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

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1 16:55:20

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

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篇(1)

一、中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一体化办学模式简介

高校在所处市内甄选具有法人资格、独立的办学场地和相当的师资、管理队伍以及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图书资料、实验设备和生活设施的中职学校,开展联合办学,签订协议,举办成人高等教育,高校是办学主体,简称“中高职一体化”:中专、大专两段教育,中专段学制为2年,大专段学制为2年或2.5年;中专段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大专段招生对象为中职毕业生;中专段为中职教育,大专段为成人专科教育,专业与中专段相同或相近;中专段学习形式为全日制,大专段学习形式为脱产或半脱产;中专段教育在中职学校进行,由中职学校负责,高校定期进行检查;大专段教育主要在高校进行,主要由高校负责,其中实践教学部分在中职学校进行,高校协助中职学校实施教学。完成中专段教育的学生可获得由中职学校颁发的中专毕业证,可选择就业或进入高校成教专科段学习;对参加成人高考取得学籍且完成大专段课程学习的学生可获得高校颁发的成教专科毕业证,高校协助中职学校做好成教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二、中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一体化培养模式探析

1、“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是探索成人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的问题,因此,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都是面向人才市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为“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成人高等教育多年来面向市场、强调应用、注重实践等教育观念;教学楼、学生公寓和实验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不断进行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改革;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一专多能”的素质以及校企、校地合作等办学实践为“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应用、技术,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课程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强调实习实践、产学结合,抓住“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途径,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目的等培养模式为“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目前,国内对培养模式有多种理解,没有统一和权威的界定。尽管如此,但培养模式至少应该包括培养主体、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和教育方式四个基本要素,其共同目标是培养所需类型的人才。因此,从人才类型需求的角度讲,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类型可分为理论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三类。“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将中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纳入一体,整合中职学校和高校的教育资源,分阶段对中职和成教学生实施中等和高等教育,让学生具备必须和够用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技术应用能力,成为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理论应用以及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关键在于中专段的分类教育。一类是中专毕业后就业的学生,根据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二类是中专毕业后升入大专的学生,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须对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在教学计划上进行课程设置与课时调整,为大专段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重点在于实践教学。对中专毕业后就业的学生,须突出实践教学;对中专毕业后升入大专的学生中专段也要安排实践教学,大专段在重视理论应用的同时,须加强实践教学。

2、“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资源共享。“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下,共享教育资源,保障在办学的不同阶段和时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教育资源共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职教育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将积极影响甚至冲击正处于转型中的高校。二是中职学校的实践课程教师与高校的理论课程教师共享教师资源,达到既各杨其长又取长补短的目的和效果。三是中职学校良好的实践场地和实习基地与高校良好的实验设备共享实践教学资源,在办学的不同阶段实现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四是高校较好的图书资料和情报信息的共享,弥补中职学校办学的缺陷。五是高校较好的文体活动设施等硬件与较好的人文科学精神等软件的共享,提升中职学校办学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分段教育。“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视中专、大专教育为一体,办学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这是其办学特色之所在。中专段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劳动者,属于中职教育,学生毕业后既可走上技术型的操作工岗位,达到职业教育学会技能和本领进而能够就业、生存、为社会服务的根本目的,也可选择继续深造就读成教大专,圆学生和家长的大学梦。大专段通过成人高等教育途径,实现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变,既不是完全的成人高等教育,也不是纯粹的高等职业教育,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因此大专段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既要遵循成人高等教育规律,更要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根据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须在成人高等教育基础上强化高等职业教育内容。

“双师”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探索“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成败的关键,重点加强中专段理论课程和大专段实践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对于中职学校和高校来讲各有其优劣势,且互补:中职学校的实践教学师资与高校的理论教学师资均为各自的优势,反之则为各自的劣势。为此,一是高校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纳入职能部门和院(系)年度考核。二是整合高校教师资源,跨院(系)、跨专业组建专业课程教师队伍。三是高校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或担任中专段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高校正式聘请中职学校的优秀教师担任大专段实践课程或同一课程的部分内容的教学。四是请进来,正式聘请企业、社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践课程教学。五是走出去,安排高校和中职学校教师到企业学技能、到其他高校或科研院所学理论。同时在办学过程中,双方还要为未来办学招纳人才、储备“双师型”师资。

专业衔接。目前,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依据较多,多数专业是以职业为依据设置,还有以技术、以行业、以产品为依据设置专业,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必须明确专业的职业定向或定位,建立面向人力资源市场的动态专业调节机制。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是以普通高职高专为依据,紧靠高等职业教育,尽管缺少“成人性”,但也充分体现了“职业性”特征。“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大专段在专业设置上要体现职业能力特色,须考虑三个因素:一是与中职教育专业衔接;二是与职业岗位衔接;三是与地方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衔接。为此,一方面对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停招应用型不强、市场无需求的老专业,续办特色和优势专业;另一方面整合高校和中职学校的师资、实践教学等教育资源,在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申办新专业。

调整课程。课程设置是人才专业化培养的核心问题。“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进行综合考虑:一是成人高等教育的职后教育性质即带着问题求学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职前教育性质即学后解决问题。二是需要平衡成人高等教育理论教学比重大于实践教学与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而强调实践教学的关系。三是中职毕业生因文化基础薄弱导致专业课程特别是部分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难度增加。四是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的针对性。因此,从办学实际出发,中专段要以职业能力标准开发与课程体系重组为核心,开发并实行大类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分类组织实践教学,文化课程实行分班教学,将有意进入大专段深造的学生组班,适当增加文化课程、课时,加深和拓宽文化课程内容。大专段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以技术应用能力素质提高为主线,打破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体系,适当减少理论教学和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各专业实践教学部分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程门数;理论与实践课程课时比例不要一刀切,根据专业性质做适当调整,增加实践课时;实践教学尽可能在中职学校的实践场地进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设置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尽可能与职业岗位吻合,着重培养和考察学生的岗位技能等。

成职渗透。成职渗透是将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在成人教育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渗透职业教育内容,提升专业技术能力,拓展成人学历教育功能,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一是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一方面将“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纳入校地合作项目,与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结合,采用委托式、订单式、定向式、定点式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将“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部分纳入校企合作项目,采用顶岗实习等措施将实践课程直接在安排企业教学。二是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体现在计划制订、师资配备、场地安排、实践内容与实践岗位的确定、成绩考核等几个主要环节,须纳入考核、全程监控、实施奖罚,且与学生的就业直接挂钩。三是开设实践技能选修课:增加职业资格准入课程,把成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制度有效对接。

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篇(2)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职业教育属性

新建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任务基本完成,进入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这批高校的科学定位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难点之一。在职业教育领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今后十年特别是‘十二五’时期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中,焦点问题之一是如何突破专科层次的上限举办本科乃至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而新建本科院校的职业教育属性将这两个领域中看似无关的热点连接起来,从而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和探讨。

一、新建本科院校面临发展取向的选择

新建本科院校是一个特定的高校群体概念,一般是指20世纪末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和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以来,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由省、地(市、州、盟)共管,地(市)投资举办,主要为本地(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综合性本科高校”。这些院校多以高等专科学校为基础,通过“合并、重组、转制”等方式升格而来,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实现了专科向本科的提升,单科向多科的扩张,学校规模从小到大,形成了本、专科教学共存以本科教学为主的局面。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新建本科院校248所,约占本科高校总数的34%,在校生数也已达到本科生在校生数的1/2,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高等教育大众化急剧扩张的洗礼,新建本科院校开始走上常规发展之路,亟待对发展走向做出抉择。当前它们正处在“前后冲突”、“左右摇摆”和“上不着天下不接地”的尴尬境地。

“前后冲突”是指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着“新建本科”与“旧有专科”之间的冲突。升格之后为了突出“本科”层次,新建本科院校有意无意地走向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道路;而抛弃其高等专科时期的职业教育积淀、从零开始又难以为继。这种新的发展意向与旧有基础之间的冲突使学校发展充满迷惘,在时间维度里呈现学校升格前后的矛盾与冲突。“左右摇摆”是指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路径选择上面对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摇摆不定。它们想走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但这部分市场已被建校时间较长的老本科院校抢占,留下的发展空间狭小有限,而且办学实力也难以与其竞争;另一方面,面对新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没有现成的发展模式可以遵循和借鉴,开拓创新要承担的成本代价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也使他们在这条路上踯躅不前。“上不着天下不接地”是指新建本科院校既缺乏普通高校“形而上”研究学科基本理论的基础、条件和能力,难以生产出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知识;又不乐于职业教育“形而下”培养改造世界的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高层次技能人才,将自己悬于半空之中。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在空间维度里上下向度的悬浮。

如此分析,新建本科院校正处在前后、左右和上下三个维度之间张力的作用和博弈之中,难以定位。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急需新建本科院校突破专科终结的局面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种状态,它既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与普通教育实现相互融通,又要能促使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现代”与“传统”(传统职业教育体系)相对应,没有很强的时间指向性。该概念第一次明确提出是在2002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沿袭这一提法,到目前其内涵略有发展和变化。两个“决定”均是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来审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认为“服务于终身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功能”,偏重于教育色彩的描绘;而今天所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主要是基于现代产业的视角,使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相协调,提高服务于现代产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强调要发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经济功能。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正式进入工作程序,体系规划的编制已成为支撑国家“十二五”规划的96个专项规划之一。

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直不完整:从初中教育开始分流出现中等职业教育,往上是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出现空缺,没有高校认为自己隶属于职业教育体系;同样,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虽以“推动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名义、以“专业学位”的身份得到“大力发展”,但却鲜有研究生培养单位承认自己进行的是职业教育研究生的培养,也鲜有专业学位研究生认为自己接受的是职业教育。可见,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以专科层次为最高限度,与完善的普通教育体系极不对称。

从教育外部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国家宏观经济战略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提出迫切需求,对职业教育体系带来严峻挑战,强烈要求办出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以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由此,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构建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核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影响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目前现实情况下,举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既不能依赖普通高等教育机构,因为这类院校的办学资源、优势、特色决定了他们举办职业教育并不具备优势,而且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也对接不上普通高等教育的知识类型,致使入学、培养都存有难度;也不能依靠现有的高等职业院校升格完成,因为从中等职业学校演变而来的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积淀不够,短期内难以实施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较为可行的途径是,将具有职业教育属性、发展处在抉择关口的新建本科院校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的提高和体系的延伸。这样,无论是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还是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抑或是对整个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都有积极意义。

三、将新建本科院校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历史依据、理论支撑和现实基础

(一)梳理历史发展轨迹,可以发现新建本科院校原属于职业教育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大都由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升格而来。所谓“专”有“专门”的意思,具有较强的职业指向性。民国时期的近代学制明确规定专科学校具有职业教育属性。1912年《学校系统令》把高等教育分为大学和专门学校,专门学校本科3年或4年,预科1年;同年《专门学校令》规定“专门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为此专门学校可以说是现代高等专科学校的雏形。1929年《专科学校组织法》规定“专科学校修业年限两年或者三年,以教授应用科学养成技术人才为目的”,这里的“专科学校”已经具有了现代意义上高等专科学校的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调整改造,高等专科教育继续有所发展”,但一直“地位不明确”、“层次不稳定”。每当经济加快发展,高等专科学校就作为花钱少、见效快的教育模式迅速扩张;而当经济收缩调整时,又都是首选的削减和裁并对象。在实践上,高等专科学校专业设置基本上是参照本科的体系,以学科为主设置;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和人才规格等方面也都以本科教育为标杆,只是在学制上稍短;毕业生也是享受“干部”待遇,而非定位为一线工作人员。所以,高等专科实质上是作为本科教育的“压缩版”在实施普通教育。“这样办专科教育,从5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中期。”

1990年,专科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专科教育是高中教育基础上的一种专业教育,主要为基层部门、生产一线岗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较强适应性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而后,国家逐渐明确了高等专科学校的职业教育办学取向。1993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通过改革现有的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成人高校以及举办灵活多样的高等职业班等途径,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把高等专科学校明确为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构,并从普通高等教育系列转入职业教育系列,使之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部分。”此后,高等专科学校就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主要力量之一,在国家宏观政策层面上明确隶属于职业教育体系。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它们升格为新建本科院校,又显现出向职业教育体系之外游离的迹象,业务上并不接受职业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纵观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其职业教育功能时强时弱,但在名义上却一直具有职业教育意蕴,在实践上也积累了一定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所以,作为其后续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完全有条件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二)从学理上分析,新建本科院校具有职业教育属性

首先,厘清“职业教育”的内涵和“高职”的外延是论证可以将新建本科院校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先决条件。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内涵范围覆盖着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和以培养技术管理型人才为目标的技术教育”,与国际通用的“技术与职业教育和培训”(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同义,只是由于用语习惯我们称之为“职业教育”,将其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阶段,其内涵涵盖国外称之为vocational eduction、technical eduction和profes sional eduction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它是一种教育类型,而绝非一个“流品”概念。所以,“职业教育”概念完全有空间将新建本科院校纳入进来。“高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是一个涵盖多个层次的系统概念,不应该仅限于专科层次。我国一直将“高职”与“高专”并称使用,于是人们产生了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专科教育的错觉。殊不知,“高职高专”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当年或许是为了将高等专科学校转入职业教育体系,强化其职业教育属性,才出现了这一概念和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在强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今天,使用这一概念应当厘定清楚:“高职”是属概念,“高专”是种概念;“高职”涵盖包括“高专”在内的各级高等职业教育;“高专”只是“高职”的一个层次,也可以说是“高职”办学的一种机构,但并不是唯一。如此看来,新建本科院校完全可以纳入“高职”范畴。

其次,新建本科院校有没有职业教育属性,实质上是学校定位和发展取向的问题。定位的实质是“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哪一层次的人”,所以,学校的定位和发展道路可以通过其培养的人才类型表征出来。目前,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类型的研究有“应用型人才”、“实用型人才”、“专业人才”、“专门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等诸多观点和认识,但无论是哪一种表述都应包含在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范畴之内。对此,我们不妨认可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但要明确这类高校具有职业教育属性,隶属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将其发展职业教育的状态明朗化,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合理、协调、健康发展。

再次,分类标准是高等学校分类的前提。《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年修订版(Revi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将教育分为9级,其中早期幼儿教育(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为0级,1级为初等教育(primary education),即我国的小学阶段,8级为博士层次(doctoral or equivalent educationl的高等教育,5级为短线高等教育(short cycle tertiary education),即我国的专科教育。其中,从2级(lower secondary eduction,即我国的初中教育)开始到8级都有普通教育(general/academiceducation,用“A”①表示)和职业教育(vocational/professional education,用“B”表示)的分野。在这个分类标准框架中,我国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层次上应属于6级学士学位层次的高等教育,在类别上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当归于professional eduction。将层次和类型组合起来,新建本科院校处于“6-B”的位置,即为职业教育类学士学位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这为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实施职业教育提供了发展依据和范式,也为职业教育体系和普通教育体系的划分提供了基本参考。基于此,笔者认为将新建本科院校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也是符合国际规则和教育分类标准的。

(三)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看,亟须职业教育培养高层次技能人才

将新建本科院校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是遵循教育结构协调发展的教育内部规律,也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外部要求的体现。继2010年我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2011年我国人均GDP又跨入5000美元大关,这意味着我国开始由生存型社会进入发展型社会,经济增长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变。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在内部和外部的共同作用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折期的首要任务。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由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从低级经济结构到高级、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㈣。加快推进产业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点,也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抓手和主攻方向。产业结构调整不但需在横向上实现转移和承接,更重要的是在纵向上进行升级和优化,不断从生产效率低的结构形态向生产效率高的结构形态演变,以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低端地位。经济学的微笑曲线显示,处于产业链两端的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的附加值和利润率最高,中间环节的产品制造、组装加工的附加值和利润率最低。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正位于微笑曲线的谷底,处于产业链利润率最低的环节。所以,我们必须要注重在产业链的每一环节进行创新升级,走自主创新之路,从而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创新升级。

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需要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队伍的支撑,这也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重任,但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却难以承载。一方面,在数量上,现有职业教育体系生产的技能人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国内不少地区技术人才都供不应求,以致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以及一些内地城市频频出现“技工荒”。另一方面,在质量上,现有职业教育体系以专科层次为终结,无力培养经济社会亟须的高层次技能人才,造成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技能人才短缺、高技能人才奇缺”的现象。这已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要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产业布局重新“洗牌”的过程中占得先机,抢得有利位置,必须要加快技能人才尤其是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的步伐,这是我国能否成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提升国际产业链中低端位置的关键。由于当前职业教育体系无力完成培养高层次技能人才的任务,具有职业教育属性的新建本科院校恰可予以弥补,若顺势将其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统筹管理,可以发挥出比现在处于分离状态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功能。从这个角度看,将新建本科院校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正处于一个历史机遇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

四、将新建本科院校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积极意义

(一)符合新建本科院校的属性和定位,有利于这类高校群体的生存和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之所以处于上述纠结的发展境地,归根结底是因为不安守职业教育阵地。如若理顺了归属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可以显示出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呈现勃勃生机。从社会分工的视角看,新建本科院校的诞生是高等教育机构不同分工使然,有其独特的历史使命。只有遵循组织社会分工的内在逻辑,通过变革原有本科教育的发展道路,以职业或技术岗位群来设置专业并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新建本科院校才能找准发展方向,获取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最优发展位置。也只有这样,走上职业教育的办学道路,与普通高等院校形成错位发展,新建本科院校才能摆脱受普通高等院校挤压之势,找到生存的立足之地,拓展发展空间。在人才培养上,新建本科院校也只有履行职业教育的组织功能分工,培养职业教育类的高层次人才,才能走出普通高等教育金字塔的底部,踏上职业教育金字塔的顶端,彰显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延伸高等职业教育的层级,对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引领作用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心在于高等职业教育。首先要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兼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职业教育是类型标识,高等教育是层次标识。层次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至关重要,“是职业教育赖以发展的空间,是职业教育对发展权的呼唤”。有了类型基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焦点便是拓展发展空间,举办更高层次职业教育。

将新建本科院校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可以使职业教育专科学生摆脱升学无路的境地。在职业教育体系以专科为终结、又与普通高等教育沟通不畅的情况下,许多职业教育的优质生源纷纷流向台湾地区或国外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寻求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若为他们提供一个更高的求学平台,不但可以减少这部分教育资源和人才流失,而且还可以增加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分量。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增强吸引力。其次可以为专业学位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廓清道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与新建本科院校一样具有较强的职业教育属性,但目前只是在普通高校附带招生、组织和实施,并没有明确归属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新建本科院校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以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后续转入铺平道路,大大加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进程。再次还可以为高等职业院校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积累经验。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囿于高等教育办学积淀较弱,难以举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但它们普遍都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部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实力雄厚,欲积极试办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对它们而言,新建本科院校的开拓和探索将是一笔宝贵财富,可以提供举办本科教育的参考、借鉴和质量标准。

(三)有利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高等院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效益

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篇(3)

学前教育

全国共有幼儿园18.13万所,比上年增加1.45万所,在园幼儿(包括附设班)3 685.76万人,比上年增加261.32万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167.75万人,比上年增加18.15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64.5%,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义务教育

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8.2万所,比上年减少1.36万所。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共招生3 285.43万人;在校生14 458.96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1.8%;专任教师908.98万人。

1.小学

全国共有小学22.86万所,比上年减少1.27万所;招生1 714.66万人,比上年减少22.13万人;在校生9 695.90万人,比上年减少230.47万人;毕业生1 641.56万人,比上年减少21.25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85%;其中,男女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84%和99.86%,女童高于男童0.02个百分点。

小学教职工553.85万人,比上年减少4.64万人;专任教师558.55万人,比上年减少1.94万人。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81%,比上年提高0.09个百分点,小学生师比17.361,与上年的17.711有所改善。

普通小学校舍建筑面积59 061.9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 148.8万平方米。小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比例47.29%,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48.17%,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音乐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44.7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美术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46.28%,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数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50.75%,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2.初中

全国共有初中学校5.32万所(其中职业初中49所),比上年减少901所。招生1 570.77万人,比上年减少63.96万人;在校生4 763.06万人,比上年减少303.74万人;毕业生1 660.78万人,比上年减少75.90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2.1%,比上年提升2.0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8.4%,与上年基本持平。

初中教职工393.91万人,比上年减少0.51万人;专任教师350.44万人,比上年减少2.02万人。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12%,比上年提高0.21个百分点。生师比13.591,比上年的14.381有所降低。

初中校舍建筑面积47 582.0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 035.8万平方米。初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比例67.40%,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69.08%,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音乐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64.56%,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美术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65.79%,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理科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75.05%,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3.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

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 393.87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 035.54万人,在初中就读358.33万人。

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 271.07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 517.88万人,在初中就读753.19万人。

特殊教育

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 853所,比上年增加86所;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37万人。全国共招收特殊教育学生6.57万人,比上年增加1 613人;在校生37.88万人,比上年减少2.00 万人。其中,视力残疾学生4.09万人,听力残疾学生10.11万人,智力残疾学生18.67万人,其他残疾学生5.01万人。普通小学、初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招收的学生3.50万人,在校生19.98万人,分别占特殊教育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53.30%和52.74%。特殊教育毕业生4.86万人,比上年增加0.44万人。

高中阶段教育

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学校26 868所,比上年减少770所;招生1 598.74万人,比上年减少65.90万人;在校学生4 595.28万人,比上年减少91.33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5.0%,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1.普通高中

全国普通高中13 509所,比上年减少179所;招生844.61万人,比上年减少6.17万人,降低0.73%;在校生2 467.17万人,比上年增加12.35万人,增长0.50%;毕业生791.50万人,比上年增加3.76万人,增长0.48%。

普通高中教职工246.26万人,比上年增加3.52万人;专任教师159.50万人,比上年增加3.82万人,生师比15.471,比上年的15.771有所改善;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6.44%,比上年提高0.71个百分点。

普通高中共有校舍建筑面积42 246.6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 419.36万平方米。普通高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比例83.01%,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83.39%,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音乐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80.6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美术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81.88%,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理科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85.81%,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建立校园网学校比例80.29%,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2.成人高中

全国成人高中696所,比上年减少161所;在校生14.42万人,比上年增加12.03万人;毕业生11.63万人,比上年减少10.57万人。成人高中教职工0.73万人,比上年增加201人;专任教师0.58万人,比上年增加20人。

3.中等职业教育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共有学校12 663所,比上年减少430所。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3 681所,比上年减少72所;职业高中4 517所,比上年减少285所;技工学校2 901所,比上年减少23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 564所,比上年减少50所。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754.13万人,比上年减少59.73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7.17%。其中,普通中专招生277.36万人,比上年减少22.21万人;职业高中招生213.90万人,比上年减少32.52万人;技工学校招生213.90万人,比上年减少32.52万人;成人中专招生105.81万人,比上年增加1.85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 113.69万人,比上年减少91.64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6.00%。其中,普通中专在校生812.56万人,比上年减少42.65万人;职业高中在校生623.05万人,比上年减少57.93万人;技工学校在校生423.81万人,比上年减少6.62万人;成人中专在校生254.27万人,比上年增加15.55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674.89万人,比上年增加14.55万人。其中,普通中专毕业生265.31万人,比上年减少4.92万人;职业高中毕业生217.44万人,比上年减少3 610人;技工学校毕业生120.51万人,比上年增加1.29万人;成人中专毕业生71.63万人,比上年增加18.54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共有教职工118.94万人,比上年减少2.18万人。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教职工43.06万人,比上年减少4 394人;职业高中教职工39.43万人,比上年减少1.24万人;技工学校教职工26.81万人,比上年减少0.20万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教职工7.75万人,比上年减少0.38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88.10万人,比上年减少976人,生师比24.191,比上年的25.011有所改善。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任教师30.56万人,比上年增加1 700人;职业高中专任教师31.17万人,比上年减少3 729人;技工学校专任教师19.69万人,比上年增加0.43万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专任教师5.42万人,比上年减少985人。

高等教育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 32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 790所,比上年增加28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 442所(含独立学院303所),比上年增加33所;成人高等学校348所,比上年减少5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 145所,比上年增加16所;高职(专科)院校1 297所,比上年增加17所。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811个,其中高等学校534个,科研机构277个。

研究生招生58.97万人,比上年增加2.95万人,增长5.27%,其中,博士生招生6.84万人,硕士生招生52.13万人。在学研究生171.98万人,比上年增加7.40万人,增长4.50%,其中,在学博士生28.38万人,在学硕士生143.60万人。毕业研究生48.65万人,比上年增加5.65万人,增长13.13%,其中,毕业博士生5.17万人,毕业硕士生43.47万人。

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88.83万人,比上年增加7.33万人,增长1.08%;在校生2 391.32万人,比上年增加82.81万人,增长3.59%;毕业生624.73万人,比上年增加16.58万人,增长2.73%。

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243.96万人,比上年增加25.44万人;在校生583.11万人,比上年增加35.62万人;毕业生195.44万人,比上年增加4.77万人。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教育报考853.90万人次,取得毕业证书73.12万人;非学历教育报考 871.1万人次。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高职(专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9 675人,其中,本科学校13 999人,高职(专科)学校5 858人。

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25.44万人,比上年增加4.96万人;专任教师144.03万人,比上年增加4.76万人。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7.521。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6.56万人,比上年减少0.34万人;专任教师3.94万人,比上年减少0.15万人。

普通高等学校校舍总建筑面积81 060.42万平方米(含非产权独立使用),比上年增加2 984.2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 935.37亿元(含非产权独立使用),比上年增加380.68亿元。

成人培训与扫盲教育

全国接受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学生394.84万人次,当年已结业778.53万人次;接受各种非学历中等教育的学生达4 969.81万人次,当年已结业5 537.04万人次。

全国职业技术培训机构12.38万所,比上年减少0.58万所;教职工50.66万人;专任教师28.22万人。

全国有学2.7万所,在校生164.3万人,教职工5.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0万人;成人初中1 578所,在校生63.1万人,教职工0.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0.8万人。

全国共扫除文盲58.57万人,比上年减少23.24万人;另有68.90万人正在参加扫盲学习,比上年减少5.98万人。扫盲教育教职工3.83万人,比上年减少1.13万人;专任教师1.78万人,比上年减少0.54万人。

民办教育

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3.99万所,比上年增加0.91万所;招生1 454.03万人,比上年增加53.16万人;各类教育在校生达3 911.02万人,比上年增加197.12万人。其中:

民办幼儿园12.46万所,比上年增加9 234所;入园儿童865.62万人,比上年增加52.23万人;在园儿童1 852.74万人,比上年增加158.54万人。

民办普通小学5 213所,比上年减少27所;招生104.44万人,比上年增加3.61万人;在校生597.85 万人,比上年增加30.03万人。

民办普通初中4 333所,比上年增加51所;招生157.81万人,比上年增加4.16万人;在校生451.41万人,比上年增加8.85万人。

民办普通高中2 371所,比上年减少23所;招生82.13万人,比上年减少1.41万人;在校生234.96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

民办中等职业学校2 649所,比上年减少207所;招生83.75万人。比上年减少11.99万人;在校生240.88万人,比上年减少28.37万人。另有非学历中等职业教育学生34.82万人。

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篇(4)

一、适应形势,精心谋划“订单教育”

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教育体制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深化,大中专毕业生由国家统招统分转变为自主择业。劳务市场对人才技术含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了就业人口剧增与就业岗位不足的矛盾,因此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县级职业教育因其专业设置僵化,办学与实践条件、师资、学生水平处于劣势,降低了县级职业教育办学吸引力,生源萎缩。2001年,黄骥市职教中心在校生不足400人,办学规模跌入低谷,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受到挑战。校委会一班人在调研市场、在认真研究总结职业教育兴衰规律和办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更新办学观念、改革办学模式人手,成功地探索出一条符合职教办学规律与校情相稳合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子。其办学思路概括起来讲就是:以“升学有望、就业有路”为目标,借鉴市场营销模式实施“订单教育”;以“出口”带动“人口”,走联合办学利益共享的路子:“订单教育”的宗旨是按照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把解决好毕业生的就业放在首位,通过“出口畅”赢得“生源旺”。为此,学校走出校门调研,用人单位急需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在招生前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订单”,确保能为毕业生安排满意的工作。目前这一崭新教学运作机制已步人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二、贴近实际,大力实施“订单教育”

(一)“订单教育”的载体—联合办学。

联合办学是在新形势下振兴农村县级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是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扩展办学空间、借力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成功实施“订单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校企、校校等形式实行联合办学,解决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了毕业生的去向问题。招生前深人企业了解用人情况,和企业签订技工培养订单,明确毕业生的去向,据此调配专业、安排课程,避免了招生的盲目性,确保了毕业生学以致用,对口安置。二是解决了实践技能操作问题。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性很强,只有理论课和实践课同步进行,才能使学生学的实、学的活。三是解决了企业单位的人才需求问题。校企联办的毕业生,为企业输送大批知识与技能双过硬的人才,对提高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综合实力将产生重要作用。四是解决了学校师资和经费不足等问题。校校联办解决了数控、空乘等专业的教师不足问题,甚至个别专业我们只开设基础课,专业课全部由联办学校负责;校企联办,解决了汽修、模具等专业的实习问题,由联办企业担任实习教师。企业的场地、生产车间是对口专业学生最为理想的实习基地,直接参加实实在在的技术生产,取得了在课堂上难以达到的理想效果。

(二)“订单教育”的运作模式—产教结合。

1.贴近市场,服务于当地经济,与企业联合办学。

“订单教育”首先要服务于当地经济,瞄准县城经济的规模特色行业,培养本土化的实用型人才,既能赢得企业的青睐,政府的支持,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又能提高学校办学声誉和办学效益。2002年初,黄哗市职教中心与新林坡塑料模具公司达成联合办学协议,学校的第一张“订单”隆重诞生。学生一入学即与职教中心、模具公司三方签定“培养及就业合同”,毕业后由公司全部安排到公司一线工作。这种做法吸引了很多学生。春季招生时报名人数一涨再涨,学校不得不打破招生计划扩招,由初定的一个班增到两个班,最后仍未能满足初中毕业生对此专业的求学需求。这种现象,证明职业教育真正摸准了市场脉搏,和区域经济发展合拍共振。之后又分别与黄弊市昌弊汽车改装厂、前进、东城、东风、华宇等大型汽修企业联办了第一届第二届汽修专业班。特别是模具专业,学校于2003年7月份实行了双向联合办学,与黄弊镇模具工业园区达成协议,为其培养专业技术工人;与河北科技大学联合办学,对学生进行技术拔高培训。学校在第一届模具专业班中选派5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于2003年7月19日赴河北科技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培训,毕业后颁发职业中专学历、河北科技大学模具专业合格证书和劳动等级证书,由河北科技大学和黄哗市职教中心择优推荐就业。今年年初,本届学生已全部安置到模具城实习,将成为该市模具加工业技术人才的主力军。这样,学校形成了贴近市场、依托高校、校企联合的较为成熟的职教模式。今年招生前学校又与有关企业签定了120人的新“订单”,与石家庄铁道学院达成了对机械、汽修专业学生进行技术拔高教育的联合办学协议。

2.实施“嫁接教育”,与外地学校联合办学,实现劳务输出与技术引进。

县级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因此实施“订单教育”不能局限于当地市场。学校专门设置了市场开发就业指导办公室。安排专人搜集市场信息,了解本地企业和外地各行各业的用人需求,进行广泛的办学交流和合作。黄弊市职教中心先后与天津市劳动经济学校、青岛人才技术培养中心、北京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达成联合办学协议,分别按“2+1"、“卜1”模式联合举办计算机、电子电器、数控技术、空乘外事服务等中专班,由外地学校和学生签订培养与就业合同,在安排就业、最低月工资标准、跟踪服务等方面做出承诺。两年来已有400余名学生到这些城市学习、就业。今年学校又提出了“增加数量,提高质量,由一般劳务输出向技能型劳务输出迈进”的目标,学校与苏州工业园达成劳务输出协议;与天津中德职技学院、青岛港湾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承德旅游学院就联合举办模具、港航、幼师、旅游大专班达成协议,通过与省内外高校联合,提高了劳务输出的学历技术档次。利用嫁接教育的形式和外校联合办学,实现了学校与外校的互通有无、互借优势和利益共享,走出又一成功之路。

3.提高办学层次,与高等教育学校及外经单位联合办学,实现技能拔高和海外劳务输出: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主体开始下移,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一些高校办学形式随之发生较大变革。黄弊市职教中心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经多方争取,获得了河北师大、河北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教育管理、体育、法律和计算机网络四个专业的承办权;获得北方交通大学、天津南开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人力资源、保险专业的承办权。目前上述几个专业在籍学员己突破3600人。同时,学校与河北科技大学按“1+1”模式联合举办了模具专业班和焊接专业班,为订单教育注人了新活力。学校与高等教育学校的联合办学不仅为我市及周边县市的在岗人员学历进修及技术培训带来实惠,而且大量的外地学员在学校参加进修为市区的商业服务行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近期,黄弊市职教中心与沦州市对外经济合作总公司达成联合办学意向,经学校培养的数控技术等专业人才,由公司方向海外输出:签订海外就业订单—签订招生订单—县级职教中心进行语言及技能基础教育—高等院校进行专业技能拔高教育—毕业后由沧州外经公司向海外输出劳务。届时学校在毕业生去向上实现了跨国输出人才的战略目标。将职教中心的人才输出打人国际市场,对提高职教中心办学层次、办学吸引力、减轻当地就业压力以及带动当地经济技术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三、“订单教育”的成效和主要体会

正是由于“订单教育”摸准了市场的经济脉搏,与服务于当地经济紧紧结合在一起,使职业教育迸发出强大活力,展现出勃勃生机。当前,黄弊市职教中心在校生总数较两年前翻了两番,由2001年的不足400人扩展到1800多人规模扩大了四倍。本学年学校的职业教育类又新增空乘与外事服务、保安等专业.使不同校别(联办学校)的专业设置达到18个。中专类的模具、汽修、计算机、电子电器、数控技术、焊接、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空乘及外事服务八个专业全部实行了“订单教育”,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也为广大在校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从就业情况看,模具专业一年级后,56名同学被送到河北科技大学,12名同学安置于新林坡。2004年1月56名科大结业生一次性全部在模具城就业,仍不能满足厂家需求。昌弊机械专业45名学生于2003年11月全部进厂实习就业。去青岛的32名学生于2004年2月底全部就业在学校的“订单教育”由探索尝试到逐渐成熟的历程中,也获得一些经验。

一是从办学思想观念、办学模式到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方面.职业教育不能等同于普通教育。办好职业教育,要摒弃封闭自守、按部就班的落后观念,善于和敢于抢抓机遇,按照市场营销模式运作职教办学模式。要跑市场、跑信息、跑企业、跑高校,在跑中发现机遇,赢得合作伙伴.获得“‘订单”.吸引生源:用运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办学规律,真正使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合拍共振,与社会就业需求合拍共振:要立足于贴近市场、搞好专业设置.以“订单”带“专业”,以“出口畅“带“生源旺”;“订单教育’‘要研究市场,研究社会教育需求。譬如,考虑受教育群体的性别需求,学校面向男生开设了汽修、模具等专业.面向女生开设了服装幼师、空乘等专业;在技术需求上,学校根据市场和学生双向需求不断新增或改设技术专业;在受教育期限上,按专业设置三年制、两年制、短期培训班;在市场对劳力的需求上,学校以市场调研数据确定招生数量。形成专业设置多样化、教育形式市场化的灵活办学机制。

二是作为县级职教中心,成功实行“订单教育”,要走联合办学利益共享的路子。联合办学解决了职教中心师资、场地、设施、器材和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拓展了办学空间,开辟了办好职业教育的新天地,成为“订单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利益分享达到了本校赢、联办学校赢、企业赢、学生赢的多赢办学目标,形成了联合办学共同体。

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篇(5)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变革,我国高校连续多年的扩招政策给当今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当今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形势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校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究成为很多专家学者探究的重点。高校数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高校毕业生对于社会人才需求的切合程度。高校传统的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教育发展以及就业市场的需要,不断深化对高校数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研究以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迫在眉睫。本篇文章立足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高校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结合相关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高校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希望本篇文章可以带给相关人员一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校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院校已经逐渐步入大众教育的时代,相关教育部门已经开始重视高校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数学学科是人类文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学学科不只是一个学科,更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文化甚至是工具。高校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人才培养计划不仅是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更是提升人类综合文化素质水平的重要载体。高校数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活动能够有效的提升高校毕业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激发无限的创造力。高校数学教育专业作为基础性的学科,在高等教育改革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数学教育专业延伸于社会的不同领域,关联着不同的学科,通过基础教育知识的灌输,能够提升学生的逻辑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紧缺性人才。高校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更是国家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推动改革的整体成效。因此,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高校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注重高校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注重以人为本以及与时俱进,要正视教育改革下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更好的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高校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实现一个完美的契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1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数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背景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高校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在处于一个高速运转的时期,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形势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对于人才的数量以及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综合素质水平较高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在人才竞争过程中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在不断的推进,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不够明确,甚至存在着较为单一的情况。对于人才培养的计划变通性并不强,基本延续了高校过去老旧单一的培养套路,如此的培养计划虽然可以与高校数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吻合,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但是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提升有着严重的阻碍以及局限性,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形态对于人才的需求。

1.2高校数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够科学

我国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对于专业课程的设置的重视程度要远远大于对基础课程设置的重视程度。高等院校的学者更倾向于将学术研究的焦点放在专业内容上,对于高校数学教育专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知识交叉缺乏研究,这样的研究模式对于学生的发展并无益处。甚至会在学术研究上呈现出一种坐井观天的局限形态,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有着很大的束缚和牵制作用。高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需要以教育目标为导向,当下,我国大部分的高等院校没有根据学科的发展情况,与时俱进的设置专业性的课程项目,一般都在沿用过去的教材内容,使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与高校人才培养计划难以达到一个完美的切合,不仅限制了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而且束缚了高校数学教育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

1.3高校数学教育专业教学方法单一老旧

高校数学教育专业的参与主体是教师与学生,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的知识接受来说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当前,传统的数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步伐。不仅不能够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和需求,而且难以满足社会对于高校数学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一些高校的数学教育专业教学课堂上,高校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以及积极性,而且使得课堂教学失去了应有的弹性。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下高校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阻碍和压制。

2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高校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

2.1明确高校数学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高校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导向。高校数学教育专业应该结合当前的就业市场形势需要,确立符合形势需要的高校数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应该明确确立数学教育专业应该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在高校数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始终秉承这一理念,改变过去单一的专业知识过硬即可的教学培养目标,将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上日程,培养出复合型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2.2扩展高校数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范围

高校数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该破除过去一味的关注学科专业纵向学术研究的模式,不应该将高校数学教育专业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应该将高校数学教育专业与其他学科联系在一起,挖掘不同专业与高校数学教育专业之间的联系,比如数学教育专业与经济学之间,数学教育专业与管理学之间,数学教育专业与心理学之间等不同的联系,拓宽不同学科之间的学术知识交叉,应该认识到高校数学教育专业作为一门社会性的学科,应该不断将学科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横向的覆盖,与此同时,高校数学教育专业的专家学者应该进一步细化教材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致力于培养知识面宽泛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2.3创新高校数学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伴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数学教育专业的发展也应该不断的进行创新。高等院校应该结合时展的需求,与时俱进,适时地对高校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并且应该有针对性的制定具有时代性的课程内容,让学生不再接受重复呆板的专业教学内容,而是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与时展相适应的课程教学内容,在学校里学习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尽快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高等院校还应该随时对现有的数学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定期的优化,根据教学的实践情况,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视野环境,接触到更丰富多样的综合性知识,这样不仅能够优化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还可以通过对专业课程设置的不断重组,创造出更加符合时展以及社会发展的高校数学教育专业体系,呈现出一个体系完备合理的教学专业课程内容大纲,为高校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4丰富高校数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对于教学效果的优良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如果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相同且单一的教学方法,那么不仅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教学效果的发挥。高校数学教育专业的教师以及学者应该根据教学活动的实践来进行教学方法的优化以及丰富,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特殊的教学情况,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变革和创新,加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尊重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伙伴。在教学课堂上增加学生的启发式教学以及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运用多媒体设备对学生的教学提供更加完善的外部环境,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专业学科人才。

3结语

高校数学教育专业不仅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更是一门专业性以及社会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各级教育部门都应该正确认识到高校数学教育专业的重要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在不断推进过程中,高校应该重视高等数学教育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协调配合,结合高等数学教育的学科特点,确立科学准确的教学思想,通过不断拓展高等数学教育的专业覆盖范围,增强高等数学教育的学科的广泛性,注重高等数学教育课程设置的时代性,通过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优化来增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校数学教育人才培养的助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及时的解决人才培养计划中存在的问题,更加高效地促进高等院校数学教育专业对于学科教学水平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水平,最终来促进当代大学生数学学科基础的巩固以及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保障当代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为推动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王春月 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雨,刘学文.大学教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J].科技和产业,2011(10).

[2]刘菊芬.改善数学提问方法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相关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2).

[3]李小梅.对高等数学教学课程实施研究型教学法的探析[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5(01).

[4]杜炜,许和乾,解大鹏.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环境下教学分析教学研究与实践[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5(01).

[5]刘一帧,贾林鹏.国际数学课程演变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上旬),2014(01).

[6]田英国.拓展与延伸:新课改背景下高校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改革的发展性策略[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9).

[7]董丽华,刘艳琴.数学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德州学院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14(07).

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篇(6)

我国职业教育真正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借鉴了苏联学校型职业教育的模式,主要有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由国家和省市行业部门及国有企业举办。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地方政府举办的职业学校快速发展,缺乏行业背景的市县职业教育中心(职业学校)成为地方职业教育的主要力量。学校型职业教育相比单纯企业职业培训在政府统筹、规划布局、规模办学、专业建设、素质教育、人才蓄容等方面具有许多明显优势,使得职业教育的办学更加正规化;同时,也出现校企不能很好结合的问题,原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角色受到削弱。于是,在很长时期内,面向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培养操作性技能型人才的学校型职业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形式。不过,学校教育的学科型教学模式往往导致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错位、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和企业割裂的弊端,使面向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存在体制上的缺陷;同时,人才培养规格和层次定格化。正规的学校职业教育也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再走向新的传统的历程。

十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明确要求,现在提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对当前传统职业教育的改造和升级,它应涉及职业教育的体制制度、办学形态、培养模式、质量效益、发展水平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宏大命题。不过,从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视角看,现代职业教育仍然具有标识性的表现形式和发展途径。显而易见,具有明显办学优势的学校型职业教育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形态,各类职业学校成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主体,职业教育不可能颠覆性转型而回归到企业办学主体的格局。因此,首先,如何从学校制度构架层面建立具有对接现代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特质的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应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其次,如何形成基于利益互惠并具有体制保障的深度校企合作的模式构架是学校型职业教育形态下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途径;第三,如何进一步突破单一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和层次,形成技能教育与技术教育分类实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配套、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培训结合并举、职业转岗培训和职业进修教育广泛开展的比较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成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并须对此从顶层制度设计上予以规整。因此,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突出从建设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现代校企合作制度三个方面着力,对其进行统筹设计,同步构建,以此支撑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现代职业学校制度

现代职业学校是相对于传统职业学校的一个概念,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个必然要素。传统职业学校受到普通学校办学很大影响,特别是教育部门主管的职业学校,绝大多数由普通中学改办而来,原来普通教育痕迹很深,并与中小学在一个管理系统,办学体制都差不多,职业教育的特质彰显得很不够。例如: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基本上与普通学校一致,作为职业教育根本途径的校企合作办学缺乏体制上的保障;传统的学科导向的课堂教学占了很大比重,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等等。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首先必须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国家层面应制定《现代职业学校条例》,加快现代职业学校建设,进一步明确现代职业学校作为法人单位的治理模式和充分的办学自,形成现代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和自主发展、主动发展机制。在凸显职业教育特质方面,特别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一是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上对传统模式进行改造。首先,应建立学校校务委员会,制定校务委员会工作规程,校务委员会由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相关行业企业代表、学校相关专业骨干教师等代表组成,负责学校的管理和发展,校长为校务委员会主任,领导副校长负责执行校务委员会的决定。其次,学校职能部门设置应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办学特质,除了一般学校设置的主要常规管理机构外,特别应设置负责就业创业服务、校企合作管理、产学研与技术服务管理等职能部门或合署管理部门,加强学校办学与行业企业的对接合作。常规的教学管理部门也应转变传统学科教学管理模式,适应学科教学、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管理的要求。第三,建立二级管理体制,管理重心下移至系部,实行系部主任负责制和专业负责人制。专业负责人负责组织本专业团队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实施规划,系部建立由行业企业相关专家、学校相关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参加的专业建设咨询指导委员会,保证专业建设更好地对接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更好地对接工作岗位。

二是在技能人才培养体制上对传统模式进行改造。首先,应按照“教学工厂”理念,建立更多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工训场所,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现场化、情境化学习的特质,实现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对接,教学情境与实际工作情境、企业情境对接。同时,通过“引企入校”,建立校内生产性实习场所,与校内实训基地有机结合。其次,按照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实行工作和技术导向教学内容,建立任务式、项目式课程模式,即教学内容紧跟实际工作岗位任务要求和技术的实际应用,通过小组学习、任务引领、项目实施等教学模式,实现专业技术理论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的紧密结合和相辅相成。同时,实行教学信息化,建立基于网络平台和数字教学资源的网络互动教学形态、虚拟仿真实训和实际操作有机结合的技能训练模式。第三,按照职业教育的学校与企业双主体理念,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学生以学徒身份到企业受训,通过企业工作实践,了解企业生产和工作过程、技术应用和企业文化。

三是在专业建设发展方式上对传统模式进行改造。专业是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的纽带,是职业岗位群的教育化表现形式,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最基层单位,也是开展各项校企合作项目的主要载体,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主要任务。首先,学校应建立专业设置及专业内涵随着产业发展滚动调整升级的机制,产业的发展源自科技的进步,带来产品的升级换代,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紧跟产业的发展及时做出调整和改造升级,对专业内涵、教学内容、服务方向进行拓展提升,并培育发展新专业。为此,必须健全专业建设咨询指导委员会机制和专业建设发展研究决策机制,形成对接产业发展快速反应的专业主动发展机制。其次,重点建设一支专业技术能力紧跟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高技能教师团队。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能力建设不同于普通学校,普通学校教师主要任务是教育教学和教科研,职业学校除了教育教学和教科研以外,更有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建设、产学研、新知识新技术学习等专项能力要求,前者是职业教育基本能力,后者是职业教育关键能力,两者结合就是“双师”能力。不具备职业教育关键能力,教师就很难真正胜任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任务。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的另一个必然要素是自身体系比较完备,主要是中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形成体系并逐级衔接。传统职业教育的一个明显特征是类型和层次单一,这是工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决定的。在工业化初期,生产岗位所要求的技术应用和技能水平处于传统技术阶段,单一的操作型技能人才适应了岗位需求。即使在当今社会,传统技术仍然占有一席之地。不过,随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显著特征的知识经济的到来,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产业升级速度加快,单一类型和层次的职业教育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岗位需要。同时,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也为职业教育的新发展新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职业教育主要学习苏联学校型职业教育模式,设置了两类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一类是培养技术员人才的中等专业学校,另一类是培养技术工人的技工学校。改革开放以后,除了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开始复办发展,一大批普通中学改办为职业中学,其中中等专业学校仍然承担技术教育任务,培养技术员人才,技工学校和职业中学承担培养技术工人的任务。直到上世纪末21世纪初,专科层次高职开始加快发展,一批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技术教育上移到专科层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中学的培养目标开始趋于一致,都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中职与专科层次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初步构建起来。职业教育不再限于中职,同时中职生具备了升入专科高职院校的通道。

职业教育是否到了专科层次就算到头,是否还有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并逐级衔接起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否健全的一个标志。只是,哪些本科高校或专业属于职业教育类型一直不明朗。不过一批新办本科高校一般从专科高校发展而来,基本定位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而且一些老牌本科高校许多专业的培养目标实际上也是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教育界将这一教育类型称为技术本科,是本科层次技术教育,培养在生产和服务一线、介于工程设计人才与生产和服务技能操作人才之间,承担技术、工艺、生产管理的技术工程师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从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岗位针对性和工作任务针对性的特征来看,技术本科可被认为属于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这类技术人才与工程人才仍有重叠,可发展为工程与技术跨界人才。这类人才与中等专业学校和专科层次高职培养技术人才的一个很大不同,是专业理论知识更扎实全面,技术含量更高。按照这样的定义,技术硕士和技术博士研究生层次技术教育必然应时而生,也是教育、科学技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现代校企合作制度

中等专业学校成人教育篇(7)

“魅力”意为“极有吸引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有机融合、共同育人,对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具有奠基作用;“魅力德育”不仅仅是指德育的教化作用和吸引力,而且更是指“德育在人的成长、成人、成才过程中所起的引领和基础作用的教化育人的核心价值取向”。

有人说,德育是虚的,看不见,摸不着。可是我要说,德育是实的。它体现在学生的一举手一投足之间,一句话一个行为之中。这就是德育!学生良好的言行举止,助推了自己的成才,这就是德育的魅力,魅力的德育!

还有人说,德育是软的,可做可不做时,可以不做;非做不可时,随便应付一下。可是我还是要说,德育是硬的。它体现在学生就业时,企业等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勤劳、吃苦、责任心、诚信品质、质量意识等的要求是第一位的,这就是德育!它体现在学生自主创业时,能否成功,成功后能否持久、能否可持续发展。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德育!这就是德育的魅力,魅力的德育!

所以,“德育并不仅仅是对个人的规范约束,而且是对个体生活的发展和提升。”德育是伴随着人一生的最重要的素质。这就是德育的魅力,魅力的德育!

2013年3月7日,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上,回应政协委员“中国教育梦是什么”提问时,用四个词勾画了一副“中国教育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

中国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中国人,理应有中国梦;作为一名教育人,理应有教育梦;作为一名江苏职教德育人,理应用自己的教育梦助力中国梦,为每一位中职生播种梦想,点燃梦想,最终实现梦想,把自己的梦和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一名江苏职教德育人,理应用魅力德育为中职生的理想、成才梦、家庭梦奠定基础,进而为中职生托起并帮他们实现一个个“我的梦・中国梦”。

为此,江苏职教德育人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不断打造魅力德育,为学生“我的梦・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在育人的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尊重每一位学生,关爱暂时后进的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柔;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展示行业劳动模范、优秀毕业生事迹,展示在校生的技能、创新、创业和文明风采等成果,重塑了学生的自信心,振奋了学生的精神,为学生实现梦想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我们在德育管理工作中,建立了切实可行的文明礼仪管理、学习行为管理、纪律安全管理、劳动卫生管理、实践活动管理、实习管理、奖惩管理等常规管理制度,约束和规范了学生的行为,逐步养成了他们良好的遵纪守法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劳动习惯、活动习惯,为学生实现梦想奠定了良好的行为基础。

我们在活动的策划方面,精心设计并有序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科学技能活动、文娱体育等活动,节庆日纪念活动,各种仪式庆典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服务、科技发明、勤工俭学、社会服务和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团结合作,充分展示多元智能,尽情发挥个人特长,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为学生实现梦想奠定了较强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

我们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有计划地开展了“创业、创新、创优”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文明风采大赛、技能大赛、创新大赛等,借助各类竞赛平台促进学生树立诚信意识、竞争意识、创造意识、实践意识;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建立创业基地,引导学生创业实践;为学生实现优质就业梦想和创业成功梦想奠定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基础。

此外,我们许多学校还通过德育特色的打造,深度发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也为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进一步凸显了德育的魅力。如:南京高职校的“双元制文化”、南京市女子中专的“淑女教育”、南京卫生学校的“仁爱教育”、南京金陵中专和常州卫生高职校的“生命教育”、南京市莫愁中专的“人本德育”、南京六合中专的“角色教育”、南京市玄武中专的“公民教育”、南京市财经学校的“素质拓展教育”、南京商业学校的“同伴教育”、南京新港中专的“生活德育”、江阴中专的“积极德育”、无锡机电高职校的“学生成长导师制”、宜兴丁蜀中专的“实践德育”、无锡旅游商贸高职校和苏州旅游财经高职校以及镇江润州中专的“文明礼仪教育”、无锡立信中专校的“职业素养修炼”、宜兴中专的“活动育人”、徐州机电工程高职校的“一系一品”、徐州张集中专的“挖掘成功潜能,培养自信的教育”、沛县中专和苏州市相城中专校的“学生自治管理”、徐州医药高职校和无锡卫生高职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常州刘国钧高职校的“幸运教育”、常州旅游商贸高职校的“特色文化”、常州建设高职校和丰县中专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常州艺术高职校的“尚美文化”、南通中专的“成功教育”、通州中专的“做现代文明人教育”、如东第一职教中心的“文明修身工程”、海安双楼中专的“尊严教育”、如皋第一中专的“体验教育”、启东中专的“三修教育”、海门中专的“和谐德育”、苏州高职校的“德育超市”、苏州丝绸中专的“传承丝绸文化精神”、张家港第二中专的“五名工程”、的“自主管理”连云港中医药高职校的“人文素养教育”、赣榆中专校的“五感教育”、淮安高级职业高中的“体验式德育”、金湖县中专的“警示教育”、大丰中专的“学生成长日记”、盐城机电高职校的“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东台中专的“扬长教育”、阜宁中专的“特色校园文化”、扬州商务高职校的“职校特质校园文化”、扬州市高职校的“六个一素养教育”、扬州旅游商贸学校的“强化执行,注重细节”、镇江高职校的“三好三人教育”、扬中中专的“幸福德育”、高港中专的“四治五位教育”、泰州机电高职校和盐城高级职中以及射阳县沿海中专的“社团活动”、宿城中专的“三自教育”、宿迁经贸高职校的“弘毅教育”等等。

正是因为有魅力德育奠定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近三年来118万中职毕业生顺利就业,圆了就业梦;到2009年初全省有9189人创办了小企业1536个,近三年来,职业院校应届毕业生参与创业实践的人数达到毕业生总人数的10%左右,近20余万在校生自主创业,圆了创业梦;有50000余人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通过自学考试、对口单招、创新大赛和技能大赛金牌选手奖励政策、中、高职注册入学、专转本的招生政策圆了升学梦;在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江苏代表团中职组、高职组双双获得2009-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四连冠”。近四年来,有8000余人在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勇夺奖牌,有500多人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勇夺奖牌。有1700多人在创新大赛中勇夺奖牌;有56000多人在江苏省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中勇夺奖牌。有20000余人在全国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中勇夺奖牌,圆了奖牌梦。三年来,有1700多名同学“荣获江苏省三创优秀学生”称号圆了人人成才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