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0 16:16:44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篇(1)

据研究,贵阳市居民对夏季居住热环境的舒适性基本上是满意的,通过开窗通风或者风扇即可满足大部分时间室内人员对热舒适的要求,此外,贵阳市拥有空调的居民中,空调的使用率较低且使用时间不超过一个月[5]。通过对《中国建筑热环境分析专用气象数据集》[10]的分析发现,贵阳市整个夏季(6月~8月)仅有8.3%的时间室外温度超过28℃,如果能够辅助适当的通风,居住房间在这些温度下是可以不开空调的。由《贵州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52/49—2008)[11]可知:毕节、贵阳、兴义和遵义最热月的平均温度分别为21.8℃、24.0℃、22.4℃和25.3℃,夏季空调天数分别为0d、11d、0d、24d。从这些数据可以初步判定,毕节和兴义地区夏季不开空调即可满足热舒适要求。基于贵州省气象资料[10]所得出夏季室外干球温度在不同范围的分布百分比见表1。从表1中干球温度数据可知:贵州省4个城市夏季室外大部分时间处于18~28℃舒适范围区。本文通过设定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下的热舒适范围,分析不同城市居住建筑夏季通风的有效性。

评价指标及原理

1评价指标

ClimateConsultant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开发的一款被动式设计软件[12],可以用来分析遮阳、建筑蓄热性、自然通风、机械通风等15项设计策略的适用性,并能计算各项措施在各月或者全年的逐时有效时间。这里的“有效时间”是指在理想的情况下,纯粹依靠所设定的设计策略(如自然通风、机械通风等),能够使室内热环境达到舒适范围的时间数,单位为h。有效时间占全天或整月的比例称为日有效时间比(ηd)或月有效时间比(ηm)。设计措施能够转化的有效时间越长,该措施的有效性就越大。

2计算原理

ClimateConsultant软件利用湿度图对室外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通过导入目标城市的气候数据,设定不同的热舒适有效范围,将采用不同措施后室内环境参数表示在湿度图上,通过计算即可方便看出各种措施下的有效时间。该软件关于气象数据的分析分为全年逐时数据点分析和日最高最低数据点分析。为了研究贵州地区夏季通风的有效性,本文对4个典型城市6月~8月的室外气象资料进行逐时数据点的计算分析。中国《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13]规定:非人工冷热源(未使用采暖、空调等)可接受室内舒适温度范围为18~28℃,同时将湿度上限定为80%,这里的热舒适是指考虑到室内新风量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人体能感觉到舒适的温度范围。考虑到非人工冷源下(仅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人体可接受的湿度范围会有所增加,将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下人体可接受的室内湿度上限定为90%。ClimateConsultant软件中设计策略的控制条件设置如下:热舒适下室内控制条件:温度范围18~28℃;最大相对湿度80%;最小露点温度2.2℃。自然通风下室内控制条件:室内有效风速范围0.2~2.0m/s;最大相对湿度90%;最大湿球温度22.8℃;人体可接受的最大温升4.2℃。

机械通风下室内控制条件:室内有效风速范围0.2~2.0m/s;最大相对湿度90%;最大湿球温度22.8℃;最大机械送风速度2.0m/s;人体可接受的最大温升4.9℃。根据ASHRAEStandard55—2004[14]可知:当风速为最小有效风速0.2m/s时,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下人体可接受的最大温升均为0℃;当风速达到最大舒适风速2.0m/s时,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下人体可感知的最大温升分别为4.2℃和4.9℃。也就是说,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下室内有效温度的范围分别为18.0~32.2℃和18.0~32.9℃。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不同之处在于:自然通风下室内风速主要取决于室外气流速度,即使室外其他参数值落在自然通风有效范围内,如果风速太小或太大均不能计为有效时间。机械通风则不同,室外风速不再是影响通风效果的因素,而且同样的送风速度下,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下人体可感知的最大温降是不同的。

贵州省不同城市夏季通风有效性分析

贵州省不同代表性城市夏季室外气象条件差异很大,例如,毕节夏季晚上22:00以后到上午10:00以前室外温度大部分时间低于18℃,不需要开空调。为了避免夏季室外干球温度在18℃以下时刻对有效时间百分比的影响,毕节有效时间和有效时间百分比的计算时间控制在10:00到22:00之间。同理,兴义的计算时间控制在10:00到24:00之间。由表1可知:贵阳和遵义室外空气温度在18℃以下的时刻相对较少,这两个城市计算时间定为全天24h。采用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措施后,热舒适区域相应拓宽,落在热舒适区域的时间段也有了明显的增加。自然通风时,不同城市夏季日有效时间百分比散点分布图如图1所示,毕节地区的日有效时间比分布较散,主要分布在20%~60%,60%以上也有一部分分布值。其他3个城市的散点分布相对较集中,大都分布在0%~40%,因此,自然通风在毕节地区有相对更好的应用潜力。不采用通风措施时,4个城市夏季室内处于热舒适范围的有效时间比相对较小。当采用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措施后,4个城市6月~8月的月有效时间比见表2和表3。在夏季,自然通风的平均有效时间比分别为:毕节44.0%、贵阳25.7%、兴义21.9%、遵义21.1%。采用自然通风后各个城市室内热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尤其是毕节地区,由原先的3.1%上升到了44.0%。由于夏凉冬冷地区夜间室外气温较低,通过墙体蓄冷可以减少部分白天负荷。因此,毕节地区如果建筑布局合理,自然通风结合适当的机械辅助通风基本上可以替代夏季空调的使用。贵阳、兴义和遵义地区自然通风的有效时间相对于热舒适的有效时间有了很大改善,然而,要想替代夏季空调满足室内人员要求尚且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需要考虑机械辅助通风。由表3可知:采用机械通风后,各个城市的有效时间比相对于自然通风有了很大的改善。贵阳市7月份最高已经达到了87.4%,夏季的有效时间比也由最初的1.3%上升到了85.1%;兴义地区夏季的有效时间百分比也达到了80.8%,可见,机械通风对于贵阳和兴义地区来说可以有效地改善夏季室内热环境。如果能够设置合理的送风方式和气流组织形式,基本上可以取代空调降低夏季建筑能耗。对于遵义地区来说,采用机械通风后也有了一定的改善,有效时间比上升到了51.6%。虽然不像贵阳和兴义地区那样可以达到80%以上,但如果合理地利用通风,可以相对减少空调开启时间。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篇(2)

关键词:老年人居住住宅现状分析建筑设计特性设计探索

前言

老年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人,特别是老年人的居住问题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家庭,影响到社会各个层面。对老人来说,谁都喜欢在一个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里享受晚年生活,可是,在安康小区、绿色小区、精品小区遍地开花的今天,老人在家中发生摔伤、碰伤的事却屡屡见诸报端,冲击着每一个有老人家庭的视野和神经。住宅设计应如何适应老龄社会,如何满足老年人的住房需求,已成为我们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面对我国老龄化人口越来越多这一趋势,面对大量增加的“银潮”,一些专家认为,我国现行的住宅体系在设计理念上对老年人的需求考虑不多,国家颁布自2003年9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GB/T50340-2003)未能得到很好落实。因此,尽快建立能够适应老龄化社会需求的建筑住宅体系已刻不容缓。

1、老年人的居住建筑设计现状

针对老年人健康及行为不断发展变化的特征,建设部和民政部1999年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然而我们有关老年人建筑研究方面的成果还不多,而国外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成果。国内外老年人的居住建设设计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996年在德国建成的韦塞尔老年人公寓很好的解决了老年人的部分需求。为了满足老年人的交往需求。建筑设置了宽敞没有顶的走廊,并且在食堂外面设计了一个露台,它既加强了室内室外空间之间的联系,又为老年人饭后的交往提供了一个便提舒适的空间。在建筑材料的使用红色面砖,这是在韦塞尔地区大量使用的一种建筑材料。红色面砖的使用,给人温暖亲切的感觉,消除老年人害怕冷漠的心理。红色面砖墙体在转角处被处理成不连续地薄片形式,很轻盈,建筑凹凸有致,部分架空,一切都是为了避免给老年人带来沉重感。

(2)在人口老年化问题出现之前,我国的许多城镇为社会上的孤寡老人,建立了一些救济性、福利性的养老院。如今我们已经处在老年化社会之中,随着传统家庭结构和观念的改变,社会养老养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养老院已经不仅仅是供孤寡老人使用,许多子女不方便照顾的老人也将家安在了那里。养老院和老年性质的居住建筑成为今后我国老人的主要养老之地。

(3)养老院和老年性质的居住建筑决不是孤立设置的,它主要的目的是方便老人之间的相互照应和交流。最近几年,在发展中国家,为了不断的提高老年人获得更美好生活的可能性,正在选择“自助而助”的政策,既制定一种鼓励和促进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发展的国家政策,使老年人既是社会发展的行动者,也是社会发展的受益者,本文来自范文中国网。反映了对老年人的正确认识和尊重,鼓励老人自立自强。因此,老人理想的“伊甸园”,实际上就是具有社区服务格外医疗设施支持的准家居环境,是真正的“老年人之家”。但是在我国,目前老年人居住建筑不是设计成宾馆式独立的形式,就是设备质量环境太差,走向极端,不能普遍为大部分老人使用。

2、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

从少年,青年,中年,一路走到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步入老年以后,人在心理和生理上发生与青壮年完全不同的情况,叫做老化现象。主要表现有身体功能的变化、感觉功能的变化、心理功能特征的变化、生活结构的变化等。据研究表明,老年人需求的方面比其他人群更多,这包括:

(1)健康的需求:老年人常常能感觉自己身体的变化,尤其是70岁以后,人体生理功能的衰退是显著的。对于健康的需求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人到老年,常有恐老、怕病的心理,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年人更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

(2)工作的需求:这对于退休的老年人更强烈。他们大多尚有工作能力,聚然间离开工作岗位肯定会产生许多想法,他们有的希望再次从事工作,以体现自身价值。

(3)依存的需求:人到老年,精力、体力、脑力都有所下降。有的生活还不能完全自理,这时他们希望有人照顾,尤其得到子女的亲自照顾。子女的孝顺,将会使他们感到有所依靠。

(4)和睦的需求:到了老年,人更希望自己有个和睦的家庭环境,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只要全家和睦,邻居关系融合,互敬互爱,互相帮助,老年人就会感到温暖和幸福。

(5)安静的需求:老年人一般都喜欢安静,怕吵怕乱,有些老年人就怕过星期天,这一天子女、儿孙都来了,乱嚷嚷地度过一天,对老年人来说,这样的星期天是“苦恼的星期天”。(6)支配的需求:老年人原来多为一家之主,掌握家中的支配权。但由于年老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老年人的家庭地位、支配权都可能受到影响。这也可能造成老年人的苦恼。

(7)尊重的需求: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可能会情绪低落,如果得不到尊重,就会产生悲观情绪,甚至不愿出门,长期下去,则会引起仰郁和消沉,埋下疾病的祸根。

(8)求偶的需求:丧偶对于老年人来说是极其沉重的打击,丧偶后生活寂寞,心理表现无助,有很强的找个伴的愿望,希望有人照顾。

3、老年人的居住建筑设计探索

设计老人住房时,从目的性、方案及实际设施上要考虑到他们的起居、日常事务、个人爱好习惯、社会接触及文娱体育活动等方面,以体现他们早先生活方式的连续性,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尽可能长时间维持其独立生活能力。从生理学角度

研究发现,人进入老年后,身体机能退化,功能降低。这些都决定了老人相对而言身体较虚弱,行动迟缓,体力下降,这就要求老年人的住宅设计应从方便和经济角度出发,占地宜小,室内空间紧凑,使老人平时的生活自理和日常活动的困难最少而且省力,应使防火设计能保证最大安全。老人一般都喜欢宁静,怕吵,尤其是儿童的吵闹,因此外界的环境及室内的环境也应高度宁静。而从建筑心理学出发,老人一般都较敏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抛弃的消极心理,因此建筑室内布置应宽敞明亮、居住舒适,建筑造型应富有生活气息,不应看上去像在社会福利机构。因此,在老年人居住宅的规划与设计上,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充分考虑:

(1)从空间(消除室内高差)、装置(设置扶手、地面防滑)、设备(紧急通报系统、安全电热源)、管理员或护理人员等方面对应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性,做到紧急时刻可立即采取措施。从环境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考虑大多数老年人常年形成的居住习惯,提供传统形式的室内空间。从建筑人类工程学的观点出发,在家具、卫生器具的尺寸方面符合老年人的身体特征。

(2)考虑老年人的户外环境设计特色。在老年社区,首先考虑到要弥补老年人减退和丧失的机能,住宅区的道路系统、交通组织应以保护老龄人的行动为基础。社区内应采用人车分流或部分分流的道路交通结构,增加社区感和安全感。合理安排适合老年人的公共服务项目,如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棋牌中心等;有足够面积的室外活动场所,保证老人户外活动的需要;适当布置绿化、喷泉、亭子、长廊等建筑小品。在庭院或绿地的局部设立自然的屏障或遮挡视线的树木,配以桌椅、灯具等,可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具有私密、隐蔽、安全特征的用来休息、交谈的安静场所。在具体设计中,要考虑室外环境的开阔平坦。无障碍物的绿地则为老人或残疾人行进、散步、晨练提供了场所。其次是室外环境的卫生性。小区应有良好的通风、日照条件,防止噪声和空气污染,给老年人一个卫生、健康的生活环境。

(3)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针对老年人开发建设的老年社区规划的基本要求是从老年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和医学等新角度来研究和设计老年人的住区环境,在规划设计上为老年人提供恰当的生活条件,满足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种种特殊需要,以充实他们的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可以在社区中扩展智能环境,达到及时、有效为社区中老年人服务的目的。例如住宅区的管理中心应能及时对诸如有害气体的泄漏、火灾、医疗救护、意外事故、求助等主动提供紧急帮助。此外,为老年人服务的各项设施的位置和环境也必须结合社区规划,否则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篇(3)

【关键词】:居住区城市设计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居住区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且面广量大,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面貌和一个国家的经济、科学和文化文平。因此,如何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水平是一个重要与迫切的问题。

居住区规划设计多样化的途径

居住区是一个包括住宅、公共建筑、道路、绿化、工程设施以及环境小品等在内的综合体。因此,要创造多样化的居住区必须从这些方面着手,多方面地综合考虑。

居住建筑多样化

居住建筑是居住区主要组成内容,因此,它的类型、层数、体型、色彩等对居住区面貌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多样化的住宅是创造多样化居住区的重要前提。如用规格相同的构件设计成若干个不同单元,采用条形的、点式的、错接的和斜角的单元进行组合。多样化的单元组合、合理的平面布局、新颖的建筑造型,造成丰富多变的空间。此外,住宅建筑的多样化还可通过其细部处理和色彩的运用等手法来达到。

公共建筑的多样化

公共建筑对形成多样化的居住环境起着重要作用。这不仅由于公共建筑在居住区内的数量仅次于住宅,而且公共建筑的体型、层数、色彩等比住宅更能生动丰富,特别是一些公共中心设计的多样化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绿化和室外环境小品的多样化

俗话说,红花要用绿叶衬。对于居住区说绿化也同样重要。居住区绿化虽然大都为普通的城市环境绿化,但是在一些公共活动中心也可进行重点绿化,为居住区的多样化提供了又一重要方面。如日本大阪南港新村居住区内设置了一条宽30米的绿化带,分为“春”、“夏”、“秋”三段,按季节的主题布置绿化种植,使居住区内的景色随季节的更迭而变化。

居住环境小品不仅在功能上满足居民的多种需要,而且也是将其它艺术综合到居住区设计中去的一个重要方面。如造型优美和富有生活情趣的雕塑、尺度宜人的休息廊、舒适的座椅、别致的灯具灯柱、简洁通透的围墙和栅栏、以及充满动感的各种喷泉等,都可以给居住区多样化增添特色。

当然,居住区的多样化还应包括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布局、群体组合等方面。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构思

现代居住区多样化的途径和手法多种多样的,但是要创造多样化的居住区最重要的是应有总的规划设计构思。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在某种意义上也和其它文学艺术的创作相类似,如剧作家用同样文学可写出气壮山河的悲剧或妙趣横生的喜剧;作曲家可用有限音符谱写出各种优美动听的乐曲,而规划建筑则可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居住区。现代化设计创作也和其它文学艺术等的创作一样,需要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构思,但这种设计构思受到使用功能、工程技术、经济、自然气候、地理条件以及社会和心理因素等制约和影响。因此,要创作出一个好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设计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工程技术方面的经验、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清楚的经济概念,以及历史、地理、人情风俗等较为广泛的知识,同时还必须深入生活、了解社会、掌握第一手资料。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篇(4)

关键词:建筑小品;美学应用;居住环境景观:发展方向

Abstract: Nowaday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city, the process,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the quality of life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focus of people. In the modern residential landscape, architectural pieces gradually into the line of sight of people become designers building at this stage of the "preference". The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 King wall, park green belt of beautification. The author combines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principle applied in residential design, carries on the brief elaboration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sidents in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and build the concept gives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for the future design.

Keywords: Architecture; aesthetics;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landscape: development dire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明的进步使得居民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居民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居住区中度过的,因此说要提高生活质量首先就需要优化居住区的环境。近几年来,居住区的环境景观建设取得了长远的发展,其在景观的设计中也充分运用了美学元素,在优化居住环境的同时也提高了美学观赏价值。下面本文就进行详细的论述,并指出今后建筑小品在居住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发展方向。

一、建筑小品设计中的美学应用

在居住环境景观设计中,建筑小品的应用要讲求美学原理,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功效,实现美的价值。所谓美学,就是从人类对客观存在事物的审美关系出发,将建筑小品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充分将其自然美、人文美和艺术美的功能发挥,达到三美合一的境界,而在实际的建筑小品应用的过程中该如何把握美学原则,将其充分的应用在居住景观设计中呢?下面本文就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充分发挥对比衬托的功效

对比衬托是建筑小品应用中的一个重要的规律,在居住环境景观的设计中,要有对比,才能够突出某一环境的特色,才能够彰显主题,使得居住环境中的景观更为丰富多彩。外形的对比、色彩的对比、造型的对比等方法,都能够在建筑小品应用中展现,使得环境景观时而宁静庄重,时而轻松活泼,又不失独特之处,充分发挥建筑小品在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功能。

(二)巧用黄金比例,建筑小品各具特色

在居住环境中的应用作用也不近相同,因此说在实际的设计中为了达到完美的效果,要巧用黄金比例,本文就以植物的配置为例简单的说明。居住环境中的景物大小各异,景观的各部分也长短不齐,因此所在植物的配置中要遵循黄金比例,将花草树木、盆景水源等和周围建筑物实现完美协调的搭配。对于大型的景物来说,恰当的视距应该是景物高度的3.3 倍,对于小型的景物来说,应该是1.7 倍,而宽度则应该是1.2 倍,在景物的配置中需要把握好这个黄金比例,才能够在居住环境景观设计中充分发挥美的功效。

(三)遵循美学原理中的形式美和实用美规律

居住环境景观的设计中应用建筑小品,目的就是要实现形式美和实用美。建筑小品的形式美就是姿态美,能够将建筑小品作为刺激人感官的信号,引起居民的观赏兴趣。要达到形式美的要求,可以综合利用对比衬托、黄金比运用、节奏韵律配置等多种方法,实现建筑小品与环境的完美融合。而实用美则是着重针对建筑小品在居住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实用性,即其能够在造型、颜色或者线条等方面带来感观刺激,引起观赏欲望,并能够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例如亭子的修建要达到美观和休闲的功效,工艺桌椅等要达到美观和实用的功效,树木的栽种也可以达到乘凉的效果,花朵的配置能够营造一个沁人心脾的舒适环境,这些都是建筑小品实用性的功能。因此说在居住环境景观设计中,要在遵循美学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建筑小品配置,彰显其形式美和实用美。

(四)实现变化与统一的和谐应用

居住环境景观的设计需要既具有变化的要求,体现出景观的节奏美,又要达到统一的规范,要实现二者的协调,就必须要在外形、色彩、线条以及风格等方面都要具有一定的相似度,在变化中求景观元素的统一与渐变,体现出景观的韵律美,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因此说在实际的建筑小品应用与居住环境景观设计中时,要使得其中的植物配置在统一的状态下寻求一种变化的因素,是植物给人的感觉既有庄重的统一感,又有灵活的变化感。

二、建筑小品在居住环境景观中的具体应用

上文中论述了,在建筑小品应用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美学原理,将美学设计理念和居住环境景观的设计融为一体,下面本文就以具体的建筑小品应用为例进行论述。

(一)建筑小品中亭的具体应用,在居住环境景观设计中,建筑小品中亭的应用最为广泛。亭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就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当今的居住环境景观设计中也广泛的采用亭子作为景观配置的一个因素。亭子既可以达到形式美的功效,又能够充分的展现其实用美的一面,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景观配置要素。景观配置中,亭子的设计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虽然小巧,但是设计出来一定要和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使其存在既在情理之中,又能够出人意料。其次在亭子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立面装修的大小,形状、颜色配比等,繁简的设计也要参考相应的资料,既要体现出格调清雅的一面,又要展现灵秀明快的一面。除此之外,亭子的使用还需要做到情境交融,周围需要配置符合情调的植物配景,能够使居民在此休憩时有一种赏心悦目和心旷神怡之感,能够引起遐想,或产生一种令人神往的意境。

(二)建筑小品中景墙的应用,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景墙运用的也较多,通常是用来隔断或者是划分空间的,也能够起到衬景的效果,同时景墙本身还具有装饰功能,在美化环境和营造氛围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景墙设计的恰到好处,还能够使得居住区内的景观空间呈现出一种变化多端和层次分明的效果。景墙在设计时需要和居住区的其他建筑景观达到协调的状态,与树林、草丛、花坛、小亭等景观呈现出交错分布的视觉效果。景墙是由不同的石头砌成,可以砌成形态各异的样子,其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因此能够很好的和景物融为一体。

(三)建筑小品中廊架的应用,廊架是走廊和花架之间的结合体,既能够体现走廊空间的延续性,又能够支撑花架空间的透明性。廊架的设计材料多种多样,可以是木质材料,也可以是石材,或者是钢筋混凝土的材质,可以根据周围的环境选择。在设计时要注意,需要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使其既能够达到美观的效果,又能够满足居民的需求。

三、建筑小品在居住环境景观应用中的发展方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新工艺和新技术不断涌现,建筑小品的发展也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态势,具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舞台,因此其今后的发展要有明确的方向。首先要以服务性为主题,在突出自然特性的同时彰显文化品格;其次要使其形式更具有创造性,和环境的融合程度更完善和完美,是景观更具吸引力;最后要在设计中更多的体现出多样性和包容性,要既简洁明快,有要具有文化底蕴和内涵。

四、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带动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样也使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集中的表现就是对于居住环境景观的设计的要求。居住环境景观设计中要应用到建筑小品,达到一种美观和实用的功效,本文就以此为出发点,通过论述建筑小品在居住环境景观设计中的美学应用,简单的介绍了集中建筑小品的具体设计应用,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的简单的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对今后的居住环境景观设计起到帮助作用,使建筑小品在应用中能够充分的发挥其功效。

参考文献:

[1]靳超.建筑小品在居住环境景观中的应用———以北京部分居住小区为例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10 期

[2]方松林.浅谈小品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山西建筑,2009年第10期

[3]韩松亭,柳东菊.对景观设计中的建筑小品研究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年第30 期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篇(5)

关键词:现代城市 适居性 人性化

住宅建筑是人类生活和社会生活必须的物质空间,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建筑类型,它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不断演进和变化。为了满足家庭长期定居生活的需要,同时又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发展,住宅建筑形式的形成与发展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活动、自然条件、民族文化生活习惯及方式等因素相关联,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理环境和不同民族文化环境中建造的住宅建筑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无论在建筑群体组合、院落布局平面与空间处理上,还是在地形地貌,自然环境的利用上和外造型的艺术形式等方面,都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创造了独特而璀璨的中国民居建筑文化。

对于现代住宅建筑而言,其本身的适居性是住宅建筑的根本。适居性反映着居住建筑空间环境综合的技术经济性能,是人们择居的的基本要求。居住建筑适居性的主要构成要素通常应包括方便性、舒适性、安全性、适应性、环境协调性和经济合理性诸多方面。其中方便、舒适、安全三项要素可以认为是经典性的功能需求。对居住者而言往往总是被动接受的。因此设计者不仅应熟悉,了解居住者的择居需要,而且应切实掌握与适居性主要构成要素及相关设计要素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利在适居性的设计决策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赋予建筑以生命力。

然而,在当今大中城市土地供应稀缺,寸土寸金的时代,如何做到充分利于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居住区居民居住的舒适度,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一直也在为提高居民的居住舒适度和安全度上不断的完善着住宅建筑各方面要求。例如在住宅建筑的日照、采光、自然通风、防火、节能等各方面都有更人性化,更科学化,更适合我国国情的改进。

而由于现实的需要,住宅建筑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普遍的底层或多层住宅建筑,开始逐渐变化为现今高层住宅建筑和多层住宅建筑共存的居住方式。而为了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的住房条件,提高城市住宅功能质量,使住宅设计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经济等要求,《住宅设计规范 GB 50096-1999(2003年版)》对住宅建筑按照层数划分为:一、低层住宅为一层至三层;二、多层住宅为四层至六层;三、中高层住宅为七层至九层;四、高层住宅为十层及十层以上。

不同层数的住宅建筑,其特点不同,下面就以六层及六层以下住宅建筑和七层及七层以上住宅建筑各自的特点做以下简单概括。

低层和多层住宅(六层及六层以下)的特点:

优点为:

①居住空间接近自然环境。各户接近地面,亲切感强,有利于增进邻里交往,并方便老人、儿童和残疾者出入活动。

②空间形态最具有理想家园的亲近感。因其建筑体量小巧,尺度亲切宜人、变化丰富,易为住户创造更具归属感和社区认同感的居住环境。

③建筑造型与自然环境景观协调。因为低(多)层住宅不仅体量小巧,而且空间布局灵活,造型丰富多彩,使其更容易结合不同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植被和水系等特征)进行设计建造,保证建筑形态与基地自然环境的整体融合,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④土建造价相对低廉。因结构简单、施工简便。建筑自重轻,地基及基础费用比例相对较低,可充分利用廉价的地方材料,房屋土建投资比重显著缩小,有利于提高建筑质量所需的各类设备和部件投资的比重。

缺点为:

①基地建筑密度偏低,户均耗用土地资源较多,不利于节约建设用地。

②住宅底层和屋面面积相对于总建筑面积的比例显著增加,使其相应用于底层地面的防潮通风和顶层屋面的防水、保温与隔热的建筑处理费用的比例相对增高。

③建筑覆盖率增高,而居住建筑密度相对较低,降低了城市公用设施的利用率。

高层和中高层住宅的特点:

与多层和低层住宅相比高层住宅土地利用率高,在占地率较低的情况下能达到较高的容积率,从而有条件在高密度的城市中建设较大的室外公共空间和设施。高层住宅上层住户视野开阔,空气质量较好,因设置电梯而提高了居住的舒适性,建筑管线集中可节约市政工程的投资,还有双路供水供电系统等,为住户提供更有保障的供应;此外高层住宅还有利于组织规模化的管理服务,提供集中安全的住宅环境,以及具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等优势。但高层住宅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比如公摊面积大,得房率低,造价高,运行成本高,形体尺度巨大等。相比之下,多层住宅建筑性价比高,公摊面积少,居住成本低,居住舒适度较高等优点。高层和中高层住宅因结构、设备和交通组织给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带来的影响,使得高层住宅的设计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以上就是我国城市住宅建筑的主要特点。而随着建筑科技和建筑产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无论从开发到设计,从设计到施工,从施工到经营,都在不断完善,使居住者舒适度不断提高。而21世纪的未来住宅建筑,更应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面对社会各阶层提出的不同住房需求,无论是传统的、变革的还是时尚的需求,都应予以积极回应、充分满足。包括某些尚不被普遍认知和接受的,却可能预示着未来发展方向的需求。切实地使住宅建设回归舒适、健康、安全、方便和环保的基本目标,使居住空间环境更加贴近自然、融入自然。具体应采取的措施是:

①确保住区环境和建筑设施同步建设。

②全面兴建健康建筑、营造绿色家园。

③精心规划与设计,实现最佳居住功能要求。

④提高设备性能和造型设计,改进建筑配置方式,增进居住空间舒适度。

⑤提高居住空间的声、光、热和空气环境质量,采用环保建材,消除室内污染、维护身心健康。

⑥关怀老年人、残疾人和少年儿童,为特殊群体的生活行为提供最大便利。

21世纪的未来住宅建设,更应强调资源与能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全球性重大课题。采取相应对策促进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力求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总而言之,21世纪未来住宅建设的发展是关乎国计民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系统性工程。重视研究我国住宅建设未来的发展趋向,全面提高住区规划和住宅建筑设计质量,更是关系我国住宅建设健康发展,实现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决策性环节。规划设计理念的价值取向应产生于社会需求,回归于市场选择,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即为人们创造高品质的居住空间环境。

可以相信,随着我国住房建设政策和保障体系的健全,住房供应市场的成熟,投资经营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居民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更为理性,居民对住区建设参与意识更加自觉,中国城市住房与居住建筑的发展必然会逐步稳健地走上具有创造性特色的轨道。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篇(6)

【关键词】赣南客家;新农村;民居建筑

1 赣南新农村民居建筑的概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把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列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首要历史任务,并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方针政策。六中全会以后中央相继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2007年初下发的中央1号文件更是对新农村建设作了全面部署,在全社会开始了营造关注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这几年来,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居住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经过开展以清淤泥、清垃圾、清空心房和改水、改厕、改厨为内容的“三清三改”工作,大部分村民已从过去那种脏、乱、差的环境中解脱出来,过上了干净整洁的生活。此外,农民的住房也变得漂亮起来了,一排排崭新的民房展示了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赣南的新农村民居建设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基于原民居建筑,以清淤泥、清垃圾、清空心房和改水、改厕、改厨为内容的“三清三改”工作。在“三清三改”工作进行的同时,也对民居建筑的外观和内部进行了一些简单美化,使农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一定的改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资金投入少,建设成本低,缺点是改造不彻底。另一种模式,是政府设立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政府指定设计单位进行全面规划设计成联排别墅式居民点,由农民自己出资按政府指定的样式建设或集资建设。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改造彻底,农民生活环境焕然一新,土地使用率高,缺点是资金投入大,建设成本高(图1)。因经济问题,赣南的新农村民居建设以前一种为主,后一种为辅。

2 赣南新农村民居建筑存在的问题分析

经笔者对赣南新农村民居建筑的考察,对赣南新农村民居建筑设计盲目追从城市化、城镇化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作了如下分析、总结:

2.1 建筑造型缺乏地域特色,新旧建筑风貌不和谐统一

赣南新农村民居建筑无论是农民原先自发性建立的散居民居,还是由政府统一规划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都照搬城镇民居的样式,多数都是建造成盒子状排列式或者散居式民居建筑(图2),使赣南客家民居建筑与其它城镇民居建筑趋于雷同,丧失了赣南客家民居建筑应有的风貌。赣南客家传统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无论它的建筑选址、内部结构还是使用的建筑材料,都具有生态意义,而新农村民居建筑却没有传承与发展这些特点,而是走上了“欧陆风式”的歧途,导致新、旧建筑风貌不和谐统一,破坏了历史人文景观。

2.2 定位不明确

新村落的建筑设计及规划没有深入了解当地农民的需要,定位尚不明确,盲目追从城市化、城镇化,设计出来的建筑不符合当地农村生活习惯和农民的需求。赣南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建筑规划和设计主要是由当地政府邀请或者委托设计单位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因为这些设计师大多来自城市,不了解农村生活习惯和农民的需求,他们就按照城镇规划思维来规划设计农村用房。而且,当地政府领导一味地追求业绩,把新农村建设当作形象工程来做,他们也希望按照城镇的模式来规划新农村。一排排小高层建筑,看似农民生活奔小康,其实农民乡亲都不愿意搬进新房,因为新房的设计既不符合农村生活的要求,又达不到城市生活的水准,实在尴尬。

2.3 农房舒适度差

笔者所走访的农村住宅围护结构一般无保温隔热措施,仍以砖混结构为主,护墙多采用240mm厚的实心粘土砖墙,内外粉刷,有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只在房屋里面粉刷或干脆不粉刷,这就导致冬季室温低、室内潮湿,加速了室内物品发霉变质等诸多问题。窗多采用木窗、铝合金窗,气密性和水密性差。住宅外遮阳措施很少,导致住宅内夏季闷热,再加上平房顶层屋面为单层结构,绝大多数无隔热层,顶层夏季很少有人居住,一般放置杂物,造成空间资源浪费。另外,无论是政府规划的新农村示范点还是原先农民自发建设的房屋,都存在着冬天北风经前排建筑回旋灌入室内的情况。

2.4 农村散居的居住形态,割断了对客家传统文化的传承

20世纪80年代末期,大量赣南青年到广东沿海城市务工,城市的居住方式及小型别墅式住宅建筑让他们向往,有一定积蓄的农民工回到家乡便建起了自己的“别墅式”散居民居建筑。由于散居民居建筑缺乏传统的客家特色和居住的分散,在一定程度上也割断了客家传统文化的传承。许多农村逢年过节的礼俗都简化了甚至失传了,传统民间文化活动也越来越少,比如笔者家乡原先每年年前全村人在一起(祠堂)打糍粑的活动也没有了,村民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疏远甚至陌生了。原先村庄里每年春节举行的龙灯活动现在已经多年没有举行了,存放龙骨的宗祠也因多年失修倒塌了。

2.5 不利于邻里间、亲族间关系的亲密和谐

赣南新农村建筑无论是农民原先自发性建立的散居民居,还是由政府统一规划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都不利于邻里间、亲族间关系的亲密和谐。客家民系是一个极其团结的民族,自古以来客家居民都密切融洽邻里间、亲族间的关系,但受现代城镇居住方式的影响,邻里间、亲族间平日里串门的现象越来越少了,只在逢年过节才偶尔串门,究其原因,与现在农村的民居建筑组合方式很大的关系,现在大家都独门独院了,一扇院门把邻里间、亲族间的关系关得遥远了(图3)。

3 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处境

建筑在它的建立伊始都有它的历史使命和社会功能,同时,建筑文化和建筑技术的进步也总与其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在古代社会不发达的情况下,客家先民一方面为了与险恶的自然环境对抗,一方面为了抵御本地人及后面迁来的客家人的侵扰,为防种族间的械斗、防匪盗、防战乱,修起了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客家围屋建筑。可以说围屋建筑是这个民系在这个时期特有的产物,有着它的历史使命与社会功能。

然而,在社会和平安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围屋建筑慢慢失去它原有的功能。原先居住在围屋里的年轻人大多都搬离了大围屋,纷纷在围屋外建立了独栋散居住宅,只留下一些老人在围屋里居住,一些围屋因无人居住,多年失修,已倒塌或濒临倒塌,实在令人痛惜(图4)!

造成这样的结果,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3.1 传统围屋建筑自身存在着不足

因防御需要,围屋的一、二层不开窗,甚至建筑通体不开窗,只开一些用于防御的枪眼和望口,屋内采光全靠天井,加之围屋建筑使用的是狭小的木窗,这就导致了室内昏暗,一些远离天井的房间甚至没有任何采光条件(图5)。另外,传统围屋建筑的私密性也比较差。

3.2 传统围屋大家族聚居形态已不符合现代人居住的习惯

客家先民一般是采用大家族聚居的形态,通常一座围屋要居住几百人,空间上没有很明确的划分。而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的现代农村一般是小家庭,家庭与家庭之间必然导致一些矛盾,各种家庭之间的大小矛盾使他们厌倦了围屋的大家族聚居的生活。另外,传统围屋的内部空间的安排也不符合现代农村的居住习惯,无法满足现代农村的生活需要。

3.3 居住文化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末期,大量赣南青年到广东沿海城市务工,城市的居住方式及小型别墅式住宅建筑让他们向往,有一定积蓄的农民工回到家乡便建起了自己“别墅式”的住宅。

4 对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保护性利用的建议

鉴于赣南客家传统建筑的处境,笔者对其保护性利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加强对客家居民的思想观念教育,宣传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提高客家居民的民族自信心

客家文化及其建筑文化的衰弱,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客家居民缺乏应有的民族自信心,对传统客家文化存在着不正确的偏见,通过思想教育,树立民族自信心是保护传统客家民居建筑及其文化的源动力。

4.2 从单纯的保护到保护与利用相结合

建议赣南政府部门坚持文物保护第一、旅游开发第二的原则不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加以保护性开发,并改善古民居内的通水通电和卫生条件,通过适度的旅游开发展示民居传统建筑的文化魅力。

4.3 在新农村民居建筑设计中,突出其地域特色

通过规划设计蕴含客家传统民居建筑的符号与元素,借鉴传统民居建筑布局的优点,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突出其地域特色,促成新旧民居建筑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赣南客家联谊会.客家与赣南研究论文选辑[C]//赣州:赣南日报社,2000.

[2]陆元鼎,主编.杨谷生,副主编.中国民居建筑[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7:p549.

[3]黄发有.客家原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

[4]何国强.围屋里的宗族社会[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5]汤国华.岭南湿热气候与传统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p200-203.

[6]吴庆洲.中国客家建筑文化[M].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7:p17-55.

[7]潘安.客家民系与客家聚落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篇(7)

我国居住区商业建筑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住宅及居住区商业建筑的建设发展带来了契机,使之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在此之前,居住区的商业建筑比较简单,布局模式大多为单一的行列式布局,且数量不多。到了90年代后,居住区的商业建筑设计逐步得到重视,居住区开始有了超级市场、复合型商业建筑、步行街和购物中心等,这种变化反映了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过渡到关注生活质量这一层面。

我国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居住区商业建筑在设计上的状况总体说来,在“商”与“住”两个方面存在矛盾。尤其对其建筑设计而言,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内部空间处理不当。有些居住区商业建筑的空间处理较为草率,平面局促,不符合商业建筑大开间的使用要求。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居住区的商业建筑由于空间结构不灵活导致无法随着居民的使用需求加以变化,只能闲置或者挪作他用。

外观设计失败。我国居住区呈现越来越丰富的形态,大多居住区商业建筑却缺乏特色,呈雷同化趋势,有些则是为了达到吸引眼球和销售的目的,外观形象极尽花哨,忽视其基本使用功能,且与居住区形象格格不入。

外部环境设计单调。一些居住区商业建筑的外环境设计极为单调或者根本没有外环境设计。商业建筑与居住区乃至整个城市的环境连接生硬,既不利于居民的使用,也不利于商业氛围的营造。

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理念分析

居住区商业建筑与城市建设发展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它的合理布置和设置将影响居民生活和城市环境。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居住区商业建筑的现状,认为其设计应遵循以下理念:

以人为本。居住区商业建筑及其环境的创造,“以人为本”应该是其设计构思的出发点,也是最终检验商业环境优劣的标准。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并非消极被动地应付居民需求,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更多的可能性需求,使用者可以从设计者提供的可能性需求中去满足他们的真正需求。

具有综合性与专业。按照方便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居住区商业网点的建设要大中小相结合,提高单个网点面积,发展超市和大型综合商场,形成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购物中心。行业结构要吃、穿、用、玩相结合,综合与专业相结合,尤其要开拓一些新兴的服务性行业。

注重商业区的空间秩序。在中国传统空间意识中,采取有层次、有发展的手法把人们从开头引导到末尾,在高潮中实现富于戏剧的结束,具有强烈的空间秩序。在以通行为主的线状商店街面上都有一定的节奏感,使街道具有整体统一性。而招牌、幌子、匾额更是我国传统商业经营上的一大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居住区内的商业建筑由于程式化程度高,它没有橱窗陈列,各个单位虽然所卖的物品不同,但从外部形象上却很相似,为了区别,就全靠招牌、幌子这种广告手段,直接点明其经营内容,并且具有装饰功能。

合理的商业网点布局模式。本文认为住宅区的商业网点布局模式以组团单体建筑为宜。根据规划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确定建筑总量,地理位置可安排在居住区的主要出入口或整个住宅区的交通干道旁。在建筑样式上既要富于变化,又要有机联系,以形成优美的建筑景观。

结论

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发展远远领先于我国,他们在商业建筑设计中注重人性化设计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而我国传统商业街的集中式商业布局设计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商业建筑设计应该遵循商业的本质规律,即对商业利益的追逐。商业建筑设计中的人性化倾向,与之并不矛盾。因为只有吸引来更多的消费者,满足他们多元化的需要,才能获得更大的商业效益。成功的商业建筑项目应是一个具有鲜明文化内涵的建筑物,也是对一个地区、一个时期文化艺术的浓缩,对延续历史文脉、彰显时代风貌、传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起到积极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