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临床论文

临床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7 18:05:09

临床论文

临床论文篇(1)

GCP第二章第七条规定:“所有研究者都应具备承担该项临床试验的专业特长、资格和能力,并经过培训。”第七章第四十六条规定:“监查员应有适当的医学、药学或相关专业学历,并经过必要的训练,熟悉药品管理有关法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办法(试行)》的附件2《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标准》规定:“组织管理机构负责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主任及秘书、Ⅰ期临床试验研究室负责人及研究人员、药物临床试验专业负责人及专业研究人员都要经过临床试验技术和GCP培训”,同时规定要建立人员培训制度。《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管理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第五章规定:“明确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应制定培训的标准操作规程,包括年度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和培训记录等,定期对药物临床试验的所有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培训内容包括药物临床试验相关法律法规、临床试验技术以及相关的管理制度与标准操作规程,培训方式可以包括专业进修、培训班、研讨会、网络培训等。”总之,与药物临床试验相关的法规都明确规定了与药物临床试验相关人员要经过药物临床试验技术与法规的培训、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要建立人员培训制度的要求。

2临床试验培训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与临床试验相关的研究者、研究护士、机构管理人员、监查员、统计人员等的专业背景涉及到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然而当前没有任何一个学科将临床试验纳入到教育体系。调查显示,我国临床医师对临床试验的认知水平较低,基本上未获系统培训,培训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以我院为例,目前我院研究者和临床试验管理人员参加临床试验培训的模式主要有外出参加GCP培训班、临床试验专题培训班、GCP网络培训、医院内部的临床试验知识与技能培训、与临床试验项目相关的会议如方案讨论会等。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各种培训模式均存在着种种问题。

2.1临床试验培训的模式

2.1.1以取得GCP证书为目的的培训。GCP培训的组织情况以及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人员对临床试验知识的掌握是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现场考核的重要内容。按照《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办法(试行)》的规定,要建立培训制度,组织进行GCP培训。骨干人员如机构管理人员、专业负责人等要参加国家级的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班并获得培训证书,培训形式可以是现场培训班或者网络培训。其他相关人员可以参加由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组织的院内培训。因此,在进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或复核之前,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会大批组织人员参加GCP培训,并取得GCP培训证书。

2.1.2临床试验项目运行过程中的培训。临床试验项目运行过程中进行的培训包括GCP培训、试验方案设计讨论会、临床试验启动会、专项临床试验技术研讨会与培训班等。首先,与临床试验相关的研究者和监查员要经过GCP培训并获得证书;其次,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要进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制度与标准操作规程的培训;第三,主要研究者或研究骨干参加试验方案设计讨论会、阶段总结会与总结会等,全体临床试验有关人员参加临床试验启动会,会议内容以临床试验方案为主同时涉及相关临床试验知识与GCP的内容。

2.2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

2.2.1以取证为目的的培训与临床试验工作需求有落差。我院药物临床试验相关人员多数在接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检查之前没有接触或规范地开展过药物临床试验,对临床试验没有直观认识,在反复多次接受GCP培训后,普遍感觉培训内容枯燥繁杂,好多内容需要“死记硬背”。最后导致大部分人现场检查中虽能够流利地回答出检查专家提出的有关GCP基本知识的问题,但是对有关临床试验运行管理流程以及试验方案设计等方面的问题不能顺利地答复。对于资格认定标准要求制订的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SOP),多数按照其他现有的模式照搬,从制定人到执行人都不能深刻理解其内涵,很难做到“写所做的,做所写的”。参加网络培训的人员,组织机构缺少监督监管机制,基本上是报名后都能取得培训证书。

2.2.2研究者对临床试验进行过程中的培训不够重视。部分科室在取得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之前开展过临床试验,但是科室研究者对临床试验进行过程中的培训不够重视,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首先,研究者不能充分认识组织各种临床试验会议的意义。由于试验方案讨论会多由申办者在中心城市组织进行,所以有研究者将参加该类会议当成福利,甚至会安排与临床试验无关的人员参加。其次,药物临床试验启动会流于形式。启动会的培训材料多由申办方准备,部分主要研究者不考虑启动会培训内容,甚至要求尽量压缩启动会培训时间,且不能保证参加临床试验的研究者及相关人员参加会议。所以监查员只是简单讲解一下试验用药品和试验方案的入选、排除标准,其主要精力和时间多用于收集各种试验表格的研究者的签字,使启动会流于形式。

2.2.3申办者或合同研究组织(CRO)和监查员的水平参差不齐。为保证研究者按照试验方案和GCP的规定开展药物临床试验,申办者或CRO应该组织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与临床试验相关的所有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试验方案、临床试验的实施流程及注意事项、GCP相关知识等。CRO和监查员的水平差别很大,专业技术水平较差的监查员不仅很难保证临床试验质量,而且甚至会对研究者进行误导。如知名的跨国CRO昆泰(Quintiles)和科文斯(Covance)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团队和国际操作标准,对临床试验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有严格规范的标准,监查员会结合临床试验的进展情况对研究者进行不同形式的培训,对于提高研究者的临床试验水平、规范研究者的行为能发挥积极作用。中国本土的CRO水平差异较大,由于没有CRO准入制度,很多CRO的规模较小、水平偏低。而制药企业的医学部或者临床部多数不是该企业的重点部门,人员不够充足,制度不够健全,组织开展临床试验的水平也较低。甚至有企业的监查员不能理解和掌握试验方案,在开项目启动会时不能讲解明白试验方案的内容。另外,大部分监查员都会同时管理多个临床试验项目,工作强度很大,如果机构没有特别的规定,多数监查员在保证申办者基本要求的情况下也会尽力减少自身的工作。

3对策建议

3.1结合临床试验需求组织培训在准备申请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之前,医院成立临床试验管理部门,按照GCP要求开展药品上市后临床试验。临床试验管理部门制订培训计划、设计培训内容,结合临床试验对组织研究者进行GCP培训。我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每年制订培训计划,对各专业结合项目开展情况分别组织培训,分别由机构办公室工作人员讲解药物临床试验基础知识、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运行管理流程及注意事项、药品管理及资料档案管理等内容,由专业研究骨干讲解专业药物临床试验控制、专业人员职责等内容;逐步培养建立临床试验团队,积累临床试验经验,为申请药物临床试验资格认定做准备,避免在接收药物临床试验资格认定现场检查时发生机构人员经验不足、对临床试验认识不够深入等问题。

3.2在临床试验运行过程中加强管理和监督首先,加大对研究者资格审核力度,要持证上岗,杜绝未经过任何培训的研究人员进行临床试验相关活动;确保临床试验项目组成员经过GCP培训,熟悉临床试验制度和流程。机构或专业组在临床试验启动前对项目组成员进行培训,明确临床试验相关人员职责,讲解临床试验流程,强调在临床试验进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临床试验进行过程中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对研究者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馈和培训。选派研究骨干外出参加临床试验专项培训。其次,督促主要研究者亲自或安排项目骨干研究者参加试验方案设计讨论会,确保研究者从试验开始时即熟悉试验方案的主要内容。第三,督促主要研究者组织召开临床试验启动会并确保临床试验相关人员参会,机构人员审核启动会培训资料并派代表参加会议,保证启动会的效果。第四,培训工作要注意方式,要从简单地灌输一些临床试验法规(如GCP、《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转变为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实施这些法规,增加临床试验工作要点和难点的讨论与交流;在临床试验进行过程中针对人员职责制定不同的培训教材,分别进行培训。如组织科室药品管理员进行试验用药品管理的培训,组织专业质控人员进行质控制度与SOP的制定与学习。

3.3加强监查员管理将“监查员获得GCP证书”作为其独立完成临床试验监查工作的准入资格;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将对监查员的审核纳入项目审核标准,制定监查员工作指南,规范其在机构的行为;机构办公室对监查员组织的培训资料进行审核。

4结语

临床论文篇(2)

1.1一般资料

从本校2011级专科临床生中选取256人(均为女生)进行前瞻性研究,分为3组:传统教学组(85例),临床观摩组(53例),试验组(118例)。3组学生入学时平均年龄分别为(19.2±1.6)岁、(19.5±2.1)岁,(19.3±1.8)岁;入学平均成绩分别为(83.4±12.7)分、(85.7±11.4)分、(86.1±13.6)分。比较3组学生的平均年龄及入学平均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学生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1)传统教学组:在普通教室进行,采用传统理论授课联合电脑多媒体等辅助手段进行授课。(2)临床观摩组:在传统教学组教学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在见习医院妇产科对整个诊治流程的关键步骤进行观摩和参与,学习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对患者隐私的保护、对患者紧张情绪的安抚及如何对患者的咨询正确且恰当回应等内容,并观摩实践技能的临床操作。(3)试验组:在临床观摩组的基础上应用本校新引进的高仿真智能模型进行妇产科相关检查及各项操作技巧的学习,并将见习观摩期间的收获积极实践、重复练习,从而达到确切的教学效果。

1.2.2检测项目及方法

1个学期结束后,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进行考核,每项满分100分,分数越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越好。学生实习6个月后对其进行出科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查体前的人文关怀、查体过程对患者的爱护与否、妇产科常用查体手法(4步触诊、骨盆外测量、双合诊及三合诊)。并对考核结果进行打分,其中人文关怀及对患者的爱护各10分,查体每项20分,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越强。随机抽取学生实习6个月期间所管患者各30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对学生在实习期间对患者的隐私保护及总体评价,每项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学生越优秀,80~100分为A级,60~79分为B级,59分以下为C级。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3组学生期中及期末考试的理论及操作考试成绩

对比临床观摩组与传统教学组、试验组学生期中及期末的理论及实践技能考核成绩,临床观摩组学生考试成绩均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学生,其中期末考试实践技能成绩与理论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学生成绩显著高于临床观摩组和传统教学组(P<0.05)。

2.2比较3组学生出科考核各项成绩

对比临床观摩组、传统教学组、试验组学生实习出科考核各项成绩,临床观摩组各项成绩优于传统教学组,其中4步触诊、骨盆外测量、双合诊与理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各项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与临床观摩组(P<0.05)。

2.3比较3组学生所管患者反馈评价情况

对比临床观摩组与传统教学组、试验组学生所管患者反馈评价,临床观摩组、试验组学生评价显著优于传统教学组(χ2=6.566、31.715,P<0.05),试验组学生评价显著优于临床观摩组(χ2=6.059,P<0.05)。

3讨论

妇产科是一门涵盖范围极广又相对独立的学科,除了对妇科疾病的相关了解外还须对妊娠期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观测和检查;因此妇产科医生需要有相对较全面的知识背景,这也对妇产科医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详细掌握妇产科相关知识,以及妊娠期全身多器官的反应及变化。妇产科医生也需要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能够轻松胜任检查、治疗等多种情况。因此探究更加有效的授课模式,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优质的教学效果是妇产科教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妇产科是一个对操作技能及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科室,临床观摩时患者多不愿配合观摩进行。个别同意支持教学的患者也难以忍受多个实习生对其进行重复的检查及治疗操作。因此,观摩时仅由带教老师进行示范性操作,然后在教室的高仿真智能模型上进行操作练习便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方式。通过本次研究,理论学习基础上辅助临床观摩,可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积极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并相互印证,最终得出自己的理解和结论。观摩临床还可以帮助学生较早建立与患者沟通的概念:对患者要态度适当,既不让患者感觉医务人员过于冷漠难以接近,又不让患者感觉过于热情而心生反感;选择合适的提问方式,争取在尽可能少探知患者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取得诊断治疗疾病的全面信息;对待情绪紧张或配合态度较差的患者要富有耐心和技巧,积极舒缓其心理压力,耐心解释患者的病情及检查治疗的必要性,最终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本研究从各项成绩上可以看出临床观摩组学生各项表现均优于传统教学组学生,说明临床观摩的效果是存在的,但不是所有学生的成绩都明显提高;而试验组学生各项成绩表现均优于临床观摩组和传统教学组(P<0.05)。由此可见,学生在临床见习观摩基础上利用高仿真智能孕产妇模型实践操作、反复练习,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及联系临床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4结语

临床论文篇(3)

1、学历层次偏低,教学能力不足近年来,实习护生的学历多为本科或大专学历,且在临床的教学中教师存在着学历参差不齐,导致在临床带教中出现中专带大专、大专带本科的现象。同时在带教中由于教师的知识面不广,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护生对于护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虽然带教的教师有着丰富的临床操作经验、操作规范、技能熟练,是临床护理中的中流砥柱,但是带教的教师未接受过教育理论的培训,在临床教学中缺乏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有的教师只注重操作的能力而忽略了理论;有的教师说话的语气把持不好有可能打击护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担心护生会出错,凡事亲力亲为,使得护生动手机会减少;有的教师教学方式一成不变,不能因材施教,使护生的潜能不能哪个更好的发挥。

2、带教时间与精力不足在临床的带教中,带教的教师基本上属于兼职,不仅承担着临床的工作,同时还兼顾护生的带教工作,带教教师为了应付日常的工作,忽略了对护生进行相关护理知识的讲解及操作的示范,甚至还出现指派护生跑腿打杂的现象,或者教师担心护生出错,让护生参与的机会极少,导致护生失去了动手锻炼的机会。

二、实习护生方面

1、工作上缺乏积极性在当前的实现护生中普遍存在缺乏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有的护生还存在着对妇产科不感兴趣的现象,对妇产科的临床实习不重视,在学习上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在临床的实践学习中,护生由于在措辞上的使用不正确,导致了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处于不友好的状态,甚至还出现与患者争吵的现象,出现投诉的现象,严重的影响了临床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2、相关的法律及安全意识薄弱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在医疗上的纠纷也越来越普遍,然而在临床的实践中。护生由于在学生接受的法律知识教育少,并且护生相关的法律意识不强,在临床的护理实践中很难发现潜在的法律问题。

3、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护生在学校期间,各专业课程结业较早,护生对基本理论遗忘较多,没有牢固的理论基础,护生对于临床的常规处理发生诸多不解,动手操作会素手无策,影响下阶段实习的顺利进行。

三、病人方面

病人是护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的重点,是理论知识实践的重要体现,但由于妇产科的服务对象存在着特殊性,会面临着患者的性器官、家庭婚姻及生育问题,在临床教学中由于面临的患者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了出现不愿意配合临床教学的现象。同时在诊断治疗的过程中会涉及到患者的隐私部位,患者由于心理问题,不愿意面对众多的护生进行治疗,同时患者对带教教师有一定的信赖,在护理操作中不愿意让护生参与其中,导致了护生在临床中的实践机会大大的减少。临床护理教学对策

1、加强带教老师的选拔与培训“德高为师,道高为范”。带教老师不仅是护生的道德榜样,同时更是护生知识的传授者。带教教师不仅要严格的符合相关的认知条件,同时还要对带教教师进行临床护理教学能力的培训,提高带教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还要加强带教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学习。同时要求院内教学经验较丰富的护理或带教教师进行相关的护理理论学术讲座,提高带教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教学常识,丰富教学经验,创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

2、教学方法改进带教教师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应该丰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对妇产科护理的兴趣。如在妇产科疾病的相关护理中,一般的护理程序主要包括查房;病人的病案分析;护理操作示范;观摩自然分娩、人工流产等相关的教学影片。护理教学查房可以帮助护生积累临床护理经验,教师可将自己在临床工作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护生。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护生脱离学校,进行临床护理实践的过程中不免会出现紧张的心理,而带教教师在临床教学中要不断的鼓励护生、多关心护生的心理情绪,避免在护生出现错误时进行严厉的批评,甚至出现歧视护生的现象,应及时与其他工作人员联系,尤其是主管医师,取得医师的支持及帮助。带教教师在护生进行临床护理实践前要对护生进行相关的护理操作的详细步骤,帮助护生树立信心,消除紧张焦虑的心理。在护生与患者接触时,帮助患者与护生建立一定的情感关系,不断的减轻护生的心理压力,有利于护生临床护理操作的顺利进行。

4、加强理论教育的学习在临床的护理教学实践中要确保患者的知情权,患者的知情同意不仅可以维护患者的权益,同时也是护理人员的自身法律保护。在护生的护理教学中通过采用先科的科学技术,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功能媒体等,可以有效的改进护理的教学方式,使护生的护理学习能够更加的贴切真实的临床环境。同时带教教师还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并且以身作则,对护生进行医德教育,不断的提高护生的医德医风,在面临着妇产科中,存在有自卑、羞辱心理的病人时,护生能够保持一颗人文关怀、理解病人的心情为患者进行优质的护理服务。但对于个别不合作的病人不必勉强。

临床论文篇(4)

1.学习理论。

临床课程改革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模式和教学策略的选择要以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为根本评价指标。行为主义学派像斯金纳和华生,认为除了遗传和成熟的有限作用外,学习(或训练)是获得行为的主要途径,任何学习甚至是最复杂的学习都可以分解和编制成为详细的行为目录,采取连续渐进法施教。学生是客体,是消极的接受者;老师定义知识,老师的角色和责任是传授并控制学生的知识获得。“好学生”至少在认知上是顺从的,并接受权威者提供的事实和价值观。持这种理念的教育者,不可避免的选择了讲授式教学方法。讲授法是学科和器官系统课程的最重要的教学策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subject-basedcurriculummodel)将课程分为基础课(医学前期)、临床专业课(临床前期)、临床实习(临床期)的三段式,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相互独立。器官系统课程模式(organ-system-basedcurriculummodel,OS-BCM)是按某一器官系统把相关的人体解剖、生理、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合并起来组织课程,消除了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的不连贯性。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有可能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多个学科讲授同一个主题也是不必要的重复;整合课程从心理学层面出发进行设计,有利于课程与学习条件的统一。认知主义学派像皮亚杰和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建构过程,是个体在发展中的图式(认知结构)里积极的建构和同化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取决于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把建构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作为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教师是学生建构过程的帮助者和指导者。持这种理念的教育者,在教学中会选择发现式教学法,例如,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该方法以问题为中心,课程结构是动态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学生课前充分的准备,课上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一般病人的问题,老师给予最小的指导,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发现式学习的能力。

2.教学策略。

发现式教学和讲授法孰优孰劣的争论已持续半个世纪,每一种教学策略各有优缺点。讲授式教学法,给学生提供直接的教学指导,有利于学生尽快熟悉学习领域,但学生作为听众消极接受,不利于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发现式教学法,例如,PBL在课程里大量使用,利于学生自己确认需要学习的概念,从可用的资源和问题解决中获取知识。但发现学习比指导性学习的效用和效率都小。当学生有考试压力时,教学模式上不可避免的选择灌输式的指导性教学。器官系统较之学科中心的优点体现在:消除了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的不连贯性;体现了医学科学的系统性、基础性和完整性、课程安排循序渐进、方便教学实施与管理等。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人际交往技能,有利于形成临床问题解决能力和从事医师所需要的批判性思维,矫正以授课为基础的模式的不足。“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和“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教学模式在1993年举行的爱丁堡世界医学高峰会议上被列为推荐的课程模式,受到充分的肯定。“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和“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教学策略相结合,可以实现发现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的优势互补。

3.教育理念。

教育的艺术是“一切人类艺术中最困难和最重要的一种艺术”,因为它是系统的人心工程。我们设置的教育目标是:使学生获得成为医生的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从事助人职业所必需的价值观和为实现和谐医患关系承担起自身的职责。我们秉承的教育理念是:授之以渔。授人所学之识,启人所识之用,学行并重。教学过程不是“你看,花园多美”的告知与传授,而是“你去看花园美不美,美在哪里”的启发与引导。教师不仅仅要将自己拥有的知识投射到学生身上,重点是自身修养和教学方式的培养。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育人。医学教育任重而道远。作为医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如履薄冰,唯有以改革为动力,不断研究学生学习特点,探索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二、改革实践

在上述教育思想指引下,借鉴国内外的教学经验,辽宁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从2010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采用学业成绩和自愿原则相结合的办法,选拔60名同学(男生27名,平均年龄22.52)组成实验班进行临床阶段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在组织管理上,成立了专门的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和器官系统教学组,每个器官系统教学组确定了课程负责人和教学秘书,负责课程改革的协调和运行。任课教师均是高年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定期集体备课,讨论各系统有关知识衔接的问题。各教学组打破原有学科界限,以人体器官系统为线索,整合内外科的教学内容,合理删减,减少重复。在临床理论教学中,单独设置临床医学沟通学、全科医学概论、手术学、临床医学导论、临床技能、急诊医学、中医学、皮肤与结缔组织、口腔科学等课程,将15门临床核心课程(内科学、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传染病学、神经病学、医学影像学、介入放射学、精神病学、循证医学、核医学、肿瘤病学)按照人体器官系统整合为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血液与肿瘤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系统疾病等9门器官系统课程,教学总学时数由以前的952学时,减少到762个学时,减少幅度达19%。本着实用性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则,各系统教学组确定教学大纲,编制了专门的教材。自编的器官系统教材《高等医学院校器官系统教材》将作为规划教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公开在全国发行。组织基础和临床教师编写了多个跨学科的临床病例,合理设置问题情景,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与“基于问题的学习”两种整合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PBL教学。在临床医学新模式课程的质量评估中,强调学生的阶段性评价,包括出勤、PBL学习成绩、课堂表现、理论成绩、实习成绩等。实践证明,在临床阶段实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结合“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又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创了课堂教学新模式。事实证明,有间隔的重复促进了知识的记忆和保持。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认可度高于其他单一的教学。器官系统的顺序和课程进程的细节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发展状况对课程进行适当地调整,以改进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自身最大程度的发展。在整合课程里,学生在一个知识领域里学型的知识图景可能有困难,学生经常被大量的混杂的知识打败。因此,如何科学的安排知识点、找到整合的合适位置是临床课程模式改革的难点。

三、教学管理

临床论文篇(5)

目前临床学院虽然相应制定了一些教学管理规则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存在很多不足,并且这些规章制度在实际的实施操作过程中并不完善,实际实施过程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做法,给教学管理监控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比如在教学监控体系方面、教职员工教学任务完成方面、教师成绩考核方面、职称评定的标准和范围方面、教学质量与职称方面、教学积极性的调动方面、教学事故处理方面等,这些方面都存在着不少教学管理问题,留给教务部许多工作要做。另外,无论是院校的管理理念还是管理方式以及师资队伍等,都多多少少地存在不足。

临床学院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是身兼多职,不但要完成教学工作还要完成医疗、科研等工作,这些工作多多少少地都会分散教师的精力,给教师工作带来很大压力,所以不少教师在权衡利弊之后,选择报酬多的工作而倦怠教学工作。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很多,比如很多教师根本没有正确认识到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只是片面地认为教学工作报酬低,工作劳累。无论院校还是医院对教学工作不够重视,激励措施太少,导致教师在教学的意识和欲望上不强烈。另外,目前多数高校已经突破了教育部设定的“黄牌”底线(1∶22),扩招造成的生源多样化给现有的师资队伍带来压力,使许多老师身心疲惫,难以招架。

临床学院教学管理工作方法实施:

1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是教学之根本,好的方法是做好临床教学工作的重点。改变原有教学方法,实行学生主动参与为主的方法,改革教学、实习教学、模拟教学等,在教学中除强调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之外,更要强调学生随机应变和评判、决策、解决能力。在实际教学的师生配比方面,尽量满足“质量”的要求,实行定人带教,让学生跟随导师再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另外“走出去学和请进来教”是目前临床教学工作中比较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走出去,在学生掌握足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由导师带领,走出校门进入医院。亦可将医院经验丰富的医师请入学生课堂,或者通过网络与国内外先进机构交流,吸收经验,因人而异地制定教学模式。

2严格管理,确保管理质量标准。医学院与其他院校相比,在管理上有自己的特点,分级管理是医学生管理的重要模式和手段。一般采取院校、医院、科室这种三级管理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方法,加强医学生教育,从严管理,奖罚分明。在平时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的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在实习中,严格要求医学生遵守规章制度。各科室认真对待,严格依据制度管理,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临床论文篇(6)

经典的研究性教学包括:重复性研究、学习性研究、开发性研究3个方面。重复性研究是指根据教学内容,提供已研究成功的相关课题,让学生重复此项研究。学习性研究:在教学中,提供多数内容中已有答案,部分内容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学生认真思维后去回答的课题。开发性研究: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但尚未研究的课题,让学生从事创新性研究工作。将100名7年制学生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均有男女各25名,两组学生基础科目成绩均为80~85分,属优良学生。然后两组7年制学生分别授予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及传统讲授式(LBL)教学。

1.1开展重复性研究的学习

1.1.1PBL教学[3]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能力,培养其循证思维能力,采用设问-讨论-总结的PBL教学法。例如,对一老年男性肝癌患者病例,导师可提出问题:(1)肝癌常见病因及诱因;(2)肝癌发病机制;(3)如何诊断原发性肝癌;(4)手术指征、禁忌证及预后;(5)有哪些替代疗法。学生带着问题查阅相关学习资料,初步提出问题答案。然后教师引导进行充分讨论,必要时教师可以提供帮助,进行简要点拨,并鼓励学生继续查找相关资料学习。讨论结束后学生进行小结发言,教师在听取学生汇报发言后给予点评,提出改进意见,对相关内容进行总结,留下问题,以巩固学习效果[4]。

1.1.2规范带教按照标准外科学基础操作进行带教。包括:换药、拆线、手术无菌规则和技巧,使学生一开始就养成严格的无菌的操作方式及正规外科手法。并在管理患者过程中巩固学生对水电解质平衡、外科补液、输血及感染防治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并通过每天早上全科疑难病例讨论及教学查房开阔学生视野。本科每天早上的全科疑难病例讨论,加深了学生对肝胆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的掌握,及急危重病的抢救处理,以及各类手术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对应处理。训练学生依据详细的病史询问、严格的体格检查和完善的辅助检查,逐渐树立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并提出自己的诊断治疗方案。

1.1.3专题讲座针对肝胆外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教学秘书有意识地组织科室高年资医生开展主题讲座。专题讲座极有利于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开拓思路、拓展视野,熟悉掌握专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手段。同时,对于目前肝胆外科存在的问题,也可有感性认识,对于其后期从事的研究目标确立打下伏笔。

1.1.4重视基本诊疗操作培训的三基教育对于缺乏临床实践能力的医学生而言,重视专科相关的基本操作培训对于其今后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具有重大的意义。尤其需重视培养其基本诊疗操作能力。内容包括各种基础疾病相关的特殊处理,医患沟通文件的准备和交流;尤其需要掌握手术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比如门静脉高压症导致的充血性脾肿大、感染性疾病造成的脾肿大等患者可行脾切除手术治疗,但对血小板偏高者,因术后容易发生静脉内血栓,对晚期骨髓纤维化合并活动性肝病者,术后死亡率高达7.5%~25.7%,均视为该手术禁忌证。

1.1.5培养科研思维科室指导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指导学生查阅最新的相关文献资料,让学生掌握较多的相关信息及间接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推理,提出新的独立见解。学生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激发了科研兴趣[5]。

1.2开展学习性研究工作

1.2.1名师讲座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充分利用与国内外多家大型医疗机构频繁交流的优势,结合对方的专长,不定期开展名师学术讲座。其内容主要涉及肝胆外科学的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和国内外最新进展,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大师风范及学习方法,拓展视野并了解肝胆外科相关问题的最新动态;尤其是初步了解到目前肝胆外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对于调动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创新意识,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2.2科研报告会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每两周安排一次科研报告会,让学生自己进行读书心得的汇报总结,并互相交流读书心得。在导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科研报告会能更深入接触到科研的方法和目标。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安排参加临床科研工作,促进他们提高临床实践和科研创新的综合素质,加速实现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转变。

1.2.3参与科研课题设计由于7年制医学教育科研训练时间安排较短,仅6个月。因此,其科研训练目的在于培养科研思维,了解基本方法。首先由导师提出几个和临床密切相关的科研选题,如肝移植、肝癌、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等,学生再进一步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做出初步的实验设计,撰写开题报告。最后由导师组织修改和讨论发言。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科研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6]。

1.3开展开发性研究工作学生在掌握肝胆外科基础知识及基本科研方法,并具有了一定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后,既可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与肝胆外科疾病密切相关的,但并未研究或解决的课题,提出自己的思路及解决方法并实践完成[7]。

2经验与展望

临床论文篇(7)

摘要:临床决策规则作为一种决策的工具日益受到重视和应用,依赖于大量原创性研究或循证医学的证据,旨在通过把临床资料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解释的过程标准化,指导选择诊疗手段或路线,降低临床决策中的不确定性,限制或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降低因不必要检查(测)和/或治疗所带来的医疗费用的支出,提高效率,使诊疗最优化,促进患者安全,维持或增进临床的后果。从临床决策规则的概念、存在的条件、研制方法、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何为临床决策规则

临床决策规则(clinical-decisionrule,简称“决策规则”)或预见规则(predictionrule)是起源于原创性研究,通常是指,把≥3种参数整合起来运用,比如病史、体征或简单的检测等,作为一种决策的工具。它需要大量数据作为保证或建立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目的是通过把临床资料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解释的过程标准化,依据某些经过严格评价的具有临床预见性指标的存在与否,指导选择诊疗手段或路线,确定是否有必要进一步进行诊断性或治疗性干预,降低临床决策中的不确定性,限制或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降低因不必要检查(测)和/或治疗所带来的医疗费用的支出,提高效率,使诊疗最优化,促进患者安全,维持或增进临床的后果。决策规则分为两类:一类是估计疾病或疾病后果的概率,另一类是提示疾病诊疗行动的过程(acourseofaction)。就估计疾病或后果概率而言,以社会获得性肺炎(CAP)为例,已有4个疾病概率预测的规则,目的是用来决定对疑似肺炎病人是否需进行胸X线检查[2]。各种症状和体征的存在与否用来计算肺炎发生的概率。就第二种类型而言,它为疾病的临床诊疗带来明确的指南,因此日常诊疗工作中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而其中Ottawa踝诊断规则(Ottawaanklerules)是最著名、最广泛性使用的临床预见规则,用来决定闭合性踝部创伤患者是否需要接受X线检查。

二、为何重视临床决策规则

某年轻患者发生闭合创伤,急诊医生在接诊后12小时内,未经上级医生查房、专业专科会诊、系统评估,给予病人11次(部位)X线检查,其中3个部位CT检查,其余9个部位是普通平片正侧位,共21次曝光,最后并未发现有明显骨折和实质性脏器破裂或挫伤。事实上,临床上类似这样的情形比较普遍,在一些医院、一些医生中间甚至成为沿用多年的“常规”或习惯做法。X线检查通常是用于创伤病人的常规检查,但其必要性尚未确定。以清醒、状态稳定的创伤为例,Stiell(2003)对加拿大9个急诊中心8283例评价,仅169例(2%)发生了有临床意义的颈椎损伤。以钝挫伤病人为例,胸X线作为常规检查,胸内损伤阳性检出率低,为0~13%。头部轻微外伤(意识丧失、健忘或定向力障碍,Glasgow昏迷评分13~15)为例,加拿大7个医学中心12个月内对这类病人调查,仅6.2%CT扫描上有可见的脑损伤,仅0.5%发生需急诊外科手术的硬膜下血肿。这些机构中,这类病人使用CT检查的情况相差4倍[4]。以颈椎外伤为例,每年加拿大有18.5万例清醒、稳定的创伤(有发生颈椎损伤的危险)病人,其中仅0.9%发生颈椎骨折或脱位,整个加拿大医学中心内颈椎X线检查中98%为阴性。每年北美有100万例次急性创伤需膝关节X线摄片,只有6%有骨折。每年,美国有200万例成人因头部创伤到急诊室就诊,其中6%~9%隐匿有非预期性、创伤性颅内病变,<1%需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因担心可能性的颈椎创伤,需要拍摄大约80万个颈椎的X线片,脊髓损伤只有1万人左右,其中一半以上的损伤累及颈椎,因此对颈部和头部创伤的患者应采取选择性X线影像学检查[5]。对美国21个急诊中心34069例钝挫伤+颈部X线检查病例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发现818例(2.4%)有X线检查确诊的颈椎损伤,采取5点低风险的判定规则后可使4309例这类病人避免X线检查,减少幅度12.6%[6]。美国每年有2.5万全职急诊医生开出80万个X线检查的医嘱,平均每人每年开出32个颈椎X线检查医嘱,可能在125年的临床工作中才能遇到一例隐性的颈椎损伤的病人,因此遗漏有临床意义的颈椎损伤病例十分罕见的。

尽管临床上有了一些疾病诊疗常规和指南,但由于医生、管理者、地域因素等,往往在临床上对同一病人,但在不同医院、不同医生、不同专业专科之间在诊疗策略上可能会有相当大的差异,如哪些病人需要直接行磁共振检查,哪些应该以普通X线作为首选检查,哪些接受B超,哪些需要彩超检查,哪些肺炎病人需要住院治疗,哪些病人需要门诊治疗等等。分析原因有:(1)就具体的疾病诊疗而言,教科书和指南上只是给出针对这类疾病总的或分层的诊疗原则,并没有细化的具体病例的水平,因此,诊疗原则从指南或教科书的原则到具体病例的应用之间尚有相当大的距离或空间,这里往往依赖具体的医生的素质、专业专科技能、经验、所在科室的通常做法等,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经验性;(2)疾病诊疗,特别是疑难危重病人,需要在短时间内进行全面的系统检查评估,特别是创伤的病人,借以发现隐匿性的多脏器、多部位的损伤,因此,往往需要打破常规,多种检查手段联合,如X线、CT、检验、超声等作为筛查的基本手段,同一检查手段在同一病人多个部位同时使用;(3)一些疾病临床表现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分离,通常凭借医生的直觉观察无法确定诊断,需要通过多种筛查性检查才能解决问题,比如X线、超声、磁共振、检验项目等筛选;(4)一些医生对疾病诊疗规范、原则、最优化路径的掌握不完全、不系统、不标准,按习惯或随意选择诊疗手段,使某些诊疗手段过度使用;(5)医生担心遗漏临床上隐性的损伤或病变,或为了避免医疗纠纷,一些医生采取防卫性医疗策略,使用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6)人为的因素,以二线、三线的更昂贵的诊疗手段代替一线、低廉的基本的诊疗手段,牟取更大化的经济收益。

三、如何研发临床决策规则

决策规则研制过程通常涉及4个方面:选择有意义的临床问题,选择观察的指标,规则的可应用性,用来研制规则的数学手段。要注意,选择观察指标过程中发生偏倚(bias)的问题,这类偏倚包括:用来预见后果的指标模糊性、预见性差后果不明确、预见性不明确。通常需要对被预测的后果进行清晰的界定,易于测定,并且是客观的指标,如X线显示骨折、活检结果证实为癌症。临床的预见指标,如温度、心率、血压,必须得到准确的界定,具有明确和可重复的特征。

就决策规则在实践中的应用而言,要确定这些决策规则是否有价值。预测指标必须是在进行临床决策的同时即可获取到,若一个临床决策规则所需的临床信息不容易取得,比如需要正电子发光检查结果,该规则就无法得到广泛应用。决策规则还须有普遍适用性,即它必须在不同地点和背景下都可以得到应用。同时,需要对决策规则的准确性或错误分类率(misclassificationrate)进行评估,即当使用某个决策规则时,病人被错误划分的情况是怎样的?通常,采取复杂统计学手段来评价错误率,但最理想的方法是,把一个决策规则放在多种背景下(大学医院急诊室和社区医院)来证明其在不同背景下的准确性。此外,不但要评价某个决策规则的整体的错误率,而且应计算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见价值、阴性预见价值和可能性比率(likehoodratios),并确定每个值的95%可信区间。最后,决策规则对实际临床做法的影响是最重要方面。尽管某个决策规则可能会高度准确、十分严谨,但很可能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原因有:(1)颈椎创伤骨折预测规则,对颈椎X线发现骨折的敏感性为97%,遗漏一例这类病人的后果十分严重,因此应用就大大受到限制,而就足和踝部骨折的决策规则而言,对敏感性的要求就不是很严格了;(2)需要复杂计算的决策规则也不可能得到广泛的运用。就用数学方法来研制决策规则而言,具体方法包括多元回归和递归分割分析(recursivepartitioninganaly2sis)。

四、有哪些经典的例证

全国急诊X线检查利用情况研究(NEXUS)的低风险标准:若不满足如下所有的条件,则为拍摄颈椎X线的适应证:无后中线颈椎触痛;无成瘾证据;正常水平的觉醒;无局灶性神经缺失,及其他部位损伤引起的干扰性疼痛。

1992年美国全国急诊X线影像利用情况研究(thenationalemergencyX-radiographyutilizationstudy,NEXUS)提出对颈部闭合性挫伤病人发生颈椎骨折的低风险标准(low-riskcriteria,NLC),包括5条标准,后来在美国进行一项验证试验,涉及34069例颈部闭合性挫伤的病人,该标准对颈椎损伤的判定的敏感性为99.6%,特异性为12.9%,该规则被推荐在美国急诊室内使用。2001年有人提出加拿大颈椎规则(CanadianC-Spinerule,CCR),用来评价临床状态稳定、清醒的创伤病人,经过8924例病人的验证,该规则由3个部分组成:3个高风险标准、5个低风险标准和病人旋转颈部的能力。对加拿大9个急诊中心的8283例病人进行验证,比较CCR和NLC,发现CCR比NLC更敏感(99.4%vs90.7%),特异性更高(45.1%vs36.8%)。

Haydel等对钝挫伤后24小时内表现有轻微的头部损伤的患者,建立了1个由7个要素组成的临床决策规则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颅脑CT检查,这7条标准含:头痛、呕吐、>65岁、药物成瘾或酗酒、短暂的记忆缺失、锁骨以上水平的创伤、创伤后癫痫。在909例(>3岁、轻微脑损伤,即Glasgow昏迷评分15,神经检查正常)中,57例有CT检查阳性改变,并且符合≥1条标准,212例无这7条中任何之一改变的患者CT检查均正常。

对于清醒的、状态稳定的创伤患者(Glasgow昏迷评分15分),当怀疑颈椎损伤时,确定危险因素可以指导颈椎X线检查。危险的机制包括,从3英尺以上或5阶楼梯以上跌落,头部的轴向负荷(比如潜水),高速情况下(大于100公里/小时)机动车碰撞或翻滚或弹射到车外,电动康复车辆的碰撞,或自行车碰撞。以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为例,随着临床预测规则的应用,已深刻改变了PE诊治的面貌。有几套标准化规则用来评估临床PE概率。简单预见性规则可用于门诊背景下,更为复杂的预见规则需更多的临床参数,需专家对X线及其心电图结果进行解释,见表2。使用经验性或标准化的概率评估方法,把PE发生率分为3类:低临床概率,PE发生率≤10%、中间临床概率,约30%、高临床概率,≥70%。根据计算出的临床概率,来决定具体的病例接受哪种诊疗策略,有关这方面内容见《医学与哲学》有关文章,此处不再赘述。

以社会获得性肺炎(CAP)为例,采取积分方法分类(表3),按照临床各项指标参数积分,将社会获得性肺炎按严重程度分5级,I~II级病人只需门诊治疗,而III~IV级需要住院治疗,而V级,即积分>130分,则为重症肺炎,需入住ICU,病死率近30%(表4)。这表明临床决策规则对CAP临床治疗方式、抗生素的使用、预后等具有重要预见价值,是目前临床常用、重要的决策工具。

五、应做些什么

首先,政府、卫生行政管理部们和科技管理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有关临床决策规则知识、理论、技术和应用的研究,要把这项研究事业与防控传染病、常见病多发病等等同起来,给予政策、资金上的有力保障,建立近期、中期和长期研究发展规划,确立攻关重点,培养专门从事临床决策工具的开发、研究的技术人才,培植专业学科,使我国的临床决策工作向深度和广度上发展,实现临床决策的科学化、精细化、定量化、经济化。再次,医学高等教育和医学继续教育部门应该把临床决策作为一门新兴而重要的学问,当做医学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重点内容,培养医务工作者具备进行科学的临床决策的头脑、视野、素质、能力、技术和方法,全面提高全员的临床决策的质量和水平。

其次,医疗机构和各级医师必须重视临床决策工具的研究和应用。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从临床决策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和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疾病或疾病状态管理的临床决策工具的研究,开发出具有本单位和本专业特点的、行之有效的临床决策工具,同时要在临床实践中广泛使用经过循证医学证明的或学术界共识的决策规则,使医生个人的临床决策由随意性、模糊性、经验性、习惯性向循证性、综合性、全面性、便捷性和可承受性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LAUPACISA,SEKARN,STIELLJG.Clinicalpredictionrules:areviewandsuggestedmodificationsofmethodologicalstandards[J].JAMA,1997,(277):488-494.

[2]TIGGESS,PITTSS.Introductiontoclinicalpredictionrulesforradiologists.AJR,1999,(173):1443-1446.

[3]STIELLIG,CLEMENTCM,MCKNIGHTRD,etal.TheCandianC-SpineruleverustheNEXUSlow-riskcriteriainpatientswithtrauma[J].NEJM,2003,(349):2510-2518.

[4]STIELLIG.Clinicaldecisionrulesintheemergencydepartment[J].CMAJ,2000,(163):1465-1466.

[5]MARXJA,BIROSMH.Whoisatlowriskafterheadornecktrauma?[J].NEJM,2000,(343):138-140.

[6]HOFFMANJR,MOWERWR,WOLFSONAB,etal.Validityofasetofclinicalcriteriatoruleoutinjurytothecervicalspineinpatientswithblunttrauma[J].NEJM,2000,(343):94-99.

[7]MAHADEVANS,MOVERWR,HOFFMANJR,etal.Interraterreliabilityofcervicalspineinjurycriteriainpatientswithblunttrauma[J].AnnEmergMed,1998,(31):197-201.

[8]STIELLIG,WELLSGA,VANDEMHEENK,etal.TheCanadianC-Spineruleforradiographyinalertandstabletraumapatients[J].JAMA,2001,(286):1841.

[9]STIELLIG,CLEMENTCM,MCKNIGHTRD,etal.TheCandianC-SpineruleverustheNEXUSlow-riskcriteriainpatientswithtrauma[J].NEJM,2003,(349):2510-2518.

[10]HAYDELMJ,PRESTONCA,MILLSTJ,etal.Indicationsforcomputedtomographyinpatientswithminorheadinjury[J].NEJM,2000,(343):100-1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