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主题教学论文

主题教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6 16:01:22

主题教学论文

主题教学论文篇(1)

在面对不同的学生之时,应该标准也不要完全一致,发现他们的特质且去发挥才是更为重要的。在学院素描教学中,低年级的这个阶段的练习目标首先应该是引导学生学习和认识素描里的种种方法、技巧、风格相互间的联系,区别以及形成原因。技能上的训练仅能增强学生对素描的感性认识,而对素描的理性认识有多高则决定了学生以后的专业技能或者说艺术素养。没有理论上的指导,技能就是无方向的。素描作为绘画里的一支,本身涵盖的内容就极其丰富,绝非工具那么简单。学生学习的也绝非仅为技能。在教学中,除了实践训练,结合图片,画史资料讲解相应的素描理论,通过更直观的方式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素描知识,加深对素描的认识和理解,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与此同时教学再铺以技术训练,长期作业和短期作业相互交换进行。画室写生为主要形式。教学目标应集中在透视、明暗、比例、构图等比较纯粹的技术法则上。讲究心到手到。这样才可以避免学生在将来创作上由于技术上的亏欠而损伤表达这一遗憾的。

在后期素描教学中,应引入抽象意识和主题绘画意识。先谈抽象意识问题。传统心理学认为:抽象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加工活动,以具体的感性材料为基础,从中间抽取出一种模式,然后分离掉感性材料。这样认知的结果是将抽象和具象变成了两个截然不同或者相反的东西。而当代视觉理论反对了这一观点:“当观察者的眼睛具有注视能力时,当他的心灵有了足够警惕性和使精力高度集中的能力时,就已经有了抽象能力。”还有“艺术活动是理性活动的一种形式,其中知觉与思维错综交织,结为一体”。由此可看出,只有做了充分准备的视知觉活动才能使事物中的抽象成分得以显现。在艺术史上,那些对对象抽象因素更重视的画家往往具有更强的造型意识和构图组织能力。例如毕加索、莫兰迪、莫迪尼阿尼。而这些恰恰又是艺术家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发现具象事物中的抽象因素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在素描教学中,常常过多的在“再现”,“还原”等问题上投入了太多精力。这样的结果只会进一步削弱学生本已薄弱的艺术素养和视觉理解力。在素描教学中,引入对具体物提炼出抽象形式的转换很有必要,这个可以是一种专门性训练。原来的教学中进行的单元练习一般只涉及内容多少,难度大小等问题,例如一只手,一双眼,三个不同角度的头等等。而在这里讲的抽象转换练习可以从平面形,直觉,负空间,线性结构等方面入手。在教学中加入这样的引导,会使学生对点,线,面的相互关系或组合便会有自觉注意。如此,构图不会再盲目,画面不会再失序。但对对象的提炼应建立在对生活与视觉基础上的有感而发,若不如此,容易陷入空洞表达和不知所云。这个联系实际上是把素描教学的基础性变得更为本质,与综合性训练互为补充,相互调节,更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最后来谈一谈素描教学中引入主题性的问题。在艺术史中,主题性绘画一直占有一席之地,这一点在各国的绘画史中不难看到。“主题性”绘画不仅仅是指革命或历史类等重大题材,它也是包括具有叙事性、情节性的绘画,同时对中国与城市发生的重大变化应有艺术角度的切入与反映。相对于现代主义对于个人内心精神状态的关注与精英主义的形式化的“无主题变奏”,现在的主题性绘画作为一种客观性绘画,是指艺术不应放弃它所具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社会评价功能。

素描不仅仅是艺术的工具,应是通过各种方式去感悟形象世界,从中创造出新视觉形象的艺术。其自身具备独立性。在绘画专业高年级的素描课程中,可以把主题绘画这一形式引入到教学中来。通过前面阶段的基础能力与抽象意识的训练,学生一般均具有以独特的视角来传达鲜明的艺术感受等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视角从画室内,书本里,理论中转入到生活中,日常所见所闻里来。教学内容除了研究视觉与心理的对应关系以及视觉与绘画形式的对应关系外,也运用素描的方式,找到切合当下时代的问题用视觉化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的目的一是通过运用造型形式规律优化个人的艺术表达;二来在大的命题和教师提示下,学生们各自发挥主观能动性,举一反三,由此激发出他们对个人,他者的生存环境;对历史;对世界宏观问题的思考能力以形成艺术家应有的人文关怀立场。课程实现方式为文字与绘画同行,即每个主题应有相应的文字描述配合,评判标准以文字加绘画综合而定。绘画部分由任课教师把关质量,力求最后的画面并非简单、直白的图像解说,而是用艺术的形式、朴素的语言、审美地评价来阐释主题;文字部分以毕业论文格式和要求实现,字数控制为两千字以内。如上所述,这次课程也可以用做四年级毕业创作及论文的前奏。作为教育来说,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全面,系统,科学,素描教学理当如此。素描绝非单一技能传授,教学中不进行理论上的探究与引导,事倍功半,也不合时宜。基础教学中存在的偏颇来自于我们自身对素描教学或者艺术教育认识的不全面,因此,需要我们大家来认真对待且做出努力。

作者:邓涵

主题教学论文篇(2)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

 杉树湾小学校  肖杰 

   自2011年2月24日,我校参加特色学校创建培训会就明确了我校的办学特色——“自立”教育,我们学校在肖爱国校长的积极带领下,各个环节都在努力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最突出的当属我们学校做的比较好的住校生工作,而我们的住校生工作作为学校管理的一部分,也在积极的响应学校的管理,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师的特长,努力做到学生的自主管理。下面谈谈我们学校在学生自主管理方面做到的实际。

 一、统一思想,更新管理理念

1、改变班主任的传统管理理念

传统的班级管理片面强调班主任的管理主体作用,忽视了学生既是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的这一客观事实。班主任在管理中,事无巨细,事必亲躬,不愿也不敢让学生自己去做,自己去管理,眼睛一睁,忙到熄灯,既苦了自己,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因此,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成长,实行学生自主管理,是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措施。让我们的住校小学生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转变学生思想观念

学生自主管理,单靠班主任或几个学生干部的努力,是绝对做不好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动员全体学生参与班级日常事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思想素质参差不齐。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明哲保身,“两耳不闻身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绩不好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又不是学生干部,管好自己就好,班级的事情就变成了班主任的事。因此,就有必要进一步统一学生思想,让全体学生明白自主管理的意义。

我们多次利用主题班会的形式,组织讨论学校“自立教育”的活动开展,明确实施学生“自主管理”是“自立教育”的一个方面,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真正落实为学生健康成长负责的有效途径,自主管理是锻炼学生自主意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不是撒手不管,从而打消学生的疑虑。

3、转变家长思想观念

刚开始实施特色学校“自立教育”的时候,有些家长表示不理解,认为管理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学生只要能将书读好就可以了。我们利用电话家访和家长会,征求家长意见,获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使家长也成为学生自主管理不可或缺的力量。

二、开展自主管理和特长培养活动

学校利用下午放晚学后,对学生进行自主管理的能力培训,如教会学生叠被子、学会洗衣服、洗头、扫地、收拾自己的生活用品,并开展相应方面的比赛。让学生管理上真正意义上能够自主。

我校在利用晚自习开展特长培养,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星期

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能力项目

情感疏导

书法训练

美育培养

棋艺对练

主题教学论文篇(3)

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写作规程

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是教学计划中重要的、综合性的教学环节,是教学活动的继续、深化、补充和检验。为加强对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及答辩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一、目的和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和答辩是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必须进行的综合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的学科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全面检验,培养和训练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2、加强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及答辩工作的管理,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各教学管理部门要明确职责,加强指导。学校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全面负责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和答辩工作,教务处统一部署、组织与协调有关工作,各系系主任负责本系各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和答辩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各系要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成立毕业生论文(设计)写作和答辩指导组,由系主任担任组长,成员由指导教师、毕业班班主任等人员组成。

3、各系要按照各专业培养目标分专业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和答辩的安排意见包括系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和答辩指导组成员、指导教师名单、毕业论文写作及答辩工作安排、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目录及对学生选题、写作和答辩的基本要求、步骤等内容,在第七学期发给本科毕业生,并报教务处备案。

4、论文必须提出和解决在本专业内的某一问题,观点要正确,方法要得当,推理合乎逻辑。

5、对外语系学生的论文写作,要求学生使用本专业的语言文字规范进行表述。

二、指导教师

1、指导教师由各系确定。各系要选择工作认真、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2、讲师以上(含讲师)的教师都有义务参加论文指导工作。

3、为确保质量,每位指导教师一般指导5名学生左右。

4、如因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需要,或者本专业的指导力量不足,可以跨专业(系)聘请具有讲师以上(含讲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进行指导。在校内跨专业(系)聘请,须经有关系主任批准,并报教务处备案;校外聘请须经学校教务处同意后,由分管教院校长批准。

5、指导教师的职责:

(1)指导学生选题,对学生提出写作论文的明确要求;

(2)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题目,介绍参考书目,指导查阅资料的方法;

(3)指导学生拟出论文提纲,帮助制定论文撰写计划;

(4)检查学生论文(设计)进展情况;

(5)在学生撰写论文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指导,帮助解决难题;

(6)审阅论文(设计)初稿,指出不足之处,指导学生进行修改,写好正稿;

(7)对论文写出评语,评定成绩。

(8)参加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6、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论文撰写时,不得包办代替,要指导学生独立进行完成;不得放任自流,要严格要求学生,具体指导,认真负责。

三、写作规程

(一)选题

1、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内容应满足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能受到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各专业可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选择体现本专业特点、符合本专业发展动态、能促使学生受到全面训练的题目。

2、毕业论文的选题要由各系组织有关教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出,要尽可能覆盖专业主干课程。其范围大小和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认真讨论筛选后,予以公布。各系在公布题目时要求采取适当方式指定教师对学生进行选题指导。各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数量应不少于毕业学生人数的1/2。

3、选题应以本专业为主,对所学课程内容范围内的题目都可以选做,也可以选做教育学、心理学、中学教材法、中学教育和教学研究等教育专业方面的题目。

4、全校各专业均不选用文艺创作的题目和翻译题目;理科系也不选一般性的习题解之类的题目。

5、学生选定题目后,一般不得随意更改,个别确有特殊原因需要改换选题者,须向指导教师说明理由,报系主任批准后,方可改变。学生原则上不得跨学科、跨专业自选题目。

6、一般不准两个或几个人合写一个题目。如有需要两人以上合写一个题目时,须由指导教师提出,经系领导批准,而且要分工合作,每人都得执笔。

7、根据学生的选题方向和指导教师的实际情况,有条件的可进行双向选择。若论文选题较集中,或某个方向的指导教师缺乏,可动员学生重新选题,最终由系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和答辩指导组统一协调安排指导教师。

8、学生拟定毕业论文题目后,要填写选题报告,指导教师审查签字、系主任审查后可进入开题阶段。

(二)开题

1、学生在根据选定的论文题目,广泛查阅资料或进行必要的调查、实验而取得所需材料和数据后;应对取得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提炼和综合;对论文涉及的课题研究现状、课题研究意义作好充分的论证;提出拟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研究的方法和步骤以及预期结果;编制论文提纲;填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征求指导老师的意见。

2、指导教师在审核论文提纲及相关准备材料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后;应明确提出同意开题的意见或暂缓开题的意见;经系主任审核,由系办公室在《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上盖章;学生方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始进入论文的撰写阶段。

(三)撰写

1、体例

(1)一般按科研论文体例撰写,即“篇名—作者姓名及系专业、级、班、学号—中文摘要(100—200字)—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的顺序写作。

(2)随文须附英文题、英文摘要(100—200字)。

(3)论文文辞力求精炼,文科5000字左右,理科因涉及实验及定理推导,以3000字为宜。为便于编排和存档,学校统一发毕业论文封面,以B5纸打印。要求使用规范的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的使用要遵守GB/T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数字使用应执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简化字使用应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的为准。

(4)注释(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性说明)置于当页地脚或正文后。序号用①、②、③等形式标示。参考文献附于全篇正文后,序号用[1],[2]、[3]等形式标示,参考文献需注明具体出处的,应在序号后加圆括号或标注页码或章节篇名。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要齐全,其著录格式如下: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c.论文集中的摘引文献:[序号]摘引文献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文献起止页码。

d.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日期(版次)。

2、撰写、修改

根据各系评议小组通过的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学生可以进入撰写阶段。

(1)撰写、修改阶段要突出论文的创新性 、科学性和规范性,论点要正确,论据要有力,推导要符合逻辑。

(2)学生完成初稿后要虚心听取指导教师的修改意见,反复修改,征得指导教师同意后定稿。

(3)初步定稿的论文经指导教师签字同意后,可以打印,学生进入毕业论文的结题答辩准备阶段。

(四)结题

1、各系要成立由专业教师组成的评议小组,对论文进行评议。

2、各系专业教研室负责本学科毕业论文的初评,并负责提出初评的意见。评议时,应先由撰写论文学生宣读论文,然后进行评议。

3、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论文质量,并参考其写作过程和小组评议情况,认真写出对论文的评语,向系评议小组汇报,由系评议小组最终评定成绩。也可采取以系为单位集中进行论文答辩的形式进行评定。除以上两种评定方法外,各系亦可根据本系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成绩评定方式。

4、由学生个人提出申请,并填写《毕业论文结题报告》,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系评议小组审核同意后,报系办公室归档。

(五)答辩

1、对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要严格把关。各系要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成立系毕业论文(设计)答辩领导组,设主席1名,委员5—7人,秘书1名(负责答辩会议的记录工作):按专业成立若干个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其中至少要有一名教授或副教授参加,并主持答辩小组的工作。各系须于每年答辩前将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和各专业答辩小组的组成及工作安排情况报教务处。

2、所有本科毕业生均须参加答辩。答辩顺序采取抽签的办法随机排定。无故不参加答辩者,以旷考论,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以不及格计。

3、答辩主要考核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观点正确与否,内容的新颖程度及论述的严谨程序,同时也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和应变能力等。答辩时,所质询的内容应为论文中的关键问题和与论题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等。

4、每一学生的答辩时间一般为半小时。学生个人介绍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不超过十五分钟。对实验性论文(设计),若条件具备,可允许学生将实验过程和结果等进行演示。

5、毕业论文答辩小组可根据每个学生论文(设计)的质量和答辩情况,参考指导教师的初评意见,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分制评定毕业论文成绩,并由答辩主持人将答辩意见及成绩填写在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本上(一式三份)。

6、答辩小组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成绩发生争议时,应充分讨论商定,必要时报请系答辩委员会裁决。

7、对于被评为优秀或不及格存在争议的毕业论文,系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要组织复议,并将复议结果填写在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本上,并将复议意见以纪要的形式报教务处。

8、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人数一般应控制在该专业毕业人数的20%以内。

9、答辩会议记录、论文答辩成绩评议表要妥善保管。

(六)其它

1、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单由系主任或教学副主任签字后,本系留存一份,报送教务处一份。

2、毕业论文(设计)作为一门主修课程列入教学执行计划。其中本科的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要与学士学位的授予直接挂钩,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达到中等以上者可获得学士学位。

3、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各系要统一以电子文本形式存档,并在教务处备案。学生要将毕业论文(设计)打印三份,一份装入本人档案,一份本系留存,一份报送教务处。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留存时间至少为五年。

4、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结束后,各系要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和总结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并写出书面总结,以指导今后的工作。

5、每届毕业生的论文选题、答辩委员会组成、答辩小组分设、总结报告、《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答辩考核评审表》和《学士学位论文答辩记录》等一系列教学资料,均由各系教学秘书整理完整并存档。

6、各系每年要从被评为优秀的毕业论文(设计)中向教务处推荐50%的优秀论文(设计)(包括指导教师评语、答辩小组意见),由学校遴选、编辑《优秀毕业论文(设计)》集。

7、学士学位论文写作、答辩完成后,各系要将毕业论文、《毕业论文选题报告》、《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结题报告》、优秀论文推荐排序名单、毕业论文质量分析报告等一并报教务处存档。

主题教学论文篇(4)

一、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管理过程演绎

我国高校推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已有30多年的历史,纵观已有的经验和研究来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从规章制度到具体运作及管理体系已经比较成熟、完备。不过,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的发展,本科教学普遍面临着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挑战,特别是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因为存在着教师指导不力、过程不严以及论文质量泡沫等问题,正经历着废除与存续的舆论煎熬。对此,本文认为首先应该对高校现行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过程展开演绎分析,然后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展开调查研究,如此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探讨毕业论文的“弃存”或“改革”问题。

(一)管理主体及架构

综合来看,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监督和管理的主体大致可分成三类:第一,省(市)教育厅及其相关部门。作为浙江省属重点高校之一,浙江工业大学的主管单位是浙江省教育厅,其中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改革及其质量评估等各项工作由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具体负责指导、监督和检查,具体包括编写《普遍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规范、下发通知、抽查各校各专业的毕业论文等。第二,高校教务处(科)。从学校层面来看,高校教务处一般都设立教学科具体负责毕业论文的指导、监督工作,包括制定毕业论文的规范要求、毕业论文评分标准、指导教师评语、毕业论文进程安排与考核等。从毕业论文题目申报、中期检查、答辩督导到论文抽查等每个环节上来规范和监督各个学院的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第三,学院教学主管机构。如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成立了以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毕业论文指导小组,制定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规范、毕业论文写作指南、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工作规范、毕业论文答辩工作规范等各项规章制度。在这三大监管主体的指导下,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具体执行过程则是:毕业论文教学年度工作计划及组织实施由系负责,包括参照导师制确定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组织和动员指导教师、毕业班学生认真学习毕业论文有关制度规定;组织做好毕业论文的选题、审题工作;审核签署《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组织答辩委员会,确定答辩程序,组织答辩工作;做好毕业论文总结工作;由学院教学办公室负责毕业论文具体工作的安排,包括统计和整理各类表格、安排论文评阅教师、发放通知、收集论文等;由论文导师负责学生的论文写作过程,包括选题、撰写开题报告、论文初稿及其修改、答辩等。

(二)管理机制和流程

根据现行制度框架,毕业论文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监管主体比较清晰、管理制度规范程度较高,大致的运行机制可以用图1来表示:图1毕业论文管理运行机制从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上来看,以导师与学生为主的毕业论文教学主要包括选导师、选题目、开题、论文写作、答辩等几个主要环节。结合以上两部分内容来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除了受到教学监管层的影响之外,关键还是在执行层的论文导师与学生。下面就以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为观察对象,分析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探索优化毕业论文教学的可行路径。

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实施及问题

教学改革是基于现行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等方面的完善和创新。因而,要进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必须先要清楚高校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的实施过程,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究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毕业论文导师双向选择

论文导师双向选择制度是政管学院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一项教学管理创新举措,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大三第一学期的时候开始实施论文导师的双向选择工作:一方面,学生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学习课程等情况,结合论文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填写“论文导师选择志愿表”,每个学生可以填写三个志愿;另一方面,论文导师通过阅读学生简历、面试等方式,选择自己愿意指导的学生名单。最后由学院根据师生双方的选择情况确定最后的名单,并进行公示。这一制度实施近五年来,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据调查数据显示,学生所选择的导师是第一志愿的比例达到62.07%,学生对导师选择结果“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总和达到了98.85%。这说明:第一,学生的选择权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和尊重,对该制度的认可度高。第二,论文导师的选择过程及程序透明、公正,体现了学院教学管理过程的民主化。第三,此项制度扩大了师生交流的机会,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这为整个毕业论文教学的开展和完成奠定了良好地基础。但是,我们把学生的评价与毕业论文导师的评价情况进行对比,则反映出论文导师对该项制度的认同度比较低。为此,课题组专门对政管学院长期担任论文导师的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综合来看,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其中对学术研究感兴趣、学习认真的学生日益减少。这种情况导致指导教师一方面对选择自己的学生不满意,另一方面选不到自己满意的学生,因而一些导师认为这种“没得选择”的选择不如随机分配。第二,部分学生滥用选择权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该制度自实施以来就存在一种情况,即不少学生在填写志愿前同时给好几个教师打电话,希望导师选择自己,而指导教师对这种情况往往是无法掌握的,所以导致指导教师在自己选择的学生名单里(一般是五个左右)选择了该学生,而该学生的第一志愿却是其他指导教师。简言之,对整个教学工作来说,作为第一个环节的“选导师”,其重要性则不用多说。不过,从调研结果来看,该制度在设计、执行、监管等各环节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选题分析

结合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的毕业论文题目统计表来看,有几个情况比较明显:第一,从选题来源来看,从高到低分别是“学生自定(45.98%)”、“导师课题(33.33%)”及“导师建议(12.64%)”;在选题上花的时间比较多的学生人数占到62.79%,而且大多学生选择的是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选题,选择这两个选项的人数比分别为80.42%和76.47%。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容感兴趣,教学的效果也比较好,这为较好地完成最后的毕业论了一个铺垫;另一方面则说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作为评价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仍然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第二,论文题目体现了专业特色。2011届本科毕业生共提交113篇论文,大约有20篇论文题目是教育管理方面的,27篇论文属于社会保障方面的选题,其余66篇则集中在政府管理和公共政策分析方面。这与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模块课程设置基本一致,明显反映出学校公共管理的特色。从近几年学生论文题目分析来看,问题集中表现在:第一,宏观理论研究较多、选题偏空泛。以2009届行政管理专业为例,40篇论文中就有10多篇论文选题明显空泛,不适合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第二,实证研究的偏少,研究方法运用不当。从本届毕业论文的题目来看,尽管有35个选题是对研究对象做实证分析的,但从其论文终稿来看,案例说明主要以网络、政府文件、已有研究数据为主,真正自己去做实证的调研数据、访谈资料少之又少。第三,热点问题关注多,理论知识运用则明显缺乏。本届毕业论文讨论主题涉及“菜价最后一公里”,“以房养老”、“廉租房政策”、“居家养老”、“民间慈善基金会”,“用工荒”,“房屋拆迁”等非常热点的社会公共事件和政策。不过,这些论文均没有获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其中最大缘由则是理论知识运用的欠缺。

(三)开题报告分析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直受到教学管理机构、毕业生、论文导师的重视。有36.84%和47.37%的论文导师认为开题报告对论文写作“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对应地,学生中有19.77%和53.49%的人选择“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不过,尽管有53.49%的学生表示自己“比较重视”开题报告的写作和答辩,但在开题报告上所花时间比较多的人数比例只有45.35%,同时对于整个论文教学中“哪个环节最重要”的问题选择时,只有5.81%的人认为“开题”最重要。结合师生的访谈情况,发现开题环节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开题报告的质量,真正体现开题对论文写作的意义。目前,在开题报告教学时间安排上,学院考虑到学生考公、考研和就业的压力,适应地做了调整,即把开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开学第一周。这一教学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开题,更好地完成报告的写作。对于这一教学时间安排是否合理的问题中,有61.79%的学生选择“合理”,但是,仍有42.11%的教师反映学生在开题前才和教师联系。同时,仍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承认自己花在开题上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基于上述问题,在本次调研中,课题组专门设计了“是否把开题报告作为过程考核的一部分”的调查。对此,论文导师中有47.37%的人认为对毕业论文的阶段性量化考核对毕业论文教学有积极促进作用,26.32%的人则认为基本上没有影响,另外还有21.05%的人选择了“不清楚”。结合前面的数据来看,如何真正地发挥“开题报告”的作用,加强对这一环节的考核或许是可以尝试的一项改革。

(四)论文写作环节分析

论文写作是一个综合性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过程。课题组从动机、写作时间、师生互动情况、论文质量情况等几方面来评价这一环节的教学情况。从写作动机来看,有55.81%的学生是为了“完成任务”,40.7%的学生是出于兴趣,仅有3.49%的学生是为了获得优秀的毕业论文成绩;从论文写作的时间上来看,76.74%的学生到5月份才完成初稿写作,仅有23.26%的人在4月下旬之前完成初稿;从论文写作过程来看,大部分学生的论文都经过导师3次以上的修改,人数比例达到75.58%,而且没有一位学生的论文是未经导师修改直接提交的;从师生互动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选择“有事情才联系”,这说明师生之间在选题、开题、初稿、定稿这些重要的“事情”上才会交流;从互动方式来看,现在师生间的交流主要以电子邮件和电话为主,传统的面对面或小组式讨论日趋减少。从毕业论文教学监管单位、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机构和论文导师的多方评价来看,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首先,以浙江省教育厅对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2005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抽查分析的结果来看,与省内其他高校相比,论文总成绩处于中等偏下的层次,特别在“选题”、“教师指导”、“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学术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能力”这几大方面,得分明显落后于其他高校。其次,根据政管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办公室的统计来看,近几年本科毕业生的成绩分布大致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所谓两头小,即“优秀”和“不及格”的论文少,大部分论文都处在“及格”和“中等”之间。调查显示,“及格”和“中等”的论文比例占到64%。同时,与前几年相比,“良好”的论文比例则有所上升。最后,从对论文导师的调查来看,仍有16.67%的导师认为本届毕业生论文抄袭情况“非常严重”,22.22%的导师认为“比较严重”,而认为“基本没有抄袭”的比例是零。也就是说,如何提升毕业论文质量,优化毕业论文教学效果,仍旧是目前本科毕业论文教学面临的严峻问题。

(五)答辩环节分析

毕业论文答辩是整个毕业论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近年来学校教务处组织专门的督导组对下属学院毕业论文答辩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和指导。从学院层面上看,非常重视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包括事先成立答辩委员会,制定了毕业生答辩工作规范并及时公布答辩信息等。从相关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学院的答辩工作程序比较完善,师生的认可度也比较高。学生对答辩工作满意程度非常满意的占23.26%,比较满意的占61.63%。此外,浙江省教育厅也开始加大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监管力度,要求2011届本科毕业生提交论文文献相似性检测报告。对此,政管学院在答辩资格审核中增加了文献相似性检测报告的环节,即文献相似性检测超过20%的学生不能参加首轮答辩,而与为首轮答辩没有通过者提供第二次答辩机会的大组一起答辩。对该项规定,有73.68%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可以防止严重抄袭的现象;26.74%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可以保证论文质量”;68.6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但不够完善”。至于相似性检测的结果是否合理,60.47%的学生认为比较合理,有15.12%的学生认为非常合理。

三、优化毕业论文教学效果的改革路径设计

从政管学院的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发现:第一,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的实施主体是学院和系。省教育厅、学校教务处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着主导、监督的作用,具体的规范要求和实施责任主要落实在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头上。据此,要提高毕业论文教学的质量,则需要各学院、系(所)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改革措施。第二,毕业论文教学的核心是导师和学生。毕业论文好不好关键在于导师“导得好不好”,更在于学生“写得好不好”。这就要求一方面毕业论文导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把写好毕业论文作为自身内在的要求,增加对学术研究和写作的兴趣。第三,优化毕业论文教学的成效需要从改善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出发。毕业论文教学是个周期漫长,场地分散的教学活动,这就需要突出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监督和考核。课题组认为要优化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可以探索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一)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主体应该进一步完善毕

业论文教学的相关机制,特别是导师双向选择制度、论文指导教师评价体系就管理过程来看,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主体,尤其是学院这一层级,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调控功能。在此,仅选择导师双向选择制度、论文指导教师评价体系为对象展开讨论。首先,就政管学院实施的导师双向选择制度来看,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该制度的认同度较高,而论文导师的认同度则相对较低。因而,导师双向选择制度的优化方案要做到既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也尊重导师的选择权,具体改革可尝试:第一,把大三第一学期(第五学期)前两个月作为师生沟通月,鼓励师生在选择之前做充分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第二,每个学生只能限填一个志愿,如未被该导师选中,则服从调配。第三,为提升学生选题与教师研究方向的匹配性,设置导师与学生的流动、协调机制,包括交换、共带等。第四,适度考虑学生所学模块课程与导师选择之间的相关性,比如需调配的师生,则可以充分考虑这一点。其次,鉴于导师在整个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中的重要角色和功能,参考其他高校的相关制度,可以考虑建立论文导师评价指标体系。为此,课题组专门设计了关于开展这项制度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的认可度较高,而指导教师的态度则比较模糊。因此,应立足本院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其他院校的经验来设立导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先研究讨论评价指标项,然后征求导师的意见,进行修改、试行。从内容上来看,导师评价体系可以包括导师自评、学生评价、领导小组评价等。

(二)推行实证研究论文的教学改革

从学生选题和监管部门的评价情况来看,公共管理系的学生选题偏大、空泛的问题比较突出。选题直接影响着论文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学生对纯理论、重大问题的研究能力、研究条件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导师对此类论文写作的指导也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在论文教学中对选题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论文教学改革中尤为值得探索的一项工作。鉴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修过社会调查方法、统计分析、案例研究等课程,结合学院目前正在推行的“五个一工程”等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优化方案的核心可以放在推行实证研究性本科毕业论文。所谓实证研究论文是指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以公共管理领域的某一现实问题为关注点,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记录,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其展开分析研究,并得出一定结论。实证研究论文教学的目的是鼓励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学习如何从某一社会公共事件出发,运用合适的理论去分析、解释,探索更好的公共管理策略。从这一内涵出发,推行实证研究论文教学的意义在于:首先,做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既避免学生做大而空、无意义的理论研究,又会激发学生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度、责任感,提升写论文的积极性。其次,以现实问题为基础的研究,凸显了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这一点正好能弥补目前学生对论文意义的虚无看法。再次,从现实来看,实证研究论文的训练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职业,为胜任公共事务的管理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当然,这一方案的实施细化,需要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诸多环节的配套改革,例如需要毕业论文监管主体的配套性制度支持,包括教育厅、学校对改革试点的支持、学院毕业论文规范的改革、学生从事实证研究的相关费用保障、论文导师教学方式的改革等。

(三)构建过程考核的毕业论文教学体系

过程考核首先是指对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主要环节进行综合考核、评定,并折合成一定的成绩比例,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基于政管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的开展现状,可以考虑把选题、开题、论文及答辩四个环节分别折合成一定的比例,综合计算学生毕业论文最后的成绩。其中,可以探索公共管理系+导师的复合型考核机制,具体指选题、论文环节的考核由导师来完成,开题报告和答辩的成绩考核则由公共管理系来完成。这一考核体系还可以建立与其他考核体系的衔接。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积极性,可以考虑把毕业论文的过程考核和学生的评优、评奖联系起来。加大对学生,在各种竞赛、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奖的宣传和奖励。

主题教学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模式;综述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历来党和国家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都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渐渐暴露出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获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本文对1998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并加以总结,力求全面展示学术界的研究状况,为更多致力于研究该学科的学术界朋友及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参考。

一、资料来源与资料分析

本论文的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年限为1998年一2009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检索词进行模糊检索,共查阅212篇论文,其中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从文章数肇看,平均每年约有2040篇。但是在较高等级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不多,核心期刊论文数量更少。研究内容涉及了马克思理论课各个方而,但是重复研究也较多。从综合的期刊等级和研究内容来看,虽然论文数很多,但研究深度还远远不够。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论文较少,约占总论文数量的10%左右,近几年有逐渐增多的趋势。WWw.133229.COM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成果综述

1998年至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从“98教改”方案实施到2002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丰_要针对教改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但时间较短,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从2003年至2006年为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各种问题逐渐显现,促使研究更加广泛深入。从“05教改”至今为研究的第三阶段。“05教改”在总结1998年以来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调整,解决了教材内容重复等问题,并且添加了体现时代要求的内容,更加适了高校教学的需要,但是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成为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分述如下。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困境的根源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困境的成因,分析最为广泛具体。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困境的原因众多,但可以归纳成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教学方丽。包括:教材内容重复,这个问题在“05教改”后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教学方式陈旧,“灌输”式教育已经不符合目前高校教学的要求;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专职教师数量不足,致使众多高校采取大班上课的方式,教师不能很好地控制课堂秩序,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青年教师队伍迅速扩大,青年教师那论功底薄弱,知识储备不足,教学方式单一,也影响了教学质。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研究者普遍认为,各个高校大都存在表而匕的重视与实践中的忽视的情况各高校普遍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马克思主义那论课,认为德育对提升高校地位和学生就业没有太大的帮助。各个高校普遍出现精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时的倾向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坪论课实际地位的下降,阻碍了对该学科进一步探索与创颟。第三,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情感。现在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存在抵触情绪,在课堂上出现被动应付、编造理由请假甚至逃课等现象。

以上三方而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导致了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困境。教育方而因素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地位问题,学术界基本已经达成共识,而关于学生对马克思丰义理论课情感问题,研究的还较少。事实告诉我们,教学是一个教者与学者互动的双边过程,现在尤为提倡以学生为丰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单纯解决了教育因素和地位问题没有提升学者的积极性,也很难达到教育的同的。此,关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情感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

2.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在《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通知中有明确的规定:“两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因特包利: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丰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学术界对此教育目标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从宏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目标的规定。具体地讲,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培养的学生人文素质和培养大学生问题素质。第二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目标缺乏准确而科学的定位。这种宏观的抽象的理论描述,在国家、政党的层面是适合的也是必要的,但是缺少层次性的细化环节,落实到各个具体主体时必然缺乏操作性而显得无所适从,在学校与教师的层面是模糊的。尤其对于学生来说,显得很遥远、很渺茫,他们从中得到的信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有关,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变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唯一目的,脱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失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的内在结合点,也不能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

学术界广泛认为,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根本原则。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从实践中产生,又服务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又指导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工具,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啜理和科学分析的方法,从而能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社会问题,指导社会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首先,需要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学生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这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其次,根据课程内容需要精心选择案例,使实际和原理有机结合,应用原理分析实际问题,二者不能脱节。也可以直接提出实际问题,以案例带出理论,根据所讲理论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使学生掌握理论。

3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一直采用“灌输”、“注入”式的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教学的要求。近年来,各高校都逐渐开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形成了几种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主要有:对话式比较式教学、开放式教学、互动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研究性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研究性教学、对话式比较式教学。这两种教学模式囊括了其他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优点,形成了独立完整的教学体系。研究式教学是当今世界主流的教学模式,将其运用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基本观点是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教育者应建立一种合适的体系,采用一种合适的模式,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发展个性,使学生知识、道德、智能、体能等均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发展。学术界一致认为,研究性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及其探究式学习为主体,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研究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很好地体现了指导与自主、规定与开放、统一与多样、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的教育指导思想。河北经贸大学学者宋志勋提出了对话式教学和比较式教学模式。并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探求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的交融点,其关键是提出学生所关心的自身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并结合课程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与学生对话交`使学生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沈阳医学院学者朱红等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全程教育的思想,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轴心,带动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联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一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研究者较少,具体方案还有待深化。

4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杜会实践课研究

主题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翻转教学;网络;论文指导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6)06-0176-02

教学模式可视为教学要素结构和教学流程组合的一种方式,它以特定的教学理念为基础,并服务于特定的教学目的,是一个由教学目的、教学流程、教学功能和教学环境所构成的体系。翻转教学模式颠倒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顺序以及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重新规划了课堂教学时间的使用。其理论基础是发展区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学生在课堂外通过视频自主学习,将学不懂的地方作为问题记下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集中讲解,这种讲解就讲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通过互联网,学生很容易得到优质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可以不完全依赖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其更大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

翻转教学把原来的“先教后学、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模式转变为“先学后教、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模式,它是一种“从教学到学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颠覆。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1)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2)从知识导向到问题导向。从课后复习消化课堂知识为主到课前自学提出问题为主;(3)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技术;(4)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翻转教学也是一种混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一部分是通过在线学习接收内容和讲座,且自主控制学习时间、地点、路线和进程;一部分是在教师监督和指导下的实体地点进行。由于学生减少了出席实体学校的面对面课程,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实践环境多变和实习地点分散的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因此,其应用并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改进,对毕业论文指导这类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也有很大的借鉴参考意义。

一、加强问题导向,使论文选题更加贴合实际

毕业论文选题的来源多种多样。依据翻转教学模式的原理,毕业论文的关键是要以问题为导向,把问题摆到前面,让学生带着问题的眼光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才可能确定一个好的选题。具体而言,一个好的选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发现。(1)实际和实践的途径。通过对现实事物和活动的认真调查、观察或亲身参与,以及凭借以往积累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所在。(2)大众传媒的途径。关注各种媒体传播的内容,可以找出一些热点问题或社会普遍关切的问题。(3)与人沟通的途径。与教师、领导、同伴、任务委托人等他人的沟通交流也是发现问题和碰撞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4)阅读文献的途径。这个途径可以说是从问题到问题。通过对别人研究的问题学习和思考,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和新的想法。

二、毕业论文指导应更加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

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多种多样,主要平台说明如下。

第一,短信群、微信圈、QQ群、微博和电子邮件等各种现代即时通讯技术。利用这些通讯工具,可以实现音、像、画、图等各种类型信息实时的双向和多向传递,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学生既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意见,也可以看到学生对问题的见解和分析。同时,这种指导与交流方式具有追溯回看功能,有助于更充分、深入地进行总结归纳。此外,利用这些虚拟网络,可以临时组成富有弹性的虚拟攻关小组,集中各方面的知识,通过更好的交流和协作能力去解决问题。

第二,扩大开放式指导。翻转教学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引进更多更广的外部优质教育资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特征。对毕业论文指导来说,借鉴这一思路,可以加大引入社会人士、校外专业力量加入指导队伍,参与当面指导或远程网上指导,实现跨学校、跨地区的教学资源整合。甚至可以组建成立毕业论文指导专业协作组,以指导本学校学生为主,兼顾参与有协作关系的外校学生某部分某阶段的论文指导工作,形成交叉与复合的指导格局,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乃至创出特色,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大潮流。

第三,导入不同论文选题涉及专业知识点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复习、回顾、巩固用到的知识。毕业论文也是大学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全面复习。仿照翻转课堂教学,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可以建立专门网站,上传各种与毕业论文选题紧密相关的微课、慕课视频资源供学生在“干中学”。同时,可以链接一些相关文献、数据、统计资料资源,为毕业论文工作提供大数据支撑。第四,建立毕业论文专题论坛和分论坛。通过网上论坛,可以和展示各自的观点,分享与共享阶段报告、文献综述等,起到互相启发、思想碰撞的作用,实现扩大交流和扩大知识点的效果。

三、进一步增强个性化指导

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组织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发现学生的特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毕业论文同样如此,通过利用以上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指导教师可以发现学生有创意的、个性化的项目和问题,对其毕业论文进行引导和指导。为此,教师需要在针对学生个性进行指导方面做更多的精心设计。比如,对论文选题和不同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对学生在线情况进行统计跟踪,开发在线测试和评价等自动功能,以满足翻转教学模式下的毕业论文指导需要。总之,翻转教学模式下的毕业论文指导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指导,它是综合性、全方位、基于实时信息和多向互动的指导。引入翻转教学模式的概念有助于改进和拓宽现有论文指导方式,缓解传统的全程面对面指导无法应对学生地点分散、师资资源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在毕业论文阶段,学生面临实习、应聘、考研等未来去向的重重压力,经常不能集中进行指导的问题。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学工作在组织和流程上的改变,既是有形的媒体和硬件的改进,也是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随着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和应用,数字化学习、移动课堂、电子书包、虚拟现实学习及游戏化学习等新的教学形态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毕业论文指导也不例外,必须像翻转教学模式一样,采用与时俱进的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变革。

参考文献:

[1]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

[2]毛姣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应用挑战[J].时代教育,2014(7).

[3]赵兴龙.翻转教学的先进性与局限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3(4).

[4]刘彬让.研究型农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

[5]刘彬让,李论.试论研究型农业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10(7).

[6]张利荣.我国本科生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武汉地区高校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4).

[7]杨俊,王光明,张玘.影响本科研究型教学实施效果的教师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9(4).

主题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探索;理论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194-03

“研讨式六步教学法”是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当代大学生群体特征提出的一种教学改革模式。在具体的操作上分为“欣赏材料”、“提出问题”、“课堂讨论”、“教师讲评”、“撰写论文”和“网上互动”六个步骤。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学生有目的地参与,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既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提高,更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实践探索

如何调动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是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标准。而是否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后,实现对理论的认同并指导自己的实践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教师通过科学的课堂设计与引导,化被动为主动。“研讨式六步教学法”,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教师重在课堂设计与方法传授,而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则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研讨中得到提升,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从2010年下学期开始,笔者开始了“研讨式六步教学法”的实践探索,在经过两年的努力与实践后,在2012级教学改革班中再次实践,通过三年的实践与总结,初步形成了教学模式,2013年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展开。从现有的成果来看,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和个性需求,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研讨式六步教学法”是在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吃透”教材,学生预习教材的基础上,选取恰当的文字材料或者视频材料,或阅读或观看。学生在“欣赏材料”的过程中要对材料进行感知、分析和整理,把握材料所反映的实质问题,从材料中提炼出观点和问题。例如,在《基础》课绪论课学习中,教师给出《九个人过桥的故事》的文字材料和《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的视频,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也很自然地进入到下一个环节。

在欣赏完材料后,就进入“提出问题”阶段。“提出问题”阶段是“研讨式六步教学法”的一个重要阶段。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学生能否提出问题,所提的问题能否体现材料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否具有深度,是否与教材内容、教学重点相适应,需要教师把握。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筛选、锤炼,最后总结为1~2个能集中反映教学内容,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供大家探讨。

在确定问题后,就进入“课堂讨论”阶段,讨论可以采取自由发言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小组集中、代表发言的方式,也可以是辩论的形式。学生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围绕问题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同时也可以对别人的观点予以评论。在“课堂讨论”阶段,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比较,适时给以评判。例如在《纲要》课讲授抗日战争一章时,对于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贡献,教师给出了讨论话题“千秋功罪任评说――论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贡献”。在《基础》课中讲职业道德时,结合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面对病危患者医生需不需要“善意的谎言”等讨论话题,能结合专业特点,触动学生灵魂,更能提高课堂吸引力,加强思想政治教学的针对性。在充分讨论后,教师要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讲解,对问题予以分析和解答。教师讲解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问题所反映的实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这是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与升华;二是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讲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动态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与把握,对于学生在掌握知识和运用方法上的优点加以肯定,对存在的缺陷和偏差予以纠正和补充。结合前面的讨论,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化、清晰化和条理化。[1]

“研讨式六步教学法”并不停留在教师讲解就结束课堂的层面上,而是将课堂向外延伸,要求学生根据当次课的具体情况撰写小论文。论文不限形式,可以是自己对问题的讨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要围绕当次课的主题就可。论文在一周内完成,在下次上课前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给老师。老师注意收集论文中的观点,对论文进行评判,在下次课中进行简要的评价。撰写的论文,如果有立意新颖、材料丰富、观点正确且证据充分的,在教师的修改下推荐发表。通过实践,学生撰写的论文《浅议“三下乡”活动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升》、《多维共促: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探析》成功发表。

不仅如此,“研讨式六步教学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推出师生网上互动平台。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讨论不一定完全充分,教师的讲评也很难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有一个补充和完善的机会和机制。课后网上互动就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修补这一缺陷的良好平台。有些学生不太愿意在课堂上发言,或者有不同观点不敢在课堂上表达。上述问题,通过网上互动平台则能得到较好地解决。网上互动平台无论是时间、空间,还是气氛,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和老师是在一个自由宽松的平台上交流,学生可以就课堂上的问题与老师讨论,也可以拓展内容深入探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主体作用,也增强了教学针对性。

二、理论思考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辩证思考。《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强调:只有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学,有个性地学,在参与中思考、选择,进而获得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观念与知识。[2]“研讨式六步教学法”注重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选取能集中反映教学内容的材料。材料的选择必须体现三个原则:一是与教学内容联系的紧密性,不能偏离主题内容;二是要新颖,力求选取能反映问题的最新材料;三是在时间上要把握好度。问题的提出也是在老师的主导下进行。学生要提出符合要求的问题,必须对教材有所了解,而对给出的材料必须有所分析与提炼。在“撰写论文阶段”,学生的论文是针对课堂教学的讨论有感而发,课堂的讨论是在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之下进行的,而论文的内容却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意见、见解的进一步阐发。“网上互动”更是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下进行的,它具有更强的自主能动性,教师只把握方向,讨论的内容往往是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学生只有在认真学习教学内容并且对所学知识又有一定程度地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在网上提出较为深刻的问题,而通过网上的师生互动,更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消化。

传授知识和锻炼能力的有机结合。“研讨式六步教学法”既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书”模式,发展为教“学”模式,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动探索者,在师生的研讨中让学生从依靠教师“教会”变为学生自己“学会”。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文化基础的大学生,传统的“被动”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他们的个性特点。他们需要的是自主式的、探索式的学习方式,通过网络等媒介获取知识和交流成为他们的主要方式。一味地灌输无疑是一种压制,相反,给予其一个可控的相对自由空间,反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研讨式六步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多方面互动研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拓宽知识面,学生不再局限在课堂和教材中,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辨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学生能力的获得仅仅靠传授知识是不够的,需要通过学生自我实践、自我探索,在实践中培养。“研讨式六步教学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问题”阶段就需要学生对材料有分析能力。而“课堂讨论”阶段在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得到了锻炼。“撰写论文”和“网上互动”阶段更是培养了写作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重点是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而创新教学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3]、教育部[2008]5号文件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工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改革教学方法的主体是教师,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是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在此基础上做好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信仰体系的工作。[4]“研讨式六步教学法”通过精心设计的六个环环相扣的步骤,通过一系列的师生“研”与“讨”,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提升糅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地转化,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个性需求,注重学思结合,增强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组织安排各种讨论研究,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变成一种双向的、积极的探索式学习,从而增强教学中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5]

参考文献:

[1]郭汉民,李永春,田丹.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试析研讨式五步教学法[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

[2]燕爽.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几个重大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

[3]曲建武,张雪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新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

[4]袁贵仁.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

[5]罗映光,张誉丹,冯媛媛.简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