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社会实习论文

社会实习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0 16:17:47

社会实习论文

社会实习论文篇(1)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社会学习理论;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3-0065-04

华中科技大学的涂又光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泡菜理论”。虽然泡菜的原料、制作工艺、保存方式等会影响和决定泡菜的质量,但是真正决定泡菜口感风味而又不易为人所模仿的却是泡菜汤[1][2]。涂先生把泡菜比作学生,把泡菜坛比作校园,把泡菜汤比作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影响和决定了浸泡其中的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行为风格。好的校园文化如同一缸好汤,学生进入这个环境,就像泡菜原料投入汤料之中,时间一长会发生化学反应,最后形成具有完整人格、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由此可见,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不仅是一个学校的内涵体系,更是可以为一代代师生所传承的精神财富。

一、问题的提出

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纷纷把校园文化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希望提升自身“软实力”,办出自身特色。很多学者也开始着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理论与对策研究。

我国的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历史较为年轻,有的甚至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因此,就目前来看,正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初创阶段,一方面,需要有宏观理论的指导,搭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框架;另一方面,需要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实践研究,不断丰富与拓展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二、研究现状与不足之处

关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研究,是从近十年兴起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的研究。二是关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的研究。三是关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的研究。就目前研究现状来看,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首先,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创新,更需要传承。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史相对短暂,但许多高职院校的建校历史却很悠久,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创建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甚至于之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校园精神,这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与基础,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因此,在建设高职校园文化的时候,要顺应时展,创新具有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更要传承已有的优秀校园文化传统,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闪耀光芒。

其次,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理论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的研究,多是引用普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相对成熟的理论,对于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构成、建设途径等与普通院校校园文化区别不大,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虽然将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已经是学术界的共识,但这方面的研究也还仅仅停留在融合的意义、重要性等方面,融合方式主要集中在校企合作、实施企业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校企人员互动交流、教学内容设计、校园环境建设等,总体上看还缺乏理论的提升与总结。另外,除了企业文化的融入,是否还有别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除了现有的研究视角,是否还可以从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对高职校园文化开展研究,都是可以继续探讨的方向。

第三,纯理论研究相对集中,实证研究寥寥无几。综观现有文献,更多的是对高职校园文化的理论阐述,内涵、特色、建设路径等,虽然也有结合某个高职院校实例来谈校园文化建设,但是数量少,有的仅仅介绍了一些具体的做法,而没有相应的效果评估。对于高职校园文化的研究,理论很重要,但也需要在理论指导下的切实可行、值得推广的方法研究。校园文化需要长期的积淀,确实很难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去验证效果,但很难并不代表不可能,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中,用实证方法去评估、验证,也是可以开拓的研究方向。

三、研究过程与结果

(一)研究假设

什么样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有成效的?当然“不仅仅是停留在纸上或口头上的宣传,也不仅仅是校园里多了几处雕塑、景观或是多了几场社团活动,更不仅仅是校园里融入了多少企业文化。判断高职校园文化状态及其建设成效的,在于师生在校园文化的浸润中是否烙上了学校文化痕迹,当师生们踏出校门之后,人们依然可以根据他们的行为来清晰地辨认出他们与其他学校师生的不同,能判断出他们来自哪个学校。”[3]

作为社会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基础,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精神体系,是所有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文化对人类心理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4]。同样,高职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影响,最终也是需要通过师生的行为来体现。

班杜拉(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观察者对他们所见到的事物形成内在符号呈现并将自己的行为与之匹配,由此他们可再生产自己观察到的行为。相应地,行为、外在环境和内在事件(包括认知)之间存在三方互动,环境透过认知的中介而影响个人行为,个人的行为和认知依次影响环境[5],如图1所示。

师生通过对校园文化的认知而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而师生的认知与行为也会影响到校园文化的积淀与发展。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正处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初创阶段,要使得校园文化达到以上目标,不妨从师生的认知开始,逐步建立师生对学校的感知与认同,培养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因此,本研究的假设正是基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从强化师生的“学习”认知开始,创造师生感知校园文化的环境,通过认知促进行为的改变,来助力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如图2所示。

(二)研究方法

高职学生真正在校时间约为两年(第三年基本都要开始实习),这两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是用于课堂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教师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也是用于课堂教学。因此,本研究选取课堂教学这一师生互动最多的环境,在其中融入校园文化元素,来开展研究。

采用实验法,在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选取《大学物理》、《网络营销》、《FLASH制作》三门课程进行研究。具体方法见表1。

表1 基于课堂教学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法

课程名称 课程性质 融入校园文化的方法 备注

《大学物理》 公共基础课 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有相应的实验课程。传统的实验课是按课程标准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实验班级将部分实验内容进行调整,加入课外实验内容,如学生分组,探索校园中的物理现象并在班级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进行分析与解释(太阳能路灯、PLC自动门系统等)。运用物理知识采用多种方法测量学校图书馆、教学楼、操场等的占地面积。 授课对象为一年级学生(理科学生42人)

《FLASH制作》 专业课 该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分组完成一部FLASH动画短片的制作。以往教学要求是学生任选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制作;实验班级结合学校“文明宣传月”活动,围绕“校园文明”主题,鼓励学生发现校园中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制作短片。 授课对象为影视动画专业二年级学生(艺术类学生41人)

《网络营销》 专业课 该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介绍网络营销的成功案例;实验班级要求学生利用QQ、Email、微博、论坛等网络工具,结合校庆契机推广学校网站。 授课对象为市场营销专业二年级学生(文科学生43人)

(三)研究结果

1.问卷调查结果

课程教学活动结束后,对实验班级发放了调查问卷,以了解课程教学效果及学生的感受,对调查问卷的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主要结果如下:

一是新的教学方式能被接受,并且专业课情况要好于公共基础课。大部分学生对将校园文化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中的方式给予了肯定。从数据来看,《FLASH制作》、《网络营销》课程的受欢迎程度要远远高于《大学物理》,对此,在对学生进行个别访谈时,专门提到了这个问题。从访谈中了解到,《大学物理》课程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挑战性的,虽然说课程中融入了新的元素,激发了学生们对课程的兴趣,但是最终学生面临的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物理闭卷考试,这才是学生对这门课程最关心的地方,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问卷调查题:“是否能接受将课程教学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很乐意接受 可以接受 没感觉 不愿意接受 很不愿意接受

《大学物理》 14.29% 73.81% 11.90% 0% 0%

《网络营销》 69.77% 30.23% 0% 0% 0%

《FLASH制作》 82.93% 14.63% 2.44% 0% 0%

二是三门课程融入校园文化的教学结合点不同,效果也不同。3门课程中,《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可以说是和校园文化元素融合地最紧密的,所以在“将课程教学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我对学院历史、文化有了更为深入地了解”一题中,学生的认可度也是最高的,具体数据见表3。

三是新的教学方式对课程教学效果有一定帮助。大部分学生认为新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习兴趣,能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掌握课程知识。因为融入的校园文化元素都是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就在学生身边,很“接地气”,学生的参与度强,学习积极性高。例如,《大学物理》课程,首先学生要在校园里挖掘素材,然后结合课程知识点,自己去分析、研究,效果要比上课教师纯理论的讲授效果要好很多。具体数据见表4。

表4 问卷调查题:“新的教学方式是否对你学习课程知识有帮助?”

帮助很大 有一定帮助 没感觉 没有帮助 完全没有帮助

《大学物理》 7.14% 76.19% 16.67% 0% 0%

《网络营销》 60.47% 37.20% 2.33% 0% 0%

《FLASH制作》 82.93% 17.07% 0% 0% 0%

四是学生重视自己的课程作品,认为新的教学方式能加深自己对学校的情感。对毕业后将课程作品放在学校网站展示,45%以上的学生们都表示非常乐意,会经常去浏览网页,并且觉得这种方式能加深对母校的回忆与情感。针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个别访谈,学生表示,这种教学方式让他们觉得很开心,完成的课程作品都是自己的心血,例如《网络营销》课程,学生做的方案都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印象深刻。《FLASH制作》课程作业,宣传短片,短短的动画都是学生一帧一帧地制作,学生很有成就感。但目前学生尚未毕业,对这一问题的调查只能是显示学生的意愿。

2.访谈结果

课程教学活动结束后,分别对部分学生(每个班级随机抽取2位同学)和3位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主要为结合课程学习(教学)情况,了解学生(教师)对校园文化的认知情况。综合访谈结果如下:

(1)学生访谈结果

问题1:“课程结束后,你觉得你对学校的认识是否有什么变化?进而在自己的行为上是不是也会有一些变化?”结果分析:在课程学习之前,学生主要通过入学前在填报志愿时看的宣传资料以及新生入学教育等方式了解学校,但印象不是特别深刻。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师教学要求,主动去观察、接触、搜索相关的校园文化内容,进一步加深了对学校的印象。例如,担任校史馆解说志愿者,每次解说都有心潮澎湃的感觉,现在会很乐意关心学校的新闻。

问题2:“你觉得我们学校现有的校园文化会对你产生影响吗?”结果分析:学生的回答总体上是会有一定影响。学校60年的历史,本身就有文化底蕴,学生在做网站推广的时候会觉得比较有自信。

(2)任课教师访谈结果

问题1:“对这一新的教学方式总体感觉怎样?你自己对学校的认识有没有什么变化?”结果分析:首先,备课过程中教师会有意识地去寻找、挖掘校园文化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其次,为了寻找结合点,会去查阅与学校相关的历史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增加了对学校发展史的了解。

问题2:“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反应如何?”结果分析:学生表现都比较积极,他们也会主动去查阅与学校相关的历史资料、关心学校的发展。物理课上,学生在汇报成果的时候,展示了所收集的学校十几种不同的地图与建筑物图片;FLASH短片制作完成后,通过班会形式,对校园不文明现象进行讨论,并制定班级公约,杜绝不文明现象的发生。

问题3:“教学效果怎样?”结果分析:综合3位教师的访谈,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特别是物理课,学生们感觉都很新奇,因为之前物理课都是讲理论,现在学生们要从身边找物理现象,电梯的工作原理与安全、宿舍楼内的声控照明、太阳能路灯、空调控温原理、学校门口的拦车杆与杠杆原理、PLC自动感应门工作原理、门窗中的物理应用等。

四、结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行为、人的因素(认知)和环境因素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为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研究中,借助课堂教学作为平台,创设一个融入了校园文化元素的师生互动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通过完成融入了校园文化元素的教学或学习任务,来加深对学校的认知,提升对学校的责任感与归属感,进而在师生的一些行为上得以体现(教师更关注学校的发展,学生们自觉地推广学校网站等)。而这些行为也将会为校园文化的积淀提供帮助。从研究结果来看,预期的效果已经基本达到,说明这样一种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而且效果较好。

(2013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基于课程教学的南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方法初探”,YS20130109,主持人:王亮)

参 考 文 献

[1]陈运超.善喻者善道――涂又光先生学术思想的传达艺术[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2):30-35.

[2]黄俊华.理工科院校文科硕士生培养过程改革探究――以H大学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4.

[3]胡文龙.重绘大学文化研究的全景地图――基于沙因的组织文化理论[J].江苏高教,2013(16):30-33.

[4]韩晓燕,朱晨海.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5.

[5]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7:64.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Social Learning Theory

Wang Liang,Qian Qunlei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has been entering in the period of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recently.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society. As the essential point of view of Bandura’s social learning theory,reciprocal determinations explains human behavior in terms of continuous, recipro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cognitive, behavioral,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reciprocal interactions among the three factors for colleges and make full use of Curriculum Teaching platform. And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inspire the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construct the campus culture subtly and imperceptibly while teaching and learning.

社会实习论文篇(2)

结合我区党员干部教育工作实际,根据中央及省、市宣传部长会议精神。现将年全区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紧密联系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际,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宣传普及活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功夫,不断改进和创新学习形式,促进党员干部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为加快“两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把江夏建成“城乡协调发展、宜居宜业的武汉南部新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主要学习内容和活动

全面系统学习,1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区各级党组织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作为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要组织党员干部紧紧围绕党的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深刻领会把握。认真组织学习宣传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紧紧围绕“十个结合”宝贵经验和“四个一定要”根本要求,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中要紧密联系江夏实际,结合我区“两型社会”建设、实现区委三届五次全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努力把学习的过程变成一个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的过程,推动各项工作开展。

这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2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的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按照中央、省、市区委部署,今年将在全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区各级党组织一定要深刻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和紧迫性,认真学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认真学习中央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指定读物等内容。各级党委中心组要带头学习,带头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营造推动学习实践活动的浓厚氛围,引导干部群众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按照确保活动质量,确保取得实效的要求,突出实践特色、注重联系实际,努力在思想认识上有新提高,查找突出问题上有新进展,改革创新上有新突破,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

也是战胜各种困难,3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迎接严峻挑战的有力思想保证。要着力在深化学习、深入研究、广泛普及上下功夫,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把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总结改革开放30年、新中国成立60年的成功经验结合起来,同落实中央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决策部署结合起来,努力把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和政策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更好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要通过开展主题实践、基层宣讲等系列活动,解读理论、讲解政策,促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全区各级党组织要广泛开展读书竞赛、征文比赛、理论下基层”和集中宣讲等活动,采取中心组集中学习、专题报告会、研讨交流会、青年读书组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学习效果,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推动江夏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学好以上重点内容的前提下。及时学习中央和省、市以及区委重要精神,广泛学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法律、科技、管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及时了解和掌握当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新知识、新成果,用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三、学习安排和要求

社会实习论文篇(3)

关键词:党员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观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性学习的历史。通过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思想上建党”,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大创造。特别是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把学习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央政治局带头实施集体学习制度,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全党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执政水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十七届四中全会党中央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敏锐的时代意识、强烈的进取精神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永不满足、永不停滞的鲜明特征。

1、高校教师党员学习之必要性

1.1高校教师党员加强学习有利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作为新时期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学习型政党是一个创新的富有时代特色的理念,它绝不是仅仅重复大家已知的道理,也不是仅仅重申强调一般意义上的读书学习、传统学习、理论学习,而是要把党员的个体学习、组织学习、团队学习推进到学习型组织的境界,必将大大提升我们党对学习、教育、管理、创新的认识水平。所谓学习型政党,就是指善于学习创新的政治组织。学习型政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独创,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拥有善于学习创新的先进发展机制的政治组织。所谓学习型党组织,是建立在新的学习理念基础上的一种党组织发展的新模式。是指党组织全体成员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注重学习、传播和创新知识,从而具有持久创新能力去创造未来的党组织。学习型党组织以新的学习为基础,以发展能力为核心,以促进发展为主旨。其核心元素是学习,主要学习方式是集体学习,主要目标是通过开展新的学习活动,不断拓展党员个体和党组织适应时展的学习力、创新力和执政力。

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前提是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明确目标与任务;基本要求是坚持理论学习与深化理论研究相结合;必然要求是创新学习内容、形式和学习机制;重要条件是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在全党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积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领导班子。”高校党组织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贯彻落实的重要保证,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政治保证,是推进高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领导核心。高校党组织坚强领导核心是确保党组织在高校基业长青的关键,关系着高校的发展命运。

总书记强调“学习是党员干部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新任务,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抓紧学习,不抓好学习,不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就难以完成肩负的历史责任,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不学习就无法提高,不学习必将被淘汰,对领导干部和党员个人来。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从根本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和辨别是非能力,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项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也才能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克服和避免摇摆性、片面性、盲目性,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因此,我们党郑重提出的党员领导干部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要求,既要求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又要求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1.2高校教师党员的学习有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

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是指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人的个性、智慧和才能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新时期共产党员价值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成为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形象好的社会先进群体,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先进文化的倡导者、群众利益的维护者。特别是党员教师更要“常修为师之德,常思懈怠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才能为当好人民教师的先锋队。通过学习提高党员的科学文化水平,是党员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共产党员价值观提升的知识载体。

1.3高校教师党员的学习有利于履行党员的义务

第一章第三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履行下列义务: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高校教师党员也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提高为学生服务、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本领。

2、高校教师党员学习的重要内容

2.1学习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道德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赫尔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具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将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以其巨大的理论力量、精神力量、道德力量,凝聚人、感召人、鼓舞人,成为我们的主心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它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提供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保证。

广大教师党员要勤于学习,主要是学习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理论和相关知识,增强对其精神实质的理解。学习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改造思想和增强党性修养。通过思想改造和党性修养,使自己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同时要勇于实践,积极参加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和建设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 纯洁自己的思想意识,检验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2.2学习科学发展观

当前,不少党员教师存在理论水平不够高、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知识结构不够完善、宗旨意识不够强的问题,影响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党员只有做到真学、真信、真用、真干,才能实现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促进全面发展的目标。

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做到真学而不是浅尝辄止。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已经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真理性,成为全社会的基本共识和自觉行动。科学的理论指导正确的实践。新时期的党员要从永葆先进性、提高战斗力的角度出发,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当前要自觉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创新学习方法,丰富学习形式,提高学习实效。长期以来,不少的党员在理论学习问题上有形式化倾向,还不能将所学的理论与自己做人、做事、做学问很好地结合起来,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表现出理论水平不高的现象。指出:“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共产党员,不可能发挥先进战士的作用;拒绝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的人,就不会有真正的党性,就没有资格存身于工人阶级先锋队之列。”

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的观点。我们在分析、把握和处理客观事物时,必须充分考虑它同其他事物以及自身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离开了联系就谈不上发展。新时期的党员教师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系统把握科学发展观中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十七届六中全会听取和讨论了受中央政治局委托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重大问题,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是继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央再次将文化发展建设繁荣问题作为会议的重要议题,这预示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走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此次会议的召开,也为我们更好的做好文化改革发展这篇大文章、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吹响了进军号!

高校教师党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关注对文化人才的培养问题。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全面发展之后,对文化人才的需求量特别巨大,这就提出了几个新的问题。一是对文化人才的培养,要坚持多管齐下、多元发展。除国民学历教育之外,还应更多地调动社会积极性,从不同层面培养文化人才,满足社会需求。二是对文化人才的培养,要坚持兼容并蓄。为更好地满足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需要,对一些意见在行业中取得学历教育资格的人才,应当开展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同时,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担负起中下端、也是需求量最多的文化人才的培养。三是在人才培养当中,对领军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靠学校,也不能仅仅靠实践,应该是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的有机结合。高校教师党员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踏踏实实地坚守岗位,求真务实,为祖国文化人才的培养和技术工人的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高校党员教师自己要养成学习的好习惯,不断的提高自己,也可以相互学习,还应该尽可能出去学习,毕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如果不学习,我们的思维一旦形成定式,就难以创新,更不用说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大为,梁豆.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J].工会博览,2010.(8).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

[3]杜建国.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J].中国市场·学术论丛,2007.(5).

社会实习论文篇(4)

为切实加强党组中心的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及成员的理论素养、战略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市局和我市食品药品监管实际,现就2009年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年活动,大力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全力打造食品药品安全市,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坚持以学促干、学用结合,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内涵,自觉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努力推动全市食品医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学习内容

适应今年形势发展要求,学习分六个专题进行。

第一专题:高举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

学习要点:深刻认识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大历史贡献,把深入学习和坚持“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作为当前深入理论学习、加强理论武装最重要的任务。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立场、基本观点、科学方法,着力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必读文献:1、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2、:《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三、四部分,《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三部分。3、:《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摘要)。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年版)。同时结合学习中央和省、市委有关重要文件。

第二专题: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学习要点: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同志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结合在全市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必读文献:1、《邓小平科学发展》。2、:《党的十七大报告》第四、五部分。3、《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4、《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5、《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年版)。同时结合学习姜异康同志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的系列讲话和省、市委有关文件。

第三专题:围绕市委、市政府“一三六三四”的总体部署,全力推动各项任务措施的落实

学习要点:深刻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正确认识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积极有效地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紧密结合我市实际,深入学习应对金融危机等所需要的现代金融、现代科技、国际经济、法律法规和现代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把握经济规律,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扎实抓好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项任务的落实,奋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必读文献:1、邓小平:《国际形势和经济问题》。2、:《发展要有新思路》、《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3、:《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在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上的讲话》。4、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文件。同时结合学习姜异康同志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张新起同志在市委十届五次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内容。

第四专题: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学习要点: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论述,深刻领会同志的有关重要论述,结合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主旋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引领风尚。

必读文献:1、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2、:《掌握思想政治领域的领导权和主动权》。3、:《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七部分,《在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概要),《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年版)。同时学习姜异康同志在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相关内容。

第五专题: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学习要点: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要求,按照省、市文化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更加自觉地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尽快实现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

必读文献:1、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2、:《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3、:《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上的讲话》,《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七部分同时结合学习省、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相关内容。

第六专题: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学习要点: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充分认识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增强转变作风的自觉性,务求工作实效。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工作原则和主要任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切实提高反腐倡廉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政治保证。

必读文献:1、邓小平:《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2、:《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在中央纪委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3、:《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党的十七大报告》第十二部分,《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讲话(节选)》,《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同时学习省、市委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

社会实习论文篇(5)

关键词:服务学习;高校;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1-0068-02

一、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现状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间的教育资源流动加剧,这对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由此应运而生。高校社会实践不仅进行理论验证,还可以发现新的事实资料,同时其多样化的开展形式,较好地适应了不同地区的教育差异。与此同时,兴起于美国的服务学习,在我国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服务学习注重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服务,不仅满足了社区需求,更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更新;同时,服务学习的应用,也是对综合活动实践课程理论体系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模式的革新。

另一方面,当前高校社会实践教育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在实践过程中走马观花。造成这种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践者不能很好地考虑实践对象的需求,双方很难形成互惠,使得实践对象不配合。而服务学习的“服务”属性,对这种状况的改善提供了借鉴。在服务中进行学习,不仅可以深入进行体验式学习,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实践对象的需求,从而达到共赢。

从以上可看出,服务学习与高校社会实践教育都取得了重要发展,并且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教育问题的改善有着借鉴作用。因此,如何认识大学生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的意义,并建立两者有机结合的途径,就是本文主旨所在。

二、服务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内涵及关系

(一)服务学习的内涵

1.服务学习的含义。当前对于服务学习含义的界

定,大概从三个角度:学校教学角度、学生成长角度、政府角度[1]。这三个角度虽有不同,但都认可服务学习的两个属性、三个特征。两个属性是指服务、学习;三个特征是指强调课程学习与服务实践并重,注重结构化反思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本文采用赵希斌的观点,认为服务学习是指让学生通过参与有组织的社会服务行动,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在实践中注重反思和总结。

2.服务学习的理论基础。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服务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一方面,杜威强调经验具有教育性,但他也提出教育和经验不能等同,因为不是所有的经验都有教育性,比如有错误引导性的经验[2]。经验是通过反思获得教育性,因此反思和实践在其学习观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实践正是服务学习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杜威强调学校即社会。他认为学生除了在学校中获得知识,更应进入社会,在实践中获得经验。服务学习让学生通过社区服务获得知识和经验,正是杜威这一思想的体现。

(二)社会实践的内涵

1.高校社会实践的含义。本文所指的高校社会实

践,专指大学生社会实践。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含义的界定较多,其中较为典型的是马奇柯的定义,他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社会,参与具体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了解、观察、分析和服务社会[3]。根据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本文采用当前学界较为公认的定义: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在校学生利用假期及课余时间,深入到工厂、农村等地进行考察,了解社会,并利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实践活动。

2.高校社会实践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高校社会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也是指人的精神方面和道德方面的全面发展。前者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正是促进学生智力与体力和谐发展的体现。人在精神方面、道德方面发展的要求,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满足的,必须深入生活,开展实践,获得知识感悟和价值观体验,这为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提供了依据[4]。

(三)服务学习与高校社会实践的关系

一方面,服务学习与高校社会实践相互独立,有所区别。如,在社会公众支持方面,服务学习获得的支持度高于高校社会实践;在出发点方面,服务学习以迎合社区需求,获得知识技能为出发点,而高校社会实践以加深知识理解,满足自身发展需求为出发点[5]。另一方面,服务学习与高校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彼此促进。第一,两者都注重通过实践中获得认知;第二,两者都注重研究者的体验,并培养其责任感;第三,两者都注重研究伦理。

三、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意义

(一)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者的意义

服务学习,一方面强调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知识应用到社区服务中,另一方面强调在社区服务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者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服务学习在高校社会实践中得到应用,有利于培养高校社会实践者的协作精神与沟通技能,同时利于其在学习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第二,两者结合,让高校社会实践中有了“服务”元素,有利于获得更多当地社会的支持,减缓实践阻力,实现共赢局面。

(二)服务学习对实践对象的意义

如前文已述,服务学习以迎合社区需求,获得知识技能为出发点,高校社会实践汲取这种方式,无疑对实践对象大有裨益。考虑实践对象需求的高校社会实践,第一,可以为实践对象做出有价值的贡献,促进其发展[6];第二,研究者充分考虑当地需求,利于减少或避免文化震撼,利于开展研究;第三,研究者带去先进的理论,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实践对象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提升当地居民素质。

四、服务学习在高校社会实践应用的途径

我们应意识到,将服务学习应用到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主体是实践者,实践积淀的来源是学校,实践背景是社会,要想促进服务学习在高校社会实践教育中的应用,需要社会、学校、实践者个人的相互配合。

(一)通过社会,确立高校社会实践的支持体系

1.社会团体方面。一方面,社会团体应建立相应机制。(1)制定资助措施,加强和完善相关制度建设;(2)加大科研投入,以划拨经费等多种形式支持服务学习应用于高校社会实践教育。另一方面,社会团体也应发挥自身作用,为服务学习、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便利。(1)可结合自身实际,以服务学习为导向,以高校社会实践为方法,针对具体问题设立项目,鼓励和吸引实践者参与问题的解决,实现互惠;(2)增设社区临时岗位来接纳学生或高校社会实践者,为研究打开方便之门。

2.社会公众方面。服务学习和高校社会实践,它们不是义务,也不是慈善,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支持。因此,一方面,社会公众要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合理看待服务学习和高校社会实践的价值,并认识到其带来的意义;另一方面,社会公众要通过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并尽力对服务学习者、高校社会实践者给予支持。

(二)通过学校,建立高校社会实践的课程体系

1.学校课程体系制定者方面。一方面,课程制定者要健全和完善服务学习、高校社会实践的相关课程建设。(1)广泛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吸收优秀师资,保证课程质量;(2)注重相关学科建设,善于寻找学科交叉点,完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课程制定者应将服务学习应用于高校社会实践这一举措纳入课程体系,并广泛吸纳此方面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保证自身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

2.学校课程体系实践者方面。这里的课程实践者除了教师,还包括学生。一方面,教师和学生都要改变服务学习和高校社会实践孤立发展的思维方式,学会在科研中运用、实践。另一方面,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两者在思维和方法上的有机结合,鼓励和引导学生注重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学生要理解两者含义,并学会运用。

(三)通过实践者,建构高校社会实践的经验体系

1.实践者理论方面。一方面,要求实践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积淀,同时又应有良好的人文修养,这样才能保证其能够在服务学习中考虑实践对象需求,在高校社会实践中坚持正确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实践者要构建自己关于服务学习应用于高校社会实践的理论体系,并善于结合实际,及时对理论进行修正。

2.实践者实践方面。实践者的具体实践,是构建经验体系最重要的步骤。(1)两者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实践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实践者的实践必须要尊重客观实际,求真务实;(2)两者都注重反思,因此研究者应注重对实践的总结和反思,学会在反思中发现新的知识或问题;(3)两者的结合,有时需要深入异文化社区,这样就很难避免文化冲突,因此实践者的具体实践,要遵循伦理规范。

参考文献:

[1]郝运.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2]徐碧鸿,张阳.从杜威教育哲学论服务学习的理论基础与本土化[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6).

[3]马奇柯.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J].湖北社会科学,2003,(4).

[4]王荣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渊源[J].学术探索,2000,(3).

社会实习论文篇(6)

〔关键词〕信息素养;社会文化;现象描述分析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4)

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教育学领域,图书馆学领域和商业领域,信息素养已成为热点研究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机构开始重视信息素养,在世界各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信息素养研究计划、示范项目及实践。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素养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逐渐朝着标准化、合作化及网络化等成熟的方向发展。信息素养课程已经被广泛应用,尤其图书馆的相关基础课程在正式的学习环境中仍然更受欢迎,但对绝大多数的信息素养课程和研究,仍将信息素养解释为一种技能和能力。而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不同的信息素养研究视角,尤其关注特定情况下使用信息经验的研究正持续增长。

信息素养要能够反映和提高人们在日益广泛、复杂的环境中使用信息进行学习的经验。目前国际上已经出现两个关键的研究路线,分别为现象描述分析学和社会文化理论,它们与传统的以技能和能力为基础的信息素养研究路线形成了对比。在ALJ2000的文章中提出,信息素养没有自己的生命,它与经验化的背景(context)紧密相连的[1]。

笔者在清华同方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以“社会文化”或“实践理论”、“信息素养”以作为关键词,以逻辑“与”的关系检索,并未检索到相关文献。以“现象描述分析学”与“信息素养”作为关键词,以逻辑“与”的关系检索,检索到2篇文献,其中曾庆霞在《现象描述分析学及其在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中的应用》[2]一文中,采用现象描述分析学方法从学生角度分析和描述信息素养,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旨在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该文将现象描述分析学理论应用于课程的计划阶段及课程的内容的改进,并没有涉及如何将该方法用于信息素养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设计。根据文献检索结果,以本文所述两种理论视角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在国内还是很新的课题。

1社会与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以Schatzki(2002)的场所本体论为理论基础,说明信息素养是一种社会文化信息实践,该理论认为使具有信息素养及推进信息素养的实践过程的构建将取决于:实践理解(知道如何进行信息检索等操作)、规则(指出事情做法以及重点的明确规定)和目的性成分(与任务相关首要的目标、应对状态和情感)等[3]。信息素养应被视为存在于其他实践过程中的一种实践,分析单元不应为信息技术,而是发展信息技术场所的社会文化渊源。社会文化理论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场所本体论与实践论。

1.1理论概述

1.1.1场所本体论(Site ontology)

本体论是人对于世界现实的认知。场所本体论主要观点认为:社会生活是在一定场所(背景或社会领域)中形成的,实践与安排在其中相互交织、存在演进。背景是由社会生活的空间性、暂时性和目的性特征组成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演变与其所产生的背景相联系;社会生活的中心要素是有组织的人类集体活动,而非个人及其思想状态,社会生活由人的活动安排组成,通过行为与目的性统一,这一统一正是实践的特征。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信息是“能引发变化的任何变化”[3],这种变化可以是思想的、社会的或物质的,也可以是三者的组合。如果信息要引发变化,必须从社会生活背景的视角来理解它。知识不是独立于社会领域之外的,而是被实践(包括信息实践)带入特定社会场所,揭示文化和物质的本质关系,即Barad认为的“知识总是出自某处的一种看法”[3]。

1.1.2实践(practice)理论

场所本体论哲学兴趣在于了解社会生活是如何在实践中产生和演进的。实践不是个人产物,而被视为场所产物。信息素养作为一种分散性实践,是某些更广的综合性实践中与信息相关的活动的集合,分散于如学习、教学或办公等一些综合实践中。信息素养实践以其他实践的表现方式被场所中的社会、历史、政治和经济特征所形成,所以不同环境中作为分散性实践的信息素养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

实践理论强调:知识具有相关性,因而需要通过对话、实践或者特定的工具,来构建与获取;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政治的轨迹,形成在时间、空间和背景中;对实践的理解不仅仅要关注内化过程,更要理解具体行为表现的经验性本质[4]。

1.2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应用

社会文化理论要求人们考虑背景因素,理解信息素养及其相关活动是如何产生的;使人们探索,发现、理解支持这些活动的安排;使人们对实践安排展开更加广阔的探索,理解它对信息的促进或限制作用。随着关注点从个人转向集体,场所本体论和实践理论有助于发现新的方式,以研究人群、信息与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是如何被促进或抑制的。

社会文化理论体现了构建主义理论思路,描述学习被嵌入到社会活动中以及发生在一个学习者与其他人物、物体和事件进行互动的合作环境中。社会文化理论应用于信息素养的教育,注重在信息素养教学阶段的合作与协商,教学内容的语境化及信息的相互作用。Li Wang(2011)将社会文化理论应用于Auckland大学四年制本科的信息素养教学模式构建,主要是通过教学前的问卷、访谈,信息素养教学实施与评价阶段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来实现的[4]。

2现象描述分析学

现象描述分析学研究、观察人们在他们所处的世界中如何学习和学到什么,以探索学习的过程、加强经验的特性。现象描述分析学是以人们对现象所作出的描述(对周围世界的经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描述进行研究与分类,进而研究人们在经历现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实质性差别的各种观念[2]。

2.1理论概述

现象描述分析学主要有以下观点:(1)世界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世界是客观世界;第二层次世界是人类所特有的对第一层次的世界的看法。第一层视角中学习是将特殊主题、已经形成的观念和原则转移至学习者的头脑中,第二层视角中关注于学生如何与他们被教予的内容相联系,如何使用他们已经具有的知识,这个视角中,学习包括学习者与世界关系的经验,反映了人们对学习过程重要方面的解释。(2)人们对同一现象的各种描述可以归结为有限的类型,不同类型的描述之间有质的不同,代表了不同的观念。(3)为了识别观念的描述(现象如何被经验化的、观念化水平)的变化,既要根据描述类型的共同关键特征,又要能根据区别类型的特点(对现象解释的变化)来理解类型。(4)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情境与学习的内容这三者与进行学习的人是不能分离的。

现象描述分析学认为经验是人与现象之间的关系。该方法应用于信息素养教育侧重于研究人们对信息利用的经验以及反映该经验的观念。Christine Bruce(1997)最早开始现象描述分析学与信息素养关系的研究,强调以学习的视角对信息素养经验的整体评估,而不是评估与信息检索实践相联系的、可度量的属性与技术。Bruce采用Marton的观点定义学习,“人们现实世界观察、体验、理解、观念化方式的质的改变,而不是人们获取知识量的改变[6]。在Bruce提出“信息素养的七张面孔”模型中,Bruce以教育者的视角探讨信息素养的观念,认为“通过人们经验的各种方式即他们的观念来描述信息素养,通过人的观点学习信息素养,是迈向信息素养的相关视野的第一步”[6]。Bruce的研究引发了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基础的改变,即从与传统图书馆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评估转变到信息素养相关模型反映方法的应用[7]。

现象描述分析学中的个人与世界关系体现了内在联系的主客体关系,相关的信息素养模型(见表1)将信息作为客体,揭示了主体(人)与信息内在关系的变化,源于该关系的类型的描述反映了主观对信息的感知和对信息素养经验的理解。

Bruce(2006)等人采用现象描述分析学视角设计了信息素养的6个观念框架,对主体与信息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7]。6个框架分别为:内容框架、能力框架、学会学习框架、个人关联框架、社会影响框架、关系框架。其中内容框架、能力框架体现主体和信息之间关系变化是外在――客观形式,该形式将经验化的信息作为外在环境的一部分;其余框架体现主体和信息之间关系变化是主观――内在形式,该形式信息是可以被学习者理解、思考以及内化的。信息素养的6个观念框架在信息素养的背景下探讨了学习者与信息之间的动态关系,其概念可以应用到任何特定主题场景中。

2.2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应用

基于现象描述分析学的信息素养教学模式开发,应侧重于主体的信息观念化,并建立在由Bruce提出以下原则基础之上:(1)学习是观念的变化;(2)学习有内容和过程;(3)学习是学习者与学习主题之间的一种关系;(4)提升学习就是关于理解学习者的视角[6]。信息素养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并注重学习者信息的观念化、内化及其同利用的关系,要使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可转化到学习者的学术、个人的职业生涯的其他部分。

Bruce(2008)提出基于信息的学习(informed learning)概念,突出了现象描述分析学对信息素养教育的价值。Carlos Argüelles(2012)应用现象描述分析学于信息素养教学模式设计,提出了由准备、计划、实施与评价4个阶段构成的护理信息素养教学模式,将信息素养引入护理课程,并关注于信息观念化,而观念化理解则取决于护士信息利用的经验。该模式是一个从新手专家的连续过程,使学生在复杂的方式下有能力使用和理解信息,并将给他们在其工作环境中(学习情境)中提供学术优势,使他们成为终身的学习者[8]。

3总结

综上所述,现象描述分析学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相同点为都重视学习者所处环境在信息素养教学中的作用及学习者使用信息经验研究,两种理论不同点在于:现象描述分析学关注于经验的变化,而社会与文化理论关注于对经验的共建,即人们如何将他们的经验的意义达成一致。

目前在一些国家,源于对信息使用和学习之间关系的兴趣,信息和信息使用的经验已经成为在信息素养研究和实践中重要部分,相关研究说明了通过研究信息经验来获得认知和人们参与信息环境的重要性。信息素养教育者需要继续发展对信息经验的理解、构建其理论框架,来推动信息素养的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Bruce Christine S.Information literacy programs and research:reflections on“Information literacy programs and research:An international review by Christine Bruce”.2000[J].The Australian Library Journal,2011,60(4):334-338.

[2]曾庆霞.现象描述分析学及其在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中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4(7):22-25.

[3]Annemaree Lloyd.Fram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as information practice:site ontology and practice theory[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10,66(2):245-258.

[4]Reckwitz,A.Toward a theory of social practices:a development in cultural theorizing.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Theory,2002,5(2):243-263.

[5]Li WangAn.information literacy integration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J].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2011,39(4):703-720.

[6]Bruce C.The seven face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Blackwood,Australia:Auslib,1997.

社会实习论文篇(7)

关键词:二语写作 社会文化理论 认知理论 新视野

中国分类号:H15

1. 引言

二语(L2)写作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框架下的一个研究分支。它是以认知理论为框架,以学习者个体为研究重点,写作过程为研究目的,调查学习者,尤其是善写者的写作策略使用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L2写作教学法,即关注学习者写作过程,注重学习者写作策略的过程教学法(process approach)。随着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兴起,L2写作研究越来越侧重于将建构主义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学生自己通过教师的引导对外部世界构建意义,从而掌握并内化对于外部的新认知。

文秋芳(2008)指出,认知理论在L2习得中主要研究;1)语言在个体大脑中的储存情况;2)二语是如何习得的。两种研究方向都将学习个体作为中心,割裂了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学习者之间互动对语言发展的作用。建构主义虽强调个体是在与社会的相互活动中建构世界,但在实质上与认知理论一样,关注的是学习者个体在L2发展中的自身作用,研究的主体还是个人,并未给予社会环境因素充分的考虑,没有将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及其与学习者自身的互动有机结合(蔡兰珍,2001)。

2. 社会文化理论

SCT强调社会环境是形成儿童高级心理机能的关键因素。人是社会化的动物,研究人的学习、意识等高级心理机制应该从人与社会、集体、环境的互动中进行。马俊波(2008)指出,语言发展产生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学习者在此过程中积极参与意义的建构习得二语。根据Vygotsky的理论观点,儿童的发展首先是以集体活动、社会活动这种心理间的机能的形式出现的。随后这种与外部环境互动而发展的认知,通过内化机制转化为内在的心理机能。表1清晰展示了这种转化过程:

表1 内化机制的转化过程

内化机制

(1) 调节理论(Mediation Theory)

Vygotsky认为人类高级认知的发展依赖于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以及与文化、语言等符号中介的调节关系。即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1)学习者与伙伴、教师之间的调节,或称为他人调节(interpersonal mediation);2)与社会文化产物的调节,如书本、网络,或称为产物调节(mediation by artifacts);3)自我语言调节(private speech),即与自我的对话和意义协商。

(2) 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

活动是指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人的心理是从活动中发展而来的。Vygotsky认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步的,即活动主导着人认知变化。与认知理论把意识看作是一种内在封闭的系统不同,SCT强调人的认知是从活动中来,而活动是人类高级、不可见的认知活动的客观表现,即意识内容的物化。Lantolf & Thorne指出,在语言教学中,不能只以教师或学生任何一方为中心,教学活动是彼此的共同合作(2006)。

(3) 最近发展区理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最近发展区(ZPD)是Vygotsky系列理论的核心,Vygotsky将其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1978)。秦丽莉和戴炜栋指出,事实上,ZPD关注的是"新手"和"专家"之间对话关系的本质,其目的是促进"新手"对语言的自我调节能力。

(4) 对话理论(Diologism)

Bakhtin(1981)指出,所有的语言都是有对话性的,个人只有参与到对话中,才能真正掌握语言的技巧,提高语言使用的能力。因此,Bakhtin的对话理论实质上是强调了社会合作对于语言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3. 在社会文化理论下的L2写作研究与教学

(1)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在SCT下来研究L2写作就是要从集体、社会、合作的角度来反观L2写作研究,而不是将L2写作从社会文化因素中割裂,视为只有个人参与的一种封闭的系统。因此研究的重点也从学习者个体转移到了社会环境因素,探索这些因素如何使学习者最终实现语言的掌握与习得,即内化通过与外界合作和互动而构建的认知体系。因此在语言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应该关注社会文化因素对于学习者的重要性。以往那种单一地以讲范文为主,分析语法、句法的L2写作教学只是在单方面地向学习者传输语言表面的修辞知识,忽视了学习者是否通过一些心理机制将其内化而实现最终掌握。

(2)构建SCT下的L2写作教学模式:任何研究的目的都是要辩证地来验证理论指导,并能指导实践,因此如何在SCT下构建行之有效的L2写作教学模式应该成为L2写作研究主要关心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包括对于教学任务的设计、执行和评估,应该是一个动态、宏观、立体的过程。在设计任务前,通过对学习者写作策略的调查和写作能力测试,评估学习者已经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确定还有待发展的ZPD;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避免过多涉及学生已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3)教学评估:对SCT下的L2写作教学的评估应该是动态、宏观的。以往对写作能力以一次测试来进行评估的方式显然比较片面和武断。L2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尤其是在SCT下构建的L2写作教学模式更是一个循序渐进而又不断循环的过程。因此动态的形成性评估更适合对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测评,而学生的作业、日志甚至阶段性的访谈都可以作为这种评估的材料和依据。

4. 结论

社会文化理论有利于拓展二语写作研究的理论视野,将研究者从认知理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同时,社会文化理论有利于让教师从社会文化构念对L2写作教学的内涵进行深刻的理解,以一种宏观的视角来进行任务的设计。虽然SCT作为理论框架对二语技能的研究并不多,但是随着SCT理论在语言研究中的广泛运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建立在SCT的理论框架下,对大学英语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生态化任务型教学的研究会越来越多,研究也会越来越深入。

文献综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