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平面构成论文

平面构成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06 11:32:11

平面构成论文

平面构成论文篇(1)

21世纪流行的钢筋块状结构,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而其他的设计元素,比如传统设计中常常运用的线条、底纹逐渐退出,版面留白增多,色彩运用也更加自如。当然,也有一些平面媒体,尤其部分主流媒体,缺乏市场意识,固守传统思维,创新意识不强烈,版面设计一如既往,没有根据时展和大众欣赏趣味的转变进行调整,版式僵化、教条,对读者尤其是年轻一代读者没有吸引力,这就导致他们的新闻报道无法得到大众的认可,公信度不高,影响力有限,某些报纸刊物甚至沦落到只能依靠政府强行摊派才能生存的境界,发展前景堪忧。穷则思变,变才能通。

2、简洁化风格诉求

报刊杂志的版面设计与广告设计有着很大的区别,更多是为了内容服务,换言之,版面设计应该服从于表达需要,要努力在报刊杂志传递信息和读者接受信息之间实现平衡。一定空间内信息量太小,主办方的传达意愿受到压抑;信息量过大,容易对读者造成压迫性。传统报刊杂志版面设计理念中,主办方更注重在有限的版面中传递更多信息量,不仅文章篇幅冗长,版面设计也较为拥挤,挤压感强烈,给人一种很压抑的感觉。现代社会中仍然有个别报刊杂志为了达到某种视觉效果,将版式设计的花里胡哨,各种对比鲜明的色彩、线条充斥其中,由此传递出的信息量杂乱无章。而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一项研究报告显示,过多的信息量会导致人们无所适从,产生审美疲劳,感觉麻痹;严重的甚至会做出应激性反应,转向自我封闭。其实根据生活常识,版式设计并不一定要以繁杂为最上选择,那些简单的设计能有效消除读者的审美疲劳,反倒更能吸引大众的眼球。当然,简约不等于简单。简约主要体现在线条是否流畅、色彩是否明快以及装饰是否简单明确,而不在艺术设计时的风格繁复和视觉挤压。如何在充分保证编辑表达意愿和让读者更好地接受信息之间保持动态平衡,是进行艺术设计时考虑的核心问题。以《渤海晨刊》为例,此报于2007年6月底由四开大报改为八开小报,不仅版面增加,内容上也更加丰富多彩,贴近民众。在设计理念上,表现出明显的简约风格。该报所有版面都有一个固定版面模式;整版分为左右两部分,其中左栏单辟,形成纵向挺拔之势;重要稿件标题字体为超粗黑,图片顶版横贯至右,如有征稿启事之类,可单辟一栏,造成大两分中的小两分;各版根据内容差异,制作不同细节。整个版式设计清新明快,简约醒目,取得了较好的视觉效果。

3、稳定性诉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的审美趣味总是在发生变化。作为和大众接触最为频繁和密切的平面媒体,各个报刊杂志杂志应该保持高度的敏感度,根据自身办刊原则和办刊方向,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己的版式设计,以期迎合大众口味。但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调整和变化自然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却不能为了调整而调整,为了变化而变化,更不能不顾稳定性盲目持续变化。某些刊物或报纸的忠实读者可能会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里对其保持高度关注,这就意味着这些读者在长期的阅读体验中,已经形成了稳定的阅读习惯。编辑切不可轻易对这些报刊杂志的封面、题字、板式结构以及栏目摆放设置进行调整变动。相反,应该利用规范严谨的版式树立起自己简明的视觉形象识别,培养、引导读者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对该报刊杂志形成高度品牌认同。如果考虑调整版面设计,一定要慎之又慎,拿出成熟的改变方案,进行充分理论论证的基础后循序渐进,先从局部、小处着手,在保持整体风格不大变的基础上慢慢调整。如果改变的幅度太大,完全超出受众的心理期待,会让这他们心生茫然无措之感,不但不会接受这些调整,还会产生排斥心理。这样就适得其反了。

4、内容形式和谐性诉求

平面构成论文篇(2)

一、平面设计中构成艺术规律的表现

构成理论经过包豪斯的实践,又受到俄抽象主义和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达达主义等流派影响,逐渐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设计理论和新的造型原则。

(一)构成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构成”源自德国包豪斯的GES―TAL―TUNG译语。对视觉因素重新组织、结构,以提高审美能力,达到启发思维,培养创造力的目的,有目的地对构成元素进行组合,使其具有审美价值,称为构成。构成是构成主义的一个概念,形成于1913―1917年。构成主义的奠基人塔特林(俄)提出艺术是创造形式的过程,是对材料、形态、空间的整体感受。构成学的理论体系在包豪斯逐步完善与发展,通过新思维方式、美学观念建立起新的造型原则,并广泛运用在艺术设计中。

(二)构成艺术对各国设计的影响

美国在形式上承袭了包豪斯的正统,以点、线、面为支点,用线的黑白对比,产生视觉胀缩感,有如欧普艺术的动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展出了包豪斯设计作品,产生过巨大影响。此间,日本也受包豪斯设计思想影响,四十年代,大智浩开始研究伊顿理论,更突出线的渐变,用疏密表现渐变,用圆周的骨格与斜线、直线组合,使线的渐变构成更丰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学者们开始倡导包豪斯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但因科技、经济和文化的落后,它未得到人们的重视。改革开放后,随着科学、技术和艺术的长足发展,包豪斯设计思想理论被设计界广泛采用与吸收,推动了现代设计的发展。

构成艺术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它的研究紧跟时代,注重吸收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提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形象思维与逻辑并重,构成艺术的发展将会不断扩大和深入。

(三)构成规律在平面设计中的分类

构成可以分为色彩构成、时间构成和空间构成。空间构成又可以分为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运用到平面设计中通常是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在平面设计中略有体现。

平面构成对平面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基于审美,对平面的结构、形态、布局的变化以及形态组合等形式因素,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抽象设计;色彩构成按色彩构成的理论和法则,将理性的色彩知识融于感性的色彩实践之中,对色彩的感觉由个人的直觉升华到更宽广、更科学的色彩审美境界,最终灵活运用理论、方法进行符合审美的色彩设计;立体构成就是以一定的方法、法则,将形态要素构成各种立体形象。

二、构成艺术规律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构成艺术规律对平面设计的结构、布局、形态的变化和组合等因素进行抽象思考和理性设计,为进行具体的平面设计作视觉审美和技法上的准备,构成艺术规律对平面设计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功能、价值和应用等三个方面。

(一)构成艺术规律在平面设计中的功能表现

平面构成是研究关于二维空间设计和方法的理论,从纯粹视觉审美和视觉心理的角度寻求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平面构成是理性化的设计基础,注重培养设计思维方式和抽象的构思和创造。单纯、抽象和高度概括是平面构成的基本特征。平面构成以最简单、最单纯的形态为原形,从自身的变化、组合及形态组成结构关系去研究对设计意图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从而归纳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作理论、图形和整体结构的准备。

色彩构成分对比构成、调和构成、调性构成和采集重构。色彩的对比,就是指各色彩之间存在的矛盾、对立、差别。按属性又可分为以色相变化为基础的色彩对比、以明度变化为基础的色彩对比和以纯度变化为基础的色彩对比构成。

立体构成研究的对象首先是点、线、面、立体等构成要素,是研究形态要素及其构成原则的造型活动;其次是研究造型的材料。

(二)构成艺术规律在平面设计中的价值表现

平面构成的基本理论和构成形式作为平面设计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在形态的组合、构成关系上、层次关系上同样是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平面构成的思维方式是从理念到抽象、从理论到实践的形象思维过程。以抽象化的几何形态来进行思维,能最大限度从结构和构成关系上研究和探寻视觉和方式。把简练、单纯、高度抽象的形作为基本造型元素,降低“形”自身的内涵及其在具象性方面的影响。

色彩构成理性地为各种专业提供色彩设计的理论依据和指导。由于艺术设计以不同的色彩形式表现出来,色彩能引起视觉心理反应,具有最强的视觉冲击力,色彩构成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色彩构成都是十分重要的设计基础。

色彩调和体现设计中的色彩构成规律,两个以上的色彩,有序、协调统一地组织在一起,调和方法有共性调和、面积调和和秩序调和。采集重构也能体现色彩构成的规律,将原来物象中色彩元素注入到新的组织结构中,产生新的色彩形象。需要对色彩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使其重构后的色彩更具感染力。

立体构成规律是使工业造型具有艺术光彩的根本手段,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化妆品、食品、器皿的包装都是通过构成设计而产生的。由于立体构成适应现代工业生产的需要,符合现代产品造型设计的特征,因此同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一起被应用到平面设计中。

(三)构成艺术规律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表现

展示设计要考虑展示的平面设计部分,也要综合考虑整体空间和展示空间的平面、立面设计,还要考虑整体的材质、灯光、人流量等,既属于空间设计也属于平面设计。充分运用平面构成的基本规律进行设计,把所有项目按不同的平面形态进行设计,再以具体的图形进行转换,实现从理念――抽象――具象的整体设计。

在现代广告设计中,色彩是产生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要素。广告设计作品必须具备良好的视觉传达效果。在文字、图形、色彩三大要素中,色彩最能引起注意,能迅速地传达信息,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恰当的色彩配置能直接调节人们的感知、记忆、联想和情感。色彩在广告设计中的价值体现在它的鲜明性、认知性、写真性、情感性、审美性。

平面构成论文篇(3)

用;概念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8―0074―01

现代商业竞争的愈演愈烈促进各大商家在商品广告与宣传上狠下工夫,从多年的商战经验中也可以看到广告的巨大作用。而广告设计也作为一门专业课程面向社会进行招生,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熟悉了广告,了解了广告设计。如何做好广告设计,让学生们掌握广告设计的方法与技巧已经成为广告设计人重点解决的课题。本文主要从构成理论出发,重点探讨平面、色彩以及立体构成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一、构成理论的概念

所谓构成理论是指将各类设计元素按照设计者的不同设计理念进行恰当的组合与搭配,运用色彩、构图等彰显出设计作品的独特风格。在现代广告设计领域中,构成理论已经被运用得相当成熟,主要体现在色彩的构成应用、平面的构成应用以及立体空间的构成应用等方面。良好的平面、色彩与空间构成是完成一幅广告设计作品的关键所在,色彩构成可以让作品通过颜色的合理搭配、颜色对比、颜色的适当变换让作品更富有美感与质感,任何一幅广告设计作品都离不开颜色构成理论的准确应用与恰当表现。在构成理论中还讲求物体平面与空间的最佳构成,通过视觉肌理与触觉肌理让作品体现逻辑思维与理性思维,使作品呈现独特的视觉效应。此外,空间的立体构成也是广告设计中比较重要的构成理论,立体构成理论指出:要以点、线、面构成的空间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让实体占有和限制空间,与作品外的空间融为一体,让设计与自然得到完美的结合,也是艺术作品的点睛之处。优秀的广告设计作品离不开色彩、平面以及立体三者的构成与结合,只有将三种构成理论恰如其分地应用起来,才能够让广告设计作品大放异彩。

二、构成理论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1.平面构成。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平面构成应用较为广泛。平面构成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点、线、面的构建上。点是作品欣赏者视觉的焦点,可以集中欣赏者的注意力,为作品“提神”。在广告设计当中,设计者常常运用各类不同的点去构建不同的视觉效应。线同样也能够构成不同的视觉效果,如曲线能给人温柔、婉转的感觉,直线能增显大方、利落的性格,折线能够体现出一定的波动效果等等。广告设计作品中的很多实体也都是用线去进行构成,如树枝、绳子等等。而面包含的构成元素更为广泛,囊括了点与线后构成了平面,在平面的构成理论中主张运用不同的图形,包括规则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弧形、扇形等等构成不同的作品。在实际的广告设计创造中,常常用圆形表达圆润之美,用方形展现刚正之风,用弧形表达速度美。点、线、面的穿插组合共同构成了赋予情感的广告艺术作品。

平面构成论文篇(4)

关键词:构思性写作;英语议论文;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7-0042-02

收稿日期:[HTSS]2007-03-05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2005]198号)“师范英语专业实践型教师素质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罗明礼(1966-),男,四川犍为人,讲师,硕士,从事英语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影响英语议论文写作的因素

1.无构思性自由写作

写作过程可分为感知、构思和表述三个阶段,构思是介于感知和表述之间的重要环节。构思性写作不仅包括写作前作者对写作材料或给定题目的感知和体验、写作主旨的酝酿和确定以及写作材料的选取和提炼,而且还包括作者对文章结构形式的思索以及表达方式、表现技巧和表现手法的预想。对于构思环节的重要性,徐龙年教授认为,构思是作者对材料进行思维加工的过程,是文章表述的先决条件,构思是形成写作的通道,是感知与表述之间的桥梁,是决定文章质量的关键。

构思虽然是写作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然而在英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常常被很多学生忽视。笔者从事普通高师英语专业写作课程教学4年来,发现学生在课堂限时议论文写作时往往没有经过构思就进行写作。笔者曾经对所教“大二”学生进行了一项议论文写作构思情况的追踪调查:

表一 第一次议论文限时练习之后的调查表

从上表可知,连续四届英语专业“大二”学生在初次进行英语议论文写作时只有7%左右的学生在写作前有构思的习惯,有8%左右的学生知道要进行构思但不知道如何进行构思,有85%左右的学生没有构思的意识。本人利用参加教研活动的机会,与同类师范院校英语写作课程教师交流时得到了一致性的看法。这足以解释为什么学生TEM4和TEM8考试的成绩与自己估计的分数相差甚远了。笔者把这种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即进行构思、想到那里就写到那里的议论文写作称为“随意性写作”或“无构思性自由写作”。这就是许多学生在TEM4和TEM8写作项目中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

2.英汉语思维差异对英语议论文写作的影响

英语专业学生参加TEM4和TEM8水平测试在写作项目方面成绩普遍存在偏低的现象。从语言表层错误看,这些错误属于“词不达意”、“语言干瘪”、“连贯性差”、“中式英语”(Chinglish)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学生习惯于将母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思维定式移植到了英语议论文写作中。众所周知,思维和语言紧密相关,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则依靠语言来表达。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象,而西方传统是尚思。汉民族重形象思维,而英民族重抽象思维。这两种思维模式明显地反映在英语议论文写作的篇章结构上,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主要呈直线型,而母语为汉语的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则呈螺线型。

不同的构思直接影响作者写作的表现手法。中国学生在表达思想时惯于绕圈子,常避开主题,从宽泛的空间和时间入手,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由远及近,往往把主要内容和关键问题保留到文章最后才拿出来或采取含而不露的所谓“不言而喻”的模式。这种写作方法常常叫西方人摸不着头脑。英语思维模式采用直接切题的方法,以逻辑、分析和线性为特点:在遣词造句谋篇上普遍从一般到具体、从概括到举例;在写作结构上习惯于把“果”置于“因”之前,以达到开门见山,引起读者注意的效果;在表现手法上,通常是以一个主题句(topic sentence)开头,然后再按照一条直线展开,在以后的支撑句(supposing sentences)中发展这一中心思想。相比之下,这种直线型语篇结构显得更为直观。由此可见,汉语式的思维模式不仅是学生在TEM4和TEM8的写作中得分偏低的原因之一,也是他们在写作中没有掌握英语构思性写作技巧的关键所在。

3.缺乏足够的英语议论文教学资源的输入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构思性写作的另一原因还与他们的英语议论文输入量不足有关。Paul Davies认为,写作首先要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和观点,然后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信息和观点,接着把它们构建成段落并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最后编辑文字并写出篇章。写作的每一个步骤都与信息的接受、解码、重组和储存相连。有效的写作需要作者调动大脑中的已有图式。

图式理论认为,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只有激活已有的知识结构才能写出文章。有学者把写作过程划分为积累、构思、表达的过程论和强调写作过程的构思论。该理论强调积累在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也符合语言学家Krashen“大量的输入”和“可理解性的输入”以及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关于“刺激-反应-强化”对语言表达的促进作用等理论论述。Krashen的输入假设“i+1”也解读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积累与创新的关系。因此,写作者平时阅读并分析大量的议论文对日后无论是限时作文练习还是TEM4和TEM8考试以及今后的毕业论文写作均大有益处。然而,笔者对学生平时阅读英语议论文的情况调查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

表二 学生平时阅读英语议论文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笔者所教学生在“大一”时很少阅读英语议论文,更不用说分析优美的议论文了。由于他们没有平时的大量积累和有效的输入,自然在写作时就不知道需要构思和如何进行构思了,当然也就会受母语思维的影响,写不出符合西方思维模式的英语议论文了。

二、培养学生构思性写作的途径

1.培养构思性写作意识

构思是作者对写作材料进行思维加工的过程。提炼主题是构思的切入点,它自始至终制约着构思的全过程。

英语议论文写作构思有两种基本方法:扩散型构思和收敛型构思。前者是作者有目的地围绕主题展开思路,借助于想象和联想将大脑中原先存在的各种信息沟通和联结起来,从而产生形象性和观念性新信息的构思过程。以Friendship(友谊)为题进行三段论构思,三段的主题句为1)Friendship,in abroad sense,exists between allhuman beings.2)Friend ship betweenfamiliarpeople iS also important.3) FriendshipbetweencloseJHendsshouldbeconsistentandlasting.这样的构思有利于作者从三个侧面,由大到小,从广义到狭义,层层深入、层层递进铺展成文。在每一段落中,作者均可以概括性地举二至三个事例进行说明或论述。这样的构思能以主题为中心、以平行结构为主线一脉贯穿全文,巧妙地呈现作者的观点。收敛型构思是指作者对文章的材料进行整理,将那些与主题有关的材料进行集中或回拢,舍弃与主题无关的信息,对与文章有关的尤其是主要的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论述与推理的构思过程。写作时,作者通常以别人的观点作为引子,最后亮出自己的观点。以“Divorce:A Good Thing or a Bad Thing?”(离婚:好还是不好?)为题进行三段论构思。其第一段通常为Different people hold different views on the issue of divorce(主题句总揽全段和全文).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divorce means social instability or immorality…(从一个方面).On the contrary,other people think that marriage should not be an inescapablechain to bind a men and a woman……(从另一个方面).If the couple have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and can no longer be compatible with each other,the author thinks the best way out is to get adivorce(提出自己的观点,即文章的论点)。作者在文章的第二段将对上述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在最后一段,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总结并提炼自己的观点。

2.强化英语写作思维能力的培养

英民族善直线思维,重抽象思维,重视形式逻辑和辩证思维。在英语议论文写作时,学生应以逻辑、分析、线性为基准点,力求把要点放在句首、段首,以达到直截了当的效果,突出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运用有形的联结手法以达到句法形式的完整,使其表现形式严密,受逻辑形式的支配。因此,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学生不仅要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还应该遵照英民族在遣词造句等方面的表达习惯进行表达。

在用词方面,应当尽量使用丰富多彩的短语;在句法结构方面,应遵循重心在前的原则;在使用主从复合句时,通常将主句置于从句之前;在语态使用方面,学生应多使用被动语态,以符合英语重物称的表达习惯。为了能更有效地用英语思维,学生平时可尽量使用英语词典,学会以英语思维的方式直接去理解生词或短语,逐渐达到对英语词义抽象化理解的境界。

3.增加英语议论文的输入量

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其中,“读”与“写”的关系最为密切。“读”是输入性技能,是“写”的基础;“写”是输出性技能,“写”的终点就是“读”的起点。尽管有不少的学生见到所给题目后便觉得有很多话要写,内容也充实,但由于词汇贫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最终也写不出内容切题、意义连贯、语言得体而令人满意的议论文。实践证明,多读多写是提高英语议论文写作水平的唯一途径。

大量的英语议论文输入还能有助于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先在脑海里用汉语构思,然后将构思好的汉语腹稿译成英语的习惯问题。当学生以后遇到给材料作文时,他们便会下意识地从自己已有的相关文章的结构信息中提取与之相关联的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来帮助自己构建新的文章的框架。

参考文献:

[1]毕建模.略论写作构思与问题规范[J].岱宗学刊,2002(3).

[2]吴效刚.写作过程:构思与非构思的共存互补[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3]徐龙年.试论写作过程中的运思[J].兰州学刊,2005(1).

[4]周丽娜.英汉思维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J].大学英语,2006(1).

平面构成论文篇(5)

关键词:云计算,工作流,jbpm,架构,学位论文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毕业论文设计在高校培养人才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尽管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定,但在 “过程管理”方面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从选题、调研、收集、资料、撰写论文、修改、定稿、答辩到论文成绩评定,没有明确的标准与考核指标,同时加上就业压力,造成大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漫不经心,教师指导流于形式,既缺乏对学生的全过程监控,也缺乏对老师指导程度的监督。

因此如何改革毕业论文管理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近年来,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作为一种新兴的先进计算技术促进了计算机行业的革新,云计算对网络教学改革也有很大的启发价值,积极推动云计算的 IT部署和交付模式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一、论文管理平台的功能与关键需求分析

通过将系统部署、运营于云平台,可以为很方便实现随时写作、审核、修改和全过程监督等关键功能。论文设计阶段主要包括选题阶段、开题阶段、论文阶段、结题阶段。在图1中详细描述了各功能模块。

图 1 系统功能模块图

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学生通过系统提交论文,指导老师在线检查并且附上修改意见。当学生登录系统时,就可以看到修改意见。论文修改和审核是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这个关键过程中需要使用工作流技术。在图2中描述了论文审核方面的需求。

图2 论文审核需求分析图

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涉及到角色之间工作的审核、驳回。需要在系统中嵌入工作流引擎。工作流是对工作流程及其各操作步骤之间的业务规则的抽象、概括、描述。工作流要解决的问题是,为实现某个业务目标,在多个参与者之间,利用计算机,按某种预定的规则自动传递文档、信息或者任务。在此系统中采用的工作流引擎为jbpm。通过该引擎可以有效的实现角色交互的工作流程。图3为在应用了工作流引擎情况下,如何处理工作业务。

图3 论文审核业务处理流程图

二 论文管理平台的系统架构

论文管理平台系统采用MVC三层架构,部署在教育云中。按照设计分层思想,能够更好的降低系统模块的耦合度,使系统更加强壮稳定。图4是该系统的

逻辑视图,逻辑视图主要表现了在处理业务逻辑时,系统各个模块的调用顺序。

图4系统逻辑控制图

系统部署在教育云平台上。云计算是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和虚拟化等多种技术混合演进的结果。云是一个巨大的虚拟化资源池(由硬件、开发平台和服务组成),这些资源能动态地根据能根据各自规模的负载进行自动配置、使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优化。云计算在教育领域中的迁移称之为“教育云”,是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架构,包括了教育信息化所须的一切硬件计算资源。

图5系统层次架构图

基于云模式的论文管理系统架构设计综合考虑了硬件设施的高校利用,采用了适应的系统平台和软件开发架构,以中间件及WEB服务等技术实现系统功能。系统建成后,将实现科学管理、信息统一、决策支持等功能,为高校提高论文质量管理建立基础。

四 结语

利用云平台构建立学位论文管理平台,为教师、学生、学校提供一个专门的交流指导和管理平台,提高了论文管理工作中各方面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够保证论文质量。部署在云环境,也使维护更加简单,为学校节省大量的资源。使用工作流技术,使关键的审核流程设计与编程变得简单而且高效。

【基金支持:湖南文理学院教改项目(编号12100032)】

参考文献:

[1]刘咏梅.浅谈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7):32~44

[2]蒲静,陈华月,傅饶.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西华师范大学, 2002,(20):80~93

[3]陶文平.网络环境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探索[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5):88~91

平面构成论文篇(6)

关键词: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同级反馈 意义建构 知识体系

近年来同级反馈已经成为国内外二语写作教学界的热点话题,很多学者对这一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但目前绝大多数研究都停留在同级反馈与教师反馈对学生写作水平提高效果的对比,以及学生对同级反馈的态度层面上,而关于剖析同伴反馈活动是怎样帮助学生在写作的认知过程中建构意义,以及在此互动过程中同伴间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写作知识的意义建构方面的研究却很少。

一、国内外的研究发现

(一)同级反馈研究

Keh(1990)认为反馈是读者向作者的输入,它的功能是向作者提供修改作文的信息,而同级反馈(peer feedback)是写作者之间相互阅读、评估、修改的信息交互行为。该教学活动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心理学的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同级反馈可以帮助学习者发现自身难以发现的错误,可以使写作的标准内在化,并提高独立判断他人和自身写作的能力。

国外语言教学者就同级反馈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做了大量的研究。Jacobs et al.(199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学习者愿意接受同级反馈的原因之一就是该活动能够帮助其发现其写作当中自己无法发现的问题;Paulus(1999)和Tsui 与 Ng(2000)在其研究中发现同级反馈能够使写作者通过阅读及评阅同伴的文章来提高读者意识,并能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其作用是教师反馈所无法取代的。Saito 和 Fujita(2004)在针对EFL环境中学习者的研究中发现,写作者对同级反馈持赞同态度。Lundstrom和Baker(2009)在对语言水平不同的二语学习者的研究中发现语言层次不同的英语学习者可以分别在提供和接受同级反馈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Tsui 与 Ng(2000)和Zhu(2001)分别在研究中发现长期看来同级反馈可以给参与者写作水平提高有效地搭建认知支架(scaffolding)。

近年来国内英语教学者莫俊华(2007)在研究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修改作文时会采纳同伴的建议,并认为同级反馈对其写作水平有所帮助。何家驹(2008)在研究中发现学生很大程度上肯定了同级反馈的作用,同时也发现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如:较多针对表层错误的反馈、较多不真诚的表扬和不具体的建议。杨苗(2006)在研究结果中指出同级反馈引发较多意义层面上的修改,而教师反馈较多的引发表层修改,同级反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是教师反馈的有益补充。由此可见在国内外语言写作教学中同级反馈对于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并且是教师反馈的有益辅助。

(二)建构主义研究

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同化与顺应,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高小芹,2009)。该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认为知识的习得是通过学习者在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他人的协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并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其理论框架是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之后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ygotsky)的“历史文化心理学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的“发现学习理论”等为现代建构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一些国内的外语教学者就建构主义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做了大量的研究。沈春华(2004:91)指出:“建构主义所提倡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从而建立起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袁树厚(2010)认为学习者处于真实的社会背景当中,借助于社会性的交互作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才能有效地建构知识,优化原有的知识结构。因此建构主义强调社会协商在意义建构中的重要作用,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三、本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本课题以大学英语写作课堂同级反馈活动中学生对写作知识的认知过程即意义的建构过程为研究对象,运用认知心理学的建构主义理论研究同级反馈过程中影响学生写作知识体系意义建构的主要因素,从而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写作水平。具体研究方法如下:2011年5月到12月在本校大一六个非英语专业英语水平无显著差异的班级中展开研究,,通过讲座及模拟训练使学生基本掌握同伴反馈要点及技巧,教师遵循“课堂布置作文―学生课后完成一稿―同伴课上互相批改一稿进行书面反馈―同伴课上就书面反馈进行讨论―学生课后完成二稿―课上相互书面批改二稿―同伴课上就二稿反馈进行讨论―定稿”的步骤展开研究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必要的监督与指导,与此同时搜集学生5次作文的初稿及其二稿与定稿,并对部分课堂讨论进行录像录音;通过研究同级反馈中学生在初稿及二稿上的书面反馈、课堂讨论录音语料、问卷调查和对部分学生的访谈,教师试图分析影响同级反馈学习主体写作知识意义建构的各方面因素。

四、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通过对六个班级后测样本的统计分析,我发现和前测写作水平相比较,后测在文章布局、内容、用词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足以证明同级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研究同伴对作文提供的书面反馈、课堂讨论录音、问卷和访谈,我发现有以下几点因素影响学生写作知识的意义建构。

(一)同伴书面反馈的有效性

有95%的学生认为在两人一组的写作同伴反馈活动中对方能否就文稿提出清晰、明确、有效的书面反馈会直接影响接下来的课堂讨论活动是否会顺利进行;78%的学生认为同伴提供的明确的书面反馈会帮助自己在写二稿和定稿时改正写作错误。这两项数据表明对于初稿及二稿的书面反馈是接下来同伴就写作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的基础,清晰的书面建议与反馈能够使接下来的口头讨论更加有条理,同时有效的书面反馈则有助于学生在讨论后修改自己的文稿;由此可知同伴提供的明晰的书面反馈会直接影响到写作者头脑中写作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同伴课堂讨论质量

通过问卷调查,我发现75%的学生认为能否就书面反馈进行高质量的课堂讨论对于能否在二稿和定稿中有效进行修改十分重要;95%的学生认为明确的书面反馈是课堂讨论的基础;72%的学生认为参与者的性格是否开朗也是影响课堂讨论质量高低的因素。通过对部分学生的访谈,我也了解到个性外向的学生在书面反馈和口头反馈中能够更加充分地表达自己对于同伴写作的想法,不会太顾忌是否要维护同伴的面子,这样就达到了充分交流的目的。他们在和同伴在讨论自己的作文时也起到了带动对方发言的作用,因此,彼此间能够充分交流对对方写作的看法。由此可知搭档间高质量的就书面反馈和写作问题的口头交流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文稿的修改,而对其构成影响的因素就是书面反馈的质量和同伴的性格因素,因此这两点影响到了写作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同伴英语水平差异

由于本研究的分组采取学生自愿的方式,因此学生两人一组的分组并不是按照是否有英语水平的显著差别来分的。但是我根据学生前测与后测的对比,学生的写作文稿的语料分析,以及对部分学生的访谈,发现在55%的小组当中搭档两人的英语综合水平有显著差异,而在这其中有89%的小组中水平偏弱的同伴在研究结束时的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幅度更大些;由此说明在英语水平有显著差异的小组中水平偏弱的一方受益更大,对于反馈的理解与利用率更加有效,因此写作水平有更加明显的提高。这说明搭档有水平差异的小组写作知识意义建构效果更佳,这也充分说明在有水平差异的组别中,程度较好的学生给同伴搭建了认知的支架,从而帮助其逐渐扩大了认知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而使其不断积累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有效地进行意义建构。

五、对于教学的启示

在写作同伴反馈活动中由于书面反馈对学生写作知识体系建构有很大程度的影响,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书面反馈培训,使学生学能够有效地对搭档的文章进行书面批改与反馈;教师如何划分反馈小组很重要,同伴反馈活动中的分组不但要让有成绩差异的学生做搭档,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因素,分组要按照“学生自愿、有成绩差异、性格外向带动内向”的原则,并且小组搭档要定期调整以确保最大限度地使每个学生都受益,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写作知识意义建构。只有充分考虑到该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因素才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写作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优化认知结构,从而提高其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Keh,C.L.A Design for a Process-Approach Writing Course[J].English Teaching Forum,1990,(1).

[2]Jacobs,G.M.,Curtis,A.,Braine,G.,& Huang,S.Y.Feedback on Student Writing:Taking the Middle Path[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998,7,(3).

[3]Paulus,T. M.The Effect of Peer and Teacher Feedback on Student Writing[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999,8,(3).

[4]Tsui,A.B.M.,Ng,M.Do Secondary L2 Writers Benefit from Peer Comment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0,9,(2).

[5]Saito,H.,Fujita,T.Characteristics and User Acceptance of Peer Rating in EFL Writing Classrooms[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04,8,(1).

[6]Lundstrom,K.,Baker,W.To Give is Better than to Receive:The Benefits of Peer Review to the Reviewer’s Own Writing[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9,(18).

[7]Zhu,W.Interaction and Feedback in Mixed Peer Response Group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1,(10).

[8]莫俊华.同伴互评:提高大学生写作自主性.外国语学院学报[J],2007,30,(3).

[9]何家驹.同学反馈在外语写作中的实际作用探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19,(3).

[10]Yang,M.,Badger,R.,Yu,Z.A Comparative Study of Peer and Teacher Feedback in a Chinese EFL Writing Clas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6,(15).

[11]高小芹.建构主义学习观与英语教学[J].山东社会科学,2009,(12).

[12]沈春华,罗敏.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武汉科技大学学,2004,6,(2).

平面构成论文篇(7)

[关键词] 邓小平理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稳定 协调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时,提出了两个很重要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带着对这两个具有全局性意义问题的追寻,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另一个新的问题又摆在我们的面前: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这与以上的两个问题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实践的三个基本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逐步解决了前两个问题,而“和谐社会”的提出则解决了第三个大问题。社会主义要想巩固,党要继续执政,社会就必须和谐,我们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是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邓小平理论中所蕴涵的关于发展,改革,稳定,协调等一系列的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力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多次明确地强调了这一点,他指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1978年9月北方谈话中,邓小平说:“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的人民太好了。外国人议论,中国人究竟还能忍耐多久,很值得我们注意。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从这些言语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很重视民生,因为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上不去必定会出现诸多不和谐的抱怨。而和谐社会以人为中心,是以人为本的社会。邓小平明确地告诉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就要靠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发展先进生产力。新时期,我们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如农业发展滞后,社会保障压力大,城乡发展不平衡等等。这些问题不处理好,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只能靠发展。邓小平理论“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项发展战略为我国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可缓解人口过度增长所带来的压力;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有利于促进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来源

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力是发展,那么发展的直接动力源泉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首先,邓小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正确地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只有正确认识到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制定符合初级阶段的各项政策措施,才能使社会各方面都得以良好和谐地发展,确保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顺利实现。但是,在国际共产主义发展中,却普遍出现过急于求成、随意调整和变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极左盲动。在前苏联,列宁逝世后,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有成就时就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后来的赫鲁晓夫更是声称到1980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对所处发展阶段错误的认识使苏联国内矛盾不断,最后葬送了苏联社会主义社会70年的努力。其次,在正确认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上,邓小平理论中关于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论述更是和谐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979年3月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已明确提出了新时期的主要矛盾。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后的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所以根据基本矛盾和现实情况,努力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就成为使社会和谐稳定的首要任务。从发展的角度来说,构建和谐社会也是在这一基本矛盾的指引下,为了协调解决各种问题,促进社会主义平稳发展而必然提出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思想理论。

三、改革开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催化剂

改革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逐步实现和谐安康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那么不只是要关心整个国家的问题,也应该注重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等内在的东西。邓小平指出,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样的改革不仅能使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也能使人们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精神面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转变。邓小平指出,开放实际上也是改革。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能只讲改革不谈开放。二者应该视为一个整体,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他强调:“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实行改革和开放的政策。不改革不行,不开放不行。”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充分显示了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的指导作用。30年来,中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巨大,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正是要追求以上目标。没有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的实践,也就没有现如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可能。改革开放政策犹如催化剂般促进了构建和谐社会事业的发展。

四、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我们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只论如何发展,打造稳定团结的局面是进行建设的基石。邓小平说:“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我们在社会主义安定团结的基础上,就一定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可能实现的一切,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要求”。在一个动荡无序的社会状态下是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中许多思想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持稳定的局面,也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首先,邓小平强调民主与法治。而这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民主政治一般与社会稳定是统一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正因为这样,毛泽东才说,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这种局面就是和谐社会所要求达到的。同时,邓小平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他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对于实现民主、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邓小平又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理论。他告诫我们:“如果离开四项基本原则,抽象地空谈民主,那就必然会造成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的严重泛滥,造成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彻底破坏。”在现今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情况下,四项基本原则能使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起来,团结一致搞建设。其次,邓小平提出要从严治党,政府要“取信于民”。保持党的先进性,严惩党内****分子,不仅关系到我党执政地位的巩固,更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败。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代表人民的利益,不能为民办事,就会失去信任。党民之间存在矛盾,社会动荡,建设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可以说,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保障。

五、协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支撑

我们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各种关系错综复杂,需要协调好各方关系才能使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顺利进行下去。邓小平理论给予了协调社会主义各种关系很好的理论支持。备受关注的就是“先富”与“共富”理论。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他的这番话很清楚地说明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就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先富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否定了把平均主义与社会主义混同起来的错误观念。而且“先富”是要求人们靠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来谋取利益,不能非法牟利。对于先富有可能造成的两极分化,国家应该通过税收等一系列的措施对过高收入进行调节,并且逐步使大多数人富裕起来,防止两极分化。“先富”与“共富”理论的提出不仅调动了群众搞建设的积极性,而且协调了两部分人、地区之间的关系。另一个对协调社会关系起到重要作用的就是“两手抓,两手要硬的”方针。1979年10月邓小平就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应该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社会,有所偏颇会妨碍社会的公平正义,涣散人心,危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总之,邓小平理论毫无争议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其中蕴涵的和谐社会思想,能使我们的认识更清楚、行动更有力,更快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2]李柯.中国发展新阶段的“序言”——重温邓小平1978年北方谈话[J].理论导刊,2005,3.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