5.2 单链RNA植物病毒

单链RNA 植物病毒,即病毒RNA可直接作为mRNA的植物病毒,主要包括苜蓿花叶病毒(ALMV)、豇豆花叶病毒(CPMV)、雀麦花叶病毒(BMV)、烟草花叶病毒(TMV)等。它们作为外源基因载体主要通过以下步骤感染植物:病毒RNA 首先反转录为一条单链cDNA,在DNA聚合酶作用下形成双链DNA,将其克隆入细菌质粒中,将外源基因插入质粒的cDNA中,最后通过体外转录,用带有外源基因的RNA病毒感染植物,将其转入植物细胞。

5.3单链DNA植物病毒载体

在单链DNA 植物病毒载体中,研究最多的是Geminiviruses(简称GeNV) ,又叫做双粒病毒或双联体病毒。它一般含有2个成对并存的病毒颗粒,大小约为18~20nm,遗传物质是单链DNA ,每2个颗粒中包含1~2个、2. 5~3.0 kb的环状DNA分子。该病毒寄主广泛,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均可被感染,但感染部位仅限于植物的维管组织,且其传播媒介主要是昆虫,不能通过机械接种。

5.4 双链DNA植物病毒载体

双链DNA植物病毒载体中最典型的是花椰菜花叶病毒,它的基因组长约8kb,主要感染花椰菜、油菜、拟南芥等,主要寄主是芸苔属植物,目前尚未发现可感染豆科和单子叶植物。

6 植物疫苗的安全性

6.1 对环境的影响

由于在植物疫苗中包含了病原体的DN段,因而花粉和种子的散播造成的基因逃逸可能给人类带来新的病原、毒素、过敏原等,因此对可能引起的基因渐渗现象必须做出充分的安全性评价,并规范植物疫苗的利用和管理,同时寻求技术方法。如可恢复阻塞(RBF)技术,它能使自然界中因渐渗而携带RBF 的杂种或近缘系植物死亡或不育或利用叶绿体转化植物疫苗或培育植物疫苗的雄性不育系,这样就可避免花粉传播而带来的潜在威胁,转基因植物疫苗有着传统疫苗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了。未来的研究应着眼于生产出作为医药商品的安全、可靠、有效的植物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应用最大的限制就是表达量低。现在的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叶绿体转化、植物育种和利用食品加工技术来提高表达水平,而且研究还指出,运用携带蛋白和辅助蛋白可以增加抗原被免疫系统识别的能力。这些研究都使我们越来越接近生产出廉价“安全口服的商品植物疫苗”,这样的疫苗将可以帮助人们预防疾病的传播。

6.2对人类和动物的影响

抗生素抗性基因是筛选转基因植物常用的标记基因。长期食用这类转基因疫苗是否会对人体或动物造成抗生素医疗无效。转基因植物中的新基因会不会传递给人畜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引起菌群和数量的变化或插入并表达,从而危害人畜健康?这些问题目前都无法解答,仍需大量学者继续研究论证。

7 展望

利用植物来表达和递送疫苗技术的发展给免疫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以往的研究中,在植物中表达了包括过滤性病毒、细菌、肠道和非肠道的病原体等各种不同的抗原,并做了相应免疫学研究。但植物疫苗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抗原蛋白在植物细胞表达量不高,低剂量抗原蛋白往往不能激发足够的免疫反应,这不能仅靠增加植物组织摄取量得以解决,因为低剂量的重复免疫可能会导致机体的免疫耐受,导致机体对此抗原免疫反应保持“低调”,即使以后增加抗原蛋白的剂量也不能改变。另外,机体每天对植物组织的摄取量是一定的,不可能无限增加。因此,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是提高植物疫苗中抗原蛋白的表达量。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的深入,基于植物的疫苗递送系统将更具吸引力,并呈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余祖华,王红宁.用植物生物反应器研制基因工程疫苗的进展[J].生

物技术,2004(8)

基因工程疫苗篇(2)

一、选用怎样的乙肝疫苗?

目前使用的多为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昔日使用的血源性疫苗已基本淘汰(原因是有引起血源性疾病的嫌疑和浪费大量的血浆)。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是利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含有乙肝表面抗原基因的重组质粒,它可以用于预防所有已知亚型的乙肝病毒感染。现在用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为乙肝重组脱氧核糖核酸酵母疫苗和重组牛痘病毒疫苗,剂量为每支5微克。

二、为何要打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可以成功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新生儿一出生就接种乙肝疫苗,基本可以确保将来不得乙肝。 现有的肝硬化、肝癌多从乙肝发展而来,成功地预防乙肝,实际就是防硬化、防肝癌第一针。目前乙肝疫苗较便宜,每支几元钱,民众都能接受。

三、乙肝疫苗的正确使用方法是什么?

;也有采取出生后立即注射1支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及3次乙肝疫苗(每次15微克,生后立即及1月、6月各注射1次),2个方案保护的成功率都在90%以上。

四、接种疫苗后不产生抗体该怎么办?

五、接种疫苗后,多长时间需要再次接种?

六、乙肝疫苗能和其他疫苗同时使用吗?

乙肝疫苗可以和流脑疫苗、卡介苗、白百破、脊髓灰质疫苗、乙脑疫苗同时接种,接种程序按照计划免疫所要求的顺序进行。但是乙肝疫苗最好不要和麻疹疫苗同时使用。

七、意外接触乙肝病毒者如何打乙肝疫苗?

八、接种乙肝疫苗会不会传染上其他传染病?

接种肝炎疫苗不会引起其他肝炎发生,也不会被传染上其他疾病。乙肝疫苗在生产过程中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其中许多工

序都能杀死血液中包括爱滋病病毒在内的病原微生物,经过临床观察是安全可靠的。值得提出的是,使用不合格产品如注射破损、变质疫苗,或注射过程不按无菌要求操作,共用注射器或针头,可染上肝炎或其他传染病。还有一部分人原来是隐性传染者,病毒呈低水平复制状态,“两对半”检查正常,需要用核糖核酸增殖法检出病毒(hbvdna阳性),这种人注射疫苗后不会有表面抗体形成。

九、如果在边远地区,尚无法做到乙肝疫苗的普种怎么办?

至少要对以下处于乙肝病毒高度危险状态的易感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全部新生儿和幼儿园的孩子;危险职业的工作人员(传染病、口腔科、血液透析室、血站、保育员等等);使用血液制品者;新入伍的军人;器官移植前的患者;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人、性接触者。

基因工程疫苗篇(3)

关键词:影响;动物;免疫抗体;水平;因素;对策

1 影响因素

1.1 疫苗因素

一是疫苗保存不当。部分基层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工作责任意识不强,混淆了冷藏和冷冻,保存方式不当是直接导致疫苗失效的原因。二是疫苗质量问题。目前市售疫苗厂家多,疫苗品种、类型繁多,有单价苗、双价苗和联苗,有灭活苗和弱毒苗,也有合成肽苗和基因工程苗等,部分批次的疫苗质量存在问题在所难免。三是疫苗相互干扰。在集中免疫中,同时注射一种以上的疫苗,抗体形成过程中可能会相互形成干扰,进而阻碍了不同疫苗的复制和免疫应答。四是疫苗的副作用。疫苗本身的副作用使个别年老体弱或营养不良的畜禽注射疫苗后过敏反应严重,引起流产、不食等症状,严重者甚至死亡,所以防疫员减少注射剂量,导致免疫效果不理想。

1.2 动物机体因素

一是饲养管理不善。畜禽摄入的蛋白质过少,或是缺乏相应的维生素或蛋白质,都会使动物的免疫机能产生障碍。二是畜禽个体差异。由于畜禽个体身体状况差异,部分畜禽体质虚弱,免疫后不能很好地产生免疫抗体。部分畜禽有免疫耐受力,疫苗免疫不敏感,导致免疫抗体处于低水平状态。三是动物应激反应。在实施免疫过程中,动物很容易受到高温天气、惊吓、剧烈运动等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从而发生应激反应。疫苗免疫也是一种应激因素。发生应激反应,会降低机体免疫防卫功能,造成免疫抑制,同时还会引发其它疾病。

1.3 药物因素

一是药物搭配不当。在免疫注射后服用或注射一些影响疫苗的化学物质,用细菌苗时免疫前后使用抗生素,都会影响免疫效果,尤其是对幼龄动物影响较大。此外紧急免疫时采用抗生素药物进行防治,或在注射疫苗的同时动物饮用消毒水,也会影响动物免疫后的抗体产生。二是养殖户滥用药物。由于一些畜禽在接种疫苗后会出现高烧、少食和停食的现象,这都是正常情况,但有些养殖户不懂这些常识并且擅自给这些畜禽服用药物,从而影响动物抗体的产生。

1.4 其它因素

一是免疫操作不当。在实施免疫时,我们通常采用注射免疫、饮水免疫、滴鼻和点眼等方法。无论使用哪种方法进行免疫,如果操作不当或是未能及时检查和替换受损的免疫器械,都会导致疫苗污染、剂量不足等问题,影响免疫抗体水平。二是实验室检测不规范。采集的血液放置过久并且没有及时分离或反复冻融,出现了溶血或腐败现象;或分离出的血清装在未洗涤、灭菌的容器中;或检测员未按程序检测,手法不熟练,均能影响抗体水平监测结果。三是农村散养动物的特性。农村散养畜禽种类相对较多,不同年龄的畜禽无法用一个模式的免疫程序来开展工作。同时由于农村散养动物的习性特点,防疫员很难十分准确地将规定剂量注射到畜禽体内。

2 对策建议

2.1 针对疫苗的使用和管理

一是避免两种灭活苗或两种活苗疫苗同时免疫注射,如果同时免疫两种疫苗的,只能够是灭活苗和活苗疫苗同时分边注射,否则抗体相互干扰或抗体中和或免疫麻痹,如果两种疫苗都是灭活苗或活苗疫苗,那只能够免疫过一种疫苗待抗体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再免疫另外一种疫苗,根据这几年的抗体监测表明,免疫灭活苗的需要28天才能够产生效价较高的抗体,免疫活疫苗的需要7天才能够产生效价较高的抗体。二是注意疫苗的运输和贮藏,保证使用苗有效。一方面是建立完善的疫苗保存制度,另一方面是对不负责的领导和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三是规范疫苗的注射。严格按照说明要求进行疫苗注射,在同一疫苗的不同品系进行注射时,毒性选择上应从弱到强进行注射,同时要根据流行病学的实际,选择安全、高效的疫苗。

2.2 针对动物机体本身

一是加强饲养管理。完善适应各种动物、各年龄段、各个不同生产时期营养需求的日粮搭配体系,使动物摄入全价营养,这样才能使免疫源的因子产生正常规律化。二是保持养殖场的卫生整洁。积极做好动物日常卫生消毒、防鼠、防蚊以及防寄生虫等引发疫病和影响机体免疫应答产生的所有因子。同时对病死的畜禽要集中处理。

2.3 针对基层动物防疫工作

一是强化动物防疫监督职能,加大技术监测力度,严格督查一级操作规范实施情况,提高抗体水平。二是加强基层防疫人员的培训。加大对实验室检测人员、乡镇兽医和村级防疫员的业务培训和素质培养,乡镇站干部应经常参观学习,尽快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法律意识和执法能力,树立兽医队伍新形象。

2.4 针对免疫程序的制定

一是首免时间要合理。改变骟割时才实行首免的传统做法,按所定程序按时免疫,确保抗原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保护性抗体。二是免疫前要进行抗体监测,并依据抗体水平,选择时机对动物进行免疫。

3 结语

关于如何消除不利因素,提高动物免疫抗体水平的课题需要我们基层防疫员进行深入的探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免疫的成功率,从而有效地控制动物疫病的传播和发生。

参考文献:

[1]温志医.影响动物免疫抗体水平低的因素及应对措施[J].畜牧兽医杂志,2016,02:120+122.

[2]张宝华,尚红太.影响农村散养动物免疫抗体水平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2011,08:51-52.

基因工程疫苗篇(4)

科学养殖是推进社会经济和发展的一大前提,也是农村致富的道路之一。在畜牧兽医这一门专业上,怎样对疫苗的科学使用更是我们授教者的教育重心。

1对猪养殖常用疫苗的种类

基因缺失疫苗、弱毒活疫苗、灭活疫苗 、多价疫苗、联合疫苗等。 基因缺失疫苗是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强毒株毒力相关基因切除后构建的活疫苗。本疫苗的特点是:安全性好,不易返毒;免疫原性好,产生免疫力坚实;免疫期长,尤其是适于局部接种,诱导产生粘膜免疫力。

弱毒活疫苗是指通过人工致弱或筛选的自然弱毒株,但仍保持良好的抗原性和遗传特性的毒株,用以制备的疫苗,如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及猪蓝耳病弱毒疫苗。弱毒活疫苗的特点是:疫苗能在动物体内繁殖,接种少量的免疫剂量即可产生坚强的免疫力,接种次数少,不需要使用佐剂,免疫产生快,免疫期长。其缺点是:稳定性较差,有的毒力可能发生突变,储存与运输不方便。

灭活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经理化方法灭活后,仍然保持免疫原性,接种动物后能使其产生自动免疫,这类疫苗称为灭活疫苗。本疫苗的特点是:疫苗性质稳定,使用安全,易于保存与运输,便于制备多价苗或多联苗。其缺点是:疫苗接种后不能在动物体内繁殖,因此使用时接种剂量较大,接种次数较多,免疫期较短,不产生局部免疫力,并需要加入适当的佐剂以增强免疫效果。本疫苗包括组织灭活疫苗和培养物灭活疫苗,加入佐剂后又称氢氧化铝胶灭活疫苗和油佐剂灭活疫苗等。

多价疫苗是指将同一种细菌或病毒的不同血清型混合而制成的疫苗。其特点是:对多血清型的微生物所致疫病的动物可获得完全的保护力,而且适于不同地区使用。

联苗疫苗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细菌或病毒联合制成的疫苗。其特点是:接种动物后能产生相应疾病的免疫保护,减少接种次数,使用方便,打一针防多病。但当前在猪病的免疫预防上还是使用单苗免疫效果好,多联苗免疫效果不确切,尽可能少用。

除此之外,还有类毒素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重组活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合成肽疫苗、抗独特型疫苗及转基因植物疫苗等,部份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才能用于猪病的防制实践。

2养殖时疫苗的保存特点

蜂胶佐剂灭活疫苗、冷冻真空干燥疫苗、铝胶佐剂疫苗、油佐剂灭活疫苗等。 蜂胶佐剂灭活疫苗是以提纯的蜂胶为佐剂制成的灭活疫苗,蜂胶具有增强免疫的作用,可增加免疫的效果,减轻注苗反应。这类灭活疫苗作用时间比较快,但制苗工艺要求高,需高浓缩抗原配苗。2~8℃保存,不宜冻结,用前充分摇匀。

冷冻真空干燥疫苗大多数的活疫苗都采用冷冻真空干燥的方式冻干保存,可延长疫苗的保存时间,保持疫苗的效价。病毒性冻干疫苗常在-15℃以下保存,一般保存期2年。细菌性冻干疫苗在-15℃保存时,一般保存期2年;2~8℃保存时,保存期9个月。

铝胶佐剂疫苗是以铝胶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大多数细菌性灭活疫苗采用这种方式,疫苗作用时间比油佐剂疫苗快。2~8℃保存,不宜冻结。

油佐剂灭活疫苗为灭活疫苗,以白油为佐剂乳化而成,大多数病毒性灭活疫苗采用这种方式。油佐剂疫苗注入肌肉后,疫苗中的抗原物质缓慢释放,从而延长疫苗的作用时间。这类疫苗2~8℃保存,禁止冻结。

3疫苗的接种方法和稀释液的选择与使用

使用疫苗时要注意免疫接种的方法,如疫苗的接种方法不当,有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当前猪用疫苗无论是活疫苗,还是灭活疫苗,最常用的疫苗接种方法是肌肉或皮下注射法,如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和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等皮下或肌肉注射接种。其次是滴鼻免疫接种,如伪狂犬病疫苗和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灭活疫苗等可用于滴鼻接种。再就是口服免疫接种,如仔猪副伤寒活疫苗和多杀巴氏杆菌活疫苗等可经口服免疫接种疫苗。有的疫苗也有经穴位注射接种的,如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疫苗采用猪后海穴接种,效果较好。

4在疫苗免疫过程中应该把握的几点

疫苗接种前,要认真阅读瓶签及使用说明书,严格按照规定稀释疫苗和使用疫苗,不得任意变更;仔细检查疫苗的外包装与瓶内容物,变质、发霉及过期的疫苗不能使用。

注射病毒性活疫苗的前后各4d内不准使用抗病毒药物和干扰素等,两种病毒性活疫苗一般不要同时接种,应间隔7~10d,以免产生相互干扰;病毒性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可同时使用,分别肌注,注射活菌疫苗前后7d不要使用抗生素,两种细菌性活疫苗可同时使用,分别肌注;抗生素对细菌性灭活疫苗一般没有影响,可以同时使用,分别肌注;正在潜伏期的猪接种弱毒活疫苗后,可能会激发疫情,甚至引起猪只发病死亡;妊娠母猪尽可能不要接种弱毒活疫苗,特别是病毒性活疫苗,避免经胎盘传播,造成仔猪带毒;发高烧、老弱、病残猪只不要接种疫苗;疫苗稀释后其效价会不断下降,在气温15℃以下4h失效、15~25℃ 2h失效、25℃以上1h内失效。因此,稀释后的疫苗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不能过夜,否则废弃;抗体水平的高低与疫苗注射剂量有正相关性,但是免疫接种时一定要按规定的免疫剂量注射,不要人为的随意增大剂量,超大剂量的接种会导致免疫麻痹,使免疫细胞不产生免疫应答。同时免疫接种的次数也不宜过多,一定要科学合理,接种次数过多,对猪只的应激越大,有时当抗体水平高时再接种疫苗会发生中和反应,反而导致猪体免疫力下降。

不要随意联合使用疫苗:从当前情况来看,灭活疫苗联合使用出现相互影响的现象比较少,有的还有促进免疫的作用。

注射接种疫苗时,要做到一头猪一个针头,消毒后使用;注射部位先用碘酊消毒,后用酒精棉球擦干再注入疫苗,防止通过注射而发生交叉感染。

接种疫苗后,要认真观察猪群的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疫苗免疫接种反应有:一般反应、急性反应、急性反应三种。

基因工程疫苗篇(5)

病毒疫苗的防病作用

疫苗在病毒性疾病的预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人是传染源又无动物宿主的一些传染病,例如天花、脊髓灰质炎和麻疹等,其防病灭病作用更为显著。建国前,天花流行猖獗,每年因患天花死亡的人数以万计。建国后遵循“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大力推行普遍种痘运动,迅速控制了天花流行,至1962年在全国范围内根除了天花。1978年在全国范围内对脊髓灰质炎和麻疹等6种疾病开始实行计划免疫,有效地降低了上述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如麻疹的发病率由1978年的250/10万大幅度地下降至1998年的4.5/10万。为消灭脊髓灰质炎,除开展常规免疫外,1993年开始实行每年2次的强化免疫活动,因此,1995年至今已未发现本土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感染的病例。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流行区,在人群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高达10%。1986年开始实施乙肝疫苗免疫接种,1992年起对新生儿实施普遍免疫接种并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在免疫接种的儿童中,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下降至1%,北京市、上海市等已降低至0.5%。

病毒疫苗的开发历程

建国前,我国生产的病毒疫苗只有牛痘苗和羊脑狂犬病疫苗2种。建国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预防用病毒疫苗获得迅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相继研究开发了乙型脑炎鼠脑疫苗、黄热病活疫苗、斑疹伤寒疫苗和流感活疫苗等。20世纪60~70年代,随着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相继研究开发了脊髓灰质炎活疫苗、麻疹活疫苗。一些动物培养的疫苗,如牛痘苗、鼠脑乙型脑炎疫苗和羊脑狂犬病疫苗亦改进为细胞培养疫苗。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病毒疫苗研究开发有了很大进展。如研究开发了血源乙肝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出血热疫苗、风疹活疫苗、腮腺炎活疫苗、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和轮状病毒弱毒疫苗等。其中,甲肝活疫苗、乙脑活疫苗、出血热疫苗和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等,均具有我国特色。乙型脑炎灭活疫苗、狂犬病疫苗和流感疫苗采用分离纯化技术已改进为精制疫苗,并开发了纯化的甲肝灭活疫苗。目前,我国用于病毒性疾病预防的疫苗,从品种上看,除个别国家使用的腺病毒疫苗外,国际上有的我们已都能生产,满足了防病需要,但新疫苗的研究开发尚有差距。

病毒减毒与活疫苗

当前使用的病毒疫苗多数是减毒活疫苗,如脊髓灰质炎、麻疹、风疹和腮腺炎等活疫苗以及近些年来研究开发的甲型肝炎活疫苗。活疫苗具有许多优点,如接种疫苗后,减毒病毒在受种者机体内增殖引起亚临床感染(轻微感染,不致病――编者注),可产生与自然感染相同的免疫反应,即同时获得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基础免疫只需注射1剂,获得的免疫力较持久。由于采用人二倍体细胞或经检测证明无特殊病原的动物组织原代细胞培养病毒,活疫苗中污染外源因子的可能性已经排除,使疫苗的安全性更有保证。随着基因重组技术及其他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除了将病毒减毒外,还可采用其他途径来开发活疫苗。如:传代培养减毒、冷适应减毒、动物源弱毒病毒、基因重配病毒、病毒毒力基因缺失、以病毒为载体的活疫苗等。

灭活疫苗的纯化

基因工程疫苗篇(6)

【关键词】 接种;认知;因素分析,统计学;儿童,学龄前

【中图分类号】 R 186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5-0427-02

为了解济宁市学龄前儿童计划免疫的实施情况,探讨影响该人群免疫接种及时性的主要因素,为今后疾病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相应的依据,笔者于2007年1-6月对济宁市6所托幼机构儿童的疫苗及时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济宁市6所托幼机构2 076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其中男童1 104名(53.2%),女童972名(46.8%);常住儿童1 903名(91.7%),流动儿童173名(8.3%)。

1.2 方法 采用问卷式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疫苗的免疫接种情况、家庭基本状况、家长对计划免疫接种的认识情况、影响儿童及时接种的原因和获取免疫接种相关知识的途径等5个方面的资料。

1.3 及时接种率的判定 按山东省规定的免疫起始月龄和接种时间间隔实施接种为及时,即卡介苗(BCG)在出生后1个月内完成,乙型肝炎疫苗3剂(HepB)在6个月内完成,脊髓灰质炎糖丸3剂(OPV)在出生后5个月内完成,百白破三联制剂3剂(DPT)在出生后6个月内完成,麻疹疫苗(MV)在出生后9个月内完成;乙脑、流脑、流腮、风疹、甲肝、水痘在出生后24个月内完成为及时。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应用Excel输入整理,应用SPSS 11.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疫苗及时接种情况 济宁市常住儿童除卡介苗外,其他基础疫苗、季节性疫苗和自费疫苗及时接种率均高于流动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1。

2.2 儿童家长预防免疫相关知识获得途径及知晓率 在获得预防免疫知识的途径中,72.8%的家长是通过接种场所张贴的宣传资料获取,13.2%的是通过亲朋好友及邻居同事等介绍获取,4.5%的是通过报纸杂志获取,3.3%的是通过广播、电视获取。家长对儿童预防免疫知识的平均知晓率为46.1%,其中对疫苗可以预防疾病的知晓率为92.2%,1岁内必须接种的5种疫苗的知晓率为43.6%,知道“脊髓灰质炎强化接种日”的占26.7%,知道何为计划免疫的为50.6%。

2.3 影响及时接种率的因素 以5种基础疫苗的及时接种为应变量(及时=0,不及时=1),将儿童性别、父亲和母亲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平均月收入、居住地、对接种疫苗的态度和相关知识的知晓率等纳入方程,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居住地更换(χ2=8.036,P=0.005,OR=9.061)、接种次数多(χ2=31.972,P

3 讨论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和各器官系统逐步完善的阶段,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弱,容易感染各种疾病。托幼机构是幼儿相对集中的场所,幼儿群体如缺乏有效的免疫应答能力,一旦有传染源进入,就很容易引起传染性疾病的爆发流行。计划免疫是控制和消灭相应疾病的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手段。对疫苗接种效果的评价可从接种率、接种覆盖率、抗体滴度等方面进行。抗体滴度可以准确反映机体接种疫苗后的效果,但在人群中开展检测工作需要强大的资金作为保证,而且要采集血样,儿童和儿童监护人都难以接受,配合程度较差。疫苗的全程、及时接种是保证机体产生高抗体滴度的前提,接种及时率的提高可使接种对象在短期内产生更持久的免疫能力,使易感人群获得高滴度的抗体保护率,避免因接种失败进行重复和强化接种所造成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上的巨大浪费,而且能更好地应对传染性疾病的爆发流行。因此,从成本-效益比值和人群的配合程度上来看,疫苗的及时接种率是评价疫苗接种效果最经济、最直接的指标之一。

2000-2006年岁儿童BCG,DPT,OPV,MV“四苗”接种报告率均保持在97.4%以上[1]。笔者调查显示,济宁市学龄前儿童疫苗及时接种率均明显低于我国疫苗免疫报告接种率,尤其是卡介苗,及时接种率只有9.7%。目前,计划免疫提供的卡介苗为多人份装,在儿童出生密度不高的地区,24 h内接种会导致疫苗的大量浪费,接种门诊则普遍采取集中接种的方式,以降低耗损;另外,当地的风俗习惯(儿童满月前不易出门)也可能是导致卡介苗的及时接种率明显低于其他疫苗的主要原因。因此,计免接种门诊应主动开展工作,加强与医院妇产科的联系,加大宣教工作的力度,提高儿童家长对健康行为的认识。

调查显示,基础疫苗及时接种率高于季节性疫苗,季节性疫苗高于自费疫苗,单剂疫苗高于多剂疫苗。提示接种门诊应结合所辖地区儿童接种的实际情况,增加疫苗常规运转频率。另外,相关部门要加强联合疫苗的研发工作,减少接种次数,以提高及时接种率。

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2]。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疫苗及时接种率均低于常住儿童,与国内相关报道[3]一致,这可能与流动儿童来源广泛、构成复杂、流动快、家长文化水平低、缺乏计划免疫知识,以及缺少完整、确切的流动人口的管理机制和计划免疫办法有关。流动儿童作为潜在传染源,疫苗接种不及时或漏种都可能会造成疾病的传播,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本次研究将可能影响儿童免疫接种及时性的17项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性别、家庭月收入、父亲职业、家庭子女数等因素对接种及时率无影响,与相关研究[4]有所不同。母亲作为家庭照顾儿童的主要成员,其文化层次决定了其掌握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决定了整个家庭对儿童免疫接种的关注程度;知识掌握的程度可以促进行为的改变,父母掌握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水平越高,儿童及时接种率也就越高。本次调查显示,济宁市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平均知晓率只有46.1%,因此,多渠道、多途径、多方位开展宣传教育,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提高儿童及时接种率的有效措施。

4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7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EB/OL].[2007-06-01].moh.省略/newshtml/19165.htm.

[2] 余晓琼,路秀平,武滨.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中国计划免疫,2005,11(1):73-76.

[3] 郭飚,曹雷,曹玲生,等. 世界银行贷款疾病预防项目计划免疫子项目:实施不同阶段疫苗接种率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中国计划免疫,2005,11(5):392-397.

基因工程疫苗篇(7)

关键词 动物防疫;免疫程序;免疫效果

中图分类号 S8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273-01

动物免疫效果受诸多因素影响,如疫苗储运条件、稀释方法、免疫途径、操作方法等,为提高动物免疫效果,需选择质量好的疫苗,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执行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使用真苗,做到真打。动物疫病防控是保障畜禽生产安全的基础工作,做到“真苗、真打、真有效”是防疫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最终目的。现总结动物防疫工作经验,以供参考。

1 选择质量好的疫苗,保证“真苗”

1.1 建立完善的疫苗保存制度,确保疫苗来源可靠

严格把关疫苗生产企业的资质认证,确保疫苗生产有证可查。不用无证企业生产的疫苗,不用价格低廉、质量难以保证的疫苗。饲料经销商免费为养殖业主供应的生物制品质量可能难以保障,因为其生物制品没有冷藏体系保证。

1.2 严格按规定储运疫苗

疫苗种类不同,运输贮存要求也不同。如冻干苗,应低温保存,湿苗应在约4 ℃条件下运输和储藏。疫苗应严防日晒及高温。疫苗运输的路途越短越好,运输次数越少越好。此外,氢氧化铝、生理盐水等稀释液及油乳剂苗不能冻结[1]。

1.3 做好疫苗检查

疫苗使用前,应阅读疫苗使用说明,仔细检查疫苗包装情况。忌用瓶子有裂纹、瓶塞松动及疫苗色泽、物理形状等与说明书不一致的疫苗。不用过期疫苗或上批未用完的疫苗。

2 掌握正确的方法,保证“真打”

2.1 选择合适的器械

注射用具要做到一畜一个针头,家禽一户一个针头。注射用针头大小要依据注苗畜、禽而定,不能过大,以防疫苗回流,导致注射剂量不足,也不能过短,导致进针深度不当,会导致免疫失败。给畜注苗一般使用10~12号针头,给禽注苗一般使用6~7号针头;皮下打针不要用粗针头,特别是给仔鸡注射要用细针头,打油性药液可用略粗一点的针头[2]。

2.2 正确配制疫苗

疫苗现用现配,配制时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稀释液应该按说明要求进行选择。疫苗用前应充分摇匀。在最短时间内接种完毕。避免阳光直射、高温、冰冻等环境。已稀释或打开的疫苗必须3 h内用完,如注射时间逾3 h,应将疫苗暂时贮存在疫苗冷藏箱或4 ℃冰箱内。

2.3 找准准确的部位

注射方式要正确,注射部位分皮下、肌肉、胸腔、交巢穴注射,要根据不同的疫苗和畜禽种类按要求进行,不能一律采取肌肉注射。注射角度要正确,注射针头由上向下斜上方45 ℃注入,不能打飞针使疫苗液溢出造成剂量不准。在给禽腿部打针不要打内侧,因为禽类腿部的主要血管、神经都分布在腿内侧;胸部打针不能垂直刺,仔禽、雏禽肌肉薄,垂直刺容易穿透胸膛,导致药液打入胸腔,引起死亡。注苗时,防止伤及内脏。

2.4 做好规范的消毒

免疫接种前,采取高压灭菌或煮沸消毒注射器及针头等所需器械。稀释疫苗前,用70%~75%酒精消毒疫苗瓶盖、稀释液的瓶盖后,再将注射器的针头插入稀释,用2%~5%碘酊消毒注射部位,再用70%~75%酒精脱碘后方可接种。用专用针头吸取疫苗,不得用使用过的针头。注苗部位不能存留向下流淌的消毒液,避免消毒液随针头流进皮下或肌肉影响免疫效果。

2.5 注射合适的剂量

不能为了减少过敏反应而随意降低注射剂量,避免因注射剂量不足造成免疫失败;也不可为了追求免疫效果而随意加大剂量。严格按说明书规定的用量注射即可达到最为理想的免疫效果。生产实践中确需加大疫苗的剂量,也应经过抗体效价的检测后方可进行,不能盲目[3-4]。

3 执行科学的程序,保证“真有效”

3.1 加强接种畜禽的科学管理

注苗前后加强被注苗畜禽的科学饲养管理,使其有一个舒适的环境,以保证抗体的产生。“三不打”家畜应详细登记其发病、怀孕、断奶时间,为补打奠定好基础。减少应激反应,防疫员要随身携带抗过敏药物,如肾上腺素等,对接种动物过敏进行救治。

3.2 科学制订免疫时间

避免多种疫苗同时使用。2种病毒性活疫苗的使用要间隔7~10 d。科学制订首免时间,按时按规定免疫,尽量在最佳免疫期免疫。首免后,应按程序对畜禽进行2~3次加强免疫。在使用细菌或病毒性弱毒苗接种前后1周禁止使用抗菌素、磺胺类药物、抗病毒药或有此类药物的饲料添加剂。

3.3 认真对待抗体检测

采血避免采用一头(只)多份的做法,若遇所采畜禽免疫效果差,会影响整体抗体水平,不能正确反映实际免疫效果。

4 参考文献

[1] 黄胜昌,杨建业,徐爱友.动物免疫存在的问题及免疫证明在动物防疫中的应用[J].山东畜牧兽医,2013(1):67-68.

[2] 李文元.磨黑镇村级兽医员动物防疫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畜牧兽医,2013(1):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