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外教育论文

中外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0 16:20:13

中外教育论文

中外教育论文篇(1)

在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大楼的正门前,有一座红色的尖顶小屋,上面醒目地写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ChildLeftBehind)。这是2001年由布什政府颁布的一项法案的名称。在这一法案的规定下,美国进行了十几年的教育改革,各校都建立了让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教育的保证机制。我们在学校看到,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学习,小学生分组而坐,差异性教学、集体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校有专门的时间与专职的教师,在专设的个别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我们了解到,为了使每个孩子“不掉队”,有一所学校甚至申请到了专用经费,让四个教师辅导一个学生的学习。《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及适应培养现代人要求的教育方式,促进了美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使各个学校都显示出了鲜明的教育特色。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得非常投入与主动。

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口号到各中小学校提出的“阅读第一”“让每个孩子在学校生活得快乐”“让每个学生升入理想的大学”等明确的理念表达,我们感到,美国教育的核心是注重实践,注重教育是否能增进受教育者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培养,注重教育能否使受教育者适应社会需求,达到满足社会需要的理想状态。在这种方向作用下,一切教育形式和手段都服务于教育的本质,即培养人、锻炼人和尊重人。美国学者及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追求把教育理论阐述得简明通俗,把简单的教育理论运用在实际中,在实际中抓好、做好。在务实思维方式作用下,教育处处以受教育者的感受和体验为本,注重教育实效。

二、自主办学的运行机制

美国各学校享有充分的办学自。联邦政府、州政府及社区的法定责任是保障——保障经费,保障学校的办学权利,监督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校则是自主办学,面向每个学生开展适合其发展的教育。美国中小学的运行机制是建立在校长全面负责、学校拥有办学自的基础上的。因此,校长及教师表现出了对下负责的价值取向。正是这一层级责任分明的运行机制,使美国的教育统一管理有法规,有考试标准;学校有教学大纲,有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这一完全自主的办学模式体现了美国教育宏观上依法严格管理,微观上办学自主灵活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学校教育显现出了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风貌,每所学校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特点。“以学生为中心、为每个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是每所中小学校都努力追求的教育目的。

校长全面负责、具有办学自的运行机制,使各个学校的组织结构各不相同,但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比如,纽约一所重点高中的校长,下设11个副校长,分别管理学生的各个方面。一所小学的校长下面不设副校长,直接设主任保证学校的教学秩序。除了编制的自主外,学校的机构设置也完全自主,一个学校一个特点。比如,各学校为学生提供服务的组织机构名称就多种多样:有为学生及家长提供直接服务的家长接待中心,有为学生成长设立的心理、社会活动中心,有为学生升学设置的升学指导中心,有为学生选课设置的指导中心。这些机构的名称和功能虽有不同,但其服务学生的目标十分明确,功能十分明显。在学生升学指导中心我们看到,教师正在帮助学生选择大学志愿,从为学生争取奖学金到指导填写申请书、准备推荐信等,都做得十分周全。

在美国,我们考察的所有学校,无论规模大小、水平高低,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这种对学校办学不予统一要求、完全自主的管理运行机制,是保证学校特色办学的前提。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

美国中小学校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教师有根据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自主教学的权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学校非常重视阅读教学和学生的创新思考。我所参观的美国小学要求学生每天要阅读30分钟,20-50页,而且要做记录。在中学,我们听的历史课,教师要求学生的阅读量每天要达到40页以上。我们见到的学校教材,都是厚厚的上千页一大本。原本认为美国学生课业负担不重的认识,在这里被现实否定了。美国中小学生的学习明显体现出了追求兴趣性、综合性、专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在一所小学,我们看到学生的一份作业,是统计本班学生眼睛的颜色。学生要统计出人数并制作成柱形图,还要写m统计报告,表述计算的方法。学生上的似乎是数学课,但却涉及了语文、美术、历史、地理等知识。这种学习在国内叫学科联动,在美国是十分普及的教学方式。在中学,学科整合的教学方式十分普遍。在一所初中校,我们看到同学科的两位教师共同上课,看到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研究教学的专用办公室。教师之间经常在教学上相互联系,自愿结合,自主确定选题,可谓实现了学科间的全部整合的教学。

在美国中小学,课程设置完全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在纽约一所考取名牌大学保持第一的著名高中,我们惊讶地看到,学生的第一节课是在乐队教师的带领下学习管乐、舞蹈、戏剧、绘画。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比我们国内的学生还要紧张。他们每天上十节课,每节43分钟到47分钟不等,每节课间隔只有3-4分钟。下课铃声响后,匆匆而行的学生穿行于学校各个楼层,到自己选修的教室上课,教师们则都在教室等学生。走班制的教学形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许多中学都开设了AP课程(大学预科),大学课程在中学就可以选修。许多高中学校的教师既在中学任教,又在大学任教。这种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结合,对学生在升学方面的指导十分有效。

四、学校设施的教学适应性

在我国,现行课改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较之以往不同的是:强调要凸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要跳出固定的教学班,采取走班制上课;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小组讨论、自由组合等学习方式将会成为常态。同时,研究性学习、选修课学习等新的课程形式也将提供给学生更多地选择。学习内容与形式的变化,必然要求学校的硬件设施与设备做适应性调整,而上述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的变化,与美国中小学校的教学是十分相象的。怎样使学校的设施条件适应课改的要求呢?我们不妨借鉴美国中小学校的经验。

美国的许多中小学校,其设施的学习适应性很强。走进教室,你总能被教室的色彩、光线和各种服务设施所吸引。为了适应教师在小组结合的形式下教学,教学班内三面有黑板;为了适应研究性学习,过去的专用计算机室的设备被分散到每个教室,学生可随时到电脑上通过网络检索信息;为了满足学生课堂生成的学习成果或作业的交流分享,教室内有可随时用于固定纸张的多条悬挂线。此外,教室内还有展示台、图书架、衣服柜、饮水机、洗手池等供学生进行研究学习时使用。每问教室都是一个文化氛围墙,都是设施便利实用的功能性教室。楼道和其他公共空间几乎也全是孩子们的活动展示天地,橱窗、展示柜、娱乐休憩角等随处可见。身处这样的环境里,你会觉得这不是教室,而是学习生活的快乐屋;这不是楼道和空场,而是陶冶情趣的美育园。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中小学校的硬件设施已经不错了,现在该进行的是软件强化管理了。比之美国学校设施的教学适用性现状,显然硬件投入“饱和”的看法是存在认识误区的。借鉴美国中小学校教育设施建设经验,我们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所学校要研究修改现在办学条件的标准,使其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要在现有条件下进行必要的设施改造,增加满足灵活多样教学需要的功能。笔者认为国内学校的建设也应本着实用、多样的原则进行必要的投入。今后的财政拔款要支持学校按照多功能的标准进行改造。从美国中小学校楼道、教室的功能化,我们看到了这种改造的必要。如果我国中小学校建设在硬件继续提供保证,那么,以软件为主的课程改革也将会进行得更加顺利。

五、以评价问责制保证教育质量

2001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法案颁布后,各个学校都实行了教育的标准化,明确了学生的毕业标准,并按照标准制定了具体的保证措施。对《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联邦政府采用问责制来促进法案的实施,设有专门的组织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并将评价结果给学校,以督促学校进行改进。这种以评价督促学校促进教学的制度受到了校长们的欢迎。一位中学校长说:“过去校长要参加许多会议,现在不用了,现在学督只看数字报告,哪方面下降就提醒学校改进。校长可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学校工作。”通过对中小学校实行教育评价为主导的宏观管理,使美国的中小学管理既能做到法定性统一,又能实现各校办学自主,上下两方面都能各司其职地工作。

美国中小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十分突出。我们考察的所有学校,给每个学生都建立了学习档案,学生上的课、活动表现、所修学分等都记录在案,这些档案将与学生上大学密切相关。校长要组织十分具体的学生学习档案的数据统计工作,以符合上级管理部门对学校的评价要求。每个学生的档案包括500多条信息,其中仅学生的基本信息就包括:祖籍、收入、电话号码、免疫信息等,此外还要统计有关学习的信息,包括学习状态、统一考试成绩等。

学区对学校的必修课程采取统考的形式,试卷由学校评判,但学区会随时对学校进行抽查。抽查时要求学校把所有试卷都上交,由学区组织人重新评判,以检查学校阅卷的真实性。各个学校都由校长组织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决定教师的去留任用,而是为了帮助教师改进工作。在我们所考察的学校,有的每年开展三次对教师的正式评价,评价时随时进课堂、随时观摩,评价后要将改进意见反馈给教师。这所学校还用5%的预算鼓励教师改进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新教师,规定必须先实习,经过专门的评价,方能获得独立授课资格证书,那时才算正式教师。学校一般采用教练式的帮助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取得资格证书。校长每周都与教练研究指导青年教师。美国纽约市建立的自上而下、目的明确、标准清晰的评价系统,发挥了教育的导向功能,使各中小学校的工作得以有序、有效地开展。

六、值得借鉴的纪律法案

每所中小学校都少不了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习惯上称之为养成教育、品德习惯培养。对中小学生提出行为守则和规范要求,是常用的教育管理方式之一。然而,你见过以法律的形式对学生提出纪律要求和进行行为管理的教育形式吗?在纽约市,我们就见到了这样一个法案。

纽约市约克学院附属皇后科学高中校长张洁女士在与我们交流时,带来了一本纽约市纪律和干预措施标准(纪律准则)。在另一所高中,校长将《纽约市教育局幼儿园至12年级学生权利与责任法案》送给我们。我们遂将此作为考察学校学生纪律管理的一个重点内容。这是最新颁布的教育法案,于2008年9月生效。此法案将学生的行为表现划分为五级,从幼儿园高年级至高中12年级的违纪行为的划分是:一级,违纪——不守纪律的行为;二级,违纪——扰乱性的不良行为;三级,违纪——严重扰乱或危险的行为;四级,违纪——危险或暴力行为;五级,违纪——严重危险或暴力行为。五级规定的具体违纪行为计124条。此法案的核心是纪律措施部分,分别提出了针对124条违纪行为学校可以采取的措施以及在适当情况下,在纪律措施以外可以采用的指导干预范围(若干条)等。法案详细具体,措施规定明确,不是一份只就纪律说纪律的常规管理规则,而是一份以行为及其所承担的责任为主的法规性规定。我们问过多所纽约中小学校的校长,他们都一致肯定了这一法案的有效性,认为这可以使学校在与家长和学生就行为管理方面达成共识时做到有据可依。

反思国内教育,中小学生行为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提出规定多,对违反规定的惩罚措施少。只从正面教育的方式提出要求,对一些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就显得十分软弱与无奈。借鉴纽约市的经验,我国也应该制定一部“行为法案”,使更多的力量能够依法参与学校的管理,参与学生的行为教育。我们应该重新修订对学生行为要求的纪律规范,加大对违反纪律行为的惩戒力度,明确对具体违纪行为实施惩罚的具体措施,使学生的行为表现与所承担的责任及后果紧密结合起来,使学校在严格管理学生行为方面“有法可依”。由此说来,纽约市的这一学生纪律管理法案,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七、引入竞争机制的特许学校

美国的特许教育(charterSchool),简单说就是以法律作保证,以政府经费作支持,以多元办学为主体,以面向学生提供优质教育为目的,以竞争为机制且获得政府及教育部门特殊许可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这种办学模式的发展方兴未艾。从1991年第一所特许学校建立,到现在已经发展到全美40个州和一个特区,共有4300所学校,120万美国中小学生在此类学校就读,占美国中小学在校生人数的3%以上。现在许多美国家庭都接受把孩子送入特许学校,有的地方还出现了排队等候让孩子入学的情景。

特许学校获得了美国权威部门方方面面的支持,获得了众多家长、学生的认可,虽然存在争论,但现实的发展却是一路绿灯。其原因在于:特许学校特在学生可以选择学校,但学校不许选择学生;特在必须签约面向每个孩子提供优质教育,如果不能满足优质办学的要求,就让你“死亡”关门;特在只要你以提高质量、保证质量为目的,就可以享有不受干涉的办学自。特许学校的出现,给美国公立学校、私立学校都带来了压力。我们觉得美同人在探讨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上是有了作为了,是有了以机制促质量的办法了。

这种以大动体制之刀的改革也许并不适用我国,但这种基础教育必须面向每个孩子开展优质教育的办学模式,未必就没有可借鉴之处。把选择学校的权力交给家庭,把不许选择学生但却必须提供优质教育的竞争机制引人学校,在保证优质标准的前提下,把办学自下放给办学者,开放给家长、社区等参与者。在政府大包大揽全权办教育中,用这样一个活性因素激起波澜,促进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难道不是我们各级领导和基层办学者以及其他关心教育改革的有识之士的期望吗?

通过对美国教育状况的考察,笔者看到了美国学校的办学成绩,受到了很多启发。笔者也感觉到过于放开(也可称为放任)、各自为战的办学运行机制也有它的不足。最大的不利是这种各行其是的办学难以形成一个研究共性的教育平台,难以保证学生教育的连续性与高效能。在交流中我们感觉到,美国的校长难于和我们讨论诸如教育的专业化、教育的整体效能等重要问题。基于各自办学基础上的实践,虽然显得丰富,但也难以形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共振,这也是美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估在国际上始终落后的主要原因。

与考察团其他成员交流,大家一致认为,美国教育对自己最大的影响是教育理念的冲击。但这种冲击不是直接来自教育理念本身,而是实实在在的在理念指导下的实践。美国各中小学校所表述的理念不难理解,语句也平实。但就是这简明、平实的理念却与实践的联系是那样的紧密。学校教育的灵活多样、工作扎实、组织严密、十分重视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所有这些又都与教育理念紧紧相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大家也认为,中美两国国情确实不同,不同的国情与文化传统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方式。但双方可以相互借鉴的,双方的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也有互补性。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努力力、好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为中国及人类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是笔者两次赴美考察所强化了的教育信念。

中外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教育内修外炼

人类进步离不开教育的推动,教育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教育针对的是人,教是教导,育是培养,教育使人脱离了粗俗与野蛮,成为有教养的人。漫长教育过程伴随人类历史在不断完善中世代相袭,逐步走向人类的文明与完美。教育应该是我们培养的人,不是自然造就的人,而是社会希望造就的人,社会希望成为其内在结构所要求的人。也就是说人只能通过教育而成为其人。通过教育改变其内在精神结构,其精神世界注入各种文明因子,善良、勤奋、勇敢、智慧诸多优良品质使人成为文明缔造者和传承者,人类历史中尽管每个时期教育制度不尽相同,教育方式千差万别,但希望教育服务于当时社会需要,追求推动社会发展的愿望应该是一脉相承的,教育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前提,教育文明需要文明的教育。

一、教育是走向文明的必由之路

文明社会依靠人的素养创造建立,文明人并非天生的,而是后天教育培养生成,教育的根本在立人、育人,塑造人的文明品性在于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提升和超越人的全面素质,逐步消除人性中的假、恶、丑,向真、善、美靠拢,因而,走向人类理想的文明社会离不开教育。

1.教育具有明确目的性

世界万物都具有发生发展的根源,教育是什么?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才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教育的范围很广,无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都围绕其鲜明的目的性展开,教育不是单行的,而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形成的相互作用关系,施教者从教,出于育人的责任,其内在素养与教育技术娴熟度关系到教学质量。受教者学习是为了感知了解自然世界,社会生活,包括人自己。受教者要有远大的胸怀,高远的志向和宏伟的人生目标,当然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学习锻炼,学习专业课的同时,不断阅读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等书籍,徜徉于人类精神文明的长廊,在触摸历史的同时憧憬未来,叩问心灵同时感悟世界。教育是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施教者必须具备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人文关怀和独具个性的思考精神,在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找到、展现、突破自我。施教者也是具有七情六欲的人,日常教育工作中,思考如何与受教者之间的相互沟通,达到水融的和谐。教育者的理性目的如果被感性主导,偏重于功利,内心充满私心杂念,其行为必定偏离正确的教育轨道,会借与教育相关的各种条文,无孔不入的添加个人利益的筹码,势必造成不良影响。作为教育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其目的一定要明确而高尚,将个人功利心压制在合理的欲望范围内,坚持职业操守和做人底线,淡泊名利,严于律己,为受教育者作出表率。同样受教者学习生活的目的也应明确而纯粹,人生观价值观当紧跟时代,不远离生命本真,始终以国家兴旺、人民幸福为最终奋斗目标,建立扎实稳定的人生根基。如果受教者的学习只为改变自身地位而接受教育,其生命价值将大打折扣,只有从个人索取角度站到为公奉献的位置,命运才会突变,人生境界才会高远。

2.教育必须有正确的路径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非一朝一夕能完成,教育的路径由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决定,教育过程走什么样的路径取决于教育目的,取决于社会制度和教育管理者。正确的教育路径、恰当的教育方法有助于教育成功。作为教育的执行者,施教的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益的人,人是内心不断变化很难把握的复合体,施教者只有深刻理解教育的目的,根据受教者的个性要求,心理思想用灵活多样切实可行教学方式深入受教者心中,通过、照料、对话、引导,促使受教者走上成人、成才、成功的道路。假如路径偏离正确轨道甚至走反,其教育结果必定与社会需求背道而驰越走越远,施教者的培养路径不可局限于升学率、分数、名次的界定,忽视受教者的全面发展。热衷于表层的名利追逐,忽视受教者的内在精神培养,将学生等级化,教与学若不能融为一体,教育质量不可能提升。施教者的教育路径和受教者的学习路径,必须明晰而准确,坚决杜绝“学而不用”现象出现,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3.教育必须有准确的定位

国家是由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诸多领域组成的,教育占据重要的一席。教育定位是根据国家发展战略落实的,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这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先决条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不依靠教育而强大繁荣,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育理念、教育方针、教育政策都要有准确的定位,如果定位失误或者错误,将会造成教育错误的畸形变化,偏离教育轨道以及国家需求,急功近利和不顾教育的自然规律,用政治的硬杠杆片面干预,将出现不可估量的教育损失,阻碍教育的健康发展,危害大批的受教者遗患无穷。教育的准确定位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针对教育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难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建议以及整改措施,彻底化解教育发展道路上的种种阻碍与屏障,最大限度调动教育者投身教育的热情,尤其教育决策者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把握大局方向,o教育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并敢于尝试各种新的教育方法,敢于突破困扰教育的樊篱,采取政策督导、经济鼓励等一系列有效手段,将教育从一个高度推向另一个高度,完成教育变革中的一次次飞跃。

二、内修是提升精神生命的最佳手段

教育伴随人一生的成长,并非阶段性完成。人的肉体生命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精神生命是内在的东西,依靠内修去完成,内修是自我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内修是自我完善的过程,从自我认识到自我实现,内修提升人的远见,缺少内修的人精神匮乏,只是一具行尸走肉,心灵贫瘠的游走不过是生命中的过客。黑格尔将精神分为理论、实践、自由三种,教育中的内修便是提升精神生命最佳手段。内修的作用是提高思想意识理性观念,使人的生命力由内及外更具活力,内在精神在不断的学习、思考、参悟的内修中逐渐变得强大而丰盈,促进生命成长。

1.修心是干事创业的基础

人一切的行为由内心主宰,人的所思、所想、所做都是由内心发出指令操纵而完成的,人的内心是比外界事物更为复杂的深邃世界。心直行正,心斜行歪,人可以做大事做好事,也可以不干事干坏事,错误的指令会导致错误的结果,修心是将人心树正、扶直、养润,充满智慧、正气、正能量,人生境遇绝不是一帆风顺,充满坎坷和不确定性,因此必须心中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不惧挫折不畏困难,勇敢向前才能干事创业。教育者施教靠心,受教者学习也靠心,心中不仅有自己,更有他人和社会,有无限的爱。修心是张扬生命活力实现生命价值的内在活动过程。修心在教育中的地位不可忽视,首先,真正的教育是心灵教育,心与心的交流是施教者对受教者的内心感情培养,意志建立和学习生活能力形成。自觉性是按照生活规则依照社会需求积极主动去做的一种行为,对教与学双方至关重要。自觉性是明确该做、能做、当做。自律是人的主观意识,明确做该做之事,拒绝不该做之行为,正是自觉自律,生活才从杂乱无章走向良好秩序。反思是正心的必然过程,在提高知识技能的教育中,修正自己的心不偏离正确的生命轨道,依照生活的原则在不断反思中纠正改进,避免重复错误,得以迅速进步。施教者在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选择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方法,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受教者在学习中举一反三,在思考中推理论证,达到触类旁通。其次,教育中充斥着“学习好一切都好,分数高前途无量”的价值观,偏重智育忽略其他的教育理念,造成教育双方认识上误读。修心是思想教育也是理想信念教育,这是做人做事的根本。

2.修学塑造内在品质

学习是培养人的第一路径,教与学构成教育的框架,其目的是“建立一个无限生长的完美社会”,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培养出贴近文明的完美的人,施教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塑造受教者良好的内在品质至关重要。假如一个人具有渊博的学识而缺乏良好的内在品质也难以立足,更谈不上建功立业。社会不是一个人的社会,只有具备善良、勤奋、助人等良好品质的人才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良好的品质表现在思想道德情操诸多方面,施教者当用心、用情、用爱去关注每一个受教者。用喜闻乐见的巧妙方式去感化改变受教者,不是用冰冷、机械、僵化的传统教育形式。古今教育中,体罚是一种常见的也是残酷的教育方式,在不断使用并不断翻新中,形成的教育压迫成为摧残人性的教育弊病,对受教者的身体和梦想及创造力具有毁灭性打击。惩罚不是折磨他人的身体或灵魂,而对过错应该肯定过错所否定的准则。一方面,修学是施教者在学习者生长期内严格管教,规范其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不可使用过度语言或行为暴力。因为压迫和强制使人心灰意冷,压抑扭曲的氛围中人与人的信任与忠诚,平等与尊严可能丧失掉,只有使用张弛有度的耐心说教,而使受教育者欣然接受得到健康成长才是高明的教育。强迫学与自愿学有本质的差异,学习效果也有天壤之别,施教者不可借助位置的权威,就算是出于为了受教者的公心,也不能成为逼迫受教者按照他的意志愿望去做的理由,应当尊重帮助受教者依照自身的兴趣爱好去学习、深造、修为。一方面,受教者在具备了成熟的意志和理性的自控之后,施教者当以启迪引导为主,为受教者提供自由宽松的W习环境,过度干预只会使教学双方矛盾激化无益于教与学。只有从道德的角度出发,人的内在品质才会变得高尚优雅,寻找到现实生活永恒的精神支撑,挖掘出个人不竭的前进动力。

3.修精神激发昂扬风貌

精神是个人内心世界的外在反应,是通过后天学习培养成长起来的,在教育过程中,由于角色与位置的不同,受教者往往对施教者言听计从,产生盲目的崇拜,因而施教者应放低姿态,以谦逊的胸怀崭新的风貌,以昂扬的正气感召受教者,施教者的信仰越高尚思想越正确,传授的方式越恰当,产生的教育效果就越大。首先,施教者的精神风貌体现在教育中,是谆谆教导善的关怀,是倾心传授的爱的教诲,严厉中透着敬业与希冀,无时不刻开启受教者的智慧,鼓舞受教者的精神,但生活中往往有些不尽如意的现象出现,缺乏职业道德的漠不关心,体现出的是为糊口和工资而应付的混天熬日,重讲课轻效果的形式主义是严重不负责任的表征,是精神萎靡的前兆,本身散发的不良气息带给受教者的同样是一蹶不振的懒散,有害于教育开展。其次,精神状态的优劣关系到人的生活水准、学习质量、工作效率,仅仅注重形体上的修饰,服饰上的变幻以及为人处事的心机修炼,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秉性命运。只有不断壮大内心的精神世界,才能进发出战胜一切的无穷力量,无论施教者还是受教者都将是终生的必修课,如果施教者犯了方向性错误,精神信仰偏离,危害的不止是一个人,甚至是一代人,注重自我的精神培养,从成长走向完美是教育的关键。必须依靠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直至心灵的情感手段,使受教者感悟精神生命活动过程,不使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一颗奉献的心做人做事,实现生命的丰满、精神的丰盈、心灵的完美。

三、外练是强身健体的致胜法宝

体育锻炼、社会实践、劳动创造是外练的三种基本形式。表面看外练是对形体的具体要求,需要完全依靠形体去完成,但人的形体是靠内心支配,形体运动与内心意志密切相关,如果说内修仅仅注重了内在修为,外练则是在外形带动下内心的进一步修为,强壮体魄是做事的前提,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做事的意志力,以及技能技术则必须在外练中完成。

1.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

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体育不仅仅是一门活动课程,同时是一门有形体积极参与的活动,体育中彰显出人的竞争运动,无不渗透着人类精神与文化,人类许多优秀品行便是在体育运动中获得的,最显而易见的是体育锻炼,它强健了人的体能,锻炼了人的肢体,同时培养出人争强之心,意志之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恩格斯说:“教育是体力与智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人需要体力与智力同步发展才称为完整的人。”最显而易见的是体育运动对健康的作用是直接的,健康是人最重要的东西,它是人首先追求的,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如果没有了健康,智慧就不能表现出来,文化无从施展,力量不能战斗,财富变成废物,知识也无法利用。”可见健康是生命中第一位的,没有健康一切无从谈起,虽然每个人对健康的认识定义不尽相同,但是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是保障健康的最佳方式,这是公认的道理。体育虽然与环境心性密切相关,体育锻炼却奠定人的生理基础,有利于身体各个机能的提升,对于缓解紧张情绪增加毅力,增强适应力及心里承载力都具有极大的促进帮助。

体育锻炼是教育的一部分,他不是阶段性的,同样贯穿于人的一生,无论施教者还是受教者是任何时期都不可忽视的,体育锻炼不仅增强体质还能改变或者弥补先天不足的影响,从而使人生减少缺憾达到完美。一方面体育锻炼给人以优雅的形体,改变职业特点给身体带来的负面影响,改变人体局部机能损害的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力的震撼。体育运动散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体育在运动中孕育内涵丰富的体育精神,能丰富升华人的情感世界。体育锻炼上升为人人参与的全民运动之后,团结、协作、拼搏的意识随之增强,全民健身运动助推了精神文明建设。但在体育教育中,体育成为了一项硬性指标,奖牌、名人效应、学校知名度、加分等等优惠措施,鼓励竞技体育蓬勃兴起,另一方面它又遮蔽了体育的实质,运动锻炼添加进了与健康无关甚至损害健康的元素,体育运动成为了求名取利的附属品,锻炼变成了超负荷运动摧残身体的行为,高雅的运动形式被功利化。作为教育者,当不断反思纠正体育教学中出现的弊端,使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成为全民健康的助推器。

2.实践活动的社会体验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社会实践是从理论到生活的重要过渡阶段,是检验理论锻炼技能的主要活樱社会实践形式以多样化存在,学习者对理论知识模糊的概念,通过实践则有了更深邃的理解和更牢固的记忆,将学习课堂搬到生产一线,使身临其境的学习者对自身所学有了更深层的认识,社会实践是正式进入劳动的试验性阶段。实践的特征是人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第一,社会实践成为了学以致用的平台,人类是不断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反过来服务实践,在实践课堂上,实践者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所学知识技术的作用,体验到学与做的差距,体会到所学的不足,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课堂学习的理解,调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学以致用得到很好的体现,回击了读书无用的谬论,尤其日益发展的高新技术更是成为了人才需求的热门。第二,读书只为分数重理论轻实践,严重制约了受教育者的良性发展,错误的观念认为只要有高学历则会有满意的工作,便可高枕无忧,他们认为不需要多此一举的实践,拒绝参加各种实践,虽然课堂上他们是施教者眼中的佼佼者,却常常在找工作中屡屡碰壁,眼高手低的现象频发,只讲学历不讲务实的状况使这部分学习者找不到恰当的职位,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第三,社会实践给学习者一个全新的认识全新的体验和感受。改变学习者某些自以为是的观点,他们的内心情感也随之改变,开始体谅家长的劳动艰辛,理解施教者的谆谆教诲,更加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未来。心理的成熟伴随身体成长,社会实践展现他们自身能力的同时,丰富了情感,磨练了意志,主观愿望得以实现。

中外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教育机制

2006年8月和2008年11月,我先后两次随团考察美国的教育,对美国11所中小学校进行深入调研。通过考察访问,我对美国中小学教育有了更为直接的认识,也深受启发。

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在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大楼的正门前,有一座红色的尖顶小屋,上面醒目地写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ChildLeftBehind)。这是2001年由布什政府颁布的一项法案的名称。在这一法案的规定下,美国进行了十几年的教育改革,各校都建立了让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教育的保证机制。我们在学校看到,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学习,小学生分组而坐,差异性教学、集体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校有专门的时间与专职的教师,在专设的个别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我们了解到,为了使每个孩子“不掉队”,有一所学校甚至申请到了专用经费,让四个教师辅导一个学生的学习。《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及适应培养现代人要求的教育方式,促进了美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使各个学校都显示出了鲜明的教育特色。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得非常投入与主动。

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口号到各中小学校提出的“阅读第一”“让每个孩子在学校生活得快乐”“让每个学生升入理想的大学”等明确的理念表达,我们感到,美国教育的核心是注重实践,注重教育是否能增进受教育者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培养,注重教育能否使受教育者适应社会需求,达到满足社会需要的理想状态。在这种方向作用下,一切教育形式和手段都服务于教育的本质,即培养人、锻炼人和尊重人。美国学者及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追求把教育理论阐述得简明通俗,把简单的教育理论运用在实际中,在实际中抓好、做好。在务实思维方式作用下,教育处处以受教育者的感受和体验为本,注重教育实效。

二、自主办学的运行机制

美国各学校享有充分的办学自。联邦政府、州政府及社区的法定责任是保障——保障经费,保障学校的办学权利,监督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校则是自主办学,面向每个学生开展适合其发展的教育。美国中小学的运行机制是建立在校长全面负责、学校拥有办学自的基础上的。因此,校长及教师表现出了对下负责的价值取向。正是这一层级责任分明的运行机制,使美国的教育统一管理有法规,有考试标准;学校有教学大纲,有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这一完全自主的办学模式体现了美国教育宏观上依法严格管理,微观上办学自主灵活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学校教育显现出了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风貌,每所学校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特点。“以学生为中心、为每个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是每所中小学校都努力追求的教育目的。

校长全面负责、具有办学自的运行机制,使各个学校的组织结构各不相同,但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比如,纽约一所重点高中的校长,下设11个副校长,分别管理学生的各个方面。一所小学的校长下面不设副校长,直接设主任保证学校的教学秩序。除了编制的自主外,学校的机构设置也完全自主,一个学校一个特点。比如,各学校为学生提供服务的组织机构名称就多种多样:有为学生及家长提供直接服务的家长接待中心,有为学生成长设立的心理、社会活动中心,有为学生升学设置的升学指导中心,有为学生选课设置的指导中心。这些机构的名称和功能虽有不同,但其服务学生的目标十分明确,功能十分明显。在学生升学指导中心我们看到,教师正在帮助学生选择大学志愿,从为学生争取奖学金到指导填写申请书、准备推荐信等,都做得十分周全。

在美国,我们考察的所有学校,无论规模大小、水平高低,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这种对学校办学不予统一要求、完全自主的管理运行机制,是保证学校特色办学的前提。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

美国中小学校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教师有根据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自主教学的权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学校非常重视阅读教学和学生的创新思考。我所参观的美国小学要求学生每天要阅读30分钟,20-50页,而且要做记录。在中学,我们听的历史课,教师要求学生的阅读量每天要达到40页以上。我们见到的学校教材,都是厚厚的上千页一大本。原本认为美国学生课业负担不重的认识,在这里被现实否定了。美国中小学生的学习明显体现出了追求兴趣性、综合性、专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在一所小学,我们看到学生的一份作业,是统计本班学生眼睛的颜色。学生要统计出人数并制作成柱形图,还要写m统计报告,表述计算的方法。学生上的似乎是数学课,但却涉及了语文、美术、历史、地理等知识。这种学习在国内叫学科联动,在美国是十分普及的教学方式。在中学,学科整合的教学方式十分普遍。在一所初中校,我们看到同学科的两位教师共同上课,看到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研究教学的专用办公室。教师之间经常在教学上相互联系,自愿结合,自主确定选题,可谓实现了学科间的全部整合的教学。

在美国中小学,课程设置完全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在纽约一所考取名牌大学保持第一的著名高中,我们惊讶地看到,学生的第一节课是在乐队教师的带领下学习管乐、舞蹈、戏剧、绘画。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比我们国内的学生还要紧张。他们每天上十节课,每节43分钟到47分钟不等,每节课间隔只有3-4分钟。下课铃声响后,匆匆而行的学生穿行于学校各个楼层,到自己选修的教室上课,教师们则都在教室等学生。走班制的教学形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许多中学都开设了AP课程(大学预科),大学课程在中学就可以选修。许多高中学校的教师既在中学任教,又在大学任教。这种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结合,对学生在升学方面的指导十分有效。

四、学校设施的教学适应性

在我国,现行课改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较之以往不同的是:强调要凸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要跳出固定的教学班,采取走班制上课;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小组讨论、自由组合等学习方式将会成为常态。同时,研究性学习、选修课学习等新的课程形式也将提供给学生更多地选择。学习内容与形式的变化,必然要求学校的硬件设施与设备做适应性调整,而上述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的变化,与美国中小学校的教学是十分相象的。怎样使学校的设施条件适应课改的要求呢?我们不妨借鉴美国中小学校的经验。

美国的许多中小学校,其设施的学习适应性很强。走进教室,你总能被教室的色彩、光线和各种服务设施所吸引。为了适应教师在小组结合的形式下教学,教学班内三面有黑板;为了适应研究性学习,过去的专用计算机室的设备被分散到每个教室,学生可随时到电脑上通过网络检索信息;为了满足学生课堂生成的学习成果或作业的交流分享,教室内有可随时用于固定纸张的多条悬挂线。此外,教室内还有展示台、图书架、衣服柜、饮水机、洗手池等供学生进行研究学习时使用。每问教室都是一个文化氛围墙,都是设施便利实用的功能性教室。楼道和其他公共空间几乎也全是孩子们的活动展示天地,橱窗、展示柜、娱乐休憩角等随处可见。身处这样的环境里,你会觉得这不是教室,而是学习生活的快乐屋;这不是楼道和空场,而是陶冶情趣的美育园。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中小学校的硬件设施已经不错了,现在该进行的是软件强化管理了。比之美国学校设施的教学适用性现状,显然硬件投入“饱和”的看法是存在认识误区的。借鉴美国中小学校教育设施建设经验,我们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所学校要研究修改现在办学条件的标准,使其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要在现有条件下进行必要的设施改造,增加满足灵活多样教学需要的功能。笔者认为国内学校的建设也应本着实用、多样的原则进行必要的投入。今后的财政拔款要支持学校按照多功能的标准进行改造。从美国中小学校楼道、教室的功能化,我们看到了这种改造的必要。如果我国中小学校建设在硬件继续提供保证,那么,以软件为主的课程改革也将会进行得更加顺利。五、以评价问责制保证教育质量

2001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法案颁布后,各个学校都实行了教育的标准化,明确了学生的毕业标准,并按照标准制定了具体的保证措施。对《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联邦政府采用问责制来促进法案的实施,设有专门的组织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并将评价结果给学校,以督促学校进行改进。这种以评价督促学校促进教学的制度受到了校长们的欢迎。一位中学校长说:“过去校长要参加许多会议,现在不用了,现在学督只看数字报告,哪方面下降就提醒学校改进。校长可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学校工作。”通过对中小学校实行教育评价为主导的宏观管理,使美国的中小学管理既能做到法定性统一,又能实现各校办学自主,上下两方面都能各司其职地工作。

美国中小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十分突出。我们考察的所有学校,给每个学生都建立了学习档案,学生上的课、活动表现、所修学分等都记录在案,这些档案将与学生上大学密切相关。校长要组织十分具体的学生学习档案的数据统计工作,以符合上级管理部门对学校的评价要求。每个学生的档案包括500多条信息,其中仅学生的基本信息就包括:祖籍、收入、电话号码、免疫信息等,此外还要统计有关学习的信息,包括学习状态、统一考试成绩等。

学区对学校的必修课程采取统考的形式,试卷由学校评判,但学区会随时对学校进行抽查。抽查时要求学校把所有试卷都上交,由学区组织人重新评判,以检查学校阅卷的真实性。各个学校都由校长组织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决定教师的去留任用,而是为了帮助教师改进工作。在我们所考察的学校,有的每年开展三次对教师的正式评价,评价时随时进课堂、随时观摩,评价后要将改进意见反馈给教师。这所学校还用5%的预算鼓励教师改进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新教师,规定必须先实习,经过专门的评价,方能获得独立授课资格证书,那时才算正式教师。学校一般采用教练式的帮助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取得资格证书。校长每周都与教练研究指导青年教师。美国纽约市建立的自上而下、目的明确、标准清晰的评价系统,发挥了教育的导向功能,使各中小学校的工作得以有序、有效地开展。

六、值得借鉴的纪律法案

每所中小学校都少不了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习惯上称之为养成教育、品德习惯培养。对中小学生提出行为守则和规范要求,是常用的教育管理方式之一。然而,你见过以法律的形式对学生提出纪律要求和进行行为管理的教育形式吗?在纽约市,我们就见到了这样一个法案。

纽约市约克学院附属皇后科学高中校长张洁女士在与我们交流时,带来了一本纽约市纪律和干预措施标准(纪律准则)。在另一所高中,校长将《纽约市教育局幼儿园至12年级学生权利与责任法案》送给我们。我们遂将此作为考察学校学生纪律管理的一个重点内容。这是最新颁布的教育法案,于2008年9月生效。此法案将学生的行为表现划分为五级,从幼儿园高年级至高中12年级的违纪行为的划分是:一级,违纪——不守纪律的行为;二级,违纪——扰乱性的不良行为;三级,违纪——严重扰乱或危险的行为;四级,违纪——危险或暴力行为;五级,违纪——严重危险或暴力行为。五级规定的具体违纪行为计124条。此法案的核心是纪律措施部分,分别提出了针对124条违纪行为学校可以采取的措施以及在适当情况下,在纪律措施以外可以采用的指导干预范围(若干条)等。法案详细具体,措施规定明确,不是一份只就纪律说纪律的常规管理规则,而是一份以行为及其所承担的责任为主的法规性规定。我们问过多所纽约中小学校的校长,他们都一致肯定了这一法案的有效性,认为这可以使学校在与家长和学生就行为管理方面达成共识时做到有据可依。

反思国内教育,中小学生行为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提出规定多,对违反规定的惩罚措施少。只从正面教育的方式提出要求,对一些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就显得十分软弱与无奈。借鉴纽约市的经验,我国也应该制定一部“行为法案”,使更多的力量能够依法参与学校的管理,参与学生的行为教育。我们应该重新修订对学生行为要求的纪律规范,加大对违反纪律行为的惩戒力度,明确对具体违纪行为实施惩罚的具体措施,使学生的行为表现与所承担的责任及后果紧密结合起来,使学校在严格管理学生行为方面“有法可依”。由此说来,纽约市的这一学生纪律管理法案,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七、引入竞争机制的特许学校

美国的特许教育(charterSchool),简单说就是以法律作保证,以政府经费作支持,以多元办学为主体,以面向学生提供优质教育为目的,以竞争为机制且获得政府及教育部门特殊许可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这种办学模式的发展方兴未艾。从1991年第一所特许学校建立,到现在已经发展到全美40个州和一个特区,共有4300所学校,120万美国中小学生在此类学校就读,占美国中小学在校生人数的3%以上。现在许多美国家庭都接受把孩子送入特许学校,有的地方还出现了排队等候让孩子入学的情景。

特许学校获得了美国权威部门方方面面的支持,获得了众多家长、学生的认可,虽然存在争论,但现实的发展却是一路绿灯。其原因在于:特许学校特在学生可以选择学校,但学校不许选择学生;特在必须签约面向每个孩子提供优质教育,如果不能满足优质办学的要求,就让你“死亡”关门;特在只要你以提高质量、保证质量为目的,就可以享有不受干涉的办学自。特许学校的出现,给美国公立学校、私立学校都带来了压力。我们觉得美同人在探讨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上是有了作为了,是有了以机制促质量的办法了。

这种以大动体制之刀的改革也许并不适用我国,但这种基础教育必须面向每个孩子开展优质教育的办学模式,未必就没有可借鉴之处。把选择学校的权力交给家庭,把不许选择学生但却必须提供优质教育的竞争机制引人学校,在保证优质标准的前提下,把办学自下放给办学者,开放给家长、社区等参与者。在政府大包大揽全权办教育中,用这样一个活性因素激起波澜,促进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难道不是我们各级领导和基层办学者以及其他关心教育改革的有识之士的期望吗?

中外教育论文篇(4)

【摘 要】教育服务贸易的出口可以为本国经济带来较大收益,如何开展教育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外消费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本文借鉴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对中国境外消费类的教育服务贸易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论文关键词】教育服务贸易 境外消费 一、中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境外消费现状 教育服务贸易有四种方式:(1)通过网络、函授教育等形式提供教育服务的跨境交付;(2)出国留学和培训的境外消费;(3)在其他成员方境内设立办学机构或合作办学的商业存在形式;(4)一成员方教师赴另一成员方境内的教育机构任教的自然人流动形式。 目前教育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的境外消费方面,即留学和培训等形式的境外消费方式,本文就如何借鉴教育服务贸易发达国家的经验,提高我国教育服务的境外消费形式做一个探讨。 我国以境外消费的方式进口教育服务特别是高等教育服务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历年海外学习的留学生人数250万人中,中国向世界各国输送的留学生就达13%,约为32万5000人。中国作为留学生输出大国,在2007年向世界各地的109个国家输送了14.4万名留学生。从教育服务的出口看,2007年,来我国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共计19.5万余名,来自188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全国31个地区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其中绝大多数是接受短期中文语言培训。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逆差比较严重。伴随着居民的教育服务购买需求逐渐增加,教育服务购买力不断增强,同时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匮乏、教育体制相对僵化,我国将有更多的学生出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逆差将会进一步扩大。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现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服务贸易逆差较大。改革开放以来,来华留学生人数有了迅猛增长,但短期语言进修者占了大多数,譬如近年来华留学生中超过六成是来我国学习汉语语言学。我国对国外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出国留学人数持续攀升,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但来华留学人员却增幅有限,这种少进多出的局面有扩大的趋势。 贸易条件不利。国内外留学费用差距很大,赴外留学学费远高于来华留学学费,我国的一流大学,对本科留学学费一般定为3000美元,而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一些高校,办学质量不及我国一流大学的水平,学费却高达上万英镑。 教育层次低,来华时间短。目前来华留学生中绝大部分是进修生、本科生。这与我国赴发达国家留学生大多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位差别较大。我国出国接受教育的学历层次明显比其他国家高。 来华留学生国别结构单一。按洲别统计,2007年来华留学生中来自亚洲的人数仍然占首位,占全年来华留学生总数的72.47%,其次为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 二、境外消费类的教育服务贸易强国的经验借鉴 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实施了大学国际化战略,为提高高等教育境外消费的能力和水平,各国把教育服务贸易的出口作为一种目标加以实现。 目前,教育服务贸易出口额最高的是美国,其次是英国,其后依次是澳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其中,中国留学生首选留学美国。接受世界各国留学生高达23%的美国,每年约接纳2万2000名中国留学生。而世界著名的剑桥、牛津大学所在地——英国,是中国留学生的第二选择。在英国有世界前100名大学中的四分之一,并且前往留学英国的中国留学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每年约有2万名中国留学生赴英留学。位居第三的是中国移民众多的澳大利亚,每年约有1万9000名中国留学生。中国留学生在选择留学时日本居第四位,日本接受的外国人留学生当中,中国人留学生占据60.2%。 1.美国最具吸引力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 美国是世界上招收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境外消费水平最高的国家。美国有四千多所大学,全世界排行前一百名的学校,美国占到50%。美国高等院校,无论是数量、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都居于世界前列。为吸引优秀的国际留学生,美国大学更是设立了诸多奖学金、助学金和政府补贴等,并且以各种各样的就业机会和绿卡政策吸引优秀外国学生留在美国为其服务,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吸引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之一。 2.英国是经久不衰的热门留学国度 英国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英国政府大力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政策,一是大力向海外宣传英国高等教育的开放性;二是对英 国招收海外学生的学校采取优惠倾斜政策;三是调整学科、课程和学制,大量增加国际性课程,以适应海外学生的求学需要。 英国成为最受中国留学生青睐的国家之一,中国目前至少有38万名学生留学海外,留英学生占了总数的13%。看准了这一市场的潜能,英国大学纷纷采取各种策略——员工通晓中文,大学网站增设中文网页;设立专门供中国学生申请的奖学金;在中国开分校等,吸引中国学生。2008年大约有75000名中国学生在英国学习,华威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以及拉夫堡大学历来都有吸纳中国学生的传统。 3.澳大利亚是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国度 教育出口是目前澳大利亚第八大出口产品和第三大服务贸易出口产品,仅次于旅游和运输。澳大利亚政府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应成为一种“产业”,要通过招收留学生来增加外汇收入。澳大利亚联邦教育培训青年事务部设立国际教育司和国际政策司,专门负责留学生事务,教育部在10个国家设有办事机构,主要办理促进澳大利亚教育出口事宜。为吸引更多的海外学生,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在世界各地举办研讨会,参加各种有关教育的国际展览会,加强宣传力度,广揽各国学生。 澳大利亚一直保持着稳定的移民政策,每年都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才,在去澳大利亚留学的人绝大多数是把留学和移民捆绑在一起的,因此在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也是从移民的角度入手,选读的都是澳大利亚官方宣布的紧缺人才所需的专业,如TAFE课程或是会计、IT类、工程等专业。澳大利亚教育出口成绩卓越,说明国际社会已经逐渐认可澳大利亚的教育质量。澳大利亚2007年中国学生全年注册人数超过10万人,年增长18.9%,并呈继续增长态势。 4.亚洲其它高等教育出口大国 亚洲的日、韩、新等发达国家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到该国留学,也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以扩大高等教育服务贸易。 这些亚洲国家与中国文化相近、教育质量高、就业前景乐观、来往交通便利,是众多中国学子的留学目的地。带有西方色彩的新加坡实行英联邦教育体制,也较适合中国留学生。 三、中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的政策建议 英国文化协会和澳大利亚IDP教育机构曾预测,全球范围内出国留学的人数到2020年将增长到580万。这是一个令世界各国垂涎的巨大贸易市场。作为贸易大国,我们必须及早制定相关发展对策,积极发展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抢滩更大的市场份额。 1.增加高等教育的宣传 我国吸引外资在发展中国家列居首位,2007年对外贸易总额更是高达21738亿美元。世界需要了解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风俗习惯,而这些都需要到我国留学、进修和培训,这就为扩大高教服务出口提供了大好机遇。 目前在美英等发达国家,非常明确把教育划归为服务行业。而我国高校,多年的计划经济影响以及受目前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束缚,仍具有根深蒂固的“坐商”思想,由于中国高教资源的匮乏,也削弱了高等教育对外宣传的动力。建议国内高校加大在国际市场上的招生宣传,不仅要对主要生源地的亚洲国家进行宣传,更要加大在非洲等其它国家进行招生宣传。 2.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学位的认知度 学历学位的国际认同度较低,制约了我国国际教育服务出口贸易的发展,也是我国教育服务贸易逆差居高不下的原因。尽管加入WTO后,我国政府已先后与20多个国定和地区正式签署了《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的协议》,但仍有许多国家和地区不承认我国高等教育的学历和学位。我国高等教育在提高自身质量和吸引力的同时,也要积极拓展学历和学位的国际认知度。 3.完善奖学金、助学金体系,增加就业机会 目前,高校中针对留学生的奖学金种类和金额都很有限,我国法律规定禁止外国留学生和进修学者在我国就业,这些规定使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自费留学生负担加重,限制了留学生的招生规模。影响留学生招生规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留学生医疗保险保障机制的不完善。这些都不益于创造一个良好的留学环境,也会影响我国高校的留学生招生规模。借鉴美国的经验,通过为国外留学生创造在中国就业的各种机会,来进一步刺激来中国的留学需求。 4.加大对传统学科和比较优势学科的推广 我国汉语言文化教育和中医药教育在国际教育服务市场有绝对优势。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上学习汉语的需求逐年增加,汉语与英语一道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日本95%以上的大学将汉语作为 最主要的第二外语,美国将汉语作为公共外语的大学超过700所,法国近几年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的考生人数以每年60%的速度递增。随着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不断扩大,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已认可中医药学的独立。 我国有些学科如建筑、机械、发电、能源等应用性强的学科具有相对较高的学科发展水平,理工科方面的研发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逐渐缩小。与其他众多发展中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是潜在的留学教育市场,对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学生而言,来华留学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因此也要加强该类学科的对外宣传,刺激国际需求,扩大国际留学生的招生规模。 未来的教育将是日趋国际化的开放系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主动与国际接轨、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将是大势所趋。

中外教育论文篇(5)

高职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认同教育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必须让学生借助中国文化课程,不断得到母语文化的熏陶,全面地学习了解本民族文化,有意识地吸收精华,不能完全用英语文化气氛使他们淡化母语知识,要让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以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整体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能盲目地追求和崇拜西方文化。因此,高职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认同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理解和弘扬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文化共同发展的需要。

在与西方社会交流频繁的今天,理应在英语学习中加强母语文化的积淀,要充分认识到在跨文化交际中英语语言只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文化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别,其实质是双方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中西方文化根植于不同的民族土壤,作为青年人的大学生,应建立母语文化扎实的基础,能用英语娴熟而准确地表达中国文化,以让世界了解和尊重中国的文化。

二、高职学生中国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职学生对民族文化认同方面产生认同困惑。由于受到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失落感,学生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具有很强的功利心。大学生们了解文化的途径主要是电影、网络等,对真正的理想信念教育并不理解,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认同逐渐淡漠,青年们在很多时候内心世界充满着迷茫与困惑。对涉及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层文化的理解不够,反映了高职学生在文化认同方面的问题,不能真正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政治制度文化。

在英语教学方面,忽略了中国文化输入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大学生确立文化立场。应该看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价值矛盾和冲突,使高职学生辨别能力有待提高,这是由于他们缺乏文化选择和文化辨别能力,而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是无法避免的事实,但他们对于各种文化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层的阶段,西方文化是影响我国大学生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面对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对我国大学生文化认同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弱化大学生民族文化的认同。

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现在的许多媒体很商业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世界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交融于网中,缺乏辨别能力的大学生很容易被无序失控的网络文化消蚀。再加上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缺失,英美文化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课堂,对英语的盲目认同和过分强化,忽视了对学生的中国文化的教育,使中国民族文化弱势。它最终导致了大学生对对本民族的文化产生了认同困惑,因此,大学生辨别能力有待于在教育中提高。

三、构建高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认同教育

在全球语境下,当代大学生中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中坚力量,因此,英语教育者要充分意识到,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状态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英语教学任务是培养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人才,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中国文化输入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和吸收中国文化,具体来说,应导入的中国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最重要的还是人生观价值观的知识。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中国文化教育必须确立原则,将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放到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将本土文化和目标文化进行对照、比较,要求英语老师将导入的中国文化内容与高职学生所学的教材内容密切相关,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课型的教学要求进行合理安排,当然,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量和教学方法不要保证适度。

中外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分流;能力分班;高中

一、美国关于班级分流的研究

在美国,高中班级分流主要是指按照学生以前的学业成绩,把他们编入不同的教学轨道,轨道覆盖了完全不同的课程,贯穿了所有科目,最终把学生导向毕业后不同的走向:1.高轨道,指的是大学预科课程或荣誉课程,帮助学生进入一流的学院或大学;2.中轨道,是为那些大多数处于中等成绩的学生准备的,他们的学习成绩不是很突出也没有学习缺陷,或者他们不确定高中毕业后会做什么;3.低轨道,包括职业教育和粗浅的学业课程,是为那些成绩不好或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设置的,毕业后他们可以符合二流学院、社区大学或就业的资格。在1930年,明尼苏达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W.S.Miller和HenryJ.Otto发表了第二篇关于分班实验研究的综述。他们认为只要分班方法正确,是有利于学生的。一年以后,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AliceKeliher引用了同样的实验数据,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她认为分班对学生的成绩、自我概念和社会前景都有负面影响。这一争议持续至今已经70多年了。

Slavin认为尽管好班学生从分班得到了一些好处,但是以差班学生因此而遭受的损失为代价的,因此这种分班应该尽量避免。因为学校是根据综合成绩而不是根据某科目成绩来分班的,其结果是减小了具体到某一科上学生的差异,从而使分班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Oakes,1995)。此外,被分到差班上的学生由于缺少正性榜样的影响,这对他们来说是有害的(Page,1991)。从教师方面来看,有研究表明差班的教师不愿意教这样的班,有意或无意地表达了他们对于学生较低的期望(Weinstein,1996)。差班教师没有做很多工作来适应差班学生的需要(Ross,Smith.Lohr,&McNelis,1994)。同时也有很多研究表明差班的教学水平比好班和中班的要差。比如缺乏热情、组织松散,教授更多事实而不是概念(Gamoran,Nystrand,Berends,&,LePore,1995;muskin,1990;Oakes,1995;Raudenbush,Rowan,&Cheong,1993)。混合班的教学水平大致和好班和中班的教学水平相当,比差班的教学水平要高(Goodlad,1983;Oakes,1985)。其最大的弊端就是对差班学生自信心的打击,这一做法会让他们认为自己永远不可能取得学业上的成功(Oakes&Guiton,1995;Page,1991)。在差班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有可能违纪、旷课或辍学(Goodlad,1983;Oakes,1985;Rosenbaum,1980)。

持利大于弊的研究者认为,当不同的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时,班级分流能照顾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特别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能从班级分流中得到最大的好处。这样对提高教学的效率有直接的效果(Kulik,JamesA1995)。中学校长倾向于安排了解高级知识的教师去教高级的知识,如果让有高级学历的教师去教算术,让没有接受大学课程的教师去教微积分,这样就是促进公平吗(Benhow&Stanley,1996)?关于分班伤害了差班学生的自尊心问题,Kulik认为尽管被标上差班学生的标签是很尴尬的,但是在混合班里,差生和优秀学生的成绩每天都被比较着,差生被迫公开展示自己学业的不足,这对于自尊心的伤害也是一样的(Kulik,JamesA,1992)。

在近年来,分班制主要被指有两大缺陷,其一是无效率,即没有提高学业成绩;其二是不公平,即差班的学生受到的谴责。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表明班级分流本质上是有害的,也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放弃班级分流制度而采用混合班制度会使每个学生受到的教育质量更高。所有的证据也并没有说明班级分流使所有学生都获益,或者说混合班明显地阻碍了成绩的进步。成绩优秀的学生是例外,对于他们来说,有更多丰富教学内容的提高班比混合班好。

二、国内关于高中班级分流的研究

国内关于班级分流对学生心理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少,特别是对于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主要是对重点班和普通班学生心理问题做的比较研究,很少有对关于分班对学生心理影响时实证研究。对高三重点班和普通班学生作SCL-90如调查后发现,重点班学生较普通班学生存在更明显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强迫症状,显著高于普通班学生,也高于常模组。这说明他们承受的压力很大。普通班学生大部分对升学深造或就业顺其自然,既不焦虑也不紧张,少部分学生升学心切,虽不在重点班,照样要上大学,难免焦虑紧张,因此测试结果出现两个极端,总分特低与特高(肖玉雄等,1999;初红,2001)。普通班学生由于其学习名次、地位等心理挫折更易产生自卑、焦虑情绪(施学忠,2001)。根据诸多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目前中学生厌学已达1/3以上,而等级分班制造成的厌学高达2/3。

三、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教育分流是指依据学业考试成绩,将学生分层别类,让学生进入不同的学校,按照不同的标准和要求,采用不同方法,教授不同内容,使其成为不同规格和类型的人才。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教育分流主要有四种形式:其一,小组分流。这一分流方式是指依据学术性的、学业成绩和学生兴趣特点,将学生分别编入不同的学习小组;其二,班级分流。这一分流是指依据学业考试成绩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固定的班,例如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分别按照不同的学习要求和教学进程,运用不同方法进行教学;其三,学校分流。这一分流形式是依据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将学生导向不同的学校;其四,毕业分流。这一分流形式是指社会各行各业依据学生毕业的学校以及在校期间学业成绩等方面的表现,吸收不同的学生。在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肩负培养合格社会成员和各行各业劳动力的任务;—同时承担为国家和社会精英阶层选拔和输送合格新生力量的使命。高中阶段有多种类型的学校分流,包括普通高中、职业中学、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等。这些不同类型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高等教育和社会的需要。既然普通高中的主要任务是向高等教育机构输送合格的人才,那么在普通高中内部进行的班级分流是否有必要?目前的高中普遍实行把学生按照不同成绩编入重点班(或称快班、实验班)和平行班(或称慢班、普通班)的班级分流制度。尽管研究的结论是不确定的;但是我们建议应该采取两项行动:减少班级分流的使用,在保留班级分流制度的学校改善班级分流制度。

1.减少班级分流的使用

一般来说,越是实行严格的班级分流,对整个学校的成绩和学生地位平等越没有好处。在高中时有过分班经历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偏科,如果把学生长期固定在一个轨道上的话,他们的偏科现象会更严重(Gamoran,1992)。为了减少班级分流,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消除严格的班级分流,如那些在高中出现大范围的、机械的分班程序。在做此努力的同时,应该认识到在某些情况下,好班的学生会比在混合班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消除分班制的同时,应该对教师进行必要的教.育,让教师改变以前习惯的做法,掌握能提高所有学生学习的、更多元化的策略。

中外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国别教育;比较研究;发展;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220-01

国外学者对比较教育研究的认知也就是对国别教育比较研究的认知,因为他们把对别国教育的研究贯穿于比较教育研究的始终。在朱利安和库森时代,基本上是以输入他国的教育制度为使命。到二十世纪,著名比较教育学者康德尔反对当时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单纯描述”的传统,开始了对比较教育研究理论的探索。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比较教育研究的理论探索转向方法论研究阶段。

一、建立在不同价值取向之上的单纯描述

(一)国际主义取向上的描述借鉴

朱利安在《比较教育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中提出了四点建议:(1)组织一个国际教育协会,聘请常任公务人员,承担比较教育资料的搜集工作;(2)用问卷的方式向各国收集资料,以便国际教育委员会提出适当的教育改革建议;(3)建立师范学校网,用最新的方法培训师资;(4)发行各种语言的教育定期刊物,传播教育改革的经验。在朱利安的《建议》中无不体现“国际”一词。朱利安将普遍的人类教育作为各国教育的共同基础的理想和设立国际教育机构的构思远远超越他的时代,但一个世纪后日内瓦国际教育局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建立,证明了朱利安的远见卓识。

(二)民族主义取向上的描述借鉴

1831年法国教育家库森受法国教育部长之命考察普鲁士教育之后,撰写了一本《普鲁士教育报告》,书中描述了普鲁士的教育行政,家长和社区的教育责任,教师的培养、人任命和薪俸,课程的内容等。库森与朱利安不同,朱利安满怀国际合作的希望,库森主要是以外国的范例作为发展法国教育制度的借鉴。他曾经说:“我研究的是普鲁士,而我思考的始终是法兰西。”他认为借鉴的领域必须是法国国民认为有必要改革的领域,借鉴的经验必须是预示该领域改革能够成功的经验。

二、建立在历史主义基础上的比较教育理论研究

(一)强调意义理解的国别教育比较研究

20世纪后,国外的国别教育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朱利安时代是基于法则的分析,而以萨德勒为代表的时代则强调意义理解。萨德勒认为“比较研究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发现那些能从一国照搬到另一国的机制,而在于证明某种外国制度之所以崇高和伟大的精神实质”。康德尔和汉斯是继萨德勒之后的强调意义理解的学者。康德尔提出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是“发现教育上存在哪些问题,讨论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阐述这些问题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是如何被解决的,并发展教育哲学或教育原理。”

(二)以历史主义为支撑的意义理解

20世纪早期到中期,强调意义理解的比较教育专家大都是历史功能主义者。他们认为,学校教育不可避免的与其他社会和政治因素有关,教育应该在历史、文化、政治诸背景中加以审视。离开社会和历史背景,是不能理解教育的。康德尔曾说:“如果不走到教育制度的背后去发现促进这种教育制度形成的因素,那么,就不可能了解任何教育制度以及各种教育制度之间的差异。”汉斯更是从历史的视角建立了比较教育理论。汉斯认为,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是深深植根于其民族历史之中的,深受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影响的。

三、20世纪60年代后国外学者对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认知

(一)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方法论在相互交错中发展

20世纪60年代后国外比较教育学者方法论研究主要是从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视角构建各自的方法论体系。实证主义认为社会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可以用平行于自然科学的方式来表述,即通过对概念之间数量之间变化关系的研究,表达为定律或规律性的一般化陈述,强调的是定量的研究。在实证主义辉煌发展的年代,以埃德蒙・金为代表的人文主义方法论学者继承并发展了因素分析时代比较教育学家的思想,其方法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明显的文化相对主义色彩。比较教育研究中长期存在的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张力,使得当时的比较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方法论争鸣与论争。

(二)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比较教育研究也在挫折中发展。在全球化、学科交融、以及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论争一直存在并将继续存在的情况下,国外学者对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认知逐渐多元化。

国外学者对国别教育比较研究的方法论认知更加深入和透彻,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大家各抒己见,涌现各式各样的方法论流派,虽然难以达成共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就是多元的争论才真正的促使了学科理论的发展,这是学科繁荣的表现。国外学者在国别教育比较研究中的认知促进了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的多元化发展。