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

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4 15:11:50

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

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篇(1)

一、激情教学法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激情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要创设情境,还要不断变化、不断创新,让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比如利用图片、故事、歌曲、社会热点导入等。使学生带着问题,怀着好奇一步一步渐入佳境。例如:八上第1课《鸦片战争》,我用了一张漂亮的罂粟花图片。先出示图片,以静带动,用静态的图片激活学生的大脑兴奋点。然后提出问题以此导入。再如:八下8课《伟大历史转折》这课,我就用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用优美的旋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带着问题一步步启发学生学习。无论用什么方法导入,我认为最重要的应抓住以下三点:(1)导入要紧扣主题。(2)激发学生的情趣。(3)导入精炼。总之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可以自己创新,哪怕一句话,一首诗,一个动作都可以的。

(二)激情引导自主学习

历史知识的系统性比较强,历史事件有一个发生发展的经过,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因此,在学生预习自学时,引导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可以系统地把握知识的脉络,清晰知识结构,有利于知识的整体把握,整体理解,并发现历史规律。

如学习近代史上的战争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师生一场战争应该从哪些方面学习?学生回答后,共同构建自学知识体系,从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的经过、结果、影响、性质、胜负原因分析等几个方面学习,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学。最后基础知识学完后,画出知识体系结构图或表格,形成整体网络,学生就掌握了学习战争的基本规律,再学习战争时,不用教师指导,学生就能自己学习了,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那么,从哪个方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才能提高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呢?

1. 提出问题,引入自学之门。上课伊始,先提出一至两个能概括本课主要内容的问题。比如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时,提出: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革命派是怎样掀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然后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通过思考,将本课内容进行简单概括。

2. 有意设疑,促使自学深入。自学指导贵在设疑,学生创造精神,创造性格和创造习惯养成的核心是“疑”。疑应设何处?一般说来,设在讲课的开头、讲课的重难点、讲课的衔接处、讲课的结尾以及教材中易使人乏味的地方。

3. 联系比较,扩大自学的效果。联系比较可以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比较,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比较,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比较,中国历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比较,历史学科和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历史演变和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比较。例如讲《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进行联系比较:两者的背景、内容、领导阶段、维新方式诸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为什么其结果却是前者胜利后者失败呢?把历史上有关联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促使学生思维,形成准确、清晰、完整的历史概念。

4. 能力训练,提高自学质量。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在自学过程中,必须把能力训练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能力训练,提高自学质量。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应着眼于训练,多问“为什么”,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学生自主学习仅仅解决了一般的基础性问题,那么对于需要理解的问题又如何解决呢?下面我们就进入激情互动的环节吧!

(三)激情互动

(1)组内互动:对于组内互动,一般是教师是针对这节课需要挖掘的问题而提出的问题,多是关于原因、背景、结果、影响等。提出问题要难易适度,既需要学生思考,又要学生能通过组内的讨论得出结论。这就看教师设计问题的能力。是否能认识到初中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个度不好把握,是需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例如:学习八下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伟大的历史转折是指什么?为什么说是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解决的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重心的转移和历史意义。讲这儿时应提一下特色的意思。

再者在讲八上第17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抗日战争胜利后决定中国命运的是哪两大政党?为什么说中国处于一个十字路口?蒋介石为垄断抗战胜利果实采取了什么政策措施?结果如何?(2)组间互动:针对探讨问题说出自己组内的意见,看别得组的同学是否认同。同时对于自己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提出供大家一起探讨。(提出问题要给小组加分的,所以学生找问题特认真。)例如:学习八下第1课时,学生提出为什么说第一届政协会议是一次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空前盛会?学习八下第3课时学生提出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有何含义?学习八下第1课时学生提出国务院总理与政务院总理有何不同?(3)师生互动:老师的导向作用是无论在什么课堂上都不可改变的。能否灵活驾驭课堂,我认为最基本的一点应做到让学生不偏主题。在探讨相关的问题时不钻牛角,同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教师及时做好归纳和总结,并做到解决问题的理论高度,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既要完成双基目标,又要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在课堂上我除了解决学生通过互动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外,更重的一点是让学生明确事件间的内在联系,起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历史课上的互动可是说是评估这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也是我们有中国特色教师钻研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的用好多媒体等多种辅助教学的工具。达到让课堂活而不乱,目标达成的效果。我们需继续努力探讨,争取用更多的方式方法把课堂搞活,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互动仅仅是解决了本课相关的知识点,明白了相关的事件的前因后果,但目目间的联系,本课与本单元的联系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精讲了。  (四)魅力精讲

精讲是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历史会更容易减轻学生的负担。在这方面我特别注重,一般在单元初有个总结,我都会在学习这一单元开始时让学生先读一下,然后我粗略的解读一下。这一单元学习完后,我们重温一下单元综述,学生就会理解了。例如:学习八下第二单元第4课时我会先让学生看第二单元的总述,先知道这一单元所讲得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让学生明确探索就说明前面没有现成的路,并且是在建设领域进行探索,探索过程中难免出现失误,第6课讲的是经济领域中出现的失误,第7课主要讲政治领域中的失误,是学生认识到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曲折中前进。学习历史不仅仅是知道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还要应对考试。特别是现在的出题方式灵活多样,让一些学生不知所措,面对新的提法无所适从。

(五)巧妙的学法指导

历史的学习,学习方法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指导并引导学生采用巧妙地方法学习历史。比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编制顺口溜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即“割让辽台澎,赔款2亿两,增开沙重苏杭,允许日办工厂”,学生很喜欢,一会就掌握了。再如,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是1894年,4的谐音是“死”,日本想吞并中国,想让中国死,《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895年,5的谐音是“无”,日本想把中国变成一无所有,运用谐音法,学生把最难记的时间记得扎扎实实。再如,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异同点,比较近代史上的开埠通商和今天中国的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有何不同。通过比较,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地更加透彻。

(六)拓展延伸

历史课的拓展延伸,是联系性、探究性的、开放性的、研究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拓展视野。应对考试中相关问题是有联系的,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前后,中外知识的联系。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第11课时第二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把前面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时期关于农村进行的改造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联系在一起,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二、激情教学法教学应用效果

激情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教学中,我创设的问题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维水平,形象生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积极地思考过程中思维活跃,又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发现提出新的问题,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过程。

激情教学法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创设的问题积极健康,趣味性强,学生处于一种愉快的情绪下学习,学习效率高,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理念的熏陶,人格得到升华。

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0123-01

历史故事主要反映了历史上所发生过的事情。在历史故事中,主人公或许真实存在过,但是故事发生的情节并不完全按照历史事实,它是基于原始资料的二手资料,存在部分虚构情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历史故事。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初中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历史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更容易接受富有趣味性、故事性的知识。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非常容易被其中的情节所吸引。如果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讲述与所学知识有密切联系的历史故事,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选择有悬念的历史故事来“激趣”,同时,要把握好故事情节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突出“疑点”和“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

例如,教学《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的内容时,笔者先讲述故事:“1649年1月30日,英国伦敦的天气特别阴冷。在白金汉宫的广场上,有一个衣着华丽的犯人被拉到了绞刑台下,这个犯人就是英国著名的国王――查理一世。他的死,翻开了英国历史重要的一页。大家想想,国王是一个国家中权力、地位最高的人,为什么他会被处死呢?处死查理一世,为什么会对英国历史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呢?”这种悬念式的故事讲述,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英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性,有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利用历史故事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历史教材中,有一些比较抽象、枯燥的重点、难点知识,如果教师生硬地教授知识点,学生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如果教师能利用历史故事来教授这些重点、难点,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抽象的历史理论变得浅显易懂。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学生听课的疲劳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的时候,可以将前后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理顺教材知识点和知识结构。

例如,教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中“赤壁之战对三国形成的重要性”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讲述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在讲述故事前,先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准备南下一举统一全国。教师可重点讲述诸葛亮在茅庐中的隆中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三国局面形成”的知识点做好铺垫。教师还可以请学生上台扮演故事中的刘备和诸葛亮,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故事讲述,让学生理顺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赤壁之战的理解。

三、利用历史故事作为课堂结尾

若历史课堂的结尾比较草率,不仅会影响整体教学效果,而且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以历史故事作为课堂结尾,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也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把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留下“悬念”,让学生“有盼头”,从而使学生保持进行历史学习的兴趣,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例如,教学《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结课时,教师可以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作为课堂的结尾,以小见大,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仁义不施”的暴政对秦朝的统治有什么致命的影响。用故事作为课堂结尾,使学生对秦朝统治的政策有了总结性的了解,同时也为下一节课学习秦末农民起义的内容做好了铺垫。这样教学,不仅延续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点的教授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39-01

板书就好像课文的精缩版“名片”,好的板书能够直接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在初中历史课堂上,一般教师使用板书的情况如下:(1)课前,使用提纲挈领式板书,板书的脉络清晰、要点明确,上课前书写于黑板上,有助于学生在课始自读课文时迅速把握重难点。(2)课中,使用娓娓道来式板书,教师边讲边板书,与学生共同探索课文内容,变繁杂的课文为简单的提纲,有助于学生直击要点、深入课堂。(3)课即将结束,使用总结式板书,帮助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抓住最有效的内容,回归课文本体,掌握主要内容,分清讲授内容的主次。在此,笔者主要结合实例,谈谈如何进行历史课堂板书设计。

一、数字框架式和大括弧式

数字框架式板书主要运用阿拉伯数字、中文数字、罗马数字等,把课文分为大小不等的几个层次,将单个分析与综合总结相结合,适用于内容比较集中、单一且层次比较清晰的课文。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课《》的板书(见图1),这样的板书对学生理清课文的基本脉络有较大的帮助,在课前预习、课中教学和最后总结时都可运用,是历史课堂中比较常用的板书形式。

数字框架式板书与大括弧式板书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是把课文内容层次化,不同之处在于形式的差别。如《》的板书也可以设计成图2的样式。两者相较,大括弧式板书的直观性更强,能更多地体现知识点的迁移和交叉关系。

二、表格式

在历史课堂上,表格式板书的运用相对较少,一般适用于内容较多且杂的课文,利用表格特有的分项特点进行设计,可以化繁为简,由点到面,变凌乱为有条理,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知识。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可运用表格式板书(见表1)。

表1

由于初中历史课单位授课内容相对较少,而表格式板书囊括内容较多,所以表格式板书更适用于专题式复习。由于绘制表格所需时间较长,教师一般需要在课前提前准备。此外,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写出美观、清晰的板书,对教师的粉笔书写要求较高。因此,很多教师把表格式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这样,既能节省时间还可以保证板书效果,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三、线索式

线索式板书最常用的符号是线条和箭头。线索式样板书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利用箭头表现出课文内容的不同层次,是数字框架式板书的变形,但又比数字框架式板书更能够表达出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另一种是利用箭头的形状表达出强烈的推进感,适合层层深入、内在联系比较紧密的课文。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板书形式(见图3)。

四、设计初中历史课堂板书应注意的问题

1.忌画蛇添足,过多过密。板书是课文内容的重现但不是重写,板书起的是纲领性的作用,是课文的“灵魂”而不是课文内容的单纯重复。有的教师所设计的板书事无巨细、洋洋洒洒,反而使得条理不清晰,重难点不突出,这是板书设计的大忌。

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篇(4)

一、历史课堂是教师充分展示人格魅力的课堂

被誉为“俄国教师的教师”的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教育力量只有从活的人格源泉中产生出来,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那么,一位历史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格魅力才能征服学生呢?

首先,我觉得教师应该有亲和力。人们常说:“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必须让学生先喜欢你这个人。”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一定思想的、活生生的学生,教师要注重师生平等,构建和谐课堂。用自己的风趣幽默去感染学生,用渊博的历史知识去打动学生,用生动的历史表现手段去吸引学生,学生就愿意亲近教师,就会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如教学《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时,指导学生看教材中关于岳飞的插图时,就“还我河山”的理解时,我适时给学生哼唱了岳飞的《满江红》。

其次是有丰富的学识。这里的学识,是指除了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外,还应及时了解、掌握有关新科技、新领域的知识,以此来满足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感。现在的学生接触面很广,想要了解的知识也不仅限于书本知识,如果一位历史教师没有丰富的学识,历史课堂毫无生机,学生也不会拓宽视野。

二、历史课堂是教师充分展示全新理念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教学既是一种科学活动,又是一种艺术活动,教学语言和情感永远是历史教师的内在之功,它的好坏不仅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也起到关键的作用。语言不精炼和生硬既浪费上课时间,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相反,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使人产生美感,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种。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历史课堂教学还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历史教师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课随心动,心随课动。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快乐学习,让教师变传授者为参与者,变主宰者为引导者,持续构建师生共享学习生活幸福的“场地”和“乐园”,让学生放飞思维,愉悦兴奋之情,激荡于历史课堂。

三、历史课堂是教师充分展示先进手段的课堂

历史学科由于其过去性的特点,对它的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不一样,需要的是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过去林林总总的历史事件、遗址、遗物、历史人物等,学生都没有见过。所以在组织历史教学时,如果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形式,把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缩短了时空距离,那么学生理解起来就很轻松了。

如学习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学习主题第一课《古代东方与西方的战争》时,关于希腊和波斯的战争,对于学生来说从来没有看到过几十万人作战的场境,没有感受过万马奔腾、杀气冲天的惨烈搏杀氛围。而感受不到这些,就很难理解希腊人在以少胜多后举国欢腾的喜悦心情。于是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我在课堂中给学生播放了“希波战争”的电影视频,让他们在音与画的结合中一边看,一边听,一边想象体会着自己就站在古战场边的感觉。学生针对我提出的问题,纷纷展开讨论,主动发言,气氛活跃,结果,这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再比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七学习主题第二课《思想文化》时,讲到“”在“”期间对思想文化的垄断时,我先给学生观看了《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八个“样板戏”当时的海报,然后再给学生播放了八个“样板戏”的唱段片段,学生的热情一下就高涨了起来,对学习这部分知识有了明显的兴趣,很轻松地理解了在“”期间“八亿人民,八年间只看了八个样板戏”的现象。对“”采取极端措施禁锢全国人民的思想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四、历史课堂是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

不少的学生都有特长。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尽力调动学生的特长,让历史课堂成为灵动的课堂,历史教学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历史活动课程的设置是课改的一个亮点,川教版历史教材在每个章节之中和单元结束后都刻意安排了学生活动。这些活动内容涉及即阅读、说写、艺术、技能和社会五大系列。教师要充分组织学生开展表演、朗诵、演讲、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活动,为历史课堂教学增光添彩。

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篇(5)

关键词:清代;科举制度;八股文

一、八股文释义与起源流变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专用文体,又称制艺、时艺、时文、八比文,因题目来源于《四书》、《五经》,又分别被称为四书文和五经文。作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文体,八股文从四书五经中出题,以程朱理学的统治者注解为标准,行文上又有很严格的程式化要求。“典型的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用两句说破题目要义,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进行阐明,起讲为议论的开始,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从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的议论,而以中股为全篇的重心”。①在这四股中,每股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总共八股,故称“八股文”。在每个部分和语句之间往往用“今夫”、“然而”、“若使”、“苟其然”、“而已矣”、“也乎哉”等虚词连接,逐段结束。通篇要求文意连贯顺畅,结构严谨细密,搭配整齐巧妙并对字数也有严格的规定。八股文的命题局限在《四书》、《五经》中,而答题议论内容必须根据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仿摹以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

关于八股文的起源,普遍认为有四点:“1、八股文以对偶为其文字的主要部分,这是顺应汉语特点而产生的。2、八股文的对偶形式、推演经义、代圣人立言等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3、八股文的结构和框架,与汉民族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存在一定的联系。4、八股文孕育于汉唐,.萌芽于宋元,形成于明代,延续于清代,封建政治和经济的需要是八股文形成的极其重要的外部条件。”②

二、百年间对八股文鞭挞的原因

历史上任何一项制度的出现,或多或少都曾起到过一定的作用。八股文作为明清科举取士制度的考试文体,尽管存在呆板鄙陋、味同嚼蜡所用非所习、所学非所用的诟病,但仍起到过一定的历史作用。废除八股文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经过这一百余年的挞伐,如今提起八股文,“懵懂不知情者无不满脸不屑,蹙眉蹙额,如闻恶臭,立作掩鼻状,常常如见仇敌,顿现金刚怒目之相,更有甚者,大有势不两立,不共戴天之慨”③。作为一种用于国家取士的文体,八股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思想史及教育史等领域中引起的争议最多。总概之,批判者多而赞誉者少。然而对八股文的此种态度是怎样形成的呢?

明亡清兴之际,对八股文批判最为激烈,最甚者给它挂上误国、亡国的罪名。鼎革之初,清初士人以及亡明遗老便对八股文展开了笔诛口伐。如李腾蛟“国家八股之科,科名之重垂百年,士即以科名误朝廷”,魏禧“余甲申遘烈皇帝之变,窃叹制科负朝廷如此”,魏礼“制艺源流,父兄之所以教,子弟之所以学者,致于人心波靡,酿成祸害,败延家国”,等等尽言明朝遗老对八股文的愤慨之情。显然,在他们眼中,八股文甚至是科举制度本身是国家灭亡的罪魁祸首。

而清代的统治者意识到,以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却是维护统治稳定的有效工具,故有清一代依然延用。继延之清末,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天朝上国屡屡被蛮夷侵略欺辱,不少士大夫又将国运不济归罪于八股取士的制度,以致八股取士制最终在清末新政中被废除,并又在续之而来的西学东渐背景下备受抨击,在新文化运动中,八股文被彻底地诠释成阻碍中国科学进步的根本原因。

三、浅析八股文在清代的作用及影响

(一) 清初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的作用

在清朝定鼎中原之际,满清贵族在是否继承明朝八股取士制度的问题上曾进行过激烈的讨论,旧有的满族贵族保守势力坚决主张废弃汉学的开科取士制度,废弃被冠以误国误民罪过的八股文,而年轻贵族则坚决主张继承明王朝的开科取士,事实证明,八股取士对清初政权的稳定,对汉族士大夫的拉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在清初政权不稳的情况下,解决读书人的出路问题,不仅选拔了国家急需的人才,使其为新的统治阶级服务,最为重要的是,八股取士制度安抚了读书士人对故国怀念之心,使反清势力得到有效的控制,为清初定鼎中原提供了保障。

(二) 对清代小说兴盛的促进作用

清代所继承的八股文是文人潜心研习的重要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特有的行文要求,使文人形成了模式化的思维方式,小说从文体、主旨到评点等各个方面都对八股文特性有所借鉴,这种借鉴是八股文影响小说的外在表现。八股文以及它所依存的科举制度与小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多个层面的交融。其思维模式于无形之中影响了其他文学创作,文人囿于思维定势,难以用全新的方式去思考,当他们涉足小说时,也将这种模式化思维作为小说写作的导向,从而使得模仿和依傍原著的续书、仿书、改书大量出现,这也是此三种类型小说大量产生的最深层、最根本的原因。八股文无疑是近世对中国士人生存状态和民族人文生态影响最大的一种文体,也是一笔丰厚的文学遗产和文化遗产。

(三)八股取士制度的废除是清王朝政权颠覆的助推器

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作为士人入仕敲门砖的八股文对士人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一旦被废,其对士人知识分子产生的影响将是极其巨大的,不仅使读书人仕进无门,更造成整个士人知识分子阶层心理信念上的巨大动摇和失衡。当这种运行了千余年的“精英再生机制”被连根拔去后,无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的学者认为,废科举有如发生一场社会大地震。对于作为过往科举社会的主角―知识分子来说,科举制的废除断绝了数以千百计的童生士子追求功名利禄的仕途路,这无疑是对士人严重的打击,使其在精神上、政治上、经济上对清王朝失去信心,导致清末政局动荡,人心思变。

四、结论

“八股文是一种文章形式的名称,本身并无善恶可言,只是被明清统治者曾用它来做约束士子思想的工具,同时他们又在这种文章形式中加上繁琐而苛刻的要求”④。尽管八股文有诸多弊病,但是它的出现,无疑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总结,不仅对明清小说的兴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满足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的历史要求,在鼎革之初起到过安定社会的积极作用,其本身是对中国传统文体的继承,并促进了有清一代文教的发展与繁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举学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对科举文体八股文也有了理性的思考,相信未来研究者对八股文体定会有新的认识。(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注解

① 吴伟凡.明清制艺今说――八股文的现代阐释[M].北京:学苑出版社

② 孔庆茂.八股文史[M].南京:凤凰出版社

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篇(6)

中学历史教学除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人文社会知识,更要注重结合历史学本身的特点,让学生学会思考"我们从哪儿来,我们将要到哪里去"的道理,为此,教师要把自己定位在学生学习的激发者、指导者和培养者的角色上,教学的重心是促进学生的"学",从而践行"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1."谐音"记忆,让课堂变得更有趣

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如何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减轻记忆负担、提高记忆效率是摆在中学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在教学中,我曾尝试运用"谐音记忆法"帮助和指导学生记忆历史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比如八年级上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中,我让学生试着使用谐音来记忆知识点,其中八国"俄、美、日、奥、意、德、英、法"谐音为"我每日要一朵樱花",对干涉割让台湾的三个国家"俄、德、法"谐音"我得发",这使学生在笑过、乐过之后,萌生了一些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进而提高了记忆效率。

2.转换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采用"家长制"的教学方式,只会大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泯灭学生的好奇心,遏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历史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一统天下",学生机械地在书上勾、划、记,思维被禁锢了,想象力被扼杀了,一堂课下来不知所以然,更谈不上智力的发挥。

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全民抗战》一课时,课本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讨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若按课本常规,学生只需要掌握课本上原有的两点原因就可以了,即美苏的支持和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其实原因还有很多,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让他们分组大胆地讨论除上述原因之外的其他原因,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竟然在短短的二十几分钟的时间内得出了很多原因。我将他们的理由一一列在黑板上面,然后全体师生一起讨论,并逐一排除,最终得出了结论,且课堂气氛热烈,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1 创设历史情境。历史是以往的事件,与学生所熟知的现实距离甚远,而且任何历史时间都是唯一的,不可能重复出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懂得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视频、图片等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另一方面应让学生尽量多的参观博物馆、历史古迹等。

3.2 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主要的手段有两个:第一,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教师别出心裁的设置一些学生迫切想要知道答案的问题,也就是留下"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第二,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教师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设置一些相互关联、层层深入的探索性问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发现、分析,然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4.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具体方法就是当学生发现问题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的答案。有时教师可以有意识的犯错并让学生指出,使学生看到自己独立思考的成果,从而对独立思考有更深的认识,最终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例如:在教学中可以要求每一组的学生都要准备一个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然后由另外几组同学自己思考答案对问题进行解答。

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篇(7)

有用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的实用才有价值意义。智商的高低体现知识多少,情商的高低体现能力的大小。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八课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八课知识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从农村开始。

2、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方式: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4、发展: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开。

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5、影响: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随之,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依据: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方式: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3、影响:通过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影响: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高中学历史的好方法第一,兴趣至上——对历史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觉得历史很难,学习很苦,从而把学习历史看作一件苦役,那么他只会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学习。其实,历史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东西,试想漫漫历史长河中的灿烂文明、古今中外的英雄传说、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这本身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所以,培养学习的兴趣是重中之重。对历史的兴趣可以让我们化为主动学习历史的猛兽。我们不是在学一个毫无作用的学科,而是在一片苍茫美丽的学识之海中遨游。主动去接触和培养学习的兴趣,无需把一件学习历史的是当做苦事。

第二,方法为主

1、读历史教材。

“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2、上课要专心听,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

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3、“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

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4、整理、整合历史知识。

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试题调研,把上面的精彩总结内容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历史知识的记忆方法1、相似联想记忆法(横向、纵向)

很多历史事件其发生、发展的特点极为相似,这种相似是客观事物的某种联系。相似联想记忆法是反映客观事物这种联系的方法。

2、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就是要抓住主要头绪,紧扣关键性的字眼,把繁杂的识记材料家以概括和压缩来进行记忆的一种方法。浓缩记忆法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内容浓缩法

内容浓缩法就是将材料内容的核心进行高度压缩或分解,用最简单、最本质、最概括的文字表达出来。如《中英南京条约》,可将其内容浓缩为?割地、赔款、五口通商、议定关税?。

(2)字头浓缩法

字头浓缩法就是将句子、短语或词的字头提出并按顺序串联起来进行记忆。尤其在记忆较多的人名、地名时能发挥良好的效果。如记忆丝绸之路的几个地名,可将长安、河西走廊、、安息、西亚、大秦等提取浓缩为?长河新,安西大?。

(3)数字浓缩法

数字浓缩法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高度归纳,将历史知识概括成数字来进行记忆。如隋朝大运河的有关内容,可用?一、二、三、四、五、六?进行归纳和记忆,即?一条大动脉,二百万人开凿,三地(啄郡、余杭、洛阳),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邢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六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