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等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0 16:16:27

中等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篇(1)

1.师资力量

南京农业大学现有教职员工2726人,专任教师1501人,其中59.8%具有博士学位,57.3%具有高级职务,23.9%具有正高职称;45岁以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6.7%。2010年,埃格顿大学共招生10001人,其中纳库鲁校区1966人,主校区恩杰罗校区8035人。同年,埃格顿大学共有教职员工2165人,其中1-4级(中级以上职称)818人,5-10级(中级职称)610人,11-18级(讲师以上)737人。埃格顿大学能够胜任教学任务的教师数量不足,师生比数值偏低,势必会影响到教学效果,不利于培养合格的人才。学校有培训教师的学院,参加中非高校合作计划的中国高校也在师资、管理人员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援助和支持。南京农业大学自1994年起与埃格顿大学合作,包括学生、学术、师资的交流。师资力量差异也为两校开展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2.藏书规模

2014年,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总馆馆藏书籍总数是埃格顿大学主图书馆书籍总数的18.2倍。埃格顿大学主图书馆大多数书籍由英美国家作者编写并出版,价格昂贵,还有一部分是由美国援助机构(USAID)等国外机构捐赠。书籍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以自然科学居多。也有肯尼亚出版(如macmillan)由肯尼亚作者编写的书籍,价格相对较低,但数量极少,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3.课程设置

中国农业院校学生在第一、二学年的基础阶段需修习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和政治理论等课程。南京农业大学的课程包括通识教育共4分(思想政治理论类14学分,英语类12学分,计算机类5学分,军事体育类7学分),专业基础课16.5学分,专业核心课16学分,综合性实验教学环节18学分,拓展教育26学分。英语是肯尼亚的官方语言,也是高等院校的教学语言,因此肯尼亚高校学生在低年级阶段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英语。埃格顿大学与农业相关的学院有农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理学院等学院。学生要取得学士学位需完成4学年8个学期的课程,每学期6-10门课,每门课约3个学分,一学期修满18-25学分。以农业经济管理系本科课程为例,第一学年基础课和专业课并重,既要掌握数理化等理科基础知识,又要学习专业知识。从第二学年开始,以专业课程知识学习为主,所开设的课程与专业密切相关,而且非常重视实践,如田间实习、农场管理等。第三、四学年仍以专业知识为主,但逐渐设立论文写作等以研究为导向的科目。

南京农业大学与农业相关专业的课程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实验相结合。由于中国国土辽阔,各省地理条件差异大,动物类型多样,课程设置无法体现某一地区的特色。

埃格顿大学与农业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仅以专业知识为主,注重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而且呈现出本土化的趋势,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设具有当地特色的专业课程。如动物科学系开设的骆驼生产、马管理、养蜂、养蚕等课程与肯尼亚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相适应,而且分科细致,对于动物生产的知识细化到到奶牛、生猪、山羊等具体的动物。

4.评价体系

(1)考核方式多样化

学业评价是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南京农业大学的考核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实习、实验、学期论文和期末考试等,实验和期末考试所占比例较大。很多科目最终成绩包括平时10%,实验30%,期末考试60%。埃格顿大学各专业根据自身的特色制定不同的考核方式,以期末考试为主,注重平时表现,包括作业、实习、平时小测验、论文等。该校的主要专业实践性强,因此学业评价不仅遵守形成性评价原则,同时注重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和实践。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植物学、园艺学、临床医学等专业,实践课、实验课考核占总分的比例有所提高。南京农业大学和埃格顿大学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考核方式不拘一格,以平时表现、实习、论文、笔试等评价方式督促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2)笔试题型差异大

南京农业大学各学科的及格线均为60分。《埃格顿大学校规》第27条“学生事务”规定“一名学生在任何一个学期内超过两周未注册或未上课,则取消其考试资格。如果未能提交延期申请,则取消其学籍。”从制度上来看,该校对于具备参加考试资格的学生的要求尚属严格。该校规定,除了医学学位和文凭外,其他学士学位和文凭的考核总分为100分,考分高于(或等于)40分的即算合格。学校对于取得医学学位和文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于(或等于)50分的通过考试,低于50分的考生需重修该课程,而对于核心课程,如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所修的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等课程,如果有一门低于40分,则该学生作留级处理。南京农业大学各专业期末考试一般由主观题和客观题构成。例如,2014年“猪禽生产学”期末笔试分为猪生产学和禽生产学两部分,各占50分。猪生产学包括选择20分,判断10分,简答10分,问答10分。禽生产学包括名词解释15分,填空5分,简答15分,问答10分。由此可见,此份试卷客观题占总分的30%,主观题占70%。埃格顿大学各院系专业每一门科目的期末考试都只有主观题,以2013年1月的“植物病理学”期末笔试为例,在2小时内学生要完成5题名词解释,6道填空题,4道简答题,4道画图解释名词题,3道讨论题。为防止教师对学生有偏向,答卷上严禁书写学生姓名,仅有学号。两校的专业课主客观题所占总分比例差异较大,且合格线相差20分,但对于两校学生来说要在2小时内完成各自的期末笔试题并符合正确答案的要求并非易事。

二、结语

中等教育论文篇(2)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尴尬专业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教育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和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全面展开,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却相对滞后,无论在教育观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许多新问题,非凡是文化基础课教学新问题尤为突出,面临尴尬,亟待改革。

一、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目前状况和新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目前状况和存在的新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摘要:

1.生源质量偏低使文化基础课教学遭遇尴尬

随着我国教育格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人们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位置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生,而且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新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数学、语文、理化、英语、政治等科目加起来都不足百分。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他们对文化基础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直到很反感,提起文化基础课就“头疼”。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没有热情,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大酱碟”,需要了就“沾一口”,否则就弃之一旁。文化基础课教师也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人,相对专业课程而言,文化基础课教学情景甚是尴尬。

2.教育系统内部熟悉偏颇使文化基础课教学被“忽视”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一定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技能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抓手”,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中等职业教育为抓住这根生命线,人为地使得“专业技能”和“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素质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除了对口升学班级外,一般都比较忽视文化基础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陪衬。在课程设置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非常突出“专业课”的地位,甚至提出“文化基础课要为专业课服好务、让好路”。为了满足专业课时数,任意删减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由于时间、学制等方面的限制,在过于强调“专业课”的同时便忽略了文化基础的全面提高。结果只注重单一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文化基础方面的教育被忽视,培养出来的人才发展不够全面,心理素质较低,缺乏自信,转岗再就业能力低。此外,由于忽视基础文化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发展本身也受到很大的制约。难以进行自我教育和提高,使以后职业生涯的继续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

3.教学评价新问题使文化基础课教学缺乏“分量”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学生把握一技之长成为重中之重,人们的目光都盯在学生专业课程的成绩上,专业课程的成绩好,就业安置相对就轻易的多。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完善的学校、社会考核评价机制,各种等级证书的考核使各专业知识的评价厚重有力,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把能否取得专业等级证书作为评价这个学生学习优劣的标准。而文化基础课教学则缺少强有力的外部评价机制,内部评价机制又不够完善,对教师而言,其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监控和评价无疑是“宽松”的;对学生而言,其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检测和评价更是“宽松”的,这便导致了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考核评价缺乏“分量”,起不到激励功能。

4.学科定位模糊使文化基础课迷失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究竟以初中补习为主还是按教学大纲要求布置课程是各中等职业学校共同存在的难题。中等职业教育的对口升学压力相对来说要小得多,能够参加对口升学的学生又是少数,这部分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需要相对大一些。而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在教学实践中难于把握教学深度,假如严格按教学大纲布置教学,教学几乎无法进行,假如弃教学大纲于不顾,又何谈保证教学质量,正所谓“教深了不行,教浅了还不行”。如何按“职教性”特征定位文化基础课教学是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之一。

二、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途径和策略

1.摆正“专业课”和“文化课”之间的关系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练习是学习的主旋律,由于就业的需要,很自然的就把专业课的砝码加大了。其实,“专业课”和“文化课”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宽厚的文化基础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练习,必须注重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实现“文化高移、基础宽厚、技能复合、素质全面”的中等职业教育目标。通过课程整合、弹性学制和必修、选修结合等多种方式组织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喜好、个性和实际需要,加强文化基础素质的教育,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要克服重专业课轻文化课,重专业技术培养轻文化基础培养,重眼前谋职轻终身发展的倾向,处理好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相互关系,使学生全面发展。

2.准确定位文化基础课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学科定位新问题应放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系统中来考虑。要根据生源状况,改革、完善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熟悉。它在学生培养上应兼顾升学和就业,而侧重在就业;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要致力于教会学生谋职求职的能力和素养;它不仅是工具性和基础性的统一,而且还是职教性的体现。只有明确了这一定位新问题,才能使文化基础课教学更具有目标性、方向性和针对性。

3.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熟悉

造成“专业技能”和“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熟悉不够。教育系统内部那种认为学生生源差,文化基础课能学多少算多少的思想的存在,导致了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不高,教师缺乏教学激情。要改变这种目前状况,必须加强对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的熟悉。文化基础课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还关系到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技巧型、技能型人才从而解决就业新问题,更关系到学生潜能开发、终身发展的新问题。因此,我们要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教学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重要性的熟悉,将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布置放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课程结构中,使文化基础课程真正体现其学科价值。

4.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针对性

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的针对性,是摆脱目前尴尬状况的重要途径。首先,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不搞一刀切,可以试行分层教学,对基础好的学生鼓励参加对口升学考试,对基础差的学生要善于激发培养学习喜好,激励学生勤奋学习,自我发展,以切实提高整体素质。其次,要把文化基础素质和现代科技意识的培养很好结合起来,在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中要突出和强化实用性。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教学过程的形象性、趣味性、参和性,丰富教学内容,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5.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评价

中等教育论文篇(3)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指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其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不仅中心财政拨出专款大力支持,而且也引起了各界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讨论。然而笔者认为,单纯发展以九年义务教育后为指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当前,在我国农村初级中学中大力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

一、在我国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降低农村初中辍学率,增加农村教育吸引力。

辍学是中国农村教育的一个痼疾,已严重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和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势必影响新一代农民素质的提高,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04年,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探究所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6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级中学进行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摘要:我国农村初中生实际辍学率远高于国家控制的3%的标准,学生平均辍学率超过40%。新华网记者随机对河北省一个“普九达标县”进行的调查发现摘要:该县每年初一入学学生保持在1万多人,在初三中考时只剩下4000来人,三年内学生流失率高达60%,其中辍学的学生主要集中在乡镇中学。

引起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现行农村初中学校课程和农村学生生活经验相疏远,偏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和技能操作,普通教育的内容和职业教育内容未能沟通和相互渗透,引不起学生学习喜好和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厌学”,而家长也失去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认为“读书无用”。“农村教育的实质是农村职业教育”,有必要在农村初级中学开展职业教育,增强农村初中普教内容和职业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性,这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向之一。要把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和学生未来职业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适当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使学生能在心理和技能上适应就业的要求,从而增加学校和教育对农村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降低农村初中学生的辍学率。

2.有利于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

长期以来支配人们头脑的“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儒家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我国农民供子女读书的最大心愿仍是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从而“光宗耀祖”,而职业教育学校似乎只是“差生”的“收容所”。所以,大部分家长不去考虑让子女接受职业教育,中途辍学以及毕业没升入普通高中的农村学生大多是直接进入社会谋求就业。另外,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在导向上也存在误区,普通中学更受青睐,地方行政部门给予的各种政策支持也更多。所以造成了一个希奇的现象摘要: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教育存在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却“等米下锅”,农村职业教育严重不足。因此,有必要在初中阶段纳入职业教育内容,使学生及早受到职业生涯的指导和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发展观,从而改变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和就业观,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向着良性、健康的状态发展。

3.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对于大多数辍学或初中毕业即中断学业的农村孩子来说出路无非有两条摘要:一是在家务农;二是进城打工。而进城打工是他们最理想的选择,但文化和技能的缺失,使他们只能从事一些诸如运输、建筑等体力活儿,他们始终是游走于城市边缘的人群。尽管在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八条中就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可现实的政策落实情况并不理想,现在的外出打工者大多持有初中毕业证书,极少一部分经过职业技术培训,绝大部分还处于盲目和自发状态,如亲属介绍、老乡推荐等方式实现进城务工。

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农业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比例差距很大。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4.8亿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70%,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有4.2亿,占87.8%。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而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都在70%以上。1997~1999年“回流”民工23%的“回流”原因是素质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和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80%以上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出现生存危机。根据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目前状况,要想从根源上解决现存的矛盾单靠大力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不够的,解决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之前的环节——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缺失的新问题亦十分必要。

二、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发展策略探究

1.转变农村初级中学的教育观念和农村职业教育的观念。

尽管初级中学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其根本指导思想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练习。但是鉴于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必须要转变原有的初中单纯实施普通教育的思想,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另外,要摆脱以农为“笼”的思想束缚,针对农村学生的职业教育要大胆跳出“农门”,不再局限于传授种植、养殖技能。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的比例为49.9%,转移到第三产业的比例为44.6%,转移到外地仍然从事农业的仅占5.5%。可见,劳动力迫切需要的是第二、第三产业的专业技能,农村的职业教育应该适应这种需要。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有关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等有关精神的前提下,应把农业技术、进城务工、经营、管理等内容纳入到农村初级中学的教育内容中,从而形成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型模式。

2.在农村初级中学尝试采取不同的形式,纳入中等职业教育内容。

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和当地经济建设和农民致富的需要出发,结合各地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在“学生自愿、家长同意”原则的基础上,在农村初级中学尝试采取不同的形式,纳入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例如我国新疆地区2007年开始实行的“职业教育分流班”制度。

初中职业教育分流班仍属于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性质,其课程坚持按基础文化课和职业技术课并重的要求设置。分流班的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同等享受义务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具体的模式有“3+1”和“3+2”式。“3+1”式即在初中二年级进入初中三年级时,在学生自愿和家长同意的基础上,组织一部分学生,单独编班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班,调整普通文化课的学习要求,纳入为期一年的部分职业教育课程,初三毕业后再完全接受一年的职业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或者二、三产业的相关技能培训。“3+2”式是针对初中毕业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开展两年职业技术教育。通过以上三种形式,使学生毕业后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初步的熟悉和规划,树立起自信心,做到“升学有基础、务农有技术、进城有本领”。需要注重的是,要切实抓好职业技术教育班的学生教育教学工作,防止“隐性辍学”现象。

3.课程设置坚持基础文化课和职业技术课并重的原则。

初级中学职业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有关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理念的教育,可以作为课余或课外知识教给学生,也可以专门提供技能学习和实践机会。但是,基础文化知识学习仍是他们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在设置课程时应重视文化基础课的比重,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削减或调整课程门类和课时,利用节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生涯、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选择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学生的基础文化课缩减幅度可稍微大一点,但要保证其职业发展所需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课程科目应多于基础文化课程科目,突出其“职业教育”性。

4.经费、师资和设备保障。

在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应当由当地教育部门介入并指导此项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在经费、师资和设备的保障方面。由于发展职业教育所需经费相对较多,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在分配基础教育经费的时候应建立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专项拨款机制,以提供资金保障。还可从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中抽出一部分用以资助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文化课教学借助现有普通初中的文化课师资,专业课教师可以借助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和职业教育学校,也可将当地富有实践经验的农艺师、技师、能工巧匠或者个体户、企业家引进校园。对于职业教育的设备新问题,除了可以根据各地和各校开设课程及专业所需购买一些设备外,也可和当地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开展合作,共享设备,节约资金。

5.实行“双资格”制,建立初级中学职业教育同其他类别教育的沟通和联系的机制和平台。

建立“双资格”认定制度,给主要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初中学生颁发两种毕业证书摘要:一是普通初中毕业证,表明学生已经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和技能;二是职业教育资格证书,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把握的职业技能程度颁发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双资格”制,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升学或就业双重选择机会。根据学生的意愿,既可以申请参加普通高级中学的入学考试,也可以申请参加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入学考试,而且还可以凭借职业教育资格证书或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到社会谋求就业。“双重身份”、多重选择,不但可以实现农村学生个体发展的有效分流,还会大大缓解学生们的求学压力,增强初级中学的吸引力,有利于缓解辍学新问题,促进教育普及。

参考文献摘要:

[117所农村初中调查显示初二学生辍学率超过40%[EB/OL.,2008-1-4.

[4李水山.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新问题和发展策略[J].教育和职业,2004,(21).

[5马戎,龙山.中国农村教育新问题探究[M].福州摘要: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中等教育论文篇(4)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意识。

传统教育重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推行素质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创业能力,自学能力等)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如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促进学生健康活泼的成长。传统教育不仅片面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与智力的培养,而且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推行素质教育,必须牢固树立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的意识,即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适应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直接是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因此,人才的培养一定要与市场挂钩,与社会接轨,满足社会各行业的需要。这样,职业学校就应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来调整、规划专业结构以及课程的设置,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落实到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上。做到人才培养的速度、规模与市场的需求相适应。

二、努力探索和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机制。

素质教育没有固定模式,它的实施可以制定某种方案,提出若干要求、规定,但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探求适合于学生个体的最佳教育方案和措施。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应承担提高学生素质的使命。

1.推行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不论科学,人文科学还是语言科学,除了传授知识之外,都可以结合知识教育进行素质教育,即“寓素质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就是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把文化知识“内化”为学生稳定的素质和自觉的行动。

在教学上,应重视专业课,但不可忽视文化基础课。职业教育应在完成了相当于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专业、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学生也只有具备了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才会有较强的融会贯通能力,有较灵活的思维方法,才可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将专业课知识真正学好,弄懂。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从仅仅“教会”学生转向同时指导学生自己“会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靠包办式的“传道、授业、解惑”来教会学生,大量的时间放在课堂教学上,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在职业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就应当改变原来的单一刻板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通过讲课、讨论的方式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去,怎样去克服一个个疑难,从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2.推行素质教育,日常生活中严格管理是一个重要环节。

管理是一种无形的教育,科学、规范的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习惯,是加强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每年新生入校先集中军训半个月,确立内务、纪律、队列等行为标准,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军训后认真抓成果巩固,长期坚持。平时各项工作都要定期进行检阅与比赛,检查评比结果与班级奖励挂钩,形成一种无形的推动力。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守时守纪、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质,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同时让学生参与管理,有意识、有目的地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增长了多方面的才干。

3.推行素质,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对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往往比课程教学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职业学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营造优良的校风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校园内设立宣传栏、广播台、团报、校报等及时向全校师生宣传国际、国内新闻,教育新思想、新动向及校内的新人新事。还要开展多种有益于身心的文化、、文艺、美术等活动,使学生受到优良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如举办一个文艺晚会,对学生的组织能力、文化品位、修养等多方面素质都是很好的培养锻炼。每学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技能汇报、歌咏比赛、书法展览、法制讲座等活动来煅炼学生、教育学生。通过校园文化熏陶所形成的素质,往往更深刻、更牢固。

4.推行素质教育,强化实践是一个重要手段。

职业教育强调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联系实际,经常带领学生深入工厂、车间,让学生实实在在的体验生活,自己动手,真正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引导学生如何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学生有了这样的经历,踏入社会就不会有那种陌生感和超重感,更不会感到在学校中所学的是无用论。

三、提高师资水平,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中等教育论文篇(5)

(二)政策配套不足

长期以来,高校里有人认为继续教育是高校教学工作的“副业”,有剩余的资源和精力就开展一些,没有条件就不必开展。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高校即使是开展成人继续教育,也仅限于零打碎敲,不系统、不规范,更不用说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继续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继续教育长期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经费投入缺乏、没有经济手段和激励机制等问题,以致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缺乏足够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无法盘活市场,办学效益极低。

(三)继续教育学院定位不明确

目前,许多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继续教育学院,不仅是管理学校继续教育的职能部门,还是承担一定办学任务的办学实体,职能的双重性造成学校对继续教育学院定位的模糊不清。继续教育学院在具体实施办学任务时,被视作办学实体,但没有相应的教学资源调配权及经费使用调控权,难以很好地履行管理职能;而在福利分配时又被视作管理部门,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难以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此外,绝大部分高校的继续教育管理机制仍然沿用传统的封闭式管理模式,继续教育仍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买方市场,已很难适应社会人力资源开发市场的快速变化。

(四)办学模式单一

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继续教育六七成都是医药卫生执业人员的岗位培训,且基本沿用普通中医药高等教育课堂教学、集中培训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与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还相去甚远。传统中医药文化在百姓生活中的影响力,面向大众的中医健康理念教育、中医药文化知识传播和中医药技能培训市场十分广大,这些工作长期以来未被重视,尚未纳入中医药继续教育的工作内容。因此,开展面向大众的中医药继续教育不仅项目多、受众广、潜力巨大,而且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义不容辞的时代任务。

二、发展对策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如何发挥自身的中医药专业优势,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逐步构建具有中医药行业特色的继续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近年我们所进行的继续教育现状调研,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政府转变职能

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继续教育体制改革非常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和推动力,政府主管部门不仅仅要把高等中医药院校继续教育定位为社会服务的一种形式,还应把继续教育视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明确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继续教育的使命、地位和作用,拓宽大学人才培养的对象范围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内涵,使高校在终身教育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呼吁政府主管部门转变职能,实行“管办分离”,趁继续教育转型和改革之势,能够从更高的层面明确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形成在政府主管部门宏观指导下,以高等中医药院校及附属医院的优质教学资源为平台,通过地市、县、乡镇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向市、县、乡镇三个层次辐射,构建中医药从业人员接受中医药继续教育的立体网络,彻底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呈现出多部门管理和条块分割的现状。

(二)高校提高认识

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我国中医药继续教育的主阵地,学科门类齐全,师资队伍雄厚,教学设备先进、图书资料丰富、实验条件良好,与国内外有着广泛深入的联系。这些独特的优势决定其应该发挥继续教育主力军的作用,积极适应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对新时期继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最及时和迅速的反应。高等中医药院校发展继续教育,一方面是体现高校进一步发展自然而然的诉求,另一方面也体现其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普及中医药文化与知识的职能。因此,就高等中医药院校而言,继续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首先必须要有学校领导层的重视。建议将继续教育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召开有校主要领导、中层干部及学院教师代表参加的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根据高等中医药院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针对当前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以及学校的自身特点,制订出高等中医药院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战略规划,逐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配套设施及扶持政策,从而逐步实现新形势下中医药继续教育的转型与发展。

(三)完善配套制度

任何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都离不开规范的管理和规章制度的约束。高等中医药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仅仅要增强继续教育办学实施主体的活力和积极性,还要加强高校层面的规范管理力度,保证办学质量和效益。

1.归口管理

目前,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基本都设有成人教育学院或继续教育学院,建议将继续教育学院作为学校主管继续教育的职能部门和主要的办学实施主体,归口管理全校的继续教育工作,代表学校对全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履行宏观职能工作,负责制定发展规划和战略,进行行政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校内其他教学、科研单位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需由继续教育学院协调整合后方可对外申报、实施、开展,并作为具体的办学实体,参与到学校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中,负责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项目拟定、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等具体工作。

2.建章立制

加强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继续教育的制度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继续教育学院的各项管理职能(包括立项管理、证书管理、合同管理、学员住宿管理、财务监督、教学督导等),建立起“闭环式”的中医药继续教育现代管理流程。高等中医药院校将开展继续教育情况列入对教学、科研工作开展情况的评价体系,要求各教学科研部门,尤其是重点建设专业组织申报部级、省级各类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积极开展面向大众的中医健康理念教育、中医药文化知识传播和中医药技能培训,扩大中医药继续教育的覆盖面,扩大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扶持发展

一方面,各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将高等中医药院作为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中心或基地,来开展各种类型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另一方面,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将中医药继续教育经费纳入到学校经费的统筹计划之中,投入专项启动资金,积极筹建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中心或基地,鼓励各教学科研单位开展各种形式与内容的继续教育项目。高等中医药院校财务部门和人事部门应修订切实可行的对外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和对外服务收费分配制度,以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各教学科研单位开展各种形式和内容的中医药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突出行业特色

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继续教育孕育和生存于普通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环境中,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等方面缺乏新意,难以体现中医药继续教育自身的主体性和独立性。鉴于此,中医药院校继续教育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改革单一教学模式

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课堂集中培训的教学模式,采取专家送教上门与充分利用当地教学资源相结合的方式;专题讲座与系统理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尤其是远程教育与面授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使学员能够方便、有效的学习。随着现代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医学新技术的传播速度,通过网络进行中医药继续教育成为可能,并将成为面向未来的一种新的继续教育模式和体系。通过网络可以最大程度扩大受教育的范围,有效缓解“工学矛盾”,尤其使基层及老、少、边、穷地区的中医药从业人员都能享有同等的继续教育机会,同时可极大地降低教育成本。

2.丰富培训内容

根据中医药继续教育对象中有一般爱好者、中药技术人员、护理人员、护工人员、医师、专科专病人才、实用适宜技术人才以及乡镇基层骨干医生等不同类别,以及不同类别人群对继续教育的不同需求,制定相应的课程模块和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先进性,切实提高受训对象的中医药素质。如,面向乡镇基层医务工作者,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班;面向城市社区卫生工作者及一般爱好者进行中医治未病和亚健康理论的系统理论培训等。

3.加强合作办学

积极拓展合作办学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如:加强与各级政府及教育、卫生主管部门的合作,协助他们开展中医药成人继续教育,扩大高校的品牌影响力;与劳动主管部门的合作,获得中医药行业准入门槛的培训资格,如中医药类的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等;加强与相关医药企业的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发培训课程,为企业培养人才;加强与社区、老年大学的合作,积极传播传统中医药文化与养身保健知识,为社会大众的健康服务。只有与市场紧密结合,采取多渠道的合作办学模式,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中医药继续教育。

三、结语

中等教育论文篇(6)

作者:毛凤麟 单位: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学校中德育现状

1.教育内容固化随着社会进步和时展,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对高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总是停滞在马列主义、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等一些抽象理论的灌输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与其利益需求紧密相关。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教育大学生克服自身道德素质的弱点,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奋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给大学生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内容。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生活,更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要求人格的独立,要求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都需要不断增加道德教育的内容。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聊天室、QQ、飞信、博客、微博、贴吧、网络游戏等等一系列信息化产物给学校德育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如何克服这些新生产物的负面影响,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工具学习和提升自身,一直是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研究热点。2.教育方式仍需多样化在我国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下,长期以来,多数院校的德育采用了课堂“填鸭式”灌输方式。大多数高职院校,不乏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合班教学,几百人在一个大教室里,老师在前面滔滔不绝,下面学生做作业、看闲书、开小差、小声聊天、玩手机游戏等等大有人在。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再被学生们所接受,相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新的形式去解读枯燥的思政理论,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体会。团中央每年都倡导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支援西部建设,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各个院校积极开展团日、主题班会,大力发展社团组织,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这都是德育方式多样化的体现。但是对于新时代的高职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会受到多方面的复杂影响,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这一变化了的社会环境极大的冲击了我们的传统道德教育方式,因此我们必须实行道德教育方式的创新,以增强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3.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不完善思想道德教育是由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很多高职院校忽略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或者是只做表面文章,应付上级部门检查。学校对德育教师队伍不重视,对德育软硬件条件的改善不重视,对德育实效性不重视,却更关注招生规模、就业率。这些固然重要,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讲,学生来学校读书,是付出了一定的经济费用的,尤其对贫困家庭来说,甚至是倾其所有,校方有义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教育,这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把对学生的把这几个方面的教育统一起来,形成思想道德教育诸多内容有机结合、相互协调的合理结构,完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整体效应,提高高职大学生的整体素质。4.德育工作者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经过专业学习和训练的专业教师才能胜任。但在一些高职院校,存在重专业教师配置,轻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尤其是辅导员和心理教师缺乏,思想道德课程由其他专业教师兼任的现象十分普遍。“亲其师而信其道”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规律,新时期对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使部分教育工作者与时代的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一部分教育工作者职业态度不端正,对本职工作缺乏兴趣,他们对教师职业的选择,往往只顾及其相对的稳定性;不注重钻研业务,不注重更新知识结构,不注重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更新,上课敷衍了事;三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课余时间不注意与学生沟通,通常上完课走人,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缺乏了解;四是受非道德思潮的影响,时常在学生中传播拜金主义、个人功利思想,削弱了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目前德育状况的分析

1.学生自身原因随着国家高招政策变化,高职院校迫于生源紧张,一再降低录取分数线,使得所录取学生的整体素质层次普遍降低。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能力差、心理素质差,不能很快的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氛围,由此导致厌学、对未来不确定等不良情绪,引发恶性循环,不利于个人的成长。大多数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处在班级中下游,是不被家长和老师看好的劣等生,长期缺乏自信,更导致了思想状况不佳,对自身认识偏颇,缺乏及时的自我调节和外界调节,到了大学后依然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不能很快的融入新的集体。2.家庭原因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有些家庭教育不当,常用过激的方式来管教自己的孩子,造成孩子心理扭曲;有些家庭过于溺爱孩子,现在的孩子大多是90后,独生子女士家里的“小太阳”,从而造成孩子的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极差;有些家庭条件优越,造成孩子对金钱、享受的迷恋;有些家庭条件贫困,但是抱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思想,造成孩子不能体谅父母的辛苦,反而优越感极强;有些家庭出现破裂,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带来创伤。总之,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3.学校原因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学历层次、生源类型非常复杂。一是办学模式多,学制不统一,有本科院校办的高职,有专科院校办的高职,有职工大学办的高职,有社会办的高职,有民办高职,还有中专学校办的五年制高职等。二是就读方式多样,有走读,有住读。三是生源类型多,既有应、历届高中毕业生,也有中职毕业生,还有成人生等。另外,一些高职院校的办学时间短、办学条件不足、教育管理思想不更新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水平。从目前各高职校的教育管理来看,把招生、就业作为学校的第一要务,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另外,教学过程中,课堂与社会相脱节、书本与现实相脱节。此外,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也在侵袭着学校,使学校不再是一方净土。有些缺乏职业道德的人在招生、就业等过程中,存在收受贿赂、营私舞弊、中饱私囊等腐败现象,大大损伤了学校的形象,诋毁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成了学生的反面教材。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学生的好思想、好品德的形成,学校功不可没,学生不良倾向的出现,学校也应负有责任。4.社会原因对高职德育影响的社会原因是复杂多变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际环境的影响。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趋于明显,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世界格局,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以后,世界多元的经济和多元的文化不可避免地对青年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经济全球化使一些人淡忘国家意识、消解民族身份、失去对传统的认同感。因此,越是全球化就必须加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而这些东西或现象往往通过全新包装,使这些涉世不深、思想观念淡薄的高职生很难识别,这对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产生了巨大冲击。会矛盾的凸显期。思想文化上也更加开放,正在逐渐融入世界文化之中。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进步,唤醒了高职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增强了法律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不规范的问题较多。社会上一部分人精神支柱滑坡,人格操守失落,价值追求扭曲,这些都影响着高职大学生的思想。三是职业教育自身的影响。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职业教育虽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其价值和潜力与普通教育相比,尚未得到社会充分的认识,由此产生高职大学生的自卑感。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高职大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机遇和挑战中,思想的防线一刻都不能放松。

中等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指导;四步曲

中等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有三大环节,就是招生、教学和就业,这如同企业生产经营必经的原材料输入、生产、成品销售等环节一样。毕业生就业就如同成品销售一样重要,这个环节如果抓不好,学校或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然受到严重的影响。近年来,我参与中职毕业生实习推荐和就业指导工作,了解到其中出现的不少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毕业生就业。这些情况使我深刻认识到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那么,究竟该怎样进行就业指导教育呢?总结本人多年的实践经验,我认为对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应该着重抓好如下四个环节,也可以称之为就业指导教育的“四步曲”。

1.注重指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由于思想素质、道德观念、知识能力、家庭背景,以及对外界影响的接受程度不尽相同,因此他们的职业理想不可能完全相同。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没有明确的态度,认为自己年纪还小,凡事应该听父母的;有的学生认为工作越舒服越清闲,责任越小,待遇越高,就是自己的职业理想等等。应怎样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呢?首先,应要求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面对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要考虑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方面,面对现阶段我国的大多数企业高科技含量还不高,劳动强度还比较大,劳动条件比较艰苦的现状,在选择职业时应该有吃苦的思想准备;另一方面,要从自身的条件这个实际出发,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是既可以当技术员,也可以当工人,他们的具体工作岗位就是在第一线从事操作和技术管理。其次,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是确立职业理想的技术基础,应以学以致用或选择相近的职业作为自己理想的职业。

要引导毕业生拉近择业理想与社会现实的距离,这一点尤为重要。每个毕业生都希望毕业以后能找到一个理想的职业,但是,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各地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生活方式、工作环境、劳动报酬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毕业生个人的愿望不可能都得到满足。这就需要毕业生能够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正确的择业观主要表现为“两个结合”。首先,择业时要把个人愿望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的活动必须服从社会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合力,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毕业生,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在择业时不顾一切,不惜一切代价一心想往“独木桥”上挤;而有的企业虽然暂时条件差,但有相当的发展后劲,急需专业人才,却无人问津,无人肯去,这样就更加加剧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职校毕业生想要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使自己的愿望与社会的需要相吻合。艰苦的行业,可能暂时条件还比较差,待遇比较低,但艰苦行业更容易出人才,容易出成果。

第二,择业时要把为社会作贡献与实现自我价值结合起来考虑。有一些毕业生,往往认为自己社会地位低,没有人瞧得起,很难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容易自暴自弃,妄自菲薄。事实上,一个人有没有,或能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关键在于他对社会有没有贡献。国家鼓励和提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生产第一线,面向基层,面向乡镇企业,因为那里急需各类专业人才,职校毕业生在那里可以大显身手,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2.及时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2.1我们看到,当前用人单位最欢迎具有以下特征的毕业生:

2.1.1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的。

2.1.2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

2.1.3能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

2.1.4一专多能的。

2.1.5法律意识较强的。

2.1.6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较强的。

2.1.7有较强的开拓进取精神的。

2.1.8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

2.1.9性格开朗、谦虚随和、身体健康的。

2.1.10注意生活小节,有良好的个人形象。

2.2用人单位最不欢迎的毕业生是:

2.2.1求职目标不明确,对自己为何选择单位和究竟选择何单位感到茫然,无目的,无主张,无判断能力的。

2.2.2不关心改革开放,不了解时事政策的。

2.2.3行为被动,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性、创造性的。

2.2.4性格孤僻,自命清高,不能与他人合作,喜欢独来独往的。

2.2.5只讲权利,不履行义务,只图高报酬,不讲创业和敬业的。

2.2.6缺少热情,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只想有个人安乐窝,不图事业有所发展与成就的。

2.2.7学生时代受过两次以上处分的。本来青年人因做错事而受到处理是可以谅解的,但倘若犯过一次错误后,不接受教训,继续再犯,就会让人难以接受。

2.2.8高分低能的。

2.2.9体弱多病的。

2.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主要要求是:

2.3.1有能力有主见。

2.3.2有敬业精神。

2.3.3有一技之长。

可见,我们平时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必须努力通过教育和教学工作,促使学生明确社会对毕业生就业的要求,懂得用社会需求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塑造自己。这样,我们培养的毕业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使他们在激烈的人才竞争、择业竞争中站稳脚根,立于不败之地。

3.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个面临求职择业的人,只有对自己的才能、特长、兴趣爱好、心理素质及弱点等都有了一个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和估价之后,才可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获得成功。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包括以下内容。

3.1正确认识自己的理想追求。理想是人生的坐标,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理想,就会有什么样的奋斗目标和现实表现。学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他的理想追求必然影响其择业指导思想的确立。

3.2正确认识自己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内在素质,它直接影响到人在社会和工作岗位上的言行表现和事业成败,关系到求职择业的成败。

3.3正确认识自己的气质性格。气质和性格体现了人的个体差异,不同的社会职业对从业者的气质和性格也有不同的要求。了解和掌握自己的气质特征和性格特点,是选择职业的一个重要前提。

3.4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特长。能力和特长是求职择业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只有客观地分析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特长,才能在求职时扬长避短,取得成功。

3.5正确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求职择业之前,必须认真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现实的可能,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是否与选择的职业合拍。

3.6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特征。有些职业对从业者有特殊的要求,如性别、年龄、形象、健康状况等,在求职前应弄清这些要求,避免择业的盲目性。

4.用心指导毕业生面试工作

面试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步。现在的情况常常是:面试时,学生紧张、胆怯,面对考官不知道如何回答问题,不能很好地发挥和表现自己,情况变得越来越糟。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研究,用心指导学生进行面试。这是职业学校毕业生择业和就业必须迈过的一道重要关口。

4.1面试中的“四忌”

一忌临阵怯场。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在面试前做好如下准备,防止临阵怯场:(1)面试前一、两天,精心准备好面试中经常提及的问题的答案,认真彩排一、两次。(2)面试前一小时,浏览一下自己的简历,特别是所获奖励等项,提高信心。(3)面试前半小时,做做深呼吸,提醒自己以前再大的坎儿也闯过来了,稳定情绪。(4)面试前五分钟,放松心情,以便轻松应对紧张的场面。二忌与众相同。“能介绍一下自己吗?”这是面试时考官常问的问题,应试考生一般的做法是把自己的简历复述一遍,那很多人说的内容往往是大致相同的。面对这个问题,如学生讲述一个自己比较独特的故事,让对方通过这个故事了解自己的性格、脾性,这就可以与众不同,引起考官的注意。面试时,要注意语音、语速。要想让考官满意,学生可以模仿他们的语速。

三忌“口直心快”。如果每次考官刚说完问题,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去回答,会显得不够稳重。但如果每个问题都要想了又想,又显得过分谨慎,畏首畏尾。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大多数问题一经提出,可以稍加思考,即予回答,边回答边考虑如何收尾。对一些比较棘手的或意想不到的问题,可以指导学生采取下列对策:(1)把对方提出的问题用陈述的语气自己讲一遍。如对方问“你有时会不会感到与他人合作很困难啊?”学生可以这样回答:“在学校开展的各种社会活动中,我从没听到别人说跟我合作有困难。如果有的话,我想那是因为有时我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太投入了。”(2)确认对方的问题,“您指的是我和自己的团队成员相处是否融洽,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吗?”

四忌无视规则。面试是程式化很强的活动,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如:要衣着得体;第一印象至关重要;肢体语言要恰到好处;不要老是盯着考官;面试后询问录取情况以表示你很重视这份工作。如果无视规则,那就会输掉面试这场比赛。

4.2如何回答考官的提问

现选择一些常问的问题简予论述:

4.2.1“请介绍一下你自己。”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回答时,不能从出生到毕业平铺直叙。因为用人单位主要是想通过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来判断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学生必须以精练的语言,简明扼要地介绍自己在校期间学习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以及突出的特长、爱好等基本概况。

4.2.2“你在学校学了哪些课程?”

回答这个问题不能面面俱到,把在校期间所学的十几门课程背一遍。而应该把学习的主要课程,如主要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特别是与应聘的工作有关的课程择要讲出来,并稍做简要介绍。

4.2.3“你了解我们单位吗?”

这个问题主要是想考察学生对单位关注的原因和程度,有的甚至在暗示单位的福利待遇不高,或工作很辛苦、很忙,以试探学生是否有思想准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坦率,不要胡编乱造,并要表明自己看重的是工作和今后的发展,而不是福利待遇、工作条件等。

4.2.4“你有什么优点和不足?”

提出这个问题,大多想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录用后更好地安排工作,同时也看看其对自己是否有正确的评价。回答这个问题时,要实事求是地介绍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包括道德品质、为人处事、学业成绩、生活习惯等方面。介绍完后可补充一句:“由于自己还不很成熟;自我评价可能不完全准确,如有可能,请领导通过学校再了解。”

4.2.5“为什么想到我单位工作?”

回答这个问题要多从工作条件、工作性质如何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才能,有利于为单位、为社会多做贡献的角度来回答,一定要以事业和发展为主题。不能讲因工资高、福利好才来的,否则会给对方以眼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择业动机不纯的感觉。

4.2.6“你选择工作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对这个问题,应集中回答应聘的单位是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单位,应聘的工作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作用,有利于施展所长,有利于单位和个人的发展等。也可以讲讲对哪些工作感兴趣,对一些与个人利益有关的问题最好少谈,即使谈及,也不要重复强调。

4.2.7“你有什么业余爱好?”

业余爱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应聘者的性格、观念、心态,这是招聘单位问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好不要说自己没有业余爱好,也不要说自己有那些庸俗的、令人感觉不好的爱好;也不要说自己平时仅限于读书、听音乐、上网,否则可能令面试官怀疑应聘者性格孤僻。最好能有一些户外的业余爱好来“点缀”一下你的形象。

4.2.8“如果公司给你的工资标准,没有达到你的要求,你还来我们公司吗?”

如果比自己的期望薪水少,求职者肯定不会感到很满意,但是假如这个职位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上很有潜力,或者有其他比较吸引你的地方,那你可以说,“对于自己而言,可能前途比薪水更重要。而且,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工资标准,只要我的能力达到公司的要求,相信公司不会给我比别人低的工资的。”

4.2.9“你还有什么要说的?”

这实际上是暗示面试将要结束,对方的目的已经达到,现在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机会来阐述或提出其没有提及而有意义的事情,学生应把握住机会,通过简要的阐述或表态来强化对方对自己的印象,但发言不要离题,更不能长篇大论,回答完这个问题就应该主动称谢告辞。

面试中提到的问题还有许多,这里不可能一一阐述。我们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面试摸拟训练来增强学生的实战经验,这将有效提高学生应对面试的心理素质和面试能力,大大地提高面试通过率。

以上是我近年来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流程开展就业指导教育的四个步骤,即“四部曲”。实践证明,只要能够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就业指导教育,就一定可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