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竞争力

竞争力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4 15:10:46

竞争力

竞争力篇(1)

【关键词】情报竞争 竞争情报 情报竞争力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要了解对手,以决定自己的策略,竞争情报(Competitiveintelligence简称CI)应运而生。根据美国竞争情报专业人员协会(Society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ProfessionalsSCIP)的定义,竞争情报是指监测竞争环境的过程。竞争情报使各种规模公司的高层管理者能了解从营销、研发和投资策略到长期商业战略等每一件事情的决策信息。一般所指均为狭义的竞争情报,即企业竞争情报。

现代企业都认识到竞争情报的作用,不少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竞争情报系统。但,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建立不等于获得了情报竞争力。情报竞争力(Intelligence Competence)或称情报能力(Intelligence Capabillity),是指一个组织感知外部环境变化,并做出反应,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即获取环境信息并与之适应的能力。在信息社会,情报竞争力是现代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不同企业情报竞争力不同。如何评价企业的情报竞争力?笔者认为,企业情报竞争力包含以下内容。

一、企业对竞争情报的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在企业内部,企业对竞争情报的态度,尤其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竞争情报的态度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建立、竞争情报系统的有效性和决策的可执行性,进而影响企业的情报竞争力。

企业高层管理者对竞争情报的理解和认识不同,对竞争情报的态度就会不同。企业对竞争情报的态度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进攻性的态度。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具有强有力的攻击性,他们信奉企业竞争如战争,把竞争对手视同战场上的敌人。情报分析人员采用各种方法(包括违反道德标准的“灰色收集”甚至是非法的手段)收集所需要的情报信息,以达到自己的商业目的。

2.主动性的态度。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积极寻找战略信息,重视数据处理。他们一般通过正常、合法的途径,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开展对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的专业的情报收集、分析。企业管理层高度重视竞争情报工作,并对其意义有深刻理解。

3.被动性态度。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形同虚设或根本没有建立。企业管理层对竞争情报的意义认识不足,只有在竞争对手公然进攻时才会被动地作出反应,竞争情报预算极为有限。情报分析者业务水平较为业余。

4.沉睡性态度。企业管理层完全没有认识到竞争情报的意义,企业没有竞争情报部门,更没有竞争情报预算。企业管理方法传统、简单,参与市场竞争以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为主。

进攻性的态度貌似有较强的情报竞争力,实则不然。不正当的竞争情报活动将冒极高的法律和道德风险,轻则损坏企业形象,重则危及企业生存。这样的情报竞争与商业间谍无异,与竞争情报的规则不符,已不属竞争情报的范畴。因此,笔者认为,具有较强情报竞争力的应为主动性态度,被动性态度和沉睡性态度其情报竞争力逐级降低。

二、企业竞争情报的部门设置模式

企业要提高情报竞争力,必须根据竞争情报活动的要求,结合本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特点、市场竞争格局、企业文化等因素设计企业竞争情报部门模式,与企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当今企业竞争情报活动部门设置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集中模式。该模式设立一个情报中心,竞争情报部门作为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存在,统一管理内部、外部情报收集、加工、贮存、提供等工作,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所需要的信息统一由中心提供,同时各部门因业务联系而得到的信息以统一形式向中心汇总。这种模式优点在竞争情报人员分布比较集中,便于协调管理,信息收集、分析较为专业、细致。缺点是由于部门独立,可能会降低与其他部门的信息传递、分析、决策效率,进而影响企业情报竞争力。

2.分散模式。该模式与企业扁平化管理结构相适应,将整个系统由核心管理部门向操作部门、小组和用户转移。但由于竞争情报的重要性,不少分散模式的企业在减少其他中层部门的同时,仍然设置竞争情报协调总控部门,统筹控制整个企业的竞争情报工作。该模式适用于那些职能部门的管理对象很少交叉的企业,同时使竞争情报系统能更紧密联系用户。在分散模式中,竞争情报协调总控部门工作质量高低是影响企业情报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重点模式。该模式以使用竞争情报最频繁的职能部门作为竞争情报系统的核心而建立竞争情报系统。该模式具有充分发挥情报收集与现存职能部门情报功能的作用以及通过职能部门的运作带动情报工作的特点,比较适合那些具有较强情报收集,处理能力的职能部门的企业。在重点模式中,哪些部门设置竞争情报机构是影响企业情报竞争力的关键。

4.虚拟CI团队模式。企业根据特定的项目,决策人员提出问题,针对问题建立由有关部门人员构成的竞争情报虚拟人际网络,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提供给决策者。项目完成以后,虚拟CI团队随之解散。但团队领导人继续存在,负责与各部门关键人员建立紧密联系,一旦有项目或决策需要,再建跨部门复合CI团队。IBM公司即为此模式。这种模式把特定项目与竞争情报及企业长期战略结合起来,形成的竞争情报产品针对性强。但这种模式要不断提高企业情报竞争力,应处理好特定项目竞争情报与经常性竞争情报服务的关系。

笔者认为,没有一种最优的企业竞争情报的部门设置模式。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和运行应服务于企业战略目标,要提高企业情报竞争力,就必须确保信息在组织内的自由流动、及时处理,确保竞争情报信息的系统性、真实性、科学性,这应是确定竞争情报部门设置模式的指导思想。

三、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功能

企业情报竞争力的強弱,还必须评估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功能。不同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受建立者对竞争情报的认识不同的影响,其功能也会不同,甚至有显著差异,进而影响企业情报竞争力。完善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

1.环境监测。企业经营与营销不可避免要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必须具有环境监测功能。环境监测包括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两部分。宏观环境主要指与企业经营有关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科技、自然等方面状况。行业环境主要指行业生命周期、行业竞争态势、企业竞争对手、供应商、用户、替代品等方面状况。

2.市场预警。市场预警是指利用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监测市场环境,对市场信号进行分析,全面评估市场变化对企业乃至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及时向企业有关部门和高层管理者发出预警信号的过程 。市场预警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情报竞争力的強弱。

3.对手分析及策略制定。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要能识别竞争者(包括现实的和潜在的竞争者),收集竞争对手的各种信息,掌握竞争对手的战略与目标,评估其优势和劣势及竞争反应模式,从而判断竞争对手的竞争能力。在对手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本企业为谋求和保持竞争优势的竞争策略。

4.信息安全。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要既能收集竞争对手的信息,又能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应发挥系统的多功能性或多目的性,做好反情报工作,强化保护商业秘密的技术措施。只能收集竞争情报,不能保证企业信息安全,将导致功亏一篑,削弱企业情报竞争力。

企业要提高情报竞争力,应不断完善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功能。不少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只能作简单的信息收集与分析,其情报竞争力必然较低。

四、企业竞争情报的成本、效益

评估企业情报竞争力,还必须计算企业竞争情报的效益。即比较企业竞争情报活动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的关系。这一分析可以计算竞争情报的净收益,用竞争情报的期望价值与竞争情报成本相比,计算公式为:

竞争情报净收益=竞争情报期望价值-竞争情报成本

也可以计算企业竞争情报的投入产出率,用竞争情报的期望价值比竞争情报成本。计算公式为:

竞争情报投入产出率=竞争情报期望价值/竞争情报成本

毫无疑问,竞争情报净收益或竞争情报投入产出率越高,其情报竞争力越强。

五、反竞争情报能力

反竞争情报(Counter Intelligence),是指阻止或妨碍竞争对手获得本企业情报的活动。若竞争情报是以攻为主,通过各种合法手段,最大限度地获取竞争对手的信息,则反竞争情报是以防为主,限制本企业敏感性和重要性信息的传播,防止竞争对手通过合法或非法途径获取本企业信息。

评估企业情报竞争力,必须评估企业反竞争情报能力。反竞争情报能力差的企业,其情报竞争力必然也弱。

企业反竞争情报能力强弱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反竞争情报规章制度是否完善、健全。从信息的获取、存储、整序、分析、利用、等各环节规范信息工作流程。保护企业商业秘密和新技术、新发明。

2.反竞争情报的信号扩散、信号过滤和信号处理评估。企业可运用信息安全手段了解竞争对手的竞争情报活动,如用Web监控技术分析访问者的IP地址、访问途径、统计对方访问本企业网站和敏感信息的频率等。同时对本企业内部网络建立有效的“防火墙”。另一方面企业发出的信号会成为对方收集情报的一部分,从而影响对方决策,因此,企业反竞争情报系统可进行必要的“信息误导”,向对手发出虚假的信息,促使对方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

3.反竞争情报的法律保障评估。企业是否善于利用法律手段进行反竞争情报活动,竞争对手侵犯企业专利权、著作权或以不正当手段获取企业商业秘密,应依照有关法律追究其责任。

反竞争情报是不少企业的“软肋”,严重制约企业情报竞争力的提升。

六、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情报竞争力包括企业对竞争情报的态度、企业竞争情报的部门设置模式、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功能、企业竞争情报的效益、企业反竞争情报能力等。企业情报竞争力是以上五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上述五者的函数,可表示为:

JG=F(X1、X2、X3、X4、X5)

竞争力篇(2)

本栏目由北京杂文学会与《新闻与写作》编辑部合办

文化竞争力是未来的经济,是实行品牌战略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激烈的竞争中,谁能保持文化上的自信和优势,谁未来的发展机会就是无限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谁开始喜欢你的文化,你就开始拥有了谁。当巴黎的香水、瑞士的巧克力、意大利的时装成为一种时尚、品位的时候,文化竞争力的概念,已经逐渐为人们普遍接受。无论是声名显赫的跨国公司,或是本土的民营企业,都开始认识到产品与文化融合的作用。实际上香水、巧克力这类高附加值的商品是借助独特的文化魅力才得以热销的。

在进入加速发展时代的今天,一个越来越显著的特征是,简单的劳动被机器替代,能被大量复制的商品都面临贬值,日趋昂贵的只是富有知识含量的高科技劳动和人性化审美劳动,人性化审美劳动最终决定高科技劳动的价值,而人性化审美劳动就是文化价值观。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文化才是终极竞争力。

一个企业真正有价值、有魅力、能够流传的东西,不是产品,而是它的文化。比尔・盖茨有句名言:每天早晨醒来,一想到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开发的技术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变化,我就会无比兴奋和激动。比尔・盖茨的这句话阐释了他对工作的激情。在他看来,一个成就事业的人,最重要的素质是对工作的激情,而不是能力、责任及其他。他的这种理念,成为一种微软文化的核心,吸引了众多国际尖端人才汇集于此,也吸引了全世界众多顾客的目光。同样,惠普公司的“贡献、尊敬、共享、负责”,福特汽车的“源泉、终端、衡量、正直”,3M公司的“不扼杀创意、尊重成长、宽容错误、解决问题”的文化理念也促使他们发展成为强大的跨国企业集团。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2002年出版的《治国之道》(Statecraft)一书中这样写道:不用担心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因为今天他们出口最多的电视机上没有附加任何文化观念。然而撒切尔夫人可能不知道,这种文化决胜理论,其实早在春秋时期,我国的孔子就在《论语》中已经提出: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2500多年后的2003年才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重新发现又定名为“软实力”,进而引起全世界的重视。毫无疑问,企业文化就是软实力,是一种制度的吸引力、是一种行为的感召力、是一种集体的形象力。直接关系到硬实力的运用和有效发挥,最终决定企业是否可持续发展。

任何事物的进步都是在有明确思想价值的范畴下展开的,毫无方向的奔跑,则是盲目,也就无所谓进步。一个健康的机体,其生长和发展都要遵循这个原则。然而每一种文化价值观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在其之外还存在着各种思想及私欲的干扰。文化竞争力是未来的经济,是实行品牌战略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激烈的竞争中,谁能保持文化上的自信和优势,谁未来的发展机会就是无限的。

竞争力篇(3)

大约20年前的语文课上,老师曾经用蜜蜂和花的关系来形容美的吸引力。蒋勋先生也说花是一种竞争力。它的美其实是一个计谋,用来招蜂引蝶,其背后其实是延续生命的旺盛愿望。而根据植物学家的研究,花的美是上亿年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不美的早已经被淘汰了。

美所呈现的状态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待美的理解。在中国古代的审美观里,人们很早就发现,美不仅仅是关于璀璨和绚烂,更是关于生命的艰难。牡丹的美是一种需要万千宠爱的美,唐朝人喜欢牡丹和那个时代的风度有关,曾经在日本东京牡丹园,看到那种牡丹绽放时的绚烂之极的美,但是需要无微不致的呵护,一点风雨都会将这种美摧毁。宋代抛弃了这种需要宠爱的牡丹之美,转而推崇梅花,因为梅花的美体现了生命的竞争力。

历史上,那些和亲的公主们,是对于美的竞争力诠释得淋漓尽致的一群人,这种美是在政治、社会权力结构中所呈现的力量,比如王昭君和亲塞外,文成公主和亲新疆,虽然是一种政治结果,在独立的个体上,我们必须尊重这种美的努力和竞争力。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自然每一天都在酝酿美的能量,即使在萧瑟的秋冬,自然也提供了一种无比厚重的竞争力。它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在春夏释放一种大美。所以我们说,冬天其实是一种对自我的残忍,那是大地万物把自己一部分牺牲掉,而等待来年的绽放而作的努力。

美需要强烈的主体性和自我认同感,否则我们就永远在追逐美,却始终不能真正感受到美,因为从来不曾让美停留。历史上,“东施效颦”是一种典型的缺乏对美的自我认同的个体,她固执地去追求西施的美,模仿西施的言行举止,最终留给世间一个笑话。其实,我相信东施也一定是美的,但是,失去了主体性,缺乏自我认同,也就丧失了发现美的能力。

在设计领域,对于独立性存在和自我认同是设计在美学精神层面独立发展的关键立场,我们所认为的“不美”的设计通常是因为缺乏主体性和自我认同能力的设计,也就是缺乏美的独立存在依据。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是典型案例,这座“不美”的建筑真正缺乏的是对于独立探寻美的心态。

为什么,我们想到健美这个概念时,总是想到古希腊的人体雕塑。我们费劲功夫爬到希腊山上拍的那几根神庙的柱子却在全世界的纪念堂、市政厅和文化建筑中被广泛使用。为什么非洲黑人任何一个抖动身体的动作似乎都有节奏之美,而我们很难把这种情境和其它民族、国家的人联系在一起。美其实自私的,它总是有先倾向于那些自信的、自我认同的群体、民族和国家。

今天存在于中国社会的这种美的困境的一个重要根源是现代化的冲击,它虽然帮我们摧毁了很多陈腐的观念,发展了技术、经济,甚至一定程度改善了社会状态,但它在价值建构层面却几乎没有作为,甚至注入了很多危险的因素。更加危险的是,我们正在丧失对于美的主体感,对于设计而言,这个结果的背后是创造力的丧失:对于公众而言,原本已经单调乏味的生活将陷入更加深刻的美的危机中。

事实上,当所有的美都来自对于“他者”的羡慕和模仿,当我们不再美的时候,或者当我们自己不能独立发现和发展美的时候,我们也就真的不再具备竞争力。因此,重提美的立场对于我们个体,还是国家部非常重要。

竞争力篇(4)

一般来说,企业能否持续地发展,取决于企业有无核心竞争力。

我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别人所不具备的或者一时具备不了的独特的优势和能力,是企业的价值核心,是贯穿于组织中的DNA。核心竞争力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包括产品、技术、知识、外部资源获取等能力,软件的包括核心价值观、使命、愿景等文化核心。

软件部分是支撑并整合硬件部分使其更具优势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根植于良好的企业文化,即企业管理(文化)各方面都对核心竞争能力起到推动和发展作用。

一种能力是否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可以这样判断:能够适用于各种市场;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并能对消费者利益做出重大贡献;很难被竞争对手们效仿。一般认为,一项竞争力要成为核心竞争力,必须能带来竞争优势,甚至必须是“班级第一名”。

战略规划、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专家戴开勋

企业拥有核心资源的特点是:没有市场可以买到;资源本身与能力有互补性,具有组织性,不属于个人;有持续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不可复制的,具有垄断性的,影响消费者(客户)购买的无形力量。有形的物质永远不会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主导因素,因为物质形态是可复制的。比如企业没有专利技术可以自行研发或购买。只有无形的东西才是核心竞争力的主导因素。按此标准,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包含的内容中,竞争的差异化优势是使竞争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独具吸引力,而这个独特优势之所以成为市场竞争的制胜利器,而不可能轻易地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代替,其关键是有独特的企业文化在其中的支撑作用。因此,企业文化的独特性、难模仿性进一步强化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

黄鸣热水器董事长 黄鸣

只有“无竞争哲学”,才有超前利润和不可竞争性。那么什么是“无竞争哲学”呢?就是要分清楚我们干什么、我们不干什么――别人一窝蜂上的,我们不干;反过来,别人干不了的、别人想不到的、别人坚持不下去的、别人没有胆量干的,我们就干、我们就坚持。打个比方,假如香山和华山上都有十颗珍珠,人们要去抢这些珍珠,大多数人会认为华山太险,都去香山抢,这样给每一个人的机会变得很小。而有胆量选择爬华山的,一万人当中可能只有一百个人,在爬的过程中又有人会放弃,最后坚持下来的人,他得到珍珠的机会要比其他的人多一百倍。进入尽可能小的无竞争领域,这就是质朴的无竞争哲学。

北大纵横合伙人 曹慧云

就企业范围来讲,核心能力体现在诸多方面,有经营模式的、也有基于企业内部价值链能力构建的、还有企业文化方面的、还有品牌建设等等。品牌之所以作为企业核心能力,是因为它满足核心能力的几乎所有特性,如独特性、不可模仿性、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并基于这种能力提升或为企业创造价值。

北京远创管理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 韦华伟

核心竞争力的打造,需要构建一个三维模型:技术、机制和文化。核心竞争力就是这三股力量的融合。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机制是核心竞争力的保障;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摇篮。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机会导向型的企业将越来越难于生存,企业竞争力将逐渐向战略导向型和能力导向型转变,最高层次是文化导向型。

上海华彩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 白万纲

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事情做得更好,更应该是一种突变的能力,从而使企业能随时摆脱原有的轨道,持续地做出正确的选择。简言之,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摧毁旧战略的速度和能力!

中国管理创新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廖晓

核心竞争力具有长期性是一个悖论,一方面核心竞争力是通过企业长期的积累而形成具有因果模糊性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另外一方面,核心竞争力的长期性又体现在长期适用性,对企业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具有适用性。这跟环境假设是不符合的,世界经济演变是从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演变的过程。物质经济体现更多的是连续性环境,而知识经济更多体现的是非连续性环境。非连续性的本质是变异。变异意味着今天与明天不一样。也就是说,今天的核心竞争力会变成明天的战略制约。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所具备的独特价值实现能力。通过它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偏好和价值诉求。市场结构在变化,客户偏好和价值诉求在变化,企业的价值实现能力(也就是核心竞争力)也需要“与时俱进”。换而言之,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满足客户偏好和价值诉求的动态价值实现能力。

深圳创意村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 余来文

核心竞争力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从企业战略角度看,核心竞争力是战略形成中层次最高、最持久的,从而是企业战略的中心主题,它决定了有效的战略活动领域;从企业未来成长角度看,核心竞争力具有打开多种潜在市场、拓展新的行业领域的能力;从企业竞争角度看,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是企业独树一帜的能力;从企业用户角度看,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实现用户最为看重的核心的、基本的和根本的利益,而不是那些一般性的、短期限的好处。

竞争力篇(5)

目前,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仍处在比较落后的水平上。据有关调查评价资料显示:中国较大型工业企业的管理竞争力、生产率竞争力以及环境竞争力均排在国际第40位,能力竞争力排在第31位,资源竞争力排在第39位,企业文化竞争力居于一般水平,而在政府影响因素上的竞争力则处于第42位。可以看出,中国工业企业国际竞争力仍处于较低水平。

众所周知,企业的竞争力优势最终要表现在成本优势、产品优势和品牌优势上。但从我国民营企业现状来看,规模小、技术低、管理差等固有的劣势,正成为新形势下参与国际间竞争的一个致命软肋。他们在面临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时,核心竞争力缺乏的弊端日益突出。因此,如何提高我国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能够与跨国公司抗衡的核心竞争力,并更好地保持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持久性,是摆在民营企业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据有关专家人士分析,能够在严酷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倒之地的中小企业有三种类型:一是产品占有率名列前茅,具有“第一性”;二是产品独一无二,具有“惟一性”;三是属于新崛起的行业,具有“超前性”。另外,我们看到,中国一些民营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比如抓住了商机、开发了一个好产品,或瞅准市场空当等等。当他们成功后,却没有继续做前瞻性的思考和系统性的规划,没有战略,导致企业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很弱。其实,中国的民营企业做好发展战略规划,对于明确企业产品及服务定位,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实现企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外的一些大公司,如美国波士顿顾问集团、通用电器(GE)等等,他们都有系统性的战略规划。基于以上因素考虑,我认为,中国的民营企业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从“战略规划”、“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等方面入手。

一、注重经营规划,以策略制胜

1.“专注式”策略。企业与人一样,不可能什么都擅长,不可能十全十美,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把自身有限的资源优化组合,专门从事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专门业务,专注于最擅长的领域,力争把握该领域的最新动向和潮流趋势,并在这个领域做大做强。

2.“差异式”策略。在集中资源进行专业化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对消费者形成独特的吸引力。“独一无二”的产品是一种差异,独到的营销是一种差异,独特的管理是一种差异,独有的服务也是一种差异,有了差异就有了强有力的竞争力。

3.“超前式”策略。超前式需要引领潮流,它的含义包括:一是指行业本身超前,属于新兴的朝阳产业。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如果沉迷于一个已有过度竞争或前途暗淡的行业,即使内部进行多种多样的改善,也仍然无济于事;二是指企业在行业竞争中所处的地位。企业要充分培养对新事物的敏锐性,要想方设法成为率先进入先进行业的企业,或者,成为处于行业竞争领先地位再大获其利。

二、注重自主创新,以能力制胜

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会上和考察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时指出,要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这表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正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大课题。

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国的企业和产业正面临新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严峻挑战。如:在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行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外国公司拥有的知识产权占绝对优势,占60%~90%以上;一些加工制造能力较大的行业,如DVD,生产能力世界第一,却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出口受到外国企业知识产权的制约,被征收较高专利费,廉价劳动力优势被削弱。因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而导致缺乏竞争力的现象随处可见。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进一步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前提。创新是维持企业在同行业领先地位的关键。企业只有注重创新,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

1.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障促进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制度不仅仅是保护知识产权,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渗透在创造、保护、利用和扩散的全过程,知识产权制度不能独立地发挥作用,应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把知识产权管理落实到技术、经济、贸易管理等各有关部门的工作中,培养全民的知识产权意识,引导企业提高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建立专业人员可以自由发挥所长的激励机制。只有把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与建立产品和企业的品牌结合起来,才能最终形成长期竞争力。

2.中外结合的创新方式。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国外技术,应在充分利用全球技术资源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实现自主技术创新。自主创新不一定是自己去研究开发每一个单项技术,可以通过成熟技术的自主集成,获得集成技术的创新;不一定从头做起,可以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包括有效利用国际技术资源,包括吸引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三、注重延伸效应,以品牌制胜

竞争力篇(6)

【关键词】绿色竞争力 可持续发展构建十七大以来,我们都一直在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倡导的新的发展理念,构建绿色竞争力将是企业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绿色竞争力概述

绿色竞争力首先是一种战略思维,它强调把节约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与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身心健康的理念融入到企业的经营和战略之中,贯穿于研发、生产、物流、采购、营销、财会等所有经营环节,通过向市场提供绿色产品或服务,获得竞争优势和商业利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增长与人、自然的和谐发展。

与传统的竞争力相比,绿色竞争力具有以下特点:(1)是消费者识别品牌价值的重要手段。绿色竞争力能够创造顾客可以识别的和看重的且在顾客价值创造中处于关键地位的价值。(2)塑造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超越的壁垒。企业独特的绿色竞争力与众不同,具有不易被其他企业轻易模仿和掌握的独到之处,使本企业形成比竞争对手较长时期的战略优势。(3)可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标准。全球推行统一的绿色产品的环保认证标准即绿色认证,表明绿色产品将在国际市场上占主导地位,而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产品将逐渐被淘汰出国际市场。

二、企业打造绿色竞争力的缘由

欧盟已经施行的WEEE和ROHS两个环保指令已经开始考验中国企业,“绿色大棒”向“中国制造”发起了新的挑战,对我国企业来说,构筑绿色竞争力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1.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必然要求。进入工业化时代后,人们向自然界无节制地索取自然资源,同时还向环境排放过多的有害物质,远远超过了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引发了一系列环境灾难,现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承受着这些苦果。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环境污染的源头,必须肩负起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责任,随着政府和公众对待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没有“绿色”的企业将难有市场。实施绿色战略,打造绿色竞争力,是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2.适应现代消费观念的必经之路。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从仅仅考虑生存问题、发展问题到开始追求健康、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绿色意识日益增强,绿色观念日渐普及。人们出于对生存环境和自身将康的考虑,自觉不自觉地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于是,以适度地禁止消费,避免或减少环境破坏为特征的绿色消费在各地兴起。消费观念的“绿色”趋向,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使企业不得不转变观念,打造绿色竞争力,开展绿色战略规划,以适应市场要求。

3.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客观趋势。自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以来,全球绿色意识不断高涨,世界经济发展朝着更加绿色的方向前进。经济发展的绿色化趋势必然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和市场竞争,企业必须顺应这一趋势,构建自己的绿色竞争力。中国企业在现代化进程中对环境的破坏与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显得极不协调,因为从长远看来,这必将损害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构造自己的绿色竞争力。

4.培育绿色竞争力才能使“中国制造”具有国际竞争力。WEEE和ROHS的施行已经对我国电气设备出口企业造成了影响。据中国机电商会预测,我国至少有300多亿美元产品将受两指令直接影响,占对欧洲出口机电产品的70%。2007年欧盟能效指令(EUP)又将逼向中国企业。指令要求欧盟各成员国最迟在2007年8月11目前制定对相关产品的具体化要求并转化为本国法规,以确保EUP生态化设计指令得以有效运作。事实上,类似于WEEE和ROHS这样的“绿色壁垒”并不只在欧盟存在,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有相应的法规要求,只不过欧盟的标准更为严格罢了。这样的“绿色壁垒”对于现阶段利润微薄的中国企业来说可能就是“贸易壁垒”。如果不突破绿色壁垒,则中国很多企业极有可能面临出口无门的窘境,绿色壁垒会一票否决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构建绿色竞争力的五步法

如何应对“绿色壁垒”提升我国企业的绿色竞争力,本文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公众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观念的转变主要是指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虽然现在我们也倡导绿色消费,但内容和深度还远远不够,大众对于绿色消费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食品等行业,停留在安全、健康等低级层面上。事实上,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既有益于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又有益于自然生态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到个人、家庭的实践。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凡是推行绿色消费的国家和地区,都是以社会公众参与为主,以政府为辅。因此,要改变社会公众传统的消费观念,引导公众主动参与绿色消费,参与到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创造绿色生活之中,只有这样,绿色产品才有市场,企业绿色竞争力提升才有动力源泉。

2. 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政府决策思路的转变。我国政府在推动绿色生产提高绿色竞争力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如推出绿色GDP试算、施行绿色采购等,但政府对于绿色竞争力的重视还远远不够。鉴于此,必须实现政府决策思路的转变:将绿色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上升到战略层面,上升到与可持续发展同等的高度,成为引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绿色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应当成为各级政府决策的主要任务之一,因为绿色竞争力不足不仅会影响未来经济的发展,而且其已经影响到了目前的经济发展;彻底改变传统的“唯速度论”的经济发展思路,在可预见的未来,没有绿色竞争力就没有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这已经成为不容置辩的道理。

3.完善绿色管理体系。绿色管理体系主要是指国际通行的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包含产品生命周期环境评估、环境意识培养、机构和职责制定、环境指标计划等内容。目前在国内,家电和电子消费类企业推行较早。如联想已经设立专门的环境管理部门,制定绿色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计划、绿色商务管理计划等,推动国内PC行业环保标准的提升。

4.开展绿色营销。这是企业获得绿色竞争力不可或缺的环节,要通过相关营销活动,树立企业绿色形象,引导消费者重新识别品牌价值,并促进绿色产品的推广和销售。这样,企业可以巩固其绿色产品市场地位,开拓绿色市场容量。

5.提高绿色检测技术水平,对绿色认证进行统一有效管理。对于什么是绿色产品、达到何种标准才算是绿色产品,必须有一套完善的检测技术和标准。这需要国家和相应的行业协会根据相应的绿色标准和产品技术要求,加大对绿色检测技术的研究,尽快修订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国家检测标准,不断提高我国的绿色检测技术力量与设备水平,同时建立规范的绿色认证机构,并对绿色认证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黎冲森,陈振烨.绿色盈利法则[J].经理人,2008,⑶.

[2]杜勇.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J].社会科学,2000,⑷.

竞争力篇(7)

美国著名管理专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Hamel)于1990年在其发表的文章《核心竞争能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中首次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了界定。他们认为所谓“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能使企业为顾客带来特别利益,使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类独特的技能和技术,是企业获取或配置人力资源、核心技术、声誉,形成并能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①在传媒界,关于“什么是传媒的核心竞争力”的问题,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依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本文认为,传媒核心竞争力是指新闻传媒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通过对传媒内部各种资源的整合而形成的独特的资源优势,它具有创新性、不可复制性和延展性等特点。

我国新财经报纸在日报化发展进程中,面对竞争日趋激烈、拥挤的市场,笔者认为应该依靠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以实现发展和超越。

一、靠内容和创意树立品牌优势,以品牌推动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就媒介而言,所谓品牌就是媒介的技术、物质产品及服务等感性条件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整体识别标志,它是媒介本质特征的外在表现以及彰显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新财经报纸要有意识地培养、延伸自身的品牌优势。

产品是品牌的载体,对于媒体而言,其产品的本质就在于内容和创意,因此打造新财经报纸的品牌优势,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内容上来,坚持“内容为王”这个根本。

1.要善于发现报道资源,形成自己独特的报道视角

报道资源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新财经报纸提供的信息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新闻事实,要求简单、准确和多侧面;二是事实的背景,不同背景下发生的新闻含义完全不同;三是在介绍背景的基础上发现新闻的意义,或者延伸新闻的影响。目前,我国新财经报纸在内容上的同质化现象就在于报纸不善于发现独特的报道资源,而面对相同的报道资源,报纸很少有自己对资源背后东西的独特理解,从而造成了观点的类似。因此,构建核心竞争力,新财经报纸必须在报道资源的发现和利用上痛下功夫。

2.始终秉持读者观念,使内容为读者服务

打造新财经报纸的品牌优势归根结底是为了给报纸争取更多的受众,因此,新财经报纸在内容的处理上必须树立“读者观念”,从读者的需要出发,为读者服务。作为读者,阅读经济类报纸大多是为了获得实用信息,因此,新财经报纸要注意尽量提供有用、实用的新闻信息。同时,还要在增强报纸的可读性上下功夫。因此,新财经报纸应该尽量做到报道内容的专业与写作语言的通俗相结合。

3.运用多种写作视角,打造报纸的人文内涵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张拥有竞争力的经济类报纸必须坚持多元化的视角,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视角。同时还要在报纸中体现自己的人文内涵。

二、树立独特的品牌理念,以品牌理念彰显核心竞争力

对于报纸而言,它的品牌理念应当是报社所办报纸所遵循原则和追求终极价值的集中体现。同时,媒介的品牌理念也是其媒介文化的一种表现,只用拥有良好的媒介文化,才能形成独特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尤其在新财经报纸日报化的进程中,为避免由于报纸定位的重叠所带来的同质化竞争,一家新财经报纸要具备其他报纸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树立独特的品牌理念。

对于一家报纸而言,品牌理念具体体现为该报的经营理念和编辑方针,并通常可以通过一句简短的广告语来表达出来。譬如,《中国经营报》一直强调的是新闻的实用性,《21世纪经济报道》的口号为“新闻创造价值”。而《经济观察报》在创刊之初就确立了“理性、建设性”的品牌理念。《经济观察报》的决策层认为在社会日益规范化、法制化,越来越强调理性思维的今天,只有以充分表现“理性、建设性”的新兴的、行动能力强的理念和强调“不冲动、不破坏、不媚俗、不虚伪、不偏激、不炒作、不盲从、不骄傲”的心态,才能掌握经济类报纸的强势话语权。②

从上面三家报纸的品牌理念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新财经报纸已经意识到了独特的品牌理念的确立对报纸确立品牌优势的重要性,但同时还必须对自己的品牌理念在传播中加以维护,保持品牌理念的稳定性。因为报纸的品牌理念一方面向读者显示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也形成了报社内部的一股凝聚力,构建了核心竞争力的稳定性和延展性。

三、以权威性和公信力构建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传媒竞争归根结底是对社会公众影响力的竞争。因此,公信力是关系报纸生死存亡的核心竞争力。③对于正迈向日报化进程的新财经报纸而言,要打造核心竞争力必须树立公信力。

以公信力为本,是一家严肃的新闻媒体坚持新闻原则的必然选择,只不过在一个正走向媒体市场化的浮躁时期,这种选择常常难以坚持。在2003年进行的全国经济类报纸影响力公信力的调查报告中显示:目前,我国影响力最大的报纸是《21世纪经济报道》;公信力最强的报纸是《经济日报》;最具成长性的报纸是《经济观察报》。④然而,《21世纪经济报道》的影响力虽然上去了,但公信力不强也成为其缺点之一,在盲目强调冲击力和煽动性的状况下,加上出版周期的缩短,其新闻的准确性也大打了折扣,2005年间也有过几次传言,说其因新闻报道而产生了官司。⑤

新财经报纸要树立自己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未来主流的新财经报纸必须更为接近权威信息来源,只有接近权威信息来源,才能确保自己提供的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目前,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有业内人士透露”、“知情人士透露”、“据悉”、“消息人士透露”等类似语言充斥在新财经报纸的新闻报道中,这样的语言的使用,往往会给读者造成一种迷雾重重、不足以信赖的感觉。新财经报纸要树立公信力和权威性,应该尽量避免此类语言,同时,对自己的信息来源要注明出处。

其次,未来主流的新财经报纸必须依托强大的研究力量,为读者提供投资或工作的财经信息支持和技术支持。目前,很多读者在阅读一份财经报纸的时候是期望获得对自己理财和投资有帮助的文章的,同时,还希望报纸尽可能提供比较全面的信息和观点。这就要求新财经报纸依靠自身强大的研究力

量为读者提供对新闻事件全面准确的分析以及对发展趋势具有很高准确性的预测。

四、建立良好的经营管理体制,为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打造制度保障

一家具有强势竞争力的企业,必须有一套完善成熟的管理体制,并注重机制的创新。对于一家媒体而言也是如此。机制创新是打造传媒核心竞争力的制度保障。传媒必须参照现代企业制度、遵循媒体发展规律对传媒集团进行制度创新,真正走向产业化道路。

完善成熟的管理机制是媒体强势核心竞争力的保证。《财经》的管理体制对于我国新财经报纸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作为目前国内最受读者欢迎的财经报刊之一,《财经》一开始就实行严格的采编与经营完全分开的体制,由主办方“联办系”进行独立的广告和发行运作。实行采编权与经营权的分开,不仅能够保证内容编辑的独立性,也有利于防止资本力量与采编系统的冲突。在围绕中国股市是否蜕变成“赌市”的大辩论中,《财经》推出了《庄家吕梁》等力作,揭露股市中种种劣迹,直言证券市场的投机行为严重,发问批驳“赌市”的观点。《财经》与《证券市场周刊》虽同属一个“东家”,同在泛利大厦办公,在辩论中却分处两个阵营,观点泾渭分明,可以看作是采编与经营分开所带来的独特景观。

作为财经类报纸,需要经常发挥对经济领域的舆论监督作用,尤其是对上市公司的监督,这可能会造成报纸舆论监督与广告商之间的利益冲突,为了充分体现报纸的独立理念,也为了增加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实现经营权与采编权的分开,从体制上对强势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予以保证。

五、建立合理科学的用人机制,延伸核心竞争力的生命力

媒介的核心竞争力虽然由诸多要素构成,但其中其根本作用的还是人才。无论是品牌的树理、公信力的确立还是内部管理机制的建立,最终都不能离开人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