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机械化养护论文

机械化养护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6 16:01:18

机械化养护论文

机械化养护论文篇(1)

关键词:公路养护 机械 应用 发展

公路养护的机械管理已成为后勤保障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提高公路养护的运行效率。本文将对公路养护的机械应用现状及发展策略进行分析与阐述,以提高公路养护机械管理的市场化。

一、公路养护的机械应用现状

1.机械管理体系不健全

由于我国公路养护机械化的不断发展,机械设备的应用趋向于精度高、结构复杂、控制技术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发展方向,若机械设备产生问题,难以凭借以往经验排除故障。但是一些单位的管理思想仍停留在传统阶段,以重视“事后维修”为主,再加上缺乏管理工作人员、管理方法与手段落后、没有科学全面的规章管理制度、或者虽然有制度而没有落实到位等问题,造成机械管理与维修水平的低下。

2.机械维护不当

一些单位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制约,在机械管理方面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养护”的问题,对机械的维修保养认识不足,对必要的养护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在使用机械过程中盲目追求眼前利益,不科学使用机械,没有进行及时的维修保养,造成机械带病作业、零件磨损严重、机械故障频繁发生,减断了机械使用寿命。

3.缺乏专业的机械管理人员

目前,公路养护的机械管理人员普遍专业素质不高、管理水平差,缺少具备专业知识的专职工作人员,再加上养护机械技术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机械品种繁多,给机械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困扰,主要表现为:机械养护、保养不到位,机械业务资料不完整,拖保、漏保现象严重,机械不整洁,单机单车核算账不符实等问题。另外,各单位对机械设备专业人员的培训重视不足,缺乏专业化的机械设备养护、管理培训,造成管理人员、维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始终停滞不前,没有技术水平的创新,就没有公路养护机械水平的提高。

二、公路养护的机械管理发展策略

1.转变观念,加强设备管理

首先,应完善机械设备的管理,建立健全易操作、行之有效的机械管理制度,无论机械来源于单位内部资金购置,还是上级配置费用,都应统一纳入规定管理范围内。包括公路段、公路处、公路站的三级管理中,机械设备也采取统一管理标准。其中三级管理的机械设备帐、物、卡必须三者相符,不仅成立固定资产账目,还应加强机械设备的专业档案,包括机械的出厂技术文件、交接登记、运转情况登记、维修记录、改造技术资料等;其次,提高机械设备的效益考核与单机核算。如有关更换零件、耗费油料、日工作量、月完好率、台班成本及利润核算等,只有采取精细化管理方式,才能更好发挥机械的经济效益,降低机械养护的劳动强度与工作成本,提高公路养护的效率,保证公路养护质量。

2.加强培训,提高管理人员专业素质

公路养护中,机械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与公路养护的质量密切相关,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加强管理人员与操作人员的再教育与专业技术培训,以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与操作水平。应该认识到,一支善保养、会管理、能操作的专业养护职工队伍,能有效促进机械养护的进程。因此,应建立一支专业的养护机械操作队伍,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加强他们对养护机械的意识,并提高对机械操作能力的考核,让机械操作骨干既满足操作、驾驶,又能胜任对机械的保养、维修等多个岗位需求。另外,专业的养护机械操作人员必须提高责任感,并将工作质量、技术水平与个人收入挂钩,落实经济责任。

3.管用结合,确保机械灵活调配

根据当前我国公路养护中施工作业面广泛、工作线路长、站点多、作业量不集中、流动作业等特点,应加强“预防为主、重视保养、视实际情况修理”的原则性,做到因地制宜、因路制宜、因时制宜的开展机械保养计划。根据机械的使用方式,也应重视日常保养,将小毛病、小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在人员数量允许的情况下,每台机械可配备专门维修工,以随时进行检修,及时发现故障并解决,既不影响工作效率,有确保机械在良好状态下工作,杜绝带病作业。通过对公路养护机械的合理使用,根据工作量与工作技术的要求,合理调度机械的养护与工作,避免出现单一作业、大车小拉等浪费现象。另外,根据机械停置、停封的保养要求,应按期进行保养,以降低大修的次数与成本。

参考文献:

[1]汪加军.浅谈公路养护机械化的必要性[J].科技创新导报.2007(29).

[2]王亮、付学迅.试论公路养护机械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第5届鲁粤辽路桥技术论坛.2008,

[3]古丽巴合提.公路养护机械设备维修、维护管理策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6).

机械化养护论文篇(2)

关键词:改革方案;机械制造;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2-01-01

前言: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也影响到国计民生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因此,各国都把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因此,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满足机械加工领域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实践能力,掌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熟练的机械加工设备操作、机械产品工艺编制和自动化机械加工设备维护能力,能熟练进行机械产品售后技术服务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专业社会需求调研分析

1.1市场需求分析

才市场需求信息分析显示,机械制造业是我国当前和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才需求十分旺盛的行业。国家制订的近十年工业发展目标明确指出,要在十年内实现企业普遍采用CAD/CAM技术。在本领域内需要培养适应传统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向高科技、高精度、高质量、高效率发展需要,掌握机械设计制造传统工艺、现代先进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及企业管理等知识和技能,熟悉各种机械加工设备,能够熟练应用机械CAD/CAM技术,并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1.2专业设置的社会背景及行业背景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也影响到国计民生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因此,各国都把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随着机械产品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各大公司都把高新技术注入机械产品的开发中,作为竞争取胜的重要手段。机械制造业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工业体系的重要基础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装备部。机械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与进步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国防实力的提高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提出,中国制造业发展可实行三大战略:第一步,力争2015年总产值成为世界第二大制造国,建成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第二步,2030年总产值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第三步,2050年在制造业的带动下,服务业高度发达,研发设计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2.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2.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适应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行业发展需要、掌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程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技能、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学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能从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类产品的生产、质量检验、计划管理、调试维修和销售服务及机械产品设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本专业培养面向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机械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与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本专业是一个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使学生在具有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机械制造、机电设备的操作、运行、保养、设备的技术改造和维修、安装调试,先进的设备加工,先进工艺、管理与操作的基本能力,掌握运用综合多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艰苦创业、踏实肯干、善于与人合作的精神。

2.2人才培养模式及指导思想

改革机械专业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工学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保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1:1的前提下,前两年以理论教学、校内、外实践教学为主,第三年安排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最终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主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提高技能水平为核心”的教学指导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强化技能培训。根据职业岗位需要与终身学习的需要关系以及扩大专业服务面向,加强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借鉴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从具体国情出发,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创新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结构,实现课程的模块化、综合化,推行“项目教学”,和校企结合模式,力求实现教学与岗位就业零对接。

3. 职业岗位群及人才培养规格

改革机械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为:面向生产一线的机加工工艺员、机加工工装员、生产现场工艺管理、可编程器件设计与调试、质量检测管理、机械产品测试、机电设备维护、机电产品认证、技术支持、产品销售、技术文员和物料采购。职业岗位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及职业资格证书为机加工工艺员、机加工工装员、生产现场工 艺管理、可编程器件设计与调试和质量检测管理,它们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独立承担或作为团队成员承担模具、汽车类机械产品中的零部件工艺开发任务;并进行工艺方案分析,并根据技术经济指标要求确定工艺技术方案;编制包含上述工艺设计资料的技术文件;整理技术文档资料,最终完成工艺方案;根据加工零件进行工装分析;认识加工零件拟采用的工艺流程和工艺文件;掌握装夹方式选用原则;定位元件选择方式;确定出夹紧装置;根据强度优选夹具体;选好对刀引导元件;最后配选出夹具零件;最终完成夹具的制造与加工零件的工装和组织产品的生产、外协加工、组装和品质管理;编制生产工艺文件;组织安排生产人员;能对生产中的出现的严重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对客户的退库品、返修品进行检测、记录并办理入库,进行维修;机械零件生产过程的工艺设计和工艺文件制定,生产工程工艺问题的解决。而人才培养规格则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文化修养、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术和基本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从业人员。

结语:随着社会经济科技行业的快速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及其装备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生产管理及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加快与国际制造业接轨,企业正在迅速走向现代化进程。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也影响到国计民生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因此,发展机械制造业,培养机械制造型人才,对于企业的开发,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余薪萍.现代制造技术创新教育的研究与探讨[A].第二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8

机械化养护论文篇(3)

【关键词】机械设备;管理措施;检查;维护保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机械设备在工业企业广泛应用,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主要任务是正确使用与维护保养机械设备,是由操作工人和专业人员根据机械设备的技术资料及参数要求,依据保养细则对机械设备进行一系列的维护工作,也是机械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

工业企业开展设备定期维护保养,组织进行设备点检、技术监督检测试验和设备巡视检查工作,及时发现设备缺陷和存在的隐患,建立设备缺陷的发现、处理、验收直至事件关闭流程,组织处理设备缺陷,恢复设备性能,做好事件过程记录,做到凡事有据可查。

1、机械设备管理措施

1)建立健全设备点检标准。在建立设备目录的基础上,根据设备特性,按预先制定的技术标准要求,借助于人的感官和检测工具,定点、定标准、定人、定周期、定方法、定量、定作业流程、定点检要求,制定分类设备点检标准,并使其成为进行设备检查的一种管理方法。设备点检要综合利用运行岗位的日常巡回检查、点检员及其它专业人员的定期点检、精密点检、技术诊断和劣化倾向管理、综合性能测试等五个方面的力量和手段,形成保证设备健康运转的五层防护体系,体现对设备全员管理的原则,将具有现代化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人、现代化的仪器装备和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点检人员应熟悉系统、设备特性、设备构造、维护与检修工艺,具备编写、提出定修工程计划、工程预(决)算、材料(备品)计划、设备改进措施和分管设备的一般施工工艺和方案的能力,有一定的协调能力。

2)设备定期轮换、试验和维护。编制设备定期轮换、试验和维护标准时,要规定设备定期轮换、试验的项目、内容、措施和周期,规定设备定期维护的项目、内容、措施和周期。

3)规范设备缺陷管理。负责建立与点检定修制相适应的设备缺陷管理标准,标准中要明确点检员、运行人员、检修人员、安监人员、物资供应管理人员等在缺陷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严格执行设备缺陷从发现、登记、列入定修计划、消缺、验收等各阶段的时限要求。对设备缺陷处理过程进行有效的跟踪和评价。设备缺陷处理完成后,生产负责人、运行人员必须在现场进行验收确认,并组织系统恢复、设备试运再鉴定及恢复运行。

设备缺陷进行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重点缺陷重点处理。

4)排查设备隐患。建立设备状况按月定期普查和隐患排查制。通过组织技术骨干和生产技术负责人巡视、采取便携式仪器测量、技术监督试验结果分析、可靠性指标分析等措施,周期性开展设备健康普查,查找设备隐患,制定整改措施,督促整改,达到拒绝“非停”的目的。

5)挂牌处理设备缺陷。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设备缺陷挂牌处理制度。对于重复出现的设备缺陷、排查出来的重大隐患、或其他技术难度较大的重大缺陷,进行挂牌处理,采取措施、限期完成。主管以上生产负责人要踊跃承担“挂牌”责任。

6)重点设备重点保养。针对暂时不能消除的设备隐患、技术性能下降的设备、或设备薄弱部位,制定“重点保养设备目录”,分别采取缩短巡视、检验周期,提高保养标准等措施,进行重点保养,确保安全稳定。

7)定期开展设备健康分析。结合设备点检结果、缺陷及可靠性指标统计分析及消缺情况等进行设备健康分析,按月进行,评估设备健康状况,实现设备管理提升。

2、机械设备的检查

机械设备检查是及时掌握机械设备技术状况,实行机械设备状态监测维修的有效手段,是维修的基础工作,通过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机械设备隐患,防止突发故障和事故,是保证机械设备正常运转的一项重要工作。

1)日常检查。日常检查是操作工人按规定标准,以五官感觉为主,以机械设备各部位进行技术状况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陷患,采取对策,尽量减少故障停机损失。对重点机械设备,每班或一定时间由操作者按机械设备点检卡逐项进行检查记录。维修人员在巡检时,根据点检卡记录的异常进行及时有效的排除,保证机械设备处于完好工作状态。

2)定期检查。按规定的检查周期,由维修工对机械设备性能进行全面检查和测量,发现问题除当时能调整解决之外,将检查结果认真做好记录,作为日后决策该机械设备维修方案的依据。

3)精度检查。这是对机械设备的几何精度、加工精度及安装水平的测定、分析、调整。此项工作由专职检查员按计划进行,其目的是为确定机械设备的实际精度,为机械设备调整、修理、验收和报废提供参考依据。

对机械设备进行各项检查、准确地记录机械设备的状态信息,能为日后维修提供可靠的依据及维修成本。

3、机械设备保养

机械设备维护保养工作包括:日常维护保养(一保)、机械设备的和定期加油换油、预防性试验、定期调整精度和机械设备的二、三级保养。维护保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机械设备的运作情况、产品的质量及企业的生产效率。

1)日常保养。(1)整齐:工具、工件、附件放置整齐;安全防护用品齐全;线路管道安全完整;(2)清洁:机械设备内外清洁干净;各滑动面、丝杆、齿条、齿轮、手柄手轮无油垢、无损伤;各部位不漏油、漏水,铁屑垃圾清扫干净;(3):定时定量加油换油,油质符合要求,油壶、油枪、油杯齐全;油标、油线、油刮保持清洁,油路畅通;(4)安全:实行定人、定机、凭证操作和交接班制度;熟悉机械设备结构,遵守操作规程,合理使用,精心保养,安全无事故。

2)二、三级保养。该级保养以维修工为主,操作工配合。保养周期可根据机械设备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而定,如金切机械可定为400~600运转小时,停歇时间和保养工时可按机械设备每复杂系数0.5小叶计算。

总之,机械设备管理与维护保养工作与现代企业生产经营和效益密切相关,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是不容忽视的,应引起各级领导及管理部门的重视,尤其是当前企业机械设备不断地更新,高精度、高效率、自动化机械设备日趋增多,更突显出了机械设备管理与维护保养工作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庄国森.浅析机械设备管理与维护保养[J].《才智》,2011年13期

[2]张光学.浅谈机械加工设备的管理和维修[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0年06期

机械化养护论文篇(4)

关键词:机械设备;维护保养;设备管理

中图分类号:TF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5-0070-02

1 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对于企业有重要意义

维护保养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机械设备的寿命。设备一旦投入使用,其技术状态就会发生变化。无论是不可避免的自然损耗,还是意外的人为因素,都会造成设备的松动、腐蚀等状况。这是设备的隐患,如果不提早发现、处理,可能会累积成大的问题,例如,过早磨损,影响生产,甚至造成严重事故。

维护保养做得好能为企业节约成本。设备的维护保养是一种追加的劳动,这种劳动能保证机械设备处于良好的状态,保持设备的完好率及利用率,进而减少故障停机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企业的正常运转。另外,良好的维护保养工作能有效避免出现机械事故的发生,为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最后,有计划性的维护保养能减低设备出现大的故障的几率,提高机械的动力,降低设备对燃料、零件、各种材料的消耗。

2 设备维护保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对于设备的维护保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为了实现更多地经济效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往往是时间紧,任务重。对于需要坚持去做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管理者是能省则省。只要机器设备能运转,我们就忽视了对设备性能的检测,只是一味地使用。在设备能运转时,不断地生产,对于已经出现的“小问题”视而不见,抱有侥幸心理。这样盲目的使用,必然导致设备的性能不断下降,最终问题从小变大,造成超额的维修费用,得不偿失。

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计划性。一些企业虽然意识到设备维护和保养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制定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这就导致了设备保养维护的工作没有明确的责任人。而维修人员因为责任不明导致缺乏责任心,不能尽早发现问题。当设备故障扩大时,双方不是合力解决问题,而是相互推卸责任。这样必然增加设备的运转成本,一方面会导致设备出现大的问题,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会降低机械使用的安全性,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

没有规范使用设备,致使机械设备加速老化。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是直接接触设备的,应该熟悉设备的性能,操作流程和作业方法。但现实情况是,这类专业性要求比较高的人员存在断层。多数涌入企业的新鲜血液是刚毕业的学生,或者是一些毫无经验的人员,他们对机械设备的使用没有经验,甚至没有基本的概念,如果企业没有对他们进行实用性强的前期培训,那么在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必然导致一些不当操作,或者是违章操作,加速设备的磨损、老化。

资金的不足会导致机械设备更新换代慢,加重维护保养的工作量。对于企业来说,更换现有的机械设备需要动用很多的资金,因此,只要设备能够运转,无论状态如何,企业都不会轻易更换。对于已经严重老化的机械设备,定期和不定期的维护保养的工作量会很重,而且难度很大。随着设备故障率的加大,维护成本也会不断加大,企业就不可避免要面临“弃之可惜,用之太贵”的局面,徘徊在换与不换之间。

3 实现有效机械设备的有效的维护保养

提高认识,责任到人。对于企业人员进行设备管理教育,无论是企业的管理者,还是一线的设备操作人员,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同时,在制度上,对设备维护保养的工作进行责任划分,做到“人人有责”。

加强培训,持证上岗。企业对于新进员工必须进行入职前的培训。这些培训应该包括操作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培训。操作技能培训能让员工熟悉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操作流程、注意事项。这些都可以使员工在进入工作岗位时快速适应,不盲目操作。而安全教育培训可以帮助员工建立“安全生产”的理念,使员工形成安全操作的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这样能从源头上很好的控制机械设备事故的发生。企业的培训教育工作要有计划性、有针对性的开展。一方面要编制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操作流程手册,每位现场操作人员人手一册;另一方面,设备操作人员上岗前一定要接受安全生产教育

培训。

制定计划,定期维护保养。对于企业来说,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应该形成定期的计划和不定期的应对流程。设备在正常运行的状态下,只是要求简单地维护和保养,所要求的技术不高,费用也比较低,主要是减少一些零部件的磨损,保证设备运转正常。但是企业往往忽视的也是这部分的保养工作。传统的认识是,没问题就没必要保养,认为这样可以节约成本。但其实这些日常的维护保养工作,是及时发现小问题,避免累积大问题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对于一些大型的进口机械设备,必须进行必要的技术保养,以此消除可能出现的故障隐患。因为一旦出现故障,要修复就需要投入昂贵的人力资金成本,造成更大的费用开支。

建立考核,检查成效。企业制定了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计划后,要保证计划的有效实施,就需要制定配套的逐级考核机制,由管理人员将维护保养计划逐级下达给现场员工,把责任落实到个人头上。要坚持进行每月的巡检制度,对设备的状况进行登记,对其存在的隐患所做的维修同样计入登记表,维护保养人员要在表上签字确认,作为检查和考核的依据。企业应将维护保养工作作为管理人员考核的重要指标。

4 结语

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对于设备的正常、高效使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维护保养工作的必要性,在日常工作中制定并贯彻执行相关的设备管理制度,确保对设备进行有效、及时的维护和保养,尽量减少设备使用过程中故障的出现,降低设备使用成本。

参考文献

[1] 中国设备管理协会主编.设备管理与维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

[2] 林允明.设备管理[M].北京:机械上业出版社.2005.

机械化养护论文篇(5)

【关键词】工程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的需求

1.人才数量需求。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人员的培养培训已被纳入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据人才市场的有关统计印证了这一说法,近年来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技师一直位列无锡市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前三名。

工程机械企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如雨后春笋,每个工程机械企业都少不了维护人才、管理人才。近几年我校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早早被企业预订一空,也反映出工程机械维护人才的紧缺程度。

2.人才质量需求。当前无锡工程机械维修业的技术水平已有整体提高,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大专、本科人才加入,以无锡富力达(徐工)公司为例,该企业对工程机械相关专业科班出身的大学生尤其需要,目前他们只有3名大学生,这些人才在一线维修前沿锻炼1至2年后,多数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但现状依然滞后于新型工程机械带来的对维修技术的要求。

目前,先进的工程机械维修方式已从在工程机械出现了故障后再去维修,向“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的方向转变。此外,工程机械维修从“修旧式”向“换件式”转变。近年来,更出现了工程机械远程诊断技术。因此行业对高技能人才也产生了大量需求,提高了对工程机械修理人员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需求。

二、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对无锡市数十家工程机械检测与维修行业、企业进行了有计划的调研工作,几乎所有企业都希望学校的专业教学能注重实践能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培养,尽量与岗位对接,毕业就能顶岗工作或有一段短暂的工作适应期后就能适应岗位工作;约有75%以上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因为工程机械维修事关驾驶员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利益,所以工程机械维修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确保维修质量的首要因素。工程机械人才在技术等级上有高低之分,但在服务意识、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上基本相同。

综合上述的考虑,我们将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面向工程机械维修服务公司,从事工程机械驾驶、检测、维修、技术服务技能及管理技术工作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1.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目前,制约学校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校企深层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缺乏政府相应的制度和法规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如学生的安全问题,责任重大,一直是学校和企业最头痛的事情。工程机械行业涉及的机器设备、工作环境,安全问题尤为凸现。我国应依据中国国情,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利于推动产学研结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可在制定相关法规时,明文规定先进企业有为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可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对积极参与产学研的企业享受一定的减免税,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可设立“产学研结合基金”等,引导和鼓励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制定和实施“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2.加强学校自身建设。产学研结合是创新性技术和产业的结合,不是中低技术和产业相结合,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该改变重教不重研的观念意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专业研究所,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鼓励教师去著名院校进修学习,具备系统的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操作动手能力,要求教师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积极申请项目课题,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在科研方面,学校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设立科研基金,为教师进行科研创造良好条件,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科研队伍,能够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及进行新产品的研发。

3.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的领导应该高度重视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全过程。第一,企业应该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培养高水平的人才。第二,企业对产学研合作应该制定配套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使产学研合作成为一种良性循环。企业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员工较高的知识技术水平保障了学生能在生产第一线的操作应用得到最有经验、最实际的指导,在操作中学习,能力水平迅速提高。对于工程机械企业,在人才短缺的现状下,更应该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更多高技能创新人才,为企业服务,提升企业等级,实现三赢。

4.提高社会的参与性。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除了政府、学校、企业的合作参与保障外,还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如何,需要社会进行监督和评价。通过社会的评价反馈,改进和完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四、构建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1.课程种类、门数及学时

设置0.5学年的工学结合实习项目,导致其余各类课程总学时大幅减少,如何进行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专业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的重组与优化,成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借鉴其他专业的基本经验,确立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思路为强化专业主干课程及与岗位技能训练密切相关的课程,精简文化课及非专业主干课,以适应课程总学时大幅减少的要求。

工学结合实习项目实施期间开设2-3门非专业主干课程,既体现了工作结合学习、边工作边学习的改革思路,又能有效弥补总课程学时减少过多的不足,更好地促进工、学、教的融合。

根据以上建构思路,形成的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文化(含基本素质教育)课程12门(472学时)、专业基础课程10门(496学时)、专业课程10门(448学时)及实践课程14门(计51周);其中工余学习课程3门,分别为工学结合岗位工艺、驾驶、维修技术等;工学结合实习项目1项(25周、20学分),理论课程总学时为1416学时。

与原先建构的课程体系相比较,文化课程门数减少5门,专业基础课程门数不变,专业课程门数增加1门,理论课程总学时减少144学时。实践课程门数虽然减少1门,但总学时则增加14周,充分体现了高职课程体系注重实践的特色。

2.课程安排原则及顺序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课程安排原则之一是突出文化课程的“普通性”功能定位。文化课程主要功能是服务于培养高职学生必需的文化知识,而为后续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学习的“基础性”服务功能只是在少数课程中才能体现,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将文化课程集中在入学初的学期中。为此提出“伸长文化课教学跨度”的建构思路,将原先过度集中于第1学期内的文化课程伸长为第1-5学期,通过减少第1学期文化课学时,适当安排专业基础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的教学,实现学生入学初就进入专业知识学习及单项技能训练的目标。

课程安排原则之二是工学结合实习课程实施前完成制图测绘、发动机拆装、底盘拆装、电气连线等基本技能训练课程,为工学结合实习奠定必要的基本技能基础。工学结合实习期间开设3门工余结合课程,实现工作结合学习,边工作边学习的教改思路。

课程安排原则之三是必须确保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质量要求。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工程机械底盘构造与维修、工程机械电器构造与维修专用周,这些课程的学时、教学要求、教学质量必须得到充分保障,并且不作为工余学习课程。

3.课程结构形态的变化

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形态为文化课分配的学时数最多、专业基础课次之、专业课则最少,呈“三角”形格局。三类课程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顺序安排。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学时大致相当,呈“目”形格局。课程安排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的顺序安排,文化课、非机类课程在1-5学期内穿插安排。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彻底打破了三段式课程的结构形态,数控技术岗位综合技能培养的核心地位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确立。

五、开发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课程标准及特色教材

1.精品课程建设

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由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教学团队,重点将工程机械操作与维护、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故障排除等核心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课程。

2.开发专业课程及课程标准

根据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学包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培育为中心,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和国内外工程机械企业技术服务资格标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建设课程标准,实现课程建设目标。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课程性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实施方法建议、评价标准、老师与教材要求、学习方法要求、课程资源等。

3.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建设

配合工学包教学方案的实施,完成6个工学包内各门课程的教材建设。加强校本教材和工学结合教材建设工作,重点完成《工程机械电气系统检修》、《工程机械管理》等特色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形式上体现融纸质、电子、网络的特色,内容上注入相关故障案例,体现“源于生产任务”特色。其中,纸质教材图文并茂包括理论教材、学习指导、实训指导书等;媒体化电子教材包括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相关数据素材库等。

4.以工程机械设备等为载体设计工学单元的学习情境

将美国康明斯公司、中国徐工股份公司等企业先进的培训理念、培训资料、培训模式、教学方式引入工学单元教学中,贯穿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创新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教学体系,制定一套完整、合理、有效的工学结合教学方案。以压路机、装载机、挖掘机和推土机等设备、故障现象或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设备操作流程、故障检测、修理过程、工程任务等工作过程为主线,结合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设计各工学单元的学习情境。

六、教学质量体系建设

1.校内监控

注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师质量的监控。教学过程的监控又是整个校内监控系统的重点,主要由教学检查、教学评估、教学督导组成。对此采取如下措施: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完善教学检查制度,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完善督促制度,完善实习生管理和考核制度,加入企业对实习生考核的评价份量。通过建立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对过程管理严格化,从而形成可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2.校外监控

由于本专业实行“产学研一体化”才培养模式,因此加强“校外”的教学监控很有必要。主要是加强校企双方的沟通,明确并落实双方管理职责。学校要求实习带队教师进行各个环节的监控管理及技术答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通过网络或电话定期进行论文指导,班主任定期探访,学校相关领导要不定期督查。

参考文献:

[1]普林林.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07.

机械化养护论文篇(6)

关键词 大型养路机械;国产化;技术引进;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U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8-0050-02

0 引言

随着列车长时间的运行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下,使得铁路线路发生形变,甚至有很大程度的损害。为了保证列车平稳、快速、安全的运行,让跌路线路的寿命变得更加久远,就要做好线路的维修和养护工作,让铁路线路能够正常的使用。在列车刚引入我国时,铁路养护只能通过人力养护,这样做的缺点是工作效率低,作业质量不高,劳动强度大。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的铁路事业也得到的飞速的发展,铁路养护不再依靠人力养护,而是通过使用小型机械开始养护。小型机械的工作效率高,作业质量高,大大减轻了养护工人的劳动强度。为了更好的保障铁路线路的正常使用,铁路机构设立了养路工区和机械化工区,开始使用小型养路机械。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开始越来越依靠铁路运输,导致我国的铁路运输密度增大。使得铁路线路的养护工作也变得越来越繁忙。一些非标准自制设备和小型养路机械的修理手段已经无法保障铁路线路的正常维修。与此同时,日益现代化的轨道结构也不能适应养路机械的轨道结构。在种种的不利因素下,我国的铁路养护不得不转向大型机械化。

1 我国铁路大型养路机械发展历程

80年代初期,我国铁路线路养护逐渐进入发展阶段,小型养路机械的使用已经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铁路线路的养护维修。于是鉴于这种落后的情况,人们对发展养路机械化工作在观念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养路机械化的技术支撑是铁路高速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养路机械化必须有更好的技术支持; 养路机械化设备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高科技的养路机械更需要合理的维护等。由于以上这些认识为养路机械化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因为这些翻天覆地的观念变化使得铁路部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进行了大规模的、意义深远的铁路改革。铁道部通过认真的论证和考察,大胆的提出了研发大型机械,跨越中型机械的思路,在繁忙线路方面也达成了露天工作的共鸣。于是在铁路线路建成初期,我国铁路部引进了国际顶级的大型养路机械产品及其制造技术,这一先进技术也被由北京二七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组成大型养路机械联合机构所掌握,并且开始投入生产。与此同时,铁道部确立了大型养路机械的创新思路,采取“高科技引进—吸收、消化—国产化—生产、创新”的方针。自从我国引入大型养路机械以来,铁路线路养护工作已经发生革命性的改变,维修体制也已经变得更加完善。在保障铁路的正常的运营下,铁路线路养护的效率和质量也得到极大的提高。在铁路线路养护的施工中,维修事故也明显的减少了。大型养路机械设备的引入为我国的铁路事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也正是由于大型养路机械的引入,使得我的大型养路机械事业以不可阻挡之势飞速的向更好的方面发展。随着大型养路机械的种类增加和铁路线路养护对大型机械的过度依赖,使得铁道部不得不将大型养路机械的使用人员队伍迅速壮大[1]。

2 我国大型养路机械的发展前景

大型养路机械的使用,解决了我国铁路依靠人工养护的难题,它还保质保量的完成了铁路线路的养护工作,提高了线路维修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尤其是通过20多年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大型养路机械已经发展到了很大的规模,铁路线路的养护水平也即将达到先进水准。现在,与国外的铁路事业相比较,我国的大型养路机械数量最多,所要保养得线路也是最长的。事实证明,大型养路机械的引入大大确保了线路质量的稳固和列车的安全运行。大型养路机械是高速铁路运输安全的必要选择。回想我国大型养路机械的发展历史,从刚开始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拥有量最多,大型养路机械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接下来的发展思路,就应该抓住“从大到强”的思想,迅速发展我国的铁路事业。重点应把握以下四方面:

1)养护装备的功能多样化。现在,为了能够满足不同病害和不同线路的处理需求,我国已拥有清筛、捣固、配砟、稳定、物料运输、机械换枕、钢轨打磨、线路铣磨等大型养路机械养护系列装备。由于高铁时代的到来,列车运行的速度的逐渐提高,这将会对钢轨平顺的精度和线路质量的要求更高。为此,想要更好的发展机械养路。首先要做到机械类的种类完整。由于在其他线路大型机械养护和隧道、道岔、桥梁等特殊线路养护困难地段未涉及领域,我国还缺少经验。所以,我们要在现有的大型机械装备的基础上开发相关设备,不断创新以解决大型养路机械相对薄弱的难题。为了满足更高规格的要求,还应加快研发客运专线维修养护产品和高速铁路维修养护产品,在更高的水平上发展我国的大型养路机械。其次是做好机械设备的升级换代工作。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前提下,配合我国铁路线路的具体情况,对先进技术加以升级,使之更好的适应我国铁路运输特点。还应该改变目前大量人工参与铁路线路养护的局面,通过开发大配套设备,以解决人力成本的日益增加问题,使各项施工的自动化程度有所提高[2];

2)制造技术国产化。如今的大型养路机械制造都以实现国产化,虽然国产装备已经占领了我国大型机械的半壁江山业,但是真正的核心技术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存在于国产中。在引入大型养路机械的思路上,应该坚持先引进,后创新的方针,在了解国外顶级技术的同时,使自身的核心技术更加完善。在提高国内厂家的开发能力方面,应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对北京二七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宝鸡南车时代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襄樊金鹰轨道车辆有限责任公司、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养路机械制造企业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指导力度,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性能,使大型养路机械的国产化率不断提升,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的开发,促使国产大型养路机械向更高水平,更尖端的方向发展;

3)设备检修专业化。大型养路机械在铁路修护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传统人工养护无法比拟的。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大型养路机械的使用并非我们想象那样完美。有时一个部件的损坏就会使整个机械不能工作,造成人力物力的损失。所以,要在在设备保障上探索“轮修、厂修”科学的检修模式,利用检修基地,提高检修水平和检修质量,使设备故障周期更长,通过设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案,以减少事故的发生数量、使大型养路机械的优势最大化;

4)运用组织高效化。大型养路机械的使用存在着非常大的困难,在使用过程中要有一定的准备时间和撤出时间,这样就导致真正的工作时间比较短,造成了大型养路机械运用多的浪费。所以,我们就要使大型养路机械既不干扰运输还要更好的服务运输。首先,要优化大型养路机械的作业流程。挖掘大型养路机械的潜力,结合不同病害类型和不同线路等级,采用大中小型、高中低端养路机械相互搭配使用,让养路机械更合理的使用。其次,大型养路机械运用在时间上给予充足,减少反复准备浪费的时间,使得大型养路机械的使用效率最大化。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大型养路机械最大程度的为铁路事业做贡献[3]。

3 养路机械发展前景展望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型养路机械已经具有非常大的规模,养护水平也已接近世界的顶级水准。现在,国产大型养路机械设备已经占取我国大型养路机械总量的90%。在接下来的数年里,养路机械市场将呈现如下特点:1)与高速铁路有关的养路机械将存有非常大的需求量;2)现在常用的养路机械机型需求将明显减少;3)大中小型、高中低端养路机械将趋向合理化;4)桥梁、隧道、道岔相关养路机械将会有一定的需求。自从中国引入大型养路机械以来,大大减少了工人维修的劳动量,解决了靠人工养护铁路线路的困难问题。大型养路机械的使用即保证了列车的正常运行,又保证了行车安全。大型养路机械已成为提高既有线路效能,确保线路质量,保证重载、大密度铁路、高速运输不可或缺的现代化设备,大大地推动了我国铁路事业的进步,为铁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4]。

4 结论

大型养路机械的引入已悄然20多年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经过不断的创新与探索,大型养路机械迅速发展壮大,成为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型养路机械的广泛运用,不仅提升了铁路线路维修作业的质量,还终结了我国铁路线路依靠人工养护的历史。大大提升了列车的运行速度,解决了施工与运输的矛盾,使列车更快速,更安全的运行。更尖端的技术引进,将大大促进大型养路机械事业的飞速发展,为铁路技术现代化装备贡献巨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冯娜娜,张思婉.我国铁路线路大型养路机械的现状与发展[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2]赵文芳.铁路大型养路机械的发展历程及展望[J].中国跌路;2012(11).

机械化养护论文篇(7)

关键词:路桥养护 管理体系 专业技能 材料 机械 设备 制度

中图分类号:S7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b)-0092-02

作为路桥养护管理人员应该针对当前养护工作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找出最为合理的解决办法,进而最终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其养护的水平和实效性,保障道路桥梁后期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实际的路桥养护管理特别应该重点针对道路桥梁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通过结合理论、结合实际找到有助于今后我国道路桥梁工程项目养护管理工作提升水平的措施和方法。

1 加强路桥养护工作管理的必要性

无论是从实践得出的直接经验,还是从管理体系的职能分析,我们都能够得出加强路桥养护管理工作可以切实提升养护工作的质量,进而加强对路桥养护时间的控制,最终会使路桥养护管理工作的积极价值和专业功能得到进一步保障,有效地避免了路桥养护过程中低效率、高浪费、高成本等问题的产生,有效地提升了路桥养护工作的实效性、科学性。

2 路桥养护工作中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路桥养护工作的管理体系不完整

路桥养护工作的管理体系不完整体现在管理机制落后和管理制度缺失两个主要方面,实际的管理工作难于覆盖路桥养护的环节和重点,出现过于强化管理的强制性,不尊重路桥养护工作的实际,使路桥养护管理成为约束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桎梏,不能适应路桥养护工作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同时路桥养护管理在制度上存在时效性不足,管理重点分散的具体问题,不但造成管理体系的漏洞和缺失,而且还会造成管理工作难于落实的困难,出现管理路桥养护工作的力度和有效性恶性循环式的下降。

2.2 路桥养护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低下

当前路桥养护管理人员构成与来源情况非常复杂,不具备管理路桥养护工作素质和能力的人员充斥着路桥养护管理队伍,而且在既有的路桥养护管理人员中也存在技能陈旧、专业素养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等实际问题,导致在管理路桥养护工作中出现重点不明确、内容不合理、核心把握不牢等现象的出现,在管理上构成了人才、技能、素质的缺憾和漏洞。

2.3 路桥养护工作中材料和机械管理不良

材料和机械是路桥养护管理工作的主要工作目标,传统路桥养护管理中存在对材料和机械的不完整、不系统、不科学的管理缺陷和漏洞,这将会导致材料浪费、物资损失和设备闲置,出现路桥养护工作不具备管理上的高效性,也失去了路桥养护工作的基本意义和价值,甚至会给路桥事业发展带来制约和迟滞影响。此外,路桥养护材料和机械管理还存在责任落实不明确的实际问题,难以确保材料在路桥养护工作高效率的使用,也难以确保机械设备在路桥养护工作的安全稳定运行,出现了对路桥养护工作的延误和影响。

3 加强路桥养护管理工作的措施和对策

3.1 完善路桥养护工作的管理体系

当前要将完善路桥养护管理的重点放在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上,特别要重视管理体制建设和管理制度完善工作。一方面,管理体系建设要结合路桥养护工作的实际,尊重路桥养护工作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基本需要和发展需求,顺应市场经济和路桥养护工作实际的基本特点,使路桥养护管理机制得到持续性优化和系统性调整。另一方面,要采用积极的方式进行路桥养护管理制度建设,要以提升路桥养护管理的时效性为切入点,将管理路桥养护的工作重点放在具体问题的处理和解决上,不断弥补和优化路桥养护管理体系的漏洞和缺失,提升管理路桥养护工作的有效性,进而提升管理路桥养护的力度和刚性。

3.2 提升路桥养护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

科学的路桥B护管理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专业人才和专业化的管理工作作为前提,这就需要我们进行人员的技能发展、专业成长和水平提升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工作,通过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有效地把握管理路桥养护的重点,明确管理路桥养护工作的内容,突出路桥养护管理的重点,使路桥养护的管理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及时调整路桥养护工作的结构、内容和环节,进一步促进路桥养护工作的优化,在有效提升管理专业水平的前提下,打造路桥养护工作的管理人才、专业方面的基础。

3.3 加强路桥养护材料和机械设备的管理

材料和机械设备是路桥养护工作的物质基础和工程基础,提升路桥养护工作管理的质量,其中最为代表性的标志就是提升路桥养护材料和设备的管理水平。特别在路桥养护的关键阶段、重点工程中管理工作更应该向路桥养护的核心要素倾斜,实现材料和机械设备的科学管理,确保材料和设备的有序使用,建立起材料和机械管理的高效性运行机制,激发材料、物资、设备最大的资源价值和应用价值,为路桥养护工作的效率提升和质量提高夯实管理体系的基础。此外,要在强化路桥养护管理工作的同时,落实材料和设备的管理责任,确保材料使用效率和机械运行性能,通过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完整的责任系统可确保材料和设备发挥出最佳的时效性和功能性。

4 结语

路桥养护工作需要科学、系统、坚实的管理工作作为保障,而管理路桥养护工作又是体现公路社会价值和产业功能的重要保障,因此,要站在经济和发展的高度审视如何加强路桥养护管理工作。要从路桥养护工作的实际出发,结合不足和问题的全面分析,以具体的问题处理作为突破口,形成强化管理路桥养护工作的节点,以一个个节点的有效重构和有机链接建立起完整、有效的管理路桥养护工作体系和机制。

参考文献

[1] 漆栋.论述公路路桥施工管理、养护及加固维修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9(21):189.

[2] 杨庆利.路桥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1,18(9):162-163.

[3] 董莉红.路桥养护管理的现状及质量控制措施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4(33):23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