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自动化导论论文

自动化导论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5 15:04:09

自动化导论论文

自动化导论论文篇(1)

关键词:思想理论建设; 文化发展; 导向责任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1-0021-04

一、思想理论建设的文化发展导向责任界说

在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在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文化水平与综合国力不相适应、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不相适应、文化发展与国民素质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被认为是当前文化发展中应予以解决的主要问题。但从文化建设的一些领域看,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文化发展中更为紧迫的问题。而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是文化导向的缺失、迷失或乏力。因此,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来看,文化发展首先应解决的问题或是文化发展的导向问题。也就是说,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应该首先明确文化繁荣发展的方向所在,明确应推动什么样的文化得到繁荣发展。

显然,从逻辑上讲,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先明确文化发展的方向所在。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看,这个方向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方向。引领文化向这些方向发展,不仅需要政治领导,而且还需要思想理论的引导。文化发展方向的形成、秉持、坚守或调控,不会自动实现。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文化发展导向的责任,主要是通过思想理论建设来承担的。例如,通过国家意识形态的“高势位”建设,以 “价值共识”和“价值整合”的方式来实现对社会思潮的引领,[1]就是思想理论建设担当文化发展导向责任的重要体现。可以说,思想理论建设,关涉到社会主义文化领域各方面发展繁荣的导向问题。

所谓思想理论建设的文化发展导向责任,就是说思想理论建设不仅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要为文化发展承担方向引领的责任,引导文化发展。思想理论建设不仅要坚持这样的方向,而且应当引领文化发展向这样的方向推进。在当代中国,思想理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回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理论问题,引导文化发展与综合国力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可以说,思想理论建设的核心任务,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导向是基本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理论建设的核心任务,或是承担文化发展的导向责任。笔者认为,思想理论建设主要承担着文化发展的传承创新导向、政治导向、利益导向和价值导向责任。

二、思想理论建设要承担文化发展的传承创新导向责任

所谓思想理论建设要承担文化发展的传承创新导向责任,就是要通过思想理论建设,明确文化传承创新的方向和任务,引导文化的传承创新活动,促进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对现实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反映能力,还在于其本身的传承创新能力。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通过保留、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推动其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生产活动的展开和延续。从这个意义来说,文化的传承创新过程,其实质是文化内容和形式所承载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气质、信仰体系的传承和再生产过程。这一过程与思想理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一致的。思想理论建设对文化传承创新的导向责任,一方面是通过思想理论自身的传承创新过程来体现,另一方面是通过思想理论的文化育人活动来实现。

在文化的传承创新过程中,作为文化形态的思想理论,自身也处于传承创新过程中。在这样的过程中,思想理论建设承担文化传承创新的导向责任成为可能。任何文化的传承都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任何文化的创新,都是一种精神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思想理论属于文化构成中的精神形态,其自身的传承创新,实质上是文化精神的传承创新。因此,思想理论传承创新的方向和任务,代表着文化传承创新的方向和任务。在我国思想理论的传承创新中,从以传统的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文化到以马克思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文化的传承创新过程,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演进。正是深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承继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又结合中国历史发展的现实需要进行了时代性创新,马克思主义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转化为了体现民族形式的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才在文化的传承创新中,成为主导其他思想文化的理论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思想文化的建设过程,代表了近现代以来我国文化传承创新的方向。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思想理论引领文化前进方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思想理论建设无疑承担和体现了文化发展的传承创新导向责任。

思想理论建设对文化发展的传承创新导向责任,还体现在思想理论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导向责任上。文化育人的过程,本身就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在中国历史传统中,儒家知识分子或“士”历来是中国社会的思想精神文化代表,他们传承、接续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中华民族文化的魂魄,这其中体现了人才培养的鲜明导向和根本任务。随着现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栽体。通过文化育人来体现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成了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在文化育人中,不仅要加强思想理论教育,思想理论教育还应发挥导向作用。对人的培养无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各方面的教育,但无论开展怎样的教育,归根结底都是对人本身的培养。因此,任何价值取向的教育无不涉及“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文化育人也不例外。思想理论教育在解答“用什么文化育人”、“培育具有怎样的道德情操、精神信仰、文化内涵的人”等问题上,负有重要的导向责任。如果说文化发展的过程,就是文化不断人化的过程,就是文化育人的过程,那么体现在一代代人培养过程中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活动,就是对文化传承创新主体的建设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育人的过程与文化传承创新的过程是高度统一的。在这里,思想理论教育对文化育人方向和任务的主导,也体现为对文化发展的传承创新方向和任务的主导。

三、思想理论建设要承担文化发展的政治导向责任

所谓思想理论建设要承担文化发展的政治导向责任,就是要通过思想理论的建设,明确文化发展的政治方向。在文化发展的政治导向里,意识形态的导向最具有代表性。从狭义理解看,社会意识形态特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反映和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需求和意志。是统治阶级巩固和改变一定的社会关系、聚合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向、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工具。任何社会的文化发展,同任何社会的各种发展一样,它必须符合统治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要求,而只有体现统治阶级政治统治要求的文化,也才能获得发展的动力,呈现出发展的态势。

历史的经验一再表明,任何阶级一旦争得统治权力、上升到统治阶级,就总是竭力把反映和代表本阶级的思想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诚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那样,统治阶级还作为社会的思想生产者进行着社会统治,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2]而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正是通过反映和代表本阶级利益的思想、理念、观点的不断生产,统治阶级才得以借助思想统治来规范和引导整个社会的发展走向,建立思想传递的路径,形成思想统治的体系。这就是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过程。显然,思想理论政治导向的形成,同思想观念一样,是在精神产品的生产中形成的,不是自动获得的。思想理论的建设,是与一定的物质关系、政治系统、思想文化条件、社会与人的发展需要等要素相互联系的。思想理论建设的现实图景是:统治阶级利用其所控制的政治系统和思想文化系统,生产、供给、传递符合他们利益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价值标准,形成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思想文化观念生产、分配和供给体系,造成对全社会思想关系的动态掌控态势。思想理论建设正是在这样的生产活动中,被纳入了社会关系生产体系的思想关系生产活动。

毋庸讳言,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往往也就是那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由于实践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使主导意识的形成经常处于变化中。这样一来,任何社会主导意识的建设,就成为社会意识生态中的经常性活动,思想理论建设在这个经常性活动中扮演了并非无足轻重的角色。正是通过或显在的或潜隐的思想理论建设活动,社会的主导意识才能在不断反映社会发展、真正引领时代进步中充满活力。

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方向。这是文化发展的政治导向所在。思想理论建设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承担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政治导向责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努力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道路,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研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科学而深刻地回答“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社会主义道路还通不通”、“共产党执政还行不行”等重大时代课题。如果思想理论建设不能承担这样的政治导向,那么文化建设的其他领域就将难以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政治方向。

实践经验表明,在思想理论建设领域,不是马克思主义占据主导地位,就是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占据主导地位。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就是要牢牢把握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明确文化建设的根本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如果迷失了文化发展繁荣的政治方向,那么文化建设无论取得什么样的成果,都必将远离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的方向。因此,不仅要在思想理论建设领域坚守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还要通过思想理论的建设,为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发展导明政治方向。

四、思想理论建设要承担文化发展的利益导向责任

所谓思想理论建设要承担文化发展的利益导向责任,就是要通过思想理论的建设,明确文化发展的利益方向。思想理论建设要把握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势,为文化利益的实现、维护和发展承担导向责任。在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大致呈现出如下三股趋势: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的主动应变,二是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引进学习,三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发掘与弘扬。思想文化的如是流变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意识的变革,激进的或保守的思想意识、社会心理或理论主张,日益受到社会总体意识的制约。社会心态尽管纷呈杂现,但“去狂热与落后”而实事求是、“去激进与保守”而“与时俱进”,逐步成为主流趋向。同时,多元化文化的交流交锋在所难免,但交融仍然存在困难。总体而言,不能体现文化发展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西方思想文化、中华传统文化,都将被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趋势所拒斥。

面对思想文化的上述变化,思想理论建设不应仅仅局限于只是在文化建设中展现一下政治说教面孔,而应在展现文化导向中明确自己的利益代表性。众所周知,文化利益是同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实现、维护和发展自身利益的战略性力量。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对文化利益的捍卫、发展和享有,实际上是对政治利益的维护、实现和发展。因此,在思想理论建设的文化功能理解上,不能简单地将思想理论建设等同于一种文化熏陶或人文体验过程,或将思想理论建设定位于文化熏陶展开的政治保障。在思想文化变动以及思想文化变动所引起的社会意识变动中,思想理论建设不应流于灌输政治口号或进行所谓渗透政治立场的形式主义活动,而是应在各种思想文化利益观念的确立、思想文化利益取向的选定、思想文化利益理论的建构方面发挥引导作为,即不是满足于对涵盖于思想文化中的社会意识进行所谓政治的、道德的或意识形态的渗透或检审,它应当直接引导和推动思想文化利益品格的塑造,即从对思想文化利益代表性、利益取向和利益立场的捍卫上来体现自己的功能属性和价值定在。从这个意义来说,思想理论建设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中,需要形成新的文化利益观,它在这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思想理论建设的政治本性看,它又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但这种责任的担当和优越性的体现要首先对思想理论建设进行调整,即思想理论建设要改变“蜻蜓点水式”地对各种思想文化的“布点”活动,而应立足于人们对文化生活的新需要,专司文化利益导向和文化利益观的培育和凝聚,以文化利益观的培育和凝聚来引导各种思想文化活动。[3]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的繁荣发展,思想文化逐渐挣脱了对统一性的要求与万众归一的文化价值体系的内在规定性,挣脱了思想理论建设的“当然藩篱”,过去那种思想单纯、判断简单、思维绝对、意识形态控制的单一文化价值观被国家、社会、个体丰富而生动的实践生活所彻底改写。与此同时,转型期带来的个体精神困惑、矛盾和冲突凸显了出来,对思想理论建设提出了新的强烈需要。因此,重塑文化利益观和建构个体的文化精神,成为思想理论建设的新功能。在传统思想理论建设那里,文化观念发展的内在依据是政治性准则,社会成员思想的统一,主要靠的是思想理论建设的政治性内容和手段。而改革开放后,以功利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性文化和以消费主义为特征的世俗主义文化环境则迅速生成。[4]这一方面是对物质利益追求和世俗生活欲望的价值取向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对人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随着文化多元格局的形成,思想理论建设不仅要重塑人们的思想观念,而且要引导人们在多元文化生活中摆脱现代社会困境,诸如物欲陷阱、价值迷茫、精神困惑等,才能形塑现代文化利益观。从这个意义来说,思想理论建设要承担起文化发展的利益导向责任。

五、思想理论建设要承担文化发展的价值导向责任

所谓思想理论建设要承担文化发展的价值导向责任,就是要通过思想理论建设,明确文化发展的价值方向,推动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建设,并以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建设引领和推动文化的发展繁荣。所谓社会主导价值观,就是指在所有价值观及各种价值取向中,对实践过程的所有参与者而言,居于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起价值主导作用的价值观。[5]如果说一个社会不能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那么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观,就不应该是多元的而是一元的。因为一个社会不可能朝着两个或多个价值理想目标推进,它只能朝着一个共同的价值目标奔走,这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价值选择的结果。[6]因此,尽管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是多样化的,但思想理论建设要致力于建设的,是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观,即主导性社会价值观。这种主导性价值观,它必须是一元化的,否则就无法起到主导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理论建设承担着建设社会主导价值观的重任,这也是思想理论建设的本质体现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使然。

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多元化是不争的事实。这一事实表明,社会主导价值观建设,只能在同各种各样的价值观相互交流、交锋、交融中来进行。因此,主导性价值观,既不是天然超越于个体价值观之上的神圣物件,也不是毫无主导能力的“价值观之一”。建设社会主导价值观,就是要立足于最大限度地符合和满足社会成员的利益要求,通过思想理论建设的运作系统,建设体现时代进步要求、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导性价值观,并推动社会主导性价值观的社会化,使这种价值观为不同的利益主体所共享,使其主导地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进而通过思想理论建设,将主导性的价值观逐次推进到不同社会成员中去,扩大主导价值观的社会共享范围,逐步提升社会成员对主导性价值观的共享程度,并使社会主导价值观产生持久的影响力。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利益多元化发展,思想理论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刚性体制被打破了,思想理论的价值主导性,遇到了社会成员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碰撞、比较、竞争和鉴别。经济社会多样化发展呈现了不同利益主体在理想信念、思想文化、道德水准上的层次性、多样性,甚至是差异性和矛盾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导价值观的一元化建设,不再是通过强制性的政治或体制力量,而是要在尊重利益主体价值取向多样化的基础上来重建。经济社会生活的多变引起了思想活动的动态多变。但与此同时,思想活动的多变化又带来了思想认识的复杂化,人们思想活动的反复性、多向性日益突出,主体利益的多变性导致思想认识的多变性。面对这些情况,思想理论建设不仅要为思想活动的多样性发挥引领性、主导性作用,而且要为多样化的思想活动和文化需求提供一个价值基础,这就是要建设一元化的社会主导价值观。通过承担文化需求的价值导向责任和文化发展的价值导向责任,思想理论建设才能在价值观的多样化态势下找准自己的位置,进而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体现出应有的担当。

参考文献

[1]陈秉公.论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与实现“引领”功能的基本方式——兼论六十年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与引领成功经验[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5):1-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9.

自动化导论论文篇(2)

(一)指导时间集中化

指导时间集中化主要表现为毕业论文指导任务在短时期内过于集聚的现象。这一问题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导时间安排过于集中。虽然部分专业将毕业论文的写作安排提前至大四第一学期,但受学生考研、考证及公务员考试影响,毕业论文写作在实际执行中造成压延,真正指导时间仍集中于大四第二学期。二是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扎堆。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寻求指导时存在一个突出的现象,要么是一段时间里没人找指导老师,要么是大家一起都来找指导老师寻求论文指导。而且集中指导的时间特别集中于毕业论文开题前及毕业论文提交前,造成短时间内指导任务急剧加大。

(二)指导形式封闭化

目前,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能结合实际,通过面谈、邮件、QQ、电话等多种途径进行毕业论文指导。尽管这些方式为学生得到毕业论文指导提供了及时、有效、柔性化的现实途径,但这些途径的点对点方式也将论文指导置于封闭环境中,造成论文指导形式的开放性不足。特别是利用邮件、QQ、电话等指导形式,无法让同期毕业生得到更多的论文写作借鉴信息,也不利于论文写作常识性知识的扩散。(四)指导内容重复化指导内容重复化表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同期指导内容重复。在一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受指导形式封闭化的影响,有关毕业论文写作的常识性知识常需要多次教导,甚至一个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指导过的问题又发生在另一个学生身上,造成同一届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内容的重复化。二是跨期指导内容重复。在不同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重复指导问题更为突出。一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时出现的问题,下一届本科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时还是时有发生,几乎每一届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都需要多次重复指导。

二、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现有指导模式忽视写作主动性引导

本科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之所以造成指导任务大量化、指导时间集中化,其原因固然有招生、就业、考研等因素影响,但现有指导模式对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长期规划指导以及非淘汰性竞争压力的缺失,也使得本科生缺乏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长期规划指导的缺失使得本科生难以合理主动安排自己的毕业论文写作计划,造成毕业论文写作进程随大流或严重依赖指导老师的督促。非淘汰性竞争压力的缺失使得本科生常常产生写好写坏一个样,早写晚写一个样的惰性思维,造成毕业论文写作坐等最后时刻的集中突击。

(二)现有指导模式忽视论文写作通识教育

目前,决大部分财经院校对本科生毕业论文都突出强调论文的创新性,使得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多采取一对一的针对性指导。但这并不意味着毕业论文写作不存在共同知识,不需要有关论文写作的通识教育。特别是有关毕业论文的行文方式、逻辑结构、内容展开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知识共性。但从目前毕业论文指导实际来看,部分院校或部分专业的通识指导每届只有一次,甚至是完全缺失。这无疑会使得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只能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加强通识指导,增加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内容与指导工作量。

(三)现有指导模式缺乏互动引导

现有指导模式缺乏互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目前,虽然大多数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注重与本科生间的信息沟通,但传统的教师说教指导模式却使得本科生在与指导教师沟通时产生有“等办法、靠老师、要答案”的心态,完全依赖于指导教师的明确指示。二是缺乏同辈本科生之间的互动学习。目前,本科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时都把精力集中到自己论文的写作上,忽视了同学间论文写作方法及思路的讨论,从而没有机会从其他同学那里汲取论文写作经验与教训。而这不仅从形式上使得毕业论文指导封闭化,而且还会进一步造成指导任务的大量化及指导内容的重复化。

(四)现有指导模式缺乏跨期指导

目前,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大都按届依次展开。因此,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任务也就主要集中于应届毕业生的论文写作上。在这种指导模式下,虽然论文指导与纠正在每一届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以单循环纠偏的方式运行,并使得论文质量得以改善。但如将这种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置于多期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来看,则或多或少有类似单曲循环播放的意味,加剧了指导任务的大量化以及指导内容的重复化。

三、改进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做好毕业论文指导长期规划

一是需要院校引入毕业论文指导的多学年跨度安排。转变大四集中展开毕业论文指导的传统工作模式,联系专业实际,尝试将毕业论文指导安排延展至大三,乃至大二阶段。结合不同时期专业教育计划安排,有针对性地采取先基础后专业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二是努力实现指导教师的早期指导介入。进一步拓展推动本科生的论文导师制,努力从本科生进入大学阶段便开始介入专业基础教育,积极促进从中学 作文写作向专业学术论文写作的转变。

(二)引入非淘汰性竞争压力

一是可以转变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变原有毕业生与指导教师间一对一的单独讨论,逐步实现课程讲解式毕业论文研究进展汇报,同时汇报进行过程中增加毕业论文研究汇报的规范性及严肃性。最终实现以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性监控强化,来保障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及进度。二是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引入教师团队指导模式。教师团队指导形式将进一步增强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外部环境压力,而群体指导的方式有进一步有利于正确把握毕业论文写作的研究导向,提高毕业论文指导的效率。

(三)增加毕业论文写作通识教育指导

一是可以在本科教育课程中增加论文写作通识教育课程,重点结合专业学术论文写作特点,系统讲解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所面临的行文结构、逻辑展开等基础性知识。二是可以有针对性展开毕业论文写作专题讲座,结合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做集中讲解。三是可以安排指导教师针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所出现的具体的、个性化通识问题做小范围集中辅导。

自动化导论论文篇(3)

领导干部普遍认识到思想理论素养的重要性,认可思想理论素养是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素质的灵魂。大家认为,提高理论素养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增长知识,也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人格、增强魅力,而是为了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解决实际工作的能力。绝大多数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基本成熟,并且对自我修养认知度比较高,认为自我修养是提高人格修养的主要途径。领导干部的德才兼备原则中,98.2%的人选择以德为先,说明在领导干部中,大家已经意识到自己品行的重要性。93.9%的领导干部认同职业道德素养是一种自律行为,同时,都能对影响自身人格修养的主要因素进行客观分析。88.9%的领导干部选择生活经历,87.7%的选择社会意识和家庭教育。尽管如此,调查发现,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知识的掌握弱于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需要通过干部向群众传达、宣传并带领群众去贯彻执行,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也需要通过干部向上反映。因此,干部应该具有用马列主义理论分析党的路线、政策并向群众解释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具有将实际工作经验总结概括为理论的能力。但是,调查显示,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分平均回答正确率为74.7%(见图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部分平均回答正确率为87.2%。表明一方面要提高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都是用欧洲文字发表的,翻译后的文字又比较晦涩,而领导干部能读懂原著的并不多,所以影响到领导干部对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理解。60.7%的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基本内容还不是很熟悉,而对马克思主义三大基本内容的把握是领导干部最基本的理论素养。对思想的掌握度较高,对邓小平理论掌握不均衡。“科学发展观是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回答正确率为96.9%;“思想的精髓”回答正确率为95%“;思想是否是本人的思想”回答正确率为91.9%“;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回答正确率为90.2%。这几题考察的都是思想部分,说明领导干部对思想的掌握程度较高。而“什么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谁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两题的正确率比较低,分别是51.5%、78.1%,说明领导干部对邓小平理论掌握不均衡,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邓小平理论的宣传教育。回答“什么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选择答案为思想的占21%,选择答案为“三个代表”思想的占14.2%,错误率达到35.2%(见图3)。说明领导干部对于将邓小平理论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尚不能理解。邓小平理论、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部分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尚有提升空间。一方面,79.3%的领导干部认为自身在提高思想理论素养方面做得一般,甚至还不够。少数领导干部对社会主义存在悲观情绪。如“您对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有12.8%的领导干部持悲观的态度,8.5%的领导干部持无所谓的态度“;您觉得马克思主义是否是真正的科学世界观”,有3.7%的领导干部否认,4.3%无所谓。另一方面,领导干部亟需提高传统文化知识。虽然98.2%的领导干部认为掌握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对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非常重要,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调查正确率仅为62.2%,错误率为28%。

二、影响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的因素

领导干部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可以增强政治敏锐性,更好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可以提高领导水平,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但是,有很多主客观原因会导致领导干部对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素养并非不为,而是不能。领导干部进行理论学习时间较少。32.9%的领导干部经常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65.9%的领导干部偶尔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明领导干部对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党的十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任务。之所以把学习型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建设学习型执政党是建设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的前提和基础。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领导干部担负着党和人民交付的职责,就要不断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兢兢业业做好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从这个角度讲,领导干部学习不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本领大小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才能克服本领恐慌的状况,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领导干部学习方式以被动为主。21.3%的领导干部通过上网学习,36.6%的领导干部通过党校学习,30.5%的领导干部选择通过单位组织学习。由此看出,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主要途径首先是党校,其次是单位组织,再其次上网学习。无论是党校学习还是单位组织学习都是一种被动学习,领导干部应该更多地通过现代化的媒体手段,加强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部分领导干部对思想理论教育内容把握不清。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个人自我修养,等等。但92.6%的领导干部将法律知识教育纳入思想理论教育,72.4%将心理健康教育也归为思想理论教育(见图4)。法律知识水平只能表明领导干部法律素养的高低,并不代表思想理论素养状况。同样,心理健康教育也不是思想理论教育的内容。年龄、学历与思想理论素养呈正相关。江苏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从调查反映的情况看相关度最高的因子是年龄,其次是学历。年龄的增长与正确率呈正相关的关系,年龄越大,正确率越高;文化程度的高低与选择的正确率呈正相关关系,即文化程度越高,选择的正确率越高。领导干部文化程度越高,用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文化程度低,用于学习的时间相对就少。这也从侧面说明,领导干部的文化程度与选择正确率呈正相关的原因。

三、提高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的主要路径

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应有之义。当前,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仍是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领导干部是我国一个非常特殊和重要的群体,提高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要从他们的实际状况出发,遵循一定的规律。发挥党校的理论教育功能。党校是对领导干部进行思想理论培训的重要基地。根据本次调研结果分析,到党校参加学习亦是领导干部提高自身思想理论素养的最佳途径。发挥党校的理论教育功能,当前,要不断地加强党校的师资力量,授课形式多样化,授课方式体现生动性。党校的授课内容应既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还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有裨益。当然,还应包括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知识。党校的授课形式要因材施教,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坚持缺什么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传授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加强自我修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党校学习毕竟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更多情况下,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理论的自觉性。一名合格的党员不仅承认党纲、、交纳党费,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做到在思想上入党,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提高理论素养水平,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主动学习马列主义,最重要的是学习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学习理论上,既反对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又反对把理论僵化的教条主义,并在实践中认真检查自己处事、处人、处己是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精神,自我反省、自我提高。在学习方法上,一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领导干部提高理论修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和水平,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二是要把理论学习同思想意识的修养结合起来。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改造自己、锻炼自己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否则,想真正掌握马列主义理论及其方法是不可能的。同时,加强理论学习反过来可以坚定自己的立场,纯洁自己的思想意识,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形成必备的学习制度与考核制度。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必须用制度约束和促进。建立刚性的学习培训机制和严格的理论素质考评制度,把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评价与干部提职、晋级和评先评优结合起来。一方面,不断完善领导干部的学习培训制度。

自动化导论论文篇(4)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12-

1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情况分析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采取什么样的路径最有效,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多年以来理论界和教育界一直较为关注,并为之进行了艰辛探索,虽取得了较好成果,但还不尽如人意,还存在诸多不足,仍需继续加强和改进。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教育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一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仍存在厌学情绪和冷漠态度。受“告别革命”、“远离崇高”、“不谈政治”、“少说主义”等思潮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兴趣不浓,缺课、逃课、旷课,上课打瞌睡和干其他事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到课率、听课率尚不理想。

二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存在排斥倾向、逆反心理和信任危机。自觉不自觉地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视为“洗脑”,讲空话、大话、套话。大学生中程度不同地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对共产党执政的信任危机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危机,对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西方价值观、人生观、政治观盲目崇拜等现象。

三是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缺乏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照本宣科、看图说话、诠释PPT,知识陈旧、方法简单,缺少逻辑感召力和艺术吸引力。有的年轻教师自己并不相信甚至怀疑所宣传的理论,讲起课来底气不足,缺乏自信,没有说服力。个别教师由于受西方自由化思潮影响,程度不同地存在淡化甚至贬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倾向。

1.2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路径单一,缺乏活力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路径过于单一、呆板,缺乏活力和效率。不仅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课堂效果不佳,而且其他渠道与阵地有的形同虚设,有的根本没有建立起来。如党团活动流于形式,社团组织作用甚微,专业课堂思想教育淡化,人文社会科学教书育人不被重视,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育人功能退化。

1.3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尚未得到全社会的配合与支持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党上下和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才能形成合力,收得良好效果,而现状却不容乐观。从社会大环境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主要是由学校单方面支撑,其效果被社会负面影响和党内的消极腐败现象大打折扣和消解。从学校自身的小环境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支撑,没有得到全校上下左右的配合理解和支持。

1.4 对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路径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和薄弱

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工作,需要科学研究、理论指导、集体攻关、典型调查、总结经验,并将其升华为理论以指导实践。但现实状况是理论界对此研究兴趣不浓、关注不够、研究不力、投入不足、成果不多,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和薄弱。

2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高度重视路径创新与拓展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的路径创新与拓展,最重要的是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单一渠道向多渠道拓展,由学校教育孤军奋战向社会系统工程拓展,在学校和全社会构建全方位、广覆盖、立体化、多渠道、网络状的大学生理论武装系统。

2.1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对大学生理论武装中的主渠道、主课堂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主渠道、主阵地。一方面,高校党委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重视和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从制度上确保党中央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时、学分不减少,必修课地位不改变,投入有保障。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创新,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增强针对性、现实性,提高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和教学效果,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真正起到主渠道、主课堂作用。

2.2 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对大学生理论武装中的教育功能

这些年来,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程度不同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把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知识化、专业化、非意识形态化。二是有的教师在人文社会课程教学中存在盲目崇拜和宣扬西方思想文化倾向。在大学期间,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都或多工少地要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而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大多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意识形态性质。因此,在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学中,要潜移默化地渗透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教育功能和辐射作用,而不能将其非意识形态化。

2.3 充分发挥学校党团活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对大学生理论武装中的辅助作用

学校党团活动主要是党员团员开展组织生活、思想交流和理论学习的重要载体。但这些年来,学生党团活动的政治教育功能、理论学习功能逐渐淡化和弱化,程度不同地存在把党团活动娱乐化、边缘化、放任自流的倾向,有的则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有的则时被冲击,没有保障。高校党委、团委要牢牢抓住学生党团活动这一载体,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和理论学习,充分发挥党团活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辅助作用。为此,一要强化党团活动的政治教育和理论学习功能,加强对党团活动开展理论学习的引导和指导;二要规范党团活动的内容,加强对党团活动的管理,确保学生党团活动的质量和严肃性;三要改进学生党团活动的方法和形式,努力提高学生党团活动理论教育的有效性。

2.4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对大学生理论武装中的自我教育作用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成才的重要载体,不少学生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现在的学生社团活动明显存在重学术、重交际、重娱乐、轻理论学习和理论研讨的倾向。学校要充分利用社团这个载体引导学生加强理论学习与理论研究,主动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占领学生社团这一思想文化阵地,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自我教育作用。为此,一要积极支持和扶植理论性社团,为其选配好指导教师,扎实有效地开展理论学习与理论研究。二要引导其他社团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三要防止自由化思潮侵蚀和占领学生社团这一思想文化阵地,指导和帮助学生社团提高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识别力、抵抗力和免疫力。

2.5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对大学生理论武装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对学生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高校领导要有意识地利用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这一载体去营造崇尚理论、学习理论、钻研理论的浓厚氛围,让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给学生以理论熏陶,从

而引发和培育学生学习研究理论的兴趣。如利用学校的校报、电台、广播站、网站、墙报、宣传橱窗等不拘形式地开展理论宣传教育;经常组织各种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沙龙、专题讲座、学术报告、课题研讨等活动;利用学校的展览馆、陈列室和荣誉室等展示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习活动与研究成果;在校园设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名言警句、名著经典等标牌或雕塑,设置科学家、革命家等名人名家肖像,使其发挥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影响作用。

2.6 充分发挥专家、学者、领导、“关工委”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对大学生理论武装中的引领作用

党政机关领导、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关工委”中的老干部老军人等,有的有领导工作实践经验,有的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理论水平,有的有非凡的人生经历,请他们给学生讲理论、做报告、谈形势,对学生有新鲜感、权威性和吸引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校党委要利用党和国家召开的重要会议、国际国内重大事件、重要纪念日等主动地经常地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老干部、老将军等给学生做报告,既向学生讲革命传统和红色经典,又介绍理论前沿,传播最新理论成果,解答学生的问题与困惑,给学生以正确的理论引导和舆论导向。

2.7 充分发挥媒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对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中的舆论引导和影响作用

党报党刊、电视广播和政府网站等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和内容,大多展示的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具有强烈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是做好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最鲜活的教材。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党报党刊、电视广播和政府网站等媒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和理论教育与熏陶。学校要创造条件做好转播央视央广的新闻节目,并组织学生收听收看,要把党报党刊订到学生班级,为学生读报提供方便,让学生在正确舆论引导下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

2.8 充分发挥电视电影作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对大学生理论武装中的思想感化和艺术熏陶作用

主旋律的电影、电视和政论片等集思想性、娱乐性、艺术性和理论性于一体,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和熏陶的重要载体,用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和熏陶最具感召力、吸引力,也最爱学生欢迎。一方面, 国家要多生产主旋律影视作品,以引领社会,教育国民。另一方面,高校要定期和不定期地给学生播放主旋律电影、电视、政论片等,让学生从中了解更多的红色经典和革命传统,并组织学生谈感想,写体会,开展影评等征文或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受到正确引导和熏陶。

2.9 充分发挥优秀文学作品和政治理论书籍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和对大学生理论武装中的引导和影响作用

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政治理论与励志书籍在理论武装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引导和影响作用。学校应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读好书,多读书,从优秀文学作品和政论书籍中接受理论熏陶和教育。学校应经常在学生中开展读书活动,定期或不定期给学生开出指定阅读书目,在学生中开展写书评、写读后观感等征文与研讨活动。

2.10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对大学生理论武装中的第二课堂作用

社会是大学生的最好课堂,实践是大学生学习、消化、理解理论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充分利用寒暑假、节假日,或分散或相对集中时间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企业、乡村、街道社区、军营等社会大课堂中去体验生活,调查研究、挂职锻炼,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经受锻炼,接受教育,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与认识。

作者简介:

自动化导论论文篇(5)

一、理论的科学性和现实的真实性相统一

理论基础的科学性。 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科学的理论,它不仅对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有指导作用,而且为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实践证明,只有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教育职工群众,武装职工群众,才能提高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同时社会主义企业文化所包涵的企业物质生产过程理论、价值观念、经营宗旨、管理信念等内容,也只有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才能使其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性质。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也必须以这一理论为指导。

二、制度的优越性和实践自觉性相统一

一定社会制度下的文化,必然要反映一定社会制度的基本特性。我国要建设的企业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它与社会主义企业的基本制度、运作机制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具体地表现在与特殊的所有制结构、特殊的物质财富分配、特殊的生产经营目的、特殊的企业责任、特殊的社会环境、特殊的企业领导制度、特殊的人际关系、特殊的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特殊的企业管理性质、特殊的发展动力源泉相关系、相作用。优越的社会制度为企业文化的开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在我国优越的社会制度下开展的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不是个别企业的被迫的个别行为,而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遵循客观规律、有积极效应的自觉而又全面地推进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活动,是制度的优越性与实践的自觉性相统一。

三、主体的集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相统一

“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活动和思想”,职工群众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现代企业文化的主体是企业全体干部和职工,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通过企业文化的作用,将企业成员个体作用力的方向导向一个共同目标,从而发挥群体动力的作用,要让企业的每个员工明白,企业发展的动力是全体职工联合的群体动力,必须树立集体观念,把个人的力量融汇于集体力量之中,使企业职工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奋斗,产生整体效应,推动企业的发展。

四、领导的身体力行与职工群众的积极参与相统一

企业文化理论是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产物,它不是自发形成的,必须经过人的自觉努力才能逐步培育。企业领导是企业文化的第一倡导者、创立者和实践者,由于他们在企业中处于核心地位,总揽全局,在如何发挥企业优势,有效地调动职工积极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企业文化建设由他们亲临其境、切实重视、首先参与,就能使企业的上上下下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这项工作,而且有利于使企业文化建设与工厂的经营管理紧密地结合起来,便于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作为企业领导,不但要懂得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而且还要运用企业文化去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文化的开展需要企业领导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起到带头作用、示范作用。

自动化导论论文篇(6)

关键词:高等学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培养青年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高校教育环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十六大以来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并相继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和工作部署。十七大后,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进行了较大幅度改革,把科学发展观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贯穿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始终。但同时不容否认的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面临着严峻的困境。比如学生学习兴趣低,缺乏学习热情;部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存在误区;教学内容重复泛化,教学方法简单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又掣肘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使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目的。所以需要对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要进行实事求是的深入分析,既考虑学生和教师的主观原因,又考虑社会的客观因素,既考虑教学主体与课题,又考虑教学中介各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这才是科学的态度。以此态度指导教学改革,才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并内化为他们自觉的行动。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是有效开展教学实践的关键

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导,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和指导者。邓小平曾明确指出:“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和谐、活泼地发展,关键在教师。”所以,要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于培养和建设一支坚信马克思主义,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比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献身思想理论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现代社会科学文化知识日新月异,知识创新和更新速度越来越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理论品质在于与时俱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不断调整知识结构,才能从思想上认识上跟上形势,不断提教学水平。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发展着的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也必须具有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客观理性的逻辑思维,坚持不懈的追求真理的精神。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根本,他在认识论中再三强调理论必须回到现时中去指导实践,才能发挥其巨大威力。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都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中,才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的。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的过程。这一历史经验表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主题紧密结合起来,是历史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具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透彻理解,才能把它与当代中国的现实结合起来,尤其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阶段目标结合起来,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富有鲜活的教育意义。

按照邓小平的话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这一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理论与实践的难题。这都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内容,客观上不可能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方面。因此,能否及时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揭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理论本质,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具备较高的基本素质,才能在大学生普遍关注某一问题的时刻,及时为其做出解答,也才可能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在现行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实践中,我们要大力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人进行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提高自身教学和科研水平。加强学术研究,鼓励教师大力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由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全能型”的教师队伍,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良性湖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二、完善更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内容是有效开展教学实践的基础

教材是制约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给“教材”下的定义是:“所谓教材,就是一个有目的的情境在发展过程中所观察的、回忆的、阅读的和谈论的种种事实以及所提出的种种观念”。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杜威是把教材作为活的知识来把握的。这里的“知识”决非死的、静态的知识、现成的知识,而是活的、动态的、生成的知识。这就是说,能够作为“教材”的知识,应该具有及时更新完善的与时俱进的功能。

但在现时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作为其教学知识的教材却存在诸多不足。如教学内容重复泛化。主要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与中学时的思想教育课程衔接性差、重复多。据统计,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学政治课有近1/4的课程是简单重复,学生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空洞的政治说教;教材内容与现实存在一定的不相适应和滞后性,教材编写的特点决定了教材总是相对滞后于社会现实,导致了教材内容与现实存在一定的不相适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从教材和教师口中得不到对现实情况的合理解释,从而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厌倦。

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改革就成了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重要环节和内容。200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这个《意见》最终确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格局,即:在高校四年制本科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四门必修课。并决定举全国之力编写一套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并将其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项目,力争于2006年秋季开学后在全国高校(包括高职高专院校)统一使用。新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和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成果,充分反映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充分反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有针对性地回答了大学生关心的理论问题。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后,根据教育部要求,又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进行了新一轮的修改和补充,及时把十七大相关精神加入教材,反映了教材编写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三、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文化自觉是有效开展教学实践的核心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学术反思的思想结晶,是继“文明冲突论”后又一重大社会理论突破,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今世界文化转型的时代需要。“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费孝通先生在此讲的“自知之明”应该具有两层意思,一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这里的认知不仅仅局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而且包含对外来民族、外来文化的理解、探寻。以便明白在多元文化交叉融合中,本民族文化处于何境地,较之他族文化,我族文化有何特色,在未来发展中该往何去。这是一种兼深度和广度的认知,不是传统意义上个人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忏悔,而是走向自身文化深处、走向其他文化殿堂并筹划和追求民族文化理想的探索历程。二是认知的升华,即把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上升为一种自觉行动的理念,也就是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把自身视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把民族文化视为自身生命的组成部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主客,合二为一。这样,就把保护传统文化作为自身使命,把认知内化为自身信念和行动指南,在新形势、新环境中自觉地去继承它,保护它,弘扬它,甚至不惜用生命去捍卫它。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化自觉,就是要让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自知之明”,即使大学生在认知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及其相关知识的同时,把此认知上升为一种自觉行动的理念,内化为自身行动的指南,自觉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念和准则,主动将之付诸实践,从而表现为一种自觉践行和主动追求的理性态度。

由于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影响,在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取向选择方面,部分大学生在政治信仰、价值观念方面发生了动摇,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对主流文化存在质疑。多数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在一些问题上常常表现出矛盾或多变性,对社会主导价值和信仰抱有更多的“游离”态度。一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认识肤浅、模糊、有疑虑,信心不够。诸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这些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受到扭曲、侵蚀和消磨。有些大学生文化价值观呈现明显的实用性和功利性的特点。有的大学生把参加政治学习,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积极参与学校所组织的各项活动等,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希望通过政治活动和政治参与来锻炼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的发展和要求。

所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之际,在世界多元文化互相冲突和激荡中,在多重世界观和价值取向碰撞与交融下,文化自觉作为当代中华民族应有的、正在增强的新型文化观念,对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是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大学生是传统文化及国家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继承者和捍卫者,是外来文化的借鉴者和批评者。只有培养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自觉意识,才能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具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对于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以及中国应当如何应对这种潮流,就有科学的思考,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对于保持中国先进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立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时代的要求对多元文化进行审视、鉴别和筛选,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意识。这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学改革的核心。

参考文献:

自动化导论论文篇(7)

xx年年全省文化工作在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以来,做了一些具体的工作,现把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突出重点,强化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群文工作能力

为了提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文化的能力,提升和保持群艺馆的品牌形象,增强全馆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我馆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业务创新上狠下功夫,同时建立健全了全体干部职工的学习制度,及时更新业务知识,从而使干部职工的创作能力、组织与辅导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等综合素质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进一步提高创作能力。衡量一个地方的群众文化是否繁荣,其重要的标志为这个地方是否创作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我们要求全馆专业人员加强自身创作,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创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十年来,我馆业务干部在音乐舞蹈创作、美术摄影创作、文学曲艺创作等方面硕果累累,先后创作出了许多弘扬正气、真切感人、喜闻乐见的作品,其中有109件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

进一步提高组织辅导能力。我馆在主办和承办市级文艺活动的同时,积极组织辅导市直各单位和县区的群文活动;xx年来先后为市直、基层和驻衡单位策划、组织、编排和辅导文艺活动万余次,同时加强对老年人的文艺辅导和少儿艺术辅导培训,1995年创办的群众文化艺术学校积极领舞全市艺术培训市场,常年开办各门类艺术培训,每年平均辅导学生xx余人次,并为中央、省市专业艺术院输送大批艺术人才,也为基层培养一批又一批艺术骨干。

进一步提高理论研究能力。群众文化工作既要注重实践,也要重视理论的创新。因而我们注重积累、注重调研,深入研究群众文化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群众文化的新路子,以创新的精神指导实践。

①创办了湖南省第一家市级群众艺术馆网站,全国各地群众艺术馆单独建立网站总共只有10家,通过这个网站,我们加强与全国各地群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总结推介了全市各项文艺活动及工作经验,从而为全市群众文化工作开拓出新的平台和空间;

②设立群文理论研究专栏。在馆办刊物《石鼓文化》、馆网站上开设群文理论专栏,报道我市群众文化活动动态和我馆的一些典型经验,刊登群文理论研究论文,加强馆站群文工作交流,探索群众文化的工作经验;

③认真撰写衡阳文化志群文口部份,探寻群艺馆的发展轨迹,预计年底出书;

④在全国“群星奖”群众文化理论评奖中,我馆颜国强的论文专著《美术作品浅谈》和我馆组织辅导的论文专著《走进书法》、论文《新时期职工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获优秀奖。在全省群众文化理论征文大赛中,我馆业务人员的论文也频频获奖。

二、面向基层,积极开展活动,不断彰显群文工作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